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5631B - 顯示裝置及顯示裝置基板 - Google Patents
顯示裝置及顯示裝置基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15631B TWI715631B TW105130283A TW105130283A TWI715631B TW I715631 B TWI715631 B TW I715631B TW 105130283 A TW105130283 A TW 105130283A TW 105130283 A TW105130283 A TW 105130283A TW I715631 B TWI715631 B TW I715631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touch sensing
- oxide
- display device
- wir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顯示裝置,其包含陣列基板、顯示裝置基板及控制部,該陣列基板具備:電極,具有銀或銀合金層被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所挾持的構成;發光層,以從前述電極所施加的驅動電壓發光;和主動元件,具有與閘極絕緣層接觸且以氧化物半導體構成的通道層,並且驅動前述發光層;該顯示裝置基板具備:透明基板,具有與前述陣列基板對向的第1面、及與前述第1面為相反側的第2面;複數條第1觸控感測配線,其在從前述第2面朝向前述第1面的觀察方向上具有依序積層有第1黑色層和第1導電層之構成,且以在前述第2面上排列於第1方向的方式相互平行地延伸;複數條第2觸控感測配線,其在前述觀察方向上具有依序積層有第2黑色層和第2導電層的構成,且位於前述複數條第1觸控感測配線和前述陣列基板之間並且以在俯視下排列於與前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之方式相互平行地延伸;和複數個像素,其在俯視下由前述複數條第1觸控感測配線和前述複數條第2觸控感測配線所劃定;該控制部檢測第1觸控感 測配線和第2觸控感測配線之間的靜電電容的變化,以進行觸控感測。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具備包含有機電致發光或LED之發光層的顯示裝置及顯示裝置基板,特別是關於具備觸控感測功能的顯示裝置、和使用於該顯示裝置的顯示裝置基板。
近年來,液晶顯示裝置,或者是發光元件被配列成矩陣狀的顯示裝置(有機電致發光顯示裝置、LED矩陣顯示裝置)的解析度提升,並趨向薄型化。此外,市面上販售具備具有5吋、8吋這種畫面尺寸且可以實現高畫質的顯示裝置之可攜式機器,例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特別是,有機電致發光顯示裝置(以下,稱為有機EL)能對這樣的可攜式機器的薄型化作出貢獻。
在有機EL顯示裝置中,有使用具備白色有機EL的有機EL基板、和具備實現彩色顯示的彩色濾光片且與有機EL基板對向配置的對向基板的情形。為了得到更高畫質,例如,也正進行將紅色發光LED晶片、綠色發光LED晶片、及藍色發光LED晶片載置於小的發光單元,將複數個發光單元在陣列基板上配列成矩陣狀之LED矩陣顯示裝置的開發。作為LED,已知有發光效率高的藍色發光二極體,而有使用在藍色LED晶片上配置有綠色螢光體及紅色螢光體的白色LED的情形。
在具備包含有機EL(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或LED(Light Emitting Diode)的發光層之顯示裝置中,為了提升從觀察者側觀看顯示裝置時的亮度,以鋁或銀形成的下部電極(光反射性的像素電極)是不可缺少的。此外,下部電極是指,從觀察者側觀看顯示裝置時,位於較遠的位置之電極,上部電極是指,相對於下部電極位於靠近觀察者的位置之電極。
專利文獻1記載有在有機發光二極體、和電容式觸控感測電極、和搬送觸控感測訊號的控制線之間,具備薄膜化封裝層之觸控感測顯示器。專利文獻1的請求項2揭示了被黑色矩陣覆蓋的導電性柵(conductive grid)。控制線係如專利文獻1的請求項9所示形成於共通基板上。在專利文獻1中,傳送觸控感測訊號的控制線係如圖10、圖39、段落[0031]及[0032]所示,設置在形成有像素陣列的基板上。如專利文獻1的段落[0064]至[0066]所記載,在線640,傳送顯示控制訊號,亦傳送感測驅動訊號。為了進行像素(pixel)驅動,提案有分時多工。分時多工的詳細內容雖未揭示於專利文獻1,但不只是分時驅動技術,線640兼具顯示控制及感測驅動兩者的角色之配線構造甚為複雜,而且,使用該配線構造的控制也是複雜的。在電容式觸控感測電容作動中,防止對像素驅動之干渉的必要性係記載於專利文獻1的段落[0066]。
此外,線640雖推斷為上述控制線,但並未明記於專利文獻1中。又,專利文獻1的請求項9所 載「共通基板」特定為「共通基板」一事並未明確記載於說明書中。此外,專利文獻1的段落[0036]記載有觸控感測線是由銅、金等的金屬形成。然而,銅、銀、金之類的銅族元素對於玻璃基板、塑膠膜不具有實用的密著性,專利文獻1沒有提案改善對於銅、銀、金等金屬之基板的密著性之實用技術。
專利文獻2係關於觸控感測器和顯示裝置成一體化的液晶顯示裝置。專利文獻2揭示了使用旁路通道(by-pass tunnel)等將觸控螢幕製作於陣列基板中之技術。
在專利文獻3中,不僅是與多晶矽電晶體連接的訊號線(閘極線和源極線)、像素電極,也必須將與觸控感測有關的感測區域和驅動-感測接地區域及旁路通道等配設在同一陣列基板上。因此,在專利文獻3中,陣列構造極為複雑,容易導致寄生電容増加,且陣列基板的製造步驟的負荷大。專利文獻3揭示了形成使用於有機EL裝置等顯示裝置之電極的技術。專利文獻3的段落[0008]中記載了純Ag膜、Ag合金膜的密著性不足,欠缺實用性。
專利文獻4揭示了使用含鋁金屬層作為有機EL元件的下部電極。
專利文獻5揭示了黑色基板和黑色基板的製造方法,該黑色基板係在黑色層上具備具有含銅層是被含銦層所挾持之構成的觸控感測配線。然而,專利文獻5中並未考量具備有機EL或LED等發光層之顯示裝置,未 有揭示適用有具備發光層之陣列基板的顯示裝置之技術課題。又,也未揭示在該黑色基板中以2組黑色配線進行觸控感測之構成。
專利文獻6揭示了積層有黑色層和金屬層作為配線構造的觸控面板。然而,並未揭示具備發光層和採用氧化物半導體的主動元件之顯示裝置。而且,也沒有揭示銅合金、銀合金是被導電性金屬氧化物所挾持的構成。
專利文獻1 日本國專利第586471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國專利5746736號公報
專利文獻3 日本國特開2014-120487號公報
專利文獻4 日本國特開2016-76418號公報
專利文獻5 日本國專利第5807726號公報
專利文獻6 日本國特開2013-129183號公報
在具備包含有機EL、LED等的發光層之顯示裝置中,多使用鋁或鋁合金作為反射電極(以下,有時稱為下部電極)的材料。又,同樣地,作為構成驅動發光二極體等發光層的薄膜電晶體之電極或配線的材料、觸控感測配線的材料,一般是使用鋁或鋁合金。然而,鋁或鋁合金的導電率比銀或銀合金、或者銅或銅合金還差。
又,以像素電極(以下,有時稱為反射電極)的材料而言,在光反射性方面,銀或合金是較佳的。
此外,如上述,銀或銀合金、或者銅或銅合金對基板等的密著性較差。再者,銀會有因遷移、擴散的關係,而對位在由銀構成的構件的周邊之構成材料在電性特性造成不良影響之缺點。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課題而研發者,目的在提供一種將銀或銀合金、或者銅或銅合金活用在構成使用有機EL或發光二極體的顯示裝置之電極或配線,而實現更良好的觸控感測功能及高畫質之顯示裝置及顯示裝置基板。
本發明第1態樣的顯示裝置包含陣列基板、顯示裝置基板及控制部;該陣列基板具備:電極,具有銀或銀合金層被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所挾持的構成;發光層,以從前述電極所施加的驅動電壓發光;和主動元件,具有與閘極絕緣層接觸且用氧化物半導體構成的通道層,並且驅動前述發光層;該顯示裝置基板具備:透明基板,具有與前述陣列基板對向的第1面、及與前述第1面為相反側的第2面;複數條第1觸控感測配線,其在從前述第2面朝向前述第1面的觀察方向上具有依序積層有第1黑色層和第1導電層之構成,且以在前述第2面上排列於第1方向的方式相互平行地延伸;複數條第2觸控感測配線,其在 前述觀察方向上具有依序積層有第2黑色層和第2導電層的構成,且位於前述複數條第1觸控感測配線和前述陣列基板之間並且以在俯視下排列於與前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之方式相互平行地延伸;及複數個像素,其在俯視下由前述複數條第1觸控感測配線和前述複數條第2觸控感測配線所劃定;該控制部檢測第1觸控感測配線和第2觸控感測配線之間的靜電電容的變化,以進行觸控感測。
在本發明第1態樣的顯示裝置中,前述第1觸控感測配線及前述第2觸控感測配線係形成於前述第2面之上,在前述第1觸控感測配線和前述第2觸控感測配線之間設置有絕緣層,前述第1觸控感測配線及前述第2觸控感測配線係彼此電性絕緣。
在本發明第1態樣的顯示裝置中,前述第1觸控感測配線亦可形成於前述第2面之上,前述第2觸控感測配線亦可形成於前述第1面之上。
本發明第1態樣的顯示裝置中,亦可為在前述第1面之上,於前述觀察方向,依序形成前述第1觸控感測配線及前述第2觸控感測配線;在前述第1觸控感測配線和前述第2觸控感測配線之間設置絕緣層;前述第1觸控感測配線及前述第2觸控感測配線係彼此電性絕緣。
本發明第1態樣的顯示裝置中,前述氧化物半導體亦可包含:含有選擇自由鎵、銦、鋅、錫、鋁、鍺、及鈰所構成的群組之1種以上之金屬氧化物;及至少含有銻、鉍中的任一者之金屬氧化物。
在本發明第1態樣的顯示裝置中,前述閘極絕緣層亦可以包含氧化鈰的複合氧化物形成。
在本發明第1態樣的顯示裝置中,和前述主動元件電性連結的複數條配線中,至少閘極配線亦可具有藉由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將從由銀層、銀合金層、銅層、及銅合金層所構成的群組選擇的層予以挾持之3層構造。
在本發明第1態樣的顯示裝置中,前述發光層亦可包含發光二極體層。
在本發明第1態樣的顯示裝置中,前述發光層亦可包含有機電致發光層。
本發明第2態樣的顯示裝置基板,係使用於本發明第1態樣的顯示裝置之顯示裝置基板,前述第1導電層及前述第2導電層係具有藉由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將從由銀層、銀合金層、銅層、及銅合金層所構成的群組選擇的層予以挾持之3層構造。
在本發明第2態樣的顯示裝置基板中,前述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亦可以複合氧化物形成,該複合氧化物係包含從由氧化銦、氧化鋅、氧化銻、氧化錫、氧化鎵、及氧化鉍所構成的群組選擇之2種以上的金屬氧化物。
在本發明第2態樣的顯示裝置基板中,亦可為前述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係以包含氧化銦、氧化鋅、及氧化錫的複合氧化物形成,前述複合氧化物中所含的銦(In)、鋅(Zn)、錫(Sn)之以In/(In+Zn+Sn)所表示的原子比大於0.8,且Zn/Sn的原子比大於1。
在本發明第2態樣的顯示裝置基板中,前述複數個像素亦可具備彩色濾光片。
根據本發明態樣之顯示裝置及顯示裝置基板,可將具有高導電率的銀或銀合金、或者銅或銅合金,活用於構成使用有機EL或發光二極體的顯示裝置之電極或配線,可實現更良好的觸控感測功能及高畫質。
1‧‧‧第1觸控感測配線
2‧‧‧第2觸控感測配線
2A‧‧‧感測配線(第2觸控感測配線2)
2B‧‧‧拉出配線(第2觸控感測配線2)
15‧‧‧第1導電層
16‧‧‧第1黑色層
12‧‧‧第2絕緣層
13‧‧‧第3絕緣層
14‧‧‧第4絕緣層
20‧‧‧金屬層
21、97‧‧‧第1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
22、98‧‧‧第2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
25、75‧‧‧第2導電層
26、76‧‧‧第2黑色層
28‧‧‧主動元件
40‧‧‧透明基板
42‧‧‧透明基板
44‧‧‧透明基板
45‧‧‧基板
54‧‧‧源極電極
56‧‧‧汲極電極
58‧‧‧通道層
68‧‧‧主動元件
87‧‧‧上部電極
88‧‧‧下部電極(像素電極)
89‧‧‧反射層
91‧‧‧電洞注入層
92‧‧‧發光層
93‧‧‧接觸孔
94‧‧‧堤壩
95‧‧‧閘極電極
96‧‧‧平坦化層
100、300、500、700‧‧‧對向基板(顯示裝置基板)
105‧‧‧第2透明樹脂層
108‧‧‧第1透明樹脂層
109‧‧‧封裝層
110‧‧‧顯示部
120‧‧‧控制部
121‧‧‧映像訊號控制部
122‧‧‧觸控感測控制部
123‧‧‧系統控制部
200、400、600‧‧‧陣列基板
F‧‧‧第1面
S‧‧‧第2面
I‧‧‧絕緣層
P‧‧‧觀察者
R‧‧‧紅著色層(彩色濾光片)
G‧‧‧綠著色層(彩色濾光片)
B‧‧‧藍著色層(彩色濾光片)
OB‧‧‧觀察方向
BM‧‧‧黑色矩陣
PX‧‧‧像素
TFT‧‧‧薄膜電晶體
TM1‧‧‧第1端子
TM2‧‧‧第2端子
C1、C2、C3‧‧‧靜電電容
CF‧‧‧彩色濾光片
DSP1、DSP2、DSP3、DSP4‧‧‧顯示裝置
圖1係顯示構成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顯示裝置之控制部(映像訊號控制部、系統控制部、及觸控感測控制部)及顯示部之方塊圖。
圖2係部分地顯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顯示裝置之剖面圖。
圖3係顯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顯示裝置所具備的對向基板之圖,係從觀察者側觀看顯示裝置的平面圖。
圖4係顯示構成設置於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對向基板之第1觸控感測配線的第1導電層的圖案之平面圖。
圖5係顯示構成設置於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對向基板之第2觸控感測配線的第2導電層的圖案之平面圖。
圖6係顯示設置在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對向基板之第1觸控感測配線、絕緣層、及第2觸控感測配線的圖,顯示圖2中的符號W1表示的部分之放大剖面圖。
圖7係部分地顯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顯示裝置之放大圖,沿著圖3的B-B’線的剖面圖。
圖8係部分地顯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顯示裝置之下部電極(像素電極)的圖,顯示以圖7的符號W2表示的部分之放大剖面圖。
圖9係部分地顯示構成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顯示裝置之閘極電極的放大圖。
圖10係部分地顯示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的顯示裝置之剖面圖。
圖11係部分地顯示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的顯示裝置之剖面圖。
圖12係顯示構成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的顯示裝置之第2觸控感測配線的圖,顯示以圖11的符號W3表示的部分之放大剖面圖。
圖13係部分地顯示本發明第4實施形態的顯示裝置之剖面圖。
以下,一邊參照圖式一邊針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在以下的說明中,對相同或實質上相同的功能及構成要素賦予相同的符號,並省略或簡化其說明,或者是只在必要的情況下進行說明。在各圖中,由於將各構成要素設成可在圖式上辨識的程度的大小,因此適宜地使各構成要素的尺寸及比例與實物不同。此外,根據需要,省略了很難圖示的要素,例如,形成半導體的通道層的複數層的結構,還有形成導電層的複數層的結構等的圖示、一部分的圖示。
在以下所述的各實施形態中,針對特徵部分進行說明,例如,對於通常的顯示裝置中所使用的構成要素與本實施形態的顯示裝置沒有差異的部分,則省略說明。
在以下的記載中,有將與觸控感測有關的配線、電極、及訊號簡稱為觸控驅動配線、觸控檢測配線、觸控配線、觸控電極、及觸控訊號的情形。此外,有將第1觸控感測配線及第2觸控感測配線簡稱為觸控感測配線的情形。將為了進行觸控感測驅動而施加於觸控感測配線的電壓稱為觸控驅動電壓。
有將第1黑色層及第2黑色層簡稱為黑色層的情形,此外,有將第1導電層及第2導電層簡稱為導電層的情形。
將為了驅動發光層(有機EL、LED)而施加在上部電極與下部電極(以下,有將下部電極稱為像素電極或者反射電極的情況)之間的電壓稱為像素驅動電壓。有將發光層的驅動簡稱為像素驅動的情形。
以下,一邊參照圖1至圖9,一邊說明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的顯示裝置DSP1。
圖1係顯示構成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顯示裝置DSP1之控制部及顯示部的方塊圖。
控制部120具有公知的構成,具備映像訊號控制部121(第一控制部)、觸控感測控制部122(第二控制部)、和系統控制部123(第三控制部)。
映像訊號控制部121係控制顯示部110的影像顯示。具體而言,映像訊號控制部121係藉由控制被供給至設在陣列基板200之上部電極與下部電極之間的電壓(像素驅動電壓),來控制由上部電極及下部電極所挾持之發光層92的發光(像素驅動)。這樣的像素驅動係在陣列基板200上設成陣列狀之複數個發光層92的各者中進行,在顯示部110顯示影像。
觸控感測控制部122係對例如第2觸控感測配線2施加觸控感測驅動電壓,檢測在後述之第1觸控感測配線1和第2觸控感測配線2之間產生的靜電電容的變化,進行觸控感測。
系統控制部123係控制映像訊號控制部121及觸控感測控制部122,交替地進行像素驅動、和藉由觸控驅動之靜電電容的變化的檢測。亦即,系統控制部123係可藉由分時驅動來進行顯示部110之影像顯示(像素驅動)和觸控感測驅動。系統控制部123可以具有使像素驅動及觸控感測驅動的頻率彼此不同以進行上述的驅動之功能,也可以具有使像素驅動及觸控感測驅動的驅動電壓彼此不同以進行上述的驅動之功能。在具有此種功能的系統控制部123中,例如,偵測顯示裝置DSP1意外得到之來自外部環境的雜訊的頻率,選擇與雜訊頻率不同的觸控感測驅動頻率。藉此,可減輕雜訊的影響。此外,在這樣的系統控制部123中,也能選定與手指、筆等指示器的掃描速度配合的觸控感測驅動頻率。
具備上述控制部120的顯示裝置DSP1係兼具觸控感測功能和影像顯示功能之觸控感測功能一體型的顯示裝置。顯示裝置DSP1係利用使用透過絕緣層配置的兩個配線群組(group),即使用複數條第1觸控感測配線1和複數條第2觸控感測配線2之靜電電容方式的觸控感測技術。例如,偵測在手指等指示器接觸或接近對向基板(後述)之際,在第1觸控感測配線1和第2觸控感測配線2的交點產生的靜電電容變化,偵測手指等指示器的位置。
圖2係部分地顯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的顯示裝置DSP1的剖面圖。
本實施形態的顯示裝置DSP1具備後述的實施形態的顯示裝置基板。此外,以下記載的「俯視」意指從觀察者觀察顯示裝置DSP1的顯示面(顯示裝置基板的平面)的方向觀看的平面。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顯示裝置的顯示部的形狀、或規定像素的像素開口部的形狀、構成顯示裝置的像素數沒有限定。
在以下詳述的實施形態中,將沿著顯示部的短邊的方向規定為X方向(第1方向),將沿著顯示部的長邊的方向規定為Y方向(第2方向),另外,將透明基板的厚度方向規定為Z方向,說明液晶顯示裝置。
又,在以下的實施形態中,也可以將如上述所規定的X方向和Y方向交換,即將X方向定義為第2方向且將Y方向定義為第1方向,來構成顯示裝置。
如圖2所示,顯示裝置DSP1具備:對向基板100(顯示裝置基板)、以面對對向基板100的方式貼合的陣列基板200。又,在圖2所示的顯示裝置DSP1中,省略了具有各種光學功能的光學薄膜、保護對向基板100的蓋玻璃(cover glass)等。
如圖2所示,對向基板100具備具有第1面F、和與第1面F為相反側的第2面S的透明基板40。第1面F係與陣列基板200對向的面。第2面S係與觀察者對向的面。
可用於透明基板40的基板,只要是在可見光區域內呈透明的基板即可,能使用玻璃基板、陶瓷基板、石英基板、藍寶石基板、塑膠基板等。
透明基板40的第2面S的上方,設置有複數條第1觸控感測配線1和複數條第2觸控感測配線2。在複數條第1觸控感測配線1和複數條第2觸控感測配線2之間設有絕緣層I(觸控配線絕緣層),第1觸控感測配線1和第2觸控感測配線2係藉由絕緣層I彼此電性絕緣。
圖3係顯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顯示裝置DSP1所具備的對向基板100之圖,係從觀察者側P觀看顯示裝置DSP1的平面圖。
圖4係顯示構成設置於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的對向基板100之第1觸控感測配線1的第1導電層的圖案之平面圖。
圖5係顯示構成設置於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的對向基板100之第2觸控感測配線2的第2導電層的圖案之平面圖。
複數條第1觸控感測配線1係位於第2面S的上方,排列於X方向,且彼此平行地延伸於Y方向。在Y方向的第1觸控感測配線1的端部,設有第1端子TM1。複數條第1觸控感測配線1係形成了第1配線圖案。
複數條第2觸控感測配線2(第2配線圖案)係位於複數條第1觸控感測配線1和陣列基板200之間,在本實施形態中位於第2面S的上方。第2觸控感測配線2具有感測配線2A和拉出配線2B。感測配線2A係排列於Y方向,且彼此平行地延伸於X方向。感測配線2A係在顯示部110的外側與拉出配線2B連接。拉出配線2B係排列於X方向,且彼此平行地延伸於Y方向。在Y方向上的拉出配線2B的端部設置有第2端子TM2。複數條第2觸控感測配線2形成了第2感測圖案。
複數條第1觸控感測配線1的每一者、和複數條第2觸控感測配線2的每一者係電性獨立的。第1觸控感測配線1和感測配線2A係在從觀察者側P觀看的俯視下呈正交。由複數條第1觸控感測配線1和複數條感測配線2A所劃定的區域為像素PX。複數個像素PX係在顯示部110中配置成矩陣狀。像素PX中的開口部的形狀亦可為正方形圖案、長方形圖案、平行四邊形圖案等。 再者,像素PX中的開口部的配列亦可為施以干涉條紋(moire)對策的配列、鋸齒狀的配列。
複數個第1端子TM1及複數個第2端子TM2係與觸控感測控制部122連接。藉此,觸控感測控制部122係通過第1端子TM1及第2端子TM2,與第1觸控感測配線1和第2觸控感測配線2電性連接。
例如,可使用第1觸控感測配線1作為觸控檢測電極,使用第2觸控感測配線2作為觸控驅動電極。觸控感測控制部122檢測在第1觸控感測配線1和第2觸控感測配線2之間產生的靜電電容C1的變化作為觸控訊號。
此外,亦可將第1觸控感測配線1的角色和第2觸控感測配線2的角色調換。具體而言,亦可使用第1觸控感測配線1作為觸控驅動電極,使用第2觸控感測配線2作為觸控檢測電極。
又,亦可不將全部的第1觸控感測配線1和第2觸控感測配線2使用於觸控感測。亦可以將複數條第1觸控感測配線1及複數條第2觸控感測配線2當中除了用於觸控感測的配線以外之未用於觸控感測的配線進行疏化。即,可以進行疏化驅動。
接著,針對使第1觸控感測配線1進行疏化驅動的情況進行說明。首先,將全部的第1觸控感測配線1區分為複數個群組。群組的數量比全部的第1觸控感測配線1的數量少。構成一個群組的配線數,例如,設為6條。此處,全部的配線(配線數為6條)當中,例 如,選擇2條配線(比全部的配線的條數少的條數,2條<6條)。在一個群組中,使用所選擇的2條配線進行觸控感測,將剩下的4條配線中的電位設定為浮動(floating)電位。顯示裝置DSP1具有複數個群組,因此能按如上述定義有配線的功能的各群組進行觸控感測。同樣地,在第2觸控感測配線2方面,也可以進行疏化驅動。
用於觸控的指示器為手指的情況和為筆的情況,接觸或接近的指示器的面積、電容是不同的。能依這樣的指示器的大小來調整疏化的配線的條數。就筆或針尖等前端細的指示器而言,能夠減少配線的疏化條數而使用高密度的觸控感測配線的矩陣。指紋認證時也能使用高密度的觸控感測配線的矩陣。
依此方式按各群組進行觸控感測驅動,從而減少使用於掃描或檢測的配線數,因此能提升觸控感測速度。再者,在上述的例子,構成一個群組的配線數為6條,但例如,也可以用10以上的配線數形成一個群組,在一個群組中使用所選擇的2條配線進行觸控感測。即,增加被疏化的配線的數量(成為浮動電位(floating potential)的配線的數量),藉此令使用於觸控感測之選擇配線的密度(選擇配線相對於全部配線數的密度)降低,利用選擇配線進行掃描或檢測,藉此有助於消耗電力的削減、觸控檢測精度的提升。相反的,減少被疏化的配線的數量,提高使用於觸控感測之選擇配線的密度,利用選擇配線進行掃描或檢測,從而例如,能活用於指紋認證、利用觸控筆的輸入。
被疏化的配線(未用於觸控感測的配線),例如,成為電性浮動的狀態,即電位成為浮動(floating)狀態。為了得到顯示裝置DSP1的表面(面對觀察者的面)和手指等指示器的接近距離,也能將第1觸控感測配線1或第2觸控感測配線2的電位設為浮動狀態。在檢測手指等指示器的位置後,為了使下一個檢測訊號的精度提升,而可以使第1觸控感測配線1及第2觸控感測配線2之任一者接地以進行重置(reset)(將電位設為0V)。此外,為了使檢測訊號的精度提升,可以採用將觸控驅動電壓的相位交替反轉這樣的電壓。這樣的使觸控檢測訊號的精度提升的手段,即使是在指示器為主動指示器(active pointer)(例如,從筆形狀的指示器產生檢測的指示訊號的指示器)的情況下也是有效的。
關於上述的疏化驅動中的浮動模式(floating pattern),在第1觸控感測配線1及第2觸控感測配線2中,可以利用切換元件的驅動切換檢測電極和驅動電極以進行高精細的觸控感測。
此外,上述的疏化驅動中的浮動模式,也能以與地面(ground)(接地於框體)電性連接的方式切換。為了改善觸控感測的S/N比,可以在檢測到觸控感測的訊號之際暫時將TFT(薄膜電晶體)等主動元件的訊號配線接地於地面(框體等)。
此外,有為了將以觸控感測控制所檢測的靜電電容重置(reset),而使用需要時間比較長的觸控配線,即,觸控感測中的時間常數(電容和電阻值的積)大 的觸控配線的情況。在此情況下,例如,可以在觸控配線的配列中,交替地將奇數行的配線和偶數行的配線用於觸控感測,進行調整了時間常數的大小的驅動。
此外,可以將複數條數的觸控配線分組(grouping)以進行驅動、檢測。在複數條數的觸控配線的分組的驅動方面,可以不採用線序驅動,而是採用以群組單位被稱為自我檢測方式的一次性檢測的驅動方法。此外,可以以群組單位而進行並聯驅動(parallel driving)。此外,可以為了將寄生電容等的雜訊消除而採用取得彼此接近或鄰接的觸控配線的檢測訊號的差的差分檢測方式。與位於顯示部110的中央的觸控感測配線相比,位於靠近邊框部的區域(顯示部110的外側區域、不進行影像顯示的區域)的觸控感測配線有觸控感測的感度低的傾向。因此,可以調整觸控感測配線的寬度、形狀以減少感度差異。
在觸控感測控制部122及映像訊號控制部121中,也能利用分時驅動來控制觸控驅動和像素驅動。可以配合所要求的觸控輸入的速度調整觸控驅動的頻率。觸控驅動頻率能設為比像素驅動頻率高的頻率。因為手指等指示器所進行的觸控時序(touch timing)是不定期且短時間的,故觸控驅動頻率高是較理想的。
使觸控驅動和像素驅動各自的頻率不同的手段已知有好幾個。例如,在顯示畫面,在顯示映像之連續的複數個白顯示(有映像訊號的輸出時)之間插入黑顯示,在此黑顯示的期間進行觸控感測,藉此可進行不 會受到關於映像之雜訊的影響之觸控感測。在黑顯示的期間,能任意選擇各種觸控驅動的頻率。
第6圖係顯示設置在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的對向基板100的第1觸控感測配線1、絕緣層I、及第2觸控感測配線2的圖,顯示第2圖中之以符號W1所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剖面圖。
在本實施形態中,將觀察者P觀察顯示裝置DSP1的方向,即從透明基板40的第2面S朝向第1面F的方向稱為觀察方向OB(與圖2所示之Z方向相反的方向)。
複數條第1觸控感測配線1具有在觀察方向OB上依序積層了第1黑色層16和第1導電層15的結構。複數條第2觸控感測配線2具有在觀察方向OB上依序積層了第2黑色層26和第2導電層25的結構。第2黑色層26具有與第1黑色層16相同的結構。第2導電層25具有與第1導電層15相同的結構。即,第1觸控感測配線1及第2觸控感測配線2具有相同的層構造。
絕緣層I係設置在第2面S的上方,配置在第1觸控感測配線1與第2觸控感測配線2之間。
由於第1觸控感測配線1及第2觸控感測配線2各自具備黑色層,所以正交成格子狀的第1觸控感測配線1和第2觸控感測配線2發揮作為黑色矩陣的功能,使顯示對比提升。
在圖6中,第1觸控感測配線1及第2觸控感測配線2各自具有由黑色層和導電層所構成的2層積層構 造,但本發明不限於此構造。第1觸控感測配線1及第2觸控感測配線2之各者亦可以具有比2層多的層數之積層構造形成。此外,也可以採用導電層被2個黑色層挾持的3層積層構造。
第1導電層15係可具有例如金屬層20的銅合金層是被第1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21及第2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22所挾持的3層構造。
在剖視下,可將構成第1觸控感測配線1和第2觸控感測配線2之各者的黑色層及導電層的線寬設成大致相同。具體而言,使用公知的光微影手法,形成導電層後,進行使用經圖案化的導電層作為遮罩的乾式蝕刻,藉此可以黑色層和導電層在剖視下的線寬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觸控感測配線。例如,可適用日本特開2015-004710號公報所記載的技術。
可用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21、22挾持構成第1導電層15及第2導電層25的至少一部分之金屬層20。換言之,作為第1導電層15、第2導電層25的構造,可採用以第1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21、金屬層20、及第2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22所構成的3層構造。亦可在第1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21和金屬層20的界面、或者第2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22和金屬層20的界面,進一步插入鎳、鋅、銦、鈦、鉬、鎢等的與銅不同的金屬、此等金屬的合金層。
具體而言,作為第1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21及第2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22的材料,例如,可採用複合氧化物,該複合氧化物係包含從由氧化銦、氧化鋅、氧化銻、氧化錫、氧化鎵及氧化鉍所構成的群組選出之2種以上的金屬氧化物。藉由調整這些金屬氧化物的組成,能調整功函數的值,能調整在採用有機EL作為發光層的情況下的載子(carrier)釋出性。
第1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21及第2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22中所含有的銦(In)的量必須含有比80at%多。
即,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係由包含氧化銦、氧化鋅及氧化錫的複合氧化物形成,複合氧化物中所含的銦(In)、鋅(Zn)和錫(Sn)之以In/(In+Zn+Sn)所表示的原子比大於0.8,且Zn/Sn的原子比大於1。
銦(In)的量較佳為比80at%多。銦(In)的量更佳為比90at%多。在銦(In)的量比80at%少的情況下,所形成的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的比電阻變大,較不理想。當鋅(Zn)的量超過20at%時,則導電性金屬氧化物(混合氧化物)的耐鹼性降低,故不理想。在上述的第1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21及第2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22中,皆為混合氧化物中的金屬元素的原子百分比(不計數氧元素而僅計數金屬元素)。氧化銻、氧化鉍,由於金屬銻難以形成與銅的固溶域,會抑制積層構造中的銅的擴散,故可加到上述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
在第1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21及第2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22包含氧化錫和氧化鋅的情況下,鋅(Zn)的量必須設得比錫(Sn)的量多。若錫的含量超過含鋅量,則在後續步驟的濕式蝕刻會造成妨礙。換言之,銅或銅合金的金屬層變得比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更容易被蝕刻,第1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21和金屬層20,第2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22和金屬層20的寬度變得容易產生差異。
在第1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21及第2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22包含氧化錫和氧化鋅的情況下,第1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21及第2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22中所包含的錫(Sn)的量較佳為在0.5at%以上6at%以下的範圍內。在相對於銦元素的比較上,藉由將0.5at%以上6at%以下的錫添加至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能減小上述銦、鋅、及錫的3元系混合氧化物膜(導電性的複合氧化物層)的比電阻。若錫的量超過6at%,由於也會伴有對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添加鋅,因此3元系混合氧化物膜(導電性的複合氧化物層)的比電阻變得過大。藉由在上述的範圍(0.5at%以上6at%以下)內調整鋅及錫的量,能將比電阻當作大致混合氧化物膜的單層膜的比電阻,收斂在大約3×10-4Ωcm以上5×10-4Ωcm以下的小範圍內。在上述混合氧化物中,也能少量添加鈦、鋯、鎂、鋁、鍺等其他元素。但是,在本實施形態中,混合氧化物的比電阻不限於上述的範圍。
第1導電層15及第2導電層25可用金屬層20等的導電材料形成。作為金屬層20,例如,能採用銅層、銅合金層,銀層、銀合金層,或者是,含有鋁的鋁合金層(含鋁層),還能採用金、鈦、鉬、或此等的合金。鎳為強磁性體,因此成膜速率下降,但能用濺鍍等真空成膜來形成。鉻具有環境污染的問題、電阻值大之缺點,但能用作為本實施形態的金屬層的材料。為了得到導電層對透明基板40、透明樹脂層的密著性,較佳為採用對銅、銀或鋁添加了從由鎂、鈣、鈦、鉬、銦、錫、鋅、釹、鎳、鋁、銻所構成的群組所選出的1種以上的金屬元素的合金。
作為構成第1觸控感測配線1及第2觸控感測配線2之各者的第1導電層15及第2導電層25中所使用的金屬層,可使用相對於銀添加有1.5at%的鈣的銀合金。在第1導電層15及第2導電層25的任一者中,可使用由包含氧化銦、氧化鋅和氧化錫的複合氧化物層挾持上述銀合金層的3層構造。
在被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挾持的3層積層構造中,例如,添加於銅、銀的鎂、鈣在熱處理時會被選擇性地氧化,而容易在導電性金屬氧化物與金屬層的界面析出。或者是,氧化鎂、氧化鈣因氧化而在銅合金、銀合金的表面、剖面析出。這樣的選擇性氧化、析出會抑制銅、銀的遷移,其結果,能提升上述3層積層構造的可靠性。金屬元素添加至金屬層20的量,若為4at% 以下的話,便不會使銅合金、銀合金的電阻值大幅上升,因而較佳。作為銅合金、銀合金的成膜方法,例如,能使用濺鍍等真空成膜法。
作為金屬層20,在採用銅合金薄膜、銀合金薄膜、或鋁合金的薄膜的情況下,若將膜厚設為100nm以上或150nm以上,則變得幾乎無法透射可見光。因此,本實施形態的金屬層20,例如,若具有100nm~300nm的膜厚的話,便能得到充分的遮光性。金屬層20的膜厚亦可超過300nm。又,如後所述,上述導電層的材料也能應用於設置在後述的陣列基板的配線、電極。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作為與主動元件電性連結的配線的構造,例如,作為閘極電極、閘極配線的構造,可採用由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挾持金屬層的積層構造。
在金屬層20為銅層、銅合金層,或者是銀層、銀合金的情況下,上述的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係以包含從氧化銦、氧化鋅、氧化銻、氧化鎵、氧化鉍及氧化錫所選出的2種以上的金屬氧化物的複合氧化物較佳。銅層、銅合金層,或者是銀層、銀合金對構成彩色濾光片的透明樹脂層、玻璃基板(透明基板)的密著性低。因此,在將銅層、銅合金層,或者是銀層、銀合金層原樣地應用於顯示裝置基板的情況下,難以實現實用的顯示裝置基板。然而,上述的複合氧化物充分地具有對彩色濾光片(複數色的著色圖案)、黑色矩陣BM(黑色層)、及玻璃基板(透明基板)等的密著性,且對銅層、銅合金層的密著性也是充分的。因此,在使用複合氧化物 將銅合金層或銀合金層應用於顯示裝置基板的情況下,可實現實用的顯示裝置基板。
此外,作為構成薄膜電晶體的閘極電極和使用於閘極配線的金屬層20,可使用添加了相對於銀為1.5at%鈣的銀合金。能使用由包含氧化銦、氧化鋅和氧化錫的複合氧化物層挾持上述銀合金層的3層構造。
銅、銅合金、銀、銀合金、或此等的氧化物、氮化物一般不具有對玻璃等透明基板、黑色矩陣等充分的密著性。因此,在沒有設置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的情況下,有可能在觸控感測配線與玻璃等透明基板的界面、或者是觸控感測配線與黑色層的界面產生剝離。在使用銅或銅合金作為具有細配線圖案的第1觸控感測配線1及第2觸控感測配線2的情況下,在沒有形成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作為金屬層(銅或銅合金)的基底層的顯示裝置基板(對向基板)中,除了由剝離所造成的不良外,還有在顯示裝置基板的製造步驟的途中於觸控感測配線產生因靜電破壞所造成的不良的情況,是不實用的。這樣的第1觸控感測配線1及第2觸控感測配線2中的靜電破壞,係因將彩色濾光片或黑色矩陣積層在透明基板上這種後續步驟、貼合顯示裝置基板與陣列基板的步驟、或洗淨步驟等而靜電累積在配線圖案,因靜電破壞而產生圖案缺損、斷線等的現象。
銅、銅合金或者是銀、銀合金係導電率高,以配線材料而言是較佳的。然而,在銅合金的表面,隨著時間經過而形成不具有導電性的銅氧化物,有電性接 觸變困難的情形。銀、銀合金容易形成硫化物、氧化物。另一方面,藉由氧化銦、氧化鋅、氧化銻、氧化錫等複合氧化物層覆蓋銅合金層、銀合金層,能實現穩定的歐姆接觸,在使用這樣的複合氧化物層的情況下,能容易地進行後述的第3實施形態中的轉移(transfer)等的電性構裝。
作為由可應用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第1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21、金屬層20、及第2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22所構成的層構造,可舉出如下的變形例。例如,在含有氧化銦作為中心基材的ITO(Indium Tin Oxide)、IZTO(Indium Zinc Tin Oxide,Z為氧化鋅)中,於氧不足的狀態下,例如,可舉出:藉由在銅合金層等金屬層上成膜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所得到的層構造;或者是藉由將氧化鉬、氧化鎢、氧化鎳和氧化銅的混合氧化物、氧化鈦等在鋁合金、銅合金等金屬層上積層這些金屬氧化物所得到的層構造等。以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挾持金屬層的3層構造具有能在濺鍍裝置等真空成膜裝置中進行連續成膜之優點。
例如,從將銀合金層和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一次性蝕刻的觀點來看,可使用在挾持銀合金的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中包含氧化鋅、氧化鎵的複合氧化物。這樣的銀合金層和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的積層構造能夠採用周知的光微影手法,以1液型蝕刻劑,透過1次蝕刻來形成圖案。例如,作為後述的有機EL的光反射性的像素電極,能應用氧化銦、氧化鎵和氧化銻的複合氧化 物作為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氧化銦、氧化鎵和氧化銻的複合氧化物係功函數高。作為有機EL顯示裝置的陽極,氧化銦、氧化鎵和氧化銻的複合氧化物和銀合金層的積層構造適合像素電極。
第1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21及第2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22具有對銅和銀的阻障性。在藉由導電性金屬氧化物挾持有銅配線、銀配線的構造中,可抑制因銅、銀的遷移等所造成的主動元件的劣化,作為主動元件用的高導電性配線而言,是較佳的。
第1黑色層16及第2黑色層26發揮作為顯示裝置DSP1的黑色矩陣的功能。黑色層係以例如分散有黑色的色材的著色樹脂構成。銅的氧化物、銅合金的氧化物很難得到充分的黑色、低反射率。例如,在以金屬氧化物形成黑色層的情況下,可見光區域的光反射率大約為10%至30%,並且很難在可見光區域中得到平坦的反射率而可看到著色產生。本實施形態之在黑色層與玻璃等基板、透明樹脂層之間的界面的可見光的反射率係抑制為大致3%以下,可得到高視認性。前述透明樹脂包含供保護玻璃貼附至顯示裝置用的接著層。
作為黑色的色材,可適用碳、碳奈米管、碳奈米角(carbon nanohorn)、碳奈米刷、或者複數個有機顏料的混合物。例如,以相對於整體黑色色材的量為51質量%以上的比例使用碳,即,用作為主色材。為了調整反射色,能將藍或紅等有機顏料添加至黑色的色材 來使用。例如,能藉由調整起始材料的感光性黑色塗布液中所包含的碳的濃度(降低碳濃度)來使光微影步驟中的黑色層的再現性提升。
在使用顯示裝置DSP1的製造裝置的大型曝光裝置的情況下,例如,能形成具備具有1~9μm寬度(細線)的圖案的黑色層(圖案化)。又,本實施形態中的碳濃度的範圍係設定在相對於包含樹脂、硬化劑和顏料的整體固體成分為4以上50以下的質量%的範圍內。此處,作為碳量,碳濃度亦可超過50質量%,但若相對於整體的固體成分,碳濃度超過50質量%,則有適合塗膜性降低的傾向。此外,在將碳濃度設定為小於4質量%的情況下,無法得到充分的黑色,會有可輕易看見在位於黑色層下的基底的金屬層產生的反射光,使視認性降低的情況。
在後續步驟的光微影法中進行曝光處理的情況下,進行曝光對象的基板和遮罩的對位(alignment)。此時,優先進行對位,例如,能將藉由透射測定的黑色層的光學濃度設為2以下。除了碳以外,也可以使用複數個有機顏料的混合物作為黑色的色調整來形成黑色層。考慮玻璃、透明樹脂等基材的折射率(約1.5),以在黑色層與該等基材之間的界面的反射率成為3%以下的方式設定黑色層的反射率。在此情況下,理想的是調整黑色色材的含量、種類、色材中所使用的樹脂、膜厚。藉由將這些條件最適化,能夠在可見光的波長區域內,將在折射率約1.5的玻璃等基材與黑色層之間的 界面的反射率設為3%以下,能實現低反射率。可防止因射出自發光層的光所產生的反射光例如射入主動元件,而產生誤動作。在陣列基板所具備的主動元件於可見光區域具有敏感度時,會有來自導電層背面的反射光射入主動元件,導致主動元件的誤動作之情況。藉由在靠近顯示功能層的相反側(導電層的背面),一起配設黑色層,可防止因反射光的入射所導致之主動元件的誤動作。
又,考量到觀察者之視認性的提升,以黑色層的反射率設為3%以下較理想。此外,一般,使用於彩色濾光片的丙烯酸樹脂及液晶材料的折射率為大約1.5以上1.7以下的範圍。此外,亦可將具備紅色、綠色、藍色之各色的複數個著色像素的彩色濾光片配設於對向基板上。
其次,就構成顯示裝置DSP1之陣列基板200的構造進行說明。
作為陣列基板200的基板45,並不一定要使用透明基板,例如,作為可應用於陣列基板200的基板,可舉出:玻璃基板、陶瓷基板、石英基板、藍寶石基板、矽、碳化矽、矽鍺等半導體基板,或塑膠基板等。
在陣列基板200中,第4絕緣層14、形成在第4絕緣層14上的主動元件68、以覆蓋第4絕緣層14及主動元件68的方式所形成的第3絕緣層13、以與主動元件68的通道層58對向的方式形成在第3絕緣層13上的閘極電極95、以覆蓋第3絕緣層13及閘極電極95的方式所形成的第2絕緣層12、及形成在第2絕緣層12上的平坦化層96,係依序積層在基板45上。
在平坦化層96,在主動元件68之與汲極電極56對應的位置形成有接觸孔93。此外,在平坦化層96上,在與通道層58對應的位置形成有堤壩(bank)94。在剖視下,在彼此相鄰的堤壩94之間的區域中,即,在俯視下被堤壩94所圍繞的區域中,以覆蓋平坦化層96的上面、接觸孔93的內部、及汲極電極56的方式形成有下部電極88(像素電極)。又,下部電極88亦可不形成在堤壩94的上面。
另外,以覆蓋下部電極88、堤壩94及平坦化層96的方式形成有電洞注入層91。在電洞注入層91上,依序積層有發光層92、上部電極87、及封裝層109。
如後所述,下部電極88具有銀或銀合金層被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挾持的結構。
此外,圖2中,符號29係表示由下部電極88、電洞注入層91、發光層92及上部電極87所構成的發光區域。
上部電極87係例如膜厚11nm或膜厚14nm的銀合金層被膜厚40nm的複合氧化物所挾持的透明導電膜。下部電極88係具有膜厚250nm的銀合金層被膜厚30nm的複合氧化物所挾持的構成。此外,使用將上述複合氧化物層應用於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將銀合金層的膜厚設定在例如9nm至15nm的範圍,藉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挾持有銀合金層而成的3層積層構造較佳。於此情況,可實現高透過率的透明導電膜。
又,亦可採用將上述複合氧化物層應用於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將銀合金層的膜厚設定在例如100nm至250nm的範圍內、或者300nm以上的膜厚,藉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挾持有銀合金層之3層積層構造。於此情況,可實現對可見光具有高反射率之反射電極。
作為堤壩94的材料,可使用丙烯酸樹脂、聚醯亞胺樹脂、酚醛清漆酚樹脂(novolac phenol)等的有機樹脂。於堤壩94,亦可進一步積層氧化矽、氧氮化矽等的無機材料。
作為平坦化層96的材料,亦可使用丙烯酸樹脂、聚醯亞胺樹脂、苯環丁烯樹脂、聚醯胺樹脂等。也可使用低介電率材料(low-k材料)。
此外,為了提升視認性,平坦化層96、封裝層109、或基板45的任一者亦可具有光散射的功能。或者,亦可在基板45的上方形成有光散射層。
圖7係部分地顯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顯示裝置DSP1之放大圖,沿圖3的B-B’線之剖面圖。又,圖7係顯示具有作為連接於像素電極之主動元件68使用之頂閘(top gate)構造的薄膜電晶體(TFT)的構造例。此外,圖7中,省略了對向基板100和封裝層109。
主動元件68係具備:通道層58;汲極電極56,與通道層58的一端(第一端,圖7中之通道層58的左端)之連接;源極電極54,與通道層58的另一端(第二端,圖7中之通道層58的右端)連接;及閘極電極95, 經由第3絕緣層13與通道層58對向配置。如後所述,通道層58係與閘極絕緣層接觸,由氧化物半導體所構成。主動元件68係驅動發光層。
圖7係顯示構成主動元件68之通道層58、汲極電極56及源極電極54形成於第4絕緣層14上之構造,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此種構造。亦可不設置第4絕緣層14,而在基板45上直接形成主動元件68。又,亦可適用底閘構造的薄膜電晶體。
圖7所示的源極電極54及汲極電極56係在同一步驟同時形成。又,源極電極54及汲極電極56係具備相同構成的導電層。第1實施形態中,作為源極電極54及汲極電極56的構造,可採用鈦/鋁合金/鈦、鉬/鋁合金/鉬等3層構造。在此,鋁合金係鋁-釹的合金。
位於閘極電極95下部的第3絕緣層13亦可具有與閘極電極95相同寬度的絕緣層。於此情況,例如,進行使用閘極電極95作為遮罩的乾式蝕刻,去除閘極電極95周圍的第3絕緣層13。藉此,可形成具有與閘極電極95相同寬度的絕緣層。使用閘極電極95作為遮罩且用乾式蝕刻來加工絕緣層的技術一般被稱為自動對準。
由具備用氧化物半導體所形成的通道層的薄膜電晶體所產生之有機EL、LED的驅動,係比由具備用多晶矽半導體所形成的通道層的薄膜電晶體所產生之驅動佳。
例如,被稱為IGZO的氧化物半導體係以濺鍍等的真空成膜一次形成。在將氧化物半導體成膜後,TFT等圖案形成後的熱處理也是一次性進行。因此,與通道層有關的電性特性(例如,Vth)的不均極少。有機EL、LED的驅動,係為了抑制其輝度的不均,而必須將前述薄膜電晶體的Vth的不均抑制在小範圍內。
另一方面,在具備以多晶矽半導體形成的通道層之薄膜電晶體中,必須將屬於薄膜電晶體的前驅物之非晶矽對各個電晶體實施雷射退火,所以各自的雷射退火會導致薄膜電晶體的Vth的不均。基於此觀點,使用於具備有機EL、LED的顯示裝置中之薄膜電晶體,較佳為具備以氧化物半導體形成的通道層之薄膜電晶體。
此外,具備由氧化物半導體所形成的通道層的薄膜電晶體,由於漏電流極少,故掃描訊號、映像訊號輸入後的穩定性高。與氧化物半導體的電晶體相比,具備由多晶矽半導體所形成的通道層的薄膜電晶體之漏電流係大2位數以上。此漏電流少係與高精度的觸控感測相關,是較佳的。
作為通道層58的材料,例如,可使用被稱為IGZO的氧化物半導體。作為構成通道層58之氧化物半導體的材料,能使用包含含有從由鎵、銦、鋅、錫、鋁、鍺及鈰所構成的群組所選出的1種以上的金屬氧化物、和至少含有銻及鉍當中之任一者的金屬氧化物的材料。
在本實施形態中,使用包含氧化銦、氧化鎵、及氧化鋅的氧化物半導體。用氧化物半導體所形成的通道層58的材料亦可為單結晶、多結晶、微結晶、微結晶和非晶形(amorphous)的混合體、或者非晶形中的任一者。作為氧化物半導體的膜厚,能設為2nm~50nm的範圍內的膜厚。通道層58可以用多晶矽半導體形成。
另外,也可採用積層了2個薄膜電晶體的構造。在此情況下,使用具備用多晶矽半導體所形成的通道層的薄膜電晶體作為位於下層的薄膜電晶體。使用具備用氧化物半導體所形成的通道層的薄膜電晶體作為位於上層的薄膜電晶體。在這樣的積層了2個薄膜電晶體的構造中,在俯視下,將薄膜電晶體配置成矩陣狀。在此構造中,可藉由多晶矽半導體得到高移動率,藉由氧化物半導體能實現低漏電流。即,能夠將多晶矽半導體的優點和氧化物半導體的優點兩者一起活用。
能將氧化物半導體或者多晶矽半導體用於例如具有p/n接合的互補型電晶體的構成,或者是能用於僅具有n型接合的單通道型電晶體的構成。作為氧化物半導體的積層構造,例如,可以採用積層有n型氧化物半導體、和與此n型氧化物半導體電性特性不同的n型氧化物半導體的積層構造。被積層的n型氧化物半導體可以用複數層來構成。在被積層的n型氧化物半導體中,能夠使基底的n型半導體的帶隙(band gap)與位於上層的n型半導體的帶隙不同。
可以採用通道層的上表面被例如不同的氧化物半導體所覆蓋的構成。
或者是,例如,也可採用在結晶性的n型氧化物半導體上積層有微結晶的(接近非晶質)氧化物半導體的積層構造。此處,微結晶係指例如,在180℃以上450℃以下的範圍內將用濺鍍裝置所成膜的非晶質的氧化物半導體進行熱處理的微結晶狀的氧化物半導體膜。或者是指在將成膜時的基板溫度設定在200℃左右的狀態下所成膜的微結晶狀的氧化物半導體膜。微結晶狀的氧化物半導體膜係能夠利用TEM等的觀察方法觀察至少1nm到3nm左右、或者比3nm大的結晶粒之氧化物半導體膜。
氧化物半導體,能藉由使其從非晶質改變成結晶質來實現載子移動率的改善、可靠性的提升。氧化銦、氧化鎵就氧化物來說,熔點是高的。氧化銻、氧化鉍的熔點皆為1000℃以下,氧化物的熔點低。例如,在採用氧化銦、氧化鎵和氧化銻的3元系複合氧化物的情況下,藉由熔點低的氧化銻的效果,能降低此複合氧化物的結晶化溫度。換言之,能提供容易使其從非晶質狀態結晶化為微結晶狀態等的氧化物半導體。氧化物半導體藉由提高其結晶性,可使載子移動率、可靠性提高。
作為氧化物半導體,由於在後續步驟的濕式蝕刻中要求易溶性,因此能使用富含氧化鋅、氧化鎵或者是氧化銻之複合氧化物。例如,作為濺鍍使用的靶材的金屬元素的原子比,可例示In:Ga:Zn=1:2:2、In:Ga:Zn=1:3:3、In:Ga:Zn=2:1:1、或者是In:Ga:Zn=1:1:1。此處,Zn能取代為例如Sb(銻)、Bi(鉍)。
例如,亦可以In:Sb=1:1的原子比,作成氧化銦及氧化銻的2元系複合氧化物。例如,亦可以In:Bi=1:1的原子比,作成氧化銦及氧化鉍的2元系複合氧化物。
此外,在上述原子比方面,可以進一步增加In的含量。
又,複合氧化物的組成不限於上述組成。
例如,亦可進一步將Sn添加於上述的複合氧化物。在此情況下,可得到包含含有In2O3、Ga2O3、Sb2O3、及SnO2的4元系的組成的複合氧化物,或者是,可得到包含含有In2O3、Sb2O3、及SnO2的3元系的組成的複合氧化物,可以調整載子濃度。和In2O3、Ga2O3、Sb2O3、Bi2O3價數不同的SnO2扮演了載子摻雜劑的角色。
例如,使用將氧化錫添加於包含氧化銦、氧化鎵、及氧化銻的3元系金屬氧化物所得到的靶材進行濺鍍成膜。藉此,能形成載子濃度提高的複合氧化物的膜。同樣地,例如,使用將氧化錫添加於氧化銦、氧化鎵、氧化鉍的3元系金屬氧化物所得到的靶材進行濺鍍成膜,能形成載子濃度提高的複合氧化物的膜。
但是,若載子濃度變得過高,則具有用複合氧化物所形成的通道層的電晶體的臨界值Vth容易變成負的(容易變成常開(normally on))。因此,理想的是以使載子濃度小於1×1018cm-3的方式調整氧化錫添加量。此外,針對載子濃度、載子移動率,藉由調整上述複合氧化物的成膜條件(導入氣體中所使用的氧氣、基板溫 度、成膜速率等)、成膜後的退火條件、及複合氧化物的組成等,可得到所要的載子濃度、載子移動率。例如,提高氧化銦的組成比容易提升載子移動率。例如,藉由在250℃至700℃的溫度條件下進行熱處理的退火步驟,能夠進行上述複合氧化物的結晶化,使複合氧化物的載子移動率提升。
另外,也能夠以在同一像素中各配設1個具有以n型氧化物半導體所形成的通道層的薄膜電晶體(主動元件)、和具有以n型矽半導體所形成的通道層的薄膜電晶體(主動元件),活用各薄膜電晶體的通道層的特性的方式,驅動LED、有機EL(OLED)之類的發光層。在使用LED、有機EL(OLED)作為發光層的情況下,能夠採用n型多晶矽薄膜電晶體作為對發光層施加電壓(電流)的驅動電晶體,採用n型氧化物半導體的薄膜電晶體作為將訊號送至此多晶矽薄膜電晶體的開關電晶體(switching transistor)。
汲極電極56及源極電極54可採用相同構造。例如,可將多層導電層使用於汲極電極56及源極電極54。例如,可採用以鉬、鈦、鉭、鎢、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等挾持鋁、銅、或者此等的合金層之電極構造。亦可以在第4絕緣層14上,先形成汲極電極56及源極電極54,再積層於此等兩個電極的方式形成通道層58。電晶體的構造亦可為雙閘(double gate)構造等的多閘(multi gate)構造。
半導體層或通道層亦可在其厚度方向調整移動率、電子濃度。半導體層或通道層亦可為積層有不同的氧化物半導體之積層構造。由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的最小間隔所決定之電晶體的通道長,係可設為10nm以上10μm以下,例如20nm至0.5μm。
第3絕緣層13係發揮作為閘極絕緣層之功能。作為此種絕緣層材料,可採用將矽酸鉿(HfSiOx)、氧化矽、氧化鎵、氧化鋁、氮化矽、氧化氮化矽、氧化氮化鋁、氧化鋯、氧化鎵、氧化鋅、氧化鉿、氧化鈰、氧化鑭、或者混合此等材料而獲得的絕緣層等。氧化鈰係介電率高,且鈰與氧原子的結合是強固的。因此,較佳為將閘極絕緣層設為包含氧化鈰之複合氧化物。採用氧化鈰作為構成複合氧化物的氧化物之一的情況下,在非晶質狀態下也容易保持高介電率。氧化鈰具備氧化力。氧化鈰可以進行氧的貯存和釋出。因此,能用氧化物半導體和氧化鈰接觸的構造來將氧從氧化鈰供給至氧化物半導體,以避免氧化物半導體的缺氧,能實現穩定的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將氮化物用於閘極絕緣層的結構並未顯現出如上所述的作用。此外,閘極絕緣層的材料亦可包含以矽酸鈰(CeSiOx)為代表的鑭系元素(lanthanoid)金屬矽酸物。或者是,可以包含鑭鈰複合氧化物,甚至是矽酸鑭鈰。
作為第3絕緣層13的構造,也可以是單層膜、混合膜、或多層膜。在混合膜、多層膜的情況下,能利用從上述絕緣層材料所選出的材料形成混合膜、多 層膜。第3絕緣層13的膜厚,例如為可從2nm以上300nm以下的範圍內選出的膜厚。在以氧化物半導體形成通道層58的情況下,在包含許多氧的狀態(成膜氣體環境)下,能形成與通道層58接觸的第3絕緣層13的界面。
在薄膜電晶體的製造步驟,於具有頂閘構造的薄膜電晶體中,可在形成氧化物半導體後,在含氧的導入氣體中形成包含氧化鈰的閘極絕緣層。此時,可使位於閘極絕緣層下方的氧化物半導體的表面氧化,且可調整其表面的氧化程度。在具有底閘(bottom gate)構造的薄膜電晶體中,由於閘極絕緣層的形成步驟係比氧化物半導體的步驟先執行,故難以調整氧化物半導體表面的氧化程度。在具有頂閘構造的薄膜電晶體中,比起底閘構造的情況,可促進氧化物半導體表面的氧化,難以產生氧化物半導體的缺氧。
包含平坦化層96、第2絕緣層12、第3絕緣層13及氧化物半導體的基底的絕緣層(第4絕緣層14)之複數個絕緣層,係可使用無機絕緣材料或有機絕緣材料來形成。作為絕緣層的材料,係可使用氧化矽、氧化氮化矽、氧化鋁,作為絕緣層的構造,係可使用包含上述材料的單層或複數層。亦可為積層有以不同的絕緣材料形成的複數個層之構成。為了獲得將絕緣層的上面平坦化之效果,亦可將丙烯酸樹脂、聚醯亞胺樹脂、苯環丁烯樹脂(benzocyclobutene resin)、聚醯胺樹脂等使用於一部分的絕緣層。亦可使用低介電率材料(low-k材料)。
在通道層58上,透過第3絕緣層13配設閘極電極95。又,閘極電極95亦可以使用與上述之汲極電極56及源極電極54相同的材料,具有相同的層構造之方式形成。作為閘極電極95的構造,可採用以導電性金屬氧化物挾持銅層或銅合金層之構成,或者是以導電性金屬氧化物挾持銀或銀合金之構成。
圖9係將構成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顯示裝置DSP1之閘極電極95的一例部分地顯示之放大圖。
在圖9所示的構造中,構成閘極電極95的金屬層20係以銅層或銅合金層、或者銀或銀合金形成。在閘極電極95中,金屬層20係被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97、98所挾持。作為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97、98的材料,係可使用構成在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之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21、22的導電性金屬氧化物。
亦可以含銦的複合氧化物覆蓋在閘極電極95的端部露出的金屬層20的表面。或者,也可以用氮化矽、氮化鉬等的氮化物以包含閘極電極95的端部(剖面)的方式覆蓋閘極電極95整體。或者是,可以用比50nm還厚的膜厚積層具有與上述的閘極絕緣層相同的組成之絕緣膜。
作為閘極電極95的形成方法,也能夠在形成閘極電極95之前,僅對位於主動元件68的通道層58正上方的第3絕緣層13實施乾式蝕刻等,將第3絕緣層13的厚度變薄。
亦可在與第3絕緣層13接觸的閘極電極95的界面,進一步插入電性性質不同的氧化物半導體。或者,也可用包含氧化鈰、氧化鎵的絕緣性金屬氧化物層形成第3絕緣層13。
在閘極電極95的結構的一部分採用銅合金的情況下,能添加相對於銅為0.1at%以上4at%以下的範圍內的金屬元素或半金屬元素。藉由依此方式將元素添加至銅,可得到能夠抑制銅的遷移這樣的效果。特別是,較佳為將藉由在銅層的結晶(晶粒(grain))內與一部分銅原子進行取代而能配置在銅的晶格位置的元素、和在銅層的結晶粒界析出而抑制銅的晶粒附近的銅原子的行動的元素一起添加於銅。或者是,較佳為為了抑制銅原子的行動而將比銅原子重(原子量大)的元素添加於銅。除此之外,較佳為選擇在相對於銅為0.1at%至4at%的範圍內的添加量下,銅的導電率很難降低的添加元素。另外,若考慮濺鍍等真空成膜,則較佳為濺鍍等的成膜速率接近銅的元素。如上所述將元素添加於銅的技術,在即便將銅取代為銀、鋁的情況下也能適用。換言之,可以使用銀合金、鋁合金來取代銅合金。
將在銅層的結晶(晶粒)內與一部分銅原子進行取代而能配置在銅的晶格位置的元素添加於銅,換言之,即為將在常溫附近與銅形成固溶體的金屬、半金屬添加於銅。容易與銅形成固溶體的金屬可舉出:錳、鎳、鋅、鈀、鎵、金(Au)等。將在銅層的結晶粒界析出以抑制銅的晶粒附近的銅原子的行動的元素添加於銅,換言之, 即為添加在常溫附近不與銅形成固溶體的金屬、半金屬。不與銅形成固溶體或很難與銅形成固溶體的金屬、半金屬可舉出各種材料。例如,能舉出:鈦、鋯、鉬、鎢等的高熔點金屬;矽、鍺、銻、鉍等的被稱為半金屬的元素等。上述合金元素能用作添加於銀合金的添加元素。
就遷移的觀點而言,銅、銀在可靠性面上有問題。藉由將上述的金屬、半金屬添加於銅,能補充可靠性面。藉由添加相對於銅、銀為0.1at%以上的上述金屬、半金屬,可得到抑制遷移的效果。然而,在以相對於銅或銀超過4at%的含量添加上述金屬、半金屬的情況下,銅、銀的導電率惡化變顯著,無法得到選定銅合金或銀合金的優點。
如第7圖所示,陣列基板200包含顯示功能層的發光層92(有機EL層)。發光層92係當將電場賦予到一對電極間時,從陽極(例如,上部電極)所注入的電洞、和從陰極(例如,下部電極、像素電極)所注入的電子再結合,從而受到激發而進行發光的顯示功能層。
發光層92至少含有具有發光性質的材料(發光材料),同時較佳為含有具有電子輸送性的材料。發光層92係形成於陽極與陰極之間的層,於在下部電極88(陽極)上形成有電洞注入層91的情況下,在電洞注入層91與上部電極87(陰極)之間形成發光層92。此外,於在陽極上形成有電洞輸送層的情況下,在電洞輸送層與陰極之 間形成發光層92。能夠將上部電極87和下部電極88的角色替換。
發光層92的膜厚,只要不會明顯損害本發明的效果,便可以是任意的膜厚,但從膜中很難產生缺陷的方面考量,較佳為膜厚大。另一方面,在膜厚小的情況下,驅動電壓變低,因而較佳。因此,發光層92的膜厚較佳為3nm以上,更佳為5nm以上,此外,另一方面,通常較佳為200nm以下,更佳為100nm以下。
發光層92的材料,只要是以所要的發光波長發光且不會損害本發明的效果,便沒有特別的限制,可以應用公知的發光材料。發光材料亦可為螢光發光材料,亦可為磷光發光材料,但較佳為發光效率良好的材料,從內部量子效率的觀點來看,較佳為磷光發光材料。
作為賦予藍色發光的發光材料,例如,可舉出:萘、苝、芘、蒽、香豆素、(chrysene)、對-雙(2-苯基乙烯基)苯及其等的衍生物等。作為賦予綠色發光的發光材料,例如,可舉出:喹吖酮衍生物、香豆素衍生物、Al(C9H6NO)3等的鋁錯合物等。
作為賦予紅色發光的發光材料,例如,可舉出:DCM(4-(二氰基亞甲基)-2-甲基-6-(對-二甲基胺基苯乙烯基)-4H-哌喃(4-(dicyanomethylene)-2-methyl-6-(p-dimethyla minostyryl)-4H-pyran))系化合物、苯并哌喃衍生物、玫瑰紅衍生物、苯并硫(benzothioxanthene)衍生物、氮雜苯并硫衍生物等。
上述的構成發光層92的有機EL的結構、發光材料等不限於上述材料。
如第7圖所示,發光層92係形成在電洞注入層91上,以施加在上部電極87與下部電極88之間的驅動電壓驅動。
下部電極88具有積層有反射層89和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97、98的構造。又,在上部電極87與下部電極88之間,除了發光層92外,還可以插入電子注入層、電子輸送層、電洞輸送層等。
可將氧化鎢、氧化鉬等高熔點金屬氧化物用於電洞注入層91。可將光的反射率高的銀合金、鋁合金等應用於反射層89。又,ITO等的導電性金屬氧化物係與鋁的密著性不佳。電極、接觸孔等的界面,在例如ITO和鋁合金的情況下容易產生電性連接不良。銀、銀合金係與ITO等的導電性金屬氧化物的密著性良好,且ITO等的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容易得到歐姆接觸。
圖8係部分地顯示構成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顯示裝置DSP1之下部電極88(像素電極)的圖,顯示以圖7的符號W2所示的部分之放大剖面圖。
如圖8所示,本實施形態中,為了抑制銀的遷移,下部電極88具有銀或銀合金層(反射層89)被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97、98所挾持的3層構造。作為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97、98的材料,可使用在第1實施形態說明之構成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21、22的導電性金屬氧化物。
在將銀合金層應用於光反射性的像素電極(下部電極)的情況下,銀合金層的膜厚,可從例如100nm至500nm的範圍選出。根據需要,膜厚可以形成得比500nm還厚。此外,若將銀合金層的膜厚設為例如9nm至15nm的話,便能將銀合金層用於光透射性的上部電極或者對向電極。
此外,關於顯示功能層,在使用液晶層取代發光層92(有機EL層)的情況下,藉由將銀合金層的膜厚設為100nm至500nm膜厚,可將銀合金層用於像素電極(下部電極),能實現反射型的液晶顯示裝置。
在本實施形態中,使用氧化銦、氧化鎵、氧化銻的複合氧化物作為導電性金屬氧化物。作為銀合金層的材料,可應用發揮作為導電層的功能的銀合金。作為添加至銀的添加元素,可使用從由鎂、鈣、鈦、鉬、銦、錫、鋅酞青素綠色顏料、釹、鎳、銻、鉍、銅等所構成的群組所選出的1個以上的金屬元素。本實施形態的銀合金層係使用添加了相對於銀為1.5at%鈣的銀合金。在銀合金被上述導電性金屬氧化物挾持的結構中,鈣被後續步驟中的熱處理等選擇性地氧化。藉由這樣的氧化物的形成,可使銀合金層被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挾持的構造的可靠性提升。另外,利用氮化矽、氮化鉬等氮化物覆蓋銀合金層被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所挾持的構造,藉此能進一步使可靠性提升。
上述之對向基板100及陣列基板200係如圖2所示,透過第1透明樹脂層108被貼合。
此外,在貼合對向基板100和陣列基板200的密封部(未圖示)中,也可在密封部的厚度方向進行從對向基板100朝陣列基板200之導通的轉移(transfer)。藉由將從用異方性導電膜、微小的金屬球、或金屬膜覆蓋的樹脂球等選擇的導體配置於密封部,可將對向基板100和陣列基板200導通。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說明了採用有機電致發光層(有機EL)作為發光層92的構造。發光層92也可為無機的發光二極體層。此外,發光層92也可具有將無機的LED晶片排列成矩陣狀的構造。在此情況下,也可將紅色發光、綠色發光、藍色發光的各個微小的LED晶片安裝(mount)在陣列基板200上。作為將LED晶片構裝在陣列基板200的方法,可以進行採用面朝下(face-down)的構裝。
在發光層92以無機LED構成的情況下,將作為發光層92的藍色發光二極體或藍紫色發光二極體配設在陣列基板200(基板45)。在形成有氮化物半導體層和上部電極後,在綠色像素積層綠色螢光體,在紅色發光的像素積層紅色螢光體。藉此,可簡便地在陣列基板200形成無機LED。在使用這樣的螢光體的情況下,利用由從藍紫色發光二極體產生的藍色光所造成的激發,能夠分別從綠色螢光體及紅色螢光體得到綠色發光及紅色發光。
或者是,也可將作為發光層92的紫外發光二極體配設在陣列基板200(基板45)。在此情況下,在形成有氮化物半導體層和上部電極後,在藍色像素積層藍色螢光體,在綠色像素積層綠色螢光體,在紅色像素積層紅色螢光體。藉此,能簡便地在陣列基板200形成無機LED。在使用這樣的螢光體的情況下,例如,能用印刷法等簡便的手法形成綠色像素、紅色像素或藍色像素。這些像素,從各色的發光效率、色均衡的觀點來看,以調整像素的大小較佳。
在上述的實施形態中,第1觸控感測配線1及第2觸控感測配線2配置在第2面S的上方。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構造。例如,亦可為第1觸控感測配線1及第2觸控感測配線2中的任一配線配置於第2面S上,另一配線配置於第1面F上。又,第1觸控感測配線1及第2觸控感測配線2亦可配置於第1面F上。以下,就此種構造進行說明。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
在第2實施形態中,對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構件標註相同的符號,並將其說明省略或簡單化。
圖10係部分地顯示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DSP2的剖面圖。在顯示裝置DSP2中,使用有機EL作為顯示功能層(發光層)。
構成第2實施形態的顯示裝置DSP2之對向基板300,係具備具有第1面F、和與第1面F為相反側的第2面S之透明基板42。在第2面S,設置有複數條第1觸控感測配線1。在第1面F,設置有複數條第2觸控感測配線2。亦即,第2觸控感測配線2係位於第1觸控感測配線1和陣列基板400之間。複數條第2觸控感測配線2及第1面F係被第2透明樹脂層105所覆蓋。圖10所示的構造中,貼合有第1透明樹脂層108和第2透明樹脂層105。
在觸控感測驅動中,檢測第1觸控感測配線1和第2觸控感測配線2正交的交點之靜電電容C2的變化。複數條第1觸控感測配線1及複數條第2觸控感測配線2的每一者是電性獨立的。第1觸控感測配線1和第2觸控感測配線2在俯視下呈正交。例如,可使用第1觸控感測配線1作為觸控檢測電極,使用第2觸控感測配線2作為觸控驅動電極。觸控感測控制部122係檢測在第1觸控感測配線1和第2觸控感測配線2之間產生的靜電電容C2的變化,作為觸控訊號。
又,亦可替換第1觸控感測配線1的角色和第2觸控感測配線2的角色。具體而言,亦可使用第1觸控感測配線1作為觸控驅動電極,使用第2觸控感測配線2作為觸控檢測電極。
作為第1觸控感測配線1及第2觸控感測配線2各自的構造,係可採用與在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之圖6所示的剖面構造相同的構造。第1觸控感測配線 1具有依序積層有第1黑色層16和第1導電層15的構成。作為第1導電層15的構造,例如,可作成為金屬層20之銅合金層或銀合金層被第1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21及第2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22挾持的3層構造。正交成格子狀的第1觸控感測配線1和第2觸控感測配線2也兼具使顯示對比提升之黑色矩陣的角色。
在第2實施形態中,主動元件68具有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頂閘構造。第2實施形態的通道層也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用氧化物半導體形成。另外,從電晶體的電子移動率的觀點來看,較佳為採用積層了第1層和第2層的構造,該第1層係由具備以多晶矽半導體形成的通道層的主動矩陣所構成,該第2層係由具備以氧化物半導體形成的通道層的主動矩陣所構成。在依此方式積層了第1層和第2層的構造中,例如,具備用多晶矽半導體所形成的通道層的主動元件(第1層)係被使用於驅動元件,該驅動元件係用於對屬於發光層92的有機EL層注入載子(電子或電洞)。此外,具備用氧化物半導體形成的通道層的主動元件(第2層),係被使用作為切換元件,該切換元件係選擇具備以多晶矽半導體形成的通道層。用於使與此驅動元件電性聯結的有機EL層發光用的電源線,可使用被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挾持的銀合金層或銅合金層。這樣的構造,例如,可使用第9圖所示的配線構造。較佳為將導電率良好的銀合金、銅合金應用於電源線等的與主動元件聯結的配線。
在第2實施形態中,將屬銅合金的金屬層20用於閘極電極95。如圖9所示,構成閘極電極95的金屬層20被第1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97和第2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98挾持。用於屬第3絕緣層13的閘極絕緣層之材料,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關於本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
在第3實施形態中,對與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相同的構件標註相同的符號,並將其說明省略或簡單化。
圖11係部分地顯示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DSP3的剖面圖。
構成第3實施形態的顯示裝置DSP3之對向基板500,係具備具有第1面F、和與第1面F為相反側的第2面S之透明基板44。在第2面S,未設有觸控感測配線。在第1面F,於觀察方向OB(參照圖6,為與Z方向相反的方向),依序形成有複數條第1觸控感測配線1和複數條第2觸控感測配線2。亦即,第2觸控感測配線2係位於第1觸控感測配線1和陣列基板200之間。複數條第2觸控感測配線2及第1面F係被第2透明樹脂層105所覆蓋。
在複數條第1觸控感測配線1和複數條第2觸控感測配線2之間,設置有絕緣層I(觸控配線絕緣層),第1觸控感測配線1和第2觸控感測配線2係藉由絕緣層I而相互電性絕緣。
圖11所示的構造中,貼合有第1透明樹脂層108和第2透明樹脂層105。
圖12係顯示構成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DSP3的第2觸控感測配線2之圖,顯示以圖11的符號W3所示的部分之放大剖面圖。
如圖12所示,第2觸控感測配線2具有在觀察方向OB依序積層有第2黑色層76和第2導電層75之構成。第2黑色層76具有與第1實施形態的第2黑色層26相同的構成。第2導電層75具有與第1實施形態的第2導電層25相同的構成。
在觸控感測驅動中,檢測第1觸控感測配線1和第2觸控感測配線2正交的交點之靜電電容C3的變化。複數條第1觸控感測配線1及複數條第2觸控感測配線2的每一者是電性獨立的。第1觸控感測配線1和第2觸控感測配線2在俯視下呈正交。例如,可使用第1觸控感測配線1作為觸控檢測電極,使用第2觸控感測配線2作為觸控驅動電極。觸控感測控制部122係檢測在第1觸控感測配線1和第2觸控感測配線2之間產生之靜電電容C3的變化,作為觸控訊號。
又,亦可替換第1觸控感測配線1的角色和第2觸控感測配線2的角色。具體而言,亦可使用第1觸控感測配線1作為觸控驅動電極,使用第2觸控感測配線2作為觸控檢測電極。
第3實施形態的主動元件68係與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同樣,具有氧化物半導體的通道 層,主動元件68的閘極絕緣層係以含氧化鈰的複合氧化物形成。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關於本發明的第4實施形態。
在第4實施形態中,對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構件標註相同的符號,並將其說明省略或簡略化。
圖13係部分地顯示本發明第4實施形態的顯示裝置DSP4之剖面圖。
如圖13所示,在透明基板40的第1面F上,設置有彩色濾光片CF。構成彩色濾光片CF的紅著色層R、綠著色層G及藍著色層B係與發光層92對向。因此,複數個像素PX的每一者具備有彩色濾光片。紅著色層R和綠著色層G的交界部、綠著色層G和藍著色層B的交界部、藍著色層B和紅著色層R的交界部,係在俯視下與第1觸控感測配線1及第2觸控感測配線2重疊。由於構成第1觸控感測配線1及第2觸控感測配線2的第1黑色層16及第2黑色層26發揮作為黑色矩陣之功能,故上述交界部與黑色矩陣重疊。因此,由觀察者方向視之,可防止紅著色層R、綠著色層G及藍著色層B發生混色。
第1透明樹脂層108係以覆蓋彩色濾光片CF的方式配置。對向基板700和陣列基板200係透過第1透明樹脂層108貼合。
根據第4實施形態,伴隨著發光層92的發光,可實現全彩(full color)顯示。
例如,上述的實施形態的顯示裝置可以有各種應用。作為可以應用上述的實施形態的顯示裝置的電子機器,可舉出:行動電話、攜帶型遊戲機器、可攜式資訊終端機、個人電腦、電子書、攝影機、數位相機、頭戴式顯示器、導航系統、音響播放裝置(汽車音響、數位音響播放器等)、影印機、傳真機、印表機、印表機複合機、自動販賣機、自動櫃員機(ATM)、個人認證機器、光通訊機器等。上述各實施形態能夠自由組合使用。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較佳實施形態,但上述說明是本發明的例示,應理解不該將它們用於限定本發明。能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範圍內進行追加、省略、取代、及其他變更。因此,本發明不應被視為受限於前述的說明,而是受限於申請專利範圍。
Claims (11)
- 一種顯示裝置,其包含陣列基板、顯示裝置基板及控制部;該陣列基板具備:光反射性的畫素電極,具有對銀添加鈣而成的銀合金層被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所挾持的構成;發光層,以從前述畫素電極所施加的驅動電壓發光;和主動元件,具有與閘極絕緣層接觸且以氧化物半導體構成的通道層,並且驅動前述發光層;該顯示裝置基板具備:透明基板,具有與前述陣列基板對向的第1面、及與前述第1面為相反側的第2面;複數條第1觸控感測配線,其在從前述第2面朝向前述第1面的觀察方向上具有依序積層有第1黑色層和第1導電層之構成,且以在前述第2面上排列於第1方向的方式相互平行地延伸;複數條第2觸控感測配線,其在前述觀察方向上具有依序積層有第2黑色層和第2導電層的構成,且位於前述複數條第1觸控感測配線和前述陣列基板之間並且以在俯視下排列於與前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之方式相互平行地延伸;和複數個像素,其在俯視下由前述複數條第1觸控感測配線和前述複數條第2觸控感測配線所劃定;該控制部檢測第1觸控感測配線和第2觸控感測配線之間的靜電電容的變化,以進行觸控感測,前述氧化物半導體不包含含有鋅的金屬氧化物,而係含有:選自由鎵、銦、錫、鋁、鍺、及鈰所構成的群組之1種以上之金屬氧化物;及 至少含有銻、鉍中的任一者之金屬氧化物,前述閘極絕緣層係以包含氧化鈰的複合氧化物形成,前述主動元件係具有頂閘構造的薄膜電晶體。
- 如請求項1之顯示裝置,其中前述第1觸控感測配線及前述第2觸控感測配線係形成於前述第2面之上,在前述第1觸控感測配線和前述第2觸控感測配線之間設置有絕緣層,前述第1觸控感測配線及前述第2觸控感測配線係彼此電性絕緣。
- 如請求項1之顯示裝置,其中前述第1觸控感測配線係形成於前述第2面之上,前述第2觸控感測配線係形成於前述第1面之上。
- 如請求項1之顯示裝置,其中在前述第1面之上,於前述觀察方向,依序形成前述第1觸控感測配線及前述第2觸控感測配線;在前述第1觸控感測配線和前述第2觸控感測配線之間設置絕緣層;前述第1觸控感測配線及前述第2觸控感測配線係彼此電性絕緣。
- 如請求項1之顯示裝置,其中和前述主動元件電性連結的複數條配線中,至少閘極配線係具有從由銀層、銀合金層、銅層、及銅合金層所構成的群組選擇的層是被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 所挾持之3層構造。
- 如請求項1之顯示裝置,其中前述發光層係包含發光二極體層。
- 如請求項1之顯示裝置,其中前述發光層係包含有機電致發光層。
- 一種顯示裝置基板,其係使用於如請求項1之顯示裝置的顯示裝置基板,前述第1導電層及前述第2導電層係具有藉由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將從由銀層、銀合金層、銅層、及銅合金層所構成的群組選擇的層予以挾持之3層構造。
- 如請求項8之顯示裝置基板,其中前述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係以複合氧化物形成,該複合氧化物係包含選自由氧化銦、氧化鋅、氧化銻、氧化錫、氧化鎵、及氧化鉍所構成的群組之2種以上的金屬氧化物。
- 如請求項8之顯示裝置基板,其中前述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層係以包含氧化銦、氧化鋅、及氧化錫的複合氧化物形成,前述複合氧化物中所含的銦(In)、鋅(Zn)、錫(Sn)之以In/(In+Zn+Sn)所表示的原子比大於0.8,且Zn/Sn的原子比大於1。
- 如請求項8之顯示裝置基板,其中前述複數個像素具備彩色濾光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5130283A TWI715631B (zh) | 2016-09-20 | 2016-09-20 | 顯示裝置及顯示裝置基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5130283A TWI715631B (zh) | 2016-09-20 | 2016-09-20 | 顯示裝置及顯示裝置基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814477A TW201814477A (zh) | 2018-04-16 |
TWI715631B true TWI715631B (zh) | 2021-01-11 |
Family
ID=62639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5130283A TWI715631B (zh) | 2016-09-20 | 2016-09-20 | 顯示裝置及顯示裝置基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71563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79569B (zh) * | 2018-11-26 | 2019-12-1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顯示裝置 |
CN110660350B (zh) * | 2019-10-15 | 2024-02-06 |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栅极驱动电路基板结构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114928A (ja) * | 2005-12-09 | 2006-04-27 | Idemitsu Kosan Co Ltd | n型無機半導体、n型無機半導体薄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6128108A (ja) * | 2004-10-28 | 2006-05-18 | Samsung Sdi Co Ltd | 有機発光素子 |
JP2012198740A (ja) * | 2011-03-22 | 2012-10-18 | Panasonic Corp |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
JP2015187701A (ja) * | 2013-12-02 | 2015-10-29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作製方法 |
JP5807726B1 (ja) * | 2014-07-10 | 2015-11-10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黒色電極基板、黒色電極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表示装置 |
WO2016088488A1 (ja) * | 2014-12-05 | 2016-06-09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基板、表示装置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
-
2016
- 2016-09-20 TW TW105130283A patent/TWI715631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128108A (ja) * | 2004-10-28 | 2006-05-18 | Samsung Sdi Co Ltd | 有機発光素子 |
JP2006114928A (ja) * | 2005-12-09 | 2006-04-27 | Idemitsu Kosan Co Ltd | n型無機半導体、n型無機半導体薄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2198740A (ja) * | 2011-03-22 | 2012-10-18 | Panasonic Corp |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
JP2015187701A (ja) * | 2013-12-02 | 2015-10-29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作製方法 |
JP5807726B1 (ja) * | 2014-07-10 | 2015-11-10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黒色電極基板、黒色電極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表示装置 |
WO2016088488A1 (ja) * | 2014-12-05 | 2016-06-09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基板、表示装置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814477A (zh) | 2018-04-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569338B2 (en) | Display device | |
JP6477910B2 (ja) |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基板 | |
KR102611500B1 (ko) |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와 그의 제조방법 | |
JP6451897B1 (ja) |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基板 | |
CN109416598B (zh) |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基板 | |
WO2019215530A1 (ja) |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の作製方法 | |
JP7013902B2 (ja) | 表示装置 | |
KR20210016111A (ko) | 표시 장치 | |
KR20210086245A (ko) | 터치 센서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다이오드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KR20140058788A (ko) | 박막 트랜지스터 표시판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 |
TW201913329A (zh) | 顯示裝置及顯示裝置基板 | |
TWI715631B (zh) | 顯示裝置及顯示裝置基板 | |
CN110168706B (zh) | 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装置基板 | |
TWI685781B (zh) | 顯示裝置及顯示裝置基板 | |
US20220140027A1 (en) | Display device | |
TWI630534B (zh) |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substrate | |
KR102593332B1 (ko) |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 |
TWI646518B (zh) |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substra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