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0235B - 感測器模組、鏡腳、鏡框及眼部穿戴器 - Google Patents

感測器模組、鏡腳、鏡框及眼部穿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0235B
TWI750235B TW106134089A TW106134089A TWI750235B TW I750235 B TWI750235 B TW I750235B TW 106134089 A TW106134089 A TW 106134089A TW 106134089 A TW106134089 A TW 106134089A TW I750235 B TWI750235 B TW I75023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ed
detection
temple
sensor module
ho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40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23951A (zh
Inventor
菅龍貴
大戶孝文
增田修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井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井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井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239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239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02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023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11/00Non-optical adjuncts; Attachment thereof
    • G02C11/10Electronic devices other than hearing ai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8Auxiliary lenses; Arrangements for varying focal length
    • G02C7/081Ophthalmic lenses with variable focal length
    • G02C7/083Electrooptic lens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2Input arrangements using manually operated switches, e.g. using keyboards or dia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94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s are generated
    • H03K17/96Touch switches
    • H03K17/962Capacitive touch switch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11/00Non-optical adjuncts; Attachment thereof
    • G02C11/02Ornaments, e.g. exchangeabl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5/00Constructions of non-optical parts
    • G02C5/14Side-members
    • G02C5/146Side-members having special front end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2217/0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or -breaking covered by H03K17/00
    • H03K2217/94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or -breaking covered by H03K17/00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 is generated
    • H03K2217/96Touch switches
    • H03K2217/9607Capacitive touch switches
    • H03K2217/96075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apacitive touch and proximity switches

Abstract

一種感測器模組被構造成如下,包括:殼體;被接觸部,設置成至少一部分暴露於殼體之外部,且具有導電性;以及檢測部,具有靜電容量式檢測墊,且設置於殼體的內部,其中,檢測部進一步包括導電板,其對應檢測墊之檢測區域設置,被接觸部與導電板電連接。因此,提供一種感測器模組,防止檢測墊由於對象物之接觸而損壞,同時對於對象物之接觸敏感度高。

Description

感測器模組、鏡腳、鏡框及眼部穿戴器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感測器模組、以及具有該感測器模組之眼部穿戴器用之鏡腳、眼部穿戴器用之鏡框及眼部穿戴器。
在智能電話及車載導航儀等電子設備中,可以採用圖形使用者界面(GUI)作為使用者用於操作的輸入手段。該輸入手段之例子包括具有觸摸感測器(檢測墊)之感測器模組。作為該感測器模組,已知具有靜電容量式觸摸感測器之感測器模組(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感測器模組具有觸摸感測器、覆蓋該觸摸感測器之至少一部分之蓋部件。因此,一方面可以防止觸摸感測器由於對象物的接觸而損壞,另一方面,當使用者的手指等對象物與蓋部件接觸時,根據對象物與触摸感測器之間產生的靜電容量之變化,可以檢測到對象物之接觸。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174053號公報
但是,在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感測器模組中,由於觸摸感測器與對象物之間設置有蓋部件,因此起因於對象物的接觸之靜電容量之變化量變小,其結果存在感測器模組之靈敏度降低之問題。因此,從進一步提高感測器模組之靈敏度之觀點來看,還有改善的餘地。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防止檢測墊由於對象物的接觸而損壞且對於對象物的接觸靈敏度高之感測器模組、眼部穿戴器用之鏡腳、眼部穿戴器用之鏡框及眼部穿戴器。
本發明之感測器模組,包括:殼體;被接觸部,設置成至少一部分暴露於殼體之外部,且具有導電性;以及檢測部,具有靜電容量式檢測墊,且設置於殼體的內部,其中,檢測部進一步包括導電板,其對應檢測墊之檢測區域設置,被接觸部與導電板電連接。
本發明之鏡腳,為眼部穿戴器用的鏡腳,具有本發明之感測器模組,該殼體構成鏡腳之外形,該被接觸部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成暴露於該鏡腳之外部。
本發明之鏡框,為眼部穿戴器用之鏡框,包括:前框,用於保持一對鏡片;以及本發明之鏡腳,連接到該前框。
本發明之眼部穿戴器,包括:一對透鏡,具有光學特性藉由電性控製而變化之電性活性區域;本發明之鏡框,保持該一對透鏡;以及控制部,當該檢測部檢測到對象物與該被接觸部之接觸時,向該一對透鏡施加電壓或者停止向該一對透鏡施加電壓來切換該一對透鏡之該電性活性區域之光學特性。
根據本發明,可以提供一種防止檢測墊由於對象物的接觸而損壞且對於對象物的接觸靈敏度高之感測器模組、眼部穿戴器用之鏡腳、眼部穿戴器用之鏡框及眼部穿戴器。
100:電子眼鏡(眼部穿戴器)
110:透鏡
1101:第一區域(電性活性區域)
1102:第二區域
111:第一基板
112:第一電極
113:液晶層
114:第二電極
115:第二基板
116:黏著層
117:衍射區域
1171:凸部
1172:第一凸條
120:鏡框
130:前框
131:鏡圈
132:鼻梁
133:鼻墊
140、240、340、440、540:鏡腳
141、441、541:殼體
541a:外側壁部
541b:內側壁部
541c:上側壁部
541d:下側壁部
541e:收容空間
541f:外側凹部
541g:外側貫通孔
541h:內側凹部
541i:第一內側貫通孔
541j:第二內側貫通孔
541k:第一導引槽
541m:第二導引槽
541n:平行槽部
541p:傾斜槽部
1411:第二凸條
1412:第一開口部
1413:第二開口部
142、242、342、542:被接觸部
542a:被接觸部側凸條
1421:暴露部分
2421:凹部
1422、2422:收容部分
3423:固定部分
143、443:間隔件
1431:貫通孔
144、244:彈性部件
145、545:檢測部
146、546:前端蓋
546A:筒狀部
546a:第一壁部
546b:第二壁部
546c:第三壁部
546d:第四壁部
546e:前壁部
546f:定位凹部
546g:定位台階部
546h:定位凸部
546i:定位凸緣部
546j:FPC用貫通孔
546k:導引面
147:絕緣層
148、548:導電板
548a:內側導通部
149:第一接地部
150、550:檢測用積層體
151、551:基板
551a:第一基板
551b:第二基板
152、552:第二接地部
153、553:檢測墊
553a:檢測區域
154:第3接地部
555:外側板狀部件
555a:外側導通部
556a~556e:絕緣層
557A:貫通孔
557a~557k:貫通孔元件
558A:導通部
558a~558k:導通部
160:控制部
170:電源
501:連接部件
501A:外側連接部件
501B:內側連接部件
501a:雌螺紋部
501b:頭部
501c:軸部
501d:卡合部
501e:雄螺紋部
502:光源
503:導光部件
503a:導光主體部
503b:支撐部
503c:第一罩部
503d:第二罩部
503e:連續部
503f:定位凸部
504:側蓋
504a:暴露用貫通孔
504b:識別資訊
505:黏著部件
505a:收容部
507:FPC
圖1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電子眼鏡之結構之一例之斜視圖;圖2係表示實施形態1~4之電子眼鏡之內部電路之框圖;圖3係用於說明透鏡結構之一例之截面示意圖;圖4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鏡腳之前端部之結構之一例之分解圖;圖5A、B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鏡腳之前端部之結構之一例之部份擴大斜視圖;圖6A~C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鏡腳之前端部之結構之一例之部份擴大圖;圖7係用於說明間隔件、彈性部件及檢測部之位置關係之一例之斜視圖;圖8A、B係用於說明有關檢測部之結構之示意圖;圖9係表示實施形態2之鏡腳之結構之一例之分解圖;圖10A~C係表示實施形態2之鏡腳之前端部之結構之一例之部份擴大圖;圖11係表示實施形態3之鏡腳之結構之一例之分解圖;圖12A~C係表示實施形態3之鏡腳之前端部之結構之一例之部份擴大圖;圖13係表示實施形態4之鏡腳之結構之一例之分解圖;圖14A、B係表示實施形態4之鏡腳之前端部之結構之一例之部份擴大斜視圖;圖15A~C係表示實施形態4之鏡腳之前端部之結構之一例之部份擴大圖; 圖16係從寬度方向內側觀察實施形態5之鏡腳之分解斜視圖;圖17A係鏡腳之外側面圖,圖17B係鏡腳之內側面圖;圖18A係從前方僅僅觀察鏡腳之殼體之前端面圖,圖18B係從前方觀察在鏡腳之殼體中組裝基板之狀態之前端面圖;圖19係前端蓋之斜視圖;圖20係表示圖16所示之鏡腳中只把殼體沿D-D線切斷之狀態之部分截面圖;圖21係圖20之X部擴大圖;圖22係相當於圖20之X部之部分之截面圖;圖23係相當於圖20之X部之部分之截面斜視圖;圖24A係導光體之平面圖,圖24B係導光體之側面圖;圖25係表示感測器模組之結構之示意圖;圖26A係將基板插入殼體途中之圖,圖26B係表示將基板完全插入殼體之狀態之圖;以及圖27A係表示將黏著部件安裝在殼體上之狀態之部分平面圖,圖27B係表示將側蓋安裝在殼體上之狀態之部分平面圖。
下面,利用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在以下說明中,作為本發明之眼部穿戴器之代表例,對具有透鏡之電子眼鏡進行說明,所述透鏡包含光學特性藉由電性控製而變化之電性活性區域。此外,作為本發明之感測器模組之代表例,將對該電子眼鏡用之鏡腳進行說明。
「實施形態1」
(電子眼鏡之結構)
圖1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電子眼鏡100之結構之一例之斜視圖。圖2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電子眼鏡100之內部電路之框圖。電子眼鏡100具有一對透鏡110、鏡框120、控制部160(參見圖2)及電源170。鏡框120具有前框130及一對鏡腳140。再者,以下,將設置有前框130之部分作為電子眼鏡100之正面(前方)來進行說明。此外,在下面的說明中沒有特別闡述,稱為「前後方向」、「寬度方向」及「上下方向」的情況下,是指作為使用者可配戴之眼鏡之電子眼鏡100在展開狀態(圖1所示之狀態)下之各方向。具體而言,電子眼鏡100之前後方向為配戴時的使用者的前後方向。此外,電子眼鏡100之寬度方向為配戴時的使用者的左右方向。此外,電子眼鏡100之上下方向為配戴時的使用者的天地方向。
1)透鏡
圖3係用於說明透鏡110之結構之一例之截面示意圖。圖3係沿圖1之A-A線之截面圖。此外,在圖3中,將透鏡110的曲率為零以示出透鏡110之結構。
再者,從正面看電子眼鏡100時,一對透鏡110形成為左右對稱,並且具有彼此相同的構成元件。因此,在下面的說明中,對電子眼鏡100之右眼用鏡片110進行說明,關於左眼用鏡片110之構成元件,將省略其說明。
透鏡110具有能夠藉由電壓來切換其焦距(度數)之第一區域(電性活性區域)1101、設置於第一區域1101以外之區域之第二區域1102。透鏡110可以是球面透鏡,亦可以是非球面透鏡。透鏡110之形狀可以根據所期望之光學功率來適當調整。
第一區域1101之形狀、大小及位置可以根據透鏡110之大小及透鏡110之用途等適當設計。透鏡110之應用實例包括遠近兩用透鏡、中近兩用透鏡及近近兩用透鏡。第一區域1101之形狀之例子包括圓形及橢圓形。在 本實施形態中,第一區域1101之形狀係把電子眼鏡100之左右方向(也稱為寬度方向)作為長軸之橢圓形。另外,如圖1所示,從正面看透鏡110時,第一區域1101設置於透鏡110之中央部之下方。
如圖3所示,第一區域1101從後方側(圖3之下方)依次包括第一基板111、第一電極112、液晶層113、第二電極114及第二基板115。第二區域1102從後方側依次包括第一基板111、第一電極112、黏著層116、第二電極114及第二基板115。各構成元件對可見光具有透光性。
在電子眼鏡100中,第一基板111設置於透鏡110之後方側(使用者側)。第一基板111彎曲成向電子眼鏡100之前方側凸出。第一基板111之曲率及形狀可以根據所期望之光學功率來適當調整。
第一基板111包括設置於對應第一區域1101之區域之衍射區域117。衍射區域117中形成有設置於第一基板111之一個表面(前方側之表面)之中央部之半球狀之凸部1171與設置於凸部1171外側之多個圓環狀之第一凸條1172。凸部1171及第一凸條1172之形狀可以根據衍射從電子眼鏡100之前方入射之光時所期望之光學功率來適當調整。凸部1171及第一凸條1172之形狀之例子包括菲涅爾透鏡形狀。可以是凸部1171及第一凸條1172之一部分為菲涅爾透鏡形狀,亦可以是凸部1171及第一凸條1172之全部為菲涅爾透鏡形狀。
第一基板111之材料只要具有透光性就沒有特別限制。例如,作為第一基板111之材料,可以使用可作為透鏡材料來使用之已知材料。例如,第一基板111之材料之例子包括玻璃及樹脂。該樹脂之例子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聚二甘醇雙烯丙基碳酸酯(polydiethylene glycol bisallyl carbonate)及聚苯乙烯(polystyrene)。
第一電極112及第二電極114係具有透光性之一對透明電極。第一電極112設置於第一基板111與液晶層113之間。第二電極114設置於液晶層113與第二基板115之間。第一電極112及第二電極114只要被設置成至少可以將電壓施加到液晶層113之範圍(第一區域1101)即可。
第一電極112及第二電極114之材料只要具有所期望之透光性及導電性就沒有特別限定。第一電極112及第二電極114之材料之例子包括氧化銦錫(ITO)及氧化鋅(ZnO)。第一電極112及第二電極114之材料可以彼此相同,亦可以彼此不同。
液晶層113設置於第一電極112與第二電極114之間。液晶層113構成為其折射率係根據是否施加電壓來變化的。雖然詳細內容將在後面描述,但是,例如,液晶層113之折射率可以調整為如下,在沒有施加電壓到液晶層113之狀態下,基本上和第一基板111之折射率及第二基板115之折射率相同,並且在施加電壓到液晶層113之狀態下,第一基板111之折射率及第二基板115之折射率不同。
液晶層113含有液晶材料。施加電壓時之該液晶材料之配向狀態與沒有施加電壓時之該液晶材料之配向狀態不相同。液晶材料可以根據第一基板111之折射率及第二基板115之折射率來適當選擇。例如,液晶材料可以由膽固醇液晶、向列型液晶等構成。
在電子眼鏡100中,第二基板115設置於透鏡110之前方側。第二基板115亦彎曲成向電子眼鏡100之前方側凸出。第二基板115之曲率對應第一基板111之曲率。第二基板115之材料之例子與第一基板111之材料相同。
在第二區域1102中,黏著層116設置於第一基板111與第二基板115之間,並且黏著第一基板111及第二基板115。當第二區域1102中亦設置有 第一電極112及第二電極114時,黏著層116設置於第一電極112與第二電極114之間。此外,黏著層116還具有密封構成液晶層113之液晶材料之功能。
黏著層116由黏著劑之固化物構成。該黏著劑之材料只要具有所期望之透光性且能夠適當黏著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15就沒有特別限定。從調整透鏡110之光學功率之角度來看,可以選擇具有所期望之折射率之黏著劑。
透鏡110根據需要還可以包括具有透光性之其他構成元件。該其他構成元件之例子包括絕緣層及配向膜。
絕緣層防止第一電極112及第二電極114之間的導通。例如,絕緣層分別設置於第一電極112與液晶層113之間、以及液晶層113與第二電極114之間。作為絕緣層之材料,可以使用能夠作為具有透光性之絕緣層來使用之公知材料。絕緣層之材料之例子包括二氧化矽。
配向膜控制液晶層113中之液晶材料之配向狀態。例如,配向膜分別設置於第一電極112與液晶層113之間、以及液晶層113與第二電極114之間。作為配向膜的材料,可以使用能夠作為液晶材料之配向膜來使用之公知材料。配向膜之材料之例子包括聚醯亞胺。
透鏡110,例如,可以藉由以下方法來製造。首先,準備第一基板111及第二基板115。第一基板111及第二基板115,例如,可以藉由射出成型來製造。然後,在第一基板111上形成第一電極112,在第二基板115上形成第二電極114。在第一基板111上形成第一電極112之方法與在第二基板115上形成第二電極114之方法之實例包括真空蒸著法和濺射法。然後,在形成有第一電極112之第一基板111之衍射區域117上提供液晶材料,與此同時在第一基板111之除了衍射區域117以外之部分上提供黏著劑。在第一基 板111上設置有液晶材料及黏著劑之狀態下,將形成有第二電極114之第二基板115設置於第一基板111上。最後,可以使黏著劑固化來製造透鏡110。
2)前框
如圖1所示,前框130保持一對透鏡110。前框130具有分別支撐一對透鏡110之一對鏡圈131、在寬度方向上連接一對鏡圈131之鼻梁132。鏡圈131之形狀係對應透鏡110之形狀之形狀。鼻梁132具有一對可以接觸使用者之鼻子之鼻墊133。雖然沒有特別示出,但是在前框130的內部設置有用於分別電連接透鏡110之第一電極112與後述之控制部160、以及透鏡110之第二電極114與控制部160之配線。
前框130之材料沒有特別限制。作為前框130之材料,可以使用能夠作為眼鏡之前框來使用之已知材料。前框130之材料之例子包括聚醯胺(polyamide)、乙酸酯(acetate)、碳(carbon)、賽璐珞(celluloid)、聚醚醯亞胺(polyetherimide)及聚氨酯(urethane)。
3)鏡腳
圖4係表示鏡腳140之前端部之結構之一例之分解圖。以下鏡腳140之描述中,沒有特別闡述,稱為寬度方向、前後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情況下,是指鏡腳140相對於前框130展開之展開狀態(具體為圖1所示之狀態)下之各方向。圖4係從寬度方向之內側(圖1之箭頭α之方向)所視之在配戴狀態下設置於使用者右側(亦稱為寬度方向上之一側)之鏡腳140(圖1之左側之鏡腳140)之前端部之狀態之部分擴大圖。圖5A、B係表示鏡腳140之前端部之結構之一例之部份擴大斜視圖。圖5A係從電子眼鏡100之寬度方向之內側(圖1之箭頭α之方向)所視時表示鏡腳140之前端部之結構之一例之部份擴大斜視圖,圖5B係從電子眼鏡100之寬度方向之外側(圖1之箭頭β之方向)所視時表示鏡腳140之前端部之結構之一例之部份擴大斜視圖。圖 6A~C係表示鏡腳140之前端部之結構之一例之部份擴大圖。圖6A係鏡腳140之前端部之左側面圖(寬度方向之外側面圖),圖6B係鏡腳140之前端部之右側面圖(寬度方向之內側面圖),圖6C係沿圖6A之C-C線之截面圖。
再者,一對鏡腳140形成為在電子眼鏡100中基本左右對稱,並具有相同的構成元件。因此,在下面的說明中,對右側用之(在配戴狀態下設置於使用者的右側)鏡腳140進行說明,關於左側用之(在配戴狀態下設置於使用者的左側)鏡腳140之構成元件,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並且省略其說明。
如圖4、5A、B及6A~C所示,鏡腳140具有殼體141、被接觸部142、間隔件143、彈性部件144、檢測部145及前端蓋146。雖然詳細內容將在後面描述,但是檢測部145具有靜電容量式檢測墊153。例如,檢測墊153係電極層,並且連接到藉由檢測由於接觸被接觸部142而引起之電極層之靜電容量之變化來檢測對被接觸部142之接觸之檢測部(圖未示)。
如圖1所示,鏡腳140在其前端部連接到前框130。例如,鏡腳140與前框130之鏡圈131可旋轉地卡合。
殼體141構成鏡腳140之外形。殼體141收容被接觸部142之一部分、間隔件143、彈性部件144、檢測部145。殼體141沿著一個方向(具體為前後方向)延伸。在本實施形態中,殼體141之左側面(亦稱為電子眼鏡100之寬度方向之外側面)形成有沿著殼體141之縱向延伸之第二凸條1411(參見圖5B)。此外,殼體141外側面之橫向(換言之,上下方向)之中點位於第二凸條1411之稜線上。殼體141之右側面(亦稱為電子眼鏡100之寬度方向之內側面)之表面之形狀為平面形狀。再者,以下,關於鏡腳140及構成鏡腳140之各部件之說明中,將電子眼鏡100之寬度方向之外側面簡稱為「外側面」。另一方面,關於鏡腳140及構成鏡腳140之各部件之說明中,將電 子眼鏡100之寬度方向之內側面簡稱為「內側面」。配戴電子眼鏡100時,亦可以將位於配戴者側之面稱為內側面,與配戴者所在之內側面相對之面稱為外側面。
殼體141前端部之外側面上形成有沿殼體141縱向之呈細長形狀之第一開口部1412(參照圖6A、C)。第一開口部1412形成在第二凸條1411之稜線(頂部)之延長線上。另外,殼體141之前端部(正面)形成有第二開口部1413(參照圖6B、C)。再者,殼體141之後端部(亦稱為背面)形成有第三開口部(圖未示)。電源170可拆卸地設置於第三開口部中(參照圖1)。
殼體141之材料沒有特別限制。作為殼體141之材料,可以使用作為眼鏡之鏡腳材料來使用之已知材料。殼體141之材料之例子與前框130之材料之例子相同。然而,當殼體141採用金屬材料時,作為殼體141之一部分,位於被接觸部142之周圍,並且與被接觸部142接觸(或可以接觸)之部分由非金屬材料構成。
被接觸部142係可以藉由電子眼鏡100之使用者之手指等對象物接觸的部分。因此,被接觸部142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成暴露於殼體141之外部。在本實施形態中,被接觸部142設置成如下,被接觸部142之一部分從第一開口部1412暴露於殼體141之外部(亦稱為寬度方向之外側)。
被接觸部142之位置較佳為電子眼鏡100之使用者能夠容易觸碰到被接觸部142之位置。從這種觀點出發,被接觸部142較佳為設置於殼體141之縱向上之中點之前方側,當殼體141在縱向上被分成三個相等的部分時,較佳為設置於最前面之部分上。另外,被接觸部142較佳為設置於第二凸條1411之稜線之延長線上。進一步,被接觸部142較佳為設置於對應電子眼鏡100之外側面之位置上。
被接觸部142之形狀沒有特別限制。在本實施形態中,被接觸部142沿著殼體141之縱向延伸。被接觸部142具有從第一開口部1412暴露到殼體141外部之暴露部分1421與容納在殼體141內部之收容部分1422。例如,暴露部分1421之形狀為棒狀,收容部分1422之形狀為板狀。這種暴露部分1421從第一開口部1412暴露於殼體141之寬度方向上之外側。
作為導體之對象物與被接觸部142之接觸電性傳輸到檢測部145。從被接觸部142及檢測部145彼此電連接之觀點來看,被接觸部142具有導電性。被接觸部142之材料之例子包括金、銀、銅、鋁、鐵及它們的合金。
被接觸部142之大小可以根據殼體141之大小、彈性部件144之大小、檢測部145之檢測墊153之大小等來決定。例如,殼體141之縱向上之被接觸部142之長度相比殼體141之縱向上之檢測墊153之檢測區域之長度短。
圖7係用於說明間隔件143、彈性部件144及檢測部145之位置關係之一例之斜視圖。間隔件143設置於被接觸部142與檢測部145之間。在本實施形態中,間隔件143設置於被接觸部142與後述之導電板148之間。換言之,從寬度方向之外側依次設置有被接觸部142、間隔件143、檢測部145(具體為導電板148)。間隔件143具有絕緣性。間隔件143之形狀及大小沒有特別限制,只要能夠形成對應彈性部件144之大小之適當之空間即可。在本實施形態中,間隔件143係中央部形成有四棱柱狀之貫通孔1431之板狀部件。
彈性部件144具有彈性及導電性。彈性部件144設置成如下,在被接觸部142與檢測部145之間電連接被接觸部142及檢測部145,與此同時將被接觸部142向殼體141之外側(具體為寬度方向之外側)賦能。因此,彈性部件144可以抑制被接觸部142之位置偏移且適切地電連接被接觸部142及檢測部145。在本實施形態中,彈性部件144設置成如下,在間隔件143 之貫通孔1431中抵接被接觸部142之中央部。更具體而言,彈性部件144之一部分設置於間隔件143之貫通孔1431中。
彈性部件144能夠發揮上述功能即可。在本實施形態中,彈性部件144係片簧。從彼此電連接被接觸部142與檢測部145之觀點來看,彈性部件144具有導電性。彈性部件144之材料之例子包括金、銀、銅、鋁、鐵及它們的合金。
圖8A、B係用於說明有關檢測部145之結構之示意圖。圖8A係用於說明檢測部145之結構概要之示意圖,圖8B係用於說明檢測部145之結構細節之示意圖。
檢測部145設置於殼體141內部。在檢測部145中產生由於對象物與被接觸部142之接觸所引起之靜電容量之變化。如圖8A所示,檢測部145從寬度方向之內側(圖8A之下側)依次具有檢測用積層體150、絕緣層147、導電板148及第一接地部149。
雖然有關細節將在後面描述,但是檢測用積層體150具有靜電容量式檢測墊153。檢測用積層體150檢測由於對象物與被接觸部142之接觸所產生之靜電容量之變化。
絕緣層147設置於檢測用積層體150上。更具體而言,絕緣層147設置於檢測墊153之檢測區域上,防止檢測墊153及導電板148之間的導通。在此,檢測墊153之檢測區域是指當對象物直接接觸檢測墊153時可能發生靜電容量變化之區域。
只要具有上述功能,絕緣層147之結構不受特別限制。絕緣層147可以由絕緣體構成,亦可以是空氣層。絕緣層147可以是單層結構,亦可以是疊層結構。該絕緣體之材料之例子包括二氧化矽及氮化矽。在本實施形態中,絕緣層147係絕緣體。絕緣層147之兩個端面分別黏著到檢測墊153 及導電板148。具體而言,絕緣層147之外側面(圖8A、B之上側面)黏著到導電板148。另一方面,絕緣層147之內側面(圖8A、B之下側面)黏著到檢測墊153。
導電板148設置於絕緣層147上(換言之,絕緣層147之外側面)。更具體而言,導電板148設置成隔著絕緣層147面對檢測墊153之檢測區域。在本實施形態中,導電板148設置於相比後述之檢測用積層體150(具體為檢測墊153)更靠近被接觸部142之一側(換言之,寬度方向之外側)。這種導電板148藉由彈性部件144電連接到被接觸部分142。因此,當對象物接觸到被接觸部142時,在導電板148與檢測墊153之間發生靜電容量之變化。
導電板148之大小較佳為與檢測墊153之檢測區域之大小相同。因此,可以在檢測墊153之寬廣區域中檢測對象物與被接觸部142之接觸,並且可以提高檢測對象物之接觸之靈敏度。例如,導電板148面向檢測區域之表面之大小與該檢測區域之表面之大小之比較佳為為0.8至1.2。
第一接地部149設置於包含導電板148之平面內且環繞導電板148。第一接地部149電連接到第二接地部152(稍後描述)。第一接地部149能夠除去從被接觸部142施加並在導電板148中產生的靜電。因此,可以抑制由於靜電所導致之設備損壞、誤操作等。
在此,關於檢測用積層體150進行說明。如圖8B所示,檢測用積層體150從寬度方向之內側(圖8B之下側)依次具有基板151、第2接地部152、檢測墊153以及第3接地部154。檢測用積層體150藉由絕緣層147與導電板148絕緣。因此,檢測用積層體150能夠抑制由於電性干擾引起的誤動作。
基板151係用於支撐檢測用積層體150之各構成元件之部件。例如,基板151係安裝有控制部160之印刷電路板。控制部160連接到檢測墊153,以便能夠接收檢測墊153之有關靜電容量變化之檢測結果。在本實施形態 中,基板151在檢測部145中相比導電板148、絕緣層147及檢測墊153設置於寬度方向之內側。換言之,導電板148、絕緣層147及檢測墊153設置於基板151與被接觸部142之間。
第二接地部152設置於基板151與檢測墊153之間。第二接地部152保護檢測墊153免受噪聲影響。因此,可以抑制靜電容量之意外變化。從降低檢測墊153與第二接地部152之間的寄生電容之觀點來看,第二接地部152之形狀較佳為網眼狀。
檢測墊153係檢測由於對象物與被接觸部142之接觸所引起之靜電容量變化之靜電容量式檢測墊。作為檢測墊153,可以使用作為觸摸感測器來使用之已知檢測墊。
第三接地部154設置於包含檢測墊153之平面內,並且環繞檢測墊153。第三接地部154電連接到第二接地部152。第三接地部154保護檢測墊153免受噪聲影響。因此,可以抑制靜電容量之意外變化。
前端蓋146設置成在鏡腳140之前端部覆蓋鏡腳40之第二開口部1413。此時,前端蓋146抵接殼體141之縱向上之間隔件143之一端部(前端部)與檢測部145之一端部(前端部)(參照圖4及圖6C)。因此,可以固定間隔件143及檢測部145之位置。再者,前端蓋146只要設置成抵接間隔件143之一端部(前端部)與檢測部145之一端部(前端部)且覆蓋鏡腳140之第二開口部1413就可以,無須擋住第二開口部1413之全部。
4)控制部
控制部160電連接到檢測部145之檢測墊153、透鏡110之電極(第一電極112及第二電極114)。當檢測部145檢測到對象物與被接觸部142之接觸時,控制部160向一對透鏡110施加電壓或者停止向一對透鏡110施加電壓,從而切換第一區域1101之焦距(度數)(參照圖2)。例如,控制部160具有用於 控制檢測墊153之驅動、檢測墊153對靜電容量變化之檢測、向透鏡110之第一區域1101施加電壓之控制電路。例如,控制部160安裝於檢測部145之基板151上。
5)電源
電源170向檢測部145及控制部160供給電力(參照圖2)。在本實施形態中,電源170係可拆卸地保持在鏡腳140之另一端部(設置於後端部之第三開口部)之充電式電池組。電源170之例子包括鎳氫可充電電池。
(電子眼鏡之操作)
接下來,將說明電子眼鏡100操作之一個例子。首先,對電子眼鏡100之液晶層113沒有被施加電壓之狀態(OFF狀態)進行說明。OFF狀態下,在透鏡110之第一區域1101中,液晶層113之折射率與第一基板111及第二基板115之折射率基本相同。因此,不會發生由液晶層113引起的透鏡效果。從而,在透鏡110中,第一區域1101之焦距(度數)與第二區域1102之焦距(度數)彼此基本相同。
被接觸部142被作為導體之對象物(例如使用者之手指)所接觸時,基於該接觸之靜電容量變化被檢測部145之檢測墊153檢測到。該接觸之檢測結果被發送到控制部160。當控制部160檢測到在OFF狀態下被接觸部142被接觸之事實時,向透鏡110之第一區域1101施加電壓。因此,液晶層113之液晶材料之配向發生變化,從而液晶層113之折射率被改變(ON狀態)。因此,在ON狀態下,液晶層113之折射率與第一基板111及第二基板115之折射率彼此不同。因此,在第一區域1101產生由液晶層113帶來之透鏡效應。從而可以改變第一區域1101之焦距(度數)。
在ON狀態下,當被接觸部142被對象物所接觸時,與以上所述相同,接觸之檢測結果被發送到控制部160。當控制部160檢測到在ON狀態下 被接觸部142被接觸之事實時,停止向透鏡110之第一區域1101施加電壓。因此,液晶層113之液晶材料之配向恢復到施加電壓之前的狀態,液晶層113之折射率亦恢復到施加電壓之前的狀態(OFF狀態)。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形態之電子眼鏡100中,藉由被接觸部142與對象物之接觸,可以切換透鏡110之第一區域1101之焦距。
(效果)
本實施形態之電子眼鏡100包括具有導電性之被接觸部142與檢測部145。被接觸部142連接到檢測部145(在本實施形態中為導電板148),以便在檢測墊153處產生藉由與對象物接觸所引起的靜電容量之變化。相比檢測墊之檢測區域被蓋部件所覆蓋之習知之觸摸感測器墊,在本實施形態之電子眼鏡100中,被接觸部142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成暴露於殼體141之外部。因此,當對象物接觸被接觸部142時,檢測墊153之靜電容量之變化較大,能夠以高靈敏度檢測到對象物之接觸。
「實施形態2」
實施形態2之電子眼鏡及鏡框中,只有鏡腳240之結構與實施形態1之鏡腳140不同。因此,只對鏡腳240進行說明,關於和實施形態1之電子眼鏡及鏡框之構成元件相同之構成元件,將使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並且省略其說明。
圖9係表示鏡腳240之結構之一例之分解圖。圖9係表示從實施形態2之電子眼鏡之內側所視之鏡腳240之前端部之部分擴大圖。圖10A~C係表示鏡腳240之前端部之結構之一例之部分擴大圖。圖10A係鏡腳240之前端部之左側面圖(寬度方向之外側面圖),圖10B係鏡腳240之前端部之右側面圖(寬度方向之內側面圖),圖10C係沿圖10A之C-C線之截面圖。
再者,一對鏡腳240形成為在電子眼鏡中基本左右對稱,並且具有相同的構成元件。因此,在下面的說明中,對右側用之鏡腳240進行說明,關於左側用之鏡腳240之構成元件,省略其說明。
如圖9及10A~C所示,鏡腳240具有殼體141、被接觸部242、彈性部件244、檢測部145及前端蓋146。鏡腳240在其前端部連接到前框130。例如,鏡腳240與前框130之鏡圈131可旋轉地卡合。
被接觸部242係可以藉由電子眼鏡之使用者之手指等對象物接觸的部分。因此,被接觸部242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成暴露於殼體141之外部。在本實施形態中,被接觸部242設置成如下,被接觸部242之一部分從第一開口部1412暴露於殼體141之外部(換言之,寬度方向之外側)。
在本實施形態中,被接觸部242具有暴露部分1421與容納在殼體141內部之收容部分2422。例如,收容部分2422之形狀為板狀。在本實施形態中,被接觸部242之位於殼體141內部之表面(收容部分2422之表面)上形成有凹部2421。再者,除了收容部分2422之表面上形成有凹部2421以外,被接觸部242與實施形態1之被接觸部142相同。
彈性部件244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於凹部2421內。凹部2421之形狀及大小不受特別限制,只要其能夠形成對應彈性部件244之大小之適切之空間即可。在本實施形態中,凹部2421係形成在被接觸部242之收容部分2422之中央部之四棱柱狀之凹部。
彈性部件244具有彈性及導電性。彈性部件244設置成如下,在被接觸部242與檢測部145之間電連接被接觸部242及檢測部145,與此同時將被接觸部242向殼體141之外側(具體為寬度方上之外側)賦能。因此,彈性部件244可以抑制被接觸部242之位置偏移且適切地電連接被接觸部242及檢測部145。在本實施形態中,彈性部件244設置成如下,在被接觸部242 的凹部2421內抵接被接觸部242之中央部。更具體而言,彈性部件244之一部分設置於凹部2421內。
彈性部件144能夠發揮上述功能即可。在本實施形態中,彈性部件244係螺旋彈簧。彈性部件244可以設置成螺旋彈簧之軸向沿收容部分2422之表面,亦可以設置成螺旋彈簧之軸向垂直於收容部分2422之表面。從擴大被接觸部242與彈性部件244之接觸面積及彈性部件244與檢測部145之接觸面積之觀點來看,彈性部件244較佳為設置成螺旋彈簧之軸向沿收容部分2422之表面。從相互電連接被接觸部242與檢測部145之觀點來看,彈性部件244具有導電性。彈性部件244之材料之例子與實施形態1之彈性部件144相同。
(效果)
實施形態2之電子眼鏡、鏡框及鏡腳240亦具有與實施形態1相同的效果。凹部2421形成在被接觸部242之位於殼體141之內部之表面(收容部分2422之表面)上且彈性部件244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於凹部2421內,因此,實施形態2之鏡腳240在被接觸部242與檢測部145之間可以不具有間隔件(參照實施形態1)。如此,在實施形態2中,可以減少鏡腳240之部件數量。
「實施形態3」
實施形態3之電子眼鏡及鏡框中,只有鏡腳340之結構與實施形態1之鏡腳140不同。因此,只對鏡腳340進行說明,關於和實施形態1之電子眼鏡及鏡框之構成元件相同之構成元件,將使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並且省略其說明。
圖11係表示鏡腳340之結構之一例之分解圖。圖11係表示從實施形態3之電子眼鏡之內側所視之鏡腳340之前端部之部分擴大圖。圖12A~C係表示鏡腳340之前端部之結構之一例之部分擴大圖。圖12A係鏡腳340之前 端部之左側面圖(寬度方向之外側面圖),圖12B係鏡腳340之前端部之右側面圖(寬度方向之內側面圖),圖12C係沿圖12A之C-C線之截面圖。
再者,一對鏡腳340形成為在電子眼鏡中基本左右對稱,並具有相同的構成元件。因此,在下面的說明中,對右側用之鏡腳340進行說明,關於左側用之鏡腳340之構成元件,省略其說明。
如圖11及12A~C所示,鏡腳340具有殼體141、被接觸部342、檢測部145及前端蓋146。鏡腳340在其前端部連接到前框130。例如,鏡腳340與前框130之鏡圈131可旋轉地卡合。
被接觸部342係可以藉由電子眼鏡之使用者之手指等對象物接觸之部分。因此,被接觸部342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成暴露於殼體141之外部。在本實施形態中,被接觸部342設置成如下,被接觸部342之一部分從第一開口部1412暴露於殼體141之外部(換言之,寬度方向之外側)。
被接觸部342具有暴露部分1421、收容部分1422、固定於收容部分1422之一部分之固定部分(保持部)3423。固定部分3423抵接檢測部145(具體為導電板148),從而電性接觸被接觸部342與檢測部145。此外,固定部分3423基於自身之彈力將被接觸部342之暴露部分1421及收容部分1422向殼體141之外側(具體為寬度方向之外側)賦能。其結果,固定部分3423具有與前述實施形態1及2之彈性部件144、244相同的功能。再者,除了被接觸部342具有固定部分3423之外,被接觸部342與實施形態1之被接觸部142相同。
在本實施形態中,固定部分3423在組裝狀態(圖12A~C所示之狀態)下具有朝殼體141之外側方向(具體為寬度方向之外側)之彈性,並且作為保持部發揮保持被接觸部342之位置之功能。只要可以獲得上述功能, 固定部分3423之形狀及大小不受特別限制。在本實施形態中,固定部分3424具有片簧結構。
具體而言,固定部分3423之基端部固定於收容部分1422之寬度方向上之內側面。另一方面,固定部分3423之前端部係未固定到其他部分之自由端。在自由狀態(圖11所示之狀態)下,這種固定部分3423傾斜,使得前端部相比基端部更靠近寬度方向之內側。固定部分3424與檢測部145之導電板148接觸,並且能夠藉由該板簧結構之彈力保持被接觸部342(暴露部分1421)之位置。由於被接觸部342之固定部分3423具有片簧結構,因此被接觸部342與導電板148之間的相對位置偏差被容許。因此,確保被接觸部342與導電板148之間的接觸。
當被接觸部342被對象物所按壓時,向殼體141內側(具體為寬度方向上之內側)移動。被接觸部342移動到殼體141內側之前及之後,由於固定部分3423之片簧結構之彈力,固定部分3423總是處於與檢測部145之導電板148接觸之狀態。因此,作為導電體之對象物與被接觸部342之接觸被電傳輸到檢測部145。從相互電連接被接觸部342與檢測部145之觀點來看,被接觸部342具有導電性。被接觸部342材料之例子與實施形態1之被接觸部142相同。
(效果)
實施形態3之電子眼鏡、鏡框及鏡腳340亦具有與實施形態1相同的效果。在實施形態3中,被接觸部342本身具有彈性。即,被接觸部342具有固定部分3423,固定部分3423具有與前述之實施形態1及2之彈性部件144、244相同之功能。因此,鏡腳340在被接觸部342與檢測部145之間可以不具有彈性部件(參照實施形態1、2)。如此,在實施形態3中,可以減少鏡腳340之部件數量。
「實施形態4」
實施形態4之電子眼鏡及鏡框中,只有鏡腳440之結構與實施形態1之鏡腳140不同。因此,只對鏡腳440進行說明,關於和實施形態1之電子眼鏡及鏡框之構成元件相同之構成元件,將使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並且省略其說明。
圖13係表示鏡腳440之結構之一例之分解圖。圖13係表示從寬度方向之內側(圖1之箭頭α之方向)所視之實施形態4之電子眼鏡之前端部之狀態之部分擴大圖。圖14A、B係表示鏡腳440之前端部之結構之一例之部分擴大斜視圖。圖14A係從電子眼鏡之寬度方向之內側(圖1之箭頭α之方向)所視時表示鏡腳440之前端部之結構之一例之部份擴大斜視圖,圖14B係從電子眼鏡之寬度方向之外側(圖1之箭頭β之方向)所視時表示鏡腳440之前端部之結構之一例之部份擴大斜視圖。圖15A~C係表示鏡腳440之前端部之結構之一例之部份擴大圖。圖15A係鏡腳440之前端部之左側面圖(外側面圖),圖15B係鏡腳440之前端部之右側面圖(內側面圖),圖15C係沿圖15A之C-C線之截面圖。
再者,一對鏡腳440形成為在電子眼鏡100中基本左右對稱,並具有相同的構成元件。因此,在下面的說明中,對右側用之鏡腳440進行說明,關於左側用之鏡腳440之構成元件,省略其說明。
如圖13及14A、B及15A~C所示,鏡腳440具有殼體441、三個被接觸部142、間隔件443、三個彈性部件144、檢測部145及前端蓋146。鏡腳440在其前端部連接到前框130。例如,鏡腳440與前框130之鏡圈131可旋轉地卡合。
殼體441構成鏡腳440之外形。殼體441容納三個被接觸部142之一部分、間隔件443、三個彈性部件144、檢測部145。殼體441之前端部之左 側面(外側面)上形成有沿殼體441之縱向呈細長形狀之三個第一開口部1412(參照圖15A、C)。再者,除了第一開口部1412之數量為三個之這一點外,殼體441與實施形態1之殼體141相同。
在實施形態4中,三個被接觸部142設置成被接觸部142之一部分分別從三個第一開口部1412暴露於殼體441之外部(具體為寬度方向之外側)。相鄰之被接觸部142(換言之,第一開口部1412)之間的間隔不受特別限制,可以根據需要適當調整。
三個被接觸部142之形狀及大小可以彼此相同,亦可以彼此不同。在本實施形態中,三個被接觸部142之形狀及大小彼此相同。
間隔件443設置於三個被接觸部142與檢測部145之間。間隔件443具有絕緣性。間隔件443之形狀及大小沒有特別限制,只要能夠形成對應彈性部件144之大小之適當之空間即可。在本實施形態中,間隔件443係形成有三個四角柱狀之貫通孔1431之板狀部件。
三個彈性部件144具有彈性及導電性。三個彈性部件144設置成在間隔件443之貫通孔1431內分別抵接三個被接觸部142及檢測部145(具體為後述之三個導電板148)。三個彈性部件144可以彼此相同,亦可以彼此不同。在本實施形態中,三個彈性部件144係彼此相同的。
在本實施形態中,三個被接觸部142藉由彈性部件144分別連接到檢測部145,以便在檢測墊153處產生由於對象物與被接觸部142之接觸所引起之靜電容量之變化。即,三個被接觸部142分別電性地獨立地連接到一個檢測部145。在本實施形態中,導電板148之數量為三個。三個導電板148設置成分別面對檢測墊153之檢測區域之不同區域。檢測墊153具有位置識別功能,因此可以根據在檢測墊153中產生靜電容量變化之位置來區分和識別接觸對象物之被接觸部142。
(效果)
實施形態4之電子眼鏡、鏡框及鏡腳440亦具有與實施形態1相同的效果。在實施形態4中,鏡腳440具有三個被接觸部142及三個彈性部件144。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可以提高電子眼鏡之設計自由度。例如,三個被接觸部142分別獨立,並且可作為切換電子眼鏡之各種功能之開關來使用。
再者,上述實施形態4中,雖然說明了具有三個被接觸部142、三個彈性部件144及一個檢測部145之鏡腳440,但是各構成元件之數量只要是多個就沒有特別限制,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例如,檢測部之數量可以和被接觸部之數量(彈性部件之數量)相同。
「實施形態5」
(電子眼鏡之構成)
實施形態5之電子眼鏡及鏡框中,只有鏡腳540之結構與實施形態1之鏡腳140不同。因此,只對鏡腳540進行說明,關於和實施形態1之電子眼鏡及鏡框之構成元件相同之構成元件,將使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並且省略其說明。
以下,參照圖16~圖27對實施形態5進行說明。再者,在下面的說明中沒有特別闡述,稱為寬度方向、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的情況下,亦是指作為使用者可配戴之眼鏡之電子眼鏡100在展開狀態(圖1所示之狀態)下之各方向。
另外,在下文中,將描述一對鏡腳540中之一個(例如,在配戴狀態下設置於使用者之右側)鏡腳540之結構。關於另一個(例如,在配戴狀態下被設置於使用者之左側)鏡腳540之結構,可以是與一個鏡腳540基本上左右對稱之結構,亦可以是不同的。
如圖16以及圖22所示,鏡腳540具有殼體541、被接觸部542、檢測部545、光源502、導光部件503、側蓋504、黏著部件505及前端蓋546。以下,將描述構成鏡腳540之各部件。
1)殼體
如圖16所示,殼體541構成鏡腳540之外形。殼體541具有收容檢測部545之收容空間541e(參照圖22)。殼體541沿著一個方向(具體為前後方向)延伸。具體而言,殼體541具有設置於寬度方向之外側之外側壁部541a、以及相比外側壁部541a設置於寬度方向之內側(圖22之下側)且在寬度方向上與外側壁部541a相對之內側壁部541b。
在本實施形態中,殼體541之外側壁部541a之外側面上形成有沿殼體541之縱向延伸之第二凸條1411(參照圖17A)。此外,外側壁部541a之外側面之橫向(亦稱為上下方向)之中點位於第二凸條1411之稜線上。內側壁部541b之內側面為平坦面。
外側壁部541a之上端部與內側壁部541b之上端部藉由上側壁部541c在寬度方向上連續。另一方面,外側壁部541a之下端部與內側壁部541b之下端部藉由下側壁部541d在寬度方向上連續。由外側壁部541a、內側壁部541b、上側壁部541c及下側壁部541d包圍之空間係殼體541之收容空間541e。
外側壁部541a在其外側面上具有外側凹部541f。從寬度方向之外側所視之外側凹部541f之形狀為大致六邊形。外側凹部541f之底部具有外側貫通孔541g。外側貫通孔541g從外側凹部541f之底部貫穿到外側壁部541a之內側面。這種外側貫通孔541g中被插入後述之連接部件501之外側連接部件501A。
內側壁部541b在其內側面上具有內側凹部541h。從寬度方向之內側所視之內側凹部541h之形狀在殼體541之縱向(亦稱為前後方向)上呈長橢圓形。這種內側凹部541h之至少一部分在寬度方向上與外側壁部541a之外側凹部541f重疊。
內側凹部541h之底部具有第一內側貫通孔541i。第一內側貫通孔541i從內側凹部541h之底部貫穿到內側壁部541b之外側面(圖22之上表面)。這種第一內側貫通孔541i中被插入後述之導光部件503之導光主體部503a之一部分。
內側凹部541h在遠離第一內側貫通孔541i之位置處具有第二內側貫通孔541j。第二內側貫通孔541j從內側凹部541h之底部貫穿到內側壁部541b之外側面(圖22之上表面)。第二內側貫通孔541j之至少一部分在寬度方向上與外側壁部541a之外側貫通孔541g重疊。在本實施形態中,第二內側貫通孔541j之中心軸與外側貫通孔541g之中心軸重合。
第二內側貫通孔541j具有能夠讓後述之連接部件501之內側連接部件501B從寬度方向內側向寬度方向外側(圖22之下方到上方)穿過之內徑。此外,第二內側貫通孔541j具有能夠插入工具(圖未示)之內徑,工具使內側連接部件501B相對於連接部件501之外側連接部件501A卡合(在本實施形態中為擰入)。在組裝狀態下,後述之導光部件503之定位凸部503f從寬度方向內側插入這種第二內側貫通孔541j中。
殼體541在其內表面上具有第一導引槽541k及第二導引槽541m(參見圖18A、圖18B、圖26A)。第一導引槽541k及第二導引槽541m係將後述之基板551設置於殼體541之收容空間541e時之導引部。
具體而言,殼體541分別在上側壁部541c之內表面(亦稱為下側表面)具有第一導引槽541k,在下側壁部541d之內表面(亦稱為上側表面) 具有第二導向槽541m。第一導引槽541k及第二導引槽541m各自沿前後方向延伸並在前端開口。第一導引槽541k及第二導引槽541m之前後方向的長度比後述之基板551之前後方向的長度短。
第一導引槽541k及第二導引槽541m之後端部之寬度比前端部之寬度窄。具體而言,第一導引槽541k及第二導引槽541m具有在前後方向上寬度不變之平行槽部541n(參照圖26A)、以及設置於平行槽部541n之後方之傾斜槽部541p(參照圖26A)。
傾斜槽部541p之寬度越往後越窄。這種第一導引槽541k及第二導引槽541m與基板551之橫向(亦稱為上下方向)端部卡合,由此導引基板551之縱向(亦稱為前後方向)上的位移。
2)被接觸部
被接觸部542係可以藉由電子眼鏡100之使用者之手指等對象物接觸之部分。因此,被接觸部142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成暴露於殼體541之外部。
被接觸部542之材料之例子包括金、銀、銅、鋁、鐵或它們的合金等具有導電性之金屬材料。作為導電體之對象物與被接觸部542之接觸被電性傳輸到後述之檢測部545。再者,稍後將描述傳輸該接觸之路徑。
在本實施形態中,被接觸部542設置於外側凹部541f中。在這種狀態下,被接觸部542之外側面以使用者之手指可以接觸之狀態暴露於殼體541之外部。
具體而言,從寬度方向之外側所視之被接觸部542之形狀係略小於從相同方向所視之外側凹部541f之外緣形狀之略六角形。被接觸部542在外側面之殼體541之橫向之中央部上具有沿殼體541之縱向延伸之被接觸部側凸條542a(參照圖17A、圖18A、圖18B)。
這種被接觸部542之外側面與殼體541外側面上的存在於外側凹部541f周圍之部分處於同一平面上。然而,被接觸部542之外側面相比殼體541(具體為外側壁部541a)外側面上的存在於外側凹部541f周圍之部分可以朝寬度方向之外側突出。被接觸部542之內側面抵接外側凹部541f之底部。
被接觸部542之外側面從被接觸部側凸條542a越是朝向殼體541之橫向兩側(圖18A、圖18B之左右方向)越向寬度方向之內側(圖18A、圖18B之下側)傾斜。在被接觸部542之內側面,後述之連接部件501之外側連接部件501A與被接觸部542一體設置。
3)檢測部
圖25係用於說明檢測部545之結構之示意圖。檢測部545設置於殼體541之收容空間541e內並電連接到被接觸部542。在檢測部545中,產生由於對象物與被接觸部142之接觸所引起之靜電容量之變化。
檢測部545具有從外側面貫穿至內側面之貫通孔557A(參照圖22)。此外,檢測部545在貫通孔557A之內周面上具有從外側面到內側面電性導通之導通部558A(參見圖22)。
具體而言,如圖25所示,檢測部545具有多層重疊之積層結構。具體而言,檢測部545從寬度方向之外側(圖25之上側)依次具有外側板狀部件555、絕緣層556a、基板551(第一基板551a、絕緣層556b、第二基板551b)、絕緣層556c、第二接地部552、絕緣層556d、檢測墊553、絕緣層556e及導電板548。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外側板狀部件555、絕緣層556a、第一基板551a、絕緣層556b、第二基板551b、絕緣層556c、第二接地部552、絕緣層556d及檢測墊553構成檢測用積層體550。檢測用積層體550檢測由對象物與被接觸部542之間的接觸所引起的靜電容量之變化。例如,檢測墊553係 電極層並連接到檢測部(圖未示),檢測部藉由檢測接觸被接觸部542所引起的電極層之靜電容量之變化來檢測對被接觸部542之接觸。
例如,外側板狀部件555是由金屬、陶瓷、合成樹脂等構成之板狀部件。外側板狀部件555具有從外側面貫穿至內側面之貫通孔元件557a。外側板狀部件555在貫通孔元件557a之周緣具有沿著該周緣之圓環狀之導通部558a。導通部558a,例如由金、銀、銅等具有導電性之金屬構成。
導通部558a具有設置於外側板狀部件555之外側面上的外側導通部555a(參見圖25)。外側導通部555a抵接後述之外側連接部件501A之前端面(寬度方向之內部端面)。在本實施形態中,外側導通部555a之外徑大於外側連接部件501A之前端面之外徑。
藉由這種構造,外側連接部件501A之前端面確實抵接外側導通部555a。其結果,外側連接部件501A與導通部558a確實電連接。另一方面,在導通部558a中,設置於外側板狀部件555之內側面之部分與絕緣層556a之導通部558b連續。
絕緣層556a~556e各自由絕緣體構成。絕緣層556a~556e可以是單層結構,亦可以是疊層結構。作為絕緣層556a~556e之材料,例如,列舉二氧化矽、氮化矽。絕緣層556a~556e各自具有在寬度方向上貫穿之貫通孔元件557b~557f。
絕緣層556a~556e在貫通孔元件557b~557f之周緣具有沿著該周緣之圓環狀之導通部558b~558f。導通部558b~558f,例如由金、銀、銅等具有導電性之金屬構成。
基板551從寬度方向之外側依次具有第一基板551a、絕緣層556b及第二基板551b。這種基板551支撐構成檢測部545之各元件。基板551,例如為安裝有控制部160(參照圖2)之印刷電路板。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 控制部160連接到檢測墊553,以便能夠接收檢測墊553之有關靜電容量變化之檢測結果。
在本實施形態之檢測部545中,相比導電板548、絕緣層556e及檢測墊553,基板551設置於寬度方向之外側(圖25之上側)。
第一基板551a及第二基板551b各自具有在寬度方向上貫穿的貫通孔元件557g、557h。第一基板551a及第二基板551b各自在貫通孔元件557g、557h之周緣具有沿著該周緣之圓環狀之導通部558g、558h。導通部558g、558h各自由具有導電性之諸如金、銀、銅等金屬構成。
第二接地部552隔著絕緣層556c、556d設置於基板551與檢測墊553之間。第二接地部552保護檢測墊553免受噪聲影響。因此,可以抑制靜電容量之無意之變化。在本實施形態中,從降低檢測墊553與第二接地部552之間的寄生電容之觀點來看,第二接地部552之形狀較佳為網格形狀。
第二接地部552具有在寬度方向上貫穿之貫通孔元件557i。第二接地部552在貫通孔元件557i之周緣具有沿著該周緣之圓環狀之導通部558i。導電部558i,例如由金、銀、銅等具有導電性之金屬構成。
與前述實施形態1相同,檢測墊553係檢測由於對象物與被接觸部542之接觸所引起之靜電容量變化之靜電容量式檢測墊。作為檢測墊553,可以使用可作為觸摸感測器來使用之已知檢測墊。
檢測墊553具有在寬度方向上貫穿之貫通孔元件557j。檢測墊553在貫通孔元件557j之周緣具有沿著該周緣之圓環狀之導通部558j。導通部558j,例如由金、銀、銅等具有導電性之金屬構成。導通部558j不與存在於檢測墊553之導通部558j周圍之檢測區域553a(參照圖25)連接。
導電板548設置於絕緣層556e之寬度方向之內側面上。具體而言,導電板548隔著絕緣層556e與檢測墊553之檢測區域553a相對設置。在本實 施形態中,導電板548設置於相比檢測用積層體550(具體為檢測墊553)更遠離被接觸部542之位置上。
導電板548具有在寬度方向上貫穿之貫通孔元件557k。導電板548在貫通孔元件557k之周緣具有沿著該周緣之圓環狀之導通部558k。導通部558k,例如由金、銀、銅等具有導電性之金屬構成。
導通部558k具有設置於導電板548之寬度方向之內側面之內側導通部548a(參照圖25)。內側導通部548a抵接內側連接部件501B之頭部501b(亦稱為夾持部,參照圖22)。
在本實施形態中,內側導通部548a之外徑大於內側連接部件501B之頭部501b之外徑。藉由這種結構,內側連接部件501B之頭部501b確實抵接內側導通部548a。其結果,內側連接部件501B與導通部558k確實電連接。
構成如上所述之檢測部545之各部件在寬度方向上層疊的狀態下,貫通孔元件557a~557k之中心軸各自位於同軸上。貫通孔元件557a~557k構成檢測部545之貫通孔557A。
這種貫通孔557A從檢測部545之外側面(亦稱為第一表面)貫穿至檢測部545之內側面(亦稱為第二表面)。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檢測部545之外側面係外側板狀部件555之外側面。另一方面,檢測部545之內側面係導電板548之內側面。
另外,導通部558a~558k中,在寬度方向上相鄰之導電部之間彼此電連接。就這樣,設置於寬度方向之最外側之導通部558a與設置於寬度方向之最內側之導電部分558k電連接。導通部558a~558k構成檢測部545之導通部558A。
4)連接部件
連接部件501具有導電性並且電連接被接觸部542與檢測部545。此外,連接部件501固定被接觸部542與檢測部545之基板551。在本實施形態中,被接觸部542與檢測部545藉由後述的第一導通路及第二導通路電連接。
具體而言,連接部件501具有外側連接部件501A及內側連接部件501B。外側連接部件501A係螺母等緊固部件,設置於被接觸部542之內側面。外側連接部件501A係前端側(圖22之下端側)開口之筒狀部件,並且在內週面之至少一部分具有雌螺紋部501a(參照圖22)。
外側連接部件501A之基端(圖22之上端)一體地固定到被接觸部542之內側面。這種外側連接部件501A從寬度方向之外側插入殼體541之外側貫通孔541g中。
在該狀態下,外側連接部件501A之前端面抵接檢測部545之導通部558A之第一端部(為寬度方向之外端部,圖22之上端部)。具體而言,外側連接部件501A之前端面抵接檢測部545之外側板狀部件555之外側導通部555a。
內側連接部件501B是諸如螺釘或螺栓等緊固部件。內側連接部件501B具有頭部501b及軸部501c。頭部501b在軸向之一個端面(圖22之下端面)上具有能夠卡合螺絲刀或六角扳手等工具之卡合部501d。
頭部501b之外形例如為圓形。再者,頭部501b之外形亦可以是諸如六角形等多角形。在這種情況下,頭部501b之卡合部501d可以被省略。
軸部501c是實心之軸部件,其外週面具有雄螺紋部501e(參照圖22)。軸部501c具有能夠插入檢測部545之貫通孔557A之外徑。這種軸部501c從寬度方向之內側插入檢測部545之貫通孔557A。
該狀態下,軸部501c之雄螺紋部501e與外側連接部件501A之雌螺紋部501a卡合。因此,外側連接部件501A與內側連接部件501B被緊固並電連接。
外側連接部件501A與內側連接部件501B被緊固的狀態下,內側連接部件501B之頭部501b抵接檢測部545之導通部558A之第二端部(為軸向之內端部,圖22之下端部)。具體而言,內側連接部件501B之頭部501b從寬度方向之內側抵接檢測部545之導電板548之內側導通部548a。
如上所述,外側連接部件501A抵接檢測部545之導通部558A之第一端部,內側連接部件501B抵接檢測部545之導通部558A的第二端部,從而被接觸部542與檢測部545之導電板548藉由以下第一導通路及第二導通路來導通。
在本實施形態中,導電板548在外側面(亦稱為第一主表面)側藉由第一導通路與被接觸部542電連接。另一方面,導電板548在內側面(亦稱為第二主表面)側藉由第二導通路與被接觸部542電連接。
第一導通路係藉由貫通孔557A連接被接觸部542與檢測部545之導電板548之路徑。具體而言,第一導通路係按照被接觸部542→外側連接部件501A→檢測部545之導通部558A→導電板548之順序構成。
另一方面,第二導通路係藉由連接部件501(具體而言,外側連接部件501A與內側連接部件501B之卡合部)連接被接觸部542與檢測部545之導電板548之路徑。具體而言,第二導通路係按照被接觸部542→外側連接部件501A→內側連接部件501B→導電板548之順序構成。
5)光源
光源502(參照圖22)以對應電子眼鏡100之狀態之發光模式發光。例如,光源502在電子眼鏡100操作的狀態(ON狀態)下發光(亮燈),並且在未操作的狀態(OFF狀態)下滅燈。
光源502例如是LED(Light Emitting Diode)。這種光源502由基板551支撐。具體而言,在本實施形態中,在基板551之內側面(圖22之下面),光源502設置於在寬度方向上與殼體541之第一內側貫通孔541i重疊之位置上。
6)導光部件
導光部件503具有透光性,並且將來自光源502之光線導光至殼體541之外部。也就是說,使用者等可以藉由導光部件503從外部看到來自光源502之光線。這種導光部件503由丙烯酸、聚碳酸酯、聚苯乙烯或它們的複合材料等樹脂構成。
具體而言,如圖22及圖24所示,導光部件503具有導光主體部503a、支撐部503b、以及定位凸部503f。導光主體部503a係將來自光源502之光線導光到殼體541之外部之部分,為實心圓柱狀。導光主體部503a被設置成其自身的軸方向與展開狀態(圖1所示之狀態)下之電子眼鏡100之寬度方向一致。
導光主體部503a之第一端部(為圖22之下端部,亦稱為軸方向上之一個端部)設置於側蓋504之暴露用貫通孔504a中。導光主體部503a之第一端面(圖22之下端面)從後述之側蓋504之暴露用貫通孔504a暴露於外部。
另一方面,導光主體部503a之第二端部(圖22之上端部,亦稱為軸方向上之另一端部)被插入殼體541之內側凹部541h之第一內側貫通孔541i中。
在這種狀態下,導光主體部503a之第二端面(圖22之上端面)面向光源502。來自光源502之光線從導光主體部503a之第二端面射入導光主體部503a,並從導光主體部503a之第一端面向外部射出。
支撐部503b對於殼體541支撐導光主體部503a。支撐部503b為板狀部件,並設置於導光主體部503a之外週面上。這種支撐部503b設置於殼體541之內側凹部541h中。具體而言,支撐部503b具有第一罩部503c、第二罩部503d及連續部503e。
第一罩部503c從導光主體部503a之外週面向導光主體部503a之徑向外側延伸。具體而言,第一罩部503c係圓環狀之板部件,並且具有比第一內側貫通孔541i之外徑大之外徑。第一罩部503c之內週緣一體地固定到導光主體部503a之外週面。
這種第一罩部503c抵接內側凹部541h之底部之第一內側貫通孔541i之周圍。從而覆蓋第一內側貫通孔541i之內週面與導光主體部503a之外週面之間的間隙(具體為圓筒狀之間隙)之第一開口部(圖22之下側之開口部)。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一罩部503c封閉上述間隙之第一開口部之整個圓周。因此,水等液體難以從外部進入第一內側貫通孔541i中。
第二罩部503d藉由連續部503e與第一罩部503c連續。第二罩部503d係圓板狀之板部件,並且具有比第二內側貫通孔541j之外徑大之外徑。
這種第二罩部503d覆蓋第二內側貫通孔541j之第一開口部(圖22之下側之開口部)。在本實施形態中,第二罩部503d封閉第二內側貫通孔541j之第一開口部之整體。因此,水等液體難以從外部進入第二內側貫通孔541j中。
定位凸部503f一體地設置於第二罩部503d之外側面(圖22之上表面)上。定位凸部503f係實心圓柱狀部件,並且從第二罩部503d之外側面突出。
定位凸部503f具有比第二內側貫通孔541j之內徑略小之內徑。這種定位凸部503f插入第二內側貫通孔541j中。藉由定位凸部503f與第二內側貫通孔541j之卡合,可以防止導光部件503之旋轉。
7)側蓋
側蓋504係具有遮光性之板狀部件。側蓋504具有將導光主體部503a之第一端面(圖22之下端面)暴露於外部之暴露用貫通孔504a(亦稱為透光部)。暴露用貫通孔504a在殼體541中設置於在寬度方向上與第一內側貫通孔541i重疊之位置上。再者,透光部並不限於本實施形態之貫通孔,只要藉由導光部件503導引之光線能夠通過即可。例如,透光部亦可以是設置於側蓋504之一部分之具有透光性之部件(例如,具有透光性之樹脂部件)。
這種側蓋504在殼體541之內側凹部541h中設置成相比導光部件503之支撐部503b更靠近寬度方向之內側(圖22之下側)。側蓋504藉由後述之黏著部件505固定於殼體541之內側凹部541h。
在這種狀態下,導光主體部503a之第一端部(圖22之下端部)插入暴露用貫通孔504a中。就這樣,導光主體部503a之第一端面藉由暴露用貫通孔504a暴露於外部。
側蓋504之內側面被附上例如標誌標記等識別資訊504b(參照圖16、圖17B)。識別資訊504b例如藉由雷射加工、雕刻、印刷等形成於側蓋504之內側面上。側蓋504之內側面與殼體541(具體為內側壁部541b)之內側面在同一平面上。
8)黏著部件
黏著部件505設置於殼體541之內側凹部541h之底部與側蓋504之間,從而將側蓋504固定於內側凹部541h之底部。黏著部件505例如是雙面膠帶,並具有能夠設置導光部件503之支撐部503b之收容部505a(參照圖16、圖22)。
在本實施形態中,收容部505a係貫通孔。從寬度方向看收容部505a時,收容部505a之外週緣之內側具有允許殼體541之第二內側貫通孔541j、殼體541之第一內側貫通孔541i及側蓋504之暴露用貫通孔504a進入的大小。換言之,收容部505a在寬度方向上分別與第二內側貫通孔541j、第一內側貫通孔541i及暴露用貫通孔504a重疊。收容部505a之形狀沒有特別限制,只要是能夠設置導光部件503之支撐部503b之形狀即可。導光部件503之支撐部503b設置於這種收容部505a中。
9)前端蓋
前端蓋546(參照圖16、圖19)設置成在鏡腳540之前端部覆蓋鏡腳540之第二開口部1413。這種前端蓋546係後端側開口之箱狀部件。
具體而言,前端蓋546具有截面呈矩形之筒狀部546A及封閉筒狀部546A之前方開口部之前壁部546e。筒狀部546A由在寬度方向上相對之第一壁部546a、第二壁部546b及在上下方向上相對之第三壁部546c、第四壁部546d構成。
第三壁部546c及第四壁部546d各自在後端面上從寬度方向之內側(圖21、22之下側)依次具有定位凹部546f、定位台階部546g及定位凸部546h。
在組裝狀態(圖21、22所示之狀態)下,筒狀部546A插入鏡腳540之第二開口部1413。在該狀態下,基板551之前端部抵接定位凹部546f及定位台階部546g。
就這樣,實現基板551之前方及寬度方向之向外側之定位。再者,藉由基板551之後端部與殼體541之內表面之間的卡合來實現基板551之向後方之定位。另外,基板551之寬度方向之向內側之定位藉由被接觸部542與殼體541之外側凹部541f之間的卡合來實現,被接觸部542藉由連接部件501固定到基板551上。
前壁部546e具有定位凸緣部546i,定位凸緣部546i相比筒狀部546A(具體為第二壁部546b)向寬度方向之內側延伸。這種定位凸緣部546i抵接殼體541之內側壁部541b之前端部。
因此,實現前端蓋546對於殼體541之向後方之定位。再者,前端蓋546在寬度方向及上下方向上之定位是藉由筒狀部546A與殼體541之內表面之卡合來實現。
前壁部546e具有可以插入連接到基板551之FPC507(參照圖16、圖19)之FPC用貫通孔546j。另外,前壁部546e在前側面具有從寬度方向外側越朝向內側向後方平滑地傾斜之導引面546k。
導引面546k進行導引,以便鏡腳540相對於前框130之寬度方向兩端部平滑地旋轉。導引面546k由曲線及直線的組合構成。這種導引面546k之形狀係根據前框130之寬度方向兩端部之形狀來適當決定。
10)鏡腳之組裝方法
以下,對鏡腳540之組裝過程進行說明。首先,如圖26A所示,將基板551從殼體541之第二開口部1413插入收容空間541e。此時,藉由將基板551之橫向端部(具體為上下方向端部)卡合到殼體541之第一導引槽541k及第二導引槽541m來導引基板551之插入。
然後,將被接觸部542設置於殼體541之外側凹部541f中。此時,將一體設置於被接觸部542之外側連接部件501A插入殼體541之外側貫通 孔541g中。接下來,使內側連接部件501B從殼體541之第二內側貫通孔541j進入收容空間541e。
然後,將內側連接部件501B之軸部501c插入檢測部545之貫通孔557A中。接著,將內側連接部件501B之雄螺紋部501e卡合(螺合)到外側連接部件501A之雌螺紋部501a。此時,藉由從殼體541之第二內側貫通孔541j進入收容空間541e的螺絲刀等工具(圖未示)使內側連接部件501B旋轉。
然後,將導光部件503之導光主體部503a插入殼體541之第一內側貫通孔541i中,與此同時將導光部件503之定位凸部503f插入殼體541之第二內側貫通孔541j中。該狀態下,導光部件503之第一罩部503c覆蓋殼體541之第一內側貫通孔541i之內週面與導光主體部503a之外週面之間的間隙之第一開口部(圖22之下方之開口部)整體。
另一方面,在上述狀態下,導光部件503之第二罩部503d覆蓋第二內側貫通孔541j之第一開口部(圖22之下方之開口部)整體。然後,將黏著部件505黏著到殼體541之內側凹部541h之底部。該狀態(圖27A所示之狀態)下,導光部件503之支撐部503b設置於黏著部件505之收容部505a之內側。
然後,將側蓋504黏著到黏著部件505,使其設置於殼體541之內側凹部541h中。該狀態(圖27B所示的狀態)下,導光主體部503a之軸向之第一端面(圖22之下端面)設置於側蓋504之暴露用貫通孔504a中。
(效果)
實施形態5之電子眼鏡、鏡框及鏡腳540亦具有與實施形態1相同的效果。再者,在實施形態5中,即便是基板551設置於導電板548與被接觸部542之間的構造,亦可以藉由連接部件501電連接導電板548與被接觸部542。
特別是,在本實施形態中,導電板548與被接觸部542藉由第一導通路及第二導通路兩個路徑電連接。因此,可以穩定地檢測到對象物對被接觸部542之接觸。其結果,可以確保電子眼鏡之操作穩定性。
(備註)
上述之本發明之感測器模組之概要具有殼體、設置成至少一部分暴露於殼體外部且具有導電性之被接觸部、具有靜電容量式檢測墊並設置於殼體內部之檢測部,被接觸部連接到檢測部,以便在檢測墊產生由於對象物之接觸所引起之靜電容量之變化。
再者,在上述實施形態1~4中,說明了具有檢測用積層體150、絕緣層147、導電板148及第一接地部149之檢測部145,然本發明之感測器模組之檢測部亦可以不具有絕緣層147、導電板148及第一接地部149。在這種情況下,被接觸部與檢測部之檢測墊藉由彈性部件或直接電連接。
另外,在實施形態1~4中,對具有本發明之鏡腳之一副電子眼鏡進行了說明,然本發明之鏡框及眼部穿戴器不限於這種形態。例如,一個鏡腳亦可以只由殼體構成。
再者,在上述實施形態1~4中,作為眼部穿戴器,就電子眼鏡進行了說明,然本發明之眼部穿戴器並不限於電子眼鏡。眼部穿戴器的其他例子包括太陽鏡及護目鏡。
2016年12月27日申請之特願2016-253272之日本申請中所包含之說明書、附圖及摘要之公開內容全部引用到本申請中。
[產業上之利用可能性]本發明之感測器模組,對於對象物之接觸靈敏度高,操作性優異,因此對於具有靜電容量式檢測墊之電子設備有用。 例如,本發明之感測器模組可適用於眼部穿戴器用之鏡腳、鏡框及眼部穿戴器。
140‧‧‧鏡腳
141‧‧‧殼體
142‧‧‧被接觸部
143‧‧‧間隔件
145‧‧‧檢測部
146‧‧‧前端蓋
1412‧‧‧第一開口部
1413‧‧‧第二開口部
1421‧‧‧暴露部分
1422‧‧‧收容部分

Claims (22)

  1. 一種感測器模組,包括:殼體;被接觸部,設置成至少一部分暴露於該殼體之外部,且具有導電性;以及檢測部,具有靜電容量式檢測墊,且設置於該殼體的內部,其中,該檢測部包括:設置於該檢測墊之該檢測區域上的絕緣層;設置於該絕緣層上的導電板,其對應該檢測墊之檢測區域設置;以及進一步包括貫通孔,該被接觸部與該導電板藉由通過該貫通孔之第一導通路相互電連接。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感測器模組,其中,該檢測墊、該絕緣層及該導電板各自具有構成該貫通孔之貫通孔元件,該貫通孔元件之周緣各自形成有構成該第一導通路之導通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感測器模組,進一步包括:插入該貫通孔之連接部件,其中,該被接觸部與該導電板藉由通過該連接部件之第二導通路相互電連接。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感測器模組,其中該檢測部夾在該被接觸部與該連接部件之夾持部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感測器模組,其中,該導電板具有第一主表面、及在既定方向上與該第一主表面相對之第二主表面, 該導電板在第一主表面側藉由該第一導通路與該被接觸部連接,與此同時在第二主表面側藉由該第二導通路與該被接觸部連接。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感測器模組,其中該導電板面向該檢測區域之表面之大小與該檢測區域之表面之大小之比為0.8~1.2。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感測器模組,進一步包括:彈性部件,設置成在該被接觸部與該檢測部之間將該被接觸部向該殼體之外側賦能,且具有導電性,其中,該被接觸部藉由該彈性部件連接到該檢測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感測器模組,其中進一步包括間隔物,設置於該被接觸部與該檢測部之間。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感測器模組,其中,在該間隔物中形成有貫通孔,該彈性部件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於該貫通孔內。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感測器模組,其中,該被接觸部之位於該殼體內部之表面上形成有凹部,該彈性部件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於該凹部內。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感測器模組,其中該彈性部件為片簧或螺旋彈簧。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感測器模組,其中該彈性部件抵接該被接觸部之中央部。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感測器模組,其中,該被接觸部具有用於保持該被接觸部之位置之保持部,該保持部具有該殼體之外側方向上之彈性。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感測器模組,其中, 該被接觸部之數量為多個,多個該被接觸部分別連接該檢測部,以便在該檢測墊產生由於對象物之接觸所引起之靜電容量之變化。
  15. 一種鏡腳,為眼部穿戴器用之鏡腳,具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4項之任何一項所述之感測器模組,該殼體構成鏡腳之外形,該被接觸部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成暴露於該鏡腳之外部。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鏡腳,其中該被接觸部設置於該殼體之縱向之中點之前側。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鏡腳,其中該被接觸部沿著該殼體之縱向延伸。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鏡腳,其中該殼體之縱向上之該被接觸部之長度比該縱向上之該檢測墊之檢測區域之長度短。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鏡腳,其中,該殼體上形成有沿著該殼體之縱向延伸之凸條,該被接觸部設置於該凸條之稜線之延長線上。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鏡腳,進一步包括:設置於前端部之前端蓋,其中,該殼體在該殼體之縱向之前端部形成有開口部,該前端蓋抵接該縱向上該檢測部之一個端部,並且設置成覆蓋該開口部。
  21. 一種鏡框,為眼部穿戴器用之鏡框,包括:前框,用於保持一對鏡片;以及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鏡腳,連接到該前框。
  22. 一種眼部穿戴器,包括:一對透鏡,具有光學特性藉由電性控製而變化之電性活性區域;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鏡框,保持該一對透鏡;以及控制部,當該檢測部檢測到對象物與該被接觸部之接觸時,向該一對透鏡施加電壓或者停止向該一對透鏡施加電壓來切換該一對透鏡之該電性活性區域之光學特性。
TW106134089A 2016-12-27 2017-10-02 感測器模組、鏡腳、鏡框及眼部穿戴器 TWI7502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53272 2016-12-27
JP2016-253272 2016-1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3951A TW201823951A (zh) 2018-07-01
TWI750235B true TWI750235B (zh) 2021-12-21

Family

ID=62710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4089A TWI750235B (zh) 2016-12-27 2017-10-02 感測器模組、鏡腳、鏡框及眼部穿戴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294204B2 (zh)
EP (1) EP3564791A4 (zh)
JP (1) JP6811257B2 (zh)
CN (1) CN110114742B (zh)
TW (1) TWI750235B (zh)
WO (1) WO201812317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46724B2 (ja) * 2017-02-07 2020-08-26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レンズ、レンズブランクおよびアイウェア
WO2018168644A1 (ja) * 2017-03-13 2018-09-20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アイウェア
CN210626813U (zh) * 2019-11-22 2020-05-26 中科海微(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坐姿矫正眼镜
CN113189778B (zh) * 2021-04-27 2023-12-01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镜腿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和头戴式显示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82724A (ja) * 2007-05-11 2008-11-20 Tokai Rika Co Ltd スイッチ装置
CN101620321A (zh) * 2009-07-29 2010-01-06 沈国宝 液晶眼镜
CN102326116A (zh) * 2009-01-09 2012-01-18 匹克塞尔光学器件股份有限公司 电激活眼镜和相关电子装置
TW201344241A (zh) * 2012-03-07 2013-11-01 Google Inc 具有輸入及輸出功能之眼鏡鏡架
US20150092124A1 (en) * 2013-09-27 2015-04-0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Eyeglasses apparatus
TW201523073A (zh) * 2013-12-02 2015-06-16 Pixart Imaging Inc 可調整透光量之眼鏡及其透光量調整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13355B2 (en) * 2007-05-04 2020-04-07 E-Vision, Llc Moisture-resistant eye wear
DE202010018145U1 (de) * 2010-09-22 2014-05-02 Ic! Berlin Brillenproduktions Gmbh Brillengestell, Brillenrahmen und Brillenbügel
JP2012174053A (ja) 2011-02-22 2012-09-10 Sony Corp カバー材及び電子機器
US8970230B2 (en) * 2011-02-28 2015-03-03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Capacitive sensing button on chip
US9183612B2 (en) 2013-09-04 2015-11-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Wearable display device use-based data processing control
CN205485129U (zh) * 2016-02-04 2016-08-17 华北电力大学 一种多功能运动眼镜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82724A (ja) * 2007-05-11 2008-11-20 Tokai Rika Co Ltd スイッチ装置
CN102326116A (zh) * 2009-01-09 2012-01-18 匹克塞尔光学器件股份有限公司 电激活眼镜和相关电子装置
CN101620321A (zh) * 2009-07-29 2010-01-06 沈国宝 液晶眼镜
TW201344241A (zh) * 2012-03-07 2013-11-01 Google Inc 具有輸入及輸出功能之眼鏡鏡架
US20150092124A1 (en) * 2013-09-27 2015-04-0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Eyeglasses apparatus
TW201523073A (zh) * 2013-12-02 2015-06-16 Pixart Imaging Inc 可調整透光量之眼鏡及其透光量調整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14742B (zh) 2022-06-14
US20190346697A1 (en) 2019-11-14
US11294204B2 (en) 2022-04-05
EP3564791A1 (en) 2019-11-06
TW201823951A (zh) 2018-07-01
JP6811257B2 (ja) 2021-01-13
EP3564791A4 (en) 2020-08-12
CN110114742A (zh) 2019-08-09
WO2018123170A1 (ja) 2018-07-05
JPWO2018123170A1 (ja) 2019-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50235B (zh) 感測器模組、鏡腳、鏡框及眼部穿戴器
CN111033359B (zh) 镜框部件
CN111630441B (zh) 眼睛佩戴物
US11886048B2 (en) Lens and eyewear
JP7073455B2 (ja) レンズ、レンズブランクおよびアイウェア
KR20210034822A (ko) 디스플레이 및 카메라 장치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US11294199B2 (en) Eyewear
KR20200115092A (ko) 윈도우의 보호를 위한 코팅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US11914231B2 (en) Lens, lens blank, and eyewear
CN116097154A (zh) 适于电子眼镜的连接器以及包括这种连接器的电子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