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0687B - 一種通信方法和裝置 - Google Patents

一種通信方法和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80687B
TWI680687B TW107104083A TW107104083A TWI680687B TW I680687 B TWI680687 B TW I680687B TW 107104083 A TW107104083 A TW 107104083A TW 107104083 A TW107104083 A TW 107104083A TW I680687 B TWI680687 B TW I68068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verification
information
direct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40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06484A (zh
Inventor
李海泉
Haiquan Li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廣東歐珀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廣東歐珀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Ltd.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廣東歐珀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064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64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06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068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61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using biometrical features, e.g. fingerprint, retina-sca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3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using passwor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04W12/068Authentication using credential vaults, e.g. password manager applications or one time password [OTP] appl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8Access security
    • H04W12/084Access security using delegated authorisation, e.g. open authorisation [OAuth] protoc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18Processing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e.g. subscribed services, user preferences or user profiles; 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 H04W8/183Processing at user equipment or user record carri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通信方法和裝置。所述方法包括:接收到對使用者資料的基於直連通信連接的傳輸指令時,獲取使用者驗證資訊,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包括通過所述第一終端錄入的驗證資料;發送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給第二終端;接收到所述第二終端返回的驗證通過資訊時,與所述第二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通過所述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發送使用者資料給所述第二終端。

Description

一種通信方法和裝置
本發明涉及通信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通信方法和裝置。
本申請要求2017年6月28日提交的、題為“一種通信方法、裝置及終端”的第201710508966.X號中國專利申請的優先權。該中國專利申請的全部內容通過引用結合於此。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使用者具有將本地終端的使用者資料通過網路傳輸到伺服器或者傳輸給其他使用者終端的需求。如果使用者在沒有網路的環境中需要將本終端的使用者資料傳輸給其他使用者終端時,可以通過建立終端之間的直連通信進行資料傳輸。該直連通信是指終端之間直接進行通信,不涉及協力廠商設備。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通信方法和裝置,可以實現在直連通信連接下終端之間的數據傳輸。
第一方面,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通信方法,應用在第一終端中, 所述方法包括:接收到對使用者資料的基於直連通信連接的傳輸指令時,獲取使用者驗證資訊,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包括通過所述第一終端錄入的驗證資料;發送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給第二終端;接收到所述第二終端返回的驗證通過資訊時,與所述第二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以及通過所述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發送使用者資料給所述第二終端。
第二方面,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另一種通信方法,應用在第二終端中,所述方法包括:建立與第一終端之間的第二直連通信連接;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接收所述第一終端發送的使用者驗證資訊,並對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當驗證成功時,則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返回驗證通過資訊給所述第一終端,並與所述第一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以及接收所述第一終端通過所述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發送的使用者資料。
第三方面,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通信裝置,所述裝置包括:處理器;以及被配置為存儲所述處理器可執行的指令的記憶體,其中,所述處理器被配置為執行以下操作:接收到對使用者資料的基於直連通信連接的傳輸指令時,獲取使用者驗證資訊,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包括通過所述第一終端錄入的驗證資料;發送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給第二終端;接收到所述第二終端返回的驗證通過資訊時,與所述第二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以及通過所述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發送使用者資料給所述第二終端。
第四方面,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另一種通信裝置,所述裝置包括:處理器;以及被配置為存儲所述處理器可執行的指令的記憶體,其中,所述處理器被配置為執行以下操作:建立與第一終端之間的第二直連通信連接;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接收所述第一終端發送的使用者驗證資訊,並對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如果驗證成功,則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返回驗證通過資訊給所述第一終端,並與所述第一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以及接 收所述第一終端通過所述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發送的使用者資料。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可以在直連通信模式下,獲取驗證資訊,並在第二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將該驗證資訊發送給第二終端,以使該第二終端對該驗證資訊進行驗證,當第一終端接收到該第二終端返回的驗證通過資訊時,與該第二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並在第一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發送使用者資料給該第二終端。可見,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在第二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通過發送驗證資訊給第二終端,請求第二終端進行驗證,在第一終端接收到驗證通過資訊之後,才與第二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有利於提高終端之間進行直連通信的安全性。
101‧‧‧第一終端
102‧‧‧第二終端
700‧‧‧通信裝置
701‧‧‧獲取模塊
702‧‧‧第一發送模塊
703‧‧‧連接模塊
704‧‧‧第二發送模塊
800‧‧‧通信裝置
801‧‧‧第一連接模塊
802‧‧‧驗證模塊
803‧‧‧第二連接模塊
804‧‧‧接收模塊
805‧‧‧採集模塊
900‧‧‧終端
901‧‧‧通信接口
902‧‧‧處理器
903‧‧‧存儲器
1001‧‧‧提示資訊
1002‧‧‧提示圖示
1003‧‧‧指紋提示圖示
1004‧‧‧按鍵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相關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相關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終端之間直連通信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終端之間直連通信方法的交互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第二種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第三種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第四種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通信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通信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終端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終端按指紋進行直連通信的介面示意圖。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明方案,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本發明的說明書和申請專利範圍書及上述附圖中的術語“第一”、“第二”等是用於區別不同物件,而不是用於描述特定順序。此外,術語“包括”和“具有”以及它們任何變形,意圖在於覆蓋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操作的過程、方法、系統、產品或設備沒有限定於已列出的操作,而是可選地還包括沒有列出的操作,或可選地還包括對於這些過程、方法、產品或設備固有的其他操作。
在本文中提及“實施例”意味著,結合實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徵、結構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發明的至少一個實施例中。在說明書中的各個位置出現該短語並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實施例,也不是與其它實施例互斥的獨立的或備選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顯式地和隱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實施例可以與其它實施例相結合。
本發明實施例所涉及到的終端可以包括各種具有無線通訊功能的手持設備、車載設備、可穿戴設備、計算設備或連接到無線數據機的其他處理設 備,以及各種形式的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移動台(Mobile Station,MS),終端設備(terminal device)等等。為方便描述,上面提到的設備統稱為終端。下面對本發明實施例進行詳細介紹。
根據一些實施例,提供一種通信方法,其中,應用在第一終端中,所述方法包括:接收到對使用者資料的基於直連通信連接的傳輸指令時,獲取使用者驗證資訊,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包括通過所述第一終端錄入的驗證資料;發送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給第二終端;接收到所述第二終端返回的驗證通過資訊時,與所述第二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以及通過所述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發送使用者資料給所述第二終端。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方法還包括:建立與所述第二終端之間的第二直連通信連接;其中,所述第一終端通過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將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發送給所述第二終端,從所述第二終端接收所述驗證通過資訊,並且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傳輸所述第一終端和第二終端之間用於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的連接參數。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接收到對使用者資料的基於直連通信連接的傳輸指令時,獲取使用者驗證資訊,包括:在接收到對使用者資料的基於直連通信連接的傳輸指令時,確定出安全傳輸規則,所述安全傳輸規則是為所述第二終端預置的;以及當該安全傳輸規則指示需要對第一終端的使用者身份進行驗證時,採集所述驗證資料。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還包括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的識別字。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採集所述驗證資料包括:調用所述第一終端的指紋採集介面來採集指紋資訊;以及將採集的指紋資訊作為所述驗證資料。
根據一些實施例,提供一種通信方法,其中,應用在第二終端中,所 述方法包括:建立與第一終端之間的第二直連通信連接;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接收所述第一終端的使用者驗證資訊,並對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當驗證成功時,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返回驗證通過資訊給所述第一終端,並與所述第一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以及接收所述第一終端通過所述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發送的使用者資料。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接收所述第一終端發送的使用者驗證資訊之前,該通信方法包括:採集並存儲所述第一終端使用者的鑒權資訊;所述對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包括:對所述鑒權資訊與所述第一終端發送的使用者驗證資訊中的驗證資料進行匹配,根據匹配結果來確定是否驗證成功。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與所述第一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包括: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傳輸所述第一終端和第二終端之間用於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的連接參數;以及根據所述連接參數建立與所述第一終端之間的第一直連通信連接。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鑒權資訊為所述第一終端使用者的指紋,所述驗證資料為指紋資料。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還包括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的識別字,所述對所述鑒權資訊與所述第一終端發送的使用者驗證資訊中的驗證資料進行匹配包括:將所述第一終端的識別字和所述驗證資料之間的對應關係與所述第二終端預先存儲的第一終端的識別字和所述鑒權資訊之間的對應關係進行比較。
根據一些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通信裝置,其中,應用在第一終端中,所述裝置包括:獲取模塊,被配置為接收到對使用者資料的基於直連通信連接的傳輸指令時,獲取使用者驗證資訊,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包括通過所述第一 終端錄入的驗證資料;第一發送模塊,被配置為發送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給第二終端;連接模塊,被配置為接收到所述第二終端返回的驗證通過資訊時,與所述第二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以及第二發送模塊,被配置為通過所述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發送使用者資料給所述第二終端。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連接模塊還被配置為:建立與所述第二終端之間的第二直連通信連接;其中,所述第一終端通過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將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發送給所述第二終端,從所述第二終端接收所述驗證通過資訊,並且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傳輸所述第一終端和第二終端之間用於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的連接參數。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獲取模塊具體被配置為:在接收到對使用者資料的基於直連通信連接的傳輸指令時,確定出安全傳輸規則,所述安全傳輸規則是為所述第二終端預置的;以及當該安全傳輸規則指示需要對第一終端的使用者身份進行驗證時,採集所述驗證資料。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還包括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的識別字。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獲取模塊被配置為:調用所述第一終端的指紋採集介面來採集指紋資訊作為所述驗證資料。
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通信裝置,其中,應用在第二終端中,所述裝置包括:第一連接模塊,被配置為建立與第一終端之間的第二直連通信連接;驗證模塊,被配置為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接收所述第一終端發送的使用者驗證資訊,並對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第二連接模塊,被配置為當驗證成功時,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返回驗證通過資訊給所述第一終端,並與所述第一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以及接收模塊,被配置為接收所述第一終端通過所述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發送的使用者資料。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通信裝置還包括獲取模塊,所述獲取模塊被配置為所述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接收所述第一終端發送的使用者驗證資訊之前,採集並存儲所述第一終端使用者的鑒權資訊;所述驗證模塊被配置為對所述鑒權資訊與從所述第一終端接收的使用者驗證資訊中的驗證資料進行匹配,根據匹配結果來確定是否驗證成功。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連接模塊被配置為: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傳輸所述第一終端和第二終端之間用於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的連接參數;以及根據所述連接參數建立與所述第一終端之間的第一直連通信連接。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鑒權資訊為所述第一終端使用者的指紋,所述驗證資料為指紋資料。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還包括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的識別字,所述驗證模塊被配置為:將所述第一終端的識別字和所述驗證資料之間的對應關係與所述第二終端預先存儲的第一終端的識別字和所述鑒權資訊之間的對應關係進行比較。
根據一些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終端,其中,包括:記憶體,處理器及存儲在記憶體上並可在處理器上運行的電腦程式,所述處理器執行所述電腦程式時實現如上所述的任一方法。
根據一些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非暫時性電腦可讀存儲介質,其存儲有電腦可讀指令,該指令在由處理器執行時使得處理器執行如上所述的任一方法。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終端之間直連通信系統的結構示意圖。本發明實施例例如可以應用於終端中。該系統由如圖1所示的第一終端101、第二終端102組成。第一終端101與第二終端102可以通過建立直連通信連接進行通信。其中,該直連通信連接可以是指該第一終端101和第二終端102 之間直接通信而不借助於協力廠商設備。該直連通信連接可以包括基於不同傳輸方式的第一直連通信連接和第二直連通信連接。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該系統,第一終端通過獲取使用者指紋資訊(使用者驗證資訊),將獲取到的使用者指紋發送給第二終端進行驗證,從而可以實現第一終端與第二終端之間的資料傳輸的安全驗證。然後,建立第一終端與第二終端之間的直連通信連接,並通過直連通信連接進行資料傳輸。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終端可以在接收到對使用者資料的基於直連通信連接的傳輸指令時,輸出一個提示介面,如圖10所示。圖10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終端按指紋進行直連通信的介面示意圖。第一終端在接收到對使用者資料的基於直連通信連接的傳輸指令時,輸出如圖10中所示的提示資訊1001、提示圖示1002和指紋提示圖示1003。提示圖示1002用於表示在終端之間等待建立直連通信。指紋提示圖示1003用於提示使用者輸入使用者指紋的指紋提示圖示1003。其中,提示資訊1001用於提示使用者終端之間建立直連通信連接需要身份驗證,提示使用者輸入指紋資訊對使用者身份進行驗證。提示圖示1002表示終端之間等待建立直連通信。指紋提示圖示1003是用於提示使用者輸入指紋資訊,從而驗證使用者身份的圖示。第一終端在輸出提示資訊1001之後,使用者根據提示資訊1001、提示圖示1002和1003,在圖10中所示的按鍵1004處,輸入使用者指紋。第一終端可以將獲取到的使用者指紋發送給第二終端進行驗證,可以實現第一終端與第二終端之間的資料傳輸的安全驗證。當第二終端驗證通過時,如圖10所示的提示介面消失,從而建立第一終端與第二終端之間的直連通信連接,並通過直連通信連接進行資料傳輸。
在一個實施例中,該第一終端101和第二終端102之間建立直連通信的方式包括:第一終端101和第二終端102之間基於第一傳輸方式(例如基於終端所創建的Wi-Fi熱點的傳輸方式)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所述第一終端 101和第二終端102之間建立基於第二傳輸方式(例如藍牙、NFC等傳輸方式)的第二直連通信連接。
在一個實施例中,在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時,可以先建立所述的第二直連通信連接,然後再在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交互第一傳輸方式的連接資料。該連接資料例如可以包括Wi-Fi熱點的用戶名和接入密碼等資料。其中,第二直連通信連接在進行資料交互時的能耗值小於第一直連通信連接進行資料交互的能耗。
第一終端101可以在建立第二直連通信連接後,主動開啟第一終端101的Wi-Fi熱點功能,以便於建立與第二終端102之間的第一直連通信連接。可替換地,第一終端101可以在建立第二直連通信連接後通過第二直連通信連接觸發第二終端102開啟Wi-Fi熱點功能,以便於第一終端101接入到第二終端102完成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的建立。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終端101可以首先判斷該第一終端101是否已經開啟用於建立第二直連通信連接的功能,例如是否開啟了藍牙功能。如果判斷結果為第一終端101已經開啟用於建立第二直連通信連接的功能,則該第一終端101建立與第二終端102之間的第二直連通信連接。然後,第一終端101通過藍牙等傳輸用於建立與第二終端102之間Wi-Fi熱點的用戶名和接入密碼等資料。第一終端101可以基於該藍牙連接觸發第二終端102開啟Wi-Fi熱點功能,以便於第一終端101接入到第二終端102完成Wi-Fi熱點的建立。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終端101可以設置直連通信按鈕。如果該直連通信按鈕為開啟狀態,則觸發該第一終端101自動開啟終端內的用於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的功能和用於建立第二直連通信連接的功能。例如,分別開啟藍牙功能和開啟終端的Wi-Fi熱點功能創建Wi-Fi熱點。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終端101在需要與第二終端102建立基於 Wi-Fi熱點的連接(即,第一直連通信連接)時,可以首先判斷該第一終端101的電量是否小於預設閾值。如果第一終端101的電量小於預設閾值,則觸發第一終端101建立與第二終端102之間的藍牙連接(即,第二直連通信連接)。第一終端101通過該藍牙連接傳輸用於Wi-Fi熱點的用戶名和接入密碼等資料,進入建立第一終端101和第二終端102之間的Wi-Fi熱點連接。其中,第一終端101可以基於該藍牙連接觸發第二終端102開啟Wi-Fi熱點功能,以便於第一終端101接入到第二終端102完成Wi-Fi熱點的建立。如果第一終端101的電量大於預設閾值,則觸發第一終端101直接建立與第二終端102之間的基於Wi-Fi熱點的連接。第一終端101可以創建Wi-Fi熱點,以便於第二終端102接入該Wi-Fi熱點。或由第二終端102創建Wi-Fi熱點,以便於第一終端101接入該Wi-Fi熱點。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終端101與第二終端102之間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方式來傳輸用於建立與第二終端102之間Wi-Fi熱點的用戶名和接入密碼等資料,以便於第一終端101建立與第二終端102之間的Wi-Fi熱點連接。如果第一終端101創建Wi-Fi熱點,則第一終端101生成包括Wi-Fi熱點的用戶名和密碼等資料的二維碼。然後,第一終端101在預置的使用者介面中顯示該二維碼,以便於第二終端102掃描。如果第二終端102創建Wi-Fi熱點,則第二終端102生成包括Wi-Fi熱點的用戶名和密碼等資料的二維碼。然後,第二終端102在預置的使用者介面中顯示該二維碼,以便於第一終端101掃描。
為了方便描述,下面對本發明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說明可以以圖1所示的系統為例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的系統,在一種實施例中,第一終端101可以在直連通信模式下接收到對使用者資料的基於直連通信連接的傳輸指令時,獲取使用者驗證資訊。該使用者驗證資訊可以包括通過所述第一終端錄入的驗證資料和第一 終端的設備識別字。驗證資料例如可以是用於識別第一終端的使用者的資料。例如,驗證資料可以是如下資訊中的之一或多個資訊的組合:指紋識別資訊、虹膜識別資訊、面部識別資訊、視網膜識別資訊、脈搏資訊、簽字、聲音。但是,可以理解到,指紋識別資訊、虹膜識別資訊、面部識別資訊、視網膜識別資訊、脈搏資訊、簽字、聲音僅僅是示例,驗證資料還可以包括任何其他可以識別第一終端的使用者的資料。其中,該直連通信模式可以包括第一直連通信模式或第二直連通信模式。其中,該第一直連通信模式可以用於第一終端和第二終端之間傳輸使用者資料,可以是安全性比較高的直連通信模式。該第二直連通信模式用於第一終端和第二終端之間傳輸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和驗證通過資訊,並且可以傳輸所述第一終端和第二終端之間用於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的連接參數。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終端101在第二直連通信模式下獲取到使用者驗證資訊之後,將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發送給第二終端102,以使所述第二終端102可以對接收到的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如果第二終端102對該使用者驗證資訊驗證成功,則該第二終端102可以將驗證通過資訊返回發送給該第一終端101。如果第二終端102對該使用者驗證資訊驗證失敗,則該第二終端102可以將驗證失敗資訊返回給所述第一終端101。
在一個實施例中,當所述第一終端101在第二直連通信模式下接收到第二終端102返回的驗證通過資訊,則所述第一終端101將與所述第二終端102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所述第一終端101將與所述第二終端102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之後,該第一終端101可以在第一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向該第二終端102發送使用者資料。當所述第一終端101在第二直連通信模式下接收到第二終端102返回的驗證失敗資訊,則所述第一終端101可以向該第二終端102發送提示資訊。該提示資訊用於提示所述第二終端102進行第二次驗證。第二 終端102回應該提示資訊,對該第一終端101進行第二次驗證。如果第二終端102對該第一終端101的身份驗證成功,則向該第一終端101返回驗證通過資訊。該第一終端101接收到該第二終端102返回的回應所述提示資訊的驗證通過資訊。然後,第一終端101根據該第二終端102返回的驗證通過資訊,與所述第二終端102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101可以建立與該第二終端102之間的第二直連通信連接。該第二直連通信連接用於該第一終端101和第二終端102之間是在該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傳輸使用者驗證資訊和驗證通過資訊,並且傳輸該第一終端101和第二終端102之間用於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的連接參數。其中,該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用於傳輸該第一終端101和第二終端102之間的使用者資料。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101在直連通信模式下,需要向第二終端102發送使用者資料時,可以確定為所述第二終端102預置的安全傳輸規則。如果該安全傳輸規則指示需要對第一終端101的使用者身份進行驗證,則調用指紋採集介面採集指紋資訊,並將採集到的指紋資訊作為使用者驗證資訊中的驗證資料。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101可以作為接收端,在與所述第二終端102之間建立的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接收到所述第二終端102發送的使用者驗證資訊時,對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如果所述第一終端101對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驗證成功,則第一終端101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返回驗證通過資訊給所述第二終端102。如果所述第一終端101對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驗證失敗,則第一終端101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返回驗證失敗資訊給所述第二終端102。需要說明的是,第一終端101在驗證所述第二終端102發送的使用者驗證資訊失敗,並返回驗證失敗資訊給所述第二終端 102之後,第一終端101如果接收到所述第二終端102返回的用於請求對所述第一終端的使用者身份進行第二次驗證的提示資訊,則該第一終端101回應該第二終端102發送提示資訊,對所述第二終端102的使用者身份進行第二次驗證。如果驗證成功,則第一終端101在第二直連通信模式下發送驗證通過資訊給所述第二終端102。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終端之間直連通信方法的交互示意圖。該方法可以應用於包括記憶體、處理器及存儲在記憶體上並可在處理器上運行的電腦程式的終端。如圖2所述,該通信方法包括如框S201-S208中所示的操作。
在框S201中,第一終端接收到對使用者資料的基於直連通信連接的傳輸指令時,獲取使用者驗證資訊。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可以在接收到對使用者資料的傳輸指令時,如果當前處於直連通信模式,則獲取使用者驗證資訊。該使用者驗證資訊可以包括第一終端錄入的驗證資料。在一個實施例中,除了驗證資料之外,該使用者驗證資訊還可以包括第一終端的設備識別字。其中,該驗證資料可以是指紋資料。
在框S202中,第一終端建立與第二終端之間的第二直連通信連接。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可以建立與該第二終端之間的第二直連通信連接。其中,需要說明的是,該第一終端和第二終端之間可以在該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傳輸該使用者驗證資訊和驗證通過資訊,並且可以傳輸該第一終端和第二終端之間用於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的連接參數。
在框S203中,第一終端發送該使用者驗證資訊給第二終端。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可以發送該使用者驗證資訊給第二終端。具體的,第一終端可以建立與所述第二終端之間的第二直連通信連接。第一終 端在直連通信模式下獲取到驗證資訊之後,可以在第二直連通信模式下將該使用者驗證資訊發送給第二終端。這樣,第二終端可以根據接收到的該使用者驗證資訊,與預先存儲於第二終端中的授權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並將驗證通過資訊或驗證失敗資訊的驗證結果返回給該第一種終端。其中,該使用者驗證資訊包括第一終端錄入的驗證資料與第一終端的設備識別字。該驗證資料可以是指紋資料。例如,第一終端可以在直連通信模式下獲取到第一終端錄入的指紋資料與第一終端的設備識別字,然後在第一終端與該第二終端建立的第二直連通信模式下,將獲取到的第一終端錄入的指紋資料與第一終端的設備識別字發送給第二終端。這樣,第二終端可以根據接收到的該第一終端錄入的指紋資料與第一終端的設備識別字,與預先存儲於第二終端中的授權使用者的驗證資料與其終端的設備識別字的對應關係進行驗證。第二終端將驗證通過資訊或驗證失敗資訊的驗證結果返回給該第一終端。
在框S204中,第二終端在該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接收第一終端發送的使用者驗證資訊,並對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二終端可以在該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接收第一終端發送的使用者驗證資訊,並對該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其中,該使用者驗證資訊可以包括使用者指紋資訊。
在框S205中,第二終端如果驗證成功,則在該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返回驗證通過資訊給第一終端。
本發明實施例中,如果驗證成功,則第二終端可以在該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返回驗證通過資訊給第一終端。具體的,第二終端可以對該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如果驗證成功,則在該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返回驗證通過資訊給第一終端。該驗證資訊可以包括驗證通過資訊或驗證失敗資訊。
在框S206中,第一終端接收到第二終端返回的驗證通過資訊時,與 該第二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可以在接收到第二終端在對該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後返回的驗證通過資訊時,與該第二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具體的,第一終端在第二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將獲取到的驗證資訊發送給第二終端,以使該第二終端可以對該驗證資訊進行匹配驗證。第二終端將驗證結果返回給第一終端。其中,該驗證結果可以包括驗證通過資訊或驗證失敗資訊。第一終端如果接收到第二終端返回的驗證通過資訊,則第一終端可以與第二終端建立第二直連通信連接。其中,該直連通信連接包括第一直連通信連接或第二直連通信連接。該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用於終端之間傳輸使用者資料。該第二直連通信連接用於終端之間傳輸該使用者驗證資訊和驗證通過資訊,並且傳輸該第一終端和第二終端之間用於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的連接參數。
作為一種可選的的實施例,第一終端如果接收到第二終端在對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後返回的驗證失敗資訊,則該第一終端可以發送提示資訊給第二終端。其中,該提示資訊用於提示該第二終端對第一終端的使用者身份進行第二次驗證。如果第一終端接收到該第二終端返回的回應該提示資訊的驗證通過資訊,則該第一終端可以根據所述第二終端返回的驗證通過資訊,與所述第二終端建立第二直連通信連接。可見,當第一終端發送給第二終端的使用者驗證資訊在第二終端驗證失敗之後,第一終端還可以發送提示資訊給第二終端,用以第二次請求第二種終端對第一終端的使用者身份進行驗證。可見,該方法可以實現當第二終端接收到預先沒有存儲的授權的使用者驗證資訊時,也可以對第一終端發送的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有利於提高對第一終端的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的有效性。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在第二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接收到第二終端返回的驗證通過資訊之後,可以與第二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並在該 第一直連通信連接上將第一終端的待傳輸的使用者資料發送給第二終端。可見,第一終端與第二終端之間通過以驗證的方式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並在第一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相互傳輸使用者資料,有利於提高終端之間直連通信的安全性。
作為一種可選的實施例,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可以在第二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接收第二終端發送的驗證資訊。具體的,第一終端如果接收到該第二終端發送的驗證資料與第二終端的設備識別字,則第一終端可以將接收到的該驗證資料與第二終端的設備識別字與預先存儲在第一終端中的驗證資料與終端的設備識別字的對應關係進行驗證。如果驗證成功,則該第一終端返回驗證通過資訊給所述第二終端。如果驗證失敗,則該第一終端返回驗證失敗資訊給所述第二終端。該第一終端如果返回驗證失敗資訊給所述第二終端之後,第一終端可以接收到第二終端返回的提示資訊。該提示資訊用於提示第一終端對第二終端的使用者身份進行第二次驗證。第一終端回應接收到的該提示資訊,對第二終端的使用者身份進行驗證。如果驗證通過,則第一終端發送驗證通過資訊給該第二終端。可見,第一終端既可以在第二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發送驗證資訊給第二終端請求驗證,也可以接收第二終端發送的驗證資訊對其進行驗證,該方法有利於提高終端之間進行直連通信的安全性。
在框S207中,第一終端通過該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發送使用者資料給第二終端。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可以通過該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發送使用者資料給第二終端。
在框S208中,第二終端接收第一終端通過該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發送的使用者資料。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二終端可以在第一直連通信模式下,接收第一終 端通過該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發送的使用者資料。
本發明實施例,第一終端在獲取到使用者驗證資訊時,建立與第二終端之間的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並在第二直連通信模式下將該使用者驗證資訊發送給第二終端。第二終端對在該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接收到的該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並在該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返回驗證成功時的驗證通過資訊給第一終端。第一終端接收到第二終端返回的驗證通過資訊時,與第二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通過該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發送使用者資料給第二終端。從而,可以提高終端之間直連通信的安全性。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圖。該方法可以應用於包括記憶體、處理器及存儲在記憶體上並可在處理器上運行的電腦程式的終端。如圖3所述,該通信方法包括框S301-S304中的操作。
在框S301中,接收到對使用者資料的基於直連通信連接的傳輸指令時,獲取使用者驗證資訊。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可以在接收到對使用者資料的傳輸指令時,如果當前處於直連通信模式,則獲取使用者驗證資訊。該使用者驗證資訊可以包括第一終端錄入的驗證資料以及第一終端的設備識別字。其中,該驗證資料可以是指紋資料。
在框S302中,發送該使用者驗證資訊給第二終端。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可以發送使用者驗證資訊給第二終端。具體的,第一終端可以建立與所述第二終端之間的第二直連通信連接。第一終端在直連通信模式下獲取到驗證資訊之後,可以在第二直連通信模式下將該使用者驗證資訊發送給第二終端,以使第二終端可以根據接收到的該使用者驗證資訊,與預先存儲於第二終端中的授權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其中,該使用者驗證資訊包括第一終端錄入的驗證資料與第一終端的設備識別字。該驗證資 料可以是指紋資料。例如,第一終端可以在直連通信模式下獲取到第一終端錄入的指紋資料與第一終端的設備識別字。然後在第一終端與該第二終端建立的第二直連通信模式下,將獲取到的第一終端錄入的指紋資料與第一終端的設備識別字發送給第二終端。然後,第二終端可以根據接收到的該第一終端錄入的指紋資料與第一終端的設備識別字,與預先存儲於第二終端中的授權使用者的驗證資料與其終端的設備識別字的對應關係進行驗證。然後,第二終端將驗證結果返回給該第一種終端。
作為一種可選的實施例,第一終端可以在獲取到使用者驗證資訊之後,該第一終端可以在第二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將該使用者驗證資訊發送給第二終端。其中,需要說明的是,該第二直連通信連接模式為直連通信模式中的一種安全性高,且不易被竊取的連接模式。第一終端在這樣的安全性較高的第二連接模式下發送驗證資訊,可以有利於提高終端與終端之間在直連通信時資料傳輸的安全性。
作為一種可選的實施例,第一終端在獲取到使用者驗證資訊,並在第二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將獲取到的使用者驗證資訊發送給第二終端之後,該第一終端可以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接收所述第二終端返回的驗證通過資訊,並與所述第二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可見,第一終端與第二終端在安全性較高的第二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可以提高終端之間通信的安全性。
在框S303中,接收到該第二終端返回的驗證通過資訊時,與該第二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可以在接收到第二終端在對該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後返回的驗證通過資訊時,與該第二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具體的,第一終端在第二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將獲取到的驗證資訊發送給 第二終端,以使該第二終端可以對該驗證資訊進行匹配驗證。第二終端將驗證結果返回給第一終端。其中,該驗證結果可以包括驗證通過資訊或驗證失敗資訊。第一終端如果接收到第二終端返回的驗證通過資訊,則第一終端可以與第二終端建立第二直連通信連接。其中,該直連通信連接包括第一直連通信連接或第二直連通信連接。該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用於終端之間傳輸使用者資料。該第二直連通信連接用於終端之間傳輸該使用者驗證資訊和驗證通過資訊,並且傳輸該第一終端和第二終端之間用於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的連接參數。
作為一種可選的的實施例,第一終端如果接收到第二終端在對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後返回的驗證失敗資訊,則該第一終端可以發送提示資訊給第二終端。其中,該提示資訊用於提示該第二終端對第一終端的使用者身份進行第二次驗證。如果第一終端接收到該第二終端返回的回應該提示資訊的驗證通過資訊,則該第一終端可以根據所述第二終端返回的驗證通過資訊,與所述第二終端建立第二直連通信連接。可見,當第一終端發送給第二終端的使用者驗證資訊在第二終端驗證失敗之後,第一終端還可以發送提示資訊給第二終端,用以第二次請求第二種終端對第一終端的使用者身份進行驗證。可見,該方法可以實現當第二終端接收到預先沒有存儲的授權的使用者驗證資訊時,也可以對第一終端發送的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有利於提高對第一終端的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的有效性。
在框S304中,通過該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發送使用者資料給該第二終端。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在第二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接收到第二終端返回的驗證通過資訊之後,可以與第二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然後,第一終端可以在該第一直連通信連接上將第一終端的待傳輸的使用者資料發送給第二終端。可見,第一終端與第二終端之間通過以驗證的方式建立第一直連 通信連接,並在第一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相互傳輸使用者資料,有利於提高終端之間直連通信的安全性。
作為一種可選的實施例,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可以在第二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接收第二終端發送的驗證資訊。具體的,第一終端如果接收到該第二終端發送的驗證資料與第二終端的設備識別字,則第一終端可以將接收到的該驗證資料與第二終端的設備識別字與預先存儲在第一終端中的驗證資料與終端的設備識別字的對應關係進行驗證。如果驗證成功,則該第一終端返回驗證通過資訊給所述第二終端。如果驗證失敗,則該第一終端返回驗證失敗資訊給所述第二終端。該第一終端如果返回驗證失敗資訊給所述第二終端之後,第一終端可以接收到第二終端返回的提示資訊。該提示資訊用於提示第一終端對第二終端的使用者身份進行第二次驗證。第一終端回應接收到的該提示資訊,對第二終端的使用者身份進行驗證。如果驗證通過,則發送驗證通過資訊給該第二終端。可見,第一終端既可以在第二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發送驗證資訊給第二終端請求驗證,也可以接收第二終端發送的驗證資訊對其進行驗證。因此,該方法有利於提高終端之間進行直連通信的安全性。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可以在直連通信模式下,獲取驗證資訊,並在第二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將該驗證資訊發送給第二終端,以使該第二終端對該驗證資訊進行驗證。當第一終端接收到該第二終端返回的驗證通過資訊時,與該第二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並在第一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發送使用者資料給該第二終端。可見,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在第二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通過發送驗證資訊給第二終端,請求第二終端進行驗證。在第一終端接收到驗證通過資訊之後,才與第二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因此,可以有利於提高終端之間進行直連通信的安全性。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第二種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圖。該通信方 法可以應用於包括記憶體、處理器及存儲在記憶體上並可在處理器上運行的電腦程式的終端。如圖4所示,該通信方法包括框S401-S406中所示的操作。
在框S401中,在接收到對使用者資料的基於直連通信連接的傳輸指令時,確定出安全傳輸規則。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可以在直連通信模式下,需要向第二終端發送使用者資料時,在接收到對使用者資料的基於直連通信連接的傳輸指令時,確定出安全傳輸規則。該安全傳輸規則是為所述第二終端預置的。
在框S402中,如果該安全傳輸規則指示需要對第一終端的使用者身份進行驗證,則調用指紋採集介面採集指紋資訊。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在直連通信模式下,需要向第二終端發送使用者資料時,確定第一終端向第二終端傳輸資料前,第二終端需要對第一終端的使用者身份進行驗證之後,第一終端可以在接收到對使用者資料的基於直連通信連接的傳輸指令時,確定出安全傳輸規則。如果該安全傳輸規則指示需要對第一終端的使用者身份進行驗證,則調用指紋採集介面採集指紋資訊。
在框S403中,將採集到的指紋資訊作為使用者驗證資訊中的驗證資料。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可以將採集到的指紋資訊作為使用者驗證資訊中的驗證資料。
在框S404中,建立與第二終端之間的第二直連通信連接。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可以建立與該第二終端之間的第二直連通信連接。其中,需要說明的是,該第一終端和第二終端之間可以在該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傳輸該使用者驗證資訊和驗證通過資訊,並且可以傳輸該第一終端和第二終端之間用於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的連接參數。
在框S405中,發送該使用者驗證資訊給第二終端。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可以發送該使用者驗證資訊給第二終端。具體的,第一終端可以建立與所述第二終端之間的第二直連通信連接。第一終端在直連通信模式下獲取到驗證資訊之後,可以在第二直連通信模式下將該使用者驗證資訊發送給第二終端,以使第二終端可以根據接收到的該使用者驗證資訊,與預先存儲於第二終端中的授權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並將驗證通過資訊或驗證失敗資訊的驗證結果返回給該第一終端。其中,該使用者驗證資訊包括第一終端錄入的驗證資料與第一終端的設備識別字,該驗證資料可以是指紋資料。舉例說明,例如,第一終端可以在直連通信模式下獲取到第一終端錄入的指紋資料與第一終端的設備識別字,然後在第一終端與該第二終端建立的第二直連通信模式下,將獲取到的第一終端錄入的指紋資料與第一終端的設備識別字發送給第二終端,以使第二終端可以根據接收到的該第一終端錄入的指紋資料與第一終端的設備識別字,與預先存儲於第二終端中的授權使用者的驗證資料與其終端的設備識別字的對應關係進行驗證,並將驗證通過資訊或驗證失敗資訊的驗證結果返回給該第一種終端。
在框S406中,接收到第二終端返回的驗證通過資訊時,與該第二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可以在接收到第二終端在對該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後返回的驗證通過資訊時,與該第二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具體的,第一終端在第二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將獲取到的驗證資訊發送給第二終端,以使該第二終端可以對該驗證資訊進行匹配驗證。第二終端將驗證結果返回給第一終端。其中,該驗證結果包括驗證通過資訊或驗證失敗資訊。第一終端如果接收到第二終端返回的驗證通過資訊,則第一終端可以與第二終端建立第二直連通信連接。其中,該直連通信連接包括第一直連通信連接或第二直連通信連接。該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用於終端之間傳輸使用者資料。該第二 直連通信連接用於終端之間傳輸該使用者驗證資訊和驗證通過資訊,並且傳輸該第一終端和第二終端之間用於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的連接參數。
作為一種可選的的實施例,第一終端如果接收到第二終端在對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後返回的驗證失敗資訊,則該第一終端可以發送提示資訊給第二終端。其中,該提示資訊用於提示該第二終端對第一終端的使用者身份進行第二次驗證。如果第一終端接收到該第二終端返回的回應該提示資訊的驗證通過資訊,則該第一終端可以執行所述第一終端根據所述第二終端返回的驗證通過資訊,與所述第二終端建立第二直連通信連接。可見,當第一終端發送給第二終端的使用者驗證資訊在第二終端驗證失敗之後,第一終端還可以發送提示資訊給第二終端,用以第二次請求第二終端對第一終端的使用者身份進行驗證。可見,該方法可以實現當第二終端接收到預先沒有存儲的授權的使用者驗證資訊時,也可以對第一終端發送的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有利於提高對第一終端的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的有效性。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在第二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接收到第二終端返回的驗證通過資訊之後,可以與第二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並在該第一直連通信連接上將第一終端的待傳輸的使用者資料發送給第二終端。可見,第一終端與第二終端之間通過以驗證的方式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並在第一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相互傳輸使用者資料,有利於提高終端之間直連通信的安全性。
作為一種可選的實施例,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可以在第二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接收第二終端發送的驗證資訊。具體的,第一終端如果接收到該第二終端發送的驗證資料與第二終端的設備識別字,則第一終端可以將接收到的該驗證資料與第二終端的設備識別字與預先存儲在第一終端中的驗證資料與終端的設備識別字的對應關係進行驗證。如果驗證成功,則該第一終端返回 驗證通過資訊給所述第二終端。如果驗證失敗,則該第一終端返回驗證失敗資訊給所述第二終端。該第一終端如果返回驗證失敗資訊給所述第二終端之後,第一終端可以接收到第二終端返回的提示資訊。該提示資訊用於提示第一終端對第二終端的使用者身份進行第二次驗證。第一終端回應接收到的該提示資訊,對第二終端的使用者身份進行驗證。如果驗證通過,則第一終端發送驗證通過資訊給該第二終端。可見,第一終端既可以在第二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發送驗證資訊給第二終端請求驗證,也可以接收第二終端發送的驗證資訊對其進行驗證。因此,該方法有利於提高終端之間進行直連通信的安全性。
在框S407中,通過該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發送使用者資料給該第二終端。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可以通過該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發送使用者資料給該第二終端。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可以在直連通信模式下,獲取驗證資訊,並在第二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將該驗證資訊發送給第二終端,以使該第二終端對該驗證資訊進行驗證。當第一終端接收到該第二終端返回的驗證通過資訊時,與該第二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並在第一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發送使用者資料給該第二終端。可見,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在第二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通過發送驗證資訊給第二終端,請求第二終端進行驗證,在第一終端接收到驗證通過資訊之後,才與第二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因此,可以有利於提高終端之間進行直連通信的安全性。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第三種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圖。該通信方法可以應用於包括記憶體、處理器及存儲在記憶體上並可在處理器上運行的電腦程式的終端。如圖5所示,該通信方法可以包括框S501-S504中所示的操作。
在框S501中,建立與第一終端之間的第二直連通信連接。
在框S502中,在該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接收該第一終端發送的使用者驗證資訊,並對該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二終端可以在該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接收該第一終端發送的使用者驗證資訊,並對該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該使用者驗證資訊可以包括第一終端使用者的指紋資訊。
可選的,第二終端接收第一終端發送的使用者驗證資訊之前,可以採集該第一終端使用者的指紋資訊,並對該使用者的指紋資訊進行存儲。
可選的,第二終端接收第一終端發送的使用者驗證資訊之前,可以建立與所述第一終端之間的第二直連通信連接。其中,所述第二終端和第一終端之間是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傳輸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和驗證通過資訊,並且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傳輸所述第一終端和第二終端之間用於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的連接參數。
在框S503中,如果驗證成功,則在該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返回驗證通過資訊給第一終端,並與該第一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二終端如果驗證成功,則在該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返回驗證通過資訊給第一終端,並與該第一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
在框S504中,接收該第一終端通過該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發送的使用者資料。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二終端可以接收該第一終端通過該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發送的使用者資料。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二終端可以接收第一終端發送的使用者驗證資訊,對該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返回驗證通過資訊給該第一終端。然後,第二終端與該第一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接收該第一終端通過該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發送的使用者資料。從而,可以實現終端之間在直連通信中的資料 傳輸,並提高了資料傳輸的安全性。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第四種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圖。該通信方法可以應用於包括記憶體、處理器及存儲在記憶體上並可在處理器上運行的電腦程式的終端。如圖6所示,該通信方法包括框S601-S605中所示的操作。
在框S601中,採集並存儲第一終端使用者的指紋資訊。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二終端可以採集並存儲第一終端使用者的指紋資訊。該指紋資訊作為鑒權資訊,用於驗證所述第一終端發送的使用者驗證資訊。在驗證成功後,第二終端返回驗證通過資訊給所述第一終端。
在框S602中,建立與該第一終端之間的第二直連通信連接。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二終端可以建立與該第一終端之間的第二直連通信連接。其中,該第二終端和第一終端之間是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傳輸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和驗證通過資訊,並且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傳輸所述第一終端和第二終端之間用於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的連接參數。
在框S603中,在該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接收該第一終端發送的使用者驗證資訊,並對該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二終端可以在該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接收該第一終端發送的使用者驗證資訊,並對該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該使用者驗證資訊可以包括第一終端使用者的指紋資訊。
在框S604中,如果驗證成功,則在該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返回驗證通過資訊給第一終端,並與該第一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二終端如果驗證成功,則在該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返回驗證通過資訊給第一終端,並與該第一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
在框S605中,接收該第一終端通過所述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發送的使用者資料。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二終端可以接收該第一終端通過該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發送的使用者資料。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二終端可以接收第一終端發送的使用者驗證資訊,對該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返回驗證通過資訊給該第一終端,並與該第一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接收該第一終端通過該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發送的使用者資料。因此,實現終端之間在直連通信中的資料傳輸,提高了資料傳輸的安全性。
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通信裝置的結構示意圖。該裝置可應用於終端。所述終端可以包括通信介面、處理器、記憶體、以及存儲在記憶體上並可在處理器上運行的電腦程式。如圖7所示,該通信裝置700包括獲取模組701、第一發送模組702、連接模組703、第二發送模組704。所述獲取模組701可以是通信介面中的輸入介面。所述連接模組703可以是處理器。所述第一發送模組702和第二發送模組704可以是通信介面中輸出介面。
所述獲取模組701可以用於接收到對使用者資料的基於直連通信連接的傳輸指令時,獲取使用者驗證資訊。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可以包括通過所述第一終端錄入的驗證資料。
所述第一發送模組702可以用於發送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給第二終端。
所述連接模組703可以用於接收到所述第二終端返回的驗證通過資訊時,與所述第二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
所述第二發送模組704可以用於通過所述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發送使用者資料給所述第二終端。
可選的,所述連接模組703還可以用於建立與所述第二終端之間的第二直連通信連接。所述第一終端和第二終端之間是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 傳輸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和驗證通過資訊,並且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傳輸所述第一終端和第二終端之間用於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的連接參數。
可選的,所述獲取模組701可以具體用於在接收到對使用者資料的基於直連通信連接的傳輸指令時,確定出安全傳輸規則。所述安全傳輸規則是為所述第二終端預置的。如果該安全傳輸規則指示需要對第一終端的使用者身份進行驗證,則所述獲取模組701可以調用指紋採集介面採集指紋資訊,並將採集到的指紋資訊作為使用者驗證資訊中的驗證資料。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的獲取模組701在直連通信模式下,獲取驗證資訊。第一發送模組702在第二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將該驗證資訊發送給第二終端,以使該第二終端對該驗證資訊進行驗證。當第一終端接收到該第二終端返回的驗證通過資訊時,連接模組703與該第二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可見,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在第二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通過發送驗證資訊給第二終端,請求第二終端進行驗證,在第一終端接收到驗證通過資訊之後,才與第二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因此,可以有利於提高終端之間進行直連通信的安全性。
可以理解的是,本實施例的通信裝置700的各程式模組的功能可根據上述方法實施例中的方法具體實現,其具體實現過程可以參照上述方法實施例的相關描述,此處不再贅述。
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通信裝置的結構示意圖。該裝置可應用於終端。所述終端可以包括通信介面、處理器、記憶體、以及存儲在記憶體上並可在處理器上運行的電腦程式。如圖8所示,該通信裝置800包括第一連接模組801、驗證模組802、第二連接模組803、接收模組804、採集模組805。所述接收模組804、採集模組805可以是通信介面中的輸入介面。所述第一連接模組801、驗證模組802、第二連接模組803可以是處理器。
第一連接模組801可以用於建立與第一終端之間的第二直連通信連接。
驗證模組802可以用於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接收所述第一終端發送的使用者驗證資訊,並對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
第二連接模組803可以用於如果驗證成功,則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返回驗證通過資訊給所述第一終端,並與所述第一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
接收模組804可以用於接收所述第一終端通過所述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發送的使用者資料。
可選的,所述裝置還可以包括採集模組805。
採集模組805可以用於採集並存儲所述第一終端使用者的指紋資訊,所述指紋資訊作為鑒權資訊,用於驗證所述第一終端發送的使用者驗證資訊,並在驗證成功後,返回驗證通過資訊給所述第一終端。
可選的,所述第二連接模組803可以用於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傳輸所述第一終端和第二終端之間用於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的連接參數;根據所述連接參數建立與所述第一終端之間的第一直連通信連接。
圖9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終端的結構示意圖。該終端可以包括:通信介面901、處理器902、記憶體903以及存儲在記憶體上並可在處理器上運行的電腦程式。
所述通信介面901可以用於對針對終端產生的交互資料進行處理;包括觸摸顯示幕等部件。
所述記憶體903可以包括易失性記憶體(volatile memory)。記憶體903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記憶體(non-volatile memory)。記憶體903還可以包括上述種類的記憶體的組合。所述處理器902可以是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所述處理器902還可以進一步包括硬體晶片。上述硬體晶片可以是專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程式設計邏輯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其組合。上述PLD可以是複雜可程式設計邏輯器件(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CPLD),現場可程式設計邏輯閘陣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其任意組合。
可選地,所述記憶體903用於存儲可在處理器上運行的電腦程式。所述處理器902可以調用記憶體中存儲可在處理器上運行的電腦程式,實現如圖1至圖5任一項所對應實施例中所示的通信方法。
具體地,所述處理器902執行所述程式時用於實現以下操作:接收到對使用者資料的基於直連通信連接的傳輸指令時,獲取使用者驗證資訊,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包括通過所述第一終端錄入的驗證資料;發送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給第二終端;接收到所述第二終端返回的驗證通過資訊時,與所述第二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通過所述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發送使用者資料給所述第二終端。
可選的,所述處理器902執行所述程式時還用於實現以下操作:建立與所述第二終端之間的第二直連通信連接;所述第一終端和第二終端之間是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傳輸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和驗證通過資訊,並且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傳輸所述第一終端和第二終端之間用於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的連接參數。
可選的,所述處理器902執行所述程式時還用於實現以下操作:在接收到對使用者資料的基於直連通信連接的傳輸指令時,確定出安全傳輸規則,所述安全傳輸規則是為所述第二終端預置的;如果該安全傳輸規則指示需要對第一終端的使用者身份進行驗證,則調用指紋採集介面採集指紋資訊;將採集 到的指紋資訊作為使用者驗證資訊。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可以在直連通信模式下,獲取驗證資訊,並在第二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將該驗證資訊發送給第二終端,以使該第二終端對該驗證資訊進行驗證,當第一終端接收到該第二終端返回的驗證通過資訊時,與該第二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並在第一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發送使用者資料給該第二終端。可見,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終端在第二直連通信連接模式下通過發送驗證資訊給第二終端,請求第二終端進行驗證,在第一終端接收到驗證通過資訊之後,才與第二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有利於提高終端之間進行直連通信的安全性。
前述圖1~圖5所示的實施例中,各方法流程可以基於該終端的結構實現。
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電腦存儲介質,其中,該電腦存儲介質存儲用於電子資料交換的電腦程式,該電腦程式使得電腦執行如上述方法實施例中記載的任何一種通信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操作。
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一種電腦程式產品,所述電腦程式產品包括存儲了電腦程式的非暫態性電腦可讀存儲介質,所述電腦程式可操作來使電腦執行如上述方法實施例中記載的任何一種通信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操作。該電腦程式產品可以為一個軟體安裝包。
需要說明的是,對於前述的各方法實施例,為了簡單描述,故將其都表述為一系列的動作組合,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知悉,本發明並不受所描述的動作順序的限制,因為依據本發明,某些操作可以採用其他順序或者同時進行。其次,本領域技術人員也應該知悉,說明書中所描述的實施例均屬於優選實施例,所涉及的動作和單元並不一定是本發明所必須的。
在上述實施例中,對各個實施例的描述都各有側重,某個實施例中沒 有詳述的部分,可以參見其他實施例的相關描述。
在本申請所提供的幾個實施例中,應該理解到,所揭露的裝置,可通過其它的方式實現。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裝置實施例僅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單元的劃分,僅僅為一種邏輯功能劃分,實際實現時可以有另外的劃分方式,例如多個單元或元件可以結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個系統,或一些特徵可以忽略,或不執行。另一點,所顯示或討論的相互之間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通過一些介面,裝置或單元的間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電性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為分離部件說明的單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開的,作為單元顯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單元,即可以位於一個地方,或者也可以分佈到多個網路單元上。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選擇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單元來實現本實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發明各個實施例中的各功能單元可以集成在一個處理單元中,也可以是各個單元單獨物理存在,也可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單元集成在一個單元中。上述集成的單元既可以採用硬體的形式實現,也可以採用軟體程式單元的形式實現。
所述集成的單元如果以軟體程式單元的形式實現並作為獨立的產品銷售或使用時,可以存儲在一個電腦可讀取記憶體中。基於這樣的理解,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本質上或者說對現有技術做出貢獻的部分或者該技術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軟體產品的形式體現出來,該電腦軟體產品存儲在一個記憶體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電腦設備(可為個人電腦、伺服器或者網路設備等)執行本發明各個實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操作。而前述的記憶體包括:U盤、唯讀記憶體(ROM,Read-Only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RAM,Random Access Memory)、移動硬碟、磁碟或者光碟等各種可以存儲程式碼的介質。
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上述實施例的各種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操作是可以通過程式來指令相關的硬體來完成,該程式可以存儲於一電腦可讀記憶體中,記憶體可以包括:快閃記憶體盤、唯讀記憶體(英文:Read-Only Memory,簡稱:ROM)、隨機存取器(英文:Random Access Memory,簡稱:RAM)、磁片或光碟等。
以上對本發明實施例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發明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於幫助理解本發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時,對於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本發明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範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Claims (10)

  1. 一種通信方法,其特徵在於,應用在第一終端中,所述方法包括:接收到對使用者資料的基於直連通信連接的傳輸指令時,獲取使用者驗證資訊(S301),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包括通過所述第一終端錄入的驗證資料;建立與第二終端之間的第二直連通信連接;通過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發送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給所述第二終端(S302);通過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接收到所述第二終端返回的驗證通過資訊時,與所述第二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S303);以及通過所述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發送使用者資料給所述第二終端(S304)。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方法,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傳輸所述第一終端和第二終端之間用於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的連接參數。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接收到對使用者資料的基於直連通信連接的傳輸指令時,獲取使用者驗證資訊,包括:在接收到對使用者資料的基於直連通信連接的傳輸指令時,確定出安全傳輸規則,所述安全傳輸規則是為所述第二終端預置的;以及當該安全傳輸規則指示需要對第一終端的使用者身份進行驗證時,採集所述驗證資料。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之一所述之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還包括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的識別字。
  5. 一種通信方法,其特徵在於,應用在第二終端中,所述方法包括:建立與第一終端之間的第二直連通信連接(S501);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接收所述第一終端的使用者驗證資訊,並對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S502);當驗證成功時,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返回驗證通過資訊給所述第一終端,並與所述第一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S503);以及接收所述第一終端通過所述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發送的使用者資料(S504)。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接收所述第一終端發送的使用者驗證資訊之前,包括:採集並存儲所述第一終端使用者的鑒權資訊;所述對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包括:對所述鑒權資訊與所述第一終端發送的使用者驗證資訊中的驗證資料進行匹配,根據匹配結果來確定是否驗證成功。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與所述第一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包括: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傳輸所述第一終端和第二終端之間用於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的連接參數;以及根據所述連接參數建立與所述第一終端之間的第一直連通信連接。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還包括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的識別字,所述對所述鑒權資訊與所述第一終端發送的使用者驗證資訊中的驗證資料進行匹配包括:將所述第一終端的識別字和所述驗證資料之間的對應關係與所述第二終端預先存儲的第一終端的識別字和所述鑒權資訊之間的對應關係進行比較。
  9. 一種通信裝置,其中,應用在第一終端中,所述裝置包括:獲取模塊(701),被配置為接收到對使用者資料的基於直連通信連接的傳輸指令時,獲取使用者驗證資訊,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包括通過所述第一終端錄入的驗證資料;第一發送模塊(702),被配置為通過第二直連通信連接發送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給第二終端;連接模塊(703),被配置為與所述第二終端建立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並在通過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接收到所述第二終端返回的驗證通過資訊時,與所述第二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以及第二發送模塊(704),被配置為通過所述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發送使用者資料給所述第二終端。
  10. 一種通信裝置,其中,應用在第二終端中,所述裝置包括:第一連接模塊(801),被配置為建立與第一終端之間的第二直連通信連接;驗證模塊(802),被配置為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接收所述第一終端發送的使用者驗證資訊,並對所述使用者驗證資訊進行驗證;第二連接模塊(803),被配置為當驗證成功時,在所述第二直連通信連接上返回驗證通過資訊給所述第一終端,並與所述第一終端建立第一直連通信連接;以及接收模塊(804),被配置為接收所述第一終端通過所述第一直連通信連接發送的使用者資料。
TW107104083A 2017-06-28 2018-02-06 一種通信方法和裝置 TWI6806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08966.XA CN107318174A (zh) 2017-06-28 2017-06-28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终端
CN201710508966.X 2017-06-28
??201710508966.X 2017-06-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6484A TW201906484A (zh) 2019-02-01
TWI680687B true TWI680687B (zh) 2019-12-21

Family

ID=601803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4083A TWI680687B (zh) 2017-06-28 2018-02-06 一種通信方法和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938806B2 (zh)
EP (1) EP3422798B1 (zh)
CN (1) CN107318174A (zh)
SG (1) SG11201907007TA (zh)
TW (1) TWI680687B (zh)
WO (1) WO201900081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18174A (zh) 2017-06-28 2017-11-0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9040050B (zh) * 2018-07-25 2021-09-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交互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1696543A (zh) * 2019-03-14 2020-09-22 四川汉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语音识别触发控制的数据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12153614A (zh) * 2020-08-19 2020-12-29 北京旷视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应用于机器人的控制方法、装置、机器人及存储介质
CN114301925B (zh) * 2021-12-31 2023-12-08 展讯通信(天津)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4826591A (zh) * 2022-05-26 2022-07-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终端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61017B (en) * 1998-01-12 1999-06-11 Winbond Electronics Corp Method for direct communication of hand set
CN102547685A (zh) * 2011-12-28 2012-07-04 Tcl王牌电器(惠州)有限公司 直连链路的建立方法、终端及通信系统
CN105208180A (zh) * 2014-05-30 2015-12-30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验证权限判断系统及方法以及移动终端
CN105721468A (zh) * 2016-02-17 2016-06-29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通讯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016305A1 (en) * 2006-11-06 2015-01-15 Ikan Holdings Ll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network configuration
US8112066B2 (en) * 2009-06-22 2012-02-07 Mourad Ben Ayed System for NFC authentication based on BLUETOOTH proximity
US8831568B2 (en) * 2011-09-27 2014-09-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Automatic configuration of a wireless device
US9516452B2 (en) * 2012-06-28 2016-12-06 Intel Corporation Wireless data transfer with improved transport mechanism selection
EP4037348B1 (en) * 2012-09-18 2024-11-13 LG Electronics Inc. Determining the group owner in inter-device communication
TW201424335A (zh) * 2012-12-13 2014-06-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電子設備及建立電子設備之間通信的方法
CN104902579B (zh) 2014-03-04 2018-12-18 上海宽带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一种无线网络通信系统中终端之间直连通信的方法
US9398007B1 (en) * 2014-06-06 2016-07-19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Deferred authentication methods and systems
CA2895366C (en) * 2014-06-23 2021-11-16 The Toronto-Dominion Bank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uthenticating user identities in networked computer systems
US9450760B2 (en) 2014-07-31 2016-09-20 Nok Nok Lab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henticating a client to a device
CN104394600B (zh) * 2014-10-24 2018-03-16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传输文件的方法及装置
CN104363666B (zh) * 2014-11-26 2019-06-04 广州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在电子设备中与外部设备建立无线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US9699817B2 (en) * 2014-12-16 2017-07-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to preemptively search and select LTE-direct expressions for uninterrupted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CN104580401A (zh) * 2014-12-23 2015-04-29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连接方法及装置
US9893894B2 (en) 2015-03-13 2018-02-13 Intel IP Corporation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secure device-to-device discovery and communication
CN106211810B (zh) * 2015-04-01 2019-07-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5553928B (zh) * 2015-07-31 2020-02-18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KR102394620B1 (ko) 2015-11-10 2022-05-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간 통신 연결 수립 방법 및 장치
KR102483832B1 (ko) * 2016-02-19 2023-01-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생체 정보 기반 인증을 이용한 전자 장치들 간 연결 방법 및 장치
WO2018000290A1 (zh) * 2016-06-30 2018-01-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管理蓝牙连接的方法、蓝牙主设备和装置
CN108925144B (zh) * 2016-06-30 2020-03-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身份认证方法及通信终端
CN106355717A (zh) 2016-09-05 2017-01-25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指纹识别和nfc的移动终端开锁方法及系统
CN107318174A (zh) 2017-06-28 2017-11-0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终端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61017B (en) * 1998-01-12 1999-06-11 Winbond Electronics Corp Method for direct communication of hand set
CN102547685A (zh) * 2011-12-28 2012-07-04 Tcl王牌电器(惠州)有限公司 直连链路的建立方法、终端及通信系统
CN105208180A (zh) * 2014-05-30 2015-12-30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验证权限判断系统及方法以及移动终端
CN105721468A (zh) * 2016-02-17 2016-06-29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通讯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22798A1 (en) 2019-01-02
TW201906484A (zh) 2019-02-01
US20190007831A1 (en) 2019-01-03
SG11201907007TA (en) 2019-08-27
US10938806B2 (en) 2021-03-02
EP3422798B1 (en) 2021-09-01
WO2019000813A1 (en) 2019-01-03
CN107318174A (zh) 2017-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0687B (zh) 一種通信方法和裝置
US1064558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mote portable wireless device authentication
US9635018B2 (en) User identity verif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password protection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EP3132621B1 (en) Mobile terminal control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CN112313983B (zh) 使用伴随设备的用户认证
KR20160129839A (ko) 블루투스 인터페이스를 갖는 인증 장치
CN104899532B (zh) 身份证信息获取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8234124B (zh) 身份验证方法、装置与系统
CN105656850B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WO2018108062A1 (zh) 身份验证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8475304A (zh) 一种关联应用程序和生物特征的方法、装置以及移动终端
CN105577619B (zh) 一种客户端登录方法、客户端以及系统
CN105325021B (zh) 用于远程便携式无线设备认证的方法和装置
CN108322507A (zh) 一种利用安全设备执行安全操作的方法及系统
CN104853030B (zh) 一种信息处理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8200075B (zh) 一种身份认证方法、系统、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8234412B (zh) 身份验证方法与装置
CN108234113B (zh) 身份验证方法、装置与系统
CN110602679B (zh) 显示、传输方法和身份认证、数据传输装置及终端
US20230063417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forwarding authentication requests to a nearby authenticator
CN108234409B (zh) 身份验证方法与装置
CN106713222A (zh) 一种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认证方法、服务器和认证系统
CN107292611B (zh) 一种交易方法和系统
CN108322439B (zh) 一种利用安全设备注册方法和注册系统
CN106161371A (zh) 一种找回帐号信息的方法、装置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