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0661B - 近眼光場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近眼光場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0661B
TWI740661B TW109133004A TW109133004A TWI740661B TW I740661 B TWI740661 B TW I740661B TW 109133004 A TW109133004 A TW 109133004A TW 109133004 A TW109133004 A TW 109133004A TW I740661 B TWI740661 B TW I74066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ye
display
microlens
microlenses
optical axi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30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10904A (zh
Inventor
羅欣祥
吳瑞翊
Original Assignee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73943263&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TWI740661(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06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0661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109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0904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7/0172Head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006Arrays
    • G02B3/0037Array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ribution or form of lenses
    • G02B3/0062Stacked lens arrays, i.e. refractive surfaces arranged in at least two planes, without structurally separate optical elements in-between
    • G02B3/0068Stacked lens arrays, i.e. refractive surfaces arranged in at least two planes, without structurally separate optical elements in-between arranged in a single integral body or plate, e.g. laminates or hybrid structures with other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01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006Arrays
    • G02B3/0037Array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ribution or form of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006Arrays
    • G02B3/0037Array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ribution or form of lenses
    • G02B3/0062Stacked lens arrays, i.e. refractive surfaces arranged in at least two planes, without structurally separate optical elements in-betwee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7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Stereoscopic And Panoramic Photography (AREA)
  • Lens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種近眼光場顯示裝置,包括第一透鏡、微透鏡陣列,第二透鏡以及顯示面板。顯示面板適於提供影像光束。微透鏡陣列的目側面具有多個目側微透鏡,且其顯示側面具有多個顯示側微透鏡。這些目側微透鏡以第一間距為等間距排列,這些顯示側微透鏡以第二間距為等間距排列,且第一間距不同於第二間距。

Description

近眼光場顯示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顯示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近眼光場顯示裝置。
一般而言,光場顯示器可分成空間多工式及時間多工式兩種架構。時間多工式的光場顯示器採用微機電元件改變虛像位置,以調整前後景清晰程度。而空間多工式的光場顯示器使用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Micro-LED)、微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Micro-OLED)及液晶顯示器(LCD)等顯示元件,將光場子影像透過光學元件,如:微透鏡陣列(Miro-Lens Array),而將視差影像堆疊於視網膜上,以令使用者可觀看到有深度的光場影像。
在現有空間多工式的光場顯示器中,微透鏡陣列將面板顯示器的光場子影像,投射至使用者視網膜內,則使用者可看到由許多子影像互相堆疊的虛像光場影像,但是當使用者在沿著不同視角方向觀看微透鏡陣列時,在大視角的光場影像會有模糊的現象,且視角越大模糊的現象越來越明顯,而此導致現有空間多工式的光場顯示器光學品質不佳。
“先前技術”段落只是用來幫助了解本發明內容,因此在“先前技術”段落所揭露的內容可能包含一些沒有構成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道的習知技術。在“先前技術”段落所揭露的內容,不代表該內容或者本發明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所要解決的問題,在本發明申請前已被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曉或認知。
本發明提供一種近眼光場顯示裝置,其具有良好的顯示品質。
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發明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近眼光場顯示裝置由目側至顯示側沿中央光軸依序包括第一透鏡、微透鏡陣列,第二透鏡以及顯示面板。顯示面板適於提供影像光束。微透鏡陣列具有朝向目側且使影像光束通過的目側面以及朝向顯示側且使影像光束通過的一顯示側面。微透鏡陣列的目側面具有多個目側微透鏡,微透鏡陣列的顯示側面具有多個顯示側微透鏡。這些目側微透鏡以第一間距為等間距排列,這些顯示側微透鏡以第二間距為等間距排列,且第一間距不同於第二間距。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間距小於第二間距。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微透鏡陣列滿足以下的 條件式:fMLA>0,其中fMLA由以下方程式定義:
Figure 109133004-A0305-02-0006-1
其中,fMLA為微透鏡陣列的等效焦距,n為微透鏡陣列的材質的折射率,其中各目側微透鏡具有一朝向該目側的第一曲面,各顯示側微透鏡具有一朝向顯示側的第二曲面,R1為第一曲面的曲率半徑,R2為第二曲面的曲率半徑,且d為目側面與顯示側面之間的距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這些目側微透鏡中的一中心目側微透鏡與這些顯示側微透鏡中的一中心顯示側微透鏡共光軸。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目側微透鏡分別具有第一光軸,各顯示側微透鏡分別具有第二光軸。這些目側微透鏡一對一地對應於這些顯示側微透鏡。除了中心目側微透鏡與其對應的中心顯示側微透鏡外。定義任一目側微透鏡的第一光軸至中央光軸的距離為第一距離,且與其對應的顯示側微透鏡的第二光軸至中央光軸的距離為第二距離。第一距離與第二距離之間的差值的絕對值由中央光軸沿著徑向方向遞增。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定義一由光軸往微透鏡陣列的邊緣的徑向方向。各目側微透鏡分別具有第一光軸。各顯示側微透鏡分別具有第二光軸。這些目側微透鏡一對一地對應於這些顯 示側微透鏡。除了中心目側微透鏡與其對應的中心顯示側微透鏡外,任一目側微透鏡的第一光軸與其對應的顯示側微透鏡的第二光軸彼此平行且兩者之間具有一非零的距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目側微透鏡具有朝向目側的凸面,且各顯示側微透鏡具有朝向該顯示側的一凸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該目側微透鏡具有朝向目側的一凹面,且各顯示側微透鏡具有朝向顯示側的一凸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目側微透鏡具有朝向目側的一凸面,且各顯示側微透鏡具有朝向顯示側的一凹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這些目側微透鏡與這些顯示側微透鏡皆分別以陣列方式排列。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這些目側微透鏡以中央光軸為中心軸呈放射狀排列,且這些顯示側微透鏡以中央光軸為中心軸呈放射狀排列。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皆具有正屈光率。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這些目側微透鏡的數量等於這些顯示側微透鏡的數量。
基於上述,在本發明實施例的近眼光場顯示裝置中,微透鏡陣列設置於第一、第二透鏡之間,且微透鏡陣列的目側面、顯示側面分別設有多個目側微透鏡與多個顯示側微透鏡,且目側微透鏡的間距不同於顯示側微透鏡的間距,藉由此設計可以使得 在大視角光場影像的亮度提升,且能夠解決光學暈影(vignetting)的問題,故近眼光場顯示裝置具有良好的顯示品質。
100:近眼光場顯示裝置
110:第一透鏡
120、120’:微透鏡陣列
122、122’:目側微透鏡
122c:中心目側微透鏡
124、124’:顯示側微透鏡
124c:中心顯示側微透鏡
1221、1222、122N:第一、第二、第N目側微透鏡
1241、1242、124N:第一、第二、第N顯示側微透鏡
130:第二透鏡
140:顯示面板
CI:中央光軸
CS1、CS2:曲面
△C1~△CN、d:距離
DS:顯示側
EY:人眼
E:邊緣
ES:目側
ESS:目側面
DS:顯示側
DSS:顯示側面
I1、I2:光軸
IB:影像光束
IM:光場影像
P1、P2、P:間距
PX:顯示區域顯示區域
RD:徑向方向
SIB:子影像光束
SIB1~SIB3:光束
W1、W2:尺寸
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一種近眼光場顯示裝置的光學架構示意圖。
圖2為微透鏡陣列的剖面放大示意圖。
圖3A為圖1實施例的微透鏡陣列從目側往顯示側方向觀看的正視圖。
圖3B為圖1實施例的微透鏡陣列從顯示側往目側方向觀看的正視圖。
圖4A為影像光束通過一比較實施例的微透鏡陣列的光路示意圖。
圖4B為影像光束通過圖2實施例的微透鏡陣列的光路示意圖。
圖5為採用圖4A與圖4B的不同微透鏡陣列的調制轉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與顯示面板不同位置的模擬關係圖。
圖6為採用圖4A與圖4B的不同微透鏡陣列的數值孔徑(numerical aperture,NA)與設置數(configuration number)的模擬關係圖。
圖7與圖8分別為本發明不同實施例的微透鏡陣列的側面示意圖。
圖9A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微透鏡陣列從目側往顯示側方向觀看的正視圖。
圖9B為圖9A實施例的微透鏡陣列從顯示側往目側方向觀看的正視圖。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
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一種近眼光場顯示裝置的光學架構示意圖。
請參照圖1,於本實施例中,近眼光場顯示裝置1 00用以配置在使用者的人眼E前方,且由目側ES沿中央光軸CI至顯示側DS依序包括第一透鏡110、微透鏡陣列120、第二透鏡130與顯示面板140,其中目側ES為人眼E所在的一側,而顯示側DS則代表為顯示面板140所在之一側,顯示面板140適於提供具有影像內容的影像光束IB。中央光軸CI指的是近眼光場顯示裝置100的光軸。應注意的是,圖1的微透鏡陣列120以方框示意其位 置,而圖2則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微透鏡陣列120的具體形狀。於以下的段落中會詳細地說明上述各元件。
第一、第二透鏡110、130為具有屈光率及高透光率的光學元件,且第一、第二透鏡110、130的屈光率皆為正,其材料可為塑膠或玻璃,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於本實施例中,第一、第二透鏡110、130皆為凸透鏡,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中,第一、第二透鏡110、130可為球面、非球面透鏡其組合,但不以此為限。
顯示面板140為具有顯示功能的光電元件,其適於提供具有影像內容的影像光束IB,其種類可包括微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Micro LED Display)、毫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Mini LED Display)、微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Micro-OLED)、液晶顯示面板(LCD Display)或其他不同種類的顯示面板,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圖2為微透鏡陣列的剖面放大示意圖。圖3A為圖1實施例的微透鏡陣列從目側往顯示側方向觀看的正視圖。圖3B為圖1實施例的微透鏡陣列從顯示側往目側方向觀看的正視圖。
請參照圖2、圖3A與圖3B,微透鏡陣列120分別具有朝向目側ES、顯示側DS且使影像光束IB通過的目側ES上的目側面ESS與顯示側DS上的顯示側面DSS,其中可對應至圖2,目側ES為人眼E所在的一側,而顯示側DS則代表為顯示面板140所在的一側。目側面ESS包括多個以間距P1為等間距排列的目側微 透鏡122,而顯示側面DSS包括多個以間距P2為等間距排列的顯示側微透鏡124,其中間距P1不同於間距P2,且例如是小於間距P2。如圖3A與圖3B所示,這些目側微透鏡122的尺寸W1、顯示側微透鏡124的尺寸W2例如是毫米等級的尺寸,且其大小例如是0.5毫米至4毫米的範圍,且顯示側微透鏡124的尺寸W2大於目側微透鏡122的尺寸W1,但不以此為限。
請參照圖2,在目側面ESS中,這些目側微透鏡122皆具有光軸I1,且這些光軸I1彼此平行。於本實施例中,各目側微透鏡122具有朝向目側ES的凸面,但不以此為限。在顯示側面DS中,這些顯示側微透鏡124皆具有光軸I2且這些光軸I2彼此平行。於本實施例中,各顯示側微透鏡124具有朝向顯示側DS的凸面,但不以此為限。請參照圖3A與圖3B,這些目側微透鏡122例如是以陣列方式排列,這些顯示側微透鏡124例如是以陣列方式排列,但不以此為限。這些目側微透鏡122的數量例如是等於這些顯示側微透鏡124的數量,且這些目側微透鏡122一對一地(或稱分別地)對應於這些顯示側微透鏡124。詳言之,一個目側微透鏡122與其對應的一個顯示側微透鏡124可對人眼E產生一個虛像範圍,並且每一個虛像範圍彼此至少部分重疊,透過顯示面板140產生的影像光束IB對應每一個顯示側微透鏡124,藉此由重疊的虛像範圍組合出立體深度影像。
請再參照圖2,在本實施例中,具有與中央光軸CI重合的光軸I1的目側微透鏡122稱為中心目側微透鏡122c。具有與中 央光軸CI重合的光軸I2的顯示側微透鏡124稱為中心顯示側微透鏡124c。中心目側微透鏡122c、中心顯示側微透鏡124c的光軸I1、I2共光軸,且與中央光軸CI共光軸。
為了說明微透鏡陣列120的設計,於此段落中先定義一些名稱,詳細來說,在中央光軸CI往微透鏡陣列120邊緣E的徑向方向RD上,最靠近中心目側微透鏡122c的目側微透鏡122稱為第一目側微透鏡1221,次靠近中心目側微透鏡122c的目側微透鏡122稱為第二目側微透鏡1222,而最遠離中心目側微透鏡122c(或稱最靠近邊緣E的目側微透鏡122)的目側微透鏡122則稱為第N目側微透鏡122N,其他以此類推。類似地,最靠近中心顯示側微透鏡124c的顯示側微透鏡124稱為第一顯示側微透鏡1241,次靠近中心顯示側微透鏡124c的顯示側微透鏡124稱為第二顯示側微透鏡1242,而最遠離中心顯示側微透鏡124c(或最靠近邊緣E的顯示側微透鏡124)的顯示側微透鏡124則稱為第N顯示側微透鏡124N,其他以此類推。於本實施例中,中心目側微透鏡122c對應於中心顯示側微透鏡124c,第一目側微透鏡1221對應於第一顯示側微透鏡1241,第二目側微透鏡1222對應於第二顯示側微透鏡1242,其他以此類推。
並且,除了中心目側微透鏡122c、中心顯示側微透鏡124c的光軸I1、I2共光軸外,因這些目側微透鏡122、顯示側微透鏡124分別以不同大小的間距P1、P2排列,故其他具有對應關係的目側微透鏡122以及顯示側微透鏡124的光軸I1、I2之間不共光 軸(或稱錯開)。舉例來說,第一目側微透鏡1221與第一顯示側微透鏡1241為第一微透鏡組,第二目側微透鏡1222與第二顯示側微透鏡1242為第二微透鏡組,第一微透鏡組的第一目側微透鏡1221的光軸I1與第一顯示側微透鏡1241的光軸I2之間具有一非零的距離△C1,第二微透鏡組的第二目側微透鏡1222的光軸I1與第二顯示側微透鏡1242的光軸I2之間亦具有一非零的距離△C2,而第N微透鏡組的第N目側微透鏡122N的光軸I1與第N顯示側微透鏡124N的光軸I2之間亦具有一非零的距離△CN,其他以此類推。上述這些具有對應關係的微透鏡組的非零距離△C1、△C2、...△CN,可由中心目側微透鏡122c外的任一目側微透鏡122的光軸I1至中央光軸CI的距離與其對應的顯示側微透鏡124的光軸I2至中央光軸CI的距離之間的差值計算而得,其中這些非零距離△C1、△C2、...△CN的絕對值由中央光軸CI沿著徑向方向RD遞增,或稱隨著離中央光軸CI的距離遞增而遞增。
換言之,在微透鏡陣列120中,其採用了不等間距P1、P2的微透鏡排列設計。在中心視角(FOV=0度)處,其分別在目側面ESS、顯示側面DSS的微透鏡122c、124c為同光軸,而當視角越大時,在目側面ESS、顯示側面DSS的微透鏡122、124不同光軸且在對應微透鏡組中的二光軸I1、I2之間的距離△C1、△C2、...△CN隨著視角也越來越大。
圖4A為影像光束通過一比較實施例的微透鏡陣列的光路示意圖。圖4B為影像光束通過圖2實施例的微透鏡陣列的光路 示意圖。
於以下的段落中會詳細地說明本實施例的光學效果。並且,為了更加凸顯上述微透鏡陣列的配置所帶給本實施例的光學效果,於以下的段落中亦會搭配如圖4A的一比較實施例的微透鏡陣列120’作為比較。其中,在比較實施例的微透鏡陣列120’中,其類似於微透鏡陣列120,惟其主要差異在於:這些目側微透鏡122’的這些光軸I1分別與這些顯示側微透鏡124’的這些光軸I2共光軸,並且這些目側微透鏡122’、顯示側微透鏡124’皆以等間距P排列。應注意的是,圖4A與圖4B中省略示出第一、第二透鏡110、130。
請參照圖1,大體上來說,顯示面板140發出影像光束IB後,會沿中央光軸CI依序穿透第二透鏡130、微透鏡陣列120、第一透鏡110後傳遞至人眼E,而使人眼E感受到在顯示側DS且具有深度的光場影像IM。
顯示面板140具有多個顯示區域PX用以提供多個子影像光束SIB,並且每一個子影像光束SIB傳遞至對應的一個顯示側微透鏡124以及一個目側微透鏡122。具體來說,子影像光束SIB傳遞至對應的一個顯示側微透鏡124後,該子影像光束SIB再由該顯示側微透鏡124所對應的目側微透鏡122射出。
圖1中顯示面板140所提供的影像光束IB實際上包括如圖4A、圖4B顯示面板140上不同處的顯示區域PX所發出的子影像光束SIB,其中子影像光束SIB可至少包含光束SIB1~SIB3。子 影像光束SIB由是要依序穿透具有對應關係的顯示側微透鏡124(124’)、目側微透鏡122(122’)後,方能良好地傳遞至人眼E使其觀看到不同處的光場影像IM。於圖4A與圖4B簡要性地示出在邊緣處的顯示區域PX不同位置所發出三道光束SIB1~SIB3,可清楚的比較出圖4A的比較實施例中的子影像光束SIB則無法分別一一對應顯示側微透鏡124及目側微透鏡122,而圖4B中顯示區域PX所產生的子影像光束SIB可分別對應一組顯示側微透鏡124及目側微透鏡122,即,一個顯示區域PX所提供的子影像光束對應地傳遞至一個顯示側微透鏡124及一個目側微透鏡122。
詳細而言,倘若近眼光場顯示裝置採用如圖4A的等間距P排列設計的微透鏡陣列120’,在大視角的觀看角度(Field of View,FOV例如大於50度)下,由於子影像光束SIB以傾斜的方式入射微透鏡陣列120’且目側微透鏡122’、顯示側微透鏡124’以等間距P設置的關係,子影像光束SIB只能穿透在邊緣處的顯示側微透鏡124’的一半以及目側微透鏡122’後傳遞至人眼E,換言之,微透鏡陣列120’在邊緣處的目側微透鏡122’、顯示側微透鏡124’在光學上的對應關係並不是一對一地對應關係,而此會導致邊緣處的光場影像IM較暗(即光學效率低落,影像較不清晰)。但是,在小視角的觀看角度下(FOV例如趨近於0度),由於來自顯示面板140中央處的顯示區域所發出的子影像光束(未示出)係以幾乎垂直的方式入射微透鏡陣列120’的關係,其能夠完整地依序穿透顯示側、目側微透鏡124’、122’後傳遞至人眼,導致中央處的光場影 像IM較亮(即光學效率較高,影像較為清晰),光場影像IM邊緣區域亮度比中心區域低的現象稱為光學暈影現象,故採用比較實施例的微透鏡陣列120’於近眼光場顯示裝置會導致其顯示品質不佳。
相對地,倘若近眼光場顯示裝置100採用如圖2、圖4B的不等間距P1、P2排列設計的微透鏡陣列120,在大視角的觀看角度下,搭配目側微透鏡122、顯示側微透鏡124以不等間距P1、P2排列設計,子影像光束SIB可以完整地被在邊緣處的目側微透鏡122、顯示側微透鏡124接收而傳遞至人眼,換言之,微透鏡陣列120在邊緣處的目側微透鏡122N、顯示側微透鏡124N在光學上的對應關係是一對一地對應關係,此設計可以達到提升大視角影像亮度,並有效消除光學暈影的成效。
圖5為採用圖4A與圖4B的不同微透鏡陣列的調制轉換函數與顯示面板不同位置的模擬關係圖,其中圖5的橫軸代表顯示面板任一處離顯示面板中心的距離(單位為毫米)而縱軸代表調制轉換函數的值(單位為無因次)。圖6為採用圖4A與圖4B的不同微透鏡陣列的數值孔徑與設置數的模擬關係圖,其中圖6的橫軸的設置數(單位為毫米)數值越大代表越大視角的微透鏡位置,反之則越小,而圖6的縱軸代表數值孔徑值(單位為無因次)。在圖5與圖6中,虛線代表以採用不等間距P1、P2設計的微透鏡陣列120進行的模擬,實線代表以採用等間距P設計的微透鏡陣列120’進行的模擬。
請先參照圖5,在圖5為在空間頻率28cyc/mm下所進行的模擬關係圖,圖5中的實線、虛線的突起代表的是具有對應關係的微透鏡組的個數,當橫軸越大時代表示顯示面板在越大視角的位置,可看出採用微透鏡陣列120的調制轉換函數的值優於採用微透鏡陣列120’的調制轉換函數的值,即採用不等間距P1、P2設計的微透鏡陣列120可在大視角下可具有良好的影像解析力,即具有良好的影像品質。並且,由於微透鏡陣列120’採用等間距P設計,使得單一微透鏡邊緣難以優化,即實線在大視角處起伏程度較大的現象,反之,由於微透鏡陣列120採用不等間距P1、P2設計,即虛線在大視角處起伏程度較小。
請再參照圖6,在圖6的模擬結果為針對人眼中央對應微透鏡中心位置的光線,且數值孔徑係對光線來計算。由圖6可看出:實線的數值孔徑變化程度遠大於虛線的數值孔徑變化,且在大視角處的數值孔徑下降程度較大,代表光線的錐角下降程度較大,故實線所代表的採用同間距P設計的微透鏡陣列120’在大視角的有效光線較少,不利於與其他光學元件(例如是背光模組)的搭配。反之,虛線所代表的採用不同間距P1、P2設計的微透鏡陣列120可以使得數值孔徑的下降程度遠小於虛線,而使得分別在大視角的光線錐角與小視角的光線錐角兩者較為一致。
微透鏡陣列120的目側ES及顯示側DS的面形可依實際需求進行調整,圖7與圖8分別為本發明不同實施例的微透鏡陣列的側面示意圖。
請參照圖7,本實施例的微透鏡陣列120a大致上類似於圖2的微透鏡陣列120,其主要差異在於:各目側微透鏡122具有朝向目側ES的凹面,各顯示側微透鏡124具有朝向顯示側DS的凸面,且微透鏡陣列120a具有正焦距。
請參照圖8,本實施例的微透鏡陣列120b大致上類似於圖2的微透鏡陣列120,其主要差異在於:各目側微透鏡122具有朝向目側ES的凸面,各顯示側微透鏡124具有朝向顯示側DS的凹面,且微透鏡陣列120b具有正焦距。
此外,上述的微透鏡陣列120、120a、120b更滿足以下的條件式:fMLA>0,其中fMLA由以下方程式定義:
Figure 109133004-A0305-02-0018-2
fMLA為微透鏡陣列120、120a、120b的等效焦距,n為微透鏡陣列120、120a、120b的材質的折射率,其中各目側微透鏡122、122a、122b具有一朝向目側ES的曲面CS1,各顯示側微透鏡124、124a、124b具有一朝向顯示側DSS的一曲面CS2,R1為曲面CS1的曲率半徑,R2為第二曲面CS2的曲率半徑,且d為目側面ESS與顯示側面DSS在中央光軸CI上的距離。
圖9A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微透鏡陣列從目側往顯示側方向觀看的正視圖。圖9B為圖9A實施例的微透鏡陣列從顯示側往目側方向觀看的正視圖。
請參照圖9A與圖9B,本實施例的微透鏡陣列120c大致上類似於圖2的微透鏡陣列120,其主要差異在於:目側微透鏡122c、顯示側微透鏡124c排列方式的不同。詳細來說,在本實施例中,這些目側微透鏡122c以中央光軸CI為中心軸呈放射狀排列,且這些顯示側微透鏡124c以中央光軸CI為中心軸呈放射狀排列。在此配置下,任一個目側微透鏡122c與每一個相鄰的目側微透鏡122c有相同間距,任一個顯示側微透鏡124c與每一個相鄰的顯示側微透鏡124c有相同間距,可有效提高微透鏡陣列120c單位面積下的微透鏡數量。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實施例的近眼光場顯示裝置中,微透鏡陣列設置於第一、第二透鏡之間,且微透鏡陣列的目側面、顯示側面分別設有多個目側微透鏡與多個顯示側微透鏡,且目側微透鏡的間距不同於顯示側微透鏡的間距,藉由此設計可以使得在大視角光場影像的亮度提升,且能夠解決光學暈影的問題,故近眼光場顯示裝置具有良好的顯示品質。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發明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發明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之權利範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 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120:微透鏡陣列
122:目側微透鏡
122c:中心目側微透鏡
124:顯示側微透鏡
124c:中心顯示側微透鏡
1221、1222、122N:第一、第二、第N目側微透鏡
1241、1242、124N:第一、第二、第N顯示側微透鏡
CI:中央光軸
CS1、CS2:曲面
△C1~△CN:距離
DS:顯示側
d:距離
E:邊緣
ES:目側
ESS:目側面
DS:顯示側
DSS:顯示側面
I1、I2:光軸
P1、P2:間距
RD:徑向方向

Claims (13)

  1. 一種近眼光場顯示裝置,由一目側至一顯示側沿一中央光軸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微透鏡陣列,一第二透鏡以及一顯示面板,其中:該顯示面板,適於提供一影像光束;以及該微透鏡陣列具有朝向該目側且使該影像光束通過的一目側面以及朝向該顯示側且使該影像光束通過的一顯示側面,其中,該微透鏡陣列的該目側面具有多個目側微透鏡,該微透鏡陣列的該顯示側面具有多個顯示側微透鏡,該多個目側微透鏡以一第一間距為等間距排列,該多個顯示側微透鏡以一第二間距為等間距排列,且該第一間距不同於該第二間距,其中,該微透鏡陣列滿足以下的條件式:fMLA>0,其中fMLA由以下方程式定義:
    Figure 109133004-A0305-02-0022-3
    其中,fMLA為該微透鏡陣列的等效焦距,n為該微透鏡陣列的材質的折射率,其中各該目側微透鏡具有朝向該目側的一第一曲面,各該顯示側微透鏡具有朝向該顯示側的一第二曲面,R1為該第一曲面的曲率半徑,R2為該第二曲面的曲率半徑,且d為該目側面與該顯示側面之間的距離。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近眼光場顯示裝置,其中該顯示面板具有多個顯示區域,該多個顯示區域可提供由多個子影像光束以組成該影像光束,其中該顯示區域所提供的該子影像光束對應地傳遞至一個該顯示側微透鏡及一個該目側微透鏡。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近眼光場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間距小於該第二間距。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近眼光場顯示裝置,其中,各該目側微透鏡分別具有一第一光軸,各該顯示側微透鏡分別具有一第二光軸,該多個目側微透鏡一對一地對應於該多個顯示側微透鏡,其中,除了該中心目側微透鏡與其對應的該中心顯示側微透鏡外,定義任一該目側微透鏡的該第一光軸至該中央光軸的距離為一第一距離,且與其對應的該顯示側微透鏡的該第二光軸至該中央光軸的距離為一第二距離,該第一距離與該第二距離之間的差值的絕對值由該中央光軸沿著該徑向方向遞增。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近眼光場顯示裝置,其中,定義一由該光軸往該微透鏡陣列的一邊緣的一徑向方向,各該目側微透鏡分別具有一第一光軸,各該顯示側微透鏡分別具有一第二光軸,該多個目側微透鏡一對一地對應於該多個顯示側微透鏡,其中,除了該中心目側微透鏡與其對應的該中心顯示側微透鏡外,任一該目側微透鏡的該第一光軸與其對應的該顯示側微透鏡的該第二光軸彼此平行且兩者之間具有一非零的距離。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近眼光場顯示裝置,其中,該多個目側微透鏡中的一中心目側微透鏡與該多個顯示側微透鏡中的一中心顯示側微透鏡共光軸。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近眼光場顯示裝置,其中各該目側微透鏡具有朝向該目側的一凸面,且各該顯示側微透鏡具有朝向該顯示側的一凸面。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近眼光場顯示裝置,其中各該目側微透鏡具有朝向該目側的一凹面,且各該顯示側微透鏡具有朝向該顯示側的一凸面。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近眼光場顯示裝置,其中各該目側微透鏡具有朝向該目側的一凸面,且各該顯示側微透鏡具有朝向該顯示側的一凹面。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近眼光場顯示裝置,其中該多個目側微透鏡與該多個顯示側微透鏡皆分別以陣列方式排列。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近眼光場顯示裝置,其中該多個目側微透鏡以該中央光軸為中心軸呈放射狀排列,且該多個顯示側微透鏡以該中央光軸為中心軸呈放射狀排列。
  1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近眼光場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皆具有正屈光率。
  13. 如請求項1所述的近眼光場顯示裝置,其中該多個目側微透鏡的數量等於該多個顯示側微透鏡的數量。
TW109133004A 2020-09-11 2020-09-24 近眼光場顯示裝置 TWI7406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50898.4 2020-09-11
CN202010950898.4A CN114167605A (zh) 2020-09-11 2020-09-11 近眼光场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40661B true TWI740661B (zh) 2021-09-21
TW202210904A TW202210904A (zh) 2022-03-16

Family

ID=73943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3004A TWI740661B (zh) 2020-09-11 2020-09-24 近眼光場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619767B2 (zh)
EP (1) EP3968062A1 (zh)
JP (1) JP7408537B2 (zh)
CN (1) CN114167605A (zh)
TW (1) TWI740661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203868A1 (en) * 2018-04-16 2019-10-24 Facebook Technologies, Llc Display device with dynamic resolution enhancement
TWI676048B (zh) * 2019-01-03 2019-11-01 蔡宏斌 近眼顯示器結構
TWI688790B (zh) * 2019-03-28 2020-03-21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86004B2 (en) * 2002-12-31 2007-03-06 Karlton David Powell Homogenizing optical sheet, method of manufacture, and illumination system
JP4676903B2 (ja) 2006-03-03 2011-04-27 日本放送協会 立体映像表示装置
US9557565B2 (en) 2012-07-02 2017-01-31 Nvidia Corporation Near-eye optical deconvolution displays
US8754829B2 (en) 2012-08-04 2014-06-17 Paul Lapstun Scanning light field camera and display
US10191188B2 (en) 2016-03-08 2019-01-29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Array-based imaging relay
CN109581678A (zh) 2017-09-29 2019-04-05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近眼光场显示装置及近眼显示装置
CN109557666B (zh) * 2017-09-27 2023-05-23 北京翠鸟视觉科技有限公司 近眼光学成像系统、近眼显示装置及头戴式显示装置
JP7122244B2 (ja) * 2018-12-21 2022-08-19 株式会社日立エルジーデータストレージ 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
WO2020162258A1 (ja) * 2019-02-08 2020-08-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
JP2022517796A (ja) * 2019-02-22 2022-03-10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小型ホモジナイザーを有する画像装置
CN113009692B (zh) * 2019-12-19 2023-06-16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近眼光场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203868A1 (en) * 2018-04-16 2019-10-24 Facebook Technologies, Llc Display device with dynamic resolution enhancement
TWI676048B (zh) * 2019-01-03 2019-11-01 蔡宏斌 近眼顯示器結構
TWI688790B (zh) * 2019-03-28 2020-03-21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67605A (zh) 2022-03-11
JP7408537B2 (ja) 2024-01-05
US20220082734A1 (en) 2022-03-17
US11619767B2 (en) 2023-04-04
JP2022047465A (ja) 2022-03-24
EP3968062A1 (en) 2022-03-16
TW202210904A (zh) 2022-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40037B1 (en) Display for personal immersion apparatus
CN106896501B (zh) 虚像显示装置
US9784974B2 (en) Virtual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WO2018023987A1 (zh) 近眼显示装置和方法
US10649131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head-mounted display
US10895748B2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optical member including light refracting portion and head-mounted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
US20100027113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3009692B (zh) 近眼光场显示装置
JP2019530885A (ja) 3d表示パネル、それを含む3d表示機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7177654A1 (zh) 一种显示装置
WO2017177671A1 (zh) 显示装置
US20210088808A1 (en) Multi-view display device
US10382745B2 (en) 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TW202036088A (zh) 顯示裝置
TWI740661B (zh) 近眼光場顯示裝置
US9915773B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stereo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TWI578291B (zh) 顯示裝置
TWI752649B (zh) 近眼光場顯示裝置
US11726330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augmented realit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TWI777476B (zh) 立體影像顯示裝置
US11747616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head mounted display
EP3299883B1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lens panel
TW202343091A (zh) 顯示面板
CN116300132A (zh) 光场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