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7636B - 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27636B TWI727636B TW109102887A TW109102887A TWI727636B TW I727636 B TWI727636 B TW I727636B TW 109102887 A TW109102887 A TW 109102887A TW 109102887 A TW109102887 A TW 109102887A TW I727636 B TWI727636 B TW I727636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oblique groove
- oblique
- buffer strip
- optical film
- groove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案揭露一種顯示裝置,包含一光學膜片、一顯示面板以及一框架結構,框架結構係支撐顯示面板並定位光學膜片。框架結構包含一框體及至少一緩衝條,在框體的至少一側邊係向內延伸設有一凸出部,在凸出部靠近光學膜片的表面上設有一斜向凹槽,斜向凹槽內的一斜切底面係愈往框體之中心前進會愈遠離光學膜片。至少一緩衝條設置於斜向凹槽內,並緩衝條配合斜向凹槽而突出於凸出部之表面外形成一斜凸結構,以利用此斜凸結構定位光學膜片。
Description
本案係有關一種顯示裝置,特別是關於一種具有斜凸結構之框架結構的顯示裝置。
顯示裝置主要包括有背光模組、框體、顯示面板等組件。其中框體會向內延伸設有一凸出部,用以支撐顯示面板以及維持光學膜片與顯示面板間之間距,且在凸出部與光學膜片的接觸面上會貼設一條彈性橡膠,一方面可以防止凸出部接觸摩擦而刮傷光學膜片,另一方面則是可以壓制光學膜片,避免光學膜片翹曲。
然而,顯示裝置因應窄邊框需求以及全平面設計,使得框體之凸出部向內延伸的長度會變短,導致其與光學膜片重疊的區域也相對變小,所以凸出部上的彈性橡膠會位於光學膜片的裁切邊緣位置。而顯示裝置歷經搬運過程或是因為光學膜片熱漲冷縮,使得角落邊緣的光學膜片會因錯位位移而卡到彈性橡膠,無法回復原位,進而形成了圓弧形的波紋(waving)現象。再者,為了避免卡到光學膜片而減薄彈性橡膠的厚度,亦會導致彈性橡膠對光學膜片沒有壓制力,易使光學膜片翹曲而形成窗簾狀亮暗不良的波紋現象。
本案提出一種顯示裝置,包含一光學膜片、一顯示面板以及
一框架結構,且框架結構係支撐顯示面板並定位光學膜片。此框架結構包含一框體及至少一緩衝條。在框體的至少一側邊係向內延伸設有一凸出部,在凸出部靠近光學膜片的表面上設有一斜向凹槽,斜向凹槽內的一斜切底面係愈向框體之中心前進會愈遠離光學膜片。至少一緩衝條設置於斜向凹槽內,並配合斜向凹槽而突出於凸出部之表面外形成一斜凸結構,以利用此斜凸結構定位光學膜片。
在一實施例中,框架結構更包括一接著元件,位於斜向凹槽之斜切底面上,以黏接緩衝條。
在一實施例中,斜向凹槽之最大切口深度係小於緩衝條之厚度時,緩衝條露出斜向凹槽的側邊厚度係小於光學膜片之厚度的一半。此側邊厚度可以表示為(H-x)cosθ<0.5D,其中H代表緩衝條之厚度,x代表斜向凹槽之最大切口深度,θ代表緩衝條之傾斜角度,D代表光學膜片之厚度。
在一實施例中,緩衝條係具有一傾斜角度,此傾斜角度係介於10度至45度之間。
在一實施例中,斜向凹槽更可劃分為位於中間區域的一第一斜向凹槽,以及位於第一斜向凹槽二側的一第二斜向凹槽及一第三斜向凹槽。
在一實施例中,至少一緩衝條還包含一第一緩衝條、一第二緩衝條及一第三緩衝條,使第一緩衝條設置於第一斜向凹槽內,第二緩衝條設置於第二斜向凹槽內,第三緩衝條設置於第三斜向凹槽內,第一緩衝條之彈性係數大於第二緩衝條之彈性係數及第三緩衝條之彈性係數。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斜向凹槽之第一最大切口深度係小於第二斜向凹槽之第二最大切口深度及第三斜向凹槽之第三最大切口深度,使位於第一斜向凹槽內之緩衝條對應之斜凸結構的外凸厚度大於位於第二斜向凹槽內之緩衝條對應之斜凸結構的外凸厚度及位於第一斜向凹槽內之緩衝條對應之斜凸結構的外凸厚度。
在一實施例中,光學膜片之一側邊更包含一凸耳,凸耳係對應第一斜向凹槽與第二斜向凹槽的交接處設置或是凸耳係對應第一斜向凹槽與第三斜向凹槽的交接處設置。
在一實施例中,在第一斜向凹槽與第二斜向凹槽之間,第一最大切口深度係逐漸遞增為第二最大切口深度,以及在第一斜向凹槽與第三斜向凹槽之間,第一最大切口深度係逐漸遞增為第三最大切口深度。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斜向凹槽之斜切底面具有第一傾斜角度,第二斜向凹槽之斜切底面具有第二傾斜角度,第三斜向凹槽之斜切底面具有第三傾斜角度,且第一傾斜角度係大於第二傾斜角度及第三傾斜角度。
在一實施例中,在第一斜向凹槽與第二斜向凹槽之間,第一傾斜角度係逐漸遞減為第二傾斜角度,以及在第一斜向凹槽與第三斜向凹槽之間,第一傾斜角度係逐漸遞減為第三傾斜角度。
本案利用斜向凹槽的設計改變緩衝條的角度與深度,以控制光學膜片與緩衝條之間的相對距離,再配合緩衝條所形成之斜凸結構,不但可以提供光學膜片壓制力,更可避免緩衝條卡到光學膜片。
10:顯示裝置
12:背光模組
14:顯示面板
16:擴散板
18:量子點膜
20:光學膜片
201:凸耳
30:框架結構
32:框體
34:緩衝條
341:斜凸結構
342:第一緩衝條
343:第二緩衝條
344:第三緩衝條
36:凸出部
38:斜向凹槽
381:第一斜向凹槽
381a:斜切底面
382:第二斜向凹槽
382a:斜切底面
383:第三斜向凹槽
383a:斜切底面
384:斜切底面
40:三角形緩衝條
42:傾斜斜邊
d:側邊厚度
D:光學膜片之厚度
H:緩衝條之厚度
m:相對距離
x:最大切口深度
x1:第一最大切口深度
x2:第二最大切口深度
x3:第三最大切口深度
y:外凸厚度
z:距離
θ:傾斜角度
θ1:第一傾斜角度
θ2:第二傾斜角度
θ3:第三傾斜角度
圖1為根據本案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根據本案一實施例具有較大的最大切口深度之框架結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根據本案一實施例具有較小的最大切口深度之框架結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4為根據本案一實施例具有較大傾斜角度之框架結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5為根據本案一實施例具有較小傾斜角度之框架結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6為根據本案一實施例具有不同最大切口深度之框架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案使用之緩衝條與光學膜片間的對應位置示意圖,其中緩衝條與光學膜片具有較小的相對距離。
圖8為本案使用之緩衝條與光學膜片間的另一對應位置示意圖,其中緩衝條與光學膜片具有較大的相對距離。
圖9為根據本案一實施例具有不同最大切口深度及漸變最大切口深度之框架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根據本案一實施例具有不同傾斜角度之框架結構的分解示意圖。
圖11為根據本案一實施例具有不同傾斜角度之框架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根據本案一實施例具有不同緩衝條厚度之框架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13為具有三角緩衝條之框架結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14為具有傾斜斜邊之框架結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1為根據本案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請參閱圖1所示,顯示裝置10主要包含有一背光模組12、一顯示面板14、一擴散板16、一量子點膜18、一光學膜片20及一框架結構30。最下方的背光模組12係位於框架結構30之間,在背光模組12上方且由下而上依序設置有擴散板16、量子點膜18以及光學膜片20,顯示面板14位於光學膜片20上方,以利用框架結構30支撐顯示面板14並定位光學膜片20。此框架結構30包含一框體32及至少一緩衝條34,在框體32的至少一側邊向內延伸設有一凸出部36,在此實施例中係以框體32相對二側邊為例,但不以此為限。框體32的二側邊各自向內延伸一凸出部36,且凸出部36恰好位於光學膜片20之邊緣位置上方並具有部分重疊,且擴散板16、量子點膜18及光學膜片20與框體32之間係會保持一固定間隙。顯示面板14位於框體32內且設置在凸出部36上,以利用凸出部36支撐顯示面板14並維持光學膜片20與顯示面板14之間的適當間距。
在一實施例中,光學膜片20係包含反射式偏光增量膜(DBEF)及稜鏡片。
在框架結構30中,在凸出部36靠近光學膜片20的表面上設有一斜向凹槽38,斜向凹槽38內的一斜切底面384係愈往框體32之中心前
進會愈遠離光學膜片20。至少一緩衝條34設置於斜向凹槽38內,以利用斜向凹槽38讓緩衝條34固定在一個傾斜方向,且緩衝條34係配合斜向凹槽38之設計而會有部分的緩衝條34突出於表面外形成一斜凸結構341,以利用此斜凸結構341定位光學膜片20。其中,利用傾斜凹槽38之斜切底面384的傾斜角度或是傾斜凹槽38的最大切口深度的各自變化或協同作用,皆可以用來調整緩衝條34(斜凸結構341)之位置與角度,除了可以避免光學膜片20被卡住之外,還可以調整緩衝條34到光學膜片20間的距離,以控制壓制光學膜片20變形的程度。
在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緩衝條34係為一彈性橡膠條。
並且,為了使緩衝條34穩固設置於斜向凹槽38內,所以在斜向凹槽38之斜切底面384上會設置接著元件(圖中未示),以將緩衝條34黏接在斜向凹槽38內。在一實施中,接著元件係為一雙面膠。
圖2及圖3係分別為具有不同最大切口深度之框架結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請同時參閱圖2及圖3所示。如圖2所示之框架結構30,斜向凹槽38之最大切口深度x係大於緩衝條34之厚度H時(x>H),因為大部分的緩衝條34都容置於斜向凹槽38內,所以必須確保緩衝條34確實具有突出的斜凸結構341,所以斜凸結構341的外凸厚度y必須要大於0,可以表示為外凸厚度y=Hcosθ-(x-H)cosθ>0,其中H代表緩衝條34之厚度,θ代表緩衝條34之傾斜角度,x代表斜向凹槽38之最大切口深度。取得斜凸結構341之外凸厚度y後,就可以計算出緩衝條34到光學膜片20之間的相對距離m,相對距離m可以表示為m=z-y,其中z代表凸出部36到光學膜片20間之距離,y代表斜凸結構341的外凸厚度。在一實施例中,緩衝條34
到光學膜片20之間的相對距離m通常為一設計固定值,其數值範圍可介於0.2mm~0.6mm之間,但不限於此,可依實際需求而有不同之數值變化。
如圖3所示之框架結構30,斜向凹槽38之最大切口深度x小於緩衝條34之厚度H時(x<H),為避免緩衝條34卡住光學膜片20,所以緩衝條34露出斜向凹槽38的側邊厚度d愈小愈好,最大不能超過光學膜片20之厚度D的一半,亦即緩衝條34露出斜向凹槽38的側邊厚度d係小於光學膜片20之厚度D的一半,側邊厚度d可以表示為d=(H-x)cosθ<0.5D,其中H代表緩衝條34之厚度,x代表斜向凹槽38之最大切口深度,θ代表緩衝條34之傾斜角度,D代表光學膜片20之厚度。
如圖2及圖3所示,在凸出部36到光學膜片20間之距離保持固定的前提下,具有較大的斜向凹槽38之最大切口深度x的框架結構30(圖2),其緩衝條34到光學膜片20之間的相對距離m亦較大。具有較小的斜向凹槽38之最大切口深度x的框架結構30(圖3),其緩衝條34到光學膜片20之間的相對距離m則相對較小,因此可以藉由改變斜向凹槽38之最大切口深度x來調整緩衝條34到光學膜片20之間的相對距離m。
圖4及圖5係分別為具有不同傾斜角度之框架結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請同時參閱圖4及圖5所示,由於緩衝條34係設置於斜向凹槽38內,斜向凹槽38內的斜切底面384係平行緩衝條34的安裝側面,且斜向凹槽38內的斜切底面384具有一傾斜角度,所以緩衝條34亦對應具有一個傾斜角度θ,且斜向凹槽38內的斜切底面384之傾斜角度係等於緩衝條34的傾斜角度θ。在一實施例中,傾斜角度θ係介於10度至45度之間。在凸出部36到光學膜片20間之距離保持固定的前提下,如圖4所示之框架結構30,
其係具有較大的緩衝條34之傾斜角度θ,因緩衝條34突出凸出部36下表面之斜凸結構341亦較大,所以緩衝條34到光學膜片20之間的相對距離m係相對較小。如圖5所示之框架結構30,其係具有較小的緩衝條34之傾斜角度θ,因緩衝條34突出凸出部36下表面之斜凸結構341較小,其緩衝條34到光學膜片20之間的相對距離m則相對較大,因此可以藉由改變斜向凹槽36的斜切底面384之傾斜角度(緩衝條34之傾斜角度θ)來調整緩衝條34到光學膜片20之間的相對距離m。
對框體32一側邊的凸出部36上的同一條斜向凹槽38而言,可以依據不同的位置來調整緩衝條34到光學膜片20之間的相對距離,所以在同一斜向凹槽38內的緩衝條34會同時具有不同的斜凸結構341的外凸厚度。如圖1及圖6所示,斜向凹槽38更劃分為位於中間區域的一第一斜向凹槽381,以及位於第一斜向凹槽381二側的一第二斜向凹槽382及一第三斜向凹槽383。在一實施例中,對框體32一側邊的凸出部36上的同一條斜向凹槽38而言,可以藉由改變斜向凹槽38的最大切口深度來調整不同位置之同一條緩衝條34到光學膜片20之間的相對距離,如圖1及圖6所示,第一斜向凹槽381之第一最大切口深度x1係小於第二斜向凹槽382之第二最大切口深度x2及第三斜向凹槽383之第三最大切口深度x3,且第二斜向凹槽382之第二最大切口深度x2可以等於第三斜向凹槽383之第三最大切口深度x3,由於同一斜向凹槽38內有二組最大切口深度,所以同一斜向凹槽38內的同一緩衝條34會同時具有不同的斜凸結構341的外凸厚度,亦即,位於第一斜向凹槽381內之緩衝條34對應之斜凸結構341的外凸厚度大於位於左側第二斜向凹槽382內之緩衝條34對應之斜凸結構341的外凸厚度
及位於右側第三斜向凹槽383內之緩衝條34對應之斜凸結構341的外凸厚度。因此,位在中間區域(第一斜向凹槽381)的緩衝條34可以更接近光學膜片20,以提供光學膜片20足夠的壓制力,而位於二側區域(第二斜向凹槽382及第三斜向凹槽383)的緩衝條34則與光學膜片20保持適當相對距離,以容許光學膜片20順利進出不會卡到。
在一實施例中,請同時參考圖6、圖7及圖8所示,光學膜片20的一側更包含一凸耳201,在此實施例中,光學膜片20之相對二側邊係包含有複數凸耳201,但不以此為限,且凸耳201係可對應第一斜向凹槽381與第二斜向凹槽382的交接處設置,或是凸耳201係可對應第一斜向凹槽381與第三斜向凹槽383的交接處設置,以作為緩衝區域,減緩交接處結構差異的影響。由於第一斜向凹槽381之第一最大切口深度x1係小於第二斜向凹槽382之第二最大切口深度x2及第三斜向凹槽383之第三最大切口深度x3,位在中間區域的緩衝條34可以更接近光學膜片20,如圖7所示,此時緩衝條34到光學膜片20之間的相對距離m係相對較小,使位於中間區域外凸厚度較大的緩衝條34配合凸耳201之作用確實壓制好光學膜片20,以防止光學膜片20產生波紋現象。位在二側區域的第二斜向凹槽382及第三斜向凹槽383位置的緩衝條34則會較遠離光學膜片20,如圖8所示,此時緩衝條34到光學膜片20之間的相對距離m係相對較大,以防止緩衝條34干涉到光學膜片20。
在一實施例中,如圖9所示,在第一斜向凹槽381與第二斜向凹槽382之間,第一最大切口深度x1係逐漸遞增為第二最大切口深度x2,且在第一斜向凹槽381與第三斜向凹槽383之間,第一最大切口深度
x1係逐漸遞增為第三最大切口深度x3,以提供一個漸變的最大切口深度。
對框體32一側邊的凸出部36上的同一條斜向凹槽38而言,可以藉由改變斜向凹槽38之斜切底面384的傾斜角度來調整不同位置之緩衝條34到光學膜片20之間的相對距離。如圖1、圖10及圖11所示,第一斜向凹槽381之斜切底面381a具有第一傾斜角度θ1,第二斜向凹槽382之斜切底面382a具有第二傾斜角度θ2,第三斜向凹槽383之斜切底面383a具有第三傾斜角度θ3,第一傾斜角度θ1係大於第二傾斜角度θ2及第三傾斜角度θ3,且第二傾斜角度θ2可以等於第三傾斜角度θ3,但不以此為限。由於在同一斜向凹槽38內有不同的傾斜角度,所以同一斜向凹槽38內的同一緩衝條34會同時具有不同的傾斜角度,使緩衝條34同時具有不同的斜凸結構341的外凸厚度,亦即,位於第一斜向凹槽381內之緩衝條34對應之斜凸結構341的外凸厚度大於位於第二斜向凹槽382內之緩衝條34對應之斜凸結構341的外凸厚度及位於第三斜向凹槽383內之緩衝條34對應之斜凸結構341的外凸厚度。在一實施例中,在第一斜向凹槽381與第二斜向凹槽382之間,第一傾斜角度θ1係逐漸遞減為第二傾斜角度θ2,且在第一斜向凹槽381與第三斜向凹槽383之間,第一傾斜角度θ1係逐漸遞減為第三傾斜角度θ3,以提供一漸變的傾斜角度。
由於同一光學膜片20的不同位置可以有不同的相對距離需求,所以根據不同位置可以改變斜向凹槽38的切口深度以及傾斜角度,達到貼附一條同樣厚度的緩衝條34就有不同位置不同相對距離的需求,組裝更方便,材料亦相當便宜。
在一實施例中,如圖12所示,至少一緩衝條34更包含一第
一緩衝條342、一第二緩衝條343及一第三緩衝條344,第一緩衝條342設置於第一斜向凹槽381內,第二緩衝條343設置於第二斜向凹槽382內,第三緩衝條344設置於第三斜向凹槽383內,且第一緩衝條342之彈性係數大於第二緩衝條343之彈性係數及第三緩衝條344之彈性係數,第二緩衝條343之彈性係數可以等於第三緩衝條344之彈性係數,使位於第一斜向凹槽381內之第一緩衝條342對應之斜凸結構341的外凸厚度大於位於第二斜向凹槽382內之第二緩衝條343對應之斜凸結構341的外凸厚度及位於第三斜向凹槽383內之第三緩衝條344對應之斜凸結構341的外凸厚度,以分別利用不同彈性係數的第一緩衝條342、第二緩衝條343及第三緩衝條344提供不同的壓制效果。所以,位在中間區域(第一斜向凹槽381)的第一緩衝條342可以更接近光學膜片20,以提供光學膜片20足夠的壓制力,而位於二側區域(第二斜向凹槽382及第三斜向凹槽383)的第二緩衝條343及第三緩衝條344則與光學膜片20保持適當相對距離,以容許光學膜片20順利進出不會卡到。
因此,具有斜凸結構的緩衝條可以對光學膜片提供足夠的壓制力,以避免產生波紋現象,且在顯示裝置因搬運過程或是因為光學膜片熱漲冷縮時,使得角落邊緣的光學膜片會因錯位而位移時,光學膜片可以順沿著緩衝條之斜凸結構回復至原位置,而不會被緩衝條卡住。
另外,為使框體32之凸出部36具有傾斜斜面,亦可在凸出部36下表面設置有特殊形狀之緩衝條,如圖13所示,在凸出部36下表面設置一三角形緩衝條40,以藉由提供三角形緩衝條40提供傾斜斜面,但此方式需要生產特殊形狀的緩衝條,由於緩衝條為捲料生產,特殊形狀設計
則需要再次進行加工成型,導致其成本昂貴,不如本案之結構設計。如圖14所示,另一種方式則是直接將框體32之凸出部36突出緩衝條34的底部邊緣直接形成一傾斜斜邊42,並與緩衝條34相鄰接,但此種方式需要生產特殊規格的框體32,使得框體32的共用性降低。並且,光學膜片20邊緣接觸到硬質的傾斜斜邊42容易產生摩擦而有刮屑發生,其功效亦不如本案之結構設計。
綜上所述,本案利用斜向凹槽的設計改變緩衝條的角度與深度,以控制光學膜片與緩衝條之間的相對距離,再配合緩衝條所形成之斜凸結構,不但可以提供光學膜片壓制力,更可避免緩衝條卡到光學膜片。
以上所述之實施例僅係為說明本案之技術思想及特點,其目的在使熟悉此項技術者能夠瞭解本案之內容並據以實施,當不能以之限定本案之專利範圍,即大凡依本案所揭示之精神所作之均等變化或修飾,仍應涵蓋在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顯示裝置
12:背光模組
14:顯示面板
16:擴散板
18:量子點膜
20:光學膜片
30:框架結構
32:框體
34:緩衝條
341:斜凸結構
36:凸出部
38:斜向凹槽
384:斜切底面
Claims (13)
- 一種顯示裝置,包含: 一光學膜片; 一顯示面板,位於該光學膜片上方;以及 一框架結構,其係支撐該顯示面板並定位該光學膜片,該框架結構包含: 一框體,其至少一側邊係向內延伸設有一凸出部,在該凸出部靠近該光學膜片的表面上設有一斜向凹槽,該斜向凹槽內的一斜切底面係愈往該框體之中心前進會愈遠離該光學膜片;以及 至少一緩衝條,設置於該斜向凹槽內,該至少一緩衝條配合該斜向凹槽而突出於該表面外形成一斜凸結構,以定位該光學膜片。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框架結構更包含一接著元件,位於該斜向凹槽之該斜切底面,以黏接該緩衝條。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斜向凹槽之最大切口深度小於該緩衝條之厚度時,該緩衝條露出該斜向凹槽的側邊厚度係小於該光學膜片之厚度的一半。
- 如請求項3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側邊厚度可以表示為 (H-x)cosθ>0.5D,其中H代表該緩衝條之厚度,x代表該斜向凹槽之該最大切口深度,θ代表該緩衝條之傾斜角度,D代表該光學膜片之厚度。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緩衝條係具有一傾斜角度,該傾斜角度係介於10度至45度之間。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斜向凹槽更劃分為位於中間區域的一第一斜向凹槽,以及位於該第一斜向凹槽二側的一第二斜向凹槽及一第三斜向凹槽。
- 如請求項6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至少一緩衝條更包含一第一緩衝條、一第二緩衝條及一第三緩衝條,使該第一緩衝條設置於該第一斜向凹槽內,該第二緩衝條設置於該第二斜向凹槽內,該第三緩衝條設置於該第三斜向凹槽內,該第一緩衝條之彈性係數大於該第二緩衝條之彈性係數與該第三緩衝條之彈性係數。
- 如請求項6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斜向凹槽之第一最大切口深度係小於該第二斜向凹槽之第二最大切口深度及該第三斜向凹槽之第三最大切口深度,使位於該第一斜向凹槽內之該緩衝條對應之該斜凸結構的外凸厚度大於位於該第二斜向凹槽內之該緩衝條對應之該斜凸結構的外凸厚度及位於該第三斜向凹槽內之該緩衝條對應之該斜凸結構的外凸厚度。
- 如請求項8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光學膜片之一側邊更包含一凸耳,該凸耳係對應該第一斜向凹槽與該第二斜向凹槽的交接處設置或是該凸耳係對應該第一斜向凹槽與該第三斜向凹槽的交接處設置。
- 如請求項8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在該第一斜向凹槽與該第二斜向凹槽之間,該第一最大切口深度係逐漸遞增為該第二最大切口深度;以及在該第一斜向凹槽與該第三斜向凹槽之間,該第一最大切口深度係逐漸遞增為該第三最大切口深度。
- 如請求項6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斜向凹槽之該斜切底面具有第一傾斜角度,該第二斜向凹槽之該斜切底面具有第二傾斜角度,該第三斜向凹槽之該斜切底面具有第三傾斜角度,且該第一傾斜角度係大於該第二傾斜角度及該第三傾斜角度。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在該第一斜向凹槽與該第二斜向凹槽之間,該第一傾斜角度係逐漸遞減為該第二傾斜角度;以及在該第一斜向凹槽與該第三斜向凹槽之間,該第一傾斜角度係逐漸遞減為該第三傾斜角度。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更包含一背光模組,位於該框架結構之間,該光學膜片設置於該背光模組上方。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9102887A TWI727636B (zh) | 2020-01-30 | 2020-01-30 | 顯示裝置 |
CN202010471106.5A CN111739410B (zh) | 2020-01-30 | 2020-05-28 | 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9102887A TWI727636B (zh) | 2020-01-30 | 2020-01-30 | 顯示裝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727636B true TWI727636B (zh) | 2021-05-11 |
TW202129374A TW202129374A (zh) | 2021-08-01 |
Family
ID=726467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02887A TWI727636B (zh) | 2020-01-30 | 2020-01-30 | 顯示裝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739410B (zh) |
TW (1) | TWI727636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9211933A (ja) * | 2008-03-04 | 2009-09-17 | Sharp Corp | 表示装置 |
CN102495482A (zh) * | 2011-07-01 | 2012-06-13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承载座及使用承载座的显示装置 |
TWI467270B (zh) * | 2011-07-01 | 2015-01-01 | Au Optronics Corp | 承載座及使用其之顯示裝置 |
TWI537650B (zh) * | 2015-01-05 | 2016-06-11 | 揚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 顯示裝置 |
TWI574086B (zh) * | 2014-12-01 | 2017-03-11 |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模組和液晶顯示裝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654078B1 (en) * | 1999-02-18 | 2003-11-25 |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 Liquid crystal module mounting structure and mobile terminal mounted with the same |
JP2002196312A (ja) * | 2000-12-25 | 2002-07-12 | Hitachi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CN100403114C (zh) * | 2005-08-12 | 2008-07-16 |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和应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
CN102819986B (zh) * | 2011-06-08 | 2015-01-28 |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显示器 |
CN102720994A (zh) * | 2012-06-20 | 2012-10-10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CN102944953B (zh) * | 2012-11-16 | 2015-06-17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 |
CN204005508U (zh) * | 2014-06-13 | 2014-12-10 | 北京京海宇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舰船用面板灯 |
JP2016126300A (ja) * | 2015-01-08 | 2016-07-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TWI628476B (zh) * | 2016-12-30 | 2018-07-0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顯示面板 |
CN207752711U (zh) * | 2018-01-17 | 2018-08-21 | 深圳暴风统帅科技有限公司 | 显示模组 |
CN209591364U (zh) * | 2018-11-06 | 2019-11-05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CN209674139U (zh) * | 2019-03-07 | 2019-11-22 |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2020
- 2020-01-30 TW TW109102887A patent/TWI727636B/zh active
- 2020-05-28 CN CN202010471106.5A patent/CN11173941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9211933A (ja) * | 2008-03-04 | 2009-09-17 | Sharp Corp | 表示装置 |
CN102495482A (zh) * | 2011-07-01 | 2012-06-13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承载座及使用承载座的显示装置 |
TWI467270B (zh) * | 2011-07-01 | 2015-01-01 | Au Optronics Corp | 承載座及使用其之顯示裝置 |
TWI574086B (zh) * | 2014-12-01 | 2017-03-11 |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模組和液晶顯示裝置 |
TWI537650B (zh) * | 2015-01-05 | 2016-06-11 | 揚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 顯示裝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739410A (zh) | 2020-10-02 |
CN111739410B (zh) | 2022-03-25 |
TW202129374A (zh) | 2021-08-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920222B2 (en) | LCD and backlight module, front frame, and back bezel thereof | |
US8077273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 |
KR100580551B1 (ko) | 액정표시모듈 | |
WO2019214451A1 (zh) | 背光源模组和显示装置 | |
WO2016149966A1 (zh)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WO2018205837A1 (zh)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US20120300428A1 (en) | Backlight Module | |
US9250377B2 (en) |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module using the same | |
WO2018201311A1 (zh) | 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 |
TWM613857U (zh) | 光源模組及顯示裝置 | |
KR20150066847A (ko) | 광속 제어 부재, 발광 장치 및 표시장치 | |
US12035497B2 (en) | Display device | |
TWI727636B (zh) | 顯示裝置 | |
US20210405454A1 (en) |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module | |
CN110908191A (zh) |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
WO2018157603A1 (zh) | 一种导光板、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 |
JP6160204B2 (ja) |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装置 | |
JP2007256697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WO2016169072A1 (zh) |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
KR20070002876A (ko) | 액정표시모듈 | |
TWM497290U (zh) | 背光模組 | |
TWI405102B (zh) | 背光模組與光學式觸控面板 | |
JP2002203422A (ja) | 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
US10514565B2 (en) | Display apparatus | |
JP6680529B2 (ja) | 面発光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