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3342B - 穿線裝置 - Google Patents

穿線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23342B
TWI723342B TW108105128A TW108105128A TWI723342B TW I723342 B TWI723342 B TW I723342B TW 108105128 A TW108105128 A TW 108105128A TW 108105128 A TW108105128 A TW 108105128A TW I723342 B TWI723342 B TW I72334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hreading
thread
shaft
needle
guide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51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40775A (zh
Inventor
石川宗幸
中島真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車樂美縫衣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車樂美縫衣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車樂美縫衣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407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407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33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3342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是提高穿線性能。在穿線裝置,在線引導部件從退避位置向引導位置旋轉時,線拉出鉤將已捕捉的面線中間部從線保持部向掛線部側拉出。此時,穿線部件從待機位置向插通位置旋轉,穿線鉤在已插通針的針孔的狀態下捕捉面線中間部。當線引導部件從引導位置向退避位置旋轉時,由線拉出鉤對面線中間部的捕捉狀態被解除。因此,面線中間部變為鬆弛狀態。此時,在穿線鉤已捕捉面線中間部的狀態下,穿線部件從插通位置向待機位置旋轉。即,通過穿線鉤,一邊拉伸鬆弛狀態的面線中間部,一邊使其插通針的針孔內。由此,能夠抑制面線從穿線鉤脫落。

Description

穿線裝置
本發明涉及一種穿線裝置。
在下述專利文獻1的縫紉機的穿線裝置中,線引導部件和穿線鉤通過旋轉機構相互向相反側旋轉。而且,通過已插通針孔的穿線鉤捕捉由線引導部件引導的面線,並進行面線向針孔的穿線。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139843號
有鑑於此,吾等發明人乃潛心進一步研究,並著手進行研發及改良,期以一較佳設作以解決上述問題,且在經過不斷試驗及修改後而有本發明之問世。
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但是,在上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穿線裝置中,在以下所示的方面存在改善的餘地。即,在上述穿線裝置中,通過穿線鉤捕捉面線,穿線鉤一邊拉伸已捕捉的面線,一邊從針的針孔脫離。此時,給定的張力作用於面線,在穿線鉤拉伸已捕捉的面線時,有可能面線無法完全克服該張力而從穿線鉤脫離。另外,此時,存在如下的情況,即,從針孔拉伸的面線的量變少,面線從針孔脫離。由此,存在穿線裝置的穿線性能降低的可能性。
考慮到上述事實,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提高穿線性能的穿線裝置。
用於解決課題的技術方案
用於解決上述課題的第一方式是一種穿線裝置,具備:掛線部,其設置於以上下方向為軸向的針杆的下端部,並用於掛從線軸拉出的面線;穿線軸,其與所述針杆平行地配置,並以能夠在初始位置與穿線位置之間沿自身的軸向移動且能夠繞自身的軸旋轉的方式被支承;線引導部件,其以能夠沿所述穿線軸的軸向一體移動且能夠繞所述穿線軸的軸旋轉的方式與所述穿線軸的下端側連結,並具有保持掛在所述掛線部的所述面線的前端側的線保持部,通過從退避位置向引導位置繞所述穿線軸的軸旋轉,將由所述線保持部保持的所述面線引導到接近針的針孔的位置;穿線部件,其固定於所述穿線軸的下端部,並具有構成為能夠插通所述針的針孔的穿線鉤,通過從待機位置向插通位置繞所述穿線軸的軸旋轉,所述穿線鉤插通所述針孔內並捕捉接近所述針的針孔的面線;旋轉機構,其使所述穿線部件與所述線引導部件繞所述穿線軸的軸彼此反向旋轉;以及面線拉出部,其設置於所述線引導部件,並捕捉所述面線,並且在從所述退避位置向所述引導位置旋轉時,將已捕捉的所述面線從所述線保持部側向所述掛線部側拉出,在從所述引導位置向所述退避位置旋轉時,解除對所述面線的捕捉狀態。
用於解決上述課題的第二方式是一種穿線裝置,其特徵在於,在所述面線拉出部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構成為所述面線能夠插入,在所述穿線軸從初始位置向穿線位置移動時,所述面線插入所述凹部內,所述面線拉出部捕捉所述面線。
用於解決上述課題的第三方式是一種穿線裝置,其特徵在於,在所述初始位置,所述面線拉出部配置於所述掛線部與所述線保持部之間的所述面線的上側,並且從所述穿線軸的軸向觀察,所述凹部與該面線重疊配置。
用於解決上述課題的第四方式是一種穿線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面線拉出部相對於所述線保持部配置於所述穿線軸的徑向內側。
用於解決上述課題的第五方式是一種穿線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旋轉機構構成為包括:第一軸,其設置於所述穿線軸,並向所述穿線軸的徑向外側突出;第二軸,其設置於所述線引導部件,並將軸向設為與所述穿線軸的徑向一致的方向;以及導引部件,其以能夠在所述初始位置與所述穿線位置之間與所述穿線軸一體移動且能夠在所述穿線位置相對於所述穿線軸向下方側相對移動的方式與所述穿線軸連結,在所述導引部件形成有第一凸輪孔以及第二凸輪孔,所述第一軸以能夠移動的方式插入所述第一凸輪孔,所述第二軸以能夠移動的方式插入所述第二凸輪孔。
用於解決上述課題的第六方式是一種穿線裝置,其中,在所述針杆固定有定位部件,所述定位部件構成為包括:抵接部,其在所述穿線軸下降到所述穿線位置時與所述第一軸抵接;以及限制槽,在所述穿線部件向所述插通位置側旋轉時,所述第一軸插入所述限制槽,限制所述穿線軸在上下方向的移動。
發明效果
根據上述結構的穿線裝置,能夠提高穿線性能。
關於吾等發明人之技術手段,茲舉數種較佳實施例配合圖式於下文進行詳細說明,俾供 鈞上深入瞭解並認同本發明。
下面,使用附圖,對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穿線裝置10進行說明。穿線裝置10作為使面線T穿過縫紉機1的針32的針孔32A的裝置來構成。而且,在附圖中,適當表示的箭頭UP、箭頭FR、箭頭RH分別表示穿線裝置10的上側、前側、右側。另外,穿線裝置10的上側、前側、右側與縫紉機1的上側、前側、右側分別一致。並且,在以下的說明中,使用上下、前後、左右的方向進行說明時,只要沒有特別說明,則表示穿線裝置10的上下、前後、左右。
如圖2所示,穿線裝置10設置於縫紉機1的左端部,穿線裝置10的大部分被縫紉機1的罩2覆蓋。如圖1及圖3所示,穿線裝置10構成為包括針杆支承體20、針杆30、基座部件40、穿線軸50、旋轉機構60、穿線部件70以及線引導部件80。下面,對穿線裝置10的各結構進行說明。
(關於針杆支承體20)
針杆支承體20形成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柱狀,並在縫紉機1的左端部由未圖示的縫紉機主體支承。在該針杆支承體20設置有用於支承後述的針杆30的上下一對針杆支承部20A。針杆支承部20A形成為以上下方向為軸向的大致圓筒狀,並從針杆支承體20向右側突出。
(關於針杆30)
針杆30形成為以上下方向為軸向的大致圓柱狀。而且,針杆30插入針杆支承體20的上下一對針杆支承部20A內,並以能夠沿上下方向移動的方式支承於針杆支承部20A。由此,針杆30接近針杆支承體20的右側而配置。
在針杆30的下端部設置有掛線部31。該掛線部31形成為呈給定的形狀的板狀,並通過螺釘固定於針杆30的下端部。該掛線部31構成為用於掛面線T的部件,所述面線T從線軸(省略圖示)拉出且經由縫紉機1的天平(省略圖示)。
另外,在針杆30的下端部固定有針32。詳細而言,針32的上端部通過螺釘S1固定於針杆30的下端部,並且針32從針杆30向下側延伸。另外,以使針32的下端部的針孔32A沿前後方向貫通的方式,針32安裝於針杆30。
並且,在針杆30的軸向中間部固定有作為“定位部件”的定位板33。如圖4所示,定位板33以前後方向為板厚方向,從後側觀察,定位板33形成為從針杆30向左側且向下側延伸的大致曲柄形板狀。在定位板33的下端部形成有向左側突出的作為“抵接部”的止擋片33A。另外,在定位板33的下端部,在止擋片33A的上側形成有向左側開放的限制槽33B。
(關於基座部件40)
如圖1及圖3所示,基座部件40形成為以前後方向為板厚方向且以上下方向為長度方向的大致長條板狀,並接近針杆支承體20的左側而配置。在基座部件40的下端部形成有向右側延伸的固定片41。而且,固定片41配置於針杆支承體20的前側,並通過螺釘S2緊固固定於針杆支承體20。另外,在基座部件40的上端部形成有前後一對卡合部42,卡合部42從基座部件40向右側突出。而且,前後一對卡合部42以在前後方向夾持針杆支承體20的上側部分的狀態與針杆支承體20卡合。由此,基座部件40固定於針杆支承體20。
在基座部件40的上端部形成有向後側彎曲的上壁43。在該上壁43形成有用於支承後述的穿線軸50的上側軸支承部44。該上側軸支承部44形成為以上下方向為軸向的大致圓筒狀,並從上壁43向上側延伸。此外,上側軸支承部44的下端部向下側開口。
另一方面,在基座部件40的下端部一體地形成有用於支承後述的穿線軸50的下側軸支承部45。該下側軸支承部45形成為以上下方向為軸向的大致圓筒狀,並與上側軸支承部44配置在同軸上。在該下側軸支承部45的外周部一體地形成有向左側延伸的前後一對導向片46,導向片46形成為以前後方向為板厚方向的大致矩形板狀。
另外,在基座部件40的下側部分貫通形成有構成後述的旋轉機構60的基座凸輪孔47。基座凸輪孔47形成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狹縫狀。具體地說,基座凸輪孔47構成為包括:第一基座凸輪孔部47A,其構成基座凸輪孔47的上部;以及第二基座凸輪孔部47B,其構成基座凸輪孔47的下端部。
第一基座凸輪孔部47A的上部沿上下方向以直線狀延伸,第一基座凸輪孔部47A的下部隨著朝向下側而向左側稍微傾斜。
另一方面,在第二基座凸輪孔部47B,第二基座凸輪孔部47B的寬度方向的尺寸設定為大於第一基座凸輪孔部47A的寬度方向的尺寸。具體地說,第一基座凸輪孔部47A的下端部與第二基座凸輪孔部47B的上端的右側部分連接,第二基座凸輪孔部47B的左側部分配置為比第一基座凸輪孔部47A向左側伸出。
(關於穿線軸50)
如圖1及圖3~圖5所示,穿線軸50形成為以上下方向為軸向的大致圓柱狀。而且,穿線軸50插入基座部件40的上側軸支承部44及下側軸支承部45的內部,並以能夠相對移動的方式由上側軸支承部44及下側軸支承部45支承。由此,穿線軸50在俯視觀察時與針32的左側分離配置,並以能夠沿自身的軸向移動且能夠繞自身的軸旋轉的方式,被基座部件40支承。具體地說,穿線軸50以能夠在初始位置(圖8的(A)所示的位置)與比初始位置靠下側的穿線位置(圖8的(C)所示的位置)之間移動的方式構成。而且,在穿線裝置10的非工作狀態下,穿線軸50配置於初始位置。下面,作為穿線裝置10的非工作狀態進行說明。
在穿線軸50的上下方向中間部設置有構成後述的旋轉機構60的作為“第一軸”的第一銷51。第一銷51以軸向設為穿線軸50的徑向配置,第一銷51的軸向兩端部從穿線軸50向穿線軸50的徑向外側突出。另外,第一銷51的直徑設定為稍微小於基座凸輪孔47的第一基座凸輪孔部47A的寬度尺寸。而且,第一銷51的一端部以能夠相對移動的方式插入基座凸輪孔47內,並且配置於基座凸輪孔47的上端部。
並且,第一銷51的另一端部與定位板33的止擋片33A的上側分離配置(參照圖4)。而且,成為如下的結構,即,在穿線軸50從初始位置下降並移動到穿線位置時,第一銷51的另一端部與止擋片33A抵接,穿線位置的穿線軸50的向下側的移動被限制(參照圖4的雙點劃線所示的第一銷51)。另外,在穿線位置,通過後述的旋轉機構60,穿線軸50向繞軸一側(圖1的箭頭A方向側)旋轉,第一銷51的另一端部插入限制槽33B內。由此,成為第一銷51(即,穿線軸50)保持於穿線位置的結構。
(關於旋轉機構60)
旋轉機構60構成為如下的機構,即,使後述的穿線部件70及線引導部件80繞穿線軸50的軸彼此反向旋轉。
如圖1、圖3、圖4及圖6所示,旋轉機構60以導引部件61為主要部分構成,導引部件61構成為包括導引部件主體62以及操作杆68。此外,在除圖6之外的附圖中,為方便起見,在導引部件61中省略圖示操作杆68。
導引部件主體62形成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柱狀,並配置於穿線軸50的左側。具體地說,導引部件主體62配置於基座部件40的前後一對導向片46之間,並以能夠沿上下方向移動的方式由導向片46支承。另外,在導引部件主體62的上端部一體地設置有支承筒部63,支承筒部63形成為以上下方向為軸向的大致圓筒狀,並且從導引部件主體62向右側突出。而且,穿線軸50以能夠相對移動的方式插入支承筒部63的內部。另外,支承筒部63與穿線軸50的第一銷51的上側分離配置,並且與基座部件40的上壁43的下側相鄰配置(參照圖4)。
在此,如圖4所示,在前述的穿線軸50,在支承筒部63與第一銷51之間的位置安裝有壓縮螺旋彈簧52,壓縮螺旋彈簧52的下端部與第一銷51卡止,壓縮螺旋彈簧52的上端部與支承筒部63卡止。另外,通過未圖示的彈簧對導引部件61施加朝向上側的作用力。此外,在導引部件61與第一銷51之間配置有壓縮螺旋彈簧52。由此,成為如下的結構,即,在穿線軸50的初始位置與穿線位置之間,導引部件61及穿線軸50沿上下方向一體地移動(參照圖4中以雙點劃線所示的導引部件61及穿線軸50)。
另外,如上所述,在穿線位置,通過第一銷51與定位板33的止擋片33A抵接,限制穿線軸50的向下側的移動。因此,在穿線軸50的穿線位置,通過克服壓縮螺旋彈簧52的作用力而按下導引部件61,使壓縮螺旋彈簧52壓縮變形,從而使得導引部件61相對於穿線軸50向下側相對移動。具體地說,導引部件61構成為能夠移動至圖9的(C)所示的操作完成位置。也就是說,在穿線軸50的初始位置與穿線位置之間,導引部件61與穿線軸50一體地移動,在穿線軸50的穿線位置,導引部件61構成為能夠相對於穿線軸50向下側相對移動。
如圖1、圖3及圖6所示,在導引部件主體62的上端部,在相對於支承筒部63靠前側的位置設置有凸輪片64。凸輪片64形成為以前後方向為板厚方向且以上下方向為長度方向的大致矩形板狀,凸輪片64從導引部件主體62向右側延伸,並且與基座部件40的上端部的前側相鄰配置。
在凸輪片64貫通形成有作為“第一凸輪孔”的第一導引凸輪孔65。第一導引凸輪孔65沿上下方向延伸,並且第一導引凸輪孔65的上部向斜上左側傾斜。具體地說,第一導引凸輪孔65構成為包括:下側凸輪孔65L,其構成第一導引凸輪孔65的下部且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傾斜凸輪孔65U,其從下側凸輪孔65L的上端部延伸且隨著朝向上側而向左側傾斜。另外,第一導引凸輪孔65的寬度尺寸設定為大於穿線軸50的第一銷51的直徑尺寸。而且,第一銷51的一端部以能夠移動的方式插入第一導引凸輪孔65內,並且配置於第一導引凸輪孔65的下端部。
另外,在穿線軸50與導引部件61一起在初始位置與穿線位置之間下降(上升)時,第一銷51沿著基座凸輪孔47的第一基座凸輪孔部47A下降(上升)。而且,如上所述,基座凸輪孔47的第一基座凸輪孔部47A的下部隨著朝向下側而向左側稍微傾斜。因此,在穿線軸50與導引部件61一起在初始位置與穿線位置之間下降(上升)時,使得第一銷51(穿線軸50)通過第一基座凸輪孔部47A向繞穿線軸50的軸的一側(繞軸的另一側)旋轉。
並且,在導引部件61在穿線位置與操作完成位置之間相對於穿線軸50相對地下降(上升)時,第一銷51被導引部件61的傾斜凸輪孔65U的內周面按壓,使得穿線軸50向繞軸一側(繞軸另一側)旋轉。
即,隨著導引部件61在初始位置與操作完成位置之間的移動,使得穿線軸50繞軸旋轉。
在導引部件主體62的下端部一體地形成有凸輪筒部66。凸輪筒部66形成為以上下方向為軸向的大致圓筒狀,凸輪筒部66的外周部的一部分在徑向上開放。另外凸輪筒部66與穿線軸50配置在同軸上,在凸輪筒部66的內側配置有穿線軸50的下端側的部分。
在凸輪筒部66的外周部貫通形成有作為“第二凸輪孔”的第二導引凸輪孔67。第二導引凸輪孔67沿凸輪筒部66的周向延伸,並且從凸輪筒部66的徑向觀察,第二導引凸輪孔67隨著朝向凸輪筒部66(穿線軸50)的繞軸另一側(圖1的箭頭B方向側)而向上側傾斜。
如圖6所示,操作杆68形成為以上下方向為軸向的大致矩形柱狀,並配置於導引部件主體62的左側。而且,操作杆68的上端部與導引部件主體62的上端部連接。在操作杆68的下端部形成有向左側突出的杆部68A。而且,使用者把持杆部68A並操作操作杆68,由此使得導引部件61在初始位置與操作完成位置之間移動。
(關於穿線部件70)
如圖1、圖3、圖5及圖11所示,穿線部件70設置於穿線軸50的下端部。該穿線部件70具有大致圓筒狀的固定部71,穿線軸50的下端部嵌入固定部71的內部,穿線部件70固定於穿線軸50。由此,穿線部件70構成為能夠與穿線軸50一體移動。即,伴隨導引部件61的上下方向的移動,穿線部件70在待機位置(參照圖11的(A))與相對於待機位置穿線軸50的繞軸一側的插通位置(圖11的(F)參照)之間旋轉。而且,在穿線裝置10的非工作狀態下,穿線部件70配置於待機位置。
另外,在固定部71形成有向外側延伸的臂72,從穿線軸50的軸向觀察,臂72隨著朝向右側而向後側傾斜。在該臂72的前端部設置有一對穿線導向部73,穿線導向部73從臂72的前端部與臂72的延伸方向平行地延伸。另外,穿線導向部73的前端部向前側彎曲大致90度。並且,如圖11所示,在一對穿線導向部73之間設置有穿線鉤74。穿線鉤74從臂72的前端部與臂72的延伸方向平行地延伸,導向片46的前端側的部分向前側彎曲大致90度。
另外,省略圖示,在穿線鉤74的前端部形成有用於捕捉面線T的鉤部,鉤部構成為能夠插通針32的針孔32A。而且,在穿線部件70的插通位置,穿線鉤74的鉤部從後側插通針32的針孔32A內。
(關於線引導部件80)
如圖1、圖3及圖7所示,線引導部件80與穿線軸50的下端側的部分連結,從正面觀察,線引導部件80配置於前述的掛線部31的左側。線引導部件80構成為包括連結筒部81、引導板83、線保持部84、以及作為“面線拉出部”的線拉出鉤85。
連結筒部81形成為以上下方向為軸向的圓筒狀。連結筒部81在導引部件61的凸輪筒部66的內側與穿線軸50配置在同軸上。並且,連結筒部81與穿線軸50的下端側的部分以能夠繞穿線軸50的軸旋轉且能夠沿上下方向一體移動的方式連結。因此,使得線引導部件80與穿線軸50一起在初始位置與穿線位置之間一體地移動。
在連結筒部81設置有作為“第二軸”的第二銷82,所述第二銷82構成前述的旋轉機構60。該第二銷82形成為以軸向為連結筒部81(即,穿線軸50)的徑向的大致圓柱狀,第二銷82的前端部從連結筒部81向徑向外側突出。
而且,第二銷82的前端部以能夠相對移動的方式插入導引部件61的第二導引凸輪孔67內,並且配置於第二導引凸輪孔67的下端部。由此,在穿線位置,當導引部件61相對於穿線軸50向下側相對移動時,第二導引凸輪孔67相對於第二銷82向下側相對位移,因此第二銷82沿著第二導引凸輪孔67從下端部向上端部側位移。因此,成為如下的結構,即,線引導部件80向繞穿線軸50的軸另一側旋轉。具體地說,線引導部件80在退避位置(參照圖11的(A))與相對於退避位置繞穿線軸50的軸另一側的引導位置(參照圖11的(F))之間旋轉。而且,在穿線裝置10的非工作狀態下,線引導部件80配置於退避位置。
引導板83形成為以上下方向為板厚方向的大致矩形板狀,在引導板83的一端部固定有連結筒部81的下端。由此,引導板83從連結筒部81向穿線軸50的徑向外側延伸。更詳細而言,從穿線軸50的軸向觀察,引導板83配置為隨著朝向前側而向左側傾斜。
線保持部84設置於引導板83的另一端部。該線保持部84具有第一線保持鉤84A及第二線保持鉤84B,第一線保持鉤84A及第二線保持鉤84B在穿線軸50的徑向上隔開給定的間隔進行配置。而且,掛在掛線部31的面線T的前端側的部分從下側掛繞於第一線保持鉤84A及第二線保持鉤84B,並被線保持部84保持。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將面線T的掛線部31與線保持部84之間的部分稱為面線中間部TC(參照圖8的(A))。
而且,在線引導部件80旋轉到引導位置時,第一線保持鉤84A與第二線保持鉤84B之間的面線T接近針32的針孔32A,並配置於針孔32A的前側。
線拉出鉤85設置於引導板83的一端側的部分。也就是說,線拉出鉤85比線保持部84靠穿線軸50的徑向內側配置。該線拉出鉤85從引導板83向上側突出,並且從引導板83的前端側觀察形成為向針32側彎曲的倒L字形狀。具體地說,線拉出鉤85構成為包括:主體部85A,其從引導板83向上側延伸;以及鉤部85B,其從引導板83的前端側觀察從主體部85A的上端部向針32側延伸。
另外,在鉤部85B形成有作為“凹部”的槽部85C,從穿線軸50的軸向觀察,槽部85C形成為向繞穿線軸50的軸另一側(引導位置側)開放的大致U字形槽狀。並且,線拉出鉤85配置於面線中間部TC的上側,在穿線軸50的初始位置,從穿線軸50的軸向觀察,面線中間部TC以與槽部85C重疊的方式配置(參照圖11的(A))。而且,在穿線軸50(即,線引導部件80)從初始位置向穿線位置下降時,面線中間部TC插入槽部85C內,線拉出鉤85捕捉面線中間部TC(參照圖8的(C))。
另外,詳細內容後述,在線引導部件80從退避位置向引導位置旋轉時,通過線拉出鉤85將由線拉出鉤85捕捉的面線中間部TC從線保持部84向掛線部31側(面線T的基端側)拉出,使面線中間部TC的長度變長。另一方面,在線引導部件80從引導位置向退避位置旋轉時,線拉出鉤85的對面線中間部TC的捕捉狀態被解除。
(作用及效果)
接下來,對穿線裝置10的動作進行說明,同時對本實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進行說明。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將穿線裝置10的動作狀態分為按時間序列的狀態1~狀態9,對穿線裝置10的動作進行說明。
(狀態1)
如圖8的(A)及圖11的(A)所示,狀態1為穿線裝置10的非工作狀態,在該狀態1下,穿線軸50及導引部件61配置於初始位置。在該狀態1下,由操作者將從線軸拉出的面線T掛在掛線部31。並且,通過線引導部件80的線保持部84保持掛在掛線部31的面線T的前端側的部分。由此,面線中間部TC以從掛線部31向左側延伸的狀態由掛線部31及線保持部84保持。並且,通過設置於縫紉機1的罩2的切線部3(參照圖2),切斷由線保持部84保持的面線T的前端側的部分。
另外,在狀態1下,穿線軸50配置於初始位置,因此穿線部件70配置於待機位置。具體地說,從穿線軸50的軸向觀察,穿線部件70的穿線鉤74的前端部相對於針32配置於左斜後方。
並且,在狀態1下,穿線軸50配置於初始位置,因此線引導部件80配置於退避位置。具體地說,從穿線軸50的軸向觀察,線引導部件80的線保持部84及線拉出鉤85相對於針32配置於左斜前方。另外,在該狀態下,從穿線軸50的軸向觀察,面線中間部TC的一部分以與線拉出鉤85的槽部85C重疊的方式配置。
(狀態2)
如圖8的(B)及圖11的(B)所示,在狀態2下,操作者把持操作杆68的杆部68A而成為將導引部件61從初始位置按下的狀態。由此,穿線軸50與導引部件61一起從初始位置下降。
在穿線軸50從初始位置下降時,穿線軸50的第一銷51從基座部件40的基座凸輪孔47(第一基座凸輪孔部47A)的上端部沿著第一基座凸輪孔部47A向下側移動。而且,第一基座凸輪孔部47A的下部隨著朝向下側而向左側稍微傾斜。因此,第一銷51(即,穿線軸50)從狀態1向繞穿線軸50的軸一側稍微旋轉。由此,固定於穿線軸50的穿線部件70從待機位置向插通位置側(穿線軸50的繞軸一側、圖11的(B)的箭頭A方向側)旋轉,穿線部件70的穿線鉤74的前端部從後側接近針32。
另外,線引導部件80構成為能夠與穿線軸50沿上下方向一體移動。因此,在穿線軸50從初始位置下降時,線引導部件80也與穿線軸50一起下降。而且,在狀態2下,面線中間部TC插入線引導部件80的線拉出鉤85的槽部85C內,線拉出鉤85捕捉面線中間部TC。
此外,在狀態2下,維持線引導部件80配置於退避位置的狀態。
並且,在狀態2下,線引導部件80與穿線軸50一起下降,因此面線中間部TC的長度比狀態1長。即,由於線引導部件80的下降,面線中間部TC被從線保持部84側向掛線部31側(即,面線T的基端側)拉出(參照圖8的(B)的箭頭)。
(狀態3)
如圖8的(C)及圖11的(C)所示,在狀態3下,穿線軸50與導引部件61一起相對於狀態2進一步下降而成為穿線軸50的第一銷51與定位板33的止擋片33A抵接的狀態。由此,穿線軸50的向下側的移動被限制,穿線軸50配置於穿線位置。
在穿線位置,穿線軸50(即,第一銷51)的向下側的移動由於定位板33而停止,因此穿線軸50的向繞軸一側的旋轉也停止。由此,穿線部件70的穿線鉤74的前端部在配置於從後側向針32進一步接近的位置的狀態下,穿線部件70的向插通位置側的旋轉停止。
另一方面,在狀態3下,導引部件61配置於穿線位置,因此線引導部件80依然配置於退避位置。
並且,在穿線軸50從狀態2向穿線位置下降時,維持線引導部件80的線拉出鉤85捕捉面線中間部TC的狀態,同時線引導部件80與穿線軸50一起下降。因此,面線中間部TC的長度比狀態2長。由此,由於線引導部件80的下降,面線中間部TC從線保持部84側向掛線部31側進一步拉出。
(狀態4)
如圖9的(A)及圖11的(D)所示,在狀態4下,操作者克服壓縮螺旋彈簧52的作用力而成為將操作杆68相對於狀態3進一步按下的狀態。即,在狀態4下,在穿線軸50配置於穿線位置的狀態下,成為導引部件61相對於穿線軸50向下側相對移動的狀態。
而且,在狀態4下,導引部件61相對於穿線軸50(即,第一銷51)向下側相對移動,因此導引部件61的第一導引凸輪孔65相對於第一銷51向下側相對位移。具體地說,第一銷51配置於第一導引凸輪孔65的下側凸輪孔65L的上端部。因此,穿線軸50不繞軸旋轉而維持穿線部件70的旋轉停止狀態。
另一方面,線引導部件80以能夠相對旋轉且能夠沿上下方向一體移動的方式設置於穿線軸50。即,狀態4的線引導部件80的上下位置相對於狀態3不發生變化。因此,在狀態3至狀態4下,導引部件61的凸輪筒部66相對於線引導部件80向下側相對移動。即,導引部件61的第二導引凸輪孔67相對於線引導部件80的第二銷82向下側相對移動。而且,從凸輪筒部66的徑向觀察,第二導引凸輪孔67隨著朝向穿線軸50的繞軸另一側而向上側傾斜。因此,第二銷82沿著第二導引凸輪孔67從第二導引凸輪孔67的下端部向上端側位移。其結果是,線引導部件80從退避位置向引導位置側(穿線軸50的繞軸另一側,圖11的(D)的箭頭B方向側)旋轉,線引導部件80的線保持部84以接近針32的前側的方式旋轉。
另外,此時,線引導部件80的線拉出鉤85在已捕捉面線中間部TC的狀態下,向穿線軸50的繞軸另一側旋轉,從穿線軸50的軸向觀察,相對於針32配置於左斜後方。
(狀態5)
如圖9的(B)及圖11的(E)所示,在狀態5下,成為導引部件61比狀態4的位置進一步下降的狀態。因此,導引部件61的第一導引凸輪孔65相對於穿線軸50的第一銷51向下側進一步相對位移。具體地說,第一導引凸輪孔65的傾斜凸輪孔65U的內周面與第一銷51抵接,並從上側按壓第一銷51。由此,第一銷51沿著傾斜凸輪孔65U的內周面向左側位移。其結果是,穿線軸50向繞軸一側(圖11的(E)的箭頭A方向側)旋轉。即,穿線部件70的向插通位置側的旋轉再次開始,穿線部件70的穿線鉤74從後側接近針32。
另一方面,在線引導部件80中,由於導引部件61的下降,第二銷82向第二導引凸輪孔67的上端側進一步位移,線引導部件80向引導位置側(圖11的(E)的箭頭B方向側)進一步旋轉。由此,線引導部件80的線保持部84從前側接近針32。具體地說,在線保持部84的第一線保持鉤84A與第二線保持鉤84B之間配置有針32,由線保持部84保持的面線中間部TC配置於針32的針孔32A的大致前側。
並且,線引導部件80的線拉出鉤85在已捕捉面線中間部TC的狀態下,向穿線軸50的繞軸另一側進一步旋轉。具體地說,線拉出鉤85相對於針32配置於左斜後方,並且配置於比狀態4遠離針32的位置。
(狀態6)
如圖9的(C)及圖11的(F)所示,在狀態6下,導引部件61比狀態5的位置進一步下降而成為配置於操作完成位置的狀態。而且,在狀態6下,相對於狀態5,穿線軸50的第一銷51被傾斜凸輪孔65U的內周面按壓,向左側進一步位移。由此,穿線軸50向繞軸一側進一步旋轉,穿線部件70配置於插通位置。因此,穿線部件70的穿線鉤74的前端部從後側插入針32的針孔32A內。
另一方面,在線引導部件80,第二銷82配置於第二導引凸輪孔67的上端部,線引導部件80旋轉至引導位置。具體地說,線引導部件80的線保持部84進一步接近針32,由線保持部84保持的面線中間部TC配置於針32的針孔32A的前側。而且,穿線部件70的穿線鉤74捕捉配置於針孔32A的前側的面線中間部TC。
並且,線引導部件80的線拉出鉤85在已捕捉面線中間部TC的狀態下,向穿線軸50的繞軸另一側進一步旋轉。具體地說,線拉出鉤85相對於針32配置於左斜後方,並且配置於比狀態5遠離針32的位置。
在此,在線引導部件80從退避位置向引導位置旋轉時,從穿線軸50的軸向觀察,線拉出鉤85在狀態3~狀態4下暫時接近中針32,但在狀態4~狀態6下,以遠離針32的方式向穿線軸50的繞軸另一側旋轉。因此,在狀態6下,面線中間部TC的長度與狀態3相比變長。也就是說,關於來自線軸(省略圖示)穿過線保持部84由切線部3切斷的面線T,在線引導部件80從退避位置向引導位置旋轉時,線拉出鉤85將已捕捉的面線中間部TC從線保持部84側(即,面線T的前端側)向掛線部31側(即,面線T的基端側)進一步拉出,面線中間部TC的長度變長。而且,在狀態6下,由線拉出鉤85對面線中間部TC的拉出完成。
(狀態7)
如圖10的(A)及圖11的(G)所示,在狀態7下,由操作者將操作杆68從操作完成位置提起而成為使導引部件61上升的狀態。具體地說,使導引部件61上升到與狀態4相同的位置,穿線軸50配置於穿線位置。
此時,與狀態6相比,導引部件61的第一導引凸輪孔65相對於穿線軸50的第一銷51向上側相對位移。具體地說,第一導引凸輪孔65的傾斜凸輪孔65U的內周面與第一銷51抵接,從下側按壓第一銷51後,第一銷51配置於第一導引凸輪孔65的下側凸輪孔65L的上端部。由此,相對於狀態6,第一銷51(即,穿線軸50)向穿線軸50的繞軸另一側旋轉。因此,穿線部件70從插通位置向待機位置側(圖11的(G)的箭頭B方向側)旋轉。另外,此時,穿線鉤74在已捕捉面線中間部TC的狀態下,從針32的針孔32A向後側脫離。由此,面線T(面線中間部TC)穿過針32的針孔32A內。
另外,在狀態7下,穿線軸50配置於穿線位置,因此線引導部件80的上下位置相對於狀態6不發生變化。由此,導引部件61的凸輪筒部66相對於線引導部件80的第二銷82向上側相對位移,線引導部件80的第二銷82沿著第二導引凸輪孔67從第二導引凸輪孔67的上端部向下端部側位移。其結果是,線引導部件80從引導位置向退避位置側(圖11的(G)的箭頭A方向側)旋轉。
並且,在線引導部件80從引導位置向退避位置側旋轉時,面線中間部TC從線拉出鉤85的槽部85C脫落,由線拉出鉤85對面線中間部TC的捕捉狀態被解除。即,面線中間部TC的針32的針孔32A與掛線部31之間的部分變成鬆弛狀態。由此,穿線鉤74在已捕捉面線中間部TC的狀態下從針32的針孔32A向後側脫離時,穿線鉤74使鬆弛狀態的面線中間部TC穿過針32的針孔32A內。此外,在狀態7下,面線中間部TC從線引導部件80的線保持部84脫落。
(狀態8)
如圖10的(B)及圖11的(H)所示,在狀態8下,通過操作者的操作將操作杆68進一步提起而成為使導引部件61上升的狀態。具體地說,使導引部件61上升到與狀態2相同的位置,穿線軸50配置於比穿線位置上升的位置。
由此,穿線部件70相對於狀態7向上側移動,因此穿線部件70的穿線鉤74一邊吸收已捕捉的面線T(面線中間部TC)的鬆弛,一邊向上側移動。另外,穿線部件70相對於狀態7配置於向待機位置側(圖11的(H)的箭頭B方向側)進一步旋轉的位置。由此,面線T從針孔32A拉出,面線T的從針32的針孔32A到前端側的部分的長度逐漸地變短。
另一方面,在狀態8下,穿線軸50配置於與狀態2相同的位置,因此線引導部件80相對於狀態7向退避位置側(圖11的(H)的箭頭A方向側)進一步旋轉,並配置於退避位置。
(狀態9)
如圖10的(C)及圖11的(I)所示,在狀態9下,通過操作者的操作將操作杆68進一步提起而成為使導引部件61及穿線軸50向初始位置恢復的狀態。由此,穿線部件70恢復到待機位置,並且線引導部件80配置於退避位置。另外,在狀態8與狀態9之間,穿線部件70的穿線鉤74對面線T的捕捉狀態被解除。由此,對面線T向針32的針孔32A的穿線完成。
在此,根據穿線裝置10,在線引導部件80設置有線拉出鉤85,線拉出鉤85捕捉面線T的掛線部31與線保持部84之間的面線中間部TC。而且,如上述那樣,在線拉出鉤85與線引導部件80一起從退避位置向引導位置旋轉時,線拉出鉤85將已捕捉的面線中間部TC從線保持部84側向掛線部31側(面線T的基端側)拉出。因此,面線中間部TC的長度變長。
另外,此時,由於線引導部件80向引導位置的旋轉,被線保持部84保持的面線中間部TC接近針32的針孔32A。
並且,此時,穿線部件70旋轉到插通位置,穿線部件70的穿線鉤74在已插通針32的針孔32A的狀態下,捕捉接近針孔32A的面線中間部TC。
另一方面,在線拉出鉤85從引導位置向退避位置旋轉時,由線拉出鉤85對面線中間部TC的捕捉狀態被解除。因此,如上述那樣,面線中間部TC變為鬆弛狀態。
另外,此時,在穿線鉤74已捕捉面線中間部TC的狀態下,穿線部件70從插通位置向待機位置旋轉。即,通過穿線鉤74一邊向後側拉伸解除了由線拉出鉤85進行的捕捉而為鬆弛狀態的面線中間部TC,一邊使其插通針32的針孔32A內。然後,在穿線軸50向初始位置返回時,穿線鉤74在捕捉了面線中間部TC的狀態下上升。而且,此時,面線中間部TC存在鬆弛,因此在通過穿線鉤74拉伸面線T時,在面線T中幾乎不產生向掛線部31側(即,面線T的基端側)的張力。由此,能夠不完全克服該張力而抑制面線T從穿線鉤74脫落。由此,能夠提高穿線裝置10的穿線性能。
另外,在線拉出鉤85形成有槽部85C,所述槽部85C構成為能夠插入面線T(面線中間部TC)。並且,在穿線軸50的初始位置,從穿線軸50的軸向觀察,槽部85C配置為與面線中間部TC的一部分重疊。因此,在穿線軸50從初始位置向穿線位置下降時,面線中間部TC插入槽部85C,線拉出鉤85捕捉面線中間部TC。由此,在將面線中間部TC插入槽部85C內的狀態下,通過使線引導部件80從退避位置向引導位置旋轉,從而能夠將已捕捉的面線中間部TC從線保持部84側向掛線部31側良好地拉出。
另外,槽部85C構成為向引導位置側開放的槽。因此,在線引導部件80(線拉出鉤85)從引導位置旋轉到退避位置時,能夠容易解除線拉出鉤85對面線中間部TC的捕捉狀態。
並且,線拉出鉤85相對於線保持部84配置於穿線軸50的徑向內側。因此,能夠抑制線引導部件80的大型化,同時在線引導部件80設置線拉出鉤85。
另外,由於線拉出鉤85設置於線引導部件80,因此利用使面線中間部TC接近針32的針孔32A的線引導部件80,能夠使面線中間部TC的長度變長,從而使面線中間部TC為鬆弛狀態。因此,能夠抑制部件件數的增加,同時提高穿線裝置10的穿線性能。
另外,在旋轉機構60,在穿線軸50的初始位置與穿線位置之間,導引部件61構成為能夠與穿線軸50一體地移動,在穿線軸50的穿線位置,導引部件61構成為能夠相對於穿線軸50向下側相對移動。並且,導引部件61具有第一導引凸輪孔65及第二導引凸輪孔67,穿線軸50的第一銷51以能夠移動的方式插入第一導引凸輪孔65內,線引導部件80的第二銷82以能夠移動的方式插入第二導引凸輪孔67。即,旋轉機構60由所謂凸輪機構構成,並使穿線部件70及線引導部件80繞穿線軸50的軸彼此反向旋轉。因此,能夠以簡易的結構,使穿線部件70及線引導部件80繞穿線軸50的軸彼此反向旋轉。
另外,在針杆30固定有定位板33。而且,在穿線軸50從初始位置下降到穿線位置時,穿線軸50的第一銷與定位板33的止擋片33A抵接,穿線軸50的向下側的移動被限制。另外,在穿線位置,當穿線軸50向繞軸一側旋轉,而穿線部件70向插通位置側旋轉時,第一銷配置於定位板33的限制槽33B內,第一銷51(即,穿線軸50)的上下方向的移動被限制。因此,能夠通過限制槽33B使穿線軸50保持在穿線位置。由此,能夠提高通過穿線裝置10使面線T穿過針32的針孔32A時的對操作者的操作性。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的穿線裝置10中,從穿線軸50的軸向觀察,線引導部件80的槽部85C形成為向穿線軸50的繞軸另一側(引導位置側)開放的大致U字形槽狀,但槽部85C的形狀並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以將線引導部件80的槽部85C形成為從穿線軸50的軸向觀察向穿線軸50的繞軸另一側(引導位置側)開放的大致V字形槽狀。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穿線裝置10中,在穿線軸50從初始位置向穿線位置下降時,面線中間部TC插入槽部85C,線拉出鉤85捕捉面線中間部TC,但線拉出鉤85捕捉面線中間部TC的定時並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以在線引導部件80從退避位置向引導位置旋轉時,通過線拉出鉤85捕捉面線中間部TC。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導引部件61一體地形成有操作杆68,但也可以使導引部件61與操作杆68分體地構成。在該情況下,也可以以如下的方式構成,即,例如,通過縫紉機主體將操作杆68以能夠沿上下方向移動的方式進行支承,並且在操作杆68下降時使操作杆68與導引部件61卡合而按下導引部件61。
綜上所述,本發明所揭露之技術手段確能有效解決習知等問題,並達致預期之目的與功效,且申請前未見諸於刊物、未曾公開使用且具長遠進步性,誠屬專利法所稱之發明無誤,爰依法提出申請,懇祈 鈞上惠予詳審並賜准發明專利,至感德馨。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數種較佳實施例,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本發明〕 1‧‧‧縫紉機 2‧‧‧罩 3‧‧‧切線部 10‧‧‧穿線裝置 20‧‧‧針杆支承體 20A‧‧‧針杆支承部 30‧‧‧針杆 31‧‧‧掛線部 32‧‧‧針 32A‧‧‧針孔 33‧‧‧定位板(定位部件) 33A‧‧‧止擋片(抵接部) 33B‧‧‧限制槽 40‧‧‧基座部件 41‧‧‧固定片 42‧‧‧卡合部 43‧‧‧上壁 44‧‧‧上側軸支承部 45‧‧‧下側軸支承部 46‧‧‧導向片 47‧‧‧基座凸輪孔 47A‧‧‧第一基座凸輪孔部 47B‧‧‧第二基座凸輪孔部 50‧‧‧穿線軸 51‧‧‧第一銷(第一軸) 52‧‧‧壓縮螺旋彈簧 60‧‧‧旋轉機構 61‧‧‧導引部件 62‧‧‧導引部件主體 63‧‧‧支承筒部 64‧‧‧凸輪片 65‧‧‧第一導引凸輪孔(第一凸輪孔) 65L‧‧‧下側凸輪孔 65U‧‧‧傾斜凸輪孔 66‧‧‧凸輪筒部 67‧‧‧第二導引凸輪孔(第二凸輪孔) 68‧‧‧操作杆 68A‧‧‧杆部 70‧‧‧穿線部件 71‧‧‧固定部 72‧‧‧臂 73‧‧‧穿線導向部 74‧‧‧穿線鉤 80‧‧‧線引導部件 81‧‧‧連結筒部 82‧‧‧第二銷(第二軸) 83‧‧‧引導板 84‧‧‧線保持部 84A‧‧‧第一線保持鉤 84B‧‧‧第二線保持鉤 85‧‧‧線拉出鉤(面線拉出部) 85A‧‧‧主體部 85B‧‧‧鉤部 85C‧‧‧槽部(凹部) S1‧‧‧螺釘 S2‧‧‧螺釘 T‧‧‧面線 TC‧‧‧面線中間部
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穿線裝置的立體圖。 圖2是表示應用圖1所示的穿線裝置的縫紉機的左側端部的立體圖。 圖3是表示圖1所示的穿線裝置的從前側觀察的主視圖。 圖4是放大表示圖3所示的穿線裝置的上部的從後側觀察的後視圖。 圖5是表示圖3所示的穿線軸的側視圖。 圖6是表示圖3所示的導引部件的側視圖。 圖7是放大表示圖1所示的線引導部件的立體圖。 圖8的(A)是表示穿線裝置的穿線軸配置於初始位置的狀態的主視圖,圖8的(B)是表示穿線軸從初始位置下降的狀態的主視圖,圖8的(C)是表示穿線軸下降到穿線位置的狀態的主視圖。 圖9的(A)是表示從圖8的(C)的狀態導引部件相對於穿線軸向下側相對移動的狀態的主視圖,圖9的(B)是表示從圖9的(A)的狀態導引部件相對於穿線軸向下側進一步相對移動的狀態的主視圖,圖9的(C)是表示從圖9的(B)的狀態導引部件相對於穿線軸向下側進一步相對移動並配置於操作完成位置的狀態的主視圖。 圖10的(A)是表示從圖9的(C)的狀態導引部件相對於穿線軸向上側相對移動的狀態的主視圖,圖10的(B)是表示從圖10的(A)的狀態導引部件向上側進一步移動的狀態的主視圖,圖10的(C)是表示從圖10的(B)的狀態導引部件相對於穿線軸向上側進一步移動並恢復到初始位置的狀態的主視圖。 圖11是用於對圖8~圖10所示的線引導部件及穿線位置的動作進行說明的從下側觀察的說明圖,圖11的(A)是與圖8的(A)對應的說明,圖11的(B)是與圖8的(B)對應的說明,圖11的(C)是與圖8的(C)對應的說明,圖11的(D)是與圖9的(A)對應的說明,圖11的(E)是與圖9的(B)對應的說明,圖11的(F)是與圖9的(C)對應的說明,圖11的(G)是與圖10的(A)對應的說明,圖11的(H)是與圖10的(B)對應的說明,圖11的(I)是與圖10的(C)對應的說明。
10:穿線裝置
20:針杆支承體
20A:針杆支承部
30:針杆
31:掛線部
32:針
32A:針孔
33:定位板(定位部件)
40:基座部件
41:固定片
42:卡合部
43:上壁
44:上側軸支承部
45:下側軸支承部
46:導向片
47:基座凸輪孔
47A:第一基座凸輪孔部
47B:第二基座凸輪孔部
50:穿線軸
51:第一銷(第一軸)
60:旋轉機構
61:導引部件
62:導引部件主體
64:凸輪片
65:第一導引凸輪孔(第一凸輪孔)
65L:下側凸輪孔
65U:傾斜凸輪孔
66:凸輪筒部
67:第二導引凸輪孔(第二凸輪孔)
70:穿線部件
72:臂
73:穿線導向部
80:線引導部件
81:連結筒部
82:第二銷(第二軸)
83:引導板
84:線保持部
84A:第一線保持鉤
84B:第二線保持鉤
85:線拉出鉤(面線拉出部)
S1:螺釘
S2:螺釘

Claims (4)

  1. 一種穿線裝置,具備:掛線部,其設置於以上下方向為軸向的針杆的下端部,並用於掛從線軸拉出的面線;穿線軸,其與所述針杆平行地配置,並以能夠在初始位置與穿線位置之間沿自身的軸向移動且能夠繞自身的軸旋轉的方式被支承;線引導部件,其以能夠沿所述穿線軸的軸向一體移動且能夠繞所述穿線軸的軸旋轉的方式與所述穿線軸的下端側連結,並具有保持掛在所述掛線部的所述面線的前端側的線保持部,通過從退避位置向引導位置繞所述穿線軸的軸旋轉,將由所述線保持部保持的所述面線引導到接近針的針孔的位置;穿線部件,其固定於所述穿線軸的下端部,並具有構成為能夠插通所述針的針孔的穿線鉤,通過從待機位置向插通位置繞所述穿線軸的軸旋轉,所述穿線鉤插通所述針孔內並捕捉接近所述針的針孔的面線;旋轉機構,其使所述穿線部件與所述線引導部件繞所述穿線軸的軸彼此反向旋轉;面線拉出部,其設置於所述線引導部件,並捕捉所述面線,並且在從所述退避位置向所述引導位置旋轉時,將已捕捉的所述面線從所述線保持部側向所述掛線部側拉出,在從所述引導位置向所述退避位置旋轉時,解除對所述面線的捕捉狀態;在所述面線拉出部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構成為所述面線能夠插入,在所述穿線軸從初始位置向穿線位置移動時,所述面線插入所述凹部內,所述面線拉出部捕捉所述面線;以及 在所述初始位置,所述面線拉出部配置於所述掛線部與所述線保持部之間的所述面線的上側,並且從所述穿線軸的軸向觀察,所述凹部與該面線重疊配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穿線裝置,其中,所述面線拉出部相對於所述線保持部配置於所述穿線軸的徑向內側。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穿線裝置,其中,所述旋轉機構構成為包括:第一軸,其設置於所述穿線軸,並向所述穿線軸的徑向外側突出;第二軸,其設置於所述線引導部件,並將軸向設為與所述穿線軸的徑向一致的方向;以及導引部件,其以能夠在所述初始位置與所述穿線位置之間與所述穿線軸一體移動且能夠在所述穿線位置相對於所述穿線軸向下方側相對移動的方式與所述穿線軸連結,在所述導引部件形成有第一凸輪孔以及第二凸輪孔,所述第一軸以能夠移動的方式插入所述第一凸輪孔,所述第二軸以能夠移動的方式插入所述第二凸輪孔。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穿線裝置,其中,在所述針杆固定有定位部件,所述定位部件構成為包括:抵接部,其在所述穿線軸下降到所述穿線位置時與所述第一軸抵接;以及限制槽,在所述穿線部件向所述插通位置側旋轉時,所述第一軸插入所述限制槽,限制所述穿線軸在上下方向的移動。
TW108105128A 2018-03-23 2019-02-15 穿線裝置 TWI7233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55409 2018-03-23
JP2018055409A JP7185991B2 (ja) 2018-03-23 2018-03-23 糸通し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0775A TW201940775A (zh) 2019-10-16
TWI723342B true TWI723342B (zh) 2021-04-01

Family

ID=681065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5128A TWI723342B (zh) 2018-03-23 2019-02-15 穿線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85991B2 (zh)
TW (1) TWI72334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81893B2 (ja) 2020-05-08 2024-05-13 株式会社ジャノメ ミシン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73904A1 (en) * 2000-08-03 2002-06-20 Yasuro Sano Sewing machine having a threading device
US20060118017A1 (en) * 2004-12-02 2006-06-0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Needle threading device for sewing machine and sewing mach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41191A (ja) * 1990-10-02 1992-05-14 Brother Ind Ltd ミシンの糸通し装置
JP2010088760A (ja) 2008-10-10 2010-04-22 Juki Corp ミシンの糸通し装置
JP2010131184A (ja) 2008-12-04 2010-06-17 Juki Corp ミシンの糸通し装置
JP6386241B2 (ja) 2014-03-11 2018-09-05 蛇の目ミシン工業株式会社 糸通し装置を備えたミシン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73904A1 (en) * 2000-08-03 2002-06-20 Yasuro Sano Sewing machine having a threading device
US20060118017A1 (en) * 2004-12-02 2006-06-0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Needle threading device for sewing machine and sewing mach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85991B2 (ja) 2022-12-08
TW201940775A (zh) 2019-10-16
JP2019165915A (ja) 2019-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23342B (zh) 穿線裝置
JP6195752B2 (ja) ミシンの糸保持機構、ミシンの糸通し装置、およびミシン
US6973888B2 (en) Sewing machine and a needle threading device thereof
CN104911843B (zh) 具备穿线装置的缝纫机
JP2008178565A (ja) ミシンの糸通し装置
JP3393372B2 (ja) 糸通し器
EP2824229A1 (en) Needle threader of sewing machine and sewing machine
JP2010088760A (ja) ミシンの糸通し装置
US6918344B2 (en) Threading device of sewing machine
JP5050493B2 (ja) ミシンの糸通し装置
JP2806001B2 (ja) ミシンの糸通し装置
JPH03133485A (ja) ミシンの糸通し装置
CN205368709U (zh) 一种缝纫机的扫线装置
CN110117877A (zh) 一种去鸟巢机构
CN213232713U (zh) 一种链缝底线的断线检测机构
US802010A (en) Needle.
JP4681950B2 (ja) ミシンの糸通し装置
JP4272041B2 (ja) ミシンの糸通し装置。
CN216864504U (zh) 一种多功能自适应自动压脚
CN212128475U (zh) 一种夹线器
US1753114A (en) Sewing-machine threader
JPS6226473Y2 (zh)
TW200928034A (en) Thread hooking apparatus of button-sewing machine
JPS598695Y2 (ja) 糸巻きを使用するミシンの糸案内
JPH03143486A (ja) 糸通し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