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30852B - 成像鏡頭(四十六) - Google Patents

成像鏡頭(四十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30852B
TWI730852B TW109125120A TW109125120A TWI730852B TW I730852 B TWI730852 B TW I730852B TW 109125120 A TW109125120 A TW 109125120A TW 109125120 A TW109125120 A TW 109125120A TW I730852 B TWI730852 B TW I73085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group
axis
refractive power
alo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51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04959A (zh
Inventor
張錫齡
姚淳颺
曾明煌
陳建宏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亞洲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亞洲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251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30852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08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0852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049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4959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群、一第二透鏡群、一第三透鏡群、一第四透鏡群及一第五透鏡群。第一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第二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鏡群具有屈光力。第四透鏡群具有屈光力。第五透鏡群具有屈光力。第一透鏡群、第二透鏡群、第三透鏡群、第四透鏡群及第五透鏡群沿著一軸線從一第一側至一第二側依序排列。其更包括一第一反射元件,此第一反射元件包括一第一反射面,此第一反射元件設置於第一透鏡群及第五透鏡群之間。

Description

成像鏡頭(四十六)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成像鏡頭。
光學變焦技術發展至今已相當成熟,大量的光學變焦鏡頭被使用於數位可交換鏡頭單眼相機或一般數位不可交換鏡頭相機,由於光學變焦鏡頭總長度較長,且隨著變焦倍率愈高鏡頭總長度愈長,現今講求輕薄的智慧型手機根本無法裝配傳統架構的光學變焦鏡頭。所以需要有另一種新架構的成像鏡頭同時滿足小型化、高解析度及具備光學變焦功能,才能滿足智慧型手機對光學變焦功能的需求。
有鑑於此,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其鏡頭總長度較短、解析度較高、具備光學變焦功能,但是仍具有良好的光學性能。
本發明之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群、一第二透鏡群、一第三透鏡群、一第四透鏡群及一第五透鏡群。第一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第二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鏡群具有屈光力。第四透鏡群具有屈光力。第五透鏡群具有屈光力。第一透鏡群、第二透鏡群、第三透鏡群、第四透鏡群及第五透鏡群沿著一軸線從一第一側至一第二側依序排列。其更 包括一第一反射元件,此第一反射元件包括一第一反射面,此第一反射元件設置於第一透鏡群及第五透鏡群之間。
其中可更包括一第二反射元件設置於第一側與第一透鏡群之間,第二反射元件包括一第二反射面。
其中第一透鏡群包括一1-1透鏡,1-1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一側,第二透鏡群包括一2-1透鏡以及一第一光圈,2-1透鏡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一側及另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二側,第一光圈為一可變光圈,2-1透鏡及第一光圈沿著軸線從第一側至第二側依序排列,第三透鏡群包括一3-1透鏡,3-1透鏡具有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二側,第四透鏡群包括一4-1透鏡,4-1透鏡具有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二側,第五透鏡群包括一5-1透鏡,5-1透鏡具有正屈光力。
其中1-1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可更包括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二側,第三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且可更包括一3-2透鏡設置於3-1透鏡與第四透鏡群之間,3-2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一側及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二側,3-1透鏡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可更包括另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一側,3-1透鏡及3-2透鏡沿著軸線從第一側至第二側依序排列,第四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4-1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可更包括一凹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一側,第五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5-1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一側及一凹面沿著軸線朝向該第二側。
其中1-1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可更包括一凸面沿著軸線朝 向第二側,第二透鏡群可更包括一2-2透鏡設置於第一透鏡群與2-1透鏡之間,2-2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一側及一凹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二側,2-2透鏡、2-1透鏡及第一光圈沿著軸線從第一側至第二側依序排列,第三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3-1透鏡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可更包括另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一側,第四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4-1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可更包括一凹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一側,第五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5-1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一側及一凹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二側。
其中第一透鏡群可更包括一1-2透鏡設置於1-1透鏡與第二透鏡群之間,1-2透鏡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一側及另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二側,1-1透鏡為雙凹透鏡,且可更包括另一凹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二側,1-1透鏡及1-2透鏡沿著軸線從第一側至第二側依序排列,第二透鏡群可更包括一2-2透鏡設置於第一透鏡群與2-1透鏡之間,2-2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一側及一凹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二側,2-2透鏡、2-1透鏡及第一光圈沿著軸線從第一側至第二側依序排列,第三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且可更包括一3-2透鏡設置於3-1透鏡與第四透鏡群之間,3-2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一側及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二側,3-1透鏡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可更包括另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一側,3-1透鏡及3-2透鏡沿著軸線從第一側至第二側依序排列,第四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4-1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可更包括一凹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一側,第五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5-1透鏡為彎月型透鏡, 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一側及一凹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二側。
其中第一透鏡群可更包括一1-2透鏡設置於1-1透鏡與第二透鏡群之間,1-2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一側及一凹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二側,1-1透鏡為雙凹透鏡,且可更包括另一凹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二側,1-1透鏡及1-2透鏡沿著軸線從第一側至第二側依序排列,第二透鏡群可更包括一2-2透鏡設置於第一透鏡群與2-1透鏡之間,2-2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一側及一凹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二側,2-2透鏡、2-1透鏡及第一光圈沿著軸線從第一側至第二側依序排列,第三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3-1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可更包括一凹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一側,第四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4-1透鏡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可更包括另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一側,第五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且可更包括一5-2透鏡設置於第四透鏡群與5-1透鏡之間,5-2透鏡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一側及另一凹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二側,5-1透鏡為雙凸透鏡,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一側及另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二側。
其中第一透鏡群可更包括一1-2透鏡設置於1-1透鏡與第二透鏡群之間,1-2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一側及一凹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二側,1-1透鏡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可更包括一凹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二側,1-1透鏡及1-2透鏡沿著軸線從第一側至第二側依序排列,第二透鏡群可更包括一2-2透鏡設置於第一透鏡群與2-1透鏡之間,2-2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 沿著軸線朝向第一側及一凹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二側,2-2透鏡、2-1透鏡及第一光圈沿著軸線從第一側至第二側依序排列,第三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3-1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可更包括一凹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一側,第四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4-1透鏡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可更包括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一側,第五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且可更包括一5-2透鏡設置於第四透鏡群與5-1透鏡之間,5-2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一側及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二側,5-1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包括一凹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一側及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第二側。
其中第一光圈的內環周部形狀與外環周部形狀皆為非圓形。
其中其第二透鏡群及第四透鏡群可沿著軸線移動,第一透鏡群及第三透鏡群固定,以使成像鏡頭由一廣角端變焦至一望遠端
其中第二透鏡群、第三透鏡群及四透鏡群可沿著軸線移動,第一透鏡群固定,以使成像鏡頭由一廣角端變焦至一望遠端。
其中第二透鏡群可沿著軸線移動,第一透鏡群、第三透鏡群及第四透鏡群固定,以使成像鏡頭由一廣角端變焦至一望遠端。
其中第五透鏡群可沿著軸線移動,以使成像鏡頭進行自動對焦。
本發明之成像鏡頭可更包括一分光元件及三影像感測元件,其中分光元件設置於第五透鏡群與第二側之間,此等影像感測元件分別設置於分光元件之一側,分光元件將一可見光分解成一紅光、一綠光及 一藍光,此等影像感測元件將紅光、綠光及藍光分別轉換成一紅光影像、一綠光影像及一藍光影像。
本發明之成像鏡頭可更包括一分光元件及二影像感測元件,分光元件設置於第五透鏡群與第二側之間,此等影像感測元件分別設置於分光元件之一側,分光元件將一可見光分解成一藍綠光及一紅綠光,此等影像感測元件將藍綠光及紅綠光分別轉換成一藍綠光影像及一紅綠光影像。
其中成像鏡頭至少滿足以下條件中任一項:3<TL1/DL4<8;0<TL2/DL4<3;0<DREF/DMAX<2;0.5<TL1/TL2<3.5;0.1<DMAX/TL1<0.8;0.2<DMAX/TL2<1;2<TTL/DLOBJ<7;4<TTL/DLIMG<10;4<TL1/DREF<6;1<TL2/DREF<4;80<TC23WIDE/TC23TELE<120;其中,DL4為2-1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光學有效徑,DREF為第一反射面之一光學有效徑,DMAX為所有透鏡之一最大光學有效徑,TL1為1-1透鏡之一物側面至第一反射面於軸線上之一間距,TL2為第一反射面至一成像面於軸線上之一間距,TTL為最靠近第一側的透鏡之一物側面至成像面於軸線上之一間距,DLOBJ為最靠近第一側的透鏡之物側面之一光學有效徑,DLIMG為最靠近第二側的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光學有效徑,TC23WIDE為一廣角端時第一透鏡群至第二透鏡群於軸線上之一間距,TC23TELE為一望遠端時第一透鏡群至第二透鏡群於軸線上之一間距。
為使本發明之上述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做詳細說明。
1、2、3、4、5、6、7:成像鏡頭
P12、P22、P32、P42、P52:第二反射元件
P11、P21、P31、P41、P51、P61、P71:第一反射元件
LG11、LG21、LG31、LG41、LG51、LG61、LG71:第一透鏡群
LG12、LG22、LG32、LG42、LG52、LG62、LG72:第二透鏡群
LG13、LG23、LG33、LG43、LG53、LG63、LG73:第三透鏡群
LG14、LG24、LG34、LG44、LG54、LG64、LG74:第四透鏡群
LG15、LG25、LG35、LG45、LG55、LG65、LG75:第五透鏡群
L11、L21、L31、L41、L51、L61、L71:1-1透鏡
L12、L42、L52、L62、L72:1-2透鏡
L13、L32、L43、L53、L63、L73:2-2透鏡
L14、L22、L33、L44、L54、L64、L74:2-1透鏡
L15、L23、L34、L45、L55、L65、L75:3-1透鏡
L16、L24:3-2透鏡
L17、L25、L35、L46、L56、L66、L76:4-1透鏡
L18、L26、L36、L48、L58、L68、L78:5-1透鏡
L47、L57、L67、L77:5-2透鏡
ST11、ST21、ST31、ST41、ST51、ST61、ST71:第一光圈
ST12、ST22、ST32:第二光圈
IMA1、IMA2、IMA3、IMA41、IMA42、IMA51、IMA52:成像面
IMA61、IMA62、IMA71、IMA72:成像面
OA1、OA2、OA3、OA4、OA5、OA6、OA7:軸線
S11、S41、S51:第二入射面
S12:第二反射面
S13、S43、S53:第二出射面
S14、S44、S54、S61、S71:1-1透鏡物側面
S15、S45、S55、S62、S72:1-1透鏡像側面
S16、S46、S56、S63、S73:1-2透鏡物側面
S17、S47、S57、S64、S74:1-2透鏡像側面
S18、S48、S58、S65、S75:2-2透鏡物側面
S19、S49、S59、S66、S76:2-2透鏡像側面
S110、S49、S59、S66、S76:2-1透鏡物側面
S111、S410、S510、S67、S77:2-1透鏡像側面
S112、S411、S511、S68、S78:第一光圈面
S113:第二光圈面
S114、S412、S512、S69、S79:3-1透鏡物側面
S115、S413、S513、S610、S710:3-1透鏡像側面
S116:3-2透鏡物側面
S117:3-2透鏡像側面
S118、S417、S514、S611、S711:4-1透鏡物側面
S119、S418、S515、S612、S712:4-1透鏡像側面
S120、S414、S516、S613、S713:第一入射面
S121、S415、S517、S614、S714:第一反射面
S122、S416、S518、S615、S715:第一出射面
S123、S420、S520、S617、S717:5-1透鏡物側面
S124、S421、S521、S618、S718:5-1透鏡像側面
S419、S519、S616、S716:5-2透鏡物側面
S420、S520、S617、S717:5-2透鏡像側面
IP11、IP12、IP21、IP31、IP41、IP51、IP61、IP71:點
BS4、BS5、BS6、BS7:分光元件
S422、S522、S619、S719:入射面
S423、S523、S620、S720:分光面
S424、S425、S524、S525、S621、S622、S721、S722:出射面
X:X軸
Y:Y軸
Z:Z軸
第1A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透鏡配置立體示意圖。
第1B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1C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當物距等於500mm時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1D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處於中間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1E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處於中間端當第一光圈調大時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1F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處於中間端當物距等於1000mm時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1G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處於望遠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1H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處於望遠端當物距等於3200mm時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2A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圖
第2B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的畸變(Distortion)圖。
第2C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調變轉換 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
第3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4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三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5A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四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5B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四實施例處於望遠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6A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四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場曲圖。
第6B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四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的畸變圖。
第6C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四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調變轉換函數圖。
第7A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五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7B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五實施例處於望遠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8A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五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場曲圖
第8B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五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的畸變圖。
第8C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五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調變轉換 函數圖。
第9A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六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9B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六實施例處於望遠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10A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六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場曲圖
第10B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六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的畸變圖。
第10C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六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調變轉換函數圖。
第11A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七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11B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七實施例處於望遠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12A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七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場曲圖
第12B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七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的畸變圖。
第12C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七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調變轉換函數圖。
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群,此第一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一第二透鏡群,此第二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一第 三透鏡群,此第三透鏡群具有屈光力;一第四透鏡群,此第四透鏡群具有屈光力;及一第五透鏡群,此第五透鏡群具有屈光力;其中第一透鏡群、第二透鏡群、第三透鏡群、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群沿著一軸線從一第一側至一第二側依序排列;其中更包括一第一反射元件,此第一反射元件包括一第一反射面,此第一反射元件設置於第一透鏡群及第五透鏡群之間。
請參閱第1A圖,第1A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透鏡配置立體示意圖,成像鏡頭1包括一第二反射元件P12、一第一透鏡群LG11、一第二透鏡群LG12、一第二光圈ST12、一第三透鏡群LG13、一第四透鏡群LG14、一第一反射元件P11及一第五透鏡群LG15。第一透鏡群LG11具有負屈光力、第二透鏡群LG12具有正屈光力、第二光圈ST12為一固定光圈、第三透鏡群LG13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鏡群LG14具有負屈光力、第五透鏡群LG15具有正屈光力,第二反射元件P12包括一第二入射面S11、一第二反射面S12及一第二出射面S13,第一反射元件P11包括一第一入射面S120、一第一反射面S121及一第一出射面S122。
第二反射元件P12、第一透鏡群LG11、第二透鏡群LG12、第二光圈ST12、第三透鏡群LG13、第四透鏡群LG14、第一反射元件P11及第五透鏡群LG15沿著一軸線OA1從一第一側至一第二側依序排列,其中,光路徑由物側起至成像面IMA1為止的路徑稱之為軸線OA1,中間可以有至少1次用稜鏡或反射鏡轉折。軸線OA1與第二反射面S12相交於一點IP12、與第一反射面S121相交於一點IP11後改變方向往第二側,一垂直軸VA垂直通過第二入射面S11與軸線OA1及第二反射面S12相交於點IP12。點IP12與點IP11之連線方向相當於空間中之X軸。點IP11往第二側方向 之軸線OA1相當於空間中之Y軸,垂直軸VA相當於空間中之Z軸,X軸、Y軸及Z軸互相垂直。
第二透鏡群LG12及第四透鏡群LG14可沿著軸線OA1移動,具體而言,第二透鏡群LG12及第四透鏡群LG14可沿著軸線OA1往第一側或第二側移動,第一透鏡群LG11及第三透鏡群LG13固定不沿著軸線OA1移動。
第五透鏡群LG15可沿著軸線OA1移動,具體而言,第五透鏡群LG15可沿著軸線OA1往點IP11或第二側移動。
成像時,來自第三側之光線由第二入射面S11入射第二反射元件P12,再經第二反射面S12反射改變行進方向,再依序通過第二出射面S13、第一透鏡群LG11、第二透鏡群LG12、第二光圈ST12、第三透鏡群LG13、第四透鏡群LG14、第一入射面S120,再經第一反射面S121反射改變行進方向,再依序通過第一出射面S122、第五透鏡群LG15,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1,成像面IMA1與第二入射面S11互相垂直。
現詳細說明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請同時參閱第1A圖、第1B圖、第1D圖、第1G圖,第1B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第1D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處於中間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第1G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處於望遠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成像鏡頭1包括一第二反射元件P12、一第一透鏡群LG11、一第二透鏡群LG12、一第二光圈ST12、一第三透鏡群LG13、一第四透鏡群LG14、一第一反射元件P11及一第五透鏡群LG15。
第二反射元件P12為一稜鏡包括一第二入射面S11、一第二反射面S12及一第二出射面S13,第二入射面S11沿著垂直軸VA朝向第三側,第二反射面S12沿著軸線OA1朝向第二側,第二出射面S13沿著軸線OA1朝向第二側,第二入射面S11與第二出射面S13互相垂直,第二反射元件P12也可以是一反射鏡,當為反射鏡時可以僅包含一反射面。
第一透鏡群LG11具有負屈光力,沿著一軸線OA1從第一側至第二側依序包括一1-1透鏡L11及一1-2透鏡L12,1-1透鏡L11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S14沿著軸線OA1朝向第一側及另一凹面S15沿著軸線OA1朝向第二側,1-2透鏡L12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S16沿著軸線OA1朝向第一側及另一凸面S17沿著軸線OA1朝向第二側,上述1-1透鏡L11及1-2透鏡L12皆為非球面透鏡。
第二透鏡群LG12具有正屈光力,沿著軸線OA1從第一側至第二側依序包括一2-2透鏡L13、一2-1透鏡L14及一第一光圈ST11,2-2透鏡L13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S18沿著軸線OA1朝向第一側及一凹面S19沿著軸線OA1朝向第二側,2-1透鏡L14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S110沿著軸線OA1朝向第一側及另一凸面S111沿著軸線OA1朝向第二側,第一光圈ST11為一可變光圈,即藉由設置在內的驅動元件(未圖示)帶動可變光圈機構使光圈孔徑造成改變,以達成光圈的多段變化,上述2-2透鏡L13及2-1透鏡L14皆為非球面透鏡。
第二光圈ST12為一固定光圈,即遮光用的平板,其光圈孔徑不變。
第三透鏡群LG13具有正屈光力,沿著軸線OA1從第一側 至第二側依序包括一3-1透鏡L15及一3-2透鏡L16,3-1透鏡L15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S114沿著軸線OA1朝向第一側及另一凸面S115沿著軸線OA1朝向第二側,3-2透鏡L16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S116沿著軸線OA1朝向第一側及一凸面S117沿著軸線OA1朝向第二側,上述3-1透鏡L15及3-2透鏡L16皆為非球面透鏡。
第四透鏡群LG14具有負屈光力包括一4-1透鏡L17,4-1透鏡L17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S118沿著軸線OA1朝向第一側及一凸面S119沿著軸線OA1朝向第二側,上述4-1透鏡L17為非球面透鏡。
第一反射元件P11為一稜鏡包括一第一入射面S120、一第一反射面S121及一第一出射面S122,第一入射面S120沿著軸線OA1朝向第一側,第一反射面S121沿著軸線OA1朝向第二側,第一出射面S122沿著軸線OA1朝向第二側,第一入射面S120與第一出射面122互相垂直,第一反射元件P11也可以是一反射鏡,當為反射鏡時可以僅包含一反射面。
第五透鏡群LG15具正屈光力包括一5-1透鏡L18,5-1透鏡L18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S123沿著軸線OA1朝向第一側及一凹面S124沿著軸線OA1朝向第二側,上述5-1透鏡L18及為非球面透鏡。
上述第一光圈ST11及第二光圈ST12沿著軸線OA1方向正視,其內環周部形狀與外環周部形狀皆為非圓形。內環周部形狀可為非圓形,例如多邊形、與軸線OA1對稱的多邊形、與軸線OA1不對稱的多邊形、跑道形、樽形、橡木桶形或紅酒瓶上半部、波浪形、花朵形、葉片形、雲 朵形、星形、鋸齒形、愛心形、同時包含有直線及弧線或由不規則線條組成等形狀。如此設計有利於成像鏡頭1整體有效減小尺寸、厚度及體積,其中部分形狀例如波浪形、雲朵形、星形、鋸齒形亦可兼具減少雜散光及鬼影的功效,使成像鏡頭1有效的薄型化。上述第一光圈ST11及第二光圈ST12不以此為限,其形狀亦可為圓形。
自廣角端變化至望遠端時,藉由第一透鏡群LG11固定不動、第二透鏡群LG12沿著軸線OA1往第一側移動、第三透鏡群LG13固定不動、第四透鏡群LG14沿著軸線OA1往第一側移動,第一透鏡群LG11與第二透鏡群LG12之間距逐漸減少、第二透鏡群LG12與第二光圈ST12之間距逐漸增加、第三透鏡群LG13與第四透鏡群LG14之間距逐漸減少、第四透鏡群LG14與第一反射元件P11之第一入射面S120之間距逐漸增加,使得成像鏡頭1由廣角端變焦至中間端再變焦至望遠端,上述間距隨著成像鏡頭1由廣角端變焦至中間端再變焦至望遠端而變動之情形,可由第1B圖、第1D圖、第1G圖中明顯看出。
第五透鏡群LG15可沿著軸線OA1往第二側或點IP11移動以進行自動對焦。
另外,成像鏡頭1滿足底下條件中任一項:
3<TL1/DL4<8 (1)
0<TL2/DL4<4 (2)
0<DREF/DMAX<2 (3)
0.5<TL1/TL2<3.5 (4)
0.1<DMAX/TL1<0.8 (5)
0.2<DMAX/TL2<1 (6)
2<TTL/DLOBJ<7 (7)
4<TTL/DLIMG<10 (8)
4<TL1/DREF<6 (9)
1<TL2/DREF<5 (10)
80<TC23WIDE/TC23TELE<120 (11)
其中,DL4為2-1透鏡L14之一物側面S110之一光學有效直徑,DREF為第一反射面S121之一光學有效直徑,DMAX為所有透鏡之一最大光學有效直徑,TL1為1-1透鏡之一物側面S14至第一反射面S121於軸線OA1上之一間距,TL2為第一反射面S121至一成像面IMA1於軸線OA1上之一間距,TTL為最靠近第一側的透鏡(即1-1透鏡)之一物側面S14至成像面IMA1於軸線OA1上之一間距,此間距TTL即為成像鏡頭1之光學系統總長度,DLOBJ為最靠近第一側的透鏡(即1-1透鏡)之物側面S14之一光學有效直徑,DLIMG為最靠近第二側的透鏡(即5-1透鏡)之一物側面S123之一光學有效直徑,TC23WIDE為成像鏡頭於廣角端時第一透鏡群LG11至第二透鏡群LG12於軸線OA1上之一間距,TC23TELE為成像鏡頭於望遠端時第一透鏡群LG11至第二透鏡群LG12於軸線OA1上之一間距。當滿足上敘條件中任一項時,可有效分配成像鏡頭1之屈光力,進而降低成像鏡頭1之敏感度。
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11、光圈ST12、反射元件P12、反射元件P11及至少滿足條件(1)至條件(11)其中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1能有效的縮小鏡頭總長度、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並且實現真實光學變焦功能。
表一為第1B圖、第1D圖、第1G圖中成像鏡頭1分別處於廣角端、中間端以及望遠端時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09125120-A0101-12-0016-1
Figure 109125120-A0101-12-0017-2
Figure 109125120-A0101-12-0018-3
表一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
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Fh14+Gh16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A~G:非球面係數。
表二為表一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G為非球面係數。
Figure 109125120-A0101-12-0018-4
Figure 109125120-A0101-12-0019-5
表三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1)至條件(11)之計算值,由表三可知,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11)之要求。
Figure 109125120-A0101-12-0019-6
Figure 109125120-A0101-12-0020-7
另外,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由第2A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其場曲介於-0.03mm至0.03mm之間。由第2B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其畸變介於-4%至0%之間。由第2C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其調變轉換函數值介於0.22至1.0之間。
顯見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之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請同時參閱第1C圖、第1F圖、第1H圖,第1C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當物距等於500mm時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第1F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處於中間端當物距等於1000mm時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第1H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處於望遠端當物距等於3200mm時的透鏡配置與 光路示意圖。
表四為第1C圖、第1F圖、第1H圖中成像鏡頭1分別處於廣角端、中間端、望遠端時,一物體(未圖示)置於距離第二入射面S11分別為500mm、1000mm、3200mm時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成像鏡頭1進行自動對焦(Auto Focus)時,第五透鏡群LG15沿著軸線OA1由第二側朝向第一側移動,表四顯示,當成像鏡頭1處於中間端物距等於1000mm時,第一反射元件P11之第一出射面S122與第五透鏡群LG15之間距最小。
Figure 109125120-A0101-12-0021-8
Figure 109125120-A0101-12-0022-9
Figure 109125120-A0101-12-0023-10
表五為第1E圖之成像鏡頭1處於中間端時,當第一光圈的孔徑(即第一光圈有效直徑)調大至8.903732mm時各透鏡之相關 參數表,與表一中成像鏡頭1同樣處於中間端、第一光圈有效直徑等於6.632mm時相比,表五顯示,光圈值由4.38變化至3.27,增加進光量。
Figure 109125120-A0101-12-0024-11
Figure 109125120-A0101-12-0025-12
請參閱第3圖,第3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成像鏡頭2包括一第二反射元件P22、一第一透鏡群LG21、一第二透鏡群LG22、一第二光圈ST22、一第三透鏡群LG23、一第四透鏡群LG24、一第一反射元件P21及一第五透鏡群LG25。
第二反射元件P22為一稜鏡包括一第二入射面、一第二反射面(未圖示)及一第二出射面,第二入射面沿著垂直軸VA(未圖示)朝向第三側(未圖示),第二反射面(未圖示)沿著軸線OA2朝向第二側,第二出射面沿著軸線OA2朝向第二側,第二入射面與第二出射面互相垂直,第二反射元件P22也可以是一反射鏡,當為反射鏡時可以僅包含一反射面。
第一透鏡群LG21具有負屈光力包括一1-1透鏡L21,1-1透鏡L21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沿著軸線OA2朝向第一側及一凸面沿著軸線OA2朝向第二側。
第二透鏡群LG22具有正屈光力,沿著軸線OA2從第一側至第二側依序包括一2-1透鏡L22及一第一光圈ST21,2-1透鏡L22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軸線OA2朝向第一側及另一凸面沿著軸線OA2朝向第二側,第一光圈ST21為一可變光圈,即藉由設置在內的驅動元件(未圖示)帶動可變光圈機構使光圈孔徑造成改變,以達成光圈的多段變化。
第二光圈ST22為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固定光圈,故在此不再贅述。
第三透鏡群LG23具有正屈光力,沿著軸線OA2從第一側 至第二側依序包括一3-1透鏡L23及一3-2透鏡L24,3-1透鏡L23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軸線OA2朝向第一側及另一凸面沿著軸線OA2朝向第二側,3-2透鏡L24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沿著軸線OA2朝向第一側及一凸面沿著軸線OA2朝向第二側。
第四透鏡群LG24具有負屈光力包括一4-1透鏡L25,4-1透鏡L25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沿著軸線OA1朝向第一側及一凸面沿著軸線OA2朝向第二側。
第一反射元件P21為一稜鏡包括一第一入射面、一第一反射面及一第一出射面,第一入射面沿著軸線OA2朝向第一側,第一反射面沿著軸線OA2朝向第二側,第一出射面沿著軸線OA2朝向第二側,第一入射面與第一出射面互相垂直,第一反射元件P21也可以是一反射鏡,當為反射鏡時可以僅包含一反射面。
第五透鏡群LG25具正屈光力包括一5-1透鏡L26,5-1透鏡L26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軸線OA2朝向第一側及一凹面沿著軸線OA2朝向第二側。
上述第一光圈ST21及第二光圈ST22之形狀與第一實施例中第一光圈ST11及第二光圈ST12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變焦時,各透鏡群的移動方式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第五透鏡群LG25可沿著軸線OA2往第二側或點IP21移動以進行自動對焦。
成像時,來自第三側(未圖示)之光線其光學路徑與第一實施 例相似,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請參閱第4圖,第4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三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成像鏡頭3包括一第二反射元件P32、一第一透鏡群LG31、一第二透鏡群LG32、一第二光圈ST32、一第三透鏡群LG33、一第四透鏡群LG34、一第一反射元件P31及一第五透鏡群LG35。
第二反射元件P32為一稜鏡包括一第二入射面、一第二反射面(未圖示)及一第二出射面,第二入射面沿著垂直軸VA(未圖示)朝向第三側(未圖示),第二反射面(未圖示)沿著軸線OA3朝向第二側,第二出射面沿著軸線OA3朝向第二側,第二入射面與第二出射面互相垂直,第二反射元件P32也可以是一反射鏡,當為反射鏡時可以僅包含一反射面。
第一透鏡群LG31具有負屈光力包括一1-1透鏡L31,1-1透鏡L31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沿著軸線OA3朝向第一側及一凸面沿著軸線OA3朝向第二側。
第二透鏡群LG32具有正屈光力,沿著軸線OA3從第一側至第二側依序包括一2-2透鏡L32、2-1透鏡L33及一第一光圈ST31,2-2透鏡L32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軸線OA3朝向第一側及一凹面沿著軸線OA3朝向第二側,2-1透鏡L33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軸線OA3朝向第一側及另一凸面沿著軸線OA3朝向第二側,第一光圈ST31為一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可變光圈,故在此不再贅述。
第二光圈ST32為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固定光圈,故在此不 再贅述。
第三透鏡群LG33具有正屈光力包括一3-1透鏡L34,3-1透鏡L34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軸線OA3朝向第一側及另一凸面沿著軸線OA3朝向第二側。
第四透鏡群LG34具有負屈光力包括一4-1透鏡L35,4-1透鏡L35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沿著軸線OA3朝向第一側及一凸面沿著軸線OA3朝向第二側。
第一反射元件P31為一稜鏡包括一第一入射面、一第一反射面及一第一出射面,第一入射面沿著軸線OA3朝向第一側,第一反射面沿著軸線OA3朝向第二側,第一出射面沿著軸線OA3朝向第二側,第一入射面與第一出射面互相垂直,第一反射元件P31也可以是一反射鏡,當為反射鏡時可以僅包含一反射面。
第五透鏡群LG35具正屈光力包括一5-1透鏡L36,5-1透鏡L36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軸線OA3朝向第一側及一凹面沿著軸線OA3朝向第二側。
上述第一光圈ST31及第二光圈ST32之形狀與第一實施例中第一光圈ST11及第二光圈ST12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變焦時,各透鏡群的移動方式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第五透鏡群LG35可沿著軸線OA3往第二側或點IP31移動以進行自動對焦。
成像時,來自第三側(未圖示)之光線其光學路徑與第一實施 例相似,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請參閱第5A圖、第5B圖,第5A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四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第5B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四實施例處於望遠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成像鏡頭4沿著一軸線OA4從一第一側至一第二側依序包括一第二反射元件P42、一第一透鏡群LG41、一第二透鏡群LG42、一第三透鏡群LG43、一第一反射元件P41、一第四透鏡群LG44、一第五透鏡群LG45及一分光元件BS4。
第二反射元件P42為一稜鏡包括一第二入射面S41、一第二反射面S42(未圖示)及一第二出射面S43,第二入射面S41沿著一垂直軸VA(未圖示)朝向一第三側(未圖示),第二反射面S42(未圖示)沿著軸線OA4朝向第二側,第二出射面S43沿著軸線OA4朝向第二側,第二入射面S41與第二出射面S43互相垂直,第二反射元件P42也可以是一反射鏡,當為反射鏡時可以僅包含一反射面。
第一透鏡群LG41具有負屈光力,沿著軸線OA4從第一側至第二側依序包括一1-1透鏡L41及一1-2透鏡L42,1-1透鏡L41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S44沿著軸線OA4朝向第一側及一凹面S45沿著軸線OA4朝向第二側,1-2透鏡L42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S46沿著軸線OA4朝向第一側及一凹面S47沿著軸線OA4朝向第二側,上述1-1透鏡L41及1-2透鏡L42皆為球面透鏡。
第二透鏡群LG42具有正屈光力,沿著軸線OA4從第一側至第二側依序包括一2-2透鏡L43、一2-1透鏡L44及一第一光圈ST41,2-2 透鏡L43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S48沿著軸線OA4朝向第一側及一凹面S49沿著軸線OA4朝向第二側,2-1透鏡L44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S49沿著軸線OA4朝向第一側及另一凸面S410沿著軸線OA4朝向第二側,第一光圈ST41為一可變光圈,即藉由設置在內的驅動元件(未圖示)帶動可變光圈機構使光圈孔徑造成改變,以達成光圈的多段變化,上述2-2透鏡L43及2-1透鏡L44皆為球面透鏡。
第三透鏡群LG43具有負屈光力包括一3-1透鏡L45,3-1透鏡L45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S412沿著軸線OA4朝向第一側及一凸面S413沿著軸線OA4朝向第二側,上述3-1透鏡L45為球面透鏡。
第一反射元件P41為一稜鏡包括一第一入射面S414、一第一反射面S415及一第一出射面S416,第一入射面S414沿著軸線OA4朝向第一側,第一反射面S415沿著軸線OA2朝向第二側,第一出射面S416沿著軸線OA4朝向第二側,第一入射面S414與第一出射面S416互相垂直,第一反射元件P41也可以是一反射鏡,當為反射鏡時可以僅包含一反射面。
第四透鏡群LG44具有正屈光力包括一4-1透鏡L46,4-1透鏡L46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S417沿著軸線OA4朝向第一側及一凸面S418沿著軸線OA4朝向第二側,上述4-1透鏡L46為球面透鏡。
第五透鏡群LG45具負屈光力,沿著軸線OA4從第一側至第二側依序包括一5-2透鏡L47及一5-1透鏡L48,5-2透鏡L47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S419沿著軸線OA4朝向第一側及另一凹面 S420沿著軸線OA4朝向第二側,5-1透鏡L48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S420沿著軸線OA4朝向第一側及另一凸面S421沿著軸線OA4朝向第二側,上述5-2透鏡L47及5-1透鏡L48皆為球面透鏡。
分光元件BS4包括一入射面S422、一分光面S423、一出射面S424及另一出射面S425,分光面S423能將可見光依不同的波長分解成兩個不同可見頻寬的光束,例如為一藍綠光(一紅綠光)及一紅綠光(一藍綠光),使藍綠光(紅綠光)穿透分光面S423及紅綠光(藍綠光)被分光面S423反射。
上述第一光圈ST41之形狀與第一實施例中第一光圈ST11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自廣角端變化至望遠端時,藉由第一透鏡群LG41固定不動、第二透鏡群LG42沿著軸線OA4往第一側移動、第三透鏡群LG43固定不動、第四透鏡群LG44固定不動,第一透鏡群LG41與第二透鏡群LG42之間距逐漸減少、第二透鏡群LG42與第三透鏡群LG43之間距逐漸增加,使得成像鏡頭4由廣角端變焦至望遠端,上述間距隨著成像鏡頭4由廣角端變焦至望遠端而變動之情形,可由第5A圖、第5B圖中明顯看出。
第五透鏡群LG45可沿著軸線OA4往第二側或點IP41移動以進行自動對焦。
成像時,來自第三側之光線(未圖示)由第二入射面S41入射第二反射元件P42,再經第二反射面S42(未圖示)反射改變行進方向,再依序通過第二出射面S43、第一透鏡群LG41、第二透鏡群LG42、第三透鏡群LG43、第一入射面S414、再經第一反射面S415反射改變行進方向,再依序 通過第一出射面S416、第四透鏡群LG44、第五透鏡群LG45,最後由入射面S422入射分光元件BS4,分光面S423能使光線(可見光)分為兩個不同可見頻寬,其中一段可見頻寬的光束穿透至成像面IMA41,而另一段可見頻寬的光束被反射至成像面IMA42,例如為藍綠光(紅綠光)直接穿透、紅綠光(藍綠光)直接反射,藍綠光(紅綠光)穿透分光面S423後由出射面S424射出分光元件BS4並成像於成像面IMA41,紅綠光(一藍綠光)被分光面S423反射後由出射面S425射出分光元件BS4並成像於成像面IMA42。
另外,成像鏡頭4滿足條件(1)至條件(11)中任一條件,其中各參數之定義與第一實施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當滿足上敘條件中任一項時,可有效分配成像鏡頭4之屈光力,進而降低成像鏡頭4之敏感度。
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41、反射元件P42、反射元件P41、分光元件BS4及至少滿足條件(1)至條件(11)其中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4能有效的縮小鏡頭總長度、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並且實現真實光學變焦功能。
表六為第5A圖、第5B圖中成像鏡頭4分別處於廣角端以及望遠端時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09125120-A0101-12-0033-13
Figure 109125120-A0101-12-0034-14
Figure 109125120-A0101-12-0035-15
表七為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 條件(1)至條件(11)之計算值,由表七可知,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11)之要求。
Figure 109125120-A0101-12-0036-16
另外,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由第6A圖可看出,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其場曲介於-0.035mm至0.05mm之間。由第6B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其畸變介於-6%至0%之間。由第6C圖可看出,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其調變轉換函數值介於0.06至1.0之間。
顯見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之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請參閱第7A圖、第7B圖,第7A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五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第7B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五實施例處於望遠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成像 鏡頭5沿著一軸線OA5從一第一側至一第二側依序包括一第二反射元件P52、一第一透鏡群LG51、一第二透鏡群LG52、一第三透鏡群LG53、一第四透鏡群LG54、一第一反射元件P51、一第五透鏡群LG55及一分光元件BS5。
第二反射元件P52為一稜鏡包括一第二入射面S51、一第二反射面S52(未圖示)及一第二出射面S53,第二入射面S51沿著一垂直軸VA(未圖示)朝向一第三側(未圖示),第二反射面S52(未圖示)沿著軸線OA5朝向第二側,第二出射面S53沿著軸線OA5朝向第二側,第二入射面S51與第二出射面S53互相垂直,第二反射元件P52也可以是一反射鏡,當為反射鏡時可以僅包含一反射面。
第一透鏡群LG51具有負屈光力,沿著軸線OA5從第一側至第二側依序包括一1-1透鏡L51及一1-2透鏡L52,1-1透鏡L51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S54沿著軸線OA5朝向第一側及另一凹面S55沿著軸線OA5朝向第二側,1-2透鏡L52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S56沿著軸線OA5朝向第一側及一凹面S57沿著軸線OA5朝向第二側,上述1-1透鏡L51及1-2透鏡L52皆為球面透鏡。
第二透鏡群LG52具有正屈光力,沿著軸線OA5從第一側至第二側依序包括一2-2透鏡L53、一2-1透鏡L54及一第一光圈ST51,2-2透鏡L53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S58沿著軸線OA5朝向第一側及一凹面S59沿著軸線OA5朝向第二側,2-1透鏡L54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S59沿著軸線OA5朝向第一側及另一凸面S510沿著軸線OA5朝向第二側,第一光圈ST51為一可變光圈,即藉由設置在內 的驅動元件(未圖示)帶動可變光圈機構使光圈孔徑造成改變,以達成光圈的多段變化,上述2-2透鏡L53及2-1透鏡L54皆為球面透鏡。
第三透鏡群LG53具有負屈光力包括一3-1透鏡L55,3-1透鏡L55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S512沿著軸線OA5朝向第一側及一凸面S513沿著軸線OA5朝向第二側,上述3-1透鏡L55為球面透鏡。
第四透鏡群LG54具有正屈光力包括一4-1透鏡L56,4-1透鏡L56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S514沿著軸線OA5朝向第一側及另一凸面S515沿著軸線OA5朝向第二側,上述4-1透鏡L56為球面透鏡。
第一反射元件P51為一稜鏡包括一第一入射面S516、一第一反射面S517及一第一出射面S518,第一入射面S516沿著軸線OA5朝向第一側,第一反射面S517沿著軸線OA5朝向第二側,第一出射面S518沿著軸線OA5朝向第二側,第一入射面S516與第一出射面S518互相垂直,第一反射元件P51也可以是一反射鏡,當為反射鏡時可以僅包含一反射面。
第五透鏡群LG55具負屈光力,沿著軸線OA5從第一側至第二側依序包括一5-2透鏡L57及一5-1透鏡L58,5-2透鏡L57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S519沿著軸線OA5朝向第一側及一凸面S520沿著軸線OA5朝向第二側,5-1透鏡L58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S520沿著軸線OA5朝向第一側及一凸面S521沿著軸線OA5朝向第二側,上述5-2透鏡L57及5-1透鏡L58皆為球面透鏡。
分光元件BS5包括一入射面S522、一分光面S523、一出射 面S524及另一出射面S525,分光面S523之功用與第四實施例中分光面S423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上述第一光圈STS1之形狀與第一實施例中第一光圈ST11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自廣角端變化至望遠端時,藉由第一透鏡群LG51固定不動、第二透鏡群LG52沿著軸線OA5往第一側移動、第三透鏡群LG53沿著軸線OA5往第一側移動、第四透鏡群LG54沿著軸線OA5往第一側移動,第一透鏡群LG51與第二透鏡群LG52之間距逐漸減少、第二透鏡群LG52與第三透鏡群LG53之間距逐漸增加、第四透鏡群LG54與第一反射元件P51之間距逐漸增加,使得成像鏡頭5由廣角端變焦至望遠端,上述間距隨著成像鏡頭5由廣角端變焦至望遠端而變動之情形,可由第7A圖、第7B圖中明顯看出。
第五透鏡群LG55可沿著軸線OA5往第二側或點1P51移動以進行自動對焦。
成像時,來自第三側(未圖示)之光線其光學路徑與第四實施例近似,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另外,成像鏡頭5滿足條件(1)至條件(11)中任一條件,其中各參數之定義與第一實施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當滿足上敘條件中任一項時,可有效分配成像鏡頭5之屈光力,進而降低成像鏡頭5之敏感度。
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51、反射元件P52、反射元件P51、分光元件BS5及至少滿足條件(1)至條件(11)其中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5能有效的縮小鏡頭總長度、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並 且實現真實光學變焦功能。
表八為第7A圖、第7B圖中成像鏡頭5分別處於廣角端以及望遠端時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09125120-A0101-12-0040-17
Figure 109125120-A0101-12-0041-18
Figure 109125120-A0101-12-0042-19
表九為第五實施例之成像鏡頭5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1)至條件(11)之計算值,由表九可知,第五實施例之成像鏡頭5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11)之要求。
Figure 109125120-A0101-12-0042-20
Figure 109125120-A0101-12-0043-21
另外,第五實施例之成像鏡頭5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由第8A圖可看出,第五實施例之成像鏡頭5其場曲介於-0.06mm至0.02mm之間。由第8B圖可看出,第五實施例之成像鏡頭5其畸變介於-4%至0%之間。由第8C圖可看出,第五實施例之成像鏡頭5其調變轉換函數值介於0.08至1.0之間。
顯見第五實施例之成像鏡頭5之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請參閱第9A圖、第9B圖,第9A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六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第9B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六實施例處於望遠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成像鏡頭6沿著一軸線OA6從一第一側至一第二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群LG61、一第二透鏡群LG62、一第三透鏡群LG63、一第四透鏡群LG64、一第一反射元件P61、一第五透鏡群LG65及一分光元件BS6。
第一透鏡群LG61具有負屈光力,沿著軸線OA6從第一側至第二側依序包括一1-1透鏡L61及一1-2透鏡L62,1-1透鏡L61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S61沿著軸線OA6朝向第一側及另一凹面S62沿著軸線OA6朝向第二側,1-2透鏡L62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S63沿著軸線OA6朝向第一側及一凹面S64沿著軸線OA6朝向第二側,上述1-1透鏡L61及1-2透鏡L62皆為非球面透鏡。
第二透鏡群LG62具有正屈光力,沿著軸線OA6從第一側至第二側依序包括一2-2透鏡L63、一2-1透鏡L64及一第一光圈ST61,2-2 透鏡L63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S65沿著軸線OA6朝向第一側及一凹面S66沿著軸線OA6朝向第二側,2-1透鏡L64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S66沿著軸線OA6朝向第一側及另一凸面S67沿著軸線OA6朝向第二側,第一光圈ST61為一可變光圈,即藉由設置在內的驅動元件(未圖示)帶動可變光圈機構使光圈孔徑造成改變,以達成光圈的多段變化,上述2-2透鏡L63及2-1透鏡L64皆為球面透鏡。
第三透鏡群LG63具有負屈光力包括一3-1透鏡L65,3-1透鏡L65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S69沿著軸線OA6朝向第一側及一凸面S610沿著軸線OA6朝向第二側,上述3-1透鏡L65為非球面透鏡。
第四透鏡群LG64具有正屈光力包括一4-1透鏡L66,4-1透鏡L66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S611沿著軸線OA6朝向第一側及另一凸面S612沿著軸線OA6朝向第二側,上述4-1透鏡L66為非球面透鏡。
第一反射元件P61為一稜鏡包括一第一入射面S613、一第一反射面S614及一第一出射面S615,第一入射面S613沿著軸線OA6朝向第一側,第一反射面S614沿著軸線OA6朝向第二側,第一出射面S615沿著軸線OA6朝向第二側,第一入射面S613與第一出射面S615互相垂直,第一反射元件P61也可以是一反射鏡,當為反射鏡時可以僅包含一反射面。
第五透鏡群LG65具負屈光力,沿著軸線OA6從第一側至第二側依序包括一5-2透鏡L67及一5-1透鏡L68,5-2透鏡L67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S616沿著軸線OA6朝向第一側及另一凹面 S617沿著軸線OA6朝向第二側,5-1透鏡L68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S617沿著軸線OA6朝向第一側及另一凸面S618沿著軸線OA6朝向第二側,上述5-2透鏡L67及5-1透鏡L68皆為球面透鏡。
分光元件BS6包括一入射面S619、一分光面S620、一出射面S621及另一出射面S622,分光面S620之功用與第四實施例中分光面S423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上述第一光圈ST61之形狀與第一實施例中第一光圈ST11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自廣角端變化至望遠端時,藉由第一透鏡群LG61固定不動、第二透鏡群LG62沿著軸線OA6往第一側移動、第三透鏡群LG63固定不動、第四透鏡群LG64固定不動,第一透鏡群LG61與第二透鏡群LG62之間距逐漸減少、第二透鏡群LG62與第三透鏡群LG63之間距逐漸增加,使得成像鏡頭6由廣角端變焦至望遠端,上述間距隨著成像鏡頭6由廣角端變焦至望遠端而變動之情形,可由第9A圖、第9B圖中明顯看出。
第五透鏡群LG65可沿著軸線OA6往第二側或點IP61移動以進行自動對焦。
成像時,來自第三側(未圖示)之光線其光學路徑與第四實施例近似,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另外,成像鏡頭6滿足條件(1)至條件(11)中任一條件,其中各參數之定義與第一實施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當滿足上敘條件中任一項時,可有效分配成像鏡頭6之屈光力,進而降低成像鏡頭6之敏感度。
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61、反射元件P61、分光元件BS6 及至少滿足條件(1)至條件(11)其中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6能有效的縮小鏡頭總長度、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並且實現真實光學變焦功能。
表十為第9A圖、第9B圖中成像鏡頭6分別處於廣角端以及望遠端時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09125120-A0101-12-0046-23
Figure 109125120-A0101-12-0047-24
Figure 109125120-A0101-12-0048-25
表十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與第一實施例中表一之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表十一為表十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G為非球面係數。
Figure 109125120-A0101-12-0048-26
表十二為第六實施例之成像鏡頭6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 應條件(1)至條件(11)之計算值,由表十二可知,第六實施例之成像鏡頭6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11)之要求。
Figure 109125120-A0101-12-0049-27
另外,第六實施例之成像鏡頭6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由第10A圖可看出,第六實施例之成像鏡頭6其場曲介於-0.1mm至0.05mm之間。由第10B圖可看出,第五實施例之成像鏡頭5其畸變介於-6%至0%之間。由第10C圖可看出,第六實施例之成像鏡頭6其調變轉換函數值介於0.1至1.0之間。
顯見第六實施例之成像鏡頭6之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請參閱第11A圖、第11B圖,第11A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七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第11B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七實施例處於望遠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成像鏡頭7沿著一軸線OA7從一第一側至一第二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群LG71、一第二透鏡群LG72、一第三透鏡群LG73、一第四透鏡群LG74、一第一反射元件P71、一第五透鏡群LG75及一分光元件BS7。
第一透鏡群LG71具有負屈光力,沿著軸線OA7從第一側至第二側依序包括一1-1透鏡L71及一1-2透鏡L72,1-1透鏡L71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S71沿著軸線OA7朝向第一側及另一凹面S72沿著軸線OA7朝向第二側,1-2透鏡L72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S73沿著軸線OA7朝向第一側及一凹面S74沿著軸線OA7朝向第二側,上述1-1透鏡L71及1-2透鏡L72皆為非球面透鏡。
第二透鏡群LG72具有正屈光力,沿著軸線OA7從第一側至第二側依序包括一2-2透鏡L73、一2-1透鏡L74及一第一光圈ST71,2-2透鏡L73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S75沿著軸線OA7朝向第一側及一凹面S76沿著軸線OA7朝向第二側,2-1透鏡L74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S76沿著軸線OA7朝向第一側及另一凸面S77沿著軸線OA7朝向第二側,第一光圈ST71為一可變光圈,即藉由設置在內的驅動元件(未圖示)帶動可變光圈機構使光圈孔徑造成改變,以達成光圈的多段變化,上述2-2透鏡L73及2-1透鏡L74皆為球面透鏡。
第三透鏡群LG73具有負屈光力包括一3-1透鏡L75,3-1透鏡L75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S79沿著軸線OA7朝向第一側及一凸面S710沿著軸線OA7朝向第二側,上述3-1透鏡L75為非球面透鏡。
第四透鏡群LG74具有正屈光力包括一4-1透鏡L76,4-1透 鏡L76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S711沿著軸線OA7朝向第一側及另一凸面S712沿著軸線OA7朝向第二側,上述4-1透鏡L76為非球面透鏡。
第一反射元件P71為一稜鏡包括一第一入射面713、一第一反射面S714及一第一出射面S715,第一入射面S713沿著軸線OA7朝向第一側,第一反射面S714沿著軸線OA7朝向第二側,第一出射面S715沿著軸線OA7朝向第二側,第一入射面S713與第一出射面S715互相垂直,第一反射元件P71也可以是一反射鏡,當為反射鏡時可以僅包含一反射面。
第五透鏡群LG75具負屈光力,沿著軸線OA7從第一側至第二側依序包括一5-2透鏡L77及一5-1透鏡L78,5-2透鏡L77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S716沿著軸線OA7朝向第一側及另一凹面S717沿著軸線OA7朝向第二側,5-1透鏡L78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S717沿著軸線OA7朝向第一側及另一凸面S718沿著軸線OA7朝向第二側,上述5-2透鏡L77及5-1透鏡L78皆為球面透鏡。
分光元件BS7包括一入射面S719、一分光面S720、一出射面S721及另一出射面S722,分光面S720之功用與第四實施例中分光面S423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上述第一光圈ST71之形狀與第一實施例中第一光圈ST11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自廣角端變化至望遠端時,藉由第一透鏡群LG71固定不動、第二透鏡群LG72沿著軸線OA7往第一側移動、第三透鏡群LG73固定不動、第四透鏡群LG74固定不動,第一透鏡群LG71與第二透鏡群LG72 之間距逐漸減少、第二透鏡群LG72與第三透鏡群LG73之間距逐漸增加,使得成像鏡頭7由廣角端變焦至望遠端,上述間距隨著成像鏡頭7由廣角端變焦至望遠端而變動之情形,可由第11A圖、第11B圖中明顯看出。
第五透鏡群LG75可沿著軸線OA7往第二側或點IP71移動以進行自動對焦。
成像時,來自第三側(未圖示)之光線其光學路徑與第四實施例近似,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另外,成像鏡頭7滿足條件(1)至條件(11)中任一條件,其中各參數之定義與第一實施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當滿足上敘條件中任一項時,可有效分配成像鏡頭7之屈光力,進而降低成像鏡頭7之敏感度。
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71、反射元件P71、分光元件BS7及至少滿足條件(1)至條件(11)其中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7能有效的縮小鏡頭總長度、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並且實現真實光學變焦功能。
表十三為第11A圖、第11B圖中成像鏡頭7分別處於廣角端以及望遠端時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09125120-A0101-12-0052-28
Figure 109125120-A0101-12-0053-29
Figure 109125120-A0101-12-0054-30
表十三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與第一實施例中表一之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表十四為表十三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G為非球面係數。
Figure 109125120-A0101-12-0054-31
Figure 109125120-A0101-12-0055-32
表十五為第七實施例之成像鏡頭7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1)至條件(11)之計算值,由表十五可知,第七實施例之成像鏡頭7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11)之要求。
Figure 109125120-A0101-12-0055-33
另外,第七實施例之成像鏡頭7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由第12A圖可看出,第七實施例之成像鏡頭7其場曲介於-0.1mm至0.1mm之間。由第12B圖可看出,第七實施例之成像鏡頭7其畸變介於-5%至0%之間。由第12C圖可看出,第七實施例之成像鏡頭7其調變轉換函數值介於0.11至1.0之間。
顯見第七實施例之成像鏡頭7之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本發明之成像鏡頭於成像面處可設置一影像感測元件以拍攝影像,可利用畫素裁切只截取影像感測元件之部份畫素資料,再經影像處理軟體運算可將影像放大,也就是說即使不使用光學變焦也可以將影像放大。此外,光學變焦所拍攝的影像也可以再經畫素裁切只截取影像感測元件之部份畫素資料,再經影像處理軟體運算將影像放大,使得影像的放大倍率等於光學變焦放大倍率乘以影像裁切放大倍率,亦應屬本發明之範疇。
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也可加入一分光元件及至少二個影像感測元件,分光元件設置於第五透鏡群與第二側之間,複數個影像感測元件分別設置於分光元件之一側,分光元件將可見光依不同的波長分解成至少兩個不同可見頻寬的光束,例如為一紅光、一綠光及一藍光,特定波長的紅光、綠光及藍光再分別導入該等影像感測元件產生一紅光波長的影像、一綠光波長的影像及一藍光波長的影像,該等影像感測元件將各別接收該等不同可見頻寬的光束,再經影像處理軟體運算合成一可見光影像,可避免分光後能量耗損導致的成像或影像之亮度不足,使得此可見光影像亮度 提升,色彩更真實,亦應屬本發明之範疇。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悉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成像鏡頭
P11:第一反射元件
P12:第二反射元件
LG11:第一透鏡群
LG12:第二透鏡群
LG13:第三透鏡群
LG14:第四透鏡群
LG15:第五透鏡群
L11:1-1透鏡
L12:1-2透鏡
L13:2-2透鏡
L14:2-1透鏡
L15:3-1透鏡
L16:3-2透鏡
L17:4-1透鏡
L18:5-1透鏡
ST11:第一光圈
ST12:第二光圈
IMA1:成像面
OA1:軸線
S11:第二入射面
S13:第二出射面
S14:1-1透鏡物側面
S15:1-1透鏡像側面
S16:1-2透鏡物側面
S17:1-2透鏡像側面
S18:2-2透鏡物側面
S19:2-2透鏡像側面
S110:2-1透鏡物側面
S111:2-1透鏡像側面
S112:第一光圈面
S113:第二光圈面
S114:3-1透鏡物側面
S115:3-1透鏡像側面
S116:3-2透鏡物側面
S117:3-2透鏡像側面
S118:4-1透鏡物側面
S119:4-1透鏡像側面
S120:第一入射面
S121:第一反射面
S122:第一出射面
S123:5-1透鏡物側面
S124:5-1透鏡像側面
IP11:點

Claims (15)

  1. 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群,該第一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一第二透鏡群,該第二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第一光圈;一第三透鏡群,該第三透鏡群具有屈光力;一第四透鏡群,該第四透鏡群具有屈光力;以及一第五透鏡群,該第五透鏡群具有屈光力;其中該第一透鏡群、該第二透鏡群、該第三透鏡群、該第四透鏡群以及該第五透鏡群沿著一軸線從一第一側至一第二側依序排列;其中更包括一第一反射元件,該第一反射元件包括一第一反射面,該第一反射元件設置於該第一透鏡群以及該第五透鏡群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更包括一第二反射元件設置於該第一側與該第一透鏡群之間,該第二反射元件包括一第二反射面。
  3. 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群,該第一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一第二透鏡群,該第二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一第三透鏡群,該第三透鏡群具有屈光力;一第四透鏡群,該第四透鏡群具有屈光力;以及一第五透鏡群,該第五透鏡群具有屈光力;其中該第一透鏡群、該第二透鏡群、該第三透鏡群、該第四透鏡群以及該第五透鏡群沿著一軸線從一第一側至一第二側依序排列; 其中更包括一第一反射元件,該第一反射元件包括一第一反射面,該第一反射元件設置於該第一透鏡群以及該第五透鏡群之間;其中該第一透鏡群包括一1-1透鏡,該1-1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一側;其中該第二透鏡群包括一2-1透鏡以及一第一光圈,該2-1透鏡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一側以及另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二側,該第一光圈為一可變光圈,該2-1透鏡以及該第一光圈沿著該軸線從該第一側至該第二側依序排列;其中該第三透鏡群包括一3-1透鏡,該3-1透鏡具有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二側;其中該第四透鏡群包括一4-1透鏡,該4-1透鏡具有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二側;其中該第五透鏡群包括一5-1透鏡,該5-1透鏡具有正屈光力。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1-1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更包括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二側;該第三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且更包括一3-2透鏡設置於該3-1透鏡與該第四透鏡群之間,該3-2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一側以及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二側,該3-1透鏡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更包括另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一側,該3-1透鏡以及該3-2透鏡沿著該軸線從該第一側至該第二側依序排列; 該第四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該4-1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更包括一凹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一側;以及該第五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該5-1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一側以及一凹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二側。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1-1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更包括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二側;該第二透鏡群更包括一2-2透鏡設置於該第一透鏡群與該2-1透鏡之間,該2-2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一側以及一凹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二側,該2-2透鏡、該2-1透鏡以及該第一光圈沿著該軸線從該第一側至該第二側依序排列;該第三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該3-1透鏡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更包括另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一側;該第四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該4-1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更包括一凹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一側;以及該第五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該5-1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一側以及一凹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二側。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群更包括一1-2透鏡設置於該1-1透鏡與該第二透鏡群之間,該1-2透鏡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一側以及另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二側,該1-1透鏡為雙凹透鏡,且更包括另一凹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二側,該1-1透鏡以及該1-2透鏡沿著該軸線從該第一側至該第二側依序排列; 該第二透鏡群更包括一2-2透鏡設置於該第一透鏡群與該2-1透鏡之間,該2-2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一側以及一凹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二側,該2-2透鏡、該2-1透鏡以及該第一光圈沿著該軸線從該第一側至該第二側依序排列;該第三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且更包括一3-2透鏡設置於該3-1透鏡與該第四透鏡群之間,該3-2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一側以及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二側,該3-1透鏡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更包括另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一側,該3-1透鏡以及該3-2透鏡沿著該軸線從該第一側至該第二側依序排列;該第四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該4-1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更包括一凹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一側;以及該第五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該5-1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一側以及一凹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二側。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群更包括一1-2透鏡設置於該1-1透鏡與該第二透鏡群之間,該1-2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一側以及一凹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二側,該1-1透鏡為雙凹透鏡,且更包括另一凹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二側,該1-1透鏡以及該1-2透鏡沿著該軸線從該第一側至該第二側依序排列;該第二透鏡群更包括一2-2透鏡設置於該第一透鏡群與該2-1透鏡之間,該2-2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 該第一側以及一凹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二側,該2-2透鏡、該2-1透鏡以及該第一光圈沿著該軸線從該第一側至該第二側依序排列;該第三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該3-1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更包括一凹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一側;該第四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該4-1透鏡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更包括另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一側;以及該第五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且更包括一5-2透鏡設置於該第四透鏡群與該5-1透鏡之間,該5-2透鏡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一側以及另一凹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二側,該5-1透鏡為雙凸透鏡,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一側以及另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二側。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群更包括一1-2透鏡設置於該1-1透鏡與該第二透鏡群之間,該1-2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一側以及一凹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二側,該1-1透鏡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更包括一凹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二側,該1-1透鏡以及該1-2透鏡沿著該軸線從該第一側至該第二側依序排列;該第二透鏡群更包括一2-2透鏡設置於該第一透鏡群與該2-1透鏡之間,該2-2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一側以及一凹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二側,該2-2透鏡、該2-1透鏡以及該第一光圈沿著該軸線從該第一側至該第二側依序排列; 該第三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該3-1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更包括一凹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一側;該第四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該4-1透鏡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更包括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一側;以及該第五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且更包括一5-2透鏡設置於該第四透鏡群與該5-1透鏡之間,該5-2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一側以及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二側,該5-1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包括一凹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一側以及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第二側。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8項中任一請求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一光圈的內環周部形狀與外環周部形狀皆為非圓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8項中任一請求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五透鏡群可沿著該軸線移動,以使該成像鏡頭進行自動對焦。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8項中任一請求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鏡頭至少滿足以下條件中任一項:3<TL1/DL4<8;0<TL2/DL4<3;0<DREF/DMAX<2;0.5<TL1/TL2<3.5;0.1<DMAX/TL1<0.8;0.2<DMAX/TL2<1;2<TTL/DLOBJ<7; 4<TTL/DLIMG<10;4<TL1/DREF<6;1<TL2/DREF<4;80<TC23WIDE/TC23TELE<120;其中,DL4為該2-1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光學有效徑,DREF為該第一反射面之一光學有效徑,DMAX為所有透鏡之一最大光學有效徑,TL1為該1-1透鏡之一物側面至該第一反射面於該軸線上之一間距,TL2為該第一反射面至一成像面於該軸線上之一間距,TTL為最靠近該第一側的透鏡之一物側面至該成像面於該軸線上之一間距,DLOBJ為最靠近該第一側的透鏡之該物側面之一光學有效徑,DLIMG為最靠近該第二側的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光學有效徑,TC23WIDE為一廣角端時該第一透鏡群至該第二透鏡群於該軸線上之一間距,TC23TELE為一望遠端時該第一透鏡群至該第二透鏡群於該軸線上之一間距。
  12. 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群,該第一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一第二透鏡群,該第二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一第三透鏡群,該第三透鏡群具有屈光力;一第四透鏡群,該第四透鏡群具有屈光力;以及一第五透鏡群,該第五透鏡群具有屈光力;其中該第一透鏡群、該第二透鏡群、該第三透鏡群、該第四透鏡群以及該第五透鏡群沿著一軸線從一第一側至一第二側依序排列; 其中更包括一第一反射元件,該第一反射元件包括一第一反射面,該第一反射元件設置於該第一透鏡群以及該第五透鏡群之間;其中該第二透鏡群以及該第四透鏡群可沿著該軸線移動,該第一透鏡群以及該第三透鏡群固定,以使該成像鏡頭由一廣角端變焦至一望遠端。
  13. 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群,該第一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一第二透鏡群,該第二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一第三透鏡群,該第三透鏡群具有屈光力;一第四透鏡群,該第四透鏡群具有屈光力;以及一第五透鏡群,該第五透鏡群具有屈光力;其中該第一透鏡群、該第二透鏡群、該第三透鏡群、該第四透鏡群以及該第五透鏡群沿著一軸線從一第一側至一第二側依序排列;其中更包括一第一反射元件,該第一反射元件包括一第一反射面,該第一反射元件設置於該第一透鏡群以及該第五透鏡群之間;其中該第二透鏡群、第三透鏡群以及該四透鏡群可沿著該軸線移動,該第一透鏡群固定,以使該成像鏡頭由一廣角端變焦至一望遠端。
  14. 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群,該第一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一第二透鏡群,該第二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一第三透鏡群,該第三透鏡群具有屈光力;一第四透鏡群,該第四透鏡群具有屈光力;以及一第五透鏡群,該第五透鏡群具有屈光力; 其中該第一透鏡群、該第二透鏡群、該第三透鏡群、該第四透鏡群以及該第五透鏡群沿著一軸線從一第一側至一第二側依序排列;其中更包括一第一反射元件,該第一反射元件包括一第一反射面,該第一反射元件設置於該第一透鏡群以及該第五透鏡群之間;其中該第二透鏡群可沿著該軸線移動,該第一透鏡群、該第三透鏡群以及該第四透鏡群固定,以使該成像鏡頭由一廣角端變焦至一望遠端。
  15. 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群,該第一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一第二透鏡群,該第二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一第三透鏡群,該第三透鏡群具有屈光力;一第四透鏡群,該第四透鏡群具有屈光力;一第五透鏡群,該第五透鏡群具有屈光力;一分光元件;以及至少二個影像感測元件;其中該第一透鏡群、該第二透鏡群、該第三透鏡群、該第四透鏡群以及該第五透鏡群沿著一軸線從一第一側至一第二側依序排列;其中更包括一第一反射元件,該第一反射元件包括一第一反射面,該第一反射元件設置於該第一透鏡群以及該第五透鏡群之間;其中該分光元件設置於該第五透鏡群與該第二側之間;其中該等影像感測元件分別設置於該分光元件之一側;其中該分光元件將一可見光分解成至少兩個不同可見頻寬的光束,該等影像感測元件將各別接收該等不同可見頻寬的光束。
TW109125120A 2020-07-24 2020-07-24 成像鏡頭(四十六) TWI73085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25120A TWI730852B (zh) 2020-07-24 2020-07-24 成像鏡頭(四十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25120A TWI730852B (zh) 2020-07-24 2020-07-24 成像鏡頭(四十六)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30852B true TWI730852B (zh) 2021-06-11
TW202204959A TW202204959A (zh) 2022-02-01

Family

ID=775172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5120A TWI730852B (zh) 2020-07-24 2020-07-24 成像鏡頭(四十六)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30852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107010A1 (ja) * 2003-05-30 2004-12-09 Sony Corporation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EP1788419A1 (en) * 2005-11-16 2007-05-23 Sony Corporation Image capture apparatus and zoom lens
TW200907455A (en) * 2007-08-10 2009-02-16 Asia Optical Co Inc Zoom lens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107010A1 (ja) * 2003-05-30 2004-12-09 Sony Corporation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EP1788419A1 (en) * 2005-11-16 2007-05-23 Sony Corporation Image capture apparatus and zoom lens
TW200907455A (en) * 2007-08-10 2009-02-16 Asia Optical Co Inc Zoom lens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4959A (zh) 2022-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93176B (zh) 变焦镜头、成像设备和信息设备
CN100504493C (zh) 变焦镜头及使用该变焦镜头的电子摄像装置
US4787718A (en) Zoom lens system
JP4866119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H07261083A (ja) ズームレンズ
JPH01259314A (ja) ボケ味可変な光学系
JP2017207646A (ja) 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2003287677A (ja) 広角ズームレンズ
WO2021169245A1 (zh) 一种变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14442291B (zh) 光学变焦镜头和成像设备
JPH08201697A (ja) ズームレンズ
TWI730852B (zh) 成像鏡頭(四十六)
JPH0814654B2 (ja) 小型のズ−ムレンズ
JPH05119260A (ja) 高変倍ズームレンズ
CN113970841B (zh) 成像镜头、影像捕获设备及其变焦控制方法
CN107402429B (zh) 成像镜头
JP2022171857A (ja) 光学系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H07159687A (ja) 水陸両用カメラの光学系
CN105334605B (zh) 一种变焦镜头及一种图像采集设备
CN108563005B (zh) 一种高分辨率、小体积、大像面的变焦光学系统
JP2003149553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光学機器
JP2000292700A (ja) 撮影レンズ及び撮影装置
TWI770862B (zh) 成像鏡頭(五十八)
JPH09113804A (ja) 変倍光学系
CN218866205U (zh) 紧凑型内合焦式广角摄影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