TWI759187B - 轉接組件 - Google Patents
轉接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59187B TWI759187B TW110115000A TW110115000A TWI759187B TW I759187 B TWI759187 B TW I759187B TW 110115000 A TW110115000 A TW 110115000A TW 110115000 A TW110115000 A TW 110115000A TW I759187 B TWI759187 B TW I759187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adapter
- adapter assembly
- front cover
- opening
- accommodating space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案揭露一種轉接組件,利用轉接頭的部分的本體穿設開口而暴露於容置空間外,且轉接頭的凸部經由穿設凹部而暴露於容置空間外,暴露於容置空間外的凸部藉由轉接頭旋轉以連接於限位部,鎖固元件插設於第一穿孔及第二穿孔使轉接頭與殼體相固接,故轉接組件利用鎖固元件及凸部連接於限位部將轉接頭鎖固於殼體,當轉接組件掉落而遭受撞擊時,除了具有鎖固元件所形成的承受撞擊點外,更因凸部及限位部相連接形成額外的承受撞擊點,因此本案的轉接組件的承受撞擊點較多,在承受撞擊時不易分離,使得轉接組件的穩定性較高且防水效果較佳。
Description
本案係關於一種轉接組件,尤指一種應用於車載充電器的轉接組件。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電動車的發展成為熱門趨勢,其中應用於電動車的車載充電器的插頭根據不同國別而有不同形態差異,因此衍生出轉接組件形式的車載充電器,以使得車載充電器根據不同國別的插頭而可對應更換不同轉接組件,進而使得車載充電器可接收不同國別的插頭所提供的電源。
傳統轉接組件包含殼體、轉接頭及螺絲,其中轉接頭套設於殼體,而螺絲由殼體內側直接將轉接頭鎖固於殼體上。然而,由於傳統轉接組件僅使用螺絲鎖固,當轉接組件掉落而遭受撞擊時,螺絲亦遭受撞擊而容易脫落,使得轉接頭與殼體之間分離,造成轉接組件的穩定性低,此外,轉接頭與殼體之間分離容易造成外部的水氣滲入殼體內,造成轉接組件的防水效果不佳。更甚者,轉接組件的螺絲係由殼體內側鎖固於殼體,故造成產線在生產轉接組件時的應用靈活度較低,難以順利組裝。
因此,如何發展一種可改善上述現有技術的轉接組件,實為目前迫切的需求。
本案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轉接組件,其係具有高穩定性、較佳防水效果及應用靈活度較高的優勢。
為達上述目的,本案之一較廣實施態樣為提供一種轉接組件,包含殼體及轉接頭。殼體包含複數個側壁、前蓋體及後蓋體。複數個側壁相互連接,且位於前蓋體及後蓋體之間,且複數個側壁、前蓋體及後蓋體共同定義容置空間於殼體內,前蓋體具有開口、複數個凹部及複數個限位部,開口與容置空間相連通,複數個凹部由開口的內壁面內凹所形成,複數個限位部設置於前蓋體之開口的內壁面,且每一限位部係由該開口之內壁面朝開口之中心延伸,其中複數個限位部與複數個凹部交錯設置。轉接頭可拆卸地與殼體相接合,且包含本體及複數個凸部,複數個凸部設置於本體的外壁面,且複數個凸部的位置與複數個凹部的位置一一對應。轉接頭與殼體相接合時,部份的本體容置於容置空間內,另外部分的本體經由穿設開口而暴露於容置空間外,且每一凸部經由穿設對應的凹部而暴露於容置空間外,而暴露於容置空間外的每一凸部藉由轉接頭旋轉以連接於對應的限位部,使轉接頭與殼體相固接。
1:轉接組件
2:插頭
21:纜線
3:車載充電器
31:纜線
4:殼體
41:側壁
42:前蓋體
42a:第一面
42b:第二面
421:開口
421a:內壁面
422:凹部
423:限位部
424:第一穿孔
425:第二斜面
43:後蓋體
44:容置空間
5:鎖固元件
6:轉接頭
61:本體
61a:外壁面
611:圓柱部
612:圓盤部
612a:第一區域
612b:第二區域
62:凸部
621:第一斜面
63:第二穿孔
7:密封環
X1:軸心
X2:開口中心
L1:第一連線
L2:第二連線
A:夾角
第1圖為本案之轉接組件應用於車載充電器之立體結構示意圖。
第2圖為第1圖所示之轉接組件之另一視角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第3圖為第2圖所示之轉接組件之爆炸結構示意圖。
第4圖為第3圖所示之轉接組件之前蓋體之放大結構示意圖。
第5圖為第3圖所示之轉接組件之轉接頭之放大結構示意圖。
第6圖為第3圖所示之轉接組件之後蓋體之放大結構示意圖。
第7圖為第2圖所示之轉接組件於本體穿設開口時之立體結構示意圖。
第8圖為第7圖所示的轉接組件的前視圖。
第9圖為第2圖所示之轉接組件於凸部連接於限位部時之立體結構示意圖。
第10圖為第9圖所示的轉接組件的前視圖。
第11圖為第10圖所示之轉接組件之放大結構示意圖。
第12圖為第10圖所示之轉接組件之部分結構示意圖。
第13圖為第2圖所示之轉接組件沿著A-A’方向之剖面圖。
體現本案特徵與優點的一些典型實施例將在後段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是本案能夠在不同的態樣上具有各種的變化,其皆不脫離本案的範圍,且其中的說明及圖示在本質上當作說明之用,而非架構於限制本案。
請參閱第1圖至第6圖,其中第1圖為本案之轉接組件應用於車載充電器之立體結構示意圖,第2圖為第1圖所示之轉接組件之另一視角的立體結構示意圖,第3圖為第2圖所示之轉接組件之爆炸結構示意圖,第4圖為第3圖所示之轉接組件之前蓋體之放大結構示意圖,第5圖為第3圖所示之轉接組件之轉接頭之放大結構示意圖,第6圖為第3圖所示之轉接組件之後蓋體之放大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案的轉接組件1用以將插頭2所接收的電源轉換至車載充電器3,以對電動車(未圖式)充電,其中轉接組件1的一端經由纜線21連接於插頭2,轉接
組件1的另一端經由另一纜線31連接於車載充電器3。轉接組件1包含殼體4、複數個鎖固元件5及轉接頭6。
如第2圖及第3圖所示,殼體4包含複數個側壁41、前蓋體42及後蓋體43,複數個側壁41以環繞設置的方式相互連接,且位於前蓋體42及後蓋體43之間。前蓋體42及後蓋體43則可拆卸地與複數個側壁41相連接並位於轉接組件1的相對兩側,其中複數個側壁41、前蓋體42及後蓋體43共同定義容置空間44於殼體4內。前蓋體42具有開口421、複數個凹部422、複數個限位部423及複數個第一穿孔424。開口421與容置空間44相連通,且具有環繞設置的內壁面421a。複數個凹部422由開口421的內壁面421a內凹所形成,複數個凹部422等距且相間隔地形成於開口421的內壁面421a。請同時配合參閱第4圖,複數個限位部423位於前蓋體42的第一面42a,且等距而相間隔地設置於開口421的內壁面421a,並與前蓋體42的第一面42a共平面,每一限位部423以與前蓋體42共平面的方向朝開口421延伸,即,每一限位部423係由開口421之內壁面421a朝開口421之中心延伸,其中複數個限位部423與複數個凹部422交錯設置,即每一限位部423位於相鄰的兩個凹部422之間。複數個第一穿孔424等距且相間隔地環繞開口421。複數個鎖固元件5可為但不限為自攻螺絲或機械螺絲。
如第2圖及第3圖所示,轉接頭6可拆卸地與殼體4相接合,並部分位於容置空間44內,而部分外露於殼體4,轉接頭6包含本體61、複數個凸部62及複數個第二穿孔63。請同時配合參閱第5圖,於一些實施例中,本體61包含外壁面61a、圓柱部611及圓盤部612。圓柱部611為中空的柱狀體,圓柱部611經由穿設開口421而部分暴露於容置空間44外。圓盤部612包含第一區域612a及第二區域612b,第一區域612a位於圓盤部612的中心,圓柱部611設置於圓盤部612的第
一區域612a上,第二區域612b環繞第一區域612a而暴露於圓柱部611外,且於轉接頭6與殼體4相接合時,圓盤部612的第二區域612b抵頂於殼體4的前蓋體42的第二面42b(如第13圖所示),其中圓盤部612與圓柱部611為一體成形結構,且圓盤部612的第二區域612b的直徑大於前蓋體42的開口421的直徑。複數個凸部62等距且相間隔地設置於本體61的外壁面61a,且轉接頭6欲與殼體4相接合時,複數個凸部62的位置會與複數個凹部422的位置一一對應,藉此在轉接頭6與殼體4相接合的過程中,每一凹部422可暫時性地容置對應的凸部62。複數個第二穿孔63設置於本體61的圓盤部612的第二區域612b,等距且相間隔地環繞本體61的圓柱部611,且複數個第二穿孔63的位置與複數個第一穿孔424的位置一一對應。於本實施例中,每一凸部62至轉接頭6的本體61的軸心X1之間的距離大於對應的限位部423至前蓋體42的開口421的開口中心X2之間的距離。
請參閱第7圖至第10圖並配合第1圖至第3圖,其中第7圖為第2圖所示之轉接組件於本體穿設開口時之立體結構示意圖,第8圖為第7圖所示的轉接組件的前視圖,第9圖為第2圖所示之轉接組件於凸部連接於限位部時之立體結構示意圖,第10圖為第9圖所示之轉接組件的前視圖。如第7圖及第8圖所示,殼體4的前蓋體42的上半部、後蓋體43的上半部及位於前蓋體42的上半部及後蓋體43的上半部之間的側壁41構成殼體4的上殼部件,殼體4的前蓋體42的下半部、後蓋體43的下半部及位於前蓋體42的下半部及後蓋體43的下半部之間的側壁41構成殼體4的下殼部件,當轉接頭6欲與殼體4相接合時,殼體4的上殼部件及殼體4的下殼部件相互分離,使得轉接頭6可從殼體4的上殼部件及下殼部件之間置入容置空間44,再將上殼部件及下殼部件重新組接,此時,轉接頭6的本體61的軸心X1及前蓋體42的開口421的開口中心X2位於同一位置,在接合過程中,轉接頭
6的部分的本體61(即圓盤部612及部份的圓柱部611)容置於容置空間44內,轉接頭6的另外部分的本體61(即另外部分的圓柱部611)經由穿設開口421而暴露於容置空間44外,且轉接頭6的每一凸部62經由穿設殼體4對應的凹部422而暴露於容置空間44外。接著,如第9圖、第10圖和第11圖所示,暴露於容置空間44外的每一凸部62藉由轉接頭6旋轉以連接於對應的限位部423,且每一鎖固元件5插設於對應的第一穿孔424及對應的第二穿孔63,使轉接頭6與殼體4相固接,以形成如第2圖所示的轉接組件1。於一些實施例中,暴露於容置空間44外的每一凸部62藉由轉接頭6旋轉以抵頂的方式連接於對應的限位部423,抑或以扣合的方式連接,且其連接方式不以上述方式為限。
由上可知,本案之轉接組件1係利用轉接頭6的部分的本體61穿設開口421而暴露於容置空間44外,且轉接頭6的每一凸部62經由穿設對應的凹部422而暴露於容置空間44外,而暴露於容置空間44外的每一凸部62藉由轉接頭6旋轉以連接於對應的限位部423,且每一鎖固元件5插設於對應的第一穿孔424及對應的第二穿孔63,使轉接頭6與殼體4相固接,因此,相較於傳統轉接組件僅利用螺絲直接將轉接頭鎖固於殼體上,而使得螺絲遭受撞擊時容易脫落,本案之轉接組件1除了利用鎖固元件5將轉接頭6鎖固於殼體4,更利用轉接頭6的凸部62連接於殼體4的限位部423以將轉接頭6鎖固於殼體4,因此當轉接組件1掉落而遭受撞擊時,轉接組件1除了具有鎖固元件5所形成的承受撞擊點外,更因凸部62及限位部423相連接而形成額外的承受撞擊點,因此本案的轉接組件1的承受撞擊點較多,故在承受撞擊時不易分離,使得本案的轉接組件1的穩定性較高,且防水效果較佳。
請重新參閱第2圖及第3圖,前蓋體42具有第一面42a及第二面42b(如第13圖所示),前蓋體42的第一面42a及第二面42b相對設置,第二面42b相對於第一面42a相鄰於容置空間44,第一面42a相對於第二面42b遠離於容置空間44,複數個第一穿孔424貫穿於前蓋體42的第一面42a及第二面42b。鎖固元件5經由前蓋體42的第一面42a依序插設於對應的第一穿孔424及第二穿孔63,進而將轉接頭6鎖固於殼體4上。由上可知,相較於傳統轉接組件的螺絲係由殼體內側鎖固於殼體,本案的轉接組件1的鎖固元件5係由殼體4外部將轉接頭6鎖固於殼體4上,故本案的轉接組件1的應用靈活度較高且易於組裝。當然,於一些實施例中,鎖固元件5亦可經由前蓋體42的第二面42b依序插設於對應的第二穿孔63及第一穿孔424,進而使轉接頭6鎖固於殼體4上。
請繼續參閱第11圖並配合第10圖,其中第11圖為第10圖所示之轉接組件之放大結構示意圖。於本實施例中,殼體4的複數個第一穿孔424的數量、複數個凹部422的數量、複數個限位部423的數量及轉接頭6的複數個凸部62的數量皆相同,例如三個,當然,上述元件的數量並不作限制。於轉接頭6與殼體4相接合時,轉接頭6的本體61的軸心X1與殼體4的前蓋體42的開口421的開口中心X2位於同一位置,於第10圖中以轉接頭6的本體61的軸心X1表示。當任一凸部62連接於對應的限位部423時,該凸部62的位置與軸心X1之間構成第一連線L1,而與該凸部62最相鄰的第一穿孔424與軸心X1之間則構成第二連線L2,第一連接L1及第二連線L2之間會存在小於180度的夾角A,且夾角A的數值為360度除以複數個限位部423的數量與複數個第一穿孔424的數量之和,以複數個限位部423的數量與複數個第一穿孔424的數量皆為三個為例,第一連線L1與第二連線L2之間的夾角為360/(3+3),即為60度。因此,任一凸部62連接於對應的限位部423時,任
一凸部62的位置及最相鄰的第一穿孔424的位置之間的距離會與其它任一凸部62的位置及其它任一凸部62最相鄰的第一穿孔424的位置之間的距離皆相等,使得轉接組件1接受撞擊時的力道可平均分布,進一步加強轉接組件1的穩定性。
請參閱第12圖並配合第10圖及第11圖,其中第12圖為第10圖所示之轉接組件之部分結構示意圖。於本實施例中,轉接頭6的每一凸部62包含第一斜面621,第一斜面621相鄰於對應的限位部423。殼體4的每一限位部423包含第二斜面425,第二斜面425相鄰於對應的凸部62的第一斜面621。於轉接頭6與殼體4相接合時,每一凸部62的第一斜面621與對應的限位部423的第二斜面425相連接,以使得轉接頭6可與殼體4更緊密的組接。
請參閱第13圖並配合第2圖及第3圖,其中第13圖為第2圖所示之轉接組件沿著A-A’方向之剖面圖。於一些實施例中,轉接組件1更包含密封環7,位於轉接頭6的本體61的圓盤部612的第二區域612b及殼體4的前蓋體42的第二面42b之間,用以密封圓盤部612的第二區域612b及前蓋體42的第二面42b之間的空間,以避免外部水氣進入殼體4內部。
綜上所述,本案之轉接組件係利用轉接頭的部分的本體穿設開口而暴露於容置空間外,且轉接頭的每一凸部經由穿設對應的凹部而暴露於容置空間外,而暴露於容置空間外的每一凸部藉由轉接頭旋轉以連接於對應的限位部,且每一鎖固元件插設於對應的第一穿孔及對應的第二穿孔,使轉接頭與殼體相固接,因此,本案之轉接組件除了利用鎖固元件將轉接頭鎖固於殼體,更利用轉接頭的凸部連接於殼體的限位部以將轉接頭鎖固於殼體,因此當轉接組件掉落而遭受撞擊時,轉接組件除了具有鎖固元件所形成的承受撞擊點外,更因凸部及限位部相連接而形成額外的承受撞擊點,因此本案的轉接組件的承受
撞擊點較多,故在承受撞擊時不易分離,使得本案的轉接組件的穩定性較高,且防水效果較佳。
1:轉接組件
4:殼體
41:側壁
42:前蓋體
42a:第一面
422:凹部
423:限位部
43:後蓋體
5:鎖固元件
611:圓柱部
62:凸部
Claims (9)
- 一種轉接組件,包含:一殼體,包含複數個側壁、一前蓋體及一後蓋體,該複數個側壁相互連接,且位於該前蓋體及該後蓋體之間,且該複數個側壁、該前蓋體及該後蓋體共同定義一容置空間於該殼體內,該前蓋體具有一開口、複數個凹部、複數個限位部及複數個第一穿孔,該開口與該容置空間相連通,該複數個凹部由該開口的一內壁面內凹所形成,該複數個限位部設置於該前蓋體之該開口的該內壁面,且每一該限位部係由該開口之該內壁面朝該開口之中心延伸,其中該複數個限位部與該複數個凹部交錯設置;以及一轉接頭,可拆卸地與該殼體相接合,且包含一本體、複數個凸部及複數個第二穿孔,該複數個凸部設置於該本體的一外壁面,且該複數個凸部的位置與該複數個凹部的位置一一對應,該複數個第二穿孔的位置與該複數個第一穿孔的位置一一對應;複數個鎖固元件;其中該轉接頭與該殼體相接合時,部份的該本體容置於該容置空間內,另外部分的該本體經由穿設該開口而暴露於該容置空間外,且每一該凸部經由穿設對應的該凹部而暴露於該容置空間外,而暴露於該容置空間外的每一該凸部藉由該轉接頭旋轉以連接於對應的該限位部,且每一該鎖固元件插設於對應的該第一穿孔及對應的該第二穿孔內,使該轉接頭與該殼體相固接。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轉接組件,其中該轉接頭與該殼體相接合時,暴露於該容置空間外的每一該凸部藉由該轉接頭旋轉以抵頂的方式連接於對應的該限位部。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轉接組件,其中該轉接頭的該本體包含一圓柱部及一圓盤部,該圓柱部為中空的柱狀體,且經由穿設該開口而部分暴露於該容置空間外,該圓盤部包含一第一區域及一第二區域,該第一區域位於該圓盤部的中心,該圓柱部設置於該第一區域,該第二區域環繞該第一區域而暴露於該圓柱部外,且該轉接頭與該殼體相接合時,該圓盤部的該第二區域抵頂於該殼體的該前蓋體,其中該圓盤部的該第二區域的直徑大於該前蓋體的該開口的直徑。
- 如請求項3所述的轉接組件,其中該複數個第二穿孔設置於該本體的該圓盤部的該第二區域,且等距且相間隔地環繞該本體的該圓柱部。
- 如請求項3所述的轉接組件,其中該轉接組件更包含一密封環,設置於該圓盤部的該第二區域及該殼體的該前蓋體之間,用以密封該圓盤部的該第二區域及該前蓋體之間的空間。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轉接組件,其中該前蓋體具有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相對設置,該第二面相對於該第一面相鄰於該容置空間,該第一面相對於該第二面遠離於該容置空間,該鎖固元件經由該第一面依序插設於對應的該第一穿孔及該第二穿孔。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轉接組件,其中該轉接頭與該殼體相接合且任一該凸部連接於對應的該限位部時,該凸部的位置與該本體的一軸心之間構成一第一連線,而與該凸部最相鄰的該第一穿孔與該本體的該軸心之間則構成一第二連線,該第一連接及該第二連線之間存在一夾角,且該夾角的數值為360度除以該複數個限位部的數量與該複數個第一穿孔的數量之和。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轉接組件,其中該複數個鎖固元件為自攻螺絲或機械螺絲。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轉接組件,其中每一該凸部包含一第一斜面,該第一斜面相鄰於對應的該限位部,每一該限位部包含一第二斜面,該第二斜面相鄰於對應的該凸部的該第一斜面,於該轉接頭與該殼體相接合時,每一該凸部的該第一斜面與對應的該限位部的該第二斜面相連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0115000A TWI759187B (zh) | 2021-04-26 | 2021-04-26 | 轉接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0115000A TWI759187B (zh) | 2021-04-26 | 2021-04-26 | 轉接組件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759187B true TWI759187B (zh) | 2022-03-21 |
TW202243352A TW202243352A (zh) | 2022-11-01 |
Family
ID=81710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0115000A TWI759187B (zh) | 2021-04-26 | 2021-04-26 | 轉接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759187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90044655A1 (en) * | 2007-07-05 | 2009-02-19 | Re2, Inc. | Defense Related Robotic Systems |
TWM352822U (en) * | 2008-10-03 | 2009-03-11 | zhi-cai Wang | Connector |
CN207518018U (zh) * | 2017-11-07 | 2018-06-19 | 广州市软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转接头结构 |
-
2021
- 2021-04-26 TW TW110115000A patent/TWI759187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90044655A1 (en) * | 2007-07-05 | 2009-02-19 | Re2, Inc. | Defense Related Robotic Systems |
TWM352822U (en) * | 2008-10-03 | 2009-03-11 | zhi-cai Wang | Connector |
CN207518018U (zh) * | 2017-11-07 | 2018-06-19 | 广州市软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转接头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243352A (zh) | 2022-1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878457B2 (ja) | 充電ケーブルロック装置 | |
JP3112226B2 (ja) | 電気自動車用充電コネクタ | |
US11177616B2 (en) | Electrical plug with a protective conductor contact and protective conductor connector element formed integrally therewith for grounding exterior parts | |
WO2013018368A1 (en) | Connector | |
US7517234B2 (en) | Microphone connector and microphone with the same | |
EP2787577A1 (en) | Power plug | |
JP2013178943A (ja) | 充電インレット | |
CN106129699B (zh) | 整体式高压屏蔽电连接器插座 | |
JP2018026287A (ja) | コネクタ | |
JP2013528311A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TWI759187B (zh) | 轉接組件 | |
CN107919448B (zh) | 一种电池仓及机器人 | |
JP2006040838A (ja) | 雌雄コネクタの嵌合構造 | |
US9647373B2 (en) | Vehicle power connector | |
WO2015122501A1 (ja) | コネクタ | |
US9425538B2 (en) |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a snap ring | |
EP2654135B1 (en) | Connector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for | |
CN219436232U (zh) | 带有防护结构的连接器及电源结构 | |
CN109849712B (zh) | 7kw随车交流充电桩 | |
CN115249934A (zh) | 转接组件 | |
JP3189687U (ja) | ホイール用センターボス具 | |
JP6169385B2 (ja) | 充電コネクタ | |
US10404001B2 (en) | Connector | |
CA2893371C (en) | Vehicle power connector | |
CN202259946U (zh) | 一种快速接线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