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37514B - 具有保護電路的升壓轉換模組 - Google Patents

具有保護電路的升壓轉換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37514B
TWI737514B TW109135344A TW109135344A TWI737514B TW I737514 B TWI737514 B TW I737514B TW 109135344 A TW109135344 A TW 109135344A TW 109135344 A TW109135344 A TW 109135344A TW I737514 B TWI737514 B TW I73751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upled
inductor
conducting element
unidirectional conducting
boos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53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15760A (zh
Inventor
黃文育
林信晃
Original Assignee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353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37514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75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7514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157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5760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一種具有保護電路的升壓轉換模組包括第一升壓電路、第二升壓電路、第一單向導通元件及第二單向導通元件。第一升壓電路包括第一電感與第一開關單元構成的第一輸入迴路,第二升壓電路包括第二電感與第二開關單元構成的第二輸入迴路,且第一電感與第二電感構成共鐵芯架構之耦合電感。第一單向導通元件用以阻擋耦合電感感應至第一輸入迴路的第一逆向電流,且第二單向導通元件用以阻擋耦合電感感應至第二輸入迴路的第二逆向電流。

Description

具有保護電路的升壓轉換模組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具有保護電路的升壓轉換模組,尤指一種具有保護電路的共鐵芯架構升壓轉換模組。
圖1為現有的應用於太陽能電池模組20的升壓轉換模組10-1電路架構。在此架構中,包括兩組獨立運作的升壓電路10-2、10-3。此兩組升壓電路10-2、10-3係並聯運作,且分別將第一電源V1與第二電源V2轉換為輸出電源Vo。但是,在太陽能電池模組20內包括多組太陽能電池的情況下,每一組太陽能電池必須要使用一組升壓電路將其電能轉換為輸出電源Vo,因此在大面積鋪設太陽能電池模組20的情況下,升壓轉換模組10-1勢必包括了多組的升壓電路,造成升壓轉換模組10-1電路體積過大,不利於升壓轉換模組10-1的裝置架設。其中,通常升壓電路中體積較大的元件為內部的電感L,其原因在於電感L包括了鐵心及線圈,且鐵心的尺寸通常係為造成電感L電路體積過大的主因。由於每個升壓電路內勢必包括鐵心,造成無法縮小升壓轉換模組10-1的主因。
其次,由於升壓轉換模組10-1由多組升壓電路並聯而成,因此在太陽能電池模組20發生問題的狀況下(例如但不限於,反接或損壞無輸出的情況),往往不只會影響到對應耦接的升壓電路,而是通過並聯的結構影響到他組的升壓電路,造成他組的升壓電路運作發生問題,使得升壓轉換模組10-1的效率低落。
因此,如何設計出一種具有保護電路的升壓轉換模組,利用共鐵芯架構的電路元件縮小升壓轉換模組的體積,且具有保護電路避免太陽能電池模組發生狀況時,升壓轉換模組內的升壓電路不相互影響,乃為本案創作人所欲行研究的一大課題。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具有保護電路的升壓轉換模組,以克服習知技術的問題。因此,本發明具有保護電路的升壓轉換模組包括,第一升壓電路,耦接第一電源,且包括第一電感與第一開關單元構成的第一輸入迴路。第二升壓電路,耦接第二電源,且包括第二電感與第二開關單元構成的第二輸入迴路,第一電感與第二電感構成共鐵芯架構之耦合電感。第一單向導通元件,耦接於第一輸入迴路,且用以阻擋耦合電感感應至第一輸入迴路的第一逆向電流。及第二單向導通元件,耦接於第二輸入迴路,且用以阻擋耦合電感感應至第二輸入迴路的第二逆向電流。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及功效在於,利用共鐵芯架構之耦合電感縮小升壓轉換模組的體積,且利用保護電路避免其中一個太陽能電池電壓很低時,其對應耦接的升壓電路不產生逆向電流,進而提高升壓轉換模組的工作效率。
為了能更進一步瞭解本發明為達成預定目的所採取之技術、手段及功效,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明之詳細說明與附圖,相信本發明之目的、特徵與特點,當可由此得一深入且具體之瞭解,然而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並非用來對本發明加以限制者。
茲有關本發明之技術內容及詳細說明,配合圖式說明如下:
請參閱圖2為本發明具有保護電路的升壓轉換模組第一實施例之電路方塊圖。升壓轉換模組10耦接太陽能電池模組20與負載30之間,且將太陽能電池模組20所提供的能量轉換為輸出電源Vo供負載30使用。升壓轉換模組10包括第一升壓電路12、第二升壓電路14、控制單元16、輸出電容Co及保護電路18,且第一升壓電路12與第二升壓電路14為升壓轉換器(Boost Converter)。第一升壓電路12包括第一電感L1、第一功率二極體D1及第一開關單元122,且第二升壓電路14包括第二電感L2、第二功率二極體D2及第二開關單元142。第一電感L1的一端耦接太陽能電池模組20中的其中之一太陽能電池而獲取第一電源V1,且另一端通過第一節點A耦接第一功率二極體D1的一端。第一開關單元122的一端耦接第一節點A,且另一端耦接負端。第二電感L2的一端耦接第二電源V2,且另一端通過第二節點B耦接第二功率二極體D2的一端。第二開關單元142的一端耦接第二節點B,且另一端耦接負端。控制單元16耦接第一開關單元122,且通過控制第一開關單元122的切換而控制第一升壓電路12將第一電源V1轉換為輸出電源Vo(第二升壓電路14亦是如此)。輸出電容Co耦接第一功率二極體D1與第二功率二極體D2的另一端,穩定升壓轉換模組10所轉換的輸出電源Vo。
進一步而言,為了將第一電感L1與第二電感L2結合成同一顆,使得升壓轉換模組10的體積下降,且降低電路成本,因此第一電感L1與第二電感L2構成共鐵芯架構之耦合(Coupled)電感Lc。其中,耦合電感Lc的同名端如圖2所示,即耦合電感Lc的同名端分別耦接第一電源V1的正端與第二電源V2的正端。利用耦合電感Lc方式可以兩組或多組的升壓電路共用一顆電感,控制單元16係控制第一開關單元122與第二開關單元142大致上同步地切換(即通過佔空比大致相同的控制訊號控制第一開關單元122與第二開關單元142同開同關)。佔空比大致相同所指的是佔空比的誤差在誤差範圍內,其範圍優選的但不限於佔空比的差距10%以內,其誤差範圍可以包括容許控制第一開關單元122與第二開關單元142的訊號有些許的位移,或兩控制訊號的佔空比一大一小。如此第一電源V1與第二電源V2的電壓差在第一預定範圍內的條件下,流過第一電感L1的第一電流I1與流過第二電感L2的第二電流I2會保持大致均流。但是當第一電源V1與第二電源V2的電壓差過大時,會導致輸入電壓較小的那組的電感因耦合效應而感應產生另外一個方向的逆向電流。此逆向電流會造成環流損耗,使得升壓轉換模組10的效率降低。
具體而言,第一升壓電路12包括由第一電源V1、第一電感L1及第一開關單元122構成的第一輸入迴路Li1。在第一電源V1的電壓遠小於第二電源V2而導致第二電流I2流過第二電感L2時,第一電感L1因耦合效應而感應到第一逆向電流If1(因打點端而感應到反方向的電流)。由於升壓轉換模組10不具有保護電路18的情況下,第一輸入迴路Li1上並未有防止第一逆向電流If1構成封閉迴路的單向導通元件,導致第一電感L1所感應到的第一逆向電流If1通過第一電感L1、第一電源V1(或第一輸入電容C1)、第一開關單元122及第一電感L1的電流路徑構成封閉迴路,使得升壓轉換模組10的效率因此降低。第二升壓電路14的第二輸入迴路Li2產生第二逆向電流If2的狀況亦是如此,在此不再加以贅述。
舉例而言,假設未設有保護電路18的情況下,第一電源V1為200V,且第二電源V2接近0V時(即第二升壓電路14可能未耦接太陽能電池或對應的太陽能電池被遮陰),因第二電源V2的電壓值遠低於第一電源V1,所以第二電感L2因耦合電感Lc的耦合效應而產生感應電壓,進而產生第二逆向電流If2的電流路徑。為了避免此狀況發生,本發明之保護電路18係包括第一單向導通元件182與第二單向導通元件184。第一單向導通元件182耦接第一輸入迴路Li1,且用以阻擋耦合電感Lc感應至第一電感L1的第一逆向電流If1。第二單向導通元件184耦接第二輸入迴路Li2,且用以阻擋耦合電感Lc感應至第二電感L2的第二逆向電流If2。
進一步而言,第一單向導通元件182可設置於第一輸入迴路Li1中的至少三個位置。其中之一的耦接位置為,第一單向導通元件182耦接第一電感L1與第一節點A之間,另外一個的耦接位置為,第一單向導通元件182耦接第一節點A與第一開關單元122之間。上述兩個耦接位置皆可逆偏阻擋耦合電感Lc耦合至第一電感L1的第一逆向電流If1,以防止第一逆向電流If1的產生而構成封閉迴路的電流路徑。最後一個的耦接位置為,第一單向導通元件182耦接第一電源V1與第一電感L1之間。然而,並不限定僅前述三個位置,只要位於第一輸入迴路Li1中能達到阻擋逆向電流都是可選的位置。第二單向導通元件184的具體耦接位置亦是如此,在此不再加以贅述。
其中,上述三者耦接位置又以第一單向導通元件182耦接第一節點A與第一開關單元122之間的位置為最佳。其原因在於,升壓電路的控制方式使第一電流I1交替的操作於經過第一開關單元122和提供至輸出電容Co的狀態,單向因此單向導通元件182耦接第一節點A與第一開關單元122之間的位置時,相比設置於其餘兩個位置,所通過的平均電流較小,損耗也較低。第二單向導通元件184的耦接位置亦是如此,在此不再加以贅述。值得一提,第一單向導通元件182與第二單向導通元件184可以為二極體、閘流體或矽控整流器等元件,或是由單向導通電路(例如但不限於邏輯開關電路)構成。其中,由於二極體無須控制,且線路簡單,因此又以第一單向導通元件182與第二單向導通元件184使用二極體為最佳。
請參閱圖3為本發明具有保護電路的升壓轉換模組第二實施例之電路方塊圖,復配合參閱圖2。圖3實施例之升壓轉換模組10’與圖2實施例之升壓轉換模組10差異在於,第一升壓電路12’與第二升壓電路14’為飛跨電容升壓轉換器(Flying-capacitor boost converter)。第一升壓電路12’包括第一電感L1、第一開關單元122’、第一二極體組124及第一飛跨電容126,且第二升壓電路14’包括第二電感L2、第二開關單元142’、 第二二極體組144及第二飛跨電容146。第一電感L1的一端耦接第一電源V1,且另一端通過第一節點A耦接第一二極體組124的一端。第一開關單元122’的一端耦接第一節點A,且另一端耦接負端。第一二極體組124包括串聯的第一功率二極體D1與第二功率二極體D2,且第一功率二極體D1耦接第一節點A。第一開關單元122’包括串聯的第一功率開關Q1與第二功率開關Q2,且第一功率開關Q1耦接第一節點A,第二功率開關Q2耦接負端。第一飛跨電容126的一端耦接第一功率開關Q1與第二功率開關Q2之間,且第一飛跨電容126的另一端耦接第一功率二極體D1與第二功率二極體D2之間。
第二電感L2的一端耦接第二電源V2,且另一端通過第二節點B耦接第二二極體組144的一端。第二開關單元142’的一端耦接第二節點B,且另一端耦接負端。第二二極體組144包括串聯的第三功率二極體D3與第四功率二極體D4,且第三功率二極體D3耦接第二節點B。第二開關單元142’包括串聯的第三功率開關Q3與第四功率開關Q4,且第三功率開關Q3耦接第二節點B,第四功率開關Q4耦接負端。第二飛跨電容146的一端耦接第三功率開關Q3與第四功率開關Q4之間,且第二飛跨電容146的另一端耦接第三功率二極體D3與第四功率二極體D4之間。
控制單元16耦接第一功率開關Q1與第二功率開關Q2,且通過控制第一功率開關Q1與第二功率開關Q2的切換而控制第一升壓電路12’將第一電源V1轉換為輸出電源Vo(第二升壓電路14’亦是如此)。輸出電容Co耦接第二功率二極體D2與第四功率二極體D4的另一端,以穩定升壓轉換模組10’所轉換的輸出電源Vo。第一電感L1與第二電感L2構成共鐵芯架構之耦合電感Lc,且控制方式相似於圖2,控制單元16係控制第一開關單元122’與第二開關單元142’大致上同步地切換(第一功率開關Q1與第三功率開關Q3大致同步,第二功率開關Q2與第四功率開關Q4大致同步)。
第一升壓電路12包括由第一電源V1、第一電感L1及第一開關單元122’構成的第一輸入迴路Li1。在第一電源V1的電壓遠小於第二電源V2而導致第二電流I2流過第二電感L2時,第一電感L1因耦合效應而感應到第一逆向電流If1(第二升壓電路14’的第二輸入迴路Li2的狀況亦是如此,在此不再加以贅述)。因此保護電路18同樣通過第一單向導通元件182耦接第一輸入迴路Li1而阻擋耦合電感Lc感應至第一電感L1的第一逆向電流If1,且通過第二單向導通元件184耦接第二輸入迴路Li2而阻擋耦合電感Lc感應至第二電感L2的第二逆向電流If2。
相似於圖2,第一單向導通元件182可設置於第一輸入迴路Li1中的至少三個位置。其中之一的耦接位置為,第一單向導通元件182耦接第一電感L1與第一節點A之間,另外一個的耦接位置為,第一單向導通元件182耦接第一節點A與第一開關單元122’之間(即耦接第一開關單元122’的第一功率開關Q1)。最後一個的耦接位置為,第一單向導通元件182耦接第一電源V1與第一電感L1之間。上述三者耦接位置皆可阻擋耦合電感Lc感應至第一電感L1的第一逆向電流If1,以防止第一逆向電流If1的產生而構成封閉迴路的電流路徑。第二單向導通元件184的具體耦接位置亦是如此,在此不再加以贅述。值得一提,於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雖然圖2~3僅出示兩組升壓電路構成的升壓轉換模組10架構,但不以此為限。換言之,升壓轉換模組10可以由兩組以上的升壓電路構成,且耦合電感Lc可以由對應升壓電路數量的電感共鐵心構成。
請參閱圖4為本發明具有保護電路的升壓轉換模組第三實施例之電路方塊圖,復配合參閱圖2~3。在圖4中係以圖2的升壓轉換模組10架構為例,保護電路的18進一步包括第三單向導通元件186與第四單向導通元件188。第三單向導通元件186跨接於第一升壓電路12的輸入端(即並聯第一電源V1)。且用以提供第一反接箝位路徑Lr1,第四單向導通元件188跨接於第二升壓電路14的輸入端(即並聯第二電源V2),且用以提供第二反接箝位路徑Lr2。
具體而言,在保護電路的18不具有第三單向導通元件186與第四單向導通元件188的狀況下,且第一升壓電路12或第二升壓電路14其中一組的輸入電源被反接時,由於輸入電源耦接正確的升壓電路會正常運作,因此輸出電容Co上有輸出電源Vo。此時輸入電源反接的該組升壓電路的功率二極體會承受輸入電源疊加輸出電源Vo的跨壓(即電壓疊加路徑Lv),若該功率二極體並未針對此狀況特別地選用高耐壓規格,則該功率二極體會發生跨壓超規格而損毀的狀況。值得一提,第三單向導通元件186與第四單向導通元件188可以為二極體、閘流體或矽控整流器等元件,或是由單向導通電路(例如但不限於邏輯開關電路)構成。其中,由於二極體無須控制,且線路簡單,因此又以第三單向導通元件186與第四單向導通元件188使用二極體為最佳。
以圖4為例,假設第一電源V1為1000V且被反接,第二升壓電路14將1000V的第二電源V2輸出至輸出電容Co使其電壓為1000V。在此狀況下,電壓疊加路徑Lv所疊加的電壓高達2000V,因此第一功率二極體D1必須要承受2000V的跨壓。同樣的狀況也會發生於圖3中的第一功率二極體D1,但其僅承受輸出電容Co的電壓的一半加上反接的輸入電源,但依然會損壞。為了避免此狀況發生,本發明之保護電路18係利用第三單向導通元件186提供第一反接箝位路徑Lr1,以在第一電源V1恰巧反接時,反接的第一電源V1能夠通過第一反接箝位路徑Lr1箝位於低電壓而不將其電壓值疊加於第一功率二極體D1上。如此,在第一功率二極體D1不損壞的情況下,升壓轉換模組10繼續運作,且第一單向導通元件182用以防止第一逆向電流If1的產生而構成封閉迴路的電流路徑。第四單向導通元件188亦是提供此功能,在此不在加以贅述。此外,圖3的升壓轉換模組10’同樣適用第三單向導通元件186與第四單向導通元件188進行第一功率二極體D1與第三功率二極體D3的保護,在此不再加以贅述。
請參閱圖5為本發明具有保護電路的升壓轉換模組第四實施例之電路方塊圖,復配合參閱圖2~4。在圖5中係以圖2的升壓轉換模組10架構為例,保護電路的18進一步包括電流感測單元190耦接於第一輸入迴路Li1與該第二輸入迴路Li2的共負端路徑Lg,且用以偵測流過第一升壓電路12與該第二升壓電路14的總電流It。具體而言,習知的兩組升壓轉換器在量測電流時,必須要分別使用一組電流感測單元量測各別的電流大小。即便此兩組升壓轉換器被控制在均流,其仍然需要分別使用一組電流感測單元量測各別的電流大小。本案由於第一升壓電路12與該第二升壓電路14整合為單一升壓轉換模組10,第一開關單元122的第二端與第二開關單元142的第二端共同耦接,使第一輸入迴路Li1與該第二輸入迴路Li2形成一共負端路徑Lg,因此可僅使用單一個電流感測單元190量測第一升壓電路12與該第二升壓電路14的總電流It。其中,控制單元16在第一電源V1與第二電源V2的電壓差在第一預定範圍的條件下維持流過第一電感L1的第一電流I1與流過第二電感L2的第二電流I2大致均流,因此電流感測單元190所量測到的總電流It即大致上等於第一電流I1與第二電流I2的平均。
請參閱圖6為本發明具有保護電路的升壓轉換模組第五實施例之電路方塊圖,復配合參閱圖1~5。在圖6中係以圖2的升壓轉換模組10架構為例,升壓轉換模組10進一步包括比流單元192,比流單元192耦接耦合電感Lc,其具體的位置可以在耦合電感Lc、第一電源V1及第二電源V2之間,或者耦合電感Lc、第一節點A及第二節點B之間。比流單元192雖然類似於耦合電感Lc,也是利用線圈繞製,但其打點端與第一電源V1及第二電源V2連接關係與耦合電感Lc相異,且線圈數也較少。如圖6所示,比流單元192的異名端耦接耦合電感Lc的同名端,比流單元192用以在第一電源V1與第二電源V2的電壓差在第二預定範圍內,維持流過第一電感L1的第一電流I1與流過第二電感L2的第二電流I2為均流。
其原因在於,比流單元192中的兩繞組打點端為相反端。因此當第一電流I1較大時,比流單元192會通過耦合效應而感應到第二升壓電路14,以拉近第一電流I1與第二電流I2的差距而保持兩升壓電路為均流(第二電流I2較大亦是如此)。因此,第二預定範圍會大於第一預定範圍。即使用比流單元192的升壓轉換模組10可以在第一電源V1與第二電源V2的電壓差更大的情況下,仍可保持第一電流I1與第二電流I2為均流。
惟,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具體實施例之詳細說明與圖式,惟本發明之特徵並不侷限於此,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本發明之所有範圍應以下述之申請專利範圍為準,凡合於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之精神與其類似變化之實施例,皆應包括於本發明之範疇中,任何熟悉該項技藝者在本發明之領域內,可輕易思及之變化或修飾皆可涵蓋在以下本案之專利範圍。
10、10’、10-1:升壓轉換模組
10-2、10-3:升壓電路
L:電感
12、12’:第一升壓電路
L1:第一電感
122、122’:第一開關單元
Q1:第一功率開關
Q2:第二功率開關
A:第一節點
124:第一二極體組
126:第一飛跨電容
14、14’:第二升壓電路
L2:第二電感
142、142’:第二開關單元
Q3:第三功率開關
Q4:第四功率開關
B:第二節點
144:第二二極體組
146:第二飛跨電容
D1:第一功率二極體
D2:第二功率二極體
D3:第三功率二極體
D4:第四功率二極體
Lc:耦合電感
16:控制單元
Co:輸出電容
C1:第一輸入電容
C2:第二輸入電容
18:保護電路
182:第一單向導通元件
184:第二單向導通元件
186:第三單向導通元件
188:第四單向導通元件
190:電流感測單元
192:比流單元
20:太陽能電池模組
30:負載
V1:第一電源
V2:第二電源
Vo:輸出電源
I1:第一電流
I2:第二電流
If1:第一逆向電流
If2:第二逆向電流
It:總電流
Li1:第一輸入迴路
Li2:第二輸入迴路
Lr1:第一反接箝位路徑
Lr2:第二反接箝位路徑
Lv:電壓疊加路徑
Lg:共負端路徑
圖1為現有的應用於太陽能電池模組的升壓轉換模組電路架構;
圖2為本發明具有保護電路的升壓轉換模組第一實施例之電路方塊圖;
圖3為本發明具有保護電路的升壓轉換模組第二實施例之電路方塊圖;
圖4為本發明具有保護電路的升壓轉換模組第三實施例之電路方塊圖;
圖5為本發明具有保護電路的升壓轉換模組第四實施例之電路方塊圖;及
圖6為本發明具有保護電路的升壓轉換模組第五實施例之電路方塊圖。
10:升壓轉換模組
12:第一升壓電路
L1:第一電感
122:第一開關單元
A:第一節點
14:第二升壓電路
L2:第二電感
D1:第一功率二極體
D2:第二功率二極體
Lc:耦合電感
16:控制單元
Co:輸出電容
C1:第一輸入電容
C2:第二輸入電容
18:保護電路
182:第一單向導通元件
184:第二單向導通元件
20:太陽能電池模組
30:負載
V1:第一電源
V2:第二電源
Vo:輸出電源
I1:第一電流
I2:第二電流
If1:第一逆向電流
If2:第二逆向電流
Li1:第一輸入迴路
Li2:第二輸入迴路

Claims (14)

  1. 一種具有保護電路的升壓轉換模組,包括: 一第一升壓電路,耦接一第一電源,且包括一第一電感與一第一開關單元構成的一第一輸入迴路; 一第二升壓電路,耦接一第二電源,且包括一第二電感與一第二開關單元構成的一第二輸入迴路,該第一電感與該第二電感構成共鐵芯架構之一耦合電感; 一第一單向導通元件,耦接於該第一輸入迴路,且用以阻擋該耦合電感感應至該第一輸入迴路的一第一逆向電流;及 一第二單向導通元件,耦接於該第二輸入迴路,且用以阻擋該耦合電感感應至該第二輸入迴路的一第二逆向電流。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升壓轉換模組,其中更包括: 一第三單向導通元件,跨接於該第一升壓電路的一輸入端,且用以提供該第一電源反接時的一第一反接箝位路徑; 一第四單向導通元件,跨接於該第一升壓電路的一輸入端,且用以提供該第二電源反接時的一第二反接箝位路徑。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升壓轉換模組,其中該第一單向導通元件、該第二單向導通元件、該第三單向導通元件及該第四單向導通元件為一二極體。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升壓轉換模組,其中該第一開關的一第一端耦接該第一電感,該第二開關的一第一端耦接該第二電感,且該第一開關的一第二端與該第二開關的一第二端共同耦接,使該第一輸入迴路與該第二輸入迴路形成一共負端路徑。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升壓轉換模組,其中更包括: 一電流感測單元,耦接於該共負端路徑,且用以偵測流過該第一升壓電路與該第二升壓電路的一總電流。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升壓轉換模組,其中該耦合電感的同名端分別耦接該第一電源的一正端與該第二電源的一正端。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升壓轉換模組,其中更包括: 一比流單元,耦接該耦合電感; 其中,該比流單元的異名端耦接該耦合電感的同名端。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升壓轉換模組,其中該第一升壓電路與該第二升壓電路為一升壓轉換器,且該第一電感與該第一開關單元之間包括耦接一第一功率二極體的一第一節點,該第二電感與該第二開關單元之間包括耦接一第二功率二極體的一第二節點。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升壓轉換模組,其中該第一單向導通元件耦接該第一電感與該第一節點之間,或該第一單向導通元件耦接該第一節點與該第一開關單元之間,或該第一單向導通元件耦接該第一電源與該第一電感之間。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升壓轉換模組,其中該第二單向導通元件耦接該第二電感與該第二節點之間,或該第二單向導通元件耦接該第二節點與該第二開關單元之間,或該第二單向導通元件耦接該第二電源與該第二電感之間。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升壓轉換模組,其中該第一升壓電路與該第二升壓電路為一飛跨電容升壓轉換器,且該第一電感與該第一開關單元之間包括耦接一第一功率二極體組的一第一節點,該第二電感與該第二開關單元之間包括耦接一第二功率二極體組的一第二節點。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升壓轉換模組,其中該第一單向導通元件耦接該第一電感與該第一節點之間,或該第一單向導通元件耦接該第一節點與該第一開關單元之間,或該第一單向導通元件耦接該第一電源與該第一電感之間。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升壓轉換模組,其中該第二單向導通元件耦接該第二電感與該第二節點之間,或該第二單向導通元件耦接該第二節點與該第二開關單元之間,或該第二單向導通元件耦接該第二電源與該第二電感之間。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升壓轉換模組,其中該第一開關單元與該第二開關單元被控制在一誤差範圍內同步切換。
TW109135344A 2020-10-13 2020-10-13 具有保護電路的升壓轉換模組 TWI7375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35344A TWI737514B (zh) 2020-10-13 2020-10-13 具有保護電路的升壓轉換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35344A TWI737514B (zh) 2020-10-13 2020-10-13 具有保護電路的升壓轉換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37514B true TWI737514B (zh) 2021-08-21
TW202215760A TW202215760A (zh) 2022-04-16

Family

ID=782834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5344A TWI737514B (zh) 2020-10-13 2020-10-13 具有保護電路的升壓轉換模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37514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19743A1 (en) * 2008-07-24 2010-01-28 Sanken Electric Co., Ltd. Dc-dc converter
TW201530976A (zh) * 2014-01-28 2015-08-01 Delta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多電源供電系統及其控制方法
TW201541829A (zh) * 2014-04-29 2015-11-01 Univ Hungkuang 高效率大範圍輸出電壓之直流電源昇壓電路
US20180011149A1 (en) * 2016-07-07 2018-01-11 Delta Electronics, Inc. Power converting device and ground impedance value detecting method
TW201820768A (zh) * 2016-11-16 2018-06-01 康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備援式電源供應裝置
WO2020065857A1 (ja) * 2018-09-27 2020-04-02 東芝三菱電機産業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19743A1 (en) * 2008-07-24 2010-01-28 Sanken Electric Co., Ltd. Dc-dc converter
TW201530976A (zh) * 2014-01-28 2015-08-01 Delta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多電源供電系統及其控制方法
TW201541829A (zh) * 2014-04-29 2015-11-01 Univ Hungkuang 高效率大範圍輸出電壓之直流電源昇壓電路
US20180011149A1 (en) * 2016-07-07 2018-01-11 Delta Electronics, Inc. Power converting device and ground impedance value detecting method
TW201820768A (zh) * 2016-11-16 2018-06-01 康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備援式電源供應裝置
WO2020065857A1 (ja) * 2018-09-27 2020-04-02 東芝三菱電機産業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5760A (zh) 2022-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60244B2 (en) Magnetic integration double-ended converter
DK2965329T3 (en) Integrated magnetic transformer device
Naseem et al. Triple-active-bridge converter with automatic voltage balancing for bipolar DC distribution
TWI737129B (zh) 直流/直流變換系統
CN102638164B (zh) 一种高升压电路、太阳能逆变器与太阳能电池系统
Peng et al. A compact nX DC-DC converter for photovoltaic power systems
US8885366B2 (en) DC-to-DC voltage regulator and its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JP2015534450A (ja) ダイオード逆回復回路を備える光電変換装置
TWI412200B (zh) 具多組輸出之太陽能電源轉換系統及其轉換電路
JP7203911B2 (ja) 保護回路を備えるブースト変換モジュール
TWI737514B (zh) 具有保護電路的升壓轉換模組
KR101034263B1 (ko) 태양광 발전용 dc-dc 컨버터
Zhu et al. Integrated Magnetic Buck–Boost Converter With “Zero” Output Current Ripple
TW201541826A (zh) 具有功率因素校正電路的電源供應器
CN115051572B (zh) 带有串联谐振型lc功率自均衡单元的iios变换器及方法
CN208433913U (zh) 反激电路和反激变换器
US20230122794A1 (en) Three-phase llc converters with integrated magnetics
WO2019019784A1 (zh) 一种高压电源电路
CN108233723A (zh) 反激电路和反激变换器
Ranipriya et al. A brief review on partially isolated bidirectional multiport converters for renewable energy sourced DC microgrids
CN109194116B (zh) 一种半桥电路并联无源均流电路
Vinnikov et al. Voltage gain extension techniques for high step-up galvanically isolated DC-DC converters
US20190363645A1 (en) Power converting apparatus, and photovoltaic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KR20100078124A (ko) 소프트 스위칭 기능을 갖는 dc­dc 컨버터
KR20190106038A (ko) 낮은 자화 전류 오프셋을 갖는 zvs 액티브 클램프 다중 출력 컨버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