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5435B - 記錄裝置、記錄方法 - Google Patents

記錄裝置、記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5435B
TWI705435B TW105115053A TW105115053A TWI705435B TW I705435 B TWI705435 B TW I705435B TW 105115053 A TW105115053 A TW 105115053A TW 105115053 A TW105115053 A TW 105115053A TW I705435 B TWI705435 B TW I70543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alternate
information
recorded
un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50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06985A (zh
Inventor
倉岡知孝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069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69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54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543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4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methods; Read, write or erase circuits therefor
    • G11B7/0045Record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8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 G11B20/1883Methods for assignment of alternate areas for defective area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8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2Programmed access in sequence to addressed parts of tracks of operating record carri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4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methods; Read, write or erase circuits therefo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11B2020/1218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area of the disc
    • G11B2020/1222ECC block, i.e. a block of error correction encoded symbols which includes all parity data needed for decod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8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 G11B2020/1873Temporary defect structures for write-once discs, e.g. TDDS, TDMA or TDFL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1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of read-only, rewritable, or recordable type
    • G11B2220/215Recordable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11B2220/2541Blu-ray discs; Blue laser DVR discs

Abstract

為了在資料改寫之際的RMW中讀出失敗資料的回復時實現有效率的存取,記錄裝置係具備:寫入讀出部,係可對記錄媒體進行:所定資料量之第1資料單位是呈複數連續之第2資料單位的資料寫入、及第1資料單位的資料讀出;和控制部。控制部,係隨應於資料之改寫指示,使用該改寫指示所涉及之更新用資料和從記錄媒體所讀出的已記錄資料,來生成第2資料單位的寫入資料,對寫入讀出部下達指示使其將寫入資料予以寫入至記錄媒體上的未記錄位址,並且,將已寫入有寫入資料的位址視為交替目標而與交替來源之位址建立對應的交替資訊予以生成或更新,然後隨應於所定條件,將擴充交替資訊其中含有關於寫入資料中的第1資料單位之各資料的有效/無效資訊,作為與交替資訊建立了關連的資訊而加以生成。

Description

記錄裝置、記錄方法
本技術係有關於記錄裝置、記錄方法、記錄媒體,尤其是有關於,一次寫入型之記錄媒體所涉及之資料改寫的技術領域。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6-85859號公報
BD(藍光碟片:Blu-ray Disc(註冊商標))或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等之光記錄媒體已為人所知,例如在這些種別中還有所謂BD-R(Blu-ray Disc Recordable)、DVD-R(Digital Versatile Disc Recordable)的一次寫入型之光碟,也被廣泛地利用。
上記專利文獻1中係揭露,對一次寫入型之記錄媒體進行資料改寫(更新)的手法。
例如在BD的情況下,2048位元組的資料單位係被稱為扇區,以32扇區(65536位元組)來構成一被稱為叢簇的資料單位。然後1叢簇係為資料寫入的最小單位。
像是BD-R這類一次寫入碟片的情況下,碟片上的已記錄位置中,無法進行資料改寫。於是已經被記錄的資料之改寫,係藉由將更新的資料記錄在碟片上的其他位置,以交替資訊將原本的位址與新的位址建立對應,而加以實現。此手法稱為LOW(Logical Over Write)。
位址的對應,係利用缺陷交替技術,亦即把原本的叢簇視同缺陷,將交替來源與交替目標建立關連而加以管理。
此LOW中執行扇區單位的資料改寫之際,需要RMW(Read Modify Write)。
此係在扇區寫入執行前,將包含該扇區的已記錄之叢簇之資料予以讀取,將欲更新之扇區與讀取到的扇區之資料加以合併而作成新的叢簇單位之資料,對交替目標之位址進行記錄的一連串之動作。如上述,由於叢簇係為資料寫入單位,因此藉由如此進行RMW,就可記錄對已記錄之有效的扇區資料合成了更新用之扇區資料而成的新的叢簇資料。亦即使扇區單位之改寫成為可能。
可是在此情況下,若因讀出的失敗而無法取得已記錄資料,則無法以最佳狀態來進行改寫。可是,即 使單純地從交替來源之叢簇的讀出失敗,若在更早以前有進行過改寫,則仍有可能從其他位址取得有效的扇區資料。於是,在讀出失敗時,會往過去進行回溯而探索有效的資料。
然而,為了過去的有效的資料之探索而必須就一個一個回溯的地址進行資料讀出,並逐一判定有效的扇區,因而需要存取時間。然後若到最後都無法讀出,則變成讀出錯誤。結果來說這就牽涉到記錄裝置的反應變慢,對系統而言,改寫動作可能會造成非常不良的案例。
於是本技術的目的在於謀求一次寫入型之記錄媒體的改寫動作之效率化。
本技術所述之記錄裝置,係具備:寫入讀出部,係可對記錄媒體進行:所定資料量之第1資料單位是呈複數連續之第2資料單位的資料寫入、及前記第1資料單位的資料讀出;和控制部,係隨應於前記第1資料單位的資料之改寫指示,使用該改寫指示所涉及之更新用資料和從前記記錄媒體所讀出的已記錄資料,來生成前記第2資料單位的寫入資料,對前記寫入讀出部下達指示使其將寫入資料予以寫入至記錄媒體上的未記錄位址,並且,將已寫入有前記寫入資料的位址視為交替目標而與交替來源之位址建立對應的交替資訊予以生成或更新,然後隨應於所定條件,將擴充交替資訊其中含有關於前記寫入資料中 的前記第1資料單位之各資料的有效/無效資訊,作為與前記交替資訊建立了關連的資訊而加以生成。
藉由將更新用資料記錄在記錄媒體上與已記錄資料不同的位置以進行資料改寫的方式,就可用所謂的一次寫入型之記錄媒體來實現資料改寫。
此處,寫入讀出部所做的資料寫入單位是被設成第2資料單位(叢簇)的情況下,假設從該當記錄裝置之主機機器,有下達第1資料單位(扇區)之資料改寫的指示。記錄裝置,係為了生成第2資料單位的寫入資料,而從記錄媒體讀出,含有身為改寫對象之第1資料單位之資料的第2資料單位之資料。然後將已讀出之第2資料單位中的不會變成改寫對象的第1資料單位之資料與更新用資料予以合併以生成第2資料單位之資料長度的寫入資料,將該寫入資料,寫入至交替目標之位址,進行如此動作。於如此的改寫動作中,已記錄資料,並不一定都能夠從對象之位址加以讀出,但若改寫動作是已被進行複數次,則有時候,有效的已記錄資料,會存在於其他位址。
藉由設定好擴充交替資訊,構成更新資料所需之有效的已記錄資料之存在或其位址,就可參照管理資訊而加以確認之。
於上記的記錄裝置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以下控制:在相應於前記改寫指示而從記錄媒體的已記錄資料之讀出時,若必要的已記錄資料之讀出不成功,則參照前記擴充交替資訊以確認必要之已記錄資料所被記錄的其 他位址,令前記寫入讀出部執行從該當其他位址的資料之讀出。
由於可參照擴充交替資訊,來確認身為必要之已記錄資料的有效資料所被記錄的位址,因此例如即使發生無法從改寫指示之對象的位址讀出必要之已記錄資料的情況下,仍可有效率地掌握其他位址,嘗試已記錄資料之讀出。
於上記的記錄裝置中,前記控制部,係即使從藉由前記擴充交替資訊而能確認的所有其他位址進行讀出,但前記第2資料單位的寫入資料之生成上所必須的已記錄資料之讀出仍不成功的情況下,則判定為讀出錯誤。
例如從改寫指示之對象的位址的讀出係為不成功時,不會光就這點而認為讀出錯誤,還會從藉由擴充交替資訊所確認到之位址嘗試讀出,如果從能夠確認的全部位址都進行讀出而仍無法湊齊必要之已記錄資料,則視為讀出錯誤。
於上記的記錄裝置中,前記控制部,係在從前記記錄媒體成功讀出必要的已記錄資料的情況下,則將前記改寫指示所涉及之更新用資料與所讀出的已記錄資料加以合成,以生成前記第2資料單位的寫入資料;在判定為前記讀出錯誤的情況下,則將前記改寫指示所涉及之更新用資料與無效資料加以合成,以生成前記第2資料單位的寫入資料。
若無法讀出必要之已記錄資料,則至少改寫指示所涉 及之改寫資料,會被寫入。
於上記的記錄裝置中,前記控制部,係以已經判定為前記讀出錯誤為條件,來生成前記擴充交替資訊。
即使在讀出錯誤時,仍會進行改寫資料之寫入。於是,隨著讀出錯誤的位址,藉由將擴充交替資訊予以生成並登錄,其後,就可找到過去的已記錄資料。
於上記的記錄裝置中,前記控制部,係在有關於讀出不成功之已記錄資料的擴充交替資訊存在的情況下,則維持既存之擴充交替資訊、和已生成之擴充交替資訊之雙方。
藉由使新的擴充交替資訊與既存之擴充交替資訊併存,就可包含過去的讀出錯誤的部分,使用擴充交替資訊而找到已記錄資料。
於上記的記錄裝置中,前記控制部,係在將前記改寫指示所涉及之更新用資料與前記已記錄資料予以合成而生成的寫入資料對記錄媒體進行寫入的情況下,以關於前記已記錄資料的前記擴充交替資訊的存在為條件,生成擴充交替資訊其中含有既存之擴充交替資訊的前記有效/無效資訊,並且將該當既存之擴充交替資訊予以刪除。
即使已記錄資料之讀出係為成功而可適切地執行改寫,隨著過去讀出錯誤而已經生成有擴充交替資訊的情況下,為了包含過去的讀出錯誤的部分而找到已記錄資料, 而會生成將既存之擴充交替資訊予以合併而成的擴充交替資訊。此情況下,既存之擴充交替資訊係不需要因此予以刪除。
於上記的記錄裝置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以下控制:在參照前記擴充交替資訊而能夠確認位址的複數前記第2資料單位是在記錄媒體上呈實體性連續的情況下,令前記寫入讀出部執行從該當連續之複數第2資料單位的資料之連續讀出。
若可回溯至已記錄資料之讀出的第2資料單位係為實體性連續,則對這些複數第2資料單位可以一次存取就加以讀出。
於上記的記錄裝置中,前記控制部,係對前記寫入讀出部下達指示,使其將含有前記交替管理資訊及前記擴充交替管理資訊的管理資料,寫入至前記記錄媒體。
藉由將含有交替管理資訊及擴充交替管理資訊的管理資料寫入至記錄媒體,就可支援記錄媒體的排片或其他記錄裝置。
於上記的記錄裝置中,前記控制部,係將前記交替資訊予以生成或更新,以使得對於最初之改寫動作時的交替來源之位址,會有最新的交替目標之位址被建立對應;並且,作為前記擴充交替資訊是生成:第1擴充交替資訊,其中含有:曾於改寫動作中成為交替目標的第2資料單位之位址、和該第2資料單位中的前記第1資料單 位之各資料的有效/無效資訊;和第2擴充交替資訊,其中含有:曾於改寫動作中成為交替目標的第2資料單位之位址、和前次以前的改寫動作時的交替目標之位址。
藉由該結構,就可實現交替資訊、擴充交替資訊的機能。
本技術所述之記錄方法,係為具備寫入讀出部的記錄裝置的記錄方法,該寫入讀出部係可對記錄媒體進行:所定資料量之第1資料單位是呈複數連續之第2資料單位的資料寫入、及前記第1資料單位的資料讀出;具備:隨應於前記第1資料單位的資料之改寫指示,使用該改寫指示所涉及之更新用資料和從前記記錄媒體所讀出的已記錄資料,來生成前記第2資料單位的寫入資料,對前記寫入讀出部下達指示,使其將寫入資料予以寫入至記錄媒體上的未記錄位址的程序;和將已寫入有前記寫入資料的位址視為交替目標而與交替來源之位址建立對應的交替資訊予以生成或更新的程序;和隨應於所定條件,而將擴充交替資訊其中含有關於前記寫入資料中的前記第1資料單位之各資料的有效/無效資訊,當作與前記交替資訊建立關連的資訊而加以生成的程序。
藉由因應需要而設定好擴充交替資訊,構成更新資料所需之有效的已記錄資料之存在或其位址,就可參照管理資訊而加以確認之。
本技術所述之記錄媒體,係屬於被記錄有使用者資料和管理資料,並且,被進行所定資料量之第1資 料單位是呈複數連續之第2資料單位的資料寫入,在前記第1資料單位的資料改寫之際,由更新用資料和已記錄資料而來的前記第2資料單位之寫入資料,係被寫入至未記錄位址的記錄媒體,其中,係被設置有管理資訊領域,其中所記錄的管理資料係含有:將藉由資料改寫動作而已寫入有寫入資料的位址視為交替目標而與交替來源之位址建立對應的交替資訊;和擴充交替資訊,係為與前記交替資訊建立了關連的資訊,且其中含有:關於前記寫入資料中的前記第1資料單位之各資料的有效/無效資訊。
藉由設計成可在管理資訊領域中記錄擴充交替資訊的記錄媒體,在資料改寫之際,記錄裝置就可參照管理資料,來確認構成更新資料所需之有效的已記錄資料之存在或其位址。
若依據本技術,則可使一次寫入型之記錄媒體之改寫動作效率化,可實現反應佳的記錄裝置。
此外,並非一定限定於這裡所記載的效果,亦可為本揭露中所記載之任一效果。
1‧‧‧碟片
51‧‧‧光學拾取器
52‧‧‧轉軸馬達
53‧‧‧螺桿機構
54‧‧‧矩陣電路
55‧‧‧讀取器/寫入器電路
56‧‧‧調變解調電路
57‧‧‧ECC編碼器/解碼器
58‧‧‧搖擺電路
60‧‧‧系統控制器
61‧‧‧伺服電路
62‧‧‧轉軸伺服電路
63‧‧‧雷射驅動器
[圖1]本技術的實施形態之碟片之區域構造的說明圖。
[圖2]實施形態的2層BD-R之內圈區間的說明圖。
[圖3]實施形態的3層BD-R之內圈區間的說明圖。
[圖4]實施形態的碟片之DMA的說明圖。
[圖5]實施形態的DFL的說明圖。
[圖6]實施形態的DFL項目的說明圖。
[圖7]實施形態的擴充項目之追加機會的說明圖。
[圖8]實施形態的改寫動作與擴充項目之位元映像的說明圖。
[圖9]實施形態的改寫動作所相應之擴充項目之內容的說明圖。
[圖10]實施形態的碟片驅動裝置之區塊圖。
[圖11]實施形態的改寫處理的流程圖。
[圖12]比較例的RMW處理的流程圖。
[圖13]實施形態的RMW的處理例I的流程圖。
[圖14]實施形態的RMW的處理例II的流程圖。
[圖15]實施形態的DFL更新處理的流程圖。
以下,按照如下順序來說明實施形態。
<1.碟片構造>
<2.DMA及DFL項目>
<3.碟片驅動裝置之構成>
<4.資料改寫處理>
<5.總結及變形例>
<1.碟片構造>
在實施形態中,作為請求項所述的記錄媒體之例子,舉出所謂被稱為藍光碟片的高密度光碟方式之範疇中的一次寫入型碟片(BD-R)。
說明本實施形態的高密度光碟的實體參數之一例。
本例的光碟,其碟片尺寸係為,直徑為120mm,碟片厚度為1.2mm。
然後,作為記錄/再生所需的雷射,是使用所謂的藍色雷射,且光學系是被設計成高NA(例如NA=0.85)。而且還實現了窄軌距(例如軌距=0.32μm)、高線密度(例如記錄線密度0.12μm)。因此,於直徑12cm的碟片中,作為使用者資料容量,實現了23G~25GB(Giga Byte)程度。又,藉由更高密度記錄,也可能達到30GB程度的容量。
又,將記錄層設成複數層的所謂多層碟片也正在開發,若為多層碟片,則使用者資料容量會是大略倍增上去。
圖1中係圖示了碟片全體的佈局(領域構成)。
作為碟片上的領域,從內緣側起配置有內圈區間、資料區間、外圈區間。
此外,在該圖1中係圖示了記錄層為1個的構造(單 層),此時,內圈區間係成為引入區域,外圈區間係成為引出區域。為了說明的方便,即使在多層碟片的情況下,仍將各記錄層的內周側領域總稱為內圈區間,將各記錄層之外周側領域總稱為外圈區間。
若看到有關記錄.再生的領域構成,則內圈區間(引入區域)當中的最內緣側之領域係為再生專用領域,從內圈區間的中途至外圈區間為止係為可記錄領域。
在再生專用領域中係設有BCA(Burst Cutting Area)或PIC(預錄資訊領域)。其中,雖然關於2層以上的多層碟片的內圈區間構成係在後述,但PIC係只有在第1層(層L0),在第2層(層L1)以後的記錄層中,與PIC同一半徑部分係為可記錄領域。
又,於內圈區間中,可記錄領域,係被使用於各種管理/控制資訊之記錄。
在再生專用領域及可記錄領域中,係有搖擺凹軌(蛇行的溝)所成的記錄軌,是被形成為螺旋狀。凹軌係作為雷射光點進行追蹤之際的循軌導引,且該凹軌係被當成記錄軌而進行資料的記錄再生。
此外,在本例中,雖然想定了在凹軌中進行資料記錄的光碟,但本發明係不限於此種凹軌記錄的光碟,亦可適用於在凹軌與凹軌之間的凸面上記錄資料的凸面記錄方式的光碟,又,亦可適用於在凹軌及凸面都記錄資料的凸面凹軌記錄方式的光碟。
又,被當作記錄軌的凹軌,是隨著搖擺訊號 而呈蛇行形狀。因此,在對光碟的碟片驅動裝置中,可根據照射於凹軌的雷射光點的反射光而偵測出其凹軌的兩邊緣位置,雷射光點沿著記錄軌移動之際,將該兩邊緣位置的對於碟片半徑方向的變動成分予以抽出,就可再生出搖擺訊號。
該搖擺訊號中係被調變有,該記錄位置上的記錄軌的位址資訊(實體位址或其他附加資訊等)。因此,在碟片驅動裝置上,藉由從該搖擺訊號中解調出位址資訊等,就可進行資料記錄再生之際的位址控制等。
在BD的情況下,2048位元組的資料單位係被稱為扇區,以32扇區(65536位元組)連續來構成一被稱為叢簇的資料單位。然後1叢簇係為資料寫入的最小單位。
此情況下,扇區係相當於請求項中所述的第1資料單位,叢簇係相當於第2資料單位。
對光碟的碟片驅動裝置中,是對記錄軌以叢簇單位進行寫入。資料的讀出係可用扇區單位來進行。
圖1所示的內圈區間,係為例如比半徑24mm還要內側的領域。
然後,在內圈區間內的PIC(預錄資訊領域)中,係事先將記錄再生功率條件等之碟片資訊、或碟片上的領域資訊、是否防拷之資訊等,藉由凹軌的搖擺狀態而以再生專用資訊的方式加以記錄。此外,亦可藉由浮雕凹坑等來記錄這些資訊。
又,在比PIC更為內緣側,設置有BCA。BCA係將碟片記錄媒體固有的唯一ID,以例如將記錄層予以燒穿的記錄方式,加以記錄而成。亦即,將記錄標記排列成同心圓狀而逐一形成,以形成了條碼狀的記錄資料。
又,於內圈區間中,係被設定有:TDMA(Temporary Defect Management Area)、OPC(Optimum Power Control area:試寫區域)、INFO(Information area)、預留區域RSV、具有緩衝區域BUF等之所定的領域格式。
OPC係在記錄/再生時的雷射功率等、資料記錄再生條件設定之際的試寫等時候,會被使用。亦即是用來調整記錄再生條件的領域。
在INFO中係含有DMA(Defect Management Area)或控制資料區域。在INFO中的控制資料區域中係被記錄有,例如碟片類型、碟片尺寸、碟片版本、層構造、通道位元長、BCA資訊、傳輸速率、資料區間位置資訊、記錄線速度、記錄/再生雷射功率資訊等。
雖然在INFO內設有DMA,但通常在光碟的技術領域中,DMA係被記錄著缺陷管理所需的交替資訊(後述的DFL)。然而在本例的碟片中,DMA係不僅是缺陷地點的交替管理,還記錄著用以實現該一次寫入型碟片之資料改寫所需的管理/控制資訊。
又,為了利用交替處理而使資料改寫成為可能,DMA 的內容也還必須要能隨著資料改寫而被更新。因此設置有TDMA。
交替資訊係被追加記錄至TDMA而被逐次更新。在DMA中最終會記錄下,TDMA最後(最新)所被記錄的交替資訊。
關於DMA及TDMA於後述。
比內圈區間還外緣側的例如半徑24.0~58.0mm,係為資料區間。資料區間,係使用者資料被實際記錄再生的領域。資料區間的開始位址、結束位址,係被表示於上述的控制資料區域的資料區間位置資訊中。
資料區間係被視為使用者資料領域,被使用於使用者資料的記錄再生。
比資料區間還外緣側,例如半徑58.0~58.5mm,係為外圈區間(例如引出區間)。外圈區間也有被記錄著管理/控制資訊。亦即,INFO(控制資料區域、DMA、緩衝區域),是以所定的格式而被形成。
外圈區間的控制資料區域中,係例如和內圈區間中的控制資料區域同樣地,被記錄有各種管理/控制資訊。
作為多層碟片之例子,在圖2中圖示2層碟片,在圖3中圖示3層碟片的內圈區間之佈局例。
圖2的2層碟片的情況下,於各層L0、L1中,為了使BCA、和進行管理資訊記錄再生之領域之間保持分離之目的,保護區間PZ1係被設置。
於層L0中,係如上述,以搖擺凹軌而被記錄 下再生專用之管理資訊的PIC係被形成。然後,從PIC往外緣側依序配置有:保護區間PZ2、緩衝區域BUF、INFO#2、OPC(L0)、TDMA#1、INFO#1。
於層L1中,係依序配置有:緩衝區域BUF、OPC(L1)、預留區域RSV、INFO#4、TDMA#2、預留區域RSV、INFO#3。
此外,緩衝區域BUF係為不被使用於管理資訊之記錄再生的區域。又,預留區域RSV係為,現狀下未被使用,但將來有可能用於管理資訊之記錄再生的區域。
關於TDMA、INFO係標示#1~#n來表示,但無論其所被配置的層為何,是將它們全體當作1個TDMA、1個INFO之領域來使用。
圖3的3層碟片的情況下,於層L0中,接續於BCA、保護區間PZ1,而在外緣側配置有PIC。BCA、保護區間PZ、PIC係為再生專用領域。
然後,接續於PIC,往外緣側配置有保護區間PZ2、緩衝區域BUF、INFO#2、OPC(L0)、TDMA#1、INFO#1。
在層L1中,只有BCA、保護區間PZ1是再生專用領域。然後,接續於保護區間PZ1而往外緣側,配置有緩衝區域BUF、OPC(L1)、預留區域RSV、INFO#4、TDMA#2、預留區域RSV、INFO#3。
在層L2中也是,只有BCA、保護區間PZ1是再生專用領域。然後,接續於保護區間PZ1而往外緣側,配置有 緩衝區域BUF、OPC(L2)、預留區域RSV、INFO#6、TDMA#3、緩衝區域BUF、INFO#5。
此外,以上的圖2、圖3之佈局係為一例。作為本實施形態的光碟,即使內圈區間之佈局和以上的圖2、圖3不同,只要準備後述的能夠記憶DFL項目的領域即可。
<2.DMA及DFL項目>
說明內圈區間、外圈區間中所被記錄的DMA之構造。圖4中係圖示DMA的構造。
此處係圖示了DMA的大小係為32叢簇(32×65536位元組)的例子。此外,所謂叢簇係為資料記錄的最小單位。
當然,DMA大小並不限定於32叢簇。在圖4中,係將32叢簇的各叢簇,以叢簇號碼1~32的方式,表示在DMA中的各內容的資訊位置。又,各內容的大小係以叢簇數來表示。
於DMA中,叢簇號碼1~4的4叢簇之區間裡係作為DDS(disc definition structure)而被記錄有碟片的詳細資訊。
在DDS中係被記錄有:使用者資料領域的領域管理資訊。DDS係為1叢簇之大小,於該當4叢簇之區間中被重複記錄4次。
叢簇號碼5~8的4叢簇之區間,係為缺陷清 單DFL的第1個記錄領域(DFL#1)。缺陷清單DFL係為4叢簇大小的資料,其中係將各個表示交替狀況的資訊(後述的DFL項目)予以列出而構成。
叢簇號碼9~12的4叢簇之區間,係為缺陷清單DFL的第2個記錄領域(DFL#2)。
然後,每4叢簇就準備了第3個以後的缺陷清單DFL#3~DFL#6的記錄領域,叢簇號碼29~32的4叢簇之區間,係為缺陷清單DFL的第7個記錄領域(DFL#7)。
亦即,32叢簇的DMA中,係準備了缺陷清單DFL#1~DFL#7的7個記錄領域。
BD-R(一次寫入型光碟)的情況下,為了記錄該DMA之內容,必須要進行所謂的封片(closing)之處理。此時,被寫入DMA的7個缺陷清單DFL#1~DFL#7是全部相同的內容。寫入內容係為最新的TDMA之內容。
DDS或缺陷清單DFL的內容,係必須隨著資料改寫等而逐次更新,但此情況下,與該當DMA內容大致相同的資訊,係被逐次記錄至TDMA。然後TDMA的最新內容係會成為現時點(或者封片時點)的DMA內容。
圖5中圖示缺陷清單DFL的構造。
如圖4所說明,缺陷清單DFL係被記錄在4叢簇的記錄領域中。
於圖5中,作為位元組位置係圖示了,4叢簇的缺陷 清單DFL中的各資料內容的資料位置。此外,1叢簇=32扇區=65536位元組,1扇區=2048位元組。
位元組數係表示作為各資料內容之大小的位元組數。
缺陷清單DFL的開頭64位元組係為缺陷清單管理資訊。
在該缺陷清單管理資訊中,係被記錄有,辨識這是缺陷清單之叢簇用的資訊、版本、缺陷清單更新次數、缺陷清單的項目數等之資訊。
又在位元組位置64以後係記錄有缺陷清單的項目內容,亦即,作為交替位址資訊的具體表示,而被記錄了各8位元組的DFL項目。
然後,有效的最後的DFL項目#N的後面,緊接著被記錄有作為DFL項目尾端的終結元資訊8位元組。
在該DFL中,在DFL項目尾端以後,至該叢簇的最後為止,都被填入00h。
圖6中係圖示DFL項目的構造。
在本實施形態中,BD-R係為一次寫入碟片,在碟片上的已記錄位置中無法進行資料改寫,因此資料改寫係藉由一種稱為LOW的手法而進行。亦即已經被記錄的資料之改寫,係將更新資料記錄在碟片上的其他位置,以交替資訊將原本的位址與新的位址建立對應。
此交替資訊的具體例係為DFL項目。
在本實施形態中,作為該DFL項目,規定了項目類型“0”“1”之2個類型。又關於項目類型 “1”,係還規定了子類型“0”“1”。藉此,如圖6所示,規定了3種類的DFL項目。
項目類型“0”的DFL項目係為作為通常之交替資訊的項目。
另一方面,作為項目類型“0”的子類型“0”“1”的DFL項目,係為作為擴充交替資訊的項目。
以下,為了說明上的區別,亦將項目類型“0”的DFL項目稱為「交替項目」,將作為項目類型“0”之子類型“0”“1”的DFL項目稱為「擴充項目」。又將子類型“0”的擴充項目稱為「第1擴充項目」,將子類型“1”的擴充項目稱為「第2擴充項目」。
1個DFL項目,係由8位元組(64位元)所構成。將各位元以位元b63~b0的方式表示。
首先說明,作為通常之交替資訊的項目類型“0”的DFL項目(交替項目)。
在交替項目的位元b63中係記錄著項目類型“0”。
在位元b62~b39中係表示,交替來源叢簇的實體位址(PCN:Pysical Cluster Number)(交替來源PCN)。亦即,表示因缺陷或覆寫而被交替的叢簇。
在位元b38中係記錄著有效資料旗標(Valid Data Flag)。這是表示是否為假寫之登錄的資訊。
在位元b37中係記錄著未被記錄旗標(Unrecorded Flag)。這是表示是否為未記錄缺陷之登錄的資訊。
在位元b36中係記錄著擴充旗標(Extend Flag)。這是表示,是否有與該項目建立關連的擴充項目(項目類型“1”的DFL項目)的資訊。
通常,擴充旗標=0,但如後述,隨著改寫動作之狀況,有時候,會以與該交替項目建立關連的狀態,生成擴充項目。此情況下,會設成該交替項目的擴充旗標=1。
在位元b35~b12中係表示,交替目標叢簇的實體位址(PCN)(交替目標PCN)。亦即,叢簇因缺陷或改寫而被交替時,表示其交替目標之叢簇。
亦即,在1個交替項目中,是以表示交替來源PCN與交替目標PCN之關係的形式,來形成交替位址資訊。
在位元b11~b0中係表示項目大小(Entry Size)。若為1叢簇之交替則項目大小=0。若在2叢簇以上連續的領域中進行交替,則表示隨著項目大小而連續的叢簇之數量。
例如項目大小=1的情況下則表示,作為交替來源叢簇之開頭的2叢簇,係被交替成以交替目標叢簇為開頭的2叢簇。項目大小=2的情況下則表示,作為交替來源叢簇之開頭的3叢簇,係被交替成以交替目標叢簇為開頭的3叢簇。
藉由管理著如此的項目大小,當使連續的複數叢簇做交替時,就不必針對每1個叢簇就生成交替項目。
接著說明第1擴充項目(項目類型“1”、子類型“0”)。
在第1擴充項目的位元b63中係記錄著項目類型 “1”。
在位元b62~b39中係表示,於該當第1擴充項目中表示扇區位元映像的叢簇之位址(PCN)之資訊(位元映像PCN)。作為此位元映像PCN係被指派了,已被建立關連的交替項目中的交替目標PCN。
在位元b38中係記錄著子類型“0”。
位元b37~b32係被設成預留。
位元31~b0的32位元係被當成扇區位元映像(Sector Bitmap)。這是,針對構成以位元映像PCN所示之叢簇的32扇區之每一者,各以1位元,來表示其為有效扇區還是無效扇區的資訊。例如“0”係為有效扇區,“1”係為無效扇區。
藉由參照該扇區位元映像,就可確認在位元映像PCN所示的叢簇中,32個各扇區是有效還是無效,係為如此的資訊。
接著說明第2擴充項目(項目類型“1”、子類型“1”)。
在第2擴充項目的位元b63中係記錄著項目類型“1”。
在位元b62~b39中,係和上記第1擴充項目同樣地,已被建立關連之交替項目中的表示交替目標PCN之位元映像PCN,係被表示。
在位元b38中係記錄著子類型“1”。
位元b37~b32係被設成預留。
在位元b24中係記錄著位元映像開始旗標(Bitmap Start Flag)。這些係為表示是否為,某個交替項目所被建立關連的最初之擴充項目的資訊。隨著某資料改寫動作(LOW),交替項目所被建立關連的擴充項目(第1及第2擴充項目)係被登錄時,則設成位元映像開始旗標=1。表示其為,扇區位元映像的最初之資訊(不會回溯至更早的擴充項目)。
伴隨其後的資料改寫動作,若擴充項目被追加時,則該擴充項目中的位元映像開始旗標=0。這是表示有更早的擴充項目存在(回溯到RMW之際)。
位元b23~b0係被記錄,前LOW叢簇號碼(Previous LOW Cluster Number)。這是表示,從該第2擴充項目已被登錄的本次之LOW來看,前次以前RMW為成功的LOW之際的交替目標PCN。此係表示回溯至RMW之際的叢簇的資訊。
藉由以上的第1、第2擴充項目,在RMW之際,即使從這次的交替來源的PCN之讀出為失敗,仍可確認其他PCN中的有效之扇區資料之存在。
於本實施形態中,係在以LOW執行扇區單位的資料改寫之際,進行RMW。如上述,RMW係為,在執行扇區寫入之前,將包含該扇區的叢簇之資料予以讀取,將欲更新的扇區之資料(更新用資料)和讀取到的扇區之資料(已記錄資料)加以合併而作成新的叢簇單位之資料,對交替目標之位址進行記錄,係為如此一連串之動作。
此處,第1擴充項目,係在RMW失敗時或其以後,與交替項目一起被登錄。此情況下,扇區位元映像係被最佳化(合併)而被登錄。
第2擴充項目,係在RMW失敗時或其以後與交替項目一起作為含有之前的交替目標PCN的項目,而被登錄。若為最早的登錄時則如上述,設成位元映像開始旗標=1。
擴充項目之追加係按照以下的(a)(b)(c)之規則而進行。
(a)沒有擴充項目時
針對扇區寫入對象叢簇而在RMW之讀取失敗時,將第1、第2擴充項目予以登錄。
(b)有擴充項目時且RMW為成功時
將具有此時的扇區寫入資訊和之前的扇區位元映像所合併而成之扇區位元映像的第1擴充項目,予以登錄。又,用之前的前LOW叢簇號碼和位元映像開始旗標=1來追加第2擴充項目,將之前的擴充項目予以刪除。
(c)有擴充項目時且RMW為失敗時
僅將此時的扇區寫入資訊視為有效而追加第1、第2擴充項目,之前的擴充項目係直接保存。
以如此規則而被追加的擴充項目中的第1擴 充項目之扇區位元映像的例子,以圖7來說明。
圖7A係圖示了作為扇區位元映像的32位元。若對象之叢簇的全扇區都是有效扇區,則32位元皆為“0”。但是,如此的狀況,係為沒有擴充項目且RMW之讀取成功時的狀態,不符合上記規則,擴充項目係不會被形成,因此實際上具有如此扇區位元映像的擴充項目係不存在。
圖7B係圖示了符合上記(a)時所被形成的擴充項目之扇區位元映像。
現在假設,圖7B之上段的箭頭Write所示的扇區,係為改寫(扇區寫入)之對象。此時,假設RMW之讀取為失敗。改寫對象之扇區之資料,亦即從主機所供給的更新用資料係被記錄在,隨應於本次的LOW而被更新的交替項目所示的交替目標叢簇,但由於RMW的讀取失敗,該當更新用資料的扇區以外之扇區,係變成無效的資料。因此,扇區位元映像係為,如下段所示,是表示:僅記錄了更新用資料的扇區為有效,至於其他扇區係為無效扇區的資訊。
圖7C係圖示了符合上記(b)時所被形成的擴充項目之扇區位元映像。
圖7C的上段係圖示了,圖7B的下段之狀態。此處假設箭頭Write所示的扇區,係為扇區寫入之對象。
此時,假設RMW之讀取為成功。如此一來,前次記錄了更新用資料的扇區、和本次記錄了更新用資料的扇區係為有效,因此扇區位元映像係如下段所示。亦即變成, 本次的有效扇區之資訊、和前次為止的有效扇區之資訊所合併而成的扇區位元映像。此情況下,前次的扇區位元映像係變成不需要,因此將之前的擴充項目予以刪除並且設成位元映像開始旗標=1。
圖7D係圖示了符合上記(c)時所被形成的擴充項目之扇區位元映像。
圖7D的上段係圖示了,圖7C的下段之狀態。此處假設箭頭Write所示的扇區,係為扇區寫入之對象。
此時,假設RMW之讀取為失敗。改寫對象扇區的更新用資料係被記錄在,隨應於本次的LOW而被更新的交替項目中所示的交替目標叢簇,但由於讀取失敗,記錄了該當更新用資料的扇區以外之扇區,係變成無效的資料。因此,扇區位元映像係為,如下段所示,係為視為:僅記錄了更新用資料的扇區為有效,至於其他扇區係為無效扇區的資訊。另一方面,前次的擴充項目之扇區位元映像,係具有其他有效扇區之資訊,因此可以保存而參照。
伴隨如此的扇區位元映像之變遷,LOW所相應的DFL項目(交替項目、第1擴充項目、第2擴充項目)之變遷,是以圖8、圖9來說明。
圖8係圖示叢簇之交替與扇區位元映像之變遷,圖9係圖示各時點上的DFL項目之狀態。
於圖8、圖9中舉出,針對原本的叢簇CL-A會重複數次的資料改寫,該交替目標之位址(PCN)係以叢簇CL-A→CL-A’→CL-B→CL-C→CL-D→CL-E→CL-F的方式 而變遷時的例子。
圖8A、圖9A係為,從叢簇CL-A往CL-A’之交替所伴隨的LOW後之狀態。假設此時的LOW中的RMW係被正常進行。
因此叢簇CL-A’的全扇區皆為有效,因此圖8A的扇區位元映像係全部為“0”(但是,此時點上擴充項目係未被登錄,因此該扇區位元映像係不存在)。
作為DFL項目,係如圖9A所示藉由交替項目E1(項目類型“0”)來表示交替來源PCN(=CL-A)與交替目標PCN(=CL-A’)。
由於不符合上述的規則(a)(b)(c),因此擴充項目係不被生成,設成擴充旗標=0。
圖8B、圖9B係為,從叢簇CL-A’往CL-B之交替所伴隨的LOW後之狀態。假設圖8B所示的扇區SC-x係為改寫對象。
假設此時的RMW係被正常進行。因此叢簇CL-B的全扇區皆為有效,因此圖8B的扇區位元映像係全部為“0”(但是,此時點上扇區位元映像也是不存在)。
作為DFL項目,係圖9B的交替項目E2(項目類型“0”)係被生成,藉由該交替項目E2來表示交替來源PCN(=CL-A)與交替目標PCN(=CL-B)。亦即變成圖9A的交替項目E1的交替目標PCN是已被更新的狀態。
此外,此時點上,交替項目E1係被刪除。這是因 為,交替項目必須是對於1個交替來源PCN而表示1個交替目標PCN的資訊。亦即,若交替項目E1、E2併存,則正確的最新之交替目標會變成不明。
圖8C、圖9C係為,從叢簇CL-B往CL-C之交替所伴隨的LOW後之狀態。假設扇區SC-y係為更新對象。
假設此時的RMW係被正常進行。因此叢簇CL-C的全扇區皆為有效,因此圖8C的扇區位元映像係全部為“0”(但是,此時點上扇區位元映像也是不存在)。
作為DFL項目,係圖9C的交替項目E3(項目類型“0”)係被生成,藉由該交替項目E3來表示交替來源PCN(=CL-A)與交替目標PCN(=CL-C)。亦即變成交替項目E2的交替目標PCN是已被更新的狀態。交替項目E2係被刪除。
圖8D、圖9D係為,從叢簇CL-C往CL-D之交替所伴隨的LOW後之狀態。假設扇區SC-z係為更新對象。
此情況下,假設RMW之讀取失敗。叢簇CL-D的扇區,係只有改寫對象之扇區SC-z為有效,因此如圖8D所示,扇區位元映像係為,只有扇區SC-z是“0”,其他為表示無效的“1”。
作為DFL項目,係圖9D的交替項目E4(項目類型“0”)係被生成,藉由該交替項目E4來表示交替來源PCN(=CL-A)與交替目標PCN(=CL-D)。交替項目 E3係被刪除。
然後,由於符合上述的規則(a),因此以與交替項目E4建立關連的狀態,將第1擴充項目E5、第2擴充項目E6予以登錄。伴隨於此,設成交替項目E4中的擴充旗標=1。
第1擴充項目E5的內容係變成:項目類型“1”、位元映像PCN=CL-D、子類型“0”、及圖8D的狀態之扇區位元映像。
第2擴充項目E6的內容係變成:項目類型“1”、位元映像PCN=CL-D、子類型“1”、開始旗標=1、及前LOW叢簇號碼=CL-C。藉由開始旗標=1,表示這是與交替項目E4建立關連的最初之擴充項目。又,藉由前LOW叢簇號碼=CL-C,表示用來收集有效扇區資料所需之回溯目標(前次以前RMW為成功的LOW之際的交替目標PCN)係為叢簇CL-C。
在DFL項目變成了該圖9D的狀態後的時點上,就可參照第1擴充項目E5,判別叢簇CL-D中的有效扇區。又可判別,可以參照第2擴充項目E6,而回溯至叢簇CL-C來收集有效扇區之資料。
擴充項目E5、E6,係藉由設成位元映像PCN=CL-D,因此變成與最新之交替項目E4建立了關連的狀態。亦即可從最新的交替項目E4之交替目標PCN來檢索。
圖8E、圖9E係為,從叢簇CL-D往CL-E之交替所伴隨的LOW後之狀態。假設扇區SC-w係為更新 對象。
此情況下,假設RMW之讀取成功。例如假設可從叢簇CL-D或叢簇CL-C讀出必要的扇區資料,亦即扇區SC-w以外之扇區資料,將這些合併而進行資料改寫。
作為DFL項目,係圖9E的交替項目E7(項目類型“0”)係被生成,藉由該交替項目E7來表示交替來源PCN(=CL-A)與交替目標PCN(=CL-E)。交替項目E4係被刪除。
然後,由於符合上述的規則(b),因此以與交替項目E7建立關連的狀態,將第1擴充項目E8、第2擴充項目E9予以登錄。伴隨於此,設成交替項目E7中的擴充旗標=1。
第1擴充項目E8的內容係變成:項目類型“1”、位元映像PCN=CL-E、子類型“0”、及圖8E的狀態之扇區位元映像。
由於符合規則(b),因此作為扇區位元映像,係如圖8E所示,設成扇區SC-z、SC-w為“0”,且其他為表示無效的“1”。
第2擴充項目E9的內容係變成:項目類型“1”、位元映像PCN=CL-E、子類型“1”、開始旗標=1、及前LOW叢簇號碼=CL-C。
藉由開始旗標=1,表示這是與交替項目E7建立關連的最初之擴充項目。這是因為,前次的擴充項目E5、E6係被刪除,擴充項目E8、E9變成最初的擴充項目。又, 藉由前LOW叢簇號碼=CL-C,表示用來收集有效扇區資料所需之回溯目標係為叢簇CL-C。
在DFL項目變成了該圖9E的狀態後的時點上,就可參照第1擴充項目E8,判別叢簇CL-E中的有效扇區。又可判別成,可以參照第2擴充項目E9,而回溯至叢簇CL-C來收集有效扇區之資料。
此外擴充項目E8、E9,係藉由設成位元映像PCN=CL-E,因此變成與最新之交替項目E7建立了關連的狀態。亦即可從最新的交替項目E7之交替目標PCN來檢索。
圖8F、圖9F係為,從叢簇CL-E往CL-F之交替所伴隨的LOW後之狀態。假設扇區SC-v係為更新對象。
此情況下,假設RMW之讀取失敗。
作為DFL項目,係圖9F的交替項目E10(項目類型“0”)係被生成,藉由該交替項目E10來表示交替來源PCN(=CL-A)與交替目標PCN(=CL-F)。交替項目E7係被刪除。
然後,由於符合上述的規則(c),因此以與交替項目E10建立關連的狀態,將第1擴充項目E11、第2擴充項目E12予以登錄。伴隨於此,設成交替項目E10中的擴充旗標=1。此外,由於是規則(c)的情況,因此既存之擴充項目E8、E9係不刪除而維持不變。
第1擴充項目E11的內容係變成:項目類型“1”、 位元映像PCN=CL-F、子類型“0”、及圖8F的狀態之扇區位元映像。
由於符合規則(c),因此作為扇區位元映像,係如圖8F所示,設成扇區SC-v為“0”,且其他為表示無效的“1”。
第2擴充項目E12的內容係變成:項目類型“1”、位元映像PCN=CL-F、子類型“1”、開始旗標=0、及前LOW叢簇號碼=CL-E。
第2擴充項目E12的開始旗標=0的原因是,既存之擴充項目E8、E9係被維持。
又,藉由前LOW叢簇號碼=CL-E,表示用來收集有效扇區資料所需之回溯目標係為叢簇CL-E。
在DFL項目變成了該圖9F的狀態後的時點上,就可參照第1擴充項目E11,判別叢簇CL-F中的有效扇區。又,可參照第2擴充項目E12,來判別回溯至叢簇CL-E之擴充項目E8、E9,可參照具有關於該叢簇CL-E之扇區位元映像的第1擴充項目E8,判別叢簇CL-E中的有效扇區。還可判別成,可以參照第2擴充項目E9,而回溯至叢簇CL-C來收集有效扇區之資料。
此外擴充項目E11、E12,係藉由設成位元映像PCN=CL-F,因此變成與最新之交替項目E10建立了關連的狀態。亦即可從最新的交替項目E10之交替目標PCN來檢索。甚至藉由設成擴充項目E12的前LOW叢簇號碼=CL-E,來自最新之交替項目E10的建立關連狀態會被維 持。
如以上所示,於DFL項目中是在規則(a)(b)(c)的所定條件下,擴充項目會被登錄,因此變成可以參照DFL項目,來確認有效的扇區資料之存在及位置的狀態。
此外,以上的交替項目、第1擴充項目、第2擴充項目,係在排序之際是以使得排列順序會適合處理的方式,而在位元指派上做了特殊安排。
例如作為圖5的各8位元的DFL項目,是登錄了以上的交替項目、第1擴充項目、第2擴充項目,但在碟片驅動裝置側係將這些DFL項目以昇順或降順加以排序而處理。例如若以昇順而排序,則排列通常的交替項目,其後再將排列第1、第2擴充項目按照PCN順序而排列。
此係如圖6所示將8位元的DFL項目,從MSB側,依照項目類型、PCN、子類型之順序而進行指派所致。
藉由如此設計,即使追加擴充項目,碟片驅動裝置側的處理仍不會變得繁複。
<3.碟片驅動裝置之構成>
接下來,作為本揭露的記錄裝置之例子,說明對如以上之光碟進行記錄再生的碟片驅動裝置。
圖10係圖示碟片驅動裝置的構成。
碟片1係為上述的實施形態的碟片。碟片1係被載置於未圖示的轉台,於記錄/再生動作時,藉由轉軸馬達52 而以一定線速度(CLV:Constant Linear Velocity)或一定角速度(CAV:Constant Angular Velocity)旋轉驅動。
然後藉由光學拾取器(光學頭)51,將碟片1上的以凹軌軌跡之搖擺而被嵌埋之ADIP位址或作為預錄資訊的管理/控制資訊予以讀出。
又,在初期化格式化時,使用者資料記錄時係藉由光學拾取器51而在可記錄領域的軌跡,記錄下管理/控制資訊或使用者資料,在再生時則藉由光學拾取器51而進行所被記錄之資料的讀出。
在光學拾取器51內係形成有:作為雷射光源的雷射二極體、用來偵測反射光的光偵測器、作為雷射光輸出端的接物透鏡、將雷射光透過接物透鏡而照射至碟片記錄面,或將其反射光導入光偵測器的光學系(未圖示)。
於光學拾取器51內,接物透鏡係藉由二軸機構而保持成可在循軌方向及聚焦方向上移動。
又,光學拾取器51全體係藉由螺桿機構53而可在碟片半徑方向上移動。
又,光學拾取器51中的雷射二極體係藉由來自雷射驅動器63的驅動訊號(驅動電流)而進行雷射發光驅動。
來自碟片1的反射光資訊係被光學拾取器51內的光偵測器所偵測,成為相應於受光光量的電氣訊號而供給至矩陣電路54。
矩陣電路54中,係對應於作為光偵測器的複數受光元件所輸出之電流而具備電流電壓轉換電路、矩陣演算/增幅電路等,藉由矩陣演算處理而生成必要之訊號。
例如生成,相當於再生資料的高頻訊號(再生資料訊號)、伺服控制所需的聚焦錯誤訊號、循軌錯誤訊號等。
然後,涉及凹軌之搖擺的訊號,亦即作為搖擺偵測訊號,而生成推挽訊號。
此外,矩陣電路54有時候是在光學拾取器51內被一體構成。
從矩陣電路54所輸出的再生資料訊號係供給至讀取器/寫入器電路55,聚焦錯誤訊號及循軌錯誤訊號係供給至伺服電路61,推挽訊號係供給至搖擺電路58。
讀取器/寫入器電路55係對再生資料訊號進行2值化處理、PLL所致之再生時脈生成處理等,將光學拾取器51所讀出的資料予以再生,供給至變解調電路56。
變解調電路56,係具備作為再生時之解碼器的功能部位,作為記錄時之編碼器的功能部位。
再生時的解碼處理,是基於再生時脈而進行持續長度限制碼(Run Length Limited Code)的解調處理。
又,ECC編碼器/解碼器57係在記錄時進行用來附加錯誤訂正碼的ECC編碼處理,在再生時進行錯誤訂正的ECC解碼處理。
在再生時,變解調電路56所解調過的資料係擷取至內部記憶體,進行錯誤偵測/訂正處理及去交錯等處理, 獲得再生資料。
在ECC編碼器/解碼器57中被解碼成為再生資料的資料,係基於系統控制器60的指示,而被讀出,被傳輸至所主機機器120。主機機器120,係為例如電腦機器或AV(Audio-Visual)系統機器等。
作為涉及凹軌之搖擺的訊號而從矩陣電路54所輸出的推挽訊號,係於搖擺電路58中被處理。作為ADIP資訊的推挽訊號,係於搖擺電路58中被解調成構成ADIP位址的資料串流而被供給至位址解碼器59。
位址解碼器59,係針對所被供給之資料進行解碼,獲得位址值,供給至系統控制器60。
又,位址解碼器59係使用從搖擺電路58所供給之搖擺訊號而以PLL處理生成時脈,例如當作記錄時的編碼時脈而供給至各部。
又,作為涉及凹軌之搖擺的訊號而從矩陣電路54所輸出的推挽訊號,作為預錄資訊(PIC)的推挽訊號,係於搖擺電路58中進行帶通濾波處理然後供給至讀取器/寫入器電路55。然後,被2值化,轉成資料位元串流後,在ECC編碼器/解碼器57中進行ECC解碼、去交錯,抽出預錄資訊方式的資料。所被抽出的預錄資訊係被供給至系統控制器60。
系統控制器60,係基於所讀出的預錄資訊,而可進行各種動作設定處理或防拷處理等。
記錄時,從主機機器120會傳輸記錄資料 (新的記錄資料、或已記錄資料之更新用資料)過來,但該記錄資料係被送往ECC編碼器/解碼器57中的記憶體而被緩衝。
此時,ECC編碼器/解碼器57係作為已被緩衝之記錄資料的編碼處理,而進行錯誤訂正碼附加或交錯、副碼等之附加。
又,已被ECC編碼過的資料,係於變解調電路56中實施例如RLL(1-7)PP方式(RLL;Run Length Limited,PP:Parity preserve/Prohibit rmtr(repeated minimum transition runlength))的調變,供給至讀取器/寫入器電路55。
於記錄時,這些編碼處理所需之基準時脈的編碼時脈,係使用如上述從搖擺訊號所生成的時脈。
由編碼處理所生成的記錄資料,係在讀取器/寫入器電路55中作為記錄補償處理,而針對記錄層的特性、雷射光的光點形狀、記錄線速度等進行了最佳記錄功率之微調或雷射驅動脈衝波形的調整等後,成為雷射驅動脈衝而送往雷射驅動器63。
在雷射驅動器63中係將所被供給之雷射驅動脈衝,給予至光學拾取器51內的雷射二極體,進行雷射發光驅動。藉此,就會在碟片1中形成相應於記錄資料的凹坑。
此外,雷射驅動器63係具備所謂的APC電路(Auto Power Control),藉由設在光學拾取器51內的雷射功率監視用偵測器的輸出,一面監視著雷射輸出功率 一面進行控制,使得雷射的輸出不會隨溫度等變化而呈一定。記錄時及再生時的雷射輸出之目標值係從系統控制器60所給予,記錄時及再生時係分別將雷射輸出位準,控制成為目標值。
伺服電路61,係根據來自矩陣電路54的聚焦錯誤訊號、循軌錯誤訊號,而生成聚焦、循軌、螺桿進退之各種伺服驅動訊號,執行伺服動作。
亦即相應於聚焦錯誤訊號、循軌錯誤訊號而生成聚焦驅動訊號、循軌驅動訊號,而驅動光學拾取器51內的二軸機構的聚焦線圈、循軌線圈。藉此就形成了,光學拾取器51、矩陣電路54、伺服電路61、二軸機構所致之循軌伺服迴圈及聚焦伺服迴圈。
又,伺服電路61係隨應於來自系統控制器60的循軌跳躍指令,而將循軌伺服迴圈予以關閉,輸出跳躍驅動訊號,以執行循軌跳躍動作。
又,伺服電路61係基於作為循軌錯誤訊號之低頻成分而獲得之螺桿進退錯誤訊號、或來自系統控制器60的存取執行控制等而生成螺桿驅動訊號,驅動著螺桿機構53。在螺桿機構53上,雖未圖示,但具有用來保持光學拾取器51的主軸、螺桿馬達、傳動齒輪等機構,藉由隨著螺桿驅動訊號而驅動螺桿馬達,光學拾取器51就會進行所要的平滑移動。
轉軸伺服電路62係進行使轉軸馬達52作CLV或CAV旋轉的控制。
轉軸伺服電路62,係將對搖擺訊號之PLL處理所生成的時脈,當作現在的轉軸馬達52之旋轉速度資訊而取得,將其與所定之CLV或CAV的基準速度資訊作比較,以生成轉軸錯誤訊號。
又,於資料再生時,讀取器/寫入器電路55內的PLL所生成的再生時脈(作為解碼處理之基準的時脈),係為現在的轉軸馬達52的旋轉速度資訊,因此將其與所定之CLV基準速度資訊作比較,也可生成轉軸錯誤訊號。
然後,轉軸伺服電路62係將隨應於轉軸錯誤訊號而生成的轉軸驅動訊號予以輸出,執行轉軸馬達52的旋轉。
又,轉軸伺服電路62,係隨應於來自系統控制器60的轉軸加速/煞車控制訊號而產生轉軸驅動訊號,也執行轉軸馬達52的啟動、停止、加速、減速等之動作。
以上的伺服系及記錄再生系的各種動作,係藉由微電腦所形成之系統控制器60所控制。
系統控制器60係隨應於來自主機機器120的命令而執行各種處理。
例如若從主機機器120發出寫入命令,則系統控制器60係首先使光學拾取器51移動到欲寫入之位址。然後,ECC編碼器/解碼器57係藉由變解調電路56,針對從主機機器120所傳輸過來之資料,執行上述的編碼處理。然後,上述,來自讀取器/寫入器電路55的雷射驅動脈衝係被供給至雷射驅動器63,以執行記錄。
又,例如從主機機器120供給了要求碟片1中所記錄之某個資料之傳輸的讀取命令時,首先進行以所被指示之位址為目的的存取動作控制。亦即對伺服電路61發出指令,以讀取命令所指定之位址為目標,執行光學拾取器51的存取動作。
其後進行,將該所被指示之資料區間的資料傳輸至主機機器120所需的必要之動作控制。亦即進行來自碟片1的資料讀出,執行讀取器/寫入器電路55、變解調電路56、ECC編碼器/解碼器57中的解碼/緩衝等,而將所被要求的資料,予以傳輸。
又,在來自主機機器120的寫入命令之際,作為上述之RMW是進行資料讀出,但此時也是,系統控制器60,係以包含改寫對象之扇區的叢簇為對象,進行同樣的讀出控制。
此外,這些資料的記錄再生時,系統控制器60係可使用搖擺電路58及位址解碼器59所偵測出來的ADIP位址而進行存取或記錄再生動作之控制。
又,在碟片1被裝填之際等所定時點上,系統控制器60係執行碟片1之BCA中所被記錄之獨特ID、或在再生專用領域中以搖擺凹軌方式而被記錄的預錄資訊(PIC)之讀出。
此時,首先以BCA、PIC為目的而進行找尋動作控制。亦即對伺服電路61發出指令,執行令光學拾取器51往碟片最內緣側的存取動作。
其後,執行光學拾取器51的再生追蹤,獲得身為反射光資訊的推挽訊號,執行搖擺電路58、讀取器/寫入器電路55、ECC編碼器/解碼器57所致之解碼處理。藉由獲得作為BCA資訊或預錄資訊的再生資料。
系統控制器60係基於如此所讀出的BCA資訊或預錄資訊,進行雷射功率設定或防拷處理等。
在圖中係圖示了系統控制器60內的快取記憶體60a。該快取記憶體60a係被使用於,例如,從碟片1之TDMA所讀出的資訊、或其更新時。
系統控制器60係例如在碟片1被裝填之際控制著各部,執行TDMA中所記錄之各種管理資訊的讀出,將所讀出之管理資訊保持在快取記憶體60a。也包含上述的DFL項目之資訊。
其後,資料改寫或缺陷導致交替處理被進行之際,係將快取記憶體60a內的管理資訊逐一更新。
例如亦可每當藉由LOW而進行交替處理、進行包含DFL項目的管理資訊之更新之際,每次就會於碟片1的TDMA中,將管理資訊進行追加記錄。可是,如果如此,則碟片1的TDMA會很快消耗。
於是,例如直到碟片1被從碟片驅動裝置排片(排出)為止的期間,只在快取記憶體60a內進行管理資訊的更新。然後,在排片時等,將快取記憶體60a內的最終(最新)的管理資訊,寫入至碟片1的TDMA。如此一來,就可總結多數次管理資訊之更新而在碟片1上進行更 新,可降低碟片1的TDMA之消耗。
順便一提,該圖10的碟片驅動裝置的構成例,係以被連接在主機機器120的碟片驅動裝置為例子,但亦可為不被其他機器所連接的形態。此情況下,可設置操作部或顯示部,而資料輸出入的介面部位之構成,係與圖10不同。亦即,相應於使用者操作而進行記錄或再生,並且形成有各種資料之輸出入所需的端子部即可。
當然,作為構成例係亦可有其他多樣考慮,例如亦可考慮記錄專用裝置、再生專用領域的例子。
<4.資料改寫處理>
說明以上的碟片驅動裝置中的資料改寫(LOW)之際的系統控制器60之控制處理例。
圖11係圖示,作為LOW的資料改寫之際的系統控制器60之處理。
系統控制器60,係一旦從主機機器120接收以某個扇區為對象的寫入命令及作為更新用資料的扇區資料,就使圖11的處理從步驟S10前進至S11而進行讀取控制。這是作為RMW的資料讀出之控制。具體而言,系統控制器60係控制各部,以讀出將含有改寫對象之扇區的叢簇之資料。然後,將改寫對象之扇區的更新用資料、和其他扇區的已記錄資料加以合併,生成叢簇單位的寫入資料。
然後在步驟S12中,系統控制器60係進行,步驟 S11所生成的叢簇單位之寫入資料往碟片1的寫入控制。系統控制器60係如上述控制各部以使其執行資料寫入。此情況下,指定的寫入位置係為碟片1上的未記錄狀態之PCN。該PCN係成為交替目標PCN。
在步驟S13中,系統控制器60,係進行本次的資料改寫所相應之管理資訊更新。具體而言係進行下次的可寫入位置之資訊的更新、或上述的DFL項目之更新等。此外,此處的管理資訊之更新,係對讀入至快取記憶體60a內的TDMA之資訊來進行即可,但亦可寫入至碟片1。或者亦可為,碟片1被裝填的期間係在快取記憶體60a內做更新,在碟片排片、電源關閉等所定之時序上,寫入至碟片1。
在如此的資料改寫處理中,在本實施形態中,尤其是在步驟S11中的讀取控制之際,實現利用上述DFL項目的有效率之處理。
此處為了理解實施形態的處理,以圖12說明比較例。
圖12係為圖11的步驟S11之讀取控制中,不使用擴充項目時的處理例。
作為RMW所需之讀取處理,首先系統控制器60係在步驟S101中進行包含改寫對象扇區的叢簇之資料的讀出控制。亦即係為包含從主機機器120指示改寫之扇區的叢簇。
該讀出控制所相應的讀出動作中,該當叢簇之資料被 適正地讀出時,則系統控制器60係從步驟S102前進至S103,將關於改寫對象之扇區的更新用資料、與讀出的叢簇之扇區資料加以合併,生成叢簇單位的寫入資料,前進至資料寫入控制(圖11的步驟S12)。以上係為讀出正常完成的情形。
另一方面,若因某種原因而該當叢簇之資料讀出並不成功,則系統控制器60係從步驟S102前進至S150。
首先在步驟S150中,將發生該當讀出錯誤的叢簇中所含之扇區資訊予以讀出。若為BD方式的碟片,則叢簇中作為附加資訊而被記錄有扇區狀態和PLA(Previous Location Address)。扇區狀態,係針對該叢簇內的各扇區而表示有效/無效等的資訊。PLA係為前次改寫中作為交替目標的叢簇之位址。
若為讀出失敗的叢簇,則扇區資訊會有可讀出的情形和無法讀出的情形。若扇區資訊為無法讀出,則系統控制器60係從步驟S151前進至S158,判定為讀取錯誤。然後本次的改寫對象之扇區以外之有效的扇區資料係變成無法收集,因此在步驟S159中使用無效資料來進行合併,生成叢簇單位的寫入資料。亦即,生成配置本次更新資料的扇區以外之各扇區,係全部都是無效資料(例如“0”資料)的叢簇單位之寫入資料,前進至資料寫入控制(圖11的步驟S12)。
若扇區資訊是可讀出,則系統控制器60係從 步驟S151前進至S152,判斷是否回溯到其他叢簇。亦即作為PLA是否表示了其他叢簇。若不回溯,則在步驟S158中視為讀取錯誤,在步驟S159中使用假資料進行合併。
若要回溯至其他叢簇,則系統控制器60係前進至步驟S153,進行PLA所示的叢簇,亦即之前資料曾經被記錄之場所的資料之讀出控制。
然後若該其他叢簇之讀出為成功,則系統控制器60係從步驟S154前進至S156,將該當讀出之叢簇之有效的扇區之資料予以合併。
但是,並不一定藉由1次回溯的叢簇之讀出,就能湊齊所有必要的有效扇區之資料。這裡所謂的必要之有效扇區,係為例如,本次更新的扇區以外的所有扇區的意思。
於是在步驟S157中,判斷必要的扇區之資料是否有湊齊。亦即,本次更新的扇區資料以外之所有扇區的資料是否被讀出,是否能夠將這些加以合併。
作為本次的更新對象之扇區以外之所有扇區是湊齊了有效的扇區資料的情況下,則系統控制器60係從步驟S157前進至S103,將讀出的有效的扇區資料與更新用資料加以合併。藉以就可形成不含假資料的叢簇單位之寫入資料,因此前進至資料寫入控制(圖11的步驟S12)。
亦即,即使當具有記錄對象之扇區的叢簇之讀出是失敗時,由於回溯到過去記錄的叢簇而可收集扇區資料,因此變成不視為讀取錯誤的情形。
另一方面,若在步驟S157中判斷為無法湊齊必要的扇區資料,則系統控制器60係回到步驟S152,參照回溯而讀出的叢簇之扇區資訊,然後再次確認是否回溯(PLA是否有表示)。
然後若要回溯則進行步驟S153~S156,或者若不回溯則在步驟S158中視為讀取錯誤。
又有時候回溯到的叢簇是無法讀出。此時系統控制器60係從步驟S154回到S150,將讀出失敗的叢簇之扇區資訊予以讀出。然後根據扇區資訊是否讀出,進行上述的處理。
藉由如以上般地進行處理,即使最初含有改寫對象之扇區的叢簇的讀出失敗,仍可回溯到過去曾經交替過的叢簇而找出有效的扇區資料,不視為讀取錯誤,僅使用有效的扇區資料就可生成叢簇單位的寫入資料,會發生如此情形。
但是會有以下的不利點。
首先,作為步驟S150而發生了讀出失敗的叢簇的扇區資訊若無法讀出,則原本就不能回溯,且無法判斷哪個扇區係為有效扇區。原本在讀出失敗的叢簇中,經常也是無法讀出扇區資訊。因此,探索有效的扇區資料而能夠回復的可能性係比較低。
又,為了回溯而將PLA所示的叢簇一個一個地予以讀出,因此對必要的資訊之場所的存取時間會增加。因此直到生成回復了有效之扇區資料的叢簇單位之寫入資料為 止,需要時間。又,若回溯到最後為止而無法讀出時才最終會變成讀取錯誤,因此變成讀取錯誤的情形也是需要時間。由於如此的情事而導致圖11的步驟S11之處理需要長時間,最終導致對於寫入命令的往主機機器120之反應會變慢。
為了解決這些不良情形,在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是在碟片1中記錄上述的擴充項目,同時,碟片驅動裝置,係即使LOW之際的讀出失敗,仍利用擴充項目而進行有效率的扇區資料之回復或讀取錯誤判定。
圖13中圖示實施形態的碟片驅動裝置所做的圖11的步驟S11之讀取控制(處理例I)。
作為RMW所需之讀取處理,首先系統控制器60係在步驟S101中進行所記錄的叢簇之資料的讀出控制。亦即係為包含從主機機器120指示改寫之扇區的叢簇。此外,針對具有主機機器120所指定之扇區的叢簇,已經被進行過一次以上的LOW,而已被登錄有交替項目的情況下,則該交替項目之交替目標叢簇就變成讀出對象。
該讀出控制所相應的讀出動作中,該當叢簇之資料被適正地讀出時,則系統控制器60係從步驟S102前進至S103,將關於改寫對象之扇區的更新資料、與讀出的叢簇之扇區資料加以合併,生成叢簇單位的寫入資料,前進至資料寫入控制(圖11的步驟S12)。以上係為讀出正常完成的情形,目前為止是和圖12的比較例相同。
若因某種原因而該當叢簇之資料讀出並不成 功,則系統控制器60係從步驟S102前進至S110。
在步驟S110中,系統控制器60係將該當讀出錯誤發生的叢簇之扇區資訊,從DFL項目加以取得。亦即,在DFL項目之中,檢索出本次資料讀出失敗的叢簇是被登錄成為交替目標叢簇的交替項目。
然後在步驟S111中,系統控制器60係確認,與該當叢簇被視為交替目標叢簇之交替項目建立關連的擴充項目是否已登錄。
讀出失敗的對象之叢簇,並非過去進行LOW而被記錄的情況下,該當叢簇被視為交替目標叢簇之交替項目,原本就不存在。又,即使能夠檢索到相符的交替項目,若該交替項目之擴充旗標=0,則擴充項目係不存在。這些情況下係無法回復有效扇區資料,因此系統控制器60係從步驟S111前進至S117,判定為讀取錯誤。然後本次的改寫對象之扇區以外之有效的扇區資料係變成無法收集,因此在步驟S118中使用無效資料來進行合併,生成叢簇單位的寫入資料。亦即,生成配置本次更新資料的扇區以外之各扇區,係全部都是無效資料(例如“0”資料)的叢簇單位之寫入資料,前進至資料寫入控制(圖11的步驟S12)。
若有關於讀出失敗之叢簇的擴充項目存在時,則系統控制器60係從步驟S111前進至S112,確認是否還能讀出有效的扇區資料。亦即確認第1擴充項目的扇區位元映像或第2擴充項目的前LOW叢簇號碼、位元 映像開始旗標,為了扇區資料回復而確認是否還能夠回溯讀出。
若有讀出有效之扇區資料的可能性,亦即尚未回溯的情況下,則前進至步驟S113,基於擴充項目之資訊,特定出需要補足之扇區資料所被記錄的場所(位址:PCN及扇區號碼),進行對該當位址的資料讀出控制。
然後若必要之扇區資料已被讀出時,則系統控制器60係從步驟S114前進至S115,將該當讀出的叢簇的有效之扇區的資料,予以合併。此情況下也是,並不一定藉由1次的補足資料之讀出,就能湊齊所有的必要之有效扇區之資料。此情況下,所謂必要之扇區也是意味著例如,以本次的寫入命令所更新的扇區以外之所有扇區。
於是在步驟S116中,判斷必要的扇區之資料是否有湊齊。亦即,本次更新的扇區以外之各扇區的資料是否被讀出,是否能夠將這些加以合併。
作為本次的更新對象之扇區以外之所有扇區是湊齊了有效的扇區資料的情況下,則系統控制器60係從步驟S116前進至S103,將讀出的有效的扇區資料與更新用資料加以合併。藉以就可形成不含假資料的扇區資料所致之叢簇單位之寫入資料,因此前進至資料寫入控制(圖11的步驟S12)。
亦即,即使當具有記錄對象之扇區的叢簇之讀出是失敗時,由於參照DFL項目而回溯到過去記錄的叢簇而可收集扇區資料,因此變成不視為讀取錯誤的情形。
系統控制器60係在步驟S114中判定為讀出失敗時,則回到步驟S112。又,在步驟S116中,若判斷為必要的扇區之資料尚未湊齊時,也回到步驟S112。
這些時候,若還有可能回溯,則基於DFL項目之資訊,在步驟S113中進行需要補足的資料所被記錄之場所的資料讀出控制。
另一方面,必要的扇區之資料未湊齊的狀態,且步驟S112中無法回溯的狀態、亦即更往前回溯所需之資訊並不存在於DFL項目中的情況下,則在步驟S117中判定為讀取錯誤,在步驟S118中使用無效資料進行合併,前進至資料寫入控制(圖11的步驟S12)。
使用圖9來說明以上的處理,特別是步驟S113的處理之具體例。
例如現在假設DFL項目是圖9D的狀態。假設從主機機器120係供給了指示叢簇CL-A內的某個扇區之改寫的寫入命令及更新用資料。
此情況下,在RMW動作中是隨應於寫入命令,首先,現時點之交替項目E4之交替目標PCN所示的叢簇CL-D係成為讀出對象,但若其讀出失敗而前進至步驟S112,則針對該叢簇CL-D會檢索交替項目E4、擴充項目E5、E6。
藉由第1擴充項目E5的扇區位元映像,叢簇CL-D之有效的扇區係可確認,因此在步驟S113中,就變成可以嘗試該當有效的扇區之讀出。
又,在此階段中,即使必要的扇區資料未湊齊,仍可根據第2擴充項目E6的前LOW叢簇號碼,來確認叢簇CL-C,可存取叢簇CL-C而收集必要的扇區資料。藉由此處理,就會發生能夠收集合併所需之必要的扇區資料的情形。
又假設DFL項目是圖9F的狀態。和上記同樣地,假設從主機機器120係供給了指示叢簇CL-A內的某個扇區之改寫的寫入命令及更新用資料。
此情況下,在RMW動作中是隨應於寫入命令,首先,現時點之交替項目E10之交替目標PCN所示的叢簇CL-F係成為讀出對象,但若其讀出失敗而前進至步驟S112,則針對該叢簇CL-F會檢索交替項目E10、擴充項目E8、E9、E11、E12。
藉由第1擴充項目E11的扇區位元映像,叢簇CL-F之有效的扇區係可確認,因此在步驟S113中,就變成可以嘗試該當有效的扇區之讀出。
又,在此階段中,即使必要的扇區資料未湊齊,仍可根據第2擴充項目E12的前LOW叢簇號碼,來確認叢簇CL-E,可根據叢簇CL-E的第1擴充項目E8,來確認叢簇CL-E中的有效的扇區,因此在步驟S113中,變成可以嘗試該當有效扇區之讀出。
然後在此階段中,即使必要的扇區資料未湊齊,仍可根據第2擴充項目E9的前LOW叢簇號碼,來確認叢簇CL-C,可存取叢簇CL-C而收集必要的扇區資料。藉由以 上的處理,就會產生可以回復扇區資料的情形。
此外,第2擴充項目E9係為位元映像開始旗標=1,因此不能繼續回溯下去。在此狀態下若扇區資料未湊齊,則視為讀取錯誤。
在如此的實施形態的處理例I中,即使最初含有改寫對象之扇區的叢簇的讀出失敗,仍可參照DFL項目而回溯到過去曾經交替過的叢簇而找出有效的扇區資料,不視為讀取錯誤,僅使用有效的扇區資料就可生成叢簇單位的寫入資料,會發生如此情形。
這相較於比較例,會有如下的優點。
首先,有別於讀出失敗之叢簇的其他場所(管理領域)中的DFL項目,是記錄了扇區資訊,因此扇區資訊(尤其是扇區位元映像或前LOW叢簇號碼)的讀出可能性,是遠高於比較例的情形。若無扇區資訊則回溯的有效的扇區資料無法復原,因此復原強度被大幅提升。
又,為了生成叢簇單位之寫入資料的合併處理,而必須補足的扇區資料的記錄位置(位址),係可根據DFL項目而直接判別。這相較於將叢簇一一讀出,然後確認有效的扇區是否存在的比較例,存取效率被提升的非常多。因此扇區資料回復所需時間也可大幅縮短。
尤其是,DFL項目係可在快取記憶體60a內做確認,扇區位元映像或前LOW叢簇號碼之確認時不需要碟片存取,這也牽涉到處理之效率化或存取效率之提升。
又,由於可以使用DFL項目來確認是否可能回溯, 在判定為不可能的時點上就可做讀取錯誤判定,因此變成讀取錯誤的時候,仍可縮短時間。
由於這些理由,圖11的步驟S11之處理時間係被縮短,對主機機器120的反應也會提升。
接著用圖14,表示圖11的步驟S11之讀取控制(處理例II)。此外與圖13相同的處理係標示相同的步驟號碼並省略詳細說明。
在圖14的處理例II中,系統控制器60係在步驟S102中,含有從主機機器120指示改寫之扇區的叢簇的讀出失敗時,和圖13同樣地前進至步驟S110、S111,但特別是在有擴充項目存在時,則在步驟S121中根據DFL項目之資訊來判斷交替叢簇是否可連續讀出。
此處所謂的交替叢簇能夠連續讀出,係指過去的複數次的LOW中進行過資料寫入的叢簇,亦即為了收集扇區資料而逐一回溯的所有叢簇,在碟片1上是呈現實體性連續的情形。
例如圖9F的情況下,叢簇CL-F、CL-E、CL-C是否為實體性連續的叢簇,係根據其PCN來判斷。
在實際的使用態樣中,LOW時進行資料寫入的交替叢簇,其管理資訊是藉由例如TDMA內所被記錄的NWA(Next Writable Address),而被指定。該NWA,係為表示下次可進行寫入之PCN的資訊。然後NWA係每次資料改寫動作被進行,就會被更新以使得進行過寫入的下個PCN就會被指定。因此,某個叢簇之扇 區資料之更新若被重複進行,則交替叢簇係呈實體性連續的可能性很高。
在有如此狀況的時候,過去的複數叢簇之讀出,係將該當複數叢簇進行連續讀出,是有效率的。
而在將交替叢簇連續讀出時,系統控制器60係從步驟S121前進至S122,控制以將該當複數叢簇予以連續讀出。
然後若讀出為成功,則系統控制器60係從步驟S123前進至S124,將該當讀出之叢簇之有效的扇區之資料予以合併。然後,在步驟S125中判斷本次更新的扇區資料以外之必要的扇區之資料是否湊齊,若湊齊則前進至步驟S103。
另一方面,步驟S123中判斷為讀出失敗時,或步驟S125中判斷為必要的扇區尚未湊齊時,則在步驟S117中視為讀取錯誤,在步驟S118中使用無效資料進行合併,前進至資料寫入控制(圖11的步驟S12)。
在步驟S121中若判斷為交替叢簇是無法連續讀出的狀態,則系統控制器60係進行步驟S112、S113、S114、S115、S116之處理。這就和圖13的處理相同。
如以上在圖14的處理例II中,若為逐一回溯的複數叢簇是實體性連續而能讀出的狀態,則連續進行這些叢簇之讀出。藉此可使叢簇存取效率化,可獲得能夠使圖11的讀取處理迅速完成的機會。
此外,在圖14的例子中,能回溯的複數叢簇之全部 都是實體性連續的情況下係進行步驟S122之處理,但亦可適用於一部分的連續叢簇。亦即,在可藉由DFL項目而辨識成可以回溯的複數叢簇之中,只有一部分的複數叢簇是實體性連續的情況下,則當然亦可將該連續的叢簇一口氣連續讀出。藉此也可提升讀取效率。
接著,圖11的步驟S13之管理資訊更新之中,有關DFL項目之更新處理,以圖15來說明。
隨應於進行LOW而系統控制器60會需要DFL項目之更新。亦即,如圖8、圖9所說明,會進行隨著寫入狀況而將交替項目予以生成/更新,或將擴充項目予以生成等處理。
系統控制器60係在步驟S30中,將交替項目(項目類型“0”的DFL項目)予以更新。亦即如圖9中所說明,生成使得表示新交替目標叢簇的交替目標PCN會對應於交替來源之叢簇(交替來源PCN)的交替項目。
此外,關於擴充旗標,此時點上若既存之交替項目(以下稱為「舊交替項目」)為“1”,則為了更新而生成的交替項目也會是“1”。即使舊交替項目為“0”,本次讀取錯誤已經發生,符合上述的擴充項目之追加之規則(a)的情況下,為了生成擴充項目,所生成的交替項目中的擴充旗標=1。
若舊交替項目的擴充旗標=0,且本次讀取錯誤未發生,則為了更新而生成的交替項目中也是設成擴充旗標=0。
在步驟S31中,會隨著本次的RMW中是否發生讀取錯誤,而處理會有所分歧。讀取錯誤未發生的情況下,在步驟S32中,隨著對應的擴充項目是否存在而處理會有所分歧。
此外,此時的擴充項目之存在有無,係並非參照步驟S30中所生成的交替項目,而是參照舊交替項目的擴充旗標。
若讀取錯誤沒有發生,且擴充項目不存在時,則上述的擴充項目之追加之規則(a)(b)(c)之任一者均不相符,因此不會生成擴充項目。然後系統控制器60係在步驟S40中將舊交替項目予以刪除而結束DFL更新處理。
這就變成在圖9A、圖9B、圖9C中所說明的DFL更新處理。
若讀取錯誤沒發生但有擴充項目存在,則符合規則(b)。於是系統控制器60係在步驟S33中檢索相符的擴充項目,在步驟S34中先將扇區位元映像予以合併然後追加第1、第2擴充項目。在步驟S35中,刪除既存的擴充項目。然後系統控制器60係在步驟S40中將舊交替項目予以刪除而結束DFL更新處理。
這就變成在圖9E中所說明的DFL更新處理。
讀取錯誤發生時,亦即圖13或圖14的步驟S158、S159之處理已被進行的情況下,則系統控制器60係在步驟S36中隨著對應之擴充項目是否存在而處理會有 所分歧。
若擴充項目不存在,則符合規則(a)。於是系統控制器60係在步驟S39中生成擴充項目並登錄。
具體而言,系統控制器60係生成:項目類型“1”、子類型“0”、將交替目標PCN當作位元映像PCN、具有與該位元映像PCN對應的扇區位元映像的第1擴充項目。
又系統控制器60係生成:項目類型“1”、子類型“1”、將交替目標PCN當成位元映像PCN,然後設成位元映像開始旗標=1,將前次的LOW之交替目標PCN當成前LOW叢簇號碼的第2擴充項目。然後在步驟S40中刪除舊交替項目。
這就變成在圖9D中所說明的DFL更新處理。
若讀取錯誤有發生,且有擴充項目存在,則符合規則(c)。於是系統控制器60係在步驟S37中檢索相符的擴充項目,在步驟S38中追加第1、第2擴充項目。
具體而言,系統控制器60係生成:項目類型“1”、子類型“0”、將交替目標PCN當作位元映像PCN、具有與該位元映像PCN對應的扇區位元映像的第1擴充項目。
又系統控制器60係生成:項目類型“1”、子類型“1”、將交替目標PCN當成位元映像PCN,然後設成位元映像開始旗標=0,在檢索到的既存之擴充項目之中將 最新之擴充項目之位元映像PCN當成前LOW叢簇號碼的第2擴充項目。此外,此時係不刪除既存的擴充項目。
然後系統控制器60係在步驟S40中將舊交替項目予以刪除而結束DFL更新處理。
這就變成在圖9F中所說明的DFL更新處理。
藉由如以上般地進行DFL項目之更新,如上述的圖13、圖14的利用了DFL項目的扇區資料之回復就成為可能。
<5.總結及變形例>
以上說明的本實施形態,係可獲得如下效果。
實施形態的碟片驅動裝置係具備:寫入讀出部,係可對碟片1(記錄媒體)進行:扇區(所定資料量之第1資料單位)是呈複數連續之叢簇(第2資料單位)的資料寫入及扇區單位的資料讀出。所謂寫入讀出部,係為:光學拾取器51、轉軸馬達52、螺桿機構53、矩陣電路54、讀取器/寫入器電路55、調變解調電路56、ECC編碼器/解碼器57、搖擺電路58、伺服電路61、轉軸伺服電路62、雷射驅動器63所致之構成部位。又碟片驅動裝置係具備:作為控制部的系統控制器60。系統控制器60係隨應於來自主機機器120的扇區資料之改寫指示,使用該改寫指示所涉及之更新用資料和從碟片1所讀出的已記錄資料,來生成叢簇單位的寫入資料,對寫入讀出部下達指示,使其將寫入資料予以寫入至碟片1上的未記錄位址 (實施RMW的LOW)。又,系統控制器60係將已寫入有寫入資料的位址視為交替目標而與交替來源之位址建立對應的交替資訊(交替項目)予以生成或更新,然後隨應於規則(a)(b)(c)所示的所定條件,將擴充交替資訊(第1、第2擴充項目)其中含有關於寫入資料中的各扇區的有效/無效資訊(扇區位元映像),作為與交替項目建立了關連的資訊而加以生成。
將含有更新用資料的寫入資料,記錄至碟片1上與已記錄資料不同的位置,並且藉由管理其交替資訊,而使一次寫入型碟片的資料改寫成為可能。
此處寫入讀出部所進行的資料寫入雖然是叢簇單位,但若從主機機器120有下達扇區單位的資料改寫之指示的情況下,則將已記錄之叢簇予以讀出,將有效的扇區資料與更新的扇區資料加以合併而生成叢簇單位之資料,對碟片1進行寫入。這就是所謂的RMW。此時即使叢簇之讀出一度失敗,藉由存取過去的交替叢簇,有時候仍可讀出有效的扇區資料。如此的扇區資料的回復之際,在本實施形態中是參照DFL項目。這是因為,根據DFL項目就可判斷有效的扇區。
藉此,就不需要特地讀出過去的叢簇來判斷有效的扇區,可大幅提升扇區資料之回復所需之存取效率。又因此可縮短RMW時的讀取處理時間,對主機機器120的反應也被提升。
又,系統控制器60係進行控制,以使得作為 相應於改寫指示的已記錄資料之讀出(RMW之際的讀取),叢簇單位的資料生成所必須的已記錄資料之讀出為不成功時,則參照擴充項目以確認必要之已記錄資料所被記錄的其他位址,令寫入讀出部執行從該當其他位址的資料之讀出(S110~S113)。
由於可參照擴充交替資訊,來確認身為必要之已記錄資料的有效資料所被記錄的位址,因此即使發生無法從改寫指示之對象位址讀出必要之已記錄資料的情況下,仍可有效率地掌握其他位址,嘗試已記錄資料之讀出。
又,系統控制器60,係即使從藉由擴充交替資訊而能確認的所有其他位址進行讀出,但叢簇單位的寫入資料之生成上所必須的已記錄資料之讀出仍不成功的情況下,則判定為讀出錯誤(S117)。
亦即,從改寫指示之對象的位址的讀出係為不成功時,不會光就這點而認為讀出錯誤,還會從藉由擴充項目所確認到之位址嘗試讀出,即使如此仍無法獲得必要之已記錄資料時,則視為讀出錯誤。藉此可盡量避免讀出錯誤,可提高原本之RMW動作所致之資料改寫成功的可能性。
又,系統控制器60係在從碟片1成功讀出必要的已記錄資料的情況下,則將改寫指示所涉及之更新用資料與所讀出的已記錄資料加以合成,以生成寫入資料(S103)。另一方面,在判定為讀出錯誤的情況下,則將改寫指示所涉及之更新用資料與無效資料加以合成,以生 成叢簇單位的寫入資料(S118)。
藉此,即使必要的已記錄資料未能被讀出的情況下,至少改寫指示所涉及之更新用資料會被寫入至碟片1。亦即即使RMW的讀取失敗,從主機所指示的更新用資料之寫入係被執行,因而可提升記錄信賴性。
又系統控制器60,是以已經判定為讀出錯誤這件事情為條件,來生成擴充項目(S38、S39)。這是上記的規則(a)(c)的情形。
即使為讀出錯誤時,若改寫資料的寫入係被進行,則關於已經變成RMW之讀出錯誤的位址,藉由生成擴充項目並登錄,其後,過去的已記錄資料就會被找到。亦即在最為需要的時候,擴充項目才會被生成。
又,系統控制器60係在有關於讀出不成功之已記錄資料的擴充項目存在的情況下,則維持既存之擴充交替資訊、和已生成之擴充交替資訊之雙方(S38)。
藉由使新的擴充交替資訊與既存之擴充交替資訊併存,就可包含過去的讀出錯誤的部分,可將已記錄資料予以回溯而讀出。
又,系統控制器60係在將改寫指示所涉及之更新用資料與已記錄資料予以合成而生成的寫入資料對碟片1寫入的情況下,以關於已記錄資料的擴充項目的存在為條件,生成擴充項目其中含有既存之擴充項目的有效/無效資訊(扇區位元映像),並且刪除該當既存之擴充項目(S34、S35)。這是上記的規則(b)時的處理。
這是因為,即使已記錄資料之讀出係為成功而可適切地執行改寫,隨著過去讀出錯誤而已經生成有擴充交替資訊的情況下,為了包含過去的讀出錯誤的部分而找到已記錄資料,而會生成將既存之擴充交替資訊予以合併而成的擴充交替資訊。此情況下,既存之擴充交替資訊係不需要因此予以刪除,藉此可謀求DFL項目的效率化、容量削減。
又,系統控制器60係進行以下控制:在參照擴充項目而能夠確認位址的複數叢簇是在碟片1上呈實體性連續的情況下,令寫入讀出部執行從該當連續之複數叢簇的資料之連續讀出(S121、S122)。
若可回溯至已記錄資料之讀出的叢簇係為實體性連續,則對這些複數叢簇可以一次存取就加以讀出,藉此可使存取效率化。
又,系統控制器60係對寫入讀出部下達指示,使其將含有交替項目及擴充項目的管理資料寫入至碟片1。
例如如上述,含有DFL項目的管理資訊之更新,係可在快取記憶體60a上進行,但碟片排片或電源關閉之際等之所定時序上,會被寫入至碟片1。
藉由將含有交替項目及擴充項目的管理資料寫入至碟片1,碟片1被排片、再度裝填之際、或被裝填至其他碟片驅動裝置時,仍可參照如圖13、圖14的DFL項目來進行扇區資料之回復處理。
又,系統控制器60係將交替項目予以生成或更新,以使得對於最初之改寫動作時的交替來源之位址,會有最新的交替目標之位址被建立對應。又,作為擴充項目,係生成含有於改寫動作中曾作為交替目標之叢簇的PCN、和該PCN上之扇區位元映像的第1擴充項目;和於改寫動作中曾作為交替目標之叢簇的PCN、和本次的LOW來看前次以前RMW為成功的LOW之際的交替目標PCN的第2擴充項目。
藉由此構造,作為交替項目、擴充項目之機能,尤其是作為扇區資料之回復所需參照的資訊而實現必要最小限度的資訊保存機能。
作為本實施形態的記錄媒體的碟片1,係被設置有管理資訊領域(例如含TDMA的內圈區間),其中所記錄的管理資料係含有:將藉由資料改寫動作而已寫入有含更新用資料之寫入資料的位址視為交替目標而與交替來源之位址建立對應的交替項目;和與交替項目建立關連的資訊,且為含有寫入資料的叢簇中的扇區之有效/無效資訊的擴充項目。
藉由設計成可在管理資訊領域中記錄擴充項目的記錄媒體,在資料改寫之際,記錄裝置就可參照管理資料,來確認構成更新資料所需之有效的已記錄資料之存在或其位址。
此外,實施形態的碟片1中的管理資訊結構,例如DFL項目之格式、或交替項目、擴充項目之種 別,係僅為一例。只要是在RMW之際至少作為管理資訊而可判別有效的扇區資料或確認其位址的資訊形式即可。
又,圖11、圖13、圖14、圖15所說明的各處理也只是一例,當然可以想定會有多樣的變形例。
本發明的記錄媒體,係可適用成為BD以外之次世代光碟、卡片媒體、全像媒體、體積型記錄媒體等各種記錄方式、形狀之記錄媒體,且為一次寫入型之記錄媒體。
本發明的記錄裝置、記錄方法,係可適用成為這些各種之記錄媒體所對應的記錄裝置及其記錄方法。
此外,本說明書中所記載之效果僅為例示並非限定,又,亦可還有其他的效果。
此外,本技術係亦可採取如下之構成。
(1)一種記錄裝置,係具備:寫入讀出部,係可對記錄媒體進行:所定資料量之第1資料單位是呈複數連續之第2資料單位的資料寫入、及前記第1資料單位的資料讀出;和控制部,係隨應於前記第1資料單位的資料之改寫指示,使用該改寫指示所涉及之更新用資料和從前記記錄媒體所讀出的已記錄資料,來生成前記第2資料單位的寫入資料,對前記寫入讀出部下達指示使其將寫入資料予以寫入至記錄媒體上的未記錄位址,並且,將已寫入有前記寫入資料的位址視為交替目標而與交替來源之位址建立對應的交替資訊予以生成或更新,然後隨應於所定條件,將擴 充交替資訊其中含有關於前記寫入資料中的前記第1資料單位之各資料的有效/無效資訊,作為與前記交替資訊建立了關連的資訊而加以生成。
(2)如上記(1)所記載之記錄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以下控制:在相應於前記改寫指示而從記錄媒體的已記錄資料之讀出時,若必要的已記錄資料之讀出不成功,則參照前記擴充交替資訊以確認必要之已記錄資料所被記錄的其他位址,令前記寫入讀出部執行從該當其他位址的資料之讀出。
(3)如上記(2)所記載之記錄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即使從藉由前記擴充交替資訊而能確認的所有其他位址進行讀出,但前記第2資料單位的寫入資料之生成上所必須的已記錄資料之讀出仍不成功的情況下,則判定為讀出錯誤。
(4)如上記(3)所記載之記錄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從前記記錄媒體成功讀出必要的已記錄資料的情況下,則將前記改寫指示所涉及之更新用資料與所讀出的已記錄資料加以合成,以生成前記第2資料單位的寫入資料;在判定為前記讀出錯誤的情況下,則將前記改寫指示所涉及之更新用資料與無效資料加以合成,以生成前記第2資料單位的寫入資料。
(5)如上記(4)所記載之記錄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以已經判定為前記讀出錯誤為條件,來生成前記擴充交替資訊。
(6)如上記(5)所記載之記錄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有關於讀出不成功之已記錄資料的擴充交替資訊存在的情況下,則維持既存之擴充交替資訊、和已生成之擴充交替資訊之雙方。
(7)如上記(4)至(6)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記錄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將前記改寫指示所涉及之更新用資料與前記已記錄資料予以合成而生成的寫入資料對記錄媒體進行寫入的情況下,以關於前記已記錄資料的前記擴充交替資訊的存在為條件,生成擴充交替資訊其中含有既存之擴充交替資訊的前記有效/無效資訊,並且將該當既存之擴充交替資訊予以刪除。
(8)如上記(2)至(7)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記錄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以下控制:在參照前記擴充交替資訊而能夠確認位址的複數前記第2資料單位是在記錄媒體上呈實體性連續的情況下,令前記寫入讀出部執行從該當連續之複數第 2資料單位的資料之連續讀出。
(9)如上記(1)至(8)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記錄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對前記寫入讀出部下達指示,使其將含有前記交替管理資訊及前記擴充交替管理資訊的管理資料,寫入至前記記錄媒體。
(10)如上記(1)至(9)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記錄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將前記交替資訊予以生成或更新,以使得對於最初之改寫動作時的交替來源之位址,會有最新的交替目標之位址被建立對應;並且,作為前記擴充交替資訊是生成:第1擴充交替資訊,其中含有:曾於改寫動作中成為交替目標的第2資料單位之位址、和該第2資料單位中的前記第1資料單位之各資料的有效/無效資訊;和第2擴充交替資訊,其中含有:曾於改寫動作中成為交替目標的第2資料單位之位址、和前次以前的改寫動作時的交替目標之位址。
(11)一種記錄方法,係為具備寫入讀出部的記錄裝置的記錄方法,該寫入讀出部係可對記錄媒體進行:所定資料量之第1資料單位是呈複數連續之第2資料單位的資料寫入、及前記第1資料單位的資料讀出;其係具備:隨應於前記第1資料單位的資料之改寫指示,使用該 改寫指示所涉及之更新用資料和從前記記錄媒體所讀出的已記錄資料,來生成前記第2資料單位的寫入資料,對前記寫入讀出部下達指示,使其將寫入資料予以寫入至記錄媒體上的未記錄位址的程序;和將已寫入有前記寫入資料的位址視為交替目標而與交替來源之位址建立對應的交替資訊予以生成或更新的程序;和隨應於所定條件,而將擴充交替資訊其中含有關於前記寫入資料中的前記第1資料單位之各資料的有效/無效資訊,當作與前記交替資訊建立關連的資訊而加以生成的程序。
(12)一種記錄媒體,係屬於被記錄有使用者資料和管理資料,並且,被進行所定資料量之第1資料單位是呈複數連續之第2資料單位的資料寫入,在前記第1資料單位的資料改寫之際,由更新用資料和已記錄資料而來的前記第2資料單位之寫入資料,係被寫入至未記錄位址的記錄媒體,其中,係被設置有管理資訊領域,其中所記錄的管理資料係含有:將藉由資料改寫動作而已寫入有寫入資料的位址視為交替目標而與交替來源之位址建立對應的交替資訊;和擴充交替資訊,係為與前記交替資訊建立了關連的資訊,且其中含有:關於前記寫入資料中的前記第1資料單位之各資料的有效/無效資訊。

Claims (7)

  1. 一種記錄裝置,係具備:寫入讀出部,係可對記錄媒體進行:所定資料量之第1資料單位是呈複數連續之第2資料單位的資料寫入、及前記第1資料單位的資料讀出;和控制部,係隨應於前記第1資料單位的資料之改寫指示,使用該改寫指示所涉及之更新用資料和從前記記錄媒體所讀出的已記錄資料,來生成前記第2資料單位的寫入資料,對前記寫入讀出部下達指示使其將寫入資料予以寫入至記錄媒體上的未記錄位址,並且,將已寫入有前記寫入資料的位址視為交替目標而與交替來源之位址建立對應的交替資訊予以生成或更新,然後隨應於所定條件,將擴充交替資訊其中含有關於前記寫入資料中的前記第1資料單位之各資料的有效/無效資訊,作為與前記交替資訊建立了關連的資訊而加以生成;前記控制部,係進行以下控制:在相應於前記改寫指示而從記錄媒體的已記錄資料之讀出時,若必要的已記錄資料之讀出不成功,則參照前記擴充交替資訊以確認必要之已記錄資料所被記錄的其他位址,令前記寫入讀出部執行從該當其他位址的資料之讀出;即使從藉由前記擴充交替資訊而能確認的所有其他位址進行讀出,但前記第2資料單位的寫入資料之生成上所必須的已記錄資料之讀出仍不成功的情況下,則判定為讀 出錯誤;在從前記記錄媒體成功讀出必要的已記錄資料的情況下,則將前記改寫指示所涉及之更新用資料與所讀出的已記錄資料加以合成,以生成前記第2資料單位的寫入資料;在判定為前記讀出錯誤的情況下,則將前記改寫指示所涉及之更新用資料與無效資料加以合成,以生成前記第2資料單位的寫入資料;在將前記改寫指示所涉及之更新用資料與前記已記錄資料予以合成而生成的寫入資料對記錄媒體進行寫入的情況下,以關於前記已記錄資料的前記擴充交替資訊的存在為條件,生成擴充交替資訊其中含有既存之擴充交替資訊的前記有效/無效資訊,並且將該當既存之擴充交替資訊予以刪除。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記錄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以已經判定為前記讀出錯誤為條件,來生成前記擴充交替資訊。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記錄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有關於讀出不成功之已記錄資料的擴充交替資訊存在的情況下,則維持既存之擴充交替資訊、和已生成之擴充交替資訊之雙方。
  4.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記錄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進行以下控制:在參照前記擴充交替資訊而能夠確認位址的複數前記第2資料單位是在記錄媒體上呈實體性連續的情況下,令前記寫入讀出部執行從該當連續之複數第2資料單位的資料之連續讀出。
  5.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記錄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對前記寫入讀出部下達指示,使其將含有前記交替管理資訊及前記擴充交替管理資訊的管理資料,寫入至前記記錄媒體。
  6.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記錄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將前記交替資訊予以生成或更新,以使得對於最初之改寫動作時的交替來源之位址,會有最新的交替目標之位址被建立對應;並且,作為前記擴充交替資訊是生成:第1擴充交替資訊,其中含有:曾於改寫動作中成為交替目標的第2資料單位之位址、和該第2資料單位中的前記第1資料單位之各資料的有效/無效資訊;和第2擴充交替資訊,其中含有:曾於改寫動作中成為交替目標的第2資料單位之位址、和前次以前的改寫動作時的交替目標之位址。
  7. 一種記錄方法,係為具備寫入讀出部的記錄裝置的記錄方法,該寫入讀出部係可對記錄媒體進行:所定資料量之第1資料單位是 呈複數連續之第2資料單位的資料寫入、及前記第1資料單位的資料讀出;其係具備:隨應於前記第1資料單位的資料之改寫指示,使用該改寫指示所涉及之更新用資料和從前記記錄媒體所讀出的已記錄資料,來生成前記第2資料單位的寫入資料,對前記寫入讀出部下達指示,使其將寫入資料予以寫入至記錄媒體上的未記錄位址的程序;和將已寫入有前記寫入資料的位址視為交替目標而與交替來源之位址建立對應的交替資訊予以生成或更新的程序;和隨應於所定條件,而將含有關於前記寫入資料中的前記第1資料單位之各資料的有效/無效資訊的擴充交替資訊,作為與前記交替資訊建立了關連的資訊而加以生成的程序;和在相應於前記改寫指示而從記錄媒體的已記錄資料之讀出時,若必要的已記錄資料之讀出不成功,則參照前記擴充交替資訊以確認必要之已記錄資料所被記錄的其他位址,令前記寫入讀出部執行從該當其他位址的資料之讀出的程序;和即使從藉由前記擴充交替資訊而能確認的所有其他位址進行讀出,但前記第2資料單位的寫入資料之生成上所必須的已記錄資料之讀出仍不成功的情況下,則判定為讀出錯誤的程序;和 在從前記記錄媒體成功讀出必要的已記錄資料的情況下,則將前記改寫指示所涉及之更新用資料與所讀出的已記錄資料加以合成,以生成前記第2資料單位的寫入資料的程序;和在判定為前記讀出錯誤的情況下,則將前記改寫指示所涉及之更新用資料與無效資料加以合成,以生成前記第2資料單位的寫入資料的程序;和在將前記改寫指示所涉及之更新用資料與前記已記錄資料予以合成而生成的寫入資料對記錄媒體進行寫入的情況下,以關於前記已記錄資料的前記擴充交替資訊的存在為條件,生成擴充交替資訊其中含有既存之擴充交替資訊的前記有效/無效資訊,並且將該當既存之擴充交替資訊予以刪除的程序。
TW105115053A 2015-05-25 2016-05-16 記錄裝置、記錄方法 TWI7054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05209 2015-05-25
JP2015105209 2015-05-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6985A TW201706985A (zh) 2017-02-16
TWI705435B true TWI705435B (zh) 2020-09-21

Family

ID=57393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5053A TWI705435B (zh) 2015-05-25 2016-05-16 記錄裝置、記錄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147452B2 (zh)
EP (1) EP3306611B1 (zh)
JP (1) JP6589981B2 (zh)
CN (1) CN107615386B (zh)
TW (1) TWI705435B (zh)
WO (1) WO20161899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82190B2 (ja) * 2017-04-25 2020-11-11 株式会社東芝 ディスク装置、コントローラ回路、及び制御方法
JPWO2021054243A1 (zh) * 2019-09-17 2021-03-25
CN111563053B (zh) * 2020-07-10 2020-12-11 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 处理Bitmap数据的方法以及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51242A (ja) * 2004-03-01 2005-09-15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情報記録媒体、情報記録媒体用の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情報記録媒体用の再生装置及び再生方法、記録又は再生制御用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並びに制御信号を含むデータ構造
WO2005109432A1 (ja) * 2004-05-11 2005-11-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情報記録装置
US20050270944A1 (en) * 2004-05-10 2005-12-08 Masayoshi Yoshida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he same, reproduc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he same,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record or reproduction control, and data structure including control signal
US20060126472A1 (en) * 2004-12-15 2006-06-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RMW for low, recording/reproducing method therefor, and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um therefor
JP2007080408A (ja) * 2005-09-15 2007-03-29 Hitachi-Lg Data Storage Inc 情報記録再生装置及びそのデータ再生方法、並びにその光ディスク
US8144550B2 (en) * 2004-06-15 2012-03-27 Panasonic Corporation Drive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a sequenti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tion on a write-once recording medium, and method of reproducing same
EP1881499B1 (en) * 2004-06-23 2012-07-1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verwriting data on recording-medium and the recording medium
US8599665B2 (en) * 2009-02-25 2013-12-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um, record reproduction apparatus, and record reproduction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03815A1 (en) * 1995-11-10 1997-10-29 Sony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1944380B (zh) * 2002-12-25 2013-03-2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一次写入多次读取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装置和信息再现装置
KR100974902B1 (ko) * 2003-03-17 2010-08-10 파이오니아 가부시키가이샤 추기형 기록 매체, 추기형 기록 매체용의 기록 장치 및 재생 장치
KR101009343B1 (ko) * 2004-02-24 2011-01-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기록 방법, 호스트 장치, 기록/재생 장치, 광 기록 정보저장 매체 및 그 방법을 수행하는 프로그램이 기록된컴퓨터 판독가능한 기록매체
US7940613B2 (en) * 2004-06-15 2011-05-10 Panasonic Corporation Drive device
KR100667758B1 (ko) * 2004-07-30 2007-01-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정보 저장 매체, 기록/재생 장치 및 기록/재생 방법
JP4379276B2 (ja) 2004-08-16 2009-12-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方法、記録装置、再生方法、再生装置、記録媒体
KR101253189B1 (ko) * 2004-10-14 2013-04-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기록매체 및 기록매체의 중첩 기록 방법 및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51242A (ja) * 2004-03-01 2005-09-15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情報記録媒体、情報記録媒体用の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情報記録媒体用の再生装置及び再生方法、記録又は再生制御用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並びに制御信号を含むデータ構造
US20050270944A1 (en) * 2004-05-10 2005-12-08 Masayoshi Yoshida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he same, reproduc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he same,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record or reproduction control, and data structure including control signal
WO2005109432A1 (ja) * 2004-05-11 2005-11-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情報記録装置
US8144550B2 (en) * 2004-06-15 2012-03-27 Panasonic Corporation Drive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a sequenti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tion on a write-once recording medium, and method of reproducing same
EP1881499B1 (en) * 2004-06-23 2012-07-1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verwriting data on recording-medium and the recording medium
US20060126472A1 (en) * 2004-12-15 2006-06-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RMW for low, recording/reproducing method therefor, and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um therefor
JP2007080408A (ja) * 2005-09-15 2007-03-29 Hitachi-Lg Data Storage Inc 情報記録再生装置及びそのデータ再生方法、並びにその光ディスク
US8599665B2 (en) * 2009-02-25 2013-12-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um, record reproduction apparatus, and record reproduction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15386A (zh) 2018-01-19
WO2016189923A1 (ja) 2016-12-01
US10147452B2 (en) 2018-12-04
JP6589981B2 (ja) 2019-10-16
JPWO2016189923A1 (ja) 2018-03-08
EP3306611B1 (en) 2020-01-15
US20180144769A1 (en) 2018-05-24
EP3306611A1 (en) 2018-04-11
CN107615386B (zh) 2020-02-21
TW201706985A (zh) 2017-02-16
EP3306611A4 (en) 2019-0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026519B2 (ja) 記録媒体、記録装置、再生装置、記録方法、再生方法
US7277371B2 (en) Recording medium, recording device, reproduction device, recording method and reproduction method
TWI246063B (en) Recording medium, recording device, regeneration device, recording method, and regeneration method
KR101034339B1 (ko) 기록매체, 기록장치, 재생장치, 기록방법, 재생방법
TWI276071B (en)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060087943A1 (en) Method of replacement process,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system
KR20060050480A (ko) 기록 방법, 기록 장치, 재생 방법, 재생 장치, 기록 매체
TWI705435B (zh) 記錄裝置、記錄方法
JP4872815B2 (ja) 記録装置、記録方法
JP4882861B2 (ja) 再生装置、管理情報取得方法
JP4835514B2 (ja) 再生装置、管理情報取得方法
JP4888215B2 (ja) 再生装置、記録媒体認識方法
JP4483854B2 (ja) 記録媒体、記録装置、再生装置、記録方法、再生方法
JP5021362B2 (ja) 再生装置、判定方法
JP4544260B2 (ja) 記録媒体、記録装置、再生装置、記録方法、再生方法
JP2010192110A (ja) 交替処理方法、記録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