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68723B - 負載控制裝置及發送機 - Google Patents

負載控制裝置及發送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68723B
TWI668723B TW107142353A TW107142353A TWI668723B TW I668723 B TWI668723 B TW I668723B TW 107142353 A TW107142353 A TW 107142353A TW 107142353 A TW107142353 A TW 107142353A TW I668723 B TWI668723 B TW I66872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tter
section
control device
light
load contro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423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26381A (zh
Inventor
吳尚儒
劉文彩
三宅智裕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263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63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87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8723B/zh

Links

Landscapes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負載控制裝置及發送機,其可以提高在本體部設置顯示部之位置的自由度。本發明之負載控制裝置(1)具備:本體部(2),具有顯示部(47);以及發送機(3),可裝卸於本體部(2)。發送機(3)於裝設在本體部(2)的狀態下,係配置於顯示部(47)的前側。發送機(3)具有導光部(35),以將顯示部(47)的光線,導光至發送機(3)的前側。

Description

負載控制裝置及發送機
本案係有關於負載控制裝置及發送機。更詳而言之,本案係有關於用以控制負載之負載控制裝置及發送機。
於習知技術,例如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第2006-33497號(以下稱為「文獻1」)所示,揭露一種切換器,用以開關商用電源供給至負載之電力。此切換器具備:切換器本體、裝設於切換器本體之鋼琴式指撥開關、以及可裝卸自如地裝設於鋼琴式指撥開關之前面的無線搖控器。切換器本體(本體部),具有在負載停機時亮燈以進行位置顯示的發光二極體(顯示部)。鋼琴式指撥開關,具有用以將發光二極體所發出之光線導引至外部的顯示片(發送機側導光部)。
於文獻1之切換器,為了要在無線搖控器裝設於鋼琴式指撥開關的狀態下亦得以看見發光二極體所發出之光線,而在鋼琴式指撥開關之前面,將顯示片裝設在無線搖控器之裝設部位以外的部位。因此,於鋼琴式指撥開關,不能在無線搖控器之裝設部位設置顯示片,而產生了顯示片的位置受限於無線搖控器之裝設位置的問題。
[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
本案之目的,係提供一種負載控制裝置及發送機,其可以提高在本體部設置顯示部之位置的自由度。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案之一樣態的負載控制裝置,具備:本體部,具有顯示部;以及發送機,可裝卸於該本體部。該發送機,於裝設在該本體部的狀態下,係配置於該顯示部的前側。該發送機,具有發送機側導光部,以將該顯示部的光線,導光至該發送機的前側。
本案之一樣態的發送機,具備:發送機本體,可裝卸於前述負載控制裝置的該本體部。該發送機本體,於裝設在該本體部的狀態下,係配置於該本體部所具備之該顯示部的前側。該發送機本體,具有發送機側導光部,以將該顯示部的光線,導光至該發送機的前側。
(實施形態)
(1)概要
針對本實施形態之負載控制裝置1的概要,參照圖1~圖3以進行說明。
負載控制裝置1,具備:具有顯示部47的本體部2、以及可裝卸於本體部2的發送機3。
發送機3於裝設在本體部2之狀態下,係配置在顯示部47的前側。發送機3具有導光部(發送機側導光部)35,以將顯示部47的光線,導光至發送機3的前側。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發送機3,具有可裝卸於本體部2的發送機本體30。發送機本體30,於裝設在本體部2的狀態下,係配置在本體部2所具備之顯示部47的前側。發送機本體30,具有導光部35,以將顯示部47的光線,導光至發送機本體30的前側。
如此這般,由於發送機3具有導光部35,以將顯示部47的光線,導光至發送機3的前側,因此本體部2可以在配置發送機3之部位具備顯示部47。因此,具有以下優點:可以提高在本體部2設置顯示部47之位置的自由度。
下文的說明,將依依照圖1之「上」、「下」、「左」、「右」、「前」、「後」的箭頭所示,規定出各方向。但是,這些方向並非用以規定負載控制裝置1的設置方向。再者,圖式中標示各方向的箭頭,僅係用以說明而標記,並不具備實體。
(2)詳情
(2.1)電路結構
針對負載控制裝置1之電路結構,參照圖4以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負載控制裝置1,係用來控制例如照明負載這樣的負載L1之亮燈/熄燈。
本體部2具備:半導體切換器61、本體側通訊部62、操作偵測部63、發光部64、本體側控制部65、連接端子661和662。本實施形態的本體部2具備:固定於施工面的切換器本體4(固定部)、以及裝設於切換器本體4的開關面板5(可動部),該開關面板5係裝設成可依照用戶操作而動作之狀態(參照圖1)。半導體切換器61、本體側通訊部62、操作偵測部63、發光部64、本體側控制部65、及連接端子661和662,係收納在切換器本體4。
於連接端子661與連接端子662之間,串聯連接著例如商用電源這樣的交流電源P1、以及如照明負載這樣的負載L1。
半導體切換器61,具備例如由增強型的n通道MOSFET(金氧半場效電晶體)所構成的2個切換器元件611、612。切換器元件611、612係以閘極對閘極、源極對源極而彼此連接。切換器元件611的汲極係與連接端子661連接,切換器元件612的汲極係與連接端子662連接。
本體側通訊部62具備受光元件,例如接收紅外線的光電二極體。本體側通訊部62,接收發送機3所發送的控制訊號,該控制訊號係如紅外線這樣的光訊號(無線訊號)。也就是說,本實施形態的本體側通訊部62,係在與發送機3之間,進行以光為媒介的無線通訊。
操作偵測部63,具備例如進行瞬間動作的押釦切換器。於切換器本體4,在對應開關面板5背面之突起52(參照圖2)的位置,設有T字形的可動桿44(參照圖1)。可動桿44之一端,可在前後方向上移動。操作偵測部63所具備之押釦切換器,係配置於可動桿44的背側。一旦用戶按壓開關面板5,開關面板5之突起52就會將可動桿44推向後方,並以可動桿44之背面按壓押釦切換器,所以就會使押釦切換器的開/關變化。藉此,操作偵測部63可以偵測到用戶對開關面板5所做的操作,而對本體側控制部65輪出對應開關面板5之操作的操作訊號。
發光部64,具備例如發出綠色光的發光二極體。於切換器本體4之前面,配置著顯示部47。顯示部47係由透光透鏡所構成,該透光透鏡會將發光部64所發出的光線輸出至外部。顯示部47,係位在作為固定部之切換器本體4,並接收發光部64的光線而發光。
本體側控制部65,係以例如具有處理器及記憶體的微電腦所構成。也就是說,本體側控制部65,係以具有處理器及記憶體的電腦系統來實現。然後,藉由以處理器執行適當之程式,而使電腦系統發揮本體側控制部65之功能。程式可以預先儲存在記憶體,亦可經由網路等的電信電路、或是儲存在記憶卡等的非暫存儲存媒體來提供。
本體側控制部65,依照本體側通訊部62所接收之控制訊號、或是從操作偵測部63所輸入之操作訊號,以控制半導體切換器61的開/關,藉此而使負載L1亮燈或熄燈。本體側控制部65,亦可藉由控制半導體切換器61的開/關而進行位相控制,以進行負載L1之調光。
再者,本體側控制部65,藉由控制發光部64的亮燈/熄燈,而控制發光部64(顯示部47)所顯示之內容。例如,本體側控制部65,在負載L1熄燈時使發光部64亮燈,而在負載L1亮燈時使發光部64熄燈。由於在負載L1熄燈時,發光部64會亮燈,所以用戶即使在周圍昏暗的情況下,亦能以發光部64(顯示部47)的光,而掌握負載控制裝置1的位置。再者,本體側控制部65,亦可在例如進行定時動作(使負載L1於固定時間內亮燈的動作)時,使發光部64閃爍;用戶就可以根據發光部64(顯示部47)的閃爍狀態,來掌握負載控制裝置1的動作狀態。
發送機3具備:發送機側通訊部71、操作受理部72、以及發送機側控制部73。
發送機側通訊部71,至少與本體部2所具有之本體側通訊部62通訊,因此可以使用發送機3,而在發送機3與本體部2之間進行通訊。發送機側通訊部71具備發光元件,例如發出紅外線的發光二極體。發送機側通訊部71,係以紅外線這樣的光訊號(無線訊號)而對本體部2發送控制訊號。也就是說,本實施形態之發送機側通訊部71,係在與本體部2之間,進行以光為媒介的無線通訊。
操作受理部72,接收用戶所做的操作。操作受理部72,具備複數個(例如5個)切換器。於發送機3的後面,設有5個操作部331,其分別對應5個切換器、並使所對應之切換器導通。5個操作部331,係例如亮燈/熄燈的切換鈕、調亮鈕、調暗鈕、調光亮燈鈕、定時亮燈鈕等等。調亮鈕,係用以操作來使負載L1亮燈時的亮度更亮的鈕。調暗鈕,係用以操作來使負載L1亮燈時的亮度更暗的鈕。調光亮燈鈕,係用以操作來以預先設定之調光度而使負載L1亮燈的鈕。定時亮燈鈕,係用以操作來使負載L1進行定時亮燈動作的鈕,該定時亮燈動作係在固定時間內亮燈後熄燈。
發送機側控制部73,係以例如具有處理器及記憶體的微電腦所構成。也就是說,發送機側控制部73,係以具有處理器及記憶體的電腦系統來實現。然後,藉由以處理器執行適當程式,而使電腦系統發揮發送機側控制部73之功能。程式可以預先儲存於記憶體,亦可經由網路等的電信電路、或是儲存在記憶卡等的非暫存儲存媒體來提供。
當操作受理部72接收到用戶對操作部331所做的操作,發送機側控制部73就會從發送機側通訊部71,以無線訊號發送依照操作內容的控制訊號。也就是說,發送機3,具有設在發送機3後面的操作部331。發送機側通訊部71,會發送依照操作部331之操作輸入(OPERATION INPUT)的訊號。因此,可以藉由對操作部331進行操作,而從發送機側通訊部71,對本體側通訊部62發送對應操作部331之操作輸入的訊號。
(2.2)結構
接著,針對負載控制裝置1之各部位的結構及動作,進行說明。
(2.2.1)本體部
本體部2具備切換器本體4與開關面板5。
切換器本體4具備箱型的主體41。主體41具有後側的機身42與前側的罩蓋43。機身42及罩蓋43分別為合成樹脂的成型品。主體41係結合機身42與罩蓋43而成。
於罩蓋43,係於左側之側面的上下,各設有一對組裝釦爪45,並於右側之側面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設有一對組裝釦爪45,用以裝卸自如地裝設於安裝框架8;該安裝框架8係用於將埋入式的配線器具固定於施工面。藉此,藉由使組裝釦爪45卡合於安裝框架8的組裝用孔81,可以將切換器本體4裝設於安裝框架8,而使用安裝框架8來將切換器本體4固定於壁面等等的施工面100(參照圖3)。又,於安裝框架8之前面裝設有蓋板9,而負載控制裝置1之前面(例如開關面板5或是發送機3之前面)係由蓋板9的開口部91露出。
於罩蓋43之前面,在上下方向上之中央部的靠右側的部位,設有前述可動桿44。於罩蓋43之前面,係於可動桿44之右側,設有貫穿部,並於此貫穿部配置顯示部47。顯示部47,係以透明之合成樹脂(例如丙烯醯基樹脂)形成的透光透鏡所構成。顯示部47之前面的形狀,係在上下方向較長的橢圓形狀。又,顯示部47只要有透光性即可,可以係半透明的透光構件,亦可係有著色的透光構件。再者,顯示部47並不限定為合成樹脂製,亦可由玻璃等等形成。
於罩蓋43之前面,在上下方向上之中央部的左端,設有軸部46,其以可旋轉的狀態支持著開關面板5。於罩蓋43之前面的上部及下部,一體設置著把開關面板5推向前側的彈片48。
於罩蓋43前面,在軸部46的下側設有貫穿孔49。貫穿孔49係在前後方向上貫穿罩蓋43的前壁。於主體41的內部,配置有本體側通訊部62的光電二極體,其面向貫穿孔49。
開關面板5,係以合成樹脂形成,而使前面觀察下的形狀為矩形。於開關面板5左側部的背面,設有軸承部51,而以可旋轉的狀態支持著軸部46(參照圖2)。於開關面板5之背面,係於與可動桿44相向的部位,設有突起52。在開關面板5組裝於主體41之狀態下,開關面板5能以軸部46為中心旋轉。
於開關面板5,相反於軸部46之支持側的那一側(右側)之一端,若受到用戶按壓,則開關面板5就會以軸部46為中心旋轉。一旦隨著開關面板5之旋轉,而使開關面板5之突起52按壓了可動桿44,則內置於主體41的押釦切換器之開/關,就會變化。之後,當用戶的手離開開關面板5,而失去按壓開關面板5的力量,則開關面板5就會承受彈片48的彈力而往前方移動。藉此,可動桿44會回到原本的位置,而內置於主體41的押釦切換器之開/關就會變化。
於開關面板5前面的左端,設有朝向前側突出的突台部53。於突台部53,在對應於罩蓋43之貫穿孔49的部位,設有在前後方向上貫穿突台部53的貫穿部55(參照圖2)。於突台部53,在上下方向上裝設有細長之長條板狀的受光罩蓋54。受光罩蓋54,係以相對於紅外線具有透光性、同時相對於可視光具有遮光性的合成樹脂所形成,並以此受光罩蓋54而覆蓋貫穿部55。因此,本體側通訊部62可以接收到從發送機3所發送之光訊號(控制訊號),並且從外側觀察時又可以使得本體側通訊部62並不醒目。再者,於突台部53右側面的上部及下部,分別設有突起531。
於開關面板5之前面的右側,在與主體41之顯示部47相向的部位,設有在前後方向上貫穿開關面板5的貫穿孔56。於開關面板5之背面,裝設有透光透鏡57(本體側導光部)。透光透鏡57係以透明之合成樹脂(例如丙烯醯基樹脂等等)的成型品所構成。透光透鏡57具備橢圓形的突出部571,從前面觀察該突出部571的形狀,係在上下方向較長。透光透鏡57,係以突出部571插入貫穿孔56之狀態,而固定於開關面板5的背面。藉此,於開關面板5裝設在主體41的狀態下,顯示部47發出的光會經由透光透鏡57,而照射至前側。也就是說,作為可動部之開關面板5,具有透光透鏡57(本體側導光部),而將顯示部47的光,導向導光部35。因此,藉由在開關面板5設置透光透鏡57,就可以在切換器本體4設置顯示部47;相較於在開關面板5設置顯示部47的情形,更能簡化開關面板5的結構。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作為可動部之開關面板5,於某方向(於本實施形態係開關面板5之短邊方向,其係與水平方向平行之方向)上之一端(左端),係相對於作為固定部之切換器本體4而可旋轉地受到支持。然後,開關面板5係於上述方向上之另一端(右端),具有作為本體側導光部之透光透鏡57。藉此,顯示部47的光就經由透光透鏡57而輸出,該透光透鏡57係位在開關面板5可旋轉地受到支持之一端的相反側之一端。因此,用戶可以根據經由透光透鏡57或導光部35而輸出的光線,來判別對開關面板5進行按壓操作的那一端。
又,本體側導光部並不限定為透明的透光透鏡57,亦可係半透明的透光構件,或亦可係有著色的透光構件。再者,本體側導光部並不限定為合成樹脂製的透光透鏡57,亦可由玻璃等等所形成。
再者,於開關面板5右側部的背面,裝設有鐵片58(被吸引構件),其受到內置於發送機3之磁鐵34(參照圖6)的磁力所吸引。由於發送機3具有磁鐵34,所以亦可將發送機3裝設在鐵等等的強磁性體所形成之部位來使用。
又,於本實施形態,雖然在開關面板5裝設有鐵片所構成之被吸引構件,但被吸引構件並不限定為鐵製者,亦可係以鐵等等之強磁性體的金屬或其合金來形成。
(2.2.2)發送機
接著,針對發送機3之結構,依據圖1~圖3、圖5~圖7,以進行說明。
發送機3,具備係合成樹脂之成型品的發送機本體30。發送機3,可裝卸於作為可動部的開關面板5。藉由將發送機3固持在開關面板5上,相較於將發送機3固持在開關面板5以外之部位的情形,可以縮小負載控制裝置1之前面的大小。
發送機本體30形成為扁平之直方體狀,於發送機本體30之後面設有開口部301。發送機本體30前面的形狀及大小形成為:幾乎相同於開關面板5的前面之中,除了突台部53以外之部位的形狀及大小。於發送機本體30之內部,收納著印刷基板32(參照圖6及圖7)、以及鈕扣電池這樣的電池,該電池係作為形成於印刷基板32之電路的電源。於印刷基板32,形成有發送機側通訊部71、操作受理部72及發送機側控制部73等等的電路。發送機側通訊部71之發光二極體,安裝於印刷基板32之上部;於發送機本體30上側的側面,設有用以使發光二極體露出的貫穿孔303。又,印刷基板32係使用例如平頭螺釘等等而固定於發送機本體30。因此,由於可以減少印刷基板32之表面與平頭螺釘之頭部間的階差,所以具有以下優點:可以縮小配置於印刷基板32之後側的膜片(MEMBRANE SHEET)33與印刷基板32之間的間隙。
於發送機本體30後部,黏貼有膜片33,而由膜片33包覆發送機本體30後面的開口部301。膜片33,係以透明的合成樹脂而形成為板狀,並具有可撓性。
於膜片33,其透光領域332為透明,該透光領域332對應設於開關面板5之透光透鏡57的突出部571。再者,於膜片33,除了透光領域332以外的部位皆為白色。因此,能以膜片33來隱藏發送機本體30的內部。
於膜片33之表面,設有5個分別突出成圓頂狀的操作部331。於膜片33,形成有圓形的可動接點,其係在5個操作部331之背面側分別塗佈導電性油墨而成。另一方面,於印刷基板32,在分別對應於5個操作部331的部位,係藉由例如碳漿印刷,以形成一對固定接點。在此,以一對固定接點與可動接點來構成切換器。
當用戶按壓操作部331,而使形成在操作部331之背面側的可動接點接觸到一對固定接點時,該一對固定接點就會經由可動接點而電性連接,所以就會使切換器導通(on)。另一方面,在沒有按壓操作部331之狀態下,一對固定接點會成為電性開放的狀態,而使切換器切斷(off)。發送機3之操作受理部72,監控著5個切換器的開/關狀態,待切換器導通,就會對發送機側控制部73輸出操作訊號。當發送機側控制部73,從操作受理部72接收到操作訊號,就會從發送機側通訊部71,對切換器本體4發送對應用戶操作之控制訊號。如此這般,由於在本實施形態,形成於印刷基板32之一對固定接點、以及形成於膜片33之可動接點,構成了切換器,所以相較於使用觸動式切換器等等既存切換器的情形,更能使發送機3薄型化。
再者,於發送機本體30之前面,藉由黏合、超音波焊接等等方法裝設裝飾板31,該裝飾板31係以具有透光性之合成樹脂(例如丙烯醯基樹脂等等)所形成。於發送機本體30,在對應於開關面板5之突出部571的部位,設有在前後方向上貫穿發送機本體30的貫穿孔303。裝飾板31之後面,一體設置著插入此貫穿孔303的透鏡部312。透鏡部312,係柱狀,形成為從後方觀察之形狀為橢圓形,並從裝飾板31的後面朝向後方突出。再者,於裝飾板31之前面,在對應於透鏡部312的部位,設有朝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部311。在此,係藉由透鏡部312與突出部311,而構成導光部35,將顯示部47的光線導向發送機3的前側。導光部35,係從發送機3之後面側,將光導向前面側,而可以將發送機3的後面側所入射進來的光線,從前面側輸出出去。
於本實施形態,作為構成發送機3之前面構件的裝飾板31、與導光部35(發送機側導光部)係一體之零件。由於係藉由將裝飾板31固定於發送機本體30,而將導光部35固定於發送機本體30,因此不需要在發送機本體30,設置用以將導光部35固定於發送機本體30的結構,而可以加大發送機本體30內部的空餘空間。再者,藉由使裝飾板31與導光部35成為一體的零件,而可以降低在裝飾板31與導光部35之間的光線損失。因此,可以增加經由導光部35而輸出至發送機3前側的光線光量。
又,於突出部311之前面,雖為了使光線均勻出射,而施行了表面加工,但此種表面加工並非必要。只要導光部35可將光線由發送機3之後側導向前側,其形狀皆可適當變更。
本實施形態的裝飾板31,係利用例如雙色成型的技術來製造。例如,藉由於一開始成型出透鏡部312,再於透鏡部312之一端成型出板狀部分,而可以使裝飾板31一體形成。
於發送機本體30內部,在對應著組裝於開關面板5之鐵片58的位置,收納著磁鐵34。磁鐵34係例如釹磁鐵或鈷磁鐵等等的稀土磁鐵。於發送機本體30設置有收納磁鐵34之收納凹部304。於發送機本體30,藉由以熱能等等而使得設在收納凹部304之邊壁的突起變形,以形成卡合部305。藉由以此卡合部305壓住磁鐵34之一端,而使磁鐵34固定於發送機本體30。
再者,於發送機本體30之左側面的上部及下部,設置凹槽302,以供設在開關面板5之突台部53的突起531插入(參照圖2)。
於本實施形態,透鏡部312係與裝飾板31一體設置。當透鏡部312係與裝飾板31為不同個體的情況下,就會需要用以將透鏡部312固定於發送機本體30的結構;但在本實施形態,由於透鏡部312係與裝飾板31為一體,因此就不需要用以將透鏡部312固定於發送機本體30的結構。藉此,可以在發送機本體30內部,確保用以收納磁鐵34的空間;於本實施形態,就將磁鐵34內置於發送機3。因此,可以將發送機3裝設在冰箱或書桌等等鐵製之器具上,而提升發送機3的使用便利性。
(2.2.3)負載控制裝置之使用方法
本實施形態之負載控制裝置1,係固定於施工面100而使用。切換器本體4係使用安裝框架8而固定於施工面100,並在安裝框架8前側裝設有蓋板9。於切換器本體4,係以可旋轉之狀態裝設著開關面板5。於開關面板5,則裝設有發送機3。發送機3,係以將發送機本體30之左側面的凹槽302,對準開關面板5之突起531的狀態,而裝設於開關面板5,並以磁鐵34之磁力而固持於開關面板5。
於發送機3裝設於開關面板5之狀態下,若按壓發送機3之右側,開關面板5就會隨著發送機3旋轉,並以開關面板5之突起52按壓可動桿44,再以可動桿44之背面按壓收納於主體41之押釦切換器。藉此,押釦切換器之開/關就會變化,而本體側控制部65會控制半導體切換器61之開/關,使負載L1亮燈或熄燈。
在此,本體側控制部65,係在例如負載L1熄燈時使發光部64亮燈,而將發光部64的光,從顯示部47輸出至前側。由於安裝於開關面板5之發送機3,設有導光部35,所以從顯示部47輸出至前側的光,就會經由開關面板5之透光透鏡57與導光部35,而導引至發送機3的前側,再從突出部311照射至發送機3之前方。因此,用戶可以經由發送機3之突出部311(導光部35)來確認顯示部47(發光部64)的光,而得以確認顯示部47之顯示。
當要使用發送機3而使負載L1亮燈或熄燈時,就將發送機3從開關面板5拆下來使用。用戶若按壓發送機3背面的操作部331,依照操作之操作訊號就會由操作受理部72輸出至發送機側控制部73。發送機側控制部73,會從發送機側通訊部71,發送對應操作受理部72所輸入之操作訊號的控制訊號。當本體側通訊部62接收到從發送機3發送來的控制訊號,本體側控制部65就會依照本體側通訊部62所接收之控制訊號,而控制半導體切換器61的開/關,以使負載L1亮燈或熄燈。在此,本體側控制部65係藉由例如於負載L1熄燈時使發光部64亮燈,並以發光部64發出的光來使顯示部47發光,而顯示負載控制裝置1的設置位置。再者,本體側控制部65,於執行定時動作當中,係使發光部64閃爍;並藉由以發光部64的光來使顯示部47閃爍,而顯示負載控制裝置1的動作狀態。又,當發送機3從開關面板5拆下來時,顯示部47發出的光就會經由開關面板5的透光透鏡57,而導引到開關面板5之前方。因此,用戶可以經由開關面板5的透光透鏡57之突出部571來確認顯示部47的發光,而得以確認顯示部47的顯示。
於本實施形態,由於發送機3係可裝卸地設置在固定於施工面的本體部2,所以由本體部2所拆卸下來的發送機3,用戶可以將其移動至自定的場所來使用。
(3)變形例
上述實施形態,僅為本案之各種實施形態中的一種。上述實施形態,只要可達成本案之目的,就可以依照設計等而進行各種變更。
以下將列舉上述實施形態之變形例。以下所說明之變形例,可以適當組合套用。
(3.1)變形例1
於上述實施形態,導光部35係與作為發送機3之前側構件的裝飾板31一體設置,但如圖8~圖10所示,裝飾板31A與導光部35A亦可係不同個體。
於裝飾板31A之前面,係在對應於導光部35A之部位,設置朝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部311。接著則係以超音波焊接等等方法,將裝飾板31A固定於發送機本體30之前面。
導光部35A係透明的合成樹脂之成型品。導光部35A具備:插入發送機本體30之貫穿孔303的透鏡部351、以及設在透鏡部351之側面的固定片352。於固定片352,設有貫穿孔353,以供設在發送機本體30的圓柱狀肋條貫穿。導光部35A,係將透鏡部351插入發送機本體30的貫穿孔303,並且在發送機本體30的肋條貫穿過貫穿孔353的狀態下,藉由以熱等等來使肋條之前端306變形,而固定於發送機本體30。
於變形例1亦同,顯示部47之發光,係經由開關面板5的透光透鏡57與導光部35A,而導向發送機3之前面側,再從裝飾板31的突出部311,照射至發送機3前方。因此,用戶可以藉由確認到從裝飾板31之突出部311所照射之顯示部47的光,而確認到顯示部47的顯示內容。
又,於變形例1,由於裝飾板31A與透鏡部351係不同個體,且透鏡部351與裝飾板31A之間有間隙,所以在透鏡部351與裝飾板31A之間會發生光線損失。相對於此,於上述實施形態,由於作為發送機3前面之構件的裝飾板31與透鏡部312係一體的零件,因此相較於變形例1,降低了光線損失,而可以增加經由導光部35而輸出至發送機3前側的光線光量。
(3.2)其他變形例
於上述實施形態,在本體部2與發送機3之間的無線通訊,係以光為媒體的無線通訊,但亦可係以電波或超音波為媒體的無線通訊。作為以電波為媒體的無線通訊之通訊方式,有例如遵循Bluetooth(註冊商標)、WiFi(註冊商標)等等規格的通訊方式。
於上述實施形態,發送機3係與本體部2通訊,但亦可構成為發送機3與負載L1直接通訊,亦可使用發送機3而直接操作負載L1。
本實施形態之負載控制裝置1係固定於施工面100的配線器具,但負載控制裝置1並不限定為固定於施工面100。負載控制裝置1亦可係不固定於施工面100等等,而配置於任何場所來使用。
於上述實施形態,本體側控制部65係於負載L1熄燈時使發光部64(顯示部47)亮燈,於定時動作時使發光部64閃爍;但亦可係在例如負載L1熄燈時與定時動作時,變換發光部64之發光顏色來進行顯示。
再者,負載控制裝置1之控制對象的負載,並不限定為照明負載,亦可係換氣扇等等。
(總整理)
如以上說明,第1態樣之負載控制裝置(1),具備:本體部(2),具有顯示部(47);以及發送機(3),可裝卸於本體部(2)。發送機(3),於裝設在本體部(2)的狀態下,係配置於顯示部(47)的前側。發送機(3),具有發送機側導光部(35、35A),以將顯示部(47)的光線,導光至發送機(3)的前側。
藉由此態樣,由於發送機(3)具有導光部(35),以將顯示部(47)的光線,導光至發送機(3)的前側,因此本體部(2)可以在配置發送機(3)之部位具備顯示部(47)。因此具有以下優點:可以提高在本體部(2)設置顯示部(47)之位置的自由度。
第2態樣之負載控制裝置(1),係在第1態樣,發送機側導光部(35、35A)將光線從發送機(3)之後面側導引至前面側。
藉由此態樣,發送機側導光部(35、35A),可以將發送機(3)的後面側所入射進來的光線,從前面側輸出出去。
第3態樣之負載控制裝置(1),係在第1或是第2態樣,發送機(3)具有發送機側通訊部(71),發送機側通訊部(71)至少與本體部(2)所具有之本體側通訊部(62)進行通訊。
藉由此態樣,可以使用發送機(3),而在發送機(3)與本體部(2)之間進行通訊。
第4態樣之負載控制裝置(1),係在第3態樣,發送機(3)具有設於發送機(3)之後面的操作部(331)。發送機側通訊部(71)發送依照操作部(331)之操作輸入的訊號。
藉由此態樣,可以藉由對操作部(331)進行操作,而從發送機側通訊部(71),對本體側通訊部(62)發送對應操作部(331)之操作輸入的訊號。
第5態樣之負載控制裝置(1),係在第1~第4態樣中之任一,構成發送機(3)之前面的構件(31),與發送機側導光部(35),係一體之零件。
藉由此態樣,由於係藉由將構成發送機(3)之前面的構件(31)固定於發送機本體(30),而將發送機側導光部(35)固定於發送機本體(30),因此不需要設置用以將發送機側導光部(35)固定於發送機本體(30)的結構。因此,可以加大發送機本體(30)內部的空餘空間。再者,藉由使得構成發送機(3)之前面的構件(31)與發送機側導光部(35)成為一體的零件,而可以降低在構成發送機(3)之前面的構件(31)與發送機側導光部(35)之間的光線損失。因此,可以增加經由發送機側導光部(35)而輸出至發送機(3)前側的光線光量。
第6態樣之負載控制裝置(1),係在第1~第5態樣中之任一,本體部(2)具有固定部(4)及可動部(5),可動部(5)係以可依照用戶操作而動作之狀態,而裝設於固定部(4)。發送機(3)可裝卸於可動部(5)。
藉由此態樣,藉由將發送機(3)固持在可動部(5)上,相較於將發送機(3)固持在可動部(5)以外之部位的情形,可以縮小負載控制裝置(1)之前面的大小。
第7態樣之負載控制裝置(1),係在第6態樣,顯示部(47)係位於固定部(4)。可動部(5)具有本體側導光部(57),本體側導光部(57)將顯示部(47)的光線,導向發送機側導光部(35、35A)。
藉由此態樣,係藉由將本體側導光部(57)設置於可動部(5),而可以在固定部(4)設置顯示部(47);相較於將顯示部(47)設置於可動部(5)的情況,更能簡化可動部(5)之結構。
第8態樣之負載控制裝置(1),係在第7態樣,可動部(5)係於某方向上之一端,受到固定部(4)支持成可旋轉。可動部(5)係於上述方向上之另一端,具有本體側導光部(57)。
藉由此態樣,顯示部(47)的光係經由本體側導光部(57)而輸出,該本體側導光部(57)係位在可動部(5)可旋轉地受到支持之一端的相反側之一端。因此,用戶可以根據經由本體側導光部(57)或發送機側導光部(35、35A)而輸出的光線,來判別對可動部(5)進行按壓操作的那一端。
第9態樣之負載控制裝置(1),係在第1~第8態樣中之任一,發送機(3)具有磁鐵(34)。本體部(2)具有被吸引構件(58),被吸引構件(58)會由於磁鐵(34)的磁力而受到磁鐵(34)吸引。
藉由此態樣,由於發送機(3)具有磁鐵(34),所以亦可將發送機(3)裝設在鐵等等的強磁性體所形成之部位來使用。
第10態樣之負載控制裝置(1),係在第1~第9態樣中之任一,本體部(2)係固定於施工面(100)。
藉由此態樣,由於發送機(3)係可裝卸地設置在固定於施工面(100)的本體部(2),所以由本體部(2)所拆卸下來的發送機(3),用戶可以將其移動至自定的場所來使用。
第11態樣之發送機(3),具有發送機本體(30),可裝卸於如第1~第10態樣中之任一負載控制裝置的本體部(2)。發送機本體(30),於裝設在本體部(2)的狀態下,係配置於本體部(2)所具備之顯示部(47)的前側。發送機本體(30)具有發送機側導光部(35、35A),以將顯示部(47)的光線,導光至發送機本體(30)的前側。
藉由此態樣,由於發送機(3)具有導光部(35),以將顯示部(47)的光線,導光至發送機(3)的前側,因此本體部(2)可以在配置發送機(3)之部位具備顯示部(47)。因此具有以下優點:可以提高在本體部(2)設置顯示部(47)之位置的自由度。
第2~第10態樣之結構,並非負載控制裝置(1)的必要結構,可以適度省略。
1 負載控制裝置
2 本體部
3 發送機
4 切換器本體(固定部)
5 開關面板(可動部)
8 安裝框架
30 發送機本體
301 開口部
302 凹槽
303 貫穿孔
304 收納凹部
305 卡合部
306 肋條之前端
31、31A 裝飾板(構成發送機之前面的構件)
311 突出部
312 透鏡部
32 印刷基板
33 膜片
331 操作部
332 透光領域
34 磁鐵
35、35A 導光部(發送機側導光部)
351 透鏡部
352 固定片
353 貫穿孔
41 主體
42 機身
43 罩蓋
44 可動桿
45 組裝釦爪
46 軸部
47 顯示部
48 彈片
49 貫穿孔
51 軸承部
52 突起
53 突台部
531 突起
54 受光罩蓋
56 貫穿孔
57 透光透鏡(本體側導光部)
571 突出部
58 鐵片(被吸引構件)
61 半導體切換器
611、612 切換器元件
62 本體側通訊部
63 操作偵測部
64 發光部
65 本體側控制部
661、662 連接端子
71 發送機側通訊部
72 操作受理部
73 發送機側控制部
81 組裝用孔
9 蓋板
91 開口部
100 施工面
P1 交流電源
L1 負載
【圖1】圖1係由前側觀察本案一實施形態之負載控制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2】圖2係由後側觀察上述負載控制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3】圖3係繪示上述負載控制裝置之施工狀態的前視圖。
【圖4】圖4係上述負載控制裝置之方塊圖。
【圖5】圖5係由後側觀察上述負載控制裝置所具備之發送機的前面面板的立體圖。
【圖6】圖6係由後側觀察上述發送機去除膜片之狀態的主要部位立體圖。
【圖7】圖7繪示上述發送機,且係圖6之A1-A1線剖面圖。
【圖8】圖8係由後側觀察本案一實施形態之變形例1的負載控制裝置所具備之發送機的前面面板之立體圖。
【圖9】圖9係上述發送機所具備之導光部的立體圖。
【圖10】圖10係由後側觀察上述發送機去除膜片之狀態的主要部位立體圖。
【圖11】圖11繪示上述發送機,且係圖10之B1-B1線剖面圖。

Claims (11)

  1. 一種負載控制裝置,包括:本體部,具有顯示部;以及發送機,可裝卸於該本體部;該發送機,係於裝設在該本體部的狀態下,配置於該顯示部的前側;該發送機具有發送機側導光部,以將該顯示部的光線導光至該發送機的前側。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負載控制裝置,其中,該發送機側導光部,將光線從該發送機之後面側導引至前面側。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負載控制裝置,其中,該發送機具有發送機側通訊部,該發送機側通訊部至少與該本體部所具有之本體側通訊部進行通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負載控制裝置,其中,該發送機具有設於該發送機之後面的操作部;該發送機側通訊部,發送依照該操作部之操作輸入的訊號。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負載控制裝置,其中,構成該發送機之前面的構件,與該發送機側導光部,係一體之零件。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負載控制裝置,其中,該本體部包括固定部及可動部,該可動部係以可依照用戶操作而動作之狀態,而裝設於該固定部;該發送機可裝卸於該可動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負載控制裝置,其中,該顯示部係位於該固定部;該可動部具有本體側導光部,該本體側導光部將該顯示部的光線導向該發送機側導光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負載控制裝置,其中,該可動部,係於某方向上之一端側,以可旋轉方式受到該固定部支持;該可動部,係於該方向上之另一端,具有該本體側導光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負載控制裝置,其中,該發送機包括磁鐵;該本體部具有被吸引構件,該被吸引構件會由於該磁鐵的磁力而受到該磁鐵吸引。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負載控制裝置,其中,該本體部係固定於施工面。
  11. 一種發送機,包括:發送機本體,可裝卸於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中任一項之負載控制裝置的該本體部;該發送機本體,於裝設在該本體部的狀態下,係配置於該本體部所具備之該顯示部的前側;該發送機本體,包括該發送機側導光部,該發送機側導光部用以將該顯示部的光線導光至該發送機本體的前側。
TW107142353A 2017-12-01 2018-11-28 負載控制裝置及發送機 TWI6687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32100 2017-12-01
JP2017232100A JP7054831B2 (ja) 2017-12-01 2017-12-01 負荷制御装置および送信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6381A TW201926381A (zh) 2019-07-01
TWI668723B true TWI668723B (zh) 2019-08-11

Family

ID=66977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2353A TWI668723B (zh) 2017-12-01 2018-11-28 負載控制裝置及發送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54831B2 (zh)
TW (1) TWI668723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90397U (en) * 2010-05-18 2010-10-11 Projovian Inc Hidden type indication lamp
TWM510011U (zh) * 2014-12-18 2015-10-01 Yow Design Co Ltd 車用電源供應器之結構
WO2016094781A1 (en) * 2014-12-11 2016-06-16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Electronic device stack assembly
WO2017115392A1 (en) * 2015-12-28 2017-07-06 Beghelli S.P.A. Built-in electromechanical equipment for controlling devices in a build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26038B2 (ja) 1999-12-07 2010-03-03 神保電器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
JP4200306B2 (ja) 2002-11-18 2008-12-24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配線器具
JP4218454B2 (ja) 2003-07-18 2009-02-04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ワイヤレススイッチ
JP4457885B2 (ja) 2004-12-22 2010-04-28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調光機能付スイッチ
JP4523421B2 (ja) 2005-01-07 2010-08-11 リンナイ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90397U (en) * 2010-05-18 2010-10-11 Projovian Inc Hidden type indication lamp
WO2016094781A1 (en) * 2014-12-11 2016-06-16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Electronic device stack assembly
TWM510011U (zh) * 2014-12-18 2015-10-01 Yow Design Co Ltd 車用電源供應器之結構
WO2017115392A1 (en) * 2015-12-28 2017-07-06 Beghelli S.P.A. Built-in electromechanical equipment for controlling devices in a buil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6381A (zh) 2019-07-01
JP2019102280A (ja) 2019-06-24
JP7054831B2 (ja) 2022-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99646B1 (ko) 스위치
JP2006253092A (ja) スイッチ及び負荷制御システム
TWI668723B (zh) 負載控制裝置及發送機
JP4200306B2 (ja) 配線器具
JP2008235016A (ja) 負荷制御スイッチ
KR20130091208A (ko) 리모트 컨트롤러 및 텔레비전
JP7008213B2 (ja) 負荷制御装置
TWI511451B (zh) Attach the automatic detection of the sensor for detecting the human body
JP2014155003A (ja) 携帯通信端末器用ケース
TWI520484B (zh) 附設熱線感測器之自動開關
JP6861384B2 (ja) 熱線センサ付自動スイッチ
JP6607494B2 (ja) 操作端末器
JP4380763B2 (ja) 配線器具
JP4218454B2 (ja) ワイヤレススイッチ
TWI528400B (zh) 可遠端控制電器之覆蓋裝置
CN220491776U (zh) 一种导光按键
JP6281804B2 (ja) 熱線センサ付自動スイッチ
JP7462284B2 (ja) 発光具
JP4114680B2 (ja) リモコンシステム
CN115175507A (zh) 一种智能开关的控制面板
TW201603085A (zh) 附設熱線感測器之自動開關
TWI520483B (zh) 附設熱線感測器之自動開關系統
JP2017068991A (ja) 操作端末器
JP2011018657A (ja) スイッチ及び負荷制御システム
JP2017175479A (ja) 操作端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