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8595B - 半導體發光元件及其製作方法,及發光裝置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發光元件及其製作方法,及發光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28595B
TWI728595B TW108145797A TW108145797A TWI728595B TW I728595 B TWI728595 B TW I728595B TW 108145797 A TW108145797 A TW 108145797A TW 108145797 A TW108145797 A TW 108145797A TW I728595 B TWI728595 B TW I72859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type semiconductor
conductivity type
semiconductor layer
semiconductor l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57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44620A (zh
Inventor
張東炎
吳俊毅
劉文
王晶
郭桓邵
李慧文
王篤祥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天津三安光電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天津三安光電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天津三安光電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446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446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85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859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14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carrier transport control structure, e.g. highly-doped semiconductor layer or current-blocking structure
    • H01L33/145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carrier transport control structure, e.g. highly-doped semiconductor layer or current-blocking structure with a current-blocking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05Processes
    • H01L33/0062Processes for devices with an active region comprising only III-V compoun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ed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半導體發光元件,包含一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及一電絕緣層。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包括第一、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及一發光層。該電絕緣層形成於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的一側,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的表面的其中一部分區域被該電絕緣層覆蓋而形成一電絕緣界面,而未被該電絕緣層覆蓋的另一部分區域為一電接觸界面。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中形成有一含氟區域。該電絕緣層為氟化物,氟化物的氟離子通過高溫擴散進入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中形成該含氟區域,能夠提高局部電阻,改善電流分散情況,從而提高光均勻分散性。

Description

半導體發光元件及其製作方法,及發光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光元件,特別是指一種半導體發光元件,及該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作方法。
目前LED發光元件,已經廣泛運用於照明、顯示、交通信號、數據存儲、醫療設備等多個領域的設備上。LED發光元件的光效的影響因素很多,其中除了磊晶結構的內量子效率,還包括襯底的散熱性、出光側的出光效率等等。
為了改善襯底的散熱性,一方面,可置換磊晶生長襯底成為更高熱傳導的基板,因為矽或碳化矽或金屬基板的熱導率較砷化鎵高,目前商業化的方法是採用鍵合工藝,實現襯底轉移至矽或碳化矽或金屬基板。但經過襯底轉移後,N型磊晶層反轉向上,需要在N型GaAs磊晶層上設計接觸層及電極層,這樣會造成電極遮光的問題。
另外一方面,為了改善出光效率,可設置金屬反射層。其中金屬反射層與低折射率的電絕緣層組合使用對於反射效果的改善會更加明顯。目前半導體多層結構的折射率為2.5~3.0左右,在金屬反射層與半導體多層結構之間通常設置一低於半導體多層結構折射率的透明電絕緣層,自半導體多層結構輻射的光線會在低折射率的電絕緣層與半導體多層結構的界面處發生大角度全反射返回至半導體多層結構,小角度的光線會繼續穿過電絕緣層至金屬反射層進行反射返回半導體多層結構,並從半導體多層結構的出光側出光。因此,絕緣層的透明度以及折射率值為反射效果的主要影響因素。較佳的,目前使用的電絕緣層的折射率通常為低於2.0,主要使用氮化矽、氧化矽、氟化鎂、氟化鈣等至少之一種。其中氟化物如氟化鈣、氟化鎂由於具有更低折射率,低於1.5,並且具有高透光率,因此使用該類氟化物能夠更顯著地提高出光效率。
參閱圖1,為背景技術所記載的一種傳統的半導體發光元件,包括:
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包括一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910、發光層99和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98;
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98一表面的部分被電絕緣層97覆蓋形成電絕緣界面,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98一表面未被覆蓋電絕緣層97的部分為電接觸界面。該電絕緣層97通常為氧化矽或氮化矽或氟化鈣或氟化鎂。該電絕緣層97上通常形成多個開口。
第一電極911,包括外部打線用的主焊盤電極(一般為圓形或橢圓形)和延伸的擴展電極條,設置在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10一側,具體如圖2所示。
所述開口中通常設置有一歐姆接觸層96或歐姆接觸塊,並在電絕緣層97一側和歐姆接觸層96或歐姆接觸塊的同側設置第二電極91。圖1中標識有箭頭的線示意電流的傳輸路徑,外部電流自第二電極91流經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98一側的歐姆接觸區域進入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並至第一電極911的主焊盤電極並流出。
由於第一電極911主焊盤電極為電流集中區域,為了阻擋電流在第一電極911的主焊盤電極下方垂直流經半導體發光序列至第二電極91一側,第一電極911的主焊盤電極豎直下方的電絕緣層上無開口設計,即在第一電極911的主焊盤電極下方形成電絕緣阻擋界面。
根據該傳統的設計類型,雖然在第一電極911主焊盤電極下方有電絕緣層97做阻擋,但是由於電流擴展層的擴散效應,在電流擴展層一側仍然會發生電流會有部分集中在第一電極911的主焊盤電極的下方,導致發光區域在主焊盤電極下方或周圍附近較明顯的集中。
因此,本發明之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種至少能夠克服先前技術的缺點的半導體發光元件。
於是,本發明半導體發光元件,包含一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及一電絕緣層。
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包括一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一與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間隔的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及一位於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及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間的發光層。
該電絕緣層覆蓋於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之遠離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的一表面,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的表面的其中一部分區域被該電絕緣層覆蓋而形成一電絕緣界面,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的表面的另一部分區域未被該電絕緣層覆蓋而形成一電接觸界面。
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中形成有一含氟區域。
因此,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種至少能夠克服先前技術的缺點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備方法。
該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備方法包含:(a)形成一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包括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一與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間隔的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及一位於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與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之間發光層;(b)在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遠離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層的一表面形成一局部覆蓋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的電絕緣層,該電絕緣層為氟化物;(c)利用高溫擴散處理方式,將該電絕緣層的氟元素擴散至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中,以形成一含氟區域;及(d)形成一與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電性連接的第一電極,及一與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電性連接的第二電極。
因此,本發明之又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種至少能夠克服先前技術的缺點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備方法。
該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備方法包含:(a)形成一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包括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一與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間隔的第二電類型半導體層,及一位於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與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間的發光層;(b)在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之遠離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的一表面製作多個的相間隔的歐姆接觸塊;(c)在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的該表面之未形成該等歐姆接觸塊的區域形成覆蓋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的該表面的部分區域的電絕緣層,該電絕緣層的製成材料為金屬氟化鹽;(d)利用高溫擴散處理的方式,將該電絕緣層之金屬氟化鹽的氟元素擴散至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中,以形成一含氟區域;及(e)製作一與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電性連接的第一電極,及一與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電性連接的第二電極。
因此,本發明之又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種至少能夠克服先前技術的缺點的發光裝置。
該發光裝置包括前述的半導體發光元件。
在本發明被詳細描述之前,應當注意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參閱圖3,本發明半導體發光元件的一第一實施例,主要包括一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100、一電絕緣層7,及一第一電極11。
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包括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10、一與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10間隔的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及一位於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10與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間的發光層9。
該電絕緣層7形成於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之遠離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10的一側。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的表面的其中一部分被該電絕緣層7覆蓋而形成一電絕緣界面802,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的表面的另一部分區域未被該電絕緣層7覆蓋而形成一電接觸區域803。具體地,所述電絕緣層7為一氟化物,該電絕緣層7具有多個開口703,使得該電接觸區域803自該該等開口703裸露。
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中形成有一含氟區域801。該含氟區域形成於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中,並為該電絕緣層7的氟化物高溫擴散至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中形成,經過測試,該含氟區域801可提高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的局部區域的電阻,以形成一高阻值區域。
該第一電極11包括一外部打線用的主焊盤電極110。該主焊盤電極110設置在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10之遠離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的一側。該含氟區域801至少位於第一電極11的主焊盤電極110豎直下方的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中,也就是該含氟區域801位置對應該主焊盤電極110,且至少位於一自該主杆盤電極延伸至該電絕緣層的垂直假想線M上。該含氟區域自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與該電絕緣層7之間的電絕緣界面802處延伸至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中。
如圖3所示標記有箭頭的虛線所示意的是大致電流路徑,由於該含氟區域801提高了局部區域電阻,因此,流入該第一電極11的主焊盤電極110正下方的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中的電流被進一步阻擋,進而避免電流集中在該第一電極11的主焊盤電極110下方,並促進電流向第一電極11的主焊盤電極110的周圍區域橫向擴散,有利於電流均勻分佈,從而提高光均勻分散性。
以下詳細說明本實施例提供的半導體發光元件,參閱圖4,該半導體發光元件包括一基板2、一形成在該基板2上的可導電的鍵合層3、一位於鍵合層3上的阻擋層4、一位於該阻擋層4上的金屬反射層5、依序位於該金屬反射層5上的該歐姆接觸層6與該電絕緣層7、一位於該電絕緣層7上的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100、位於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100上的該第一電極11,及一位於基板2下表面的背面金屬層1,。該半導體層發光多層結構100具有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10、發光層9和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
其中,第一導電類型為n型或p型,第二導電類型為p型或n型,所述第一導電類型與所述第二導電類型不同。
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導電類型為n型,該第二導電類型為p型。
該半導體層發光多層結構的100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10至少包括一n型包覆層;與該第一導電型不同的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至少包括一p型覆蓋層81;該發光層9夾於該p型覆蓋層81和n型包覆層之間,並為一可發出一預定波長的光的活性層。每一發光層9、n型包覆層及p型覆蓋層81由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形成。具體而言,每一發光層9、n型包覆層及p型覆蓋層81可通過使用GaAs系、GaP系、InP系等化合物半導體,InGaAs系、AlInP系、AlGaAs系等三元系化合物半導體,AlGaInP系等四元系化合物半導體而形成。例如,該發光層9(其由未摻雜的AlGaInP、AlInP或AlGaAs系的化合物半導體的本體形成)被n型包覆層和p型覆蓋層81(兩者分別是通過含有n型與p型的AlGaInP、AlInP或AlGaAs而形成)夾持,通過發光層的成分調控出發光波長的區域可以介於紅、黃、綠等可見光以及紅外光等不可見光。優選地,所述的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的第二的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進一步包括一層位於該p型覆蓋層81之遠離該發光層9的一側的電流擴展層82,並為p-GaP層或p-GaAs層,其摻雜濃度為8E17 atom/cm3 以上,摻雜材料可以為Mg、Zn、C。於本實施例的其他變化態樣中,所述電流擴展層82的製成材質可選自於GaP、GaAs及AlGaInP。每一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發光層和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的製成材質選自於Alx Iny Ga(1-x-y) P及Alz Ga(1-z) As,其中,0≤x≤1,0≤y≤1,0≤z≤1。
所述基板2可用以支持位於其上的半導體層發光多層結構與其他層或結構,該基板2的製成材料為一導電材料。該導電材料包含但不限於金屬、金屬合金、矽、碳化矽、石墨等。
所述鍵合層3為金金鍵合、金錫鍵合或金銦鍵合層等常規的鍵合製程所使用的鍵合層。
該金屬反射層5可反射來自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的光。該金屬板射層5的製成材料可為金屬材料,該金屬材料選自但不限於銅(Cu)、鋁(Al)、錫(Sn)、金(Au)、銀(Ag)、鉛(Pb)、鈦(Ti)、鎳(Ni)、 鉑(Pt)、鎢(W),及此等之一組合。該金屬反射層5與該基板2之間還可以包括該阻擋層4,位於該金屬反射層5的下表面。該阻障層4可防止該金屬反射層5的材料擴散至電極層,破壞反射層的結構,避免反射層的反射率降低。本實施例中,該金屬反射層5為銀,且其厚度為250~750nm。
該電絕緣層7覆蓋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的部分表面,使得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的表面形成該電絕緣界面802與該電接觸界面803。
該電絕緣層7由折射率低的材料所製成,更優選地,該電絕緣層7的折射率為1.2~1.5,具體為氟化物,如氟化鎂(MgF2)、氟化鈣(GaF2)。該電絕緣層7可以由電子束蒸鍍或高溫蒸鍍方法獲得。其中不同的蒸鍍工藝,如蒸鍍溫度,獲得的折射率會略有差異。氟化物通常比氧化物或氮化物(例如:氧化矽或氮化矽)的折射率更低,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100所發出的光射向可透光的該電絕緣層7時,在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與該電絕緣層7之間的界面形成全反射的比例會增加。其中,在半導體多層結構與該電絕緣層7間的界面未形成全反射的光會穿過該電絕緣層7,而到達該金屬反射層5,並在該金屬反射層5上經過反射而回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而後,從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的出光側或從側壁出光,因而能提升該半導體發光元件的出光效率。該電絕緣層7的厚度為0.1~500nm,更優選地,該厚度為10~100nm。
為了在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之與該電絕緣層7最臨近的表面形成該電接觸界面803與該電絕緣界面802,該電絕緣層7包括多個貫穿該電絕緣層7的厚度方向的開口703;該等開口703相間隔且均勻地或非均勻地分佈在該電絕緣層7上;該等開口703供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的該表面的部分區域裸露,而為該電接觸界面803。優選的,每一開口703之鄰近在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之該側的尺寸小於或等於遠離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的該側的尺寸。更優選地,每一開口703在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之該側的開口尺寸小於遠離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之該側的開口尺寸,具體地,如圖3所示,所述開口703在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之該側的具有一個第一開口尺寸D1,在遠離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之該側具有一第二開口尺寸D2;該第一開口尺寸D1和第二開口尺寸D2分別定義為開口在橫向截面的直徑或寬度。第一開口尺寸D1小於第二開口尺寸D2,第一開口的尺寸D1為1~20μm。此外,該電絕緣層7還具有界定出所述的電絕緣層7的該等開口的一側面704,及一鄰近該金屬反射層5且遠離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而與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100間隔的底面705,該側面704為垂直或相對傾斜的表面,或相對傾斜的曲面。該側面704與該底面705間所夾的傾斜夾角大於90°,更優選地,該傾斜夾角大於90℃且不大於170°。
該歐姆接觸層6可以為一透明導電層,且由無機金屬氧化物製成;例如:ITO或IZO等,該歐姆接觸層6的厚度選自於0.0001 μm-0.6μm、0.0001μm-0.5μm、0.0001μm-0.4μm、0.0001μm-0.3μm、0.0001μm-0.2μm、0.2μm-0.5μm、0.3μm-0.5μm、0.4μm-0.5μm、0.2 μm-0.4 μm,及0.2 μm-0.3 μm。
如圖4所示,該電絕緣層7開口703、側面704及底面705都被該歐姆接觸層6所填充及覆蓋,該歐姆接觸層6可以作為一粘附層,確保該金屬反射層5與該電絕緣層6之間的具備粘附性。
該第一電極11形成在半導體多層結構之上並與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10接觸並電連接,第一電極11包括用於外部打線的該主焊盤電極110,以及自該主焊盤電極110延伸的延伸電極1103。外部打線用的該主焊盤電極110採用多層金屬,其中至少包括一與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10形成歐姆接觸的歐姆接觸層體1101,及一形成於該歐姆接觸層體1101上並供金屬熔合的打線層體1102。該歐姆接觸層體1101為金鍺、金鈹、金鍺鎳,及金鋅等至少一種形成,該打線層體1102為金、鋁及銅等至少一種形成,所述延伸電極1103優選為金鍺鎳、金鍺,或此等組合形成。該主焊盤電極110還可包括位於該打線層體1102與該歐姆接觸層體1101之間的其他層體,例如:一擴散阻擋層,用於防止該歐姆接觸層體1101中的元素擴散至該打線層體1102中。
位於該基板2底面的背面金屬層1可定義為一第二電極,用於外部電連接,該第一電極11和該第二電極提供不同的電極極性,分別形成電流輸入和輸出端。
根據本實施例,電絕緣層7的開口703不位於外部打線用的該主焊盤電極110的垂直下方。
在本實施例中,該電絕緣層7不僅覆蓋在該第一電極11的該主焊盤電極110垂直下方之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之遠離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10的該表面的區域,而且還覆蓋在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之該表面的其他區域,並形成該等開口703。因此,該含氟區域801不僅形成在該第一電極11的主焊盤電極110的垂直下方,如圖4所示,也可自整面的電絕緣層7覆蓋在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的表面所形成的該電絕緣界面802延伸至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中而形成該含氟區域801,並且而具有預定厚度。具體地,該電絕緣層7的氟元素擴散至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中而形成該含氟區域801。更具體地,作為一個實施方式,該含氟區域801自該電流擴展層82與該電絕緣層7的界面處延伸至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的電流擴展層82中。該含氟區域801可通過高溫處理該電絕緣層7,實現氟元素的擴散,而在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中形成該含氟區域。高溫處理工藝的溫度為300℃以上;較佳地,溫度為360~600℃,時間為0.01~60min;更佳地,溫度為420℃以上;更佳地,溫度為460~500℃,時間1min~30min。該氟區域的厚度為1~1000nm。更具體地,該含氟區域的厚度為10~100nm。該含氟區域的含氟元素濃度介於1E17~1E21 atom/cm3
通過上述處理,可使該電絕緣層7中的氟元素擴散至該第二導電性半導體層8中,導致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之與該電絕緣層7接觸的區域的方塊電阻提升,形成自該電絕緣層7與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間的電絕緣界面802處深入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中該預定厚度的一高阻區域。該高阻區域會阻擋電流的橫向以及縱向擴散,尤其是在該第一電極11的主焊盤電極110垂直下方形成阻擋作用,可提升阻擋電流流向該第一電極11的主焊盤電極110正下方的電流擴散的效果,促進電流朝向該電絕緣層7的開口703分散,進而提升光均勻分散性。
根據本實施例,自該電絕緣層7之鄰近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之一側所形成的該含氟區域801至少位於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的電流擴展層82中。當然也不排除氟元素會擴散至至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的其他層中,例如:到達過度層鋁鎵銦磷或進一步地到達p型覆蓋層。在本實施例中,該含氟區域801的厚度不超過該電流擴展層82的厚度,也就是該含氟區域的厚度不高於該電流擴展層82的厚度,或者該含氟區域801的厚度低於該電流擴展層82的厚度,且所述含氟區域與橫向周圍區域為同質區(也就是在氟擴散前,製成材質相同,都是該電流擴展層82的材質)。優選地,所述的電流擴展層為p-GaP的厚度為5nm~2μm。該含氟區域中的氟濃度不低於1E17 atom/cm3 , 更優選地,該含氟區域801的氟濃度介於1E17~1E21 atom/cm3 。於本實施例的其他變化態樣中,該含氟區域的厚度高於該電流擴展層82的厚度。
參閱圖5至圖12,下麵提供獲得本實施例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作方法,圖5-11為各個步驟對應的結構示意圖。其包括以下步驟:
1.將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形成在一生長襯底101上,依序包括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10、該發光層9,及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
如圖5所示,在該生長襯底101上通過MOCVD磊晶方法形成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在本實施例中,該生長襯底101為砷化鎵,但不以此為限,該生長襯底101也可以是其他可實施生長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的襯底。砷化鎵製成之該生長襯底101上的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包括依次生長堆棧的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10、該發光層9,及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10包括一n型覆蓋層,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包括一p型覆蓋層81;該n型覆蓋層與該p型覆蓋層具體可以是鋁銦磷,該發光層9為鋁鎵銦磷。為了後續方便去除該生長襯底101或確保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100磊晶的質量,還可以選擇性地在該生長襯底101與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之間形成一緩衝層、一過度層以及一蝕刻截止層等。更優選地,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10中還可包括以n型砷化鎵製得的一歐姆接觸層,以利於後續該第一電極11的歐姆接觸特性。更優選地,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還包括一p型電流擴展層82,由於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需具備相對較佳的電流擴展與歐姆接觸的特性,在本實施例中,該電流擴展層82為p型磷化鎵。
關於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100,其各層的功能及參數可參照下表一。 表一
  層體 材料 厚度(nm) 功能
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 p型電流擴展層(82) GaP/ GaAs/AlGaInP 5~5000 電流擴展;歐姆接觸
過渡層 AlGaInP 3~100 作為銜接該p型覆蓋層(AlInP+Mg)與該p型電流擴展層(GaP)的用途,組分漸變,並用於提高該p型電流擴展層(GaP)晶格的質量
p型覆蓋層(81) AlInP+Mg 50~5000 提供空穴
p- space層 AlInP/ AlGaInP 0~1000 阻擋該p型覆蓋層的Mg進入該發光層(MQW),以避免影響該發光層的性能
發光層 MQW AlGaInP 2~50對 該發光層是決定發光波長及亮度的主要因素
第一半導體層 n- space層 AlInP/ AlGaInP 0~1000 阻擋n型覆蓋層的Si進入該發光層(MQW),以避免影響該發光層的性能
n-型覆蓋層 AlInP+Si 50-5000 提供電子
n型窗口層 Alx Ga1-x InP 0~6000 電流擴展
N型歐姆接觸層 GaAs 5~20 歐姆接觸
襯底   GaAs   用於磊晶
2. 蒸鍍該電絕緣層7,並在以氟化物製成的該電絕緣層7形成所述開口703。
在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之遠離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10的該側蒸鍍一電絕緣層7,該電絕緣層7為一氟化物,所述的電絕緣層7優選為氟化鎂或氟化鈣。該電絕緣層7的厚度範圍為0.1~500 mm。所述蒸鍍溫度(層體被加熱的溫度)至少為20℃,或優選200℃。溫度越高,蒸鍍的氟化物緻密性越高。
所述的電絕緣層7形成有貫穿厚度方向的所述開口703,開口703優選為多個。所述開口703不會形成在該第一電極11(圖11)的主焊盤電極110的垂直下方。為了形成所述開口703,在蒸鍍該電絕緣層7之前,可以在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之遠離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10的該側先形成多個遮罩圖形(mask)(圖未示出)。所述遮罩圖形為塊狀,或優選的為上寬下窄型,該等遮罩圖形的製成材質可以是金屬、絕緣層,或兩者的組合。在該等遮罩圖形表面蒸鍍該電絕緣層7後,再去除該等遮罩圖形,則原設置該等遮罩圖形的區域即形成所述開口703。當所採用的每一遮罩圖形為上寬下窄型時,該電絕緣層7之界定出所述開口703的側面為傾斜狀,以利於後續的歐姆接觸層6(圖11)和反射層5(圖11)能夠平整、均勻地覆蓋在該電絕緣層7表面,尤其該電絕緣層7的側面704與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之從所述開口703裸露的表面之間的夾角處。
圖6為該電絕緣層7的俯視示意圖。其中,每一開口703的形狀為圓形、橢圓形、方形、或多邊形。
3.高溫處理,該電絕緣層7的氟元素擴散至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中,以形成該含氟區域801。
形成該電絕緣層7後,再進行高溫處理,高溫處理的條件:氣體氛圍優選惰性氣體,高溫擴散處理方式的加熱溫度(電絕緣層7被加熱達到的溫度)為360~600℃,加熱時間為0.01~60min;更具體地,加熱溫度為460~500℃,加熱時間為10~30min。如圖7所示,,高溫處理後,該電絕緣層7的氟離子擴散至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的電流擴展層82中。在此需要說明的是,控制不同的溫度和時間,可以調整氟離子擴散的厚度不同。
圖8為圖7所示結構的局部厚度方向的SIMS元素分析,包括Ga、P、F、C和Mg元素的濃度分析。其中,橫坐標為厚度,左側縱坐標為元素的濃度。在圖中,3條縱向直線示意不同的厚度位置,第一條直線(1)所示的位置為電絕緣層7與該電流擴散層82(GaP)的界面處,第二條直線(2)示意的位置是對應氟擴散的深度位置,第三條直線(3)所示意的位置對應該電流擴散層81與該p型覆層82之間界面處。圖中可以看出,由GaP製成的該電流擴散層81的厚度不低於500nm,氟元素擴散進入該電流擴散層81中的深度不高於40nm。
同時經過CILM(傳輸線模型方塊電阻測試)測試,發現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表面側的氟化物經過高溫處理後,會造成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的方塊電阻增加。由此可見,氟元素的擴散導致由GaP製成的該電流擴散層81的局部方塊電阻增加,進而能改善光均勻分散性。
4.在該電絕緣層7表面製作該歐姆接觸層6。
如圖9所示,製作該歐姆接觸層6(例如:ITO層或IZO層),較佳為利用濺鍍或蒸鍍的方式。該歐姆接觸層6填充並覆蓋至該電絕緣層7的開口703內,且與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接觸(也就是該歐姆接觸層6形成在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的該表面之未被該電絕緣層覆蓋的區域),並覆蓋至該電絕緣層7的表面。該歐姆接觸層的厚度為1~500 nm。
5.形成該金屬反射層5、該阻擋層4,及該鍵合層3。
如圖9所示,先利用蒸鍍或電鍍的方式,於該歐姆接觸層6表面形成該金屬反射層5,該反射層5的製成材料為銀;再利用蒸鍍的方式,在該金屬反射層表面形成該阻擋層4,用以阻擋金屬銀擴散至該鍵合層3中,該阻擋層4的製成材料較佳為鈦、鉑、鉻,或此等之一組合。
之後,再利用蒸鍍的方式,在該阻擋層4表面形成該鍵合層3,該鍵合層3可以由金、銦或錫等材料組成。
6.鍵合該基板2,並去除該生長襯底101。
如圖10所示,藉由用於支撐的該基板2,將該生長襯底101上的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上的鍵合層3與支撐基板2相鍵合,鍵合採用高溫高壓的方式。在本實施例中,該基板2為一矽基板。
將該生長襯底101移除;移除該生長襯底101的方式可採用研磨或濕法蝕刻移除。
7.形成與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10電性連接該第一電極11,及位於該基板2之相反於該鍵合層3一側且與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電性連接的背面金屬層1(即第二電極)。
在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10的頂面形成該第一電極11,並在該支撐基板2的底面形成該背面金屬層1作為該第二電極。其中,該第一電極11包括該主焊盤電極110,及自該主焊盤電極110周圍延伸出去的該延伸電極1103。該主焊盤電極110包括該歐姆接觸層體1101及該打線層體1102。該第一電極11的歐姆接觸層體1101與該延伸電極1103下方都形成有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10的歐姆接觸層體1101砷化鎵,其餘區域的歐姆接觸層體1101被蝕刻去除。該背面金屬層1通常由金或鉑等材料製成。
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100之自該第一電極11裸露而出的表面及側壁面可以進一步進行蝕刻,以形成粗化面或圖案,以利於出光。
8.分離形成單一的發光元件。
通過分離製程,將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分離成多個單元區域後,在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的側壁面和裸露的表面覆蓋一絕緣保護層(圖未示出)。之後,再進一步往下切割該金屬反射層5、該阻擋層4、該鍵合層3,以及該基板2,以形成多個單一的半導體發光元件。
圖12提供了該半導體發光元件的實施例一的製作方法的步驟流程圖。
第二實施例
如圖1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提供替代性的實施方案,具體的提供如下一種半導體發光元件,其包括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100包括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10、該發光層9,及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
其中,形成於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之遠離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10的該表面上的電絕緣層7具有該等開口703,使得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最鄰近該電絕緣層7的表面包括自該等開口703裸露的該電接觸界面803,與被該電絕緣層7覆蓋的該電絕緣界面802。
該歐姆接觸層6包括多個分別填充於所述開口703的歐姆接觸塊14,該等歐姆接觸塊14不形成在該第一電極之注入電流用的主焊盤電極110的正下方。每一歐姆接觸塊14的形狀為塊狀,製成材質為金鍺、金鍺鎳、金鋅、金鈹等至少之一種。每一個歐姆接觸塊14的水準寬度為1~10μm,每一歐姆接觸塊14的厚度為1~500nm。
該金屬反射層5覆蓋於該等歐姆接觸塊14以及該電絕緣層7之相反於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的一側。
該電絕緣層7為氟化物,具體的為氟化鎂、氟化鈣。
其中,該電絕緣層7經過高溫處理後,能促使氟離子擴散至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中,以形成該含氟區域,該含氟區域具有電流阻擋作用。較佳地,氟離子至多擴散至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層8的電流擴展層82 (p-GaP)的整個厚度方向。
參閱圖13至圖21,以下說明本實施例的製作方法,該製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在該生長襯底101上形成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100,該步驟與實施例一的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100形成步驟相同。
如圖14所示,通過MOCVD磊晶方法,在該生長襯底101上形成該半導體層多層結構。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包括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10、該發光層9,及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在本實施例中,該生長襯底101為該砷化鎵襯底,該砷化鎵襯底上的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包括依次生長堆棧的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10、該發光層9,及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10包括該n型覆蓋層,在本實施例中,該n型覆蓋層的製成材質為鋁銦磷,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包括該由鋁銦磷製成的該p型覆蓋層,該發光層的製成材質為鋁鎵銦磷。較佳地,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10中還可包括n型砷化鎵層,以作為該歐姆接觸層,用於後續該第一電極11的歐姆接觸。更優選地,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中還包括該p型電流擴展層,該電流擴展層的製成材質為p型磷化鎵,用於提升該第二電極的歐姆接觸。
2.製作所述歐姆接觸塊14。
如圖15所示,先在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之遠離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10的該側蒸鍍一層歐姆接觸塊準備層1410後,再利用CVD方法,製作一層氧化矽層15(或以氮化矽替代)。然後,再製作一層光阻圖形16。
接著,如圖16所示,以光阻圖形16作為遮罩,利用BOE(buffer oxide etch)濕式蝕刻法,將該氧化矽層15形成多個氧化矽塊150。之後,如圖17所示,選擇蝕刻液蝕刻由金鋅製成的歐姆接觸塊準備層1410,控制蝕刻時間,以在每一氧化矽塊150與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之間形成殘留的金鋅塊,以作為該等歐姆接觸塊14。每一歐姆接觸塊14的水準寬度尺寸小於每一氧化矽塊150的水準寬度尺寸。之後,對再該等歐姆接觸塊14進行高溫熔合處理,以在該等歐姆接觸塊14與該電流擴展層82(如圖13)之間形成歐姆接觸。需說明的是該等氧化矽塊150也能由氮化矽換替換。
3.蒸鍍該電絕緣層7,並形成所述開口703。
如圖18所示,去除光阻圖形16。以所述歐姆接觸塊14及所述氧化矽塊15所形成的組合,形成上寬下窄的圖形作為一遮罩,再蒸鍍一層氟化物製成的該電絕緣層7,該電絕緣層7的厚度為50~500μm,較佳地,該厚度為50~150μm,更佳地,該厚度實質為100μm。該電絕緣層7的製成材料為金屬氟化鹽。
如圖19所示,利用BOE濕式蝕刻法,去除所述氧化矽塊15,留下所述歐姆接觸塊14以及該電絕緣層7。該電絕緣層7具有所述開口703,每一開口703內填充有對應的歐姆接觸塊14,界定出所述開口703的側面704為傾斜狀。
4.高溫處理。
形成該電絕緣層7後,進行高溫處理,而將該電絕緣層7之金屬氟化鹽的氟元素擴散至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中,以形成該含氟區域801,高溫處理的條件:氣體氛圍較佳地為惰性氣體,加熱溫度為460~500℃,加熱時間為10~30min。在此需要說明的是,控制不同的溫度和時間,可以調整氟離子擴散的厚度不同。
如圖20所示的示意圖,利用高溫處理方法,將該電絕緣層7的氟離子擴散至該第二導電性半導體層8的電流擴展層82中。此外,所述歐姆接觸塊14與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之間的鍵合步驟與氟元素的高溫擴散處理也能在該步驟中同時完成。
形成該金屬反射層5、該阻擋層3及該鍵合層3;之後,鍵合該基板2,並去除該生長襯底101;而後,形成該第一電極11和位於該基板2底面的該背面金屬層1;形成多個單一的發光元件。這些步驟可參照第一實施例的對應步驟進行。圖20提供了本實施例的發光元件的製作方法步驟流程圖。
獲得的單一的半導體發光元件如圖13所示。
於本實施例製作方法的其他變化態樣中,其中高溫鍵合步驟與該電絕緣層7形成之後之用於氟離子擴散的高溫處理步驟可為同一步驟。也就是利用該高溫擴散處理的方式,而在形成該含氟區域801的同時,將所述歐姆接觸塊14與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彼此高溫熔合;或是進行氟離子擴散的高溫處理步驟前,先利用高溫熔合的方式,將所述歐姆接觸塊14與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之該表面彼此熔合。
第三實施例
如圖2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提供另外一種半導體發光元件,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100包括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10、該發光層9,及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
其中,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之遠離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10的該表面形成該電絕緣層7,使得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包括自該等開口703裸露的該電接觸界面803,與被該電絕緣層7覆蓋的該電絕緣界面802。
所述開口703內填充的是所述歐姆接觸塊(如圖13)或該歐姆接觸層6。
該電絕緣層7的製成材料為氟化物,具體為氟化鎂、氟化鈣,或此等之一組合。
該電絕緣層7的氟離子自該電絕緣界面802擴散至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以形成作為電流阻擋區域的所述含氟區域801。
該第一電極11形成在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10之遠離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的一側,並包括外部打線用的主焊盤電極110,及從主焊盤電極110周圍水準延伸出去的所述延伸電極1103。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含氟區域801主要形成在該第一電極11的主焊盤電極110的正下方,即該第一電極11之外部用的主焊盤電極110的垂直下方,並在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中,通過氟離子擴散形成作為電流阻擋區域的該含氟區域801,所述延伸電極1103下方的該電絕緣層7無氟離子擴散,故所述延伸電極1103的正下方未設置有該含氟區域801。
本實施例主要改變該第一電極11的主焊盤電極110垂直下方的電流路徑,使電流儘量避免流經該主焊盤電極110下方,並在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儘量大面積流通,並且盡可能透過該電絕緣層7的開口703進行電流傳遞。
具體地,如圖22所示,該電絕緣層7包括一第一區域71及一第二區域72。該第一區域71主要對應位於該第一電極11的主焊盤電極110垂直下方,並鄰近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該第一區域71與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的接觸面積與該第一電極11的主焊盤電極110的面積比為1~1.5,較佳地,面積比不大於1.2;更佳地,面積比不大於1.1。另一方面,該第一區域71與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的接觸面的水準寬度與該第一電極11的主焊盤電極110的水準寬度比為1~1.25,較佳地,水準寬度比不大於1.2;更佳地,水準寬度比不大於1.1。
該電絕緣層7的第二區域72不位於該第一電極11的主焊盤電極110的正下方,並且該第二區域72具有貫穿厚度方向的所述開口703,所述開口703的數量為多個,所述開口703供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的所述電接觸界面803自該電絕緣層7裸露出來。
該電絕緣層7下方形成有該歐姆接觸層6,該歐姆接觸層6為一透明導電層,例如:ITO或IZO等,該歐姆接觸層6通過至少填充於該電絕緣層7的第二區域72的開口703內,而與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直接接觸。
實施例三的該結構相對於實施例一和實施例二,更能供電壓穩定。
參閱圖22至圖17,為了獲得上述的半導體發光元件,本實施例提供如下製作方法,其包括:
1.如圖23所示,在該生長襯底101上形成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100,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100包括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10、該發光層9及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該生長襯底的製成材料為砷化鎵。
2. 如圖24-25所示,在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的部分區域蒸鍍該電絕緣層7的第一區域71,並高溫處理,使得該第一區域71的氟元素擴散至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中,以形成該含氟區域801。
3.如圖25-26所示,蒸鍍該電絕緣層7的第二區域72,其覆蓋在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的其餘區域上。
4.如圖27所示的製作方法的其他步驟,可參照實施例一至二的對應步驟,以製得如圖22所示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結構。其中,該第一電極11的主焊盤電極110位於該電絕緣層7的該第一區域71的垂直上方。
再者,根據實施例一至實施例三的半導體發光元件,還可以通過封裝支架(例如:EMC(Epoxy Molding Compound)或陶瓷封裝,以獲得一封裝結構。進一步地,該封裝結構可以根據實際需求排列在一線路基板,或一光學構件(例如:導光板、稜鏡片、擴散片,或螢光片等),該等光學構件可被設置在發光元件發光路徑上。進一步地,根據實際需求,本發明半導體發光元件還可被應用於一顯示器(例如:電視或顯示螢幕)、一照明裝置(例如:室內燈、一室外街燈,或一指示器等等的一照光裝置。具體來說,該照光裝置本發明半導體發光元件。
本發明有以下優點
(1)所述含氟區域801至少形成在所述第一電極11的主焊盤電極110垂直下方的所述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中,提高了該區域的局部方塊電阻,改善了在所述第一電極11的主焊盤電極110下方以及周圍的所述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中的電流分散情況,促進電流朝向遠離第一電極11的主焊盤電極110的周圍的區域橫向擴散,從而可以減少第一電極11下方的發光,從而減少第一電極11對出光的遮擋,提高光均勻分散性。
所述含氟區域801利用所述電絕緣層7,經過高溫擴散處理即可形成,製程簡單,且可行性高。
所述含氟區域801至少位於所述第一電極11的主焊盤電極110的垂直下方,並且可僅形成在所述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8的電流擴展層82中,對所述電流擴展層82中電流進行有效阻擋。
所述含氟區域7可僅形成在所述第一電極11的主焊盤電極110的垂直下方或周圍附近。由此避免電流集中在所述第一電極11的主焊盤電極110下方,促進電流朝向所述第一電極11的主焊盤電極110的周圍區域橫向擴散,並且避免電壓上升過高。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凡是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專利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背面金屬層 2:基板 3:鍵合層 4:阻擋層 5:金屬反射層 6:歐姆接觸層 7:電絕緣層 71:第一區域 72:第二區域 703:開口 704:側面 705:底面 8: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 801:含氟區域 802:電絕緣界面 803:電接觸界面 81:p型覆蓋層 82:電流擴展層 9:發光層 10: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 100: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 101:生長襯底 11:第一電極 110:主焊盤電極 1101:歐姆接觸層體 1102:打線層體 1103:延伸電極 14:歐姆接觸塊 1410:歐姆接觸塊準備層 15:氧化矽層 150:氧化矽塊 16:光阻圖形 D1:第一開口尺寸 D2:第二開口尺寸 M:垂直假想線
本發明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 圖1是一種傳統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示意圖; 圖2是傳統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第一電極的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半導體發光元件的一第一實施例的主要結構示意圖; 圖4是該第一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 圖5~7是該第一實施例的製作方法的步驟示意圖;圖8是該第一實施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SIMS元素分析圖; 圖9~11是該第一實施例的製作方法的步驟示意圖; 圖12是該第一實施例的製作方法的流程圖; 圖13是本發明半導體發光元件的一第二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圖14~20是該第二實施例的製作方法的步驟示意圖; 圖21是該第二實施例的製作方法的流程圖; 圖22是本發明半導體發光元件的一第三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 圖23-26是該第三實施例的製作方法的步驟示意圖;及 圖27是該第三實施例的製作方法的流程圖。
1:背面金屬層
2:基板
3:鍵合層
4:阻擋層
5:金屬反射層
6:歐姆接觸層
7:電絕緣層
703:開口
704:側面
705:底面
8: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
801:含氟區域
802:電絕緣界面
803:電接觸界面
81:p型覆蓋層
82:電流擴展層
9:發光層
10: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
100: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
11:第一電極
110:主焊盤電極
1101:歐姆接觸層體
1102:打線層體
1103:延伸電極
D1:第一開口尺寸
D2:第二開口尺寸
M:垂直假想線

Claims (31)

  1. 一種半導體發光元件,包括:一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包括一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一與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間隔的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及一位於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及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間的發光層;及一電絕緣層,覆蓋於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之遠離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的一表面,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之該表面的其中一部分區域被該電絕緣層覆蓋而形成一電絕緣界面,該表面之另一部分區域未被該電絕緣層覆蓋而為一電接觸界面;其中,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中形成有一含氟區域,該含氟區域自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與該電絕緣層之間的電絕緣界面延伸至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中。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該電絕緣層為一氟化物。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該含氟區域為該電絕緣層的氟元素擴散形成。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該氟區域的厚度為1~1000nm。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半導體發光元件,該含氟區域的厚度為10~100nm。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該含氟區域的含氟元素濃度介於1E17~1E21 atom/cm3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還包括一電流擴展層,該含氟區域自該電流擴展層與該電絕緣層的界面處延伸至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的電流擴展層中。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所述電流擴展層的製成材質選自於GaP、GaAs及AlGaInP。
  9. 如請求項7所述的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該含氟區域的厚度不高於該電流擴展層的厚度。
  10. 如請求項7所述的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該含氟區域的厚度高於該電流擴展層的厚度。
  11. 如請求項7所述的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所述含氟區域與橫向周圍區域為同質區。
  1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發光元件,還包含一位於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遠離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的一側的第一電極,該第一電極包括一形成於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上且用於外部打線的主焊盤電極,該含氟區域位置對應該主焊盤電極且至少位於一自該主焊盤電極延伸至該電絕緣層的垂直假想在線。
  1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每一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發光層和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的製成材質選自於AlxInyGa(1-x-y)P及AlzGa(1-z)As,其中,0
    Figure 108145797-A0305-02-0038-1
    x
    Figure 108145797-A0305-02-0038-2
    1,0
    Figure 108145797-A0305-02-0038-3
    y
    Figure 108145797-A0305-02-0038-4
    1,0
    Figure 108145797-A0305-02-0038-5
    z
    Figure 108145797-A0305-02-0038-6
    1。
  14. 如請求項1所述的一種半導體發光元件,還包含一形成於該電絕緣層遠離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的一側的第二電 極。
  15. 如請求項1所述的一種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該電絕緣層具有多個開口。
  16. 如請求項15所述的一種半導體發光元件,還包含一形成於該第二電極與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之間的歐姆接觸層,該歐姆接觸層為一透明導電層,且填充於所述開口。
  17. 如請求項14所述的一種半導體發光元件,還包含一形成於該第二電極與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之間的歐姆接觸層,該歐姆接觸層的製成材質包括至少兩種金屬的組合或者金屬氧化物。
  18. 如請求項14所述的一種半導體發光元件,還包含一形成於該第二電極與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之間的金屬反射層。
  19. 如請求項15所述的一種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所述的電絕緣層具有多個界定出所述開口的側面,及一與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間隔的底面,該側面與該底面間夾一傾大於90°且不大於170°的傾斜夾角。
  20. 一種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作方法,其包括:(a)形成一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包括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一與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間隔的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及一位於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與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之間發光層;(b)在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遠離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層的一表面形成一局部覆蓋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 層的電絕緣層,該電絕緣層為氟化物;(c)利用高溫擴散處理方式,將該電絕緣層的氟元素擴散至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中,以形成一含氟區域;及(d)形成一與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電性連接的第一電極,及一與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電性連接的第二電極。
  21. 如請求項20所述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作方法,其中,高溫擴散處理方式為將該電絕緣層加熱至溫度為360~600℃,加熱時間為0.01~60min。
  22. 如請求項20所述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作方法,其中,該電絕緣層覆蓋在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的該表面的部分區域,該製法還包含一在該步驟(c)後進行的步驟(e),該步驟(e)將一歐姆接觸層形成在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的該表面的其餘區域。
  23. 如請求項22所述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作方法,其中,該歐姆接觸層為一透明導電層,或多個由多種金屬組合形成的歐姆接觸塊。
  24. 如請求項20所述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作方法,其中,該第一電極位於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之遠離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的一側,並包括一用於外部打線的主焊盤電極,該步驟(b)是將該含氟區域主要形成在一自該主焊盤電極延伸至所述電絕緣層的一垂直假想線的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中,且位置對應該主焊盤電極。
  25. 如請求項20所述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作方法,還包括一在該步驟(b)之前的步驟(e),該步驟(e)是在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的該表面之未被該電絕緣層覆蓋的區域形成一歐姆接觸層,該歐姆接觸層的製成材料為至少兩種金屬的組合。
  26. 如請求項25所述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作方法,其中,所述的歐姆接觸層與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之間的鍵合步驟與氟元素的高溫擴散處理在同一步驟中完成。
  27. 如請求項20所述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作方法,還包含一步驟(f),該步驟(f)是將一金屬反射層形成於該第二電極與該電絕緣層之間。
  28. 一種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作方法,其包括:(a)形成一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該半導體發光多層結構包括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一與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間隔的第二電類型半導體層,及一位於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與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間的發光層;(b)在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之遠離該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的一表面製作多個相間隔的歐姆接觸塊;(c)在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的該表面之未形成該等歐姆接觸塊的區域形成覆蓋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的該表面的部分區域的電絕緣層,該電絕緣層的製成材料為金屬氟化鹽;(d)利用高溫擴散處理的方式,將該電絕緣層之金屬氟化鹽的氟元素擴散至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中,以形 成一含氟區域;及(e)製作一與第一導電類型半導體層電性連接的第一電極,及一與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電性連接的第二電極。
  29. 如請求項28所述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作方法,其中,在該步驟(d)中,還包括利用該高溫擴散處理的方式,而在形成該含氟區域的同時,將所述歐姆接觸塊與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彼此高溫鍵合。
  30. 如請求項28所述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作方法,還包含一在進行該步驟(d)前的步驟(f),該步驟(f)是利用高溫熔合的方式,將所述歐姆接觸塊與該第二導電類型半導體層之該表面彼此鍵合。
  31. 一種發光裝置,包括請求項1~19中任一項所述的半導體發光元件。
TW108145797A 2019-05-17 2019-12-13 半導體發光元件及其製作方法,及發光裝置 TWI7285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WOPCT/CN2019/087486 2019-05-17
PCT/CN2019/087486 WO2020232586A1 (zh) 2019-05-17 2019-05-17 一种半导体发光元件及发光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4620A TW202044620A (zh) 2020-12-01
TWI728595B true TWI728595B (zh) 2021-05-21

Family

ID=705623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5797A TWI728595B (zh) 2019-05-17 2019-12-13 半導體發光元件及其製作方法,及發光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64767B (zh)
TW (1) TWI728595B (zh)
WO (1) WO2020232586A1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709554A (zh) * 2015-05-22 2017-03-01 首爾偉傲世有限公司 高效率發光二極體
TW201817049A (zh) * 2014-07-11 2018-05-01 晶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發光元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26057A (zh) * 2009-07-31 2010-01-13 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 发光半导体的互补电极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02522472A (zh) * 2011-12-30 2012-06-27 厦门市三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电流阻挡层的发光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
US9871171B2 (en) * 2014-11-07 2018-01-16 Epistar Corporation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817049A (zh) * 2014-07-11 2018-05-01 晶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發光元件
TW201709554A (zh) * 2015-05-22 2017-03-01 首爾偉傲世有限公司 高效率發光二極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64767B (zh) 2023-02-17
CN111164767A (zh) 2020-05-15
WO2020232586A1 (zh) 2020-11-26
TW202044620A (zh) 2020-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07238B1 (en)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CN102386295B (zh) 发光元件
TWI528577B (zh) 用於半導體發光裝置的接點
CN108365065A (zh) 发光元件
US9847454B2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EP3905344A1 (en) Light-emitting diod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719759B (zh) 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作方法、半導體發光元件,及發光裝置
TW201407760A (zh) 發光二極體陣列
TWI740307B (zh) 半導體發光元件
KR101750397B1 (ko) Ⅲ-p 반도체 발광 장치용 p-콘택층
TWI723002B (zh) 具有位於一頂部接點下方之溝渠之發光裝置
TWI731163B (zh) 半導體元件
CN103811608B (zh) 一种发光二极管的制造方法
TWI728595B (zh) 半導體發光元件及其製作方法,及發光裝置
WO2017084409A1 (zh) 发光二极管芯片及其制作方法
CN111081835A (zh) 一种led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KR101805301B1 (ko) 광추출효율 향상을 위한 p-형 오믹 접합 전극 패턴을 구비한 자외선 발광 다이오드 소자
TWI744622B (zh) 光電元件
TW201131833A (en) Optoelectronic semiconductor chip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optoelectronic semiconductor chip
US20230080272A1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TW201322484A (zh) 一種具電流擴散結構的發光二極體與其製造方法
CN104037279A (zh) 一种具有电流阻挡层的发光二极管的制作方法
CN103594589A (zh) 一种发光二极管
TWI704687B (zh) 發光二極體
US20220077370A1 (en) Light-emitting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