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76831B - 成像透鏡系統 - Google Patents

成像透鏡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76831B
TWI676831B TW107119756A TW107119756A TWI676831B TW I676831 B TWI676831 B TW I676831B TW 107119756 A TW107119756 A TW 107119756A TW 107119756 A TW107119756 A TW 107119756A TW I676831 B TWI676831 B TW I67683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system
lens element
refractive
ima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97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05524A (zh
Inventor
姚宇宏
Yuhong Yao
篠原義和
Yoshikazu Shinohara
廖凌嶢
Lin-Yao Liao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蘋果公司
Apple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蘋果公司, Apple Inc. filed Critical 美商蘋果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055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55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68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683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可用於小形狀因數照相機中的小型透鏡系統。透鏡系統可包括七個具有折射焦度的透鏡元件,且當與其他小型透鏡系統相比,可提供低光圈值與寬視場,同時維持或改善成像品質及封裝尺寸。該透鏡系統可例如提供1.85或更小之焦比,且具有75度或更大的全視場。該透鏡系統可符合針對小型之一標準TTL/ImageH < 1.7,其中TTL係該透鏡系統的總軌道長度,且ImageH係在該光感測器處的像平面之半對角影像高度。透鏡系統參數與關係可至少部分經選擇以減少、補償、或校正橫跨視場的光學像差及透鏡假影和效應。

Description

成像透鏡系統
此揭露大致上係關於照相機系統,且更具體而言係關於小形狀因數照相機及透鏡系統。
小行動式多用途裝置(諸如,智慧型手機與平板或平板電腦裝置)的出現,已導致為了整合在裝置中而需要高解析度、小形狀因數照相機,該等照相機係輕量、小型且能夠以低光圈值擷取高解析度且高品質的影像。然而,由於習知照相機技術的限制,用於此類裝置中的習知小照相機傾向於以較低解析度擷取影像,及/或以低於較大、較高品質照相機可達成之影像品質擷取影像。以小封裝尺寸的照相機達成較高的解析度通常需要使用一具有小像素尺寸的光感測器以及一良好的小型成像透鏡系統。技術的發展已達成光感測器中之像素尺寸的縮減。然而,隨著光感測器變得更小型且更強大,針對具有改善的成像品質效能之小型成像透鏡系統的需求已然增加。此外,越來越期望小形狀因數照相機配備有更高的像數數及/或更大的像素尺寸影像感測器(其等之一或二者可能需要更大的影像感測器),同時仍維持足夠小型以適配至可攜式電子裝置中的模組高度。因此,從光學系統設計的觀點來看,挑戰在於提供能夠在小形狀因數照相機所加諸之物理限制(physical constraints)下擷取高亮度、高解析度影像的一種成像透鏡系統。
本揭露的實施例可提供一種包括七個透鏡元件的小型成像透鏡系統,其可在一照相機中使用並提供一低光圈值(<= 2.1)、寬視場(例如75度或更大)、及短總軌道長度(例如6.8 mm或更小),而允許該照相機以一小封裝尺寸實施,同時仍擷取銳利、高解析度影像,使該照相機的實施例適於在小的及/或行動式多用途裝置中使用。該透鏡系統之實施例包括七個透鏡元件,其中從在物側上的一第一透鏡至在像側上的一第七透鏡沿著一光學軸配置折射焦度(refractive power)。在實施例中,第一透鏡元件具有正折射焦度,第三透鏡元件具有負折射焦度,第四透鏡元件具有正折射焦度,且第六透鏡元件具有正折射焦度。在各種實施例中,第二透鏡元件、第五透鏡元件、和第七透鏡元件可具有正或負的折射焦度。可至少部分選擇透鏡系統參數及關係(包括但不限於焦度分佈(power distribution)、透鏡形狀、厚度、孔徑位置、幾何、位置、材料、間隔、以及某些透鏡元件的表面形狀)以減少、補償、或校正橫跨視場的光學像差及透鏡假影和效應。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透鏡系統可包括一孔徑光闌,其位在該光學系統之該物側與該第三透鏡元件之間,用於控制該光學系統的亮度。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孔徑光闌可位於該第一透鏡元件處(在該透鏡系統的前頂點處或後面)。在一些實施例中,孔徑光闌可替代地位於該第一透鏡元件與該第二透鏡元件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透鏡系統亦可包括一個或多個內部或次要光闌,例如位於第四透鏡元件的物側表面上的次要光闌,或兩個次要光闌,其中一個位於第二透鏡元件的像側表面上的次要光闌,且一個位於第四透鏡元件的像側表面。該(等)次要光闌可例如藉由切斷一百分比的離軸射線束而幫助在低光圈值及寬FOV條件下的像差控制。在一些實施例中,透鏡系統亦可包括紅外(IR)濾光器以減少或消除光感測器上的環境雜訊的干擾。IR濾光器可例如位於第七透鏡元件和光感測器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透鏡系統可滿足以下關係之一或多者: 0.6 < (f 系統 / f12) < 1.4, 0.55 < |f 系統 / f3 | + |f 系統 / f5 | < 1.15, (R9+R10) / (R9-R10) < -2 0.8 < (Vd1 + Vd3) / Vd2 < 3 Vd6 > 45 其中f 系統 是透鏡系統的有效焦距,f12是第一和第二透鏡元件的複合焦距,f3是第三透鏡元件的有效焦距,f5是第五透鏡元件的有效焦距,R9是第五透鏡元件的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R10是第五透鏡元件的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而Vd1、Vd2、Vd3、和Vd6分別是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六透鏡元件的阿貝數。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透鏡系統可滿足如下列關係所定義之針對小型的標準: TTL/ImageH < 1.7 其中TTL係聚焦於無窮遠時的透鏡系統的總軌道長度,並且其中ImageH係光感測器處的像平面上的半對角影像高度。
此專利說明書包括對「一個實施例(one embodiment)」或「一實施例(an embodiment)」的指稱。片語「在一個實施例中(in one embodiment)」或「在一實施例中(in an embodiment)」的出現不必然指稱相同實施例。可以與此揭露一致的任何合適方式結合特定特徵、結構、或特性。
「包含(Comprising)」。此用語係開放式。如在隨附之申請專利範圍中所用者,此用語不排除額外的結構或步驟。考慮一請求項,其敘述:「一種設備,其包含一或多個處理器單元…」。此一類請求項不排除該設備包括額外組件(例如,一網路介面單元、圖形電路系統等)。
「經組態以(Configured To)」。可敘述或主張各種單元、電路、或其他組件為「經組態以」執行一任務或多個任務。在此類上下文中,「經組態以」係用於藉由指示該等單元/電路/組件包括在操作期間執行彼等(一或多個)任務的結構(例如,電路系統)來表示結構。因而,即使當指定單元/電路/組件當前並不操作(例如,未接通),仍可稱該單元/電路/組件經組態以執行該任務。與「經組態以」語言一起使用的該等單元/電路/組件包括硬體-例如,電路、記憶體(儲存可執行以實施操作之程式指令)等。敘述一單元/電路/組件「經組態以」執行一或多個任務明確地並非意欲為該單元/電路/組件援引35 U.S.C. § 112,第六節。此外,「經組態以」可包括通用結構(generic structure)(例如,通用電路系統),其係藉由軟體及/或韌體(例如,FPGA或執行軟體的一般用途處理器)操縱,以能夠執行待解決之(一或多個)任務的方式進行操作。「經組態以」亦可包括調適一製造程序(例如,一半導體製造設備)以製造經調適以實施或執行一或多個任務的裝置(例如,積體電路)。
「第一(First)」、「第二(Second)」等。如本文所用,這些用語係用作名詞的前導標示,且不意味著任何類型的排序(例如,空間、時間、邏輯等)。例如,可在本文中將一緩衝器電路敘述為針對「第一」及「第二」值執行寫入操作。「第一」及「第二」的用語不必然意味著必須在該第二值之前寫入該第一值。
「基於(Based On)」。如本文所用,此用語係用於敘述影響一判定的一或多個因素。此用語不排除可能影響一判定的額外因素。也就是說,一判定可僅基於彼等因素或至少部分基於彼等因素。考慮片語「基於B判定A」。雖然在此情況下,B係一影響A之判定的因素,此一類片語不排除亦基於C來判定A。在其他情況下,A可僅基於B而判定。
所敘述者係一包括一光感測器及一小型透鏡系統之小形狀因子照相機的實施例。說明一種包括七個透鏡元件之小型透鏡系統之實施例,其可在照相機中使用並提供一低光圈值(<= 2.1)、寬視場(例如75度或更大)及短總軌道長度(例如6.8 mm或更短),而允許該照相機以一小封裝尺寸實施,同時仍擷取銳利、高解析度影像,使該照相機的實施例適於在小的及/或行動式多用途裝置中使用,諸如,行動電話、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或平板運算裝置、膝上型電腦、輕省筆電、筆記型電腦、次筆記型電腦、及超輕薄筆記型電腦(ultrabook computer)等等。然而要注意的是,照相機的態樣(例如,透鏡系統及光感測器)可按比例放大或縮小以提供具有較所述之彼等大或小的封裝尺寸之照相機。此外,照相機系統的實施例可實施為單獨的數位相機。除了靜物(單幀擷取)照相機應用以外,照相機系統的實施例可經調適以用於視訊攝像機應用中。
透鏡系統之實施例可用於小形狀因數照相機中以擷取高亮度、高解析度影像。透鏡系統之實施例包括具有折射焦度的七個透鏡元件。可至少部分選擇透鏡系統參數及關係(包括但不限於焦度分佈(power distribution)、透鏡形狀、厚度、孔徑位置、幾何、位置、材料、間隔、以及某些透鏡元件的表面形狀)以減少、補償、或校正橫跨視場的光學像差及透鏡假影和效應(包括但不限於以下之一或多者:漸暈、色像差、像場曲率或珀茲伐和(Petzval sum)、及透鏡閃光)。
圖1A、圖2A、圖3A、圖4A、圖5A、圖6A、圖7A、及圖8A繪示包括七個折射透鏡元件的透鏡系統的若干實例實施例。該實例實施例可提供1.85或更小的光圈值(焦比)、具有5.0或更小的焦距(f)、及小於6.8 mm的總軌道長度(TTL)(假定4.0的半對角影像高度)。然而要注意的是,這些實例並未意欲作為限制,且在針對該透鏡系統給定之各種參數上的變化係可行的,同時仍達到類似結果。
在透鏡系統之實施例中的折射透鏡元件可例如包含一塑膠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折射透鏡元件可包含一射出模製塑膠材料。然而,可使用其他透明材料(例如玻璃)。同樣要注意的是,在一給定實施例中,該等透鏡元件之一不同者可包含具有不同光學特性(例如,不同阿貝數(Abbe number)及/或不同折射率)的材料。阿貝數Vd可由下列方程式界定: Vd =(Nd - 1)/(NF - NC ), 其中NF 及NC 分別係在氫的F線及C線處之材料的折射率值。
在圖1A、圖2A、圖3A、圖4A、圖5A、圖6A、圖7A、及圖8A中,一實例照相機包括至少一小型透鏡系統及一光感測器。光感測器可為(一或多個)積體電路(IC)技術晶片,其係根據各種類型之光感測器技術的任一者實施。可用之光感測器技術的實例係電荷耦合裝置(CCD)技術及互補式金氧半導體(CMOS)技術。在一些實施例中,光感測器的像素尺寸可為1.2微米或更小,但可使用較大的像素尺寸。在一非限制性實例實施例中,光感測器可根據一1280×720像素的影像格式製造以擷取1百萬像素的影像。然而,在實施例中可使用其他像素格式,例如5百萬像素、1千萬像素、或者更大或更小的格式。在實例實施例中,可使用具有8 mm全對角尺寸(半對角4 mm)的一實例光感測器;然而,可適當調整透鏡系統尺寸來使用較大或較小的光感測器。
該透鏡系統亦可包括一孔徑光闌,其位在該光學系統之該物側與該第三透鏡元件之間,用於控制該光學系統的亮度。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孔徑光闌可位於該第一透鏡元件處(在該透鏡系統的前頂點處或後面)。在一些實施例中,孔徑光闌可替代地位於該第一透鏡元件與該第二透鏡元件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透鏡系統亦可包括一或多個次要光闌,例如位於第四透鏡元件之物側表面處的次要光闌,或兩個次要光闌,其中一個位於第二透鏡元件的像側表面上的次要光闌,且一個位於第四透鏡元件的像側表面。該(等)次要光闌可例如藉由切斷一百分比的離軸射線束而幫助在低光圈值及寬FOV條件下的像差控制。
照相機亦可(但非必然)包括一紅外線(IR)濾光器,其例如位於透鏡系統的最後或第七透鏡元件與光感測器之間。IR濾光器可諸如包含一玻璃材料。然而,可使用其他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IR濾光器不具有折射焦度,且不影響透鏡系統的有效焦距f 。在一些實施例中,代替如圖式所示之IR濾光器,可在透鏡元件之一或多者上使用一塗層或可使用其他方法,以提供IR濾光。進一步要注意的是,除了本文所繪示及敘述的彼等以外,照相機亦可包括其他組件。
在照相機中,透鏡系統形成一影像於在光感測器表面處之或附近之一像平面(IP)處。針對一遠距離物體的影像尺寸係與一透鏡系統的有效焦距f 成正比。透鏡系統的總軌道長度(TTL)係第一(物側)透鏡元件之物側表面處的前頂點與像平面之間在光學軸(AX)上的距離。總軌道長度對焦距之比率(TTL/f )稱為攝遠比率(telephoto ratio)。若要被歸類為一攝遠透鏡系統,TTL/f 係小於或等於1。對一非攝遠透鏡系統而言,攝遠比率係大於1。
在本文該之非限制性實例實施例中,該透鏡系統可經組態使得該透鏡系統的有效焦距f 係在3.4至5 mm之一範圍內,且該光圈值(F-number)係在1.6至1.85之一範圍內。透鏡系統可例如實例所示般經組態以滿足用於特定照相機系統應用之指定的光學、成像、及/或封裝限制。要注意的是光圈值(亦稱為焦比或 f/#)係由f /D 界定,其中D 係入射光瞳(亦即,有效孔徑)的直徑。作為一實例,在圖1A所繪示的實施例中,在f = 4.996 mm的情況下,以@2.94 mm之一有效孔徑達成1.7之光圈值。該實例實施例可例如經組態具有在75至94度之一範圍內的全視場(FOV)。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具有8 mm全對角尺寸(半對角4 mm)的光感測器。該透鏡系統可滿足如下列關係所定義之針對小型的標準: TTL/ImageH < 1.7 其中TTL係聚焦於無窮遠時的透鏡系統的總軌道長度,並且其中ImageH係光感測器處的像平面上的半對角影像高度。因此,實例實施例的TTL可小於6.8 mm,假設4 mm半對角影像高度。因此,具有約5.0之有效焦距f 及約6.5之TTL的實例實施例之攝遠比率(TTL/f )係在或約1.3。
然而要注意的是,在不同實施例中,焦距f 、光圈值、TTL、光感測器尺寸、及/或其他透鏡系統及照相機參數可變化,且可經縮放或經調整成符合用於其他照相機系統應用之光學、成像、及/或封裝限制。可指定為用於特定照相機系統應用之需求及/或可針對不同的照相機系統應用作改變之一照相機系統的限制包括但不限於:焦距f 、有效孔徑、TTL、孔徑光闌位置、光圈值、視場(FOV)、攝遠比率、光感測器尺寸、成像效能需求、及封裝體積或尺寸限制。
在一些實施例中,透鏡系統可為可調整的。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如本文所述之一透鏡系統可配備一可調整的光圈(入射光瞳)或孔徑光闌。使用一可調整的孔徑光闌,可在一範圍內動態地改變光圈值(焦比或f/#)。例如,若透鏡系統經良好校正而處於f/1.7、處於給定焦距f 及FOV下,則可藉由調整孔徑光闌(假定孔徑光闌可調整至光圈值設定)使焦比在1.4至8(或更高)之範圍內變化。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將孔徑光闌調整在相同FOV(例如,81度)而以較快焦比(< 1.7)來使用透鏡系統,其可能具有降級的成像品質效能,或在較小FOV下具有合理的良好效能。
雖然可在本文給定一或多個光學參數可在其中動態地改變(例如,使用一可調整的孔徑光闌)之值的範圍作為用於可調整照相機及透鏡系統的實例,仍可實施包括固定式(不可調整的)透鏡系統(其中用於光學及其他參數的值係在這些範圍內)之照相機系統的實施例。
參照如圖1A、圖2A、圖3A、圖4A、圖5A、圖6A、圖7A、及圖8A中所繪示的實例實施例,實例照相機包括至少一小型透鏡系統及一光感測器。照相機可包括一孔徑光闌,其例如在第一透鏡元件處並在透鏡系統的前頂點處或後面,如圖1A所繪示者,用於控制光學系統的亮度。在一些實施例中,孔徑光闌可替代地位於該第一透鏡元件與該第二透鏡元件之間,例如如圖2A所繪示者。在一些實施例中,照相機亦可包括一個或多個次要光闌,例如,如圖1A所繪示的兩個次要光闌或如圖2A所繪示的單一次要光闌。照相機亦可(但非必要)包括一紅外線(IR)濾光器,其例如位於透鏡系統與光感測器之間。IR濾光器可起作用減少或消除光感測器上的環境雜訊之干擾並/或阻擋可損害或不利地影響光感測器之紅外線輻射,並可經組態以對f 無影響。
在實施例中,透鏡系統11可包括七個具有折射焦度與有效焦距f 的透鏡元件,其等係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沿著一光學軸AX配置: • 一第一透鏡元件L1,其具有正折射焦度; • 一第二透鏡元件L2; • 一第三透鏡元件L3,其具有負折射焦度; • 一第四透鏡元件L4,其具有正折射焦度; • 一第五透鏡元件L5; • 一第六透鏡元件L6,其具有正折射焦度;及 • 一第七透鏡元件L7。
在各種實施例中,第二透鏡元件、第五透鏡元件、和第七透鏡元件可具有正或負的折射焦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透鏡元件在近軸區域中具有一凹形像側表面。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五透鏡元件具有一凹形物側表面及一凸形像側表面。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六透鏡元件在近軸區域中具有一凸形物側表面。在一些實施例中,第六透鏡元件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兩者係非球面。在一些實施例中,物側表面具有在周圍區域附近係凹形的至少一部分。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七透鏡元件在近軸區域中具有一凸形像側表面。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七透鏡元件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兩者係非球面。在一些實施例中,物側表面具有在周圍區域附近係凹形的至少一部分,且像側表面具有在周圍區域附近係凸形的至少一部分。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透鏡系統可滿足以下關係之一或多者: 0.6 < (f 系統 / f12) < 1.4, 0.55 < |f 系統 / f3 | + |f 系統 / f5 | < 1.15, (R9+R10) / (R9-R10) < -2 0.8 < (Vd1 + Vd3) / Vd2 < 3 Vd6 > 45 其中f 系統 是透鏡系統的有效焦距,f12是第一和第二透鏡元件的複合焦距,f3是第三透鏡元件的有效焦距,f5是第五透鏡元件的有效焦距,R9是第五透鏡元件的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R10是第五透鏡元件的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而Vd1,Vd2,Vd3,和Vd6分別是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六透鏡元件的阿貝數。
透鏡系統之實施例可經實施成小型的,以在消費型電子產品的小形狀因數照相機中使用,諸如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平板裝置。透鏡系統的針對小型(compactness)之標準可由下列關係所定義: TTL/ImageH < 1.7 其中ImageH係在光感測器處之像平面上的半對角影像高度(semi-diagonal image height)。因此,在如表所定義的實例透鏡系統中,假設使用具有4 mm之半對角影像高度的光感測器,則總軌道長度(TTL)小於6.8 mm。因此滿足針對實例實施例(6.8 mm/4 mm = 1.7)的關係(TTL/ImageH < 1.7)。應注意的是,針對小型的此標準允許成比例的較長TTL(在使用較大光感測器時)及成比例的較短TTL(在使用較小光感測器時)。舉例而言,針對具有約3 mm的ImageH之光感測器,一透鏡系統的TTL將小於5.1 mm,而針對具有約5 mm的ImageH之光感測器,一透鏡系統的TTL將小於8.5 mm。
在該實例實施例中,透鏡可由具有各種阿貝數的各種光學材料形成;可選擇透鏡L1至L7的材料與焦度組態以例如減少色像差。 透鏡系統110
圖1A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的具有包括七個折射透鏡元件的透鏡系統110的實例照相機100。表1A至表1F提供照相機100和透鏡系統110的各種光學和物理參數的實例值。透鏡系統110可包括具有折射焦度的七個透鏡元件,其等係從物側到像側依序沿著一光學軸AX配置: • 一第一透鏡元件101,其具有正折射焦度; • 一第二透鏡元件102,其具有負折射焦度; • 一第三透鏡元件103,其具有負折射焦度; • 一第四透鏡元件104,其具有正折射焦度; • 一第五透鏡元件105,其具有折射焦度; • 一第六透鏡元件106,其具有正折射焦度;及 • 一第七透鏡元件107,其具有折射焦度。
如圖1A所示,透鏡系統110系統可包括在透鏡101的物側表面處或附近的孔徑光闌130,以及除了孔徑光闌130之外的兩個內部光闌(在透鏡102的像側表面處的次要光闌132A及在透鏡104的像側表面處的次要光闌132B)。透鏡系統110可經設計以補償由內部光闌132所導致的照明之損失與可能之漸暈(vignetting)。照相機100亦可包括一IR濾光器,其位於透鏡系統107與光感測器120之間。
透鏡系統110可具有4.996的有效焦距f 、1.7之光圈值、及76.7度的全視場(FFOV)。透鏡系統110的關係TTL/ImageH係1.57。因此,假設ImageH = 4 mm,透鏡系統110的TTL係約6.28 mm。透鏡系統110的關係(Vd1 + Vd3) / Vd2係2.804。透鏡系統110的Vd6係56.0。透鏡系統110的關係(f 系統 / f12)係0.707。透鏡系統110的關係|f 系統 / f3 | + |f 系統 / f5 |係0.871。透鏡系統110的關係(R9+R10) / (R9-R10)係-4.876。
圖1B係一圖表,其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針對如圖1A所繪示的透鏡系統110之調變轉移函數(MTF)。圖1B展示分別於0場、0.4場、0.7場及全場所評估的透鏡MTF。MTF在100線對(lp) / mm高於0.5,展示針對高解析度成像的良好對比並使用高解析度感測器來呈現高品質影像。
圖1C展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針對如圖1A所繪示的透鏡系統110之縱向球面像差、像場曲率及失真。如圖1C所展示,橫跨視場的光學失真經控制在2.5%以內,同時像場曲率與像散係橫跨視場經良好平衡。 透鏡系統210
圖2A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的具有包括七個折射透鏡元件的透鏡系統210的實例照相機200。表2A至2F提供照相機200和透鏡系統210的各種光學和物理參數的實例值。透鏡系統210可包括具有折射焦度的七個透鏡元件,其等係從物側到像側依序沿著一光學軸AX配置: • 一第一透鏡元件201,其具有正折射焦度; • 一第二透鏡元件202,其具有正折射焦度; • 一第三透鏡元件203,其具有負折射焦度; • 一第四透鏡元件204,其具有正折射焦度; • 一第五透鏡元件205,其具有折射焦度; • 一第六透鏡元件206,其具有正折射焦度;及 • 一第七透鏡元件207,其具有折射焦度。
如圖2A所示,透鏡系統210系統可包括在透鏡201的像側表面處或附近的孔徑光闌230,以及在透鏡204的物側表面處的次要光闌232。透鏡系統210可經設計以補償由內部光闌232所導致的照明之損失與可能之漸暈。照相機200亦可包括一IR濾光器,其位於透鏡系統207與光感測器220之間。
透鏡系統210可具有4.672的有效焦距f 、1.6之光圈值、及81.7度的全視場(FFOV)。透鏡系統210之關係TTL/ImageH係1.584。因此,假設ImageH = 4 mm,透鏡系統210的TTL係約6.336 mm。透鏡系統210的關係(Vd1+Vd3) / Vd2係1.34。透鏡系統210的Vd6係56.0。透鏡系統210的關係(f 系統 / f12)係0.999。透鏡系統210的關係|f 系統 / f3 | + |f 系統 / f5 |係0.738。透鏡系統210的關係(R9+R10) / (R9-R10)係-6.824。
圖2B係一圖表,其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針對如圖2A所繪示的透鏡系統210之調變轉移函數(MTF)。圖2B展示分別於0場、0.4場、0.7場及全場所評估的透鏡MTF。MTF在100線對(lp) / mm高於0.5,展示針對高解析度成像的良好對比並使用高解析度感測器來呈現高品質影像。
圖2C展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針對如圖2A所繪示的透鏡系統210之縱向球面像差、像場曲率及失真。如圖2C所展示,橫跨視場的光學失真經控制在2.5%以內,同時像場曲率與像散係橫跨視場經良好平衡。 透鏡系統310
圖3A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的具有包括七個折射透鏡元件的透鏡系統310的實例照相機300。表3A至3F提供照相機300和透鏡系統310的各種光學和物理參數的實例值。透鏡系統310可包括具有折射焦度的七個透鏡元件,其等係從物側到像側依序沿著一光學軸AX配置: • 一第一透鏡元件301,其具有正折射焦度; • 一第二透鏡元件302,其具有正折射焦度; • 一第三透鏡元件303,其具有負折射焦度; • 一第四透鏡元件304,其具有正折射焦度; • 一第五透鏡元件305,其具有折射焦度; • 一第六透鏡元件306,其具有正折射焦度;及 • 一第七透鏡元件307,其具有折射焦度。
如圖3A所示,透鏡系統310系統可包括在透鏡301的像側表面處或附近的孔徑光闌330,以及在透鏡304的物側表面處的次要光闌332。透鏡系統310可經設計以補償由內部光闌332所導致的照明之損失與可能之漸暈。照相機300亦可包括一IR濾光器,其位於透鏡系統307與光感測器320之間。
透鏡系統310可具有4.170的有效焦距f 、1.7之光圈值、及81.1度的全視場(FFOV)。透鏡系統310的關係TTL/ImageH係1.587。因此,假設ImageH = 4 mm,透鏡系統310的TTL係約6.348 mm。透鏡系統310的關係(Vd1 + Vd3) / Vd2係1.36。透鏡系統310的Vd6係56.0。透鏡系統310的關係(f 系統 / f12)係1.125。透鏡系統310的關係|f 系統 / f3 | + |f 系統 / f5 |係0.792。透鏡系統310的關係(R9+R10) / (R9-R10)係-6.865。
圖3B係一圖表,其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針對如圖3A所繪示的透鏡系統310之調變轉移函數(MTF)。圖3B展示分別於0場、0.4場、0.7場及全場所評估的透鏡MTF。MTF在100線對(lp) / mm高於0.5,展示針對高解析度成像的良好對比並使用高解析度感測器來呈現高品質影像。
圖3C展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針對如圖3A所繪示的透鏡系統310之縱向球面像差、像場曲率及失真。如圖3C所展示,橫跨視場的光學失真經控制在2.5%以內,同時像場曲率與像散係橫跨視場經良好平衡。 透鏡系統410
圖4A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的具有包括七個折射透鏡元件的透鏡系統410的實例照相機400。表4A至4F提供照相機400和透鏡系統410的各種光學和物理參數的實例值。透鏡系統410可包括具有折射焦度的七個透鏡元件,其等係從物側到像側依序沿著一光學軸AX配置: • 一第一透鏡元件401,其具有正折射焦度; • 一第二透鏡元件402,其具有正折射焦度; • 一第三透鏡元件403,其具有負折射焦度; • 一第四透鏡元件404,其具有正折射焦度; • 一第五透鏡元件405,其具有折射焦度; • 一第六透鏡元件406,其具有正折射焦度;及 • 一第七透鏡元件407,其具有折射焦度。
如圖4A所示,透鏡系統410系統可包括在透鏡401的像側表面處或附近的孔徑光闌430,以及在透鏡404的物側表面處的次要光闌432。透鏡系統410可經設計以補償由內部光闌432所導致的照明之損失與可能之漸暈。照相機400亦可包括一IR濾光器,其位於透鏡系統407與光感測器420之間。
透鏡系統410可具有3.797的有效焦距f 、1.7之光圈值、及86.5度的全視場(FFOV)。透鏡系統410的關係TTL/ImageH係1.547。因此,假設ImageH = 4 mm,透鏡系統410的TTL係約6.188 mm。透鏡系統410的關係(Vd1 + Vd3) / Vd2係1.36。透鏡系統410的Vd6係56.0。透鏡系統410的關係(f 系統 / f12)係0.914。透鏡系統410的關係|f 系統 / f3 | + |f 系統 / f5 |係0.782。透鏡系統410的關係(R9+R10) / (R9-R10)係-5.228。
圖4B係一圖表,其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針對如圖4A所繪示的透鏡系統410之調變轉移函數(MTF)。圖4B展示分別於0場、0.4場、0.7場及全場所評估的透鏡MTF。MTF在100線對(lp) / mm高於0.5,展示針對高解析度成像的良好對比並使用高解析度感測器來呈現高品質影像。
圖4C展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針對如圖4A所繪示的透鏡系統之縱向球面像差、像場曲率及失真。如圖4C所展示,橫跨視場的光學失真經控制在2.5%以內,同時像場曲率與像散係橫跨視場經良好平衡。 透鏡系統510
圖5A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的具有包括七個折射透鏡元件的透鏡系統510的實例照相機500。表5A至5F提供照相機500和透鏡系統510的各種光學和物理參數的實例值。透鏡系統510可包括具有折射焦度的七個透鏡元件,其等係從物側到像側依序沿著一光學軸AX配置: • 一第一透鏡元件501,其具有正折射焦度; • 一第二透鏡元件502,其具有正折射焦度; • 一第三透鏡元件503,其具有負折射焦度; • 一第四透鏡元件504,其具有正折射焦度; • 一第五透鏡元件505,其具有折射焦度; • 一第六透鏡元件506,其具有正折射焦度;及 • 一第七透鏡元件507,其具有折射焦度。
如圖5A所示,透鏡系統510系統可包括在透鏡501的像側表面與透鏡502的物側表面之間的孔徑光闌530。透鏡系統510可不包括次要光闌。
透鏡系統510可具有4.889的有效焦距f 、1.75之光圈值、及75.0度的全視場(FFOV)。透鏡系統510的關係TTL/ImageH係1.594。因此,假設ImageH = 4 mm,透鏡系統510的TTL係約6.376 mm。透鏡系統510的關係(Vd1+Vd3) / Vd2係1.34。透鏡系統510的Vd6係56.0。透鏡系統510的關係(f 系統 / f12)係1.138。透鏡系統510的關係|f 系統 / f3 | + |f 系統 / f5 |係0.918。透鏡系統510的關係(R9+R10) / (R9-R10)係-6.659。
圖5B係一圖表,其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針對如圖5A所繪示的透鏡系統510之調變轉移函數(MTF)。圖5B展示分別於0場、0.4場、0.7場及全場所評估的透鏡MTF。MTF在100線對(lp) / mm高於0.5,展示針對高解析度成像的良好對比並使用高解析度感測器來呈現高品質影像。
圖5C展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針對如圖5A所繪示的透鏡系統510之縱向球面像差、像場曲率及失真。如圖5C所展示,橫跨視場的光學失真經控制在2.5%以內,同時像場曲率與像散係橫跨視場經良好平衡。 透鏡系統610
圖6A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的具有包括七個折射透鏡元件的透鏡系統610的實例照相機600。表6A至6F提供照相機600和透鏡系統610的各種光學和物理參數的實例值。透鏡系統610可包括具有折射焦度的七個透鏡元件,其等係從物側到像側依序沿著一光學軸AX配置: • 一第一透鏡元件601,其具有正折射焦度; • 一第二透鏡元件602,其具有正折射焦度; • 一第三透鏡元件603,其具有負折射焦度; • 一第四透鏡元件604,其具有正折射焦度; • 一第五透鏡元件605,其具有折射焦度; • 一第六透鏡元件606,其具有正折射焦度;及 • 一第七透鏡元件607,其具有折射焦度。
如圖6A所示,透鏡系統610系統可包括在透鏡601的像側表面處或附近的孔徑光闌630,以及在透鏡604的物側表面處的次要光闌632。透鏡系統610可經設計以補償由內部光闌632所導致的照明之損失與可能之漸暈。照相機600亦可包括一IR濾光器,其位於透鏡系統607與光感測器620之間。
透鏡系統610可具有3.401的有效焦距f 、1.79之光圈值、及93.8度的全視場(FFOV)。透鏡系統610的關係TTL/ImageH係1.534。因此,假設ImageH = 4 mm,透鏡系統610的TTL係約6.136 mm。透鏡系統610的關係(Vd1+Vd3) / Vd2係1.35。透鏡系統610的Vd6係56.0。透鏡系統610的關係(f 系統 / f12)係0.811。透鏡系統610的關係|f 系統 / f3 | + |f 系統 / f5 |係0.812。透鏡系統610的關係(R9+R10) / (R9-R10)係-3.707。
圖6B係一圖表,其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針對如圖6A所繪示的透鏡系統610之調變轉移函數(MTF)。圖6B展示分別於0場、0.4場、0.7場及全場所評估的透鏡MTF。MTF在100線對(lp) / mm高於0.5,展示針對高解析度成像的良好對比並使用高解析度感測器來呈現高品質影像。
圖6C展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針對如圖6A所繪示的透鏡系統之縱向球面像差、像場曲率及失真。如圖6C所展示,橫跨視場的光學失真經控制在2.5%以內,同時像場曲率與像散係橫跨視場經良好平衡。 透鏡系統710
圖7A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的具有包括七個折射透鏡元件的透鏡系統710的實例照相機700。表7A至7F提供照相機700和透鏡系統710的各種光學和物理參數的實例值。透鏡系統710可包括具有折射焦度的七個透鏡元件,其等係從物側到像側依序沿著一光學軸AX配置: • 一第一透鏡元件701,其具有正折射焦度; • 一第二透鏡元件702,其具有正折射焦度; • 一第三透鏡元件703,其具有負折射焦度; • 一第四透鏡元件704,其具有正折射焦度; • 一第五透鏡元件705,其具有折射焦度; • 一第六透鏡元件706,其具有正折射焦度;及 • 一第七透鏡元件707,其具有折射焦度。
如圖7A所示,透鏡系統710系統可包括在透鏡701的像側表面與透鏡702的物側表面之間的孔徑光闌730。透鏡系統710可不包括次要光闌。
透鏡系統710可具有4.361的有效焦距f 、1.65之光圈值、及80.3度的全視場(FFOV)。透鏡系統710的關係TTL/ImageH係1.600。因此,假設ImageH = 4 mm,透鏡系統710的TTL係約6.4 mm。透鏡系統710的關係(Vd1+Vd3) / Vd2係1.34。透鏡系統710的Vd6係56.0。透鏡系統710的關係(f 系統 / f12)係0.943。透鏡系統710的關係|f 系統 / f3 | + |f 系統 / f5 |係0.868。透鏡系統710的關係(R9+R10) / (R9-R10)係-4.540。
圖7B係一圖表,其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針對如圖7A所繪示的透鏡系統710之調變轉移函數(MTF)。圖7B展示分別於0場、0.4場、0.7場及全場所評估的透鏡MTF。MTF在100線對(lp) / mm高於0.5,展示針對高解析度成像的良好對比並使用高解析度感測器來呈現高品質影像。
圖7C展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針對如圖7A所繪示的透鏡系統710之縱向球面像差、像場曲率及失真。如圖7C所展示,橫跨視場的光學失真經控制在2.5%以內,同時像場曲率與像散係橫跨視場經良好平衡。 透鏡系統810
圖8A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的具有包括七個折射透鏡元件的透鏡系統810的實例照相機800。表8A至8F提供照相機800和透鏡系統810的各種光學和物理參數提供實例值。透鏡系統810可包括具有折射焦度的七個透鏡元件,其等係從物側到像側依序沿著一光學軸AX配置: • 一第一透鏡元件801,其具有正折射焦度; • 一第二透鏡元件802,其具有正折射焦度; • 一第三透鏡元件803,其具有負折射焦度; • 一第四透鏡元件804,其具有正折射焦度; • 一第五透鏡元件805,其具有折射焦度; • 一第六透鏡元件806,其具有正折射焦度;及 • 一第七透鏡元件807,其具有折射焦度。
如圖8A所示,透鏡系統810系統可包括在透鏡801的物側表面處或附近的孔徑光闌830。透鏡系統810可不包括次要光闌。
透鏡系統810可具有4.431的有效焦距f 、1.85之光圈值、及79.7度的全視場(FFOV)。透鏡系統810的關係TTL/ImageH係1.599。因此,假設ImageH = 4 mm,透鏡系統810的TTL係約6.396 mm。透鏡系統810的關係(Vd1+Vd3) / Vd2係1.34。透鏡系統810的Vd6係56.0。透鏡系統810的關係(f 系統 / f12)係1.005。透鏡系統810的關係|f 系統 / f3 | + |f 系統 / f5 |係0.844。透鏡系統810的關係(R9+R10) / (R9-R10)係-5.516。
圖8B係一圖表,其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針對如圖8A所繪示的透鏡系統之調變轉移函數(MTF)。圖8B展示分別於0場、0.4場、0.7場及全場所評估的透鏡MTF。MTF在100線對(lp) / mm高於0.5,展示針對高解析度成像的良好對比並使用高解析度感測器來呈現高品質影像。
圖8C展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針對如圖8A所繪示的透鏡系統之縱向球面像差、像場曲率及失真。如圖8C所展示,橫跨視場的光學失真經控制在2.5%以內,同時像場曲率與像散係橫跨視場經良好平衡。
圖9係根據一些實施例之用於使用一照相機擷取影像之一方法的高階流程圖,該照相機具有如圖1A、圖2A、圖3A、圖4A、圖5A、圖6A、圖7A及圖8A中之任何者所繪示之包括七個透鏡元件之透鏡系統。如1200所指示者,在照相機之一第一透鏡元件處接收來自照相機前面之一物場的光。如1202所指示者,第一透鏡元件將光折射至一第二透鏡元件。如1204所指示者,接著由第二透鏡元件將光折射至一第三透鏡元件。如1206所指示者,接著由第三透鏡元件將光折射至一第四透鏡元件。如1208所指示者,接著由第四透鏡元件將光折射至一第五透鏡元件。如1210所指示者,接著由第五透鏡元件將光折射至一第六透鏡元件。如1212所指示者,接著由第六透鏡元件將光折射至一第七透鏡元件。如1214所指示者,由第七透鏡元件將光折射以形成一影像於在一光感測器表面處或附近之一像平面處。如1216所指示者,影像係由光感測器擷取。
雖然未圖示於圖9,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可通行穿過一可例如位於第七透鏡元件與光感測器之間的紅外線濾光器。在一些實施例中,孔徑光闌可位於第一透鏡元件處,且可通過孔徑光闌在第一透鏡元件處接收來自物場的光。在一些實施例中,孔徑光闌可替代地位於第一透鏡元件與第二透鏡元件之間,且可在照相機的第一透鏡元件處接收來自物場的光,並通過孔徑光闌將光折射至第二透鏡元件。在一些實施例中,透鏡系統亦可包括一個或多個內部或次要光闌,例如位於第四透鏡元件的物側表面上的次要光闌,或兩個次要光闌,其中一個位於第二透鏡元件的像側表面上的次要光闌,且一個位於第四透鏡元件的像側表面。
在一些實施例中,圖9中所提及的七個透鏡元件可經組態成如圖1A、圖2A、圖3A、圖4A、圖5A、圖6A、圖7A、及圖8A與對應的表1A-1F、表2A-2F、表3A-3F、表4A-4F、表5A-5F、表6A-6F、表7A-7F、及表8A-8F中之任何者所示者。然而要注意的是,在達到類似的光學結果的同時,圖及表中給定之實例上的變化係可行的。 實例透鏡系統表
下列表格提供如參照圖1A、圖2A、圖3A、圖4A、圖5A、圖6A、圖7A、及圖8A所說明之透鏡系統與照相機之實例實施例的各種光學與物理參數之實例值。在表中,除非另有指定,否則所有尺寸皆為毫米(mm)。L1、L2、L3、L4、L5、L6、及L7分別代表折射透鏡1、2、3、4、5、6、及7。光闌代表相機孔徑光闌,並且(ape)表示次要光闌。物體指示物平面,IRCF或濾光器指示紅外濾光器,且感測器指示相機光感測器。「S#」代表表面號碼。表格中所示的元件的表面號碼(S#)係從在物體平面處之一第一表面0列出至在像平面/光感測器表面處的最後表面。一表面之正半徑指示曲率中心係在表面的右方(物側)。一負半徑指示曲率中心係在表面的左方(像側)。「INF」代表無限(如光學中所使用)。厚度(間距)係到下個表面的軸向距離。FNO代表透鏡系統的光圈值。FFOV代表全視場。f35 mm 係透鏡系統的35 mm等效焦距。Vx 係一各別透鏡元件的阿貝數。f及fsys 代表透鏡系統的有效焦距,f12是第一和第二透鏡元件的複合焦距,f3是第三透鏡元件的有效焦距,f5是第五透鏡元件的有效焦距,R9是第五透鏡元件的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R10是第五透鏡元件的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而Vd1、Vd2、Vd3、和Vd6分別是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六透鏡元件的阿貝數。TTL係聚焦於無限共軛(infinity conjugate)之透鏡系統的總軌道長度,且可係在透鏡1之物側表面或孔徑光闌(取決於何者更接近物體)與像平面之間測得。ImaH係像平面上的半對角影像高度。
針對透鏡元件及IR濾光器之材料,提供在氦d線(helium d-line)波長處的一折射率Nd ,以及相對於d線及氫之C及F線的阿貝數Vd 。阿貝數Vd 可由下列方程式界定: Vd =(Nd - 1)/(NF - NC ), 其中NF 及NC 分別係在氫的F線及C線處之材料的折射率值。
參照非球面係數之表格,非球面方程式描述下列給定的非球面表面:Z = (cr 2 / (1 +sqrt [1 - (1 +K )c 2 r 2 ])) +A 4 r 4 +A 6 r 6 +A 8 r 8 +A 10 r 10 +A 12 R 12 +A 14 r 14 +A 16 r 16 +A 18 r 18 +A 20 r 20 其中Z 係平行於z軸的表面之垂度(sag)(z軸與光學軸在此等實例實施例中重合),r 係距頂點的徑向距離,c 係在表面之極點(pole)或頂點處的曲率(表面的曲率半徑之倒數),K 係錐形常數,且A 4 -A 20 係非球面係數。在表格中,「E」表示指數記號(10的次方)。
應注意的是,下列表格中針對透鏡系統的各種實施例中的各種參數所給出的值係以舉例的方式給出且非意欲為限制。舉例而言,針對實例實施例中的透鏡元件之一或多者的表面之一或多者的參數之一或多者、以及針對組成元件的材料之參數,可給定不同的值,同時仍提供相似的透鏡系統效能。特別是,應注意表格中的一些值可針對一照相機之較大或較小實施方案來按比例放大或縮小,該照相機使用如本文所說明之透鏡系統的一實施例。 表1A(透鏡系統110) *註記非球面表面(表1B至表1E中所給定的非球面係數) 表1B -非球面係數(透鏡系統110) 表1C -非球面係數(透鏡系統110) 表1D -非球面係數(透鏡系統110) 表1E -非球面係數(透鏡系統110) 表1F -光學定義(透鏡系統110) 表2A(透鏡系統210) *註記非球面表面(表2B至表2E中所給定的非球面係數) 表2B -非球面係數(透鏡系統210) 表2C -非球面係數(透鏡系統210) 表2D -非球面係數(透鏡系統210) 表2E -非球面係數(透鏡系統210) 表2F -光學定義(透鏡系統210) 表3A(透鏡系統310) *註記非球面表面(表3B至表3E中所給定的非球面係數) 表3B -非球面係數(透鏡系統310) 表3C -非球面係數(透鏡系統310) 表3D -非球面係數(透鏡系統310) 表3E -非球面係數(透鏡系統310) 表3F -光學定義(透鏡系統310) 表4A(透鏡系統410) *註記非球面表面(表4B至表4E中所給定的非球面係數) 表4B -非球面係數(透鏡系統410) 表4C -非球面係數(透鏡系統410) 表4D -非球面係數(透鏡系統410) 表4E -非球面係數(透鏡系統410) 表4F -光學定義(透鏡系統410) 表5A(透鏡系統510) *註記非球面表面(表5B至表5E中所給定的非球面係數) 表5B -非球面係數(透鏡系統510) 表5C -非球面係數(透鏡系統510) 表5D -非球面係數(透鏡系統510) 表5E -非球面係數(透鏡系統510) 表5F -光學定義(透鏡系統510) 表6A(透鏡系統610) *註記非球面表面(表6B至表6E中所給定的非球面係數) 表6B -非球面係數(透鏡系統610) 表6C -非球面係數(透鏡系統610) 表6D -非球面係數(透鏡系統610) 表6E -非球面係數(透鏡系統610) 表6F -光學定義(透鏡系統610) 表7A(透鏡系統710) *註記非球面表面(表7B至表7E中所給定的非球面係數) 表7B -非球面係數(透鏡系統710) 表7C -非球面係數(透鏡系統710) 表7D -非球面係數(透鏡系統710) 表7E -非球面係數(透鏡系統710) 表7F -光學定義(透鏡系統710) 表8A(透鏡系統810) *註記非球面表面(表8B至表8E中所給定的非球面係數) 表8B -非球面係數(透鏡系統810) 表8C -非球面係數(透鏡系統810) 表8D -非球面係數(透鏡系統810) 表8E -非球面係數(透鏡系統810) 表8F -光學定義(透鏡系統810) 實例運算裝置
圖10繪示一實例運算裝置(稱為電腦系統2000),其可包括或裝載具有如圖1A至圖9所繪示之透鏡系統的一照相機的實施例。此外,電腦系統2000可實施用於控制照相機操作及/或用於執行對以照相機所擷取的影像之影像處理的方法。在不同實施例中,電腦系統2000可為各種類型之裝置的任一者,包括但不限於個人電腦系統、桌上型電腦、膝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平板或平板電腦裝置、平板、或輕省筆電、大型電腦系統、手持式電腦、工作站、網路電腦、照相機、機上盒、行動裝置、無線電話、智慧型手機、消費型裝置、視訊遊戲控制台(video game console)、手持式視訊遊戲裝置、應用伺服器、儲存裝置、電視、錄影裝置、周邊裝置(例如,交換器、數據機、路由器)、或大體上任何類型的運算或電子裝置。
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電腦系統2000包括一或多個處理器2010,其(等)係經由一輸入/輸出(I/O)介面2030耦合至一系統記憶體2020。電腦系統2000進一步包括一網路介面2040,其係耦合至I/O介面2030;及一或多個輸入/輸出裝置2050(例如,游標控制裝置2060、鍵盤2070、及(一或多個)顯示器2080)。電腦系統2000亦可包括:一或多個照相機2090(例如,如上文針對圖1A至圖9所述的一或多個照相機),其亦可耦合至I/O介面2030;或者如上文針對圖1A至圖9所述的一或多個照相機連同一或多個其他照相機(例如,習知的廣視野照相機)。
在各種實施例中,電腦系統2000可為一單處理器系統,其包括一個處理器2010;或一多處理器系統,其包括若干處理器2010(例如,二、四、八、或另一合適的數目)。處理器2010可為能夠執行指令之任何合適的處理器。例如,在各種實施例中,處理器2010可為一般用途或嵌入式處理器,其等實施各種指令集架構(ISA)的任一者(例如,x86、PowerPC、SPARC、或MIPS ISA、或者任何其他合適的ISA)。在多處理器系統中,處理器2010之各者可共同(但非必要)實施相同的ISA。
系統記憶體2020可經組態以儲存可由處理器2010存取之程式指令2022及/或資料2032。在各種實施例中,系統記憶體2020可使用任何合適的記憶體技術來實施(例如,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RAM)、同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DRAM)、非揮發性/快閃型記憶體、或任何其他類型的記憶體)。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程式指令2022可經組態以實施用於控制照相機2090之操作以及用於以整合式照相機2090擷取與處理影像的各種介面、方法、及/或資料或者其他方法或資料(例如,用於擷取、顯示、處理、及儲存以照相機2090擷取之影像的介面及方法)。在一些實施例中,程式指令及/或資料可經接收、傳送、或儲存在不同類型的電腦可存取媒體上或在與系統記憶體2020或電腦系統2000分開之類似的媒體上。
在一實施例中,I/O介面2030可經組態以協調處理器2010、系統記憶體2020、與裝置中的任何周邊裝置(包括網路介面2040或例如輸入/輸出裝置2050之其他周邊介面)之間的I/O流量。在一些實施例中,I/O介面2030可執行任何必要的協定、時序、或其他資料轉換,以將來自一組件(例如,系統記憶體2020)的資料信號變換為一適於由另一組件(例如,處理器2010)使用的格式。在一些實施例中,I/O介面2030可例如包括對通過各種類型的周邊匯流排(例如,周邊組件互連(PCI)匯流排標準或通用串列匯流排(USB)標準之一變體)附接之裝置的支援。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I/O介面2030的功能可拆成兩個或更多個分開的組件(例如,一北橋或一南橋)。同樣地,在一些實施例中,I/O介面2030的一些或全部功能(例如,至系統記憶體2020之一介面)可直接併入處理器2010中。
網路介面2040可經組態以允許在電腦系統2000與附接至一網路2085之其他裝置(例如,承載或代理裝置)之間或在電腦系統2000的節點之間交換資料。在各種實施例中,網路2085可包括一或多個網路,其包括但不限於區域網路(LAN)(例如,乙太網路或企業網路)、廣域網路(WAN)(例如,網際網路)、無線資料網路、一些其他的電子資料網路、或其某一組合。在各種實施例中,網路介面2040可例如經由以下者支援通信:經由有線或無線一般資料網路(例如,任何合適類型的乙太網路);經由電信/電話網路(例如,類比語音網路或數位光纖通信網路);經由儲存區域網路(例如,光纖通道儲存區域網路(SAN));或經由任何其他合適類型的網路及/或協定。
在一些實施例中,輸入/輸出裝置2050可包括一或多個顯示終端機、鍵盤、小鍵盤、觸控板、掃描裝置、語音或光學識別裝置、或任何其他適於由電腦系統2000輸入或存取資料的裝置。多個輸入/輸出裝置2050可存在於電腦系統2000中,或者可分佈在電腦系統2000的各節點上。在一些實施例中,類似的輸入/輸出裝置可與電腦系統2000分開,並可通過一有線或無線連接(例如,在網路介面2040上)與電腦系統2000的一或多個節點交互作用。
如圖10所示,記憶體2020可包括程式指令2022,其可為處理器可執行的以實施任何元件或動作來支援整合式照相機2090,該等指令包括但不限於用於控制照相機2090的影像處理軟體與介面軟體。在一些實施例中,由照相機2090擷取的影像可儲存至記憶體2020。此外,用於由照相機2090擷取之影像的後設資料可儲存至記憶體2020。
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理解電腦系統2000僅係說明之用,且並未意欲限制實施例的範疇。具體而言,電腦系統及裝置可包括可執行所指示的功能之硬體或軟體的任一組合,包括電腦、網路裝置、網際網路器具(Internet appliance)、PDA、無線電話、傳呼器、視訊或靜物照相機等。電腦系統2000亦可連接至其他未說明的裝置,或者替代地可操作為一單獨系統。此外,由所繪示的組件提供的功能在一些實施例中可結合在較少組件中或分佈在額外組件內。類似地,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不提供所繪示的組件中之一些者的功能及/或其他額外功能可為可供使用的。
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亦將理解,雖然各種項目係說明為在使用時經儲存在記憶體中或在儲存器上,此等項目或此等項目之部分可在記憶體與其他儲存裝置之間移轉以用於記憶體管理與資料完整性的目的。或者,在其他實施例中,軟體組件之一些或全部可在另一裝置上的記憶體中執行,並經由電腦間通信與所繪示的電腦系統2000通信。亦可將系統組件或資料結構的一些或全部(例如,作為指令或結構化資料)儲存在待由一適當驅動器讀取之一可攜式物件或一電腦可存取媒體上(其等之各種實例係描述於上文)。在一些實施例中,儲存在與電腦系統2000分開之一電腦可存取媒體上的指令可經由傳輸媒體或經由通信媒體(例如,一網路及/或一無線鏈路)輸送之信號(例如,電信號、電磁信號、或數位信號)傳輸至電腦系統2000。各種實施例可進一步包括接收、發送或儲存根據以上描述實施在電腦一可存取媒體上的指令及/或資料。大致上而言,一電腦可存取媒體可包括一非暫時性、電腦可讀取儲存媒體或記憶體媒體,例如磁性或光學媒體(諸如,磁碟或DVD/CD-ROM、揮發性或非揮發性媒體(諸如,RAM(例如SDRAM、DDR、RDRAM、SRAM等)、ROM等))。在一些實施例中,一電腦可存取媒體可包括傳輸媒體或經由一通信媒體(例如,網路及/或一無線鏈)輸送之信號(例如電信號、電磁信號、或數位信號)。
在不同實施例中,本文所述之方法可以軟體、硬體、或其一組合實施。此外,可改變方法方塊的順序,且各種元件可增加、重排序、結合、省略、修改等。對受益於本揭露之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將顯而易見的是,可作出各種修改及改變。本文所述之各種實施例係意欲作為說明而非限制之用。許多變化、修改、增加、及改善係可行的。因此,可針對本文中被描述為單一例子之組件提供複數例子。各種組件、操作、與資料儲存之間的界線係稍微為任意的,且特定操作係在特定說明性組態的上下文說明。其他的功能配置係經預想並可落在下列之申請專利範圍的範疇內。最後,可將在實例組態中作為離散組件呈現的結構與功能實施為一經結合的結構或組件。這些及其他變化、修改、增加、及改善可落在如下列申請專利範圍中所界定之實施例的範疇內。
100‧‧‧照相機
101‧‧‧第一透鏡元件/透鏡
102‧‧‧第二透鏡元件/透鏡
103‧‧‧第三透鏡元件
104‧‧‧第四透鏡元件/透鏡
105‧‧‧第五透鏡元件
106‧‧‧第六透鏡元件
107‧‧‧第七透鏡元件
110‧‧‧透鏡系統
120‧‧‧光感測器
130‧‧‧孔徑光闌
132‧‧‧次要光闌/內部光闌
132A‧‧‧次要光闌
132B‧‧‧次要光闌
200‧‧‧照相機
201‧‧‧第一透鏡元件/透鏡
202‧‧‧第二透鏡元件/透鏡
203‧‧‧第三透鏡元件
204‧‧‧第四透鏡元件/透鏡
205‧‧‧第五透鏡元件
206‧‧‧第六透鏡元件
207‧‧‧第七透鏡元件
210‧‧‧透鏡系統
220‧‧‧光感測器
230‧‧‧孔徑光闌
232‧‧‧次要光闌/內部光闌
300‧‧‧照相機
301‧‧‧第一透鏡元件/透鏡
302‧‧‧第二透鏡元件/透鏡
303‧‧‧第三透鏡元件
304‧‧‧第四透鏡元件/透鏡
305‧‧‧第五透鏡元件
306‧‧‧第六透鏡元件
307‧‧‧第七透鏡元件
310‧‧‧透鏡系統
320‧‧‧光感測器
330‧‧‧孔徑光闌
332‧‧‧次要光闌/內部光闌
400‧‧‧照相機
401‧‧‧第一透鏡元件/透鏡
402‧‧‧第二透鏡元件/透鏡
403‧‧‧第三透鏡元件
404‧‧‧第四透鏡元件/透鏡
405‧‧‧第五透鏡元件
406‧‧‧第六透鏡元件
407‧‧‧第七透鏡元件
410‧‧‧透鏡系統
420‧‧‧光感測器
430‧‧‧孔徑光闌
432‧‧‧次要光闌/內部光闌
500‧‧‧照相機
501‧‧‧第一透鏡元件/透鏡
502‧‧‧第二透鏡元件/透鏡
503‧‧‧第三透鏡元件
504‧‧‧第四透鏡元件/透鏡
505‧‧‧第五透鏡元件
506‧‧‧第六透鏡元件
507‧‧‧第七透鏡元件
510‧‧‧透鏡系統
530‧‧‧孔徑光闌
600‧‧‧照相機
601‧‧‧第一透鏡元件/透鏡
602‧‧‧第二透鏡元件/透鏡
603‧‧‧第三透鏡元件
604‧‧‧第四透鏡元件/透鏡
605‧‧‧第五透鏡元件
606‧‧‧第六透鏡元件
607‧‧‧第七透鏡元件
610‧‧‧透鏡系統
620‧‧‧光感測器
630‧‧‧孔徑光闌
632‧‧‧次要光闌/內部光闌
700‧‧‧照相機
701‧‧‧第一透鏡元件/透鏡
702‧‧‧第二透鏡元件/透鏡
703‧‧‧第三透鏡元件
704‧‧‧第四透鏡元件/透鏡
705‧‧‧第五透鏡元件
706‧‧‧第六透鏡元件
707‧‧‧第七透鏡元件
710‧‧‧透鏡系統
730‧‧‧孔徑光闌
800‧‧‧照相機
801‧‧‧第一透鏡元件/透鏡
802‧‧‧第二透鏡元件/透鏡
803‧‧‧第三透鏡元件
804‧‧‧第四透鏡元件/透鏡
805‧‧‧第五透鏡元件
806‧‧‧第六透鏡元件
807‧‧‧第七透鏡元件
810‧‧‧透鏡系統
830‧‧‧孔徑光闌
1200‧‧‧方塊
1202‧‧‧方塊
1204‧‧‧方塊
1206‧‧‧方塊
1208‧‧‧方塊
1210‧‧‧方塊
1212‧‧‧方塊
1214‧‧‧方塊
1216‧‧‧方塊
2000‧‧‧電腦系統
2010‧‧‧處理器
2020‧‧‧系統記憶體
2022‧‧‧程式指令
2023‧‧‧資料
2030‧‧‧輸入/輸出(I/O)介面
2040‧‧‧網路介面
2050‧‧‧輸入/輸出裝置
2060‧‧‧游標控制裝置
2070‧‧‧鍵盤
2080‧‧‧顯示器
2085‧‧‧網路
2090‧‧‧照相機
圖1A係包括七個透鏡元件的透鏡系統的第一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1B係一圖表,其繪示針對如圖1A所繪示的透鏡系統之調變轉移函數(MTF)。 圖1C展示針對如圖1A所繪示的透鏡系統之縱向球面像差、像場曲率及失真。 圖2A係包括七個透鏡元件的透鏡系統的第二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2B係一圖表,其繪示如圖2A所繪示的透鏡系統的MTF。 圖2C展示如圖2A所繪示的透鏡系統之縱向球面像差、像場曲率及失真。 圖3A係包括七個透鏡元件的透鏡系統的第三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3B係一圖表,其繪示如圖3A所繪示的透鏡系統的MTF。 圖3C展示針對如圖3A所繪示的透鏡系統之縱向球面像差、像場曲率及失真。 圖4A係包括七個透鏡元件的透鏡系統的第四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4B係一圖表,其繪示如圖4A所繪示的透鏡系統的MTF。 圖4C展示針對如圖4A所繪示的透鏡系統之縱向球面像差、像場曲率及失真。 圖5A係包括七個透鏡元件的透鏡系統的第五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5B係一圖表,其繪示如圖5A所繪示的透鏡系統的MTF。 圖5C展示針對如圖5A所繪示的透鏡系統之縱向球面像差、像場曲率及失真。 圖6A係包括七個透鏡元件的透鏡系統的第六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6B係一圖表,其繪示如圖6A所繪示的透鏡系統的MTF。 圖6C展示針對如圖6A所繪示的透鏡系統之縱向球面像差、像場曲率及失真。 圖7A係包括七個透鏡元件的透鏡系統的第七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7B係一圖表,其繪示如圖7A所繪示的透鏡系統的MTF。 圖7C展示針對如圖7A所繪示的透鏡系統之縱向球面像差、像場曲率及失真。 圖8A係包括七個透鏡元件的透鏡系統的第八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8B係一圖表,其繪示如圖8A所繪示的透鏡系統的MTF。 圖8C展示針對如圖8A所繪示的透鏡系統之縱向球面像差、像場曲率及失真。 圖9係根據一些實施例之用於使用如圖1A至圖8C所繪示之照相機擷取影像之一方法的流程圖。 圖10繪示一可在實施例中使用之實例電腦系統。

Claims (20)

  1. 一種透鏡系統,其包含:複數個折射透鏡元件,其等係沿著該透鏡系統之一光學軸配置,其中該複數個折射透鏡元件係從一物側至一像側沿著該光學軸依序由下列所組成:一第一折射透鏡元件,其具有正折射焦度;一第二折射透鏡元件,其具有折射焦度;一第三折射透鏡元件,其具有負折射焦度;一第四折射透鏡元件,其具有正折射焦度;一第五折射透鏡元件,其具有折射焦度;一第六折射透鏡元件,其具有正折射焦度;及一第七折射透鏡元件,其具有折射焦度;其中該透鏡系統的光圈值係在1.6至1.85之一範圍內,且該透鏡系統之全視場係75度或更大;及其中該透鏡系統滿足下列關係:TTL/ImageH<1.7,其中TTL係該透鏡系統的總軌道長度,且ImageH係在該透鏡系統之一像平面處的半對角影像高度。
  2. 如請求項1之透鏡系統,其中該透鏡系統滿足下列關係:0.6<(f 系統/f12)<1.4,其中f 系統係該透鏡系統之有效焦距,且f12係該第一折射透鏡元件與該第二折射透鏡元件之複合焦距。
  3. 如請求項1之透鏡系統,其中該透鏡系統滿足下列關係:0.55<|f 系統/f3|+|f 系統/f5|<1.15,其中f 系統係該透鏡系統之有效焦距,f3係該第三折射透鏡元件之有效焦距,且f5係該第五折射透鏡元件之有效焦距。
  4. 如請求項1之透鏡系統,其中該透鏡系統滿足下列關係:(R9+R10)/(R9-R10)<-2,其中R9係該第五折射透鏡元件之一物側表面之曲率半徑,且R10係該第五折射透鏡元件之一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5. 如請求項1之透鏡系統,其中該透鏡系統滿足下列關係:0.8<(Vd1+Vd3)/Vd2<3,其中Vd1、Vd2、及Vd3係分別為該第一折射透鏡元件、該第二折射透鏡元件、及該第三折射透鏡元件的阿貝數。
  6. 如請求項1之透鏡系統,其中該透鏡系統滿足下列關係:Vd6>45其中,Vd6係該第六折射透鏡元件的阿貝數。
  7. 如請求項1之透鏡系統,其中該第三折射透鏡元件在一近軸區域中具有一凹形像側表面。
  8. 如請求項1之透鏡系統,其中該第五折射透鏡元件具有一凹形物側表面及一凸形像側表面。
  9. 如請求項1之透鏡系統,其中該第六折射透鏡元件的一物側表面及一像側表面係非球面的,其中該第六折射透鏡元件在一近軸區域中具有一凸形物側表面,且其中該第六折射透鏡元件的該物側表面具有在一周圍區域中係凹形的至少一部分。
  10. 如請求項1之透鏡系統,其中該第七折射透鏡元件的一物側表面及一像側表面係非球面的,其中該第七折射透鏡元件在一近軸區域中具有一凹形像側表面,其中該第七折射透鏡元件的該物側表面具有在一周圍區域中係凹形的至少一部分,且其中該第七折射透鏡元件之該像側表面具有在一周圍區域中係凸形的至少一部分。
  11. 如請求項1之透鏡系統,其中該透鏡系統進一步包括一孔徑光闌,該孔徑光闌位於該透鏡系統之一前頂點與該第二折射透鏡元件之間。
  12. 如請求項11之透鏡系統,其中該透鏡系統進一步包括至少一次要光闌,該至少一次要光闌位於該第一折射透鏡元件與該第五折射透鏡元件之間。
  13. 如請求項1之透鏡系統,其中該透鏡系統之有效焦距f係在3.4至5mm之一範圍內,且該透鏡系統之全視場係在75至94度之一範圍內。
  14. 如請求項1之透鏡系統,其中該透鏡系統的TTL小於6.8mm。
  15. 一種照相機,其包含:一光感測器,其經組態以擷取投射至該光感測器之一表面上的光;及一透鏡系統,其經組態以折射來自位於該照相機前方的一物場之光以形成一場景之一影像於在該光感測器之該表面處之一像平面處,其中該透鏡系統由七個折射透鏡元件所組成,該七個折射透鏡元件沿著一光學軸從該照相機之一物側上的一第一折射透鏡元件至該照相機之一像側上的一第七折射透鏡元件依序配置;其中該透鏡系統的光圈值係在1.6至1.85之一範圍內,且該透鏡系統之全視場係75度或更大;及其中該透鏡系統滿足下列關係:TTL/ImageH<1.7,其中TTL係該透鏡系統的總軌道長度,且ImageH係在該像平面處的半對角影像高度。
  16. 如請求項15之照相機,其中該透鏡系統滿足下列關係之一或多者:0.6<(f 系統/f12)<1.4,0.55<|f 系統/f3|+|f 系統/f5|<1.15,(R9+R10)/(R9-R10)<-2,0.8<(Vd1+Vd3)/Vd2<3,及Vd6>45,其中f 系統 是該透鏡系統的有效焦距,f12是該第一折射透鏡元件和該第二折射透鏡元件的複合焦距,f3是該第三折射透鏡元件的有效焦距,f5是該第五折射透鏡元件的有效焦距,R9是該第五折射透鏡元件的一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R10是該第五折射透鏡元件的一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Vd1、Vd2、Vd3、和Vd6分別是該第一折射透鏡元件、該第二折射透鏡元件、該第三折射透鏡元件、及該第六折射透鏡元件的阿貝數。
  17. 如請求項15之照相機,其中該透鏡系統之有效焦距f係在3.4至5mm之一範圍內,且該透鏡系統之全視場係在75至94度之一範圍內。
  18. 如請求項15之照相機,其中該透鏡系統的TTL小於6.8mm。
  19. 一種裝置,其包含:一或多個處理器;一或多個照相機;及一記憶體,其包含可由該一或多個處理器之至少一者執行以控制該一或多個照相機的操作的程式指令;其中該一或多個照相機之至少一者係一包含下列之一照相機:一光感測器,其經組態以擷取投射至該光感測器之一表面上的光;及一透鏡系統,其經組態以折射來自位於該照相機前方的一物場之光以形成一場景之一影像於在該光感測器之該表面處之一像平面處,其中該透鏡系統由七個折射透鏡元件所組成,該七個折射透鏡元件沿著一光學軸從該照相機之一物側上的一第一折射透鏡元件至該照相機之一像側上的一第六折射透鏡元件依序配置,其中該透鏡系統的光圈值係在1.6至1.85之一範圍內,且該透鏡系統之全視場係75度或更大;及其中該透鏡系統滿足下列關係:TTL/ImageH<1.7,其中TTL係該透鏡系統的總軌道長度,且ImageH係在該像平面處的半對角影像高度。
  20. 如請求項19之裝置,其中該透鏡系統之有效焦距f係在3.4至5mm之一範圍內,該透鏡系統之全視場係在75至94度之一範圍內,且該透鏡系統之TTL小於6.8mm。
TW107119756A 2017-06-20 2018-06-08 成像透鏡系統 TWI6768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762522594P 2017-06-20 2017-06-20
US62/522,594 2017-06-20
US15/979,776 US11347030B2 (en) 2017-06-20 2018-05-15 Imaging lens system
US15/979,776 2018-05-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5524A TW201905524A (zh) 2019-02-01
TWI676831B true TWI676831B (zh) 2019-11-11

Family

ID=64657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9756A TWI676831B (zh) 2017-06-20 2018-06-08 成像透鏡系統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347030B2 (zh)
JP (2) JP2020523638A (zh)
CN (1) CN110770623B (zh)
DE (1) DE112018003153B4 (zh)
TW (1) TWI676831B (zh)
WO (1) WO201823656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31258B (zh) * 2021-08-09 2024-02-01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1382B (zh) 2017-07-19 2018-08-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系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55474B (zh) 2017-12-22 2019-04-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用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09254385B (zh) * 2018-10-30 2024-05-03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JP6882838B2 (ja) * 2019-03-07 2021-06-02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CN113568147B (zh) * 2019-07-03 2022-09-09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596869B (zh) * 2019-08-16 2021-04-06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0515180B (zh) * 2019-08-16 2020-10-30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WO2021033047A1 (en) * 2019-08-21 2021-02-25 Corephotonics Ltd. Low total track length for large sensor format
CN110764229A (zh) * 2019-11-14 2020-02-07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927932B (zh) * 2019-12-23 2021-11-09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458850B (zh) * 2020-06-16 2020-09-15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458848B (zh) * 2020-06-16 2020-09-15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3126255B (zh) * 2021-04-20 2022-08-16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透镜组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403166A (zh) * 2012-07-06 2014-01-16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影像拾取系統組
TW201407187A (zh) * 2012-08-13 2014-02-16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影像鏡片系統組
TW201537209A (zh) * 2015-02-13 2015-10-01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電子裝置
TW201638624A (zh) * 2015-04-16 2016-11-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M542775U (zh) * 2015-10-22 2017-06-01 蘋果公司 透鏡系統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0177980B1 (ko) 1995-09-29 1999-05-15 이대원 대구경 사진 렌즈
JP2006072188A (ja) 2004-09-06 2006-03-16 Fujinon Corp 撮像レンズ
WO2013187405A1 (ja) * 2012-06-15 2013-12-1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JP2014115456A (ja) * 2012-12-10 2014-06-26 Fujifilm Corp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6167348B2 (ja) 2013-09-11 2017-07-26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6265334B2 (ja) * 2014-03-20 2018-01-24 株式会社オプトロジック 撮像レンズ
KR101627133B1 (ko) 2014-03-28 2016-06-0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모듈
TWI557426B (zh) 2014-06-25 2016-11-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ES2666851T3 (es) * 2014-07-24 2018-05-08 Airbus Defence and Space GmbH Procedimiento de cierre hermético al vacío de un tubo de vidrio de doble pared
TWI510804B (zh) * 2014-08-01 2015-12-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取像用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07723B (zh) * 2014-08-01 2015-11-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攝像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JP6376561B2 (ja) * 2014-10-29 2018-08-22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TWI585448B (zh) 2014-11-07 2017-06-0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KR101736709B1 (ko) 2015-02-27 2017-05-17 주식회사 코렌 촬영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촬영 장치
TWI545366B (zh) * 2015-07-01 2016-08-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攝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JP5890948B1 (ja) 2016-01-07 2016-03-22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Aac Technologies Pte.Ltd. 撮像レンズ
JP5951912B1 (ja) 2016-01-08 2016-07-13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Aac Technologies Pte.Ltd. 撮像レンズ
JP5951913B1 (ja) 2016-01-08 2016-07-13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Aac Technologies Pte.Ltd. 撮像レンズ
KR101823223B1 (ko) * 2016-01-28 2018-01-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KR102663749B1 (ko) * 2016-02-17 2024-05-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옵티칼 렌즈 어셈블리, 장치, 및 이미지 형성 방법
US20190049700A1 (en) * 2016-05-19 2019-02-14 Sony Corporatio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KR20180068585A (ko) * 2016-12-14 2018-06-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옵티칼 렌즈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미지 형성 방법
CN106908932A (zh) * 2016-12-30 2017-06-30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WO2018192126A1 (zh) * 2017-04-17 2018-10-25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CN106842512B (zh) * 2017-04-17 2019-10-11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TWI640811B (zh) * 2017-06-16 2018-11-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系統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JP6362289B1 (ja) * 2017-10-19 2018-07-25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Aac Technologies Pte.Ltd. 撮像光学レンズ
JP6378822B1 (ja) * 2017-10-19 2018-08-22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Aac Technologies Pte.Ltd. 撮像光学レンズ
JP6374077B1 (ja) * 2017-10-19 2018-08-15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Aac Technologies Pte.Ltd. 撮像光学レンズ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403166A (zh) * 2012-07-06 2014-01-16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影像拾取系統組
TW201407187A (zh) * 2012-08-13 2014-02-16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影像鏡片系統組
TW201537209A (zh) * 2015-02-13 2015-10-01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電子裝置
TW201638624A (zh) * 2015-04-16 2016-11-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M542775U (zh) * 2015-10-22 2017-06-01 蘋果公司 透鏡系統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31258B (zh) * 2021-08-09 2024-02-01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5524A (zh) 2019-02-01
JP2020523638A (ja) 2020-08-06
US20180364457A1 (en) 2018-12-20
CN110770623B (zh) 2022-02-18
WO2018236563A1 (en) 2018-12-27
DE112018003153T5 (de) 2020-03-12
US11347030B2 (en) 2022-05-31
JP2022180436A (ja) 2022-12-06
DE112018003153B4 (de) 2023-11-23
CN110770623A (zh) 2020-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76831B (zh) 成像透鏡系統
US11604337B2 (en) Folded lens system with five refractive lenses
US10338344B2 (en) Small form factor telephoto camera
KR102125161B1 (ko) 4개의 굴절 렌즈들을 갖는 접이식 렌즈 시스템
US10310222B2 (en) Imaging lens system
US20220050277A1 (en) Folded Lens System with Three Refractive Lenses
US11899176B2 (en) Wide field of view five element lens system
TWI664463B (zh) 成像透鏡系統
TWM542775U (zh) 透鏡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