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99919B - 有機發光二極體 - Google Patents

有機發光二極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99919B
TWI699919B TW108108970A TW108108970A TWI699919B TW I699919 B TWI699919 B TW I699919B TW 108108970 A TW108108970 A TW 108108970A TW 108108970 A TW108108970 A TW 108108970A TW I699919 B TWI699919 B TW I69991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energy level
light
emitting diode
organic l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89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36952A (zh
Inventor
李君浩
邱天隆
陳佳勳
李沛熹
Original Assignee
元智大學
彩豐精技股份有限公司
智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晶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萬翔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元智大學, 彩豐精技股份有限公司, 智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晶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萬翔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元智大學
Priority to TW1081089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99919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99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9919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369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6952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有機發光二極體,其包含陽極、陰極以及設置於陽極與陰極之間的發光層疊結構。發光層疊結構包括發光層、敏化層以及導引材料。發光層的三重態能階的高於兩倍的單重態能階。敏化層的三重態能階介於發光層的單重態能階與三重態能階之間。導引材料之三重態能階介於敏化層的單重態能階與三重態能階之間。敏化層的單重態能量轉移至導引材料的三重態能階,並進一步轉移至敏化層的三重態能階,且敏化層的三重態能量轉移至發光層的三重態能階,使發光層發生三重態分子發生三重態-三重態消滅上轉換。

Description

有機發光二極體
本發明涉及一種發光二極體,尤其是涉及一種有機發光二極體。
一般而言,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的基本結構為多層奈米級薄膜堆疊而成,其中多層薄膜依序為陽極、電洞傳輸層、發光層、電子傳輸層以及陰極。當對有機發光二極體施加電壓,陽極產生電洞注入電洞傳輸層的最高填滿分子軌域(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HOMO)而產生正極化子,陰極產生電子注入電子傳輸層的最低未填滿分子軌域(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LUMO)而產生負極化子。接著,正負極化子在發光層結合而產生單重態激子與三重態激子,其中單重態激子衰退回到基態而發光。
在有機發光二極體的發展過程中,提高藍光有激發光二極體的壽命一直是發展重點之一。原因在於藍光的光子能量高,使藍光有機發光材料容易衰變。明確而言,藍 光有機發光二極體中激子-極化子消滅(exciton-polaron annihilation)的機制活躍,其中激子因壽命長,易與極化子作用而形成高能量的極化子。這樣的高能量極化子容易打斷發光材料中的分子鏈結,降低藍光發光材料的壽命。
此外,由於單重態激子回到基態可發螢光,而螢光材料中的三重態激子無法回到單重態進行放光,但正極化子與負極化子結合後形成三重態激子的機率高達75%,因此形成能量上的浪費。
綜合上述,現有技術的有機發光材料仍有不足而有改進的空間。
承上述,本發明的其中之一目的在於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有機發光二極體,其能夠利用有機發光二極體內的三重態能量而發光,以提高有機發光二極體的壽命,且能夠使單重態能量轉移至三重態以增加有機發光二極體的發光效率及色純度。
本發明所採用的其中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有機發光二極體,包含陽極、陰極、以及發光層疊結構。發光層疊結構設置於陽極與陰極之間,包括一發光層、一敏化層以及一導引材料。發光 層具有發光層基態能階、發光層單重態能階以及發光層三重態能階。發光層三重態能階的兩倍高於發光層單重態能階。敏化層具有敏化層三重態能階以及敏化層單重態能階,敏化層三重態能階介於發光層單重態能階與發光層三重態能階之間。導引材料具有導引材料三重態能階,其介於敏化層單重態能階與敏化層三重態能階之間。敏化層中位於敏化層單重態能階的分子的能量轉移至導引材料中位於導引材料三重態能階的分子,並進一步轉移至敏化層中位於敏化層三重態能階的分子。敏化層中位於敏化層三重態能階的分子的能量轉移至發光層中位於發光層三重態能階的分子,以使位於該發光層三重態能階的分子發生三重態-三重態消滅上轉換而發出一第一色光。
為更進一步瞭解本發明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明的詳細說明與圖式,然而所提供的圖式僅用於提供參考與說明,並非用來對本發明加以限制。
Z‧‧‧有機發光二極體
1‧‧‧陽極
2‧‧‧陰極
3‧‧‧發光層疊結構
31‧‧‧發光層
32‧‧‧敏化層
33‧‧‧導引材料
34‧‧‧障壁層
4‧‧‧電洞傳輸層
5‧‧‧電子傳輸層
S1、S2、S3,S4‧‧‧單重態能階
T1、T2,T3、T4‧‧‧三重態能階
G1、G2‧‧‧基態
L1‧‧‧第一色光
L2‧‧‧第二色光
圖1顯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的示意圖。
圖2顯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的變化實施例。
圖3顯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的第一 實驗例的發光層疊結構的能階示意圖。
圖4顯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的示意圖。
圖5顯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的實驗例的發光層疊結構的能階示意圖。
圖6顯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的第一實驗例中的時間解析電致放光特性圖。
圖7顯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的第一實驗例至第三實驗例與第一比較例及第二比較例的外部量子效率-電流密度曲線圖。
圖8顯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的第一實驗例至第三實驗例與第一比較例及第二比較例的光強度-波長曲線圖。
為更進一步瞭解本發明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明的詳細說明與圖式,然而所提供的圖式僅用於提供參考與說明,並非用來對本發明加以限制。
以下通過特定的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1至圖8以說明本發明所公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 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瞭解本發明的優點與效果。然而,以下所公開的內容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在不悖離本發明構思精神的原則下,本領域技術人員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以其他不同實施例實現本發明。在附圖中,為了清楚起見,放大了層、膜、面板、區域等的厚度。在整個說明書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的元件。應當理解,當諸如層、膜、區域或基板的元件被稱為在另一元件”上”或”連接到”另一元件時,其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與另一元件連接,或者中間元件可以也存在。相反,當元件被稱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直接連接到”另一元件時,不存在中間元件。此外,本文所使用的,”連接”可以指物理及/或電性連接。
第一實施例
以下配合圖1至圖3說明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所提供的有機發光二極體Z。首先,請參見圖1,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的有機發光二極體Z包括陽極1、陰極2、發光層疊結構3、電洞傳輸層4以及電子傳輸層5。電洞傳輸層4設置於陽極1與發光層疊結構3之間;電子傳輸層5設置於陰極2與發光層疊結構3之間。
如圖1所示,發光層疊結構3具有發光層31、敏化層32以及導引材料33。發光層31具有發光層基態能階、發光層單重態能階以及發光層三重態能階。明確而言,本實施例中,發光層31為TTA材 料層,亦即,發光層三重態能階的兩倍高於發光層單重態能階。更進一步來說,發光層31的材料較佳為蒽衍生物、芘衍生物或苝衍生物。本實施例中,TTA材料可包括但不限於蒽衍生物、芘衍生物或苝衍生物。上述蒽衍生物可例如為9,10-雙-(2-萘基)蒽(9,10-Di(2-naphthyl)anthracene,ADN)、2-甲基-9,10-雙-(2-萘基)蒽、2-叔丁基-9,10-雙-(2-萘基)蒽或9,9’-雙蒽;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
圖1的實施例中,敏化層32設置於發光層31與電洞傳輸層4之間。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發光層疊結構3中的發光層31與敏化層32位置可對調。換句話說,在其他實施例中,敏化層32可設置於發光層與電子傳輸層5之間。敏化層32具有敏化層三重態能階,且敏化層三重態能階介於發光層單重態能階與發光層三重態能階之間。本實施例中,敏化層32的材料較佳為8-羥基喹啉金屬錯合物或10-羟基苯并[H]喹啉金屬錯合物,其中,所述8-羥基喹啉金屬錯合物可例如為8-羥基喹啉鋁(tris(8-hydroxy)-quinoline-aluminium,Alq3)或三(8-羥基喹啉)鎵(Gallium 8-hydroxyquinolinate,Gaq3)。然而,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此外,上述10-羟基苯并[H]喹啉金屬錯合物可例如但不限於為(雙(10-羥基苯並[h]喹啉)鈹(Bis(10-hydroxybenzo[h]quinolinato)beryllium, Bebq2)。在本發明的一變化實施例當中,敏化層32也可兼具電洞傳輸作用而作為電洞傳輸層,設置於發光層31與陽極1之間。或者,在另一變化實施例中,敏化層32可兼具電子傳輸作用而作為電子傳輸層,設置於發光層與陰極2之間。
進一步來說,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Z進一步包括摻雜於敏化層32中的導引材料33。詳細來說,導引材料33具有導引材料三重態能階,介於敏化層單重態能階與敏化層三重態能階之間。在一變化實施例中,發光層疊結構3的導引材料33也可是獨立的材料層,其與敏化層32相鄰設置,如圖2所示。導引材料33可為磷光材料以及熱活化延遲螢光材料的其中之一。更進一步來說,導引材料33可為銥金屬錯合物,例如:三(2-苯基吡啶)合銥(Ir(ppy)3)。由於銥金屬具有單重態、三重態之間可進行能量轉移之特性,故可使敏化層單重態S2能量轉移至導引材料三重態T3,並進一步轉移至敏化層三重態能階T2。上述所舉之導引材料33實施例僅為舉例說明,本發明不限於上述。
以下配合圖3說明本實施例第一實驗例的有機發光層的發光機制。圖3顯示第一實驗例的發光層疊結構3的能階示意圖,其中,由右至左分別表示發光層31的發光層 單重態能階S1、發光層三重態能階T1以及發光層基態能階G1,敏化層33的敏化層單重態能階S2、敏化層三重態能階T2以及敏化層基態能階G2,以及導引材料33的導引材料單重態能階S3、導引材料三重態能階T3。
如圖3所示,敏化層32的三重態能階T2介於發光層單重態能階S1與發光層三重態能階T1之間,且導引材料三重態能階T3介於敏化層單重態能階S2與敏化層三重態能階T2之間。明確而言,第一實驗例使用ADN作為發光層31材料,使用Alq3作為敏化層材料,且發光層疊結構3的能階數值可以下表一表示。
Figure 108108970-A0101-12-0008-2
本實施例藉由設置摻雜導引材料33的敏化層32,使敏化層32中位於敏化層單重態能階S2的分子的能量轉移至導引材料33中位於導引材料三重態能階T3的分子,並使前述轉移至導引材料三重態能階T3的能量進一步轉移至敏化層三重態能階T2。接著,敏化層32與發光層31之間發生三重態能量轉移(Triplet-triplet energy transfer,TTET),亦即,敏化層32中位於敏化層三重態能階T2的分子的能量轉移至發光層31中的發光層 三重態能階T1,並發生三重態-三重態消滅上轉換(Triplet-triplet annihilation upconversion,TTAUC)而發出第一色光L1。
詳細而言,三重態-三重態消滅上轉換發生於發光層31中兩個三重態激態分子之間,其中之一三重態激態分子將能量轉移給另外之一三重態激態分子後回到基態,而接收能量的三重態激態分子從三重態能階躍升至單重態能階。此躍升至單重態能階的發光層31分子回到發光層基態能階G1而放出第一色光L1。
請繼續參閱圖3,本實施例的敏化層32中,位於單重態能階S2的分子回到敏化層基態能階G2時發出第二色光L2。本實施例中,可通過混和第一色光L1、第二色光L2以及一第三色光而得出白色光。舉例而言,當使用Alq3作為敏化層32,使用ADN作為發光層31,並混入紅色發光材料,則混和ADN放出的藍色光、Alq3放出的綠色光以及紅光可得到白色光。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例如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依據有機發光二極體的預設發光色而調整發光層31以及敏化層32的材料,以使第一色光L1以及第二色光L2混和後可得到該預設發光色。通過上述技術手段,本實施例能夠藉由導引材料33而使敏化層單重態S2之能量能夠參與有機發光二極體Z的發光機制,以增加有機發光二極體Z的發光效率。另一方面,由於 本實驗例中使用Alq3作為敏化層32材料,使用ADN作為發光層31材料,而Alq3為綠色發光材料,ADN為藍色發光材料,因此為了避免Alq3的敏化層單重態S2能量回基態時發出綠色之第二色光L2影響發光層31發出之第一色光L1,本實施例可藉由導引材料31的設置而使敏化層單重態S2的部分能量能夠轉移至三重態,以提高發光層31發出之第一色光L1之色純度。
需要強調的是,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在其他實施例中,當有機發光二極體Z的預設發光色非第一色光L1,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依據實際應用需求而作敏化層與發光層材料的搭配選擇。舉例而言,本實施例中,在以發藍光的ADN材料作為發光層31的前提下,可依據實際有機發光二極體Z的預設發光色而選擇敏化層32的材料。如預設發光色為白色,則可使用單重態能階較發光層單重態能階S1為低的材料作為敏化層32,如第一實驗例,以使第二色光L2為綠光,再搭配紅色摻雜材料而達成白光;如預設發光色為藍色,則可選擇單重態能階較發光層單重態能階S1為高的材料作為敏化層32,以使第二色光L2與第一色光L1同為藍光。
綜合上述,本發明實施例藉由摻雜導引材料33的敏 化層32的設置,使敏化層32作為正極化子與負極化子結合(recombination)的主要場所,以產生敏化層三重態激子激發發光層31中發生三重態-三重態消滅上轉換機制,藉此使發光層31的三重態能量參與有機發光二極體的放光。由於本實施例中敏化層32扮演了復合區(recombination zone)的角色,降低了發光層31中高能量極化子與激子結合的機率,且敏化層32中的三重態能量能被有效利用,因此可有效使有機發光二極體Z的壽命延長,並同時提高有機發光二極體Z的效率。此外,導引材料33之三重態能階T3位於敏化層單重態能階S2與敏化層三重態能階T2之間,因此敏化層單重態能階S2的能量能夠轉移至導引材料33之三重態能階T3,再轉移至敏化層32之三重態能階T2,一方面能夠進一步提高有機發光二極體Z之發光效率;另一方面,在敏化層32之第二色光L2與第一色光L1顏色不同的前提下,可提高第一色光L1的色純度。
第二實施例
請參閱圖4,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提供的有機發光二極體Z與第一實施例相比,主要差異在於第二實施例在發光層31與摻雜導引材料33的敏化層32之間還進一步包括一障壁層34。請進一步參閱圖5,其顯示本實施例之第一實驗例的發光層疊結構3之能階示意圖,其中,障壁層34具有障壁層單重態能階S4與障壁層三重態能 階T4,其中障壁層單重態S4能階高於發光層單重態能階S1,且障壁層三重態能階T4高於發光層三重態能階T1。
藉由障壁層34的設置,本實施例可協助敏化層32的三重態能量轉移至發光層31三重態,同時抑制敏化層32與發光層31之間的單重態能階激子產生淬熄效應(Quenching)。如此,本實施例可進一步提升有機發光二極體Z的效率。
進一步而言,障壁層33的材料可例如為1-(2,5-二甲基-4-(1-芘基)苯基)芘(1-(2,5-dimethyl-4-(1-pyrenyl)phenyl)pyrene,DMPPP)或1,3,5-三(1-芘基)苯(1,3,5-Tri(1-pyrenyl)benzene,TPB3)。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本實驗例中使用DMPPP作為障壁層34,且發光層31、敏化層32及導引材料33的材料分別為ADN、Alq3以及Ir(ppy)3。圖5中的能階數值表示如下。
Figure 108108970-A0101-12-0012-3
請參閱圖6,其顯示本實施例之第一實驗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Z的時間解析電致放光特性圖。詳細來說,本實施例第一實驗例所使用的陽極1為氧化銦錫(ITO),陰極2為氟化鋰(LiF)/鋁 (Al)。電洞傳輸層4為厚度50nm的N,N'-二(1-萘基)-N,N'-二苯基聯苯胺(N,N'-di(1-naphthyl)-N,N'-diphenyl benzidine,NPB),電子傳輸層5為厚度65nm的4,7-二苯基-1,10-鄰菲囉晽(4,7-diphenyl-1,10-phenanthroline,Bphen)。發光層31使用厚度為10nm的9,10-雙-(2-萘基)蒽(9,10-Di(2-naphthyl)anthracene,ADN)。障蔽層34為厚度10nm的1-(2,5-二甲基-4-(1-芘基)苯基)芘(1-(2,5-dimethyl-4-(1-pyrenyl)phenyl)pyrene,DMPPP)。敏化層32為厚度為5nm的三(8-羥基喹啉)鋁(tris(8-hydroxy)-quinoline-aluminium,Alq3),其中摻雜3%之導引材料33。需要強調的是,上述僅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實驗例所使用的材料及其厚度,本發明不限於此。
圖6所示的實驗例中,時間解析電致放光特性的量測方式係對有機發光二極體Z施加一電脈衝,接著,利用光電倍增管偵測有機發光二極體Z對應此電壓發出的光訊號,並將之轉為電訊號。圖6中各曲線代表的數據分別對應3.8V、4.2V、4.6V、5.0V、5.4V、5.8V、6V-6.2V及6.2V的輸入電壓,表示不同電脈衝值輸入下所得之放光的電訊號。如圖6所示,在零秒時關閉外加電壓後,第一實驗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Z在各外加電壓值的放光速度均為微秒等級。一般而言,單重態激子的放光速率約在奈秒等級,三重態激子的放光速率在微秒等級,這是由於三重態激子衰變速率較慢。故由圖6可知,第 一實驗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Z主要由三重態激子貢獻放光。
圖7分別顯示本實施例的第一實驗例(敏化層32摻雜3%之導引材料33,以3% Ir(ppy)3之曲線表示)、第二實驗例(敏化層32摻雜10%之導引材料33,以10% Ir(ppy)3之曲線表示)與第三實驗例(敏化層32摻雜50%之導引材料33,以50% Ir(ppy)3之曲線表示)的有機發光二極體Z與第一比較例(不摻雜導引材料33之敏化層32,以0% Ir(ppy)3之曲線表示)及第二比較例(使用導引材料33取代敏化層32,以100% Ir(ppy)3之曲線表示)的外部量子效率-電流密度曲線圖。第二實驗例、第三實驗例、第一比較例及第二比較例與第一實驗例之差異在於導引材料33在敏化層32中之摻雜濃度,其餘參數相同。由圖7可知,相較於未摻雜導引材料33之第一比較例以及導引材料33取代敏化層32的第二比較例,在敏化層32中摻雜一定比例的導引材料33(第一至第三實驗例)具有較高的外部量子效率,其中以摻雜濃度為3%之第一實驗例效率最高。這是由於敏化層32單重態能階S2之能量藉由導引材料33轉移至敏化層32三重態能階T2,與原來在敏化層三重態能階T2之分子一起通過三重態能量轉移(TTET)以及三重態-三重態消滅上轉換(TTAUC)之機制而參與有機發光二極體Z之放光。
請參閱圖8,其繪示第一實驗例至第三實驗例與第一比較例及第二比較例的光強度-波長曲線圖。如圖所 示,在不摻雜導引材料33的第一比較例中,由於敏化層32使用發綠光的Alq3,因此敏化層單重態能階S2之分子回到基態G2放出的綠色第二色光L2會呈現在第一比較例的右半部曲線,其中波長在495~570nm(綠光之波長)之光強度高於具有導引材料33摻雜之第一至第三實驗例以及第二比較例,這是由於導引材料33將敏化層單重態能階S2之能量導引至敏化層三重態能階T2。此外,由圖可知,摻雜之導引材料33濃度越高,第一色光L1(ADN放出之藍光)的色純度越高。
請繼續參閱圖8,當導引材料33完全取代敏化層32(第二比較例),由於Ir(ppy)3中的銥元素具有單重態與三重態能階分子可轉換的特性,因此導引材料33之單重態能階S3分子能量可轉移至導引材料三重態能階T3,而進一步與發光層31之發光層三重態能階T1分子進行三重態能量轉移(TTET)而參與發光機制。因此,第二比較例的色純度仍能高於第一比較例。
綜合上述,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有機發光二極體通過「發光層疊結構包括導引材料」以及「導引材料三重態能階介於敏化層單重態能階與敏化層三重態能階之間」的技術 方案,以使「敏化層中位於敏化層單重態能階的分子的能量轉移至導引材料中位於導引材料三重態能階的分子,並進一步轉移至敏化層中位於敏化層三重態能階的分子」。
藉由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有機發光二極體Z利用導引材料33的三重態能階T3以使敏化層單重態能階S2的能量轉移至敏化層三重態能階T2以參與發光機制,以提高有機發光二極體Z的發光效率,並提高第一色光L1的色純度。接著,敏化層32與發光層31之間發生三重態能量轉移,觸發發光層31內的三重態-三重態消滅上轉換(TTAUC)機制,以使發光層31與敏化層32內的三重態能量能參與本發明實施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的發光機制,因此而可有效提升有機發光二極體的效率及壽命。
此外,在其他實施例中,可在有機發光二極體中加入障壁層34,其中障壁層34的單重態能階S4高於發光層的單重態能階S1,障壁層34的三重態能階T4高於發光層31的三重態能階T1。藉此,本發明實施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可進一步提升有機發光二極體的效率。
上所公開的內容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可行實施例,並非因此侷限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所以凡是運用本發明說明書及圖式 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落入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內。
Z‧‧‧有機發光二極體
1‧‧‧陽極
2‧‧‧陰極
3‧‧‧發光層疊結構
31‧‧‧發光層
32‧‧‧敏化層
33‧‧‧導引材料
4‧‧‧電洞傳輸層
5‧‧‧電子傳輸層

Claims (17)

  1. 一種有機發光二極體,包含:一陽極;一陰極;以及一發光層疊結構,設置於該陽極與該陰極之間,包括:一發光層,該發光層具有一發光層基態能階、一發光層單重態能階以及一發光層三重態能階,該發光層三重態能階的兩倍高於該發光層單重態能階;一敏化層,該敏化層具有一敏化層單重態能階以及一敏化層三重態能階,其中,該敏化層三重態能階介於該發光層單重態能階與該發光層三重態能階之間,以及一導引材料,具有一導引材料三重態能階,該導引材料三重態能階介於該敏化層單重態能階與該敏化層三重態能階之間,其中,該敏化層中位於該敏化層單重態能階的分子的能量轉移至該導引材料中位於該導引材料三重態能階的分子,並進一步轉移至該敏化層中位於該敏化層三重態能階的分子,其中,該敏化層中位於該敏化層三重態能階的分子的能量轉移至該發光層中位於該發光層三重態能階的分子,以使位於該發光層三重態能階的分子發生三重態-三重態消滅上轉換而發出一 第一色光。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其中,該導引材料摻雜於該敏化層內。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其中,該導引材料形成一導引材料層,且該敏化層位於該導引材料層與該發光層之間。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其中,該導引材料為磷光材料以及熱活化延遲螢光材料的其中之一。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其中,該導引材料為銥金屬錯合物。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進一步包括:一電洞傳輸層,設置於該陽極與該發光層疊結構之間;以及一電子傳輸層,設置於該陰極與該發光層疊結構之間。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其中,該敏化層為一電子傳輸層,且該有機發光二極體進一步包括一電洞傳輸層,設置於該陽極與該發光層疊結構之間。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其中,該敏化層為一電洞傳輸層,且該有機發光二極體進一步包括一電子傳輸層,設置於該陰極與該發光層疊結構之間。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其中,該敏化層的材料為8- 羥基喹啉金屬錯合物以及10-羟基苯并[H]喹啉金屬錯合物的其中之一。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其中,該敏化層的材料為三(8-羥基喹啉)鋁、三(8-羥基喹啉)鎵以及雙(10-羟基苯并[H]喹啉)鈹的其中之一。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其中,該敏化層的材料為1-(2,5-二甲基-4-(1-芘基)苯基)芘。
  12. 如請求項1該的有機發光二極體,其中,該發光層的材料包括一蒽衍生物、一芘衍生物以及一苝衍生物的其中之一。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其中,該蒽衍生物包括9,10-雙-(2-萘基)蒽、2-甲基-9,10-雙-(2-萘基)蒽、2-叔丁基-9,10-雙-(2-萘基)蒽以及9,9’-雙蒽的其中之一。
  1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其中,該敏化層還包括一敏化層單重態能階以及一敏化層基態能階,該敏化層中位於該敏化層單重態能階的分子回到該敏化層基態能階而發出一第二色光。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其中,通過混合該第一色光與該第二色光可得出一白色光。
  16. 如請求項1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其中,該發光層疊結構進一步包括一障壁層,該障壁層位於該敏化層與該發光層之間,其 中,該障蔽層具有一障壁層單重態能階與一障壁層三重態能階,該障壁層單重態能階高於該發光層單重態能階,且該障壁層三重態能階高於該發光層三重態能階。
  17. 如請求項16所述的有機發光二極體,其中,該障壁層的材料為1-(2,5-二甲基-4-(1-芘基)苯基)芘以及1,3,5-三(1-芘基)苯的其中之一。
TW108108970A 2019-03-15 2019-03-15 有機發光二極體 TWI6999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08970A TWI699919B (zh) 2019-03-15 2019-03-15 有機發光二極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08970A TWI699919B (zh) 2019-03-15 2019-03-15 有機發光二極體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99919B true TWI699919B (zh) 2020-07-21
TW202036952A TW202036952A (zh) 2020-10-01

Family

ID=726019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8970A TWI699919B (zh) 2019-03-15 2019-03-15 有機發光二極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99919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510175A (zh) * 2013-08-14 2015-03-16 Univ Kyushu Nat Univ Corp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
TW201624791A (zh) * 2014-12-31 2016-07-01 Beijing Visionox Technology Co 有機致電發光元件
TW201700478A (zh) * 2015-05-29 2017-01-01 新日鐵住金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有機電場發光元件
TW201820670A (zh) * 2016-11-30 2018-06-0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有機發光二極體和白光有機發光二極體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510175A (zh) * 2013-08-14 2015-03-16 Univ Kyushu Nat Univ Corp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
TW201624791A (zh) * 2014-12-31 2016-07-01 Beijing Visionox Technology Co 有機致電發光元件
TW201700478A (zh) * 2015-05-29 2017-01-01 新日鐵住金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有機電場發光元件
TW201820670A (zh) * 2016-11-30 2018-06-0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有機發光二極體和白光有機發光二極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6952A (zh) 2020-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14403B1 (ko) 청색 발광층을 갖는 백색 oled
KR102126544B1 (ko)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및 유기 전계 발광 표시 장치
US10446612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KR100886426B1 (ko)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KR101451586B1 (ko) 백색 유기 발광 소자
US9130186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WO2016015395A1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WO2016015422A1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WO2014185075A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KR20130115027A (ko) 엑시플렉스를 형성하는 공동 호스트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소자
US9130185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KR20070101958A (ko) 유기 el 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353804B1 (ko) 유기 발광 소자
JP2007035579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表示装置
KR20150124010A (ko) 백색 유기 발광 소자
CN111403438A (zh) 有机发光装置
KR102081113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anno et al. High efficiency stack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employing Li2O as a connecting layer
JP2014063829A (ja) 有機el表示装置
KR20100045326A (ko) 백색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KR101941084B1 (ko)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US10784458B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with enhanced light-emitting efficiency and color purity
KR101259532B1 (ko) 2종의 유기층을 이용하는 백색 유기 발광 다이오드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TWI708827B (zh) 有機發光二極體
KR102089331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