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2409B - 連接器裝置及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裝置及連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52409B TWI752409B TW109103835A TW109103835A TWI752409B TW I752409 B TWI752409 B TW I752409B TW 109103835 A TW109103835 A TW 109103835A TW 109103835 A TW109103835 A TW 109103835A TW I752409 B TWI752409 B TW I752409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ounterpart
- connector
- housing
- rotating body
-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係在於提供可將在旋轉軌道移動的連接器連接於對象側連接器之連接器裝置。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一種連接器裝置,係具備在以設在外部的旋轉軸為中心之旋轉軌道移動而連接於對象側連接器(2)之連接器(3)的連接器裝置(1),其特徵為,對象側連接器(2)係包含支承於對象側殼體(20)的對象側端子、及設在對象側殼體(20)之對象側連接引導部(22),連接器(3)係包含:殼體(30),其在與旋轉軌道平行的旋轉平面上可移動地連接於旋轉體(4),該旋轉體是以旋轉軸為中心進行旋轉;端子,其支承於殼體(30);及連接引導部(32),其設在殼體(30),在端子與對象側端子接觸之前,接觸於對象側連接引導部(22)而使殼體(30)在旋轉平面上一邊移動,一邊引導成與對象側殼體(20)平行的姿勢。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具備在旋轉軌道上移動而連接於對象側連接器的連接器之連接器裝置及連接器。
例如,在專利文獻1,揭示具有內側殼體、包圍內側殼體之外側殼體、及將該等殼體連結的複數個端子之連接器(所謂浮動連接器)。連接器與對象連接器係配置於略一直線上,連接器係對對象連接器從上方直線插入。此時,即使連接器與對象連接器之相對位置稍許偏移,複數個端子也會彈性變形而使內側殼體朝略水平方向移動,藉此吸收2個連接器之相對位置的偏移。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18-195567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但,在前述(浮動式)連接器,雖在直線插入到配置於略同一直線上的對象連接器之情況,可吸收(修正)互相的相對位置的偏移,但,完全未考量關於連接器與對象連接器未存在於略同一直線上的情況。例如,在連接器在旋轉軌道上相對地移動而與對象連接器連接的情況,連接器若不朝垂直方向及旋轉方向移動,則無法吸收(修正)與對象連接器之相對位置的偏移。在前述連接器,由於內側殼體僅可朝略水平方向移動,故,無法修正在旋轉軌道上相對地移動的連接器與對象連接器之相對位置的偏移。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前述問題而開發完成的發明,其目的係在於提供可將在旋轉軌道移動的連接器連接於對象側連接器之連接器裝置。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解決前述課題,本發明的第1連接器裝置,係具備在以設在外部的旋轉軸為中心進行旋轉的旋轉軌道上移動而連接於對象側連接器之連接器的連接器裝置,其特徵為,前述對象側連接器係包含:對象側殼體、支承於前述對象側殼體之對象側端子、及設在前述對象側殼體之對象側連接引導部,前述連接器係包含:殼體,其可在與前述旋轉軌道平行的旋轉平面上移動地連接於以前述旋轉軸為中心進行旋轉之旋轉體;端子,其支承於前述殼體;連接引導部,其設在前述殼體,且在前述端子與前述對象側端子接觸前,與前述對象側連接引導部接觸而使前述殼體在前述旋轉平面上一邊移動一邊引導成與前述對象側殼體平行的姿勢。
為了解決前述課題,本發明的第1連接器,係在以設在外部的旋轉軸中心之旋轉軌道上移動而連接於對象側連接器之連接器,其特徵為包含有:殼體,其可在與前述旋轉軌道平行的旋轉平面上移動地連接於以前述旋轉軸為中心進行旋轉之旋轉體;端子,其支承於前述殼體;連接引導部,其設在前述殼體,且在前述端子與前述對象側端子接觸前,與前述對象側連接器接觸而使前述殼體在前述旋轉平面上一邊移動一邊引導成與前述對象側殼體平行的姿勢。
在本發明的第1連接器裝置(第1連接器),殼體係為了在旋轉平面上移動而支承於旋轉體。若依據此結構,可變更殼體的姿勢,吸收連接器與對象側連接器之相對位置的偏移。又,藉由在端子與對象側端子接觸前,使連接器的連接引導部與對象側連接器的對象側連接引導部接觸,能夠使殼體在旋轉平面上移動。藉此,可在殼體一邊修正與對象側殼體之相對位置的偏移一邊成為與對象側殼體平行的姿勢後,使端子接觸於對象側端子。如以上所述,可將在旋轉軌道移動的連接器正確地連接於對象側連接器。
本發明的第2連接器裝置,係如前述第1連接器裝置,其中,在前述殼體與前述旋轉體中的其中一方,凹設有可供前述殼體與前述旋轉體中的另一方在前述旋轉平面上移動的狀態下嵌入之滑嵌凹部,在前述殼體與前述旋轉體中的其中一方,設有可供突設於前述殼體與前述旋轉體中的另一方之卡合凸部在前述旋轉平面上移動的狀態下卡合之卡合框部,藉由前述殼體與前述旋轉體中的另一方接觸於前述滑嵌凹部的內表面,使得前述殼體朝前述旋轉軌道的徑方向及接近前述對象側連接器的前述旋轉軌道上的切線方向一方之移動被限制,藉由前述卡合凸部接觸於前述卡合框部,使得前述殼體朝從前述對象側連接器分離的切線方向另一方之移動被限制為佳。
本發明的第2連接器,係如前述第1連接器,其中,在前述殼體與前述旋轉體中的其中一方,凹設有可供前述殼體與前述旋轉體中的另一方在前述旋轉平面上移動的狀態下嵌入之滑嵌凹部,在前述殼體與前述旋轉體中的其中一方,設有可供突設於前述殼體與前述旋轉體中的另一方之卡合凸部在前述旋轉平面上移動的狀態下卡合之卡合框部,藉由前述殼體與前述旋轉體中的另一方接觸於前述滑嵌凹部的內表面,使得前述殼體朝前述旋轉軌道的徑方向及接近前述對象側連接器的前述旋轉軌道上的切線方向一方之移動被限制,藉由前述卡合凸部接觸於前述卡合框部,使得前述殼體朝從前述對象側連接器分離的切線方向另一方之移動被限制為佳。
在本發明的第2連接器裝置(第2連接器),殼體或者旋轉體係以在旋轉平面上移動的方式嵌入於滑嵌凹部,卡合凸部係以在旋轉平面上移動的方式,卡合於卡合框部。又,殼體的徑方向之移動範圍係藉由滑嵌凹部(的內表面)與卡合框部加以規定。若依據此結構,既可限制殼體在旋轉平面上之移動範圍,又可將殼體支承於旋轉體。
本發明的第3連接器裝置,係如前述第1或第2連接器裝置,其中,在前述殼體與前述旋轉體中的其中一方,形成有旋轉限制部,其接觸於前述殼體與前述旋轉體中的另一方的徑方向外側,限制使前述殼體的徑方向外側對前述旋轉體,朝向切線方向另一方之前述殼體的旋轉為佳。
本發明的第3連接器裝置,係如前述第1或第2連接器裝置,其中,在前述殼體與前述旋轉體中的其中一方,形成有旋轉限制部,其接觸於前述殼體與前述旋轉體中的另一方的徑方向外側,限制使前述殼體的徑方向外側對前述旋轉體,朝向切線方向另一方之前述殼體的旋轉為佳。
在此,將連接器的徑方向外側接近對象側連接器之旋轉稱為[正旋轉],將連接器的徑方向外側從對象側連接器分離之旋轉稱為[逆旋轉]。在將連接器連接於對象側連接器的情況,殼體係對旋轉體稍許進行正旋轉而成為與對象側殼體略平行的姿勢為佳。如果在殼體對旋轉體進行逆旋轉而徑方向外側自對象側殼體分離的情況,依據逆旋轉的角度,會有使連接器變得無法連接於對象側連接器。關於這一點,在本發明的第3連接器裝置(第3連接器),形成於殼體或旋轉體之旋轉限制部限制殼體的過度之逆旋轉(如殼體的徑方向外側朝向切線方向另一方之殼體的旋轉)。藉此,能夠防止2個連接器變得無法互相連接的程度之殼體的逆旋轉,可支持2個連接器的正確的連接。
本發明的第4連接器裝置,係如前述第1至第3中的任一個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對象側連接引導部與前述連接引導部中的其中一方係包含在前述旋轉軌道的徑方向兩側沿著前述旋轉軌道上的切線方向延伸設置之一對導引臂,前述對象側連接引導部與前述連接引導部中的另一方係包含分別隔著供前述一對導引臂插入的一對導引溝而相對向之2組的導引壁對,各自的前述導引臂的前端部係在徑方向兩側具有一對臂側傾斜面而逐漸形成為前端細,各自的前述導引壁對之互相對向的前端部係具有一對溝側傾斜面而形成為使前述導引溝擴大為佳。
若依據本發明的第4連接器裝置,在將連接器連接於對象側連接器的過程,可使導引臂的臂側傾斜面一邊與導引壁對的溝側傾斜面接觸一邊移動。藉此,可將導引臂一邊導引至溝側傾斜面一邊插入到導引溝,使得能讓殼體一邊在旋轉平面上移動一邊成為與對象側殼體平行的姿勢。
本發明的第5連接器裝置,係如前述第1至第4中的任一個連接器裝置,其中,複數個前述對象側端子係在隔著間隔排列於前述旋轉軌道的徑方向之狀態下支承於前述對象側殼體,複數個前述端子係在隔著間隔排列於徑方向之狀態下支承於前述殼體為佳。
若依據本發明的第5連接器裝置,可在修正2個連接器(殼體)之相對位置的偏移後,使複數個端子接觸於複數個對象側端子。藉此,不會有旋轉方向的力(扭轉的力)作用於雙方的端子,可使端子與對象側端子正確地接觸。
本發明的第6連接器裝置,係如前述第1至第5中的任一個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端子係包含:連結於纜線之終端部的連接支承部;及接觸部,其連設於前述連接支承部的前端部,比起前述連接支承部形成為朝與前述旋轉平面正交的寬度方向更廣之平板狀,與前述對象側端子接觸為佳。
又,若依據本發明的第6連接器裝置,由於端子的接觸部形成為朝寬度方向更廣的板狀,故,即使例如端子的寬度方向中央自對象側端子的寬度方向中央朝寬度方向偏移,也能使接觸部接觸於對象側端子。藉此,可吸收端子與對象側端子之寬度方向之相對位置的偏移,而能謀求端子與對象側端子之正確的電性連接。
[發明效果]
若依據本發明,可將在旋轉軌道移動的連接器正確地連接於對象側連接器。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再者,在各圖中所顯示的「X1」為「左」、「X2」為「右」、「Y1」為「前」、「Y2」為「後」、「Z1」為「上」、「Z2」為「下」。在本說明書中,使用顯示方向、位置等的用語,但該等用語是為了說明上的方便所採用,並非用來限定本發明的技術範圍。
[連接器裝置的概要]
參照圖1至圖7說明關於連接器裝置1。圖1係顯示將連接器3與對象側連接器2分離的狀態的正面圖。圖2係顯示將連接器3與對象側連接器2連接的狀態的正面圖。圖3係顯示對象側連接器2的斜視圖。圖4係顯示連接器3及旋轉體4的一部分之斜視圖。圖5係顯示連接器3的斜視圖。圖6係圖1之VI-VI斷面圖。圖7係圖1之VII-VII斷面圖。
如圖1及圖2所示,連接器裝置1係具備對象側連接器2和連接器3。對象側連接器2係安裝於基板6。連接器3係在以設在外部的旋轉軸5為中心的旋轉軌道T上移動而連接於對象側連接器2。又,連接器3係例如經由纜線7(參照圖6)而電性連接於外部的裝置(未圖示)。再者,在本說明書中,以連接器3連接於對象側連接器2時的姿勢(參照圖2)作為基準進行說明。又,在前述連接器3的基準姿勢,左右方向為「旋轉軌道T的徑方向」,上下方向為「旋轉軌道T上的切線方向」。
<旋轉體(旋轉軸)>
旋轉軸5係在自對象側連接器2朝右側分離的位置,向前後方向延伸設置。在旋轉軸5與連接器3之間,架設有旋轉體4。旋轉體4設成以旋轉軸5為中心進行旋轉。旋轉體4具備:自旋轉軸5朝左側延伸設置之旋轉臂10;及固定於旋轉臂10的前端部之旋轉支承部11。
旋轉支承部11係形成為略四角形的板狀,設置成自旋轉臂10的前端部垂下。詳細而言,如圖4所示,旋轉支承部11係形成為在左角部具有略四角形的缺口部N之多角形。更詳細而言,旋轉支承部11包含:固定於旋轉臂10之上側固定部12;及連設於上側固定部12的右下部之下側嵌合部13。下側嵌合部13係朝左右方向,寬度形成較上側固定部12窄相當於缺口部N的距離。再者,詳細內容後述,露出於缺口部N的上側固定部12的下端面形成為旋轉限制部14。
上側固定部12的背面之略左半部分係朝後方突出,上側固定部12的左半部分係比起右半部分,朝前後方向形成較厚。在旋轉支承部11(上側固定部12、下側嵌合部13)的正面,朝前方突出的左右一對之補強肋15向上下方向延伸。在下側嵌合部13的正面,於一對補強肋15之間,突設有卡合凸部16。卡合凸部16為略長方體狀的突起,卡合凸部16的下端面係從下方朝上方,向前方傾斜。
[對象側連接器]
其次,參照圖1至圖3說明關於對象側連接器2。
如圖1及圖2所示,對象側連接器2具備:對象側殼體20、複數個對象側端子21及對象側連接引導部22。對象側殼體20係構成對象側連接器2之外表。複數個對象側端子21係在隔著間隔排列於左右方向(徑方向)的狀態下支承於對象側殼體20。對象側連接引導部22係設在對象側殼體20。
<對象側殼體>
如圖3所示,對象側殼體20係例如以合成樹脂等的絕緣材料形成為略長方體狀。在對象側殼體20,從其上表面到前面,凹設有供連接器3的殼體30嵌合用之對象側嵌合凹部23。在對象側嵌合凹部23的內側,突設有嵌合於連接器3的殼體30內之對象側嵌合凸部24。對象側嵌合凸部24係與對象側殼體20的對象側後壁20R一體地形成。在對象側嵌合凸部24,複數個對象側貫通孔25朝上下方向貫通。複數個對象側貫通孔25係為了供複數個對象側端子21插入而形成的孔(狹縫),以略等間隔形成於左右方向上。再者,在對象側殼體20,設有用來將對象側連接器2固定於基板6之左右一對補強扣件29。
<對象側端子>
各對象側端子21為例如藉由將金屬板進行沖壓加工所製造。各對象側端子21係配置於對象側殼體20的對象側貫通孔25。各對象側端子21的下端側係焊接於朝後方彎曲而作成立起姿勢的基板6(參照圖1及圖2)。雖未圖示,各對象側端子21的上端側係分成雙叉狀,挾持後述的端子31的接觸部41。
<對象側連接引導部>
對象側連接引導部22係包含設在對象側殼體20的左右兩側之2組的導引壁對26。各導引壁對26係以構成對象側殼體20的左右兩端的外壁之對象側端壁26A、和立設於對象側嵌合凸部24的左右兩端部之對象側內壁26B所構成。對象側端壁26A的上端面係與對象側後壁20R的上端面形成為略相同面。對象側內壁26B的上端面係位於較對象側端壁26A的上端面更下方。各導引壁對26(對象側端壁26A與對象側內壁26B)係隔著導引溝27而在左右方向上相對向。各自的導引壁對26(對象側端壁26A與對象側內壁26B)之互相對向的前端部(上端部)係具有一對溝側傾斜面26S而形成為將導引溝27擴大。也就是一對的溝側傾斜面26S係從下方朝上方,向互相分離的方向傾斜。再者,在對象側後壁20R的上端部,亦形成有從下方朝上方而向後方傾斜的對象側傾斜面20S。
[連接器]
其次,參照圖4至圖7說明關於對象側連接器2。
如圖4及圖5所示,連接器3具備:殼體30、複數個端子31及連接引導部32。殼體30係構成連接器3之外表。複數個端子31係在隔著間隔排列於左右方向(徑方向)的狀態下支承於殼體30。連接引導部32係設在殼體30。
<殼體>
殼體30為例如以合成樹脂等的絕緣材料形成為略長方體狀。殼體30係形成為以具有裕度(間隙)的方式嵌合於對象側殼體20的對象側嵌合凹部23之外表尺寸。如圖5及圖6所示,在殼體30,從其下表面到後表面,凹設有供對象側殼體20的對象側嵌合凸部24嵌合用之嵌合凹部33。在殼體30,複數個貫通孔34朝上下方向貫通。複數個貫通孔34係為了供複數個端子31插入而形成的孔,以略等間隔形成於左右方向上(參照圖4、圖7等)。在露出於嵌合凹部33的內部之殼體30的內背面30R,凹設有自貫通孔34連續的薄壁狹縫34A(參照圖5)。再者,在殼體30的背面下部(嵌合凹部33的上緣部),形成有後部傾斜面30S,其從上方朝下方而向前方傾斜。
又,如圖4、圖6及圖7所示,在殼體30,從其前部上表面到前面的範圍,凹設有滑嵌凹部35。在殼體30的前部,一對袖壁36朝自左右兩端部互相接近的方向延伸設置。一對袖壁36係隔著滑嵌凹部35而在殼體30的內正面30F相對向。在一對袖壁36之間,自殼體30的底壁30B立設有卡合框部37。卡合框部37係從正面觀看時形成為倒立的略U字形,隔著滑嵌凹部35而在殼體30的內正面30F相對向。卡合框部37係以與底壁30B之連接部(根基部)為中心,形成為可朝前後方向彈性撓曲。卡合框部37的上端面係與殼體30的上端面形成於略相同面上,卡合框部37的後面上端部係從上方朝下方而向後方傾斜(參照圖6)。又,在殼體30的左右兩側,形成有從殼體30的底壁30B升高有階差之一對底部升高面部38(參照圖4)。一對底部升高面部38係設成掩埋殼體30的內正面30F與一對袖壁36之間。
滑嵌凹部35係形成在被殼體30的內正面30F、底壁30B、一對袖壁36、卡合框部37及一對底部升高面部38所包圍的區域。在滑嵌凹部35的左右兩內表面與下側嵌合部13的左右兩端面之間,形成有間隙G(參照圖7)。滑嵌凹部35係形成為可使下側嵌合部13朝左右方向移動,且不能朝前後方向移動之大小(尺寸)(參照圖7)。詳細內容後述,在滑嵌凹部35,旋轉體4的下側嵌合部13在與旋轉軌道T平行的旋轉平面上(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的二維平面上(垂直平面上)移動的狀態下嵌入。
<端子>
各端子31為例如藉由將金屬板進行沖壓加工所製造。如圖5至圖7所示,各端子31係配置於殼體30的貫通孔34。各端子31係包含:連結於纜線7的終端部之連接支承部40;及連設於連接支承部40的前端部之接觸部41。再者,纜線係藉由以絕緣材料所構成的外部被覆件(未圖示),將以導電材料所構成的芯線(未圖示)予以被覆所構成者。
連接支承部40係具有用來將纜線7的芯線、外部被覆件鉚接之複數個桶(未圖示)。接觸部41係藉由以沿著上下方向(切線方向)延伸的翻折部42為軸進行折疊的金屬板構成。又,接觸部41係實質上為平板狀的形狀,比起連接支承部40朝前後方向(與旋轉平面正交的寬度方向)形成為寬度較廣之雙重平板狀。又,接觸部41係比起對象側連接器2的對象側端子21,朝前後方向寬度形成較廣。接觸部41的雙重平板中的一方係比起另一方,朝前後方向寬度形成較廣。又,在接觸部41,開口形成有開口部43,其供設在殼體30之矛狀突起39卡合(參照圖6)。
再者,接觸部41的雙重平板的一方係比起另一方寬度形成較廣,但不限於此,例如可將雙重平板的雙方形成為相同寬度,亦可將雙重平板的另一方形成為寬度較一方廣(皆未圖示)。又,接觸部41的翻折部42朝上下方向延伸,但不限於此,翻折部42亦可朝前後方向延伸(未圖示)。
<連接引導部>
如圖5及圖6所示,連接引導部32係包含設在殼體30的左右兩側之一對的導引臂50。一對導引臂50係從殼體30的上部朝下部(沿著切線方向)延伸設置。換言之,一對導引臂50係構成區劃嵌合凹部33之左右兩端的外壁。各自的導引臂50的前端部(下端部)係在左右方向(徑方向)兩側具有一對臂側傾斜面50S而逐漸形成為前端變細。一對導引臂50係形成為以具有裕度(間隙)的方式嵌入於前述對象側連接引導部22的一對導引溝27之外表尺寸。
[端子的裝設]
其次,說明關於將各端子31裝設於殼體30之製程。作業者將纜線7連接於連接支承部40,再將已使接觸部41朝下的端子31從殼體30的上方插入至貫通孔34。端子31的連接支承部40及接觸部41的基端部(上部)接觸於貫通孔34的內周面,使得周方向(水平面內)的移動被限制,並且朝插入方向(下方)的移動被限制(參照圖5至圖7)。又,殼體30的矛狀突起39卡合至接觸部41的開口部43而限制端子31的抽拔(朝上方之移動)(參照圖6)。又,在此狀態下,除了接觸部41的基端部以外的其他大部分係貫通貫通孔34而突出於嵌合凹部33(參照圖5及圖6)。又,接觸部41的雙重平板中的一方,嵌入至延伸於殼體30的內背面30R之薄壁狹縫34A(參照圖5)。
如以上所述,端子31係在被插入於貫通孔34的狀態下,在所有方向被移動限制,可穩固地固定於殼體30。又,在端子31已插入於貫通孔34的狀態下,接觸部41的大部分露出於嵌合凹部33,連接支承部40埋沒於貫通孔34(參照圖6)。
[殼體與旋轉體之連接]
其次,說明關於殼體30與旋轉體4連接之製程。如圖4所示,作業者相對地將旋轉體4的下側嵌合部13從上方插入到殼體30的滑嵌凹部35。此時,卡合凸部16的下端面(傾斜面)係與卡合框部37的上端部(傾斜面)接觸,使卡合框部37一邊朝前方彈性變形一邊插入(參照圖6)。又,旋轉體4的一對補強肋15係插入於一對袖壁36與卡合框部37之間(參照圖7)。若卡合凸部16越過卡合框部37的上部而進入到被卡合框部37所包圍的區域的話,則卡合框部37藉由自身的彈力恢復原狀(參照圖6)。下側嵌合部13的前端面(下表面)係藉由抵接於一對底部升高面部38,限制下側嵌合部13朝滑嵌凹部35之插入。再者,露出於缺口部N之上側固定部12的下端面(旋轉限制部14)係與殼體30的左上端面接觸,或隔著稍許的間隔相對向。
依據以上內容,在殼體30的滑嵌凹部35,旋轉體4(旋轉支承部11的下側嵌合部13)在與旋轉軌道T平行的旋轉平面上(垂直面上)移動的狀態下嵌入(參照圖6及圖7)。如圖7所示,由於在下側嵌合部13的左右兩端面與滑嵌凹部35的左右兩內表面之間形成有間隙G,故,殼體30可在左右一對間隙G的範圍朝左右方向(徑方向)移動。又,藉由下側嵌合部13(旋轉體4)與滑嵌凹部35的左右兩內表面中的其中一方接觸,使得殼體30朝左右方向(徑方向)之移動被限制。又,藉由下側嵌合部13接觸於構成滑嵌凹部35之底部升高面部38(內表面),使得殼體30朝下方(接近對象側連接器2之旋轉軌道T上的切線方向一方)之移動被限制(參照圖6)。再者,下側嵌合部13係朝前後方向略無隙間地嵌合於滑嵌凹部35,故,殼體30對旋轉體4略固定於前後方向上(參照圖6及圖7)。
又,在此狀態下,卡合凸部16係在旋轉平面上移動的狀態下卡合於卡合框部37。詳細而言,如圖6及圖7所示,在下側嵌合部13的前端面抵接(或者近接)於底部升高面部38的狀態下,卡合凸部16係不會與底壁30B、卡合框部37等接觸而配置於被卡合框部37所包圍的區域內。又,藉由卡合凸部16接觸於卡合框部37的上部,使得殼體30朝上方(自對象側連接器2分離之切線方向另一方)的移動被限制。
如以上所述,殼體30係對旋轉體4,可在旋轉平面上移動地連接。再者,在本實施形態,在殼體30朝最左側或最右側移動之狀態,卡合凸部16設置成不會與底壁30B、卡合框部37的左右兩側接觸。又,在殼體30朝最左側或最右側移動之狀態,一對補強肋15設置成不會與一對袖壁36、卡合框部37接觸。
[連接器與對象側連接器之連接]
其次,參照圖1、圖2、圖8、圖9A~圖9C、圖10A~圖10B,說明關於將連接器3連接於對象側連接器2時的作用。圖8係圖2之VIII-VIII斷面圖。圖9A係顯示將連接器3與對象側連接器2開始連接的狀態的正面圖。圖9B係顯示連接器3對對象側連接器2之連接持續行進的狀態的正面圖。圖9C係顯示連接器3與對象側連接器2已經連接的狀態的正面圖。圖10A係顯示將連接器3與對象側連接器2開始連接的狀態(其他例)的正面圖。圖10B係顯示連接器3對對象側連接器2之連接持續行進的狀態(其他例)的正面圖。
再者,在圖8,省略了端子31的圖示。又,圖9A~圖9C、圖10A~圖10B係連接器裝置1簡單化顯示之圖,細部與其他圖的連接器裝置1不同。又,在以下的說明中,在初期狀態,連接器3係作為自對象側連接器2分離的狀態(參照圖1)。又,在圖1、圖2、圖9A~圖9C、圖10A~圖10B,將連接器3的左側(徑方向外側)接近對象側連接器2之逆時鐘方向的旋轉稱為[正旋轉(正向的旋轉)]、將連接器3的左側從對象側連接器2分離之順時鐘方向的旋轉稱為[逆旋轉(逆向的旋轉)]。
如圖1及圖2所示,連接器3係在以旋轉體4的旋轉軸5為中心之旋轉軌道T上移動,嵌合於安裝在基板6之對象側連接器2。詳細而言,處於初期狀態之連接器3,係與旋轉體4一同以旋轉軸5為中心進行正旋轉,從右斜上方開始進入到對象側連接器2的對象側嵌合凹部23(參照圖8)。
例如,在連接器3的左右方向中央與對象側連接器2的左右方向中央位於相同的旋轉軌道T上的情況,連接器3的一對導引臂50係不會與對象側連接器2的2組的導引壁對26碰撞而可插入至一對導引溝27。若連接器3對對象側嵌合凹部23之嵌合行進的話,則對象側連接器2的對象側嵌合凸部24開始進入到連接器3的嵌合凹部33,端子31的接觸部41插入(接觸)到分成雙叉的對象側端子21之間(未圖示)。接觸部41係將分成雙叉的對象側端子21一邊擴大一邊插入,以具有彈力的方式夾於對象側端子21。
藉由以上方式,如圖2及圖8所示,連接器3形成為連接於對象側連接器2的狀態。
又,在2個連接器2、3、旋轉體4等,分別設定有加工時的公差,當組裝連接器裝置1時,會有因該等的公差,造成2個連接器2、3的左右方向(徑方向)之相對位置偏移。在2個連接器2、3互相朝左右方向偏移的狀態,無法使2個連接器2、3互相嵌合,且無法將端子31(接觸部41)接觸於對象側端子21。又,在將連接器3連接於對象側連接器2的情況,殼體30係對旋轉體4稍許進行正旋轉而成為與對象側殼體20略平行的姿勢為佳。如果在殼體30對旋轉體4進行逆旋轉而徑方向外側自對象側殼體20分離的情況,依據逆旋轉的角度,會有使連接器3變得無法連接於對象側連接器2。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裝置1,在端子31與對象側端子21接觸前,連接引導部32接觸於對象側連接引導部22,使殼體30一邊在旋轉平面上移動,一邊引導成為與對象側殼體20平行的姿勢。藉此,2個連接器2、3之徑方向之相對位置的偏移被吸收(修正),變得能夠進行端子31與對象側端子21之正確的接觸。
<相對位置的偏移修正的一例>
例如,如圖9A所示,針對連接器3(殼體30)對旋轉體4(旋轉支承部11)朝最左側(徑方向外側)移動且對旋轉體4進行最逆旋轉的姿勢(從徑方向外側朝內側,向下方傾斜的姿勢)之情況進行考量。再者,旋轉體4的旋轉限制部14,係與殼體30的左上表面(徑方向外側)接觸,限制殼體30的逆旋轉(限制對於旋轉體4,殼體30的左側(徑方向外側)朝向上方(切線方向另一方)的旋轉)。
若連接器3繞著旋轉軸5周圍進行正旋轉而從右斜上方開始進入到對象側連接器2的對象側嵌合凹部23的話,在徑方向內側(右側),連接引導部32的導引臂50接觸於對象側連接引導部22的導引壁對26之對象側內壁26B。徑方向內側的導引臂50的前端部(臂側傾斜面50S)係沿著對象側內壁26B的溝側傾斜面26S移動,因此,殼體30朝徑方向內側移動,並且對旋轉體4朝正方向旋轉。
於是,如圖9B所示,在徑方向外側(左側),導引臂50接觸於導引壁對26的對象側端壁26A。徑方向外側的導引臂50之臂側傾斜面50S一邊與對象側端壁26A的溝側傾斜面26S接觸,一邊朝導引溝27移動。
如圖9C所示,藉由一對導引臂50一邊朝一對對象側端壁26A導引一邊進入一對導引溝27,殼體30一邊在旋轉平面上移動,一邊被引導成為與對象側殼體20平行的姿勢(略水平姿勢)。在殼體30形成為與對象側殼體20略平行的姿勢後,端子31(接觸部41)被挾持於分成雙叉的對象側端子21。再者,殼體30形成為與對象側殼體20平行的姿勢,並非嚴格地意旨成為平行(水平),而是容許稍微傾斜之意。
藉由以上過程,2個連接器2、3可一邊吸收(修正)徑方向之相對位置的偏移,一邊進行連接。
<相對位置的偏移修正的其他例>
其次,作為其他例,如圖10A所示,針對連接器3(殼體30)對旋轉體4(旋轉支承部11)朝最右側(徑方向內側)移動且對旋轉體4進行最正旋轉的姿勢(在圖10A為略水平的姿勢(從徑方向外側朝內側,向上方傾斜的姿勢))之情況進行考量。再者,旋轉體4的旋轉限制部14係與殼體30的左上表面(徑方向外側)分離。
若連接器3繞著旋轉軸5周圍進行正旋轉而從右斜上方開始進入到對象側連接器2的對象側嵌合凹部23的話,在徑方向內側(右側),連接引導部32的導引臂50接觸於對象側連接引導部22的導引壁對26之對象側端壁26A。徑方向內側的導引臂50的臂側傾斜面50S係沿著對象側端壁26A的溝側傾斜面26S移動,因此,殼體30朝徑方向外側移動,並且對旋轉體4朝正方向旋轉。
於是,如圖10B所示,在徑方向外側(左側)之導引臂50沿著徑方向外側的對象側端壁26A而進入到導引溝27。又,與前述作過說明的一例同樣地,藉由一對導引臂50一邊朝一對對象側端壁26A導引一邊進入一對導引溝27,使得殼體30形成為與對象側殼體20平行的姿勢(參照圖9C)。然後,端子31接觸於對象側端子21。
藉由以上過程,與前述作過說明的一例同樣地,2個連接器2、3可一邊修正徑方向之相對位置的偏移,一邊進行連接。
再者,在前述的2個例子,針對最先徑方向內側(右側)的導引臂50接觸於徑方向內側的導引壁對26之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依據連接器3(殼體30)的姿勢(對旋轉體4之位置、角度等),亦會有最先徑方向外側(左側)的導引臂50接觸於徑方向外側的導引壁對26(對象側端壁26A或對象側內壁26B)之情況(未圖示)。即使在此情況,藉由與前述2個例子同樣的作用,2個連接器2、3可一邊修正徑方向之相對位置的偏移,一邊進行連接。
又,亦會有2個連接器2、3朝前後方向偏移的情況(未圖示)。例如,在連接器3的前後方向中央較對象側連接器2的前後方向中央更朝後方偏移的情況,連接器3的後部傾斜面30S接觸於對象側殼體20的對象側傾斜面20S(參照圖8),連接器3一邊沿著對象側傾斜面20S朝前方移動,一邊嵌合於對象側嵌合凹部23。在此情況,殼體30的背面係與對象側殼體20的對象側後壁20R之內表面略接觸。與前述相反,在連接器3的前後方向中央較對象側連接器2的前後方向中央更朝前方偏移的情況,由於對象側嵌合凹部23朝前方開放,故,連接器3不會與對象側殼體20的對象側後壁20R干涉,而可嵌合於對象側嵌合凹部23(參照圖8)。在此情況,殼體30的背面係從對象側後壁20R之內表面朝前方分離(參照圖8)。
如以上所述,即使2個連接器2、3朝前後方向偏移,亦可使殼體30嵌合於對象側殼體20。再者,由於端子31的接觸部41的寬度對前後方向較廣,故,即使2個連接器2、3朝前後方向偏移,亦可接觸於對象側端子21。
在以上說明的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裝置1(連接器3),殼體30係為了在旋轉平面上移動而支承於旋轉體4。若依據此結構,可變更殼體30的姿勢,吸收連接器3與對象側連接器2之相對位置的偏移。又,藉由在端子31與對象側端子21接觸前,使連接器3的連接引導部32與對象側連接器2的對象側連接引導部22接觸,能夠使殼體30在旋轉平面上移動。藉此,可在殼體30一邊修正與對象側殼體20之相對位置的偏移,一邊成為與對象側殼體20平行的姿勢後,使端子31接觸於對象側端子21。如以上所述,可將在旋轉軌道T移動的連接器3正確地連接於對象側連接器2。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裝置1(連接器3),旋轉體4係以在旋轉平面上移動的方式嵌入於殼體30的滑嵌凹部35,旋轉體4的卡合凸部16係以在旋轉平面上移動的方式,卡合於殼體30的卡合框部37。又,殼體30的左右方向(徑方向)之移動範圍係藉由滑嵌凹部35(的內表面)與卡合框部37加以規定。若依據此結構,既可限制殼體30在旋轉平面上之移動範圍,又可將殼體30支承於旋轉體。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裝置1(連接器3),形成於旋轉體4之旋轉限制部14係限制殼體30的過度逆旋轉。藉此,能夠防止2個連接器2、3變得無法互相連接的程度之殼體30的逆旋轉,可支持2個連接器2、3的正確的連接。
又,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裝置1,在將連接器3連接於對象側連接器2的過程,可使導引臂50的臂側傾斜面50S一邊與導引壁對26的溝側傾斜面26S接觸,一邊移動。藉此,可將導引臂50一邊導引至溝側傾斜面26S,一邊插入到導引溝27,使得能讓殼體30一邊在旋轉平面上移動,一邊成為與對象側殼體20平行的姿勢。
又,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裝置1,可在修正2個連接器2、3(殼體20、30)之相對位置的偏移後,使複數個端子31接觸於複數個對象側端子21。藉此,不會有旋轉方向的力(扭轉的力)作用於雙方的端子21、31,可使端子31與對象側端子21正確地接觸。
又,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裝置1,由於端子31的接觸部41形成為朝寬度方向更廣的板狀,故,即使例如端子31的寬度方向中央自對象側端子21的寬度方向中央朝寬度方向偏移,也能使接觸部41接觸於對象側端子21。藉此,可吸收端子31與對象側端子21之寬度方向(前後方向)之相對位置的偏移,而能謀求端子31與對象側端子21之正確的電性連接。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裝置1,滑嵌凹部35凹設於殼體30,旋轉體4(旋轉支承部11)滑嵌於滑嵌凹部35,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亦可在旋轉體4凹設滑嵌凹部35,使殼體30滑嵌於滑嵌凹部35(未圖示)。亦即,在殼體30與旋轉體4中的其中一方,凹設供殼體30與旋轉體4中的另一方在旋轉平面上移動的狀態下嵌入之滑嵌凹部35即可。又,作成藉由殼體30與旋轉體4中的另一方接觸於滑嵌凹部35的內表面,使得殼體30朝旋轉軌道T的左右方向(徑方向)及下方(接近對象側連接器2之旋轉軌道T上的切線方向一方)之移動被限制的結構即可。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裝置1,卡合凸部16突設於旋轉體4(旋轉支承部11),卡合框部37設在殼體30,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亦可在旋轉體4設置卡合框部37,在殼體30突設卡合凸部16(未圖示)。亦即,在殼體30與旋轉體4中的其中一方,設置供突設於殼體30與旋轉體4中的另一方之卡合凸部16在旋轉平面上移動的狀態下進行卡合的卡合框部37即可。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裝置1,滑嵌凹部35限制連接器3朝左右方向(徑方向)與下方(切線方向另一方)之移動,卡合凸部16及卡合框部37限制連接器3朝上方(切線方向一方)之移動,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例如,亦可藉由使卡合凸部16接觸於卡合框部37的上部及左右兩側部,限制連接器3朝左右方向與上方之移動即可(未圖示)。另外,亦可藉由使旋轉體4的一對補強肋15接觸於卡合框部37、一對袖壁36等,限制連接器3朝左右方向之移動即可(未圖示)。又,另外亦可省略(削除)卡合凸部16、卡合框部37等,在滑嵌凹部35與旋轉體4(下側嵌合部13),設置當連接器3朝上方移動時進行干涉而限制其朝上方移動之凹凸形狀等(未圖示)。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裝置1,旋轉限制部14形成於旋轉體4,但本發明不限於此。旋轉限制部14亦能以接觸於旋轉體4的徑方向外側的方式,形成於殼體30(未圖示)。亦即,在殼體30與旋轉體4中的其中一方,形成旋轉限制部14,其與殼體30和旋轉體4中的另一方的徑方向外側接觸,限制殼體30的逆旋轉。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裝置1,對象側連接引導部22係具有2組的導引壁對26(導引溝27),連接引導部32具有一對導引臂50,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亦可為連接引導部32具有2組的導引壁對26(導引溝27),對象側連接引導部22具有一對導引臂50。亦即,對象側連接引導部22與連接引導部32中的其中一方在旋轉軌道T的徑方向兩側包含沿著旋轉軌道T上的切線方向延伸設置之一對導引臂50,對象側連接引導部22與連接引導部32中的另一方包含各自隔著供一對導引臂50插入的一對導引溝27而對向的2組的導引壁對26。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裝置1,分別設有複數個對象側端子21與複數個端子31,但不限於此,對象側端子21與端子31設置1個以上即可。又,在本實施形態,對象側端子21的前端側為分成雙叉,挾持端子31的接觸部41之構造,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例如亦可為對象側端子21是1片的板件,端子31的接觸部41接觸於對象側端子21的一方的面,且一邊使對象側端子21朝另一方彈性變形,一邊接觸(未圖示)。
又,在本實施形態,端子31、對象側端子21等係藉由將金屬板進行沖壓加工來製造,但不限於此,亦可藉由將金屬材料進行鍛造加工、鑄造加工或切削加工等製造。
又,在本實施形態,旋轉體4的旋轉軸5配置於自對象側連接器2朝右側分離的位置,但不限於此,亦可配置於自對象側連接器2朝左側分離的位置(未圖示)。
再者,前述實施形態的說明,係顯示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及連接器的一態樣者,本發明的技術範圍不限於前述實施形態。前述實施形態之構成要件,可適當地與既存的構成要件進行置換、組合等,並非以前述實施形態的記載限定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的發明之內容。
1:連接器裝置
2:對象側連接器
3:連接器
4:旋轉體
5:旋轉軸
6:基板
7:纜線
10:旋轉臂
11:旋轉支承部
12:上側固定部
13:下側嵌合部
14:旋轉限制部
15:補強肋
16:卡合凸部
20:對象側殼體
20S:對象側傾斜面
20R:對象側後壁
21:對象側端子
22:對象側連接引導部
23:對象側嵌合凹部
24:對象側嵌合凸部
25:對象側貫通孔
26:導引壁對
26A:對象側端壁
26B:對象側內壁
26S:溝側傾斜面
27:導引溝
29:補強扣件
30:殼體
30B:底壁
30F:內正面
30S:後部傾斜面
30R:內背面
31:端子
32:連接引導部
33:嵌合凹部
34:貫通孔
34A:薄壁狹縫
35:滑嵌凹部
36:袖壁
37:卡合框部
38:底部升高面部
39:矛狀突起
40:連接支承部
41:接觸部
42:翻折部
43:開口部
50:導引臂
50S:臂側傾斜面
T:旋轉軌道
[圖1]係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裝置中,將連接器與對象側連接器分離的狀態的正面圖。
[圖2]係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裝置中,將連接器與對象側連接器連接的狀態的正面圖。
[圖3]係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裝置的對象側連接器的斜視圖。
[圖4]係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裝置的連接器及旋轉體的一部分的斜視圖。
[圖5]係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裝置的連接器的斜視圖。
[圖6]係圖1之VI-VI斷面圖。
[圖7]係圖1之VII-VII斷面圖。
[圖8]係圖2之VIII-VIII斷面圖。
[圖9A]係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裝置中,連接器開始連接於對象側連接器的狀態的正面圖。
[圖9B]係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裝置中,連接器朝對象側連接器之連接持續進行的狀態的正面圖。
[圖9C]係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裝置中,連接器已經連接於對象側連接器的狀態的正面圖。
[圖10A]係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裝置中,連接器開始連接於對象側連接器的狀態(其他例)的正面圖。
[圖10B]係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裝置中,連接器朝對象側連接器之連接持續進行的狀態(其他例)的正面圖。
1:連接器裝置
2:對象側連接器
3:連接器
4:旋轉體
11:旋轉支承部
12:上側固定部
13:下側嵌合部
14:旋轉限制部
16:卡合凸部
20:對象側殼體
22:對象側連接引導部
23:對象側嵌合凹部
26:導引壁對
26A:對象側端壁
26B:對象側內壁
26S:溝側傾斜面
27:導引溝
30:殼體
32:連接引導部
33:嵌合凹部
35:滑嵌凹部
37:卡合框部
50:導引臂
50S:臂側傾斜面
Claims (9)
- 一種連接器裝置,係具備在以設在外部的旋轉軸為中心的旋轉軌道上移動而連接於對象側連接器的連接器,其特徵為: 前述對象側連接器係包含: 對象側殼體; 支承於前述對象側殼體之對象側端子;及 設在前述對象側殼體之對象側連接引導部, 前述連接器係包含: 殼體,其在與前述旋轉軌道平行的旋轉平面上可移動地連接於旋轉體,該旋轉體是以前述旋轉軸為中心進行旋轉; 端子,其係支承於前述殼體之端子;及 連接引導部,其係設在前述殼體,在前述端子與前述對象側端子接觸前,接觸於前述對象側連接引導部,使前述殼體一邊在前述旋轉平面上移動,一邊引導成為與前述對象側殼體平行的姿勢。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連接器裝置,其中,在前述殼體與前述旋轉體中的其中一方,凹設供前述殼體與前述旋轉體中的另一方在前述旋轉平面上移動的狀態下嵌入之滑嵌凹部, 在前述殼體與前述旋轉體中的其中一方,供突設於前述殼體與前述旋轉體中的另一方之卡合凸部在前述旋轉平面上移動的狀態下卡合之卡合框部, 藉由前述殼體與前述旋轉體中的另一方接觸於前述滑嵌凹部的內表面,使得前述殼體朝前述旋轉軌道的徑方向及接近前述對象側連接器之前述旋轉軌道上的切線方向一方)之移動被限制, 藉由前述卡合凸部接觸於前述卡合框部,使得前述殼體朝自前述對象側連接器分離之切線方向另一方的移動被限制。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連接器裝置,其中,在前述殼體與前述旋轉體中的其中一方,形成有旋轉限制部,其接觸於前述殼體與前述旋轉體中的另一方的徑方向外側,限制使前述殼體的徑方向外側對前述旋轉體,朝向切線方向另一方之前述殼體的旋轉。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對象側連接引導部與前述連接引導部中的其中一方係在前述旋轉軌道的徑方向兩側,包含沿著前述旋轉軌道上的切線方向延伸設置之一對導引臂, 前述對象側連接引導部與前述連接引導部中的另一方係包含分別隔著供前述一對導引臂插入的一對導引溝而對向之2組的導引壁對, 各自的前述導引臂的前端部係在徑方向兩側具有一對臂側傾斜面而逐漸形成為前端變細, 各自的前述導引壁對之相對向的前端部,係具有一對溝側傾斜面而形成為使前述導引溝擴大。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連接器裝置,其中,複數個前述對象側端子係在隔著間隔而排列於前述旋轉軌道的徑方向的狀態下支承於前述對象側殼體, 複數個前述端子係在隔著間隔而排列於徑方向的狀態下支承於前述殼體。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連接器裝置,其中,前述端子係包含: 連接支承部,其連結於纜線的終端部;及 接觸部,其連設於前述連接支承部的前端部,比起前述連接支承部形成為朝與前述旋轉平面正交的寬度方向更廣之平板狀,與前述對象側端子接觸。
- 一種連接器,係在以設在外部的旋轉軸為中心的旋轉軌道上移動而連接於對象側連接器的連接器,其特徵為: 殼體,其在與前述旋轉軌道平行的旋轉平面上可移動地連接於旋轉體,該旋轉體是以前述旋轉軸為中心進行旋轉; 端子,其係支承於前述殼體;及 連接引導部,其係設在前述殼體,在前述端子與前述對象側端子接觸前,接觸於前述對象側連接器,使前述殼體一邊在前述旋轉平面上移動,一邊引導成為與前述對象側殼體平行的姿勢。
- 如請求項7所述之連接器,其中,在前述殼體與前述旋轉體中的其中一方,凹設供前述殼體與前述旋轉體中的另一方在前述旋轉平面上移動的狀態下嵌入之滑嵌凹部, 在前述殼體與前述旋轉體中的其中一方,供突設於前述殼體與前述旋轉體中的另一方之卡合凸部在前述旋轉平面上移動的狀態下卡合之卡合框部, 藉由前述殼體與前述旋轉體中的另一方接觸於前述滑嵌凹部的內表面,使得前述殼體朝前述旋轉軌道的徑方向及接近前述對象側連接器之前述旋轉軌道上的切線方向一方)之移動被限制, 藉由前述卡合凸部接觸於前述卡合框部,使得前述殼體朝自前述對象側連接器分離之切線方向另一方的移動被限制。
- 如請求項7或8所述之連接器,其中,在前述殼體與前述旋轉體中的其中一方,形成有旋轉限制部,其接觸於前述殼體與前述旋轉體中的另一方的徑方向外側,限制前述殼體的徑方向外側對前述旋轉體,朝向切線方向另一方之前述殼體的旋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057763 | 2019-03-26 | ||
JP2019057763A JP6997127B2 (ja) | 2019-03-26 | 2019-03-26 | コネクタ装置およびコネク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07778A TW202107778A (zh) | 2021-02-16 |
TWI752409B true TWI752409B (zh) | 2022-01-11 |
Family
ID=726396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03835A TWI752409B (zh) | 2019-03-26 | 2020-02-07 | 連接器裝置及連接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997127B2 (zh) |
CN (1) | CN111755885B (zh) |
TW (1) | TWI75240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003048A1 (ko) * | 2021-07-20 | 2023-01-2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0835066A (en) * | 2007-02-05 | 2008-08-16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TW200929730A (en) * | 2007-10-11 | 2009-07-01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 Connecter |
CN101964480A (zh) * | 2009-07-23 | 2011-02-02 | 昆达电脑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 连接器顶针保护结构 |
WO2013034286A1 (de) * | 2011-09-09 | 2013-03-14 | Amphenol-Tuchel Electronics Gmbh | Kontaktgeschützter steckverbinder |
TW201330394A (zh) * | 2012-01-13 | 2013-07-16 | Panasonic Corp | 連接器 |
JP2018195567A (ja) * | 2017-05-19 | 2018-12-06 |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アッセンブリ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1527854A (fr) * | 1967-03-01 | 1968-06-07 |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 Connecteur à enfichage automatique des éléments coopérants |
JPH05303987A (ja) * | 1992-04-27 | 1993-11-1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電子機器のコネクタの位置決め構造 |
FR2736757B1 (fr) * | 1995-07-11 | 1997-08-22 | Carrier Kheops Bac | Connecteur electrique a enfichage automatique |
US6178106B1 (en) * | 1998-11-03 | 2001-01-23 | Yazaki North America, Inc. | Power distribution center with improved power supply connection |
JP3949508B2 (ja) * | 2002-05-20 | 2007-07-25 |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の取付構造 |
DE10359232A1 (de) * | 2003-12-17 | 2005-07-21 |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 Leiterplatten-Steckverbindung |
JP2005209532A (ja) * | 2004-01-23 | 2005-08-04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 コネクタ装置 |
CN109411952A (zh) * | 2018-11-22 | 2019-03-01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 一种电缆接插件 |
-
2019
- 2019-03-26 JP JP2019057763A patent/JP6997127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2-07 TW TW109103835A patent/TWI752409B/zh active
- 2020-03-25 CN CN202010217024.8A patent/CN11175588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0835066A (en) * | 2007-02-05 | 2008-08-16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TW200929730A (en) * | 2007-10-11 | 2009-07-01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 Connecter |
CN101964480A (zh) * | 2009-07-23 | 2011-02-02 | 昆达电脑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 连接器顶针保护结构 |
WO2013034286A1 (de) * | 2011-09-09 | 2013-03-14 | Amphenol-Tuchel Electronics Gmbh | Kontaktgeschützter steckverbinder |
TW201330394A (zh) * | 2012-01-13 | 2013-07-16 | Panasonic Corp | 連接器 |
JP2018195567A (ja) * | 2017-05-19 | 2018-12-06 |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アッセンブリ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0161266A (ja) | 2020-10-01 |
TW202107778A (zh) | 2021-02-16 |
CN111755885B (zh) | 2022-02-18 |
CN111755885A (zh) | 2020-10-09 |
JP6997127B2 (ja) | 2022-01-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146025B2 (en) | Compact electrical connector | |
JP4629772B2 (ja) | ロック機構を備えた電気コネクタ | |
TW201817094A (zh) | 電連接器及連接器裝置 | |
KR20080044790A (ko) | 커넥터, 커넥터 어셈블리 및 이들을 위한 접속 방법 | |
JP3905518B2 (ja) |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コネクタ | |
TWI608668B (zh) | 電連接器 | |
US7481661B2 (en) | Connector | |
JP2017216056A (ja) | コネクタ | |
KR101518658B1 (ko) | 충돌식 커넥터 | |
JP6342931B2 (ja) | コネクタ | |
TWI752409B (zh) | 連接器裝置及連接器 | |
US7077675B2 (en) | ZIF connector in which a position of a contact is automatically adjusted during a connecting operation | |
EP0797274B1 (en) | Connector connecting structure | |
JP7438076B2 (ja) | 相手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
JP6874015B2 (ja) | コネクタ組立体 | |
JP2009094011A (ja) | コネクタ | |
WO2021182087A1 (ja) | コネクタ装置 | |
JP6260364B2 (ja) | 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 |
WO2009104170A2 (en) | Float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109792123B (zh) | 连接器 | |
JP2008041309A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JP7423168B2 (ja) | コネクタ | |
US20240291204A1 (en) | Connector | |
JP6861464B2 (ja) |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 |
JP2004349075A (ja) | コネク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