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2356B - 真空容器閥 - Google Patents

真空容器閥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2356B
TWI702356B TW107112380A TW107112380A TWI702356B TW I702356 B TWI702356 B TW I702356B TW 107112380 A TW107112380 A TW 107112380A TW 107112380 A TW107112380 A TW 107112380A TW I702356 B TWI702356 B TW I70235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vacuum
valve
air
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23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43989A (zh
Inventor
鄭福耀
Original Assignee
第一防蝕管業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第一防蝕管業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第一防蝕管業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123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02356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439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439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23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2356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ckages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一種真空容器閥,至少包含:蓋體及真空閥,前述蓋體可為真空閥設置,當抽真空設備將蓋體搭載之容器抽真空時,得使容器形成真空狀態,藉由真空閥之外觀變化,讓使用者可輕易判斷容器內是否有空氣滲漏進去,以確保容器的內容物不與空氣接觸,達長久保存之目的。

Description

真空容器閥
本發明係為一種可藉由觀看真空閥的外觀變化,使用者可輕易查看容器是否有空氣滲入,以確保容器內之內容物可以長久保存之真空容器閥創新。
習知排氣閥,如發明第I360505號「真空單向排氣閥」,是配合袋體使用,並以一底蓋與袋體貼固,該底蓋的外壁上環設一凸緣,該凸緣的內部設一通氣孔,且該凸緣的外側環設一限位環,該限位環的內周形成一容置空間,該容置空間內設一氣室;及矽膠片係裝設於該容置空間內,並貼覆該凸緣以封閉該通氣孔,該矽膠片軸向貫設有氣孔;及該上蓋係位於該底蓋的外壁,其內壁設凸出的一環體,以使該環體內部形成一腔室,該上蓋的外壁設至少一排氣孔,該排氣孔係與該腔室連通,且該上蓋將該矽膠片夾合並封住。亦即,該習知技術乃是藉由矽膠片封閉底蓋的通氣孔,並於進行抽真空的動作時,會讓矽膠片變形,讓底蓋的通氣孔得被開啟,讓袋體內之空氣經由通氣孔及矽膠片的氣孔,再經由上蓋的排氣孔排出於外側,讓袋體形成密封狀態。其缺點為使用者無法判斷袋體內是否真處於真空狀態,無法確保袋體內之食物不會與空氣接觸,無法讓食物被長久保存,無法達成保鮮之目的。
為此,本案發明人,針對前揭習知者的問題,積多年相關容器之設計研發及製造經驗,乃發明本案。
本發明之目的,乃是可藉由真空閥之外觀變化,讓使用者得以快速發現容器內部是否處於真空狀態,適時調整容器之內容物,並可確保容器內容物可被長久保存,達保鮮目的之真空容器閥的創新。
本發明之次一目的是可由使用者按壓真空閥,讓真空閥產生吸盤密封之作用,以形成密封容器,亦可確保容器內不被昆蟲入侵或受潮。
本發明之真空容器閥,至少包含:蓋體與真空閥,其中蓋體可為各種形狀以配合容器之形狀而設置,前述蓋體可為真空閥設置,前述真空閥可與抽真空設備搭配運作,藉由抽真空設備將容器內之空氣抽出,當抽真空設備被移離後,因外部大氣壓力大於容器之內部壓力,足以讓真空閥的球形表面變形,並讓真空閥往下移動,使得真空閥的封閉環圍緊密吸附於蓋體上方,足以確保容器內為真空狀態。當有空氣滲入容器內或由使用者自己排除真空狀態,將使得容器內的真空狀態消失,讓容器內與外部大氣壓力接近或平衡時,足以讓真空閥的球形表面回復原狀,真空閥亦回復原狀,使用者可一目瞭然知悉容器之狀態,隨時調整容器之內容物,以達長久保存內容物之效果。
本發明之真空容器閥,其中真空閥係由矽膠或橡膠等柔韌性材料一體成型製成,至少包含有閥體,前述閥體內部設開口向下的閥室,前述閥體的邊壁並形成複數氣孔,讓容器內的空氣被抽出時,可經由該氣孔往外排出,位於前述閥體的下方設下環圍,係由複數葉片為等距分布,並於各葉片之間形成有間隔空間,讓容器內之空氣可以順利被抽出。位於前述閥體的上方設封閉環圍,當容器為真空狀態時,可以封閉緊貼於蓋體上方,以維持容器的真空狀態,位於前述封閉環圍,即閥體中央上方並形成有球形表面,當容器被抽真空時,該真空閥的閥室與容器內部均呈現真空狀態,讓該球形表面因外部大氣壓力大於容器內之壓力而內凹變形,使用者可由此得知悉容器的狀態。當有空氣滲入或由使用者拉動封閉環圍讓空氣進入容器內時,讓外部的大氣壓力與容器的內之壓力接近或相同時,前述球形表面可即時回復原狀,讓使用者可以知悉目前容器內為非真空狀態,方便開啟蓋體,讓使用者得以適時處置容器的內容物,避免內容物腐壞。
本發明之真空容器閥,當以抽真空設備將容器內之空氣抽出達到真空狀態,並將抽真空設備移離之瞬間,該真空閥將會產生向下位移,讓真空閥的封閉環圍緊密貼合封閉於蓋體上方,並讓球形表面產生凹入狀態,讓容器顯現出真空狀態。
本發明之真空容器閥,於不進行抽真空動作時,亦可由使用者直接壓迫前述真空閥,讓真空閥的封閉環圍緊密貼合封閉於蓋體上方,以可提供另種作為密封容器之效用,以防止昆蟲侵入容器內部或可防止容器內部受潮者。
本發明,於進行抽真空動作時,可以同時將容器內的溼氣抽出,對於亦含水分的食物,如薯片等,可長久保存,並維持其應有的脆度,甚至提升脆度。
本發明,只要將容器加上蓋體,即可進行抽真空動作,因此,目前市售的各種玻璃或陶瓷製成的包裝容器,都可被重複利用,避免被隨意丟棄,更符合環保訴求,更可長久保存的食物新鮮度,提升食品安全衛生。
為讓貴審查員能更了解本發明,該真空容器閥之最佳實施例,乃如圖式1~11所示,本發明之真空容器閥至少包含:蓋體1與真空閥2。
如圖1、6~10,前述蓋體1,係可配合容器之形狀而製成各種形狀,前述蓋體可為真空閥設置,因此,乃於蓋體1的適當位置設置有通孔10,前述通孔10的形狀係可配合真空閥2之閥體形狀、尺寸規格而定。前述蓋體1並形成有凹入部11,目的是要讓真空閥2的設置高度接近於蓋體的蓋體上表面12,並儘量避免突出於蓋體上表面,以方便容器的上、下堆置。
於前述蓋體1的下方設結合環圍13,前述結合環圍13的外側套設有柔韌性的密封環圍14,讓蓋體1與容器3的開口邊壁30結合時,可以產生適當之密封效果。前述密封環圍14以ㄈ型為最佳,當然如可以達成相同的密封效果,可以其他形狀為之。前述密封環圍14如採用ㄈ型,係包含位於上方的第一片體140,於前述第一片體140內側銜接直立片體141,並讓直立片體141的下方與位於下方的第二片體142的內側互為銜接。前述第一片體140適緊貼於蓋體1的結合環圍13的最上方內側。前述直立片體141適緊貼於於蓋體1的結合環圍13的直立面內側。前述第二片體142則為懸空狀。且讓第一片體140的厚度大於第二片體142的厚度,方便第二片體142被彎折。如此,當蓋體與容器結合的瞬間,藉由第二片體142被向上彎折,以與直立片體141緊貼或接近於緊貼,讓蓋體的結合環圍13與容器3的開口邊壁30之間至少可夾設直立片體與第二片體之厚度,且藉由柔韌性的密封環圍的材質,讓蓋體的結合環圍13與容器3之開口邊壁30的結合瞬間,可平均擠壓密封環圍14的直立片體141與第二片體142,達到自動調整蓋體1與容器的開口邊壁30的結合位置於最佳狀態(例如讓蓋體可位於容器之開口邊壁的中心向外擴散的範圍),如此,可更確保蓋體與容器結合,當容器內部被抽真空後,不會有滲漏之問題。
如圖1~5,前述真空閥2,係由矽膠或橡膠等柔韌性材料一體成型製成者,如有來自抽真空設備抽取空氣之較大吸力時,足以讓下環圍23被動變形,以配合抽氣之動作。前述真空閥2設閥體20,前述閥體20內部並形成開口向下的閥室21,前述閥室21的上方並形成類球型區21a,下方則與筒形區21b互為銜接,以增加閥室21之內容積,以利產生真空狀或容納較多空氣,利於閥體20之球形表面變形或回復原狀。
如圖2~5,前述閥體20的邊壁設複數氣孔22,前述複數氣孔22適位於閥體20之閥室21的筒形區21b範圍,為平均分布狀。平時,前述各氣孔22的最上端220並稍低於蓋體1之凹入部11的上表面110,藉由凹入部的壁面封閉氣孔,讓氣孔22的最上端220不能與容器外之空間連通,減少或防止容器3內之空氣與外部空間的空氣接觸之機會(如圖6)。當藉由抽真空設備4抽取容器內的空氣時,抽真空設備4的吸力足以讓真空閥2之下環圍23被動變形,真空閥2將被稍微往上拉提,使得前述氣孔22的最上端220稍高於蓋體1之凹入部11的上表面110,致使前述氣孔22的最上端220能與外部空間互為連通,容器3內之空氣即可經由前述氣孔22的最上端220,再經封閉環圍24之環周面與蓋體1之凹入部11的上表面110所生之間隙(係因空氣流動的壓力而自然產生,如無空氣流動壓力即無此間隙),排出於容器外側,即可將容器3內之空氣抽出。當抽真空設備4被移離的瞬間,因前容器外的大氣壓力大於真空狀態之容器內之壓力,前述真空閥2將受到大氣壓力之壓迫,將真空閥被往內推動以將容器封閉,讓容器達於真空狀態(如圖10)。
如圖2~5,位於前述閥體20下方設下環圍23,係由複數葉片為等距分布,並於各葉片之間形成有間隔空間230,前述間隔空間230係配合前述氣孔22之設置位置而定,讓容器3內之空氣可以順利進、出。由於前述真空閥2係由矽膠或橡膠等柔韌性材料一體成型製成,因此,前述下環圍23遭受來自抽真空設備的強大吸力時,而被動變形(如圖8及9),前述真空閥2將被稍往上拉提,使得前述氣孔22的最上端220稍高於蓋體1之凹入部11的上表面110,前述氣孔22的最上端220即可與外部空間互為連通,容器3內之空氣可經由前述氣孔22的最上端220,再經封閉環圍24之環周面與蓋體1之凹入部11的上表面110所生之間隙(係因空氣流動的壓力而自然產生,如無空氣流動壓力即無此間隙),排出於容器外側,以將容器3內之空氣抽出。
如圖2~5,位於前述閥體20上方設封閉環圍24,前述封閉環圍24並與閥體20接近於上端之間呈現向外向下傾斜狀之結合,前述封閉環圍24上方設一或以上之突緣240,方便使用者以手指推動或拔動前述封閉環圍,讓空氣進入容器內部,以解除容器之真空狀態,方便取出內容物。或如圖12,位於前述封閉環圍24的上方最外緣增設一指撥突緣240a,前述指撥突緣240a可為環狀,或由數段平均間隔分布狀,均無不可。
如圖6~9,當前述真空閥2與蓋體1結合後,可以讓真空閥2之封閉環圍24的環周241緊貼於蓋體1之凹入部11的上表面110,且讓前述封閉環圍24的內表面242與蓋體1之凹入部11的上表面110形成傘狀氣室243,方便讓容器之空氣排出於外,或讓外部空氣進入容器內部,且藉由該傘狀氣室243,足以真空閥2具備緊密封閉容器的通孔10,即貼合於凹入部11的上表面110之效果,足以讓容器維持真空狀態(如圖10);或直接作為密封容器(如圖11),讓本發明具備多種運用之實用設計。
如圖2~5,位於前述封閉環圍24中央,即真空閥2之閥體中央上方並形成有球形表面25,前述球形表面25的壁面厚度t1可小於閥體20之壁面厚度t2或封閉環圍24的壁面厚度t3。當然,此種不同厚度之設計為最理想,如果可以克服讓球形表面25的變形或回復原狀之設計目的,可讓前述t1≧t2或t3,亦無不可。
如圖6及7,當蓋體1與真空閥2組合時,可讓真空閥2之下環圍23穿過蓋體1之通孔10,並位於通孔10之下方,致使前述下環圍23的上表面可緊貼於凹入部的下表面111,並讓封閉環圍24的環周241可以緊觸於凹入部11之上表面110,並位於通孔上方的周邊,讓真空閥與蓋體被組合定位。之後,再將蓋體1與容器結合即可。
如圖8及9,當使用者將抽真空設備4(以真空泵進行抽真空)覆蓋於蓋體1,並位於真空閥2上方,被啟動後,前述抽真空設備4的真空吸力,足以讓前述真空閥2 之下環圍23被動變形,前述真空閥2將被稍微往上拉提,致使前述氣孔22的最上端220上移,而稍高於蓋體1之凹入部11的上表面110,讓前述氣孔22的最上端220能與容器3外之外部空間互為連通,前述容器3內之空氣將經由前述氣孔22的最上端220,再經封閉環圍24之環周241與蓋體1之凹入部11的上表面110所生之間隙(受到大量空氣之流動而被動產生者),排出於容器外,以將容器3內之空氣抽出答真空狀態。
如圖10,當容器內部達到真空程度時,此時使用者只要將抽真空設備4自真空閥2上方移開,該移開之瞬間,此時因外部大氣壓力大於內部呈真空狀態之容器內之壓力,致使前述真空閥2之閥體20的閥室21受到來自大氣之壓力,使得前述真空閥2之球形表面25因此產生內凹變形,並同時讓前述封閉環圍24被往內推移,讓封閉環圍24的內表面242緊密吸附封閉於凹入部11的上表面110,得以長久保持容器內部為真空狀態,且藉由前述真空閥2的球形表面25的凹入變形,可提供容器內部呈現真空狀態之訊息給使用者,讓使用者可隨時掌握容器之狀態,以安全長久保存容器之內容物(對於食物欠缺或售價過高時,可以藉由此種方法長久保存,以利將來食用)。
參照圖6及7,當外部空氣滲入容器內或因使用者拉動封閉環圍24,讓外部空氣進入容器3內,致使前述容器內部與外側的大氣壓力接近或相同時,該球形表面25之內、外均處於正常大氣壓力之下,而自動回復原狀,讓使用者可以知悉目前容器內為非真空狀態,方便開啟蓋體,讓使用者得以適時處置容器的內容物,避免食物腐敗。
如圖11,當作為密封容器時,使用者只要將前述真空閥2往下壓迫,讓前述封閉環圍24的內表面242緊密封閉吸附於凹入部11的上表面110,即可防止容器內部與外部空間的空氣接觸,避免容器內部受潮或昆蟲侵入,得作為密封容器使用,讓本發明具備第二種之實用結構設計。當然如要讓開啟蓋體,可如參照圖6及7,藉由使用者拉動封閉環圍24,讓外部空氣可進入容器3內,讓使用者可以方便開啟蓋體,取放容器內之內容物。至於容器可以為各種瓶狀容器、杯狀容器(如馬克杯)、盛裝容器等只要可與蓋體結合的容器,均無不可。
前述之實施例或圖式並非限定本發明之產品態樣、結構或使用方式,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之適當變化或修飾,皆應視為不脫離本發明之專利範疇。
由此,本發明藉由前述真空閥與抽真空設備搭配運作,再藉由抽真空設備將容器內之空氣抽出,讓容器內部可達到真空狀態,並因前述真空閥的球形表面的外側呈受來自外部空氣的大氣壓力,讓真空閥的球形表面因此發生變形內凹,以呈現出容器內部為真空狀態。惟當有空氣滲入容器內部,足以讓容器內部的真空狀消失時,使得容器內部與外部空氣壓力接近或平衡時,該真空閥的球形表面即會自動回復原狀,讓使用者可以一目瞭然,隨時調整容器之內容物,以確內容物之長久保存、保鮮,為本案之創新進步性組成。
1‧‧‧蓋體 10‧‧‧通孔 11‧‧‧凹入部 110‧‧‧上表面 111‧‧‧下表面 12‧‧‧蓋體上表面 13‧‧‧結合環圍 14‧‧‧密封環圍 140‧‧‧第一片體 141‧‧‧直立片體 142‧‧‧第二片體 2‧‧‧真空閥 20‧‧‧閥體 21‧‧‧閥室 21a‧‧‧類球型區 21b‧‧‧筒形區 22‧‧‧氣孔 220‧‧‧最上端 23‧‧‧下環圍 230‧‧‧間隔空間 24‧‧‧封閉環圍 240‧‧‧突緣 240a‧‧‧指撥突緣 241‧‧‧環周 242‧‧‧內表面 243‧‧‧傘狀氣室 25‧‧‧球形表面 t1‧‧‧壁面厚度 t2‧‧‧壁面厚度 t3‧‧‧壁面厚度 3‧‧‧容器 30‧‧‧開口邊壁
圖1是本發明之分解剖視圖。 圖2是本發明之真空閥俯視圖。 圖3是圖2之A-A剖視圖。 圖4是圖2之B-B剖視圖。 圖5是本發明之真空閥仰視圖。 圖6是本發明與容器結合之剖視圖。 圖7是圖6之部分放大視圖。 圖8是本發開始抽真空之示意圖。 圖9是圖8之部分放大視圖。 圖10是本發明之容器內部呈現真空狀態之示意圖。 圖11是本發明之容器內部呈現密封狀態之示意圖。 圖12是本發明之容器內部呈現密封狀態之示意圖。
1‧‧‧蓋體
10‧‧‧通孔
11‧‧‧凹入部
110‧‧‧上表面
111‧‧‧下表面
13‧‧‧結合環圍
14‧‧‧密封環圍
140‧‧‧第一片體
141‧‧‧直立片體
142‧‧‧第二片體
2‧‧‧真空閥
20‧‧‧閥體
21‧‧‧閥室
22‧‧‧氣孔
220‧‧‧最上端
23‧‧‧下環圍
24‧‧‧封閉環圍
240‧‧‧突緣
241‧‧‧環周
242‧‧‧內表面
243‧‧‧傘狀氣室
25‧‧‧球形表面
3‧‧‧容器
30‧‧‧開口邊壁

Claims (12)

  1. 一種真空容器閥,至少包含:蓋體,可製成各種形狀,前述蓋體設通孔,以為真空閥設置;前述真空閥,設閥體,前述閥體內部設開口向下的閥室;前述閥體的邊壁並形成複數氣孔,讓空氣可經由前述氣孔進、出容器內部;前述閥體下方設下環圍,並形成有間隔空間,以配合前述氣孔之設置;前述閥體上方設封閉環圍,可緊密封密吸附於前述蓋體之通孔上方;前述閥體上方並形成球形表面;當前述蓋體搭載之容器被抽真空時,前述真空閥受到較大外部之大氣壓力而向下移動,前述球形表面將因此內凹變形,即前述封閉環圍將緊密貼合吸附於前述蓋體通孔之的上方,以提供前述容器呈現真空狀態之訊息;當有空氣滲入或由使用者拉動前述封閉環圍讓空氣進入容器內,致使前述容器內部與外側的大氣壓力接近或相同時,前述真空閥將會回復原位,前述球形表面亦回復原狀,讓使用者知悉目前前述容器內為非真空狀態。
  2. 根據請求項1所述之真空容器閥,其中前述蓋體設凹入部,讓前述真空閥的設置高度接近於前述蓋體上表面,並避免突出於前述蓋體上表面;前述蓋體下方設結合環圍,前述結合環圍的外側並套設有柔韌性的密封環圍,讓前述蓋體與容器的開口邊壁結合產生適當之密封效果。
  3. 根據請求項2所述之真空容器閥,其中前述密封環圍可採用ㄈ型,包含位於上方的第一片體,於前述第一片體內側銜接直立片體,前述直立片體下方與位於下方的第二片體的內側互為銜接;前述第一片體緊貼於前述蓋 體的結合環圍的最上方內側;前述直立片體緊貼於於蓋體的結合環圍的直立面內側;前述第二片體為懸空狀;前述第一片體的厚度大於前述第二片體的厚度,方便前述第二片體被彎折。
  4. 根據請求項3所述之真空容器閥,當前述蓋體與容器結合瞬間,藉由前述密封環圍的第二片體被向上彎折,以與前述直立片體緊貼或接近於緊貼,讓前述蓋體的結合環圍與容器的開口邊壁之間至少可夾設直立片體與第二片體之厚度,且藉由柔韌性的前述密封環圍的材質,讓前述蓋體的結合環圍與容器之開口邊壁的結合瞬間,可平均擠壓前述密封環圍的直立片體與第二片體,達到自動調整前述蓋體與容器的開口邊壁結合位置於最佳的狀態,可更確保前述蓋體與容器結合並被抽真空後,不會有滲漏之問題。
  5. 根據請求項1所述之真空容器閥,其中前述真空閥的閥室上方並形成類球型區,下方則為筒形區銜接,以增加前述閥室內容積,以利產生真空狀或容納較多空氣,利於球形表面內凹變形或回復原狀。
  6. 根據請求項1所述之真空容器閥,其中前述真空閥的複數氣孔係位於前述閥體之閥室之筒形區範圍,並為平均分布狀,當抽真空設備將容器內的空氣抽出時,可讓前述容器內之空氣經由該氣孔排出於容器外側。
  7. 根據請求項6所述之真空容器閥,其中前述真空閥之氣孔的最上端稍低於前述蓋體之凹入部的上表面,排除前述氣孔的最上端與外部空間連通,以減少或防止容器內之空氣與外部空間的空氣接觸;當藉由抽真空設備抽取容器內的空氣時,抽真空設備的吸力足以讓前述真空閥之下環圍變形,並讓前述真空閥被稍微往上拉提,讓前述氣孔的最上端稍高於 蓋體之凹入部的上表面,足可讓前述氣孔的最上端與外部空間連通,讓容器內之空氣經由該氣孔的最上端,再經由前述封閉環圍之環周面與蓋體之凹入部的上表面所生之間隙,排出於容器外,以將容器內之空氣抽出;當移離抽真空設備之瞬間,大氣壓力將大於內部為真空狀態容器之壓力,致使前述真空閥被往容器內部推移,使得前述真空閥之球形表面因此內凹變形,同時讓前述封閉環圍的內表面緊密封閉吸附於蓋體之凹入部的上表面,得以長久保持容器內為真空狀態,且藉由前述球形表面的狀態,得以提供前述容器內部之訊息給使用者,讓使用者可隨時掌握容器之狀態。
  8. 根據請求項1所述之真空容器閥,其中前述真空閥之下環圍係由複數葉片為等距分布。
  9. 根據請求項1所述之真空容器閥,其中前述真空閥的封閉環圍與前述閥體之間的結合,係讓前述封閉環圍呈現向外向下傾斜狀之結合,當前述真空閥與蓋體結合後,可以讓前述封閉環圍緊貼於蓋體的上方;前述封閉環圍上方設一或以上的突緣或指撥突緣,前述指撥突緣可為環狀,或由數段平均間隔分布狀,方便使用者以手指推動或拔動前述封閉環圍,讓空氣進入容器內部,以解除容器之真空狀態,方便取出內容物。
  10. 根據請求項9所述之真空容器閥,其中前述封閉環圍的環周可緊貼於前述蓋體之凹入部的上表面,讓前述封閉環圍的內表面與蓋體之凹入部的上表面形成傘狀氣室,方便讓前述容器之空氣進、出,且藉由該傘狀氣室,讓前述真空閥具備密封吸附之效果。
  11. 根據請求項1所述之真空容器閥,其中前述球形表面的壁面厚度t1可小於閥體之壁面厚度t2或封閉環圍的壁面厚度t3;或前述t1≧t2或t3。
  12. 根據請求項1所述之真空容器閥,其中當作為密封容器使用時,只要將前述真空閥往下壓迫,讓前述封閉環圍的內表面緊密封閉吸附於前述蓋體之凹入部的上表面,即可防止前述容器內部與外部空間的空氣接觸,產生密封效果。
TW107112380A 2018-04-11 2018-04-11 真空容器閥 TWI7023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12380A TWI702356B (zh) 2018-04-11 2018-04-11 真空容器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12380A TWI702356B (zh) 2018-04-11 2018-04-11 真空容器閥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3989A TW201943989A (zh) 2019-11-16
TWI702356B true TWI702356B (zh) 2020-08-21

Family

ID=691845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2380A TWI702356B (zh) 2018-04-11 2018-04-11 真空容器閥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0235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2545B (zh) * 2020-05-06 2021-07-01 台南家專學校財團法人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負壓萃取隨身瓶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25290U (en) * 2007-05-30 2008-01-11 Chuanpen Internat Packing Co L Improved exhaling structure
CN101500901A (zh) * 2006-08-11 2009-08-05 许卢九 真空容器的多功能封盖
TW201040084A (en) * 2009-05-11 2010-11-16 xin-yu Chen Unidirectional vacuum exhaust valv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00901A (zh) * 2006-08-11 2009-08-05 许卢九 真空容器的多功能封盖
TWM325290U (en) * 2007-05-30 2008-01-11 Chuanpen Internat Packing Co L Improved exhaling structure
TW201040084A (en) * 2009-05-11 2010-11-16 xin-yu Chen Unidirectional vacuum exhaust val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3989A (zh) 2019-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14457B (zh) 用于真空容器的橡胶密封件及使用该密封件的真空容器盖
US6789690B2 (en) Hose direct canister lid
KR100759487B1 (ko) 밀폐의 편리성을 증진시킨 친환경적 다목적용 밀폐뚜껑
KR101272819B1 (ko) 음식 용기용 진공 패킹
KR20140064716A (ko) 냄비, 플레이트, 주발 등을 위한 덮개
WO2008154774A1 (fr) Capuchon de scellement
US9145242B2 (en) Airtight storage container
TWI702356B (zh) 真空容器閥
JP3171600U (ja) 蓋体
KR101742611B1 (ko) 진공용기용 체크밸브
WO2014000146A1 (zh) 气密盖
KR101187030B1 (ko) 보관용기
KR20110048225A (ko) 공기배출구조를 갖는 밀폐용기용 뚜껑
WO2008131583A1 (fr) Récipient étanche à pompage sous vide
KR101496238B1 (ko) 부압형성 기능을 갖춘 식품보관용기용 밀폐뚜껑
JP3225210U (ja) 真空鮮度保存容器
TWI316499B (zh)
JP3038410U (ja) 密閉容器
KR100894726B1 (ko) 용기용 밀폐커버
KR200334238Y1 (ko) 진공 밀폐형 용기 뚜껑
KR200383997Y1 (ko) 용기의 진공압축 밀폐뚜껑
KR100614594B1 (ko) 밀폐용 식품용기
TWM483932U (zh) 金屬罐
TWI548407B (zh) The method of vacuuming the ashes
KR100878107B1 (ko) 식품 보관용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