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36088A - 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36088A
TW202036088A TW108110872A TW108110872A TW202036088A TW 202036088 A TW202036088 A TW 202036088A TW 108110872 A TW108110872 A TW 108110872A TW 108110872 A TW108110872 A TW 108110872A TW 202036088 A TW202036088 A TW 20203608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regions
shielding
shading
connec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108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88790B (zh
Inventor
簡宏達
羅欣祥
張銓仲
Original Assignee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108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88790B/zh
Priority to US16/699,077 priority patent/US11307418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87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8790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360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6088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7/0172Head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9Beam shaping, e.g. changing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2B27/0938Using specific optical elements
    • G02B27/095Refractiv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7/0955Lenses
    • G02B27/0961Lens arr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006Arrays
    • G02B3/0037Array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ribution or form of lenses
    • G02B3/0056Array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ribution or form of lenses arranged along two different directions in a plane, e.g. honeycomb arrangement of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01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 G02B2027/0118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comprising devices for improving the contrast of the display / brillance control visibilit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006Arrays
    • G02B3/0037Array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ribution or form of lenses
    • G02B3/0062Stacked lens arrays, i.e. refractive surfaces arranged in at least two planes, without structurally separate optical elements in-betwee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顯示元件、一微透鏡陣列以及一第一遮光元件。顯示元件用以提供多個子影像光束。微透鏡陣列位於子影像光束的傳遞路徑上,其中微透鏡陣列具有多個光學區域以及多個第一連接部。各第一連接部適於連接相鄰的至少兩個光學區域,各光學區域適於使各子影像光束穿透。第一遮光元件位於顯示元件與微透鏡陣列之間,其中第一遮光元件具有多個第一遮光區域與多個第一透光區域。各第一透光區域對應於各光學區域設置,適於使各子影像光束通過。各第一遮光區域對應於各第一連接部設置,而適於使各子影像光束免於通過各第一連接部。

Description

顯示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顯示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近眼顯示裝置(Near Eye Display, NED)。
隨著顯示技術的進步及人們對於高科技的渴望,近眼顯示器(Near Eye Display, NED)以及頭戴式顯示器(Head-mounted Display, HMD)是目前極具發產潛力的產品。在近眼顯示技術的相關應用上,目前可分為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技術以及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技術。其中,光場顯示器(Light field near eye display, LFNED)由於具有當下的光場資訊,可解決輻輳衝突(Vergence-Accommodation Conflict, VAC)問題,並能藉此提供有深度的影像資訊,而被應用於近眼顯示技術的擴增實境技術以及虛擬實境技術中。
一般而言,光場顯示器可分成空間多工式及時間多工式兩種架構。時間多工式的光場顯示器採用微機電元件改變虛像位置,以調整前後景清晰程度;而空間多工式的光場顯示器使用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Micro‐LED)、微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Micro‐OLED)及液晶顯示器(LCD)等顯示元件,將光場子影像透過光學元件,如:微透鏡陣列(Miro‐Lens Array),而將視差影像堆疊於視網膜上,以令使用者可觀看到有深度的光場影像,此稱之為集成成像技術。
然而,在目前的採用微透鏡陣列的集成成像技術中,微透鏡陣列中各個子透鏡的連接處在實際製作上通常會存在R 角(fillet)或其它製作過程中產生的不完美面,而產生無法達到原定的光學功能的光學無效區,當光線打到此光學無效區時,光線將無法依所設計之光路傳播,而會形成雜散光(stray light),造成成像品質的下降。
“先前技術”段落只是用來幫助了解本發明內容,因此在“先前技術”段落所揭露的內容可能包含一些沒有構成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道的習知技術。在“先前技術”段落所揭露的內容,不代表該內容或者本發明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所要解決的問題,在本發明申請前已被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曉或認知。
本發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可顯示具有高影像品質的光場影像。
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發明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顯示裝置。顯示裝置適於配置在一使用者的至少一眼睛前方,並包括一顯示元件、一微透鏡陣列以及一第一遮光元件。顯示元件用以提供多個子影像光束。微透鏡陣列位於子影像光束的傳遞路徑上,其中微透鏡陣列具有多個光學區域以及多個第一連接部。各第一連接部適於連接相鄰的至少兩個光學區域,各光學區域適於使各子影像光束穿透。第一遮光元件位於顯示元件與微透鏡陣列之間,其中第一遮光元件具有多個第一遮光區域與多個第一透光區域,其中各第一透光區域對應於各光學區域設置,而適於使各子影像光束通過,各第一遮光區域對應於各第一連接部設置,而適於使各子影像光束免於通過各第一連接部。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遮光區域位於第一遮光元件朝向微透鏡陣列的表面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光學區域分別具有彼此相對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第一表面朝向顯示元件,且微透鏡陣列還具有多個第二連接部,各第一連接部適於連接相鄰的至少兩個光學區域的第一表面,各第二連接部適於連接相鄰的至少兩個光學區域的第二表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這些第一連接部彼此之間具有多個第一間距,第二連接部彼此之間具有多個第二間距,這些第一間距彼此相同,這些第二間距彼此相同,各第一間距與各第二間距不同。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連接部彼此之間具有多個第一間距,第二連接部彼此之間具有多個第二間距,且至少部分這些第一間距彼此不同或至少部分這些第二間距彼此不同。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遮光區域對應於各第一連接部與各第二連接部設置,而適於使相鄰的各子影像光束免於通過各第一連接部與各第二連接部。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遮光元件還包括多個第二遮光區域,各第二遮光區域位於第一遮光元件朝向微透鏡陣列的表面上,並對應於各第二連接部設置,而適於使各子影像光束免於通過各第二連接部。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相鄰的二第一遮光區域彼此之間具有一第三間距,其中一第二遮光區域位於二第一遮光區域之間,且與較鄰近的第一遮光區域之間具有一第四間距,第四間距小於第三間距的三分之一。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遮光區域相對於對應的第一連接部在遠離一主光軸的方向上具有一第一橫向位移,且第一橫向位移的大小小於對應的第一連接部與相鄰的第一連接部的第一間距的三分之一,各第二遮光區域相對於對應的第二連接部在趨近主光軸的方向上具有一第二橫向位移,且第二橫向位移的大小小於對應的第二連接部與相鄰的第二連接部的第二間距的三分之一,其中主光軸的方向為顯示裝置的視角的中心視線的延伸方向。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遮光區域具有一第一寬度,且第一寬度的大小小於對應的第一連接部與相鄰的第一連接部的第一間距的三分之一,各第二遮光區域具有一第二寬度,且第二寬度的大小小於對應的第二連接部與相鄰的第二連接部的第二間距的三分之一。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遮光元件包括一透光的第一基板與一吸光材料,吸光材料對應於這些第一遮光區域與這些第二遮光區域設置,以在這些第一遮光區域中形成多個第一遮光部,在這些第二遮光區域中形成多個第二遮光部,且第一基板未覆蓋有吸光材料的區域在這些第一透光區域中形成多個第一透光部。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遮光元件包括一不透光的第一基板,第一基板具有多個穿孔,這些穿孔對應於這些第一透光區域設置,以在這些第一透光區域中形成多個第一透光部,且第一基板的本體在這些第一遮光區域中形成多個第一遮光部,在這些第二遮光區域中形成多個第二遮光部。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顯示裝置還包括一第二遮光元件。第二遮光元件位於微透鏡陣列與使用者的至少一眼睛之間,其中第二遮光元件包括多個第二遮光區域與多個第二透光區域,各第二透光區域對應於各光學區域設置,而適於使各子影像光束通過,且各第二遮光區域適於使通過各第二連接部的各子影像光束免於被傳遞至使用者的至少一眼睛。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遮光區域位於第二遮光元件朝向微透鏡陣列的表面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連接部與各第二連接部相對應,各第一遮光區域與各第二遮光區域相對應,且各第二遮光區域相對於對應的第一遮光區域在遠離一主光軸的方向上具有一第三橫向位移,且第三橫向位移的大小小於對應的第一連接部與相鄰的第一連接部的第一間距的三分之一,其中主光軸的方向為顯示裝置的視角的中心視線的延伸方向。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二遮光區域的至少一部分與對應的第一遮光區域重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遮光區域具有一第一寬度,且第一寬度的大小小於對應的第一連接部與相鄰的第一連接部的第一間距的三分之一,各第二遮光區域具有一第二寬度,且第二寬度的大小小於對應的第二連接部與相鄰的第二連接部的第二間距的三分之一。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遮光元件包括一透光的第二基板與一吸光材料,吸光材料對應於這些第二遮光區域設置,以在這些第二遮光區域中形成多個第二遮光部,且第二基板未覆蓋有吸光材料的區域在這些第二透光區域中形成多個第二透光部。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遮光元件包括一不透光的第二基板,第二基板具有多個穿孔,這些穿孔對應於這些第二透光區域設置,以在這些第二透光區域中形成多個第二透光部,且第二基板的本體在這些第二遮光區域中形成多個第二遮光部。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遮光區域具有一第一寬度,且第一寬度的大小小於對應的第一連接部與相鄰的第一連接部的第一間距的三分之一。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遮光區域相對於對應的第一連接部在遠離一主光軸的方向上具有一第一橫向位移,且第一橫向位移的大小小於對應的第一連接部與相鄰的第一連接部的第一間距的三分之一,其中主光軸的方向為顯示裝置的視角的中心視線的延伸方向。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遮光元件包括一透光的第一基板與一吸光材料,吸光材料對應於這些第一遮光區域設置,以在這些第一遮光區域中形成多個第一遮光部,且第一基板未覆蓋有吸光材料的區域在這些第一透光區域中形成多個第一透光部。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遮光元件包括一不透光的第一基板,第一基板具有多個穿孔,這些穿孔對應於這些第一透光區域設置,以在這些第一透光區域中形成多個第一透光部,且第一基板的本體在這些第一遮光區域中形成多個第一遮光部。
基於上述,本發明的實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個優點或功效。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顯示裝置能藉由將第一遮光區域被設置在各子影像光束通往各第一連接部的光路上,藉此,朝向各第一連接部行進的各子影像光束即會被第一遮光區域擋住,而可免於通過各第一連接部。如此一來,即可避免各子影像光束會被第一連接部的光學無效區折射或散射,進而減少雜散光的產生,而可提升影像品質。此外,顯示裝置還能藉由增設第二遮光區域來進一步地提升影像品質。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
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一種顯示裝置的光學架構示意圖。圖2A是圖1的一種第一遮光元件的側視圖。圖2B是圖1的一種第一遮光元件的正視圖。顯示裝置適於配置在一使用者的至少一眼睛(EY)前方,而可為近眼顯示裝置。請參照圖1,在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00包括一顯示元件110、一微透鏡陣列120以及一第一遮光元件130。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顯示元件110用以提供多個子影像光束IB,而顯示元件110可為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Micro‐LED)、微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Micro‐OLED)及液晶型顯示器(LCD)等顯示元件,而可將子影像透過光學元件堆疊於使用者的視網膜上而形成視差影像,以令使用者可觀看到具有深度的影像畫面,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各子影像光束IB的發光角度介於±20∘之間,應注意的是,此處的數值範圍皆僅是作為例示說明之用,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
具體而言,如圖1與圖2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微透鏡陣列120位於子影像光束IB的傳遞路徑上,且第一遮光元件130位於顯示元件110與微透鏡陣列120之間。並且,如圖2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微透鏡陣列120具有多個光學區域121以及多個第一連接部122,各第一連接部122適於連接相鄰的至少兩個光學區域121,各光學區域121適於使各子影像光束IB穿透。各光學區域121具有曲度,且各第一連接部122使得各光學區域121產生非連續的曲面。進一步說明,微透鏡陣列120例如為複數個透鏡所組成的,組成的方式例如為棋盤排列、三角排列或六角排列,本發明不以此為限。也就是說,第一連接部122與相鄰的光學區域121連接,並不限制數量,可以跟兩個光學區域121、三個光學區域121或者四個光學區域121。如圖1與圖2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遮光元件130具有多個第一遮光區域132與多個第一透光區域131,其中各第一透光區域131對應於各光學區域121設置,而適於使各子影像光束IB通過,各第一遮光區域132對應於各第一連接部122設置,而適於使各子影像光束IB避免通過各第一連接部122。更具體而言,各第一遮光區域132對應於各第一連接部122設置,而適於使相鄰的各子影像光束IB避免通過各第一連接部122。此外,如圖2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遮光區域132位於第一遮光元件130朝向微透鏡陣列120的表面上。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遮光元件130朝向微透鏡陣列120的表面與微透鏡陣列120之間的最小距離小於1.5毫米(mm),應注意的是,此處的數值範圍皆僅是作為例示說明之用,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
此外,如圖2B所示,由於微透鏡陣列120為陣列型排列,因此,對應微透鏡陣列120的第一連接部122而形成的第一遮光區域132形成網格狀。舉例而言,第一遮光區域132是由第一遮光元件130的中心區域向外側逐漸變粗的方式排列,以有效地遮擋來自顯示元件110的相鄰的各子影像光束IB,避免通過各第一連接部122。此外,在本實施例中,這些第一遮光區域132可藉由吸光材料BM所形成。
具體而言,如圖2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遮光元件130包括一透光的第一基板ST1與一吸光材料BM,吸光材料BM對應於這些第一遮光區域132設置,以在這些第一遮光區域132中形成多個第一遮光部BP1A,且第一基板ST1未覆蓋有吸光材料BM的區域在這些第一透光區域131中形成多個第一透光部TP1A。舉例而言,這些第一遮光部BP1A的製程可採用網板印刷、噴墨或微影方式等製程而製作,而第一基板ST1的厚度尺寸介於0.5毫米(mm)至1.2毫米(mm)之間。
進一步而言,如圖2A與圖2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各第一遮光區域132具有一第一寬度W1,且第一寬度W1的大小小於對應的第一連接部122與相鄰的第一連接部122的第一間距P1的三分之一。此外,如圖2A所示,各第一遮光區域132相對於對應的第一連接部122在遠離一主光軸O的方向上具有一第一橫向位移D1,且第一橫向位移D1的大小小於對應的第一連接部122與相鄰的第一連接部122的第一間距P1的三分之一,其中主光軸O的方向為顯示裝置100所投射的子影像光束IB的主要中心光束的延伸方向。
如此,藉由吸光材料BM所形成的第一遮光部BP1A即可形成第一遮光區域132。並且,可透過將第一遮光區域132被設置在各子影像光束IB通往各第一連接部122的光路上,藉此,朝向各第一連接部122行進的各子影像光束IB即會被第一遮光區域132擋住,而可免於通過各第一連接部122。如此一來,即可避免各子影像光束IB會被第一連接部122的光學無效區折射或散射,進而減少雜散光的產生,而可提升影像品質。
前述的實施例雖以在第一遮光區域132中的第一遮光部BP1A是藉由吸光材料BM所形成為例,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其他的實施例中,第一遮光部BP1A亦可藉由其他方式所形成,以下將搭配圖3進行進一步地解說。
圖3是圖1的另一種第一遮光元件的側視圖。請參照圖3,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遮光元件330與圖2A的第一遮光元件130類似,而之間的差異如下所述。請參照圖3,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遮光元件330包括一不透光的第一基板SB1,第一基板SB1具有多個穿孔TH,這些穿孔TH對應於第一遮光元件130的這些第一透光區域331設置,以在這些第一透光區域331中形成多個第一透光部TP1B,且第一基板SB1的本體在這些第一遮光區域332中形成多個第一遮光部BP1B。換言之,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遮光部BP1B是藉由不透光的第一基板SB1的本體所形成。舉例而言,這些第一遮光部BP1B的製程可採用微影蝕刻或者機械加工方式製程而製作,而第一基板SB1的厚度尺寸小於1毫米。
如此,藉由不透光的第一基板SB1的本體所形成的第一遮光部BP1B亦可形成第一遮光區域332。並且,當第一遮光元件330被應用至圖1的顯示裝置100時,亦可透過將各第一遮光區域332被設置在各子影像光束IB通往各第一連接部122的光路上,藉此,朝向各第一連接部122行進的各子影像光束IB(如圖的虛線所示)即會被各第一遮光區域332擋住,而可免於通過各第一連接部122。如此一來,即可避免各子影像光束IB會被第一連接部122的光學無效區折射或散射,進而減少雜散光的產生,而使顯示裝置100達到前述的功能以及效果,其他相關細節在此就不再贅述。
圖4是圖1的另一種微透鏡陣列的側視圖。圖5A是圖1的另一種第一遮光元件的側視圖。圖5B是圖1的另一種第一遮光元件的正視圖。圖5C是圖1的另一種第一遮光元件的側視圖。請參照圖4至圖5C,圖4的實施例的微透鏡陣列420與圖1的微透鏡陣列120類似,而圖5A的實施例的第一遮光元件430與圖2A的第一遮光元件130類似,圖5C的實施例的第一遮光元件530與圖3的第一遮光元件330類似,而之間的差異如下所述。
請參照圖4,在本實施例中,各光學區域421分別具有彼此相對的一第一表面S1與一第二表面S2,第一表面S1朝向顯示元件110,且微透鏡陣列420還具有多個第二連接部422b,各第一連接部422a適於連接相鄰的至少兩個光學區域421的第一表面S1,各第二連接部422b適於連接相鄰的至少兩個光學區域421的第二表面S2。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這些第一連接部422a彼此之間具有多個第一間距P1,而第二連接部422b彼此之間具有多個第二間距P2,這些第一間距P1彼此相同,這些第二間距P2彼此相同,但各第一間距P1與各第二間距P2是不同的,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其他的實施例中,這些第一連接部422a彼此之間的第一間距P1亦可至少部分不相同,並且,這些第二連接部422b彼此之間的第二間距P2亦可至少部分不相同。
進一步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由於微透鏡陣列420的各光學區域421分別在第一表面S1與第二表面S2皆具有第一連接部422a與第二連接部422b的存在,且由於間距的不同,因此這些相對的第一連接部422a與第二連接部422b之間可能還存在些許錯位的設置。
據此,如圖5A與圖5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可在第一遮光元件430上增設第二遮光區域432b。舉例而言,如圖5A與圖5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遮光元件430還包括多個第二遮光區域432b,各第二遮光區域432b位於第一遮光元件430朝向微透鏡陣列420的表面上,並對應於各第二連接部422b設置,而適於使各子影像光束IB免於通過各第二連接部422b。以下將進一步說明第二遮光區域432b的設置細節。
進一步而言,如圖5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相鄰的二第一遮光區域432a彼此之間具有一第三間距P3,其中一第二遮光區域432b位於二第一遮光區域432a之間,且與較鄰近的第一遮光區域432a之間具有一第四間距P4,第四間距P4小於第三間距P3的三分之一。
並且,如圖5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各第一遮光區域432a相對於對應的第一連接部422a在遠離一主光軸O的方向上具有一第一橫向位移D1,且第一橫向位移D1的大小小於對應的第一連接部422a與相鄰的第一連接部422a的第一間距P1的三分之一,各第二遮光區域432b相對於對應的第二連接部422b在趨近主光軸O的方向上具有一第二橫向位移D2,且第二橫向位移D2的大小小於對應的第二連接部422b與相鄰的第二連接部422b的第二間距P2的三分之一。
此外,如圖5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遮光區域432a具有一第一寬度W1,且第一寬度W1的大小小於對應的第一連接部422a與相鄰的第一連接部422a的第一間距P1的三分之一,各第二遮光區域432b具有一第二寬度W2,且第二寬度W2的大小小於對應的第二連接部422b與相鄰的第二連接部422b的第二間距P2的三分之一。
如此,如圖4至圖5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原本在通過光學區域421後亦有可能通過位於第二表面S2的第二連接部422b的光學無效區的子影像光束IB,即可藉由被第二遮光區域432b遮擋而免於通過各第二連接部422b而折射或散射,因此亦能會減少雜散光的產生,而可提升影像品質。
另一方面,如圖5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這些第二遮光區域432b亦可採用類似於圖2A的實施例的製作方式而藉由吸光材料BM所形成。具體而言,如圖5A與圖5B所示,吸光材料BM對應於這些第一遮光區域432a與這些第二遮光區域432b設置,以分別形成多個第一遮光部BP1A與多個第二遮光部BP2A。相關的製作細節可參照圖2A的實施例的相關段落,在此就不再贅述。值得一提的是,請參考圖5B所示,第一遮光區域432a與第二遮光區域432b在第一遮光元件430的中心區域形成重疊,但從中心區域向外側排列而造成第一遮光區域432a與第二遮光區域432b之間產生間隙。值得一提的是,(以圖面所示)第一遮光區域432a與第二遮光區域432b之間的間隙沿著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上逐漸變大。
如此,藉由吸光材料BM所形成的第一遮光部BP1A與第二遮光部BP2A即可形成第一遮光區域432a與第二遮光區域432b。並且,當第一遮光元件430被應用至圖1的顯示裝置100時,亦可透過將各第一遮光區與各第二遮光區域432b被設置在各子影像光束IB通往各第一連接部422a與各第二連接部422b的光路上,藉此,朝向各第一連接部422a與各第二連接部422b行進的各子影像光束IB即會被各第一遮光區域432a與各第二遮光區域432b擋住,而可免於通過各第一連接部422a與各第二連接部422b。如此一來,即可避免各子影像光束IB會被第一連接部422a與第二連接部422b的光學無效區折射或散射,進而減少雜散光的產生,而使顯示裝置100達到前述的功能以及效果,其他相關細節在此就不再贅述。
此外,如圖5C所示,在圖5C的實施例中,第一遮光部BP1B與第二遮光部BP2B亦可藉由採用類似於圖3的實施例的製作方式所形成,而使第一遮光元件530的第一基板SB1的本體在這些第一遮光區域532a中形成多個第一遮光部BP1B,在這些第二遮光區域532b中形成多個第二遮光部BP2B,並藉由穿孔TH在這些第一透光區域531中形成多個第一透光部TP1B。相關的製作細節可參照圖3的實施例的相關段落,在此就不再贅述。
如此,藉由不透光的第一基板SB1的本體所形成的第一遮光部BP1B與第二遮光部BP2B亦可形成第一遮光區域532a與第二遮光區域532b。並且,當第一遮光元件530被應用至圖1的顯示裝置100時,亦可透過將各第一遮光區與各第二遮光區域532b被設置在各子影像光束IB通往各第一連接部422a與各第二連接部422b的光路上,藉此,朝向各第一連接部422a與各第二連接部422b行進的各子影像光束IB即會被各第一遮光區域532a與各第二遮光區域532b擋住,而可免於通過各第一連接部422a與各第二連接部422b。如此一來,即可避免各子影像光束IB會被第一連接部422a與第二連接部422b的光學無效區折射或散射,進而減少雜散光的產生,而使顯示裝置100達到前述的功能以及效果,其他相關細節在此就不再贅述。
圖5D是圖1的另一種第一遮光元件的側視圖。圖5E是圖1的另一種第一遮光元件的正視圖。請參照圖5A與圖5D,圖5D的實施例的第一遮光元件430與圖5A的第一遮光元件430類似,而之間的差異如下所述。
據此,如圖5D與圖5E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可在第一遮光元件430上包括第一遮光區域432a,適於使各子影像光束IB免於通過各第一連接部422a與各第二連接部422b。
如圖5D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各第一遮光區域432a相對於對應的第一連接部422a與第二連接部422b。如此,在本實施例中,原本朝向第一連接部422a與第二連接部422b的光學無效區的子影像光束IB,即可藉由被第一遮光區域432a遮擋而免於通過各第一連接部422a與各第二連接部422b,因此亦能會減少雜散光的產生,而可提升影像品質。
此外,如圖5E所示,圖5E是圖1的另一種第一遮光元件的正視圖。相關的製作細節可參照圖5D的實施例的相關段落,在此就不再贅述。如此一來,即可避免各子影像光束IB會被第一連接部422a與第二連接部422b的光學無效區折射或散射,進而減少雜散光的產生,而使顯示裝置100達到前述的功能以及效果,其他相關細節在此就不再贅述。
前述的實施例雖以在第一遮光元件430、530上增設第二遮光區域432b、532b為例,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其他的實施例中,第二遮光區域亦可設置在其他的遮光元件上,以下將搭配圖6進行進一步地解說。
圖6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另一種顯示裝置的光學架構示意圖。圖7A是圖6的一種第一遮光元件與第二遮光元件的側視圖。圖7B是圖1的另一種第一遮光元件與第二遮光元件的側視圖。請參照圖6至圖7B,圖6的顯示裝置600與圖1的顯示裝置100類似,圖7A的第一遮光元件130與第二遮光元件640與圖2A的第一遮光元件130類似,圖7B的第一遮光元件330與第二遮光元件740與圖3的第一遮光元件330類似,而之間的差異如下所述。
請參照圖6,在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600還包括一第二遮光元件640。具體而言,如圖6與圖7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遮光元件640位於微透鏡陣列420與使用者的至少一眼睛EY之間。如圖6與圖7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遮光元件640包括多個第二遮光區域642與多個第二透光區域641,各第二透光區域641對應於各光學區域421設置,而適於使各子影像光束IB通過,且各第二遮光區域642適於使通過各第二連接部422b的各子影像光束IB免於被傳遞至使用者的至少一眼睛EY。
更具體而言,如圖7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遮光區域642位於第二遮光元件640朝向微透鏡陣列420的表面上。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遮光元件640朝向微透鏡陣列420的表面與微透鏡陣列420之間的最小距離小於1.5毫米,應注意的是,此處的數值範圍皆僅是作為例示說明之用,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
進一步而言,如圖7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各第一遮光區域132具有一第一寬度W1,且第一寬度W1的大小小於對應的第一連接部422a與相鄰的第一連接部422a的第一間距P1的三分之一,各第二遮光區域642具有一第二寬度W2,且第二寬度W2的大小小於對應的第二連接部422b與相鄰的第二連接部422b的第二間距P2的三分之一。
此外,如圖7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各第二遮光區域642的至少一部分與對應的第一遮光區域132可重疊或不重疊,本發明不以此為限。舉例而言,如圖7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連接部422a與各第二連接部422b相對應,各第一遮光區域132與各第二遮光區域642相對應,且各第二遮光區域642相對於對應的第一遮光區域132在遠離一主光軸O的方向上具有一第三橫向位移D3,且第三橫向位移D3的大小小於對應的第一連接部422a與相鄰的第一連接部422a的第一間距P1的三分之一。
如此,如圖6至圖7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通過位於光學區域421的第二表面S2的第二連接部422b的光學無效區的子影像光束IB,即可藉由設置於第二遮光元件640的第二遮光區域642遮擋而免於被傳遞至使用者的至少一眼睛EY,因此亦可使使用者免於觀察到雜散光,而可提升影像品質。
另一方面,如圖7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這些第二遮光區域642亦可採用類似於圖2A的實施例的第一遮光元件130的製作方式而藉由在第二遮光元件640設置吸光材料BM而形成。具體而言,如圖7A所示,第二遮光元件640包括一透光的第二基板ST2與一吸光材料BM,吸光材料BM對應於這些第二遮光區域642設置,以在這些第二遮光區域642中形成多個第二遮光部BP2A,且第二基板ST2未覆蓋有吸光材料BM的區域在這些第二透光區域641中形成多個第二透光部TP2A。相關的製作細節可參照圖2A的實施例的相關段落,在此就不再贅述。
如此,藉由吸光材料BM所形成的第二遮光部BP2A即可形成第二遮光區域642。並且,如圖6及圖7A所示,可透過將第一遮光元件130的第一遮光區域132被設置在各子影像光束IB通往各第一連接部422a的光路上,並透過將第二遮光元件640的第二遮光區域642在通過位於光學區域421的第二表面S2的第二連接部422b的光學無效區的子影像光束IB的光路上。藉此,朝向各第一連接部422a行進的各子影像光束IB即會被第一遮光區域132擋住,而可免於通過各第一連接部422a,且通過第二連接部422b的光學無效區後朝向使用者的至少一眼睛EY行進的各子影像光束IB則會被第二遮光區域642擋住,而免於被傳遞至使用者的至少一眼睛EY,因此亦可使使用者免於觀察到雜散光,而可提升影像品質,進而使顯示裝置600達到前述的功能以及效果,其他相關細節在此就不再贅述。
此外,如圖7B所示,在圖7B的實施例中,第二遮光部BP2B亦可藉由採用類似於圖3的實施例的第一遮光元件330的製作方式而藉由在第二遮光元件740的不透光的第二基板SB2的本體所形成。具體而言,如圖7B所示,第二遮光元件740包括一不透光的第二基板SB2,第二基板SB2具有多個穿孔TH,這些穿孔TH對應於這些第二透光區域741設置,以在這些第二透光區域741中形成多個第二透光部TP2B,且第二基板SB2的本體在這些第二遮光區域742中形成多個第二遮光部BP2B。相關的製作細節可參照圖3的實施例的相關段落,在此就不再贅述。
如此,藉由不透光的第二基板SB2的本體所形成的第二遮光部BP2B,即可形成第二遮光區域742。並且,當第一遮光元件330與第二遮光元件740被應用至圖6的顯示裝置600時,亦可透過將第一遮光元件330的第一遮光區域332被設置在各子影像光束IB通往各第一連接部422a的光路上,並透過將第二遮光元件740的第二遮光區域742在通過位於光學區域421的第二表面S2的第二連接部422b的光學無效區的子影像光束IB的光路上。藉此,朝向各第一連接部422a行進的各子影像光束IB即會被第一遮光區域332擋住,而可免於通過各第一連接部422a,且通過第二連接部422b的光學無效區後朝向使用者的至少一眼睛EY行進的各子影像光束IB則會被第二遮光區域742擋住,而免於被傳遞至使用者的至少一眼睛EY,因此亦可使使用者免於觀察到雜散光,而可提升影像品質,進而使顯示裝置600達到前述的功能以及效果,其他相關細節在此就不再贅述。
圖8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另一種顯示裝置的光學架構示意圖。請參照圖8,圖8的實施例的顯示裝置800與圖1的顯示裝置100類似,而之間的差異如下所述。顯示裝置800還包括至少一光導(Optical waveguide device)850,至少一光導850位於微透鏡陣列120與使用者的至少一眼睛EY之間。也就是說,在本實施例中,至少一光導850適於將影像光束傳遞至使用者的至少一眼睛EY。並且,在本實施例中,至少一光導850亦允許環境光束SL的通過,而可應用於擴充實境(Augmented reality)顯示技術的領域。
此外,顯示裝置800亦能藉由將第一遮光區域132被設置在各子影像光束IB通往各第一連接部122的光路上,藉此,朝向各第一連接部122行進的各子影像光束IB即會被第一遮光區域132擋住,而可免於通過各第一連接部122。如此一來,即可避免各子影像光束IB會被第一連接部122的光學無效區折射或散射,進而減少雜散光的產生,而可提升影像品質,亦能達到前述的顯示裝置100的類似效果與優點,在此就不再贅述。
另一方面,前述的顯示裝置600亦能增設至少一光導850,而形成與圖8的實施例的顯示裝置800類似的結構,並達到前述的顯示裝置800的類似效果與優點,在此就不再贅述。
圖9A至圖9F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不同顯示裝置的光學架構示意圖。請參照圖9A至圖9F,圖9A至圖9F的實施例的顯示裝置900A、900B、900C、900D、900E、900F與圖1的顯示裝置100類似,而之間的差異如下所述。顯示裝置900A、900B、900C、900D、900E、900F分別還包括一光學透鏡960A、960B、960C、960D、960E、960F,而可具有不同的光學性能,以兼顧各種顯示畫面的光學品質需求以及成本考量。
舉例而言,如圖9A所示,在圖9A的實施例中,光學透鏡960A分別具有兩表面S961A、S962A,其中表面S961A為朝向顯示元件110的表面,表面S962A為朝向眼睛EY的表面。具體而言,在圖9A的實施例中,光學透鏡960A為一平凸透鏡,凸面可為球面或非球面等,且凸面朝向顯示元件110,即在圖9A的實施例中,表面S961A為凸面。並且,如圖9A的虛線所示,光學透鏡960A的位置可設置於顯示元件110與第一遮光元件130之間,或是微透鏡陣列120與眼睛EY之間,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圖9A的實施例中,光學透鏡960A在調製傳遞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MTF)的圖表中的邊緣部分的調製傳遞函數值較低,邊緣色差會逐漸增加。
另一方面,如圖9B所示,在圖9B的實施例中,光學透鏡960B分別具有兩表面S961B、S962B,其中表面S961B為朝向顯示元件110的表面,表面S962B為朝向眼睛EY的表面。具體而言,在圖9B的實施例中,光學透鏡960B為一凸平透鏡,凸面可為球面或非球面等,且凸面朝向眼睛EY,即在圖9B的實施例中,表面S962B為凸面。並且,如圖9B的虛線所示,光學透鏡960B的位置可設置於顯示元件110與第一遮光元件130之間,或是微透鏡陣列120與眼睛EY之間,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圖9B的實施例中,光學透鏡960B在調製傳遞函數的圖表中的邊緣部分的調製傳遞函數值也較低,邊緣色差會逐漸增加。
接著,如圖9C所示,在圖9C的實施例中,光學透鏡960C分別具有兩表面S961C、S962C,其中表面S961C為朝向顯示元件110的表面,表面S962C為朝向眼睛EY的表面。具體而言,光學透鏡960C為一雙面曲率透鏡,即在圖9C的實施例中,表面S961C、S962C皆為曲面,且此兩面可為球面或非球面等。並且,如圖9C的虛線所示,光學透鏡960C的位置可設置於顯示元件110與第一遮光元件130之間,或是微透鏡陣列120與眼睛EY之間,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另一方面,如圖9D所示,在圖9D的實施例中,光學透鏡960D分別具有兩表面S961D、S962D,其中表面S961D為朝向顯示元件110的表面,表面S962D為朝向眼睛EY的表面。具體而言,光學透鏡960D為一具有凸面以及繞射光學元件(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DOE)光學面的光學透鏡。具體而言,如圖9D所示,光學透鏡960D的朝向顯示元件110的表面S961D為繞射光學元件光學面、朝向眼睛EY的表面S962D為凸面,其中表面S962D可為球面或非球面等。並且,如圖9D的虛線所示,光學透鏡960D的位置可設置於顯示元件110與第一遮光元件130之間,或是微透鏡陣列120與眼睛EY之間,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圖9D的實施例中,光學透鏡960D可藉由繞射光學元件光學面的配置來消除邊緣色差。藉由凸面以及繞射光學元件光學面的配置,光學透鏡960D可提升在調製傳遞函數的圖表中的邊緣部分的調製傳遞函數值。
另一方面,如圖9E所示,在圖9E的實施例中,光學透鏡960E分別具有兩表面S961E、S962E,其中表面S961E為朝向顯示元件110的表面,表面S962E為朝向眼睛EY的表面。具體而言,光學透鏡960E亦為一具有凸面以及繞射光學元件光學面的光學透鏡。具體而言,如圖9E所示,光學透鏡960E的朝向顯示元件110的表面S961E為凸面,其中表面S961E可為球面或非球面等、朝向眼睛EY的表面S962E為繞射光學元件光學面。並且,如圖9E的虛線所示,光學透鏡960E的位置可設置於顯示元件110與第一遮光元件130之間,或是微透鏡陣列120與眼睛EY之間,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圖9E的實施例中,光學透鏡960E可藉由繞射光學元件光學面的配置來消除邊緣色差。藉由凸面以及繞射光學元件光學面的配置,光學透鏡960E可提升在調製傳遞函數的圖表中的邊緣部分的調製傳遞函數值。
此外,在另一實施例中,光學透鏡(未圖示)亦可將繞射光學元件光學面與凸面整合在一個光學面上,即光學透鏡具有一平面及為凸面且具有繞射光學元件功能的複合式光學面,而亦可達到前述光學透鏡960D、光學透鏡960E的功能,在此就不再贅述。
另一方面,如圖9F所示,光學透鏡960F分別具有兩表面S961F、S962F,其中表面S961F為朝向顯示元件110的表面,表面S962F為朝向眼睛EY的表面。具體而言,在圖9F的實施例中,光學透鏡960F為一具有菲涅耳光學面以及繞射光學元件光學面的光學透鏡;其中,光學透鏡960F的菲涅耳光學面與光學透鏡960D與光學透鏡960E的凸面具有相同的功能,而可用以取代光學透鏡960D與光學透鏡960E的凸面,並藉此形成光學透鏡960F,而使光學透鏡960F而亦可達到前述光學透鏡960D、光學透鏡960E的功能。舉例而言,如圖9F所示,在圖9F的實施例中,光學透鏡960F的朝向顯示元件110的表面S961F為繞射光學元件光學面,朝向眼睛EY的表面S962F為菲涅耳光學面。並且,光學透鏡960F藉由菲涅耳光學面的配置,將更可縮小厚度尺寸,使光學透鏡960F滿足輕薄之特點。
如此,顯示裝置900A、900B、900C、900D、900E、900F藉由光學透鏡960A、960B、960C、960D、960E、960F的配置,而可具有不同的光學性能,以兼顧各種顯示畫面的光學品質需求以及成本考量。並且,由於顯示裝置900A、900B、900C、900D、900E、900F亦能藉由將第一遮光區域132被設置在各子影像光束IB通往各第一連接部122的光路上,藉此,朝向各第一連接部122行進的各子影像光束IB即會被第一遮光區域132擋住,而可免於通過各第一連接部122。如此一來,即可避免各子影像光束IB會被第一連接部122的光學無效區折射或散射,進而減少雜散光的產生,而可提升影像品質,亦能達到前述的顯示裝置100的類似效果與優點,在此就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實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個優點或功效。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顯示裝置能藉由將第一遮光區域被設置在各子影像光束通往各第一連接部的光路上,藉此,朝向各第一連接部行進的各子影像光束即會被第一遮光區域擋住,而可免於通過各第一連接部。如此一來,即可避免各子影像光束會被第一連接部的光學無效區折射或散射,進而減少雜散光的產生,而可提升影像品質。此外,顯示裝置還能藉由增設第二遮光區域來進一步地提升影像品質。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發明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發明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之權利範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100、600、800:顯示裝置 110:顯示元件 120、420:微透鏡陣列 121、421:光學區域 122、422a:第一連接部 130、330、430、530:第一遮光元件 131、331、431:第一透光區域 132、432a、532a:第一遮光區域 422b:第二連接部 432b、532b、642:第二遮光區域 640:第二遮光元件 641:第二透光區域 850:光導 BM:吸光材料 BP1A、BP1B:第一遮光部 BP2A、BP2B:第二遮光部 D1:第一橫向位移 D2:第二橫向位移 D3:第三橫向位移 EY:眼睛 IB:子影像光束 O:主光軸 P1:第一間距 P2:第二間距 P3:第三間距 P4:第四間距 S1:第一表面 S2:第二表面 ST1、SB1:第一基板 ST2、SB2:第二基板 TH:穿孔 TP1A、TP1B:第一透光部 TP2A、TP2B:第二透光部 W1:第一寬度 W2:第二寬度。
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一種顯示裝置的光學架構示意圖。 圖2A是圖1的一種第一遮光元件的側視圖。 圖2B是圖1的一種第一遮光元件的正視圖。 圖3是圖1的另一種第一遮光元件的側視圖。 圖4是圖1的另一種微透鏡陣列的側視圖。 圖5A是圖1的另一種第一遮光元件的側視圖。 圖5B是圖1的另一種第一遮光元件的正視圖。 圖5C是圖1的另一種第一遮光元件的側視圖。 圖5D是圖1的又一種第一遮光元件的側視圖。 圖5E是圖1的又一種第一遮光元件的正視圖。 圖6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另一種顯示裝置的光學架構示意圖。 圖7A是圖6的一種第一遮光元件與第二遮光元件的側視圖。 圖7B是圖1的另一種第一遮光元件與第二遮光元件的側視圖。 圖8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另一種顯示裝置的光學架構示意圖。 圖9A至圖9F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不同顯示裝置的光學架構示意圖。
100:顯示裝置
110:顯示元件
120:微透鏡陣列
121:光學區域
122:第一連接部
130:第一遮光元件
131:第一透光區域
132:第一遮光區域
BM:吸光材料
EY:眼睛
IB:子影像光束
ST1:第一基板

Claims (23)

  1. 一種顯示裝置,適於配置在一使用者的至少一眼睛前方,包括: 一顯示元件,用以提供多個子影像光束; 一微透鏡陣列,位於該些子影像光束的傳遞路徑上,其中該微透鏡陣列具有多個光學區域以及多個第一連接部,各該第一連接部適於連接相鄰的至少兩個該光學區域,各該光學區域適於使各該子影像光束穿透;以及 一第一遮光元件,位於該顯示元件與該微透鏡陣列之間,其中該第一遮光元件具有多個第一遮光區域與多個第一透光區域,其中各該第一透光區域對應於各該光學區域設置,而適於使各該子影像光束通過,各該第一遮光區域對應於各該第一連接部設置,而適於使相鄰的各該子影像光束免於通過各該第一連接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些第一遮光區域位於該第一遮光元件朝向該微透鏡陣列的表面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各該光學區域分別具有彼此相對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該第一表面朝向該顯示元件,且該微透鏡陣列還具有多個第二連接部,各該第一連接部適於連接相鄰的至少兩個該光學區域的該第一表面,各該第二連接部適於連接相鄰的至少兩個該光學區域的該第二表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些第一連接部彼此之間具有多個第一間距,該第二連接部彼此之間具有多個第二間距,該些第一間距彼此相同,該些第二間距彼此相同,各該第一間距與各該第二間距不同。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些第一連接部彼此之間具有多個第一間距,該些第二連接部彼此之間具有多個第二間距,且至少部分該些第一間距彼此不同或至少部分該些第二間距彼此不同。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各該第一遮光區域對應於各該第一連接部與各該第二連接部設置,而適於使相鄰的各該子影像光束免於通過各該第一連接部與各該第二連接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遮光元件還包括多個第二遮光區域,各該第二遮光區域位於該第一遮光元件朝向該微透鏡陣列的表面上,並對應於各該第二連接部設置,而適於使各該子影像光束免於通過各該第二連接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相鄰的該第一遮光區域彼此之間具有一第三間距,其中該第二遮光區域位於兩個該第一遮光區域之間,且與較鄰近的該第一遮光區域之間具有一第四間距,該第四間距小於該第三間距的三分之一。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各該第一遮光區域相對於對應的該第一連接部在遠離一主光軸的方向上具有一第一橫向位移,且該第一橫向位移的大小小於對應的該第一連接部與相鄰的該第一連接部的該第一間距的三分之一,各該第二遮光區域相對於對應的該第二連接部在趨近該主光軸的方向上具有一第二橫向位移,且該第二橫向位移的大小小於對應的該第二連接部與相鄰的該第二連接部的該第二間距的三分之一,其中該主光軸的方向為該顯示裝置的視角的中心視線的延伸方向。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各該第一遮光區域具有一第一寬度,且該第一寬度的大小小於對應的該第一連接部與相鄰的該第一連接部的該第一間距的三分之一,各該第二遮光區域具有一第二寬度,且該第二寬度的大小小於對應的該第二連接部與相鄰的該第二連接部的該第二間距的三分之一。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遮光元件包括一透光的第一基板與一吸光材料,該吸光材料對應於該些第一遮光區域與該些第二遮光區域設置,以在該些第一遮光區域中形成多個第一遮光部,在該些第二遮光區域中形成多個第二遮光部,且該第一基板未覆蓋有該吸光材料的區域在該些第一透光區域中形成多個第一透光部。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遮光元件包括一不透光的第一基板,該第一基板具有多個穿孔,該些穿孔對應於該些第一透光區域設置,以在該些第一透光區域中形成多個第一透光部,且該第一基板的本體在該些第一遮光區域中形成多個第一遮光部,在該些第二遮光區域中形成多個第二遮光部。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顯示裝置,還包括: 一第二遮光元件,位於該微透鏡陣列與該使用者的至少一眼睛之間,其中該第二遮光元件包括多個第二遮光區域與多個第二透光區域,各該第二透光區域對應於各該光學區域設置,而適於使各該子影像光束通過,且各該第二遮光區域適於使通過各該第二連接部的各該子影像光束免於被傳遞至該使用者的該至少一眼睛。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些第二遮光區域位於該第二遮光元件朝向該微透鏡陣列的表面上。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各該第一連接部與各該第二連接部相對應,各該第一遮光區域與各該第二遮光區域相對應,且各該第二遮光區域相對於對應的該第一遮光區域在遠離一主光軸的方向上具有一第三橫向位移,且該第三橫向位移的大小小於對應的該第一連接部與相鄰的該第一連接部的該第一間距的三分之一,其中該主光軸的方向為該顯示裝置的視角的中心視線的延伸方向。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各該第二遮光區域的至少一部分與對應的該第一遮光區域重疊。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各該第一遮光區域具有一第一寬度,且該第一寬度的大小小於對應的該第一連接部與相鄰的該第一連接部的該第一間距的三分之一,各該第二遮光區域具有一第二寬度,且該第二寬度的大小小於對應的該第二連接部與相鄰的該第二連接部的該第二間距的三分之一。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遮光元件包括一透光的第二基板與一吸光材料,該吸光材料對應於該些第二遮光區域設置,以在該些第二遮光區域中形成多個第二遮光部,且該第二基板未覆蓋有該吸光材料的區域在該些第二透光區域中形成多個第二透光部。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遮光元件包括一不透光的第二基板,該第二基板具有多個穿孔,該些穿孔對應於該些第二透光區域設置,以在該些第二透光區域中形成多個第二透光部,且該第二基板的本體在該些第二遮光區域中形成多個第二遮光部。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各該第一遮光區域具有一第一寬度,且該第一寬度的大小小於對應的該第一連接部與相鄰的該第一連接部的該第一間距的三分之一。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各該第一遮光區域相對於對應的該第一連接部在遠離一主光軸的方向上具有一第一橫向位移,且該第一橫向位移的大小小於對應的該第一連接部與相鄰的該第一連接部的該第一間距的三分之一,其中該主光軸的方向為該顯示裝置的視角的中心視線的延伸方向。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遮光元件包括一透光的第一基板與一吸光材料,該吸光材料對應於該些第一遮光區域設置,以在該些第一遮光區域中形成多個第一遮光部,且該第一基板未覆蓋有該吸光材料的區域在該些第一透光區域中形成多個第一透光部。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遮光元件包括一不透光的第一基板,該第一基板具有多個穿孔,該些穿孔對應於該些第一透光區域設置,以在該些第一透光區域中形成多個第一透光部,且該第一基板的本體在該些第一遮光區域中形成多個第一遮光部。
TW108110872A 2019-03-28 2019-03-28 顯示裝置 TWI6887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10872A TWI688790B (zh) 2019-03-28 2019-03-28 顯示裝置
US16/699,077 US11307418B2 (en) 2019-03-28 2019-11-28 Display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10872A TWI688790B (zh) 2019-03-28 2019-03-28 顯示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88790B TWI688790B (zh) 2020-03-21
TW202036088A true TW202036088A (zh) 2020-10-01

Family

ID=707670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10872A TWI688790B (zh) 2019-03-28 2019-03-28 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307418B2 (zh)
TW (1) TWI6887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67605A (zh) * 2020-09-11 2022-03-11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近眼光场显示装置
CN114185170A (zh) * 2020-09-14 2022-03-15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近眼光场显示装置
KR20230094581A (ko) * 2021-12-21 2023-06-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라이트 필드 디스플레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25546A (ja) * 2003-04-22 2004-11-18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投射型表示装置
JP2007322485A (ja) * 2006-05-30 2007-12-13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遮光隔壁形成用のアルカリ現像型黒色感光性樹脂組成物
TWI459036B (zh) * 2012-07-18 2014-11-01 Au Optronics Corp 立體顯示裝置
CN103064136B (zh) 2013-01-16 2014-12-31 福州大学 用于集成成像3d显示的组合微透镜阵列及其制作方法
JP6123317B2 (ja) * 2013-02-05 2017-05-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4199393A (ja) * 2013-03-13 2014-10-23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表示装置
JP6221480B2 (ja) * 2013-08-07 2017-11-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337604B2 (ja) * 2014-05-14 2018-06-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4407442A (zh) 2014-05-31 2015-03-11 福州大学 一种集成成像3d显示微透镜阵列及其3d制作方法
CN104407441B (zh) 2014-05-31 2017-03-08 福州大学 一种集成成像3d显示微透镜阵列及其制作方法
CN105842905B (zh) * 2016-05-25 2018-08-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虚拟曲面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0914952B2 (en) * 2017-05-16 2021-02-09 Htc Corporation Head mounted display device with wide field of view
JP6614209B2 (ja) * 2017-07-26 2019-12-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207148485U (zh) * 2017-09-11 2018-03-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装置及显示器
CN108428716A (zh) 2018-02-12 2018-08-21 谢学军 增强现实显示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310123A1 (en) 2020-10-01
US11307418B2 (en) 2022-04-19
TWI688790B (zh) 2020-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69884B2 (ja) 広視野を有する導波管プロジェクタ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TW202028790A (zh) 導光板與光源模組
TWI748580B (zh) 近眼光場顯示裝置
CN106291958B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图像显示方法
JP7391842B2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システム
TW202036088A (zh) 顯示裝置
WO2019031443A1 (ja) 立体表示装置
WO2016037433A1 (zh) 立体显示装置
US20100027113A1 (en) Display device
US10191287B2 (en) Optical element and display device
US9429756B1 (en) Transparent microdisplay in head mountable displays
CN107065307B (zh) 一种光线准直结构、基板、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20230341597A1 (en) Eyepieces for augmented reality display system
TWI363199B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light quide plate thereof
CN116466490A (zh) 一种显示装置
TW201426014A (zh) 立體顯示系統
TW202323863A (zh) 具有減少光學偽影的菲涅爾透鏡
JP2018109738A (ja) 光学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TWI752649B (zh) 近眼光場顯示裝置
TWI740661B (zh) 近眼光場顯示裝置
TWI808743B (zh) 顯示面板
WO2022227025A1 (zh) 双栅线阵列基板、显示面板
US20210173214A1 (en) Projection apparatus and wearable display device
JP2023020912A (ja) 導光部材及び虚像表示装置
CN115079416A (zh) 扩增实境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