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6005B - 流道板及應用其之燃料電池 - Google Patents
流道板及應用其之燃料電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686005B TWI686005B TW107138965A TW107138965A TWI686005B TW I686005 B TWI686005 B TW I686005B TW 107138965 A TW107138965 A TW 107138965A TW 107138965 A TW107138965 A TW 107138965A TW I686005 B TWI686005 B TW I686005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rib
- flow channel
- plate
- protrusion
- plate body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一種流道板及應用其之燃料電池。流道板包括板體、第一肋條、第二肋條及突部。板體具有一表面。第一肋條、第二肋條及突部設置於板體且相對表面係突出。第一肋條的長軸延伸方向與第二肋條的長軸延伸方向相交於一相交處,且第一肋條與第二肋條於相交處彼此分離而形成一間隔。突部位於間隔內。第一肋條的端面與表面之間的距離大於突部的端面與表面之間的距離。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流道板及應用其之燃料電池,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肋條之流道板及應用其之燃料電池。
燃料電池產生化學反應後會產生水,水會存在於燃料電池的各層之間,如觸媒層、氣體擴散層及流道中。水容易淤積在流動不順處而造成燃料電池的局部高溫,而降低燃料電池的整體產電效率。因此,如何減少水淤積一直以來都是燃料電池需要克服的問題。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流道板及應用其之燃料電池,可改善前述習知問題。
本發明一實施例提出一種流道板。流道板包括一板體、一第一肋條、一第二肋條及一第一突部。板體具有一第一面。第一肋條設置於板體且相對第一面係突出。第二肋條設置於板體且相對第一面係突出。第一突部設置於板體且相對第一面係突出。第一肋條的長軸延伸方向與第二肋條的長軸延伸方向相交於一相交處,且第一肋條與第二肋條於相交處彼此分離而形成一第一間隔。第一突部位於第一間隔內。第一肋條的端面與第一面之間的一第一距離大於第一突部的端面與第一面之間的一第二距離。
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提出一種燃料電池。燃料電池包括一薄膜電極組(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 MEA)、第一流道板及一第二流道板。在各流道板中,流道板包括一板體、一第一肋條、一第二肋條及一第一突部,其中板體具有一第一面,第一肋條設置於板體且相對第一面係突出,第二肋條設置於板體且相對第一面係突出,第一突部設置於板體且相對第一面係突出,第一肋條的長軸延伸方向與第二肋條的長軸延伸方向相交於一相交處,且第一肋條與第二肋條於相交處彼此分離而形成一第一間隔,第一突部位於第一間隔內,第一肋條的端面與第一面之間的一第一距離大於第一突部的端面與第一面之間的一第二距離。此外,第一流道板及第二流道板分別配置在薄膜電極組的相對二側,且各流道板的第一面朝向薄膜電極組。
為了對本發明之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瞭解,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照第1~2B圖,第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燃料電池100的示意圖,而第2A及2B圖繪示第1圖之燃料電池100的分解圖。圖式的Y方向例如是燃料電池100的長邊方向,X方向例如是燃料電池100的短邊方向,而Z方向例如是燃料電池100的數個元件的疊合方向。
燃料電池100可包含複數燃料電池組,例如包含第一燃料電池組及第二燃料電池組,其中第一燃料電池組例如包括第一流道板110、第二流道板120及第一薄膜電極組(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 MEA)150,而第二燃料電池組例如包含第三流道板130、第四流道板140、及第二薄膜電極組160。此些元件為燃料電池100的至少部分構造,本揭露實施例並不限定燃料電池100僅包含此些元件,在能實現燃料電池100的功能為前提下,燃料電池100更可包含其它元件。在另一實施例中,燃料電池100可省略第二燃料電池組,或包含更多的燃料電池組。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薄膜電極組150配置在第一流道板110與第二流道板120之間,第二流道板120與第三流道板130,而第二薄膜電極組160配置在第三流道板130與第四流道板140之間。在另一實施例中,燃料電池100可不包含第二燃料電池組,換言之,燃料電池100可省略第三流道板130、第四流道板140及第二薄膜電極組160。在其它實施例中,燃料電池100可包括更多流道板及更多薄膜電極組,其中一個薄膜電極組的相對二側分別配置有流道板。
第一流道板110具有至少一入口及至少一出口,在本實施例中,入口包含第一入口110a1及第二入口110a2,而出口包含第一出口110b1及第二出口110b2。第二流道板120具有至少一入口及至少一出口,其中入口包含第三入口120a1及第四入口120a2,而出口包含第三出口120b1及第四出口120b2。當燃料電池100組合後,第一入口110a1與第三入口120a1相通,第二入口110a2與第四入口120a2相通,第一出口110b1與第三出口120b1相通,而第二出口110b2與第四出口120b2相通。
在一實施例中,氫氣(H
2)可從第一入口110a1(或第三入口120a1)進入燃料內池100內部,而氧氣(O
2)可從第二入口110a2(或第四入口120a2)進入燃料內池100內部。氫氣與氧氣在燃料內池100內部透過第一薄膜電極組150產生化學反應後,生成水(H
2O)及產生電子。生成水及剩餘未反應的氫氣可從第一出口110b1(或第三出口120b1) 流出,而生成水及剩餘未反應的氧氣可從第二出口110b2(或第四出口120b2)流出。電子例如從第一流道板110(例如是做為正極)流至第二流道板120(例如是做為負極)。
在另一實施例中,氧氣可從第一入口110a1(或第三入口120a1)進入燃料內池100內部,而氫氣可從第二入口110a2(或第四入口120a2)進入燃料內池100內部。氫氣與氧氣在燃料內池100內部透過第一薄膜電極組150產生化學反應後,生成水。生成水及剩餘未反應的氧氣可從第一出口110b1(或第三出口120b1) 流出,而生成水及剩餘未反應的氫氣可從第二出口110b2(或第四出口120b2)流出。
雖然圖未繪示,然薄膜電極組包括質子交換膜(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PEM)、二觸媒層(Catalyst layer)及二氣體擴散層(Diffusion layer),其中二觸媒層分別配置在質子交換膜的相對二側,而二氣體擴散層分別配在二觸媒層上,其中觸媒層位於質子交換膜與氣體擴散層之間。
第三流道板130、第四流道板140及第二薄膜電極組160的反應過程及原理類似前述第一流道板110、第二流道板120及第一薄膜電極組150的反應過程,於此不再贅述。
以下係說明第一流道板110的構造。第二流道板120、第三流道板130、第四流道板140具有類似構造,因此後面不再贅述。
請參照第3~7圖,第3圖繪示第1圖之第一流道板110的局部正視圖(往+Z方向看去),第4圖繪示第3圖之第一流道板110沿方向4-4’的剖面圖,第5圖繪示第3圖之第一流道板110沿方向5-5’的剖面圖,第6圖繪示第3圖之第一流道板110沿方向6-6’的剖面圖,而第7圖繪示第3圖之第一流道板110沿方向7-7’的剖面圖。
第一流道板110包括板體111、至少一第一肋條R1、至少一第二肋條R2、至少一第三肋條R3、至少一第四肋條R4、至少一第一突部P1及至少一第二突部P2。板體111具有相對之第一面111s1與第二面111s2。第一肋條R1、第二肋條R2、第三肋條R3、第四肋條R4、第一突部P1及第二突部P2設置於板體111且相對第一面111s1係突出。
在本實施例中,如第3圖所示,沿第一方向(如沿X方向)排列的數個肋條中,相鄰二肋條不連接且之間形成了供反應氣體G1(如前述氫氣及氧氣)流通的流道。舉例來說,如第3及4圖所示,第一肋條R1與第三肋條R3之間形成第一反應流道GC1,而第二肋條R2與第四肋條R4之間形成第二反應流道GC2。反應氣體G1於第一反應流道GC1及第二反應流道GC2內流動。
在本實施例中,沿第二方向(如沿Y方向)排列的數個肋條中,相鄰二肋條之間夾一非180度的角度,且以不同角度斜擺配置。
進一步來說,如第3圖所示,第一肋條R1與第二肋條R2之間夾一角度A1,角度A1例如是介於約45度與約135度之間,如90度。第三肋條R3與第四肋條R4之間的夾角範圍同角度A1,於此不再贅述。由於二肋條之間的角度A1非180度 (非平行),因此數個肋條之間形成一彎曲的流道,可延長反應氣體G1在燃料電池100內部的時間,增加電流密度值。
如第3圖所示,第一肋條R1與板體111的長邊方向(如沿Y方向)之間的角度A2例如是介於約-90度與約90度之間,如是45度或-45度。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三肋條R3與第一肋條R1係平行配置,使第一反應流道GC1的寬度W1沿流動方向保持不變。然,第三肋條R3與第一肋條R1亦可非平行配置,使第一反應流道GC1的寬度W1沿流動方向係漸縮或漸擴。第二肋條R2與第四肋條R4的相對幾何關係類似第一肋條R1與第三肋條R3的相對幾何關係,於此不再贅述。透過寬度W1的變化設計,可獲得一整體均勻分布流場。如此,可提升燃料電池100的整體反應速率、增加燃料電池100的整體散熱性及減少水淤積問題。(若流場分布不均,可能導致流量少的部位發生淤積且產生高熱)。
在本實施例中,如第3圖所示,沿第二方向(如沿Y方向)排列的數個肋條中,相鄰二肋條的長軸延伸方向相交於一相交處,且於相交處彼此斷開而形成一間隔,間隔內配置有突部。舉例來說,如第3及5圖所示,第一肋條R1的長軸延伸方向與第二肋條R2的長軸延伸方向相交於一相交處,且第一肋條R1與第二肋條R2於相交處彼此分離而形成第一間隔H1,第一突部P1位於第一間隔H1內。由於在二肋條的分斷處(或轉折處)形成一可供氣體流通的間隔,因此分斷處不會造成水淤積。此外,如第6圖所示,第三肋條R3與第四肋條R4之間的第三間隔H3也具有類似第一突部P1的第三突部P3。
此外,第一流道板110的每個肋條具有端面。當第一流道板110與第一薄膜電極組150結合時,第一流道板110的各肋條的端面與第一薄膜電極組150接觸,接觸示意如第4圖所示(第一薄膜電極組150以虛線繪製)。舉例來說,如第4~6圖所示,第一肋條R1、第二肋條R2、第三肋條R3及第四肋條R4分別具有端面R1s、R2s、R3s及R4s。如第4圖所示(僅繪示端面R1s、R3s與第一薄膜電極組150接觸),當第一流道板110與第一薄膜電極組150結合時,端面R1s、R2s、R3s及R4s與第一薄膜電極組150接觸。
在本實施例中,如第5圖所示,第一肋條R1的端面R1s與第一面111s1之間的第一距離D1大於第一突部P1的端面P1s與第一面111s1之間的第二距離D2。如此,第一突部P1提供一流阻,可均勻化整體流場分布。
進一步地說,如第3圖所示,在第一反應流道GC1內流動的反應氣體G1於第一間隔H1(即二肋條的分斷處)分流成第一分流氣體G11及第二分流氣體G12。第一反應流道GC1的延伸方向通過第一突部P1,使第一分流氣體G11順向地(例如是沿原本的流動方向)經過第一突部P1而至下個反應流道。第二反應流道GC2的延伸方向通過第二突部P2及第一反應流道GC1且與第一反應流道GC1的延伸方向相交,使第二分流氣體G12側向地(例如是改變流動方向)經過第二突部P2而至第二反應流道GC2。若無第一突部P1的配置,將導致第一分流氣體G11(順向流)的流量Q1’遠大於第二分流氣體G12(側向流)的流量Q2’,反而造成燃料電池100的整體流場不均勻分布。然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突部P1提供的流阻可將原本第一分流氣體G11的大流量Q1’降低成較小的流量Q1,其餘流量Q2 (流量Q1與Q2的總和等於第一反應流道GC1內流動的反應氣體G1的流量)分流成第二分流氣體G12。如此,可縮小第二分流氣體G12與第一分流氣體G11之間的流量差異(即,流量Q1與Q2之間的差小於Q1’與Q2’之間的差),讓燃料電池100的整體流場更均勻分布。
此外,如第7圖所示,第三肋條R3與第二肋條R2彼此分離而形成一第二間隔H2。第二突部P2位於第二間隔H2內。第二突部P2設置於板體111且相對第一面111s1係突出。第二突部P2的端面P2s與第一面111s1之間的第三距離D3小於第二距離D2。如此,第二突部P2所提供的流阻小於第一突部P1所提供的流阻,使第二分流氣體G12的流量Q2更接近第一分流氣體G11的流量Q1,更加縮小了第二分流氣體G12與第一分流氣體G11之間的流量差異,讓燃料電池100的整體流場更加均勻分布。
綜上可知,本發明實施例的突部的高度設計可優化燃料電池100的整體流場,提升整體流場均勻性。
此外,前述第一流道板110可採用板金沖壓技術。在此情況下,第一流道板110的所有肋條及所有突部可為一體成形的結構。由於第一流道板110係由一具有均勻厚度的板金沖壓形成,因此成形後的第一流道板110之任二肋條的厚度差異、任二突部的厚度差異及/或肋條與突部的厚度差異不大,例如是大致為等厚度或差異在預期範圍內。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流道板110可採用機械切削技術形成。此外,第二流道板120、第三流道板130及/或第四流道板140具有類似或相同於第一流道板110的結構特徵,且/或第二流道板120、第三流道板130及/或第四流道板140的製造方法也類似或相同於第一流道板110,於此不再贅述。此外,每個流道板的肋條的角度A2及二肋條之間的角度A1可相同或相異,本發明實施例不加以限定。
此外,各流道板更具有至少一冷卻孔及冷卻凹槽,冷卻孔連通冷卻凹槽,使流經各冷卻孔的冷卻液可進入各流道板的冷卻凹槽內,以冷卻燃料電池。以第二流道板120舉例來說,如第2B圖所示,第二流道板120具有至少一冷卻孔120c及冷卻凹槽120r,其中冷卻孔120c與冷卻凹槽120r相連通。一冷卻液(未繪示)流過冷卻孔120c,並進入冷卻凹槽120r,以吸收燃料電池的產熱,然後經由另一個冷卻孔120c流出。前述第二面111s2例如是冷卻凹槽120r的槽底面。此外,第一流道板110、第三流道板130及第四流道板140可分別具有類似結構,於此不再贅述。
此外,在一實施例中,各流道板的肋條的突起側的相對側形成冷卻流道且突部的突起側的相對側形成冷卻流道,此些冷卻流道可提供冷卻液(如冷卻水)更大的流動空間,可增加冷卻液的流動性,提升冷卻效率。
以第一流道板110舉例來說,如第4~7圖所示,第一流道板110具有第一肋條冷卻流道CR1、第二肋條冷卻流道CR2、第三肋條冷卻流道CR3、第四肋條冷卻流道CR4、第一突部冷卻流道CP1及第二突部冷卻流道CP2,其中第一肋條冷卻流道CR1從第二面111s2延伸至第一流道板110的第一肋條R1,第二肋條冷卻流道CR2從第二面111s2延伸至第一流道板110的第二肋條R2,第三肋條冷卻流道CR3從第二面111s2延伸至第一流道板110的第三肋條R3,第四肋條冷卻流道CR4從第二面111s2延伸至第一流道板110的第四肋條R4,第一突部冷卻流道CP1從第二面111s2延伸至第一流道板110的第一突部P1,而第二突部冷卻流道CP2從第二面111s2延伸至第一流道板110的第二突部P2。此些肋條冷卻流道及此些突部冷卻流道係相通。此外,藉由板金沖壓技術,於形成肋條及突部的沖壓步驟中,可同時沖壓出肋條冷卻流道及突部冷卻流道,其中板金突出的部分形成肋條及突部,而板金凹陷的部分對應地形成肋條冷卻流道及突部冷卻流道。此外,雖然前述只描述四個肋條冷卻流道及二個突部冷卻流道,然第一流道板110可更具有對應其它肋條的肋條冷卻流道及對應其它突部的突部冷卻流道。
請參照第8圖,其繪示第2A圖之第二流道板120與第三流道板130的疊合示意圖。第二流道板120及第三流道板130各具有類似第一流道板110的冷卻流道結構。如圖所示,當第二流道板120及第三流道板130對接後,第二流道板120的第一肋條冷卻流道CR1(以較粗虛線繪製)與第三流道板130的第一肋條冷卻流道CR1(以較細虛線繪製)大致平行地重疊。第二流道板120的其餘肋條冷卻流道與第三流道板130的其餘肋條冷卻流道也大致平行地重疊。此外,第二流道板120的其餘肋條冷卻流道與第三流道板130的其餘肋條冷卻流道也大致平行地重疊。另外,第二流道板120的突部冷卻流道可與第三流道板130的突部冷卻流道或肋條冷卻流道大致平行地重疊,而第三流道板130的突部冷卻流道可與第二流道板120的突部冷卻流道或肋條冷卻流道大致平行地重疊。
請參照第9圖,其繪示第2A圖之第二流道板120與第三流道板130的另一種疊合示意圖。與第8圖之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的第二流道板120的第一肋條冷卻流道CR1(以較粗虛線繪製)與第三流道板130的第一肋條冷卻流道CR1(以較細虛線繪製)相交地重疊(交錯配置)。在一實施例中,第二流道板120的肋條冷卻流道與第三流道板130的肋條冷卻流道之間的角度A3不等於180度,如介於1度~179度之間,使相面對的二肋條冷卻流道交錯配置。交錯配置的冷卻流道能夠創造冷卻流體額外的流動路徑,提升冷卻流體的流動性。
綜上,在一實施例中,燃料電池的流道板包括數個肋條及數個突部。沿第一方向(如沿板體的長邊方向)排列的數個肋條中,相鄰二肋條於分斷處配置有突部,此突部可降低順向分流的流量,縮小順向分流與側向分流的流量差異,以均勻化(優化)流場分布,進而增加燃料電池產生的電流密度值。在另一實施例中,側向分流經過另一突部,此另一突部所提供的流阻低於順向分流經過的突部所提供的流阻,更縮小順向分流與側向分流的流量差異,讓流場分布更均勻,進而增加更多的燃料電池的電流密度值。此外,在一實施例中,沿第一方向排列的數個肋條中,相鄰二肋條係以不同角度斜擺配置,且相鄰二肋條之間的夾角不等於180度,以增加反應氣體的流動路徑長度,提升反應速率。此外,沿第二方向(如沿板體的短邊方向)排列的數個肋條中,相鄰二肋條之間形成流道,以供反應氣體流動。在另一實施例中,流道板包括至少一冷卻流道,其從第二面延伸至肋條及/或突部。冷卻液在冷卻流道內流動,可帶走反應過程所產生的熱量。由於冷卻流道提供額外的冷卻液流動空間,因此提升了燃料電池的冷卻效率。
綜上所述,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燃料電池
110‧‧‧第一流道板
110a1‧‧‧第一入口
110a2‧‧‧第二入口
120a1‧‧‧第三入口
120a2‧‧‧第四入口
110b1‧‧‧第一出口
110b2‧‧‧第二出口
120b1‧‧‧第三出口
120b2‧‧‧第四出口
111‧‧‧板體
111s1‧‧‧第一面
111s2‧‧‧第二面
120‧‧‧第二流道板
120c‧‧‧冷卻口
120r‧‧‧冷卻凹槽
130‧‧‧第三流道板
140‧‧‧第四流道板
150‧‧‧第一薄膜電極組
160‧‧‧第二薄膜電極組
A1、A2、A3‧‧‧角度
CR1‧‧‧第一肋條冷卻流道
CR2‧‧‧第二肋條冷卻流道
CR3‧‧‧第三肋條冷卻流道
CR4‧‧‧第四肋條冷卻流道
CP1‧‧‧第一突部冷卻流道
CP2‧‧‧第二突部冷卻流道
D1‧‧‧第一距離
D2‧‧‧第二距離
D3‧‧‧第三距離
H1‧‧‧第一間隔
H2‧‧‧第二間隔
H3‧‧‧第三間隔
G1‧‧‧反應氣體
G11‧‧‧第一分流氣體
G12‧‧‧第二分流氣體
GC1‧‧‧第一反應流道
GC2‧‧‧第二反應流道
P1‧‧‧第一突部
P1s、P2s‧‧‧端面
P2‧‧‧第二突部
P3‧‧‧第三突部
Q1、Q1’、Q2、Q2’‧‧‧流量
R1‧‧‧第一肋條
R2‧‧‧第二肋條
R3‧‧‧第三肋條
R4‧‧‧第四肋條
R1s~R4s‧‧‧端面
W1‧‧‧寬度
X、Y、Z‧‧‧方向
第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燃料電池的示意圖。 第2A及2B圖繪示第1圖之燃料電池的分解圖。 第3圖繪示第1圖之第一流道板的局部正視圖(往+Z方向看去)。 第4圖繪示第3圖之第一流道板110沿方向4-4’的剖面圖。 第5圖繪示第3圖之第一流道板沿方向5-5’的剖面圖。 第6圖繪示第3圖之第一流道板沿方向6-6’的剖面圖。 第7圖繪示第3圖之第一流道板沿方向7-7’的剖面圖。 第8圖繪示第2A圖之第二流道板與第三流道板的疊合示意圖。 第9圖繪示第2A圖之第二流道板與第三流道板的另一種疊合示意圖。
110‧‧‧第一流道板
111‧‧‧板體
111s1‧‧‧第一面
A1、A2‧‧‧角度
H1‧‧‧第一間隔
H2‧‧‧第二間隔
G1‧‧‧反應氣體
G11‧‧‧第一分流氣體
G12‧‧‧第二分流氣體
P1‧‧‧第一突部
P2‧‧‧第二突部
P3‧‧‧第三突部
R1‧‧‧第一肋條
R2‧‧‧第二肋條
R3‧‧‧第三肋條
R4‧‧‧第四肋條
W1‧‧‧寬度
Claims (13)
- 一種流道板,包括: 一板體,具有一第一面; 一第一肋條,設置於該板體且相對該第一面係突出; 一第二肋條,設置於該板體且相對該第一面係突出;以及 一第一突部,設置於該板體且相對該第一面係突出; 其中,該第一肋條的長軸延伸方向與該第二肋條的長軸延伸方向相交於一相交處,且該第一肋條與該第二肋條於該相交處彼此分離而形成一第一間隔,該第一突部位於該第一間隔內;該第一肋條的端面與該第一面之間的一第一距離大於該第一突部的端面與該第一面之間的一第二距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流道板,包括: 一第三肋條,設置於該板體且相對該第一面係突出,且該第三肋條與該第一肋條之間形成一第一反應流道,該第一反應流道的延伸方向通過該第一突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流道板,其中該第三肋條與該第二肋條彼此分離而形成一第二間隔,該流道板更包括一第二突部,該第二突部設置於該板體且相對該第一面係突出,且該二突部位於該第二間隔內。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流道板,其中該第二突部的端面與該第一面之間的一第三距離小於該第二距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流道板,包括: 一第四肋條,設置於該板體且相對該第一面係突出,且該第四肋條與該第二肋條之間形成一第二反應流道,該第二反應流道的延伸方向通過該第二突部且與該第一反應流道的延伸方向相交。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流道板,其中該板體更具有一相對於該第一面之第二面;該流道板更包括: 一冷卻流道,從該第二面延伸至該第一肋條、該第二肋條及該第一突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流道板,其中該第一肋條與該第二肋條之間夾一角度,該角度介於45度~135度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流道板,其中該第一肋條與該板體的一長邊之間夾一角度,該角度介於-45度~45度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流道板,其中該板體、該第一肋條、該第二肋條與該第一突部係一體成形結構。
- 一種燃料電池,包括: 一薄膜電極組(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 MEA);以及 一第一流道板及一第二流道板,分別配置在該薄膜電極組的相對二側,該第一流道板及該第二流道板各包括: 一板體,具有一第一面; 一第一肋條,設置於該板體且相對該第一面係突出; 一第二肋條,設置於該板體且相對該第一面係突出;及 一第一突部,設置於該板體且相對該第一面係突出; 其中,該第一肋條的長軸延伸方向與該第二肋條的長軸延伸方向相交於一相交處,且該第一肋條與該第二肋條於該相交處彼此分離而形成一第一間隔,該第一突部位於該第一間隔內;該第一肋條的端面與該第一面之間的一第一距離大於該第一突部的端面與該第一面之間的一第二距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燃料電池,其中各該板體更具有一第二面;該第一流道板及該第二流道板各包括: 一冷卻流道,從該第二面延伸至該第一肋條、該第二肋條及該第一突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燃料電池,更包括: 一第三流道板,與該第二流道板對接且包括: 一板體,具有一第一面; 一第一肋條,設置於該板體且相對該第一面係突出; 一第二肋條,設置於該板體且相對該第一面係突出;及 一第一突部,設置於該板體且相對該第一面係突出; 其中,該第一肋條的長軸延伸方向與該第二肋條的長軸延伸方向相交於一相交處,且該第一肋條與該第二肋條於該相交處彼此分離而形成一第一間隔,該第一突部位於該第一間隔內;該第一肋條的端面與該第一面之間的一第一距離大於該第一突部的端面與該第一面之間的一第二距離; 其中,該第二流道板的該板體與該第三流道板的該板體各具有一第二面,該第二流道板及該第三流道板各包括: 一冷卻流道,該冷卻流道從該第二面延伸至該第一肋條、該第二肋條及該第一突部,該第二流道板的該冷卻流道與該第三流道板的該冷卻流道平行地重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燃料電池,更包括: 一第三流道板,與該第二流道板對接且包括: 一板體,具有一第一面; 一第一肋條,設置於該板體且相對該第一面係突出; 一第二肋條,設置於該板體且相對該第一面係突出;及 一第一突部,設置於該板體且相對該第一面係突出; 其中,該第一肋條的長軸延伸方向與該第二肋條的長軸延伸方向相交於一相交處,且該第一肋條與該第二肋條於該相交處彼此分離而形成一第一間隔,該第一突部位於該第一間隔內;該第一肋條的端面與該第一面之間的一第一距離大於該第一突部的端面與該第一面之間的一第二距離; 其中,該第二流道板的該板體與該第三流道板的該板體各具有一第二面,該第二流道板及該第三流道板各包括: 一冷卻流道,該冷卻流道從該第二面延伸至該第一肋條、該第二肋條及該第一突部,該第二流道板的該冷卻流道與該第三流道板的該冷卻流道交錯地重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7138965A TWI686005B (zh) | 2018-11-02 | 2018-11-02 | 流道板及應用其之燃料電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7138965A TWI686005B (zh) | 2018-11-02 | 2018-11-02 | 流道板及應用其之燃料電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686005B true TWI686005B (zh) | 2020-02-21 |
TW202019006A TW202019006A (zh) | 2020-05-16 |
Family
ID=70413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138965A TWI686005B (zh) | 2018-11-02 | 2018-11-02 | 流道板及應用其之燃料電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686005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101569A (en) * | 2009-06-29 | 2011-01-01 | Univ Yuan Ze | Fuel cell having ribs and porous material flow-channel structure |
TW201216544A (en) * | 2010-10-11 | 2012-04-16 | Ind Tech Res Inst | Assembling method of air-cooled fuel cell |
US20140017600A1 (en) * | 2011-03-23 | 2014-01-16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Electrochemical cell |
-
2018
- 2018-11-02 TW TW107138965A patent/TWI686005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101569A (en) * | 2009-06-29 | 2011-01-01 | Univ Yuan Ze | Fuel cell having ribs and porous material flow-channel structure |
TW201216544A (en) * | 2010-10-11 | 2012-04-16 | Ind Tech Res Inst | Assembling method of air-cooled fuel cell |
US20140017600A1 (en) * | 2011-03-23 | 2014-01-16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Electrochemical cell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019006A (zh) | 2020-05-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346777B2 (ja) | 電気化学システム用バイポーラプレート | |
JP2004247154A (ja) | 燃料電池のセパレータ流路構造 | |
US20050255367A1 (en) | Fuel cell, separator unit kit for fuel cell, and fuel cell generating unit kit | |
KR20160136588A (ko) | 연료전지용 분리판 | |
JP2007511664A (ja) | 対称形分流板 | |
KR101806620B1 (ko) | 연료전지 스택 | |
JP2007141537A (ja) | 燃料電池 | |
KR101755937B1 (ko) | 연료전지용 분리판 | |
KR20090009342A (ko) | 연료전지용 금속분리판 | |
US20200365913A1 (en) | Bipolar plate, fuel cell stack with bipolar plate an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with bipolar plate | |
CN116487624A (zh) | 一种燃料电池用双极板 | |
JPH1126007A (ja) | 燃料電池 | |
KR102173663B1 (ko) | 연료 전지 셀 | |
TWI686005B (zh) | 流道板及應用其之燃料電池 | |
JP5301406B2 (ja) | 燃料電池 | |
KR20050077293A (ko) | 연료 전지 | |
JP2011113785A (ja) | 燃料電池 | |
US7745062B2 (en) | Fuel cell having coolant inlet and outlet buffers on a first and second side | |
KR102579354B1 (ko) | 연료전지용 분리판 | |
JP2008021518A (ja) | 燃料電池のセパレータ構造 | |
JP2020038821A (ja) | ガイドパターンを含む燃料電池用分離板及びこれを含む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 |
JP2007220356A (ja) | 固体高分子型燃料電池のセパレータ | |
EP3576200B1 (en) | Fuel cell stack | |
JP5358473B2 (ja) | 燃料電池構造及びこの構造内で使用するためのセパレータ・プレート | |
JP2000182638A (ja) | 燃料電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