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72158B - 治療呼吸障礙之患者介面系統 - Google Patents

治療呼吸障礙之患者介面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72158B
TWI672158B TW104108019A TW104108019A TWI672158B TW I672158 B TWI672158 B TW I672158B TW 104108019 A TW104108019 A TW 104108019A TW 104108019 A TW104108019 A TW 104108019A TW I672158 B TWI672158 B TW I67215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tient interface
patient
pair
positioning
plenu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80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38189A (zh
Inventor
克里斯托福詹姆士 史密斯
湯瑪士 克比
亞歷山大喬爾 賓利
艾蜜莉伊莉莎白 布蘭琪
羅伯特艾德華 亨利
Original Assignee
澳大利亞商瑞思邁私人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NZ62641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NZ626417B/en
Application filed by 澳大利亞商瑞思邁私人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澳大利亞商瑞思邁私人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381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81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21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215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mouth-to-mouth respiration; Tracheal tubes
    • A61M16/06Respiratory or anaesthetic masks
    • A61M16/0683Holding devices therefor

Abstract

一種用以治療患者呼吸障礙之患者介面系統,該患者介面系統包括:一定位和穩定結構,其包含一背部及一對上束帶,其從該背部延伸;且一患者介面包括一患者介面框與一對固持臂,其每一者連接該患者介面框於一連接點,該連接點設置於實質平行於患者眼耳平面之一平面中,該對固持臂更包括一對上附著點,其中該對上束帶係調適可拆式附著該對上附著點,使得當患者配戴時,該對上束帶相對於該等連接點而垂直偏移,且實質平行於到患者眼耳平面,且其中該患者介面不包括一前額支撐件。

Description

治療呼吸障礙之患者介面系統
本技術有關診斷、治療和改善呼吸障礙之一或多著、及有關避免呼吸障礙的程序。具體地,本技術有關醫療器件、及其用於治療呼吸障礙和避免呼吸障礙。
相關申請案的交互參照
本申請案主張於2014年6月19日申請的第626417號的紐西蘭專利申請案、與2014年3月14日申請的請61/953,240號的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其整個在此併入本文供參考。
人體之呼吸系統可促成氣體交換。鼻和嘴形成患者的呼吸道入口。
呼吸道是由一系列分支管組成,當分支管穿透更深入肺部時,其變成較窄、較短且更多。肺部的主要功能為氣體交換,允許氧從空氣進入靜脈血及排出二氧化碳。氣管分成右與左主支氣管,最後再分成末端細支氣管。支氣管構成傳導呼吸道,且不參與氣體交換。呼吸道的進一步分支導向呼吸細支氣管,且最終及於肺泡。肺部之肺泡區為發生氣體交換的區域,且稱為呼吸區。參閱威斯特(John B.West)先生出版的《呼吸生理學 精要》。
多種呼吸障礙的存在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Obstructive Sleep Apnoea)為一種睡眠呼吸障礙(SDB,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之形式,其特徵為,睡眠期間的上氣道閉塞。此為睡眠期間發生自不正常小上氣道與舌區域肌肉張力正常損失、軟顎與後咽壁之組合。該症狀導致受影響的患者每個夜晚典型停止呼吸30至120秒持續時間,有時200至300秒時間。此時常引起過度白天瞌睡,且可能引起心臟血管疾病與腦損害。併發症狀為一般失序,特別是中年超重男性,雖然受影響的人可能沒有注意到問題。請參閱美國專利第4,944,310號(沙利文(Sullivan)先生提出)。
陳-施呼吸(CSR,Cheyne-Stokes Respiration)為患者呼吸器官調節系統失序,其中,存在盛衰換氣之律動交替期,引起動脈血液的重複缺氧與復氧。陳-施呼吸為可能有害,因為重複性氧氣不足。在某些患者,陳-施呼吸(CSR)是與來自睡眠的重複覺醒有關,此會引起嚴重睡眠崩解、增加交感神經活動及增加後負荷。請參閱美國專利第6,532,959號(伯桑-瓊斯(Berthon-Jones)先生提出)。
肥胖肺換氣不足綜合症(OHS,Obesity Hyperventilation Syndrome)定義為嚴重肥胖與清醒時慢性高碳酸血症的組合,沒有換氣不足的其他已知因素。癥狀包括呼吸困難、早晨頭痛與過度白天想睡。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包括一些有共同特定特徵的低氣道疾病之任何一者。這些包括增加抵抗空氣流量、延長呼吸吐氣階段、與正常肺伸縮性損失。COPD的範例是肺氣腫與慢性支氣管炎。COPD是由慢性煙草吸煙(主要危險因素)、職業暴露、空氣污染與遺傳基因因素所引起。癥狀包括:運動性呼吸困難、慢性咳嗽與痰產生。
神經肌肉疾病(NMD,Neuromuscular Disease)是一廣義的術語,包括許多疾病與失調,直接經由本質肌肉病理或間接經由神經病理傷害肌肉功能。一些NMD患者的特徵為進行性肌肉傷害導致移動機能降低(需要坐輪椅)、吞嚥困難、呼吸器官肌肉衰竭,最後,呼吸器官衰竭導致死亡。神經肌肉疾病可分成快速進行性與慢性進行性:(i)快速進行性障礙:其特徵為,肌肉傷害惡化超過數個月,且造成幾年內死亡(例如,青少年的肌萎縮側部硬化症(ALS)與裘馨氏肌肉失養症(DMD));(ii)可變或慢進行性障礙:其特徵為,肌肉傷害惡化超過數年,且只略微減少平均壽命可能性(例如,肢帶型、面肩臂型、與肌强直性肌肉營養失調)。NMD的呼吸器官衰竭癥狀包括:漸增的一般性衰弱、吞咽困難、運動中呼吸困難與凹部、疲累、想睡、早晨頭痛、不易集中、及情緒變化。
胸廓障礙是一些胸部殘疾,造成呼吸器官肌肉與胸廓之間的無效率耦合。障礙的通常特徵是一侷限型缺陷,且負擔長期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的可能性。脊椎側彎及/或脊柱後側隆 凸可能引起嚴重呼吸器官衰竭。呼吸器官衰竭的癥狀包括:運動中呼吸困難、外周水腫、端坐呼吸、反復胸部感染、早晨頭痛、疲勞、不良睡眠品質與降低食慾。
其他方面,健康的個體可利用系統與器件來避免出現呼吸障礙。
系統
一種用於治療障礙呼吸的已知產品為瑞思邁(ResMed)公司製造的S9睡眠治療系統。
治療
鼻腔持續正壓換氣(CPAP,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治療已用來治療睡眠窒息症(OSA)。假設持續正壓換氣的作用如同一氣夾板,且藉由使軟顎與舌推前及推離後咽壁可避免上呼吸道閉塞。
非侵入性換氣(NIV)已用來治療陳-施呼吸(CSR)、肥胖肺換氣不足綜合症(OHS)、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神經肌肉疾病(NMD)、與胸廓障礙。
患者介面
施加正壓空氣供應至患者呼吸道入口可藉由使用患者介 面(諸如一鼻罩、全面罩或鼻枕)達成。一系列患者介面器件是已知,不過許多患者介面器件會遇到令人厭惡、美感無法令人滿意、不適宜、不易用與不舒服之一或多個情況,尤其當長時間配戴或當患者不熟悉系統。只針對飛行員設計(當作個人保護設備的部件)或投予全身麻醉劑的面罩對其原創性應用還相當好,但對於延長時間(例如,當睡覺時)還是不想要或不舒服。
密封形成部分
患者介面典型包括一密封形成結構。
一類型的密封形成結構延伸於患者介面的周邊附近,且當力施加於附著使用者臉部的密封形成部分之患者介面時,靠著使用者臉部密封。密封形成結構可包括一空氣或液體裝滿的軟墊、或一彈性密封元件的成型或形成表面,此彈性密封元件是利用一彈性體製成,諸如一橡膠。使用此類型的密封形成部分,如果不適宜,在密封形成結構與臉部間會有縫隙,且需要外力使患者介面靠著臉部形成密封。
另一類型的密封形成部分結合薄材料的瓣密封,如此定位在鼻罩周邊附近,使得當正壓力施加在鼻罩內時,可對著使用者臉部提供自密封作用。類似密封形成結構的先前樣式,如果臉部與鼻罩間的配合性不良,可能需要外力達成密封,或鼻罩可能洩漏。此外,如果密封形成結構的形狀不符合患者的形狀,使用上會有摺縫或變形,引起洩漏。
另一形式的密封形成部分可使用接合劑產生密封。一些患者可能發現經常要施加及移除臉部接合劑是不方便。
一系列患者介面密封形成結構技術在下列專利申請中揭示,這些專利申請已轉讓給瑞思邁(ResMed Limited)公司:WO1998/004,310;WO2006/074,513;WO2010/135,785。
定位和穩定
一用於正空氣壓力治療之患者介面的密封形成部分會受到空氣壓力的對應力量而影響密封。如此多種技術已用來定位密封形成結構,及維持與臉部適當部位的密封關係。
一技術是使用接合劑。例如參閱美國專利申請案第US 2010/0000534號。
另一技術是使用一或多個織帶與穩定背帶。許多此類背帶發生不當、不好處理、不舒適與笨拙使用之一或多個情況。
換氣口技術
一些形式的患者介面系統可包括一換氣口,允許排出呼出氣體的二氧化碳。許多此換氣口很吵雜。其他在使用時可能發生阻塞且無法提供足夠的排出能力。
某些換氣口可能中斷患者(1000)的床伴(1100)的睡眠,例如噪音或集中的空氣流。
瑞思邁公司已開發某些改良的鼻罩換氣口技術。請參見第WO 1998/034,665號、第WO 2000/078,381號、第US 6,581,594號、美國專利申請案、第US 2009/0050156號、美國專利申請案第2009/0044808號。
先前面罩的噪音表(ISO 17510-2:2007,在1m(公尺)有10cm H2O壓力)
(*只有一樣品,在10cmH2O採用CPAP模式,使用在ISO3744指定的測試方法進行測量)
各種客體的聲壓值如下列所示:
鼻枕技術
一形式的鼻枕可參考由普律頓-貝尼特(Puritan Bennett)公司製造的Adam回路。另一鼻枕、或鼻噴為美國專利4,782,832(特林伯(Trimble)先生等人)的主體,其已轉讓給普律頓-貝尼特公司。
瑞思邁公司已製造下列結合鼻枕的產品:SWIFT鼻枕罩、SWIFT II鼻枕罩、SWIFT LT鼻枕罩、SWIFT FX鼻枕罩與LIBERTY全面罩。下列專利申請(已轉讓給瑞思邁公司)描述鼻枕罩:國際專利申請案第WO 2004/073,778號(描述ResMed SWIFT鼻枕的態樣及他外)、美國專利申請案第2009/0044808號(描述ResMed SWIFT LT鼻枕的態樣及其他);國際專利申請案第WO 2005/063,328號與第WO 2006/130,903號(描述ResMed LIBERTY全面罩及其他);國際專利申請案第WO 2009/052,560號(描述ResMed SWIFT FX鼻枕的態樣及其他)。
本技術針對提供用以診斷、改善、治療、或預防呼吸障礙的醫療器件,該醫療器件具有改善舒適性、成本降低、效能、容易操作、與製造性之一或多項優點。
本技術之一第一態樣有關用以診斷、改善、治療或預防呼吸障礙之器件。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有關一種用以治療患者呼吸障礙之患者介面系統。該患者介面系統可包括:一定位和穩定結構,該定位和穩定結構包含一背部、及從該背部延伸的一對上束帶;及一患者介面,該患者介面包含一患者介面框與一對固持臂,每一固持臂是在位於一平面的連接點處連接該患者介面框,該平面係實質平行於患者眼耳平面,該對固持臂更包括一對上附著點,其中該對上束帶調適成可拆式附著於該對上附著點,使得當患者配戴時,該對上束帶相對於該等上附著點垂直偏移,且實質平行於患者眼耳平面,且其中該患者介面不包括一前額支撐件。
在實例中,(a)該患者介面可更包括一充氣室與一密封形成結構,(b)該充氣室與該密封形成結構可包括一體件,(c)該充氣室可包括一硬材料,其較硬於該密封形成結構的材料,(d)該充氣室可包括聚碳酸脂,且該密封形成結構可包括矽膠,(e)該充氣室可包括至少一充氣室保持特徵件,(f)該鼻罩框可至少一鼻罩框保持特徵件,每一者構成藉助可拆式連接該至少一充氣室保持特徵件的對應一者而可拆式附著該鼻罩框至該充氣室,(g)該充氣室可包括四個充氣室保持特徵件,且胎鼻罩框可包括四 個對應鼻罩框保持特徵件,(h)該鼻罩框與該充氣室可藉助硬對硬連接予以可拆式附著,(i)該鼻罩框可拆式連接該充氣室周邊附近的該充氣室,(j)該定位和穩定結構可包括一對下束帶,且該患者介面框可包括一對下附著點,用於可拆式附著一個別下束帶,且該對上束帶之每一者和該對下束帶之每一者可包括環件料的環件部,(k)一含有鉤料的鉤部可附著於該對上束帶之每一者和該對下束帶之每一者的遠端,(l)該對上束帶之每一者和該對下束帶之每一者可經調適環繞於該對上附著點和該對下附著點之個別一者附近,使得每個個別束帶的鉤部可拆式附著於該束帶的環件部,(m)每個環件部可較寬於每個個別鉤部,使得當每個鉤部附著於其對應環件部時,該環件部保護患者皮膚不受鉤部影響,(n)該患者介面可包括一全面罩,(o)該定位和穩定結構可包括一頭頂束帶,用以接合患者頭顱的頂骨,及/或(p)該定位和穩定結構可包括一頸部件,用以接合患者頭顱的枕骨。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有關一種用以治療患者呼吸障礙之患者介面系統。該患者介面系統可包括:一定位和穩定結構,該定位和穩定結構包含一背部、及從該背部延伸的一對上束帶;及一患者介面,該患者介面包含一患者介面框與一對固持臂,每一固持臂是在位於一平面的連接點處連接該患者介面框,該平面係實質平行於患者眼耳平面,該對固持臂更包括一對上附著點,其中該對上束帶調適成可拆式附著於該對上附著點,使得當患者配戴時,該對上束帶產生的密封力向量是相對於該等上附著點垂直偏移,且實質平行於患者眼耳平面,且其中該患者介面不包括一前額支撐件。
在實例中,(a)該患者介面可更包括一充氣室與一密封形成結構,(b)該充氣室與該密封形成結構可包括一體件,(c)該充氣室可包括一硬材料,其較硬於該密封形成結構的材料,(d)該充氣室可包括聚碳酸脂,且該密封形成結構可包括矽膠,(e)該充氣室可包括至少一充氣室保持特徵件,(f)該鼻罩框可至少一鼻罩框保持特徵件,每一者構成藉助可拆式連接該至少一充氣室保持特徵件的對應一者而可拆式附著該鼻罩框至該充氣室,(g)該充氣室可包括四個充氣室保持特徵件,且胎鼻罩框可包括四個對應鼻罩框保持特徵件,(h)該鼻罩框與該充氣室可藉助硬對硬連接予以可拆式附著,(i)該鼻罩框可拆式連接該充氣室周邊附近的該充氣室,(j)該定位和穩定結構可包括一對下束帶,且該患者介面框可包括一對下附著點,用於可拆式附著一個別下束帶,且該對上束帶之每一者和該對下束帶之每一者可包括環件料的環件部,(k)一含有鉤料的鉤部可附著於該對上束帶之每一者和該對下束帶之每一者的遠端,(l)該對上束帶之每一者和該對下束帶之每一者可經調適環繞於該對上附著點和該對下附著點之個別一者附近,使得每個個別束帶的鉤部可拆式附著於該束帶的環件部,(m)每個環件部可較寬於每個個別鉤部,使得當每個鉤部附著於其對應環件部時,該環件部保護患者皮膚不受鉤部影響,(n)該患者介面可包括一全面罩,(o)該定位和穩定結構可包括一頭頂束帶,用以接合患者頭顱的頂骨,及/或(p)該定位和穩定結構可包括一頸部件,用以接合患者頭顱的枕骨。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有關一種用以治療患者呼吸障礙之患 者介面系統。該患者介面系統可包括:一患者介面;一定位和穩定結構,其包含一對上束帶;及一患者介面框,用以連接該患者介面至該定位和穩定結構,該臂患者介面框包含一對固持臂,其上附著點附著可拆式附著該對上束帶,其中每一固持臂是在一連接點處連接該患者介面框,使得每一固持臂可在實質垂直於患者眼耳平面的一軸附近旋轉,且其中,當患者配戴時,該對上束帶實質平行於患者眼耳平面。
在實例中,(a)該患者介面可更包括一充氣室與一密封形成結構,(b)該充氣室與該密封形成結構可包括一體件,(c)該充氣室可包括一硬材料,其較硬於該密封形成結構的材料,(d)該充氣室可包括聚碳酸脂,且該密封形成結構可包括矽膠,(e)該充氣室可包括至少一充氣室保持特徵件,(f)該鼻罩框可至少一鼻罩框保持特徵件,每一者構成藉助可拆式連接該至少一充氣室保持特徵件的對應一者而可拆式附著該鼻罩框至該充氣室,(g)該充氣室可包括四個充氣室保持特徵件,且胎鼻罩框可包括四個對應鼻罩框保持特徵件,(h)該鼻罩框與該充氣室可藉助硬對硬連接予以可拆式附著,(i)該鼻罩框可拆式連接該充氣室周邊附近的該充氣室,(j)該患者介面可包括一全面罩,(k)該患者介面可不包括一前額支撐件,(l)一種用以治療患者呼吸障礙之患者介面系統可包括:根據前述實例之任一者之患者介面,且更包含一對上附著點,每一上附著點設置於該對雙固持臂之一者;及一對下附著點,其設置於該鼻罩框上面;及一定位和穩定結構,該定位和穩定結構包含一背部、從該背部延伸的一對上束帶、及從該背部延伸的一對下束帶,(m)該對上束帶之每一者和該對下束帶之每一者可包括環件料的環件部,(n)一含有 鉤料的鉤部可附著於該對上束帶之每一者和該對下束帶之每一者的遠端,(o)該對上束帶之每一者和該對下束帶之每一者可調適環繞於該對上附著點和該對下附著點的個別一者附近,使得每個個別束帶鉤部可拆式附著該束帶環件部,(p)每個環件部可較寬於每個個別鉤部,使得當每個鉤部附著其對應環件部時,環件部保護患者皮膚不受鉤部影響,(q)定位和穩定結構可包括一頭頂束帶,以接合患者頭顱的頂骨,及/或(r)該定位和穩定結構可包括一頸部件,以接合患者頭顱的枕骨。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有關一種用以治療患者呼吸障礙之患者介面系統。該患者介面系統可包括:一患者介面;一患者介面框,用以連接該患者介面至一定位和穩定結構,該患者介面框包含一對框連接特徵件;及一對固持臂,每一固持臂具有一固持臂連接特徵件,其中該等固持臂藉由在個別框連接特徵件和固持臂連接特徵件間的直接接合而在連接點處連接該患者介面框,該等連接點是被一彈性材料密封。
在實例中,(a)該患者介面可更包括一充氣室與一密封形成結構,(b)該充氣室與該密封形成結構可包括一體件,(c)該充氣室可包括一硬材料,其較硬於該密封形成結構的材料,(d)該充氣室可包括聚碳酸脂,且該密封形成結構可包括矽膠,(e)該充氣室可包括至少一充氣室保持特徵件,(f)該鼻罩框可至少一鼻罩框保持特徵件,每一者構成藉助可拆式連接該至少一充氣室保持特徵件的對應一者而可拆式附著該鼻罩框至該充氣室,(g)該充氣室可包括四個充氣室保持特徵件,且胎鼻罩框可包括四個對應鼻罩框保持特徵件,(h)該鼻罩框與該充氣室可藉助硬對 硬連接予以可拆式附著,(i)該鼻罩框可拆式連接該充氣室周邊附近的該充氣室,(j)該患者介面可包括一全面罩,(k)該患者介面可不包括一前額支撐件,(l)一種用以治療患者呼吸障礙之患者介面系統可包括:根據前述實例之任一者之患者介面,且更包含一對上附著點,每一上附著點設置於該對雙固持臂之一者;及一對下附著點,其設置於該鼻罩框上面;及一定位和穩定結構,該定位和穩定結構包含一背部、從該背部延伸的一對上束帶、及從該背部延伸的一對下束帶,(m)該對上束帶之每一者和該對下束帶之每一者可包括環件料的環件部,(n)一含有鉤料的鉤部可附著於該對上束帶之每一者和該對下束帶之每一者的遠端,(o)該對上束帶之每一者和該對下束帶之每一者可調適環繞於該對上附著點和該對下附著點的個別一者附近,使得每個個別束帶鉤部可拆式附著該束帶環件部,(p)每個環件部可較寬於每個個別鉤部,使得當每個鉤部附著其對應環件部時,環件部保護患者皮膚不受鉤部影響,(q)定位和穩定結構可包括一頭頂束帶,以接合患者頭顱的頂骨,及/或(r)該定位和穩定結構可包括一頸部件,以接合患者頭顱的枕骨。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有關一種用以治療患者呼吸障礙之患者介面系統。該患者介面系統可包括:一患者介面;一定位和穩定結構,該定位和穩定結構包含一背部與從該背部延伸的一對上束帶;及一鼻罩框,用於保持該患者介面緊靠患者呼吸道,該鼻罩框包括一對固持臂,該對固持臂包含一對上附著點,每個上附著點設置於該對固持臂之一者,用於可拆式附著一個別上束帶,其中當患者配戴患者介面系統時,該等固持臂成形及尺寸化成沿著患者頰部且在患者眼睛和耳朵間從該鼻 罩框延伸,使得每個上束帶可連接在患者耳朵上面的一個別上附著點。
在實例中,(a)該患者介面可更包括一充氣室與一密封形成結構,(b)該充氣室與該密封形成結構可包括一體件,(c)該充氣室可包括一硬材料,其較硬於該密封形成結構的材料,(d)該充氣室可包括聚碳酸脂,且該密封形成結構可包括矽膠,(e)該充氣室可包括至少一充氣室保持特徵件,(f)該鼻罩框可至少一鼻罩框保持特徵件,每一者構成藉助可拆式連接該至少一充氣室保持特徵件的對應一者而可拆式附著該鼻罩框至該充氣室,(g)該充氣室可包括四個充氣室保持特徵件,且胎鼻罩框可包括四個對應鼻罩框保持特徵件,(h)該鼻罩框與該充氣室可藉助硬對硬連接予以可拆式附著,(i)該鼻罩框可拆式連接該充氣室周邊附近的該充氣室,(j)該對上束帶之每一者和該對下束帶之每一者可包括環件料的環件部,(k)一含有鉤料的鉤部可附著於該對上束帶之每一者和該對下束帶每一者的遠端,(l)該對上束帶之每一者和該對下束帶之每一者可調適成環繞於該對上附著點和該對下附著點之個別一者附近,使得每個個別束帶的鉤部可拆式連接束帶的環件部,(m)每個環件部可較寬於每個個別鉤部,使得當每個鉤部附著於其對應環件部時,該環件部保護患者皮膚不受鉤部影響,(n)該患者介面可包括一全面罩,(o)患者介面可不包括一前額支撐件,(p)該定位和穩定結構可包括一頭頂束帶,以接合患者頭顱的頂骨,及/或(q)該定位和穩定結構可包括一頸部件,以接合患者頭顱的枕骨。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有關一種患者介面系統,包括:一患者 介面,該患者介面具有一充氣室與一密封形成結構;一定位和穩定結構;及一連接點,用於附著該定位和穩定結構至該患者介面。
在實例中,(a)該充氣室和該密封形成結構可為一體件,例如,永久連接,整體塑模,及/或共模接合,(b)該充氣室和該密封形成結構可卸除式附著,例如,藉由藉由閉鎖機構、扣合、壓合、及/或摩擦密合,(c)該患者介面系統可更包括一患者介面框,其中該等連接點形成在該患者介面框,且其中該患者介面框可可卸除式連接該充氣室,(d)該等連接點可整體形成或採用一體件形成或塑模於該充氣室,及/或(e)該定位和穩定結構可包括上和下側束帶,用以在該等連接點接合該定位和穩定結構至該患者介面,以可拆式固定該患者介面系統在患者頭部。
當然,實例或態樣的部分可形成本技術的子態樣或子實例。同時,實例、子態樣及/或態樣的各種不同一些者能以各種不同方式組合,且同時構成本技術的附加實例、子實例、態樣或附屬態樣。
本技術的其他特徵將可從下列「實施方式」、「發明摘要」、「簡單圖式」和「申請專利範圍」所含資訊的考量變得更明白。
1000‧‧‧患者
1100‧‧‧床伴
3000‧‧‧患者介面
3100‧‧‧密封形成結構
3102‧‧‧第二附著區
3104‧‧‧突起部
3200‧‧‧充氣室
3202‧‧‧第一附著區
3204‧‧‧摯子
3206‧‧‧下接收部
3208‧‧‧上接收部
3300‧‧‧定位和穩定結構
3302‧‧‧背部
3304‧‧‧頭頂束帶
3306‧‧‧左頭頂件
3308‧‧‧右頭頂件
3310‧‧‧頸部件
3312‧‧‧上左束帶
3314‧‧‧上右束帶
3316‧‧‧下左束帶
3318‧‧‧下右束帶
3320‧‧‧鉤部
3340‧‧‧定位和穩定結構
3340.1‧‧‧背部
3341‧‧‧上束帶
3342‧‧‧右頭頂件
3342.1‧‧‧頭頂件緯紗方向
3343‧‧‧頸部件
3343.1‧‧‧頸部件緯紗方向
3344‧‧‧下束帶
3345‧‧‧左頭頂件
3346‧‧‧上左束帶
3347‧‧‧鉤接合點
3347.1‧‧‧束帶接合
3348‧‧‧頭頂束帶
3348.1‧‧‧頭頂束帶緯紗方向
3349‧‧‧鉤部
3350‧‧‧定位和穩定結構
3350.1‧‧‧背部
3351‧‧‧上右束帶
3352‧‧‧右頭頂件
3353‧‧‧頸部件
3354‧‧‧下束帶
3355‧‧‧左頭頂件
3356‧‧‧上左束帶
3357‧‧‧鉤接合點
3357.1‧‧‧束帶接合點
3358‧‧‧頭頂束帶
3359‧‧‧鉤部
3360‧‧‧定位和穩定結構
3360.1‧‧‧背部
3361‧‧‧上右束帶
3362‧‧‧右頭頂件
3363‧‧‧頸部件
3364‧‧‧下束帶
3365‧‧‧左頭頂件
3366‧‧‧上左束帶
3367‧‧‧鉤接合點
3367.1‧‧‧束帶接合點
3368‧‧‧頭頂束帶
3369‧‧‧鉤部
3370‧‧‧患者介面框
3371‧‧‧固持臂
3372‧‧‧下附著點
3373‧‧‧固持臂連接特徵件
3374‧‧‧下附著點
3375‧‧‧附著點
3376‧‧‧右框連接特徵件
3377‧‧‧彈性連接結構
3378‧‧‧左框連接特徵件
3379‧‧‧開口
3380‧‧‧鉤部
3381‧‧‧左固持臂
3382‧‧‧下患者介面框保持特徵件
3383‧‧‧左固持臂連接特徵件
3384‧‧‧上患者介面框保持特徵件
3385‧‧‧上左附著點
3387‧‧‧彈性連接結構
3391‧‧‧右連接點
3399‧‧‧定位和穩定結構
3400‧‧‧換氣口
3500‧‧‧去耦結構
3600‧‧‧連接端口
3800‧‧‧防窒息件
3900‧‧‧連接端口
4000‧‧‧PAP器件
4170‧‧‧空氣通道
5000‧‧‧增濕器
本技術為經由範例(且非經由限制)、連同附圖加以示意說明,其中,相同參考編號表示類似元件,包括:
治療系統
圖1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系統。患者(1000)配戴一患者介面(3000),從一PAP器件(4000)接收正壓氣體供應。來自PAP器件(4000)的空氣是在一增濕器(5000)中濕潤,且沿著空氣通道(4170)傳遞給患者(1000)。
治療
呼吸系統
圖2a顯示人類呼吸器官系統之概觀,包括鼻與口腔、喉、聲帶、食管、氣管、支氣管、肺、肺泡小囊、心臟與橫隔膜。
圖2b顯示人類上呼吸道之圖式,包括鼻腔、鼻骨、鼻側軟骨、鼻翼大軟骨、鼻孔、上唇、下唇、喉、硬顎、軟顎、口咽、舌頭、會厭、聲帶、食道與氣管。
面部解剖
圖2c為具有一些表面解剖識別特徵的臉部正視圖,包括上嘴唇、上红唇、下红唇、下嘴唇、口腔寬度、內眥、鼻翼、鼻唇溝與嘴角。
圖2d為具有一些表面解剖識別特徵的頭部側視圖,包括眉間、鼻梁、鼻突點、唇鼻中隔相會點、上唇系帶、下唇系帶、承漿、鼻峰、耳上點徑與耳下點徑。同時,標示出上部、下部與前部、後部。
圖2e為頭部的進一步側視圖,指出眼耳水平面與鼻唇角 度的概略位置。
圖2f顯示鼻下點圖。
圖2g顯示鼻子之表面特徵的側視圖。
圖2h顯示鼻子之皮下結構,包括側鼻軟骨、隔膜軟骨、鼻翼大軟骨、小翼軟骨與纖維脂肪組織。
圖2i顯示鼻子之內側解剖,約距離矢狀面數公釐,在其中,顯示中隔軟骨與鼻翼大軟骨之內腳。
圖2j顯示頭顱骨的前視圖,包括顎骨、顳骨、鼻骨與顴骨。亦指出鼻甲骨,如上顎骨、下顎骨與頦隆凸。
圖2k顯示具有頭表面輪廓、以及一些肌肉之頭顱的側面圖。顯示下列骨頭:顎骨、楔形骨、鼻骨、顴骨、上顎骨、下顎骨、頂骨、顱骨與枕骨。頦隆凸亦指出。顯示下列肌肉:二腹肌、咀嚼肌、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
圖2l顯示鼻子的前外側圖。
患者介面
圖3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的透視圖。
圖4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平放的後視圖。
圖4b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底部束帶配件的後視圖。
圖4c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底部束帶配件的上視圖。
圖4d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 上右束帶配件的後視圖。
圖4e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上右束帶配件的上視圖。
圖4f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上左束帶配件的後視圖。
圖4g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上左束帶配件的上視圖。
圖4h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頸部件的後視圖。
圖4i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頸部件的上視圖。
圖4j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下束帶的後視圖。
圖4k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下束帶的上視圖。
圖4l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右頭頂件的後視圖。
圖4m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右頭頂件的上視圖。
圖4n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右頭頂件的詳細後視圖。
圖4o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左頭頂件的後視圖。
圖4p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左頭頂件的上視圖。
圖4q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 左頭頂件的詳細後視圖。
圖4r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上右束帶的後視圖。
圖4s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上右束帶的上視圖。
圖4t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上左束帶的後視圖。
圖4u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上左束帶的上視圖。
圖4v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頭頂束帶的後視圖。
圖4w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頭頂束帶的上視圖。
圖4x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頭頂束帶的詳細後視圖。
圖4y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鉤部的後視圖。
圖4z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鉤部的上視圖。
圖4z1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鉤部的後視圖。
圖5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平放的後視圖。
圖5b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上右束帶配件的後視圖。
圖5c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 上右束帶配件的上視圖。
圖5d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上左束帶配件的後視圖。
圖5e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上左束帶配件的上視圖。
圖5f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上右束帶的後視圖。
圖5g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上右束帶的上視圖。
圖5h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上左束帶的後視圖。
圖5i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上左束帶的上視圖。
圖5j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頭頂束帶的後視圖。
圖5k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頭頂束帶的上視圖。
圖5l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頭頂束帶的詳細後視圖。
圖6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平放的後視圖。
圖6b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下束帶配件的後視圖。
圖6c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下束帶配件的上視圖。
圖6d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 上右束帶配件的後視圖。
圖6e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上右束帶配件的上視圖。
圖6f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上左束帶配件的後視圖。
圖6g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上左束帶配件的上視圖。
圖6h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下束帶的後視圖。
圖6i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下束帶的上視圖。
圖6j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右頭頂件的後視圖。
圖6k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右頭頂件的上視圖。
圖6l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右頭頂件的詳細後視圖。
圖6m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左頭頂件的後視圖。
圖6n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左頭頂件的上視圖。
圖6o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左頭頂件的詳細後視圖。
圖6p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上右束帶的後視圖。
圖6q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 上右束帶的上視圖。
圖6r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上左束帶的後視圖。
圖6s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上左束帶的上視圖。
圖6t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頭頂束帶的後視圖。
圖6u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頭頂束帶的上視圖。
圖6v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之頭頂束帶的詳細後視圖。
圖7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患者介面框的底透視圖。
圖7b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患者介面框的前視圖。
圖7c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患者介面框的底視圖。
圖7d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取自圖7b所示線條7d-7d之患者介面框的內截面圖。
圖7e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取自圖7b所示線條7d-7d之患者介面框的外截面圖。
圖7f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左固持臂的前視圖。
圖7g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左固持臂的底視圖。
圖7h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右固持臂的前視圖。
圖7i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右固持臂的底視圖。
圖7j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患者介面框配件的透視圖。
圖7k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具有固持臂之患者介面框的前視圖。
圖7l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取自圖7k所示線條7l-7l之患者介面框的內截面圖。
圖7m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取自圖7k所示線條7l-7l之患者介面框的外截面圖。
圖7n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患者介面框的附著點之鉤部的詳細圖式。
圖7o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取自圖7k所示線條7o-7o之患者介面框的截面圖。
圖7p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取自圖7k所示線條7p-7p之患者介面框的截面圖。
圖8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患者配戴之患者介面與定位和穩定結構的前視圖。
圖8b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患者配戴之患者介面與定位和穩定結構的詳細側視圖。
圖8c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患者配戴之患者介面與定位和穩定結構的側視圖。
圖9顯示根據本技術之定位和穩定結構平放與先前技術定位和穩定結構亦平放之比較。
圖10a顯示患者的頭部與臉部之測定的側視圖。
圖10b顯示患者的頭部與臉部之測定的側視圖。
圖11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患者介面與定位和穩定結構的透視圖。
圖12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患者介面與定位和穩定結構的透視圖。
圖13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固持臂的透視圖。
圖14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實例之患者介面框與一對固持 臂的透視圖。
圖15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實例之患者介面框與一對固持臂的前視圖。
圖16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實例之患者介面框與一對固持臂的後視圖。
圖17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實例之患者介面框與一對固持臂的上視圖。
圖18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實例之患者介面框與一對固持臂的底視圖。
圖19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實例之患者介面之充氣室的側視圖。
圖20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實例之患者介面之密封形成結構的側視圖。
圖21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實例之患者介面的的側視圖。
圖22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實例之患者介面與定位和穩定結構的透視圖。
圖23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實例之患者介面與定位和穩定結構的前視圖。
在更詳細描述本技術以前,應明白,本技術並未侷限於在此所述之特別範例,這些特別範例可改變。亦應明白,在此揭露所使用之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在本說明書所討論的特別範例,而不是限制。
下列描述有關可共用一或多個共同特徵及/或特性的各種不同實例。應瞭解,任一實例的一或多個特徵可結合另一實例 或其他實例的一或多個特徵。此外,該等特徵之任何單一特徵或其組合可構成進一步實例。
治療系統
在一形式中,本技術包括用於治療呼吸障礙之裝置。該裝置可包括一空氣流產生器;或鼓氣機,用以經由導向給患者介面(3000)之一輸氣管以供應加壓呼吸氣體(諸如空氣)給患者(1000)。
治療
在一形式中,本技術包括一種用於治療呼吸障礙之方法,該方法包括施加正壓至患者(1000)的呼吸道入口之步驟。
針對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OSA)症狀之鼻腔持續正壓換氣(CPAP)治療術
在一形式中,本技術包括一種針對患者施加鼻腔持續正壓換氣以治療患者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狀的方法。
在本技術之特定實例中,正壓空氣供應經由一或兩鼻孔提供給患者的鼻通道。
在本技術之特定實例中,嘴部呼吸受到限制、約束或妨礙。
患者介面
根據本技術之一態樣之非侵入式患者介面(3000)包括下列功能態樣:一密封形成結構(3100);一充氣室(3200);一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及一連接端口(3600),用於連接該空氣通道(4170)。在某些形式中,一或多個實體組件可提供一功能態樣。在某些形式中,一實體組件可提供一或多個功能態樣。使用時,密封形成結構(3100)配置於患者呼吸道入口的周圍,以促成對呼吸道供應正壓空氣。
為了本發明之目的,術語「患者介面」意指各種不同介面類型,諸如全面罩、鼻罩、口鼻罩、鼻噴或鼻枕、及/或口鼻罩。換句話說,為了供應加壓可呼吸氣體,促成介接患者呼吸道入口之任何器件可為一「患者介面」。亦應瞭解,熟諳此技者亦應瞭解,術語「面罩」廣義指前述各種不同形式的患者介面。因此,例如,一面罩可包括全面罩、鼻罩、口鼻罩、鼻噴或鼻枕、及/或口鼻罩。
沒有前額支撐件的全面罩
根據本技術之一實例,一患者介面(3000)可沒有前額支撐件予以形成。一示範性患者介面(3000)亦可包括一全面罩。患者介面(3000)沒有前額支撐件下,由於沒有在向上朝前額與兩眼間延伸的結構,使得不易發生患者視野障礙。由於沒有對臉部形成障礙的結構,使得此亦使患者介面(3000)對床伴更有視覺之加分效果。此外,沒有前額支撐件將可減少患者介面(3000) 需對患者臉部的接觸點。不過,必須仍可使用足夠大小且分佈於密封形成結構(3100)的力量使患者介面(3000)緊靠患者臉部,確保對患者呼吸道有效氣動密封。
同時,一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下面更詳細描述)必須設計成搭配患者介面(3000)一起使用,避免患者介面往上縮。往上縮意指患者介面(3000)向上運動,使得相較於患者介面的最初位置,其移到患者臉部的較高位置。如果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形成的密封力向量是在垂直方向產生,那麼可能發生往上縮。下面將更詳細描述的其他因素亦可能導致往上縮。
密封形成結構與充氣室
根據本技術之一實例,患者介面(3000)可包括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患者介面(3000)與相關特徵件的實例是在圖8a-8c描述。
在本技術之一形式中,一密封形成結構(3100)提供一密封形成面,且可額外提供一襯墊功能。
根據本技術之密封形成結構(3100)可利用軟性、彈性、和彈力材料(諸如,矽膠)構成。
在一形式中,密封形成結構(3100)包括一密封凸緣與一支撐凸緣。該密封凸緣包括一相對薄構件,其厚度小於約1mm(公釐),例如約0.25mm(公釐)至約0.45mm(公釐),其延伸於充氣 室(3200)的周邊。該支撐凸緣可相對較厚於該密封凸緣。該支撐凸緣可配置在密封凸緣與充氣室(3200)的邊緣間,且延伸於該周邊的周圍的至少部分。該支撐凸緣可為或可包括一類似彈簧元件與功能,用以支撐該密封凸緣,避免在使用過程發生扭曲。使用時,該密封凸緣可迅速回應於作用在其下側的充氣室(3200)內之系統壓力,以使其緊密接合臉部。
充氣室(3200)的周邊成形與使用時形成密封之區域中的一般人臉面輪廓形成互補。使用時,充氣室(3200)的邊緣位於彼鄰臉部的相鄰面。實際接觸臉部是由密封形成結構(3100)提供。使用時,密封形成結構(3100)可延伸於充氣室(3200)的整個周邊附近。
根據本技術之一實例,密封形成結構(3100)可塑模於充氣室(3200)上面形成一體件。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可包括根據本技術之一實例之患者介面或面罩配件。
定位和穩定結構
圖3、4a-4z1、5a-5l、6a-6v、8a-8c、和9顯示根據本技術之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的各種不同實例。
圖3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實例之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的透視圖。此圖式雖然沒有顯示患者介面(3000),不過顯示患者可能配戴時的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
圖3顯示的示範性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包括一背部(3302)。示範性背部(3302)可包括一左頭頂件(3306)與一右頭頂件(3308)、以及一頸部件(3310)。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亦可包括一頭頂束帶(3304)。同時,從背部(3302)延伸可為一上左束帶(3312)與一上右束帶(3314)、以及一下左束帶(3316)與一下右束帶(3318)。鉤料的鉤部(3320)可附著於上束帶(3312、3314)和下束帶(3316、3318)之每一者的遠端。鉤部(3320)可用來藉由環繞過患者介面的附著點以附著每個束帶至其本身,如下面更詳細討論。連接鉤部(3320)可藉由在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之某些或全部組件外部的一環件料層促成。根據本技術之一實例,上束帶(3312、3314)和下束帶(3316、3318)之每一者可有一鉤料外層,供可拆式接合該等個別鉤部(3320)。
根據本技術之另一實例,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之每一組件亦可包括一環件料外層,使得當上束帶(3312、3314)和下束帶(3316、3318)在其本身環繞回時,鉤部(3320)可連接背部的部件。例如,頭頂束帶(3348)、左頭頂件(3306)、右頭頂件(3308)、與頸部件(3310)可包括一環件料外層,使得鉤部(3320)可連接在背部(3302)組件與上束帶(3312、3314)和下束帶(3316、3318)間的個別接合點。
同時,圖3顯示鉤部(3320)相對較窄於其個別束帶、以及背部(3302)的組件之程度。此優點在於該等束帶與背部可保護使用者皮膚免於接觸鉤部,藉此減少疼痛與不舒適。此外,示範性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的組件可藉由超音波熔接而彼此連接以組裝定位和穩定結構。這些特徵件可同樣應用於下面討論 不同尺寸的定位和穩定結構。
不同尺寸定位和穩定結構的變化比例
圖4a-4z1、5a-5l、和6a-6v顯示類似的定位和穩定結構、以及定位和穩定結構的個別組件。每個連續圖顯示不同尺寸的定位和穩定結構。因此,圖4a-4z1顯示經尺寸化成調適標準或中等尺寸頭部的示範性定位和穩定結構(3340)及其個別組件。圖5a-5l顯示經尺寸化成調適大尺寸頭部的示範性定位和穩定結構(3350)及其個別組件。換句話說,在這些圖式所示配戴定位和穩定結構(3350)之患者的頭部較大於配戴圖如4a-4z1所示定位和穩定結構(3340)之患者的頭部。圖6a-6v經尺寸化成調適小尺寸頭部的示範性定位和穩定結構(3360)及其個別組件。換句話說,這些圖中,配戴定位和穩定結構(3360)之患者的頭部較小於配戴如圖4a-4z1所示定位和穩定結構(3340)之患者的頭部。
標準尺寸
圖4a-4z1顯示根據本技術之定位和穩定結構(3340)的一實例。這些圖顯示的示範性定位和穩定結構(3340)可包括一背部(3340.1)。示範性背部(3340.1)可包括一左頭頂件(3345)與一右頭頂件(3342)、以及一頸部件(3343)。定位和穩定結構(3340)亦可包括一頭頂束帶(3348)。同時,從背部(3340.1)延伸可為一上左束帶(3346)與一上右束帶(3341)、以及一左下束帶(3344)與一右下束帶(3344)。應瞭解,示範性定位和穩定結構(3340)的下束帶 可相同。鉤料的鉤部(3349)可附著於上束帶(3346、3341)和下束帶(3344)之每一者的遠端。鉤部(3349)可用來藉由環繞過患者介面的附著點以附著每個束帶至其本身。連接鉤部(3349)可藉由在定位和穩定結構(3340)的某些或全部組件外部上面的一環件料層促成。根據本技術之一實例,上束帶(3346、3341)和下束帶(3344)之每一者可有一鉤料外層,供可拆式接合個別鉤部(3349)。
根據本技術之另一實例,定位和穩定結構(3340)的每個組件亦可包括一環件料外層,使得當上束帶(3346、3341)和下束帶(3344)在其本身環繞回時,鉤部(3349)可連接背部的部件。例如,頭頂束帶(3348)、左頭頂件(3345)、右頭頂件(3342)、與頸部件(3343)可包括一環件料外層,使得鉤部(3349)可連接在背部(3340.1)組件與上束帶(3346、3341)和下束帶(3344)間的個別接合點。
同時,如前述,鉤部(3349)可相對較窄於其個別束帶,以及背部(3340.1)的組件。此外,示範性定位和穩定結構(3340)的組件可藉由超音波熔接而彼此連接以組裝定位和穩定結構。例如,每個鉤部(3349)可在鉤接合點(3347)藉由超音波熔接以附著一個別上或下束帶。同時,上束帶和下束帶可在束帶接合(3347.1)處藉由超音波熔接以接合背部的組件。根據一進一步實例,束帶接合(3347.1)可藉由雙向超音波熔接形成。
亦應瞭解,圖4a顯示示範性定位和穩定結構(3340)的圖式,其中該定位和穩定結構是平放且頭頂束帶(3348)未連接上 左束帶(3346)。當頭頂束帶(3348)連接上左束帶(3346),定位和穩定結構(3340)將呈現更大彎曲形狀,諸如圖3所示。
示範性定位和穩定結構(3340)的組件可利用一編織製程形成。為了對這些部件提供想要的力量與伸展性,用來編織組件之組件的緯紗可取向在一想要方向。例如,一頸部件緯紗方向(3343.1)顯示在圖4h所示的頸部件(3343)。在圖4n,顯示右頭頂件(3342)與一右頭頂件緯紗方向(3342.1)。在圖4q,顯示左頭頂件(3345)與一左頭頂件緯紗方向(3342.1)。在圖4x,顯示頭頂束帶(3348)與一頭頂束帶緯紗方向(3348.1)。
定位和穩定結構之組件的尺寸可在定位和穩定結構的不同尺寸間改變或保持不變。圖4j顯示右與左下束帶(3344)可有長度L1,其根據一實例可約270.0mm(公釐)±0.5mm(公釐)。圖4l和4m顯示右頭頂束帶(3342)的尺寸L2、L3、L4和L5。根據一實例,L2可約69.6mm(公釐)、L3可約43.6mm(公釐)、L4可約20.4mm(公釐)、且L5可約67.3mm(公釐)。圖4o和4p顯示左頭頂束帶(3345)的尺寸L6、L7、L8、和L9,其可分別等於右頭頂束帶(3342)的尺寸L2、L3、L4、和L5。圖4r和4s顯示上右束帶(3341)的尺寸L10、L11、和L12。根據一實例,L10可約140.0mm(公釐),L11可約155.1mm(公釐),且L12可約40.9mm(公釐)。圖4t和4u顯示上左束帶(3346)的尺寸L13、L14、和L15,其可分別等於上右束帶(3341)的尺寸L10、L11、和L12
圖4w顯示根據一實例之頭頂束帶(3348)的尺寸L16,其可約239.7mm(公釐)。
大尺寸
圖5a-51描述根據本技術之定位和穩定結構(3350)的一實例。這些圖顯示的示範性定位和穩定結構(3350)可包括一背部(3350.1)。示範性背部(3350.1)可包括一左頭頂件(3355)與一右頭頂件(3352)、以及一頸部件(3353)。定位和穩定結構(3350)亦可包括一頭頂束帶(3358)。同時,從背部(3350.1)延伸可為一上左束帶(3356)與一上右束帶(3351)、以及一左下束帶(3354)與一右下束帶(3354)。應瞭解,示範性定位和穩定結構(3350)的下束帶可相同。鉤料的鉤部(3359)可附著於上束帶(3356、3351)和下束帶(3354)之每一者的遠端。鉤部(3359)可用來藉由環繞過患者介面的附著點以附著每個束帶至其本身。連接鉤部(3359)可藉由在定位和穩定結構(3350)的某些或全部組件外部上面的一環件料層促成。根據本技術之一實例,上束帶(3356、3351)和下束帶(3354)之每一者可有一鉤料外層,供可拆式接合個別鉤部(3359)。
根據本技術之另一實例,定位和穩定結構(3350)的每個組件亦可包括一環件料外層,使得當上束帶(3356、3351)和下束帶(3354)在其本身環繞回時,鉤部(3359)可連接背部的部件。例如,頭頂束帶(3358)、左頭頂件(3355)、右頭頂件(3352)、與頸部件(3353)可包括一環件料外層,使得鉤部(3359)可連接在背部(3350.1)組件與上束帶(3356、3351)和下束帶(3354)間的個別接合點。
同時,如前述,鉤部(3359)可相對較窄於其個別束帶、以 及背部(3350.1)的組件。此外,示範性定位和穩定結構(3350)的組件可藉由超音波熔接而彼此連接,以組裝該定位和穩定結構。例如,每個鉤部(3359)可在鉤接合點(3357)藉由超聲波熔接以附著一個別上或下束帶。同時,上和下束帶可在束帶接合點(3357.1)藉由超音波熔接以接合背部的組件。根據進一步實例,束帶接合點(3357.1)可藉由一雙向超音波熔接形成。
亦應瞭解,圖5a顯示示範性定位和穩定結構(3350)的圖式,其中該定位和穩定結構平放且頭頂束帶(3358)未連接上左束帶(3356)。當頭頂束帶(3358)連接上左束帶(3356)時,定位和穩定結構(3350)將呈現更大彎曲形狀,諸如圖3顯示。
定位和穩定結構的組件尺寸可在定位和穩定結構的不同尺寸間改變或保持不變。圖5f和5g顯示上右束帶(3351)的尺寸L17、L18、和L19。根據一實例,L17可約180.0mm(公釐),L18可約195.1mm(公釐),且L19可約40.9mm(公釐)。圖5h和5i顯示上左束帶(3356)的尺寸L20、L21、和L22,其分別等於上右束帶(3351)的尺寸L17、L18、和L19。圖5k顯示根據一實例之頭頂束帶(3358)的尺寸L23,其可約249.7mm(公釐)。
如前述,相較於標準尺寸定位和穩定結構(3340),示範性大尺寸定位和穩定結構(3350)之組件的某些尺寸可改變,同時其他保持不變。根據本技術之一實例,相較於標準尺寸定位和穩定結構(3340)的對應組件,大尺寸定位和穩定結構(3350)可包括較大的上右與上左束帶(3351、3356)與一較大的頭頂束帶(3358)。請參考前述示範性尺寸有關差異的詳細說明。不過, 某些尺寸可保持不變。例如,大尺寸定位和穩定結構(3350)可相同於頸部件(3353)、右與左下束帶(3354)、與右和左頭頂件(3352、3355)的標準定位和穩定結構(3340)之尺寸。
根據典型的患者頭部尺寸測定,可選擇是否改變各種不同定位和穩定結構尺寸的這些組件之特定尺寸。例如,其可能的情況是,下束帶所調適頭部區域在中等與大頭尺寸間可不改變,同時上束帶與頭頂束帶所調適頭部區域對於較大頭部可能需要較長束帶。
小尺寸
圖6a-6l顯示根據本技術之定位和穩定結構(3360)之一實例。這些圖顯示的示範性定位和穩定結構(3360)可包括一背部(3360.1)。示範性背部(3360.1)可包括一左頭頂件(3365)與一右頭頂件(3362)、以及一頸部件(3363)。定位和穩定結構(3360)亦可包括一頭頂束帶(3368)。同時,從背部(3360.1)延伸可為一上左束帶(3366)和一上右束帶(3361)、以及一左下束帶(3364)和一右下束帶(3364)。應瞭解,示範性定位和穩定結構(3360)的下束帶可相同。鉤料的鉤部(3369)可附著於上束帶(3366、3361)和下束帶(3364)之每一者的遠端。鉤部(3369)可用來藉由環繞過患者介面的附著點以附著每個束帶至其本身。連接鉤部(3369)可藉由在定位和穩定結構(3360)的某些或全部組件外部上面的一環件料層促成。根據本技術之一實例,上束帶(3366、3361)和下束帶(3364)之每一者可有一鉤料外層,供可拆式接合個別鉤部(3369)。
根據本技術之另一實例,定位和穩定結構(3360)的每個組件亦可包括一環件料外層,使得當上束帶(3366、3361)和下束帶(3364)在其本身環繞回時,鉤部(3369)可連接背部的部件。例如,頭頂束帶(3368)、左頭頂件(3365)、右頭頂件(3362)、和頸部件(3363)可包括一環件料外層,使得鉤部(3369)可連接在背部(3360.1)組件與上束帶(3366、3361)和下束帶(3364)間的個別接合點。
同時,如前述,鉤部(3369)可相對較窄於其個別束帶、以及背部(3360.1)的組件。此外,示範性定位和穩定結構(3360)的組件可藉由超音波熔接而彼此連接,以組裝定位和穩定結構。例如,每個鉤部(3369)可在鉤接合點(3367)藉由超聲波熔接以附著一個別上或下束帶。同時,上和下束帶可在束帶接合點(3367.1)藉由超音波熔接以接合背部的組件。根據進一步實例,束帶接合點(3367.1)可藉由雙向超音波熔接形成。
亦應瞭解,圖6a顯示示範性定位和穩定結構(3360)的圖式,其中該定位和穩定結構平放且頭頂束帶(3368)未連接上左束帶(3366)。當頭頂束帶(3368)連接上左束帶(3366)時,定位和穩定結構(3360)將呈現更大彎曲形狀,諸如圖3顯示。
定位和穩定結構的組件尺寸可在定位和穩定結構的不同尺寸間改變或保持不變。圖6h顯示根據一實例之右和左下束帶(3364)可有L24長度,其可約230.0mm(公釐)±0.5mm(公釐)。圖6j和6k顯示右頭頂束帶(3362)的尺寸L25、L26、L27、和L28。 根據一實例,L25可約64.6mm(公釐),L26可約38.6mm(公釐),L27可約20.9mm(公釐),且L28可約63.6mm(公釐)。圖6m和6n顯示左頭頂束帶(3365)的尺寸L29、L30、L31、和L32,其分別等於右頭頂束帶(3362)的尺寸L25、L26、L27和L28。圖6p和6q顯示上右束帶(3361)的尺寸L33、L34、和L35。根據一實例,L33可約130.0mm(公釐),L34可約145.8mm(公釐),且L35可約41.9mm(公釐)。圖6r和6s顯示上左束帶(3366)的尺寸L36、L37、和L38,其分別等於上右束帶(3361)的尺寸L33、L34、和L35。圖6u顯示根據一實例之頭頂束帶(3368)的尺寸L39,其可約227.4mm(公釐)。
如前述,相較於標準尺寸定位和穩定結構(3340),示範性較小尺寸定位和穩定結構(3360)的某些組件尺寸可改變,不過其他可保持相同。根據本技術之一實例,小尺寸頭帶(3360)可只將相同尺寸的頸部件(3363)當作標準尺寸定位和穩定結構(3340)使用。其餘組件可根據前面揭露的尺寸而大小化。
選擇是否改變各種不同定位和穩定結構尺寸之這些組件的特定尺寸可根據典型患者頭部尺寸測定。相對於可共用數個尺寸的大型與標準定位和穩定結構,其可能情況是,當患者頭部尺寸減少,可能需要減少定位和穩定結構的更多組件以調適較小頭部尺寸。
平均分佈的密封力量
根據本技術之一實例,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可對在密封 形成結構產生密封力量的平均分佈,以密封患者臉部。
密封力向量和眼耳平面
在圖8c,一上密封力向量F1顯示是由上右束帶(3314)產生,且一下密封力向量F2顯示是由下右束帶(3318)產生。根據本技術之一實例,兩密封力向量F1和F2(且其相對部分未顯示在患者頭部的另一側)為實質引向平行於眼耳平面,如圖2e所示。藉由在相對於眼耳平面的實質平行方向維持這些密封力向量,其可更平均分佈密封形成結構(3100)的密封力量,以密封患者臉部。此可以改善患者舒適性,因為在沿著密封形成結構(3100)沒有地方使用超過另一地方的力量壓下臉部。根據本技術之另一實例,上和下束帶產生的密封力向量可實質彼此平行。
患者介面框和襯墊配件的連接
圖7a-7e、7j-7m、7o、7p、和14-18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實例之患者介面框的各種不同圖式。圖8a-8c顯示在患者組裝及配戴之患者介面(3000)與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的各種不同圖式。如前述,密封形成結構(3100)可為塑模於充氣室(3200)之一矽膠組件,其可利用尼龍(Nylon)製成以形成襯墊配件。Nylon 12在本技術之進一步實例亦可用來形成充氣室(3200)。在技術之另一實例,聚碳酸脂可用來形成充氣室(3200)。患者介面框(3370)促成襯墊配件與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間的連接,因此,其必須可連接襯墊配件,以轉移來自定位和穩定結 構的密封力。充氣室(3200)與患者介面框(3370)可包括協作特徵件,以使這些組件彼此摩擦密合。示範性患者介面框(3370)可包括一對上患者介面框保持特徵件(3384)和一對下患者介面框保持特徵件(3382)。充氣室(3200)亦可包括對應的一對上充氣室保持特徵件和對應的一對下充氣室特保持徵件(雖然這些圖未顯示這類)。如這些圖所示,當上和下患者介面框保持特徵件(3384、3382)從患者介面框(3370)突起,其可能形成。因此,充氣室(3200)的上和下充氣室保持特徵件將會是用以影響摩擦密合的對應壓痕或接合器。一相反的結構亦可設想。
如這些圖所示,患者介面框(3370)可成形於充氣室(3200)周邊的周圍。如果充氣室(3200)是利用透明材料的聚碳酸脂製成,此可允許床伴看見患者更多臉部特徵,藉此使患者介面(3000)看起來令人更愉悅。因此,應瞭解,充氣室(3200)與患者介面框(3370)間的連接可特徵為硬對硬。
同時,藉由連接患者介面框(3370)至在其周邊的充氣室(3200),可促成更均勻轉移密封力至密封形成結構(3100)。根據本技術之一實例,充氣室(3200)可利用聚碳酸脂或另外相對硬材料形成,同時密封形成結構(3100)可利用相對彈性材料形成,諸如矽膠。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的張力經由患者介面框(3370)轉移至充氣室周邊附近的充氣室(3200)。密封形成結構(3100)亦可塑模在其周邊附近的充氣室(3200)。因此,充氣室(3200)周邊附近的密封力平均分佈可使密封力平均分佈於密封形成結構(3100),因為其亦連接至其周邊附近的充氣室。
應瞭解,選擇充氣室(3200)和密封形成結構(3100)的材料之另一觀念在於,充氣室要能輕微變形,同時對密封形成結構能有某些變形。因此,對於充氣室(3200),應選擇材料使得充氣室在束帶產生的張力負荷之下不會變形。另一方面,密封形成結構(3100)可意欲變形以在患者的臉部特徵周圍形成密封。因此,密封形成結構(3100)應利用將充份變形的材料形成以影響氣動密封而不致變形充氣室(3200)壓住臉部的程度。藉由根據此觀念選擇材料,可確保在密封形成結構(3100)周邊附近提供密封力的平均分佈,使患者有最大舒適度。
圖19-21顯示本技術之另一實例,其中密封形成結構(3100)可從充氣室(3200)分離。圖19顯示充氣室(3200),該充氣室的一第一附著區(3202)可在充氣室(3200)周邊的周圍延伸,以接合密封形成結構(3100)。充氣室(3200)亦可包括:上接收部(3208),用以接受上患者介面框保持特徵件(3384);及下接收部(3206),用以接受下患者介面框保持特徵件(3382)。因此,一上接收部(3208)和一下接收部(3206)可設置在充氣室(3200)的每一側部,以當附著患者介面框(3370)時,接受上患者介面框保持特徵件(3384)和下患者介面框保持特徵件(3382)之對應一些者。摯子(3204)亦可設置於充氣室(3200)以促成扣合連接該密封形成結構(3100)。一摯子(3204)可設置於充氣室(3200)的每一側部。
圖20顯示根據本實例之密封形成結構(3100)。密封形成結構(3100)可包括一第二附著區(3102),用以在該第一附著區附著該密封形成結構(3100)至充氣室(3200)。第二附著區(3102)可形成在密封形成結構(3100)周邊的周圍。第一附著區(3202)與第二 附著區(3102)可成形彼此符合而壓合、扣合、及/或摩擦密合。第一附著區(3202)與第二附著區(3102)之一者可採用比另一者更為柔順及/或彈性的材料加以形成,允許藉由變形提供符合性接合而緊固配合。同時,密封形成結構(3100)可具有符合充氣室的摯子(3204)之突起部(3104)以隨之形成扣合,且固定密封形成結構(3100)至充氣室(3200)。
圖21顯示藉由接合第一附著區(3202)與第二附著區(3102)而彼此接合在其個別周邊的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的本實例。
可設想在一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一充氣室(3200)間附著的進一步實例是在美國專利案第6,491,034號、第6,412,487號、第6,823,869號揭露,其每一者的整個內容在此併入本文供參考。
固持臂
根據本技術之一實例,患者介面框(3370)可包括一對固持臂(3371、3381)。圖7f和7g顯示右固持臂(3371)。右固持臂(3371)可包括:一上右附著點(3375),用於附著上右束帶(3314);及一右固持臂連接特徵件(3373),用於連接患者介面框(3370)的一右框連接特徵(3376)。圖7h和7i顯示左固持臂(3381)。左固持臂(3381)可包括:一上左附著點(3385),用於附著上左束帶(3312);及一左固持臂連接特徵件(3383),用於連接患者介面框(3370)的一左框連接特徵件(3378)。每固持臂連接特徵件(3373、3383) 可藉由直接連接及/或接合一個別框連接特徵件(3376、3378)而連結其個別固持臂(3371、3381)至患者介面框(3370)。固持臂(3371、3381)可利用聚碳酸脂及/或尼龍形成。根據技術之另一實例,彈性連接結構(3377、3387)在沒有直接連接及/或接合的這些連接特徵件,可連接固持臂連接特徵件(3373、3383)至個別框連接特徵件(3376、3378),使得彈性連接結構當作中間連接件使用。
如圖8a-8c所示,固持臂(3371、3381)可成形使得當患者配戴患者介面(3000)與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時,固持臂不會超過眼睛。固持臂(3371、3381)亦可成形以避免耳朵和太陽穴。如圖8c所示,右固持臂(3371)成形沿著且符合患者臉頰通過,且在眼睛與耳朵間延伸,同時避免太陽穴,使得上右束帶(3314)在耳朵上面的上右附著點(3375)連接右固持臂。
同時,如這些圖所示,固持臂(3371、3381)沿著其縱軸是相對較寬。藉由形成固持臂(3371、3381),此可允許固持臂的針對性彎曲。換句話說,在較寬截面方向有明顯較大限制彎曲,同時在較窄截面方向的有較低限制彎曲。此優點在於,當定位和穩定結構處於張力時,允許固持臂(3371、3381)能符合彎向患者臉部與臉頰部位,不過向上彎向患者眼睛或向下彎向患者耳朵則會受阻。
圖8a-8c亦顯示一附著點平面PA與一連接點平面PC,其彼此是以距離O垂直偏移。應瞭解,兩平面實質平行於圖2e顯示的眼耳平面。同時,附著點平面PA設置使得固持臂(3371、 3381)的上附著點(3375、3385)設置在附著點平面內。此外,連接點平面PC設置使得在固持臂(3371、3381)與患者介面框(3370)間的左和右連接點(3391)位在連接點平面內。
圖10a和10b顯示分別沿著大和小尺寸頭部之患者頭部側部輪廓的示範性想要固持臂路徑。想要固持臂路徑是在分別具有68mm(公釐)和51mm(公釐)寬度的矩形區域內。這些圖中指出的測定值代表尺寸化與成形固持臂的基礎,使得其遵循指出的路徑以提供最佳的患者舒適度。
定位和穩定結構的附著點
根據本技術之一實例,固持臂(3371、3381)可提供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的上束帶(3312、3314)之上附著點(3375、3385),如前述。根據本技術之一實例,上附著點(3375、3385)可為在固持臂(3371、3381)的個別端部形成的狹縫。上束帶(3312、3314)可藉由環繞過其而連接個別上附著點(3375、3385)。患者介面框(3370)亦可包括下束帶(3316、3318)的下附著點(3372、3374),其顯示在圖7a-7c、7e、7j、7k、7p、和8a-8c。下附著點(3372、3374)之每一者可包括一鉤部(3380),如圖7j-7n所示。當該鉤部(3380)迴繞於下附著點附近時,其有助於保持個別的下束帶(3316、3318),如圖8a-8c所示。如前述,當脫掉患者介面(3000)與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時,形成所述下附著點(3372、3374)將允許患者保持鉤部(3320)連接個別的下束帶(3316、3318)。當配戴患者介面(3000)與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時,患者只要滑動在個別下附著點(3372、3374)上面藉著將鉤部(3320)附著至個別 下束帶(3316、3318)所形成的環繞部。下束帶(3316、3318)然後經由鉤部(3380)保持。
圖13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固持臂(3371)的另一實例。此圖顯示的固持臂(3371)可包括一固持臂連接特徵件(3373)。此示範性固持臂(3371)亦成形且尺寸化成類似圖7f和7g所示的固持臂。不過,上附著點(3375)可不同,在於其可包括狹縫內含有附著點之開口(3379)。藉由成形如所述的附著點(3375),患者無需從個別上束帶分離鉤部而可從上附著點拉動環繞的上束帶。此對患者是有利,因為每次配戴患者介面(3000)與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時,患者無需調整上束帶的長度。然而,患者只將上束帶滑出個別固持臂的附著點。同時,在此實例中,開口可縮小進入附著點(3375)。此可使其較容易將束帶滑入附著點,但使其更不容易卸下束帶,且因此,在治療期間不可能滑落束帶。
亦可設想,其他附著結構可提供用於連接束帶至附著點。例如,可提供夾具,束帶可經由夾具環繞,且夾具然後可附著固持臂與患者介面框的個別附著點(即是,接合器)。
固持臂與患者介面框的連接
根據本技術之一實例,固持臂(3371、3381)可採用類似活動關節方式以連接患者介面框(3370)。該活動關節可為機械或活動式。一機械式活動關節可利用具有固持臂(3371、3381)連接且旋轉的導桿之患者介面框(3370)形成。一活動關節可包括 一彈性連接,其將在下面更詳細討論。依照技術之一實例之活動關節可包括一彈性矽膠活動關節。不管所使用的活動關節類型,其優點是形成活動關節,使得固持臂(3371、3381)實質採用一單面旋轉,該單面實質平行於圖2e所示的眼耳平面。此有助於保持固持臂(3371、3381)不向上旋轉進入患者的視野或向下靠著耳朵。
應瞭解,患者介面框(3370)與固持臂(3371、3381)可分開形成,然後利用機械式連接予以永久或可拆式連接。或者,這些組件可利用疊合模製彼此接合。在進一步替代例,患者介面框(3370)與固持臂(3371、3381)可分開形成,然後在連接處疊合模製一第三組件達成連接,進而促成連接。在仍然進一步替代例,患者介面框(3370)與固持臂(3371、3381)可為一體件塑模,且在進一步變體中,一附加組件可疊合模製接合以進一步控制固持臂的彈性。
為了使用想要的彈性程度以促成固持臂(3371、3381)與患者介面框(3370)間的連接,彈性連接結構(3377、3387)可連接右固持臂連接特徵件(3373)和右框連接特徵件(3376)、與左固持臂連接特徵件(3383)和左框連接特徵件(3378)。彈性連接結構(3377、3387)可利用相對比固持臂(3371、3381)與患者介面框(3370)更彈性的諸如矽膠或熱塑性彈性體之材料形成。彈性連接結構(3377、3387)亦可疊合模製在固持臂(3371、3381)與患者介面框(3370),以促成這些組件間的永久連接。
根據本技術之另一實例,如圖22和23顯示,定位和穩定 結構(3300)的連接點可直接或整體形成在充氣室(3200)。根據此實例,右框連接特徵件(3376)和左框連接特徵件(3378)可與充氣室(3200)整體形成。彈性連接結構(3377、3387)可分別在右框連接特徵件(3376)和左框連接特徵件(3378)直接疊合模製在充氣室(3200),以附著固持臂(3371、3381)。同時,下附著點(3372、3374)可與充氣室(3200)整體形成。應瞭解,在此一實例中,患者介面框(3370)可不必然為彈性連接結構(3377、3387),且下附著點(3372、3374)與充氣室(3200)整體形成。因此,密封形成結構(3100)可接合或配合充氣室(3200)整體形成。此實例的優點在於,僅需較少組件,其可減少製造成本且對患者提供較簡單的患者介面系統。
改善定位和穩定結構的穩定度
根據本技術之一實例,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可提供改善的穩定度,特別是在頭部的頭頂區域。改善先前定位和穩定結構方面的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的穩定度可藉助加寬定位和穩定結構的組件達成。
加寬的連接部
根據本技術之一實例,頭部的頭頂附近且在上束帶(3316、3318)、頭頂束帶(3304)、和頭頂件(3306、3308)間的連接處之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的連接區域可加寬,以改善穩定性。此可藉由加寬在此區域附近的前述組件達成。想要的是,加寬示範性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的前述部分能較佳抑制患者介面 (3000)往上縮,此現象可能由於定位和穩定結構從其應該處在位置移位而發生。增加表面區域,這些連接的區域可提高硬度,使得背部(3302)保持在頭部背面。其亦可能形成較好抑制束帶彎曲。因為接觸頭部部的較大表面區域,使得藉由加寬這些組件可提高穩定度。
圖9顯示經設計成適合相同尺寸頭部的標準尺寸定位和穩定結構(3340)平放與先前技術定位和穩定結構(3399)。此圖顯示相對增加寬度的區域,其指出這些區域相對於先前技術定位和穩定結構(3399)的寬度程度,其更容易滑移和彎曲。
換氣口(3400)
在一形式中,患者介面(3000)包括一換氣口(3400),其構成及配置成允許排出呼出的二氧化碳。
根據本技術之換氣口(3400)的一形式包括複數個孔口,例如,約20至約80個孔口,或約40至約60個孔口,或約45至約55個孔口。
換氣口(3400)可位於充氣室(3200)。或者,換氣口(3400)設置在一去耦結構(3500),例如一轉環。
去耦結構(3500)
在一形式中,患者介面(3000)包括至少去耦結構(3500),例 如一轉環或一球窩。
連接端口(3600)
連接端口(3600)允許連接空氣通道(4170)。
防窒息件
在一形式中,患者介面(3000)包括一防窒息件閥門(3800)。
連接端口(3900)
在本技術之一形式中,一患者介面(3000)包括一或多個連接端口,允許接取充氣室(3200)內的容積。在一形式中,此允許臨床醫生供應補充氧。在一形式中,此允許直接測定在充氣室(3200)內的氣體特性,諸如壓力。
患者介面與定位和穩定結構配件
圖11和12顯示示範性患者介面(3000)與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的透視圖。兩示範性器件顯示類似特徵,包括前述之類。
字彙
為了本技術揭示之目的,在本技術之特定形式中,可應用一或多個下列定義。在本技術之其他形式中,可應用其他定義。
通則
空氣(Air):在本技術之特定形式,供應給患者的空氣可為大氣空氣,且在本技術之其他形式中,大氣空氣可補充氧氣。
連續正壓呼吸道換氣(CPAP,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採取CPAP治療意謂在連續大氣正壓且最好約固定,透過患者的呼吸循環,施加空氣或可呼吸氣體供應至呼吸道入口。在某些形式中,呼吸道入口壓力在一單呼吸循環中會以數公分水變化,例如在吸入期間較高且在呼氣期間較低。在某些形式中,呼吸道入口壓力在呼氣期間略微較高,且在吸入期間略微較低。在某些形式,壓力會在患者不同呼吸循環間變化,例如,隨著檢測指示局部上呼吸道阻塞而增加、與沒有指示局部上呼吸道阻塞而減少。
PAP器件的態樣
空氣通道(Air Circuit):管路或管在使用上是構成及設置在一PAP器件與一患者介面之間傳遞空氣或可呼吸氣體供應。具體地,空氣通道可為流體連接氣動組塊與患者介面的出口。空氣通道可稱為輸氣管。在某些情況,可為用於吸入與呼氣之管路的分開突出部件。在其他情況,可使用一單個突出部件。
自動正壓通氣(APAP,Automatic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自動調節呼吸道正壓換氣。呼吸道正壓換氣可在最小限制與最 大限制之間持續調整,此取決於是否指示SDB事件。
鼓氣機(Blower)或空氣流產生器(Flow Generator):傳遞超過環境壓力以上的壓力空氣流之器件。
控制器(Controller):一可基於輸入以調整一輸出的器件或器件之一部分。例如,控制器之一形式有在控制下、控制變數之一變數,以構成器件的輸入。器件的輸出是控制變數的目前值的函數、與變數的一設定點。一輔助呼吸器可包括一控制器,該控制器有當作一輸入的換氣、當作設定點的目標換氣、與當作一輸出的壓力支援位準。其他輸入形式可為一或多個氧飽和(SaO2)、二氧化碳(PCO2)的部分壓力、運動、來自光體積描述信號儀的信號、與峰值流量。控制器的設定點可為一或多個固定、可變或學習值。例如,一呼吸器的設定點可為患者測量呼吸長期平均。另一呼吸器可有隨時間改變的呼吸設定點。一壓力控制器可構成控制一增壓器或泵以傳遞處於特別壓力的空氣。
治療(Therapy):在本說明書的治療可為一或多個正壓治療、氧治療、二氧化碳治療、密封空間的控制、與服藥。
馬達(Motor):一種用於將電能轉換成一構件旋轉運動之器件。在本說明書中,旋轉運動是一推進器,可在一固定軸附近的地方旋轉,使得沿著旋轉軸移動的空氣增加壓力。
呼吸道正壓換氣(PAP,Positive Airway Pressure)器件:一種 用於提供正壓空氣供應至呼吸道之器件。
轉換器(Transducer):一種用於轉換一形式能源或信號成另一形式之器件。一轉換器可為一感測器或偵測器,用於將機械源(諸如運動)轉換成一電信號。轉換器的範例包括壓力感測器、流量感測器、二氧化碳(CO2)感測器、氧(O2)感測器、應力感測器、運動感測器、噪音感測器、體積描記器與相機。
螺形殼體(Volute):離心泵的殼體,用以接收由葉輪推進的空氣,其可減慢空氣流速且增加壓力。螺旋形殼體的截面增加朝向排放端口的面積。
呼吸循環之態樣
呼吸中止(Apnea):最好係,呼吸中止應是,例如10秒鐘持續時間,流量落在低於一預定臨界值之時發生。妨害性呼吸中止應是,不管患者努力,當呼吸道的一些障礙無法使空氣流量的情況發生。中樞型呼吸中止可以說,在偵測到呼吸中止(由於減少呼吸使力、或沒有呼吸使力)之時發生。
呼吸率(Breathing Rate):患者的自然呼吸率,通常是以每分鐘呼吸次數為單位進行測定。
工作週期(Duty Cycle):吸入時間Ti與總呼吸時間Ttot之比率。
呼吸使力(Breathing Effort):最好係,呼吸使力應是自然呼吸者嘗試呼吸所完成的動作。
呼吸循環的呼氣部分(Expiratory portion of a breathing cycle):從呼氣流量的開始至吸氣流量的開始之時段。
流速限制(Flow Limitation):最好係,流速限制會是患者呼吸的事態,其中,患者更用力不引起流速相對增加。在流速限制於呼吸循環的吸氣部分期間發生的情況,此流速限制會是吸氣流速限制。在呼吸循環的呼氣部分期間發生流速限制的情況,此流速限制會是呼氣流速限制。
吸氣流速限制波形的類型:
(i)頂部平坦波:在相對平坦部分接著出現上升,接著下降。
(ii)M形波:有兩局部峰值,一者是在前緣,且另一者是在後緣,且一相對平坦部分介於兩峰值間。
(iii)升緣突波:有一單局部峰值,該局部峰值是在前緣,其接續於一相對平坦部分後面。
(iv)降緣突波:有一相對平坦部分,其接續於單局部峰值後面,該局部峰值是在後緣。
淺呼吸(Hypopnea):最好係,淺呼吸會降低流量,但不會停止流量。在一形式中,淺呼吸應是當減少流速低於持久性的臨界值時發生。在一形式中,在成人方面,下列各項之任何一 者可視為是淺呼吸:(i)患者呼吸減少30%至少10秒鐘加上相關4%飽和度下降;或(ii)減少患者呼吸(但少於50%)至少10秒鐘加上至少3%或短暫覺醒的相關飽和度下降。
呼吸急促(Hyperpnea):空氣流量位準增加高於正常流量。
呼吸循環的吸氣部分(Inspiratory portion of a breathing cycle):最好係,從吸氣流量的開始至呼氣流量的開始之時段會是呼吸循環的吸氣部分。
暢通性呼吸道(Patency Airway):呼吸道打開的程度,或呼吸道打開的範圍。暢換呼吸道是打開的。呼吸道暢通可量化,例如1值為暢通,與0值為關閉。
呼氣末正壓換氣(PEEP,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呼氣末肺內壓力超過大氣。
峰值流速(Peak Flow)(Qpeak):在呼吸流波形的吸氣部分期間的最大流量值。
呼吸流速、氣流、患者氣流、呼吸氣流(Respiratory Flow,Airflow,Patient Airflow,Respiratory Airflow)(Qr):這些同義術語 可視為PAP器件對呼吸氣流的評估,而不是「正確呼吸流速」或「正確呼吸氣流」,其為患者經歷的正確呼吸流速,通常是以每分鐘公升數表示。
潮氣量(Tidal volume)(Vt):未施加額外用力時的正常呼吸期間的吸氣或呼氣量。
吸氣時間(Inhalation Time)(Ti):呼吸流波形的吸氣部分的持續時間。
呼氣時間(Eexhalation Time)(Te):呼吸流波形的呼氣部分的持續時間。
總時間(Total Time)(Ttot):在一呼吸流波形的吸氣部分的開始與下一呼吸流波形的吸氣部分的開始之間的總期間。
典型最近換氣(Typical Recent Ventilation):換氣值,其中在一些預定時段的最近值傾向密集,即是,最近換氣值的趨中量數。
上呼吸道障礙(UAO,Upper Airway Obstruction):包括部分與總上呼吸道障礙。此可能有關流速限制的狀態,其中,流速程度只略微增加,或當跨上呼吸道的壓力差增加(斯塔林電阻行為)時,可能甚至減少。
換氣(Ventilation)(Vent):患者呼吸系統交換氣體總量的測 量,包括每單位時間的吸氣與呼氣流速。當以每分鐘換氣量表示時,此量時常稱為「分鐘換氣」。分鐘換氣有時只以換氣量表示,即為每分鐘換氣量。
呼吸道正壓換氣(PAP)器件參數
流率(Flow Rate):每單位時間的瞬間傳導空氣量(或質量)。當流速與換氣每單位時間有相同體積量或質量時,在非常短時間所測得的流率。流量對於患者呼吸循環的吸氣部分為額定正值,因此,對於患者的呼吸循環的呼氣部分是負值。在一些案例中,流率的參考將視為一純量,即是只有大小的量。在其他案例,流率的參考將視為矢量,即是有大小與方向兩者量。流速使用符耗Q表示。總流量Qt是空氣離開PAP器件的流量。換氣口流量Qv是空氣離開換氣口以排出呼出氣體的流速。漏流量Q1是從患者介面系統非意欲漏流速率。呼吸流量Qr是空氣進入患者呼吸器官系統的流速。
漏流(Leak):具體地,用詞「漏流」將視為空氣流環境。漏流是意欲的(例如)以允許排出呼出氣體CO2。漏流是非意欲的,例如,因此,其是在面罩與患者臉部之間的不完全密封。
壓力(Pressure):每單面積的力。壓力能使用多種單位測量,包括cmH2O、g-f/cm2、百帕(Hectopascal)。1cmH2O等於1g-f/cm2且約0.98百帕。在本說明書中,除非特別聲明,否則壓力的單位是cmH2O。對於OSA的鼻CPAP治療而言,治療壓力的參考是指約4-20cmH2O、或約4-30cmH2O範圍壓力。患者介 面的壓力是使用符號Pm表示。
聲功率(Sound Power):聲波所攜帶的每單位時間能量。聲功率是與聲壓的平方乘以波前面積成比例。聲功率即使用分貝SWL為單位,即是,分貝相當於參考功率,通常採用10-12瓦特。
聲壓(Sound Pressure):在特定時間點來自環境局部偏差,因為聲波透過媒介行進。聲功綠通常使用分貝SPL表示,即是,分貝相當於參考功率,通常採用20×10-6巴斯卡(Pa),考慮人可聽的臨界值。
呼吸器的術語
適應輔助呼吸器:一種具有可變而不是固定的針對性換氣之呼吸器。可變的針對性換氣可從患者的某些特徵學習,例如患者的呼吸特徵。
通氣次數(Backup Rate):
呼吸器的參數,用以建立呼吸器將輸送給患者的最小呼吸率(典型是以每分鐘的呼吸次數予以測定)(如未以其他方式觸動)。
循環(Cycled):
呼吸器的吸氣階段終止。當呼吸器對自主呼吸患者輸送呼吸時,在呼吸循環的吸氣部分結束,呼吸器循環於停止輸送呼吸。
EPAP(或EEP):呼吸中壓力變化的基準壓力會增加,以在特定時間點產生呼吸器嘗試要達成的想要鼻罩壓力。
IPAP:呼吸器在呼吸的吸氣部分期間將嘗試達成的想要鼻罩壓力。
壓力輔助換氣(Pressure Support):指示超過在呼吸器呼出期間的呼吸器吸氣期間的壓力增加數值,且通常意謂在吸氣期間的最大值與在呼氣期間的最小值間的壓力差(例如,PS=IPAP-EPAP)。在某些情境,壓力輔助換氣意謂呼吸器所要達成的壓力差,而不是呼吸器實際達成。
輔助呼吸器(Servo-ventilator):測定患者換氣的呼吸器具有一目標換氣,且其調整壓力支援的程度以使患者換氣能達目標換氣。
自主呼吸與時間控制(Spontaneous/Timed)(S/T):嘗試檢測自主呼吸患者的呼吸開始之呼吸器或其他器件的模式。不過,如果器件無法在預定時段內檢測到呼吸,器件將自動開始輸送呼吸。
壓變(Swing):壓力輔助換氣的同義術語。
觸動(Triggered):當呼吸器要對自主呼吸患者輸送空氣呼吸時,此便會在患者使力在呼吸循環的呼吸部分開始處觸動。
呼吸器(Ventilator):對患者提供壓力輔助換氣以進行某些或全部呼吸工作的機械器件。
臉部剖析
鼻翼(Ala或Alar):每個鼻孔的外在外壁或「翼部」。
鼻翼端(Alare):鼻翼上面的最側面點。
鼻翼點或鼻翼最外側點(Alar Curvature或Alar Crest):每個鼻翼的彎曲基線的最後點,由鼻翼與臉頰聯合形成的皺痕。
耳廓或耳殼(Auricula或Pinna):耳朵的整個外部可見部分。
(鼻)骨架((Nose)Bony Framework):鼻子的骨架包括鼻骨、上頜骨額突、與顎骨的鼻部。
(鼻)軟骨架((Nose)Cartilaginous Framework):鼻子的軟骨架包括鼻中隔、側面、及大與小鼻翼軟骨。
鼻小柱(Columella):分開鼻孔的皮膚區塊,且是從鼻尖延伸到上嘴唇。
鼻小柱角(Columella Angle):當交接鼻下點時,在畫過鼻孔中點的線條與垂直於眼耳水平面所畫出一線條之間的夾角。
眼耳水平面(Frankfort Horizontal Plane):從眶缘的最下點延伸到左耳屏點的一線。耳屏點是在高於外耳的耳屏的凹口中的最深點。
眉間(Glabella):位於前額的正中矢狀面的軟組織、最顯著點。
側鼻軟骨(Lateral Nasal Cartilage):通常為軟骨的小角板,其上緣連接鼻骨與上頜骨額突,且其下緣連接大鼻翼軟骨。
大鼻翼軟骨(Greater Alar Cartilage):位於側鼻軟骨下面的軟骨小板,其在鼻孔的前部周圍屈曲,且其後端透過硬纖維膜連接上頜骨額突,包括三或四個小鼻翼軟骨。
鼻孔(Nares或Naris)):近乎形成通往鼻孔的橢圓孔。鼻孔被鼻中隔分開。
鼻唇溝或鼻唇溝褶皺(Naso-Labial Sulcus或Naso-Labial Fold):從鼻子的每一側到嘴部角落的皮膚褶曲或凹部,從上嘴唇分開臉頰。
鼻唇角(Naso-Labial Angle):交接鼻下點時,在鼻小柱與上嘴唇之間的角度。
耳下點(Otobasion Inferior):連接外耳至臉部皮膚的最低 點。
耳上點(Otobasion Superior):連接外耳至臉部皮膚的最高點。
鼻突點(Pronasale):鼻子的最凸點或鼻尖,可從頭部的其他部位的側面圖識別。
鼻唇間縱溝(Philtrum):從鼻中隔的較低邊界至上嘴唇區域的唇頂的中間凹部。
鼻頦點(Pogonion):位於下巴的軟組織、最前面中點。
鼻脊(Nasal Ridge):鼻脊是鼻子的中線突起,從鼻梁延伸到鼻尖。
矢狀面(Sagittal Plane):從前面到在後面將身體分成左右半部的垂直面。
鼻梁(Sellion):位於額鼻縫區域上面的軟組織、最凹點。
鼻中隔軟骨(Septal Cartilage(Nasal)):鼻中隔軟骨形成鼻中隔的部分且分開鼻腔的前部。
後上側片(Subalare):在鼻翼底部的較低邊緣點,其中,鼻翼底部接合上嘴唇的的皮膚。
鼻下點(Subnasal Point):位於軟組織的點,其中鼻小柱在正中矢狀面合併上嘴唇。
頦上點(Supramentale):在下唇中點與軟組織頦前點之間下嘴唇中線的最大凹點。
頭顱剖析
前骨(Frontal Bone):前骨包括大垂直部位(前頭鱗),對應到已知為前額的區域。
頷骨頷骨(Mandible):顎形成下顎。頦隆凸是形成下巴顎的骨狀隆凸。
顎骨(Maxilla):形成上顎的顎骨且位於顎骨的上面與眼臉部的下面。上頷骨額突靠著鼻子側邊向上龍凸,且形成其側邊界的部分。
鼻骨(Nasal Bone):鼻骨頭是兩小長形骨,在不同的個體中尺寸與形狀會改變,其是在臉部的中央與上面部位並排設置,且順著其接合形成鼻「梁」。
鼻根點(Nasion):前骨與兩鼻骨的接接,凹陷部位位於眼睛之間,且高於鼻梁。
枕骨(Occipital Bone):枕骨位於頭蓋的後面與下部位,包 括一橢圓形孔(枕骨大孔),透過此橢圓形孔,顱腔便可連通椎管。在枕骨大孔後面的彎小板是枕鳞。
眼框(Orbit):在頭蓋骨中收容眼球的骨腔。
頂骨(Parietal bone):頂骨是(當接合一起時)形成頭蓋骨頂與邊的骨頭。
顳骨(Temporal Bone):顳骨位於頭顱的底部與側邊,且支撐已知為太陽穴的臉部位。
顴骨(Zygomatic Bone):臉部包括兩顴骨,位於臉部的上部位與側部位,且形成臉頰的隆突。
呼吸器官系統剖析
橫隔膜(Diaphragm):延伸過胸廓的底部的一片肌肉。橫隔膜從腹腔分開胸腔,包括心、肺與肋骨。當橫隔膜收縮時,胸腔的體積便會增加且空氣會進入肺部。
喉頭(Larynx):喉頭、或喉部收容聲帶且連接喉咽(下咽)的下部與氣管。
肺(Lung):人類的呼吸器官。肺的引導區段包括氣管、支氣管、細支氣管、與末端細支氣管。呼吸器官區段包括呼吸器官細支氣管、肺胞管、與肺泡。
鼻腔(Nasal Cavity):鼻腔(或鼻窩)是在臉部中央的鼻子上面與後面的大填滿氣空間。鼻腔是被稱為鼻中隔的垂直翼分成兩部分。在鼻腔的側邊上是三個稱為鼻道或鼻甲的水平外生。至於鼻腔的前部是鼻子,而鼻腔的背部則經由鼻後孔混入鼻咽。
咽頭(Pharynx):位於鼻腔正下方(下面)且於食道與喉頭上面的咽喉部位。咽頭習知分成三個部分:鼻咽(上咽)(咽頭的鼻部)、口咽(中咽)(咽頭的口頭部)、與喉咽部(下咽)。
材料
矽膠或矽橡膠(Silicone或Silicone Elastomer):一種合成橡膠。在本說明書中,所參考的矽是一種液型矽橡膠(LSR)或一種壓縮成型矽橡膠(CMSR)。一形式的商用LSR是SILASTIC(包括在此商標下銷售的多種產品),是由道瓊(Dow Corning)公司製造。另一LSR業者是瓦克(Wacker)公司。除非特別聲明,否則一較佳LSR形式具有如使用ASTM D2240測量在約35至約45範圍的Shore A(或類型A)壓痕硬度。
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一種典型透明熱塑性聚合體(Bisphenol-A Carbonate)。
患者介面的態樣
防窒息件閥門(AAV,Anti-asphyxia Valve):一面罩系統的組件或次組裝,藉由以故障保護方式使其與大氣相通,減少患者再次呼吸過度CO2的風險。
彎頭(Elbow):一導管是是空氣流軸透過一角度改變方向。在一形式中,角度可約90度。在以另一形式中,角度可小於90度。導管可為一約圓形截面。在另一形式中,導管可為一橢圓或矩形截面圖。
框(Frame):框是意指一面罩結構是保持在與一頭帶的兩或多個連接點間的張力負荷。一鼻罩框在面罩中可為一非密閉負荷結構。不過,一些鼻罩框的形式亦可為不透氣。
頭帶(Headgear):頭帶意指針對使用在頭部而設計的定位和穩定結構形式。最好係,頭帶包括一或多個抗壓構件、繫固件與加固件的全部,其構成安置及保持患者介面在患者臉部位置,用於傳遞呼吸治療。某些頭帶採用軟、彈性、與彈性材料形成,諸如泡棉與織物的疊層複合材料。
薄膜(Membrane):薄膜意指一種典型薄元件,最好具有實質無法耐彎曲,但可防止拉伸。
充氣室(Plenum Chamber):一面罩充氣室意指患者介面的部分有圍起空間的體積的壁部,使用時,其間含有空氣的體積壓力超過大氣壓力。一外罩可形成面罩充氣室的壁部。在一形式中,患者臉部的區域形成充氣室的該等壁部之一者。
密封(Seal):密封意指一結構或阻障部為可防止空氣流過兩表面的介面;或者,密封意指防止空氣流通。
外罩(Shell):一外罩具體地意指一屈曲結構帶有彎曲、可拉長與壓縮硬度,例如,一面罩的部分形成面罩的屈曲結構壁。具體地,相較於其整體尺寸,相對較薄。在某些形式中,一外罩可為小平面。具體地,這類壁是密閉不透氣,不過在某些形式中,該等壁可為不透氣。
加固件(Stiffener):一加固件意指一結構化組件設計成在至少一方向增加另一組件的耐彎曲。
抗壓構件(Strut):一抗壓構件意指一結構化組件設計成在至少一方向增加另一組件的耐壓。
轉環(Swivel):組件的子組裝構成繞共同軸旋轉,最好是獨立地,具體地是在低扭力以下。在一形式中,轉環可構成透過至少360度的角度旋轉。在另一形式中,轉環可構成透過小於360度的角度旋轉。當使用在空氣傳遞管的方面,組件的子組裝最好包括配對的圓筒形導管。具體地,使用時不會從轉環洩漏空氣流。
繫固件(Tie):一繫固件為針對抗張力設計的一結構化組件。
換氣口:
換氣口(Vent):允許以蓄意受控制的漏氣率使空氣從面罩的內部、或導管至環境空氣的結構,以排出呼出氣體的二氧化碳(CO2)及供應氧(O2)。
關於患者介面所使用的術語
(表面)彎曲(Curvature(of a surface)):一表面區域有一鞍形狀,該鞍形狀是在一方向彎曲且在不同方向向下彎曲,且為負曲率。一表面區域有一圓頂形狀,該圓頂形狀是在兩主要方向以相同方式彎曲,且為正曲率。一平表面為零曲率。
柔性(Floppy):材料、結構或合成物的品質,同時結合下列特徵:
●容易順應手指壓力。
●當要支撐其本身的重量無法保持其形狀。
●非堅硬。
●略施小力可彈性拉伸或彎曲。
柔性品質可有一相關方向,因此,一特別材料、結構或複合物一第一方向可為柔性,不過在一第二方向可為剛性或堅硬,例如一第二方向垂直於該第一方向。
靈活彈性(Resilient):可實質彈性變形,且在無負荷時可在相當短時段內實質釋放所有能量,諸如1秒鐘。
堅硬(Rigid):當建立及維持患者介面與患者呼吸道入口密封關係時,典型不容易受到手指壓力、及/或張力或負荷而發生變形。
半硬(Semi-rigid):意指足夠硬,在正壓通氣治療期間典型所施加機械力效果下不會實質扭曲。
其他補充說明
本專利文件的揭露部分包括受制於版權保護的材料。版權擁有者對於專利文件或專利揭露部分的任何一者的傳真再生沒有異議,因為專利文件或專利揭露部分出現在專利商標局專利檔案或記錄,但在其他方面保有所有版權。
除非本說明書明確指出且提供各種值,否則,應明白,在範圍內的上限值與下限值間的每個居間值(到下限值單位的十分之一)、與在所述範圍內的任何其他指定值或居間值涵蓋在本技術內。這些居間範圍的上限值與下限值(可獨自包括在居間的範圍中)亦涵蓋的本技術(隸屬於在所述範圍內的任何特別排除限制)內。在所述範圍包括一或兩限制之情況,排除這些包括限制的任一者或兩者的範圍亦包括在本技術內。
此外,應瞭解,在本說明書所述之一值或數值係以本技術之一部分實施的情況,除非特別聲明,否則此值可為近似值,且此值可用於一實際技術實施允許或需要的任何適當有效數字。
除非定義,否則,在此使用的所有技術與科學術語具有與熟諳此技者普遍瞭解相同的意義。雖然類似或等同在本說明書所述的任何方法與材料亦可用來實施或試驗本技術,不過在本說明書描述有限數量的示範方法與材料。
當特別材料視為最好用來構成一組件時,很明顯,具類似屬性的替代性材料可替代使用。此外,除非在此指定相反,否則在此所述的任何與所有組件應瞭解可製造,同樣地,可一起製造或個別製造。
必須注意,如在本說明書與文後申請專利範圍的使用,除非明確說明,否則單數形式「一」、與「該」包括其複數個等效物。
本說明書提到的所有專利為併入供參考以揭示及描述這些專利的主題之方法及/或材料。本說明書中討論的出版物只是為了揭示在本申請的申請日之前的出版物而提供。不應解釋為承認本技術不能因為是在先前發明而先於這些揭示。此外,提供出版物日期可能不同於實際的出版日期,可能需要單獨確認。
在實施方式中包括使用的主題只供讀者容易參考,且應不是用來限制在揭示或申請專利範圍中使用之標的事項。主題標題應未構成申請專利範圍或申請專利範圍限制之範疇。
雖然本技術在此參考特別範例描述,但應瞭解,這些範例只是示意說明本技術的原理與應用。在一些例證中,術語與符號可能表示無需實施本技術的特定細節。例如,雖然可能使用用語「第一」與「第二」,除非特別指定,否則在此不意味任何順序,而是用來區別不同的元件。此外,雖然方法中的處理步驟可能採用一順序來描述或示例,但不必然要依此一順序。熟諳此技者明白,此順序可修改及/或其態樣可同時或甚至同步執行。
因此,應瞭解,許多修改可達成示意範例,且其他配置可設計,不致悖離本技術的精神與範疇。

Claims (17)

  1. 一種用以治療患者呼吸障礙之患者介面系統,該患者介面系統包括:一定位和穩定結構,其包含一背部;及一對上束帶,其從該背部延伸;及一患者介面,其具有一充氣室與一密封形成結構;一對固持臂,每一固持臂接合該充氣室在一連接點,該連接點設置在一實質平行於患者眼耳平面之平面內,該對固持臂更包括一對上附著點,其中該對上束帶係調適可拆式附著該對上附著點,使得當患者配戴時,該對上束帶會相對於該等連接點而垂直偏移,且實質平行於患者眼耳平面,其中每一該固持臂配置為於使用時在該患者對應的眼睛與耳朵間延伸,及其中該患者介面不包括一前額支撐件。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患者介面系統,其中該充氣室與該密封形成結構為彼此可分離。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患者介面系統,其中該充氣室更包括一第一附著區,其在該充氣室周邊的周圍延伸,且該密封形成結構包括一第二附著區,其在該充氣室周邊的周圍延伸,及其中該第一附著區與該第二附著區為構成彼此採用壓合、扣合、及/或摩擦密合予以附著。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患者介面系統,其中該充氣室包括一硬材料,該材料的硬度係更硬於該密封形成結構的硬度。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患者介面系統,其中該充氣室包括聚碳酸脂,且該密封形成結構包括矽膠。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患者介面系統,其中該等固持臂是直接接合該充氣室或與其整體形成在該等連接點。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患者介面系統,其中一右連接特徵件與一左連接特徵件可與該充氣室整體形成。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患者介面系統,其更包括複數彈性連接結構係分別在該右連接特徵件與該左連接特徵件處直接成型或疊合模製於該充氣室,以附著該固持臂至該充氣室。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患者介面系統,其中該等彈性連接結構包括該固持臂的一第一材料,其硬度相對小於該固持臂的一第二材料。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患者介面系統,其中該第一材料包括矽膠或熱塑性彈性體。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患者介面系統,其中該定位和穩定結構更包括一對下束帶,且該充氣室更包括一對下附著點,用於可拆式附著一個別下束帶,及其中該對上束帶之每一者與該對下束帶之每一者包含環 件料的環件部。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患者介面系統,其中一包含鉤料的鉤部係附著於該對上束帶之每一者與該對下束帶之每一者的遠端處。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患者介面系統,其中該對上束帶之每一者與該對下束帶之每一者係調適環繞於該對上附著點與該對下附著點之個別一著的周圍,使得每個個別束帶的鉤部係可拆式附著該束帶的環件部。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患者介面系統,其中每個環件部的寬度較寬於每個個別鉤部的寬度,使得每個鉤部附著其對應環件部,該環件部保護患者皮膚不受鉤部影響。
  1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患者介面系統,其中該患者介面包括一全面罩。
  1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患者介面系統,其中該定位和穩定結構包括一頭頂束帶,以接合患者頭顱的頂骨。
  1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患者介面系統,其中該定位和穩定結構包括一頸部件,以接合患者頭顱的枕骨。
TW104108019A 2014-03-14 2015-03-13 治療呼吸障礙之患者介面系統 TWI6721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461953240P 2014-03-14 2014-03-14
US61/953,240 2014-03-14
??626417 2014-06-19
NZ626417A NZ626417B (en) 2013-07-17 2014-06-19 A patient interface system for 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disorder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8189A TW201538189A (zh) 2015-10-16
TWI672158B true TWI672158B (zh) 2019-09-21

Family

ID=52345628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4000A TWI811865B (zh) 2014-03-14 2015-03-13 治療呼吸障礙之患者介面系統
TW109131308A TWI751691B (zh) 2014-03-14 2015-03-13 治療呼吸障礙之患者介面系統
TW108129639A TWI707704B (zh) 2014-03-14 2015-03-13 治療呼吸障礙之患者介面系統
TW104108019A TWI672158B (zh) 2014-03-14 2015-03-13 治療呼吸障礙之患者介面系統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4000A TWI811865B (zh) 2014-03-14 2015-03-13 治療呼吸障礙之患者介面系統
TW109131308A TWI751691B (zh) 2014-03-14 2015-03-13 治療呼吸障礙之患者介面系統
TW108129639A TWI707704B (zh) 2014-03-14 2015-03-13 治療呼吸障礙之患者介面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4) TWI8118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04824B (zh) * 2016-10-28 2017-11-11 國立中山大學 肌肉訓練輔助裝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07985A1 (en) * 2006-07-14 2008-01-17 Fisher & Paykel Healthcare Limited Breathing assistance apparatus
WO2011022751A1 (en) * 2009-08-26 2011-03-03 Resmed Ltd Mask system
JP2011512967A (ja) * 2008-03-04 2011-04-28 レスメド・リミテッド マスク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PS192602A0 (en) * 2002-04-23 2002-05-30 Resmed Limited Nasal mask
US8967146B2 (en) * 2004-07-23 2015-03-03 Resmed Limited Respiratory mask having gas washout vent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mask
TW201018501A (en) * 2008-11-13 2010-05-16 Hsiner Co Ltd Breathing mask
CN103079624B (zh) * 2010-08-30 2016-07-06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具有双y型支承结构的框架组件的患者界面装置
TW201742647A (zh) * 2012-07-27 2017-12-16 瑞思邁有限公司 患者介面及製造患者介面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07985A1 (en) * 2006-07-14 2008-01-17 Fisher & Paykel Healthcare Limited Breathing assistance apparatus
JP2011512967A (ja) * 2008-03-04 2011-04-28 レスメド・リミテッド マスクシステム
WO2011022751A1 (en) * 2009-08-26 2011-03-03 Resmed Ltd Mask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8703A (zh) 2022-05-16
TW202116370A (zh) 2021-05-01
TWI811865B (zh) 2023-08-11
TW202012013A (zh) 2020-04-01
TWI751691B (zh) 2022-01-01
TW201538189A (zh) 2015-10-16
TWI707704B (zh) 2020-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47309B2 (ja) 呼吸器疾患の処置のための患者インタフェースシステム
US20200384232A1 (en) Patient interface
JP6896741B2 (ja) 患者インターフェース
CN108348723B (zh) 弯管组件
JP2023155298A (ja) 患者インターフェース
TW201513904A (zh) 具側壁的鼻罩換氣口
CN215916038U (zh) 口鼻患者接口
WO2019183681A1 (en) Patient interface
US20230321382A1 (en) Patient interface
US20220395660A1 (en) Modular patient interface including a joint coupling mouth and nasal cushions
US20220379061A1 (en) A therapy system for respiratory-related disorders, and patient interface and headgear for use in same
TWI672158B (zh) 治療呼吸障礙之患者介面系統
US20230218848A1 (en) Patient interface
NZ626417B (en) A patient interface system for 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disorders
NZ761079B2 (en) A patient interface system for 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disor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