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39822B - 自行車操作裝置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操作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39822B
TWI739822B TW106112036A TW106112036A TWI739822B TW I739822 B TWI739822 B TW I739822B TW 106112036 A TW106112036 A TW 106112036A TW 106112036 A TW106112036 A TW 106112036A TW I739822 B TWI739822 B TW I73982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erating lever
base member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pivot axi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20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38135A (zh
Inventor
小松厚志
西野高史
中島岳彦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381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81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98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982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3/00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 B62K23/02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hand actuated
    • B62K23/06Le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2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2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 B62L3/023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acting on fluid pressure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2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 B62L3/026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actuation by a turning handle or handleb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25/00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M25/08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with electrical or fluid transmitting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一種自行車操作裝置包含底座構件、制動操作桿件、附加操作桿件、電開關、及無線通訊單元。制動操作桿件被可於第一方向樞轉地耦接於底座構件。附加操作桿件被可於第二方向及於與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不同的第三方向樞轉地耦接於底座構件及制動操作桿件中之一者。電開關回應附加操作桿件於第三方向的移動而提供電訊號。電開關被設置於底座構件。無線通訊單元被連接於電開關,以根據電訊號而發送無線訊號。

Description

自行車操作裝置
本發明相關於自行車操作裝置。
騎自行車正成為日益流行的娛樂形式以及運輸工具。另外,騎自行車對於業餘愛好者及專業人士而言均已成為非常流行的競賽運動。不論自行車是用於娛樂、運輸、或競賽,自行車工業都在不斷地改進自行車的各種不同的組件。已曾被廣泛地重新設計的一個自行車組件便是操作裝置。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一種自行車操作裝置包含底座構件、制動操作桿件、附加操作桿件、電開關、及無線通訊單元。制動操作桿件被可於第一方向樞轉地耦接於底座構件。附加操作桿件被可於第二方向及於與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不同的第三方向樞轉地耦接於底座構件及制動操作桿件中之一者。電開關回應附加操作桿件於第三方向的移動而提供電訊號。電開關被設置於底座構 件。無線通訊單元被連接於電開關,以根據電訊號而發送無線訊號。
以根據第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因為電開關被設置於底座構件,所以與電開關被設置於制動操作桿件及附加操作桿件中之一者的情況相比,可簡化制動操作桿件及附加操作桿件的結構。因此,可以用簡單的結構無線地操作自行車電組件。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無線通訊單元被設置於底座構件、制動操作桿件、及附加操作桿件中之一者。
以根據第二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可操縱成為單一單元的包含無線通訊單元的自行車操作裝置。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方面,根據第一或第二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附加操作桿件包含致動部份,此致動部份被設置成面對電開關,以回應附加操作桿件相對於底座構件於第三方向的移動而按壓電開關。
以根據第三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可使用附加操作桿件相對於底座構件於第三方向的移動而容易地按壓電開關。
根據本發明的第四方面,根據第三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致動部份包含面對電開關的突出部。
以根據第四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可使用突出部以傳輸附加操作桿件於第三方向相對於電開關的移 動。
根據本發明的第五方面,根據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之任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還包含纜線操作結構,此纜線操作結構被耦接於制動操作桿件,以回應制動操作桿件相對於底座構件的移動而移動機械控制纜線。
以根據第五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可使用制動操作桿件及附加操作桿件而經由機械控制纜線及無線通訊分別操作自行車制動器及自行車電組件。
根據本發明的第六方面,根據第一至第五方面中之任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還包含液壓單元,此液壓單元被耦接於制動操作桿件,以回應制動操作桿件相對於底座構件的移動而產生液壓壓力。
以根據第六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可使用制動操作桿件及附加操作桿件而經由液壓流體及無線通訊分別操作自行車制動器及自行車電組件。
根據本發明的第七方面,根據第一至第六方面中之任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還包含通報單元,此通報單元被設置在底座構件、制動操作桿件、及附加操作桿件中之至少一者上。
以根據第七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可對使用者通報相關於自行車操作裝置的資訊。
根據本發明的第八方面,根據第七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通報單元被連接於無線通訊單元,以對使用者通報無線通訊單元的狀況。
以根據第八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可檢查無線通訊單元的狀況。
根據本發明的第九方面,根據第一至第八方面中之任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底座構件包含第一端部部份及第二端部部份。第一端部部份被建構成在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安裝於車把的安裝狀態中被耦接於車把。第二端部部份相反於第一端部部份。制動操作桿件被可樞轉地耦接於第二端部部份。
以根據第九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可在車把與制動操作桿件之間提供距離。因此,可容易地操作制動操作桿件。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方面,根據第九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第一端部部份包含具有相應於沈降車把的曲線狀形狀的安裝表面。
以根據第十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可將自行車操作裝置穩固地固定於沈降車把。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一方面,根據第九或第十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底座構件包含被配置在第一端部部份與第二端部部份之間的抓握部份。
以根據第十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抓握部份容許使用者容易地操作制動操作桿件及附加操作桿件中之至少一者。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二方面,根據第九至第十一方面中之任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第二 端部部份包含鞍橋部份。
以根據第十二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鞍橋部份容許使用者在騎自行車的期間倚靠在底座構件上。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三方面,根據第九至第十二方面中之任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第一端部部份被建構成在安裝狀態中被耦接於車把的把端。
以根據第十三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可將自行車操作裝置利用成為把端操作裝置。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四方面,根據第九至第十三方面中之任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制動操作桿件可相對於底座構件在第一靜置位置與第一操作位置之間樞轉。在制動操作桿件處於第一靜置位置的靜置狀態中,附加操作桿件至少部份地比制動操作桿件靠近第一端部部份。
以根據第十四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與附加操作桿件比制動操作桿件遠離第一端部部份的情況相比,可增進附加操作桿件的可操作性。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五方面,根據第一至第十四方面中之任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第二方向與第一方向不同。
以根據第十五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可區分附加操作桿件的移動與制動操作桿件的移動。此在簡化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結構的情況下容許使用者容易地辨識制動操作桿件的移動及附加操作桿件的移動的每一個。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六方面,根據第十五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制動操作桿件可繞第一樞轉軸線相對於底座構件於第一方向樞轉。附加操作桿件可繞第二樞轉軸線相對於底座構件於第二方向樞轉。第二樞轉軸線不平行於第一樞轉軸線。
以根據第十六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可有效地區分附加操作桿件的移動與制動操作桿件的移動。此在簡化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結構的情況下容許使用者容易地辨識制動操作桿件的移動及附加操作桿件的移動的每一個。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七方面,根據第一至第十六方面中之任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附加操作桿件被可樞轉地耦接於底座構件。
以根據第十七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可利用底座構件來可樞轉地支撐附加操作桿件。因此,與附加操作桿件被可樞轉地耦接於制動操作桿件的情況相比,可簡化制動操作桿件的結構。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八方面,根據第十七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無線通訊單元被設置於制動操作桿件及附加操作桿件中之一者。
以根據第十八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可利用制動操作桿件及附加操作桿件中之一者成為設置有無線通訊單元的構件。此增進自行車操作裝置的設計自由度。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九方面,根據第一至第十 八方面中之任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附加操作桿件被可樞轉地耦接於制動操作桿件。
以根據第十九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可利用制動操作桿件來可樞轉地支撐附加操作桿件。因此,與附加操作桿件被可樞轉地耦接於底座構件的情況相比,可簡化底座構件的結構。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十方面,根據第十九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無線通訊單元被設置於底座構件、制動操作桿件、及附加操作桿件中之一者。
以根據第二十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可利用底座構件、制動操作桿件、及附加操作桿件中之一者成為設置有無線通訊單元的構件。此增進自行車操作裝置的設計自由度。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十一方面,根據第十六至第二十方面中之任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附加操作桿件可繞第三樞轉軸線相對於底座構件於第三方向樞轉。第三樞轉軸線不平行於第一樞轉軸線及第二樞轉軸線。
以根據第二十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可區分附加操作桿件的移動與制動操作桿件及附加操作桿件二者的移動。此在簡化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結構的情況下容許使用者容易地辨識制動操作桿件的移動及附加操作桿件的移動的每一個。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十二方面,根據第一至第 二十一方面中之任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還包含電源,此電源被連接於電開關及無線通訊單元中之至少一者。
以根據第二十二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可供應電力至電開關及無線通訊單元中之該至少一者。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十三方面,根據第二十二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電源被設置在底座構件、制動操作桿件、及附加操作桿件中之至少一者上。
以根據第二十三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可操縱成為單一單元的包含電源的自行車操作裝置。
隨著藉著參考以下與所附的圖式一起被考量的詳細敘述而使本發明及其所伴隨的許多有利點被更佳地瞭解,可容易地獲得對本發明及其所伴隨的許多有利點的更完全的評價。
10:自行車操作裝置
12:底座構件
12A:第一端部部份
12B:第二端部部份
12C:抓握部份
12D:鞍橋部份
12E:安裝表面
13A‧‧‧底座本體
13B‧‧‧握套
14‧‧‧制動操作桿件
14A‧‧‧通孔
14X‧‧‧虛線
14X1‧‧‧遠端部份
14X2‧‧‧近端部份
16‧‧‧附加操作桿件
18‧‧‧安裝鉗夾
20‧‧‧第一樞銷
21‧‧‧第一偏壓構件
22‧‧‧耦接結構
24‧‧‧第二樞銷
26‧‧‧耦接部份
28‧‧‧第三樞銷
30‧‧‧纜線操作結構
32‧‧‧纜線附接部份
34‧‧‧電開關
36A‧‧‧第一桿件端部
36B‧‧‧第二桿件端部
38‧‧‧接收部份
40‧‧‧第三偏壓構件
42‧‧‧致動部份
42A‧‧‧突出部
48‧‧‧無線通訊單元,無線通訊電路
48A‧‧‧處理器
48B‧‧‧記憶體
48C‧‧‧訊號產生電路
48D‧‧‧訊號發送電路
48E‧‧‧訊號接收電路
48F‧‧‧電壓調節器
48X‧‧‧無線通訊單元
48Y‧‧‧無線通訊單元
48Z‧‧‧無線通訊單元
49‧‧‧附接部份
49A‧‧‧附接底座
49B‧‧‧蓋件
49C‧‧‧內部空間
50‧‧‧電子基板
51‧‧‧電接線
52‧‧‧天線
54‧‧‧通報單元
54X‧‧‧通報單元
54Y‧‧‧通報單元
54Z‧‧‧通報單元
55‧‧‧透明窗口
56‧‧‧電源
56A‧‧‧電池
56B‧‧‧電能產生元件
56C‧‧‧整流電路
56X‧‧‧電源
56Y‧‧‧電源
56Z‧‧‧電源
58‧‧‧電池固持件
210‧‧‧自行車操作裝置
249‧‧‧附接部份
249A‧‧‧附接底座
249B‧‧‧蓋件
249C‧‧‧內部空間
310‧‧‧自行車操作裝置
316‧‧‧附加操作桿件
322‧‧‧耦接結構
328‧‧‧第三樞銷
336A‧‧‧第一桿件端部
336B‧‧‧第二桿件端部
342‧‧‧致動部份
342A‧‧‧突出部
410‧‧‧自行車操作裝置
510‧‧‧自行車操作裝置
549‧‧‧附加附接部份
549A‧‧‧附加附接底座
549B‧‧‧附加蓋件
549C‧‧‧附加內部空間
610‧‧‧自行車操作裝置
660‧‧‧液壓單元
662‧‧‧液壓缸筒
664‧‧‧活塞
665‧‧‧回動彈簧
666‧‧‧活塞桿
668‧‧‧液壓貯器
670‧‧‧液壓容室
710‧‧‧自行車操作裝置
712‧‧‧底座構件
712A‧‧‧第一端部部份
712B‧‧‧第二端部部份
713‧‧‧安裝孔
A1‧‧‧第一樞轉軸線
A2‧‧‧第二樞轉軸線
A3‧‧‧第三樞轉軸線
A33‧‧‧第三樞轉軸線
BC1‧‧‧自行車制動器
BC2‧‧‧自行車電組件,電換檔裝置
C1‧‧‧控制元件,機械控制纜線
C11‧‧‧外殼套
C12‧‧‧內鋼絲
C61‧‧‧液壓軟管
CP‧‧‧自行車橫向中心平面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3‧‧‧第三方向
D33‧‧‧第三方向
H‧‧‧車把,沈降車把
H1‧‧‧曲線狀部份
H7‧‧‧牛角車把,車把
H71‧‧‧把端
M1-1~M1-48‧‧‧修改
M2-1~M2-48‧‧‧修改
M3-1~M3-48‧‧‧修改
P11‧‧‧第一靜置位置
P12‧‧‧第一操作位置
P21‧‧‧第二靜置位置
P22‧‧‧第二操作位置
P31‧‧‧第三靜置位置
P32‧‧‧第三操作位置
P331‧‧‧第三靜置位置
P332‧‧‧第三操作位置
圖1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右側視圖。
圖2為圖1所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部份立體圖。
圖3為圖1所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前視圖。
圖4為圖1所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部份右側視圖。
圖5為圖1所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頂視 圖。
圖6為圖1所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制動操作桿件及附加操作桿件的後視圖。
圖7為圖1所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制動操作桿件及附加操作桿件的部份後視圖。
圖8為圖1所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部份左側視圖。
圖9為沿圖8的線IX-IX所取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剖面圖。
圖10為圖1所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示意方塊圖。
圖11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部份左側視圖。
圖12為圖11所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制動操作桿件及附加操作桿件的後視圖。
圖13為沿圖11的線XIII-XIII所取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剖面圖。
圖14為圖11所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示意方塊圖。
圖15為根據第三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左側視圖。
圖16為沿圖15的線XVI-XVI所取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剖面圖。
圖17為圖15所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制動 操作桿件及附加操作桿件的後視圖。
圖18為圖15所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制動操作桿件及附加操作桿件的部份後視圖。
圖19為圖15所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頂視圖。
圖20為根據第四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左側視圖。
圖21為圖20所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制動操作桿件及附加操作桿件的後視圖。
圖22為沿圖20的線XXII-XXII所取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剖面圖。
圖23為根據第五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左側視圖。
圖24為圖23所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制動操作桿件及附加操作桿件的後視圖。
圖25為沿圖23的線XXV-XXV所取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剖面圖。
圖26為圖23所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示意方塊圖。
圖27為根據第六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部份左側視圖。
圖28為根據第七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部份左側視圖。
圖29為圖28所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剖面 圖。
圖30為顯示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元件的配置的示意圖。
圖31至36顯示圖30所示的配置的組合。
以下參考所附的圖式敘述實施例,其中同樣的參考數字在不同圖式中均標示相應或相同的元件。
第一實施例
首先參考圖1,根據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0被建構成被安裝於車把H。在此實施例中,自行車操作裝置10被建構成被安裝於沈降(drop-down)車把。但是,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結構可被應用於被安裝於其他類型的車把例如平(flat)車把、計時賽(time trial)車把、及牛角(bull horn)車把的其他操作裝置。車把H也可被稱為沈降車把H。
自行車操作裝置10被操作性地耦接於自行車制動器BC1。在此實施例中,自行車操作裝置10經由控制元件C1而被操作性地耦接於自行車制動器BC1。雖然控制元件C1在此實施例中為機械控制纜線,但是控制元件C1可為其他元件,例如液壓軟管及電控制纜線。控制元件C1也可被稱為機械控制纜線C1。
另外,自行車操作裝置10經由無線通訊而被 操作地連接於自行車電組件BC2。自行車電組件BC2的例子包括電換檔裝置、電懸吊裝置、及電座管。在此實施例中,自行車操作裝置10經由無線通訊而被操作性地連接於成為自行車電組件BC2的電換檔裝置。自行車電組件BC2也可被稱為電換檔裝置BC2。電換檔裝置BC2的例子包括撥鏈器及內部變速輪轂(internal-gear hub)。
在此實施例中,自行車操作裝置10為被建構成由騎車者的右手操作以致動自行車制動器BC1及自行車電組件BC2的右手側控制裝置。但是,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結構可被應用於左手側控制裝置。
在本申請案中,以下方向術語「前」、「後」、「向前」、「向後」、「左」、「右」、「橫向」、「向上」、及「向下」以及任何其他類似的方向術語指的是根據坐在自行車的鞍座(未顯示)上而面向車把H的使用者(例如,騎車者)所決定的該些方向。因此,這些術語在被用來敘述自行車操作裝置10時應相對於配備有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自行車在處於水平表面上的豎立騎行位置時所使用的方向被解讀。
如在圖1中所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0包含底座構件12、制動操作桿件14、及附加操作桿件16。底座構件12包含第一端部部份12A及第二端部部份12B。第一端部部份12A被建構成在自行車操作裝置10被安裝於車把H的安裝狀態中被耦接於車把H。沈降車把H包含曲線狀部份H1。第一端部部份12A被建構成在自行車 操作裝置10被安裝於車把H的安裝狀態中被耦接於曲線狀部份H1。自行車操作裝置10包含安裝鉗夾(mounting clamp)18,以將底座構件12耦接於車把H。如在圖2中所見的,第一端部部份12A包含具有相應於沈降車把H的曲線狀形狀的安裝表面12E。明確地說,安裝表面12E具有相應於曲線狀部份H1的外周邊表面的曲線狀形狀。
如在圖1及2中所見的,第二端部部份12B相反於第一端部部份12A。底座構件12包含被配置在第一端部部份12A與第二端部部份12B之間的抓握部份12C。第二端部部份12B包含鞍橋(pommel)部份12D。鞍橋部份12D從抓握部份12C傾斜向上延伸。鞍橋部份12D在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安裝狀態中被設置於比第一端部部份12A的位置高的位置。如果需要及/或想要,鞍橋部份12D也可被建構成可被抓握。
在此實施例中,底座構件12包含底座本體13A及握套13B。握套13B至少部份地覆蓋底座本體13A。第一端部部份12A、第二端部部份12B、抓握部份12C、及鞍橋部份12D是由底座本體13A及握套13B中之至少一者構成。握套13B可從底座構件12被省略。
如在圖1中所見的,制動操作桿件14被可樞轉地耦接於底座構件12。制動操作桿件14被可樞轉地耦接於第二端部部份12B。制動操作桿件14被可於第一方向D1樞轉地耦接於底座構件12。明確地說,制動操作桿件14可繞第一樞轉軸線A1相對於底座構件12於第一方 向D1樞轉。制動操作桿件14可相對於底座構件12在第一靜置位置P11與第一操作位置P12之間樞轉。在此實施例中,第一方向D1為繞第一樞轉軸線A1被界定的圓周方向。
在本申請案中,所使用的術語「靜置位置(rest position)」指的是可移動的部件例如制動操作桿件14及附加操作桿件16在該可移動的部件未被使用者操作的狀態中維持靜止不動所在的位置。所使用的術語「操作位置(operated position)」指的是該可移動的部件已被使用者操作以執行自行車組件的操作所在的位置。
如在圖1中所見的,制動操作桿件14經由第一樞銷20而被可樞轉地耦接於底座構件12。第一樞銷20界定第一樞轉軸線A1。制動操作桿件14被第一偏壓構件21(圖4)相對於底座構件12朝向第一靜置位置P11偏壓。因此,制動操作桿件14在制動操作桿件14未被使用者操作的狀態中處於第一靜置位置P11。
在制動操作桿件14處於第一靜置位置P11的靜置狀態中,附加操作桿件16至少部份地比制動操作桿件14靠近第一端部部份12A。
如在圖1及3中所見的,附加操作桿件16被可樞轉地耦接於底座構件12及制動操作桿件14中之一者。在此實施例中,附加操作桿件16被可樞轉地耦接於底座構件12。但是,附加操作桿件16可被可樞轉地耦接於制動操作構件14。附加操作桿件16被可於第二方向D2 及於與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不同的第三方向D3樞轉地耦接於底座構件12。附加操作桿件16在不經由制動操作桿件14的情況下被可移動地耦接於底座構件12。附加操作桿件16被直接耦接於底座構件12。
如在圖1中所見的,附加操作桿件16可繞第二樞轉軸線A2相對於底座構件12於第二方向D2樞轉。附加操作桿件16可繞第二樞轉軸線A2相對於底座構件12在第二靜置位置P21與第二操作位置P22之間樞轉。在此實施例中,第二方向D2為繞第二樞轉軸線A2被界定的圓周方向。附加操作桿件16被第二偏壓構件(未顯示)相對於底座構件12朝向第二靜置位置P21偏壓。第二樞轉軸線A2比第一樞轉軸線A1靠近第一端部部份12A。在附加操作桿件16與處於第一靜置位置P11的制動操作桿件14接觸的狀態中,附加操作桿件16處於第二靜置位置P21。因此,在制動操作桿件14處於第一靜置位置P11的狀態中,附加操作桿件16處於第二靜置位置P21。附加操作桿件16回應制動操作桿件14從第一靜置位置P11朝向第一操作位置P12的樞轉移動而從第二靜置位置P21繞第二樞轉軸線A2相對於底座構件12朝向第二操作位置P22樞轉。
如在圖3中所見的,附加操作桿件16可繞第三樞轉軸線A3相對於底座構件12於第三方向D3樞轉。附加操作桿件16可繞第三樞轉軸線A3相對於底座構件12在第三靜置位置P31與第三操作位置P32之間樞轉。 在此實施例中,第三方向D3為繞第三樞轉軸線A3被界定的圓周方向。附加操作桿件16被第三偏壓構件40(圖6)相對於底座構件12朝向第三靜置位置P31偏壓。
雖然附加操作桿件16在此實施例中被使用成為換檔操作桿件,但是附加操作桿件16可被使用成為換檔操作桿件以外的其他操作桿件。舉例而言,附加操作桿件16在自行車電組件BC2包含電懸吊裝置的情況中可被使用成為懸吊操作桿件。附加操作桿件16在自行車電組件BC2包含電座管的情況中可被使用成為座管操作桿件。
如在圖3中以虛線14X所指示的,制動操作桿件14可具有使得制動操作桿件14的遠端部份14X1從制動操作桿件14的近端部份14X2偏位的曲線狀形狀。在圖3中,遠端部份14X1從近端部份14X2朝向與自行車的自行車橫向中心平面CP相反之側偏位。在此種實施例中,附加操作桿件16的第三靜置位置P31朝向與自行車橫向中心平面CP相反之側被調整。
如在圖3及4中所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0包含將附加操作桿件16可樞轉地耦接於底座構件12的耦接結構22。明確地說,耦接結構22包含第二樞銷24、耦接部份26、及第三樞銷28。第二樞銷24被固定於耦接部份26且界定第二樞轉軸線A2。第三樞銷28被固定於底座構件12且界定第三樞轉軸線A3。耦接部份26經由第三樞銷28而被可樞轉地耦接於底座構件12。附加操作桿 件16經由第二樞銷24而被可樞轉地耦接於耦接部份26。如此,附加操作桿件16被可繞第二樞轉軸線A2及第三樞轉軸線A3的每一個樞轉地耦接於底座構件12。
如在圖5中所見的,第二樞轉軸線A2不平行於第一樞轉軸線A1。明確地說,第二樞轉軸線A2在自行車操作裝置10被安裝於車把H的安裝狀態中當從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上方觀看時不平行於第一樞轉軸線A1。但是,第二樞轉軸線A2可為在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安裝狀態中當從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上方觀看時平行於第一樞轉軸線A1。雖然第二方向D2在此實施例中與第一方向D1不同,但是第二方向D2可為等於第一方向D1。
第三樞轉軸線A3不平行於第一樞轉軸線A1及第二樞轉軸線A2。明確地說,第三樞轉軸線A3在自行車操作裝置10被安裝於車把H的安裝狀態中當從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上方觀看時不平行於第一樞轉軸線A1及第二樞轉軸線A2。但是,第三樞轉軸線A3可為在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安裝狀態中當從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上方觀看時平行於第一樞轉軸線A1及第二樞轉軸線A2。
另外,第三樞轉軸線A3在自行車操作裝置10被安裝於車把H的安裝狀態中當從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上方觀看時不垂直於第一樞轉軸線A1。但是,第三樞轉軸線A3可為在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安裝狀態中當從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上方觀看時垂直於第一樞轉軸線A1。
第三樞轉軸線A3在自行車操作裝置10被安 裝於車把H的安裝狀態中當從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上方觀看時垂直於第二樞轉軸線A2。但是,第三樞轉軸線A3可為在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安裝狀態中當從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上方觀看時不垂直於第二樞轉軸線A2。
如在圖4中所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0還包含纜線操作結構30,此纜線操作結構30被耦接於制動操作桿件14,以回應制動操作桿件14於第一方向D1的移動而移動機械控制纜線C1。機械控制纜線C1包含外殼套(outer casing)C11、及被可移動地設置於外殼套C11內的內鋼絲(inner wire)C12。在此實施例中,纜線操作結構30被設置於制動操作桿件14的端部,以接收機械控制纜線C1的內鋼絲C12的端部。
纜線操作結構30被耦接於機械控制纜線C1的內鋼絲C12的端部。明確地說,纜線操作結構30包含纜線附接部份32,以將制動操作桿件14耦接於機械控制纜線C1。纜線附接部份32被附接於制動操作桿件14。
如在圖6及7中所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0包含電開關34,以回應附加操作桿件16於第三方向D3的移動而提供電訊號。電開關34被設置於底座構件12。雖然電開關34在此實施例中為常開開關(normally open switch),但是其他類型的開關可被應用於自行車操作裝置10。
雖然電開關34在此實施例中被使用成為換檔控制開關,但是電開關34可被使用成為換檔控制開關以 外的其他開關。舉例而言,電開關34在自行車電組件BC2包含電懸吊裝置的情況中可被使用成為懸吊控制開關。電開關34在自行車電組件BC2包含電座管的情況中可被使用成為座管控制開關。
如在圖6中所見的,附加操作桿件16包含第一桿件端部36A、及相反於第一桿件端部36A的第二桿件端部36B。第一桿件端部36A被可繞第二樞轉軸線A2及第三樞轉軸線A3的每一個樞轉地耦接於底座構件12。制動操作桿件14包含接收部份38。附加操作桿件16可與接收部份38接觸。第二桿件端部36B可與接收部份38接觸。附加操作桿件16在附加操作桿件16與接收部份38接觸的狀態中藉著接收部份38而被定位於第三靜置位置P31。自行車操作裝置10包含第三偏壓構件40,以將附加操作桿件16朝向第三靜置位置P31偏壓。如此,在附加操作桿件16未被使用者操作的狀態中,附加操作桿件16藉著接收部份38而被定位於第三靜置位置P31。在此實施例中,第三偏壓構件40包含螺旋彈簧。
如在圖7中所見的,附加操作桿件16包含致動部份42,此致動部份42被設置成面對電開關34,以回應附加操作桿件16相對於底座構件12於第三方向D3的移動而按壓電開關34。在此實施例中,致動部份42包含面對電開關34的突出部42A。突出部42A從附加操作桿件16的第一桿件端部36A沿著第二樞轉軸線A2延伸。
突出部42A在附加操作桿件16處於第三操作 位置P32的狀態中與電開關34接觸。此接觸使電開關34接通而提供電訊號。電開關34在附加操作桿件16返回至第三靜置位置P31時斷開而不提供電訊號。
如在圖8至10中所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0包含無線通訊單元48,此無線通訊單元48被連接於電開關34以根據電訊號而發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單元48被設置於底座構件12、制動操作桿件14、及附加操作桿件16中之一者。在此實施例中,無線通訊單元48被設置於制動操作桿件14。但是,無線通訊單元48可被設置於底座構件12及附加操作桿件16中之一者。
如在圖9中所見的,無線通訊單元48被附接於制動操作桿件14。明確地說,自行車操作裝置10包含附接部份49。附接部份49被安裝於制動操作桿件14。附接部份49包含附接底座49A及蓋件49B。附接底座49A被耦接於制動操作桿件14。在此實施例中,附接底座49A被與制動操作桿件14成整體地設置成為單件式的單元構件。蓋件49B是以緊固件例如螺釘而被可拆卸地附接於附接底座49A。內部空間49C藉著附接底座49A及蓋件49B而被界定。內部空間49C在蓋件49B被附接於附接底座49A的狀態中被密封構件(未顯示)密封。電開關34被設置於附接部份49的內部空間49C內。
自行車操作裝置10包含電子基板50。無線通訊單元48被安裝在電子基板50上。電子基板50經由電接線51而被電連接於電開關34。電接線51沿著制動操 作桿件14被設置。無線通訊單元48經由電子基板50及電接線51而被電連接於電開關34。電子基板50被固定於制動操作桿件14(例如,附接部份49)。電子基板50被設置於內部空間49C內。
如在圖9及10中所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0包含被連接於無線通訊單元48的天線52。如在圖9中所見的,天線52被安裝在電子基板50上。無線通訊單元48、電子基板50、及天線52被設置於附接部份49的內部空間49C內。無線通訊單元48根據電訊號而經由天線52無線地發送無線訊號。天線52可被包含在無線通訊單元48內、或是可被與無線通訊單元48成整體地設置成為單一模組或單元。
如在圖10中所見的,在此實施例中,無線通訊單元48包含處理器48A、記憶體48B、訊號產生電路48C、訊號發送電路48D、及訊號接收電路48E。因此,無線通訊單元48在本申請案中也可被稱為無線通訊電路48。處理器48A包含中央處理單元(CPU)及記憶體控制器。記憶體48B被連接於處理器48A。記憶體48B包含僅讀記憶體(ROM)及隨機存取記憶體(RAM)。ROM包含非過渡性(non-transitory)電腦可讀取儲存媒體。RAM包含過渡性(transitory)電腦可讀取儲存媒體。記憶體48B包含多個儲存區域,而每一個儲存區域具有於ROM及RAM中的位址。處理器48A控制記憶體48B以將資料儲存於記憶體48B的儲存區域及從記憶體48B的儲存區 域讀取資料。記憶體48B(例如,ROM)儲存程式。程式被讀取至處理器48A內,且因而使無線通訊單元48的功能(例如,訊號產生電路48C及訊號發送電路48D的功能的至少一部份)被執行。
訊號產生電路48C根據來自電開關34的電訊號輸入而產生無線訊號。訊號產生電路48C使用預定的無線通訊協定(protocol)將數位訊號疊加在載波(carrier wave)上以產生無線訊號。訊號發送電路48D回應來自電開關34的電訊號輸入而經由天線52發送無線訊號。在此實施例中,訊號產生電路48C可將控制資訊(例如,換檔資訊)加密(encrypt)以產生經加密的無線訊號。訊號產生電路48C使用密碼鍵(cryptographic key)而將被儲存於記憶體48B內的數位訊號加密。訊號發送電路48D發送經加密的無線訊號。如此,當電開關34被接通而提供電訊號時,無線通訊單元48無線地發送無線訊號以使電換檔裝置BC2升檔或降檔。
另外,訊號接收電路48E經由天線52而接收來自電換檔裝置BC2的無線訊號。在此實施例中,訊號接收電路48E將無線訊號解碼以辨識從電換檔裝置BC2無線地發送的資訊。訊號接收電路48E可使用密碼鍵將經加密的無線訊號解密(decrypt)。亦即,無線通訊單元48被建構成發送無線訊號以控制其他自行車電組件,以及接收無線訊號以辨識來自其他自行車電組件的資訊。換句話說,無線通訊單元48被設置成為無線發送器及無線 接收器。其他自行車電組件除了電換檔裝置BC2外還可包含電懸吊裝置及電座管。在此實施例中,無線通訊單元48被成整體地設置成為單一模組或單元。但是,無線通訊單元48可由無線發送器及無線接收器構成,而此無線發送器及無線接收器被設置成為被配置於彼此不同的位置的分開的模組或單元。訊號接收電路48E可從無線通訊單元48被省略。
如在圖9及10中所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0還包含通報單元54。通報單元54被連接於無線通訊單元48,以對使用者通報無線通訊單元48的狀況。通報單元54被設置在底座構件12、制動操作桿件14、及附加操作桿件16中之至少一者上。在此實施例中,如在圖9中所見的,通報單元54被設置在制動操作桿件14上。但是,通報單元54可不被設置在制動操作桿件14上而被設置在底座構件12及附加操作桿件16中之至少一者上,或是除了被設置在制動操作桿件14上之外還被設置在底座構件12及附加操作桿件16中之至少一者上。無線通訊單元48的狀況的例子包括訊號傳輸狀況及電源狀況。
如在圖9中所見的,通報單元54被安裝在電子基板50上。通報單元54被設置於附接部份49的內部空間49C內。通報單元54經由電子基板50而被電連接於無線通訊單元48。通報單元54包含發光元件,例如發光二極體(LED)。但是,通報單元54可不包含發光元件而包含其他元件,例如蜂鳴器(buzzer)及/或自行車碼錶 (cycle computer)的輸出介面(output interface),或是除了發光元件外還包含其他元件,例如蜂鳴器及/或自行車碼錶的輸出介面。來自通報單元54的光可經由透明窗口55而從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外部看見。
如在圖9及10中所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0還包含被連接於電開關34及無線通訊單元48中之至少一者的電源56。電源56被設置在底座構件12、制動操作桿件14、及附加操作桿件16中之至少一者上。在此實施例中,如在圖10中所見的,電源56被電連接於無線通訊單元48以供應電能(例如,電源電壓)至無線通訊單元48。電源56經由無線通訊單元48而供應電能至其他元件。但是,電源56可在不經由無線通訊單元48的情況下被電連接於其他元件。如在圖9中所見的,電源56被設置在制動操作桿件14上。但是,電源56可不被設置在制動操作桿件14上而被設置在底座構件12及附加操作桿件16中之至少一者上,或是除了被設置在制動操作桿件14上之外還被設置在底座構件12及附加操作桿件16中之至少一者上。電源56被設置於附接部份49的內部空間49C內,且由平行於該第一樞轉軸線A1的方向觀看時,該電源56及該無線通訊單元48係至少部分重疊(亦參考圖8)。
在此實施例中,電源56包含電池56A、電能產生元件56B、及整流(rectifying)電路56C。電池56A被固持於被配置於附接部份49的內部空間49C內的電池固持件58。電池56A的例子包括例如鋰錳氧化物電池的一次電池(primary battery),及例如鋰離子二次電池的 二次電池(secondary battery)。在此實施例中,電池56A為一次鈕釦電池。電能產生元件56B使用壓力及/或振動以產生電能。在此實施例中,電能產生元件56B使用由制動操作桿件14及附加操作桿件16中之至少一者的移動所造成的壓力及/或振動而產生電能(例如,交流電流)。電能產生元件56B的例子包括壓電(piezoelectric)元件。電能產生元件56B被附接於電開關34。但是,電能產生元件56B可被設置於其他位置。電能產生元件56B被電連接於電子基板50。電能產生元件56B經由電子基板50而被電連接於無線通訊單元48。整流電路56C被電連接於電能產生元件56B以整流由電能產生元件56B所產生的電能。整流電路56C被安裝於電子基板50且被電連接於無線通訊單元48及電能產生元件56B。因為電能產生元件56B及整流電路56C為電子學領域中已知的,所以二者為簡潔起見將不會在此處被詳細敘述及/或顯示。電源電壓從電源56被施加至無線通訊單元48。
如在圖10中所見的,無線通訊單元48包含電壓調節器48F。電壓調節器48F將電源電壓調節至無線通訊單元48及通報單元54的各種電路可正確地操作的位準。電壓調節器48F將經調節的電壓供應至處理器48A、記憶體48B、訊號產生電路48C、訊號發送電路48D、訊號接收電路48E、及通報單元54。電壓調節器48F可被設置於電源56或從自行車操作裝置10被省略。
電壓調節器48F將電源電壓在電池56A與電能產生元件56B之間切換。首先,舉例而言,無線通訊單元48優先使用由電能產生元件56B所產生的電能以根據電訊號而發送無線訊號。當無線訊號的發送只使用由電能產生元件56B所產生的電能完成時,電壓調節器48F中斷來自電池56A的電能的供應,以減小電池56A的待機功率消耗。當無線訊號的發送由於不足的電能而未完成時,無線通訊單元48使用從電池56A所供應的電能以根據電訊號而發送無線訊號。如果必要,由電能產生元件56B所產生的其餘電能可被充電至充電式電池(未顯示)。在此種實施例中,充電式電池可取代電池56A或是除了電池56A外額外地被設置於電源56。
自行車操作裝置10具有以下特徵。
(1)自行車操作裝置10包含底座構件12、制動操作桿件14、附加操作桿件16、電開關34、及無線通訊單元48。電開關34被設置於底座構件12。因此,因為電開關34被設置於底座構件12,所以與電開關34被設置於制動操作桿件14及附加操作桿件16中之一者的情況相比,可簡化制動操作桿件14及附加操作桿件16的結構。因此,可以用簡單的結構無線地操作自行車電組件BC2。
(2)無線通訊單元48被設置於底座構件12、制動操作桿件14、及附加操作桿件16中之一者。因此,可操縱成為單一單元的包含無線通訊單元48的自行 車操作裝置10。
(3)附加操作桿件16包含致動部份42,此致動部份42被設置成面對電開關34,以回應附加操作桿件16相對於底座構件12於第三方向D3的移動而按壓電開關34。因此,可使用附加操作桿件16相對於底座構件12於第三方向D3的移動而容易地按壓電開關34。
(4)致動部份42包含面對電開關34的突出部42A。因此,可使用突出部42A以傳輸附加操作桿件16於第三方向D3相對於電開關34的移動。
(5)自行車操作裝置10還包含纜線操作結構30,此纜線操作結構30被耦接於制動操作桿件14,以回應制動操作桿件14相對於底座構件12的移動而移動機械控制纜線C1。因此,可使用制動操作桿件14及附加操作桿件16而經由機械控制纜線C1及無線通訊分別操作自行車制動器BC1及自行車電組件BC2。
(6)通報單元54被設置在底座構件12、制動操作桿件14、及附加操作桿件16中之至少一者上。因此,可對使用者通報相關於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資訊。
(7)通報單元54被連接於無線通訊單元48,以對使用者通報無線通訊單元48的狀況。因此,可檢查無線通訊單元48的狀況。
(8)底座構件12包含第一端部部份12A及第二端部部份12B。第一端部部份12A被建構成在自行車操作裝置10被安裝於車把H的安裝狀態中被耦接於車把 H。第二端部部份12B相反於第一端部部份12A。制動操作桿件14被可樞轉地耦接於第二端部部份12B。因此,可在車把H與制動操作桿件14之間提供距離。因此,可容易地操作制動操作桿件14。
(9)第一端部部份12A包含具有相應於沈降車把H的曲線狀形狀的安裝表面12E。因此,可將自行車操作裝置10穩固地固定於沈降車把H。
(10)底座構件12包含被配置在第一端部部份12A與第二端部部份12B之間的抓握部份12C。因此,抓握部份12C容許使用者容易地操作制動操作桿件14及附加操作桿件16中之至少一者。
(11)第二端部部份12B包含鞍橋部份12D。鞍橋部份12D容許使用者在騎自行車的期間倚靠在底座構件12上。
(12)制動操作桿件14可相對於底座構件12在第一靜置位置P11與第一操作位置P12之間樞轉。在制動操作桿件14處於第一靜置位置P11的靜置狀態中,附加操作桿件16至少部份地比制動操作桿件14靠近第一端部部份12A。因此,與附加操作桿件16比制動操作桿件14遠離第一端部部份12A的情況相比,可增進附加操作桿件16的可操作性。
(13)第二方向D2與第一方向D1不同。因此,可區分附加操作桿件16的移動與制動操作桿件14的移動。此在簡化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結構的情況下容許 使用者容易地辨識制動操作桿件14的移動及附加操作桿件16的移動的每一個。
(14)因為第二樞轉軸線A2不平行於第一樞轉軸線A1,所以可有效地區分附加操作桿件16的移動與制動操作桿件14的移動。此在簡化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結構的情況下容許使用者容易地辨識制動操作桿件14的移動及附加操作桿件16的移動的每一個。
(15)因為附加操作桿件16被可樞轉地耦接於底座構件12,所以可利用底座構件12來可樞轉地支撐附加操作桿件16。因此,與附加操作桿件16被可樞轉地耦接於制動操作桿件14的情況相比,可簡化制動操作桿件14的結構。
(16)無線通訊單元48被設置於制動操作桿件14及附加操作桿件16中之一者。因此,可利用制動操作桿件14及附加操作桿件16中之一者成為設置有無線通訊單元48的構件。此增進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設計自由度。另外,無線訊號在無線通訊單元48與自行車電組件BC2之間被傳輸時較不會被使用者的身體打斷。因此,通訊性能被增進。
(17)因為第三樞轉軸線A3不平行於第一樞轉軸線A1及第二樞轉軸線A2,所以可區分附加操作桿件16的移動與制動操作桿件14及附加操作桿件16二者的移動。此在簡化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結構的情況下容許使用者容易地辨識制動操作桿件14的移動及附加操作桿 件16的移動的每一個。
(18)電源56被連接於電開關34及無線通訊單元48中之至少一者。因此,可供應電力至電開關34及無線通訊單元48中之該至少一者。
(19)電源56被設置在底座構件12、制動操作桿件14、及附加操作桿件16中之至少一者上。因此,可操縱成為單一單元的包含電源56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0。
第二實施例
以下參考圖11至14敘述根據第二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210。除了一些元件的配置外,自行車操作裝置210具有與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結構及/或組態相同的結構及/或組態。因此,具有與第一實施例中的元件實質上相同的作用或功能的元件在此處會被給予相同的元件符號,並且為簡潔起見將不會在此處被再次地詳細敘述及/或顯示。
如在圖11中所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210包含底座構件12、制動操作桿件14、附加操作桿件16、電開關34、無線通訊單元48、通報單元54、及電源56。電開關34被設置於底座構件12。無線通訊單元48被設置於制動操作桿件14及附加操作桿件16中之一者。類似於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0,如在圖12中所見的,附加操作桿件16被可樞轉地耦接於底座構件12。
不像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0,如在圖13及14中所見的,無線通訊單元48被設置於附加操作桿件16。通報單元54被設置在附加操作桿件16上。電源56被設置在附加操作桿件16上。
如在圖13中所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210包含附接部份249。附接部份249具有與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附接部份49的結構實質上相同的結構。但是,附接部份249被安裝於附加操作桿件16。電開關34被附接於附接部份249。附接部份249包含附接底座249A及蓋件249B。附接底座249A被耦接於附加操作桿件16。在此實施例中,附接底座249A被與附加操作桿件16成整體地設置成為單件式的單元構件。蓋件249B是以緊固件例如螺釘而被可拆卸地附接於附接底座249A。內部空間249C藉著附接底座249A及蓋件249B而被界定。內部空間249C在蓋件249B被附接於附接底座249A的狀態中被密封構件(未顯示)密封。無線通訊單元48、天線52、通報單元54、電源56、及電子基板50的每一個被設置於內部空間249C內。電接線51沿著附加操作桿件16被設置。電子基板50被固定於附加操作桿件16(例如,附接部份249)。
以自行車操作裝置210,可獲得與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功效實質上相同的功效。
第三實施例
以下參考圖15至19敘述根據第三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310。除了附加操作桿件16外,自行車操作裝置310具有與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結構及/或組態相同的結構及/或組態。因此,具有與上述實施例中的元件實質上相同的作用或功能的元件在此處會被給予相同的元件符號,並且為簡潔起見將不會在此處被再次地詳細敘述及/或顯示。
如在圖15中所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310包含底座構件12、制動操作桿件14、附加操作桿件316、電開關34、無線通訊單元48、通報單元54、及電源56。電開關34被設置於底座構件12。無線通訊單元48被設置於底座構件12、制動操作桿件14、及附加操作桿件316中之一者。類似於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0,如在圖16中所見的,無線通訊單元48、通報單元54、及電源56的每一個被設置於制動操作桿件14。
不像第一實施例的附加操作桿件16,附加操作桿件316被可樞轉地耦接於制動操作桿件14。如在圖17中所見的,附加操作桿件316被可於第三方向D33樞轉地耦接於制動操作桿件14。明確地說,附加操作桿件316可繞第三樞轉軸線A33於第三方向D33相對於制動操作桿件14樞轉。雖然第三方向D33在此實施例中與第一方向D1不同,但是第三方向D33可為等於第一方向D1。附加操作桿件316經由制動操作桿件14而被可樞轉地耦接底座構件12。因此,附加操作桿件316可與制動 操作桿件14一起繞第一樞轉軸線A1相對於底座構件12樞轉。換句話說,附加操作桿件316可繞在此實施例中與第一樞轉軸線A1重合的第二樞轉軸線A2相對於底座構件12樞轉。第二方向D2在此實施例中等於第一方向D1。
如在圖17及18中所見的,附加操作桿件316可繞第三樞轉軸線A33相對於制動操作桿件14在第三靜置位置P331與第三操作位置P332之間樞轉。在此實施例中,第三方向D33為繞第三樞轉軸線A33而被界定的圓周方向。附加操作桿件316被第三偏壓構件40相對於制動操作桿件14朝向第三靜置位置P331偏壓。附加操作桿件316在附加操作桿件316與制動操作桿件14的接收部份38接觸的狀態中處於第三靜置位置P331。如此,附加操作桿件316在附加操作桿件316未被使用者操作的狀態中處於第三靜置位置P331。
第三樞轉軸線A33在自行車操作裝置310被安裝於車把H的安裝狀態中被設置於第一樞轉軸線A1的上方。但是,第三樞轉軸線A33可為在自行車操作裝置310的安裝狀態中被設置於第一樞轉軸線A1的下方。第三樞轉軸線A33可為在自行車操作裝置310的安裝狀態中被設置於與第一樞轉軸線A1的高度相同的高度。
雖然附加操作桿件316在此實施例中被使用成為換檔操作桿件,但是附加操作桿件316可被使用成為換檔操作桿件以外的其他操作桿件。舉例而言,附加操作 桿件316在自行車電組件BC2包含電懸吊裝置的情況中可被使用成為懸吊操作桿件。附加操作桿件316在自行車電組件BC2包含電座管的情況中可被使用成為座管操作桿件。
如在圖17及18中所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310包含將附加操作桿件316可樞轉地耦接於制動操作桿件14的耦接結構322。明確地說,耦接結構322包含第三樞銷328。第三樞銷328被附接於制動操作桿件14且界定第三樞轉軸線A33。如在圖15中所見的,在此實施例中,第三樞銷328被附接於纜線操作結構30的纜線附接部份32。但是,第三樞銷328可在不經由纜線操作結構30的情況下被直接附接於制動操作桿件14。附加操作桿件316經由第三樞銷328而被可繞第三樞轉軸線A33樞轉地耦接於制動操作桿件14。
如在圖19中所見的,第三樞轉軸線A33不平行於第一樞轉軸線A1。明確地說,第三樞轉軸線A33在自行車操作裝置310被安裝於車把H的安裝狀態中當從自行車操作裝置310的上方觀看時不平行於第一樞轉軸線A1。第三樞轉軸線A33在自行車操作裝置310的安裝狀態中當從自行車操作裝置310的上方觀看時垂直於第一樞轉軸線A1。但是,第三樞轉軸線A33可為在自行車操作裝置310的安裝狀態中當從自行車操作裝置310的上方觀看時相對於第一樞轉軸線A1傾斜。
如在圖17中所見的,附加操作桿件316包含 第一桿件端部336A、及相反於第一桿件端部336A的第二桿件端部336B。第一桿件端部336A被可繞第三樞轉軸線A33樞轉地耦接於制動操作桿件14。附加操作桿件316可與制動操作桿件14的接收部份38接觸。如在圖16中所見的,第二桿件端部336B可與接收部份38接觸。附加操作桿件316在附加操作桿件316與接收部份38接觸的狀態中藉著接收部份38而被定位於第三靜置位置P331。第三偏壓構件40將附加操作桿件316朝向接收部份38偏壓。如此,附加操作桿件316在附加操作桿件316未被使用者操作的狀態中藉著接收部份38而被定位於第三靜置位置P331。
如在圖18中所見的,附加操作桿件316包含致動部份342,此致動部份342被設置成面對電開關34,以回應附加操作桿件316於第三方向D33相對於底座構件12的移動而按壓電開關34。在此實施例中,致動部份342包含面對電開關34的突出部342A。突出部342A從附加操作桿件316的第一桿件端部336A朝向電開關34延伸。制動操作桿件14包含通孔14A。突出部342A延伸通過通孔14A。
突出部342A在附加操作桿件316處於第三操作位置P332的狀態中與電開關34接觸。此接觸使電開關34接通而提供電訊號。電開關34在附加操作桿件316返回至第三靜置位置P331時斷開而不提供電訊號。
以自行車操作裝置310,可獲得與第一實施例 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功效實質上相同的功效。
另外,因為附加操作桿件316被可樞轉地耦接於制動操作桿件14,所以可利用制動操作桿件14來可樞轉地支撐附加操作桿件316。如此,與附加操作桿件316被可樞轉地耦接於底座構件12的情況相比,可簡化底座構件12的結構。
另外,無線通訊單元48被設置於制動操作桿件14及附加操作桿件316中之一者。因此,可利用制動操作桿件14及附加操作桿件316中之一者成為設置有無線通訊單元48的構件。此增進自行車操作裝置310的設計自由度。
第四實施例
以下參考圖20至22敘述根據第四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410。除了一些元件的配置外,自行車操作裝置410具有與自行車操作裝置310的結構及/或組態相同的結構及/或組態。因此,具有與上述實施例中的元件實質上相同的作用或功能的元件在此處會被給予相同的元件符號,並且為簡潔起見將不會在此處被再次地詳細敘述及/或顯示。
如在圖20中所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410包含底座構件12、制動操作桿件14、附加操作桿件316、電開關34、無線通訊單元48、通報單元54、及電源56。電開關34被設置於底座構件12。無線通訊單元48被設 置於底座構件12、制動操作桿件14、及附加操作桿件316中之一者。類似於第三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310,如在圖21中所見的,附加操作桿件316被可樞轉地耦接於制動操作桿件14。
不像第三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310,如在圖22中所見的,無線通訊單元48被設置於附加操作桿件316。通報單元54被設置在附加操作桿件316上。電源56被設置在附加操作桿件316上。自行車操作裝置410包含第二實施例的附接部份249。附接部份249被安裝於附加操作桿件316。
以自行車操作裝置410,可獲得與第三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310的功效實質上相同的功效。
第五實施例
以下參考圖23至26敘述根據第五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510。除了一些元件的配置外,自行車操作裝置510具有與自行車操作裝置310的結構及/或組態相同的結構及/或組態。因此,具有與上述實施例中的元件實質上相同的作用或功能的元件在此處會被給予相同的元件符號,並且為簡潔起見將不會在此處被再次地詳細敘述及/或顯示。
如在圖23中所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510包含底座構件12、制動操作桿件14、附加操作桿件316、電開關34、無線通訊單元48、通報單元54、及電源56。 電開關34被設置於底座構件12。附加操作桿件316被可樞轉地耦接於制動操作桿件14。無線通訊單元48被設置於底座構件12、制動操作桿件14、及附加操作桿件316中之一者。類似於第三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310,如在圖24中所見的,附加操作桿件316被可樞轉地耦接於制動操作桿件14。
不像第三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310,如在圖23、24、及25中所見的,無線通訊單元48被設置於底座構件12。通報單元54被設置在底座構件12上。電源56被設置在底座構件12上。
如在圖25中所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510包含附加附接部份549。附加附接部份549被設置於底座構件12。附加附接部份549包含附加附接底座549A及附加蓋件549B。附加附接底座549A被附接於底座構件12。在此實施例中,附加附接底座549A被與底座構件12的底座本體13A成整體地設置成為單件式的單元構件。附加蓋件549B是以緊固件例如螺釘而被可拆卸地附接於附加附接底座549A。附加內部空間549C藉著附加附接底座549A及附加蓋件549B而被界定。附加內部空間549C在附加蓋件549B被附接於附加附接底座549A的狀態中被密封構件(未顯示)密封。無線通訊單元48被設置於附加附接部份549的附加內部空間549C內。無線通訊單元48經由電接線51而被電連接於電開關34。
另外,天線52、通報單元54、及電源56被 設置於附加附接部份549的附加內部空間549C內。天線52、通報單元54、及電源56被安裝在被固定於附加附接部份549的電子基板50上。
以自行車操作裝置510,可獲得與第三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310的功效實質上相同的功效。
第六實施例
以下參考圖27敘述根據第六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610。除了纜線操作結構30外,自行車操作裝置610具有與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結構及/或組態相同的結構及/或組態。因此,具有與上述實施例中的元件實質上相同的作用或功能的元件在此處會被給予相同的元件符號,並且為簡潔起見將不會在此處被再次地詳細敘述及/或顯示。
如在圖27中所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610包含底座構件12、制動操作桿件14、附加操作桿件16、電開關34、無線通訊單元48、通報單元54、及電源56。類似於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0,電開關34被設置於底座構件12。無線通訊單元48、通報單元54、及電源56的每一個被設置在制動操作桿件14上。
不像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0,自行車操作裝置610還包含取代纜線操作結構30的液壓單元660。液壓單元660被耦接於制動操作桿件14,以回應制動操作桿件14於第一方向D1的移動而產生液壓壓力。明 確地說,液壓單元660包含液壓缸筒662、活塞664、回動彈簧665、活塞桿666、及液壓貯器668。活塞664被可移動地設置於液壓缸筒662內。液壓缸筒662及活塞664界定液壓容室670。回動彈簧665被設置於液壓容室670內,以將活塞664朝向初始位置偏壓。制動操作桿件14經由活塞桿666而被耦接於活塞664。液壓貯器668被連接於液壓容室670。液壓容室670經由液壓軟管C61而被連接於自行車制動器BC1。在此實施例中,自行車制動器BC1包含液壓制動器。
以自行車操作裝置610,可獲得與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功效實質上相同的功效。
另外,自行車操作裝置610還包含液壓單元660,此液壓單元660被耦接於制動操作桿件14,以回應制動操作桿件14於第一方向D1的移動而產生液壓壓力。因此,可使用制動操作桿件14及附加操作桿件16而經由液壓流體及無線通訊分別操作自行車制動器BC1及自行車電組件BC2。
第七實施例
以下參考圖28及29敘述根據第七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710。除了底座構件12外,自行車操作裝置710具有與自行車操作裝置610的結構及/或組態相同的結構及/或組態。因此,具有與上述實施例中的元件實質上相同的作用或功能的元件在此處會被給予相同的元 件符號,並且為簡潔起見將不會在此處被再次地詳細敘述及/或顯示。
如在圖28中所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710包含底座構件712、制動操作桿件14、附加操作桿件16、電開關34、無線通訊單元48、通報單元54、及電源56。電開關34被設置於底座構件712。底座構件712具有與第一或第七實施例的底座構件12的結構實質上相同的結構。但是,自行車操作裝置710被建構成被安裝於被設置成為車把H的牛角車把H7。牛角車把H7也可被稱為車把H7。
底座構件712包含第一端部部份712A及第二端部部份712B。第一端部部份712A被建構成在自行車操作裝置710被安裝於車把H7的安裝狀態中被耦接於車把H7。第二端部部份712B相反於第一端部部份712A。制動操作桿件14被可移動地耦接於第二端部部份712B。但是,第一端部部份712A被建構成在安裝狀態中被耦接於車把H7的把端(bar end)H71。
如在圖29中所見的,底座構件712包含被設置於第一端部部份712A的安裝孔713。車把H7的把端H71被設置於安裝孔713內。液壓單元660被至少部份地設置於車把H7的把端H71內。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纜線操作結構30可取代液壓單元660而被應用於自行車操作裝置710。
以自行車操作裝置710,可獲得與第六實施例 的自行車操作裝置610的功效實質上相同的功效。
另外,第一端部部份712A被建構成在安裝狀態中被耦接於車把H7的把端H71。因此,可將自行車操作裝置710利用成為把端操作裝置。
修改
通報單元54及電源56的其他配置可與上述實施例中所述的無線通訊單元48的配置組合。
圖32顯示通報單元54及電源56的配置。圖33至38顯示通報單元54及電源56的配置的組合。
在圖32中,通報單元54X表示通報單元54被設置於附加操作桿件16。通報單元54Y表示通報單元54被設置於制動操作桿件14。通報單元54Z表示通報單元54被設置於底座構件12。電源56X表示電源56被設置於附加操作桿件16。電源56Y表示電源56被設置於制動操作桿件14。電源56Z表示電源56被設置於底座構件12。
在圖33至36中,每一個圓圈表示各元件的配置。如在圖33中所見的,無線通訊單元48X、通報單元54X、及電源56X的組合相應於第二及第四實施例的每一個。如在圖35中所見的,無線通訊單元48Y、通報單元54Y、及電源56Y的組合相應於第一、第三、第六、及第七實施例的每一個。如在圖36中所見的,無線通訊單元48Z、通報單元54Z、及電源56Z的組合相應於第五實 施例。
如在圖33至36中所見的,通報單元54可被設置於底座構件12、制動操作桿件14、及附加操作桿件16中之一者。通報單元54可被設置於制動操作桿件14及附加操作桿件16兩者。通報單元54可被設置於底座構件12及附加操作桿件16兩者。通報單元54可被設置於底座構件12及制動操作桿件14兩者。另外,通報單元54可被設置於底座構件12、制動操作桿件14、及附加操作桿件16的每一者。此也相同地適用於電源56的配置。修改M1-1至M1-48、M2-1至M2-48、及M3-1至M3-48的每一個可被應用於本發明的自行車操作裝置。
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上述實施例可彼此被至少部份地組合。
此處所用的術語「包含」及其衍生字是指明確界定所述的特徵、元件、組件、群類、整數、及/或步驟的存在但是不排除其他未述及的特徵、元件、組件、群類、整數、及/或步驟的存在的開放式術語。此概念也適用於具有類似意義的字眼,例如術語「具有」、「包括」、及其衍生字。
術語「構件」、「區段」、「部份」、「零件」、「元件」、「本體」、及「結構」在以單數使用時可具有單一部件或多個部件的雙重意義。
本申請案所記載的序號例如「第一」及「第二」只是識別號,並不具有任何其他的意義,例如特定的 順序及類似者。另外,舉例而言,術語「第一元件」本身並不暗示有「第二元件」存在,並且術語「第二元件」本身並不暗示有「第一元件」存在。
此處所使用的術語「一對或成對」除了涵蓋成對元件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狀或結構的組態之外,還可涵蓋成對元件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狀或結構的組態。
最後,此處所用的程度術語例如「大致上或實質上」、「大概或大約」、及「近乎或近似」表示其所修飾的術語具有使得最終結果不會大幅改變的合理偏差量。
顯然,從以上教示的觀點,本發明可有許多的修正及改變。因此,應瞭解的是在附隨的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的範圍內,可以用此處所明確敘述者之外的其他方式來實施本發明。
10‧‧‧自行車操作裝置
12‧‧‧底座構件
12B‧‧‧第二端部部份
12C‧‧‧抓握部份
12D‧‧‧鞍橋部份
14‧‧‧制動操作桿件
16‧‧‧附加操作桿件
20‧‧‧第一樞銷
34‧‧‧電開關
48‧‧‧無線通訊單元,無線通訊電路
49‧‧‧附接部份
49B‧‧‧蓋件
51‧‧‧電接線
54‧‧‧通報單元
56‧‧‧電源
56A‧‧‧電池
A1‧‧‧第一樞轉軸線
A2‧‧‧第二樞轉軸線
BC1‧‧‧自行車制動器
BC2‧‧‧自行車電組件,電換檔裝置
C1‧‧‧控制元件,機械控制纜線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Claims (22)

  1. 一種自行車操作裝置,包含:底座構件;制動操作桿件,被可於第一樞轉軸線樞轉地耦接於該底座構件;附加操作桿件,被可於第二樞轉軸線及於與該第一樞轉軸線及該第二樞轉軸線不同的第三樞轉軸線樞轉地耦接於該底座構件及該制動操作桿件中之一者;電開關,回應該附加操作桿件於該第三樞轉軸線的移動而提供電訊號,該電開關被設置於該底座構件;無線通訊單元,被連接於該電開關,以根據該電訊號而發送無線訊號;及電源,其被連接於該電開關及該無線通訊單元中之至少一者,其中由平行於該第一樞轉軸線的方向觀看時,該電源及該無線通訊單元係至少部分重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無線通訊單元被設置於該底座構件、該制動操作桿件、及該附加操作桿件中之一者。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附加操作桿件包含致動部份,該致動部份被設置成面對該電開關,以回應該附加操作桿件相對於該底座構件 於該第三樞轉軸線的該移動而按壓該電開關。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致動部份包含面對該電開關的突出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還包含:纜線操作結構,被耦接於該制動操作桿件,以回應該制動操作桿件相對於該底座構件的移動而移動機械控制纜線。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還包含:液壓單元,被耦接於該制動操作桿件,以回應該制動操作桿件相對於該底座構件的移動而產生液壓壓力。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還包含:通報單元,被設置在該底座構件、該制動操作桿件、及該附加操作桿件中之至少一者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通報單元被連接於該無線通訊單元,以對使用者通報該無線通訊單元的狀況。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底座構件包含: 第一端部部份,被建構成在該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安裝於車把的安裝狀態中被耦接於該車把;及第二端部部份,相反於該第一端部部份,且該制動操作桿件被可樞轉地耦接於該第二端部部份。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第一端部部份包含具有相應於沈降車把的曲線狀形狀的安裝表面。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底座構件包含被配置在該第一端部部份與該第二端部部份之間的抓握部份。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第二端部部份包含鞍橋部份。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第一端部部份被建構成在該安裝狀態中被耦接於該車把的把端。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制動操作桿件可相對於該底座構件在第一靜置位置與第一操作位置之間樞轉,且在該制動操作桿件處於該第一靜置位置的靜置狀態 中,該附加操作桿件至少部份地比該制動操作桿件靠近該第一端部部份。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附加操作桿件被可樞轉地耦接於該底座構件。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無線通訊單元被設置於該底座構件、該制動操作桿件、及該附加操作桿件中之一者。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附加操作桿件被可樞轉地耦接於該制動操作桿件。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無線通訊單元被設置於該底座構件、該制動操作桿件、及該附加操作桿件中之一者。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電源被設置在該底座構件、該制動操作桿件、及該附加操作桿件中之至少一者上。
  20. 一種自行車操作裝置,包含:底座構件;制動操作桿件,被可於第一樞轉軸線樞轉地耦接於該底座構件; 附加操作桿件,被可於第二樞轉軸線及於與該第一樞轉軸線及該第二樞轉軸線不同的第三樞轉軸線樞轉地耦接於該底座構件及該制動操作桿件中之一者;電開關,回應該附加操作桿件於該第三樞轉軸線的移動而提供電訊號,該電開關被設置於該底座構件;無線通訊單元,被連接於該電開關,以根據該電訊號而發送無線訊號;及電源,其被連接於該電開關及該無線通訊單元中之至少一者,且該電源被設置在該底座構件,其中該第二樞轉軸線不平行於該第一樞轉軸線。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第三樞轉軸線不平行於該第一樞轉軸線及該第二樞轉軸線。
  22. 一種自行車操作裝置,包含:底座構件;制動操作桿件,被可於第一樞轉軸線樞轉地耦接於該底座構件;附加操作桿件,被可於第二樞轉軸線及於與該第一樞轉軸線及該第二樞轉軸線不同的第三樞轉軸線樞轉地耦接於該底座構件及該制動操作桿件中之一者;電開關,回應該附加操作桿件於該第三樞轉軸線的移動而提供電訊號,該電開關被設置於該底座構件;及無線通訊單元,被連接於該電開關,以根據該電訊號 而發送無線訊號,其中該第二樞轉軸線在該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安裝於車把的安裝狀態中,當從該自行車操作裝置的上方觀看時不平行於該第一樞轉軸線。
TW106112036A 2016-04-21 2017-04-11 自行車操作裝置 TWI7398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5/135,488 US10843763B2 (en) 2016-04-21 2016-04-21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15/135,488 2016-04-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8135A TW201738135A (zh) 2017-11-01
TWI739822B true TWI739822B (zh) 2021-09-21

Family

ID=600210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2036A TWI739822B (zh) 2016-04-21 2017-04-11 自行車操作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843763B2 (zh)
CN (1) CN107303930B (zh)
DE (1) DE102017107387A1 (zh)
TW (1) TWI73982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231330A (ja) * 2013-05-30 2014-12-11 株式会社シマノ 操作装置
US10343744B2 (en) * 2016-05-23 2019-07-09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10894578B2 (en) 2018-01-11 2021-01-19 Sram, Llc Electronic shift control device for a bicycle derailleur
TWI648194B (zh) * 2018-03-02 2019-01-21 Tektro Technology Corporation 剎車變速組件
US10994798B2 (en) * 2018-08-30 2021-05-04 Shimano Inc. Operating device and base member
CN110001836A (zh) * 2019-04-25 2019-07-12 深圳市瑞能德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控制方法及电动车
JP2022014318A (ja) * 2020-07-06 2022-01-19 株式会社シマノ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制御装置
US11897573B2 (en) * 2020-08-26 2024-02-13 Shimano Inc.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7930A (zh) * 2000-06-06 2001-12-26 坎培诺洛有限公司 用于马达驱动自行车变速机构的电控装置
US20080210045A1 (en) * 2007-03-01 2008-09-04 Campagnolo S.R.L. Control device for a bicycle and bicycle comprising same
TW201339045A (zh) * 2012-03-30 2013-10-01 Shimano Kk 腳踏車液壓元件操作裝置
TWI415760B (zh) * 2009-10-07 2013-11-21 Shimano Kk 變速操作裝置
CN104210612A (zh) * 2013-05-30 2014-12-17 株式会社岛野 操作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1261090B (it) 1993-07-08 1996-05-08 Antonio Romano Gruppo di cambio di velocita' motorizzato per biciclette.
DE19915336A1 (de) * 1999-04-03 2000-10-05 Sram De Gmbh Schalter für ein Fahrradgetriebe
FR2809703B1 (fr) 2000-06-06 2006-02-03 Campagnolo Srl Dispositif de commande electrique pour un derailleur de bicyclette motorise
ITTO20010555A1 (it) * 2001-06-08 2002-12-08 Campagnolo Srl Dispositivo di comando elettrico per un deragliatore motorizzato per biciclette.
US6933836B2 (en) 2003-11-06 2005-08-23 Richard Hsu Bike braking warning control
US6991081B2 (en) 2003-11-26 2006-01-31 Shimano Inc. Shift and break control device
US7802489B2 (en) * 2005-06-01 2010-09-28 Shimano Inc. Bicycle control device
US20070193387A1 (en) * 2006-02-03 2007-08-23 Shimano Inc. Bicycle shift control device
JP4366390B2 (ja) 2006-10-13 2009-11-18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ハンドルバー組立体
ITMI20070140A1 (it) 2007-01-30 2008-07-31 Campagnolo Srl Dispositivo di interazione uomo-bicicletta
ITMI20070239A1 (it) 2007-02-09 2008-08-10 Campagnolo Srl Dispositivo di comando per un deragliatore di bicicletta
US8549955B2 (en) 2007-06-01 2013-10-08 Shimano Inc. Bicycle control device
US8695451B2 (en) * 2007-11-07 2014-04-15 Shimano Inc. Bicycle control device
EP2065298B1 (en) 2007-11-29 2011-09-28 Shimano Inc. Bicycle control device
US7908940B2 (en) * 2008-03-24 2011-03-22 Shimano Inc. Bar end electric shifter
US7760078B2 (en) 2008-06-20 2010-07-20 Shimano Inc. Wireless bicycle communication device
US8286529B2 (en) 2009-01-26 2012-10-16 Shimano Inc. Bicycle control device
EP2432672A4 (en) 2009-05-19 2013-01-16 Ev Ip Llc METHODS AND DEVICE FOR USING ELECTRIC VEHICLES
US20110074568A1 (en) 2009-09-29 2011-03-31 Johnson Li Wireless brake light apparatus
US8655561B2 (en) 2010-06-23 2014-02-18 Shimano Inc. Bicycle control system having a value generating unit
JP2012179975A (ja) 2011-02-28 2012-09-20 Shimano Inc 自転車用サスペンション制御装置の設定装置および自転車用サスペンションの制御装置
DE202011005403U1 (de) 2011-04-18 2011-06-27 Lin, Shih-Kang Elektronischer Mehrfunktionshandgriff für eine Fahrzeuglenkstange
CN102910252B (zh) * 2011-08-01 2015-09-30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部件控制装置
US10239581B2 (en) * 2011-08-26 2019-03-26 Gevenalle, Inc Bicycle brake and shift lever assembly
US8886417B2 (en) 2011-09-09 2014-11-11 Sram, Llc Bicycles with electronic shifting systems and methods
US9517812B2 (en) 2011-12-13 2016-12-13 Shimano Inc. Bicycle component operating device for controlling a bicycle component based on a sensor touching characteristic
US8714322B2 (en) 2012-01-16 2014-05-06 Sram, Llc Hydraulic brake mechanism
US8931365B2 (en) 2012-01-31 2015-01-13 Shimano Inc. Bicycle control device for controlling an electric device
US8723659B2 (en) 2012-07-10 2014-05-13 Shimano Inc. Bicycle gear shift indicator
US9090304B2 (en) 2012-08-27 2015-07-28 Shimano Inc. Bicycle control device
US9056651B2 (en) 2012-08-27 2015-06-16 Shimano Inc. Bicycle control device
US8909424B2 (en) 2012-10-11 2014-12-09 Sram, Llc Electronic shifting systems and methods
JP3181557U (ja) 2012-11-29 2013-02-14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制御装置
US10982751B2 (en) 2013-01-25 2021-04-20 Sram, Llc Control device for bicycle and methods
WO2014124126A1 (en) 2013-02-07 2014-08-14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Cyclist monitoring and recommender system
US9191038B2 (en) 2013-12-24 2015-11-17 Shimano Inc. Wireless bicycle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wireless bicyc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730580B2 (en) 2014-01-21 2020-08-04 Shimano Inc. Bicycle control device
US20150259025A1 (en) 2014-03-14 2015-09-17 Tien Hsin Industries Co., Ltd. Shifter lever for a bicycle
US20150284049A1 (en) 2014-04-04 2015-10-08 Sram, Llc Control assembly for a wireless electromechanical bicycle shifting system
EP3018048B1 (en) 2014-11-06 2019-03-06 Campagnolo S.R.L. Manual control device for a bicycle, in particular of hydraulic brake and gearshift
US10604206B2 (en) 2016-04-21 2020-03-31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10556637B2 (en) 2016-08-26 2020-02-11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10112678B2 (en) 2016-08-26 2018-10-30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10513307B2 (en) 2016-08-26 2019-12-24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10414463B2 (en) 2016-08-26 2019-09-17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10858063B2 (en) 2016-04-21 2020-12-08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10407121B2 (en) 2016-04-21 2019-09-10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7930A (zh) * 2000-06-06 2001-12-26 坎培诺洛有限公司 用于马达驱动自行车变速机构的电控装置
US20080210045A1 (en) * 2007-03-01 2008-09-04 Campagnolo S.R.L. Control device for a bicycle and bicycle comprising same
TWI415760B (zh) * 2009-10-07 2013-11-21 Shimano Kk 變速操作裝置
TW201339045A (zh) * 2012-03-30 2013-10-01 Shimano Kk 腳踏車液壓元件操作裝置
CN104210612A (zh) * 2013-05-30 2014-12-17 株式会社岛野 操作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843763B2 (en) 2020-11-24
DE102017107387A1 (de) 2017-10-26
CN107303930B (zh) 2020-02-07
US20170305492A1 (en) 2017-10-26
TW201738135A (zh) 2017-11-01
CN107303930A (zh) 2017-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08703B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
TWI739822B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
TWI708702B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
TWI704074B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
TWI708704B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
US10967933B2 (en)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CN107303931B (zh) 自行车操作装置
US10112678B2 (en)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CN107303937B (zh) 自行车操作装置
CN107434003B (zh) 自行车操作装置
TWI687337B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
US11591045B2 (en)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 powered veh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