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5239B - 相變化散熱器 - Google Patents

相變化散熱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5239B
TWI715239B TW108136673A TW108136673A TWI715239B TW I715239 B TWI715239 B TW I715239B TW 108136673 A TW108136673 A TW 108136673A TW 108136673 A TW108136673 A TW 108136673A TW I715239 B TWI715239 B TW I71523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pipeline
space
flow channel
heat dissip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66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15358A (zh
Inventor
劉義明
Original Assignee
兆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兆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兆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366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15239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52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5239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153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5358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關於一種相變化散熱器包含有:一蒸發單元、一冷凝單元、一散熱單元及複數連通管路。該蒸發單元內部設有一第一支流道及一第一主流道,該第一主流道係分別連通該第一支流道。該冷凝單元與該蒸發單元構成一循環散熱迴路,內部設有一第二支流道及一第二主流道,該第二主流道係分別連通該第二支流道。該散熱單元連接該蒸發單元及該冷凝單元,該散熱單元設有複數容置空間。該連通管路穿過於該複數容置空間,該連通管路至少有一第一管路及一第二管路。該第一管路連接該第一主流道及第二主流道,該第二管路連接該第一支流道及該第二支流道。

Description

相變化散熱器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將連通管路設置於散熱單元內,藉由散熱單元連接蒸發單元及冷凝單元減少空間,且快速的平均熱擴散及提升散熱效率之散熱器。
由於目前的電子產品於工作時容易產生高溫,而高溫則會影響到整個工作的效率及品質。因此針對高溫必須予以立即進行散熱,因此有各種不同的散熱器構造產生,藉以解決散熱的問題。
例如有中華民國93年10月11日所公告之新型第M246690號「相變化散熱裝置」專利案,其係揭露:包括兩相互平行之板體及至少一管體。每一板體呈中空,其內設有空腔,於該板體之內壁設有毛細結構物,且空腔內盛裝有適量工作介質。該至少一管體兩端分別與兩板體相連,該管體呈中空,具有流道,該流道與兩板體之空腔連通,管體之內壁亦設有毛細結構物。
該專利前案的管體設置於散熱構造外側,因繞於外側管體需較長,熱交換需要較長距離,且熱交換時因接觸空氣使導熱會有所損耗,使效果變差,此外管體管內為中空,導管只有傳導流體效果。
爰此,有鑑於目前所使用的相變化散熱器具有上述之缺點。
故本發明關於一種相變化散熱器包含有:一蒸發單元、一冷凝單元、一散熱單元及複數連通管路。該蒸發單元內部設有一第一支流道及一第一 主流道,該第一主流道係分別連通該第一支流道。該冷凝單元與該蒸發單元構成一循環散熱迴路,內部設有一第二支流道及一第二主流道,該第二主流道係分別連通該第二支流道。該散熱單元連接該蒸發單元及該冷凝單元,該散熱單元設有複數容置空間。該連通管路穿過於該複數容置空間,該連通管路至少有一第一管路及一第二管路。該第一管路連接該第一主流道及第二主流道,該第二管路連接該第一支流道及該第二支流道。
進一步,該散熱單元為鰭片結構或層狀結構組成。
進一步,該第一管路及該第二管路分別為一圓管或一扁管。
進一步,該第一管路的總截面積係大於該第二管路的總截面積。
進一步,該第一管路與該第二管路以對稱排列。
進一步,該蒸發單元內部為密封的一第一空間,該第一空間內透過鋁擠型方式一體成型間隔設有複數第一分隔片,該等第一分隔片係將該第一空間區隔成複數該第一支流道,該第一主流道係分別連通該等第一支流道。
進一步,該蒸發單元連接該散熱單元該開設複數第一加工口,該複數第一加工口貫穿該第一空間,該複數第一加工口使用銑切加工方式。
進一步,該冷凝單元內部為密封的一第二空間,該第二空間內透過鋁擠型方式一體成型間隔設有複數第二分隔片,該等第二分隔片係將該第二空間區隔成複數該第二支流道,該第二主流道係分別連通該等第二支流道。
進一步,該冷凝單元連接該散熱單元該開設複數第二加工口,該複數第二加工口貫穿該第二空間,該複數第二加工口使用銑切加工方式。
進一步,該蒸發單元兩側分別有一第一開口及一第二開口,該第一開口設有一第一蓋板,其中該第一蓋板上設有一灌注端。
上述技術特徵具有下列之優點:
1.藉由連通管路設置於散熱單元內,縮小散熱器尺寸。
2.連通管路為圓管或扁管以陣列排列,當連通管路為扁管時,藉由多個扁管且扁管內一體成型有多通道,使扁管不僅有傳熱流體並增加散熱效果,將連通管路設置於散熱單元內可減少流體傳導損耗。
3.又工作流體可以透過第一主流道或第二主流道直接輸出流動,故可以縮小蒸發單元及該冷凝單元之內部空間,以及大幅縮小整體的體積及重量,並可縮小安裝於熱源時之容置空間。
4.又於散熱單元可為鰭片結構或層狀結構,使散熱效果更佳。
1:蒸發單元
11:第一主流道
12:第一支流道
13:第一開口
131:第一蓋板
14:第二開口
141:第二蓋板
15:灌注端
16:第一空間
17:第一加工口
171:第一遮板
2:冷凝單元
21:第二主流道
22:第二支流道
23:第三開口
231:第三蓋板
24:第四開口
241:第四蓋板
25:第二加工口
251:第二遮板
3:散熱單元
31:容置空間
4:連通管路
41:第一管路
42:第二管路
1a:蒸發單元
11a:第一主流道
12a:第一支流道
13a:第一開口
131a:第一蓋板
14a:第二開口
141a:第二蓋板
15a:灌注端
16a:第一空間
17a:第一加工口
18a:第一分隔片
2a:冷凝單元
21a:第二主流道
22a:第二支流道
23a:第三開口
231a:第三蓋板
24a:第四開口
241a:第四蓋板
25a:第二加工口
26a:第二分隔片
27a:第二空間
3a:散熱單元
4a:連通管路
41a:第一管路
42a:第二管路
1b:蒸發單元
11b:第一主流道
12b:第一支流道
13b:第一開口
131b:第一蓋板
14b:第二開口
141b:第二蓋板
15b:灌注端
16b:第一空間
17b:第一加工口
18b:第一分隔片
2b:冷凝單元
21b:第二主流道
22b:第二支流道
23b:第三開口
231b:第三蓋板
24b:第四開口
241b:第四蓋板
25b:第二加工口
26b:第二分隔片
27b:第二空間
3b:散熱單元
31b:容置空間
4b:連通管路
41b:第一管路
42b:第二管路
1c:蒸發單元
11c:第一主流道
12c:第一支流道
13c:第一開口
131c:第一蓋板
14c:第二開口
141c:第二蓋板
15c:灌注端
16c:第一空間
17c:第一加工口
18c:第一分隔片
2c:冷凝單元
21c:第二主流道
22c:第二支流道
23c:第三開口
231c:第三蓋板
24c:第四開口
241c:第四蓋板
25c:第二加工口
26c:第二分隔片
27c:第二空間
3c:散熱單元
31c:容置空間
32c:散熱鰭片
4c:連通管路
41c:第一管路
42c:第二管路
43c:第三管路
A:熱源
[第一圖]係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結合於熱源上之使用示意圖。
[第二圖]係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三圖]係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蒸發單元、冷凝單元及散熱單元剖面示意圖。
[第四圖]係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蒸發單元剖面及工作流體流動示意圖。
[第五圖]係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冷凝單元剖面及工作流體流動示意圖。
[第六圖]係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蒸發單元剖視圖。
[第七圖]係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蒸發單元立體圖。
[第八圖]係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冷凝單元立體圖。
[第九圖]係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結合於熱源上之使用示意圖。
[第十圖]係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十一圖]係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蒸發單元剖視圖。
[第十二圖]係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蒸發單元立體圖。
[第十三圖]係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冷凝單元立體圖。
[第十四圖]係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結合於熱源上之使用示意圖。
[第十五圖]係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十六圖]係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蒸發單元剖視圖。
[第十七圖]係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蒸發單元立體圖。
[第十八圖]係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冷凝單元立體圖。
[第十九圖]係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結合於熱源上之使用示意圖。
[第二十圖]係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二十一圖]係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蒸發單元剖視圖。
[第二十二圖]係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蒸發單元立體圖。
[第二十三圖]係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冷凝單元立體圖。
參閱第二圖及第三圖所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包括:一蒸發單元(1)、一冷凝單元(2)、一散熱單元(3)及複數連通管路(4)。該蒸發單元(1)內部設有一第一主流道(11)及一第一支流道(12)〔第七圖所示〕,該第一主流道(11)使用銑切加工方式所形成,該第一主流道(11)分別連通該第一支流道(12),該蒸發單元(1)兩側分別有一第一開口(13)及一第二開口(14)〔第四圖所示〕,且該第一開口(13)設有一第一蓋板(131),其中該第一蓋板(131)上設有一灌注端(15),藉以經由該灌注端(15)對於一第一空間(16)抽取真空〔第六圖所示〕,並灌注入一工作流體後予以封閉,該工作流體為一冷媒,該第二開口(14)設有一第二蓋板(141)。該冷凝單元(2)與該蒸發單元(1)之間係藉由該複數連通管路(4)構成一循環散熱迴路,內部設有一第二主流道(21)及一第二支流道(22)〔第八圖所示〕,該第二主流道(21)使用銑切加工方式所形成,該第二主流道(21)分別連通該第二支流道(22),該冷凝單元(2)兩側分別有一第三開口(23)及一第四開口(24)〔第五圖所示〕,且該第三開口(23)設有一第三蓋板(231),該第四開口(24)設有一第四蓋板(241)。該散熱單元(3)為層狀結構組成,該散熱單元(3)連接該蒸發單(1)元及該冷凝單元(2),該散熱單元(3)設有複數容置空間(31),該蒸發單元(1)與該散熱單元(3)連 接面開設有複數第一加工口(17)〔第七圖所示〕,該複數第一加工口(17)封設有一第一遮板(171),該冷凝單元(2)與該散熱單元(3)連接面開設有複數第二加工口(25)〔第八圖所示〕,該複數第二加工口(25)封設有一第二遮板(251)。該連通管路(4)穿過於該複數容置空間(31),該連通管路(4)至少有一第一管路(41)及一第二管路(42)。該第一管路(41)及該第二管路(42)分別為一圓管〔第六圖所示〕,該第一管路(41)的總截面積大於該第二管路(42)的總截面積,該第一管路(41)與該第二管路(42)以對稱排列,該第一管路(41)連接該第一主流道(11)及第二主流道(12),該第二管路(42)連接該第一支流道(12)及該第二支流道(22)。
如第七圖及第八圖所示,使用時,將該蒸發單元(1)固定於一熱源(A),該熱源(A)為一電子元件〔第一圖所示〕。該熱源(A)所產生熱能傳導至該蒸發單元(1)的表面。該蒸發單元(1)所接收到的熱能傳導至該蒸發單元(1)內部的該第一主流道(11)而流經各個該第一支流道(12),並進行熱交換。該工作流體接收到該熱能後,由液相轉變成為氣相,由於該第一管路(41)的總截面積大於該第二管路(42)的總截面積,該第一管路(41)與該第二管路(42)為一圓管,因此轉變成為氣相的該工作流體因氣體膨脹產生壓力差,而會選擇朝向較大口徑的該第一管路(41)流動,而進入到該冷凝單元(2)內的該工作流體,透過該第二主流道(21)而流經各個該第二支流道(22),並進行熱交換,使該工作流體降溫後,可以由氣相轉變成為液相,接著再由該第二管路(42)而循環流回到該蒸發單元(1)內部繼續進行散熱,該冷凝單元(2)與該蒸發單元(1)之間係藉由該複數連通管路(4)構成一循環散熱迴路,該冷凝單元(2)外緣的該散熱單元(3),該散熱單元(3)為層狀結構組成,然後與外界相對低溫的空氣進行熱交換,而得以完成該熱源(A)之散熱。
參閱第十圖及第十一圖所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包含:一蒸發單元(1a)、一冷凝單元(2a)、一散熱單元(3a)及複數連通管路(4a)。該蒸發單元(1a) 內為密封的一第一空間(16a),且該蒸發單元(1a)兩側分別有一第一開口(13a)及一第二開口(14a),且該第一開口(13a)設有一第一蓋板(131a),其中該第一蓋板(131a)上設有一灌注端(15a),藉由該灌注端(15a)對於該第一空間(16a)抽取真空,並灌注入一工作流體後予以封閉,該工作流體為一冷媒,該第二開口(14a)設有一第二蓋板(141a),該第一空間(16a)內透過鋁擠型方式一體成型間隔設有複數第一分隔片(18a),該等第一分隔片(18a)將該第一空間區(16a)隔成複數該第一支流道(12a),該第一主流道(11a)分別連通該等第一支流道(12a),該第一主流道(11a)使用銑切加工方式所形成,該蒸發單元(1a)連接該散熱單元(3a)該開設複數第一加工口(17a),該複數第一加工口(17a)貫穿該第一空間(16a),該複數第一加工口(17a)使用銑切加工方式所形成。該冷凝單元(2a)與該蒸發單元(1a)構成一循環散熱迴路,該冷凝單元(2a)內部為密封的一第二空間(27a),該冷凝單元(2a)兩側分別有一第三開口(23a)及一第四開口(24a),且該第三開口(23a)設有一第三蓋板(231a),該第四開口(24a)設有一第四蓋板(241a),該第二空間(27a)內透過鋁擠型方式一體成型間隔設有複數第二分隔片(26a),該等第二分隔片(26a)將該第二空間(27a)區隔成複數該第二支流道(22a),該第二主流道(21a)分別連通該等第二支流道(22a),該第二主流道(21a)使用銑切加工方式所形成,該冷凝單元(2a)連接該散熱單元(3a)該開設複數第二加工口(25a),該複數第二加工口(25a)貫穿該第二空間(27a),該複數第二加工口(25a)使用銑切加工方式所形成。該散熱單元(3a)為鰭片結構組成,該散熱單元(3a)連接該蒸發單元(1a)及該冷凝單元(2a),該散熱單元(3a)設有複數容置空間。該連通管路(4a)穿過於該複數容置空間,該連通管路(4a)至少有一第一管路(41a)及一第二管路(42a)。該第一管路(41a)及該第二管路(42a)分別為複數該扁管〔第十二圖所示〕,該第一管路(41a)的總截面積大於該第二管路(42a)的總截面積,該第一管路(41a)與該第二管路(42a)以對稱排列,該第一管路(41a)連接該第一主流道(11a)及第二主流道(12a),該第二管路(42a)連 接該第一支流道(12a)及該第二支流道(22a)。
如第十一圖至第十三圖所示,使用時,將該蒸發單元(1a)固定於一熱源(A),該熱源(A)為一電子元件〔第九圖所示〕。該熱源(A)所產生之熱能傳導至該蒸發單元(1a)的表面。該蒸發單元(1a)所接收到的熱能傳導至該第一空間(16a)內部的各個第一分隔片(18a)蓄積,而該第一空間(16a)內的該工作流體,可透過該第一主流道(11a)而流經各個該第一支流道(12a),然後使該工作流體與該等第一分隔片(18a)所蓄積的熱能充分接觸,並進行熱交換。該工作流體接收到該熱能後,會由液相轉變成為氣相,該連通管路(4a)穿過於該複數容置空間,由於該第一管路(41a)的總截面積大於該第二管路(42a)的總截面積,該第一管路(41a)與該第二管路(42a)為該扁管,該第一管路(41b)與該第二管路(42b)為複數該扁管,因此轉變成為氣相的該工作流體,因該扁管為多貫穿孔,使氣體膨脹產生壓力差,而會選擇朝向較大口徑的該第一管路(41a)流動,而進入到該冷凝單元(2a)的該第二空間(25a)。而進入到該第二空間(25a)內的該工作流體,可透過該第二主流道(21a)而流經各個該第二支流道(22a),然後使該工作流體與相對低溫的該等第二分隔片(26a)充分的接觸,並進行熱交換,使該工作流體降溫後,可以由氣相轉變成為液相,接著再由該第二管路(42a)而循環流回到該蒸發單元(1a)之該第一空間(16a)內繼續進行散熱。該等第二分隔片(26a)接收到熱能後,該散熱單元(3a)連接該蒸發單元(1a)及該冷凝單元(2a),會傳導到該冷凝單元(2a)外緣的該散熱單元(3a),該散熱單元(3a)為鰭片結構組成,然後與外界相對低溫的空氣進行熱交換,而得以完成該熱源(A)之散熱。
參閱第十五圖至第十六圖所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包含:一蒸發單元(1b)、一冷凝單元(2b)、一散熱單元(3b)及複數連通管路(4b)。該蒸發單元(1b)內為密封的一第一空間(16b),該蒸發單元(1b)兩側分別有一第一開口(13b)及一第二開口(14b),且該第一開口(13b)設有一第一蓋板(131b),其中該第一蓋板 (131b)上設有一灌注端(15b),藉由該灌注端(15b)對於該第一空間(16b)抽取真空,並灌注入一工作流體後予以封閉,該工作流體為一冷媒,該第二開口(14b)設有一第二蓋板(141b),該第一空間(16b)內透過鋁擠型方式一體成型間隔設有複數第一分隔片(18b),該等第一分隔片(18b)將該第一空間區(16b)隔成複數該第一支流道(12b),該第一主流道(11b)分別連通該等第一支流道(12b),該第一主流道(11b)使用銑切加工方式所形成,該蒸發單元(1b)連接該散熱單元(3b)該開設複數第一加工口(17b),該複數第一加工口(17b)貫穿該第一空間(16b),該複數第一加工口(17b)使用銑切加工方式所形成。該冷凝單元(2b)與該蒸發單元(1b)構成一循環散熱迴路,該冷凝單元(2b)內部為密封的一第二空間(27b),該冷凝單元(2b)兩側分別有一第三開口(23b)及一第四開口(24b),且該第三開口(23b)設有一第三蓋板(231b),該第四開口(24b)設有一第四蓋板(241b),該第二空間(27b)內透過鋁擠型方式一體成型間隔設有複數第二分隔片(26b),該等第二分隔片(26b)將該第二空間(27b)區隔成複數該第二支流道(22b),該第二主流道(21b)分別連通該等第二支流道(22b),該第二主流道(21b)使用銑切加工方式所形成,該冷凝單元(2b)連接該散熱單元(3b)該開設複數第二加工口(25b),該複數第二加工口(25b)貫穿該第二空間(27b),該複數第二加工口(25b)使用銑切加工方式所形成。該散熱單元(3b)為層狀結構組成,該散熱單元(3b)連接該蒸發單元(1b)及該冷凝單元(2b),該散熱單元(3b)設有複數容置空間(31b)。該連通管路(4b)穿過於該複數容置空間(31b),該連通管路(4b)至少有一第一管路(41b)及一第二管路(42b)。該第一管路(41b)及該第二管路(42b)分別為一扁管〔第十六圖所示〕,該第一管路(41b)的總截面積大於該第二管路(42b)的總截面積,該第一管路(41a)與該第二管路(42a)以對稱排列,該第一管路(41a)連接該第一主流道(11a)及第二主流道(12a),該第二管路(42a)連接該第一支流道(12a)及該第二支流道(22a)。
如第十六圖至第十八圖所示,使用時,將該蒸發單元(1b)固定於一 熱源(A),該熱源(A)為一電子元件〔第十四圖所示〕。該熱源(A)所產生之熱能傳導至該蒸發單元(1b)的表面。該蒸發單元(1b)所接收到的熱能傳導至該第一空間(16b)內部的各個第一分隔片(18b)蓄積,而該第一空間(16b)內的該工作流體,可透過該第一主流道(11b)而流經各個該第一支流道(12b),然後使該工作流體與該等第一分隔片(18b)所蓄積的熱能充分接觸,並進行熱交換。該工作流體接收到該熱能後,會由液相轉變成為氣相,該連通管路(4b)穿過於該複數容置空間(31b),由於該第一管路(41b)的總截面積大於該第二管路(42b)的總截面積,該第一管路(41b)與該第二管路(42b)為該扁管,因此轉變成為氣相的該工作流體,該扁管為多貫穿孔組成,使氣體膨脹產生壓力差,而會選擇朝向較大口徑的該第一管路(41b)流動,而進入到該冷凝單元(2b)的該第二空間(27b)。而進入到該第二空間(27b)內的該工作流體,可透過該第二主流道(21b)而流經各個該第二支流道(22b),然後使該工作流體與相對低溫的該等第二分隔片(26b)充分的接觸,並進行熱交換,使該工作流體降溫後,可以由氣相轉變成為液相,接著再由該第二管路(42b)而循環流回到該蒸發單元(1b)之該第一空間(16b)內繼續進行散熱。該等第二分隔片(26b)接收到熱能後,該散熱單元(3b)連接該蒸發單元(1b)及該冷凝單元(2b),會傳導到該冷凝單元(2b)外緣的該散熱單元(3b),該散熱單元(3b)為層狀結構組成,然後與外界相對低溫的空氣進行熱交換,而得以完成該熱源之散熱。
參閱第二十圖至第二十一圖所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包含:一蒸發單元(1c)、一冷凝單元(2c)、一散熱單元(3c)及複數連通管路(4c)。該蒸發單元(1c)內為密封的一第一空間(16c),該蒸發單元(1b)兩側分別有一第一開口(13c)及一第二開口(14c),且該第一開口(13c)設有一第一蓋板(131c),其中該第一蓋板(131c)上設有一灌注端(15c),藉由該灌注端(15c)對於該第一空間(16c)抽取真空,並灌注入一工作流體後予以封閉,該工作流體為一冷媒,該第二開口(14c)設 有一第二蓋板(141c),該第一空間(16c)內透過鋁擠型方式一體成型間隔設有複數第一分隔片(18c),該等第一分隔片(18c)將該第一空間區(16c)隔成複數該第一支流道(12c),該第一主流道(11c)分別連通該等第一支流道(12c),該第一主流道(11c)使用銑切加工方式所形成,該蒸發單元(1c)連接該散熱單元(3c)該開設複數第一加工口(17c),該複數第一加工口(17c)貫穿該第一空間(16c),該複數第一加工口(17c)使用銑切加工方式所形成。該冷凝單元(2c)與該蒸發單元(1c)構成一循環散熱迴路,該冷凝單元(2c)內部為密封的一第二空間(27c),該冷凝單元(2c)兩側分別有一第三開口(23c)及一第四開口(24c),且該第三開口(23c)設有一第三蓋板(231c),該第四開口(24c)設有一第四蓋板(241c),該第二空間(27c)內透過鋁擠型方式一體成型間隔設有複數第二分隔片(26c),該等第二分隔片(26c)將該第二空間(27c)區隔成複數該第二支流道(22c),該第二主流道(21c)分別連通該等第二支流道(22c),該第二主流道(21c)使用銑切加工方式所形成,該冷凝單元(2c)連接該散熱單元(3c)該開設複數第二加工口(25c),該複數第二加工口(25c)貫穿該第二空間(27c),該複數第二加工口(25c)使用銑切加工方式所形成。該散熱單元(3c)為層狀結構組成,該散熱單元(3c)連接該蒸發單元(1c)及該冷凝單元(2c),該蒸發單元有一散熱鰭片(32c),該散熱鰭片(32c)設置在冷凝單元(2c),該散熱單元(3c)設有複數容置空間(31c)。該連通管路(4c)穿過於該複數容置空間(31c),該連通管路(4c)包含至少有一第一管路(41c)、一第二管路(42c)及一第三管路(43c)。該第一管路(41b)、該第二管路(42b)及該第三管路(43c)分別為一扁管〔第二十二圖所示〕,該第一管路(41c)及該第三管路(43c)的總截面積大於該第二管路(42c)的總截面積,該第二管路(42c)設置在該第一管路(41a)及該第三管路(43a)中間,該第一管路(41a)與該第三管路(43a)連接該第一主流道(11a)及第二主流道(12a),該第二管路(42a)連接該第一支流道(12a)及該第二支流道(22a)。
如第二十一圖至第二十三圖所示,使用時,將該蒸發單元(1c)固定 於一熱源(A),該熱源(A)為一電子元件〔第十九圖所示〕。該熱源(A)所產生之熱能傳導至該蒸發單元(1c)的表面。該蒸發單元(1c)所接收到的熱能傳導至該第一空間(16c)內部的各個第一分隔片(18c)蓄積,而該第一空間(16c)內的該工作流體,可透過該第一主流道(11b)而流經各個該第一支流道(12c),然後使該工作流體與該等第一分隔片(18c)所蓄積的熱能充分接觸,並進行熱交換。該工作流體接收到該熱能後,會由液相轉變成為氣相,該連通管路(4c)穿過於該複數容置空間(31c),由於該第一管路(41c)及該第三管路(43c)的總截面積大於該第二管路(42c)的總截面積,該第一管路(41c)、該第二管路(42c)及該第三管路(43c)為該扁管,因此轉變成為氣相的該工作流體,該扁管為多貫穿孔組成,使氣體膨脹產生壓力差,而會選擇朝向較大口徑的該第一管路(41c)及該第三管路(43c)流動,而進入到該冷凝單元(2c)的該第二空間(27c)。而進入到該第二空間(27c)內的該工作流體,可透過該第二主流道(21c)而流經各個該第二支流道(22c),然後使該工作流體與相對低溫的該等第二分隔片(26c)充分的接觸,並進行熱交換,使該工作流體降溫後,可以由氣相轉變成為液相,接著再由該第二管路(42c)而循環流回到該蒸發單元(1c)之該第一空間(16c)內繼續進行散熱。該等第二分隔片(26c)接收到熱能後,該散熱單元(3c)連接該蒸發單元(1c)及該冷凝單元(2c),會傳導到該冷凝單元(2c)外緣的該散熱單元(3c),該散熱單元(3c)為層狀結構組成,然後與外界相對低溫的空氣進行熱交換,而得以完成該熱源之散熱。
綜合上述實施例之說明,當可充分瞭解本發明之操作、使用及本發明產生之功效,惟以上所述實施例僅係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屬本發明涵蓋之範圍內。
1:蒸發單元
131:第一蓋板
141:第二蓋板
15:灌注端
17:第一加工口
171:第一遮板
2:冷凝單元
231:第三蓋板
241:第四蓋板
251:第二遮板
3:散熱單元
31:容置空間
4:連通管路
41:第一管路
42:第二管路

Claims (5)

  1. 一種相變化散熱器包含有:一蒸發單元,內部設有一第一支流道及一第一主流道,該第一主流道係分別連通該第一支流道,該蒸發單元內部為密封的一第一空間,該第一空間內透過鋁擠型方式一體成型間隔設有複數第一分隔片,該等第一分隔片係將該第一空間區隔成複數該第一支流道;一冷凝單元,該冷凝單元與該蒸發單元構成一循環散熱迴路,內部設有一第二支流道及一第二主流道,該第二主流道係分別連通該第二支流道,該冷凝單元內部為密封的一第二空間,該第二空間內透過鋁擠型方式一體成型間隔設有複數第二分隔片,該等第二分隔片係將該第二空間區隔成複數該第二支流道;一散熱單元,該散熱單元連接該蒸發單元及該冷凝單元,該散熱單元設有複數容置空間,該散熱單元為層狀結構組成;複數連通管路,該連通管路穿過於該複數容置空間,該連通管路至少有一第一管路及一第二管路,該第一管路及該第二管路分別為一扁管,該二扁管內分別一體成型有多個通道,該第一管路的總截面積大於該第二管路的總截面積,該第一管路與該第二管路以對稱排列;該第一管路連接於該第一主流道及第二主流道,該第二管路連接於該第一支流道及該第二支流道。
  2. 如請求項1所述相變化散熱器,其中,該第一管路與該第二管路以對稱排列。
  3. 請求項1所述相變化散熱器,其中,該蒸發單元與該散熱單元連接面開設有複數第一加工口,該複數第一加工口貫穿該第一空間,該複數第一加工口使用銑切加工方式。
  4. 如請求項1所述相變化散熱器,其中,該冷凝單元與該散熱單 元連接面開設有複數第二加工口,該複數第二加工口貫穿該第二空間,該複數第二加工口使用銑切加工方式。
  5. 如請求項1所述相變化散熱器,其中,該蒸發單元兩側分別有一第一開口及一第二開口,該第一開口設有一第一蓋板,其中該第一蓋板上設有一灌注端。
TW108136673A 2019-10-09 2019-10-09 相變化散熱器 TWI7152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36673A TWI715239B (zh) 2019-10-09 2019-10-09 相變化散熱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36673A TWI715239B (zh) 2019-10-09 2019-10-09 相變化散熱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15239B true TWI715239B (zh) 2021-01-01
TW202115358A TW202115358A (zh) 2021-04-16

Family

ID=75237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6673A TWI715239B (zh) 2019-10-09 2019-10-09 相變化散熱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15239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46690U (en) * 2003-10-31 2004-10-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hase changing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CN201039655Y (zh) * 2007-04-24 2008-03-19 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器结构
TWM394501U (en) * 2010-07-21 2010-12-11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Improvement on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TWM554979U (zh) * 2017-08-02 2018-02-01 Man Zai Industrial Co Ltd 相變化蒸發器及相變化散熱裝置
CN107787156A (zh) * 2016-08-24 2018-03-09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组件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46690U (en) * 2003-10-31 2004-10-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hase changing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CN201039655Y (zh) * 2007-04-24 2008-03-19 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器结构
TWM394501U (en) * 2010-07-21 2010-12-11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Improvement on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CN107787156A (zh) * 2016-08-24 2018-03-09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组件
TWM554979U (zh) * 2017-08-02 2018-02-01 Man Zai Industrial Co Ltd 相變化蒸發器及相變化散熱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5358A (zh) 2021-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65047B2 (en) Electronics cooling with multi-phase heat exchange and heat spreader
TWI790540B (zh) 多流道式高效散熱水冷排
JP6477276B2 (ja) クーリングプレート及びクーリングプレートを備える情報処理装置
KR101498402B1 (ko) 냉각기 및 이를 구비한 냉동장치
CN106971990A (zh) 用于冷却至少两个功率电子装置的冷却装置和方法
KR20070072213A (ko) 열교환기
WO2013102357A1 (zh) 重力环路热管散热器、冷凝器及制备方法
US20200029466A1 (en) Liquid-heat-transmission device
CN103307917A (zh) 一种微通道散热器
WO2020054506A1 (ja) 磁気冷凍モジュール
TWI715239B (zh) 相變化散熱器
JP2004125352A (ja) 熱交換器
CN214199797U (zh) 一种电子元器件风冷热管散热器
JP6678235B2 (ja) 熱交換器
CN210014472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KR20070115312A (ko) 냉각장치용 히트파이프 모듈
WO2017049867A1 (zh) 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板
US20210084794A1 (en) Pcm-based heat sink structure
CN112629297A (zh) 相变化散热器
JP2006135275A (ja) 液冷式冷却装置の冷却器
TWM628154U (zh) 用於記憶體模組的氣液雙冷型散熱器
KR20100030844A (ko) 차량용 복합 열교환기
JP2001059689A (ja) 熱交換器用のチューブ
KR101385230B1 (ko) 열교환기
TWM592641U (zh) 冷凝器之穩流增壓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