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99093B - 通訊接收裝置及其信號處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訊接收裝置及其信號處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99093B
TWI699093B TW107139534A TW107139534A TWI699093B TW I699093 B TWI699093 B TW I699093B TW 107139534 A TW107139534 A TW 107139534A TW 107139534 A TW107139534 A TW 107139534A TW I699093 B TWI699093 B TW I69909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nd
signal
noise ratio
viewing range
pea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95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19105A (zh
Inventor
魏逢時
童泰來
Original Assignee
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395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99093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191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91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90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9093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ise Elimination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通訊接收裝置,其中包含頻譜產生電路、信號雜訊比估計電路以及鄰頻干擾偵測電路。頻譜產生電路係用以針對接收信號產生頻譜。頻譜包含資料頻帶、位於資料頻帶一側之第一防護頻帶,以及位於資料頻帶另一側之第二防護頻帶。信號雜訊比估計電路係用以估計資料頻帶相對於第一防護頻帶之第一信號雜訊比,並估計資料頻帶相對於第二防護頻帶之第二信號雜訊比。鄰頻干擾偵測電路係用以根據第一信號雜訊比與第二信號雜訊比判斷接收信號中是否存在鄰頻干擾。

Description

通訊接收裝置及其信號處理方法
本發明與通訊系統相關,並且尤其與通訊系統之接收端能採用的鄰頻干擾(adjacent-channel interference, ACI)偵測技術相關。
近年來,各種有線及無線的通訊技術皆蓬勃發展。確保通訊信號在傳遞過程中不受到干擾是備受關注的議題。常見的外部干擾包含突波干擾、共同頻道干擾,以及鄰頻干擾。所謂鄰頻干擾是指鄰近頻段之信號能量非預期地滲入一特定頻段的情況,其成因通常為鄰近空間中存在頻率過於相近的信號。實務上,若未消除鄰頻干擾的影響,接收端有可能無法正確解讀接收信號的內容。目前已存在多種消除鄰頻干擾的技術。然而,若是在沒有鄰頻干擾的情況下,對接收信號施以鄰頻干擾消除程序會帶來反效果,使得接收信號的品質下降。因此,如何偵測鄰頻干擾是否存在是值得重視的問題。
本發明提出一種新的通訊接收裝置及其信號處理方法,用以偵測鄰頻干擾是否存在。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為一種通訊接收裝置,其中包含一頻譜產生電路、一信號雜訊比估計電路,以及一鄰頻干擾偵測電路。該頻譜產生電路係用以針對一接收信號產生一頻譜。該頻譜包含一資料頻帶、位於該資料頻帶一側之一第一防護頻帶,以及位於該資料頻帶另一側之一第二防護頻帶。該信號雜訊比估計電路係用以估計該資料頻帶相對於該第一防護頻帶之一第一信號雜訊比,並估計該資料頻帶相對於該第二防護頻帶之一第二信號雜訊比。該鄰頻干擾偵測電路係用以根據該第一信號雜訊比與該第二信號雜訊比判斷該接收信號中是否存在一鄰頻干擾。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為一種應用於一通訊接收裝置之信號處理方法。首先,與一接收信號相關之一頻譜被產生,其中該頻譜包含一資料頻帶、位於該資料頻帶一側之一第一防護頻帶,以及位於該資料頻帶另一側之一第二防護頻帶。其次,該資料頻帶相對於該第一防護頻帶之一第一信號雜訊比被估計,且該資料頻帶相對於該第二防護頻帶之一第二信號雜訊比亦被估計。隨後,根據該第一信號雜訊比與該第二信號雜訊比,該接收信號中是否存在一鄰頻干擾被判斷。
有關本發明的特徵、實作與功效,茲配合圖式作較佳實施例詳細說明如下。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為一種通訊接收裝置,其中包含一頻譜產生電路、一信號雜訊比估計電路,以及一鄰頻干擾偵測電路。以下主要採用一正交分頻多工(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系統之接收端的信號處理架構做為範例,說明如何應用上述電路實現本發明的概念。請參閱圖1。通訊接收裝置100包含一自動增益控制電路110、一頻譜產生電路120、一通道估計電路130、一等化電路140、一解映射/解碼電路150、一信號雜訊比估計電路160,以及一鄰頻干擾偵測電路170。須說明的是,雖未繪示於圖1中,通訊接收裝置100還可包含例如調諧器(tuner)、降頻轉換電路、類比-數位轉換電路等其他元件。
自動增益控制電路110負責對接收信號 Y施以一自動增益控制程序,以將其振幅調整為適於後續電路處理的大小。接著,頻譜產生電路120負責為自動增益控制電路110的輸出信號 Y’產生一頻譜 S。通道估計電路130係用以根據頻譜 S產生一通道脈衝響應估計值
Figure 02_image001
,提供給等化電路140參考。接著,等化電路140產生的等化後信號
Figure 02_image003
會被送往解映射/解碼電路150施以後續處理。
在圖1呈現的實施例中,鄰頻干擾偵測電路170透過一控制信號 Z通知自動增益控制電路110其偵測結果,而自動增益控制電路110會根據接收信號 Y中是否存在鄰頻干擾,選擇性地調整施加於接收信號 Y的增益大小。舉例而言,當控制信號 Z指出接收信號 Y中存在鄰頻干擾時,自動增益控制電路110可適度降低施加於接收信號 Y的增益,以避免鄰頻干擾在信號 Y’中造成的異常振幅超出等化電路140的輸入信號動態範圍。以下將說明鄰頻干擾偵測電路170如何判斷接收信號 Y中是否存在鄰頻干擾。
如圖1所示,頻譜產生電路120輸出的頻譜 S也被傳送至信號雜訊比估計電路160。圖2呈現一頻譜 S的範例,其中包含一個資料頻帶B DATA以及位於兩側的兩個防護頻帶(guard band)B GUARD_1、B GUARD_2。更具體地說,資料頻帶B DATA係指對通訊接收裝置100來說存在所需資料的頻段,而所謂防護頻帶B GUARD係指資料頻帶B DATA之外並非用以傳輸所需資料的頻段。實務上,資料頻帶B DATA與防護頻帶B GUARD_1、B GUARD_2的範圍有時會被明訂於規格書中並且為通訊接收裝置100預先可知,有時則是會由通訊接收裝置100透過分析頻譜 S而得知。須說明的是,信號雜訊比估計電路160取得資料頻帶B DATA與防護頻帶B GUARD之頻率範圍的技術細節為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於此不贅述。
信號雜訊比估計電路160負責估計資料頻帶B DATA相對於第一防護頻帶B GUARD_1的信號雜訊比(以下稱第一信號雜訊比SNR _1),並且估計資料頻帶B DATA相對於第二防護頻帶B GUARD_2的信號雜訊比(以下稱第二信號雜訊比SNR _2)。如圖3所示,信號雜訊比估計電路160可被設計為包含一頻帶選取電路161、一峰值選取電路162,以及一計算電路163。於一實施例中,頻帶選取電路161係用以於第一防護頻帶B GUARD_1中選取一第一帶外檢視範圍B OUT_1,於該第二防護頻帶B GUARD_2中選取一第二帶外檢視範圍B OUT_2,並且於資料頻帶B DATA中選取一帶內檢視範圍B IN。舉例而言,如圖4A所示,頻帶選取電路161可被設計為直接採用資料頻帶B DATA做為帶內檢視範圍B IN,並將第一防護頻帶B GUARD_1視為第一帶外檢視範圍B OUT_1、將第二防護頻帶B GUARD_2視為第二帶外檢視範圍B OUT_2
於另一實施例中,如圖4B所示,頻帶選取電路161可被設計為根據能量的變化趨勢在頻譜 S中辨識出資料頻帶B DATA之一能量升緣(rising edge)與一能量降緣(falling edge),並將該能量升緣或該能量降緣排除於帶內檢視範圍B IN與帶外檢視範圍B OUT_1、B OUT_2之外。在圖4B呈現的範例中,資料頻帶B DATA的能量升緣被框示為虛線範圍410,而其能量降緣被框示為虛線範圍420。由圖4B可看出,帶內檢視範圍B IN與帶外檢視範圍B OUT_1、B OUT_2皆未包含該能量升緣與能量降緣。於實際情況中,能量升緣/降緣有可能全部或部分落在資料頻帶B DATA內,也有可能全部或部分落在防護頻帶B GUARD內。排除能量升緣/降緣的原因在於,此一轉換區間的能量不適合用以代表資料頻帶B DATA的整體能量準位,亦不適合用以代表防護頻帶B GUARD的整體能量準位。
峰值選取電路162負責於第一帶外檢視範圍B OUT_1中選取一第一帶外能量峰值P OUT_1、於第二帶外檢視範圍B OUT_2中選取一第二帶外能量峰值P OUT_2,並且於帶內檢視範圍B IN中選取一帶內能量峰值P IN,也就是選取出這三個檢視範圍內各自的最高能量值,例如圖4B中所標示者。
隨後,計算電路163可根據帶內能量峰值P IN與第一帶外能量峰值P OUT_1估計第一信號雜訊比SNR _1,並根據帶內能量峰值P IN與第二帶外能量峰值P OUT_2估計第二信號雜訊比SNR _2。舉例而言,計算電路163可採用下列運算式:
Figure 02_image005
(式一)
接著,鄰頻干擾偵測電路170會根據信號雜訊比估計電路160提供的第一信號雜訊比SNR _1與第二信號雜訊比SNR _2判斷接收信號 Y中是否存在鄰頻干擾。具體地說,所謂鄰頻干擾便是指防護頻帶B GUARD_1或B GUARD_2中出現不在預期之中的異常能量。因此,如果不存在鄰頻干擾,則第一信號雜訊比SNR _1與第二信號雜訊比SNR _2的絕對值差異(以下用符號 diff表示)通常很小。相對地,若存在鄰頻干擾,則信號雜訊比SNR _1、SNR _2便會有相當大的差距;鄰頻干擾愈強,差異 diff就愈大。
於一實施例中,鄰頻干擾偵測電路170係比較差異 diff是否高於一預設門檻值;當差異 diff的絕對值高於該預設門檻值,便判定接收信號 Y中存在鄰頻干擾。實務上,該預設門檻值不以特定數值為限。舉例而言,該預設門檻值可根據解映射/解碼電路150對於失真數量的容忍度來決定。如先前所述,差異 diff愈大,表示鄰頻干擾愈強,自動增益控制電路110輸出之信號 Y’中包含失真信號的機率也愈大。對許多具有糾錯功能的解碼器來說,當失真信號的出現機率高於一特定值,便可能會解碼失敗。相對地,當失真信號的出現機率低於該特定值,即使有失真信號存在,解碼器仍能修正錯誤、正確解碼。電路設計者可預先進行實驗或模擬,統計出當差異 diff達到多高,就可能會讓失真信號的數量過多、影響解碼器的成功率,並據此決定該預設門檻值。若控制信號 Z指出差異 diff低於該預設門檻值,自動增益控制電路110便不需要調降施加於接收信號 Y的增益。相對地,若差異 diff高於該預設門檻值,則自動增益控制電路110可適度調降增益,藉此避免過多的異常振幅經過自動增益控制電路110後超出等化電路140的輸入信號動態範圍而導致解映射/解碼電路150解碼失敗。
須說明的是,第一信號雜訊比SNR _1與第二信號雜訊比SNR _2的產生方式不以上述機制為限。舉例而言,如圖4C所示,頻帶選取電路161可在資料頻帶B DATA中選取鄰近於第一帶外檢視範圍B OUT_1之一第一帶內檢視範圍B IN_1,並且於資料頻帶B DATA中選取鄰近於第二帶外檢視範圍B OUT_2之一第二帶內檢視範圍B IN_2。這兩個帶內檢視範圍B IN_1、B IN_2皆小於資料頻帶B DATA且彼此並未重疊。峰值選取電路162於第一帶內檢視範圍B IN_1中選取一第一帶內能量峰值P IN_1,並於第二帶內檢視範圍B IN_2中選取一第二帶內能量峰值P IN_2。在這個實施例中,計算電路163係根據第一帶內能量峰值P IN_1與第一帶外能量峰值P OUT_1估計第一信號雜訊比SNR _1,並根據第二帶內能量峰值P IN_2與第二帶外能量峰值P OUT_2估計第二信號雜訊比SNR _2,例如採用下列運算式:
Figure 02_image007
(式二)
須說明的是,鄰頻干擾偵測電路170係根據第一信號雜訊比SNR _1與第二信號雜訊比SNR _2的差異來判斷鄰頻干擾是否存在;實務上,信號雜訊比估計電路160並不需要提供絕對準確精細的信號雜訊比SNR _1與第二信號雜訊比SNR _2。相對於檢視整個資料頻帶B DATA,選取兩個較小的帶內檢視範圍的好處在於,峰值選取電路162在選取帶內能量峰值時可檢視較少筆資料,因此效率較高,並且通常已足以產出供鄰頻干擾偵測電路170做出正確判斷的信號雜訊比SNR _1與第二信號雜訊比SNR _2
另一方面,若接收信號 Y符合正交分頻多工(OFDM)規範,則頻譜產生電路120可針對接收信號 Y中的N個符號(symbol)各自產生一頻譜 S i (N為大於一之整數,整數指標 i= 1~N),且信號雜訊比估計電路160於估計信號雜訊比SNR _1與第二信號雜訊比SNR _2時,可將該N個頻譜皆納入考量。以上述頻帶選取電路161會在資料頻帶B DATA中選取兩個帶內檢視範圍的情況為例。每分析完一個頻譜,峰值選取電路162便會提供四個峰值(第一帶內能量峰值P IN_1_ i 、第一帶外能量峰值P OUT_1_ i 、第二帶內能量峰值P IN_2_ i 、第二帶外能量峰值P OUT_2_ i )給計算電路163。圖5呈現計算電路163的一個詳細實施範例,其中包含四個平滑化迴圈濾波器(smooth loop filter)163A~163D與一比值計算電路163E。
第一平滑化迴圈濾波器163A係用以根據一平滑化參數α將依序收到的N個第一帶內能量峰值P IN_1相加,藉此產生一第一加成後帶內能量峰值P IN_1_add。圖6呈現第一平滑化迴圈濾波器163A的一種詳細實施範例。平滑化參數α可由電路設計者根據實務經驗選定,例如設定為數值0.5或0.25。該N個第一帶內能量峰值P IN_1被依序送入第一平滑化迴圈濾波器163A。乘法器163A1負責將其中的第 i個峰值P IN_1_ i 乘上平滑化參數α,做為加法器163A2的輸入信號之一。透過延遲電路163A3與乘法器163A4的作用,加法器163A2的另一輸入信號為P IN_add _( i-1) 與數值(α-1)的乘積。在該N個第一帶內能量峰值P IN_1都被依序加成後,能量P IN_1_add_N即為第一加成後帶內能量峰值P IN_1_add
相似地,第二平滑化迴圈濾波器163B係用以將N個第二帶內能量峰值P IN_2相加,藉此產生一第二加成後帶內能量峰值P IN_2_add;第三平滑化迴圈濾波器163C係用以將N個第一帶外能量峰值P OUT_1相加,藉此產生一第一加成後帶外能量峰值P OUT_1_add;第四平滑化迴圈濾波器163D係用以將N個第二帶外能量峰值P OUT_2相加,藉此產生一第二加成後帶外能量峰值P OUT_2_add
隨後,比值計算電路163E負責計算第一加成後帶內能量峰值P IN_1_add與第一加成後帶外能量峰值P OUT_1_add的比值,做為第一信號雜訊比 SNR _1
Figure 02_image009
(式三)
並計算第二加成後帶內能量峰值P IN_2_add與第二加成後帶外能量峰值P OUT_2_add的比值,做為第二信號雜訊比 SNR _2
Figure 02_image011
(式四)
將多個符號納入考慮的好處在於能夠觀察更大的時間範圍,避免通訊環境中的短期擾動影響了信號雜訊比SNR _1與第二信號雜訊比SNR _2的整體正確性。
實務上,前述信號雜訊比估計電路160與鄰頻干擾偵測電路170可被實現為固定式及/或可程式化數位邏輯電路,包含可程式化邏輯閘陣列、特定應用積體電路、微控制器、微處理器、數位信號處理器,與其他必要電路。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理解,有多種電路組態和元件可在不背離本發明精神的情況下實現本發明的概念。
須說明的是,鄰頻干擾偵測電路170產生的控制信號 Z還有可能被用來做為設定多種系統參數的參考值,不限於用以決定是否應調整自動增益控制電路110的增益。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為一種應用於一通訊接收裝置之信號處理方法,其流程圖係繪示於圖7。首先,步驟S701為針對一接收信號產生一頻譜,其中該頻譜包含一資料頻帶、位於該資料頻帶一側之一第一防護頻帶,以及位於該資料頻帶另一側之一第二防護頻帶。隨後,步驟S702為估計該資料頻帶相對於該第一防護頻帶之一第一信號雜訊比。步驟S703則是估計該資料頻帶相對於該第二防護頻帶之一第二信號雜訊比。步驟S704為根據該第一信號雜訊比與該第二信號雜訊比判斷該接收信號中是否存在一鄰頻干擾。
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理解,圖7中某些步驟的順序可被調換或是同時進行,並不會影響該信號處理方法的整體效果。此外,先前在介紹通訊接收裝置100時描述的各種操作變化亦可應用至圖7呈現的信號處理方法,其細節不再贅述。
藉由以上具體實施例之詳述,係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發明之特徵與精神,而並非以上述所揭露的具體實施例來對本發明之範疇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蓋各種改變及具相等性的安排於本發明所欲申請之專利範圍的範疇內。
100 通訊接收裝置 110 自動增益控制電路 120 頻譜產生電路 130 通道估計電路 140 等化電路 150 解映射/解碼電路 160 信號雜訊比估計電路 161 頻帶選取電路 162 峰值選取電路 163 計算電路 163A~163D 平滑化迴圈濾波器 163E 比值計算電路 163A1 乘法器 163A2 加法器 163A3 延遲電路 163A4 乘法器 170 鄰頻干擾偵測電路 410 能量升緣 420 能量降緣 B DATA資料頻帶 B GUARD_1第一防護頻帶 B GUARD_2第二防護頻帶 B IN帶內檢視範圍 B IN_1第一帶內檢視範圍 B IN_2第二帶內檢視範圍 B OUT_1第一帶外檢視範圍 B OUT_2第二帶外檢視範圍
Figure 02_image001
通道脈衝響應估計值 P IN帶內能量峰值 P IN_1、P IN_1_ i 第一帶內能量峰值 P IN_2、P IN_2_ i 第二帶內能量峰值 P IN_1_add第一加成後帶內能量峰值 P IN_2_add第二加成後帶內能量峰值 P OUT_1、P OUT_1_ i 第一帶外能量峰值 P OUT_2、P OUT_2_ i 第二帶外能量峰值 P OUT_1_add第一加成後帶外能量峰值 P OUT_2_add第二加成後帶外能量峰值 S701~S706 流程步驟 S頻譜 SNR _1第一信號雜訊比 SNR _2第二信號雜訊比
Figure 02_image003
等化後信號 Y接收信號 Y’輸出信號 Z控制信號 α 平滑化參數
[圖1]顯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的通訊接收裝置之功能方塊圖; [圖2]顯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的一頻譜範例; [圖3]顯示圖3是圖2中步驟S162之後的流程示意圖; [圖4A]至[圖4C]顯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用以說明根據本發明之帶內檢視範圍與帶外檢視範圍的頻譜範例; [圖5]顯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的計算電路之功能方塊圖; [圖6]顯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的平滑化迴圈濾波器之功能方塊圖;以及 [圖7]顯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的通訊接收裝置之信號處理方法的流程圖。
須說明的是,本發明的圖式包含呈現多種彼此關聯之功能性模組的功能方塊圖。該等圖式並非細部電路圖,且其中的連接線僅用以表示信號流。功能性元件及/或程序間的多種互動關係不一定要透過直接的電性連結始能達成。此外,個別元件的功能不一定要如圖式中繪示的方式分配,且分散式的區塊不一定要以分散式的電子元件實現。
100 通訊接收裝置 110 自動增益控制電路 120 頻譜產生電路 130 通道估計電路 140 等化電路 150 解映射/解碼電路 160 信號雜訊比估計電路 170 鄰頻干擾偵測電路
Figure 01_image001
通道脈衝響應估計值 S頻譜 SNR _1第一信號雜訊比 SNR _2第二信號雜訊比
Figure 01_image003
等化後信號 Y接收信號 Y’輸出信號 Z控制信號

Claims (12)

  1. 一種通訊接收裝置,包含:一頻譜產生電路,用以針對一接收信號產生一頻譜,其中該頻譜包含一資料頻帶、位於該資料頻帶一側之一第一防護頻帶,以及位於該資料頻帶另一側之一第二防護頻帶;一信號雜訊比估計電路,用以估計該資料頻帶相對於該第一防護頻帶之一第一信號雜訊比,並估計該資料頻帶相對於該第二防護頻帶之一第二信號雜訊比;以及一鄰頻干擾偵測電路,用以根據該第一信號雜訊比與該第二信號雜訊比之一差異判斷該接收信號中是否存在一鄰頻干擾。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通訊接收裝置,其中該信號雜訊比估計電路包含:一頻帶選取電路,用以於該資料頻帶中選取一帶內檢視範圍、於該第一防護頻帶中選取一第一帶外檢視範圍,並且於該第二防護頻帶中選取一第二帶外檢視範圍;一峰值選取電路,用以於該帶內檢視範圍中選取一帶內能量峰值、於該第一帶外檢視範圍中選取一第一帶外能量峰值,並且於該第二帶外檢視範圍中選取一第二帶外能量峰值;以及一計算電路,用以根據該帶內能量峰值與該第一帶外能量峰值估計該第一信號雜訊比,並係根據該帶內能量峰值與該第二帶外能量峰值估計該第二信號雜訊比。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通訊接收裝置,其中該信號雜訊比估計電路包含:一頻帶選取電路,用以於該資料頻帶中選取鄰近於該第一帶外檢視範圍之一第一帶內檢視範圍、於該資料頻帶中選取鄰近於該第二帶外檢視範圍之一第二帶內檢視範圍、於該第一防護頻帶中選取一第一帶外檢視範圍,並且於該第二防護頻帶中選取一第二帶外檢視範圍;一峰值選取電路,用以於該第一帶內檢視範圍中選取一第一帶內能量峰值,並於該第二帶內檢視範圍中選取一第二帶內能量峰值、於該第一帶外檢視範圍中選取一第一帶外能量峰值,並且於該第二帶外檢視範圍中選取一第二帶外能量峰值;以及一計算電路,用以根據該第一帶內能量峰值與該第一帶外能量峰值估計該第一信號雜訊比,並係根據該第二帶內能量峰值與該第二帶外能量峰值估計該第二信號雜訊比。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通訊接收裝置,其中信號雜訊比估計電路於該頻譜中辨識出該資料頻帶與該第一防護頻帶間之一能量升緣、辨識出該資料頻帶與該第二防護頻帶間之一能量降緣,並且於估計該第一信號雜訊比與該第二信號雜訊比時排除該能量升緣及該能量降緣包含之能量。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通訊接收裝置,其中該接收信號符合一正交分頻多工規範,該頻譜產生電路針對該接收信號中的N個符號各自產生一頻譜,其中N為大於一之整數;於估計該第一信號雜訊比與該第二信號雜訊比時,該信號雜訊比估計電路將該N個頻譜納入考量。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通訊接收裝置,其中該信號雜訊比估計電路包含:一頻帶選取電路,用以針對該N個頻譜中的每一個頻譜,於該第一防護頻帶中選取一第一帶外檢視範圍,並且於該第二防護頻帶中選取一第二帶外檢視範圍;一峰值選取電路,用以針對該N個頻譜中的每一個頻譜,於該第一帶外檢視範圍中選取一第一帶外能量峰值,並且於該第二帶外檢視範圍中選取一第二帶外能量峰值;一第一平滑化迴圈濾波器,用以根據一平滑化參數將該N個第一帶外能量峰值相加,藉此產生一第一加成後帶外峰值;一第二平滑化迴圈濾波器,用以根據該平滑化參數將該N個第二帶外能量峰值相加,藉此產生一第二加成後帶外峰值;以及一計算電路,用以根據該第一加成後帶外峰值估計該第一信號雜訊比,並係根據該第二加成後帶外峰值估計該第二信號雜訊比。
  7. 一種應用於一通訊接收裝置之信號處理方法,包含:(a)針對一接收信號產生一頻譜,其中該頻譜包含一資料頻帶、位於該資料頻帶一側之一第一防護頻帶,以及位於該資料頻帶另一側之一第二防護頻帶;(b)估計該資料頻帶相對於該第一防護頻帶之一第一信號雜訊比,並估計該資料頻帶相對於該第二防護頻帶之一第二信號雜訊比;以及(c)根據該第一信號雜訊比與該第二信號雜訊比之一差異判斷該接收信號中是否存在一鄰頻干擾。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信號處理方法,其中步驟(b)包含:於該資料頻帶中選取一帶內檢視範圍、於該第一防護頻帶中選取一第一帶外檢視範圍,並且於該第二防護頻帶中選取一第二帶外檢視範圍;於該帶內檢視範圍中選取一帶內能量峰值、於該第一帶外檢視範圍中選取一第一帶外能量峰值,並且於該第二帶外檢視範圍中選取一第二帶外能量峰值;以及根據該帶內能量峰值與該第一帶外能量峰值估計該第一信號雜訊比,並根據該帶內能量峰值與該第二帶外能量峰值估計該第二信號雜訊比。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信號處理方法,其中步驟(b)包含:於該資料頻帶中選取鄰近於該第一帶外檢視範圍之一第一帶內檢視範圍、於該資料頻帶中選取鄰近於該第二帶外檢視範圍之一第二帶內檢視範圍、於該第一防護頻帶中選取一第一帶外檢視範圍,並且於該第二防護頻帶中選取一第二帶外檢視範圍;於該第一帶內檢視範圍中選取一第一帶內能量峰值、於該第二帶內檢視範圍中選取一第二帶內能量峰值、於該第一帶外檢視範圍中選取一第一帶外能量峰值,並且於該第二帶外檢視範圍中選取一第二帶外能量峰值;以及根據該第一帶內能量峰值與該第一帶外能量峰值估計該第一信號雜訊比,並根據該第二帶內能量峰值與該第二帶外能量峰值估計該第二信號雜訊比。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信號處理方法,其中步驟(b)包含:於該頻譜中辨識出該資料頻帶與該第一防護頻帶間之一能量升緣;辨識出該資料頻帶與該第二防護頻帶間之一能量降緣;以及 於估計該第一信號雜訊比與該第二信號雜訊比時排除該能量升緣及該能量降緣包含之能量。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信號處理方法,其中該接收信號符合一正交分頻多工規範;該信號處理方法包含:針對該接收信號中的N個符號各自產生一頻譜,其中N為大於一之整數;以及於估計該第一信號雜訊比與該第二信號雜訊比時,將該N個頻譜納入考量。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信號處理方法,其中步驟(b)包含:針對該N個頻譜中的每一個頻譜,於該第一防護頻帶中選取一第一帶外檢視範圍,並且於該第二防護頻帶中選取一第二帶外檢視範圍;針對該N個頻譜中的每一個頻譜,於該第一帶外檢視範圍中選取一第一帶外能量峰值,並且於該第二帶外檢視範圍中選取一第二帶外能量峰值;根據一平滑化參數將該N個第一帶外能量峰值相加,藉此產生一第一加成後帶外峰值;根據該平滑化參數將該N個第二帶外能量峰值相加,藉此產生一第二加成後帶外峰值;以及根據該第一加成後帶外峰值估計該第一信號雜訊比,並係根據該第二加成後帶外峰值估計該第二信號雜訊比。
TW107139534A 2018-11-07 2018-11-07 通訊接收裝置及其信號處理方法 TWI6990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39534A TWI699093B (zh) 2018-11-07 2018-11-07 通訊接收裝置及其信號處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39534A TWI699093B (zh) 2018-11-07 2018-11-07 通訊接收裝置及其信號處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9105A TW202019105A (zh) 2020-05-16
TWI699093B true TWI699093B (zh) 2020-07-11

Family

ID=718958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9534A TWI699093B (zh) 2018-11-07 2018-11-07 通訊接收裝置及其信號處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99093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50442B2 (en) * 2005-01-18 2012-04-0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power of subcarrier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TWI491288B (zh) * 2009-03-12 2015-07-01 Qualcomm Inc 用於存取點基地台中的相鄰通道干擾減輕的方法和裝置
US9088328B2 (en) * 2011-05-16 2015-07-21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Receiver of a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WO2016012382A1 (en) * 2014-07-22 2016-01-28 Deutsches Zentrum Fuer Luft- Und Raumfahrt E.V. Method for receiving a digital signal in a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7213561A1 (en) * 2016-06-09 2017-12-1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Inter-carrier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in a wireless multi-carrier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50442B2 (en) * 2005-01-18 2012-04-0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power of subcarrier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351414B2 (en) * 2005-01-18 2013-01-0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Allocating subcarrier channels based on a terminal's bandwidth capacity
TWI491288B (zh) * 2009-03-12 2015-07-01 Qualcomm Inc 用於存取點基地台中的相鄰通道干擾減輕的方法和裝置
US9088328B2 (en) * 2011-05-16 2015-07-21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Receiver of a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WO2016012382A1 (en) * 2014-07-22 2016-01-28 Deutsches Zentrum Fuer Luft- Und Raumfahrt E.V. Method for receiving a digital signal in a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7213561A1 (en) * 2016-06-09 2017-12-1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Inter-carrier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in a wireless multi-carrier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9105A (zh) 2020-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94902B2 (en) Noise variance estimation and interference detection
US20090221254A1 (en) Reception apparatus, reception method and program
EP2617171A1 (en) Interferer parameter estim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8155223B2 (en) Receiving device, receiving method, and program
US20120230383A1 (en) Linear distortion and interference estimation using decision feedback equalizer coefficients
TWI699093B (zh) 通訊接收裝置及其信號處理方法
EP3136667B1 (en) Adaptive equalizer and adaptive equalization method
US8391348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interference wave
CN111181580A (zh) 通信接收装置及其信号处理方法
US10091030B2 (en) Blind channel equaliser
US2011002661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oppler estimation in 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
US9294383B2 (en) Baseline wander compensating method, baseline calibration module and ethernet transceiver using the same
US9036690B2 (en) Frequency-domain equalizing device and receiving device
JP2010252249A (ja) 受信装置及びノイズ除去方法
US20210135698A1 (e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method
US20190181819A1 (en) Automatic gain control apparatus and automatic gain control method
WO2011132299A1 (ja) 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TW202019106A (zh) 通訊接收裝置及其信號處理方法
TWI651000B (zh) 應用於顯示裝置的電路及相關的訊號處理方法
JP7432522B2 (ja) 受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受信方法
CN117539817B (zh) 一种串行信号传输调整电路、设备及调整方法
TWI739317B (zh) 接收器與通道估測方法
KR101006830B1 (ko) 역행렬을 포함하는 mmse의 채널 추정기
US8064509B1 (en) Adaptive equalization based on signal overshoot
US8208588B2 (en) Single-carrier/multi-carrier community receiver and related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