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42647A - 患者介面及製造患者介面之方法 - Google Patents

患者介面及製造患者介面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42647A
TW201742647A TW106116271A TW106116271A TW201742647A TW 201742647 A TW201742647 A TW 201742647A TW 106116271 A TW106116271 A TW 106116271A TW 106116271 A TW106116271 A TW 106116271A TW 201742647 A TW201742647 A TW 20174264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as
conducting tube
webbing
patient
coi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62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克莉斯汀 威爾斯艾莉西亞
大衛 艾德華斯克雷格
山達拉席巴 庫瑪 夏穆卡
威廉 李莫瑞
米歇爾 哈斯卡德琪莉
保羅 巴巴拉安東尼
約瑟夫 華格納史都華
譚嘉宜
亞烈 梅費德瑞克
理查 葛茲平克拉克蘭
佛列斯特馬丁
喬登瑞夫
Original Assignee
瑞思邁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AU201290350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AU2012903504A0/en
Application filed by 瑞思邁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瑞思邁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426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42647A/zh

Links

Landscapes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一種用於傳遞加壓空氣或可呼吸氣體供應至患者氣道入口之患者介面,該患者介面包括:一襯墊構件,該襯墊構件包括一保持結構與一密封形成結構,該密封形成結構永久連接該保持結構;一框架構件,該框架構件可附接該保持結構;及一定位與穩定結構,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可附接該框架構件。

Description

患者介面及製造患者介面之方法
本技術有關呼吸障礙的診斷、治療及改善之其中一或多個,且有關避免呼吸障礙之程序。具體地,本技術有關醫療裝置、及其用於治療呼吸障礙及避免呼吸障礙。
身體之呼吸器官系統可促進氣體交換。鼻子與嘴部形成患者氣道入口。
氣道包括一系列的分支管,當分支管穿透更深入肺部時,會變成較窄、較短且更多。肺部的主要功能為氣體交換,允許氧從空氣進入靜脈血及排出二氧化碳。氣管分成右與左主支氣管,最後進一步分成末端細支氣管。支氣管構成傳導氣道,且不參與氣體交換。氣道的進一步分支導致呼吸細支氣管,且最終至肺泡。肺部之肺泡區域為發生氣體交換的地方,且稱為呼吸區。
呼吸障礙的存在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Obstructive Sleep Apnoea)為一種睡眠呼吸障礙(SDB,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之形式,其特徵為,睡眠期間的上氣道閉塞。此為睡眠期間發生自不正常小上氣道與舌區域肌肉張力正常損失、軟顎與後咽壁之組合。該症狀導致受影響的患者每個夜晚典型停止呼吸30至120秒持續時間,有時200至300秒時間。此時常引起過度白天瞌睡,且可能引起心臟血管疾病與腦損害。併發症狀為一般失序,特別是中年超重男性,雖然受影響的人可能沒有注意到問題。請參閱美國專利第4,944,310號(Sullivan)。
陳-施呼吸(CSR,Cheyne-Stokes Respiration)為患者呼吸器官調節系統失序,其中,存在盛衰換氣之律動交替期,引起動脈血液的重複缺氧與復氧。陳-施呼吸為可能有害,因為重複性氧氣不足。在一些患者中,陳-施呼吸(CSR)是與來自睡眠的重複覺醒有關,此會引起嚴重睡眠崩解、增加交感神精活動及增加後負荷。請參閱美國專利第6,532,959號(Berthon-Jones)。
肥胖肺換氣不足綜合症(OHS,Obesity Hyperventilation Syndrome)定義為嚴重肥胖與清醒時慢性高碳酸血症的組合,沒有換氣不足的其他已知因素。癥狀包括呼吸困難、早晨頭痛與過度白天想睡。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包括一些有共同特定特徵的低氣道疾病之任何一者。這些包括增加抵抗空氣流動、延長呼吸吐氣階段、與正常肺伸縮性損失。COPD的範例是肺氣腫與慢性支氣管炎。COPD是由慢性煙草吸煙(主要危險因素)、職業暴露、空氣污染與遺傳基因因素所引起。癥狀包括:運動性呼吸困難、慢性咳嗽與痰產生。
神經肌肉疾病(NMD,Neuromuscular Disease)是一廣義的術語,包括許多疾病與失調,直接經由本質肌肉病理或間接經由神經病理傷害肌肉功能。一些NMD患者的特徵為進行性肌肉傷害導致移動機能降低(需要坐輪椅)、吞嚥困難、呼吸器官肌肉衰竭,最後,呼吸器官衰竭導致死亡。神經肌肉疾病可分成快速進行性與慢性進行性:(i)快速進行性失序:其特徵為,肌肉傷害惡化超過數個月,且造成幾年內死亡(例如,青少年的肌萎縮側部硬化症(ALS)與裘馨氏肌肉失養症(DMD));(ii)可變或慢進行性失序:其特徵為,肌肉傷害惡化超過數年,且只略微減少平均壽命可能性(例如,肢帶型、面肩臂型、與肌强直性肌肉營養失調)。NMD的呼吸器官衰竭癥狀包括:漸增的一般性衰弱、吞咽困難、運動中呼吸困難與休息、疲累、想睡、早晨頭痛、集中困難、且情緒變化。
胸廓失序是一些胸部殘疾,造成呼吸器官肌肉與胸廓之間的無效率耦合。失序的通常特徵是一侷限型缺陷,且負擔長期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的可能性。脊椎側彎及/或脊柱後側隆凸可能引起嚴重呼吸器官衰竭。呼吸器官衰竭的癥狀包括:運動中呼吸困難、外周水腫、端坐呼吸、反復胸部感染、早晨頭痛、疲勞、不良睡眠品質與降低食慾。
否則,健康的個體可利用系統與器件以避免出現呼吸障礙。
系統
一種用於治療SDB的已知產品是由ResMed製造的S9睡眠治療系統。
治療
鼻腔持續正壓換氣(CPAP,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治療已用來治療睡眠窒息症(OSA)。假設持續正壓換氣的作用如同一氣夾板,且藉由使軟顎與舌推前及推離後咽壁可避免上氣道閉塞。
非侵入性換氣(NIV,Non-Invasive Ventilation)已用來治療OHS、COPD、MD與胸廓失序。
患者介面
施加正壓空氣供應至患者氣道入口可藉由使用患者介面(諸如一鼻罩、全面罩或鼻枕)達成。一全面罩包括一面罩,該面罩有一遮罩至少鼻孔與嘴部之密封形成部;或一個以上密封形成部,以個別遮罩至少鼻孔與嘴部。一系列患者介面器件已知,不過許多患者介面器件會遇到令人厭惡、美感無法令人滿意、不適宜、不易用與不舒服之一或多個情況,尤其當長時間配戴或當患者不熟悉系統。只針對飛行員設計(當作個人保護設備的部件)或投予全身麻醉劑的面罩對其原創性應用還相當好,但對於延長時間(例如,當睡覺時)還是不想要或不舒服。
密封形成結構
患者介面典型包括一密封形成結構。
一類型的密封形成結構延伸於患者介面的周邊附近,且當力施加於附接使用者臉部的密封形成結構之患者介面時,靠著使用者臉部密封。密封形成結構可包括一空氣或液體裝滿的軟墊、或一彈性密封元件的成型或形成表面,此彈性密封元件是利用一彈性體製成,諸如一橡膠。使用此類型的密封形成結構,如果不適宜,在密封形成結構與臉部間會有縫隙,且需要外力使患者介面靠著臉部以達成密封。
另一類型的密封形成結構結合薄材料的瓣密封,如此定位在面罩周邊附近,使得當正壓力施加在面罩內時,可對著使用者臉部提供自密封作用。類似密封形成結構的先前樣式,如果臉部與面罩間的配合性不良,可能需要外力達成密封,或面罩可能洩漏。此外,如果密封形成結構的形狀不符合患者的形狀,使用上會有摺縫或變形,引起洩漏。
另一形式的密封形成結構可使用接合劑產生密封。一些患者可能發現經常要施加及移除臉部接合劑是不方便。
一系列患者介面密封形成結構技術在下列專利申請中揭示,這些專利申請已轉讓給ResMed Limited:WO1998/004,310;WO2006/074,513;WO2010/135,785。
定位與穩定
一用於正空氣壓力治療之患者介面的密封形成結構會受到空氣壓力的對應力量而影響密封。如此多種技術已用來定位密封形成結構,及維持與臉部適當部位的密封關係。
一技術是使用接合劑。例如參閱美國專利申請US 2010/0000534。
另一技術是使用一或多個織帶與穩定背帶。許多此類背帶發生不當、不好處理、不舒適與笨拙使用之一或多個情況。
硬度的元件,亦已知為「固持臂」先前已配合可拉伸的頭帶一起使用。一已知問題是關於一永久附接可拉伸材料大區域之固持臂會限制材料的可拉伸長度,如此影響整個頭帶的彈性特性。另一議題是關於清潔頭帶,當固持臂永久彼此固定時,便需要同時清洗固持臂與可拉伸材料兩者。
換氣口技術
一些形式的患者介面系統可包括一換氣口,允許排出呼出氣體的二氧化碳。許多此換氣口很吵雜。其他可能阻礙使用,且未提供足夠的排出能力。一些換氣口例如經由噪音或集中的氣流可能中斷患者床伴的睡眠。在換氣口形成阻塞之後,一些換氣口無法適當清潔且必須丟棄。一些換氣口預期短暫使用,即是少於3個月,因此利用易碎材料製造,避免清洗或要時常清洗,如此鼓勵較時常更換換氣口。
ResMed Limited公司已發展許多改良的面罩換氣口技術。參閱WO 1998/034,665;WO 2000/078,381;US 6,581,594;美國專利申請;US 2009/0050156;美國專利申請2009/0044808。
先前面罩的噪音表(ISO 17510-2:2007,在1m(公尺)有10cm H2 O公分水柱壓力) (*只有一樣品,在10cmH2 O採用CPAP模式,使用在ISO3744指定的測試方法進行測量)
各種客體的聲壓值如下列所示:
鼻枕技術
一形式的鼻枕可參考由普律頓-貝尼特(Puritan Bennett)公司製造的Adam Circuit。另一鼻枕、或鼻噴為美國專利4,782,832(Trimble等人)的主題,其已轉讓給普律頓-貝尼特公司。
ResMed Limited公司已製造下列結合鼻枕的產品:SWIFT™鼻枕罩、SWIFT II™鼻枕罩、SWIFT LT™鼻枕罩、SWIFT FX™鼻枕罩與LIBERTY全面罩。下列專利申請(已轉讓給ResMed Limited公司)描述鼻枕罩:國際專利申請 WO 2004/073,778(除其他外,描述ResMed SWIFT™鼻枕的態樣)、美國專利申請2009/0044808(除其他外,描述ResMed SWIFT LT鼻枕的態樣);國際專利申請WO 2005/063,328與WO 2006/130,903(除其他外,描述ResMed LIBERTY™全面罩);國際專利申請 WO 2009/052,560(除其他外,描述ResMed SWIFT FX™ 鼻枕的態樣)。
PAP器件
正壓的空氣典型藉由一PAP器件(諸如一電動增壓器)供應至患者氣管。增壓器的出口經由一彈性傳遞導管連接患者介面,如上述。
下顎定位
下顎定位器件(MRD,Mandibular Repositioning Device)是睡眠暫停呼吸症的治療選項之一。該器件為可從牙科醫生取得之客制化可調整口內裝置,可在睡眠期間使下顎保持前進位置。此機械凸部可擴張在舌後面的空間,將張力置於咽壁,以減少氣道虛脫及減少上顎震動。
本技術是針對提供用來診斷、改善、治療或預防呼吸障礙之醫療器件,該醫療器件具有改善舒適、成本、效能、易用與可製造性之一或多個優點。
本技術之一態樣有關用來診斷、改善、治療或預防呼吸障礙之裝置。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有關用來診斷、改善、治療或預防呼吸障礙之方法。
本技術之一形式的一態樣為一具密封形成結構之患者介面,可取下供清潔。本技術是要提供比先前技術之患者介面重量輕、比先前技術之患者介面更嚴謹、及比先前技術之患者介面更安靜使用之患者介面。亦要提供於開始治療前,連接面罩組件對患者是直覺、且亦能簡單調整及配戴患者介面供治療。
本技術之一形式的態樣為一具有密封形成結構之患者介面,可經由一硬對硬連接定位於該患者介面上面。本技術之一形式的另一態樣為一患者介面的密封形成結構,該密封形成結構可取下供清潔,無需解開患者介面的頭帶部。
本技術之一形式的態樣為一患者介面,該患者介面包括一密封形成結構、一充氣室與一連接部,其中,該密封形成結構與該充氣室是從一相當軟材料形成,且該連接部是從相當硬材料形成。在一形式中,該連接部可移除地連接患者介面的一框架,例如,經由咬合動作、轉態或雙穩態機構。在一形式中,該連接部是插入成型在該充氣室。
本技術之一形式的態樣為減少或避免接觸患者鼻中隔及/或上嘴唇之患者介面。
本技術之一形式的另一態樣為一患者介面,該患者介面使用一清楚定義輪廓形狀一起成型或構成,要能符合配戴者的輪廓形狀。
本技術之一形式的態樣是一種製造在此所述患者介面之方法。相較於製造先前技術患者介面,本技術意欲提供較低複雜度的製造方法,以增加製造效率、使用較少原物料且減少操作者組裝時間的製造方法。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一種用於傳遞加壓空氣或可呼吸氣體供應至患者氣道入口之患者介面。該患者介面可包括:一襯墊構件,該襯墊構件包含一保持結構與一密封形成結構,該密封形成結構永久連接該保持結構;及一框架構件,其中,該保持結構與該框架構件為彼此可重複移除地固定;其中,一氣室為至少部分藉由接合該襯墊構件與該框架構件形成;且其中,該襯墊構件內的空氣壓力增加時,造成增加該密封形成結構與該框架構件之間的密封力。
在範例中,(a)該密封形成結構可與該保持結構共同成型;(b)該襯墊構件可藉由捏住在接近於該保持結構的該襯墊構件上面的兩相對位置,可重複移除附接該框架構件;(c)該密封形成結構可包括一密封唇,當該保持結構與框架構件彼此接合時,靠著該框架構件密封,且當該襯墊構件內的空氣壓力增加時,該密封唇偏向該框架構件以增加密封力;(d)該密封唇可為一連續內周緣,且與該密封形成結構形成一體;(e)該保持結構與該框架構件比該密封形成結構更硬;(f)該保持結構可包括一對倒鉤;(g)該框架構件可包括一通道,該通道構成接納該襯墊構件的個別接合部件;(h)該襯墊構件可包括一通道,該通道構成接納該框架構件的個別接合部件;(i)該密封形成結構可包括一密封凸緣,該密封凸緣是在該密封形成結構的周圍附近延伸,以在患者氣道入口形成密封;(j)該框架構件可包括一舌部,該舌部構成及配置促密封該密封凸緣;(k)該襯墊構件可包括一充氣室,該充氣室有一後壁,其在使用時,構成及配置位在相鄰患者的上嘴唇,且充氣室可位於該保持結構與該密封形成結構之間;(l)患者介面可包括一定位與穩定結構、或一連接器,用於定位與穩定結構;(m)該患者介面可藉由一連接埠直接連接該氣體傳導管;(n)該連接埠可與該患者介面的框架以一部件形成;(o)該連接埠可以相對於框架的角度形成;(p)該充氣室可包括一凹陷、凹部、或鞍形區域,跨越在鼻枕之間的充氣室;及/或(q)該鞍形區域可從該充氣室之一後壁跨越到該充氣室之一前壁。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提供可呼吸氣體給患者之患者介面。該患者介面可包括:一充氣室,該充氣室有一氣室連接區域;一密封形成結構,設置在該充氣室上面;及一框架,該框架包含一框架連接區域與一頭帶連接區域;及一氣體傳導管,其中,該氣體傳導管為插入成型在框架。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提供可呼吸氣體給患者之患者介面。該患者介面可包括:一充氣室,該充氣室有一氣室連接區域;一密封形成結構,設置在該充氣室上面;及一框架,該框架包含一框架連接區域與一頭帶連接區域;及一連接埠,以接納一氣體傳導管,其中,該連接埠連接在該連接埠周圍的有限部位或一些部位的框架。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提供可呼吸氣體給患者之患者介面。該患者介面可包括:一充氣室,該充氣室有一氣室連接區域;一密封形成結構,設置在該充氣室上;及一框架,該框架包含一框架連接區域與一頭帶連接區域;其中,該框架連接區域構成用於接合於該氣室連接區域的該充氣室,且其中,一密封唇調適在該氣室連接區域與該框架連接區域之間形成氣力密封。
在範例中,(a)該密封形成結構可包括一對鼻枕,該對鼻枕構成及配置提供可呼吸氣體給鼻孔之一實質密封路徑,且部分至少在患者鼻子的小柱區域形成密封;(b)該對鼻枕之每一者可包括截頭錐體部,該截頭錐體部藉由一支撐部氣動連接該充氣室;(c)該截頭錐體部可包括一密封凸緣與一支撐凸緣,該密封凸緣與該該支撐凸緣可藉由一彈性區域連接該支撐部;(d)該支撐凸緣可調適靠著患者鼻孔的周邊區域壓下該密封凸緣;(e)該充氣室可包括密封唇,該密封唇位於該氣室連接區域;(f)該密封唇可環形設置在該氣室連接區域的該充氣室附近;(g)該密封唇可設置在該充氣室的內周邊附近;(h)該密封唇可設置在該充氣室的外周邊;(i)該密封唇以一角度且在實質相對於該密封形成結構的方向,從該充氣室下垂;(j)該密封唇可構成及配置使得在實質朝向該密封形成結構的方向變形,使得當該框架經由該氣室連接區域附接該充氣室時,一氣力密封形成在充氣室與框架之間;(k)該密封唇可設置在該充氣室的整個內周邊附近;(l)該密封唇可設置在該充氣室的整個外周邊附近;(m)該密封唇與該充氣室可包括一部件;(n)該氣室連接區域與該充氣室可藉由共同成型或射出成型固定接合;(o)該氣室連接區域與該充氣室可包括不同材料;(p)該充氣室可包括一較軟於該氣室連接區域的材料;(q)該充氣室可包括一彈性體材料,且該充氣連接區域可包括聚碳酸酯、高硬度矽或熱塑彈性體;(r)該包括氣室連接區域的材料與該包括框架的材料可相同;(s)該氣室連接區域可包括至少一保持部件,以促使連接該框架,且該框架可包括至少一互補框架連接區域,以接納對應其的至少一保持部件;(t)該等至少一保持部件之每一者可包括一倒鉤,該倒鉤可有一前沿面與一尾隨面,且該等至少一框架連接區域之每一者可包括一導入面與一保持面;(u)該前沿面可在接合該氣室連接區域至該框架期間,構成接觸該至少一框架連接區域的對應導入面,使得該至少一保持部件在通常相對於該導入面的方向中變形;(u)當該氣室連接區域附接該框架且該前沿面通過該導入面時,該至少一保持部件完全接合該至少一框架連接區域產生一可聽喀聲;(v)該倒鉤可從相對於該至少一保持部件的附加面的該至少一保持部件下垂;(w)該倒鉤的該前沿面與該尾隨面可彼此面離,且與附加面有關形成一特定的角度;(x)該倒鉤的該前沿面可與有關的附加面形成約60度角度;(y)該倒鉤的該尾隨面可與有關的附加面形成約75度角度;(z)該尾隨面可為比前沿面較接近垂直於附加面的角度,使得接合該氣室連接區域至該框架所需的力較大於使該氣室連接區域從該框架脫離所需的力;(aa)該至少一框架連接區域的該導入面在接合期間可形成角度與該至少一保持部件的該前沿面齊平;(bb)當該至少一框架連接區域與該至少一保持部件完全接合時,該至少一框架連接區域的該保持面可形成角度與該至少一保持部件的該尾隨面齊平;(cc)該至少一保持部件可包括一第一保持部件與一第二保持部件,且該至少一框架連接區域可包括一第一框架連接區域與一第二框架連接區域;(dd)該第一保持部件可與關於該第一框架連接區域形成互補尺寸,使得該第二保持部件無法接合該第一框架連接區域;(ee)該框架可包括一連接埠,該連接埠調適連接一導管,以供應補充氧氣或測量該充氣室內的壓力;(ff)該連接埠可為實質圓筒形;(gg)該連接口與該框架可包括一部件;(hh)該連接埠可在實質相對該充氣室的方向中從框架延伸;(ii)埠該口可從該框架下位延伸;(jj)該框架可包括至少一換氣口;(kk)該至少一換氣口可包括網孔;(ll)該至少一換氣口可包括一對換氣口,每一者設置在相對側的該框架的前表面;(mm)該密封形成結構可使用一單孔供患者兩鼻孔使用;(nn)患者介面可藉由一連接埠直接連接一氣體傳導管;(oo)該連接埠可與該患者介的面框架以一部件形成;(pp)該連接埠可以相對於該框架的角度形成;(qq)該充氣室可包括一凹陷、凹部、或鞍形區域,跨越鼻枕間的充氣室;及/或(rr)該鞍形區域可從該充氣室的後壁跨越至該充氣室的前壁。
本技術之一形式的另一態樣是一患者介面,該患者介面鑄成或構成有一清楚定義的輪廓形狀,符合配戴者的輪廓形狀。
本技術之一態樣是針對一種用於患者介面器件之定位與穩定結構。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可包括:至少一織帶;及至少一固持臂,其中,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可配置定位該至少一織帶與該至少一固持臂彼此,使得該至少一固持臂在該至少一織帶的固定部賦予該至少一織帶的想要形狀,且允許該至少一織帶的該至少固定部相對於該至少一固持臂移動。
在範例中,(a)該至少一固持臂可附接在該至少一織帶之有限區域中的該至少一織帶;(b)該有限區域可相鄰一凹部或一套管口;(c)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可包括頭帶,用於傳遞加壓空氣或可呼吸氣體供應至患者氣道入口之患者介面器件;(d)該至少一固持臂可為新月形狀;(e)該至少一織帶可利用一彈性織物材料製成,且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可配置,使得該至少一織帶可相對於該至少一固持臂藉由彈性擴張及/或縮回,且沿著該至少一織帶及/或固持臂的縱軸實質自由移動;(f)該至少一織帶之可拉伸長度可在沒有該至少一固持臂,相對於該至少一織帶保持實質不變;(g)該彈性織物材料可為來自下列組合之任一者:聚氨酯纖維、TPE、尼龍與矽;(h)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可沿著其實質整個長度拉伸;(i)該至少一織帶可拉伸且可為一套管形式,其配置以在該至少一固持臂上面滑動,該配置使得該至少一織帶維持其實質整個可拉伸長度,且可在該至少一固持臂上面實質自由拉伸;(j)該至少一織帶可包括一空心套管,用於接納該至少一固持臂於定位,及至少一缺口,用於接納該至少一固持臂在該套管內;(k)該套管與該至少一固持臂可配置,以使該至少一固持臂在該套管內實質軸向移動;(l)該至少一固持臂之一端部可附接該少一織帶;(m)該至少一固持臂可藉由縫合、焊接、黏、熱熔、夾固、釘鈕、咬合外罩在端部、及/或咬合在外部件,以附接該少一織帶;(n)如果該至少一固持臂藉由咬合在外部件以附接該至少一織帶,咬合一外部件可藉由排列該至少一織帶與該至少一固持臂、使該至少一固持臂推入該套管內、及固定套管與固持臂兩者至外部件達成;(o)該外部件可為一外夾子,以保持該套管與該至少一固持臂的個別端兩者兩著,該夾子可調適使該定位與穩定結構之一端附接至一鼻罩框架的個別端,且該夾子可為該鼻罩框架本身之一部分;(p)該賦予的意欲形狀可使該定位與穩定結構的壓力導至配戴者臉部的預定部位;(q)用於附接的複數個附接點可提供,使得該至少一固定位置可選擇與改變,以調整該至少一織帶的彈性長度;(r)該至少一固持臂無法拉伸,且比該至少一織帶相對更硬;(s)該至少一織帶可包括彈性壁,該等彈性壁可為來自下列組合之任一者:針織、編織、編辮、模製、與擠出;(t)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可包括兩或多個固持臂,該等固持臂為對稱設置在患者臉部的相對側;(u)該至少一固持臂可從該至少一織帶完全移除;(v)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可維持其整個操作長度,且可沿著該至少一固持臂自由拉伸;(w)該至少一織帶可包括兩側帶部,該等側帶部配置沿著患者頭部的側部從患者介面延伸;及兩背帶部,其配置沿著患者頭部的背面延伸;(x)該等兩背帶部無法調整,除了透過該背帶的彈性、或透過藉由縮短該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總長度增加同樣背帶部的緊度;(y)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可包括三、四或多個分開織帶,該等分開同樣帶由兩或多個接頭連接;(z)該至少一織帶可包括兩凹部,每一者接納一固持臂,以可釋放地固定該至少一織帶至該固持臂;(aa)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可包括至少一保持構件,該保持構件包括一環、一套管及/或一凹部,用於接納該至少一固持臂,且保持該至少一固持臂於定位;(bb)該至少一保持構件可形成在該至少一織帶或其中;(cc)該至少一固持臂可附接一導引元件,該導引元件提供給該至少一織帶;(dd)該至少一固持臂可只附接在一局部點或區域的該至少一織帶;(ee)該導引元件可為一環、或鞘形部或通道或一凹部,該至少一固持臂可在其中或透過其延伸;(ff)該導引元件允許該至少一織帶相對於該至少一固持臂縱向擴張或縮回,及/或允許該至少一固持臂相對於該至少一織帶實質自由運動或浮動;(gg)該至少一織帶可包括一背部,該背部分割成至少兩背帶;(hh)該至少兩背帶可包括一第一背帶,其調適接合患者近端至頭頂,及一第二背帶,其調適接合患者近端至頭部後面;(ii)該等至少兩背帶之每一者可調適以實質相等張力,靠著患者鼻子保持患者介面;(jj)當患者配戴時,該等至少兩背帶之每一者可為實質相等力量的張力;(kk)該等至少兩背帶之每一者可對稱與非獨立調整,使得該等至少兩背帶自然置中在患者頭頂的個別側;(ll)一分離區段可定義在該等至少兩背帶之間,且該分離區段約200mm(公釐)長度;及/或(mm)一患者介面系統可包括:根據上述範例之任何一者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及一患者介面,該配戴於患者臉部的患者介面包含來自下列組合之任一者:一鼻導管、鼻氧氣導管、與一遮罩配戴者鼻子及/或嘴部之呼吸面罩。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提供可呼吸氣體給患者之患者介面系統。該患者介面系統可包括:一患者介面,該患者介面包含一密封形成結構,以對患者氣管提供氣動連接;及一定位與穩定結構,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包含至少一織帶與至少一固持臂,且構成可在患者釋放地保持該患者介面,其中,該至少一織帶之成形部分調適呈現該至少一固持臂的形狀,該成形部為配置沿著該至少一固持臂的縱軸移動。
在範例中,(a)該至少一固持臂可附接在該至少一織帶之有限區域中的該至少一織帶;(b)該有限區域可相鄰一凹部或一套管口;(c)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可包括頭帶;(d)該至少一固持臂可為新月形狀;(e)該至少一織帶可利用一彈性織物材料製成,且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可配置,使得該至少一織帶可在相對於該至少一固持臂且沿著該至少一織帶及/或固持臂的一縱軸,藉由彈性擴張及/或縮回以實質自由移動;(f)該至少一織帶之可拉伸長度可在沒有該至少一固持臂,相對於該至少一織帶實質不會改變;(g)該彈性織物材料可為來自下列組合之任一者:聚氨酯纖維、TPE、尼龍與矽;(h)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可沿著其實質整個長度拉伸;(i)該至少一織帶可拉伸且為一套管形式,其配置可於該至少一固持臂上面滑動,該配置使得該至少一織帶維持其實質整個可拉伸長度,且可在該至少一固持臂上面實質自由拉伸;(j)該至少一織帶可包括一空心套管,用於接納該至少一固持臂於定位,及至少一缺口,用於接納該至少一固持臂在該套管內;(k)該套管與該至少一固持臂可配置,以使該至少一固持臂在該套管內實質軸向移動;(l)該至少一固持臂之一端部可附接該少一織帶;(m)該至少一固持臂可藉由縫合、焊接、黏、熱熔、夾固、釘鈕、咬合外罩在端部、及/或咬合在外部件,以附接該少一織帶;(n)如果該至少一固持臂藉由咬合在一外部件以附接該至少一織帶,咬合一外部件可藉由排列該至少一織帶與該至少一固持臂、使該至少一固持臂推入該套管內、及固定套管與固持臂兩者至外部件達成;(o)該外部件可為一外夾子,以保持該套管與該至少一固持臂之一個別端兩者,該夾子可調適附接該定位與穩定結構之一端部至一鼻罩框架之一個別端,且該夾子可為該鼻罩框架本身之一部分;(p)該成形部可使該定位與穩定結構的壓力導向配戴者臉部的預定部位;(q)該等用於附接的複數個附接點可提供,使得該至少一固定位置可選擇與改變,以調整該至少一織帶的彈性長度;(r)該至少一固持臂無法拉伸,且比該至少一織帶相對更硬;(s)該至少一織帶可包括彈性壁,該等彈性壁可為來自下列組合之任一者:針織、編織、編辮、模製、與擠出;(t)該患者介面系統可包括兩或多個固持臂,該等固持臂對稱設置在患者臉部的相對側;(u)該至少一固持臂可從該至少一織帶完全移除;(v)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可維持其整個操作長度,且可沿著該至少一固持臂自由拉伸;(w)該至少一織帶可包括兩側帶部,該等側帶部配置沿著患者頭部的側部從患者介面延伸,且兩背帶部配置沿著患者頭部的背面延伸;(x)該等兩背帶部無法調整,但可透過該背帶的彈性、或透過藉由縮短該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總長度同樣增加背帶部的緊度;(y)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可包括三、四或多個分開織帶,該等分開織帶由兩或多個接頭連接;(z)該至少一織帶可包括兩凹部,每一者接納一固持臂,以可釋放地固定該至少一織帶至該固持臂;(aa)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可包括至少一保持構件,該保持構件包擴一環、一套管及/或一凹部,用於接納該至少一固持臂,且保持該至少一固持臂於定位;(bb)該至少一保持構件可形成在該至少一織帶或其中;(cc)該至少一固持臂可附接一導引元件,該導引元件提供給該至少一織帶;(dd)該至少一固持臂可只在一局部點或區域附接該至少一織帶;(ee)該導引元件可為一環、或鞘形部或通道或一凹部,該至少一固持臂可在其中或透過其延伸;(ff)該導引元件允許該至少一織帶相對於該至少一固持臂縱向擴張或縮回,及/或允許該至少一固持臂相對於該至少一織帶實質自由運動或浮動;(gg)該至少一織帶可包括一背部,該背部分割成至少兩背帶;(hh)該至少兩背帶可包括一第一背帶,其調適接合患者近端至頭頂,及一第二背帶,其調適接合患者近端至頭部後面;(ii)該等至少兩背帶之每一者可調適以實質相等張力,靠著患者鼻子保持患者介面;(jj)當患者配戴時,該等至少兩背帶之每一者可有實質相等力之張力;(kk)該等至少兩背帶之每一者可對稱與非獨立調整,使得該等至少兩背帶自然置中在患者頭頂的個別側;(ll)該患者介面系統可包括一分離區段,該分離區段定義在該等至少兩背帶之間,且該分離區段約200mm(公釐)長度;及/或(mm)該配戴於患者臉部的患者介面可包括來自下列組合之任一者:一鼻導管、鼻氧氣導管、與一遮罩配戴者鼻子及/或嘴部之呼吸面罩。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一定位與穩定結構,包括:至少一織帶;及至少一固持臂,其中,該定位與穩定結構配置以進行關於該至少一織帶與該至少一固持臂彼此的定位,使得該至少一固持臂在固定部使該至少一織帶有一意欲形狀,且其中,該至少一固持臂調適藉由一彈性接頭連接患者介面,使得該患者介面可移位接合患者鼻子。
在範例中,(a)該至少一固持臂可附接在該至少一織帶之有限區域中的該至少一織帶;(b)該有限區域可相鄰一凹部或一套管口;(c)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可包括頭帶,用於傳遞加壓空氣或可呼吸氣體供應至患者氣道入口之患者介面器件;(d)該至少一固持臂可為新月形狀;(e)該至少一織帶可利用一彈性織物材料製成,且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可配置使得該至少一織帶可藉由相對於該至少一固持臂且沿著該至少一織帶及/或固持臂的一縱軸,彈性擴張及/或縮回以實質自由移動;(f)該至少一織帶之可拉伸長度可在沒有該至少一固持臂,相對於該至少一織帶實質不會改變;(g)該彈性織物材料可為來自下列組合之任一者:聚氨酯纖維、TPE、尼龍與矽;(h)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可沿著其實質整個長度拉伸;(i)該至少一織帶可拉伸且為一套管形式,其配置可於該至少一固持臂上面滑動,該配置使得該至少一織帶維持其實質整個可拉伸長度,且可在該至少一固持臂上面實質自由拉伸;(j)該至少一織帶可包括一空心套管,用於接納該至少一固持臂於定位,及至少一缺口,用於接納該至少一固持臂在該套管內;(k)該套管與該至少一固持臂可配置,以使該至少一固持臂在該套管內實質軸向移動;(l)該至少一固持臂之一端部可附接該少一織帶;(m)該至少一固持臂可藉由縫合、焊接、黏、熱熔、夾固、釘鈕、咬合外罩在端部、及/或咬合在外部,以附接該少一織帶;(n)如果該至少一固持臂藉由咬合在一外部件以附接該至少一織帶,咬合一外部件可藉由排列該至少一織帶與該至少一固持臂、使該至少一固持臂推入該套管內、及固定套管與固持臂兩者至外部件達成;(o)該外部件可為一外夾子,以保持該套管與該至少一固持臂之一個別端兩者,該夾子可調適使該定位與穩定結構之一端附接至一鼻罩框架之一個別端,且該夾子可為該鼻罩框架本身之一部分;(p)該賦予的意欲形狀可使該定位與穩定結構的壓力導向配戴者臉部的預定部位;(q)用於附接的複數個附接點可提供,使得該至少一固定位置可選擇與改變,以允許調整該至少一織帶的彈性長度;(r)該至少一固持臂無法拉伸,且可比該至少一織帶相對更硬;(s)該至少一織帶可包括彈性壁,該等彈性壁可為來自下列組合之任一者:針織、編織、編辮、模製、與擠出;(t)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可包括兩或多個固持臂,該等固持臂為對稱設置在患者臉部的相對側;(u)該至少一固持臂可從該至少一織帶完全移除;(v)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可維持其整個操作長度,且可沿著該至少一固持臂自由拉伸;(w)該至少一織帶可包括兩側帶部,該等側帶部配置沿著患者頭部的側部從患者介面延伸,且兩背帶部配置沿著患者頭部的背面延伸;(x)該等兩背帶部無法調整,但可透過該背帶的彈性、或透過藉由縮短該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總長度同樣增加背帶部的緊度;(y)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可包括三、四或多個分開織帶,該等分開織帶由兩或多個接頭連接;(z)該至少一織帶可包括兩凹部,每一者接納一固持臂,以可釋放地固定該至少一織帶至該固持臂;(aa)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可包括至少一保持構件,該保持構件包括一環、一套管及/或一凹部,用於接納該至少一固持臂,且保持該至少一固持臂於定位;(bb)該至少一保持構件可形成在該至少一織帶上面或其中;(cc)該至少一固持臂可附接一導引元件,該導引元件為提供給該至少一織帶;(dd)該至少一固持臂可只附接一局部點或區域的該至少一織帶;(ee)該導引元件可為一環、或鞘形部或通道或一凹部,該至少一固持臂可在其中或透過其延伸;(ff)該導引元件可允許相對於該至少一固持臂縱向以擴張或縮回該至少一織帶,及/或允許相對於該至少一織帶以實質自由運動或浮動該至少一固持臂;(gg)該至少一織帶可包括一背部,該背部分割成至少兩背帶;(hh)該等至少兩背帶可包括一第一背帶,其調適接合患者近端至頭頂,及一第二背帶,其調適接合患者近端至頭部後面;(ii)該等至少兩背帶之每一者可調適以實質相等張力,靠著患者鼻子保持患者介面;(jj)當患者配戴時,該等至少兩背帶之每一者可為實質相等力之張力;(kk)該等至少兩背帶之每一者可對稱與非獨立調整,使得該等至少兩背帶自然置中在患者頭頂的個別側;(ll)一分離區段可定義在該等至少兩背帶之間,且該分離區段約200mm(公釐)長度;及/或(mm)一患者介面系統可包括:根據上述範例之任何一者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及一配戴於患者臉部的患者介面,該患者介面包含來自下列組合之任一者:一鼻導管、鼻氧氣導管、與一遮罩配戴者鼻子及/或嘴部之呼吸面罩。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一定位與穩定結構。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可包括:至少一織帶,該織帶包括至少兩背帶,其中,該等至少兩背帶之每一者是對稱且非獨立可調整,使得該等至少兩背帶自然置中在患者頭頂的個別側。
在範例中,(a)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可包括至少一固持臂;(b)該至少一固持臂可附接在該至少一織帶之有限區域中的該至少一織帶;(c)該有限區域可相鄰一凹部或一套管口;(d)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可包括頭帶,用於傳遞加壓空氣或可呼吸氣體供應至患者氣道入口之患者介面器件;(e)該至少一固持臂可為新月形狀;(f)該至少一織帶可利用一彈性織物材料製成,且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可配置使得該至少一織帶可藉由相對於該至少一固持臂且沿著該至少一織帶及/或該固持臂之一縱軸彈性擴張及/或縮回,以實質自由移動;(g)該至少一織帶的可拉伸長度可在沒有該至少一固持臂,相對於該至少一織帶保持實質不變;(h)該彈性織物材料可為來自下列組合之任一者:聚氨酯纖維、TPE、尼龍與矽,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可沿著其實質整個長度拉伸;(i)該至少一織帶可拉伸且可為一套管形式,設置於該至少一固持臂上面滑動,該配置使得該至少一織帶維持其實質整個可拉伸長度,且可在該至少一固持臂上面實質自由拉伸;(j)該至少一織帶可包括一空心套管,用於接納該至少一固持臂於定位;及至少一缺口,用於接納該至少一固持臂在該套管內;(k)該套管與該至少一固持臂可配置,以允許該至少一固持臂在該套管內實質軸向移動;(l)該至少一固持臂之一端部可附接該至少一織帶;(m)該至少一固持臂可藉由縫合、焊接、黏、熱熔、夾固、釘鈕、咬合外罩在端部、及/或咬合在一外部件上面,以附接該至少一織帶;(n)如果該至少一固持臂藉由咬合一外部件而附接在該至少一織帶,咬合在一外部件可藉由排列該至少一織帶與該至少一固持臂、使該至少一固持臂推入該套管;及固定套管與固持臂兩者至外部件達成;(o)該外部件可為一外夾子,以固定該至少一固持臂的套管與個別端兩者,該夾子可調適使該定位與穩定結構之一端附接至一鼻罩框架的個別端,且該夾子可為該鼻罩框架本身之一部分;(p)用於附接的複數個附接點可提供,使得至少一固定位置可選擇及改變,以允許調整該至少一織帶的彈性長度;(q)該至少一固持臂無法拉伸且比該至少一織帶相對更硬;(r)該至少一織帶包括彈性壁,該彈性壁為來自下列組合之任一者:針織、編織、編辮、模製、及擠出,包含對稱設置於患者臉部相對側的兩或多個固持臂;(s)該至少一固持臂可從該至少一織帶完全移除;(t)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可維持其整個操作長度,且可沿著該至少一固持臂自由拉伸;(u)該至少一織帶可包括兩側帶部,該等側帶部為配置沿著患者頭部的側部從患者介面延伸;及兩背帶部,該等背帶部為配置沿著患者頭部的背面延伸;(v)該等兩背帶部無法調整,但可透過該等背帶部的彈性、或透過藉由收縮該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總長度同樣增加該等背帶部的張緊度;(w)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可包括三、四或多個分開織帶,該等織帶是由兩或多個接頭連接;(x)該至少一織帶可包括兩凹部,每一者接納一固持臂,以可釋放地固定該至少一織帶至該固持臂;(y)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可包括至少一保持構件,該保持構件包括一環、一套管及/或一凹部,用於接納該至少一固持臂且保持該至少一固持臂於定位;(z)該至少一保持構件形成在該至少一織帶上面或其中;(aa)該至少一固持臂可附接一導引元件,該導引元件為提供給該至少一織帶;(bb)該至少一固持臂可附接只在一局部點或區域的該至少一織帶;(cc)該導引元件可為一環或鞘形部或通道或一凹部,該至少一固持臂可於其中或透過其加以延伸;(dd)該導引元件可允許相對於該至少一固持臂縱向擴張或縮回該至少一織帶,及/或可允許相對於該至少一織帶實質自由運動或浮動該至少一固持臂;(ee)該至少兩背帶可包括一第一背帶,其調適接合患者近位至頭頂,及一第二背帶,其調適接合患者近位至頭後部;(ff)該等至少兩背帶之每一者可調適以實質相等的張力,靠者患者鼻子保持患者介面;(gg)當患者配戴時,該等至少兩背帶之每一者可為實質相等力之張力;(hh)一分離區段可定義在該等至少兩背帶之間,且該分離區段約200mm(公釐)長度;及/或(ii)一患者介面系統可包括:根據前面所述範例之任一者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及一配戴於患者臉部的患者介面,該患者介面包括來自下列組合之任一者:一鼻導管、鼻氧氣導管、與一遮罩配戴者鼻子及/或嘴部之呼吸面罩。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一定位與穩定結構。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可包括:至少一織帶,該織帶包括一對側帶與一對背帶,該對背帶設置在該對側帶之每一者之間,且其中,該對側帶與該對背帶為整體。
在範例中,(a)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可包括一分離區段,該分離區段定義在該對背帶之間;(b)該分離區段開始於該對背帶之每一者的遠側端;(c)每一遠側端可包括一加強段,該加強段相鄰該分離區段;(d)該至少一織帶沿著其縱軸比沿著其側軸更有拉伸性;(e)該至少一織帶可包括一孔口,該孔口位於該對側帶之每一者的近側端,該孔口有一特定形狀與尺寸以接納插入一固持臂;(f)該至少一織帶可包括一經編針織或編織材料;及/或(g)該至少一織帶可為管狀。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一種由患者配戴患者介面之方法,該患者介面包括一定位與穩定結構。該方法可包括:拉伸該定位與穩定結構遠離該患者介面;靠著患者的氣管設置該患者介面之一密封形成結構;藉由靠著患者頭的後部設置該定位與穩定結構之後部,釋放該定位與穩定結構的一部分張力;及藉由拉回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後部的背帶以調整該定位與穩定結構的張力。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一患者介面系統。該患者介面系統可包括:至少一織帶,包括至少兩背帶,該等背帶間有一分離區段;一患者介面,該患者介面包括一密封形成結構且可連接該至少一織帶;其中,該至少兩背帶可調整分離,使得如果靠著患者的氣管設置該密封形成結構,當在該等至少兩背帶間的角度為零時,靠著患者介面由該至少一織帶產生的張力密封力是最大。
在範例中,(a)當該等至少兩背帶間的角度增加時,該張力密封力可減少;(b)在該等至少兩背帶間的起始角度可為零,以允許患者藉由增加在該等至少兩背帶間的角度而調整;(c)在該等至少兩背帶間的角度可小於或等於180℃;及/或(d)當在該等至少兩背帶間的角度約180 ℃時,該張力密封力可為約40%小於當在該等至少兩背帶間的角度約零時的張力密封力。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一種用於重複接合一定位與穩定結構至患者介面器件之方法。該方法可包括:經由空心可拉伸織帶之一缺口插入一無伸縮性固持臂至該織帶之一部分;及可釋放地固定該織帶之一端部至該固持臂;其中,該定位與穩定結構配置以定位該織帶與該固持臂彼此,使得該固持臂在一固定部賦予該織帶有一想要的形狀,而允許該織帶的固定部可相對於該固持臂自由移動。
在範例中,(a)該固持臂可永久連接該患者介面器件的一鼻罩框架;(b)該織帶的端部可為一套口端,該套口端為固定到該固持臂的個別固持構件;及/或(c)該套口端是在該固持臂的個別固持構件上面下垂。 在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用於製造治療呼吸障礙的患者介面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從交織纖維形成的織物切割一換氣口部。該織物有一預定多孔性數量。
該方法包括保持該換氣口部在一模具。
該方法包括永久連接該固定的換氣口部至一鼻罩框架,該鼻罩框架是利用一塑膠材料製成,以形成患者介面的一換氣口排出呼出氣體(包括呼氣二氧化碳)。
或者,該方法包括疊合模製該固定的換氣口部在一鼻罩框架,該鼻罩框架在該換氣口部與鼻罩框架之間有一機械互鎖,以形成患者介面的一換氣口排出呼出氣體(包括呼氣二氧化碳)。機械互鎖在換氣口部與鼻罩框架之間提供一永久連接,使得該換氣口無法從該鼻罩框架移除。一可能的機械互鎖是由一或多個蘑菇形的機械互鎖元件提供。一預處理可施加在該換氣口部與該鼻罩框架的意欲結合表面上面產生微粗糙度以改善結合力。
該方法可更包括永久連接一第一換氣口部至該鼻罩框架,該第一換氣口部有一第一空氣流速。該方法亦可包括永久連接一第二換氣口部至該鼻罩框架,該第二換氣口部有一第二空氣流速,該第二空氣流速不同於該第一空氣流速。如果平均組合的第一與第二空氣流速是在預定範圍內,可選擇第一與第二換氣口部。
交織纖維可利用一熱塑性聚合物製成。該熱塑性聚合物可為來自下列組合之任一者:聚丙烯、聚碳酸酯、尼龍與聚乙烯。該熱塑性聚合物可為SEFAR材料Tetex Mono 05-1010-K 080針織聚丙烯材料。
該永久連接可使用來自下列組合之任一者,藉由分子吸附力獲得:疊合模製、共射出成型與雙射(2K)射出成型。
該方法的患者介面可為來自下列組合之任一者:鼻罩、全面罩與鼻枕。具體地,該患者介面是鼻枕或鼻支架。
切割方式可為來自下列組合之任一者:雷射切割、超聲波切割、與機械切割。
換氣口可實質為一半圓形或D形。
在切割換氣口部之前,織物可以一捲織物或緞帶的形式提供。
該換氣口可有約16mm(公釐)至約21mm(公釐)的最大寬度,最好係,約18.2 mm(公釐)至18.6 mm(公釐),且約19 mm(公釐)至約24 mm(公釐)的最大高度,最好係,約21.6 mm(公釐)至22 mm(公釐),及約0.36mm(公釐)至約0.495mm(公釐)的厚度,最好係,0.40至 0.45mm(公釐)。
該鼻罩框架可有兩換氣口。一第一換氣口置於該鼻罩框架的左側。一第二換氣口置於該鼻罩框架的右側。第一與第二換氣口是被一用於接納空氣傳導管的孔口分開。
如果通過換氣口部的空氣流速超過預定範圍,該方法可更包括選擇性減少換氣口部的多孔性數量。
預定範圍在20cm H2 O公分水柱壓力可約每分鐘約42至約59公升,最好係,在20cm H2 O公分水柱壓力每分鐘約47至約53公升。
通過SEFAR材料Tetex Mono 05-1010-K 080針織聚丙烯材料的空氣流速在20cm H2 O公分水柱壓力可約37至約64公升,最好係,在20cm H2 O公分水柱壓力可約42至約58公升。
該換氣口部的多孔性可藉由來自下列組合之任一者加以減少:熱熔、壓縮塑膠變形、超聲波焊接、施加密封劑與施加薄膜。該密封劑可為一熱熔膠。
該換氣口部的多孔性可藉由局部封閉或藉由完全封閉在換氣口部的孔口減少。
該換氣口部的連續周緣區域之多孔性可減少。 在一第二態樣中,提供一種用於製造從一患者介面排出呼出氣體(包括呼氣二氧化碳)的換氣口之方法。
該方法包括從一具有預定多孔性數量的半浸透性材料切割一換氣口部以擴散氣流。
該方法亦包括永久連接該換氣口部至患者介面之一鼻罩框架以形成換氣口。該預定多孔性數量使得在來自患者介面的20cm H2 O呼吸氣體公分水柱壓力,可獲得每分鐘約42至59公升的空氣流速,且產生A加權聲功率位準小於或等於25 dBA,誤差值3 dBA;及在1公尺距離的A加權聲壓大於或等於17 dBA,誤差值3 dBA。最好係,A加權聲功率位準約22 dBA且A加權聲壓約13 dBA。
該空氣流速在20cm H2 O呼吸氣體公分水柱壓力可為每分鐘47至53公升。
在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用於治療呼吸障礙之患者介面。該患者介面包括一換氣口,以排出呼出氣體(包括呼氣的二氧化碳)。該換氣口連接至一換氣口罩,該換氣口罩是利用一塑膠材料製成。該換氣口罩可移除地接合一鼻罩框架在一換氣孔口,該換氣孔口定義在該鼻罩框架。該換氣口是利用由交織纖維形成的織物製成。該織物有預定多孔性數量。
該換氣口可有一部分被熱熔封閉以獲得預定多孔性數量。
該換氣口可有約201.6mm2 (平方公釐)至約278.6mm2 (平方公釐)的表面區域。
該換氣口的表面區域可有約1%至10%的整個開放區域。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針對一氣體傳導管,以從一呼吸裝置供應可呼吸氣體。該氣體傳導管可包括一螺圈,該螺圈包含複數個相鄰螺圈,每個螺圈以一寬度隔開,且有一外表面,該外表面定義一線螺圈直徑;及一材料幅,該材料幅與該螺圈同軸,該螺圈附接介於該等複數個相鄰螺圈之相鄰一些者之間的該螺圈,且有至少一褶曲,該褶曲是在該等複數個相鄰螺圈之相鄰一些者之間徑向向外延伸,該至少一褶曲是由一預定褶曲線定義,其中,該至少一褶曲的頂點定義一褶曲直徑,其中,當該氣體傳導管處於自然狀態時,該螺圈直徑可實質等於該褶曲直徑。
在範例中,(a)該材料幅可包括至少一褶曲,該褶曲是沿著該氣體傳導管的至少一縱長部分徑向向外延伸;(b)當該氣體傳導管處於自然狀態時,該材料幅的傾斜角度可從該螺圈到該至少一褶曲的頂點增加;(c)該材料幅可有一關於該預定褶曲線的不對稱橫截面輪廓;(d)該預定褶曲線可在該等複數個相鄰螺圈之相鄰一些者之間平均隔開;(e)當該氣體傳導管處於自然狀態時,分開該等複數個相鄰螺圈之相鄰一些者的寬度等於該螺圈的寬度;(f)該螺圈可包括該氣體傳導管的外表面區域較大於該材料幅的該至少一褶曲的比例;(g)該螺圈的外部可有一圓形輪廓;(h)當在13mm(公釐)直徑的圓筒上面下垂時,該螺圈的一外表面在其自己重量下有44mm(公釐)的彎曲半徑;(i)該螺圈的外部可有一橢圓形輪廓;(j)該螺圈可有較大於該材料幅的厚度;(k)該材料幅可有一實質均勻厚度;(l)該螺圈可包括一熱塑性彈性體;(m)該材料幅可包括一熱塑性彈性體;(n)該材料幅與該螺圈可結合形成該氣體傳導管的一致性與連續內表面;(o)該至少一褶曲可在該等複數個相鄰螺圈之交替一些者之間徑向向外延伸;(p)該螺圈可有約3.2mm(公釐)至約4.7mm(公釐)的間距;(q)該螺圈可有約4.5mm(公釐)至約4.7mm(公釐)的間距;(r)該螺圈可有約0.03N/mm的彈簧硬度;(s)當處於自然狀態時,該氣體傳導管的內徑可約18mm(公釐);及/或(t)該氣體傳導管可包括下列三種不同狀態之一:一自然狀態,其中,該氣體傳導管包含一自然長度;一延伸狀態,其中,該氣體傳導管延伸至一延伸長度,該延伸長度大於該自然長度;及一壓縮狀態,其中,該氣體傳導管壓縮至一壓縮長度,該壓縮長度小於該自然長度。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提供可呼吸氣體給患者之呼吸治療系統。該呼吸治療系統可包括:一呼吸面罩組件,其於治療期間可由使用者配戴;根據前面所述範例之至少一者之一氣體傳導管,該氣體傳導管固定地附接該呼吸面罩組件之一第一端,且有一可旋轉轉接器,該可旋轉轉接器固定地附接一第二端;一附加氣體傳導管,其為不同於該氣體傳導管,該氣體傳導管為藉由該可旋轉轉接器以可旋轉地附接該氣體傳導管之一第三端;及/或一呼吸裝置,以產生可呼吸氣體流,其為連接到在一第四端的該附加氣體傳導管。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一氣體傳導管,以從一呼吸裝置供應可呼吸氣體。該氣體傳導管可包括一螺圈,該螺圈包含複數個相鄰螺圈,每個螺圈以一寬度隔開;及一材料幅,該材料幅與該螺圈同軸,該螺圈附接在該等複數個相鄰螺圈之相鄰一些者之間的螺圈,其中,當該氣體傳導管處於自然狀態時,分開該等複數個相鄰螺圈之相鄰一些者的寬度實質等於該螺圈的寬度。
在範例中,(a)該材料幅可包括至少一褶曲,該褶曲是在該等複數個相鄰螺圈之相鄰一些者之間徑向向外延伸,該褶曲是由一預定褶曲線定義且有一頂點;(b)該材料幅可包括至少一褶曲,該褶曲是沿著該氣體傳導管的至少一縱長部分徑向向外延伸;(c)該至少一褶曲可在該等複數個相鄰螺圈之相鄰一些者之間平均隔開;(d)該螺圈可包括該氣體傳導管外表面區域大於該材料幅的該至少一褶曲的比例;(e)該螺圈的外表面可定義一線螺圈直徑,該至少一褶曲的頂點可定義一褶曲直徑,且當該氣體傳導管處於自然狀態時,該螺圈直徑可實質等於該褶曲直徑;(f)當該氣體傳導管處於自然狀態時,該材料幅的傾斜角度可從該螺圈到該至少一褶曲的頂點增加;(g)該材料幅可有關於該預定褶曲線的不對稱橫截面輪廓;(h)該螺圈的外部可有一圓形輪廓;(i)當在13mm(公釐)直徑圓筒上面下垂時,該螺圈的外部在其自己重量下可有44mm(公釐)的彎曲半徑;(j)該螺圈的外部可有一橢圓形輪廓;(k)該螺圈可有大於該材料幅的厚度;(l)該材料幅可有實質一致性厚度;(m)該螺圈可包括一熱塑性彈性體;(n)該材料幅可包括一熱塑性彈性體;(o)該材料幅與該螺圈可結合形成該氣體傳導管的一致性與連續內表面;(p)該材料幅可包括至少一褶曲,該褶曲是在該等複數個相鄰螺圈之交替一些者之間徑向向外延伸;(q)該螺圈可有約3.2mm(公釐)至約4.7mm(公釐)的間距;(r)該螺圈可有約4.5mm(公釐)至約4.7mm(公釐)的間距;(s)該螺圈可有約0.03N/mm的彈簧硬度;(t)當處於自然狀態時,該氣體傳導管的內徑可約18mm(公釐);及/或(u)該氣體傳導管可包括下列三種不同狀態之一:一自然狀態,其中,該氣體傳導管包含一自然長度;一延伸狀態,其中,該氣體傳導管延伸至一延伸長度,該延伸長度大於該自然長度;及一壓縮狀態,其中,該氣體傳導管壓縮至一壓縮長度,該壓縮長度小於該自然長度。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一呼吸治療系統,以提供可呼吸氣體給患者。該呼吸治療系統可包括:一呼吸面罩組件,其於治療期間可由使用者配戴;根據前面所述範例之至少一者之一氣體傳導管,該氣體傳導管固定地附接該呼吸面罩組件之一第一端,且有一可旋轉轉接器,其為固定地附接一第二端;一附加氣體傳導管是不同於該氣體傳導管,該氣體傳導管可藉由該可旋轉轉接器旋轉附接該氣體傳導管的一第三端;及/或一呼吸裝置,以產生一可呼吸氣體流,其連接到在一第四端的該附加氣體傳導管。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針對一氣體傳導管,以從一呼吸裝置供應可呼吸氣體。該氣體傳導管可包括一螺圈,該螺圈包含複數個相鄰螺圈,每個螺圈以一寬度隔開;及一材料幅,該材料幅與該螺圈同軸,該螺圈附接介於該等複數個相鄰螺圈之相鄰一些者之間的該螺圈,且有至少一褶曲,該褶曲在該等複數個相鄰螺圈之相鄰一些者之間徑向向外延伸,該至少一褶曲是由一預定褶曲線定義,其中,該至少一褶曲的頂點定義一褶曲直徑,其中,當該氣體傳導管處於自然狀態時,該材料幅的傾斜角度是從該螺圈至該至少一褶曲的頂點增加。
在範例中,(a)該至少一褶曲沿著該氣體傳導管的至少一縱長部分徑向向外延伸;(b)該至少一褶曲可在該等複數個相鄰螺圈之相鄰一些者之間平均隔開;(c)該螺圈之一外表面可定義一線螺圈直徑,該至少一褶曲的頂點可定義一褶曲直徑,且當該氣體傳導管處於自然狀態時,該螺圈直徑可實質等於該褶曲直徑;(d)該螺圈可包括該氣體傳遞的外表面區域比該至少一褶曲的頂點有較大的比例;(e)該螺圈之一外部可有一圓形輪廓;(f)當在13mm(公釐)直徑的圓筒上面下垂時,該螺圈之一外部可在其自己重量下有44mm(公釐)彎曲半徑;(g)該螺圈之外部可一橢圓形輪廓;(h)該螺圈可有比該材料幅較大的厚度;(i)該材料幅可有實質均勻厚度;(j)該螺圈可包括一熱塑性彈性體;(k)該材料幅可包括一熱塑性彈性體;(l)該材料幅與該螺圈可結合形成該氣體傳導管的一致性與連續內表面;(m)該材料幅可包括至少一褶曲,該褶曲在該等複數個相鄰螺圈之交替一些者之間徑向向外延伸;(n)該螺圈可有約3.2mm(公釐)至約4.7mm(公釐)的間距;(o)該螺圈可有約4.5mm(公釐)至約4.7mm(公釐)的間距;(p)該螺圈可有約0.03N/mm的彈簧硬度;(q)當處於自然狀態時,該氣體傳導管之一內徑可約18mm(公釐);及/或(r)該氣體傳導管可包括下列三種不同狀態之一:一自然狀態,其中,該氣體傳導管包含一自然長度;一延伸狀態,其中,該氣體傳導管延伸至一延伸長度,該延伸長度大於該自然長度;及一壓縮狀態,其中,該氣體傳導管壓縮至一壓縮長度,該壓縮長度小於該自然長度。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從一呼吸裝置供應可呼吸氣體之氣體傳導管。該氣體傳導管可包括:複數個線螺圈,每個螺圈以一寬度隔開;及一材料幅,該材料幅與該等線螺圈同軸,該等線螺圈附接該等複數個線螺圈之相鄰一些者之間的線螺圈,且有至少一褶曲,該褶曲在該等複數個線螺圈之相鄰一些者之間徑向向外延伸,該至少一褶曲是由一峰部定義,其中,該網材料包括一隆起部,該隆起部相鄰該等線螺圈的一第一側;及一傾斜部,該傾斜部相鄰該等線螺圈的一第二側,該第二側相對於該第一側,且其中,當該氣體傳導管處於自然狀態時,從傾斜部到相鄰峰部的材料幅傾斜較陡於從隆起部到相鄰峰部的材料幅傾斜。
在範例中,(a)該至少一褶曲可沿著該氣體傳導管的至少一縱長部分徑向向外延伸;(b)該至少一褶曲可在該等複數個線螺圈的相鄰一些者之間平均隔開;(c)該等線螺圈的一外表面可定義一線螺圈直徑,該至少一褶曲的峰部可定義一褶曲直徑,且當該氣體傳導管處於自然狀態時,該螺圈直徑可實質等於該褶曲直徑;(d)該等線螺圈可包括該氣體傳導管的外表面區域比該至少一褶曲的峰部有較大的比例;(e)該等線螺圈之一外部可有一圓形輪廓;(f)當在13mm(公釐)直徑圓筒上面下垂時,該等線螺圈之一外部在其自己重量下可有44mm(公釐)彎曲半徑;(g)該等線螺圈的外部可有一橢圓形輪廓;(h)該等線螺圈可有大於該材料幅的厚度;(i)該材料幅可有一實質均勻厚度;(j)該等線螺圈可包括一熱塑性彈性體;(k)該材料幅可包括一熱塑性彈性體;(l)該材料幅與該等線螺圈可結合形成該氣體傳導管的一致性與連續內表面;(m)該材料幅可包括至少一褶曲,該褶曲是在該等複數個線螺圈的交替一些者之間徑向向外延伸;(n)該等線螺圈可有約3.2mm(公釐)至約4.7mm(公釐)的間距;(o)該等線螺圈可有約4.5mm(公釐)至約4.7公mm(公釐)的間距;(p)該等線螺圈可有約0.03N/mm的彈簧硬度;(q)當處於自然狀態時,該氣體傳導管的內徑可為約18mm(公釐);及/或(r)該氣體傳導管可包括下列三種不同狀態之一:一自然狀態,其中,該氣體傳導管包含一自然長度;一延伸狀態,其中,該氣體傳導管延伸至一延伸長度,該延伸長度大於該自然長度;及一壓縮狀態,其中,該氣體傳導管壓縮至一壓縮長度,該壓縮長度小於該自然長度。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提供可呼吸氣體給患者之呼吸治療系統。該呼吸治療系統可包括:一呼吸面罩組件,其於治療期間可由使用者配戴;根據前面所述範例之至少一者之一氣體傳導管,該氣體傳導管固定地附接該呼吸面罩組件之一第一端,且有一可旋轉轉接器,該可旋轉轉接器固定地附接一第二端;一附加氣體傳導管,其為不同於該氣體傳導管,該氣體傳導管為藉由該可旋轉轉接器旋轉附接該氣體傳導管之一第三端;及/或一呼吸裝置,用以產生一可呼吸氣體流連接在一第四端的該附加氣體傳導管。
根據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提供一種用於治療呼吸障礙之患者介面。該患者介面可包括一固持臂,該固持臂是利用一第一材料製成。該患者介面亦可包括一彈性接頭,該彈性接頭永久連接該固持臂,該彈性接頭是利用一第二材料製成,該第二材料不能與該第一材料整體結合。該患者介面亦可包括一鼻罩框架,該鼻罩框架永久連接該彈性接頭,該鼻罩框架是利用一第三材料製成,該第三材料與該第二材料整體結合。該固持臂與該彈性接頭可經由機械互鎖永久連接。該第一材料、該第二材料、與該第三材料可為不同材料。
該整體結合可為一共價結合或氫結合。
該第一材料可為一熱塑性聚酯彈性體。該熱塑性聚酯彈性體可為DuPont®製造的Hytrel® 5556。
該第二材料可為一熱塑性彈性體(TPE,ThermoPlastic Elastomer)。該TPE可為DynaflexTM TPE混合物或Medalist® MD-115。
該第三材料可為一熱塑性聚合物。該熱塑性聚合物可為聚丙烯(PP)。
該彈性接頭可疊合模製在該鼻罩框架。
該機械互鎖可包括一凸部,該凸部是從該固持臂延伸,該固持臂是由該彈性接頭的材料疊合模製成。該凸部可為T形,在該凸部的中央區域有一空隙,該空隙通過該凸部的頂側延伸至底側,供該彈性接頭的材料通過。
該機械互鎖可包括兩凸部,該等兩凸部從該固持臂之一遠側端側面延伸,
緊鄰每一凸部可為一空隙,該空隙透過該固持臂延伸,供該彈性接頭的材料通過。
該患者介面可為鼻枕或一鼻支架。
根據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提供一種用於治療呼吸障礙之患者介面。該患者介面可包括一固持臂,該固持臂是利用一第一材料製成。該患者介面亦可包括一鼻罩框架,該鼻罩框架永久連接該固持臂。該鼻罩框架可利用一第二材料製成,該第二材料製成不能與該第一材料整體結合。該第一材料可比該第二材料相對更有回復彈性。該固持臂與該鼻罩框架可經由一機械互鎖永久連接。
該鼻罩框架可疊合模製在該固持臂。
該機械互鎖可包括一可密閉段,該可密閉段從該固持臂延伸,藉由該鼻罩框架的材料疊合模製成。
該可密閉段可有一彎曲之一部分與一鉤。
根據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提供一種用於治療呼吸障礙之患者介面。該患者介面可包括一固持臂,該固持臂是利用一第一材料製成。該患者介面亦可包括一鼻罩框架,該鼻罩框架是利用一第二材料製成,且可與該固持臂整體結合。該第一材料比該第二材料相對更有回復彈性。該第一材料可為一纖維強化合成聚丙烯材料,且該第二材料是聚丙烯。
該纖維強化合成聚丙烯材料可為Curv®。
根據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提供一種用於治療呼吸障礙之患者介面。該患者介面可包括一固持臂。該患者介面亦可包括一鼻罩框架,該鼻罩框架可釋放性接合該固持臂。該固持臂可比該鼻罩框架更有回復彈性。該固持臂可包括一凸出端,該凸出端構成保持一定位與穩定結構之織帶的一套口端。該凸出端可接近該鼻罩框架。
該患者介面可更包括一彈性接頭,該彈性接頭可釋放性接合該固持臂。該彈性接頭亦可釋放性接合該鼻罩框架。該彈性接頭比該固持臂相對更有回復彈性。
在該固持臂與該鼻罩框架之間的可釋放性接合可藉由一機械夾組件提供。
在該彈性接頭與該固持臂之間、與在該彈性接頭與該鼻罩框架之間的可釋放性接合可藉由一機械夾組件提供。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一種用於治療呼吸障礙之患者介面。該患者介面可包括一固持臂,該固持臂是利用一無法拉伸的第一材料製成;一鼻罩框架可永久連接該固持臂,該鼻罩框架可利用一第二材料製成,該第二材料不能與該第一材料整體結合;該第一材料可比第二材料相對更有回復彈性,且該固持臂與該鼻罩框架可經由一機械互鎖永久連接,且該固持臂可利用該第一材料製成,且可永久連接該鼻罩框架,使得,當患者配戴該患者介面時,該固持臂可構成使得只在實質平行患者眼耳水平面的一平面中具彈性。
在範例中,(a)該鼻罩框架可疊合模製在該固持臂;(b)該機械互鎖可包括一可密閉段,該可密閉段從該固持臂延伸,其為藉由該鼻罩框架的材料疊合模製成;及/或(c)該可密閉段可有一彎曲之一部分與一鉤。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一固持臂,其操作連接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織帶至一鼻罩框架。該固持臂可包括一主體,該主體可有一彎曲,實質順應患者臉頰形狀;一凸出端可構成保持該織帶的一套口端,該凸出端可位於該固持臂之一遠側端;一連接部可構成連接一彈性接頭或一鼻罩框架,該連接部可位於該固持臂的遠側端。
在範例中,(a)連接部可包括至少一凸部與至少一空隙,其以疊合模製構成以連接該彈性接頭或鼻罩框架;(b)該固持臂可包括一熱塑性聚酯彈性體;(c)該固持臂可包括一材料,其中,該固持臂只在一平面中有彈性;及/或(d)該固持臂可包括一無法拉伸的材料。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一種用於傳遞加壓空氣或可呼吸氣體供應至患者氣道入口之患者介面。該患者介面可包括:一襯墊構件,該襯墊構件包含一保持結構與一對鼻枕,該對鼻枕藉由支撐部以氣動連接一充氣室,該等支撐部為永久連接該保持結構;及一框架構件,其中,該保持結構與該框架構件可彼此重複接合與脫離;且其中,每一支撐部的相對側有不等材料硬度,以在相對於一預定方向的方向中提供增加防止該支撐部的變形。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一種用於傳遞加壓空氣或可呼吸氣體供應至患者氣道入口之患者介面。該患者介面可包括:一襯墊構件,該襯墊構件包括一保持結構與一密封形成結構,該密封形成結構永久連接該保持結構;及一框架構件,其中,該保持結構與該框架構件是彼此重複接合與脫離;其中,該密封形成結構在平行於該保持結構與該框架構件之間接合與脫離方向的方向中具有大於該保持結構的長度;且其中,該襯墊構件具有接近該保持結構的一第一厚度;及一第二厚度,該第二厚度小於接近該密封形成結構的該第一厚度,且該襯墊構件的厚度是從該第一厚度至該第二厚度逐漸減少。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一種提供可呼吸氣體給患者之患者介面系統。該患者介面可包括:一患者介面,該患者介面包括一密封形結構,以對患者氣管提供氣動連接;及一定位與穩定結構,包括至少一織帶與至少一固持臂,且構成可釋放性保持該患者介面在患者上,其中,該至少一固持臂有彎曲,以使該至少一固持臂的縱軸從一第一平面改向至一第二平面,該第一平面實質平行該矢狀面,該第二平面實質平行該冠狀面。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一種用於治療呼吸障礙之患者介面。該患者介面可包括:一用以排出呼出氣體的可清洗與再用之換氣口,該換氣口的厚度不大於0.45mm(公釐),且重量不大於每m2 (平方公尺)234克;其中,該換氣口有一多孔區域,定義呼出氣體的彎曲空氣流路徑,且該多孔區域有一預定硬度程度,以在患者呼吸循環期間實維持其形狀。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一襯墊構件,用於傳遞加壓空氣或可呼吸氣體供應至患者氣道入口之患者介面。該襯墊構件可包括:一保持結構,用於可重複接合與脫離一框架構件;及一密封形成結構,其永久連接該保持結構;其中,該密封形成結構是利用一第一材料製成,且該保持結構是一第二材料製成,該第二材料的機械特性不同於該第二材料,且該第二材料比該第一材料更硬;且其中,在該襯墊構件內的空氣壓力增加會增加在該密封形成結構與該框架構件之間的密封力。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一氣體傳導管,用於傳遞加壓空氣或可呼吸氣體供應至患者氣道入口之患者介面。該氣體傳導管可包括:一螺圈,該螺圈包含複數個相鄰螺圈,每個螺圈經由一寬度隔開;一材料幅,該材料幅與該螺圈同軸,該螺圈附接介於該等複數個相鄰螺圈之相鄰一些者之間的該螺圈,且有至少一褶曲,該褶曲是在該等複數個相鄰螺圈之相鄰一些者之間徑向向外延伸,該至少一褶曲是由一預定褶曲線定義;一第一端套管口,用於永久且非轉動式連接該氣體傳導管與該患者介面的框架;一第二端套管口,用於可釋放且可轉動連接一管轉接器;其中,該氣體傳導管包含三種不同狀態之一:一自然狀態,其中,該氣體傳導管包寒一自然長度;一延伸狀態,其中,該氣體傳導管沿著其縱軸延伸至一延伸長度,該延伸長度為大於該自然長度;及一壓縮狀態,其中,該氣體傳導管沿著其縱軸壓縮至一壓縮長度,該壓縮長度為小於該自然長度。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一襯墊構件,用於傳遞加壓空氣或可呼吸氣體供應至患者氣道入口之患者介面。該襯墊構件可包括:一保持結構,該保持結構可重複接合與脫離一框架構件;及一密封形成結構,其永久連接該保持結構;其中,該密封形成結構是利用一第一材料製成,且該保持結構是利用一第二材料製成,該第二材料是不同於該第一材料,且比該第一材料更硬;且其中,該第一材料允許該密封形成結構容易順應手指壓力,且該第二材料避免該保持結構容易順應手指壓力。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一襯墊構件,用於傳遞加壓空氣或可呼吸氣體供應至患者氣道入口之患者介面。該襯墊構件可包括:一保持結構,用於可重複接合與脫離一框架構件;及一密封形成結構,其連接該保持結構;其中,該密封形成結構是利用一第一材料製成,且該保持結構是利用一第二材料製成,該第二材料是不同於該第一材料,且比該第一材料更硬;且其中,該保持結構在接觸該框架構件的前側上面有一連續周緣。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一固持臂,用以連接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織帶至一鼻罩框架。該固持臂可包括:一主體,該主體在一個以上的軸中有一彎曲,以實質順著患者的臉頰形狀;其中,該固持臂從一鼻罩框架延伸至接近患者臉頰骨的位置。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一種用於傳遞加壓空氣或可呼吸氣體供應至患者氣道入口之患者介面。該患者介面可包括:一鼻罩框架,該鼻罩框架有一換氣孔口,該換氣孔口定義在該鼻罩框架中;一換氣口罩,該換氣口罩是利用一塑膠材料製成,可在該換氣孔口可移除地接合該鼻罩框架;及一換氣口,該換氣口永久連接該換氣口罩,該換氣口有一多孔區域,用於排出呼出氣體;其中,該換氣口是利用由交織塑膠纖維形成的織物製成,且一用於呼出氣體的彎曲空氣路徑是由該等交織塑膠纖維之間的空間定義;且其中,該織物有一特定結構,使得該換氣口的形狀、幾何與輪廓在患者呼吸循環期間實質不會改變,且多孔區域維持排出呼出氣體實質固定速率。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一換氣口罩,用於傳遞加壓空氣或可呼吸氣體供應至患者氣道入口之患者介面。該換氣口罩可包括:一換氣口框架,以可移除地接合該患者介面的鼻罩框架之一換氣孔口;及一換氣口,該換氣口永久連接該換氣口框架,該換氣口有多孔區域,用於排出呼出氣體;其中,該換氣口是利用由交織塑膠纖維形成的織物製成,及有一用於呼出氣體的彎曲空氣路徑,該彎曲空氣路徑是由該等交織塑膠纖維之間的空間定義;且其中,該織物為結構化,使得該換氣口的形狀、幾何、與輪廓在患者呼吸循環期間實質不會改變,且該多孔區域維持排出呼出氣體實質固定速率。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一換氣口,用於傳遞加壓空氣或可呼吸氣體供應至患者氣道入口之患者介面。該換氣口可包括:一纖維交織結構,該纖維交織結構有用於呼出氣體的彎曲空氣路徑,該等彎曲空氣路徑是由該等交織纖維之間的空間定義;其中,該纖維交織結構構成在患者呼吸循環期間實質維持其形狀、幾何、與輪廓,且該等空間維持實質呼出氣體排出固定率。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一種提供可呼吸氣體給患者之一患者介面,該患者介面包括:一連接埠;至少兩換氣口;該至少兩換氣口的一第一換氣口,位於該連接埠的一第一側上面;及該至少兩換氣口的一第二換氣口,位於一連接埠的第二側,其中,該換氣口是一多孔換氣口或交織結構。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一襯墊構件,用於傳遞加壓空氣或可呼吸氣體供應至患者氣道入口之患者介面,該患者介面包括一框架,該框架可連接該襯墊構件。該襯墊構件可包括:一視覺指示之指示件,以當該襯墊構件連接該框架時,避免不對齊該襯墊構件。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從一呼吸裝置供應可呼吸氣體的加壓流之氣體傳導管。該氣體傳導管可包括:一螺圈,該螺圈包含複數個相鄰螺圈,每個螺圈以一寬度隔開,且有一定義線螺圈直徑的外表面;及一材料幅,該材料幅與該螺圈同軸,該螺圈附接介於該等複數個相鄰螺圈之相鄰一些者之間的該螺圈,且有至少一褶曲,該褶曲在該等複數個相鄰螺圈之相鄰一些者之間徑向向外延伸,該至少一褶曲是由一預定褶曲線定義,其中,該至少一褶曲之頂點定義一褶曲直徑,其中,當該氣體傳導管處於自然狀態時,該螺圈直徑可實質等於該褶曲直徑,且該等相鄰螺圈彼此分開;且該螺圈與該材料幅是利用一熱塑性材料製成;其中,該螺圈與該材料幅構成使得可避免該氣體傳導管在從該呼吸裝置供應可呼吸氣體的加壓流期間發生封閉閉塞,且其中,該氣體傳導管有一彎曲硬度,該彎曲硬度為足夠低,使得當該氣體傳導管之一近側端在垂直於該氣體傳導管之近側端方位的方向中延長或延伸30mm(公釐)時,在近側端實質沒有扭力管阻力。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一襯墊構件,用於作為傳遞加壓空氣或可呼吸氣體供應至患者氣道入口之一鼻枕罩、鼻支架罩或鼻罩。該襯墊構件可包括:一保持結構,用於可重複接合與脫離一框架構件;及一密封形成結構,其永久連接該保持結構;其中,該襯墊構件內的空氣加壓力增加會增加在該密封形成結構與該框架構件之間的密封力;且其中,一介於該保持結構與該框架構件之間的保持力較高於一脫離力,以使該保持結構從該框架構件脫離。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是針對一種用於傳遞加壓空氣或可呼吸氣體供應至患者氣道入口之患者介面。該患者介面包括:一襯墊構件,包括一保持結構與一密封形成結構,該密封形成結構永久連接該保持結構;及一框架構件,其中,該保持結構與該框架構件彼此可重複接合與脫離;且其中,該保持結構具有一約50至60mm(公釐)長度的長軸、與一約25mm(公釐)至約35mm(公釐)長度的短軸。
本技術之一形式的另一態樣為一患者介面,該患者介面為壓模成型或採用清楚定義之輪廓形狀構成,該輪廓形狀要能符合想要使用配戴者(即是患者)的輪廓形狀,且要能親和及合乎有意配戴者的臉部。
本技術之一形式的態樣為製造患者介面之方法。
當然,該等態樣之一部分可形成本技術的子態樣。同時,子態樣及/或態樣之各種不同一些者能以各種不同方式組合,且亦構成本技術的附加態樣或子態樣。
本技術之其他特徵將可從下列實施方式、發明摘要、圖式簡單說明、與申請專利範圍所包含之內容變得更明白。
依據圖式,將本發明各實施形態詳細說明如下:
在更詳細描述本技術以前,應知道,本技術並未侷限於在此所述之特別範例,這些特別範例可改變。亦應明白,在此揭露所使用之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在此所討論的特別範例,而不是限制。
治療系統
在一形式中,本技術包括用於治療呼吸障礙之裝置。該裝置可包括一空氣流產生器或增壓器,用以經由導向給患者介面(3000)之一空氣回路(4170)以供應加壓呼吸氣體(諸如空氣)給患者(1000),如圖1a所示。
治療
在一形式中,本技術包括一種用於治療呼吸障礙之方法,該方法包括施加正壓至患者(1000)的氣道入口之步驟。
針對OSA症狀之鼻部CPAP治療術
在一形式中,本技術包括藉由施加鼻腔連續正壓給患者以治療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之方法。
患者介面(3000)
請即參考圖166,根據本技術之一態樣之一非侵入式患者介面(3000)包括下列功能態樣:一密封形成結構(3100)(參閱例如圖4)、一充氣室(3200)、一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與一連接埠(3600),用於連接空氣回路(4170)之一短管(4180)。在一些形式中,一功能態樣可由一或多個實體組件提供。在一些形式中,一實體組件可提供一或多個功能態樣。使用上,密封形成結構(3100)為設置於圍繞患者(1000)的氣道入口,使得有助於供應正氣壓至氣道。
密封形成結構(3100)
以本技術之一形式中,密封形成結構(3100)提供一形成密封表面,並可額外提供一墊體功能。
根據本技術之一密封形成結構(3100)可利用一軟、可回復、與彈性體材料(諸如矽)構成。密封形成結構(3100)可從一PAP器件形成一空氣密封路徑以傳遞空氣至患者鼻孔。
請即參考圖9,在本技術之一形式中,密封形成結構(3100)可包括一密封凸緣(3110)與一支撐凸緣(3120)。密封凸緣(3110)可包括一相當薄的構件,該構件的厚度小於約1(mm)公釐,例如約0.25(mm)公釐至0.45(mm)公釐。支撐凸緣(3120)可相對較厚於該密封凸緣(3110)。支撐凸緣(3120)可為(或包括)一類似彈簧元件與功能以支撐密封凸緣(3110),避免使用時挫曲。使用上,密封凸緣(3110)可迅速回應充氣室(3200)內的系統壓力,以在其下面使其緊密封接合臉部,例如患者鼻孔。充氣室(3200)可利用一鬆軟材料製成,諸如矽。
鼻枕
在本技術之一形式中,非侵入式患者介面(3000)之密封形成結構(3100)包括一對鼻噴、或一對鼻枕(3130),每一鼻噴或鼻枕構成及配置形成與患者之各個鼻孔密封,例如藉由在患者鼻孔之周邊區域形成密封。
根據本技術之一態樣之鼻枕(3130)(圖9)包括:一截頭錐體(3140),該截頭錐體之至少一部分形成密封於患者鼻子下面,例如一截頭錐體部;一支撐部(3150),一上彈性區域(3142)是在截頭錐體(3140)的下面,且連接該截頭錐體至支撐部(3150)。此外,連接本技術之鼻枕(3130)的結構包括一下彈性區域(3152),該下彈性區域為相鄰支撐部(3150)的底部。上彈性區域(3142)與下彈性區域(3152)可共同動作促成一萬向接頭結構,該萬向接頭結調適截頭錐體(3140)之位移與角度兩者的相對運動;及連接鼻枕(3130)之結構。在一範例中,截頭錐體(3140)可與連接的支撐部(3150)形成共軸。在另一範例中,截頭錐體(3140)與支撐部(3150)可不形成共軸(例如,偏移)。鼻枕(3130)可為一特定尺寸及/或形狀,使得可側面向外延伸超過充氣室(3200)壁,將在下面討論。
在本技術之一形式中,每一支撐部(3150)可包括一可變硬度,以避免由於支撐部(3150)的壓縮及/或彎曲使鼻枕(3130)在使用期間向前搖晃。例如,使用上,從患者臉部遠側的支撐部(3150)之側部可較硬於接近患者臉部的支撐部(3150)區域。換句話說,如果支撐部(3150)不是在預定方向壓縮或彎曲,在支撐部(3150)的相對側上面的不同材料硬度會呈現更大阻力。藉由避免鼻枕(3130)向前搖晃可使鼻枕(3130)均勻壓縮向鼻孔。此一配置有助於阻止支撐部(3150)的挫曲,造成鼻枕(3130)向前搖晃。可變硬度亦可用來提供容易搖晃的弱點,使得支撐部(3150)在想要方向搖晃。換句話說,可達成鼻枕(3130)之均勻壓縮。此配置亦允許密封力侷限在鼻枕(3130)上面。此外,此配置亦允許在其上移位的鼻枕(3130)的任何偏移。當靠著患者臉部推移時,鼻枕(3130)亦可形成對著充氣室(3200)壓縮,且因為鼻枕(3130)可能側面較寬於充氣室,所以充氣室(3200)沒有任何部分會延伸超過鼻枕(3130)。在另一範例中,當壓縮時,鼻枕(3130)會有一特定形狀及/或尺寸,使得鼻枕的周圍通常與充氣室(3200)的周圍齊平。在本技術之進一步範例中,支撐部(3150)在截頭錐體(3140)的底部可能最薄。
在一範例中,為了接合鼻枕(3130)與患者氣道入口,鼻枕(3130)設置在鼻孔的入口。當調整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時,張力開始將鼻枕(3130)拉入鼻孔。持續使鼻枕(3130)插入鼻孔將使支撐部(3150)經由彈墊(3131)折疊,使鼻枕(3130)的底部移向充氣室(3200)的上表面。鼻枕(3130)的支撐部(3150)可連接充氣室(3200),且包括薄或減少的厚度部分。該變薄部分使鼻枕(3130)容易彈動、或蹦跳,因此更易於調整適合患者(1000)的鼻翼角度。彈墊(3131)可依一特定角度遠離患者(1000)的鼻枕(3130)的底部或一鼻中隔及/或上嘴唇。此可改善患者介面器件(3000)的舒適與穩定度。
亦設想到,多種鼻枕(3130)的尺寸可搭配一普遍尺寸連接區域與氣室連接區域的充氣室一起使用。此優點允許患者配備有一充氣室(3200)與鼻枕(3130),鼻枕的特定尺寸最適合患者特別組織構造,例如鼻孔的尺寸與方向。
在本技術之一形式中,密封形成結構(3100)是在患者鼻子的至少一部分鼻小柱區域形成密封。
鼻墊
雖然鼻枕(3130)的小部分使用時可進入鼻子,但密封形成結構(3100)的另一形式在使用時實質是在鼻子外部。在本技術之一形式中,圖34顯示,非侵入式患者介面(3000)的密封形成結構(3100)構成及設置靠著圍繞兩鼻孔的患者氣管形成密封,沒有部分位在鼻子內。密封形成結構(3100)使用一單孔提供給兩鼻孔,例如一鼻墊或鼻支架。在圖34中,根據描述範例的密封形成結構(3100)包括一設置在其外圍附近的鼻凸緣(3101)。此圖亦指出,充氣室(3200)與密封形成結構(3100)附接框架(3310)。
充氣室(3200)
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的態樣之充氣室(3200)功能允許在兩鼻孔之間的空氣流動,且經由一短管(4180)從PAP器件(4000)供應空氣。短管(4180)典型是空氣回路(4170)之一部分,經由一連接埠(3600)連接框架(3310),及一長管(額外的氣體傳導管)(4178)連接PAP器件(4000)。如此,充氣室(3200)的功能在呼吸循環的吸氣部分期間可替代性為一進氣岐管,及/或在呼吸循環的呼氣期間可為一排氣岐管。
充氣室(3200)可利用一彈性體材料構成。
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另一態樣,充氣室(3200)可在密封形成結構(3100)及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之間提供一墊體功能。
雖然,在充氣室(3200)之一形式中,進氣/排氣岐管與墊體功能是由相同實體組件執行,但在本技術之另一形式中,可由兩或多個組件形成。
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可形成(例如模鑄)成為單一整體組件。
充氣室(3200)包括一前壁(3210)與一後壁(3220)。
後壁(3220)包括後表面(3222)(參閱圖8)。在本技術之一形式中,密封形成結構(3100)構成且設置相對於後壁(3220),使得在使用上,後表面(3222)是從患者鼻中隔及/或上嘴唇隔開,可從圖18與19看出。在一形式中,例如,當密封形成結構(3100)包括鼻枕(3130)時,此可藉由設置後壁(3220)達成,使得後表面(3222)是在鼻枕(3130)的最後部(3130.1)前面,如圖8所示的後表面(3222)。此設置亦使密封力集中在患者(1000)的鼻孔,因為鼻中隔及/或上嘴唇未接觸患者介面(3000)。
該充氣室(3200)亦包括一彎曲區域(3230)(圖9),該彎曲區域形成連接密封形成結構(3100)。彎曲區域(3230)可為一不同於前壁(3210)及/或後壁(3220)的區域。或者,一些或全部的個別前壁(3210)與後壁(3220)可形成彎曲區域(3230)之部分。在本技術之一形式中,其中密封形成結構(3100)分別包括左與右鼻枕(3130),存在著一對應的個別左彎曲區域(3234)與右彎曲區域(3232)(圖4)。彎曲區域(3230、3232、3234)構成及配置成於使用患者介面(3000)遇到受力(例如,管拉力)或患者頭部運動(例如,靠著床枕頭推動患者介面(3000))變彎曲及/或扭曲。彎曲區域(3230)、左彎曲區域(3232)、及/或右彎曲區域(3234)可利用一矽橡膠構成,例如,使用約35至約45範圍的類型A壓痕硬度。不過,如果調整壁(3210、3220)的厚度因此獲得同樣的力程度,可有較寬的範圍。
請即參考圖4、7、8、10與11之本技術之另一態樣,充氣室(3200)有一鞍部或解耦區域(3236)。從圖4可看出,彎曲區域(3230)可包括解耦區域(3236),該解耦區域可設置在左彎曲區域(3234)與右彎曲區域(3232)之間。解耦區域(3236)可為凹形且可從前壁(3210)跨越至後壁(3220)。藉由形成具如前述解耦區域(3236)的充氣室(3200),可從右彎曲區域(3234)解耦接該左彎曲區域(3232),使得在該等彎曲區域之一者中的運動不致實質影響另一彎曲區域。換句話說,左彎曲區域(3232)的變形及/或挫曲不可能導致中斷右彎曲區域(3234),且反之亦。優點係,儘管中斷另一彎曲區域,此允許有關未受干擾彎曲區域的鼻枕(3130)保持定位在患者的對應鼻孔。藉由在支撐部(3150)之間的凹處,解耦區域(3236)可避免接觸鼻中隔。同時,解耦區域(3236)可為充氣室(3200)的最薄區域,以允許於此區域的想要彈性量。或者,解耦區域(3236)可為充氣室(3200)的最厚區域。藉由提供高度彎曲的鞍部區域(3236),鼻中隔及/或上嘴唇接觸可最小化或避免,以改善患者舒適度。鞍部區域(3236)可為U 或V型,且在約70o至約120o的峰部有一鼻唇角度。鞍部區域(3236)可為約0.5mm(公釐)至約2.5 mm(公釐)深度,以於患者鼻中隔周圍形成空間。
使用患者介面(3000)時,後壁(3220)可配置相鄰於患者的上唇或上嘴唇,如圖18與19所示。
在一形式中,充氣室(3200)可更包括一密封唇(3250)(圖6)。密封唇(3250)可利用一回復彈性體材料構成,例如約30至約50範圍類型A硬度的矽橡膠,形成一相對軟組件。密封唇(3250)可位於或形成為充氣室(3200)的內表面或內周邊之部分、或充氣室(3200)的整個內周邊區域,如圖5、6與8所示。不過,亦設想到,密封唇(3250)可設置在充氣室(3200)的外表面或外周邊、或充氣室(3200)的整個外周邊區附近。密封唇(3250)可在充氣室(3200)與框架(3310)之間形成氣力密封,此將在下面更詳細描述。密封唇(3250)與充氣室(3200)亦可包括一部件。其他患者介面器件使用壓縮密封在充氣室與框架之間形成氣力密封,以壓縮充氣室,該充氣室是利用一彈性變形材料(諸如矽)製成,以接合充氣室至框架,且同時建立氣力密封。對照下,本技術之一範例可在充氣室(3200)起先固定至框架(3310)時,藉由使密封唇(3250)靠著框架(3100)偏斜以形成氣力密封。當充氣室(3200)內的壓力增加超過治療呼吸失序的大氣壓力時,氣力密封會增強,且當對著框架(3310)使用較大力推密封唇(3250)時,增加密封力。這些其他患者介面器件的墊體/充氣室內的空氣壓力不會影響墊體與框架之間的密封力。同時,這些其他患者介面器件具有側壁的墊體,用於接合框架與軟的密封唇,因為密封唇容易順應手指壓力,所以不硬,且略施加力便可彈性拉伸或彎曲。具體地,由於相對較大鼻墊的尺寸與長寬比,所以此構成墊體的軟度。用於框架接合的側壁如此軟,墊體的相對側可捏在一起,且使用小的手指力便可彼此接觸。用於框架接合的側壁容易變形對於有關節炎手的患者可能會是在這些其他患者介面中快速連接軟墊至框架困難度的主要來源。亦應明白,藉由形成具足夠硬度的上述充氣室(3200)特徵可改善由密封形成結構所達成密封的穩定度。此外,可改變充氣室(3200)的厚度,使得從一氣室連接區域(3240)至密封形成結構(3100)變得較薄。在本技術之一範例中,充氣室(3200)在接近或在氣室連接區域(3240)可為約2-3mm(公釐)厚度,在氣室連接區域(3240)與密封形成結構(3100)之間可為1mm(公釐)厚度,且在接近或在密封形成結構(3100)可為0.75mm(公釐)厚度。使充氣室(3200)形成具有這些特徵可藉由射出成型製造達成。逐漸減少充氣室(3200)的厚度允許較接近支撐部(3150)與患者鼻子的矽材料較大變形,以提高舒適度及減少密封崩潰的可能性。
一些鼻枕患者介面有一組裝順序(i)充氣室;(ii)織帶連接;及(iii)密封形成結構。對照下,本技術之患者介面(3000)之一範例有一組裝順序:(i)頭帶連接;(ii)充氣室;及(iii)密封形成結構。此配置構件的差異電於頭帶張力不會使充氣室(3200)與密封形成結構(3100)變形,可能導致密封力崩潰。
框架(3310)
框架(3310)功能如同一中樞,如圖4、10、75、76與166所示,其中,以一可移除方式或一更永久方式連接短管(4180)、充氣室(3200)、及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
圖31至33亦顯示框架(3310)經由一彈性接頭(3305)連接附有織帶(3301)的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之各種不同圖式。這些圖式顯示沒有充氣室(3200)與密封形成結構(3100)的框架(3310)。連接埠(3600)與換氣口(3400)(兩者將在下面更詳細描述)可設置在框架(3310)上面。
在本技術之一範例中,框架(3310)可利用聚丙烯形成。
在本技術之另一範例中,框架(3310)可使用一尺寸製成,但充氣室(3200)與密封形成結構(3100)可以多重尺寸製成,其藉由如在此所述的普遍尺寸的連接部件附接單一框架。
在本技術之一範例中,框架(3310)可以沒有任何下部凹陷成型,使得其可成型後,然後沒有彎曲從模具移除。
充氣室與框架之間的連接
在本技術之一形式中,充氣室(3200)可移除地連接框架(3310),例如,以促進清潔、或更換不同尺寸的密封形成結構(3100)。此使充氣室(3200)要比框架(3310)與短管(4180)更時常清洗及清潔。同時,允許從織帶(3301)個別清洗及清潔充氣室(3200)。在另一形式中,充氣室(3200)無法容易從框架(3310)移除。
充氣室(3200)可包括氣室連接區域(3240)(圖6)。氣室連接區域(3240)的一保持結構(3242)有一形狀及/或結構,其與一對應框架連接區域(3312)(圖10)的形狀及/或結構形成互補。充氣室(3200)的保持結構(3242)比充氣室(3200)的其他部件更硬,且可利用與框架(3310)相同材料製成,例如,聚丙烯或聚醯胺諸如 Rilsan®。在其他範例中,氣室連接區域(3240)可利用尼龍製成,且框架(3310)可利用聚丙烯製成。尼龍、聚醯胺與聚丙烯不是軟材料且無法容易順應手指壓力。因此,當其彼此咬合時,可聽見喀聲且為硬對硬連接。保持結構(3242)的形狀在圖20至24呈現類似抛物柱面或雙曲柱面的形式。保持結構(3242)是無法拉伸且無伸縮性,以當接合與脫離框架(3310)時可維持其一般形狀。保持結構(3242)的形狀允許微小彎曲程度,但如果使用手指壓力捏在一起,保持結構(3242)的相對側不致彼此碰觸的程度。換句話說,保持結構(3242)的相對側只會於患者(1000)施加明顯捏力碰觸一起,此在正常治療環境下將不會發生。在示意的範例中,使用相同捏力,保持結構(3242)的上緣與底緣會比保持結構(3242)的側緣較靠近/更容易捏在一起。從圖18可看出,框架(3310)與保持結構(3242)的彎曲意欲順應患者上嘴唇的自然彎曲,且可避免接觸壓力集中在患者上嘴唇的任何特定點,使得來自頭帶張力的接觸壓力可平均散佈在患者上嘴唇的上面。此可減少或除去由延伸集中接觸壓力所引起的皮膚潰爛。相較於平坦框架,彎曲的另一優點在於充氣室(3200)需要較少材料。一平坦框架在側緣需要更多用於充氣室(3200)的材料,以使充氣室(3200)順應患者嘴唇。較少材料可減少患者介面(3000)的整體重量。彎曲亦減少從患者臉部前方向的患者介面(3000)的任何凸部,改善患者介面(3000)的非強制性接觸。同時,在成型之後,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保持結構(3242)可黏合(例如使用一黏合劑)在充氣室(3200)。在另一範例中,一整體化學結合(分子黏附)可利用在保持結構(3242)與充氣室(3200)之間。
在本技術之一範例中,保持結構(3242)可在沒有任何下部凹陷成型,使得其可成型且然後在沒有彎曲從模具移除。保持結構(3242)在接觸框架(3310)的前側上面有一連續周緣。此連續周緣是暴露,使得可接觸框架(3310),以供一硬對硬方法接合。這是相較於大多數軟對硬連接,其中,在一些先前面罩中,有密封形成結構的前唇部,覆蓋且重疊大多數可分離硬保持結構。前唇部是利用LSR製成,且包覆在保持結構上面結合一起。不過,在先前面罩中,不容易且難以處理包覆前唇部在一可分離夾子,且可能夾在錯誤位置,然後造成無法連接密封形成結構至框架。
保持結構(3242)之一目的是要在接合框架(3310)時,排列充氣室(3200),因為充氣室(3200)的保持結構(3242)形狀維持(可能在不同深度)在框架連接區域(3312)與框架(3310)的干涉部(3314)之間定義的空間(圖29)。
保持結構(3242)之另一目的是要藉由避免在這兩部件之間的相對側面與垂直釋放移動以保持充氣室(3200)在框架(3310)。氣室連接區域(3240)可包括至少一保持部件(3244),且可有至少一互補框架連接區域(3312)。氣室連接區域(3240)可包括一或多個保持部件(3244)(圖10)。除了避免在充氣室(3200)與框架(3310)之間的相對側面與垂直運動,保持部件(3244)之另一目的是要避免在這兩部件之間的相對縱向運動。充氣室(3200)的其餘部件可包括一比保持結構(3242)與氣室連接區域(3240)更有彈性的材料。
在一形式中,氣室連接區域(3240)是利用一堅硬或半硬材料構成,例如高硬度矽或TPE、塑膠、尼龍、抗溫材料、聚丙烯、及/或聚碳酸酯。氣室連接區域(3240)可利用不同於充氣室(3200)其他部件的材料構成。例如,氣室連接區域(3240)可為一分離組件,永久連接、整體結合、或機械互鎖充氣室(3200)的連接部(3202)(圖10)。請即參考圖6,充氣室(3200)的連接部(3202)可有實質有與氣室連接區域(3240)的保持結構(3242)相同的厚度。氣室連接區域(3240)可包括一舌部(3211),該舌部構成及配置經由一通道部(3211.1)配對接合,例如一框架(3310)的通道部。如此,通道部(3211.1)可形成一用於舌部(3211)的配對部件,且反之亦然。同時,舌部(3211)與通道部(3211.1)可為特定尺寸以最大化此區域的密封表面區域。
從框架接合及移除充氣室
充氣室(3200)可固定地附接框架(3310),但亦可移除地附接框架(3310)。圖12顯示充氣室(3200)在相對框架(3310)的連接位置。氣室連接區域(3240)在此範例中只包括兩保持部件(3244),設置在連接區域(3240)的相對側,例如,在後側與前側。圖12與13顯示通過兩倒鉤(3246)的截面圖;而圖17顯示未提供倒鉤(3246),形成例如一通道或凹部(3211.1)的另一截面圖。彈性倒鉤(3246)是一咬接壓合固定構件類型,以提供高保持力(避免意外脫離),且亦允許相當容易意欲移除。在圖17,氣室連接區域(3240)與框架(3310)只以一舌與凹部類似方法固定在一起。框架(3310)與保持結構(3242)可為特定形狀,使得在保持部件(3244)接合框架之前,舌部(3211)與通道部(3211.1)接合。此有助於排列保持部件(3244)用於連接。
每一保持部件(3244)可採取一倒鉤(3246)(圖6與13)有一前沿面(3246.1)與一尾隨面(3246.2)的形式。當充氣室(3200)與框架(3310)移入彼此接合時,前沿面(3246.1)經調適接合框架(3310)的框架連接區域(3312)的一導入面(3312.1)。當保持部件(3244)推入定位時,該保持部件會變形。同時,框架連接區域(3312)的上與下區域與框架(3310)的干涉部(3314)亦可能略微變形。同時,保持結構(3242)亦可能略微變形,尤其接近保持部件(3244)(例如,參閱圖27與28中的虛線)。請即參考圖195至198,框架連接區域(3312)的變形與框架(3310)的干涉部(3314)是從允許變形程度的觀點控制,且變形的區域會在透過使用凸件(3294)發生。在本技術之一範例中,設有六個凸件(3294),在干涉部(3314)附近且對著其隔開。凸件(3294)的間隔與位置將干涉部(3314)的變形區域侷限於只接近保持部件(3244)的區域。凸件(3294)亦可對著氣室連接區域(3240)的內表面鄰接及變形,以當充氣室(3200)接合框架(3310)時,在這些接觸點的氣室連接區域(3240)與框架連接區域(3312)之間提供更堅固的接合。請即參考圖199至202,充氣室(3200)的氣室連接區域(3240)設有缺口(3295)以適合凸件(3294)。缺口(3295)是溝槽,以在組裝充氣室(3200)與框架(3310)期間,減少氣室連接區域(3240)對著凸件(3294)的摩擦。一旦倒鉤(3246)以足夠量推入,倒鉤便會以徑向感向外咬合,使得倒鉤(3246)假定在圖13所示的保持位置。咬合動作造成使用者可聽見聲音,諸如再確保喀聲,提供聲音給使用者或患者有關已建立正確連接。在保持位置中,倒鉤(3246)的尾隨面(3246.2)接合框架連接區域(3312)的一保持面(3312.2),如圖13所示。在本技術之一範例中,藉由形成足夠硬度的氣室連接區域(3240),此再確保喀聲便亦可促成,接近氣室連接區域(3240)的硬度為最大。此硬度可藉由疊合模製達成。 從圖13可看出,倒鉤(3246)的表面與框架連接區域(3312)是以特定方式形成角度,以促進在充氣室(3200)與框架(3310)之間的滑動連接。例如,如上述,前沿面(3246.1)與導入面(3312.1)可使用符合彼此的某些角度形成,使得這些至表面可相當容易彼此滑動接合。同樣地,尾隨面(3246.2)與保持面(3312.2)可相對彼此形成角度,一旦連接便可幫助保持框架(3310)與充氣室(3200)。在尾隨面(3246.2)與保持面(3312.2)之間的角度是被選取的,使得一施加的拉力(例如,通常沿著鼻枕(3130)的軸)足以使倒鉤(3246)向內彎曲,藉此從框架(3310)釋放充氣室(3200)。此拉力不需要患者(1000)先向內徑向偏移倒鉤(3246),例如,藉由在前-後方向擠壓充氣室(3200)。不過,由於涉及角度,所以倒鉤(3246)的徑向偏移會獨自發生,因為施加軸拉力。在本技術之一範例中,氣室連接區域(3240)偏移,且從框架(3310)解開充氣室(3200)可藉由掐充氣室(3200)及拉充氣室(3200)遠離框架(3310)進行。
從圖13可看出,充氣室(3200)經由氣室連接區域(3240)附接框架(3310),且保持部件(3244)藉由倒鉤(3246)接合框架連接區域(3312)。而且在此圖顯示,框架連接區域(3312)的保持面(3312.2)與倒鉤(3246)的尾隨面(3246.2)咬合且彼此齊平。對於患者從框架(3310)分離充氣室(3200)而言,患者必須使用足夠力拉關於框架(3310)的充氣室(3200),以靠著尾隨面(3246.2)克服保持面(3312.2)的阻力。在本技術之一範例中,掐充氣室(3200)會減少使充氣室(3200)從框架(3310)分離所需的軸拉力。藉由改變這些表面(3312.2、3246.2)彼此接合的角度,此阻力可「調節」或選擇性調整到想要的程度。愈接近垂直這些表面(3312.2、3246.2)是有關患者(1000)從框架(3310)分離充氣室(3200)所施加力的方向,需要較大力使分離。此角度在圖14顯示為β,其中,尾隨面(3246.2)是與有關的一標稱垂直軸(3246.4)(對應充氣室(3200)至框架(3310)軸拉方向)形成角度。當β增加時,從框架(3310)分離充氣室(3200)所需的力會增加。此外,當β增加時,患者(1000)會覺受分離更為突然。在一範例中,大約75度的角度β已發現可對患者產生舒適的分離感覺。在進一步範例中,β可從30度改變成110度、或從40度改變成90度、或從65度改變成85度,以產生防止分離的理想程度。此已選擇以降低意外分離的可能性,且只允許由患者(1000)進行必要分離。
當患者(1000)附接充氣室(3200)至框架(3310)時,角度α(在標稱垂直軸(3246.4)與前沿面(3246.1)之間的角度)同樣可「調節」或選擇性調整到需要的特定力程度。當角度α增加時,接合保持部件(3244)與框架連接區域(3312)所需的力會增加,且患者接合這些組件(3244、3312)的接合感覺會變得更突然。換句話說,當保持部件(3244)的前沿面(3246.1)沿著框架連接區域(3312)的導入面(3312.1)滑動時,使用者可在角度α減少時,經歷平穩的接合感覺。在一範例中,大約30度的角度α已發現可對患者(1000)產生舒適的接合感覺。在進一步之範例中,角度α可從50度改變化成70度、或從15度改變化成60度,以對接合產生理想阻力程度。
此外,由於充氣室(3200)與框架連接區域(3312)的接合與分離的感覺與力可調節或選擇性彼此獨立調整,所以角度α與β可選擇使患者感受固定的阻力程度,此不同於脫離的阻力程度。在本技術之一範例中,角度α與β可選擇使得角度β大於角度α,使得患者感覺固定充氣室(3200)與框架(3310)的阻力少於分離的阻力。換句話說,患者感覺從框架(3310)分離充氣室(3200)較不容易將其連接。
從圖4可看出,本技術之一範例包括一對保持部件(3244、3245)。此圖式亦顯示,示範性保持部件(3244、3245)不同尺寸。特別地係,此圖顯示設置在氣室連接區域(3240)前部的保持部件(3245)較窄於設置在氣室連接區域(3240)後部的保持部件(3244)。藉由使保持部件(3244)不同尺寸,患者(1000)只可在一方向中固定充氣室(3240)至框架(3310)。此一配置顯示在圖10。此可在接合期間避免患者挫折,減少由於不正確固定出現患者介面(3000)損壞,確保密封形成結構(3100)是在正確方向,以對著患者氣管提供適當密封,且藉由減少或避免接觸患者(1000)的鼻中隔及/或上嘴唇提供舒適度。
在圖10中,兩框架連接區域(3312、3313)顯示接合對應的保持部件(3244、3245)。在此描述的範例顯示較窄的前保持部件(3245)為定尺寸,符合較窄的前框架連接區域(3313)。同時,較寬後保持部件(3312)接合對應尺寸後框架連接區域(3244)。諸如一保持部件有獨特尺寸接合一對應獨特尺寸框架連接區域的配置具有優點,患者只可固定充氣室(3240)至框架(3310)。藉由限制固定的方向,可避免患者(1000)不正確組裝患者介面(3000)且接納次佳的治療,由於不當組裝患者介面(3000)。有關本技術之此特別範例描述的配置對於患者(1000)是有效益,患者可不容易看見如何正確接合組件,由於視覺問題或患者(1000)可能在黑暗房間(例如,睡眠前的臥室)組裝患者介面(3000),因為如果組件正確排列,患者(1000)只可完全組裝患者介面(3000)。
如上述,倒鉤(3246)上面的前沿面(3246.1)與尾隨面(3246.2)的角度對於患者介面(3000)的組裝與解開提供最適宜阻力量是重要的。同時,上述同樣對於分別保持部件(3244、3245)與框架連接區域(3312、3313)有固定尺寸是有效益,使得組裝時可確保組件的正確方向。保持部件(3244、3245)與框架連接區域(3312、3313)的正確尺寸有助於使充氣室(3200)導向框架(3310)。換句話說,框架連接區域(3312、3313)與保持部件(3244、3245)可彼此尺寸緊密一致,使得框架連接區域的周邊與保持部件(3244)的周邊有助使保持部件(3244)朝向及排列在框架連接區域(3312)。此可能對患者由於疾病(例如,關節炎)具有限回復度、或患者不管在睡眠前於黑暗臥室能見度減少或受限視覺的地方組裝患者介面(3000)是有益的。同時,藉由使保持部件(3244、3245)與框架連接區域(3312、3313)尺寸化以彼此緊密一致,此可確保在充氣室(3200)與框架(3310)之間的密封藉由促進兩組件之間的穩固連接維持。此外,在保持部件(3244、3245)與框架連接區域(3312、3313)之間的緊密一致可使充氣室(3200)等間隔排列在框架(3310)。在本技術之一範例中,0.3mm(公釐)至2mm(公釐)的不同可合併在保持部件(3244、3245)與框架連接區域(3312、3313)之間。
亦應瞭解,上述與上述框架(3310)與充氣室(3200)之間的連接可與其他類型面罩一起使用。此特徵亦可適用於鼻罩或全面罩。鼻梁下密封的面罩(諸如小型鼻罩或小型全面罩)亦可合併在此所述的連接部件。此外,沒有前額支撐的面罩亦可包括這些連接部件。亦可想像,本技術之範例(包括在鼻峰下密封的面罩,諸如設有鼻枕(3130)或鼻支架/鼻凸緣(3101)的面罩)亦可使用這些連接部件。
充氣室與框架固定與移除序列
圖25至29顯示充氣室(3200)的連接部(3202)與框架(3310)的框架連接區域(3312)的一序列截面圖。這些序列圖顯示接合充氣室(3200)至框架(3310)的程序。雖然這些圖只顯示接合一保持部件(3244)至一框架連接區域(3312),但應瞭解,可有一個以上的保持部件(3244)與一個以上的框架連接區域(3312),如圖10所示與上面的討論。因此,在充氣室(3200)與框架(3310)的接合序列期間,可能發生所述接合序列的一個以上示例,以達成完全接合充氣室(3200)與框架(3312)。
圖25顯示充氣室(3200)的連接部(3202)與框架(3310)的框架連接區域(3312)的截面圖,其中,連接部(3202)與框架連接區域(3312)是彼此接近但未接觸。箭號指出連接部(3202)與框架連接區域(3312)會在一起。應明白,對於這些圖而言,為了簡化,充氣室(3200)與框架(3310)的附加部件沒有包括在內。因此,亦應明白,框架連接區域(3312)與框架連接區域(3312)的干涉部(3314)兩者是框架(3310)的兩部件,例如可從圖13看出。而且,應明白,框架連接部(3312)與框架連接部(3312)的干涉部(3314)可透過接合序列彼此相對移動。請即重新參考圖25,此圖顯示,當密封唇(3250)與保持部件(3244)兩組件未接觸框架(3310)時,密封唇(3250)未變形且保持部件(3244)未變形。
圖26顯示保持部件(3244)的倒鉤(3246)開始接觸框架(3310)的框架連接區域(3312)。具體地,此圖顯示倒鉤(3246)的前沿面(3246.1)接觸框架連接區域(3312)的導入面(3312.1)。在此圖式中,保持部件(3244)與框架連接區域(3312)只彼此接觸,使得保持部件(3244)未偏移。同時,密封唇(3250)還沒有偏移,因為密封唇還未接觸框架連接區域(3312)的干涉部(3314)。如上述,前沿面(3246.1)的角度α將開始影響阻力,使用者將感覺到充氣室(3200)與框架連接區域(3312)的接合,因為前沿面(3246.1)將開始磨擦接觸導入面(3312.1)。
圖27顯示進一步循著接合序列的充氣室(3200)與框架(3310),使得保持部件(3244)受到接觸框架連接區域(3312)的偏移。在此圖可看出,框架連接區域(3312)與框架連接區域(3312)的干涉部(3314)是較接近連接部(3202)。在此圖亦顯示,倒鉤(3246)的前沿面(3246.1)接觸較接近保持面(3312.2)的導入面(3312.1)之一部分。換句話說,倒鉤(3246)可看出移動較靠近固定框架連接區域(3312)且相對圖26顯示的位置移動。如前述,連接部(3202)與充氣室(3200)的氣室連接區域(3240)亦可受到患者(1000)產生的掐力偏移。圖27亦指出,保持部件(3244)已受到接觸框架連接區域(3312)的偏移,且虛線顯示保持部件(3244)的輪廓處於未變形狀態。圖27亦顯示密封唇(3250)還未接觸框架連接區域(3312)的干涉部(3314),且因此,密封唇(3250)未變形。雖然,此圖未顯示,但亦應瞭解,框架連接區域(3312)可能由於將強迫一起的這些部件(3312、3244)的力量而偏離保持部件(3244)。
在圖28中,充氣室(3200)與框架(3310)幾乎固定,且保持部件(3244)幾乎完全接合框架連接區域(3312)。在此圖式中,保持部件(3244)仍然變形,但倒鉤(3246)接觸框架連接區域(3312)的不同部分。具體地,倒鉤(3246)的尾隨面(3246.2)目前接觸框架連接區域(3312)的保持面(3312.2)。同時,由於尾隨面(3246.2)與保持面(3312.2)彼此接觸的角度,保持部件(3244)與框架連接區域(3312)可藉由使偏移的保持部件(3244)返回其未變形狀態的固有傾向加以接合,實際上在到達特定插入距離之後,拉緊這些部件。圖28亦使用虛線顯示保持部件(3244)處於未變形狀態的輪廓。同時,在此圖式中,可看出,密封唇(3250)接觸框架連接區域(3312)的干涉部(3314)。此時,在接合序列中,密封可藉由接觸密封唇(3250)與框架連接區域(3312)的干涉部(3314)開始形成。密封唇(3250)亦可藉由對著框架連接區域(3312)的干涉部(3314)的接觸而略微偏移。
圖29顯示充氣室(3200)與框架(3310)藉由接合保持部件(3244)的倒鉤(3246)與框架連接區域(3312)而完全固定。在此圖式中,保持面(3312.2)可靠著尾隨面(3246.2)相對齊平。保持部件(3244)亦不再受到框架連接區域(3312)的接觸而偏移。保持部件(3244)從偏移或變形狀態返回未變形狀態,如圖28所示,當倒鉤(3246)與保持部件(3244)從圖28顯示的位置移至圖29顯示的位置時,便產生可聽見喀聲。此再確保可聽見喀聲是有效益,在於提供回應給患者(1000)關於充氣室(3200)與框架(3310)完全接合。藉由完成接合之後提供此回應給患者(1000)患者(1000)可有信心地使用患者介面(3000),充氣室(3200)與框架(3310)可固定接合且當患者(1000)睡熟及接收治療時不致分開。
此外,當充氣室(3200)接合框架(3310)時,如圖29所示,可達成想要的密封接觸程度。密封唇(3250)可見到對著框架連接區域(3312)的干涉部(3314)偏移。藉由如圖顯示的偏移,由於密封唇(3250)的傾向,密封唇(3250)可使用足夠力使本身緊靠架連接區域(3312)的干涉部(3314),以使其返回其不變形狀態,使得想要的密封可在這些組件之間產生。此外,當進行治療時,充氣室(3200)內的空氣壓力增加時,迫使密封唇(3250)偏向框架連接區域(3312)的干涉部(3314),藉此增加在此區域的密封力。即使壓縮密封在保持結構(3242)與框架連接區域(3312)之間形成,當充氣室(3200)接合框架(3310)時,壓力制動密封亦在密封唇(3250)與框架連接區域(3312)的干涉部(3314)之間形成,當其內的空氣壓力增加時,接合便加強。在特定範例中,壓縮密封不是空氣緊密可能造成漏氣。
同時,如果需要非常大量壓縮組件形成壓縮密封,此可能阻礙充氣室(3200)對框架(3310)的容易接合與分離性,可能需要雙隻操作或要特別用力。因此,在本技術之一範例中,壓縮密封功能主要用於保持目的,而不是密封,且壓力致動密封功能主要用於建立及維持空氣密封目的。應明白,此封閉效果可能在充氣室(3200)與框架(3310)之間的周邊接合發生。例如,圖17顯示處於同樣偏移狀態的密封唇(3250)在從保持部件(3244)分開的區域緊靠框架連接區域(3312)。此外,在圖5可看出,例如,密封唇(3250)在充氣室(3200)的周邊延伸。藉由使密封唇(3250)在充氣室(3200)與框架(3310)之間的接合周邊向內延伸,想要的密封程度可在整個此區域達成,藉此避免不想要的加壓空氣洩漏。
此外,應瞭解,密封唇(3250)可使用迫使這些部件分開的力對著框架連接(3312)的干涉部(3314)壓下。不過,由於倒鉤(3246)的尾隨面(3246.2)與框架連接區域(3312)的保持面(3312.2)的結構接合所引起的摩擦力應足以抵抗密封唇(3250)的力量傾向返回未變形狀態,且從框架(3310)分開充氣室(3200)。
至於移除充氣室(3200)與框架(3310),應瞭解,此程序實質上為上述程序的相反順序。換句話說,使用者可藉由在相對方向拉動這些組件從框架(3310)分離充氣室(3200),且圖29的圖式為分離程序的開始,且圖25為代表充氣室(3200)與框架(3310)完全分離的圖式。在接近氣室連接區域(3240)掐充氣室(3200)或掐氣室連接區域(3240)及拉開框架(3310)有助於從框架(3310)移除充氣室(3200)。亦設想到,為了抓緊之目的,患者(1000)可在任何地方掐充氣室(3200),例如,鼻枕(3130)或支撐部(3150)且只將其拉開框架(3310)。當拉動時,扭轉運動亦有助於使充氣室(3200)從框架(3310)脫離。
硬對硬連接
氣室連接區域(3240)與框架(3310)可組裝及固定,如圖25至29所示。如上述,氣室連接區域(3240)及/或保持結構(3242)可包括半硬材料,例如,高硬度矽(硬度高於充氣室(3200))/TPE、塑膠、尼龍、聚丙烯、聚醯胺、及/或聚碳酸酯。氣室連接區域(3240)能以一連續環或橢圓形、兩C型夾子、一C型夾子、或一單連續體的形式構成,但只圍繞在充氣室(3200的一部分。夾子的功能如同一彈簧夾子,且可為C型或雙C型的形式。彈簧夾子的彈簧力可由氣室連接區域(3240)的彈性提供,該彈性可靠著框架連接區域(3312、3313)或框架(3310)的干涉部(3314)拉伸。在另一範例中,一夾子形式可能不需要,且只有保持部件(3242、3244)永久及直接連接沒有氣室連接區域(3240)的充氣室(3200)、及/或保持結構(3242),用於接合連接區域(3312、3313)。亦設想到,本技術之一範例亦可包括框架(3310),該框架包含相同或類似於氣室連接區域(3240)的半硬材料。藉由製造框架(3310)與半硬材料的氣室連接區域(3240),可建立一「硬對硬」連接或接合介面。當組裝患者介面(3000)時,此「硬對硬」連接、連同氣室連接區域(3240)與框架連接區域(3312)的結構特徵,可提供患者(1000)有關充氣室(3200)與框架(3310)之間確實連接的感受(例如,藉由提供一可聽見咬合固定或再保證喀聲)。由於在充氣室(3200)與框架(3310)之間的牢固有助於確保患者(1000)透過患者介面(3000)接納最佳治療,提供患者(1000)確實牢固的設計是有效益。一如在此描述的硬對硬連接亦可能有利的,在於可添加由密封形成結構(3100)形成密封的穩定度。對照於一硬對軟或軟對軟連接,其中充氣室與框架之任何一者或兩者是利用軟材料製成,不容易使關節炎手容易正確接合充氣室與框架,尤其是在黑暗的房間。
雖然保持部件(3242、3244)描述為提供在充氣室(3200),且連接區域(3312、3313)提供在框架(3310),可將位置變換在框架的保持部件與在充氣室的連接區域。同時,在一部件上可有一保持部件與一連接區域,其為對應另一部件的一連接區域與一保持部件。
製造充氣室的方法
製造充氣室(3200)的程序可包括下列步驟:模製氣室連接區域(3240)在一第一工具;從該第一工具移除模製的氣室連接區域(3240);插入氣室連接區域(3240)在一第二工具;及模製充氣室(3200)之一部分,包含在第二工具的連接部(3202)。氣室連接區域(3240)可化學結合及/或機械互鎖至連接部(3202)。
在一形式中,當充氣室(3200)與框架(3310)一起組裝時,密封唇(3250)構成及配置成干擾框架連接區域(3312)的干涉部(3314)(圖13)。在使用中,當組裝框架連接區域(3213)的干涉部(3314)時,密封唇(3250)引起彈性彎曲遠離一靜止位置(圖6),且至少部分因為彈性體材料,對著干涉部(3314)(圖12)推動以阻止或避免在密封唇(3250)與干涉部(3314)之間空氣洩漏。雖然密封唇(3250)已描述設有充氣室(3200),但密封唇可設置在框架(3310)。雖然已描述一密封唇,但可設有兩或多個密封唇、至少一充氣室(3200)與至少一框架(3310)。
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
注意,在本技術之一形式中,許多結構部件形式一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之部分,例如,一頭帶組件(可只單純稱為織帶)。在本技術之另一形式中,這些部件一或多者位於框架(3310)。例如,一彎曲接頭(3305)可整個或部分設置在頭帶上面、或在框架(3310)上面。同時,延伸(3350)可執行與彎曲接頭(3305)相同的功能,且整個結合固持臂(3302)。
使用上,本技術之患者介面(3000)的密封形成結構(3100)可藉由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圖75、76與166)固持在密封位置。在一形式中,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包括頭帶。應明白,在本技術之一形式中,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可稱為織帶。
頭帶可經由一頭帶連接器以移除地連接患者介面之一部分,諸如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
織帶
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可包括至少一織帶(3301)(參閱例如圖65)與至少一固持臂(3302)(參閱例如圖67)。織帶(3301)可利用一彈性體材料製成,且可有彈性特性。換句話說,織帶(3301)可彈性拉伸,例如,藉由患者施加的拉伸力,且一旦釋放此拉伸力,便返回或縮回至原長度的自然狀態。織帶(3301)可利用(或包含)任何彈性體材料製成,諸如聚氨酯纖維、TPE、矽等。織帶(3301)的材料亦可為上述材料之任何一者與其他材料的組合。織帶(3301)可為一單層或多層織帶。織帶(3301),特別係在使用過程側帶部(3315、3316)接觸患者(1000),可為針織、編織、編辮、模製、擠出或其他形成。織帶(3301)可包括或可利用一織物材料製成,諸如編織材料。此材料可包括人造或自然纖維,另一方面,提供想要與有利的表面特性,諸如有觸感特性與皮膚舒適。另一方面,織帶(3301)的材料可包括彈性體材料,用於提供想要的彈性特性。整個織帶(3301),包括側帶部(3315、3316)、與背帶部(3317)可全部拉伸。此使織帶(3301)的整個長度拉伸,導致舒服力移位輪廓。為了使織帶(3301)拉伸使用,織帶(3301)的長度可小於患者的平均小頭圓周。例如,在一範例中,織帶(3301)的長度可小於590mm(公釐),且在另一範例中,可小於500mm(公釐)。不過,提供給患者不同長度的織帶(3301),此取決於患者頭部圓周。例如,一小尺寸織帶可為490mm(公釐)長度,且一大尺寸織帶可為540mm(公釐)。在一些情況,此意謂織帶(3301)的長度不需要大距離(即是,小尺寸織帶用於大頭部圓周)拉伸,對於此類患者將不需要高頭帶張力,且當小尺寸織帶(3301)拉伸到較長的長度時,亦沒有平滑力移位展開輪廓。
織帶(3301)在特定部分(例如,從框架(3301)至接近患者臉頰的位置)藉由插入固持臂(3302)成為硬化。織帶(3301)可採用空心織帶的形式。織帶(3301)在固持臂(3302)上面可當成凸紋,當滑至固持臂(3302)可附接在接近框架(3301)的固持臂(3302)之一端。
在一範例中,織帶(3301)(包括側帶部(3315、3316)與背帶部(3317))是藉由經編一織物材料製成。織帶(3301)是一3D編織物,藉由電腦控制編織成一單整體件。紋線與縫接的變化可在沿著織帶(3301)的各種不同位置發生,以調整在特定位置的織帶(3301)的彈性、力量、與耐久性。例如,在缺口、插入點或鈕孔(3303、3304)、與背帶部(3317a、3317b)分叉點(3324)的位置,可編織一額外的凸紋,提供強化織帶(3301),以當織帶(3301)在重複與延伸使用期間拉伸時,避免在這些位置受到高應力而使織帶(3301)故障/破壞。織帶(3301)的編織方法(即是經編)與彈性織物材料(例如聚氨酯纖維)兩者可在水洗及弄乾織帶(3301)之後使織帶(3301)的彈性復原。換句話說,可在定期清洗織帶(3301)的延伸使用之後,維持織帶(3301)的彈性,且因此延長織帶的操作壽命。
在圖65至73中,織帶(3301)顯示一單連續織帶設有兩套口端(3311、3313),兩套口端可經由一彈性接頭(3305)直接附接一框架(3310)。不過,應明白,織帶(3301)可包括多條個別織帶,該等織帶可彼此直接連接,例如,縫接或超聲波焊接。在圖65中,織帶(3301)及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顯示沒有任何調整或變化構件。此調整可提供,不過,可藉由改變織帶(3301)附接一患者介面(3000)或比織帶(3301)更硬的其他連接元件,諸如一彈性接頭(3305)。請即參考圖72,此外(或者),允許藉由增加一機構做調整,諸如在背帶部(3317)或側帶部(3315、3316)滑過梯鎖夾(3305.1)(如在圖71至73顯示);或藉由分別調整織帶(3301)的彈性長度及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在圖65顯示的範例中,織帶(3301)有一管狀結構,採用自圖68至70的個別示意圖,該管狀結構指出為一橢圓形或圓形,分別指定圓形或橢圓形(3321a-d、3323a-e),其外表面為面向看者,以實線表示;及(無法看見的)內壁,面離看者,以虛線表示、以及根據圖66的截面圖。不過,應明白,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可採用任何其他形狀,諸如平面、或片狀形、單層、多層或疊層結構。織帶(3301)可有一縱軸,該縱軸應為實質平行於紙面,織帶(3301)為沿著該縱軸延伸(參閱例如圖65的虛線)。
織帶(3301)可有強化縫接以改善耐久性及減少或避免故障點。例如,在鈕孔(3303、3304)及亦在分叉成兩背帶部(3317a、3317b)的位置、在分叉點(3324)的織帶(3301)區域當拉伸時會受制於高壓。材料的傾向在分離區段(3326)為彼此分離,且因此在這些區域的強化縫接是處理此問題的一方法。在一範例中,中央縫合線是沿著織帶(3301)的中心縱軸且功能是強化縫接。同時,織帶(3301)的遠側端與在鈕孔(3303、3304)的孔口可超音波焊接以融合任何雜散纖維及加強在這些區域的織帶(3301)。有利地,此亦可避免在延長使用與重複清洗後的織帶(3301)纖維磨損。其他技術可想像用於強化及加強套口端(3311)、遠側緣與鈕孔(3303),可包括諸如扁平帶的附加材料。扁平帶亦可包括商標與標誌資訊。
圖123至125顯示在上背帶部(3317a)與下背帶部(3317b)之間的分離區段(3326)的逐漸詳細圖。上背帶部(3317a)的邊緣與下背帶部(3317b)應明白不是非常平滑,因為編織處理,且應更瞭解,這些圖以放大顯示邊緣,使得可得見不完整性。藉由眼睛,在上背帶部(3317a)與下背帶部(3317b)邊緣的起伏將不會如此容易見到,且通常患者(1000)無法觸覺辨別。此外,點畫使用在這些圖以顯示背帶部(3317a、3317b)的織法,而分離區段(3326)顯示空白,因為分離區段(3326)沒有材料。
圖126至131顯示設有分叉點(3324)的各種不同詳細圖,其中上背帶部(3317a)與下背帶部(3317b)是從一側帶部(3315、3316)分開。在這些圖中亦顯示加強段(3325),該加強段可包括位在或接近分叉點(3324)的額外縫接或焊接。加強段(3325)有助於避免由於來自上背帶部(3317a)與下背帶部(3317b)的重複分離的應力使側帶部(3315、3316)分離及/或扯裂。換句話說,加強段(3325)在接近分叉點(3324)的應力集中位置上提供額外力量。在這些圖亦顯示在各種不同分離角度θ的上面背部(3317a)與下背帶部(3317b)。這些圖可瞭解顯示,當上背帶部(3317a)與下背帶部(3317b)彼此以大角度θ展開時,加強段(3325)在分叉點(3324)上面提供額外力量。
請即參考圖176至181,在本技術之一範例中,織帶(3301)的端部有一加強段(3327),該加強段具有在織帶(3301)的端部上面褶曲的材料。除了焊接端部(3311.1、3313.3)之外,在此區域提供進一步加強效果(參閱圖81)。加強段(3327)的材料可為不同於織帶(3301)的材料。加強段(3327)可避免或抑制患者(1000) 沿著從此區域開始的縱軸扯裂或撕裂織帶(3301)。加強段(3327)幫助提供視覺與觸覺指示給患者(1000)有關如何從固持臂(3302)移開織帶(3301),因為此指示有助於識別鈕孔(3303、3304)的位置。加強段(3327)的角落(3328)已切成圓形角,使得角落(3328)在遠側自由端(3302.1)大約符合固持臂(3302)的圓形角落(參閱圖50、52、55、57、58、60)。此提供更美、令人喜愛之隱密安裝的固持臂(3302)。圓角落(3328)設置有軟邊緣,可避免如果使用尖角可能發生的臉部刮傷。
固持臂
圖67顯示一固持臂(3302)的範例。如圖所示,固持臂(3302)可採用一新月或半圓形狀。固持臂(3302)可有一通常延伸與平坦結構。換句話說,固持臂(3302)遠比厚(進入紙平面的方向)為大的長與寬(在紙平面從頂至底的方向)。固持臂(3302)有三度空間形狀,在三個軸(X、Y與Z)中有彎曲。雖然固持臂(3302)的厚度可實質一致,但固持臂的高度在其長度各處改變。固持臂(3302)的形狀與尺寸之目的是要嚴格符合患者臉頰,以保持不唐突及提供患者臉部與頰框架。固持臂(3302)的端部(3319a、3319b)可為圓形及/或相對於固持臂(3302)的其餘略有角度。雖然固持臂(3302)可為平坦,如圖67的紙平面所示,但應明白,進入圖67的紙平面的方向固持臂(3302)亦有一想要的空間結構,具體地,為了要改善對準患者臉部的形狀,諸如患者臉頰或頭側區域的形狀(參閱例如圖71與72)。固持臂(3302)可有一縱軸,應瞭解是實質平行紙平面的軸,固持臂(3302)為沿著該軸延伸(參閱圖67的虛線)。
固持臂(3302)比織帶(3301)更硬且比鼻罩框架(3310)不硬。具體地,固持臂(3302)及/或織帶(3301)使得固持臂(3302)在組合上有一形狀,且在到織帶(3301)的至少一方向或在至少一軸(或附近)增加硬度。同時,固持臂(3302)可導引或定義織帶(3301)拉伸的方向或路徑。換句話說,患者可在實質平行固持臂(3302)的縱軸 方向中拉伸織帶(3301)。在其他方向的織帶(3301)拉伸會導致固持臂(3302)相對於鼻罩框架(3310)的不想要旋轉。固持臂(3302)的剛性使固持臂(3302)偏向其自然、不旋轉、不糾纏、且不變形狀態。在某種程度上,此允許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自行調整頭帶。自行調整功能可避免手動縮短或拉長頭帶的材料長度,然後記得該調整的長度。此典型已是討厭的程序,因為在臉部兩側的頭帶必須每次縮短或拉長。當不需要此高頭帶張力程度維持良好的密封力時,可能使患者無法使頭帶勒緊。在顯示的範例中,織帶(3301)有一管狀或類似套管結構。換句話說,織帶(3301)是空心,以接納固持臂(3302)的插入,該固持臂經由鈕孔(3303)滑入織帶(3301)。在另一範例中,固持臂(3302)可至少在一位置永久連接織帶(3301),例如,在定位點,其為疊合模製或黏合以在固持臂(3302)與織帶(3301)之間形成一整體化學結合(分子黏附)。
織帶(3301)包括側帶部(3315、3316)與一背帶部(3317),該背帶部位在側帶部(3315、3316)之間。配戴時,側帶部(3315、3316)為調適沿著患者頭部的側部延伸,而背帶部(3317)為調適沿著患者頭部的背部延伸,如圖4至8與166所示。背帶部(3317)可包括兩、三或多個平行配置的織帶,特別用於提供穩定度。雖然較小背帶部(3317a、3317b)已示例為相等長度,但可預見,一背帶部較長於另一背帶部。愈大的用於背帶部(3317)的較小背帶部(3317a、3317b)數目,提供愈大的彈簧效果。換句話說,在製造織帶(3301)時,當相同尺寸較小背帶部(3317a、3317b)的數目增加,更多的張力施加在側帶部(3315、3316),側帶部會被背帶部(3317a、3317b)彼此拉靠近。在顯示的範例中,織帶(3301)的側帶部(3315、3316)分叉成兩背帶部(3317a、3317b)。在一範例中,相較於織帶(3301)的每一側帶部(3315、3316),每一背帶部(3317a、3317b)有半數量的聚氨酯纖維材料。在一範例中,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藉由在織帶(3301)與固持臂(3302)之間的一可移除地連接,經由一鈕孔(3303、3304)連接至鼻罩框架(3310),且固持臂(3302)經由機械互鎖永久連接鼻罩框架(3310)。在另一範例中,一利用TPE製成的彈性接頭(3305)可永久連接固持臂(3302)與鼻罩框架(3310)。彈性接頭(3305)與鼻罩框架(3310)疊合模製一起,用於永久連接,且彈性接頭(3305)經由機械互鎖永久連接固持臂(3302)。在另一範例中,彈性接頭(3305)可利用與固持臂(3302)相同的材料製成,例如,Hytrel®,且與固持臂(3302)整合一起,且彈性接頭(3305)經由機械互鎖永久連接鼻罩框架(3310)。織帶(3301)可經由一鈕孔(3303、3304)可移除地連接固持臂(3302)。
織帶(3301)接合固持臂(3302)是在接近鼻罩框架(3310)的一位置。此類型接合允許最大範圍運動,即是織帶(3301)的拉伸。此接合是可移除,以使織帶(3301)完全可自固持臂(3302)分離,且然後鼻罩框架(3310),以清洗織帶(3301)。接合的供能如同織帶(3301)的定位點,使得當織帶(3301)拉伸時,拉伸力導向外遠離定位點。請即參考圖48至60,在定位點的織帶(3301)的端部是由固持臂(3302)的至少遠側部緣、及/或一從固持臂(3302)延伸的凸出端(3306)保持。
熟諳此技者應明白,在此參考的固持臂(3302)可比織帶(3301)更硬,且允許固持臂使織帶(3301)有一形狀。固持臂(3302)在至少一軸(或附近)可更硬,且相較於可沿著至少一軸拉伸的織帶(3301),是無伸縮性。在另一範例中,固持臂(3302)在一實質平行其縱軸的方向中是可展開/可拉伸。雖然彈性體典型可拉伸,但一些熱塑性聚酯彈性體無法拉伸,但有彈性,例如,由DuPont®製造Hytrel® 5556。例如,固持臂(3302)可有一剪連結結構或伸縮結構,允許固持臂(3302)在一壓縮位置至一完全延伸位置之間移動。一可展展固持臂(3302)更適合較長臉形的患者(1000),使得可正確調整固持臂(3302)的長度。或者,固持臂(3302)可稱為一軛及/或一加固件。一軛可視為是一硬元件,調適支撐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織帶(3301)。一固持臂(3302)可視為是一硬元件,當配戴臉部時,該硬元件使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織帶(3302)成形。
固定織帶與固持臂
圖65顯示織帶(3301)的側帶部(3315、3316),每一者包括兩鈕孔(3303、3304)。鈕孔(3303、3304)可位於織帶(3301)的外表面,即是,當配戴時,表面離患者(1000),且調適接納固持臂(3302)以使固持臂(3302)插入管狀或套管狀織帶(3301)的內部、或從其移除。或者,鈕孔(3303、3304)可位於織帶(3301)的內表面。鈕孔(3303、3304)可取向及/或成形,使得固持臂(3302)可透過此鈕孔(3303)插入及/或移除,以組裝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而在使用期間,仍可避免意外從織帶(3301)移除或分離固持臂(3302)。如圖65所示,這可藉由提供有一縫隙狀結構的鈕孔(3303)達成,例如,類似並排或橫向至織帶(3301)的鈕孔。或者,如需要,鈕孔(3303)可橫跨向織帶(3301)。換句話說,鈕孔(3303、3304)的拉長延伸可實質與織帶(3301)與固持臂(3302)兩者的縱軸同軸延伸。特別由於織帶(3301)的彈性,此允許固持臂(3302)容易插入管狀或套管狀織帶或織帶(3301)的一部分,而同時避免意外移除。在織帶(3301)的遠側端頂端與鈕孔(3303)之間的織帶(3301)端部是包覆在固持臂(3302)的邊緣,且功能如同一定位點。固持臂(3302)或定位點的邊緣可為一固持構件。織帶(3301)的此端部亦稱為套口端(3311)。當配戴或脫掉患者介面(3000)而拉伸及調整織帶(3301)時,可避免織帶(3301)滑脫插入的固持臂(3302)。
請即參考圖185與186,固持臂(3302)可插入織帶(3301)的第一鈕孔(3303)。另一方法,織帶(3301)可經由鈕孔(3303)滑過固持臂(3302)。固持臂(3302)的遠側自由端(3302.1)經由鈕孔(3303)先插入織帶(3301)。固持臂(3302)進一步推向織帶(3301)內部,直到大部分或實質整個固持臂(3302)插入織帶(3301),使得織帶(3301)的端部可穩固定位在固持臂(3302)的邊緣。一些接近鈕孔(3303)的織帶(3301)的材料可調整在凸部(3309)的外側(3319)的下面(參閱圖38)。一旦插入織帶(3301),固持臂(3302)可在織帶(3301)內維持通常無限制浮動,如圖6至8所示。最重要地,鈕孔(3303)應在附接點上面,因為織帶(3301)的端部會對著固持臂(3302)的凸出端(3306)接合,以使織帶(3301)固定保至固持臂(3302),且當織帶(3301)拉伸時,亦對著凸出端(3306)拉。典型上,在固持臂(3302)與織帶(3301)之間的附接點位置比固定類型更重要,例如,在織帶(3301)使用一鈕孔(3303、3304)。請即參考圖182至184,在固持臂(3302)與織帶(3301)之間的固定類型可促使容易從固持臂(3302)移除織帶(3301),以分開清洗織帶(3301)。換句話說,織帶(3301)的清洗與清潔制度可不同於鼻罩框架(3310)的時間。患者(1000)在鈕孔(3303)附近略微拉伸織帶(3301)以從固持臂(3302)解開織帶(3301)。在解開織帶(3301)的遠側端之後,織帶(3301)可經由鈕孔(3303)從固持臂(3302)完全拉開。
此外(或者),固持臂(3302)附接織帶(3301)。固定可藉由固定或固定該固持臂(3302)的第二端(在插入是在接近鈕孔(3303)之後)至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織帶(3301)完成。固定可控制在一地方,如介紹描述部分的討論。在此,固持臂(3302)與織帶(3301)之間的連接不會沿著織帶(3301)的長度分佈,但會控制在相鄰鈕孔(3303)的區域。或者,此連接可建立在相鄰鈕孔(3304)的區域。藉由在織帶(3301)內推動固持臂(3302)及固定織帶與固持臂(3302)兩者至一外部組件(諸如一外夾子)以維持固持臂(3302)的織帶與個別端兩者,固定便可經由縫合、焊接、黏、熱熔、夾固、釘鈕、咬合一外罩在端部、及/或咬合外部進行。或者,織帶(3301)可用化學接合至固持臂(3302)。夾子亦可用來使織帶(3301)的端部附接在一鼻罩框架(3310)的個別端。同樣地,夾子可為鼻罩框架(3310)本身的一部分。
藉由本技術,當織帶(3301)配置順應固持臂(3302)形狀時,織帶仍可實質沿著其整個長度拉伸。因此,固持臂(3302)會形成想要的形狀,使定位穩定結構(3300)的壓力導到臉部的必要部分,而彈性的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維持其整個操作長度且可在固持臂(3302)上面自由伸縮。此外,固持臂(3302)可在冠狀面斷開管轉矩。同時,具體地,固持臂(3302)的陡彎(3307)可用來處理及分離在矢狀面的任何管轉矩。同時,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織帶(3301)可涵蓋固持臂(3302)且提供柔軟感覺及提高舒適度。
陡彎(3307)可對患者介面(3000)提供穩定度。如果患者(1000)睡其側部,在床上靠臉部側部的固持臂(3302)會向內推。陡彎(3307)會在冠狀面分離此運動以避免密封力斷絕。相較於下表面(面對患者臉),陡彎(3307)在上表面(面離患者臉部)會有較緊的轉向。陡彎(3307)的下表面有大於陡彎(3307)的上表面之半徑(洗淨),其使其平坦,且避免或減少由於接觸壓力較不集中,如果任何接觸患者鼻中隔及/或上嘴唇(從管重量或管轉矩所引起的鼻尖下降)所引起患者(1000)臉部條紋。在兩陡彎(3307)之間的距離約50mm(公釐)。
雖然顯示及討論關於在圖65至70顯示的特定範例,但應明白,織帶(3301)、或織帶側帶部(3315、3316)之每一者可只設有一鈕孔(3303、3304)。不過,可提供兩或多個鈕孔。或者(此外),織帶(3301)可以不是管狀或套管狀,但可有一平坦獨身或疊層結構。在此,藉由提供保持構件,可定位關於織帶(3301)的固持臂(3302),該保持構件包括在織帶(3301)的外表面(例如,使用時面離患者的表面)設置的一或多個環、套管狀部或套口。
此外(或者),在此所述的不同連接機構的組合可提供。例如,當藉由準備例如在標誌(3321b、3323b)區域的織帶(3301)的外表面提供一環或套管狀元件以固定緊鄰織帶(3301)時,固持臂(3302)可在相鄰例如織帶(3301)的套口端(3311、3313)之一單點或局部區域(如上述)附接織帶(3301)。換句話說,固持臂(3302)可藉由只固定其在一侷部點或區域以連接至織帶(3301),而功能如同織帶(3301)的一額外導引元件。此導引元件功能可由一環或鞘部或通道或織帶(3301)的套口提供,固持臂(3302)可在期內或透過其基於圖66所示織帶(3301)的形狀延伸。織帶(3301)可為管狀,但不必然圓筒形。此對於織帶(3301)允許最長的伸縮路徑。或者,固持臂(3302)可配置不附接在一或多個套口(例如,支撐固持臂某處中央之可感知長度鞘的單缺口端套口,或一對套口,每一者支撐固持臂的個別端),或複數個環沿著織帶(3301)的長度分佈。此導引元件功能性(不管是否附接在一端)允許固持臂(3302)相對於織帶(3301)實質自由運動或浮動。此結構將允許有與上面討論相同結構的優點與效益。此外,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固持臂(3302)不會在與織帶(3301)相同的方向中拉伸或彎曲。不過,固持臂(3302)可在一實質垂直其縱軸的平面上拉伸或彎曲。
在顯示與討論的範例中,固持臂(3302)不會延伸超過織帶(3301)的端部。不過,根據另一態樣,當延伸超過織帶(3301)時,固持臂(3302)可例如於相鄰個別套口端(3311、3313)的一點或區域附接織帶(3301)。在此一結構中,固持臂(3302)可使織帶(3301)有一形狀、幾何及/或硬度,且同時,提供用於連接一患者介面(3000)的結構構件,諸如一彈性接頭(3305)。此允許固持臂(3302)功能如同固持臂(3302)、以及一連接器兩者,用於分別連接織帶(3301)及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至框架(3100)、充氣室(3200)、或密封形成結構(3100)。
圖113至122顯示在套口端(3311、3313)與固持臂(3302)之間連結的詳細圖。圖113與114顯示在固持臂(3302)的個別凸出端(3306)周圍的套口端(3311、3313)。凸出端(3306)未顯示在這些圖,因為其被套口端(3311、3313)遮蓋。在固持臂(3302)的延伸(3350)(在下面深入討論)上的直段(3351)在延伸(3350)的外表面(3355)上顯示有標誌(3358)。標誌(3358)可為墊印、一凸面或一凹凸壓印,可在黑暗環境使用期間幫助患者(1000)定器件(3000)的方位。延伸(3350)的直段(3351)可見到是從個別套口端(3311、3313)的鈕孔(3303)向外延伸。直段(3351)的固持臂(3302)之一部分是在圖47至60顯示,且固持臂(3302)可促進在織帶(3301)與鼻罩框架(3310)之間的連接。圖114顯示類似圖113的圖,不過,直段(3351)的外表面(3355)沒有標誌。應迷白,圖113描述在一固持臂(3302)與個別套口端(3311)之間的連接,而圖114描述在另一固持臂(3302)與另一個別套口端(3313)之間的連接。藉由只在一外表面(3355)上安置標誌(3358),患者(1000)可使用觸感決定器件(3000)的方位以在黑暗環境幫助使用配件。圖114亦顯示透過鈕孔(3303)可見的凸緣(3359)。
圖115顯示類似圖114的特徵,但更詳細顯示圖,以更佳顯示在凸緣(3359)與套口端(3313)之間關係。圖116亦顯示類似圖113的特徵,但更詳細顯示圖,以更佳顯示標誌(3358)與在套口端(3313)的鈕孔(3303)。
圖117顯示圖114的更詳細圖,以更佳示意說明在套口端(3313)的鈕孔(3303)。圖118顯示更詳細圖113的圖式,以更佳示意說明在套口端(3313)的鈕孔(3303)。
圖119至122顯示類似在圖113至118顯示的特徵,不過在這些圖中,凸緣(3359)是從鈕孔(3303)拉出,以更佳顯示其設計。圖119與122顯示固持臂(3302),包括從套口端(3311)的鈕孔(3303)延伸的外表面(3355)上面的標誌(3358)。圖122應明白,顯示更詳細圖119的圖式。圖120與121顯示不包括標誌的另一固持臂(3302)。圖121應明白顯示圖120的更詳細圖式。
相對於固持臂拉伸織帶
從圖68顯示的範例可看出,兩固持臂(3302)插入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織帶(3301)的側帶部(3315、3316),固持臂(3302)藉由圍帶(3301)保持定位,而同時,織帶(3301)的套管狀結構允許織帶(3301)的至少部分拉伸或相對於固持臂(3302)移動。最好係,可拉伸部是實質部分,因為只有在定位點是織帶(3301)附接在固持臂(3302)。在一些範例中,當固持臂(3302)的端部(3319a、3319b)之一者移向且緊靠織帶(3301)的一個別套口端(3311)時,通常強加限制固持臂(3302)的運動,如圖69所示。例如,當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不是在患者頭部且織帶(3301)鬆脫,當插入的固持臂(3302)移動太遠向背帶部(3317a、3317b)時,其端部(3319b)可進入這些背帶部(3317a、3317b)之一者的缺口端。當背帶部(3317a、3317b)的寬度小於固持臂(3302)的寬度時,固持臂(3302)的端部(3319b)緊靠個別背帶部(3317a、3317b),其限制在此方向的進一步運動。
前述織帶(3301)附接固持臂(3302)亦可能影響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可調適的頭部尺寸。換句話說,藉由沿著固持臂(3302)提供織帶(3301)的較大長度,可增加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總可拉伸長度,使得即使較大圓周頭部在不需要增加織帶(3301)的拉伸性便可調適。此外,沿著固持臂(3302)的長度,可改變,其中,連接織帶(3301)。此將允許在不需要改變織帶(3301)的拉伸性,可調適甚至較大範圍的頭部尺寸與圓周。
織帶(3301)的長度從約400mm(公釐)至700 mm(公釐)。織帶(3301)的長度可約490 mm(公釐)。織帶(3301)對於大部分頭部尺寸可提供頭帶張力的舒適度。織帶可有特定性別的兩長度或尺寸,一為較長用於男性,另一為較短用於女性。最好係,對於每一性別可有織帶(3301)的兩尺寸/長度。頭帶張力的舒適度是從約2至約5牛頓。頭帶張力的舒適度是從約2.2牛頓至約4.7牛頓。當織帶(3301)於患者(1000)的小圓周頭部從490mm(公釐)拉伸至526 mm(公釐)時,使用一材料試驗機(Instron Machine)測量的頭帶張力是2牛頓。當織帶(3301)於患者大圓周頭部從490mm(公釐)拉伸至662mm(公釐)時,使用一材料試驗機測量的頭帶張力是4.4牛頓。為了測量,織帶(3301)的鈕孔(3303、3304)是附接在夾具。具100牛頓力量感測器的張力測試機器可使用。織帶(3301)可每分鐘延伸及保持在在預定延伸點(例如90.5mm(公釐)、73 mm(公釐)與108 mm(公釐)),且力量值(以牛頓為單位)可於每一延伸點做記錄。此測量不考慮織帶(3301)的材料對患者臉部或頭髮的任何摩擦。
在兩背帶部(3317a、3317b)之間定義的分離區段(3326)的長度從約180mm(公釐)至約220mm(公釐)。分離區段(3326)的長度可為200mm(公釐)。如果分離區段(3326)的長度不夠長,兩背帶部(3317a、3317b)將無法覆蓋患者頭部背面,且因此無法在治療期間維持其位置,且頭帶張力將無法市設成患者偏愛。如果分離區段(3326)的長度太長,兩背帶部(3317a、3317b)會在使用者耳朵的前面分開,且當在耳朵上面(而不是在上方/其周圍)移動會不舒服,且亦減少兩背帶部(3317a、3317b)有關於彼此的最大角度範圍。
在織帶(3301)的自然與未拉伸狀態,兩背帶部(3317a、3317b)彼此的角度θ可約0 o至約10o。在配戴患者介面(3000)後,兩背帶部(3317a、3317b)可彼此分離,使得角度θ可達約180 o。此允許180 o的最大角度範圍,然後,透過逐漸增加拉伸分開兩背帶部(3317a、3317b)提供大範圍減少頭帶張力。角度範圍可縮小至10 o預設角度至120 o最大角度。患者目前可在其頭部背面的張力下,使用單手或雙手使兩背帶部(3317a、3317b)移開或共移。藉由使兩背帶部(3317a、3317b)進一步彼此移開,分離區段(3326)可擴大,導致減少頭帶張力從2.5至5牛頓的不分割類型。根據一範例,頭帶張力可從約30%減少至約50%,或在另一範例,減少至約40%,如一力量感測器所測量。換句話說,對於患者的小圓周頭部而言,藉由擴大在兩背帶部(3317a、3317b)之間的分離,頭帶張力可從2牛頓減少至1.2牛頓。對於患者的大圓周頭部而言,藉由擴大在兩背帶部(3317a、3317b)之間的分離頭帶張力可從4.4牛頓減少至2.64牛頓。
固持臂(3302)可如此允許沿著織帶(3301)的長度通常無限制地移動,附接織帶(3301),或可相鄰其端部之一者。
如圖70所示,討論的結構允許織帶(3301)(且因此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在長度中拉伸及擴張。此伸長對於織帶(3301)的這些部分是沒有限制,這些部分未接觸或平行固持臂(3302),但亦伸長,尤其織帶(3301)的彈性伸長可達在固持臂(3302)的區域。此彈性伸長可容易地從呈現標誌(3321a-d、3323a-e)的圖68與70的固持臂(3302)長度的比較(雖然拉伸織帶(3301)但保持相同)獲得,視覺化呈現織帶(3301)長度與固持臂(3302)長度的關係。藉由比較圖68與70可容易獲得,固持臂(3302)在根據圖68的未拉伸狀態,分別沿著標誌(3321a至3321c)、與標誌(3323a至3323d)延伸。相對地,在根據圖70的拉伸狀態,固持臂(3302)只沿著標誌(3321a至3321b)、與標誌(3323a至3323c)延伸。從其可更明白,織帶(3301)亦在且沿著固持臂(3302)包括在織帶(3301)的區域拉伸。不過,固持臂(3302)在織帶(3301)的拉伸期間保持未拉伸。
應明白,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可包括一或多個固持臂(3302)。雖然上面討論專注在一固持臂(3302)與織帶(3301)的關係,但應注意,在圖68至70顯示的範例包括兩固持臂(3302),一設置在織帶(3301)的每一個別側帶部(3315、3316)。雖然最後參考一固持臂(3302),上述解說如此同樣可適用於兩或多個固持臂(3302)連接一鼻罩框架(3310)。
允許如在此所述織帶(3301)相對於固持臂(3302)拉伸之一可能有利屬性可能是患者介面(3000)、連同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可在不需要分離任何織帶或其他連接部件便可由患者(1000)配戴與脫掉。此可能對在睡眠前於黑暗臥室使用器件(3000)的患者(1000)是很有幫助,在於患者不需要能夠看見連接或分離各種不同組件固定或移除患者介面(3000)。不過,患者(1000)只可能需要配戴或脫掉患者介面(3000)及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且在配戴的情況,亦可能需要定位密封形成結構(3100)。不過,此可能全部可藉由感覺、無需看便可完成。
不過,保有的優點是允許從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分離充氣室(3200)或密封形成結構(3100)。例如,若要清潔充氣室(3200)或密封形成結構(3100),在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未弄濕可能想要清洗。為了此目的,此可藉由分離這些組件促成。
固持臂與鼻罩框架
圖47至60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進一步範例之固持臂(3302)與一鼻罩框架(3310)。
圖47至49與54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一固持臂(3302)與一鼻罩框架(3310)及其間連接的截面圖。接近固持臂(3302)的一陡彎(3307),一延伸(3350)是被一接頭(3356)連接。同時,接近陡彎(3307)是固持臂(3302)的一凸出端(3306),可保持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一側帶部(3316)的套口端。在這些圖中,鼻罩框架(3310)可見出是在一鉤(3353)與延伸(3350)的一可密閉段(3354)附近形成。一缺口(3335)亦可形成在接近鼻罩框架(3310)圍繞可密閉段(3354)的鼻罩框架(3310)。缺口(3335)可以疊合模製程序形成,藉由該疊合模製程序,鼻罩框架(3310)可形成及附接在固持臂(3302)的可密閉段(3354)附近。根據此一範例之固持臂(3302)可從Hytrel®形成,且鼻罩框架(3310)可從聚丙烯(PP)形成。Hytrel®是想要用於形成固持臂(3302),因為此這材料可防止蠕動。由於這些材料不能整體結合,所以鼻罩框架(3310)在此範例可疊合模製在固持臂(3302)以形成固定連接。亦應注意,在此範例中,延伸(3350)與固持臂(3302)可成型一部件。鼻罩框架(3310)可在個別延伸(3350)連接固持臂(3302),該等延伸位於相對遠側自由端(3302.1)。延伸(3350)可包括一直段(3351)、彎曲(3352)、與一鉤(3353)的依序接合。鉤(3353)與彎曲(3352)之一部分形成可密閉段(3354)。
應明白,連接延伸(3350)至固持臂(3302)的接頭(3356)可提供彈性的目標點,且接頭可成形及形成以允許在一想要方向與程度形成彎曲。因此,一旦配戴患者介面(3000)且固持臂(3302)被來自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織帶的張力重壓,固持臂(3302)可在接頭(3356)彎曲,以使其臉部框架形狀,而有助保持鼻罩框架(3310)在相對於患者臉部的想要位置。
圖50與51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固持臂(3302)連接至一鼻罩框架(3310)的分別透視與詳細透視圖。圖51採用虛線進一步顯示可密閉段(3354),且由鼻罩框架(3310)疊合模製以固定鼻罩框架至固持臂(3302)的端部。缺口(3335)可看出,如圖47至49所示,透過鼻罩框架(3310)與固持臂(3302)的鉤(3353)完全形成一通道。
圖52與53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一鼻罩框架(3310)連接固持臂(3302)的分別頂端與詳細上視圖。在圖52中,尺寸 L指出在顯示方向的固持臂(3302)的長度。具體地,一固持臂(3302)的額定長度L是114mm(公釐)。這些圖特別顯示接頭(3356)可如何連結延伸(3350)至凸出端(3306)與陡彎(3307)之間的固持臂(3302)。
圖55至57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固持臂(3302)與一鼻罩框架(3310)的分別側視圖、前視圖與透視圖。在圖55中,尺寸H指出在顯示方向的固持臂(3302)的高度。具體地,一固持臂(3302)的額定高度H是33mm(公釐)。固持臂(3302)與延伸(3350)可形成一部件,然後藉由使鼻罩框架(3310)疊合模製在固持臂(3302)的延伸(3350)的可密閉段(3354)以連接鼻罩框架(3310)。延伸(3350)可藉由一相對於固持臂(3302)的樞軸轉動方法或垂直轉動的彎曲以調適鼻尖下降。由於延伸(3350)具有比固持臂(3302)的其餘部分較小高度、較少材料,且藉由陡彎(3307)從固持臂(3302)的其餘部分分離,所以延伸(3350)的彎曲是局部在一地方,且在固持臂(3302)的其餘部分開始彎曲之前發生。此可減少密封力崩潰的可能性。
圖58與59分別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固持臂(3302)與一鼻罩框架(3310)的局部分解與詳細局部分解圖。鉤(3353)與延伸(3350)的可密閉段(3354)可從鼻罩框架(3310)分開見到。鉤(3353)與可密閉段(3354)的形狀可在這些圖見到,且應明白,當鼻罩框架(3310)疊合模製時,這些部分可形成以確保與鼻罩框架(3310)的較強機械互鎖。明確地係,這些圖顯示,可密閉段(3354)可在鉤(3353)部與擴口端一起形成,以提供鼻罩框架(3310)的保持表面。在本技術之另一範例中,可密閉段(3354)可包括一缺口,用以在鼻罩框架(3310)的疊合模製期間抑制固持臂(3302)在模具中。當鼻罩框架(3310)疊合模製在固定件周圍時,一模具可透過此缺口插入,以穩定固持臂(3302)。這可能是有效益,因為疊合模製的壓力可使固持臂(3302)在成型製程期間移位,使得與鼻罩框架(3310)形成不太理想的機械互鎖。
圖60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一固持臂(3302)的透視圖。其顯示永久連接鼻罩框架(3310)以前的固持臂(3302)。如上面的討論,固持臂(3302)可包括一鉤(3353)與一可密閉段(3354),以經由機械互鎖連接鼻罩框架(3310)。此永久連接固持臂(3302)至框架(3310)。藉由固持臂(3302)與框架(3310)永久連接一起,此意謂,當清潔時,在組裝/解開患者介面(3000)期間,有較少分離的部件及減少遺失部件的可能性。
患者上的定位與與穩定結構
圖71至73顯示本技術之一範例。在此,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包括一織帶(3301),該織帶有側帶部(3315、3316)、及一背帶部(3317),該背帶部包含兩背帶部(3317a、3317b),沿著患者頭部背面平行延伸。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包括兩固持臂(未在圖顯示),每一者包含在套管或狀織帶(3301)的個別側帶部(3315、3316)。固持臂(3302)使織帶(3301)、及因此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有一預定形狀或想要形狀及/或硬度。例如,織帶(3301)的側帶部(3315、3316)有一特定彎曲,該彎曲度順應患者臉部附近的想要輪廓(在圖52、54、58、與60中的彎曲(3323)),其可藉由提供個別成形的固持臂(3302)達成。在顯示的範例中,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連接框架(3310)、充氣室(3200)或密封形成結構(3100),用於提供可呼吸氣體(諸如空氣,最終可呼吸加壓空氣)給患者氣管。在顯示的範例中,此可呼吸氣體經由連接患者介面(3000)的軟管或管(4180)提供。短管(4180) 可在其另一端(未在圖顯示)連接可呼吸氣體的來源,諸如一增壓器或呼吸器,用於提供加壓可呼吸空氣。患者介面(3000)可包括一框架部或框架(3310),用於使患者介面(3000)的結構完整性及/或用於連接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可經由一在織帶(3301)及/或固持臂(3302)上提供的單獨連接器構件(未在圖顯示)連接框架(3310)、充氣室(3200)或密封形成結構(3100)。
圖74至77顯示類似在圖71至73顯示的特徵,不過在圖74至76與77顯示的範例描述在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及鼻罩框架(3310)之間的不同連接。在側帶部(3315、3316)之每一端,有一套口端(3311、3313),如圖65與81所示。這些套口端(3311、3313)藉由例如在圖47至60顯示的個別固持臂的凸出端(3306)保持在固持臂(3302)(在這些圖中無法看見,因為固持臂是在側帶部(3315、3316)中)。雖然在圖74至77無法看見,但應明白,在此範例中,圖81描述的端部焊接(3311.1、3313)用來關閉套口端(3311、3313),使得可靠著凸出端(3306)保持。固持臂(3302)然後藉由疊合模製以永久及機械式附接在鼻罩框架(3310),例如,如圖47至60所述。
定位與穩定結構的分叉背帶
根據一態樣,織帶(3301)及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結構是有效益。具體地,在背部提供兩織帶或背帶部(3317a、3317b)可罩住頭部且藉由適當定位該等織帶以調整張力向量,例如藉由展開。提供兩背帶部(3317a、3317b)亦允許更佳的支撐與穩定度、以及增加彈性度,以避免頭部背面具體敏感區域。背帶部(3317a、3317b)是要罩住頭部在頭頂,以維持定位與接合。在一範例中,上背帶部(3317a)是設置接近頂骨,且下背帶部(3317b)是設置接近斜方肌的枕骨或上部纖維(即是接近脖子的後頸或頸背),此取決於患者的特別頭部形狀與背帶部(3317a、3317b)的分叉量。下背帶部(3317b)可構成接合患者頭部在(或低於)枕外隆凸的位置。對照於需要材料長度調整(縮短或拉長)先前面罩的頭帶,由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提供的張力可只藉由開啟或關閉在兩背帶部(3317a、3317b)之間的相對角度加以調整。為了減少頭帶張力,當配戴患者介面(3000)時,兩背帶部(3317a、3317b)在頭部背面為進一步分開。為了增加頭帶張力,使兩背帶部(3317a、3317b) 靠近一起。此調整方法優於只允許預設增量調整頭帶張力的缺口織帶,Velcro™ (完整環狀織物)織帶,其需要一些嘗試固定及解開直到獲得想要的頭帶張力;或者,透過一帶扣使織帶成螺圈環,此比減少頭帶張力較容易增加,因為透過用於勒緊的帶扣拉動織帶。同時,患者(1000)害怕接納錯誤的頭帶張力或改變頭帶張力。
除了透過材料的彈性或透過縮短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側帶部(3315、3316)的總長度增加兩者相等鬆緊度之外,在頭部背面的兩較小織帶或背帶部(3317a、3317b)為相等長度且無法調整。例如,一滑動機構(未在圖顯示)可提供,以使織帶(3301)疊合至不同程度,如此改變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整體長度。非獨立可調整織帶長度允許兩背帶部(3317a、3317b)使其本身自然置中在頭頂。兩背帶部(3317a、3317b)可對稱或不對稱。換句話說,上背帶部(3317a)可自然地安置在頭頂端,而下背帶部(3317b)可自然地安置在接近枕葉或其下方的頭部背面。此可降低手動過度勒緊一織帶的可能性,以補償另一太鬆造成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不合適。此再次不僅導致不舒服,且亦負面影響治療順從性。兩背帶部(3317a、3317b)的聚集寬度可實質等於一側帶部(3315)的寬度。當配戴患者介面(3000)時,可感覺美觀舒適以及對患者提供一視覺指示件以整背帶部(3317a、3317b)。雖然已描述兩背帶部(3317a、3317b),但可提供頭帶張力不同調整程度。當織帶(3301)處於自然狀態且未拉伸時,兩背帶部(3317a、3317b)為部分分開,使得一縫隙存在其間,用於當配戴患者介面(3000)時,指引或指示患者調整背帶部(3317a、3317b)。此可改善調整頭帶張力的直覺性,且在有時沒有前面罩,視覺指出如何調整頭帶張力。
如上面所指出,兩或多個接頭可提供,以從三、四或多個單獨織帶建立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而不是一連續整件的織帶(3301)。此可能使組裝複雜化,但可簡化製程。接頭可安置在側帶部(3315、3316)與兩背帶部(3317a、3317b)之間的分叉點(3324),或在背面置中。接頭可縫合、焊接、或疊合模製且可合併高摩擦材料以幫助減少在頭部上的運動。高摩擦材料可包括移印、矽膠印,以增加織帶(3301、3317a、3317b)與患者皮膚或頭髮之間的相對表面摩擦,以維持織帶(3301、3317a、3317b)在患者頭部上面的位置。高摩擦材料只可提供在背帶部(3317a、3317b)的患者接觸面,由於固持臂(3302)可相對患者臉面執行側帶部(3315、3316)的維持部分的一些或多數功能。
高摩擦材料亦可添加至背與側帶部(3315、3316、3317a、3317b)的內表面,以減少織帶靠著患者臉部或頭髮滑動。對於臂或側帶部(3315、3316)而言,此將幫助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保留在臉頰及在背帶部(3317),可停止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滑過頭部的背面。此材料可印刷、鑄造或模製在表面上面、或合併接頭、縫合或焊接處理,如上所述。減少織帶滑動的另一方法是有從織物材料凸出的彈性紗。
而不是從位在接近鼻罩框架(3310)的鈕孔(3303、3304)插入,如圖65所示,固持臂(3302)可選擇性從設置接近該分叉點(3324)的一缺口(3308)插入,其中,該分叉點是被該位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分叉。一旦插入固持臂(3302),材料彈性可用來使固持臂(3302)鉤回至小背帶部(3317a、3317b)(上或下背帶部)之一者的缺口。此可避免固持臂(3302)移動,如此使其附接在定位。否則,鈕孔(3303、3304)可永久縫合、模製或關閉,以使固持臂(3302)陷在織帶(3301)內。
在背部的分離區段(3326)可包括用於穩定性的兩、三或多個織帶。一類似描述的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可亦使用具全臉部(遮蓋鼻子與嘴)或鼻罩。在背部可有兩或多個織帶(可為與側帶相同寬度)先前面罩的其他定位與穩定結構,其中,下背帶典型靠著患者頭部在(或低於)枕外隆凸上面的地方。此背帶不是可拉伸或彈性,但可調整長度,且背帶可偏向返回預設角度,以避免在集中點與一單側帶起皺紋與扭曲。例如,預設角度於兩背帶之間的分離可為45°,以遮罩及接合患者頭部,且背帶可於配戴與脫掉患者介面彼此相對樞軸轉動,以使患者介面附接在一位置,以對著患者臉部提供張力給密封形成結構。兩背帶偏向返回45o角度,且因此功能只用於遮罩患者頭部背面,用以穩定患者介面,且無法維持從45o角度偏離的角度。
藉由本技術之使用,提供及使用固持臂(3302)可能影響織帶(3301)的可拉伸長度。此可允許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適合各類型的頭部尺寸。此可有效地為一「通用尺寸」的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此意謂囊袋外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更可能適合患者,即使患者先前未嘗試或使用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本技術可提供一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允許容易配戴與脫掉患者介面(3000)。具體地,此可能意謂,不像一些其他定位與穩定結構,當脫掉面罩(3000)時,張力設定不必改變及/或不會失去。固持臂(3302)可定義一想要的形狀,為了舒服與能見度,確保眼睛與耳朵周圍能有空間。織帶(3301)的織物可讓皮膚呼吸及自然出汗,沒有從流汗建立及保持表面熱與凝結物的矽、泡沫或塑膠。
在織帶(3301)的背面提供兩織帶(3317a、3317b)允許遮罩患者頭部,及藉由展開兩織帶以調整施力的分佈,及獨立改變其位置。除了透過材料的彈性或透過藉由縮短在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織帶總長度以增加兩者相等鬆緊度之外,在頭部背面的兩較小背帶部(3317a、3317b)為相等長度且無法調整。
彈性接頭(3305)
圖19、71至73、75、76與166亦顯示連接該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至有關充氣室(3200)的框架(3310)。尤其,在固持臂(3302)與框架(3310)的接頭(3305)可為彈性及/或彈性變形。因此,當患者(1000)配戴時,密封形成結構(3100)可調適各種鼻唇角度(例如,如圖2e所示)。因此,應明白,此接頭(3305)的彈性可使框架(3310)、充氣室(3200)、與其他相關組件在相對於固持臂(3302)的一些軸附近移動。在本技術之一形式中,框架(3310)與充氣室(3200)可在固持臂(3302)的個別端部之間定義的軸附近,經由彈性接頭(3305)旋轉。藉由此一配置,密封形成結構(3100)可在許多可能鼻唇角度,對著患者(1000)鼻子的前緣區域形成一角度。
從圖18、19、75、76與166可看出,密封形成結構(3100)是保持靠在患者(1000)鼻子的下面,在一範例,靠著患者氣管,諸如鼻孔。密封形成結構(3100)的適當位置是靠著患者鼻孔達成截頭錐體(3140)有效密封的重要因素,使得使用最小保持力便可減少加壓空氣的洩漏。當截頭錐體(3140)從密封形成結構(3100)的支撐部(3150)軸向延伸時,可能的優點是允許在有關患者鼻子的患者介面(3000)的方向有某程度的彈性度以達成最佳密封。此彈性度是可能有利的,因為患者可能需由一普通患者介面所調適的多種鼻唇角度(參閱圖2e)。此彈性度可藉由提供一彈性接頭(3305)在一示範性患者介面(3000)中完成。在本技術之一範例中,彈性接頭(3305)可安置在框架(3310)與固持臂(3302)之間。在此一示範性配置中,框架(3310)可包括促進具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固持臂(3302)之彈性接頭(3305)彎曲的材料。在另一配置中,其可為經由延伸(3350)彎曲的固持臂(3302),以使密封形成結構(3100)的適當位置靠著患者鼻子的下面。此外,亦設想到,彎曲可部分在兩部件發生。在預想配置的任何一者中,想要的結果在於患者介面(3000)可在關於患者鼻子的下面旋轉,使得可調適各種不同鼻唇角度。此由彈性接頭(3305)提供的彈性允許彈墊(3131)更有效對著患者鼻孔或鼻子提供舒服力。沒有彈性接頭(3305),彈墊(3131)在適應多種鼻翼角度及維持穩定度會沒有效果,由於當來自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張力對著患者氣管使密封形成結構(3100)保持在密封位置時,支撐部(3150)與充氣室(3200)將已處於局部或完全塌陷狀態。
此彈性接頭(3305)可藉由從具彈性係數之足以使接頭(3305)彈性的材料形成框架(3310)及/或固持臂(3302)加以提供,而維持足夠硬度以確保有效密封。此外(或者),框架(3310)及/或固持臂(3302)可結構化成形以使此區域有彈性。換句話說,框架(3310)及/或固持臂(3302)可成形以在接頭(3305)的區域允許有必要的彈性度。此可藉由移除這些結構的一些部分完成,使得減少其硬度以允許彎曲。
本技術之此態樣的進一步可能優點在於減少有關固持臂(3302)與框架(3310)的彎矩。如圖19、71至73與75所示,固持臂(3302)可成形以符合患者臉部的輪廓。同時,當密封形成結構(3100)接合患者鼻孔時,可使框架(3310)移位,由於在密封形成結構(3100)、充氣室(3200)、與框架(3310)(對著鼻子由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保持)之間的相對有限彈性度。藉由在框架(3310)與固持臂(3302)之間提供一彈性接頭(3305),當患者配戴患者介面(3000)時,有關這些結構的彎矩可減少,因為一些相關力可散發至接頭的彎曲。這可能會是有效益,因為患者介面(3000)然後在使用期間受到較少力,以減少磨損與裂開。同時,藉由使這些力散發至彈性接頭(3305)的彎曲,可減少固持臂(3302)及/或框架(3310)的彎曲。這可能會是有效益,因為如果固持臂(3302)成形以符合患者臉部,那麼使其彎曲可能減少適合性,造成對患者不舒服。這對於框架(3310)的彎曲是同樣地,且框架(3310)的彎曲亦可能使密封形成結構(3100)從患者鼻子移位。
亦應明白,在上面討論的配置中,使固持臂(3302)堅硬是有效益。藉由利用足夠硬材料形成固持臂(3302)及/或使固持臂(3302)成形使其足夠硬,可確保彈性接頭(3305)不會使密封形成結構(3100)從患者鼻子移位。換句話說,適當扣合與有效密封可藉由足夠硬的固持臂(3302)維持對患者臉部想要一致性程度達成,而允許充份移位密封形成結構(3100),使得可接合患者鼻子及提供有效密封。固持臂(3302)可從在23℃時有180 MPa彎曲模數與180 MPa(26)拉伸模數的Hytrel®形成。亦應明白,在本技術之一態樣中,患者介面(3000)可構成,使得彈性變形只發生在密封形成結構(3100)及在框架(3310)與固持臂(3302)之間的彈性接頭(3305)。
在描述沒有一彈性接頭(3305)的本技術之範例中,固持臂(3302)的延伸(3350)可執行如上述彈性接頭(3305)的類似功能。
定位與穩定結構的張力向量
如上述,示範性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可有利地設置有關患者頭部的頭帶張力向量,使得有關密封形成結構(3100)的壓縮向量可適當地與患者鼻子或鼻孔一致。如圖72、73、75與76所示,向量V描述指出力的一示範性方向與大小,以在使用時,迫使密封形成結構(3100)靠著患者(1000)的鼻子。藉由使示範性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操作上附接密封形成結構(3100),在患者(1000)配戴時,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張力使用方向力與向量大小V,足以迫使患者介面(3000)靠著患者(1000)的鼻子或鼻孔。向量的觀念可如下的解釋。為了適當及/或有效在患者(1000)的鼻孔附近形成密封,當使用如在本技術之此範例所述的鼻枕(3130)時,密封形成結構(3100)應在與密封形成結構(3100)的個別支撐部(3150)的縱軸實質同軸的方向中迫使靠著患者鼻孔。力的大小亦必須足以使密封形成結構(3100)在鼻孔的周圍封閉,但不會如此之大使相對地軟性密封形成結構(3100)引起不適或變形。因此,描述為向量V的力大小與方向必須提供給密封形成結構(3100)。不過,使織帶(3301)覆蓋眼睛且沿著患者鼻子的側部或越過耳朵是不理想。此可能對患者(1000)不舒服與崩壊。兩點力與向量控制允許織帶(3301)緩和地穩定面罩(3000),且將鼻枕(3130)拉入定位且與患者氣管形成氣力密封。
為了當從患者臉部的特定區域移置時,克服需要提供所需方向與大小密封力的此問題,可提供上述的固持臂(3302)及/或框架(3310)。固持臂(3302)及/或框架(3310)可充當一調節器,用於使張力從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轉移至密封形成結構(3100),而允許織帶(3301)導離患者眼睛。換句話說,由於張力,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可在一個別固持臂(3302)及/或框架(3310)(足更硬)的一端產生一力,傳輸此有同等方向與大小之力至其相對端,其中,設置密封形成結構(3100)。因此,密封形成結構(3100)可靠著患者鼻子迫使形成有效密封。另一方法說,固持臂(3302)及/或框架(3310)用來使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從密封形成結構(3100)結構式分離,而持續維持適當方向與大小的密封力。
如上述,在特定範例中,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織帶(3301)可圍繞固持臂(3302)。為了促進在前段描述的分離力而維持織帶(3301)與固持臂(3302)的此類似鞘形配置,固持臂(3302)可沿著至少其一部分包括一平滑表面。藉由沿著固持臂(3302)提供一平滑表面,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織帶(3301)可以相對自由及/或低摩擦方式,沿著固持臂(3302)延伸及/或壓縮。換句話說,除了在套口端(3311)之外,織帶(3301)可散佈在固持臂(3302)上,其中,套口端附接在固持臂(3302)。而且,藉由減少沿著固持臂(3302)的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摩擦,可避免無關與不想要的力,此可能造成密封形成結構(3100)的氣力密封損失或崩潰及/或不舒服配合。
有多層疊壓織帶的先前面罩的一些定位與穩定結構是利用不同材料製成,這些材料提供彼此永久疊壓的不同彈性程度。先前面罩的其他定位與穩定結構使用縫接或接合劑永久連接多層織帶一起。對照下,本技術之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有一織帶(3301),可釋放性接合固持臂(3302)。此允許個別清洗來自固持臂(3302)與框架(3310)的織帶(3301)。可釋放性接合設置在使用織帶(3301)的套口端(3311)的小區域局部範圍(接近框架(3310)的固持臂(3302)邊緣),該套口端允許從與框架(3310)的連接點,實質拉伸織帶(3301)的整個長度。先前面罩的其他定位與穩定結構可使用一調整帶扣或Velcro™以調整一或多個頭帶的長度(通常藉由縮短長度),以調整在患者臉部的患者介面(3000)的頭帶張力。對照下,本技術之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不需要長度調整,以調整頭帶張力,且特別對於有關節炎手的患者是有益的,這類患者可能沒有小肌肉運動技能以適當調整帶扣或Velcro™以調整頭帶張力,尤其在黑暗房間。
製造織帶
一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是製造成形(例如,一部件成形加以形成,亦稱「全成形」,不需要切掉任何實質材料量),藉此產生很小或甚至沒有廢材料。或者,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可分成數個分節,每一分節是製成個別成形(例如,藉由編織),且然後彼此固定。圖132示範有至少兩區域(例如冠部或後部(210)與織帶(220))的單獨、整體無縫結構,其中,至少兩區域是從一接合(接合是連接在織帶(220)與後部(210)之間)延伸,其中,織帶(220)是在不同角方位延伸至後部(210)。後部(210)與織帶(220)是以連續處理形成(即是製造組件的材料在與組件的形狀是以單獨步驟形成),此為不同於製成一材料片且然後切成形的處理(此將不認為單獨步驟)。圖132亦顯示織帶(220)是在不同角度或方向拉伸或延伸至後部(210),不需要接縫或額外形成步驟。
一編織組件,諸如一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是當構成一部件編織元件時定義為「整體編織結構」的形成,即是實質沒有額外縫接或結合處理。
如圖133所示,織帶(220)可形成(例如,編織彎,圓編或3D編組)為連續件,其後會被切割,因為此程序可進一步增加製造效率。
以連續方法編織各種不同定位與穩定結構段可有效益的,因為需要非常少(或不需要)額外製造步驟以縫合、融化、黏或固定接合段。因此,製程可減少步驟,減少材料廢物量,在接合段之間的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實質沒有接縫,且沒有特別接縫與縫隙的利用織物製成的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對患者可更舒服。
技術
許多技術可根據本技術用來製造一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成形,只有少或甚至沒有廢材料。本技術可產生單一、整體、無縫結構的定位與穩定結構。可產生單一、整體、無縫結構之技術包括紗線機械處理,包含織合(諸如編織)、交織及/或編結(包括編織、編結與鉤編)。3D印刷的替代技術亦可建立一有整體、無縫結構之定位與穩定結構。
根據本技術之製造技術可有一或多個下列特徵:(1)產生少或甚至沒有廢物;(2)產生一對患者舒服之定位與穩定結構;(3)產生一舒適之定位與穩定結構;(4)產生一可呼吸之定位與穩定結構;(5)產生一可減少臉部條紋之定位與穩定結構;及/或6)產生一重量輕之定位與穩定結構。
編結–編織
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可藉由編結形成,諸如編織(例如,穿引紗或線以形成一編織物)。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可藉由橫編或圓編形成,不過亦可使用其他形式編織。橫編與圓編是有效益的,因為可建立一整體無縫結構之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橫編或圓編機器可用來建立一緯編或一經編。各種編織處理(包括圓編與雙經編或緯平編)可用來製造(一些)定位與穩定結構組件。橫編可有一些優點,包括但未侷限於(1)有能力設置浮紗在例如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織帶內,以提供額外緩震性或蓬鬆性;及/或(2)有能力在定位與穩定結構織帶的上或下表面之任一者上面包括額外紗線環,如此建立一軟厚絨布材料的效果,例如,或建立完整環織物,用於接合一鉤帶緊固件;及/或(3)有能力編織三維(3D)間隔織物結構,其為相鄰在單一整體定位與穩定結構構造內的雙面編織結構。
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主要是從多紗線形成,該紗線為透過一相互成環處理機械操縱,以產生各段有不同物理性質的單一整體結構。
圖134示意說明,一緯編織物(64)的條紋、或一穿線環接合另一穿線環的方向。單一穿線環的緯螺圈(85)或方向是在圖135顯示。圖136與137示意說明一基本閉環經編(90)。圖138示意說明一經編平針織物結構的範例,其中,紗是以曲折方式在垂直方向中編織,其交結其他經紗、且條紋略微平行於緯螺圈延續。
請即參考圖136至139,經編(90、90-1)包括彼此平行延續的條紋與緯螺圈,而在一緯編(100)中,條紋為垂直於編程延續。本技術之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可藉由經編或緯編之任何一者形成。一經編(例如、經平、拉舍爾經編、或經平絨)典型更防止抽絲,便於機器操作,且可利用多重紗(允許使用多色顏或紗類型)。一緯編(100)可使用單一紗形成;不過,亦可使用多紗。本技術之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可使用一經編或一緯編構成。 相較於梭織物,編織物可有不同的拉伸力特性。編織物典型比梭織物更有彈性,梭織物只可在一方向拉伸(取決於所利用的紗),且因此,編織物可對患者提供更舒服適宜。編織物可採用一方法構成,該方法為織物有雙向伸縮,即是,在一第一方向定向的第一紗的彈性低於在一第二方向定向的紗。此配置想要沿著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織帶,使得織帶可沿著其長度拉伸,但未越過其寬度,反之亦然。或者,編織物可有四向拉伸,即是一第一方向與一第二方向的紗,且兩者有彈性,使得施加於織帶將允許在縱向與橫向兩者中拉伸。
圖142顯示的範例顯示一織帶(1200)有紋理或緯螺圈(1250),且示意說明紋理或緯螺圈的方向如何影響拉伸。編織物在緯螺圈的方向傾向更容易拉伸。因此,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可設計在特定方向拉伸且在其他方向更防止拉伸。例如,織帶(1200)將傾向在其寬度方向A(從患者臉部至頭部背面)拉伸且可沿著織帶的長度有限度拉伸。此結構可在縱向增加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穩定度,而提高適宜的範圍。織帶(1200)可在特定方向構成拉伸且在其他方向可防止拉伸,以提高密封患者臉部的方法,更能使織帶(1200)將一面罩組件保持在患者臉部。
請即參考圖140與141,一織帶(1105)包括一頂部(1102)、一後部(1104)、與一下部(1106)。下部(1106)可在一接分處分叉或分出以形成頂部(1102)與後部(1104)。相較於後部(1104),頂部(1102)的角方位可不同,例如頂部(1102)可在約30-110度、或約90度或垂直於後部(1104)延伸。編織的方向、或編織的紋理或緯螺圈(1150)的方向可改變,以調整在特定區域的織物之形狀或拉伸。例如,紋理或緯螺圈(1150)可在一頰區域構成彎曲織帶以避免妨礙患者眼睛。此外,如圖141所示,紋理或緯螺圈(1150)可彎曲(如箭號B所示)成一裂縫,藉此形成頂部(1102)與後部(1104)。頂部(1102)與後部(1104)的此結構可使織帶穩定在患者頭部的定位,且如此更使織帶(1105)以提高密封患者臉部的方法保持一面罩組件在患者臉部。
織帶(1105)可支撐一患者介面(3000)(例如,一鼻罩)在患者臉部上。一連接器(1120)可用來使織帶(1105)附接在患者介面(3000),且一空氣回路(4170)可經由患者介面(3000)傳遞可呼吸氣體至患者氣管。在示意的範例中,患者介面(3000)位在患者鼻子下方,且靠著患者鼻子的外表面密封。
本技術之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可更包括一凹部、通道、層及/或凸件。此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可藉由圓編或橫編以一部件形成。凹部或通道可使用具有比編織物較硬或剛性材料強化,藉此硬化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硬化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可較佳穩定面罩在使用者臉部的定位。用於硬化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材料可包括塑膠,諸如尼龍、聚丙烯、聚碳酸酯、或較高硬度織物,諸如編織繩纜。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硬化可置於患者頭部的多骨區域,例如臉頰、後頭部或頭頂。在編織處理期間或之後,強化結構可在編織處理期間插入,例如,一較硬或較平紗或一硬聚合體元件可插入編織建構。股線或硬組件的功能將可耐得住張力及忍受應力,例如,由於勒緊定位與穩定結構織帶作為治療,或更佳穩定面罩,或協助充當耦聯劑或緊固劑,以固定定位與穩定結構件至面罩界面。
或者,凹部或管道可加墊以增加舒適度。例如,凹部或管道可填滿泡沫、凝膠、浮紗、環紗或其他緩震性材料。
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可藉由橫編或圓編形成,其中,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有織邊。即是,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可形成有一最終成型結構,使得定位與穩定結構組件的邊緣實質沒有用來構成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紗端。使定位與穩定結構組件形成成品形狀之優點在於紗不會被切割,且如此較不有鬆開,且可能需要較少最終精制步驟。藉由形成成品邊緣,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完整性可維持或甚至加強,且不(或較少)需要後處理步驟,以(1)避免鬆開定位與穩定結構組件;及/或(2)建立獨特且軟的邊緣(諸如以超音波切割及密封「軟邊緣」在織物-泡沫-織物層壓材料上面);及/或(3)提高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美感與耐久性特性。
本技術之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可藉由一規則或不規則梭織形成。梭織將取向在右側的一第一紗(只要配戴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可見的非患者接觸側),及取向在錯誤側的一第二紗(只要配戴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不可見的患者接觸側)。即是,右側暴露的紗可能不同於錯誤側暴露的紗。例如,右側的紗可有美好視覺外觀,錯誤側的紗對於接觸患者皮膚可能會有良好的手感覺。或者(或此外),右側的紗可有一第一水份芯吸性,且錯誤側可有一第二水份芯吸性。例如,右側的紗可有高的含有第一水份芯吸性的微纖維百分比,且錯誤側的紗可有高的含有第二水份芯吸性的非微纖維百分比。
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可形成為一整體編織結構,該編織結構亦可為一致性材料與特性,為了簡化,但其可形成為含有有不同物理性質的各種不同段且以無縫方法接合的整體結構。各種不同段可能展現,例如但未侷限於不同程度的強度、防磨損、防耗損、彈性、提高耐久性、較高或較低溼氣吸收(溼氣吸收性)、吸濕排汗能力、親水性、可呼吸性或透氣性、液體浸透性、拉伸或抗拉伸、壓縮性、緩震能力、支撐、硬度、復原、適宜與形式。各種不同段可構成展現不同方向拉伸變化(諸如四向拉伸或雙向拉伸)、抗拉伸的適宜為準、或沒有拉伸。此可藉由例如但未侷限於選擇特別紗或編織建構類型加以達成。
整體無縫結構的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能以一致性特性的一部件、或從具不同特性的兩或多個段形成。兩或多個定位與穩定結構段可經由使用兩或多個不同扭力、丹尼數、纖維成份等的不同紗而有所差異,如此使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有不同物理性質。兩或多個定位與穩定結構段可經由使用兩或多個各種不同編織針類型而有所差異,如此使兩段有獨特物理性質。
不過,一區域可結合(例如)聚氨酯纖維或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酯樹脂(PBT,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 Polyester)以提高拉伸,另一區域可結合(例如)尼龍或聚酯以提高耐久性。同樣地,當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之一區域可結合一丹尼數的紗,另一區域可包括一增大或減少丹尼數的紗、捲曲或織物,以客制化緩震性、厚度或膨鬆度。
一定位與穩定結構構造內的兩或多個段可使用集螺圈(Tuck Stitch)或其他成螺圈(Knit Stitch)加以連接,例如,以無縫方式接合一第一段與一第二段。此將可藉由編織第一段,然後在第一編織段與一第二編織段之間的集螺圈,然後編織第二段達成。集螺圈用來無縫連接在條紋之間的數段,尤其當使用一窄管圓編機器。
定位與穩定結構件可在沒有縫合完成。如果此為使用未染色紗製成,此可藉由使用包含水溶性纖維的紗完成編織處理達成。水溶性纖維允許織物在染處理中收縮,且提供完成整潔的邊緣,免除需要在邊緣建立額外縫合。
為了要提高製造效率,編織機亦可用來形成一系列的接合定位與穩定結構組件,諸如織帶或頭頂組件。即是,編織機可形成單一組件,包括複數個定位與穩定結構件。定位與穩定結構段之每一者可有實質相同形狀與尺寸。或者,定位與穩定結構件之每一者可甚至有不同形狀與尺寸,其可依序編程。此外,一編織鬆解區域(可由例如但未侷限於可溶解性紗、鬆散編織紗、細丹尼紗、或易撕佔位符紋紗所組成)可編織成系列的定位與穩定結構組件,無需切割操作使各種不同定位與穩定結構部件(例如,織帶)分開。
變數穿線計數 在另一範例中,穿線計數可在織物改變以提高舒適度、適宜及/或性能。例如,穿線計數在需要較大硬度的區域可較高(例如,頰區域、後頭部)。在想要的較低硬度區域(例如,沿著織帶),不過,藉使材料更容易彎曲可使穿線計數較低。
穿線計算,且因此硬度,可藉由紗類型、縫法類型(例如,十字交叉縫跡可堅硬)、與縫線間的距離決定。
紗可用來建立本技術之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紗可為合成材料,且可為捻紗或膨鬆紗,且可利用但未侷限於尼龍、聚酯、壓克力、人造絲、或聚丙烯製成。紗可為一習知的短纖紗、微纖維紗或兩者組合。紗可結合一聚氨酯纖維或長纖,以提供拉伸與復原特性,諸如關於來自杜邦公司(DuPont Company)的LYCRA商標的纖維。紗可利用合成材料、或自然纖維(諸如棉花、羊毛或竹子)、或自然長絲(諸如絲)。
用來構成定位與穩定結構的任何組件之紗可以單纖維絲或複數個單絲(即是複紗)形成。
紗可包括個別的細絲,每一者可由不同材料形成。紗亦可包括細絲,每一者是由兩或多個不同材料形成,諸如雙成份纖維紗,其可有一鞘芯結構或由不同材料形成兩半部的細紗。不同的扭曲或捲曲程度、以及不同丹尼數可能會影響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特性。
用來成定位與穩定結構組件(2900)的材料可以利用可回收或可經微生物分解的(例如)紗製成,紗包括可回收或可經微生物分解的纖維或細絲。
易受較大磨損的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區域(例如但未侷限於接觸患者枕頭 的區域或區段),諸如位於頭部背面或頸背的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區域,可更稠密製造,且如此可能較重且無法伸展。相反地,此區域可能會受到最大汗水量溼氣類積,因此可能需要以具客制化孔圖案之一薄、仍強韌的似網結構製成。在此案例中,可能需要為紗特性所固有的防磨損。
立體(3D)印刷
在另一範例中,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可使用一3D印刷機製造成形。如圖143所示,一3D印刷機可用來列印複數個連接的連結(2802),藉此形成一彈性3D列刷織物(2804)。請即參考圖144,一定位與穩定結構塊2900可形成包括一固持臂(3302)。固持臂(3302)包括孔(2922),織物(2804)的連結可透過該等孔通過,因為織物(2804)經過印刷以整合織物(2804)與固持臂(3302)。固持臂(3302)可利用任何適當材料製成(例如,一聚合體,諸如尼龍12或來自金屬粉的燒結型固體、或可當作附加製程使用的任何其他材料)。當附加「3D印刷」製程技術改善時,可想像,為了3D印刷織物之目的,使用選擇性包括諸如固持臂(3302)之一硬組件的材料選擇將變寬。結構可為材料固有的特性或憑藉著形狀、形式或結構。
此外,如圖145所示,一3D印刷織帶(2924)可整合在公與母夾(2912、2914)的孔(2912(1)、2914(1))。
織帶成形與加工
圖79與80顯示在生產中間步驟的織帶(3301)圖。顯示的示範性織帶(3301)為織帶的原長度,未從生產的織物材料按定尺剪切,在範中,藉由上述的方法與製程。例如,一對鈕孔(3303)可在織帶(3301)的最左端見到,不過,只有經過加工的孔會在該端,因為原織帶將會在這些孔之間切割以產生在圖81顯示的織帶。同時,形成圖79顯示織帶(3301)原長度的編織製程會沿著織帶的長度形成多重分離區段(3326)。不過,圖81顯示的加工織帶(3301)只包括一分離區段(3326)。再者,這是因為在加工織帶(3301)期間將會在圖79顯示的最右扭鈕孔(3303)切割,以使在其所示織帶(3301)的原長度分成多重織帶。
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織帶(3301)可藉由使用一包繞貼標機形成,其利用多重細線以形成織物鏈體。根據另一範例,織帶(3301)可藉由一Comez編織機形成,該編織機有六細線,用於中央接合兩側帶部(3315、3316)與兩背帶部(3317a、3317b)。藉由增加更多細線於Comez機器,可調適更多編織方向。編織處理亦可包括在分叉點(3324)使用不同編織法形成織帶(3301)。織帶(3301)的材料可包括1740計數。用於編織織帶(3301)的圖案類型順序可如下所示:常態;然鈕孔;然後常態;然後分割;然後常態;然後鈕孔;然後常態。一隨後的織帶(3301)然後可針對每一織帶(3301)重新使用此相同順序向前繼續編織。
在本技術之一範例中,用於編織織帶(3301)的紋線可為雙螺旋纏繞。
為了要在潛在的故障點增加進一步強度,織帶(3301)可在這些點上面使用額外的縫接形成。潛能的故障點可包括鈕孔(3303、3304)與分叉點(3324)。同時,額外紋線可沿著織帶(3301)的中央編織用於增加強度。
圖80顯示透過圖79的線條80-80所取得側帶部(3316)的截面圖。一分叉點(3324)可看出指出側織帶部(3316)的分離區段(3326)及介於上背帶部(3317a)與下背帶部(3317b)之間的區分。
圖79亦指出織帶(3301)的各種不同特徵的尺寸L1- L6。L1指出介於一織帶(3301)的鈕孔(3303)與一相鄰織帶的鈕孔(3303)之間的距離。在本技術之一範例中,L1可約515mm(公釐)。L2指出介於相同織帶(3301)的鈕孔(3303)之間的距離,且根據一範例,此值可約500mm(公釐)。L3指出分離區段(3326)的長度,在本技術之一範例中,該長度可約200mm(公釐)。L4指出介於相鄰織帶(3301)的相鄰鈕孔(3303)之間的距離,且在一範例中可約15mm(公釐)。L5指出一鈕孔(3303)的寬度,且在一範例中可約5mm(公釐)。L6指出織帶(3301)的寬度,且在一範例中可約15mm(公釐)。
圖81至83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一成品織帶(3301)的圖式。從圖81可看出,在織帶(3301)之每一端只有一分離區段(3326)與只有一鈕孔(3303)。因此,應明白,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此織帶(3301)已從圖79顯示的織帶(3301)切割完成。同時,圖81顯示一織帶標誌(3357),該織帶標誌能以(例如)企業標誌或其他藝術品的形式形成在織帶(3301)上面。織帶標誌(3357)可藉由移印或超聲波焊接形成。如果織帶標誌(3357)藉由超聲波焊接形成,此可幫助在分叉點(3324)張開背帶部(3317a、3317b),以使患者(1000)伸展背帶部(3317a、3317b)以確保理想的用具與頭帶張力。
圖81亦顯示焊接端(3311.1、3313.1)。如上述,側帶部(3316)可編織成一孔或類似管狀。因此,如果未藉由(例如)焊接關閉端部(其可避免沿著開啟端扯裂),端部便會開啟。焊接端(3311.1、3313.1)可藉由超聲波焊接形成,以密封織帶(3301)的鬆散纖維。雖然超聲波焊接可減少包括織帶(3301)的織物之拉伸度,但可用來減少在端部的磨損,且增加在高應力點的強度。由於焊接端(3311.1、3313.1)接近個別套口端(3311、3313),所以焊接端可提供織帶(3301)的強度,該織帶會被保持在其個別凸出端(3306)的固持臂(3302)。應明白,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套口端(3311、3313)及其個別端焊接(3311.1、3313.1)是織帶(3301)的主要部,用於保持及/或安裝在固持臂(3302)。織帶(3301)在延伸使用之後可能失去彈性,但應明白,藉由清洗及弄乾織帶(3301),可復原此彈性的一些或全部。
Fisher & Paykel™公司提供用於Pilairo™面罩的StretchWise™頭帶在頭帶的硬塑膠鉤端與位於鼻罩框架的硬塑膠垂直連桿之間有一堅硬可分解轉環連接。對照下,本技術之一範例之織帶(3301)在織帶(3301)與鼻罩框架(3310)之間沒有一硬性可分離連接,以避免諸如在重複接合與分離硬組件之後的鉤端變形與破壞的問題。需要相當的力量使StretchWise™頭帶的硬鉤端明顯變形,以使其接合與脫離硬連桿。對照下,本技術之固持臂(3302)無需明顯力量便可插入織帶(3301)的鈕孔(3303),且保有在織帶(3301)之一套口端,因為不需要固持臂(3302)或織帶(3301)的塑膠變形以使織帶(3301)連接或分離鼻罩框架(3310)。StretchWise™頭帶的另一缺陷在於清洗頭帶之後,頭帶的彈性不會實質復原至原始彈性程度。換句話說,StretchWise™頭帶會隨時間變得較鬆。
圖82(類似圖80)顯示取自圖81所示線條83-83的織帶(3301)之截面圖。分叉點(3324)可看見指出分離區段(3326)的開始。同時,織帶標誌(3357)可看出,在此圖是從側帶部(3316)凸起。
圖83顯示織帶(3301)的詳細圖且特別顯示織帶標誌(3357)。同時,分叉點(3324)可看出是在分離區段(3326)的開始。
圖81亦顯示示範性織帶(3301)特徵的額外尺寸。L7指出介於焊接端(3311.1、3313.1)的織帶(3301)的結束端之間的距離,且在一範例中可約5mm(公釐)。L8指出焊接端(3311.1、3313.1)的寬度,且在一範例中可約1mm(公釐)。
配戴患者介面及定位與穩定結構
根據本技術之各種不同範例,一示範性患者介面(3000)及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能以簡單還可調整的方法配戴。如下面更詳細的描述,圖84至112描述配戴者(即是,患者)(1000)配戴及調整患者介面(3000)及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各種不同順序。
圖84至88顯示患者(1000)配戴患者介面(3000)及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一系列透視圖。在圖84中,患者(1000)藉由握住患者介面(3000)與靠著鼻子安置密封形成結構(3100)開始配戴患者介面(3000)及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圖85然後顯示患者(1000)開始配戴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患者(1000)使用一手拉動接近於分離區段(3326)的織帶(3301),而使用另一手握住患者介面(3000),以在頭部上面拉伸織帶(3301)。圖86然後顯示患者(1000)拉動織帶(3301),而仍然使用一手握住分離區段(3326),使用另一手握住患者介面(3000),進一步向頭部背面。完成此步驟,織帶(3301)應位於接近頭頂及接近(或其上)枕葉的頭部背面,使得適當張力密封力置於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以保持患者介面(3000)靠著患者(1000)的鼻子。圖87然後顯示患者(1000)調整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使固持臂(在這些圖中無法看見)位於頰骨下面,且對著鼻子調整密封形成結構(3100)的適度,確保完全密封。藉由是固持臂(3302)位於頰骨下面,可避免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跨坐在患者(1000)的臉部上面且進入患者視線。圖88然後顯示患者(1000)配戴患者介面(3000)及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且準備治療。
圖89至93顯示患者(1000)配戴患者介面(3000)及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一系列側視圖。圖89顯示患者(1000)使用一手握住患者介面(3000),且向鼻子扶起該患者介面,而使用另一手保持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織帶(3301)。此時,織帶(3301)不會明顯拉伸。圖90顯示患者(1000)使用一手使患者介面(3000)位於靠著鼻子,特別係,密封形成結構(3100),且使用另一手拉動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織帶(3301)在頭部拉伸。由於拉動織帶(3301),亦可見到在分離區段(3326)的分離。圖91顯示患者(1000)仍然使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患者介面(3000)保持靠著鼻孔,而使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織帶(3301)進一步拉向頭部背面。此時,配戴患者介面(3000)及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開始步驟應幾乎完成,使得織帶(3301)可位於靠著患者(1000)頭部的背面。圖92然後顯示患者(1000)調整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患者介面(3000)靠著鼻子,確保使固持臂(3302)相對於頰骨在適當密封與適當位置。圖93然後顯示患者(1000)配戴患者介面(3000)及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且準備治療。
圖94至98顯示患者(1000)配戴患者介面(3000)及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一系列前視圖。圖94顯示患者(1000)開始配戴患者介面(3000)及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使用一手握住患者介面(3000),且使用另一手握住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織帶(3301),患者(1000)扶起患者介面及定位與穩定結構朝向臉部。圖95顯示患者(1000)使用一手配戴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且織帶(3301)略微拉伸。圖95亦顯示使用另一手握住患者介面(3000),且接近鼻子,使密封形成結構(3100)置於靠著鼻子。圖96顯示患者(1000)將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織帶(3301)拉伸且拉過頭部,且使織帶(3301)位於靠著頭部背面,而使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患者介面(3000)保持靠著鼻子。圖97顯示患者(1000)然後藉由使固持臂(3302)位於舒服位置坐落在頰骨下以調整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與患者介面(3000),使得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不會進入患者視線,且維持鼻孔與密封形成結構(3100)的密封度。圖98然後顯示患者(1000)配戴患者介面(3000)及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且準備治療。
圖99至104顯示患者(1000)配戴患者介面(3000)及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一系列透視圖。圖99顯示患者(1000)使用一手握住織帶(3301)且使用另一手握住患者介面(3000),藉由拉伸織帶(3301)開始配戴患者介面(3000)及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圖100然後顯示患者(1000)藉由扶起患者介面(3000)朝向臉部及將織帶(3301)拉過頭部背面,將患者介面(3000)及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置於頭部。圖101然後顯示患者(1000)使用一手將密封形成結構(3100)置於靠著鼻孔,而使織帶(3301)保持拉伸狀態接近頭部背面。圖102然後顯示患者(1000)藉由開始釋放織帶的張力密封力使織帶(3301)置於頭部背面。在圖102中,患者(1000)仍然保持患者介面(3000)靠著鼻子,確保當從織帶(3301)釋放張力密封力時,保持適當的密封。圖103顯示患者(1000)調整患者介面(3000)靠著鼻孔,確保正確的適宜度、以及使固持臂位於頰骨下面。圖104然後顯示患者(1000)配戴患者介面(3000)及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且準備治療。
圖105至107顯示患者(1000)調整患者介面(3000)靠著鼻孔,確保藉由密封形成結構(3100)適當密封的透視圖。從圖105至圖107可見到,患者(1000)漸進使患者介面(3000)傾斜進一步向下且靠著鼻子,對著鼻子與密封形成結構(3100)形成密封。雖然應明白,患者介面(3000)可使用雙手設置及調整,但這些圖顯示患者(1000)使用一手調整患者介面(3000)。
圖108至112顯示患者(1000)靠著頭部背面調整該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一系列後視圖。圖108顯示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安置在頭部背面。織帶(3301)在此位置有最大張力密封力量。圖109然後顯示患者(1000)使用一手握住上背帶部(3317a),且使用另一手握住下背帶部(3317b),及在分離區段(3326)拉離這些背帶部(3317a、3317b)。應明白,藉由拉離這些背帶部(3317a、3317b),在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張力密封力會從在圖108顯示的位置減少,因為背帶部(3317a、3317b)變得較較近患者介面(3000),其為位於靠著鼻孔的固定位置。藉由使背帶部(3317a、3317b)移動較靠近患者介面(3000),織帶(3301)的拉伸長度便會減少,如此便減少其張力密封力。圖110是類似圖109,不過在此圖中,患者(1000)進一步拉離上背帶部(3317a)與下背帶部(3317b)。應明白,由於伸展背帶部(3317a、3317b),所以已進一步減少該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張力密封力。圖111顯示患者(1000)伸展背帶部(3317a)與下背帶部(3317b)的進一步圖。張力密封力將從圖110顯示的位置減少。而且,此時,患者(1000)已幾乎完成將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調整至想要的張力密封力程度。上背帶部(3317a)可設置於接近頭頂部,且下背帶部(3317b)可設置於接近枕葉或在其下面。圖112然後顯示患者(1000)的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完全調整至想要的張力密封力程度。再者,上背帶部(3317a)可設置於接近頭頂部,且下背帶部(3317b)可設置於接近枕葉或其下面。此外,亦應明白,當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張力密封力減少時,因為上背帶部(3317a)與下背帶部(3317b)被拉離,θ因此會增加。雖然未在這些圖中指出,但θ在圖108可為約0°且透過調整序列增加。如果θ增加至在圖112的最大約180°,那麼在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張力密封力可為圖108所示張力密封力的約40%。在本技術之另一範例中,例如,如果固持臂(3302)伸展至分叉點(3324),且分成上與下臂兩者微微延伸入背帶部(3317a、3317b),在上背帶部(3317)與下背帶部(3317b)的最初分叉點可維持角度θ預定值。此可促使患者(1000)分離背帶部(3317a、3317b)以調整頭帶張力。同時,例如,在Y形段上面使用一外壓條或一塑膠夾可強化分叉點(3324),其中,一側帶部(3315、3316)涵蓋背帶部(3317a、3317b)。此一塑膠夾子可藉由在其上移印品牌與標誌資訊以提供品牌機會。
在本技術之一形式中,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有兩點連接框架(3310),且因此有兩固持臂(3302)與一具分離區段(3326)的空心織帶(3301)。此類型患者介面(3000)的一問題在於分離區段(3326)可在上面或下面,此取決於背帶部(3317a、3317b)是否有更多拉力。為了此問題,接觸患者頭部背面的分離區段(3326)在引任方向(上至下)有平均分佈拉力。因此可減輕在上面或下面的問題。
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可包括至少一織帶(3301)(參閱例如圖166)與至少一硬元件或固持臂(3302)(參閱例如圖19)。織帶可利用一彈性體材料製成,且可有彈性特性。換句話說,織帶(3301)可彈性拉伸,例如,藉由一拉伸力,且一旦釋放拉伸力,便返回或縮回到其原始長度。織帶(3301)可能利用(或包含)任何彈性體材料製成,諸如聚氨酯纖維、TPE、矽等。織帶材料亦可使用上述材料之任何一者與其他材料的組合。織帶(3301)可為一層或多層織帶。織帶(3301)的側部(具體地,在使用期間接觸患者的側部)可能針織、編織、編辮、模製、擠出或形成。此可藉由利用(或包含)呈現各自特性之一材料層製成的織帶(3301)達成。織帶(3301)可包括或利用一織物材料製成,諸如一編織材料。此材料可包括人造或自然纖維,一方面提供想要與有益的表面特性,諸如觸覺特性。另一方面,織帶材料可包括彈性體材料,用於提供想要的彈性體特性。
在圖65至145中,織帶(3301)顯示為一特有織帶,用於直接或經由框架(3310)附接一密封形成結構(3100)。不過,應明白,織帶(3301)可包括多重特有織帶,可彼此連接。不過,可藉由改變以提供調整,其中,織帶附接患者介面或其他硬元件,諸如一連接器。此外(或者),藉由增加一機構允許調整,諸如在背帶或側帶上面滑過梯鎖夾(例如,如圖75、76與166顯示)或藉由分別調整織帶(3301)的彈性長度及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
固持臂(3302)
從圖19與166可看出,本技術之一範例可包括硬頭帶以保持患者介面(3000)在患者(1000)臉部。如描述此範例的示圖,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可包括至少一固持臂(3302)。
在本技術之範例中,患者介面(3000)的密封形成結構(3100)是藉由固持臂(3302)保持在患者(1000)鼻子下面的想要位置。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可定位患者介面(3000),使得患者介面接觸密封形成結構(3100)但不會接觸患者(1000)。
在特定先前技術範例中,患者介面可設計成至少部分靠在患者上嘴唇,且如此,患者上嘴唇的臉部提供一支撐措施以保持患者介面在想要位置,如美國專利第7,900,635號所述。不過,在本範例中,想要患者介面(3000)不靠在患者(1000)的上嘴唇,如圖18與19所示。具體地,圖19顯示充氣室(3200)的後壁(3220)是藉由一縫隙或間隔 S,從患者(1000)的鼻中隔及/或上嘴唇分開。此配置的優點是避免患者(1000)的鼻中隔及/或上嘴唇在延長配戴期間接觸與摩擦充氣室(3200)的後壁(3220)造成疼痛或傷害。避免鼻中隔及/或上嘴唇的特定位置上的集中壓力可避免皮膚破損與疼痛。
此特別範例的配置(其中,患者鼻中隔及/或上嘴唇是從充氣室(3200)的後壁(3220)分離)可藉由固持臂(3302)達成,從圖19與166可看出。如圖19所示,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固持臂(3302)可靠著患者(1000)的頰部支撐,大約在 鼻唇溝上面(參閱圖2c)。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固持臂(3302)可在彎曲輪廓(3323)採用一預定曲線形成,接近患者對應頰區域直至患者臉頰的曲線。固持臂(3302)可從連接框架(3310)的點直到固持臂(3302)的遠側自由端(3302.1)延伸過頰區域的實質部分。在連接框架(3310)的點直到固持臂(3301)的遠側自由端(3302.1)之間的距離約120mm(公釐)。固持臂(3302)能以一遠離患者臉部且實質平行鼻鼻翼角度延伸,例如,大約直角。換句話說,固持臂(3302)的主段(3333)的內表面(尤其,彎曲輪廓(3323)接觸及延伸過患者臉頰區域的實質部分。此接觸造成在半固定位置使患者介面(3000)定位與鎖定在患者臉部上面。此接觸將減少固持臂(3302)相對患者臉部的任何垂直運動。同時,至少接近陡彎(3307)的彎曲輪廓(3323)的區域可維持接觸患者臉頰或頰。當患者(1000)以臉部一側靠著床枕頭,對著固持臂(3302)及/或一些延伸(3350)或彈性接頭(3305)施加在床枕頭上的力可減少或避免轉移給另一固持臂,因為陡彎(3307)與固持臂(3302)的延伸(3350)會在影響患者氣管密封之前明顯吸收此一力。換句話說,在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作用的側力至少部分被分離,因為彎曲輪廓(3323)的區域接觸患者臉頰,且藉由延伸(3350)或彈性接頭(3305)吸收一些此力。
固持臂(3302)亦可對患者介面(3000)提供一支援解耦,使得患者介面(3000)可位在患者鼻子下面的想要位置,使得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張力使患者介面(3000)保持不會使患者介面(3000)不想要接觸鼻中隔及/或上嘴唇的位置。此外,固持臂(3302)為特定尺寸,使得後壁(3220)從患者鼻中隔及/或上嘴唇間隔S的距離。此外,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張力主要會橫過固持臂(3302)寬度與橫寬以傳送給患者臉頰,且不會向內朝向患者(1000)臉部接觸鼻子。此示範性配置是有效益,因為使用頰部組織(臉部的相當大區域)以消散維持力可給予患者較大舒適度,而不是使用患者鼻子及/或上嘴唇,由於其軟骨性可能更敏感。使示範性配置亦密封形成結構(3100)可使用足夠力量保持,以在患者鼻子的下面緊靠患者氣管建立密封,而不允許保持力上升到導致患者(1000)不舒適的程度。 避免在固持臂(3302)與充氣室(3200)之間的接觸是想要的。因此,充氣室(3200)要形成夠寬以避免接觸固持臂(3302)。
相對於固持臂拉伸頭帶
在圖166顯示的範例中,兩固持臂(3302)插入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之織帶(3301)的右與左側帶部(3315、3316),固持臂(3302)藉由圍帶(3301)保持定位,而同時,織帶(3301)的像似套管結構至少使織帶的一部分拉伸或相對於固持臂移動。當固持臂(3302)包含在織帶(3301)內時,該固持臂便無法在此圖見到。
使織帶(3301)附接在前述固持臂(3302)亦可促成該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可調適的頭部尺寸。換句話說,藉由沿著固持臂(3302)提供較大織帶(3301)的長度,可增加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整個拉伸長度,使得可調適甚至較大頭部,無需增加織帶的拉伸性。此外,拉伸性可沿著固持臂(3302)的長度改變,其中,該固持臂為連接織帶(3301)。此將造成可較大範圍調適頭部尺寸,無需增加織帶的拉伸性。
固持臂(3302)如此允許沿著套管的長度通常無限制地移動,固定套管(3301),或可相鄰其端部之一者。
定位與穩定結構的分叉背帶
根據一態樣,織帶(3301)的結構及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是有效益。具體地,如圖166所述,在背部提供兩織帶或織帶部(3317a、3317b)允許罩在頭部,且張力向量可藉由適適將其定位加以調整,例如藉由展開。提供兩背帶部(3317a、3317b)亦允許有較佳支撐與穩定度、以及增加彈性以避免頭部背面的特別敏感區域。
除了透過材料的彈性、或透過藉由縮短定位與穩定結構的固持臂總長度以增加兩者同樣鬆緊度以外,在頭部背面的兩較小織帶或織帶部(3317a、3317b)可為同樣長度且無法調整。例如,一滑動機構(未在圖顯示)可提供,允許織帶重疊至不同限度,如此改變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整體長度。 如上所示,兩或多個接頭可提供以建立三、四或多個個別織帶的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而不是一連續件的織帶(3301)。此可能使組裝複雜化,但可簡化製程。接頭可置於分叉、或在側帶部(3315、3316)與兩背帶部(3317a、3317b)之間的Y接合、在背部置中。接頭可縫合、焊接、黏、或疊合模製,且可合併高摩擦材料以幫助減少在頭部上的運動。
在本技術之一範例中,一或多個織帶(3301)的螺紋可由接合劑或黏膠組成。在使用此螺紋製造織帶(3301)之後,熱便施加於織帶(3301)以使接合劑或膠線融化以強化在(或接近)接合劑或膠線之區域中的織帶(3301)。
高摩擦材料亦可添增至背與側帶部(3315、3316、3317a、3317b)的內表面,以減少織帶滑動。對於固持臂或側帶部(3315、3316)而言,此將有助於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保持在頰部上面,且在背帶部(3317),可停止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滑過頭部背面。此材料印刷、鑄造或成型在表面,或合併在接頭,如上述的縫合或焊接處理。
為了穩定度,在患者頭部背面的分離區段(3326)可包括兩、三或多個織帶(3317a、3317b)。一類似前述的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亦可使用全臉部(鼻子與嘴部有一或多個密封)或鼻罩。
在背帶部(3317a、3317b)之間允許的最大距離可受到限制或抑制以避免背帶部(3317a、3317b)完全分離或分開超過預定距離。橫過分離區段(3326)的接合帶或橫過分離區段(3326)的網狀編織可連接背帶部(3317a、3317b),以限制其分離超過預定距離的可能性。
一鼻罩框架與一固持臂之間的連接
根據在下面參考圖35至64更詳細描述的本技術之範例,患者介面(1000)可包括一鼻罩框架(3310)與一固持臂(3302)。從下面描述將變得更明白,固持臂(3302)的功能可在一想要方向中導向由該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之一織帶(3301)或一些織帶所產生的張力向量,以確保使密封形成結構(3100)緊靠患者氣管密封,而使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織帶(3301)導離患者眼睛與視線。因此,亦應明白,固持臂(3302)與鼻罩框架(3310)必須形成及連接以促成密封力的有效方向。此可能的優點是允許固持臂(3302)相對於鼻罩框架(3310)彎曲,以調適患者臉部與頭部的各種不同形狀與尺寸。為了改善患者舒適度,在固持臂(3302)與鼻罩框架(3310)之間彎曲的方向與程度可具體受控制。一彈性接頭(3305)可達完成此,或固持臂(3302)可直接連接鼻罩框架(3310)。
連接一固持臂與一鼻罩框架的彈性接頭
請即參考圖35至38,一患者介面(3000)通常提供包括一鼻罩框架(3310)、一固持臂(3302)、與一彈性接頭(3305)。一保持結構(3242)可移除地分離鼻罩框架(3310)。保持結構(3242)可保持一密封形成結構(3100)在鼻罩框架(3310)。固持臂(3302)可利用一熱固性或熱塑性材料製成。例如,DuPont™公司製造的Hytrel® 5556是一熱塑性聚酯彈性體,呈現良好的抗蠕變性,且可當作固持臂(3302)的材料使用。固持臂(3302)可為一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部分,以使鼻罩框架(3310)設置及保持在患者臉部的定位,用於呼吸治療的傳導。在一範例中,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在其遠側端有兩固持臂(3302)。每一固持臂(3302)可永久連接鼻罩框架(3310)的相對側部。
一彈性織帶(3301)可在每一固持臂(3302)上面滑動以形成如揭示的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例如,在2012年7月27日申請的美國臨時申請第61/676,456號,其在併入本文供參考。彈性織帶(3301)可在患者(1000)的頭部周圍延伸且可分叉以提供自我調整。固持臂(3302)亦可包括一凸出端(3306),以保持織帶的套口端(3301)。在一範例中,固持臂(3302)插入通過接近套口端的一鈕孔,且進入空心彈性織帶(3301)。當配戴患者介面(3000)拉伸彈性織帶(3301)時,彈性織帶(3301)的拉伸方向與頭帶張力向量會受到固持臂(3302)的形狀與輪廓導引。凸出端(3306)是一固定錨,其位在接近鼻罩框架(3310)的固持臂(3302)的底部,且提供彈性織帶(3301)拉伸的開始點。凸出端(3306)允許彈性織帶(3301)連接及分離固持臂(3302),有助於清洗從固定框架(3310)與固持臂(3302)分離的彈性織帶(3301)。固持臂(3302)亦藉由使彈性織帶(3301)保持遠離眼睛與超過耳朵以勾勒出整個臉部,使患者對患者介面(3000)不會感覺唐突。固持臂(3302)通常可為預定厚度的平面臂。固持臂(3302)的厚度可沿著其長度改變,且可為在遠側自由端(3302.1)約1mm(公釐),且沿著彎曲輪廓(3323)逐漸增加厚度至1.5mm(公釐)直到固持臂(3302)的逺側端部接近與彈性接頭(3305)的連接點。由於遠側自由端(3302.1)相對於固持臂(3302)的其他區域有較少材料,所以在固持臂(3302)的其他區域開始彎曲之前,固持臂(3302)的任何彎曲傾向先發生在(或接近)遠側自由端(3302.1)。彎曲的先後順序可改善舒適度,因為遠側自由端(3302.1)接近患者耳朵、頰骨、與太陽穴,其在臉部可為特別敏感區域,且可能需要與適合度與較差抗彎曲與變形。陡彎(3307)可設置在接近連接彈性接頭(3305)點的固持臂(3302)的逺側部。陡彎(3307)可為實質90度或較少的角度。陡彎(3307)亦可提供增加硬度,以使固持臂(3302)相對於鼻罩框架(3310)附接在定位。陡彎(3307)可避免或減少在縱觀方向的拉伸。同時,陡彎(3307)可調適固持臂(3302)的壓縮。如果一力是在冠狀面中施加於固持臂(3302)的側部,多數彎曲可能發生在(或接近)陡彎(3307)。
彈性接頭(3305)可設置在固持臂(3302)與鼻罩框架(3310)之間。彈性接頭(3305)可利用提供高彈性特性的熱塑性彈性體(TPE)製成。例如,Dynaflex™ TPE混合物或Medalist® MD-115可使用。鼻罩框架(3310)可利用聚丙烯(PP)材料製成。PP是一有良好抗疲乏的熱塑性聚合物。彈性接頭(3305)的優點可為允許固持臂(3302)與鼻罩框架(3310)永久彼此連接。Hytrel®與PP無法藉由形成共價或氫結合以彼此整個結合。整個結合包括化學結合,但沒有使用附加黏合劑材料。在一範例中,固持臂(3302)具有一從固持臂(3302)的遠側部向外延伸的凸部(3309)。請即參考圖38,凸部(3309)的內側(3318)是固持臂(3302)的表面,凸部(3309)是從該表面延伸。凸部(3309)的外暴露側(3319)是相對於內側(3318)(參閱圖38)。凸部(3309)在凸部(3309)的中央區域可有一空隙(3320)。空隙(3320)可透過凸部(3309)從凸部(3309)的頂側(3321)實質垂直延伸至底側(3322),且可由凸部(3309)附接在其周圍。外側(3319)可為一實質平面,延伸超過凸部(3309)。當從上方看時,凸部(3309)可有一通常T形截面,且在中央區域可見到的空隙(3320)。除了(或者)凸出端(3306)之外,凸部(3309)亦可用來保持保織帶。
彈性接頭(3305)的另一優點在於其比固持臂(3302)相對更有彈性。此彈性可由TPE材料以及彈性接頭(3305)的結構特徵之組合加以提供。結構上,彈性接頭(3305)可有一預定厚度,以允許有預定彎曲程度,且彈性接頭(3305)的彎曲量可選擇以提供彎曲程度。彈性接頭(3305)可在相對於鼻罩框架(3310)的其縱軸上徑向彎曲,但在其他方向可抗彎曲。此彈性可對患者介面(3000)提供自我整功能,且可補償臉部輪廓、鼻傾角或睡覺位置的偏移。此彎曲可調適多數患者人體類型。相較於在固持臂(3302)本身內的彈性,在此區域可能需要愈大的彎曲度。同時,由於彎曲受限於一特定方向,所以可改善鼻罩框架(3310)的穩定度,且如果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彈性織物需要調整,鼻罩框架(3310)的位置可實質維持相對於鼻子與嘴部。
彈性接頭(3305)可疊合模製在鼻罩框架(3310)。PP與TPE可彼此整體結合。換句話說,在彈性接頭(3305)與鼻罩框架(3310)之間可熔融結合或化學結合(分子黏附)。此可在彈性接頭(3305)與鼻罩框架(3310)之間形成一永久連接。彈性接頭(3305)可疊合模製在固持臂(3302)的凸部(3309)。TPE與Hytrel®無法彼此整體結合。不過,在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的疊合模製期間,彈性接頭(3305)的TPE 材料流入凸部(3309)的空隙(3320)且在凸部(3309)的周圍。TPE材料圍繞凸部(3309)的前和後側與頂與底側(3321、3322)。因此,一機械互鎖可提供在彈性接頭(3305)與固持臂(3302)之間形成一永久連接。
凸部(3309)的外側(3319)可與彈性接頭(3305)的外表面齊平。此視覺上令人喜悅。
請即參考圖42至46,在另一範例中,在固持臂(3302)的遠側端可為一延伸(3350)。延伸(3350)可經由一支撐部(3361)從固持臂(3302)的外表面突出。當從上面看時,延伸(3350)可為L形。延伸(3350)可有約90度的陡彎(3307),其使延伸(3350)之一第一段(3363)與一第二段(3364)分離。第一段(3363)可在一平行於逺側端的固持臂(3302)之外表面的平面中定向。第一段(3363)的端部(3363A)可有彎曲角落。第二段(3364)可有小於第一段(3363)的高度與厚度。因此,第二段(3364)的頂緣與底緣可離開第一段(3363)的頂緣與底緣。固持臂(3302)亦可包括一凸出端(3306),以保持彈性織帶(3301)的一套口端(3311)。除了(或者)凸出端(3306)之外,支撐部(3361)亦可用來保持織帶。
第二段(3364)可有一第一凸部(3365)與一第二凸部(3366)。凸部(3365、3366)可從固持臂(3302)在向外方向中側面延伸。相鄰第一凸部(3365)可為一第一槽溝(3367)且相鄰第二凸部(3366)可為一第二槽溝(3368)。槽溝(3367、3368)之每一者可設有一通過第二段(3364)厚度的空隙,且可有約與凸部(3365、3366)相同高度。
一利用TPE製成的彈性接頭(3305)可疊合模製在固持臂(3302)的延伸(3350)的第二段(3364)。在疊合模製期間,TPE材料可流過槽溝(3367、3368)且圍繞凸部(3365、3366)。多數第二段(3364)可被彈性接頭(3305)的TPE材料圍起。此可提供一機械互鎖,允許彈性接頭(3305)永久連接固持臂(3302)。由於第二段(3364)可有小於第一段(3363)的高度與厚度,TPE材料疊合模製在第二段(3364)不可能過度凸出超過第一段(3363)。彈性接頭(3305)亦可疊合模製在鼻罩框架(3310),以連接彈性接頭(3305)與固持臂(3302)。
類似先前描述的範例,愈大的相對彈性可由相對於固持臂(3302)的彈性接頭(3305)提供。在此位置的彎曲與彎曲方向的控制可調適多數患者的人體測量範圍,且在在使用時可維持患者介面(3000)的穩定度。
一固持臂與一鼻罩框架之間的直接連結
請即參考圖39至41,在另一範例中,不需要一利用TPE製成的彈性接頭(3305)。一延伸(3350)可使用。固持臂(3302)可有一主體或主段(3333),包含彎曲輪廓(3323)與陡彎(3307)。固持臂(3302)亦可包括一凸出端(3306),以保持織帶的一套口端。沿著其多數縱軸,一彎曲輪廓(3323)可有特定形狀,符合緊密順應患者臉部輪廓的鈍角。在固持臂(3302)的遠側端,一延伸(3350)可設置在陡彎(3307)之後。延伸(3350)可在冠狀面中從固持臂(3302)向外延伸。在延伸(3350)從固持臂(3302)突出的點上,一凹部(3329)(參閱圖40、50、57、58)可定義在固持臂(3302)的表面。延伸(3350)的高度可小於固持臂(3302)的主段(3333)的高度。此允許延伸(3350)有較大彈性,因為相對減少有關固持臂(3302)的延伸(3350)材料。該包括延伸(3350)的固持臂(3302)可利用Hytrel®製成。Hytrel®提供的固持臂(3302)在23℃有180 MPa彎曲模數、與180 MPa(26)的拉伸模數。延伸(3350)的可密閉段(3354)在鼻罩框架(3310)的邊緣可由鼻罩框架(3310)的PP材料疊合模製成。此表現在-模具與在疊合模製期間,鼻罩框架(3310)的PP材料可圍繞 可密閉段(3354)的內、外、頂與底表面,以經由機械互鎖永久連接帶有鼻罩框架(3310)的固持臂(3302)。藉由鼻罩框架(3310)的PP材料封裝該延伸(3350)的可密閉段(3354)可在固持臂(3302)與鼻罩框架(3310)之間沒有整體結合提供機械保持性。
固持臂(3302)與鼻罩框架(3310)之間的連接在(或接近)彎曲(3352)是一鉸接。換句話說,固持臂(3302)可相對於鼻罩框架(3310)旋轉。樞軸點的位置儘量往前伸與患者(1000)的鼻枕與鼻孔一致,以迎合變化的下垂鼻及減少由空氣回路(4170)所引起矩臂與管拉力。在冠狀面相對於鼻罩框架(3310)之固持臂(3302)的彎曲與迴轉運動無需過度力便可調適各種不同頭部寬度,最好係,小於1或2牛頓,此需要減少或免除掐住介於兩固持臂(3302)之間的患者臉頰。兩彎曲(3352)之間的距離約62mm(公釐)。介於兩彎曲(3352)之間的間隔可避免固持臂(3302)與延伸(3350)或彈性接頭(3305)的凸出端(3306)碰觸接近患者鼻子的鼻頂與側部邊的患者鼻子。患者臉部的這些區域可能特別敏感,所以避免接觸這些區域可改善舒適度。
當配戴患者介面(3000)時,固持臂(3302)可向外展開以調適各種不同頭部寬度。相對於鼻罩框架(3310)的固持臂(3302)旋轉將發生以及沿著其縱軸彎曲固持臂(3302)。
本技術之額外特徵與範例
在另一範例中,固持臂(3302)比鼻罩框架(3310)相對更有回復彈性。固持臂(3302)亦可形成,使得會只水平有彈性,即是,在平行於眼耳水平面(Frankfort Horizontal)的平面與橫向平面。此外,固持臂(3302)在垂直方向不可能是彈性,即是,在垂直於眼耳水平面的平面。換句話說,固持臂(3302)在平於眼耳水平面與橫向平面的平面是更有彈性,且在任何其他平面較少彈性(最好係,沒有彈性)。此外,固持臂(3302)的材料不能拉伸或延伸。如果固持臂(3302)在其端部拉伸,固持臂(3302)的彎曲輪廓便變平。這些僅有特徵或結合形狀與尺寸允許固持臂(3302)彎曲及/或勾勒出整個患者(1000)的臉部,不會靠著患者耳朵上下滑動或彎曲。接著,此允許織帶(3001)在接近上耳底點的患者耳朵上面操縱。
在圖35至38顯示的範例中,標記(諸如企業標誌)可設置在凸部(3309)的外表面(3319)上面以隱藏機械互鎖的位置。在圖39至41顯示的範例中,標記可設置在延伸(3350)的外表面(3355)上面。當配戴患者介面(3000)時,標記可視覺協助患者判斷患者介面(3000)的正確方位,以避免顛倒配戴。如果標記亦是凸面/浮雕面,此可為患者(1000)提供觸覺回應,尤其是如果患者是在黑暗環境配戴患者介面(3000)的情況。
在進一步範例中,在表面處理之後,可使用一黏膠加速劑,以永久連接固持臂(3302)至鼻罩框架(3310),或永久連接固持臂至彈性接頭(3305)。在此範例中,不需要機械互鎖。
在另一範例中,固持臂(3302)是利用可與利用PP材料製成的鼻罩框架(3310)整體結合的材料製成。固持臂(3302)可利用一纖維強化合成PP材料製成,例如,由Propex Inc. Curv®公司製造的Curv®有與Hytrel®類似的回復彈性位準。Curv®採用片狀形式,且需要雷射切割成固持臂(3302)的想要形狀。為了獲得固持臂(3302)的想要厚度,可進行片的壓縮或分層以在特定區域調整固持臂(3302)的厚度。由於Curv®是利用與鼻罩框架(3310)相同的材料製成,所以當固持臂(3302)疊合模製在鼻罩框架(3310)時,可整體結合。
患者介面(3000)可包括鼻枕或鼻支架,例如在2013年5月14日申請的美國臨時專利第61/823,192號中的揭示,其在此是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供參考。鼻枕可釋放性接合鼻罩框架(3310)。在固持臂(3302)永久連接鼻罩框架(3310)之後,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織帶可在固持臂(3302)上面滑動且附接在固持臂(3302)。
雖然一T形凸部(3309)已描述,但可設想其他形狀與形式是可能的(包括一蘑菇形凸部),永久機械式連接固持臂(3302)(在一範例中經由一彈性接頭)至鼻罩框架(3310)。雖然空隙(3320)已描述,但可設想,凸部(3309)可沒有空隙,但最好是凹部或溝槽以保持彈性接頭(3305)或鼻罩框架(3310)至固持臂(3302)。
可設想,顛倒所述的連接配置、及提供從鼻罩框架(3310)或彈性接頭(3305)延伸的凸部而不是從固持臂(3302)是可能的。在此一範例中,固持臂(3302)將疊合模製在彈性接頭(3305)或鼻罩框架(3310)。
可設想,彈性接頭(3305)可在沒有整體結合永久連接鼻罩框架(3310)。例如,一機械互鎖可提供永久連接彈性接頭(3305)至鼻罩框架(3310)。
雖然固持臂(3302)、彈性接頭(3305)與鼻罩框架(3310)已描述為彼此永久連接,但可設想,一些或所有可彼此釋放地分離,使用例如一機械夾子(扣合)組件。
一固持臂的形狀
圖61至64是以二度與三度空間繪圖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一固持臂(3302)。
圖61至63是以網格繪圖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一固持臂(3302)的三個二度空間圖。圖61顯示X-Y平面,圖62顯示X-Z平面,及圖63顯示Y-Z平面。為了方位目的,原點亦在這些圖中標示。編號的坐標亦這些圖之每一者中顯示,且這些坐標可定義在這些平面中固持臂(3302)的曲線。下圖列出在這些圖中顯示的固持臂(3302)輪廓坐標。應明白,每一坐標在四圖之每一者中一致性編號。
圖64是以三度空間繪圖顯示在圖61至63所述固持臂(3302)的進一步圖。圖中標示X、Y與Z軸、連同原點以幫助定方位。
固持臂(3302)的曲線形狀是樣嚴密順應患者臉頰。隨著含有固持臂(3302)的織帶(1200),在使用期間,接觸患者臉頰的固持臂(3302)的相對位置使其不會在患者臉部上面滑動。例如,固持臂(3302)可略微位在患者臉頰下面,避免固持臂(3302)向上滑動。同時,在固持臂(3302)的大部分或所有內側面與患者臉部之間的接觸可能增加摩擦以避免滑移,且最終減少密封力的崩潰。固持臂(3302)的彎曲輪廓(3323)形狀可在多數人體測量範圍內導向在眼睛與耳朵之間的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此方位是有效益的,因為從患者(1000)及患者床伴侶(1100)的觀點是視覺美感且不顯眼。當從上方看時,固持臂(3302)的彎曲輪廓(3323)半徑較大於當從側面看時的固持臂(3302)。
固持臂的彈性
如前所述及請即參考圖52與55,固持臂(3302)在沿著固持臂(3302)的特定位置上面的特定方向是更有彈性。固持臂(3302)的彎曲硬度是經過比較。為了比較目的,固持臂(3302)的彈性度是在冠狀面的向外側面方向、與在矢狀面的下方垂直方向,相對於由ResMed Limited公司所提供一些先前面罩的硬頭帶進行測量。
此比較顯示,當連接鼻罩框架時,使硬頭帶組件的上遠側頂端移位5mm(公釐)距離所需的力差(以牛頓為單位)。選擇一硬頭帶組件的上遠側頂端當作測量的位置是因為此位置接觸敏感的臉部區域,且特定彈性類型在沒有妥協密封穩定度之下可提供舒適度。測量在冠狀面(側面向外)的向外側面方向的彈性方向是要測量固持臂(3302)調適較大臉部寬度患者的能力,如圖52虛線所示。固持臂(3302)的回復彈性允許患者介面(3000)更精確調適不同臉部形狀。例如,相同的患者介面(3000)可用在較窄角臉形(所謂鱷魚形狀)的患者與較寬平臉(所謂熊貓形狀)的患者。測量在矢狀面的向下垂直方向(垂直向下)的彈性方向是要測量固持臂(3302)在治療期間處理由空氣回路(4170)所施加管轉矩的能力,如圖55虛線所示。兩測量為使用50N負荷單元的衝擊試驗機進行。
為了測量垂直向下方向,每一面罩固接在板上且與其齊平,且有硬頭帶組件成一角度,其通常是在患者臉上。此板是固定在用於衝擊試驗機的大圓形底板。硬頭帶組件固持在一夾具,避免扭曲與滑動,且此夾具經手動放下,使得接觸硬頭帶組件的上遠側頂端。衝擊試驗機在此高度位置會被歸零。然後,5mm(公釐)的壓縮延伸是以每分鐘50mm(公釐)的速率施加,並記錄測量結果。
為了測量側面向外方向,一隔板與一90度彎頭是各定在一第一板。每一面罩附接在一第二板,且與其齊平,且在一角度有硬頭帶組件,其通常是在患者臉上。一彈簧夾用來將90度彎頭的第二板附接在第一板,使得第一板垂直保持在第二板。一大的管腳是用來設置硬頭帶組件的上遠側頂端。衝擊試驗機在此高度位置要歸零。然後,5mm(公釐)的壓縮延伸是以每分鐘50mm(公釐)的速率施加,並記錄測量結果。
測量顯示,固持臂(3302)連接框架(3310)透過一重要因素可於兩方向更有彈性。為了調適大型臉部寬度,固持臂(3302)在此方向比第二更有彈性面罩(ResMed Mirage Swift LT)更大1.8倍彈性。為了調適管轉矩,固持臂(3302)連接框架(3310),固持臂(3302)在此方向比第二更有彈性面罩(ResMed Pixi)更大8.39倍彈性。藉由有一更有彈性固持臂(3302),當在這些方向移走時, 提供患者(1000)較大舒適度,管轉矩不可能引起密封崩潰,且因此從使用頻率與治療持續時間的觀點,導致增加患者治療的依從性。
固持臂(3302)的相對彈性在不同方向亦是重要考慮。如果垂直向下方向的彈性太高(即是等於側面向外方向),可能會有密封不穩定。在一範例中,固持臂(3302)在側面向外方向比垂直向下方向更有彈性。固持臂(3302)在側面向外方向比垂直向下方向9至10倍更有彈性。最好係,固持臂(3302)在側面向外方向比垂直向下方向約9.23倍更有彈性。管轉矩亦可連同其他面罩組件處理,此有短管(4180)(例如使其較輕重量、更柔軟或更彈性)或使用一轉環連接器、球窩接頭或角板段或摺段。不過,不同的臉部寬度主要藉由固持臂(3302)的彈性處理,且因此,固持臂(3302)在側面向外方向需要比垂直向下方向更有彈性。
先前面罩的一些硬頭帶組件比框架堅硬。典型上,這些硬頭帶組件使用螺紋臂與栓,以手動調整頭帶以適合患者頭部。雖然一彈性框架可改善面罩舒適度、提供良好密封、減少意外洩漏、及減少頭帶在治療時於低壓位準太緊的風險,但如果需要解開彈性框架以解開分離一密封形成結構,一些困難將可能出現。密封形成結構有回復彈性,使得可靠著患者氣管形成密封。如果密封形成結構與框架兩者是類似彈性(即是非常彈性或柔軟),對於患者(1000)是不容易接合這兩部件一起,尤其在黑暗房間的手關節炎患者。
先前面罩的一些硬頭帶組件可自框架分離。典型上,此是經由在固持臂與鼻罩框架之間的搭扣配合或夾子連接,兩者為堅硬與剛性組件。在固持臂與框架之間的此硬對硬連接類型可能造成在連接點沒有彈性,此意謂在此點需更大力以形成彎曲,引起較大臉部寬度的患者不舒服,由於當使固持臂向外彎曲時,可能會受到掐力。這些硬頭帶組件之一些者在固持臂的遠端有硬夾子,用於釋放連接框架。當頭帶在洗衣機清洗時,硬夾子會永久連接頭帶,可能損壞洗衣機浴盆或其他洗衣零組件。同時,這些硬頭帶組件之一些者傾向需要較寬框架的患者介面,此意謂頭帶是從在較大距離的框架位置開始。較寬的框架可有整體形成的側臂,其為框架的一部分,因為都是利用相同材料製成。較寬的框架會被患者(1000)及其床伴侶(1110)認為是令人厭惡且美感無法令人滿意,因為在臉部遮蓋較大部分。對照下,在本技術之一範例中,固持臂(3302)是利用比框架(3310)更有彈性,但比織帶(1200)較沒有彈性的材料製成。換句話說,織帶(1200)是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最彈性組件,因為是利用一彈性織物製成。在一範例中,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的第二最有彈性組件是固持臂(3302),該固持臂是利用Hytrel®製成。最硬或剛性組件是框架(3310),該框架不會容易或完全彎曲、拉伸或扭曲,因為該框架是密封形成結構(3100),其意謂藉由彈性變形形成與患者氣管密封。當施加特定力(即是管轉矩或調適較大臉部寬度)時,個別組件的彈性差異可控制特定位置的彎曲量,且亦可決定特定組件開始彎曲的順序。在個別組件開始以特定方法或順序中斷密封形成結構(3100)的密封以前,個別組件的彈性差異亦可分離力。這些因素是針對處理患者介面(3000)的舒適度、穩定度的需求及同時提供良好密封。固持臂(3302)的另一優點在於相同尺寸的固持臂(3302)可用於不同尺寸密封形成結構(3100)或不同尺寸頭帶(3301)的患者介面(3000)。當一固持臂(3302)向內彎曲時,可能先接觸患者鼻子的側部,然後接觸鼻枕(3130)且失去密封。然後,固持臂(3302)的向內運動範圍是受到患者鼻子的限制,且因此減少或免除在此一方向受到運動使密封力崩潰。
換氣口(3400)
在一形式中,患者介面(3000)可包括一換氣口(3400),構成及配置允許排出呼出氣體(包括呼氣二氧化碳)。
根據本技術之換氣口(3400)之一形式包括複數個非常小孔,換句話說,一多孔換氣口。兩或多個多重孔的換氣口可提供在框架(3310)上。換氣口位在空氣回路(4170)的連接埠(3600)的兩側。這些孔可為在織物材料的纖維之間的空隙。或者,這些孔可為微孔(1微米或更小),該等微孔為使用一在紫外線光譜範圍操作的雷射鑽孔機定義在半浸透性材料的基體中。雷射鑽孔的微孔可為直壁或逐漸變小/喇叭成形。建立微孔的另一方法是在遮罩基體區域之後,藉由使用一化學蝕刻。可約20至約80孔、或約32至約42孔、或約36至約38孔。在一範例中,如果此換氣口(3400)的形式是插入成型,通過換氣口(3400)厚度的孔方向可修改歪斜而不是垂直。如果患者(1000)正面對床伴侶(1100),可避免呼出氣體(包括呼氣二氧化碳)直接吹至床伴侶的臉部。在一範例中,最終的孔數可藉由從最初較大孔數封堵一些孔加以決定。例如,可有40孔且2孔是被封閉(藉由填塞),使得最終的孔數是38孔。從所要封閉孔的數量與位置兩者的觀點,選擇性封閉孔的能力可提供增加對空氣流速與空氣散佈模式的控制。
請即參考圖146至152,患者介面(3000)是一鼻枕罩,且最好係,兩換氣口(3400)位於一鼻罩框架(3310)的充氣室(3200)或具體地,設置在一鼻罩框架(3310)的軟墊夾(可與一軟墊預先組裝一起)。一連接埠(3600)或短管(4180)設置在兩換氣口(3400)之間。請即參考圖153與154,一種用於製造治療呼吸障礙的患者介面(3000)之方法提供。一多孔織物為可接納(51)用於處理。該方法包括從織物切割(57)換氣口部(72、73)。織物是藉由交織纖維形成以形成一交織結構,其定義用於空氣通過的彎曲空氣路徑。織物有預定多孔性數量。換氣口部保持(59)在一模具。拿保持的換氣口永久連接(60)一鼻罩框架(3310)。換氣口部與鼻罩框架(3310)兩者可利用一塑膠材料製成。此形成患者介面(3000)換氣口(3400),以排出呼出的氣體(包括呼氣二氧化碳)。
任何類型切具(67)可用來從件(65)切割換氣口部(72、73),例如一雷射或機械切割機。一個以上換氣口部可同時從織物(65)切割,且最好係,兩換氣口部同時切割形成兩換氣口。如果兩換氣口部概略地從織物(65)的相同區域切割,空氣流速與兩換氣口部的材料特性可能有時實質類似。此有助於決定及查出已供應的有缺陷材料,且亦減少設備調整空氣流速的校準量(如需要)。在另一範例中,其中,在熱熔之前,需要藉著一鑿縫凸模(68)熱熔而不是切割換氣口部(72、73),換氣口部(72、73)可在熱熔之後從織物(65)切割。在此一情況下,可免除藉由切割機(67)的第一切割。
在本技術之一範例中,交織纖維材料是一熱固性或熱塑性材料,可包括聚酯、尼龍、聚乙烯,且最好係聚丙烯。在一特定範例中,織物(65)可為SEFAR材料 Tetex Mono 05-1010-K 080針織聚丙烯材料。一熱固性亦可使用。織物在切割步驟之前典型是以織卷或緞帶(65)的形式提供。織物(65)的編織最好是一緞紋編織。不過,其他編織亦可面對,包括平紋編織、反差席型編織與斜紋編織。織物(65)亦可編織(例如經編)而非針織。透過織物(65)的纖維編織/針織所定義的空隙或孔不必然要有一致性尺寸,由於在織物編編中在纖維的定位、間隔與壓縮之間有一些變化。空隙最好不要直行通過孔,但是通過織物(65)的厚度,在相鄰纖維之間定義一彎曲空氣流路徑。一彎曲空氣流路徑沿著空氣路徑可有不同壓力區域(較高或較低)。一彎曲空氣流路徑可顯著擴散氣流且藉此減少噪音。如果空隙是直行通過孔,那麼織物(65)的纖維可以一網格或一矩陣的形式配置。有利地,從換氣口(3400)離開的空氣流是非線性,避免層流及產生寬捲流以形成擾流。
患者介面(3000)包括鼻罩、全面罩或鼻枕。患者介面(3000)的鼻罩框架(3310)有至少一換氣口(3400),最好係,兩換氣口(3400)。如果有兩換氣口(3400),一左換氣口設置在鼻罩框架(3310)的前表面的左側,且一右換氣口設置在鼻罩框架(3310)的前表面的右側。左與右換氣口(3400)是被一孔或連接埠(3600)分開,用於接納一短管(4180),該短管連接PAP器件(4000)。或者,一設置在鼻罩框架(3310)的中央的單連續換氣口(3400)是可能,且短管(4180)連接鼻罩框架(3310)的一側部。單連續換氣口(3400)可有一外表面區域,該外表面區域為等同兩換氣口(3400)的組合外表面區域。
在一範例中,其中,兩或多個換氣口(3400)提供至鼻罩框架(3310),通過所有換氣口(3400)的整體或平均空氣流速是用來藉由選擇不同空氣流速的換氣口部以獲得想要的空氣流速。例如,一低空氣流速的第一換氣口部可搭配使用一高空氣流速的第二換氣口部。兩組合的換氣口部然後提供想要空氣流速的平均空氣流速。
換氣口部是藉由雷射切割、超聲波切割或機械切割或熱切割(使用一熱砧)從織物切割或移除。雷射、超聲波與熱切割切割及融合換氣口(3400)的周緣以去除在換氣口(3400)周緣鬆散端的雜散纖維。一雷射切割機(69)可用於雷射切割。雷射、超聲波與熱切割亦有助於隨後的疊合模製,因為可使換氣口的周緣變平,且相較於不平坦邊緣,使其較容易疊合模製。因此,可避免在換氣口(3400)與鼻罩框架(3310)之間接合處的陷入氣泡,因此整合換氣口(3400)的鼻罩框架(3310)為高度視覺吸引力與結構可靠度。
利用疊合模製、共射出成型或雙射(2K)射出成型的分子吸附可獲得永久連接。當藉由形成共價結合或氫結合使換氣口部與鼻罩框架(3310)的材料交互作用時,此可產生一整體結合及強化。一些模具允許先前成型部件重新插入以使新的塑膠層在第一部件附近形成。此稱為疊合模製。疊合模製處理包括使用兩材料形成一有凝聚力的組件。有兩類型疊合模製處理:插入與「雙射(2K)」。
雙射或多射成型設計成在單成型週期內疊合模製,且必須在具有兩或多個射出單元的特殊化射出成型機上處理。此處理實際上是射出成型處理執行兩次。高度分子黏附位準可獲得。如前述,用於製造患者介面(3000)之方法可藉由疊合模製織物的換氣口部在鼻罩框架(3310)執行。換氣口部保持在模具(70),且一成型機(71)疊合模製換氣口部在鼻罩框架(3310)。由於織物(65)與鼻罩框架(3310)最好是利用相同塑膠材料製成,所以疊合模製可在織物的換氣口部與鼻罩框架(3310)之間執行材料融合,其結構強且永久結合。在最終組裝的患者介面(3000)中,無法由正常人眼視覺發現換氣口(3400)與鼻罩框架(3310)是兩不同部件。
換氣口(3400)有約16mm(公釐)至約21mm(公釐)的最大截面寬度,最好係,18.2至18.6mm(公釐);及約19mm(公釐)至約25 mm(公釐)的最大截面高度,最好係,21.6mm(公釐)至22mm(公釐);及約0.36mm(公釐)至約0.495公釐的厚度,最好係,0.40至 0.45mm(公釐)。因此兩換氣口(3400)的外表面區域約800mm2 (平方公釐)。換氣口(3400)的多孔區域的表面區域可為約201.6mm2 (平方公釐)至約278.6mm2 (平方公釐),最好係,240mm2 (平方公釐)。因此,對於兩換氣口(3400)而言,多孔區域的表面區域是約480mm2 (平方公釐)至約500mm2 (平方公釐)。鼻罩框架(3310)的前側有約1800mm2 (平方公釐)的表面區域。換氣口(3400)的表面區域包括鼻罩框架(3310)的前側表面區域的至少35%。最好係,兩換氣口(3400)包括鼻罩框架(3310)的前側的40%至60%。最好係,兩換氣口(3400)包括鼻罩框架(3310)的前側的45%至55%。更最好係,兩換氣口(3400)包括鼻罩框架(3310)的前側的約50%。換氣口(3400)的交織纖維提供半硬針織結構,形成鼻罩框架(3310)的前表面的重要區域。換氣口(3400)有足夠硬度,以在地心引力之下支撐其自己的重量,且當有管轉矩時,會在其本身褶曲,且不柔軟。一些具有寬鬆織物製成換氣口的先前面罩無法在患者的呼吸循環(吸入與呼氣)週期維持其形狀、幾何、與輪廓,因此換氣口會在治療期間發生本身褶曲。當此一先前換氣口本身發生褶曲時,換氣口的多孔區域會以隨機方法以百分比產生,因為某些段的褶曲可能會在在這些某些段的褶曲上面發生局部或完全封閉換氣口。此導致不足以排出呼出氣體(包括呼氣二氧化碳)。對照下,本技術之換氣口(3400)不會在其本身褶曲,因此可確保換氣口(3400)的多孔區域在患者(1000)的呼吸循環期間可維持實質固定速率的排出呼出氣體,以在治療期間適當排出呼出氣體(包括呼氣二氧化碳)。
在一範例中,織物(65)的換氣口部的空氣流速是先由空氣流量計(66)測量(52)。一判斷(53)是要決定在測量的空氣流速與一想要的空氣流速之間是否有差異。如果通過換氣口部的空氣流速超過(56)一預定範圍,換氣口部的多孔性數量可選擇性減少(54)。想要的預定範圍在20cm H2O公分水柱壓力是每分鐘約42至約59公升,最好係,在20cm H2 O公分水柱壓力是每分鐘約47至約55公升。例如,通過 SEFAR材料Tetex Mono 05-1010-K 080針織聚丙烯材料的空氣流速在20cm H2 O公分水柱壓力可為約37至約64公升,最好係,在20cm H2 O公分水柱壓力約42至約58公升。在織物長度上的變化在織緞帶長度上可為正弦曲線。當首先從織物業者收到時,織物的不同區域可能呈現不同空空氣流速,由於製程,但未侷限於沒有均勻熱與力分佈的輾壓。在減少換氣口部的多孔性之後,空氣流速可重新測量(55),用以驗證其目前是否在預定範圍內。空隙的開口的平均直徑最好小於0.1mm(公釐),且最好提供換氣口(3400)的表面區域的約1%至10%的總開口區域(多孔區域)。例如,總開口區域(多孔區域)可為22mm2 (平方公釐),其中,換氣口的表面區域是240mm2 (平方公釐)。
或者,如果想要的空氣流率存在織物(65),在想要換氣口部的周緣區域的孔被封閉(56A)。換氣口部的周緣區域是疊合模製在鼻罩框架(3310)。由於存在周緣區域的孔已封閉,換氣口部的空氣流速在疊合模製之後不應明顯不同。
在一些範例中,在換氣口部從織物切割之後,空氣流速可測量(58),且在疊合模製到鼻罩框架之後,換氣口亦可測量(61)。在特定製造步驟之後,此允許知道及判斷空氣流速是否在想要的預定範圍內。此可能避免浪費,使得一旦知道空氣流速不是在想要的預定範圍內,該部件便可丟棄。
換氣口部的多孔性能以數種方法減少,包括:熱熔、壓縮塑膠變形、超聲波焊接、施加密封劑(例如熱融黏合劑)及施加一薄膜。最好係,藉由一鑿縫凸模(68)的熱熔可用來減少多孔性,由於增加精密度、更確保織物的孔封密性、製造速率、熱熔後的良好視覺吸引力、且不需要額外材料。當加熱塑膠材料時,一些材料收縮會發生,材料收縮是由圍遶換氣口形狀的特定實際尺寸有過度材料所造成。換氣口部的多孔性可藉由局部封閉或藉由完全封閉在換氣口部的孔口而減少。鑿縫凸模(68)可使用各種不同尺寸的一些熱焊頭以執行熱熔。熱焊頭的尺寸可選擇,此取決於換氣口的空氣流速,其中,如果空氣流速非常高,可使用較大尺寸。
切割的順序與減少多孔性步驟可交替。換句話說,減少多孔性可先在織物(65)上執行,然後換氣口部從織物(65)切割。在此一情況下,可免除切割機(67)的切割。
換氣口部的任何區域或區段可選擇性減少多孔性。最好係,換氣口部的實質連續周緣區域的多孔性可減少。此提供良好的視覺吸引力,因為此相鄰或在換氣口部疊合模製在鼻罩框架的位置。在換氣口部的周緣區域與其他部分之間的任何視覺差異在此位置對人眼較不注意,因為可能會是鼻罩框架(3310)用於接納換氣口(3400)的定義邊緣。或者,減少多孔性的區域在換氣口(3400)的中央區域(79)可為字符/字母或標誌的形式,以提高視覺影響及改善商標意識。亦可當作更換指示件使用,以使患者(1000)使用一段時間之後更換換氣口(3400)。
在減少換氣口部區域的多孔性之後,換氣口部的空氣流速再次由空氣流量計(66)測量,以確保空氣流速目前是在20cm H2 O公分水柱壓力,每分鐘約47至53公升的想要預定範圍內。如果空氣流速不是在想要的預定範圍內,那麼換氣口部可能再次歷經熱熔,或丟棄換氣口部。當只有丟棄缺陷的換氣口部時,此可以藉由避免必須丟棄具疊合模製的缺陷換氣口的鼻罩框架以減少浪費。在進一步範例中,對於鼻枕而言,亦可避免丟棄有一空氣傳導管疊合模製其上的鼻罩框架。
圖156與158顯示熱熔以前的織物(65)之一部分。沿著織物(65)的上緣的垂直導向纖維(80)(經編)的鬆散端(81)是可見。空隙(83)的開口是定義在垂直導向纖維(80)與水平導向纖維(82)(緯編)之間。一些空隙(83)認為比其他空隙有更多的多孔性,因為其有較大的開口,且因此允許氣流通過且增加排出呼出氣體。 圖157與159顯示熱熔後的一段織物(65)。熱熔前先前存在的空隙(83)已封閉,以減少或避免透過其空氣流動。圖157為只示意說明目的之圖解描述,不過,一顯微鏡圖片可顯示熱熔之後的織物不連續纖維是視覺上無法發覺,由於材料的變形與纖維的熔化是由熱與熱熔處理的壓縮所引起。圖159描述的剖面圖示意說明熱熔之後的織物(65)不連續纖維視覺上無法發覺,由於材料的變形及熱與熱熔處理的壓縮所引起的。因此,熱熔之後的此換氣口部區域實質變成空氣無法滲透,以選擇調整整個換氣口部的整體空氣流速。
請即參考圖155,一段織物(65)有兩換氣口部(72、73),其已於左側與右側經過熱熔。一抽象左側換氣口部(84)亦描述顯示熱熔之前的換氣口部的輪廓。換氣口部(72、73)是半圓形狀或D形。每個換氣口部(72、73)實質符合在鼻罩框架(3310)的換氣孔口的形狀。換氣口部(72、73)最初是以略微大於換氣孔口製成,以協助疊合模製,且亦考慮由於來自熱熔與疊合模製稍後步驟的熱所預期的塑膠收縮。最好係,每個換氣口部(72、73)的周緣為連續彎曲或沒有直線的拱形。兩銳角角落(74、75)是換氣口部的較長側(76)的遠側端。較長側(76)有約19mm(公釐)至約24mm(公釐)的長度,最好係,在21.6 mm(公釐)至22 mm(公釐)的範圍。相對於較長側(76)是鈍角度換氣口部的第三角落(77)。換氣口部的實質連續周緣區域(78)是經過熱熔,以減少此區域的織物材料(65)的多孔性。周緣區域(78)可有位置對準部件/接腳。將要熱熔的周緣區域(78)的寬度是基於所要減少的多孔性數量加以選擇,以獲得整體通過換氣口的想要空氣流速。位於周緣區域(78)內的中央區域(79)沒有施加給其的熱熔,且多孔性根據最初的織物(65)保持。
由通過換氣口(3400)的呼出氣體(包括呼氣二氧化碳)所引起的聲音可減少,因為當呼出氣體通過織物/交織纖維時,有較大的空氣散佈,具體地,對於鼻枕而言,當患者(1000)從鼻子呼出且呼出氣體(包括呼氣二氧化碳)透過換氣口(3400)流出。呼出氣體(包括呼氣二氧化碳)的散佈可避免使氣流導向或集中在床伴侶(1100)或患者(1000),此取決於換氣口方位與睡覺位置。請即參考圖167至175,在本技術之一範例中,換氣口(3400)明顯比ResMed Limited公司的SWIFT FX™鼻枕的多孔換氣口多加擴散。請即參考圖175,在接近換氣口約100mm(公釐)的距離,來自本技術之換氣口(3400)的呼出氣體(包括呼氣二氧化碳)的空氣速率約5倍小於SWIFT FX™鼻枕罩的空氣速率。換句話說,相較於多孔換氣口,患者(1000)及其床伴侶(1100)較不可能感覺來自換氣口(3400)的呼出氣體(包括呼氣二氧化碳)。此可改善患者(1000)及其床伴侶(1100)的舒適度。平均空氣速率有一非線性曲線且在密閉房間使用使用一方向性熱線式風速計測量。空氣速率是呼出氣體(包括呼氣二氧化碳)通過換氣口(3400)是否可被人感覺到的主要因素。未在圖167至175測量的可能影響人感覺到的其他因素包括環境室溫、人髮囊密度與人皮膚敏感度。在與換氣口的最大距離上,來自兩換氣口的呼出氣體(包括呼氣二氧化碳)的空氣速率將接近零,且與周圍還境狀況沒有差別。不過,來自本技術之換氣口(3400)的呼出氣體(包括呼氣二氧化碳)的空氣速率會在比多孔換氣口較接進於換氣口(3400)的距離上到達此零限制。雖然比較一已使用在SWIFT FX™鼻枕罩的特定多孔換氣口,但可想像,從相較於多個多孔換氣口的噪音位準與空氣散佈的觀點,本技術的換氣口(3400)是較優越。
一種用於製造從患者介面(3000)排出呼出氣體(包括呼氣二氧化碳)的換氣口(3400)之另一方法亦提供。一換氣口部是從一半浸透性材料切割,該半浸透性材料的厚度小於0.45mm(公釐)且有預定多孔性數量以擴散氣流。如果半浸透性材料是以較大的紗片、緞帶或織卷的形式(特別使用較大寬度)提供,切割便會發生。換氣口部是分子式黏附在患者介面的鼻罩框架(3310)以形成換氣口(3400)。預定的多孔性數量使得可在來自患者介面(3000)的呼吸氣體的20cm H2 O公分水柱壓力,獲得每分鐘約47至53公升的空氣流速。同時,預定多孔性數量使得A加權聲功率位準少於或等於25dBA,誤差值是3dBA,且在1公尺距離的A加權聲壓小於或等於17dBA,誤差值是3dBA。最好係,A加權聲功率位準dBA(誤差值)是約22.1(3)dBA,且A加權聲壓dBA(誤差值)使用ISO 17510-2: 2007在1m(公尺)的10cm H2 O公分水柱壓力測得約14.1(3)dBA。換句話說,本技術之換氣口(3400)比如在相關技術說明之下所描述先前面罩噪音表中所述先前面罩的多孔換氣口更安靜。相較於多孔換氣口,患者(1000)及其床伴侶(1100)較不可能聽到由通過換氣口(3400)的呼出氣體(包括呼氣二氧化碳)所引起的聲音。如需要,封閉孔的熱熔或其他先前所述技術亦可用來正確調整換氣口部的空氣流速直到達成想要的空氣流速。
換氣口部(72)保持在模具(70),以在成型機(71)中使換氣口部(72)疊合模製在鼻罩框架(3310)。只要厚度小約0.45mm(公釐),半浸透性材料便可為織物或非織物。一薄換氣口為一特徵,允許提供一小型且不顯眼的患者介面(3000)。同時,一成型在鼻罩框架(3310)的薄換氣口有視覺吸引力,因為在這兩部件之間的融合顯現無接縫與平整,且薄換氣口不必相對於鼻罩框架(3310)過度向內或向外凸出。同時,一薄換氣口重量輕,由於需要較少材料,減輕患者介面(3000)的整體重量。例如,織物材料(65)可每m2 (平方公尺)重約200至250克。織物材料(65)可每m2 (平方公尺)重約217至約234克。較小直徑纖維可產生較薄的織物材料以達成相同空氣流速,且此將產生一更輕重量的換氣口(3400)。
患者介面(3000)的換氣口(3400)是容易清潔及重複使用。溫和清潔劑或肥皂水可用來清潔換氣口(3400)。熱水亦可用來流過換氣口(3400)作為清潔用途。換氣口(3400)無需從鼻罩框架(3310)解開便可用手清洗及洗滌,因為彼此永久連接(例如,疊合模製)鼻罩框架(3310)。患者介面(3000)的無法分離部件可避免遺失個體部件的可能性,且不必分離及重新固定彼此許多部件而亦減少清潔時間。對照於利用另一無法持久材料製成的換氣口,例如,一布織物或GORE-TEX™,如果換氣口(3400)是由交織塑膠纖維形成,換氣口(3400)的耐久性甚至在重複清潔之後可加以維持。對照於本技術之換氣口(3400),GORE-TEX™是非針織物材料,且其空隙是在使用期間受到來自大氣微粒子隙入空隙會非常快封閉,最終導致換氣口的明顯阻塞。換氣口的阻塞會引起患者不足夠排出呼出氣體(包括呼氣二氧化碳 CO2),導致血液CO2含量增加且最終由於再吸入CO2導致缺氧。同時,在GORE-TEX™的空隙無法用人眼看見,此意謂患者無法視覺判斷是否由黏液、灰塵、污垢、與塵垢引起阻塞。使用水清洗GORE-TEX™材料不會減輕此問題,因為GORE-TEX™材料之目的是要逐去水。對照於本技術之換氣口(3400),GORE-TEX™不是健全材料,因為類似紙且如果嘗試使用刷子或手指清潔,便容易撕裂且容導致損壞。此進一步理由是,GORE-TEX™不能夠清潔及重複使用,由於類似紙張的脆弱性,在清潔處理時為遭受無法挽回損壞。一用於換氣口的燒結材料(諸如一燒結圓體)會有類似GORE-TEX™的缺陷,在於燒結材料微細氣孔在使用之後會變成阻礙,且無法正確清潔供重複使用,且阻礙眼睛視覺檢查。利用非塑膠材料製成的換氣口不容易如本發明之換氣口(3400)製造,因為需要額外的製造步驟或無法使用整體結合(諸如疊合模製)以永久連接鼻罩框架。在換氣口與鼻罩框架之間沒有整體結合可能減少耐久性與可靠度,及/或視覺美感無法令人滿意。
在一範例中,換氣口(3400)有一致性與持續不斷的空氣流過換氣口(3400),以正常排出呼出氣體(包括呼氣二氧化碳)。相較於先前技術換氣口製造方法,換氣口(3400)可快速製造,且快速組裝,藉此導致低成本生產。此可歸因於相當簡單幾何形狀、較少處理步驟以使換氣口(3400)永久固定鼻罩框架(3310),且亦較少處理步驟及調整空氣流速所需設備的類型。同時,如果換氣口(3400)是由交織塑膠纖維形成的織物,相較於一多孔換氣口或一燒結體換氣口,換氣口可有令患者(1000)及其床伴侶(1100)感覺美感舒適外觀的織物。
另一範例是描述關於製造換氣口(3400)。塑膠纖維是撚成的單絲,且在窄編織機上針織或編織成交織結構。交織結構可為窄緞帶的形式,而不是大寬度織卷。或者,塑膠纖維可為多細絲,可提供比單絲較緊的旋繞與一更扭曲路徑。因為縱切的熱避免,此允許較能控制織物(65)的浸透性。另一優點在於可以避免用於控制及矯正空氣流速所述較早範例之熱熔步驟;或者,可減少用於鑿縫凸模(68)的熱焊頭數量。因此,換氣口(3400)的織物(65)可在想要預定範圍內製造,且熱熔只用來隔開換氣口(3400)的周緣區域,用以疊合模製在鼻罩框架(3310)作為永久固定。
在製造期間進一步限制換氣口(3400)空氣流速的任何不想要變化是可能的。在先前描述的範例中,織卷或緞帶(65)可被輾壓的最後製程,其中,織卷或緞帶(65)在高溫度與壓力下,可在滾筒下通過以產生平坦紗片。不過,在另一範例中,織卷或緞帶(65)可能無法先輾壓,但相反可先切割成窄緞帶,其寬度實質類似換氣口(3400)的高度。每個窄緞帶會被輾壓,以使用滾筒使其平坦,其接觸表面的寬度實質類似緞帶的寬度,以確保熱與壓力平均施加在緞帶上面。因此,可避免由不平均輾壓所引起換氣口(3400)的空氣流速的任何不想要變化。
在另一範例中,織物(65)可使用預定壓力與預定熱位準平均輾壓,以使空氣流速在想要的預定範圍內。因此,用於藉由封閉空隙以調整空氣流速目的之前述熱熔步驟可避免。
在另一範例中,織物(65)可省略輾壓與空隙封閉。織物(65)可編織或針織成交織結構以形成窄緞帶或長條。織物(65)然後使用前述切割/融化技術予以切割成換氣口部(72、73)的形狀。換氣口部(72、73)然後在患者介面(3000)的氣動路徑中永久連接框架(3310)或其他組件。
雖然換氣口(3400)已描述為利用交織塑膠纖維製成,但可想像,除了塑膠以外, 纖維材料可使用,都是生物相容性,且有類似彎曲硬度以避免在患者(1000)的呼吸循環期間改變換氣口(3400)的形狀、幾何、輪廓。例如,薄的金屬線或紗可使用。一添加劑可噴灑以使換氣口的金屬或紗線網架堅硬,以提供彎曲硬度以避免在患者(1000)的呼吸循環期間改變換氣口(3400)的形狀、幾何、輪廓。換氣口(3400)描述為具有包括針織纖維與編織纖維的交織結構形式。
換氣口(3400)的位置
在本技術之一形式中,換氣口(3400)位於(或形成為)框架(3310)的部分。具體地,在圖75與76所述技術之範例中,一對換氣口(3400)可設置在框架(3310)的前表面的任一側部。在一範例中,鼻罩框架(3310)的前表面是彎,且因此,換氣口(3400)不是面對垂直於矢狀面的方向,而是面離在矢狀面與冠狀面之間的垂直軸。以此方法是換氣口(3400)定位在鼻罩框架(3310)可使空氣從換氣口(3400) 流向側部,而不是直中心,如果患者(1000)直接面對床伴侶(1100),可避免空氣直接流向床伴侶。相較於沿著換氣口軸的區域,即是沿著垂直於換氣口(3400)的外表面前面的方向的區域,在患者介面(3000)中心的前面的區域有來自換氣口(3400)的較低平均空氣速率。
雖然換氣口(3400)已描述為永久連接框架(3310),但可想像,換氣口(3400)可位於患者介面(3000)的氣動區域的某處,例如,在或接近密封形成結構(3100)或在一套管口/轉接器(4190)(參閱圖1b 與1c),其允許排出呼出氣體(包括呼氣二氧化碳)。換氣口(3400)可永久連接在患者介面(3000)的氣動區域中的其他氣動組件,例如,在彎頭上面,如果患者介面(3000)有一彎頭以斷開管轉矩。
換氣口(3400)的孔隙尺寸特徵可依照ASMT(American S℃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Standard)F316方法中所述的泡點試驗法加以估計。泡點試驗是敏感的視覺技術。織物材料(65)可有約60至約100 psig(每平方英吋計量)的泡點壓力。最好係,織物材料(65)的泡點壓力有約80 psig的泡點壓力。 在本技術之一範例中,換氣口(3400)可提供作為一患者介面(3000)的可移除換氣口罩。換氣口罩有一換氣口框架,以可移除地接合一換氣孔口。換氣孔口可位於一鼻罩框架、彎頭或襯墊構件/充氣室(3200)。換氣口(3400)的織物(65)材料永久連接換氣口框架。換氣口(3400)有一用於排出呼出氣體的多孔區域。織物(65)是交織纖維形式。一用於呼出氣體的彎曲空氣路徑是由交織纖維之間的空間所定義。織物是結構化,使得換氣口的形狀、幾何與輪廓實質在患者(1000)的呼吸循環期間實質不會改變,且多孔區域維持呼出氣體的實質固定速率。
雖然換氣口(3400)已描述為一交織結構,但可使換氣口(3400)有一未密封與多孔塑膠矩陣形式的非針織結構,諸如一纖維強化聚合體。藉由當作一第一層的非針織結構結合在當作一第二層的針織結構,可使換氣口(3400)有兩層結構。
連接埠(3600)
連接埠(3600)允許患者介面(3000)連接空氣回路(4170)的短管(4180),如圖166所示。在本技術之一範例中,短管(4180)可藉由連接埠(3600)直接連接患者介面(3000)。短管(4180)可藉由插入在連接埠(3600)連接框架(3310),以使框架成型在短管(4180)。連接埠(3600)可位於患者介面(3000),且可提供或一固定或可動連接至氣體傳導管(4180)。
連接埠(3600)可為框架(3310)的部分,使得框架成型以包括連接埠在一單元件。此外,連接埠(3600)可在其周圍的有限部分或一些部分上面連接框架(3310)。此可能在連接埠(3600)與框架(3310)之間造成開口區域,且這些放口區域可包括在此所述的換氣口(3400)。如圖10、15與18所示,連接埠(3600)可以相對於框架(3310)的一角度形成,以在一角度從面罩對準管。同時,連接埠(3600)可在任何方向形成角度,且在相對於框架(3310)的任何角度。在示意的範例中,連接埠(3600)是相對於框架(3310)朝下形成角度,以在治療期間提供給多數患者典型可使短管(4180)朝下。此可減少短管(4180)繞圈且可在治療期間改善患者介面(3000)的密封與穩定度。亦可從框架(3310)個別形成連接埠(3600)且連接這些組件,使得連接埠(3600)可使用一回轉接頭相對於框架(3310)旋轉。在此一範例中,如果短管(4180)在患者頭部上面於管向上位置構成,可改善減少短管(4180)的管轉矩密封力崩潰、或可改善舒適度與封閉。
圖18顯示短管(4180)相對於患者介面(3000)向下成某角度,由於短管連接該連接埠(3600),該連接埠形成在相對框架(3310)的向下角度。此配置可在最大距離以避免短管(4180)環出遠離患者避免發生糾纏。
亦應明白,在本技術之範例中,氣體流入患者介面(3000)可更平均分佈,其中,沒有彎頭用來連接空氣回路(4170)至患者介面(3000)。一彎頭的陡彎可在彎頭的一側部引起大流線密度。此可能引發凝結氣流的噴出,且此可能造成次佳流進入患者介面(3000),且具體地係,鼻枕(3130)。亦應明白,上述換氣口(3400)可提供降低噴出。雖然藉由允許在空氣回路(4170)與框架(3310)之間的至少相對旋轉運動,先前面罩使用彎頭斷開管轉矩,但本技術之一形式有一特別軟短管(4180)可斷開管轉矩,有別於由習知彎頭負責。
前額支撐
在本技術之一形式中,患者介面(3000)不包括一前額支撐。在一形式中,患者介面(3000)可提供足夠穩定度,無需一前額支撐,以致不礙眼,且敞開雙眼與鼻骨。
在一可替換形式中,患者介面(3000)包括一前額支撐。
防窒息
在本技術之一形式中,患者介面(3000)可包括一防窒息活瓣(AAV,Anti-Asphyxia Valve)。在本技術之進一步範例中,當使用一全面罩時,AAV可包括解耦結構(4190)(參閱圖1b)、空氣回路(4170)(參閱圖1a至1c)、或患者介面(3000)。
連接埠
在本技術之一形式中,患者介面(3000)可包括一或多個補充氧埠(4185),允許接取充氣室(3200)的容量。在一形式中,此允許臨床醫生供應補充氧。在一形式中,此允許直接測量充氣室(3200)內的特性氣體,諸如壓力。
解耦結構(4190)
在一形式中,患者介面(3000)包括至少一解耦結構,例如,一可旋轉套管口或轉接器(4190),如圖1b與1c所示;或一球與窩部。請即參考圖1b 與1c,一管拉力解耦至少部分是由短管(4180)提供。如此,短管(4180)至少部分功能如同一解耦結構(4190)。
請即參考圖1b與1c,短管(4180)的一端部是可旋轉的套管口或轉接器(4190),促使連接附加氣體傳導管(4178)的一第三端,其至少一態樣可不同於短管(4180)。可旋轉的套管口(4190)允許短管(4180)與附加氣體傳導管(4178)在個別端部彼此相對旋轉。附加氣體傳導管(4178)可合併類似特徵在短管(4180),但可有一較大內徑(例如,18mm(公釐)至22mm(公釐))。提供給管的此額外自由度可藉由減輕扭曲(且因此扭結)有助減少空氣回路(4170)的管拉力。附加氣體傳導管(4178)的另一端可連接一PAP器件(4000)。
短管(4180)
在本技術之一形式中,短管(4180)在連接埠連接框架(3310),如圖166所示,且形成空氣回路(4170)的部分。
短管(4180)為根據本技術之一態樣之一氣體傳導管,其構成及配置允許空氣或可呼吸氣體在PAP器件(4000)與患者介面(3000)之間流動。 氣體傳導管會受到管拉力,管拉力代表當使用時,管於使用期間安置在患者與其他表面(例如,一床、一床頭桌、一病床、一桌子、地板等)的管受力。由於短管(4180)連接患者介面(3000)以提供可呼吸氣體給患者(1000),所以這些管拉力可能影響患者介面(3000)與患者(1000)之間的連接。例如,張力與張力管拉力可使患者介面(3000)從患者臉部移置,藉此從患者介面(3000)洩漏可呼吸氣體。如此,想要減少管拉力。此可藉由減輕短管(4180)的重量、改善其彈性(例如,藉由減少其彎曲半徑,使得短管(4180)可更緊彎曲)、與增加短管(4180)的至少一自由度加以達成。同時,此減少管拉力必須在沒有明顯減少管(4180)的力量達成,使得可抵抗密封力,例如,當患者可將其手臂安置在短管(4180)上面,或當扭結在扭結位置。
圖160至162顯示處於三不同狀態的示範性短管(4180)的三個側面圖。圖160顯示短管(4180)處於自然狀態或正常狀況。在自然狀態中,短管(4180)不會受到任何外力,即是,不會拉伸或壓縮。短管(4180)可包括在螺圈(4174)的相鄰螺圈之間隔開的材料幅(4172)。短管(4180)的螺圈(4174)可有WC的寬度。材料幅(4172)可擴及相鄰螺圈WF之間的距離。此外,如圖160所示,材料幅(4172)可褶曲,使得褶曲(4182)的一頂點或峰部可從相鄰螺圈之間徑向向外延伸。應明白,由於材料幅(4172)的褶曲,所以包含材料幅(4172)的材料寬度可寬於相鄰螺圈WF之間的寬度。同時,材料幅(4172)可沿著一預定褶曲線(4186)褶曲。
亦在圖160顯示,當短管(4180)處於自然狀態時,相鄰螺圈WF之間的距離可相等、或實質等於螺圈WC的寬度。在此一配置中,短管(4180)的最大彎曲半徑R(在圖163顯示)減少,且改善彈性。此是因為大於先前技術管的材料量必須用來擴及相鄰螺圈之間的距離。就一而言,WF等於線螺圈WC的寬度造成較大量材料擴及該距離,且因為其是褶曲,所以甚至較大量材料必須提供以包括材料幅(4172)。此原理是在關於圖163中詳細描述。褶曲的形狀對於管的整體彈性是很重要。材料幅的褶曲的較大半徑可產生一更彈性管。一非常銳利的皺痕使管較不彈性。在多重熱消毒週期之後,褶曲便開始放鬆,且管會變得較不彈性。當褶曲放鬆時,可看出,褶曲直徑會相對於線螺圈直徑減少,且由此褶曲的峰部會降低。
此外,在圖160中,可看出,材料幅(4172)的褶曲從短管(4180)徑向向外延伸,且材料幅(4172)的褶曲置中在螺圈(4174)的相鄰螺圈之間。此外,圖160亦顯示材料幅(4172)的斜度如何從螺圈(4174)的相鄰螺圈向褶曲(4182)之頂點或峰部增加。換句話說,材料幅(4172)更遠離預定褶曲線(4186),且材料幅(4172)接近褶曲(4182)之頂點或峰部變得更陡與較尖。
同時,在圖160中,如同將在下面更詳細討論,可看出,螺圈(4174)的外部或外表面(4184)有一寬角度圓彎曲輪廓。換句話說,螺圈(4174)可有一橢圓周長部分的輪廓。藉由使螺圈(4174)有一圓形外表面或輪廓(4184),患者(1000)可有較軟與較平滑觸覺的感覺。此外,此圓形外表面(4184)亦可降低短管(4180)的傾向,使用時絆住表面,諸如褥墊、患者衣服、臥室或醫院家具等。在圖160可看出,一線螺圈直徑DC可看出是垂直於短管(4180)的縱軸所測量的複數個螺圈之一者的直徑。
在圖160可見到另一特徵,在自然狀態中,短管(4180)有從氣體傳導管向外徑向凸起的材料幅(4172)的褶曲,使得褶曲(4182)之頂點或峰部是在與螺圈(4174)的外表面(4184)的實質相同高度、或相同高度。材料幅(4172)的褶曲亦定義垂直於短管(4180)縱軸所測量褶曲(4182)的相對頂點之間的一褶曲直徑DF。以另一種方式來說,當短管(4180)處於自然狀態時,在橫過氣體傳導管的縱軸,擴及褶曲(4182)的個別頂點的材料幅(4172)直徑等於在橫過縱軸擴及個別外表面(4184)的螺圈(4174)的直徑。亦可以說,如果短管(4180)放直處於自然狀態,一單圓筒周圍可齊平褶曲(4182)之頂點或峰部、與螺圈(4174)的外表面(4184)。同時,可以說,當短管(4180)處於自然狀態時,褶曲直徑DF等於或實質等於線螺圈直徑DC。
此一配置,連同螺圈(4174)的圓形外輪廓(4184),可提供一改善的觸覺,使患者有較平滑與較軟的感覺。此外,短管(4180)減少傾向絆住亦可藉由使褶曲(4182)之頂點或峰部、與螺圈(4174)的外表面(4184)凸到相同高度加以提高,因為單表面沒有顯著凸出以絆住表面上。
在本技術之另一範例中,材料幅(4172)可在螺圈(4174)的相鄰螺圈之間褶曲多次。此允許短管(4180)的彈性連同進一步延伸性,由於在每個相鄰螺圈之間的附加材料量。同時,在本技術之另一範例中,沿著短管(4180)的長度可有特定區域或部分,其中,材料幅(4172)褶曲在螺圈(4174)的相鄰螺圈與氣體傳導管的其他區域之間,其中,材料幅不褶曲。此一配置允許沿著氣體傳導管的長度改變彈性度與延伸性。例如,可提供在接近患者介面(3000)與PAP器件(4000)的位置提供增加或減少硬度的短管(4180)之部分。在一範例中,接近患者介面(3000)與PAP器件(4000)的短管(4180)之部分在這些區域可每單位管長度有較少褶曲,以增加在這些區域的管硬度,以確保在這些區域減少扭結。不褶曲一段材料幅(4172)的另一理由是關於製造理由。例如,在遠側端的材料幅(4172)上面可能沒有褶曲,其中,疊合模製一套管口。當在這些位置的褶曲材料幅陷入弱掐狀態時,此可以減少在材料幅(4172)建立一弱點的傾向,其中,材料幅接合套管口。
圖161顯示示範性短管(4180)的另一側視圖。在此圖式中,短管(4180)處於一壓縮或縮回狀態。在此狀態中,當短管(4180)處於在圖160顯示的自然狀態時,短管的長度將小於其長度。例如,短管(4180)可壓縮至小於自然狀態多達50%的長度。當短管(4180)壓縮至其壓縮狀態時,材料幅(4172)會被壓縮,使得其褶曲會變得較陡,且減少在螺圈(4174)的相鄰螺圈WF之間的距離。在壓縮狀態中,在相鄰螺圈WF之間的距離可減少至小於螺圈WC的寬度。同時,硬使材料幅(4172)的褶曲(4182)之頂點或峰部在徑向進一步向外,使得頂點或峰部凸出在螺圈(4174)的外表面(4184)上面。換句話說,材料幅(4172)可能變得較高。此結果可由相鄰螺圈之間的材料量、與褶曲角度、及材料幅(4172)的厚度TW所控制。且亦應明白,雖然螺圈WC的寬度在短管(4180)的壓縮期間可能不減少,但螺圈(4174)的相鄰螺圈可迫使在一起,在其他彈簧是平常的。同時在圖161中,可看出,當短管(4180)處於壓縮狀態時,材料幅(4172)的褶曲之頂點或峰部(4182)的角度(即是,在預定褶曲線的任一側部上的材料幅之每一部分之間的角度)可減少,且再次,材料幅可能變得較高。
圖162顯示當短管(4180)處於延長或延伸狀態時的額外側視圖。在此狀態中,短管(4180)的長度可大於在圖160顯示在自然狀態時的長度。例如,當處於自然狀態時,短管(4180)可延伸達200%的長度。同時,在此圖式中,可看出,在螺圈(4174)的相鄰螺圈WF之間的距離增加且材料幅(4172) 的褶曲變得較平坦。同時,在相鄰螺圈WF之間的距離可增加至大於螺圈WC的寬度。此外,從圖162可看出,材料幅(4172)的褶曲(4182)之頂點或峰部可迫使徑向向內,使得頂點或峰部會降到低於螺圈(4174)的外表面(4184)的高度下面。再次,此可由在相鄰螺圈與褶曲角度之間的材料量加以控制。且亦應明白,當螺圈WC的寬度在短管(4180)的延伸期間不可能增加時,螺圈(4174)的相鄰螺圈可破使分離,在其他彈簧是平常的。從圖162亦可看出,當短管(4180)處於延伸狀態時,材料幅的褶曲之頂點或峰部的角度(即是,在預定褶曲線的任一側部上的材料幅之每一部分之間的角度)會增加,且再次,材料幅(4172)可變得較平坦。
圖163顯示在兩端之間彎曲之一示範性短管(4180)。當如圖163所示彎曲時,在螺圈(4174)的相鄰螺圈之間的材料幅(4172)可在彎曲部(4179)的外側延伸,且在彎曲(4176)之內部的材料幅可壓縮。當諸如此彎曲時,彎曲半徑R的限制可更佳瞭解。在一範例中,當在有13mm(公釐)直徑的圓筒上成褶狀時,管在其自己重量(即是,沒有施加的額外重量)之下有44mm(公釐)的彎曲半徑R。愈大的包括材料幅(4172)的材料量,愈低的可能彎曲半徑R,因為從圖163可看出,彎曲部(4179)的外側只可在相鄰螺圈WF之間延伸最大可能距離。短管(4180)只可在彎曲(4179)的外部彎曲及延伸達於相鄰螺圈之間所提供材料幅(4172)的寬度。因此,如果更多的材料提供給在相鄰螺圈之間的材料幅(4172),彈性便可改善,因為短管(4180)可彎曲,使得彎曲(4179)的外部可進一步延伸,且減少最大彎曲半徑R。
同時,可看出,在彎曲(4176)之彎曲內部的內部上的相鄰螺圈WF之間的距離會減少到螺圈(4174)的相鄰螺圈幾乎接觸的點。因此,彎曲半徑R亦受到彎曲(4176)內部的材料幅(4172)限制。從圖164可看出,材料幅(4172)是壓縮在彎曲(4176)內部的螺圈(4174)的相鄰螺圈之間。因此,愈厚的材料幅(4172),愈大的最大彎曲半徑 R,因為愈大的相鄰螺圈之間的材料量,愈不可能在彎曲(4176)的內部彼此接近。
因此,若要使短管(4180)的彎曲半徑R最佳化,必須提供材料幅(4172)的足夠寬度,以使彎曲(4179)的外部延伸至符合想要的彎曲半徑,但材料幅的足夠厚度亦必須提供,以使螺圈(4174)的相鄰螺圈於彎曲(4176)的內部在一起,以達成想要的彎曲半徑。
圖164顯示取自如圖163所示一示範性短管(4180)的截面圖。此短管(4180)的截面圖顯示氣體傳導管處於自然狀態,使得在相鄰螺圈WF之間的距離等於螺圈的寬度WC。短管(4180)亦可有約18mm(公釐)的內在徑DI。短管(4180)可有介於3.2mm(公釐)至4.7mm(公釐)的之間的間距P,或者,最好為4.5mm(公釐)至4.7mm(公釐)。此圖亦顯示螺圈(4174)的厚度TC可大於材料幅(4172)的厚度TW。隨著螺圈(4174)較厚於材料幅(4172),螺圈可提供結構性力量,且此可提供短管(4180)的彈簧效果。同時在此圖式中,可看出,材料幅(4172)可有實質一致性及/或連續厚度。
圖164亦顯示材料幅(4172)之至少一部分在預定褶曲線(4186)可不對稱。例如,材料幅(4172)可包括一隆起部(4181),該隆起部相鄰在預定褶曲線(4186)之一側部上面的螺圈(4174),且一傾斜部(4183)可包括另一側部,其為相鄰螺圈的另一側部。同時,材料幅(4172)至褶曲之頂點或峰部(4182)之傾斜在傾斜部(4183)的側部比隆起部(4181)的側部更陡。由於不同陡度,所以當短管(4180)處於自然狀態時,在傾斜部(4183)側部上面的螺圈邊緣與預定褶曲線(4186)之間的寬度WFS可小於在隆起部(4181)側部上面的螺圈邊緣與預定褶曲線之間的寬度WFF。因此,當延伸時,材料幅(4172)可延伸,此WFS可增加超過WFF,因為較大量材料包括在此區域。換句話說,短管(4180)可一第一方向(例如,從傾斜部(4183)至隆起部(4181))可延伸一特定量,且第二方向中延伸不同量(例如,從隆起部至傾斜部),該第二方向為相對於該第一方向。此一配置可有優點,其中,患者介面(3000)附接在一端的短管(4180)、及附接在另一端的PAP器件(4000),因為當配戴患者介面(3000)時,患者(1000)可移動,如此在患者(1000)的方向中需要較大延伸性。短管(4180)的不對稱輪廓典型在於管(4180)是如何製成。或者,雖然對於材料幅(4172)在預定褶曲線(4186)亦可有實質對稱輪廓。
從圖164可看出,隆起部WH的寬度與傾斜部WS的寬度可不同。因此,材料幅(4172)在朝向橫過傾斜部(4183)比橫過隆起部(4181)的相鄰螺圈可有較大範圍的彎曲。換句話說,由於在WS的較大縫隙,所以相較於在WH(有較小縫隙),較大量彈性度(即是,小彎曲半徑)可存在此特別區域。同時,因為在WH的較小縫隙,所以相較於WS,此部分比可壓縮至較小範圍,因為相較於在WS,材料幅(4172)已較接近在WH的線螺圈(4174)。
圖164顯示的另一特徵在於如果螺圈(4174)通常感覺較佳於材料幅(4172),特別係如果材料幅的褶曲是非常尖銳,外表面區域(例如,短管(4180)的最外表面區域)可包括比材料幅(4172)較大螺圈(4174)的外表面(4184)之比例。此可對患者提供較佳觸覺,因為從圖164可看出,螺圈(4174)的外表面(4184)是圓形,因此較平滑於材料幅(4172)的褶曲(4182)之頂點或峰部。
同時,從圖164可看出,材料幅(4172)與螺圈(4174)可整體結合,使得短管(4180)的內表面是平滑與連續。應明白,材料幅(4172)之任何一相鄰側部可彼此接合以形成平滑與連續內表面,或者,材料幅(4172)可結合螺圈(4174)的相鄰螺圈的相鄰側部。藉由以此方法形成短管(4180),使得內表面是平滑與連續,可透過氣體傳導管提供呼吸氣體的較平穩流。典型上,先使套管口疊合模製在短管(4180)的兩端,再形成褶曲以避免帶捏褶。
亦應明白,材料的任何適當組合可包括材料幅(4172)與螺圈(4174)。每一個別組件(4172、4174)的材料可相同或至少一態樣不同。在本技術之一範例中,材料幅(4172)與螺圈(4174)可利用一熱塑性彈性體(TPE)或熱塑性聚氨酯(TPU)製成。材料幅(4172)與線螺圈(4174)兩者可利用相同塑膠材料(或相同塑膠材料的不同混合)製成,其優點可在材料幅(4172)與螺圈(4174)之間產生整體化學結合(分子黏附)。材料選擇是受到許多因素的限制。用於允許彈性之材料幅(4172)的機械特性是一決定性因素。抵抗熱消毒的能力是另一重要因素。不黏與發黏是其他因素。同時,如果患者四肢置放在短管(4180)的頂端上,當可能發生外力施加在管(4180)的圓周表面上面時,短管(4180)必須避免閉塞且抗環向應力。此可藉由提供最小內徑的短管(4180)、及指定螺圈(4174)的螺旋頂點與結構硬度處理。
材料的選擇亦可能影響短管(4180)的彈簧硬度(P =kx,其中P是負荷,k是硬度且x是偏向度)。愈硬的彈簧k,在固定負荷下,愈小的偏向度。彈簧率是每測量單位使彈簧(任何彈簧)偏移所需的重量大小。例如,材料 具不同彈性模量與不同彎曲硬度的材料可分別用於材料幅(4172)與螺圈(4174),以建立想要的彈簧硬度。同樣地,彈簧硬度亦可藉由使用具材料幅(4172)與螺圈(4174)兩者之彈性模量的材料加以選擇。同時,如參考圖164所討論,螺圈(4174)的節距亦可能影響氣體傳導管(4180)的彈簧硬度。在一範例中,彈簧硬度可為約0.03N/mm。
圖165顯示一示範性短管(4180)處於彎屈或彎曲狀態之另一圖式。在此圖式中,類似圖163,短管(4180)為整個半徑R彎曲。不過,在此圖式中,短管(4180)可看出在平坦凸起表面(例如,一桌子)的邊緣上呈褶狀以示範當由於地心引力在一端受到張力時,管(4180)是如何彎曲。在桌子角落垂吊的短管(4180)的部分重量可能引起管(4180)的延伸,且在接近桌子邊緣的管(4180)區域彎曲。此圖描述類似在圖163顯示的彎曲特徵。具體地,材料幅(4172)是在彎曲區域(4179)的外側延伸,且在彎曲(4176)的內部是壓縮,使得WF在彎曲的外側大於內部。
圖166顯示一示範性短管(4180)直接固定一患者介面(3000)。在先前面罩中,氣體傳導管透過一旋轉彎頭附接面罩。藉由在氣體傳導管與患者介面的接合處重新導向具一旋轉彎頭的氣體傳導管,先前技術組裝便可設法減少管拉力。不過,含有一旋轉彎頭會增加重量與部件,可緩和降低管拉力。因此,根據本技術,短管(4180)可直接連接一鼻罩框架(3310)。圖166更顯示短管(4180)從鼻罩框架(3310)的連接向下形成某角度,此亦可能使減少管拉力。向下角度可部分由連接埠(3600)促成。
請即重新參考圖1b 與1c,根據本技術之短管(4180)可看出在一第一端連接一患者介面(3000)。此連接可如上面圖166所述的固定連接。在此範例中,一套管口疊合模製在管(4180)的第一端,然後疊合模製在患者介面(3000)中定義的一對應連接埠(3600)。此範例是沒有彎頭,就某種意義,在管(4180)與鼻罩框架(3310)之間沒有彎頭。在其他範例中,一旋轉彎頭可位於管(4180)與鼻罩框架(3310)之間,以使旋轉彎頭與管(4180)相對於鼻罩框架(3310)自由旋轉。應明白,在這些圖顯示的患者介面(3000)是以虛線顯示表示多種不同患者介面可連接短管(4180)。在短管(4180)的一第二端是一可旋轉套管口、回轉套管或轉接器(4190),促使連接一附加氣體傳導管(4178)的一第三端,該氣體傳導管可不同於短管(4180)。可旋轉套管口允許短管(4180)與附加氣體傳導管(4178)在個別端相對彼此旋轉。附加氣體傳導管(4178)可結合類似特徵於短管(4180),但可有較大內徑(例如,18mm(公釐)至22公釐)。提供給管(4178、4180)的此額外自由度可藉由減輕短管(4180)的扭轉、吸收任何經歷的管拉力、及(因此)扭結有助於減少管拉力。附加氣體傳導管(4178)的一第四端可連接一PAP器件(4000)。兩部件轉環卡入(Snap-in)是模內組裝在套管口內。或者,可為一部件轉環卡入(Snap-on)。
請即參考圖203至222,本技術之管(4180)相較於先前有螺圈的短管。該比較顯示,本技術之管(4180)的彎曲硬度或軟度是有優勢,因為當管(4180)拉伸時,該管有較低的克-力(gf,gram-force)。管的下端保持在固定位置,使得管的縱軸是從垂直於施力方向的角度開始以延伸短管。換句話說,保持短管的下端,使得最初水平及接觸一平行面(參閱圖203、208、213、218)。短管的上端是由一衝擊試驗機固持,且該短管的上端直接在該短管的下端。衝擊試驗機在垂直向上方向是以0至30mm(公釐)至60mm(公釐)、至90mm(公釐)與至120mm(公釐)的一系列步驟中以30mm(公釐)的距離拉伸短管。衝擊試驗機在每一距離亦以牛頓為單位測量力的大小,該力可相對於短管的彈簧硬度。一扭力計與力計(Torque Gauge RM No. MTSD05997與Mecmesin Force Gauge RM No, MFGX05996)用來測量在短管延伸的每個距離的短管之固定下端的克-力。由於管具有不同重量與長度,所以在最初位置,衝擊試驗機、扭力計與力計要歸零。藉由以此方法將測量設備歸零,測量將與每個管的重量與長度無關。一1cm(公分)格子亦安置在背景,通常指出在每個距離的短管角度。比較顯示如下:
上面比較顯示,本技術之短管(4180)只會開始歷經介於30mm(公釐)與60mm(公釐)伸長之間的管轉矩,不過,先前短管已經歷30mm(公釐)伸長管轉矩。在測量的每個距離,先前短管有明顯較高的克-力,此表示先前短管比本技術之管(4180) 較為不軟且較高彎曲硬度。因此,相較於先前短管,封閉失敗(因為管轉矩)較不可能在管(4180)發生。同時,管(4180)的軟度允許其直接連接框架(3310),不需要典型用來處理管轉矩之一旋轉彎頭或一球體與承插彎頭。此不需要附加部件,減少患者介面(3000)整體重量。此可改善舒適度,因為管(4180)幾乎不會被患者(1000)感受到,且在任何管拖曳動作從患者臉部脫下密封形成結構(3100)之前,提供患者(1000)有較大運動自由度。
如上述,當短管(4180)相對於患者介面(3000)移動時,可建立管拉力。在此的管拉力可包括力及/或運動,不過,應明白,除非特別說明,否則術語管拉力包括力及/或運動。
此管拉力的因素之一可彎曲短管(4180)。例如,當患者(1000)旋轉身體遠離PAP器件(4000)時,在短管(4180)建立的彎曲可能在患者介面(3000)造成管拉力,可能引起密封崩潰、及/或對患者產生不舒服。
為了要示範管拉力的效果,可考慮一簡化系統表示,包含一患者介面(3000)與一短管(4180)。假設,在此系統中,患者介面置於患者(1000),且從患者介面分離頭帶。在此案例,任何管拉力必須會受到患者介面(3000)反應,其中,任何運動可例如為患者(1000)身上的力偶反應,及/或任何力可藉由患者(1000)身上的相等與相對反應力起反應。
在患者介面(3000)發生的管拉力可與短管(4180)的結構有關。更具體地,當短管(4180)彎曲時,短管(4180)的彎曲硬度可能影響在患者介面(3000)建立的管拉力。
典型上,當固定截面的圓筒管物件附接在一固定端,並裝載在一自由端(即是懸臂式)時,在固定端之產生的力與力矩可描述為 (忽視地心引力),其中,d偏度,P是垂直力,l是管長度,E是材料彈性模數,及I是截面的面積的第二力矩。在此,在固定端之產生的反應可為在相對方向的P的垂直力,與lP的力矩。
將此應用在包含一患者介面(3000)與一短管(4180)之系統,在近側端的反應將會是P的垂直力、與lP的力矩,其可形成管拉力的一部分。上述方程式可重新以 表示。然後,對於特定偏度d(即是,針對患者(1000)的特定力矩)與管長度l,當EI增加時,管拉力將增加,或當EI減少時,管拉力將減少。
對於固定截面的圓管而言,I可使用方程式 來計算。因此,如一範例,對於15mm(公釐)的特定內徑(di)而言,從19mm(公釐)減少至18mm(公釐)的外徑(Do)將會以約32%減少管拉力。同樣地,雖然在此情況關係可為線性,但減少使用材料彈性模數將減少管拉力。
因此,雖然本技術之短管(4180)可能不是固定截面的圓管,但短管(4180)的總彎曲硬度可能會是短管(4180)的各種不同部分的幾何與材料特性的結果,諸如材料幅(4172)與螺圈(4174)。
減少短管(4180)的彎曲硬度可能削弱短管(4180)的結構完整性。即是,如一範例,如果材料幅(4172)的厚度藉由減少短管(4180)的外徑改變,彎曲硬度且因此管拉力可能減少,不過,此可能在正常使用過程,造成短管(4180)的更脆弱結構且飽致短管(4180)閉塞。
因此本技術之一優點在於結合短管(4180)之幾何與材料以減少彎曲硬度,而維持適當力以避免閉塞及持久。
管(4180)實質為無聲,沒有從管(4180)的軸壓縮與拉伸發生的麻煩聲音/固定。減少或免除噪音的一範例可施加一添加劑以避免螺圈(4174)的線螺圈彼此無法動彈。用於患者介面的先前短管已知會遭遇此類型噪音,因為發出間歇性噪音,所以當嘗試睡覺時會使患者(1000)及其床伴侶(1100)困惱。短管(4180)預計重量輕,減少在地心引力下由管(4180)的重量所引起的管拉力。在本技術之一範例中,在自然狀態,管(4180)的長度可約285mm(公釐)至305mm(公釐),包括端套管,且可重量約18.7克至19.1克。因此,具端套管之管(4180)的重量可約62.6g/m至65.6g/m。在管(4180)與端套管之間沒有空氣洩漏,端套管為疊合模製在管(4180)的端部。該等端套管之一者可為一旋轉套管(4190),以在短管(4180)與長管(4178)之間做360°相對旋轉,而另一端套管是一不會旋轉的框架套管。旋轉套管(4190)可有一凸緣,提供患者(1000)的一食指的外觸覺周緣,以從連接長管(4178)的管轉接器(4190)分離管(4180)。在從長管(4178)重複接合與脫離之後,該凸緣可容許一較高力以提高旋轉端套管(4190)與短管(4180)的耐久性。
雖然已描述一螺圈(4174),但可想像,更多螺圈可提供用於管(4180)。用於管(4180)的多重螺圈允許多重螺紋(雙螺紋、三螺紋等),換句話說,一個以上螺紋。此允許每個螺圈是利用不同材料製成或有不同尺寸,以提高管(4180)的軟度,用於減少管拉力,但亦可藉由有一強結構避免或防止扭結與閉塞。
面罩系統
一或多個面罩組件可構成及配置一起以斷開管轉矩,用以降低密封崩潰。短管(4180)可斷開管轉矩,因為其提高軟度及拉伸能力。如果管轉矩大於短管(4180)可分離的轉矩,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亦可斷開管轉矩。固持臂(3302)是在矢狀面彎曲以斷開管轉矩。同時,充氣室(3200)及/或密封形成結構(3100)的墊體功能將可斷開一些管轉矩量。這些部件的兩或多個的任何組合可改善斷開管轉矩的能力。這些部件的所有組合可進一步提高斷開較大管轉矩量的能力。
一或多個面罩組件可構成及配置一起以改善患者(1000)的舒適度。短管(4180)重量輕,且充氣室(3200)與密封形成結構(3100)亦重量輕,因此,不需要由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提供令人高度不舒適的頭帶張力,以提供良好密封。減少需要一彎頭連接短管(4180)至框架(3310)亦可減少患者介面(3000)的整體重量,此降低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所需頭帶張力的程度。同時,當患者介面(3000)重量輕時,患者(1000)的感覺在於「那裡幾乎沒有配帶」,使得沒有感覺到您正配戴患者介面(3000),不會引發焦慮與幽閉恐怖症。固持臂(3302)的形狀與彈性可對患者(1000)提供舒適度,因為固持臂位於臉頰骨下方,且亦使頭帶(3301)在患者耳朵附近,其對於一些患者(1000)可能會是敏感的臉部區域。織帶(3301)是利用一編織物製成,且靠著患者皮膚感覺舒服,因為相較於一塑膠織帶,不致會保持表面熱及汗的凝結。同時,利用一編織物製成的織帶(3301)稠密度低於塑膠材料,導致降低重量與體積。織帶(3301)的分離區段(3326)使患者(1000)可調整頭帶張力至可感覺舒適的程度。這些特徵之兩或多個的任何組合可改善患者(1000)的舒適度。所有這些特徵的組合可明顯提高患者(1000)的舒適度。
一或多個面罩組件可一起構成及配置以改善最佳密封患者(1000)的可能性。此可導致更佳治療依從性,及增加額外36分鐘的平均每日使用。最佳密封可透過結合改善斷開管轉矩及亦提高如上述患者(1000)的舒適度取得。
一或多個面罩組件可構成及配置一起以改善患者介面(3000)的視覺吸引力,導致較佳治療依從性,尤其是針對首次使用的患者(1000)。患者介面(3000)在患者臉部上面沒有明顯外觀形象且痕跡小,因為框架(3310)不是很寬且亦彎曲符合臉部輪廓。同時,帶有分離區段(3326)與固持臂(3323)的彎曲輪廓的平滑連續表面之整體性織帶(3301)不礙眼,不會顯得龐大或複雜,且不會遮住患者臉部的大表面區域。這些特徵之兩或多個的任何組合可改善患者介面(3000)的視覺吸引力。所有這些特徵的組合可明顯提高患者介面(3000)的視覺吸引力。
一或多個面罩組件可一起構成及配置以改善組裝與解開患者介面(3000)。患者介面(3000)對患者(1000)提供單純性,因為從框架(3310)有兩可分離的組件,其是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織帶(3301)。無法分離的組件亦表示,當患者介面(3000)需要清潔時,可以容易組裝及解開患者介面(3000)。框架(3310)、充氣室(3200)/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織帶(3301)可能會在不同時間個別清洗,例如,充氣室(3200)/密封形成結構(3100)可比織帶(3301)更時常清洗。組件的形狀與結構視覺與觸覺建議患者(1000)如何以直覺方法組裝及解開患者介面(3000)。例如,在充氣室(3200)與框架(3310)之間的配對關係(接合正確時,產生可聽見喀聲)對患者(1000)是直覺的。同時,在框架(3310)、充氣室(3200)及定位與穩定結構(3300)上面提供視覺與觸覺指示件可對患者(1000)增加進一步導引,以避免不正確組裝/解開或錯置向/不對齊面罩組件。一些特徵尤其是對於有關節炎手指的患者(1000)在黑暗環境是有效益。例如,可聽見喀聲,或觸覺及感受面罩組件的形狀,且觸覺指示件在低照明情況亦是有用的。同時,藉由只拉伸織帶(3301)以配戴或脫掉患者臉部的患者介面(3000)可臉避免複雜的接合/分離程序。兩或多個這些特徵的任何組合可改善患者介面(3000)的單純性。所有這些特徵的組合可明顯提高患者介面(3000)的單純性。
在本技術之一範例中,一框架組裝包括框架(3310)、短管(4180)、換氣口(3400)、與固持臂(3302)的次組裝。框架組裝的次組裝是永久彼此連接,例如,框架(3310)與短管(4180)永久彼此連接,框架(3310)與固持臂(3302)永久彼此連接,且框架(3310)與換氣口(3400)永久彼此連接。一軟墊組裝可移除地接合框架組裝。軟墊組裝包括密封形成結構(3100)、充氣室(3200)、保持結構(3242)、與氣室連接區域(3240)。織帶(3301)可移除地接合框架組裝,具體地,可接合固持臂(3302)。
雖然一利用織物製成的織帶(3301)已描述,但可想像,織帶在一逺側端部可利用矽或塑膠材料製成。一矽織帶允許疊合模製於充氣室(3200)作為永久連接。
避免不正確組裝及解開面罩系統
請即參考圖187至190,當一起接合面罩組件時,患者介面(3000)具有視覺指示件與觸覺指示件,以避免或減少錯置方向。當從彼此分離面罩組件時,該等指示件亦提供患者(1000)直覺反應。在圖187與188中,在固持臂(3302)的延伸(3350)的外表面(3355)上面,提供移印(3290)。面罩名稱與商標標誌是移印以指示患者(1000)方向,其中,文字是在右側朝上方位。這些為患者(1000)提供視覺指示。在圖189中,在接近框架(3310)的上緣有凸起/浮凸字體(3291)。不管框架(3310)是否朝上或朝下,此提供患者(1000)視覺與觸覺指示件,且尤其當在低照明狀況固定織帶(3301)至固持臂(3302)時很有用。同時,在固持臂(3302)的外表面上面有凹進文字(3292)。此提供患者(1000)有關固持臂(3302)方位的視覺與觸覺指示件,且當固定織帶(3301)至固持臂(3302)時很有幫助。在充氣室(3200)的一側部有移印(3293)。移印(3293)可指出左鼻枕(3130)與右鼻枕(3130)及亦指出密封形成結構(3100)的尺寸(小、中、大)。例如,當患者(1000)見到在充氣室(3200)上面的移印(3293)時,患者會注意正面對充氣室(3200)的上表面。所有這些視覺與觸覺指示件有助患者(1000)識別患者介面(3000)的側部與表面,以避免錯置方向及不正確組裝與解開。此可避免意外損壞患者介面(3000)、及容易發生組裝與解開方面的任何使用者挫折。
PAP器件(4000)
根據本技術之一態樣之一PAP器件(4000)包括機械與氣動組件(4100)、電氣組件(4200),且經過編程執行一或多個演算法(4300)。PAP器件可有一外罩(4010),該外罩由兩部件形成,外罩(4010)的一上部(4012)、與外罩(4010)的下部(4014)。在其他形式中,外罩(4010)可包括一或多個面盤(4015)。PAP器件(4000)可包括一底盤(4016),以支撐PAP器件(4000)的一或多個內組件。在一形式中,一氣動區段(4020)是由底盤(4016)的部件支撐、或形成其部件。PAP器件(4000)可包括一柄(4018)。
PAP器件(4000)的氣動路徑可包括一進氣濾清器(4112)、一進氣消音器、一可控壓力器件,可供應正壓空氣(例如,一可控制增壓器(4142))、與一出氣口消音器。一或多個壓力感測器與空氣流感測器可包括在氣動路徑中。
氣動區段(4020)可包括氣動路徑之一部分,其為位於外罩(4010)內的。
PAP器件(4000)可有一電源供應器(4210)與一或多個輸入器件(4220)。電氣組件(4200)可安裝在一印刷電路板組件(PCBA)(4202)。在另一形式中,PAP器件(4000)可包括一個以上PCBA(4202)。
PAP器件機械與氣動組件(4100)
空氣濾清器(4110)
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一PAP器件(4000)可包括一空氣濾清器(4110)、或複數個空氣濾清器(4110)。
在一形式中,一空氣濾清器(4112)設置在一可控制增壓器(4142)的氣動路徑上游的開始。參閱圖3c。
在一形式中,一出氣口濾清器(4114),例如一抗菌濾清器,設置在一氣動區段(4020)的出口與一患者介面(3000)之間。參閱圖3c。
壓力器件(4140)
在本技術之一形式中,一用於產生正壓空氣流之壓力器件是一可控制增壓器(4142)。例如增壓器(4142)可包括一無刷直流(DC)馬達,該馬達有一或多個安裝在泵殼內的推進器。增壓器(4142)可傳遞從約4 cmH2 O至約20 cmH2 O範圍的正壓空氣供應,例如約每分鐘120公升,或在另一形式,多達約30 cmH2 O。
增濕器(5000)
增濕器概述
在本技術之一形式中,設有一增濕器(5000),如圖3b所示,該增濕器可包括一儲水槽與一加熱板。
字彙
為了本技術揭示之目的,在本技術之特定形式中,可應用一或多個下列定義。在本技術之其他形式中,可應用其他定義。
通則
空氣(Air):在本技術之特定形式中,供應給患者的空氣可為大氣空氣,且在本技術之其他形式中,大氣空氣可補充氧氣。
連續氣道正壓換氣(CPAP,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採取CPAP治療意謂在連續大氣正壓且最好約固定,透過患者的呼吸循環,施加空氣或可呼吸氣體供應至氣道入口。以一些形式中,氣道入口壓力在一單個呼吸循環中會以數公分水變化,例如在吸入期間較高且在呼氣期間較低。在一些形式中,氣道入口壓力在呼氣期間略微較高,且在吸入期間略微降低。在一些形式中,壓力會在患者的不同呼吸循環之間改變,例如,隨著偵測部分上氣道障礙的指示而增加,及隨著沒有部分上氣道障礙的指示而減少。
PAP器件的態樣
空氣回路(Air Circuit):管路或管在使用上是構成及設置在一PAP器件與一患者介面之間傳遞空氣或可呼吸氣體供應。具體地,空氣回路可為流體連接氣動區段與患者介面的出口。空氣回路可稱為空氣傳導管。在一些情形中,可為管路的分開突出部件,用於吸入與呼氣。在其他情況,可使用一單個突出部件。
APAP(Automatic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自動調節氣道正壓換氣。氣道正壓換氣可在最小限制與最大限制之間持續調整,此取決於是否指示SDB事件。
增壓器(Blower)或空氣流產生器(Flow Generator):傳遞在環境壓力以上的空氣流動之器件。
控制器(Controller):一可基於輸入以調整一輸出的器件或器件之一部分。例如,控制器之一形式有在控制下、控制變數之一變數,以構成器件的輸入。器件的輸出是控制變數的目前值的函數、與變數的一設定點。一伺服呼吸器可包括一控制器,該控制器有當作一輸入的換氣、當作設定點的目標換氣、與當作一輸出的壓力支援位準。其他輸入形式可為一或多個氧飽和(SaO2)、二氧化碳(PCO2)的部分壓力、運動、來自光體積描述信號儀的信號、與峰值流量。控制器的設定點可為一或多個固定、可變或學習值。例如,一呼吸器的設定點可為患者測量呼吸長期平均。另一呼吸器可有隨時間改變的呼吸設定點。一壓力控制器可構成控制一增壓器或泵以傳遞處於特別壓力的空氣。
治療(Therapy):在本說明書的治療可為一或多個正壓治療、氧治療、二氧化碳治療、封閉空間的控制、與服藥。
馬達(Motor):一種用於將電能轉換成一構件旋轉運動之器件。在本說明書中,旋轉運動是一推進器,可在一固定軸附近的地方旋轉,使得沿著旋轉軸移動的空氣增加壓力。
氣道正壓換氣(PAP,Positive Airway Pressure)器件:一種用於提供正壓空氣供應至氣道之器件。
轉換器(Transducer):一種用於轉換一形式能源或信號成另一形式之器件。一轉換器可為一感測器或偵測器,用於將機械源(諸如運動)轉換成一電信號。轉換器的範例包括壓力感測器、流量感測器、二氧化碳(CO2)感測器、氧(O2)感測器、應力感測器、運動感測器、噪音感測器、體積描述法與相機。
呼吸循環之態樣
暫停呼吸(Apnea):最好係,暫停呼吸應是,例如10秒鐘持續時間,流量落在低於一預定臨界值之時發生。妨害性暫停呼吸應是,不管患者努力,當氣道的一些障礙無法使空氣流動的情況發生。中樞型暫停呼吸可以說,在偵測到暫停呼吸(由於減少呼吸用力、或沒有呼吸用力)之時發生。
工作週期(Duty Cycle):吸入時間Ti與總呼吸時間Ttot之比率。
用力呼吸(Effort Bbreathing):最好係,呼吸用力應是自然呼吸者嘗試呼吸所完成的動作。
呼吸循環的吐氣部分(Expiratory portion of a breathing cycle):從吐氣流動的開始至吸氣流動的開始之時段。
程速限制(Flow Limitation):最好係,流速限制會是患者呼吸的事態,其中,患者更用力不引起流速相對增加。在流速限制於呼吸循環的吸氣部分期間發生的情況,此流速限制會是吸氣流速限制。在呼吸循環的吐氣部分期間發生流速限制的情況,此程速限制會是吐氣流速限制。
呼吸不足(Hypopnea):最好係,呼吸不足會降低流動,但不會停止流動。在一形式中,呼吸不足應是當減少流速低於持久性的臨界值時發生。在一形式中,在成人方面,下列各項之任何一者可視為是呼吸不足: (i) 患者呼吸減少30%至少10秒鐘加上相關4%飽和度下降;或 (ii) 減少患者呼吸(但少於50%)至少10秒鐘加上至少3%或短暫覺醒的相關飽和度下降。
呼吸循環的吸氣部分(Inspiratory portion of a breathing cycle):最好係,從吸氣流動的開始至吐氣流動的開始之時段會是呼吸循環的吸氣部分。
暢通性氣道(Patency Airway):氣道打開的程度,或氣道打開的範圍。暢換氣道是打開的。氣道暢通可量化,例如1值為暢通,與0值為關閉。
呼氣末正壓換氣(PEEP,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呼氣末肺內壓力超過大氣。
峰值流速(Qpeak,Peak Flow):在呼吸流波形的吸氣部分期間的最大流動值。
呼吸流速、氣流、患者氣流、呼吸氣流(Qr):這些同義術語可視為PAP器件對呼吸氣流的評估,而不是「正確呼吸流速」或「正確呼吸氣流」,其為患者經歷的正確呼吸流速,通常是以每分鐘公升數表示。
潮氣量(Tidal volume)(Vt):未施加額外用力時的正常呼吸期間的吸氣或呼氣量。
吸氣時間(Inhalation Time)(Ti):呼吸流波形的吸氣部分的持續時間。
呼氣時間(Eexhalation Time)(Te):呼吸流波形的吐氣部分的持續時間。
總時間(Total Time)(Ttot):在一呼吸流波形的吸氣部分的開始與下一呼吸流波形的吸氣部分的開始之間的總期間。
典型最近換氣(Typical Recent Ventilation):換氣值,其中在一些預定時段的最近值傾向密集,即是,最近換氣值的趨中量數。
上氣道障礙(UAO,Upper Airway Obstruction):包括部分與總上氣道障礙。此可能有關流速限制的狀態,其中,流速程度只略微增加,或當跨上氣道的壓力差增加(斯塔林電阻行為)時,可能甚至減少。
換氣(換氣)(Ventilation (Vent)):患者呼吸系統交換氣體總量的測量,包括每單位時間的吸氣與吐氣流速。當以每分鐘換氣量表示時,此量時常稱為「分鐘換氣」。分鐘換氣有時只以換氣量表示,即為每分鐘換氣量。
PAP器件參數
流率(Flow Rate):每單位時間的瞬間傳導空氣量(或質量)。當流速與換氣每單位時間有相同體積量或質量時,在非常短時間所測得的流率。流動對於患者呼吸循環的吸氣部分為額定正值,因此,對於患者的呼吸循環的吐氣部分是負值。在一些案例中,流率的參考將視為一純量,即是只有大小的量。在其他案例,流率的參考將視為矢量,即是有大小與方向兩者量。流速使用符耗Q表示。總流動Qt是空氣離開PAP器件的流動。換氣口流速Qv是空氣離開換氣口以排出呼出氣體的流速。漏流速Ql是從患者介面系統非意欲漏流速率。呼吸流速Qr是空氣進入患者呼吸器官系統的流速。 漏流:具體地,漏流將視為空氣流環境。漏流是意欲的(例如)以允許排出呼出氣體CO2。漏流是非意欲的,例如,因此是在一面罩與患者臉部之間的不完全密封。
壓力:每單面積的力。壓力能使用多種單位測量,包括cmH2 O、g-f/cm2 、百帕(Hectopascal)。1cmH2 O等於1 g-f/cm2 且約0.98百帕。在本說明書中,除非特別聲明,否則壓力的單位是cmH2 O。對於OSA的鼻CPAP治療而言,治療壓力的參考是指約4-20cmH2 O、或約4-30cmH2 O範圍公分水柱壓力。患者介面的壓力是使用符號Pm表示。
聲功率:聲波所攜帶的每單位時間能量。聲功率是與聲壓的平方乘以波前面積成比例。聲功率即使用分貝SWL為單,即是,分貝相當於參考功率,通常採用10-12瓦特。
聲壓:在特定時間點來自環境局部偏差,因為聲波透過媒介行進。聲功綠通常使用分貝SPL表示,即是,分貝相當於參考功率,通常採用20×10-6巴斯卡(Pa),考慮人可聽的臨界值。
臉部剖析
鼻翼(Ala或Alar):每個鼻孔的外在外壁或「翼」
鼻翼端(Alare):鼻翼上面的最側面點。
鼻翼點或鼻翼最外側點(Alar Curvature或Alar Crest):每個鼻翼的彎曲基線的最後點,由鼻翼與臉頰聯合形成的皺痕。
耳廓或耳殼(Auricula或Pinna):耳朵的整個外部可見部分。
(鼻)骨架((Nnose) Bony Framework):鼻子的骨架包括鼻骨、上頜骨額突、與額骨的鼻部。
(鼻)軟骨架((Nnose) Cartilaginous Framework):鼻子的軟骨架包括鼻中隔、側面、及大與小鼻翼軟骨。
鼻小柱(Columella):分開鼻孔的皮膚區塊,且是從鼻尖延伸到上嘴唇。
鼻小柱角度(Columella Angle):當交接鼻下點時,在畫過鼻孔中點的線條與垂直於眼耳水平面所畫出一線條之間的角度。
眼耳水平面(Frankfort Horizontal Plane):從眶缘的最下點延伸到左耳屏點的一條線。耳屏點是在高於外耳的耳屏的凹口中的最深點。
眉間(Glabella):位於前額的正中矢狀面的軟組織、最顯著點。
側鼻軟骨(Lateral Nasal Cartilage):通常為軟骨的小角板,其上緣連接鼻骨與上頜骨額突,且其下緣連接大鼻翼軟骨。
大鼻翼軟骨(Greater Alar Cartilage):位於側鼻軟骨下面的軟骨小板,其在鼻孔的前部周圍屈曲,且其後端透過硬纖維膜連接上頜骨額突,包括三或四個小鼻翼軟骨。
鼻孔(Nares或Naris)):形成通往鼻孔的約橢圓孔。鼻孔被鼻中隔分開。
鼻唇溝或鼻唇溝褶皺(Naso-Labial Sulcus或Naso-Labial Fold):從鼻子的每一側到嘴部角落的皮膚褶曲或凹部,從上嘴唇分開臉頰。
鼻唇角(Naso-Labial Angle):交接鼻下點時,在鼻小柱與上嘴唇之間的角度。
耳下點(Otobasion Inferior):連接外耳至臉部皮膚的最低點。
耳上點(Otobasion Superior):連接外耳至臉部皮膚的最高點。
鼻突點(Pronasale):鼻子的最凸點或鼻尖,可從頭部的其他部位的側面圖識別。
鼻唇間縱溝(Philtrum):從鼻中隔的較低邊界至上嘴唇區域的唇頂的中間凹部。
鼻頦點(Pogonion):位於下巴的軟組織、最前面中點。
鼻脊(Nasal Ridge):鼻脊是鼻子的中線突起,從鼻梁延伸到鼻尖。
矢狀面(Sagittal Plane):從前面到在後面將身體分成左右半部的垂直面。
鼻梁(Sellion):位於額鼻縫區域上面的軟組織、最凹點。
鼻中隔軟骨(Septal Cartilage (Nasal)):鼻中隔軟骨形成鼻中隔的部分且分開鼻腔的前部。
後上側片(Subalare):在鼻翼底部的較低邊緣點,其中,鼻翼底部接合上嘴唇的的皮膚。
鼻下點(Subnasal Point):位於軟組織的點,其中鼻小柱在正中矢狀面合併上嘴唇。
頦上點(Supramentale):在下唇中點與軟組織頦前點之間下嘴唇中線的最大凹點。
頭顱剖析
前骨(Frontal Bone):前骨包括大垂直部位(前頭鱗),對應到已知為前額的區域。
頷骨頷骨(Mandible):顎形成下顎。頦隆凸是形成下巴顎的骨狀隆凸。
顎骨(Maxilla):形成上顎的顎骨且位於顎骨的上面與眼臉部的下面。上頷骨額突靠著鼻子側邊向上龍凸,且形成其側邊界的部分。
鼻骨(Nasal Bone):鼻骨頭是兩小長形骨,在不同的個體中尺寸與形狀會改變,其是在臉部的中央與上面部位並排設置,且順著其接合形成鼻「梁」。
鼻根點(Nasion):前骨與兩鼻骨的接接,凹陷部位位於眼睛之間,且高於鼻梁。
枕骨(℃cipital Bone):枕骨位於頭蓋的後面與下部位,包括一橢圓形孔(枕骨大孔),透過此橢圓形孔,顱腔便可連通椎管。在枕骨大孔後面的彎小板是枕鳞。
眼框(Orbit):在頭蓋骨中收容眼球的骨腔。
頂骨(Parietal bone):頂骨是(當接合一起時)形成頭蓋骨頂與邊的骨頭。
顳骨(Temporal Bone):顳骨位於頭顱的底部與側邊,且支撐已知為太陽穴的臉部位。
顴骨(Zygomatic Bone):臉部包括兩顴骨,位於臉部的上部位與側部位,且形成臉頰的隆突。
呼吸器官系統的剖析
橫隔膜(Diaphragm):延伸過胸廓的底部的一片肌肉。橫隔膜從腹腔分開胸腔,包括心、肺與肋骨。當橫隔膜收縮時,胸腔的體積便會增加且空氣會進入肺部。
喉頭(Larynx):喉頭、或音箱收容聲帶且連接喉咽(下咽)的下部與氣管。
肺(Lungs):人類的呼吸器官。肺的引導區段包括氣管、支氣管、細支氣管、與末端細支氣管。呼吸器官區段包括呼吸器官細支氣管、肺胞管、與肺泡。
鼻腔(Nasal Cavity):鼻腔(或鼻窩)是在臉部中央的鼻子上面與後面的大填滿氣空間。鼻腔是被稱為鼻中隔的垂直翼分成兩部分。在鼻腔的側邊上是三個稱為鼻道或鼻甲的水平外生。至於鼻腔的前部是鼻子,而鼻腔的背部則經由鼻後孔混入鼻咽。
咽頭(Pharynx):位於鼻腔正下方(下面)且於食道與喉頭上面的咽喉部位。咽頭習知分成三個部分:鼻咽(上咽)(咽頭的鼻部)、口咽(中咽)(咽頭的口頭部)、與喉咽部(下咽)。
材料
矽或矽橡膠(Silicone或Silicone Elastomer):一種合成橡膠。在本說明書中,所參考的矽是一種液型矽橡膠(LSR)或一種壓縮成型矽橡膠(CMSR)。一形式的商用LSR是SILASTIC (包括在此商標下銷售的多種產品),是由道瓊(Dow Corning)公司製造。另一LSR業者是瓦克(Wacker)公司。除非特別聲明,否則一較佳LSR形式有使用ASTM D2240測量在約35至約45範圍的Shore A(或類型A)壓痕硬度。
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一種典型透明熱塑性聚合體(Bisphenol-A Carbonate)。
患者介面的態樣
防窒息活瓣(AAV,Anti-asphyxia Valve):一面罩系統的組件或次組裝,藉由以故障保護方式使其與大氣相通,減少患者再次呼吸過度CO2的風險。
彎頭(Elbow):一導管是是空氣流軸透過一角度改變方向。在一形式中,角度可約90度。在以另一形式中,角度可小於90度。導管可為一約圓形截面。在另一形式中,導管可為一橢圓或矩形截面圖。
框架(Frame):框架是意指一面罩結構是保持在與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兩或多個連接點之間的張力負荷。一鼻罩框架在面罩中可為一非密閉負荷結構。不過,一些鼻罩框架的形式亦可為不透氣。
定位與穩定結構(Positioning and Stabilising Structure):定位與穩定結構意指一種針對使用在頭部的而設計的定位與穩定結構形式。具體地,該定位與穩定結構包括一或多個抗壓構件、繫固件與加固件的集合,其構成使患者介面位於及保持在患者臉部的定位,用於呼吸器官治療的傳遞。一些繫固件是使用一軟、彈性、與彈性材料形成,諸如泡沫與織物的疊層複合。
薄膜(Membrane):薄膜意指一種典型薄元件,最好具有實質無法耐彎曲,但可防止拉伸。
充氣室(Plenum Chamber):一面罩充氣室意指患者介面的部分有圍起空間的體積的壁部,使用時,其間含有空氣的體積壓力超過大氣壓力。一外罩可形成面罩充氣室的壁部。在一形式中,患者臉部的區域形成充氣室的該等壁部之一者。
密封(Seal):密封意指一結構或阻障部為可防止空氣流過兩表面的介面;或者,封閉意指防止空氣流通。
外罩(Shell):一外罩具體地意指一屈曲結構帶有彎曲、可拉長與壓縮硬度,例如,一面罩的部分形成面罩的屈曲結構壁。具體地,相較於其整體尺寸,相對較薄。在一些形式中,一外罩可為小平面。具體地,此壁是密閉不透氣,雖然在一些形式中,壁可以不透氣。
加固件(Stiffener):一加固件意指一結構化組件設計成在至少一方向增加另一組件的耐彎曲。
抗壓構件(Strut):一抗壓構件意指一結構化組件設計成在至少一方向增加另一組件的耐壓。
轉環(Swivel):組件的子組裝構成繞共同軸旋轉,最好是獨立地,具體地是在低扭力以下。在一形式中,轉環可構成透過至少360度的角度旋轉。在另一形式中,轉環可構成透過小於360度的角度旋轉。當使用在空氣傳遞管的方面,組件的子組裝最好包括配對的圓筒形導管。具體地,使用時不會從轉環洩漏空氣流。
繫固件(Tie):一繫固件為針對抗張力設計的一結構化組件。
換氣口(Vent):允許以蓄意受控制的漏氣率使空氣從面罩的內部、或導管至環境空氣的結構,以排出呼出氣體的二氧化碳(CO2)及供應氧(O2)。
關於患者介面所使用的術語
(表面)彎曲(Curvature (of a surface)):一表面區域有一鞍形狀,該鞍形狀是在一方向彎曲且在不同方向向下彎曲,且為負曲率。一表面區域有一圓頂形狀,該圓頂形狀是在兩主要方向以相同方式彎曲,且為正曲率。一平表面為零曲率。
軟(Floppy):材料、結構或合成物的品質,同時結合下列特徵: • 容易順應手指壓力。 • 當要支撐其自己的重量無法保持其形狀。 • 不堅硬。 • 略施小力可彈性拉伸或彎曲。
做為軟性的品質可有一關聯的方向,因此,一特別的材料、結構或合成物在一第一方向可為軟性,但在一第二方向可為剛性或堅硬,例如,一第二方向與第一方向形成直角。
回復彈性(Resilient):可實質彈性變形,且在無負荷時可在相當短時段內實質釋放所有能量,諸如1秒鐘。
硬(Rigid):當建立及維持患者介面與患者氣道入口密封關係時,典型不容易受到手指壓力、及/或張力或負荷而發生變形。
半硬(Semi-rigid):意指足夠硬,在正壓通氣治療期間典型所施加機械力效果下 不會實質扭曲。
其他補充說明
本專利文件的露露部分包括受制於版權保護的材料。版權擁有者對於專利文件或專利揭露部分的任何一者的傳真再生沒有異議,因為專利文件或專利揭露部分出現在專利商標局專利檔案或記錄,但在其他方面保有所有版權。
除非本說明書明確指出且提供各種值,否則,應明白,在範圍的上限值與下限值之間的每個居間值(到下限值單位的十分之一)、與在所述範圍內的任何其他指定值或居間值涵蓋在本技術內。這些居間範圍的上限值與下限值(可獨自包括在居間的範圍中)亦涵蓋的本技術(隸屬於在所述範圍內的任何特別排除限制)內。在所述範圍包括一或兩限制之情況,排除這些包括限制的任一者或兩者的範圍亦包括在本技術內。此外,在一值或數值在此所述當作本技術之一部分實施的情況,應瞭解,除非特明聲明,否則此值可能近似,且此值可被用於任何適當有效數字至實際技術實施可能允許或需要的範圍。應更瞭解,任何及所有指定數值能夠從所述值以多達10-20%加以變化。
除非定義,否則,在此使用的所有技術與科學術語具有與熟諳此技者普遍瞭解相同的意義。雖然類似或等同在此所述的任何方法與材料亦可用來實施或測試本技術,在此所述有限數量的示範方法與材料。
當特別材料視為最好用來構造一組件時,很明顯,具類似屬性的替代性材料可替代使用。此外,除非在此指定相反,否則在此所述的任何與所有組件應瞭解可製造,同樣地,可一起製造或個別製造。
必須注意,如在此與文後申請專利範圍的使用,除非明確說明,否則單數形式「一」、與「該」包括其複數個等效物。
在此提到的所有專利為併入供參考以揭示及描述這些專利的主題之方法及/或材料。本說明書中討論的出版物只是為了揭示在本申請的申請日之前的出版物而提供。不應解釋為承認本技術不能因為是在先前發明而先於這些揭示。此外,提供出版物日期可能不同於實際的出版日期,可能需要單獨確認。
而且,在解釋本技術中,所有術語應在以符合本說明書的最大合理方法解釋。尤其,術語「包括」與「包含」應解釋為以非排他性方法參考元件、組件或步驟,表示參考的元件、組件或步驟可提供、或利用、或與未明白參考的其他元件、組件或步驟一起組合。
在詳細描述中所包括使用的主題標題只供讀者容易參考,且應不是用來限制在揭示或申請專利範圍中使用之標的事項。主題標題應不是用來構成申請專利範圍或 申請專利範圍限制之範疇。
雖然本技術在此參考特別範例描述,但應瞭解,這些範例只是示意說明本技術的原理與應用。在一些例證中,術語與符號可能表示無需實施本技術的特定細節。例如,雖然可能使用用語「第一」與「第二」,除非特別指定,否則在此不意味任何順序,而是用來區別不同的元件。此外,雖然方法中的處理步驟可能採用一順序來描述或示例,但不必然要依此一順序。熟諳此技者明白,此順序可修改及/或其態樣可同時或甚至同步執行。
因此,應瞭解,許多修改可達成示意範例,且其他配置可設計,不致悖離本技術的精神與範疇。
64‧‧‧緯編織物
65‧‧‧織物
66‧‧‧空氣流量計
67‧‧‧切割工具
68‧‧‧鑿縫凸模
69‧‧‧雷射切割機
70‧‧‧模具
71‧‧‧成型機
72‧‧‧換氣口部
73‧‧‧換氣口部
74‧‧‧換氣口部的銳緣段
75‧‧‧換氣口部的銳緣段
76‧‧‧換氣口部的較長側
77‧‧‧換氣口部的鈍緣段
78‧‧‧換氣口部周緣區域
79‧‧‧換氣口部的中央區域
80‧‧‧垂直向纖維
81‧‧‧鬆散端
82‧‧‧水平向纖維
83‧‧‧空隙
84‧‧‧概念左側換氣口部
85‧‧‧緯螺圈
90‧‧‧基本閉環經編
100‧‧‧緯編
210‧‧‧後部
220‧‧‧織帶
1000‧‧‧患者
1100‧‧‧床伴侶
1102‧‧‧織帶頂部
1104‧‧‧織帶後部
1105‧‧‧織帶
1106‧‧‧織帶下部
1120‧‧‧連接器
1150‧‧‧緯螺圈
1200‧‧‧織帶
1250‧‧‧緯螺圈
2802‧‧‧連接連結
2804‧‧‧彈性3D列刷織物
2900‧‧‧定位與穩定結構件
2904‧‧‧織物
2912(1)‧‧‧孔
2912‧‧‧母扣
2914‧‧‧母扣
2914(1)‧‧‧孔
2922‧‧‧固持臂孔
2924‧‧‧3D印刷帶
3000‧‧‧患者介面
3100‧‧‧密封形成結構
3101‧‧‧鼻凸緣
3110‧‧‧密封凸緣
3120‧‧‧支撐凸緣
3130‧‧‧鼻枕
3130.1‧‧‧最後部分
3140‧‧‧截頭錐體
3142‧‧‧上彈性區域
3150‧‧‧支撐部
3152‧‧‧彈性區域
3200‧‧‧充氣室
3202‧‧‧連接部
3210‧‧‧前壁
3211‧‧‧舌部
3211.1‧‧‧通道部
3220‧‧‧後壁
3222‧‧‧後表面
3230‧‧‧彎曲區域
3232‧‧‧左彎曲區域
3234‧‧‧右彎曲區域
3236‧‧‧解耦區域
3240‧‧‧氣室連接區域
3242‧‧‧保持結構
3244‧‧‧寬保持部件
3245‧‧‧窄保持部件
3246‧‧‧倒鉤
3246.1‧‧‧前沿面
3246.2‧‧‧尾隨面
3246.3‧‧‧附加面
3246.4‧‧‧標稱垂直軸
3250‧‧‧密封唇
3290‧‧‧移印
3291‧‧‧浮雕文字
3292‧‧‧凹進文字
3293‧‧‧移印
3294‧‧‧凸件
3295‧‧‧凹口
3300‧‧‧定位與穩定結構
3301‧‧‧織帶
3302‧‧‧固持臂
3302.1‧‧‧遠側自由端
3303‧‧‧鈕孔
3305‧‧‧彈性接頭
3306‧‧‧凸出端
3307‧‧‧陡彎
3308‧‧‧缺口
3309‧‧‧凸部
3310‧‧‧框架
3311‧‧‧套口端
3311.1‧‧‧焊接端
3312‧‧‧寬框架連接區域
3312.1‧‧‧導入面
3312.2‧‧‧保持面
3313‧‧‧窄框架連接區域
3313.1‧‧‧焊接端
3314‧‧‧干涉部
3315‧‧‧右側帶部
3316‧‧‧左側帶部
3317‧‧‧背帶
3317a‧‧‧背帶部
3317b‧‧‧背帶部
3318‧‧‧凸部內側
3319‧‧‧凸部外側
3319‧‧‧固持臂端部
3319b‧‧‧固持臂端部
3320‧‧‧凸部空隙
3321‧‧‧凸部頂側
3321a~3321d‧‧‧標誌
3322‧‧‧凸部底側
3323‧‧‧固持臂的彎曲輪廓
3323a~3323e‧‧‧標誌
3324‧‧‧分叉點
3325‧‧‧加強部
3326‧‧‧分離區段
3327‧‧‧加強段
3328‧‧‧圓角邊
3329‧‧‧固持臂凹部
3333‧‧‧固持臂的主體段
3335‧‧‧框架缺口
3350‧‧‧延伸
3351‧‧‧延伸平直段
3352‧‧‧延伸彎曲
3353‧‧‧延伸鉤
3354‧‧‧延伸可固定段
3355‧‧‧延伸外表面
3356‧‧‧接合
3357‧‧‧織帶標誌
3358‧‧‧標誌
3359‧‧‧凸緣
3361‧‧‧支撐部
3363‧‧‧延伸部第一段
3364‧‧‧延伸部第二段
3365‧‧‧第二段的第一凸部
3366‧‧‧第二段的第二凸部
3367‧‧‧第二段的第一槽
3368‧‧‧第二段的第二槽
3400‧‧‧換氣口
3600‧‧‧連接埠
4000‧‧‧PAP器件
4010‧‧‧外罩
4012‧‧‧外罩上部
4014‧‧‧外罩下部
4015‧‧‧面盤
4016‧‧‧底盤
4018‧‧‧柄
4020‧‧‧氣動區段
4100‧‧‧氣動組件
4112‧‧‧空氣濾清器
4142‧‧‧可控制增壓器
4170‧‧‧空氣回路
4172‧‧‧材料幅
4174‧‧‧螺圈
4176‧‧‧彎曲內部
4178‧‧‧長管
4179‧‧‧彎曲外部
4180‧‧‧短管
4181‧‧‧隆起部
4182‧‧‧褶曲峰部
4183‧‧‧傾斜部
4184‧‧‧螺圈的外表面
4185‧‧‧補充氧連接埠
4186‧‧‧褶曲線
4190‧‧‧可旋轉轉接器
4200‧‧‧電氣組件
4202‧‧‧印刷電路板(PCBA)
4210‧‧‧電源供應器
4220‧‧‧輸入裝置
5000‧‧‧增濕器
本技術為經由範例(且不是經由限制)、連同附圖加以示意說明,其中,相同參考編號表示類似元件,包括: 治療系統 圖1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系統。患者(1000)配戴一患者介面(3000),從一PAP器件(4000)接收正壓氣體供應。來自PAP器件(4000)的空氣是在一增濕器(5000)中濕潤,且沿著空氣回路(4170)傳遞給患者(1000)。 圖1b顯示使用在配戴鼻罩患者(1000)的一PAP器件(4000)。 圖1c顯示使用在配戴全面罩患者(1000)的一PAP器件(4000)。 治療 呼吸器官系統 圖2a顯示人類呼吸器官系統之概觀,包括鼻與口腔、喉頭、聲帶、食道、氣管、支氣管、肺、肺泡囊、心與橫鼻中隔。 圖2b顯示人類上氣道之圖式,包括鼻腔、鼻骨、側鼻軟骨、大翼軟骨、鼻孔、上唇、下唇、喉頭、硬顎、柔顎、口咽、舌、會厭軟骨、聲帶、食道與氣管。 面部解剖 圖2c為具有一些表面解剖識別特徵的臉部正視圖,包括上唇、上红唇、下红唇、下唇、嘴寬度、內眥、鼻翼、鼻唇溝與口角。 圖2d為具有一些表面解剖識別特徵的頭部側視圖,包括頭鞍、鼻梁、鼻尖、鼻下點、上唇、下唇、下唇與下巴之間凹點(supramenton)、鼻瘠、上耳底點與下耳底點。亦指出上和下、與前和後之方向。 圖2e為頭部之進一步側視圖,指出眼耳水平面與鼻唇角度之概略位置。 圖2f顯示鼻下點圖。 圖2g顯示鼻子之表面特徵的側視圖。 圖2h顯示鼻子之皮下結構,包括側軟骨、中隔軟骨、大翼軟骨、小翼軟骨與纖維脂肪組織。 圖2i顯示鼻子之內側解剖,約距離矢狀面數公釐,在其中,顯示中隔軟骨與大翼軟骨之內腳。 圖2j顯示頭顱骨的前視圖,包括額骨、顳骨、鼻骨與顴骨。亦指出鼻甲骨,如上顎骨、下顎骨與頦隆凸。 圖2k顯示具有頭表面輪廓、以及一些肌肉之頭顱的側面圖。顯示下列骨頭:額骨、蝶骨、鼻骨、顴骨、上顎骨、下顎骨、頂骨、顱骨與枕骨。頦隆凸亦指出。顯示下列肌肉:二腹肌、咀嚼肌、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 圖2l顯示鼻子的前外側圖。 PAP器件與增濕器 圖3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一PAP器件的分解圖。 圖3b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一增濕器的透視圖。 圖3c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一PAP器件之氣動回路的示意圖。亦指出上游與下游之方向。 患者介面 圖4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一充氣室的前視圖。 圖5為沿著圖4所示線條5-5的截面。 圖6為採用自圖5的放大詳細圖。 圖7為來自圖4所示充氣室頂部的透視圖。 圖8為沿著圖7所示線條8-8的截面圖。 圖9為採用自圖8的放大詳細圖。 圖10為來自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一充氣室之前側的透視圖。 圖11為圖4所示充氣室的圖式。 圖12為沿著圖11所示線條12-12的截面圖。 圖13為採用自圖12所示的放大詳細圖。 圖14為氣室連接區域的放大截面圖。 圖15為圖11所示患者介面的側視圖。 圖16為採用沿著圖15所示線條16-16的截面圖。 圖17為採用自圖16所示的放大詳細圖。 圖18為設置於模型患者頭部之患者介面的側視圖,未顯示任何定位與穩定結構。 圖19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位於模型患者頭部的患者介面之一部分的局部、下側視圖。注意,為了清楚,只顯示連接框架之定位與穩定結構之一部分。 圖20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一氣室連接區域的側視圖。 圖21為一上側部圖。 圖22為一前視圖。 圖23為一下視圖。 圖24為一透視圖。 圖25為連接部與框架連接區域的截面圖,其中,充氣室與框架未接合。 圖26為連接部與框架連接區域的截面圖,其中,充氣室與框架保持接觸但未完全接合。 圖27為連接部與框架連接區域的截面圖,其中,充氣室與框架為幾乎完全接合另一者,使得保持部件偏移。 圖28為連接部與框架連接區域的截面圖,其中,充氣室與框架接合但分開,使得保持部件偏移。 圖29為連接部與框架連接區域的截面圖,其中,充氣室與框架完全接合。 圖30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後透視圖,且充氣室與密封形成結構分離。 圖31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前透視圖,且充氣室與密封形成結構分離。 圖32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後視圖,且充氣室與密封形成結構分離。 圖33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側視圖,且充氣室與密封形成結構分離。 圖34顯示根據本技術之另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透視圖,指出一示範性密封形成結構與充氣室附接患者介面之框架。 圖35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患者介面的截面圖,該患者介面包括一鼻罩框架、一彈性接頭、與一固持臂。 圖36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患者介面的透視圖,該患者介面包括一鼻罩框架、一彈性接頭、與一固持臂。 圖37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分解圖,該患者介面包括一鼻罩框架、一彈性接頭、與一固持臂。 圖38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固持臂之一端部的詳細圖。 圖39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患者介面的透視圖,該患者介面包括一鼻罩框架、彈性接頭、與固持臂。 圖40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患者介面的截面圖,該患者介面包括一鼻罩框架、彈性接頭、與固持臂。 圖41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固持臂的透視圖。 圖42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患者介面的截面圖,該患者介面包括一鼻罩框架、一彈性接頭、與一固持臂。 圖43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患者介面的透視圖,該患者介面包括一鼻罩框架、一彈性接頭、與一固持臂。 圖44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分解圖,該患者介面包括一鼻罩框架、一彈性接頭、與一固持臂。 圖45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固持臂之一端部的詳細圖。 圖46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固持臂之一端部與一彈性接頭的詳細圖。 圖47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固持臂與一鼻罩框架的截面圖。 圖48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固持臂與一鼻罩框架的詳細截面圖。 圖49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固持臂與一鼻罩框架的截面圖。 圖50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固持臂與一鼻罩框架的透視圖。 圖51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固持臂與一鼻罩框架之間連接的詳細透視圖。 圖52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固持臂與一鼻罩框架的上視圖,且以虛線表示固持臂在冠狀面的側面向外方向彎曲。 圖53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固持臂與一鼻罩框架之間連接的詳細上視圖。 圖54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固持臂與一鼻罩框架的截面透視圖。 圖55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固持臂與一鼻罩框架的側視圖,且以虛線表示固持臂在矢狀面的垂直向下方向彎曲。 圖56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固持臂與一鼻罩框架的前視圖。 圖57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固持臂與一鼻罩框架的透視圖。 圖58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固持臂與一鼻罩框架的局部分解透視圖。 圖59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固持臂與一鼻罩框架的詳細與局部分解透視圖。 圖60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固持臂的透視圖。 圖61顯示在X-Y平面網格標繪之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固持臂的圖式。 圖62顯示在X-Z平面網格標繪之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固持臂的圖式。 圖63顯示在Y-Z平面網格標繪之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固持臂的圖式。 圖64顯示於三維空間標繪之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固持臂的圖式。 圖65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示意透視圖。 圖66顯示採用沿著圖65所示線條66-66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截面圖。 圖67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用於定位與穩定結構之示範性固持臂的示意側視圖。 圖68顯示在第一狀態之根據本技術之一包含固持臂之示範性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示意透視圖。 圖69顯示在第二狀態之根據本技術之一包含固持臂之示範性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示意透視圖。 圖70顯示在第三狀態之根據本技術之一包含固持臂之示範性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示意透視圖。 圖71顯示患者配戴之根據本技術之一示範性定位與穩定結構的透視圖。 圖72顯示患者配戴之根據本技術之一示範性定位與穩定結構的前視圖。 圖73顯示患者配戴之根據本技術之一示範性定位與穩定結構的側視圖。 圖74顯示患者配戴之根據本技術之一示範性定位與穩定結構的透視圖。 圖75顯示患者配戴之根據本技術之一示範性定位與穩定結構的前視圖。 圖76顯示患者配戴之根據本技術之一示範性定位與穩定結構的側視圖。 圖77顯示患者配戴之根據本技術之一示範性定位與穩定結構的向下透視圖。 圖78顯示暴露於不同負載(以牛頓為單位)之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之織帶延伸(以(mm)公釐為單位)的曲線圖。 圖79顯示在生產的中間階段期間之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之織帶的上視圖。 圖80顯示在生產的中間階段期間,取自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之織帶的圖79的線條80-80的截面圖。 圖81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之織帶的上視圖。 圖82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之織帶的上視詳細圖。 圖83顯示取自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之織帶的圖81的線條83-83的截面圖。 圖84至88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患者配戴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一系列透視圖。 圖89至93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患者配載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一系列側視圖。 圖94至98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患者配載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一系列前視圖。 圖99至104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患者配載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一系列側視圖。 圖105至107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患者調整一患者介面的一系列透視圖。 圖108至112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患者調整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一系列後視圖。 圖113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織帶與固持臂之間連接的詳細圖。 圖114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織帶與固持臂之間連接的另一詳細圖。 圖115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織帶與固持臂之間連接的另一詳細圖。 圖116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織帶與固持臂之間連接的另一詳細圖。 圖117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織帶與固持臂之間連接的另一詳細圖。 圖118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織帶與固持臂之間連接的另一詳細圖。 圖119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織帶與固持臂之間連接的詳細圖。 圖120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織帶與固持臂之間連接的另一詳細圖。 圖121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織帶與固持臂之間連接的另一詳細圖。 圖122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織帶與固持臂之間連接的另一詳細圖。 圖123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織帶之分離區段的詳細圖。 圖124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織帶之分離區段的另一詳細圖。 圖125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織帶之分離區段的另一詳細圖。 圖126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織帶之分叉的詳細圖。 圖127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織帶之分叉的另一詳細圖。 圖128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織帶之分叉的另一詳細圖。 圖129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織帶之分叉的另一詳細圖。 圖130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織帶之分叉的另一詳細圖。 圖131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織帶之分叉的另一詳細圖。 圖132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所製造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透視圖。 圖133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從連續卷形成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織帶之處理。 圖134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描述編織處理之習知範例。 圖135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描述編織處理之習知範例。 圖136示意說明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基本經編針織物。 圖137為圖136所示基本經編針織物的示意圖。 圖138示意說明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基本經編針織物。 圖139示意說明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基本緯編針織物。 圖140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位於患者頭部之定位與穩定結構的側視圖。 圖141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圖140所示定位與穩定結構之紋路或紋理的變化方向。 圖142示意說明在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編織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紋路方向中增加拉伸。 圖143顯示用來形成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3D印刷連結。 圖144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包括固定件的3D印刷定位與穩定結構件。 圖145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3D印刷定位與穩定結構織帶與夾子。 圖146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一用於患者介面之換氣口的後透視圖。 圖147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一用於患者介面之換氣口的前透視圖。 圖148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一用於患者介面之換氣口的後透視圖。 圖149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一用於患者介面之換氣口的側透視圖。 圖150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一用於患者介面之換氣口的側透視圖。 圖151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一用於患者介面之換氣口的側透視圖。 圖152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一用於患者介面之換氣口的上透視圖。 圖153為描述用於製造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治療呼吸障礙的患者介面之方法的處理流程圖。 圖154為通常描述用於實現圖153所示方法的設備之系統圖。 圖155為描述在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熱熔以後之換氣口部之織物的上視圖。 圖156為在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熱熔以前之一換氣口部周緣的放大上視圖。 圖157為在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熱熔以後之一換氣口部周緣的放大上視圖。 圖158為在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熱熔以前之一換氣口部周緣的放大截面側圖。 圖159為在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熱熔以後之一換氣口部周緣的放大截面側視圖。 圖160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處於自然狀態之短管。 圖161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處於壓縮狀態之短管的側視圖。 圖162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處於延伸狀態之短管的側視圖。 圖163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處於彎曲狀態之短管的側視圖。 圖164顯示取自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沿著如圖163所示線條163-163之一短管的截面圖。 圖165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一處於彎曲與延伸狀態之短管的透視圖。 圖166為顯示患者使用之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一患者介面系統的透視圖。 圖167為描述來自由ResMed Limited公司的一SWIFT FX™鼻枕罩的換氣口,沿著x與z軸的垂直平面空氣速率(以m/s為單位)圖。 圖168為描述來自由ResMed Limited公司所提供一SWIFT FX™鼻枕罩的換氣口之沿著x與y軸的水平面空氣速率(以m/s為單位)圖。 圖169為描述來自由ResMed Limited公司所提供一SWIFT FX™鼻枕罩的換氣口之沿著x與y軸的垂直面信號圖。 圖170為描述來自由ResMed Limited公司所提供一SWIFT FX™鼻枕罩的換氣口之沿著x與y軸的水平面信號圖。 圖171為描述來自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一患者介面系統的換氣口,沿著x與z軸的垂直面空氣速率(以m/s為單位)圖。 圖172為描述來自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一患者介面系統的換氣口,沿著x與y軸的水平面空氣速率(以m/s為單位)圖。 圖173為描述來自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一患者介面系統的換氣口,沿著x與y軸的垂直面信號圖。 圖174為描述來自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一患者介面系統的換氣口,沿著x與y軸的水平面信號圖。 圖175為根據從ResMed Limited公司所提供一SWIFT FX™鼻枕罩的換氣口、與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一患者介面系統的換氣口之距離(以mm(公釐)為單位),沿著一換氣口軸的比較速率(以m/s為單位)圖。 圖176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織帶端部上所褶曲之加強段的底透視圖。 圖177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織帶端部上所褶曲之加強段的上平面圖。 圖178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織帶端部上所褶曲之加強段的側透視圖。 圖179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織帶端部上所褶曲之加強段的側平面圖。 圖180是圖179的放大圖。 圖181是圖177的放大圖。 圖182至184顯示從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固持臂移除一織帶之一系列步驟。 圖185與186顯示附接一織帶至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固持臂之一系列步驟。 圖187為顯示一視覺指示件之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固持臂的側平面圖。 圖188為顯示一視覺指示件之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一定位與穩定結構的固持臂的側平面圖。 圖189為顯示視覺與觸覺指示件之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框架與固持臂的前平面圖。 圖190為顯示一視覺指示件之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密封形成結構的上平面圖。 圖191為顯示一視覺指示件之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密封形成結構的後平面圖。 圖192為顯示一視覺指示件之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密封形成結構的上透視圖。 圖193為取自圖192所示線條193-193的截面圖。 圖194為取自圖192所示線條194-194的截面圖。 圖195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框架的後平面圖。 圖196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框架的上平面圖。 圖197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框架的後透視圖。 圖198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框架的側平面圖。 圖199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氣室連接區域之保持結構的後平面圖。 圖200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氣室連接區域之保持結構的底平面圖。 圖201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氣室連接區域之保持結構的後透視圖。 圖202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氣室連接區域之保持結構的側平面圖。 圖203至207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一鼻枕罩管,該鼻枕罩管在其縱軸延伸30 mm(公釐)、60 mm(公釐)、90 mm(公釐)、與120 mm(公釐)的距離,該管的下端固持在其下端的一固定位置,在開始延伸前,其下端垂為直於延伸方向。 圖208至212顯示一ResMed™ Swift FX™鼻枕罩管在其縱軸延伸30 mm(公釐)、60 mm(公釐)、90 mm(公釐)、與120 mm(公釐)的距離,該管的下端固持在其下端的一固定位置,在開始延伸前,其下端為垂直於延伸方向。 圖213至217顯示一Philips™ Respironics™ GoLife™鼻枕罩管在其縱軸延伸30 mm(公釐)、60 mm(公釐)、90 mm(公釐)、與120 mm(公釐)的距離,該管的下端固持在其下端的一固定位置,在開始延伸前,其下端為垂直於延伸方向。 圖218至222一顯示Philips™ Respironics™ Wisp™ Nasal鼻罩管在其縱軸延伸30mm(公釐)、60mm(公釐)、90mm(公釐)、與120 mm(公釐)的距離,該鼻罩管的下端固持在其下端的一固定位置,開始延伸前,其下端垂為直於延伸方向。
1000‧‧‧患者
3000‧‧‧患者介面
3100‧‧‧密封形成結構
3200‧‧‧充氣室
3300‧‧‧定位與穩定結構
3301‧‧‧織帶
3302‧‧‧固持臂
3305‧‧‧彈性接頭
3310‧‧‧框架
3316‧‧‧左側帶部
3317a‧‧‧背帶部
3317b‧‧‧背帶部
3400‧‧‧換氣口
3600‧‧‧連接埠
4180‧‧‧短管

Claims (33)

  1. 一種從呼吸裝置供應可呼吸氣體之氣體傳導管,包括: 一螺圈,該螺圈包含複數個相鄰螺圈,每個螺圈以一寬度隔開,且有一定義線螺圈直徑之外表面;及 一材料幅,該材料幅與該螺圈同軸,該螺圈附接介於該等複數個相鄰螺圈之相鄰一些者之間的該螺圈,且有至少一褶曲,該褶曲是在該等複數個相鄰螺圈之相鄰一些者之間徑向向外延伸,該至少一褶曲是由一預定褶曲線定義; 其中,該至少一褶曲的頂點定義一褶曲直徑; 其中,該氣體傳導管是在三種不同狀態間移動:一自然狀態,其中,該氣體傳導管包含一自然長度;一延伸狀態,其中,該氣體傳導管沿著其縱軸延伸至一延伸長度,該延伸長度大於該自然長度;及一壓縮狀態,其中,該氣體傳導管沿著其縱軸壓縮至一壓縮長度,該壓縮長度小於該自然長度; 其中,當該氣體傳導管處於自然狀態時,該螺圈直徑可實質等於該褶曲直徑,且該等相鄰螺圈在自然狀態為彼此分開;且該螺圈與該材料幅是利用一熱塑性材料製成;及 其中,當該氣體傳導管處於自然狀態時,該材料幅具有從該螺圈到該至少一褶曲頂點增加的傾斜角度。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體傳導管,其中,該材料幅包括該至少一褶曲,該褶曲為沿著該氣體傳導管之至少一縱長部分徑向向外延伸。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體傳導管,其中,該材料幅有關於該預定褶曲線的不對稱橫截面輪廓。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體傳導管,其中,該預定褶曲線在該等複數個相鄰螺圈之相鄰一些者之間是平均隔開。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體傳導管,其中,當該氣體傳導管處於自然狀態時,分開該等複數個相鄰螺圈之相鄰一些者的寬度實質等於該螺圈的寬度。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體傳導管,其中,該螺圈包括該氣體傳導管之外表面區域的比例較大於該材料幅之至少一褶曲。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體傳導管,其中,該螺圈之一外部有一圓形輪廓。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體傳導管,其中,當該螺圈垂在13mm(公釐)直徑的圓筒上時,該螺圈的外表面在其自己重壓下有44mm(公釐)的彎曲半徑。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體傳導管,其中,該螺圈的外部有一橢圓形輪廓。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體傳導管,其中,該螺圈具有較大於該材料幅的厚度。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體傳導管,其中,該材料幅有一實質均勻厚度。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體傳導管,其中,該螺圈包括一熱塑性彈性體(TPE)或熱塑性聚氨酯(TPU)。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體傳導管,其中,該材料幅包括一熱塑性彈性體(TPE)或熱塑性聚氨酯(TPU)。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氣體傳導管,其中,該螺圈與該材料幅是利用一等效熱塑性材料製成。
  1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體傳導管,其中,該材料幅與該螺圈結合形成該氣體傳導管的一致性與連續內表面。
  1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體傳導管,其中,該至少一褶曲是在該等複數個相鄰螺圈之交替一些者之間徑向向外延伸。
  1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體傳導管,其中,當該氣體傳導管處於自然狀態時,該螺圈有約3.2(mm)公釐至約4.7(mm)公釐的自然螺距。
  1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體傳導管,其中,當該氣體傳導管處於自然狀態時,該螺圈有約4.5mm(公釐)至約4.7mm(公釐)的自然螺距。
  1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體傳導管,其中,該螺圈有約0.03N/mm的彈簧硬度。
  20.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體傳導管,其中,當該氣體傳導管處於自然狀態時,該氣體傳導管的內徑是約18mm(公釐)。
  21.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體傳導管,其中,該材料幅包括:一隆起部,該隆起部相鄰該等複數個相鄰螺圈之一第一側;及一傾斜部,該傾斜部相鄰該等複數個螺圈之一第二側,該第二側為相對於該第一側。
  22. 如請求項21所述之氣體傳導管,其中,當該氣體傳導管處於自然狀態時,從該傾斜部到一相鄰峰部之材料幅的傾斜度較陡於從該隆起部到該相鄰峰部之材料幅的傾斜度。
  2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體傳導管,更包括套管口,該套管口為疊合模製或熱形成在該氣體傳導管的端部。
  24. 如請求項23所述之氣體傳導管,其中,一鼻罩框架的連接埠是疊合模製在一第一套管口,且一第二套管口構成永久接合一套管口連接器,用於可釋放地連接另一氣體傳導管。
  2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體傳導管,其中,一鼻罩框架的連接埠是疊合模製在該氣體傳導管之一端部上。
  2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體傳導管,更包括一第二螺圈,該第二螺圈包含第二複數個相鄰螺圈,每個螺圈是以一第二寬度分開,且有一定義第二線螺圈直徑的第二外表面。
  27. 一種用於經由一患者介面傳遞加壓空氣或可呼吸氣體供應至患者氣道入口之氣體傳導管,包括: 一螺圈,該螺圈包含複數個相鄰螺圈,每個螺圈以一寬度隔開; 一材料幅,該材料幅與該等線螺圈同軸,且該等線螺圈附接在該等複數個相鄰螺圈之一些相鄰螺圈之間的該線螺圈,且有至少一褶曲,該褶曲是在該等複數個相鄰螺圈之一些相鄰螺圈之間徑向向外延伸,該至少一褶曲是由一預定褶曲線所定義; 一第一端套管口,用於永久且非轉動式連接該氣體傳導管至該患者介面的一框架;及 一第二端套管口,用於可釋放與可轉環連接一管轉接器; 其中,該氣體傳導管包括下列三種不同狀態之一:一自然狀態,其中,該氣體傳導管包含一自然長度;一延伸狀態,其中,該氣體傳導管為沿著其縱軸延伸至一延伸長度,該延伸長度為大於該自然長度;及一壓縮狀態,其中,該氣體傳導管為沿著其縱軸壓縮至一壓縮長度,該壓縮長度為小於該自然長度。
  28. 如請求項27所述之氣體傳導管,其中,該第一端套管口為疊合模製在該框架。
  29. 一種用於經由一患者介面傳遞加壓空氣或可呼吸氣體供應至患者氣道入口之氣體傳導管,包括: 複數個線螺圈,每一者以一寬度分開;及 一材料幅,該材料幅與該等線螺圈同軸,且該等線螺圈附接在該等複數個線螺圈之一些相鄰螺圈之間的線螺圈,且有至少一褶曲,該褶曲是在該等複數個線螺圈之一些相鄰螺圈之間徑向向外延伸,該至少一褶曲是由一峰部定義; 其中,該材料幅包括一隆起部,該隆起部相鄰該等線螺圈之一第一側;及一傾斜部,該傾斜部相鄰該等線螺圈之第二側,該第二側為相對該第一側;及 其中,當該氣體傳導管處於自然狀態時,該材料幅的斜度從傾斜部至相鄰峰部比從該隆起部至該相鄰峰部之材料幅的斜度更陡。
  30. 一種從呼吸裝置供應可呼吸氣體之加壓流之氣體傳導管,包括: 一螺圈,該螺圈包括複數個相鄰螺圈,每個螺圈經由一寬度隔開,且有一定義線螺圈直徑之外表面;及 一材料幅,該材料幅為與該螺圈同軸,該材料幅附接該等複數個相鄰螺圈之一些相鄰螺圈之間的該螺圈,且有至少一褶曲,該褶曲是在該等複數個相鄰螺圈之一些相鄰螺圈之間徑向向外延伸,該至少一褶曲是由一預定褶曲線條定義; 其中,該螺圈與該材料幅的構成使得於從該呼吸裝置供應可呼吸氣體之加壓流期間,避免該氣體傳導管封閉;及 其中,該氣體傳導管有足夠低的彎曲硬度,使得當該氣體傳導管之一遠側端在垂直於該氣體傳導管之一近側端方位的方向中延伸30mm(公釐)時,在該近側端實質沒有扭力管拉力。
  31. 如請求項30所述之氣體傳導管,其中,該至少一褶曲之頂點定義一褶曲直徑。
  32. 如請求項31所述之氣體傳導管,其中,當該氣體傳導管是處於一自然狀態,該螺圈直徑可實質等於該褶曲直徑, 其中,該等相鄰螺圈是於自然狀態彼此分開;及 其中,該螺圈與材料幅是利用一熱塑性材料製成。
  33. 如請求項30所述之氣體傳導管,其中,該氣體傳導管包括下列三種不同狀態之一:一自然狀態,其中,該氣體傳導管包含一自然長度;一延伸狀態,其中,該氣體傳導管為沿著其縱軸延伸至一延伸長度,該延伸長度為大於該自然長度;及一壓縮狀態,其中,該氣體傳導管為沿著其縱軸壓縮至一壓縮長度,該壓縮長度為小於該自然長度。
TW106116271A 2012-07-27 2013-07-29 患者介面及製造患者介面之方法 TW20174264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261676456P 2012-07-27 2012-07-27
AU2012903504A AU2012903504A0 (en) 2012-08-15 Patient Interface for CPAP Therapy
AU2012904378A AU2012904378A0 (en) 2012-10-08 Elastic Headgear
AU2013900133A AU2013900133A0 (en) 2013-01-16 A patient interface having a rigidiser connected to a mask frame
AU2013900132A AU2013900132A0 (en) 2013-01-16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patient interface for the 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disorders
NZ60590713 2013-01-16
NZ60590813 2013-01-16
AU2013900168A AU2013900168A0 (en) 2013-01-18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eating Respiratory Disorders
US201361817674P 2013-04-30 2013-04-30
US201361823192P 2013-05-14 2013-05-14
US201361837521P 2013-06-20 2013-06-20
AU2013902305A AU2013902305A0 (en) 2013-06-24 A patient interface
US201361839916P 2013-06-27 2013-06-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42647A true TW201742647A (zh) 2017-12-16

Family

ID=5518166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7013A TWI586387B (zh) 2012-07-27 2013-07-29 患者介面及製造患者介面之方法
TW106116271A TW201742647A (zh) 2012-07-27 2013-07-29 患者介面及製造患者介面之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7013A TWI586387B (zh) 2012-07-27 2013-07-29 患者介面及製造患者介面之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668416B2 (zh)
TW (2) TWI5863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1865B (zh) * 2014-03-14 2023-08-11 澳大利亞商瑞思邁私人股份有限公司 治療呼吸障礙之患者介面系統
TWI581883B (zh) * 2016-05-17 2017-05-11 Fixed band joining method and its structu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43036Y2 (zh) * 1978-05-25 1986-12-05
GB2173274B (en) * 1985-04-04 1989-02-01 Boc Group Plc Improvements in inhalation apparatus
WO1997024543A1 (en) * 1996-01-03 1997-07-10 Flexfab Horizons International, Inc. Lightweight hose with a helically-wound reinforcing member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JP4922785B2 (ja) * 2006-03-24 2012-04-25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輸送ホース
EP2452716B1 (en) * 2007-07-30 2017-06-21 ResMed Ltd. Patient interface
EP3858411B1 (en) * 2007-08-24 2024-05-29 ResMed Pty Ltd Mask vent
AU2008221506B2 (en) * 2007-09-20 2011-01-20 ResMed Pty Ltd Retractable Tube for CPAP
US8453681B2 (en) * 2009-01-15 2013-06-04 Schouenburg Hose Technology GmbH Flexible, stretchable, crush resistant hose well suited for medical applications
ATE545443T1 (de) * 2008-06-04 2012-03-15 Resmed Ltd Patientenschnittstellensysteme
CN102596301B (zh) * 2009-10-28 2015-09-09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感应管道的压力支持系统
TWM395486U (en) * 2010-08-13 2011-01-01 Besmed Health Business Corp Mask for positive-pressure ventila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2351A (zh) 2014-04-01
JP2018167042A (ja) 2018-11-01
TWI586387B (zh) 2017-06-11
JP6668416B2 (ja) 2020-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493646B2 (ja) 患者インタフェースおよび該患者インタフェースを形成するための方法
JP7279215B2 (ja) 患者インタフェース
JP2024045285A (ja) 患者インタフェースおよび該患者インタフェースを形成するための方法
US10898668B2 (en) Plastic to textile coupling for a patient interface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same
JP2015522381A5 (zh)
AU2015264928B2 (en) Patient Interface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JP6668416B2 (ja) 患者インタフェースおよび該患者インタフェースを形成するための方法
JP6932803B2 (ja) 患者インタフェースおよび該患者インタフェースを形成するための方法
JP2024149489A (ja) 患者インタフェース及び患者インタフェースを形成するための方法
JP2020014882A (ja) 患者インタフェースおよび該患者インタフェースを形成するための方法
NZ758118A (en) High-shrink, high-strength multilayer film
NZ758118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and/or regulating the treatment of heat-sensitive liquid foo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