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4086B - 背光模組和液晶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和液晶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74086B
TWI574086B TW103141563A TW103141563A TWI574086B TW I574086 B TWI574086 B TW I574086B TW 103141563 A TW103141563 A TW 103141563A TW 103141563 A TW103141563 A TW 103141563A TW I574086 B TWI574086 B TW I57408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elastic arm
backlight module
light sour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415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21424A (zh
Inventor
張國洲
Original Assignee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31415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74086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214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214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40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4086B/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背光模組和液晶顯示裝置
本發明涉及一種背光模組和使用該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裝置。
一種背光模組包括背板、設於背板內的反射片、設於反射片上的導光板、設於導光板上的光學膜片組、設於背光板內且相對導光板設置的背光源、設於背板上的膠框及設於背光源及導光板入光端上方並通過塞緊、貼附或卡合固定於膠框上的彈性擋牆,該彈性擋牆包括底面及與底面垂直的側面,該底面及該側面與導光板的上表面及背光源緊密接觸,從而把光反射回導光板中,以解決背光模組入光側漏光的問題。然,該背光模組需額外設置該彈性擋牆,增加硬體成本及組裝工序。
鑒於以上問題,有必要提供一種防止漏光的背光模組,該背光模組包括導光板、光源、光學膜片及膠框。所述光源設於所述導光板側面。所述光學膜片設於所述導光板上。所述膠框包括首尾相連的多個側壁,所述導光板、所述光源及所述光學膜片固定於所述膠框內。該膠框靠近所述光源一側的其中一所述側壁向內延伸形成一延伸壁,該延伸壁覆蓋所述光源。所述延伸壁向內延伸形成一彈臂。所述彈臂包括一頂面及與所述頂面相對的一抵持面, 所述頂面低於所述延伸壁的上表面。所述彈臂受壓時發生彈性形變,以使所述抵持面抵持於所述導光板或者所述光學膜片上,以阻擋所述光源發出的光從所述導光板或所述光學膜片的側緣漏出。
還有必要提供一種防止漏光的液晶顯示裝置,該液晶顯示裝置包括背光模組及設於所述背光模組上的顯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組包括導光板、光源、光學膜片及膠框。所述光源設於所述導光板側面。所述光學膜片設於所述導光板上。所述膠框包括首尾相連的多個側壁,所述導光板、所述光源及所述光學膜片固定於所述膠框內。該膠框靠近所述光源一側的其中一所述側壁向內延伸形成一延伸壁,該延伸壁覆蓋所述光源且承載所述顯示面板。所述延伸壁向內延伸形成一彈臂。所述彈臂包括一頂面及與所述頂面相對的一抵持面,所述頂面低於所述延伸壁的上表面。所述彈臂受壓時發生彈性形變,以使所述抵持面抵持於所述導光板或者所述光學膜片上,以阻擋所述光源發出的光從所述導光板或所述光學膜片的側緣漏出。
相較於先前技術,本發明的背光模組和液晶顯示裝置,利用自膠框延伸形成的彈臂發生彈性形變抵持於導光板或光學膜片上以達到防止漏光的效果,無需額外設置硬體,有利於降低硬體成本及簡化組裝工序。
10‧‧‧液晶顯示裝置
100‧‧‧背光模組
110‧‧‧背板
120‧‧‧導光板
121‧‧‧入光面
130‧‧‧光學膜片
131‧‧‧擴散片
132‧‧‧增亮片
140‧‧‧反射片
150‧‧‧光源
160‧‧‧膠框
161‧‧‧側壁
1611‧‧‧延伸壁
1612‧‧‧彈臂
1612a‧‧‧頂面
1612b‧‧‧抵持面
1613‧‧‧連接部
1613a‧‧‧凹陷部
170‧‧‧顯示面板
180‧‧‧光源條
圖1是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所提供的液晶顯示裝置的立體圖;圖2是圖1的立體分解圖; 圖3是圖1沿Ⅲ-Ⅲ方向的剖面圖;圖4是圖3沿Ⅳ處的局部放大圖;圖5是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所提供的液晶顯示裝置的剖面圖;圖6是本發明第三實施方式所提供的液晶顯示裝置的剖面圖;圖7是本發明第四實施方式所提供的液晶顯示裝置的剖面圖。
下面結合附圖將對本發明實施方式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請同時參閱圖1及圖2,圖1是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所提供的液晶顯示裝置10的立體圖。圖2是圖1的立體分解圖。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液晶顯示裝置10包括層疊設置的顯示面板170及背光模組100,該背光模組100包括背板110、反射片140、導光板120、光學膜片130、光源150、光源條180及膠框160。所述反射片140收容於所述背板110內,所述導光板120設置於所述反射片140上,所述光學膜片130設置於所述導光板120上,所述光源150固定於所述光源條180上,所述膠框160收容於所述背板110內,且所述膠框160固定所述光學膜片130、所述導光板120及所述光源條180,所述顯示面板170設置於所述光學膜片130上且由所述膠框160承接,所述膠框160的上表面與所述顯示面板170通過膠水或者膠帶固定在一起。
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光學膜片130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設置的一擴散片131及二增亮片132。在其它實施方式中,所述光學膜片130可以是僅包括二所述擴散片131及二所述增亮片132,也可以是所述光學膜片130僅包括二所述擴散片131,還可以是其它包含 至少一所述擴散片131的搭配方式。所述導光板120具有一入光面121,所述光源150鄰近所述入光面121設置,所述光源150發出的光,經所述入光面121再依次經過所述擴散片131、所述二增亮片132後,轉化成亮度高且輝度均一的背光射入所述顯示面板170。
請一併參照圖3及圖4,圖3是圖1沿Ⅲ-Ⅲ方向的剖面圖。圖4是圖3沿Ⅳ處的局部放大圖。所述膠框160具有四個側壁161,所述四個側壁161首尾相連圍設形成封閉的方形結構,所述導光板120、所述光學膜片130以及所述光源150裝設在所述膠框160內。所述膠框160採用注塑成型的方式成型,其顏色為白色。鄰近所述光源150的其中一所述側壁161向內延伸形成一延伸壁1611,所述顯示面板170承載固定於該延伸壁1611的上表面。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光源150位於所述膠框160的所述側壁161與所述導光板120之間,所述延伸壁1611位於所述光源150上方且覆蓋所述光源150。
所述延伸壁1611鄰近所述顯示面板170的末端向內延伸形成具有彈性的彈臂1612。所述彈臂1612包括一頂面1612a及與所述頂面1612a相對的一抵持面1612b,該抵持面1612b的高度低於該延伸壁1611下表面高度,所述抵持面1612b抵持於所述導光板120上以形成微量干涉,從而防止所述光源150發出的光從所述導光板120側緣漏出,造成所述光源150的利用率低而降低所述背光模組100的光學品味。其中,所述抵持面1612b與所述導光板120形成微量干涉時,干涉量大於所述光學膜片130的製造公差、所述導光板120的製造公差及所述背光模組100的組裝公差之和,但所述抵持面1612b與所述導光板120的干涉量不應過大而損傷所述導光板120。由於所述彈臂1612是自所述膠框160一體形成,無需額外設 置硬體來與所述導光板120形成緊密接觸,有利於降低硬體成本。此外,該彈臂1612形成於所述膠框160上,故可以與所述膠框160同時組裝,有利於簡化組裝工序。
所述彈臂1612的所述頂面1612a為一傾斜結構的面,其與所述延伸壁1611的上表面呈階梯形,所述頂面1612a低於所述延伸壁1611的上表面,且不與所述顯示面板170連接。所述頂面1612a低於所述延伸壁1611的上表面可以防止所述彈臂1612在預壓變形時抵觸到所述顯示面板170而造成所述顯示面板170的損傷。所述抵持面1612b亦為傾斜結構的面,所述抵持面1612b與所述延伸壁1611的下表面呈階梯形,所述抵持面1612b低於所述延伸壁1611的下表面。所述抵持面1612b低於所述延伸壁1611的下表面,有利於形成所述抵持面1612b與所述導光板120始終接觸的結構,從而防止漏光。
所述顯示面板170安裝於所述膠框160上時,具有彈性的所述彈臂1612產生彈性形變,使所述抵持面1612b抵持於所述導光板120的上表面形成微量干涉。而在所述顯示面板170未安裝於所述膠框160上時,所述彈臂1612未發生彈性形變,處於自然狀態,此時的所述抵持面1612b的前端與所述導光板120剛好接觸或者具有一定間隙,處於該自然狀態下的所述抵持面1612b與所述導光板120的表面呈相對傾斜狀態。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抵持面1612b的前端是部分嵌入所述導光板120的上表面的。由於所述彈臂1612具有彈性,可以安裝所述顯示面板170至所述膠框160上時,通過微調所述彈臂1612與所述導光板120的接觸量而達到最佳防止漏光的效果。由於所述彈臂1612具有彈性,可以安裝所述顯示面板 170至所述膠框160上時,通過微調所述彈臂1612與所述導光板120的接觸量而達到最佳防止漏光的效果。
在其它實施方式中,所述抵持面1612b也可以是弧面結構,當所述抵持面1612b是弧面結構時,所述抵持面1612b的圓心在遠離所述導光板120的一側,所述導光板120與所述抵持面1612b形成切線相交。由於是通過具有彈性的所述彈臂1612產生彈性形變抵持於所述導光板120上,可確保所述彈臂1612的所述抵持面1612b與所述導光板120緊密接觸,從而達到較佳的防漏光效果。而由於所述抵持面1612b為斜面或弧面結構,故對所述抵持面1612b的平整度並沒有嚴格要求即可實現防止漏光的功效,從而降低產品製造工藝難度。
請同時參照圖5,圖5是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所提供的液晶顯示裝置10的剖面圖,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所提供的液晶顯示裝置10包括顯示面板170及背光模組100,該背光模組100包括背板110、反射片140、導光板120、光學膜片130、光源150、光源條180及膠框160。所述反射片140收容於所述背板110內,所述導光板120設置於所述反射片140上,所述光學膜片130設置於所述導光板120上,所述光源150固定於所述光源條180上,所述膠框160收容於所述背板110內,且所述膠框160固定所述光學膜片130、所述導光板120及所述光源條180,所述顯示面板170設置於所述光學膜片130上,且由所述膠框160承接,所述膠框160的上表面與所述顯示面板170通過膠水或者膠帶固定在一起。
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光學膜片130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設置的一擴散片131及二增亮片132。在其它實施方式中,所述光學膜片 130可以是僅包括二所述擴散片131及二所述增亮片132,也可以是所述光學膜片130僅包括二所述擴散片131,還可以是其它包含至少一所述擴散片131的搭配方式。所述導光板120具有一入光面121,所述光源150鄰近所述入光面121設置,所述光源150發出的光,經所述入光面121再依次經過所述擴散片131、所述二增亮片132後,轉化成亮度高且輝度均一的背光射入所述顯示面板170。
所述膠框160具有四個側壁161,所述四個側壁161首尾相連圍設形成封閉的方形結構,所述導光板120、所述光學膜片130以及所述光源150裝設在所述膠框160內。所述膠框160採用注塑成型的方式成型,其顏色為白色。鄰近所述光源150的其中一所述側壁161向內延伸形成一延伸壁1611,所述顯示面板170承載固定於該延伸壁1611的上表面。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光源150位於所述膠框160的所述側壁161與所述導光板120之間,所述延伸壁1611位於所述光源150上方且覆蓋所述光源150。
所述延伸壁1611鄰近所述顯示面板170的末端向內延伸形成具有彈性的彈臂1612。所述彈臂1612包括一頂面1612a及與所述頂面1612a相對的一抵持面1612b,該抵持面1612b的高度低於該延伸壁1611下表面高度,所述抵持面1612b抵持於所述導光板120上以形成微量干涉,從而防止所述光源150發出的光從所述導光板120側緣漏出,造成所述光源150的利用率低而降低所述背光模組100的光學品味。其中,所述抵持面1612b與所述導光板120形成微量干涉時,干涉量大於所述光學膜片130的製造公差、所述導光板120的製造公差及所述背光模組100的組裝公差之和,但所述抵持面1612b與所述導光板120的干涉量不應過大而損傷所述導光板 120。由於所述彈臂1612是自所述膠框160一體形成,無需額外設置硬體來與所述導光板120形成緊密接觸,有利於降低硬體成本。此外,該彈臂1612形成於所述膠框160上,故可以與所述膠框160同時組裝,有利於簡化組裝工序。
所述彈臂1612的所述頂面1612a為一傾斜結構的面,其與所述延伸壁1611的上表面呈階梯形,所述頂面1612a低於所述延伸壁1611的上表面,且不與所述顯示面板170連接。所述頂面1612a低於所述延伸壁1611的上表面可以防止所述彈臂1612在預壓變形時抵觸到所述顯示面板170而造成所述顯示面板170的損傷。所述抵持面1612b亦為傾斜結構的面,所述抵持面1612b與所述延伸壁1611的下表面呈階梯形,所述抵持面1612b低於所述延伸壁1611的下表面。所述抵持面1612b低於所述延伸壁1611的下表面,有利於形成所述抵持面1612b與所述導光板120始終接觸的結構,從而防止漏光。
所述顯示面板170安裝於所述膠框160上時,具有彈性的所述彈臂1612產生彈性形變,抵持於所述導光板120的上表面。而在所述顯示面板170未安裝於所述膠框160上時,所述彈臂1612未發生彈性形變,處於自然狀態,此時的所述抵持面1612b的前端與所述導光板120剛好接觸或者具有一定間隙,處於該自然狀態下的所述抵持面1612b與所述導光板120的表面呈相對傾斜狀態。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抵持面1612b的前端是部分嵌入所述導光板120的上表面的。由於所述彈臂1612具有彈性,可以安裝所述顯示面板170至所述膠框160上時,通過微調所述彈臂1612與所述導光板120的接觸量而達到最佳防止漏光的效果。在其它實施方式中, 所述抵持面1612b也可以是弧面結構,當所述抵持面1612b是弧面結構時,所述抵持面1612b的圓心在遠離所述導光板120的一側,所述導光板120與所述抵持面1612b形成切線相交。由於是通過具有彈性的所述彈臂1612產生彈性形變抵持於所述導光板120上,可確保所述彈臂1612的所述抵持面1612b與所述導光板120緊密接觸,從而達到較佳的防漏光效果。而由於所述抵持面1612b為斜面或弧面結構,故對所述抵持面1612b的平整度並沒有嚴格要求即可實現防止漏光的功效。
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彈臂1612還包括連接部1613,所述連接部1613連接所述抵持面1612b與所述延伸壁1611。所述連接部1613具有至少一凹陷部1613a,以增加所述彈臂1612的彈性。本實施例中,所述連接部1613上具有一個所述凹陷部1613a,且所述凹陷部1613a呈弧形結構。優選地,所述凹陷部1613a是沿所述抵持面1612b的一側向靠近所述頂面1612a的方向凹陷的。所述連接部1613呈弧形的凹陷部可減免所述連接部1613產生應力集中現象而造成所述彈臂1612容易被折斷。
請參照圖6,圖6是本發明第三實施方式所提供的液晶顯示裝置10的剖面圖,本發明第三實施方式所提供的液晶顯示裝置10包括顯示面板170及背光模組100,該背光模組100包括背板110、反射片140、導光板120、光學膜片130、光源150、光源條180及膠框160。所述反射片140收容於所述背板110內,所述導光板120設置於所述反射片140上,所述光學膜片130設置於所述導光板120上,所述光源150固定於所述光源條180上,所述膠框160收容於所述背板110內,且所述膠框160固定所述光學膜片130、所述導光板 120及所述光源條180,所述顯示面板170設置於所述光學膜片130上,且由所述膠框160承接,所述膠框160的上表面與所述顯示面板170通過膠水或者膠帶固定在一起。
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光學膜片130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設置的一擴散片131及二增亮片132。在其它實施方式中,所述光學膜片130可以是僅包括二所述擴散片131及二所述增亮片132,也可以是所述光學膜片130僅包括二所述擴散片131,還可以是其它包含至少一所述擴散片131的搭配方式。所述導光板120具有一入光面121,所述光源150鄰近所述入光面121設置,所述光源150發出的光,經所述入光面121再依次經過所述擴散片131、所述二增亮片132後,轉化成亮度高且輝度均一的背光射入所述顯示面板170。
所述膠框160具有四個側壁161,所述四個側壁161首尾相連圍設形成封閉的方形結構,所述導光板120、所述光學膜片130以及所述光源150裝設在所述膠框160內。所述膠框160採用注塑成型的方式成型,其顏色為白色。鄰近所述光源150的其中一所述側壁161向內延伸形成一延伸壁1611,所述顯示面板170承載固定於該延伸壁1611的上表面。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光源150位於所述膠框160的所述側壁161與所述導光板120之間,所述延伸壁1611位於所述光源150上方且覆蓋所述光源150。
所述延伸壁1611鄰近所述顯示面板170的末端向內延伸形成具有彈性的彈臂1612。所述彈臂1612包括一頂面1612a及與所述頂面1612a相對的一抵持面1612b,該抵持面1612b的高度低於該延伸壁1611下表面高度,所述抵持面1612b抵持於所述導光板120上以形成微量干涉,從而防止所述光源150發出的光從所述導光板120 側緣漏出,造成所述光源150的利用率低而降低所述背光模組100的光學品味。其中,所述抵持面1612b與所述導光板120形成微量干涉時,干涉量大於所述光學膜片130的製造公差、所述導光板120的製造公差及所述背光模組100的組裝公差之和,但所述抵持面1612b與所述導光板120的干涉量不應過大而損傷所述導光板120。由於所述彈臂1612是自所述膠框160一體形成,無需額外設置硬體來與所述導光板120形成緊密接觸,有利於降低硬體成本。此外,該彈臂1612形成於所述膠框160上,故可以與所述膠框160同時組裝,有利於簡化組裝工序。
所述彈臂1612的所述頂面1612a為一傾斜結構的面,其與所述延伸壁1611的上表面呈階梯形,所述頂面1612a低於所述延伸壁1611的上表面,且不與所述顯示面板170連接。所述頂面1612a低於所述延伸壁1611的上表面可以防止所述彈臂1612在預壓變形時抵觸到所述顯示面板170而造成所述顯示面板170的損傷。所述抵持面1612b亦為傾斜結構的面,所述抵持面1612b與所述延伸壁1611的下表面呈階梯形,所述抵持面1612b低於所述延伸壁1611的下表面。所述抵持面1612b低於所述延伸壁1611的下表面,有利於形成所述抵持面1612b與所述導光板120始終接觸的結構,從而防止漏光。
所述顯示面板170安裝於所述膠框160上時,具有彈性的所述彈臂1612產生彈性形變,抵持於所述導光板120的上表面。而在所述顯示面板170未安裝於所述膠框160上時,所述彈臂1612未發生彈性形變,處於自然狀態,此時的所述抵持面1612b的前端與所述導光板120剛好接觸或者具有一定間隙,處於該自然狀態下的所 述抵持面1612b與所述導光板120的表面呈相對傾斜狀態。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抵持面1612b的前端是部分嵌入所述導光板120的上表面的。由於所述彈臂1612具有彈性,可以安裝所述顯示面板170至所述膠框160上時,通過微調所述彈臂1612與所述導光板120的接觸量而達到最佳防止漏光的效果。在其它實施方式中,所述抵持面1612b也可以是弧面結構,當所述抵持面1612b是弧面結構時,所述抵持面1612b的圓心在遠離所述導光板120的一側,所述導光板120與所述抵持面1612b形成切線相交。由於是通過具有彈性的所述彈臂1612產生彈性形變抵持於所述導光板120上,可確保所述彈臂1612的所述抵持面1612b與所述導光板120緊密接觸,從而達到較佳的防漏光效果。而由於所述抵持面1612b為斜面或弧面結構,故對所述抵持面1612b的平整度並沒有嚴格要求即可實現防止漏光的功效。
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彈臂1612還包括連接部1613,所述連接部1613連接所述抵持面1612b與所述延伸壁1611。所述連接部1613具有至少一凹陷部1613a,以增加所述彈臂1612的彈性。本實施例中,所述連接部1613上具有兩個所述凹陷部1613a,且所述凹陷部1613a呈弧形結構。優選地,所述二凹陷部1613a是所述連接部1613的兩相對側相向凹陷形成的。所述連接部1613呈弧形的凹陷部可減免所述連接部1613產生應力集中現象而造成所述彈臂1612容易被折斷。
請參照圖7,圖7是本發明第四實施方式所提供的液晶顯示裝置10的剖面圖,本發明第四實施方式所提供的液晶顯示裝置10包括顯示面板170及背光模組100,該背光模組100包括背板110、反射片 140、導光板120、光學膜片130、光源150、光源條180及膠框160。所述反射片140收容於所述背板110內,所述導光板120設置於所述反射片140上,所述光學膜片130設置於所述導光板120上,所述光源150固定於所述光源條180上,所述膠框160收容於所述背板110內,且所述膠框160固定所述光學膜片130、所述導光板120及所述光源條180,所述顯示面板170設置於所述光學膜片130上,且由所述膠框160承接,所述膠框160的上表面與所述顯示面板170通過膠水或者膠帶固定在一起。
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光學膜片130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設置的一擴散片131及二增亮片132。在其它實施方式中,所述光學膜片130可以是僅包括二所述擴散片131及二所述增亮片132,也可以是所述光學膜片130僅包括二所述擴散片131,還可以是其它包含至少一所述擴散片131的搭配方式。所述導光板120具有一入光面121,所述光源150鄰近所述入光面121設置,所述光源150發出的光,經所述入光面121再依次經過所述擴散片131、所述二增亮片132後,轉化成亮度高且輝度均一的背光射入所述顯示面板170。
所述膠框160具有四個側壁161,所述四個側壁161首尾相連圍設形成封閉的方形結構,所述導光板120、所述光學膜片130以及所述光源150裝設在所述膠框160內。所述膠框160採用注塑成型的方式成型,其顏色為白色。鄰近所述光源150的其中一所述側壁161向內延伸形成一延伸壁1611,所述顯示面板170承載固定於該延伸壁1611的上表面。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光源150位於所述膠框160的所述側壁161與所述導光板120之間,所述延伸壁1611位於所述光源150上方且覆蓋所述光源150。
所述延伸壁1611鄰近所述顯示面板170的末端向內延伸形成具有彈性的彈臂1612。所述彈臂1612包括一頂面1612a及與所述頂面1612a相對的一抵持面1612b,該抵持面1612b的高度低於該延伸壁1611下表面高度,所述抵持面1612b抵持於所述擴散片131上以形成微量干涉,從而防止所述光源150發出的光從所述擴散片131側緣漏出,造成所述光源150的利用率低而降低所述背光模組100的光學品味。其中,所述抵持面1612b與所述擴散片131形成微量干涉時,干涉量大於所述光學膜片130的製造公差、所述導光板120的製造公差及所述背光模組100的組裝公差之和,但所述抵持面1612b與所述擴散片131的干涉量不應過大而損傷所述擴散片131。由於所述彈臂1612是自所述膠框160一體形成,無需額外設置硬體來與所述擴散片131形成緊密接觸,有利於降低硬體成本。此外,該彈臂1612形成於所述膠框160上,故可以與所述膠框160同時組裝,有利於簡化組裝工序。
所述彈臂1612的所述頂面1612a為一平面結構的面,其與所述延伸壁1611的上表面呈階梯形,所述頂面1612a低於所述延伸壁1611的上表面,且不與所述顯示面板170連接。所述頂面1612a低於所述延伸壁1611的上表面可以防止所述彈臂1612在預壓變形時抵觸到所述顯示面板170而造成所述顯示面板170的損傷。所述抵持面1612b為傾斜結構的面,所述抵持面1612b與所述延伸壁1611的下表面呈階梯形,所述抵持面1612b高於所述延伸壁1611的下表面。所述抵持面1612b高於所述延伸壁1611的下表面,有利於防止所述抵持面1612b過度壓迫所述擴散片131而造成所述擴散片 131壓迫損傷。所述延伸壁1611下表面低於所述擴散片131的上表面,使得所述延伸壁1611的厚度可以製造得較厚而保證所述延伸壁1611的強度,但所述延伸壁1611下表面不低於所述導光板120的上表面,可以是剛好與所述導光板120接觸也可以是與所述導光板120具有一定間隙,以防止所述延伸壁1611的下表面對所述導光板120造成壓迫損傷。
所述顯示面板170安裝於所述膠框160上時,具有彈性的所述彈臂1612產生彈性形變,抵持於所述擴散片131上的上表面,而在所述顯示面板170未安裝於所述膠框160上時,所述彈臂1612未發生彈性形變,處於自然狀態,此時的所述抵持面1612b的前端與所述擴散片131剛好接觸或者具有一定間隙,處於該自然狀態下的所述抵持面1612b與所述擴散片131的表面呈相對傾斜狀態。在其它實施方式中,當所述擴散片131的數量為二的情形時,所述抵持面1612b抵持於其中一所述擴散片131上,優選地,所述抵持面1612b抵持於較下方的所述擴散片131上。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抵持面1612b的前端是部分嵌入所述擴散片131的上表面的。由於所述彈臂1612具有彈性,可以安裝所述顯示面板170至所述膠框160上時,通過微調所述彈臂1612與所述擴散片131的接觸量而達到最佳防止漏光的效果。
在其它實施方式中,所述抵持面1612b也可以是弧面結構,當所述抵持面1612b是弧面結構時,所述抵持面1612b的圓心在遠離所述擴散片131的一側,所述擴散片131與所述抵持面1612b形成切線相交。由於是通過具有彈性的所述彈臂1612產生彈性形變抵持於所述擴散片131上,可確保所述彈臂1612的所述抵持面1612b與 所述擴散片131緊密接觸,從而達到較佳的防漏光效果。而由於所述抵持面1612b為斜面或弧面結構,故對所述抵持面1612b的平整度並沒有嚴格要求即可實現防止漏光的功效。
所述彈臂1612還包括一連接部1613,所述連接部1613連接所述抵持面1612b與所述延伸壁1611。為了增加所述彈臂1612的彈性,所述連接部1613設置有至少一凹陷部1613a,且每一所述凹陷部1613a均呈弧形結構。優選地,所述連接部1613沿所述抵持面1612b的一側向靠近所述頂面1612a的方向凹陷形成一個所述凹陷部1613a。在其它實施方式中,所述連接部1613的兩相對側,即沿所述抵持面1612b的一側及所述頂面1612a的一側,相向凹陷形成二所述凹陷部1613a。所述凹陷部1613a呈弧形結構,可減免所述連接部1613產生應力集中現象而造成所述彈臂1612容易被折斷。
綜上所述,本創作符合發明專利要件,爰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本創作之範圍並不以上述實施例為限,舉凡熟習本案技藝之人士爰依本創作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0‧‧‧背光模組
110‧‧‧背板
120‧‧‧導光板
121‧‧‧入光面
130‧‧‧光學膜片
131‧‧‧擴散片
132‧‧‧增亮片
140‧‧‧反射片
150‧‧‧光源
160‧‧‧膠框
161‧‧‧側壁
1611‧‧‧延伸壁
1612‧‧‧彈臂
1612a‧‧‧頂面
1612b‧‧‧抵持面
1613‧‧‧連接部
1613a‧‧‧凹陷部
170‧‧‧顯示面板

Claims (15)

  1. 一種背光模組,該背光模組包括導光板、光源、光學膜片及膠框;所述光源設於所述導光板側面;所述光學膜片設於所述導光板上;所述膠框包括首尾相連的多個側壁,所述導光板、所述光源及所述光學膜片固定於所述膠框內;該膠框靠近所述光源一側的其中一所述側壁向內延伸形成一延伸壁,該延伸壁覆蓋所述光源;所述延伸壁向內延伸形成一彈臂;所述彈臂包括一頂面及與所述頂面相對的一抵持面;所述頂面低於所述延伸壁的上表面,所述彈臂受壓時發生彈性形變,以使所述抵持面抵持於所述導光板或者所述光學膜片上。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彈臂未發生彈性形變時,所述抵持面相對所述導光板呈傾斜姿態。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抵持面抵持於所述導光板或者所述光學膜片,形成部分接觸。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抵持面為弧面結構或者斜面結構。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彈臂還包括一連接部,所述連接部連接所述抵持面與所述延伸壁,所述連接部具有至少一凹陷部,以增加所述彈臂的彈性。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至少一凹陷部為兩個,分別由所述連接部二相對側相向凹陷形成。
  7. 如請求項5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每一所述凹陷部均呈弧形結構。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光學膜片包括至少一擴散片,所述抵持面抵持於所述擴散片上。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頂面低於所述延伸壁的上表面。
  10.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該液晶顯示裝置包括一背光模組及設於所述背光模組上的一顯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組包括導光板、光源、光學膜片及膠框;所述光源設於所述導光板側面;所述光學膜片設於所述導光板上;所述膠框包括首尾相連的多個側壁,所述導光板、所述光源及所述光學膜片固定於所述膠框內;該膠框靠近所述光源一側的其中一所述側壁向內延伸形成一延伸壁,該延伸壁覆蓋所述光源且承載所述顯示面板;所述延伸壁向內延伸形成一彈臂;所述彈臂包括一頂面及與所述頂面相對的一抵持面;所述頂面低於所述延伸壁的上表面,所述彈臂受壓時發生彈性形變,以使所述抵持面抵持於所述導光板或者所述光學膜片上。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中,所述抵持面為弧面結構或斜面結構。
  12.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中,所述彈臂還包括一連接部,所述連接部連接所述抵持面與所述延伸壁,所述連接部具有至少一凹陷部,以增加所述彈臂的彈性。
  13.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中,所述至少一凹陷部為兩個,分別由所述連接部二相對側相向凹陷形成。
  14.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中,所述頂面低於所述延伸壁的上表面。
  15.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中,所述彈臂未發生彈性形變時,所述抵持面相對所述導光板呈傾斜姿態。
TW103141563A 2014-12-01 2014-12-01 背光模組和液晶顯示裝置 TWI5740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41563A TWI574086B (zh) 2014-12-01 2014-12-01 背光模組和液晶顯示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41563A TWI574086B (zh) 2014-12-01 2014-12-01 背光模組和液晶顯示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1424A TW201621424A (zh) 2016-06-16
TWI574086B true TWI574086B (zh) 2017-03-11

Family

ID=567554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41563A TWI574086B (zh) 2014-12-01 2014-12-01 背光模組和液晶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7408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27636B (zh) * 2020-01-30 2021-05-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09339A (en) * 2006-08-11 2008-02-16 Innolux Display Corp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TWI400522B (zh) * 2007-10-17 2013-07-01 Au Optronics Corp 背光模組及其框架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09339A (en) * 2006-08-11 2008-02-16 Innolux Display Corp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TWI400522B (zh) * 2007-10-17 2013-07-01 Au Optronics Corp 背光模組及其框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27636B (zh) * 2020-01-30 2021-05-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1424A (zh) 2016-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64358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frame used therein
WO2019095401A1 (zh) 超窄边框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7620880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8834054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2376199A (zh) 显示装置
WO2016145670A1 (zh) 智能手表和液晶屏
WO2017206512A1 (zh) 背光模组和包括其的显示装置
CN106908974B (zh) 具有外嵌模制构件的顶壳体和具有该顶壳体的显示装置
US9606286B2 (en) Display device
US20140340933A1 (en) Light guide element and backlight module
TW201335677A (zh) 背光模組及使用其之顯示裝置
US20170285241A1 (en) Backlight module
TW201843504A (zh)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TWI472817B (zh) A light guide means and a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the light guide means
WO2016106898A1 (zh) 胶框、背光模组以及液晶面板
US20090296022A1 (en) Optical sheet,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TWI623798B (zh) 膠框、背光模組及使用其的平面顯示裝置
CN102635810A (zh) 背光模组
TWI574086B (zh) 背光模組和液晶顯示裝置
CN105715984B (zh)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TW201400944A (zh) 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裝置
WO2016173014A1 (zh)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TWI528085B (zh) 背光模組
WO2015070575A1 (zh) 一种液晶模组及显示设备
CN216817125U (zh) 一种直下式miniLED显示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