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64833B - Integrated circuit - Google Patents

Integrated circui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64833B
TWI664833B TW107128849A TW107128849A TWI664833B TW I664833 B TWI664833 B TW I664833B TW 107128849 A TW107128849 A TW 107128849A TW 107128849 A TW107128849 A TW 107128849A TW I664833 B TWI664833 B TW I66483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ck
nack
pdcch
resourc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88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02165A (zh
Inventor
武田一樹
大泉透
堀內綾子
西尾昭彥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太陽專利信託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太陽專利信託 filed Critical 美商太陽專利信託
Publication of TW2019021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21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48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483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 H04L1/0038Blind format de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4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在發送E-PDCCH之控制資訊的系統中,可避免ACK/NACK之衝突,並提高ACK/NACK資源之利用效率來抑制PUSCH之無謂的頻帶減少。無線通訊終端採用之構成包含:接收部,透過增強實體下行控制通道來接收包含ACK/NACK指標之控制訊號;控制部,根據前述ACK/NACK指標,決定要使用動態地分配之動態ACK/NACK資源來發送下行資料之ACK/NACK訊號,或是使用預先指定之指定資源來發送下行資料之ACK/NACK訊號;及,發送部,使用經決定之前述動態ACK/NACK資源或前述指定資源來發送前述ACK/NACK訊號。

Description

積體電路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無線通訊終端、基地台裝置及ACK/NACK訊號之資源分配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有以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Radio Access Network)制定之LTE(Long Term Evolution)Rel.8(Release 8)及其增強版之LTE Rel.10(LTE-Advanced)之規格。這些規格中,基地台是以下行線路之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實體下行控制通道)來發送無線通訊終端(也稱為「UE(User Equipment)」。以下稱「終端」)用於發送接收資料之控制資訊(參考非專利文獻1~3)。圖1顯示下行線路之子框構成。子框內會分時多工發送控制訊號之PDCCH與發送資料訊號之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實體下行資料通道)。終端首先將從PDCCH發送至本身的控制資訊解碼,獲得在下行線路接收資料所必須之頻率分配、及與適應控制等相關之資訊。接著,終端根據控制資訊將PDSCH所含的本身之資料解碼。又,當PDCCH包含許可上行線路之資料發送的控制資訊時,終端根據控制資訊來以上行線路之 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實體上行資料通道)發送資料。
下行線路之資料發送接收中,導入了組合錯誤訂正解碼與自動重送要求之HARQ(Hybrid automatic request(混合自動回覆))。終端進行接收資料之錯誤訂正解碼後,根據附加於資料之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環冗餘檢查))來判定資料是否可正確解碼。若可解碼,終端會對基地台反饋ACK。另一方面,若無法解碼,終端會對基地台反饋NACK,並催促重送已檢測出錯誤之資料。上述ACK/NACK(確認回應,以下稱「A/N」)之反饋是用上行線路發送。在發送A/N時間點,若PUSCH無資料分配,會以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實體上行控制通道))發送。另一方面,在發送A/N時間點若PUSCH有資料分配時,會用PUCCH或PUSCH之任一者發送A/N。此時,關於要用PUCCH或PUSCH發送,基地台會預先對終端指示。圖2顯示包含PUSCH與PUCCH之上行線路子框構成。
用PUCCH發送A/N時,有複數種情形。例如,A/N之發送與以上行線路週期性發送之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通道狀態資訊))之反饋重複時,可使用PUCCH formats 2a/2b。又,下行線路中,當集合複數載波來發送之載波聚集為ON,且載波數為3以上時,可使用PUCCH format 3。另一方面,若載波聚集為OFF、或雖為ON但載波數為2以下,且除了A/N以外與上行排程要求以外無發送之控制資訊,可使用PUCCH formats 1a/1b。若考慮到下行資料較上 行資料更頻繁地發送,CSI反饋之週期未較下行資料之分配更頻繁,則A/N最常以PUCCH formats 1a/1b發送。以下,將著眼於PUCCH formats 1a/1b來敘述。
圖3顯示PUCCH formats 1a/1b之槽構成。複數終端發送之A/N訊號藉由序列長4之沃爾什序列及序列長3之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離散傳立葉轉換))序列擴散,並於碼多工後以基地台接收。圖3中(W0、W1、W2、W3)及(F0、F1、F2)分別表示前述沃爾什序列及DFT序列。在終端,表示ACK或NACK之訊號首先在頻率軸上藉由ZAC(Zero auto-correlation(0自動相關))序列(序列長12[副載波])一次擴散為與1SC-FDMA符號對應之頻率成分。換言之,對序列長12之ZAC序列乘上以複素數表示之A/N訊號成分。接著,作為一次擴散後之A/N訊號及參考訊號的ZAC序列,藉由沃爾什序列(序列長4:W0~W3。也稱為沃爾什碼序列(Walsh Code Sequence))及DFT序列(序列長3:F0~F2)進行二次擴散。換言之,對序列長12之訊號(一次擴散後之A/N訊號、或作為參考訊號之ZAC序列(Reference Signal Sequence(參考訊號序列)))之各成分,乘上正交碼序列(Orthogonal sequence,例如沃爾什序列或DFT序列)之各成分。再來,經二次擴散之訊號會藉由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葉逆轉換))轉換為時間軸上之序列長12[副載波]之訊號。接著,對IFFT後之訊號分別附加CP(Cyclic Prefix(環字首)),形成由7個SC-FDMA符號構成之1槽(slot)之訊號。
來自不同終端之A/N訊號間,是使用與不同循環位移量(Cyclic Shift Index(循環位移索引))對應之ZAC序列、或與不同序列號(Orthogonal Cover Index:OC index(正交覆蓋索引))對應之正交碼序列進行擴散。正交碼序列為沃爾什序列與DFT序列之組。又,正交碼序列也稱為區塊化擴散碼序列(Block-wise spreading code)。故,基地台可使用習知逆擴散及相關處理,藉此將該等編碼多工及循環位移多工之複數A/N訊號解多工。而,由於每一頻率資源區塊(RB)可編碼多工及循環位移多工之A/N數有限,因此若終端數變多,會分頻多工為不同RB。以下,將發送A/N之碼-RB資源稱為A/N資源。A/N資源之編號是由發送A/N之RB編號、與該RB之碼編號及循環位移量而決定。由於ZAC序列之循環位移進行之多工也可視為一種編碼多工,因此以下有時將正交碼及循環位移一併稱為碼。
而,在LTE,為了降低來自PUCCH之其它細胞之干涉,會根據細胞ID決定使用之ZAC序列。由於不同ZAC序列間相互之相關小,因此藉由不同細胞間使用不同ZAC序列,可減少干涉。且,同樣地,也導入了根據細胞ID之序列跳躍及循環位移跳躍(Cyclic shift Hopping)。該等跳躍中,使用根據細胞ID制定之循環位移跳躍模式,在循環位移軸上及正交碼軸上保持相互之相關關係,並以SC-FDMA符號單位循環地位移。藉此,可在細胞內A/N訊號可相互保持正交關係,且可使從其它胞受到強烈干涉之A/N訊號之組合隨機化,而僅使一部份終端不會繼續受到來自其它細胞 的強烈干涉。
以下說明中,針對一次擴散使用ZAC序列,二次擴散使用區塊化擴散碼序列之情形來說明。惟,一次擴散除了ZAC序列以外,亦可使用可藉由彼此互異之循環位移量而相互分離之序列。例如,可將GCL(Generalized Chirp like)序列、CAZAC(Constant Amplitude Zero Auto Correlation)序列、ZC(Zadoff-Chu)序列、M序列或正交金碼序列等PN序列、或、藉由電腦隨機生成之自我相關特性急遽之序列等用於一次擴散。又,二次擴散只要是彼此正交之序列、或看起來大致彼此正交之序列,任何序列皆可作為區塊化擴散碼序列來使用。例如,可將沃爾什序列或傅立葉序列等作為區塊化擴散碼序列來用於二次擴散。
惟,在LTE,對不同終端分配不同A/N資源之方法,乃採用根據PDCCH之控制資訊對映結果的分配。換言之,利用PDCCH之控制資訊在複數終端間不對映於同一資源,使PDCCH之資源與PUCCH formats 1a/1b之A/N資源(以下僅記載為A/N資源)一對一地對應。以下,將就此詳述。
PDCCH是由1個或複數個L1/L2CCH(L1/L2 Control Channel)構成。各L1/L2CCH是由1個或複數個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l:控制通道元件)構成。換言之,CCE是一將控制資訊對映於PDCCH時的基本單位。又,當1個L1/L2CCH由複數個(2、4、8個)CCE構成時,對該L1/L2CCH分配以具有偶數索引之CCE為起點之連續複數個CCE。基地台根據對資源分配對象終端通知控制資訊所 需之CCE數,對該資源分配對象終端分配L1/L2CCH。且,基地台將控制資訊對映並發送至與該L1/L2CCH之CCE對應之實體資源。又,在此,各CCE與A/N資源是一對一地對應。故,接收了L1/L2CCH之終端,會特定出與構成該L1/L2CCH之CCE對應的A/N資源,並使用該資源(也就是碼及頻率)來將A/N訊號發送至基地台。惟,L1/L2CCH佔有連續複數個CCE時,終端會利用分別與複數個CCE對應之複數個PUCCH構成資源中與索引最小的CCE對應的A/N資源(也就是與具有偶數編號之CCE索引的CCE對應之A/N資源),將A/N訊號發送至基地台。具體而言,根據以下算式來決定A/N資源編號nPUCCH(非專利文獻3)。
[算式1]n PUCCH=N+n CCE (1)
在此,上述A/N資源編號nPUCCH為前述A/N資源編號。N表示細胞內共通賦予之A/N資源偏移值、nCCE表示已對映PDCCH之CCE之編號。藉由算式(1)可知,根據nCCE之可取得範圍,可使用一定範圍之A/N資源。以下,將如此依照PDCCH之控制資訊排程決定資源之A/N,記載為D-A/N(Dynamic A/N:動態ACK/NACK)。
如上所述,A/N資源除了編碼資源外還包含頻率資源。在上行線路,由於PUCCH、PUSCH共有相同頻帶,因此包含D-A/N之PUCCH之領域與PUSCH之頻帶寬呈取捨關係(trade-off)。
先行技術文獻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3GPP TS 36.211 V10.4.0, “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 (Release 10)”, Dec. 2011
非專利文獻2:3GPP TS 36.212 V10.4.0, “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 (Release 10)”, Dec. 2011
非專利文獻3:3GPP TS 36.213 V10.4.0, “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 (Release 10)”, Dec. 2011
非專利文獻4:3GPP RAN1#68bis、R1-121352, “PUCCH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CoMP scenarios”, Sharp, March 2012.
非專利文獻5:3GPP RAN1#68bis、R1-121158, “PUCCH enhancement for UL CoMP”, Panasonic, March 2012.
發明概要
由於PDCCH在控制資訊之分配領域有限,因此可同時分配之終端數及控制資訊量會有界限。又,PDCCH是以依據細胞固有之參數來接收為前提。由於要依據細胞固有之參數,因此PDCCH有一課題,亦即不適用於在複數細胞間進行協調之CoMP(Coordinated multipoint operation)、或於巨(macro)基地台之細胞內配置微微(pico)基地台來運用之Het Net(Heterogeneous Network)。故,在Rel.11,與PDCCH不同之新控制通道乃檢討採用E-PDCCH(enhanced PDCCH)。
藉由E-PDCCH之導入,可增加控制資訊之領域。再者,E-PDCCH有一可進行不受細胞單位之設定所限制之彈性控制資訊分配的優點。故,藉由E-PDCCH之導入,特別是可期待適於在細胞間進行協調之CoMP、或、細胞間之干涉控制很重要的HetNet之運用。
惟,採用E-PDCCH時,若無任何辦法,以EPDCCH之控制資訊控制之終端、與以PDCCH之控制資訊控制之終端在上行線路之A/N會產生衝突。或者,為了不產生衝突而需過度確保A/N資源,會產生PUSCH之頻帶減少之課題。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無線通訊終端、基地台裝置及資源分配方法,可於發送E-PDCCH之控制資訊之系統中,避免A/N之衝突,並提高A/N資源之利用效率來使PUSCH之頻帶不過度減少。
本發明其中一態樣之無線通訊終端採用之構成包含:無線通訊終端,包含有:接收部,透過增強實體下行控制通道來接收包含ACK/NACK指標之控制訊號;控制部,根據前述ACK/NACK指標,決定要使用動態地分配之動態ACK/NACK資源來發送下行資料之ACK/NACK訊號,或是要使用預先指定之指定資源來發送下行資料之ACK/NACK訊號;及,發送部,使用所決定之前述動態ACK/NACK資源或前述指定資源來發送前述ACK/NACK訊號。
本發明其中一態樣之無線通訊終端採用之構成 包含:接收部,透過增強實體下行控制通道來接收包含ACK/NACK指標之控制訊號;控制部,根據前述ACK/NACK指標,從在頻率領域相互分離之複數動態ACK/NACK領域中選擇其中一動態ACK/NACK領域,並依據前述控制訊號,從所選擇之動態ACK/NACK領域所含的複數資源中,決定發送下行資料之ACK/NACK訊號的動態ACK/NACK資源;及,發送部,使用經選擇之前述動態ACK/NACK資源中已決定之前述動態ACK/NACK資源來發送前述ACK/NACK訊號。
本發明其中一態樣之基地台裝置採用之構成包含:控制部,判別要將從無線通訊終端發送下行資料之ACK/NACK訊號的資源,分配於在頻率領域相互分離之複數動態ACK/NACK領域中的哪個動態ACK/NACK領域;及,發送部,用與增強實體下行控制通道中發送前述ACK/NACK訊號之資源相關的控制通道元件來發送控制訊號,而該控制訊號包含顯示前述控制部之判別結果的ACK/NACK指標。
本發明其中一態樣之基地台裝置採用之構成包含:控制部,選擇要將從無線通訊終端發送下行資料之ACK/NACK訊號的資源,分配於在頻率領域相互分離之複數動態ACK/NACK領域中的哪個動態ACK/NACK領域,並從所選擇之動態ACK/NACK資源中,決定要發送前述ACK/NACK訊號之資源;及,發送部,用與增強實體下行控制通道中之前述決定之資源相關的控制通道元件來發送 控制訊號,而該控制訊號包含表示前述控制部之選擇結果的ACK/NACK指標。
本發明其中一態樣之資源分配方法採用之方法包含以下步驟:透過增強實體下行控制通道來接收包含ACK/NACK指標之控制訊號;及,根據前述ACK/NACK指標,決定要使用動態地分配之動態ACK/NACK資源來發送下行資料之ACK/NACK訊號,或是使用預先指定之指定資源來發送下行資料之ACK/NACK訊號。
本發明其中一態樣之資源分配方法採用之方法包含以下步驟:透過增強實體下行控制通道來接收包含ACK/NACK指標之控制訊號;及,根據前述ACK/NACK指標,從在頻率領域彼此分離之複數動態ACK/NACK領域中選擇其中一動態ACK/NACK領域,並依據前述控制訊號,從所選擇之動態ACK/NACK領域所含的複數資源中,決定發送下行資料之ACK/NACK訊號的動態ACK/NACK資源。
依據本發明,用增強實體下行控制通道與實體下行控制通道發送控制資訊時,可避免A/N訊號對下行資料之衝突,並提高A/N資源之利用效率來避免PUSCH之頻帶無謂地減少。
11‧‧‧天線
12‧‧‧控制資訊生成部
13‧‧‧控制資訊編碼部
14、17‧‧‧調變部
15‧‧‧資料編碼部
16‧‧‧重送控制部
18‧‧‧子框構成部
19‧‧‧IFFT部
20‧‧‧CP附加部
21‧‧‧無線發送部
22‧‧‧無線接收部
23‧‧‧CP除去部
24‧‧‧逆擴散部
25‧‧‧相關處理部
26‧‧‧判定部
41‧‧‧天線
42‧‧‧無線接收部
43‧‧‧CP除去部
44‧‧‧FFT部
45‧‧‧抽出部
46‧‧‧資料解調部
47‧‧‧資料解碼部
48‧‧‧判定部
49‧‧‧控制資訊解調部
50‧‧‧控制資訊解碼部
51‧‧‧控制資訊判定部
52‧‧‧控制處理部
53‧‧‧A/N訊號調變部
54‧‧‧一次擴散部
55、60‧‧‧IFFT部
56‧‧‧CP附加部
57‧‧‧二次擴散部
58‧‧‧多工部
59‧‧‧無線發送部
61‧‧‧CP附加部
62‧‧‧擴散部
100‧‧‧基地台
110‧‧‧控制部
120‧‧‧發送部
200‧‧‧終端
210‧‧‧發送部
220‧‧‧控制部
230‧‧‧接收部
D0~D3‧‧‧D-A/N領域
R1a、R2a、R1b、R2b‧‧‧D-A/N資源
圖1為顯示下行線路之子框構成之圖。
圖2為顯示上行線路之子框構成之圖。
圖3為說明PUCCH formats 1a/1b之A/N訊號之擴散方 法之圖。
圖4為顯示發送E-PDCCH時之下行線路之子框構成例之圖。
圖5為顯示採用了E-PDCCH時之系統構成之圖。
圖6A及圖6B為顯示設定了PDCCH終端用之D-A/N領域與E-PDCCH終端用之D-A/N領域之例子之圖。
圖7A及圖7B為顯示對4個E-PDCCH終端分別分配不同A/N資源之例子之圖。
圖8為顯示實施形態1之基地台要部之方塊圖。
圖9為顯示實施形態1之基地台細部之方塊圖。
圖10為顯示實施形態1之終端要部之方塊圖。
圖11為顯示實施形態1之終端細部之方塊圖。
圖12為顯示實施形態1之E-PDCCH之排程例子之圖。
圖13為說明根據AI切換之E-PDCCH終端之A/N資源之圖。
圖14為顯示與CoMP腳本4對應之通訊系統構成例之圖。
圖15為顯示與CoMP腳本4對應之通訊系統中A/N訊號干涉之狀態之圖。
圖16為已於PDCCH終端用設定2個D-A/N領域之例子的說明圖。
圖17為顯示與CoMP腳本4對應之E-PDCCH之運用例的說明圖。
圖18為顯示實施形態2中PDCCH之控制資訊之對映例 之圖。
圖19為顯示實施形態2中對PDCCH終端之A/N資源分配例之圖。
圖20為顯示實施形態2中對E-PDCCH終端及PDCCH終端之A/N資源分配例之圖。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參考圖式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各實施形態。
(實施形態1)
<獲得本發明其中一形態之經過>
首先,在說明實施形態1之具體構成及動作前,先說明本發明者等所著眼之一個方法來作為採用了E-PDCCH時之A/N資源之分配方法。
圖4顯示發送E-PDCCH時之下行線路子框例。圖5顯示採用了E-PDCCH時之系統構成。
如圖5所示,採用E-PDCCH之通訊系統中,假設1個細胞內混合PDCCH終端與E-PDCCH終端(圖5中,以黑色表示E-PDCCH終端)。在此,PDCCH終端是指接收PDCCH之控制資訊來進行通訊控制之終端,而E-PDCCH終端則指接收E-PDCCH之控制資訊來進行通訊控制之終端。
E-PDCCH具有以下特徴。
(1)與用全部終端共通之資源進行發送之PDCCH不同,用對每一終端分配之頻率資源區塊進行發送。
(2)與用細胞內全部終端共通之參考訊號進行解調之PDCCH不同,用對每一終端賦予之終端固有之參考訊號進行解調。
(3)與用細胞內全部終端共通之拌碼進行拌碼之PDCCH不同,用對每一終端賦予之拌碼來進行拌碼。
(4)是否發送E-PDCCH,可根據設定來改變。
故,藉由E-PDCCH之導入,除了控制資訊之領域增加外,可進行不受限於細胞單位設定值之彈性控制資訊分配。由於不受限於細胞單位之設定,因此E-PDCCH之導入可特別期待適用於在複數細胞間進行協調之CoMP、以及細胞間之干涉控制很重要的HetNet。
另一方面,A/N對於將E-PDCCH作為控制資訊分配之PDSCH的反饋,會產生以下課題。即,分配於E-PDCCH終端之終端的D-A/N資源必須設定為不會與PDCCH終端使用之D-A/N資源衝突,且不會無謂消耗上行線路之資源。
最簡單的方法,是利用與E-PDCCH及PDCCH同樣地由1個或複數個eCCE(enhanced Control Channel Element:增強控制通道元件)構成,例如用以下算式設定A/N資源編號。
在此,nPUCCH E-POCCH為該E-PDCCH終端發送A/N之資源編號。Ne為A/N資源偏移值,NeCCE為對映了E-PDCCH之eCCE編號。又,Ne為D-A/N資源偏移參數,可為細胞固 有之值,亦可為對每一終端獨立賦予之值。函數f(a、b)為例如f(a、b)=a+b。
依據該方法,有不需對每一終端通知A/N資源、且E-PDCCH終端間不可能發生A/N衝突之優點。另一方面,算式(1)賦予之PDCCH終端之D-A/N與算式(2)賦予之E-PDCCH終端之D-A/N有難以共有相同資源之缺點。圖6顯示其狀態。
圖6A及圖6B顯示設定了PDCCH終端用之D-A/N領域與E-PDCCH終端用之D-A/N領域的例子。圖6A為兩者之D-A/N領域重複的例子,圖6B顯示兩者之D-A/N領域不重複的例子。
為了廣泛確保PUSCH之資源,必須如圖6A將兩D-A/N領域之重複部分取得較廣,減少合計之PUCCH之資源領域。惟,該設定中,PDCCH終端與E-PDCCH終端之A/N訊號有衝突之危險。另一方面,若如圖6B設定共有資源不重複,則A/N訊號之衝突可能性為零。惟,此時,可分配於PUSCH之資源會大幅減少,而發生上行線路之通量劣化的問題。
另一個方法,則是藉由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無線資源控制))控制資訊等來事前預先對每一終端分配A/N資源之方法。
圖7A及圖7B顯示預先對4個E-PDCCH終端分別分配不同A/N資源的例子。圖7A為D-A/N領域上重複RRC通知A/N資源之例子,圖7B為D-A/N領域上不重複RRC通知 A/N資源之例子。
此時,也與使用D-A/N之情形相同,圖7A之例中,PDCCH終端與E-PDCCH終端之A/N訊號有衝突之危險。為了使A/N衝突之可能性為零,必須如圖7B所示,於PDCCH終端之D-A/N領域外側設定E-PDCCH終端之A/N資源。惟,如此一來,會使PUSCH之發送頻帶減少,令上行線路之通量劣化。
故,本實施形態1之通訊系統之目的在於同時實現以下2點,即,(1)確保PDCCH終端與EPDCCH終端之A/N訊號衝突的機率為零,(2)提高PDCCH終端與E-PDCCH終端之A/N資源利用效率。
[通訊系統之概要]
如圖5之例,本實施形態1之通訊系統是由細胞內之1個基地台100、及複數終端200等構成。
[基地台100構成]
圖8為顯示基地台要部之方塊圖。
如圖8所示,基地台100具有:生成分別對複數終端200發送之複數控制資訊的控制部110、以及將控制資訊及發送資料轉換為無線發送用之訊號並透過天線11無線發送訊號之發送部120。
控制部110從下行線路之資源分配資訊等生成各終端200之控制資訊。又,控制部110根據資源分配資訊等,判別將分配於E-PDCCH終端之A/N資源是D-A/N領域之資源(以下稱D-A/N資源)、或是利用RRC之通知所預先指定之 通知A/N資源(相當於指定資源)。
具體而言,控制部110在複數PDCCH終端與E-PDCCH終端間A/N資源不衝突的範圍內,對各E-PDCCH終端優先分配D-A/N資源。換言之,將與該D-A/N資源一對一相關之eCCE確保為用於發送E-PDCCH終端之控制資訊。且,若以該條件難以分配,則控制部110將對剩餘E-PDCCH終端分配之A/N資源作為RRC通知A/N資源。而,該等A/N資源之分配可由網路之上位節點進行,且控制部110接收其分配結果來判別是分配了哪一A/N資源。
控制部110生成包含顯示該判別結果之A/N指標(以下稱「AI(ACK/NACK Indicator)」)之E-PDCCH終端的控制資訊,並送往發送部120。
發送部120無線發送包含發送資料及控制資訊之各通道的訊號。換言之,發送部120將發送資料用PDSCH發送、將PDCCH終端之控制資訊用PDCCH發送、且將E-PDCCH終端之控制資訊用E-PDCCH發送。
圖9為顯示基地台細部之方塊圖。
詳言之,如圖9所示,基地台100具有天線11、控制資訊生成部12、控制資訊編碼部13、調變部14、17、資料編碼部15、重送控制部16、子框構成部18、IFFT部19、CP附加部20、及無線發送部21等。又,基地台100具有無線接收部22、CP除去部23、逆擴散部24、相關處理部25、及判定部26等。
其中,控制資訊生成部12主要作為控制部110作 用,從控制資訊編碼部13到無線發送部21以及從資料編碼部15到無線發送部21之構成主要作為發送部120作用。
基地台100用下行線路發送PDCCH、E-PDCCH、PDSCH。又,用上行線路接收傳輸A/N訊號之PUCCH。而,在此,為了避免說明煩雜,將以與本實施形態之特徴密切相關之下行線路之PDCCH、E-PDCCH、PDSCH之發送、以及與PUCCH之上行線路對下行線路資料之接收相關的構成部為主。且,省略與上行線路資料之接收相關的構成部之圖示及說明。
基地台100生成之下行線路之控制訊號與資料訊號,會分別個別地編碼及調變,並輸入至子框構成部18。
首先,敘述控制訊號之生成。控制資訊生成部12根據進行下行線路分配之各終端200的資源分配結果(資源分配資訊)與編碼率資訊,生成對各終端200之控制資訊。每一終端200之控制資訊中,包含顯示要給哪個終端200之控制資訊的終端ID資訊。例如,控制資訊之通知對象之終端200的ID編號所遮罩之CRC位元,會作為終端ID資訊包含於控制資訊。在此,對映於PDCCH之控制資訊與對映於E-PDCCH之控制資訊會包含不同資訊。特別是,對映於E-PDCCH之控制資訊中包含AI,該AI可指示對PDSCH之A/N訊號發送是用與eCCE編號對應之A/N資源進行,或是用RRC所預先通知之A/N資源進行。生成之對各終端200之控制資訊會輸入至控制資訊編碼部13。
控制資訊編碼部13分別獨立地將各終端200之控 制資訊編碼。編碼可以是對映於PDCCH之控制資訊與對映於E-PDCCH之控制資訊相同,亦可不同。控制資訊編碼部13之輸出會輸入至調變部14。
調變部14將各終端200之控制資訊分別獨立地調變。調變可以是對映於PDCCH之控制資訊與對映於E-PDCCH之控制資訊相同,亦可不同。調變部14之輸出會輸入至子框構成部18。
接著,敘述資料訊號之生成。在資料編碼部15,對發送至各終端200之資料位元序列附加已根據各終端200之ID遮罩之CRC位元,並分別進行錯誤訂正編碼。資料編碼部15之輸出會輸入至重送控制部16。
在重送控制部16,預先保持每一終端200之編碼發送資料,並於初次發送時將發送資料輸出至調變部17。另一方面,對於已從判定部26輸入NACK訊號之終端200,也就是進行重送之終端200,則將與該重送對應之發送資料輸出至調變部17。
在調變部17,將所輸入之對各終端200之資料編碼序列分別進行資料調變。調變序列會輸入至子框構成部18。
在子框構成部18,將所輸入之控制資訊序列與資料序列對映至以子框之時間及頻率所分割之資源。藉此,子框構成部18會構成子框,並輸出至IFFT部19。
在IFFT部19,對所輸入之發送子框進行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葉逆轉換)),獲 得時間波形。所獲得之時間波形會輸入至CP附加部20。
在CP附加部20,對子框內之各OFDM符號附加CP並輸出至無線發送部21。
在無線發送部21,對所輸入之符號朝搬送波頻帶進行無線調變,並透過天線11發送經調變之下行線路訊號。
在無線接收部22,接收來自已收到終端200之A/N訊號之天線11的輸入,並進行無線解調。經解調之下行線路訊號會輸入至CP除去部23。
在CP除去部23,從下行線路訊號內之各SC-FDMA(Single Carrier-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符號除去CP。除去CP後之符號會輸入至逆擴散部24。
在逆擴散部24,進行對應之正交碼之逆擴散,以從已碼多工之複數終端200之A/N訊號取出作為對象之終端200之A/N。逆擴散後之訊號會輸出至相關處理部25。
在相關處理部25,進行ZAC序列之相關處理,以取出A/N。相關處理後之訊號會輸入至判定部26。
判定部26判定該終端200之A/N為ACK、NACK的何者。當判定結果為ACK時,判定部26催促重送控制部16發送後續資料。另一方面,當判定結果為NACK時,判定部26催促重送控制部16進行重送。
[終端200之構成]
圖10為顯示終端要部之方塊圖。
終端200具有透過天線41接收控制資訊及下行資料之接收部230、根據控制資訊決定發送A/N訊號之資源的 控制部220、以及用所決定之資源來發送A/N訊號之發送部210。
終端200在被指定接收E-PDCCH之控制資訊時,成為E-PDCCH終端,而在被指示接收PDCCH之控制資訊時,則成為PDCCH終端。
接收部230透過PDSCH接收接收資料,並透過E-PDCCH或PDCCH接收控制資訊。換言之,接收部230在E-PDCCH終端200時,透過E-PDCCH接收包含AI之控制資訊,在PDCCH終端200時,則透過PDCCH接收控制資訊。接收部230將所接收之控制資訊輸出至控制部220。
控制部220在E-PDCCH終端200時,根據AI之值,將接收資料之A/N訊號之發送資源決定為D-A/N資源或RCC通知A/N資源之任一者。又,控制部220在PDCCH終端200時,與從前的PDCCH終端同樣地,決定A/N訊號之發送資源。控制部220將決定內容輸出至發送部210。
發送部210使用所決定之資源來無線發送接收資料之A/N訊號。
圖11為顯示終端細部之方塊圖。
詳言之,如圖11所示,終端200具有天線41、無線接收部42、CP除去部43、FFT部44、抽出部45、資料解調部46、資料解碼部47、判定部48、控制資訊解調部49、控制資訊解碼部50、控制資訊判定部51、控制處理部52、A/N訊號調變部53、一次擴散部54、IFFT部55、CP附加部56、二次擴散部57、多工部58、及無線發送部59。又,終 端20具有參考訊號用之IFFT部60、CP附加部61及擴散部62。
其中,控制處理部52主要作為控制部220作用。又,從A/N訊號調變部53到無線發送部59之構成主要作為發送部210作用,從無線接收部42到判定部48以及從無線接收部42到控制資訊判定部51之構成主要作為接收部230作用。
終端200用下行線路接收對映於PDCCH或E-PDCCH之控制資訊、及對映於PDSCH之下行線路資料。又,終端200用上行線路發送PUCCH。在此,為了避免說明煩雜,僅顯示與本實施形態之特徴密切相關之下行線路(具體為PDCCH、E-PDCCH、PDSCH)之接收、及與上行線路對下行線路之接收資料的(具體為PUCCH)發送相關之構成部。
在無線接收部42,接受來自接收了從基地台發送之下行線路訊號之天線41的輸入,並進行無線解調,輸出至CP除去部43。
在CP除去部43,從子框內之各OFDM符號時間波形除去CP,並輸出至FFT部44。
在FFT部44,對所輸入之時間波形進行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葉轉換))來進行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分頻多工))解調,獲得頻率領域之子框。所得之接收子框會輸入至抽出部45。
在抽出部45,從PDCCH領域或E-PDCCH領域抽出給本身終端之控制資訊。PDCCH、E-PDCCH任一者是否 包含控制資訊之資訊,是從基地台預先指示的(未圖示)。抽出部45從有可能已對映本身之控制資訊的控制資訊領域抽出1個或複數個控制資訊候補,並輸出至控制資訊解調部49。又,抽出部45從控制資訊判定部51獲得結果後,根據給本身終端之控制資訊所含的資源分配結果,從接收子框抽出給本身終端之資料訊號。所得之資料訊號會輸入至資料解調部46。
在控制資訊解調部49,對所輸入之1個或複數個控制資訊進行解調,並輸出至控制資訊解碼部50。
在控制資訊解碼部50,對所輸入之1個或複數個解調序列分別進行解碼。解碼結果會輸入至控制資訊判定部51。
在控制資訊判定部51,從1個或複數個解碼結果,用終端ID資訊來判定給本身終端之控制資訊。判定可使用以包含於控制資訊之本身終端ID資訊所遮罩之CRC位元等。控制資訊判定部51當有給本身終端之控制資訊時,將該控制資訊輸出至抽出部45。又,控制資訊判定部51將該控制資訊輸出至控制處理部52。
控制處理部52在PDCCH終端200時與E-PDCCH終端200時,會進行不同動作。
在PDCCH終端200時,控制處理部52從已對映控制資訊之資源(CCE)編號,根據算式(1)求取A/N訊號之資源編號。控制處理部52從求得之A/N訊號資源編號,決定用於一次擴散、二次擴散及參考訊號之各擴散碼、及發送PUCCH 之頻率資源區塊(RB)。這些資訊會輸入至一次擴散部54、二次擴散部57、及參考訊號之擴散部62。
另一方面,在E-PDCCH終端200時,控制處理部52根據包含於控制資訊之AI所指示之值,決定藉由算式(2)求取A/N訊號之資源編號、或是使用作為RRC控制資訊而通知之A/N資源。而,在此之RRC通知A/N資源是預先從基地台100對終端200指示者(未圖示)。根據算式(2),當指示求取A/N訊號之資源編號時,控制處理部52從求得之A/N訊號資源編號,決定一次擴散、二次擴散及參考訊號所用的各擴散碼、及發送A/N訊號之頻率資源區塊(RB)。且,控制處理部52將各擴散碼通知一次擴散部54、二次擴散部57、及參考訊號之擴散部62。另一方面,當指示使用RRC通知資源時,控制處理部52決定與該A/N資源編號對應之一次擴散、二次擴散及參考訊號所用的各擴散碼、及發送PUCCH之頻率資源區塊(RB)。且,控制處理部52將各擴散瑪分別通知一次擴散部54、二次擴散部57、及參考訊號之擴散部62。
資料解調部46將所輸入之給本身終端之資料訊號解調。解調結果會輸入至資料解碼部47。
資料解碼部47對所輸入之解調資料進行解碼。解碼結果會輸入至判定部48。
判定部48用終端200之ID所遮罩之CRC來判定解碼結果是否正確。當正確時,判定部48將ACK訊號輸出至A/N訊號調變部53,並取出接收資料。當不正確時,判定部 48將NACK訊號輸出至A/N訊號調變部53。
在A/N訊號調變部53,根據輸入訊號為ACK或NACK而生成不同值之調變符號。生成之調變符號會輸入至一次擴散部54。
一次擴散部54使用控制處理部52所輸入之ZAC序列來將A/N訊號一次擴散,並將一次擴散後之A/N訊號輸出至IFFT部55。在此,由於用於循環位移跳躍之循環位移量會因SC-FDMA單位而異,因此一次擴散部54使用各SC-FDMA符號不同之循環位移量來將A/N訊號一次擴散。
在IFFT部55,對每一從一次擴散部54輸入之SC-FDMA符號進行IFFT,並將獲得之時間波形輸出至CP附加部56。
CP附加部56對每一輸入之SC-FDMA時間波形附加CP,並將該訊號輸出至二次擴散部57。
在二次擴散部57,對附加CP後之SC-FDMA時間波形,使用區塊化擴散碼序列來進行二次擴散。擴散碼使用控制處理部52所指示之碼。經二次擴散之序列會輸入至多工部58。
多工部58將從參考訊號之擴散部62與二次擴散部57分別輸入之2個序列分時多工,構成PUCCH子框。經分時多工之訊號會輸入至無線發送部59。
無線發送部59對所輸入之訊號朝搬送波頻帶進行無線調變,並從天線41無線發送上行線路訊號。
[動作]
以步驟(1)~(6)說明本實施形態1之基地台100及終端200之處理流程。
圖12為顯示實施形態1之E-PDCCH之排程例之圖,圖13為說明根據AI切換之E-PDCCH終端之A/N資源之圖。
步驟(1):基地台100在發送接收PDSCH前,對各終端200預先通知要用PDCCH或是用E-PDCCH來發送控制資訊。而,對於不用E-PDCCH發送之終端200可不特地進行通知。終端200在無特別通知、或無法辨識時,也會視為用PDCCH發送控制資訊而接收控制資訊。又,對於用E-PDCCH發送控制資訊之終端200,會預先通知在有使用由AI所預先指定之A/N資源之指示時所使用的A/N資源。該等通知會使用RRC控制訊號等。而,當無該A/N資源指示、或無法辨識時,終端會根據算式(2)來決定A/N資源。
步驟(2):基地台100決定在各子框分配資料之終端200,並排程於PDSCH內。排程除了對各終端200之流量外,亦可利用終端200發送之CSI反饋或探測參考訊號(SRS)等。
步驟(3):基地台100生成包含排程結果之控制資訊給各終端200,並對映於PDCCH及E-PDCCH。首先,基地台100進行對PDCCH之對映。由於進行盲解碼之CCE領域因各終端200而異,因此基地台100會按照每一終端200將各個控制資訊對映於可解碼之領域。此時,由於不會對PDCCH終端200間同一CCE對映控制資訊,因此只要使用根據算式 (1)之A/N資源,在PDCCH終端200間A/N資源便不會衝突。
接著,基地台100如圖12所示,對E-PDCCH進行控制資訊之對映。在E-PDCCH,由於進行盲解碼之eCCE領域也會因各終端200而異,因此基地台100會嘗試按照每一終端200將各個控制資訊對映於可解碼之領域。如圖13所示,在對映至E-PDCCH終端200之際,基地台100在使用了根據算式(2)之A/N資源時,會確認是否不會與PDCCH終端200之A/N資源產生衝突。
在此,所謂根據算式(2)之A/N資源,是指圖13之「E-PDCCH終端之D-A/N領域」所含的複數A/N資源中的其中一個,而與對映控制資訊之cCCE之編號一對一地對應的A/N資源。E-PDCCH終端之D-A/N領域與PDCCH終端之D-A/N領域,是設定為大半(全部亦可)重複。
若確認之結果確認為不會發生衝突時,基地台100採用其對映,根據AI對終端200指示使用基於算式(2)之A/N資源。另一方面,若發現根據算式(2)之分配會衝突,基地台100會嘗試是否可將其控制資訊對映於不同eCCE。若可藉由對映至不同eCCE來迴避衝突,基地台100會變更對映位置並根據AI指示使用基於算式(2)之A/N資源。
另一方面,若對映之變更無法迴避A/N之衝突,基地台100會根據AI指示使用以RRC事先通知之A/N資源(圖13之「RRC通知A/N資源」)。換言之,將包含於控制資訊之AI值決定為表示RRC通知A/N資源之指示之值。RRC通知A/N資源在PDCCH終端之D-A/N領域或E-PDCCH終端 之D-A/N領域都是設定於不重複的資源領域。
步驟(4):基地台100在所有終端200之控制資訊對映結束後,用下行線路無線發送PDCCH及E-PDCCH之控制資訊與PDSCH之下行資料。
步驟(5):終端200從接收訊號獲得給本身終端之控制資訊,並進行資料訊號之抽出及解碼。同時,根據控制資訊來特定出發送與接收資料訊號對應之A/N訊號的碼及頻率之資源。特別是,E-PDCCH終端200從控制資訊所含的AI,決定要使用基於算式(2)之A/N資源、或是使用以RRC事先通知之A/N資源。使用D-A/N資源時,根據已對映給本身終端之控制資訊的eCCE之編號,算出基於算式(2)之D-A/N資源。
步驟(6):終端200根據資料訊號之判定結果特定出ACK或NACK,並使用如上述特定出之A/N資源(碼及頻率之資源)來發送A/N訊號。
[效果]
如此,依據實施形態1之基地台100及終端200,藉由E-PDCCH之排程自由度與AI之動態選擇,可於空出之PDCCH終端用之D-A/N資源收容E-PDCCH終端200之A/N。故,可確保A/N衝突零機率,並提高A/N資源之利用效率來避免PUSCH之頻帶無謂地減少。
又,依據實施形態1,藉由AI之動態選擇,當分配D-A/N資源而產生衝突時,可分配RCC通知A/N資源。故,不受PDCCH終端200及E-PDCCH終端200之A/N數增減 影響,可確保A/N衝突零機率。
又,AI之動態選擇可藉由與Rel.10之PUCCH format 3之ARI(ACK/NACK resource indicator(ACK/NACK資源指標))相同之方式(亦即位元之追加)而輕易地實現。
ARI是指用PUCCH之控制資訊所含的位元,指示要由預先從RCC通知之複數A/N資源中使用哪個A/N資源之資訊。在PUCCH format 3,根據ARI之指示選擇預先從RRC通知之A/N資源。故,僅藉由ARI,無法如本實施形態1般活用E-PDCCH之排程自由度來迴避PDCCH終端200與E-PDCCH終端200之A/N衝突。
又,依據實施形態1,可提高D-A/N領域之利用效率,因此可減少RRC Reconfig之頻率。舉例言之,基地台100在PDCCH終端200變得極少時,只要根據AI經常預先對E-PDCCH終端200指示使用基於算式(2)之A/N資源即可。換言之,此時也不需因RRC Reconfig而變更PDCCH終端之D-A/N領域。由於不對在E-PDCCH終端200之間相同的eCCE對映控制資訊,因此不會發生E-PDCCH終端200之間的A/N衝突。
又,依據實施形態1,以往的PDCCH終端可不改變地加入通訊系統。換言之,在實施形態1之通訊系統,由於不需於PDCCH追加新的位元,因此可維持PDCCH之覆蓋。又,PDCCH之排程器只要與無E-PDCCH之情形同樣地進行即可,對導入E-PDCCH前的以往終端的動作並無影響。
(變形例1)
而,實施形態1之通訊系統進行以下變更亦可獲得同樣的效果。
例如,算式(2)之函數f可適用與算式(1)不同之任意函數。例如,可為算式(3)、(4)之函數f等。
在此,X為正整數。
又,對E-PDCCH之通道元件賦予CCE編號之方式,可採用任意賦予方式。例如,可為封閉於頻率資源區塊而賦予編號之eCCE編號nPRB eCCE、或封閉於每一終端200而賦予編號之eCCE編號nUE eCCE
再者,除了eCCE編號外,亦可根據小於eCCE的資源單位、eREG(enhanced Resource Element Group(增強資源元件群))之索引來決定A/N資源之函數。eREG為E-PDCCH之REG(Resource Element Group(資源元件群))。
又,函數f不僅是eCCE編號或eREG編號,亦可為以天線埠之編號為參數之函數。
函數f及eCCE編號(或eREG編號)之賦予方式可預先設定,亦可藉由基地台100設定及變更。
(變形例2)
又,實施形態1中,雖說明了AI為1位元即足夠之資訊,但AI亦可為複數位元。當複數位元時,不僅是指示根據單 一函數(算式(2))與eCCE編號對應之A/N資源,亦可指示以複數不同函數與eCCE編號對應之A/N資源。
例如AI為2位元(4值)時,基地台100可根據AI值如下對終端200給予指示。
在此,例如函數f1、f2可採用f1(a、b)=a+b、f2(a、b)=a+b+1等。又,函數f1、f2亦可採用算式(3)、(4)之函數。
藉由以上構成,可進行較彈性之A/N資源選擇。又,由於不同終端200之PDCCH很少對映於連續之CCE,因此若預先設定為f1(a、b)=a+b、f2(a、b)=a+b+1等,基地台100便可用較少之運算來找出A/N衝突少的分配。
再者,在此情形下,複數之不同函數可為預先設定好的函數,亦可為可根據來自基地台100之通知而變更之函數。
(變形例3)
又,在實施形態1,是以E-PDCCH之控制資訊中包含了明白地指示A/N資源之選擇方法之AI的構成為例來說明,但亦可根據具有以下特徴之規則來切換A/N資源之選擇方法。
特徴:當以排程自由度高的模式發送時,使用算式(2)之A/N資源,當以自由度低的模式發送時,則使用RRC 通知之A/N資源。
具體而言,根據以下(1)~(3)之條件,可識別排程自由度高的模式與低的模式。
(1)當以局部(Localized)模式發送了E-PDCCH之無線訊號時,使用對應eCCE編號之A/N資源,而當以分散(Distributed)模式發送了E-PDCCH之無線訊號時,則使用以RRC通知之A/N資源。在此,局部模式是指僅於特定之PRB(實體資源區塊)配置E-PDCCH之模式,eCCE編號之分配在終端200間不同。分散模式是指跨複數PRB配置E-PDCCH之模式,eCCE編號之分配在複數終端200間會共通。
局部模式是將控制資訊固定配置於特定頻率資源之運用,相較於將控制資訊分散配置於多數頻率資源之分散模式,排程自由度較高。
(2)當E-PDCCH之聚集等級(Aggregation level)低時,使用eCCE編號對應之A/N資源,當聚集等級高時,則使用以RRC通知之A/N資源。當E-PDCCH之聚集等級高時,基地台100會將控制資訊之編碼率降低,並使用多個eCCE來發送控制資訊。由於聚集等級越低,控制資訊之大小越小,因此排程之自由度會提高。
(3)以UE固有搜尋空間發送時,使用eCCE編號對應之A/N資源,而以共通搜尋空間發送時,則使用以RRC通知之A/N資源。由於UE固有搜尋空間較共通搜尋空間廣,因此排程之自由度會變高。
而,切換A/N資源之選擇方法之條件,可預先設定為(1)~(3)之任一條件,亦可根據來自基地台100之通知,設定並變更為其中一條件。
藉由上述構成,當E-PDCCH之排程自由度大時,可藉由排程來迴避PDCCH終端200與E-PDCCH終端200之A/N衝突,且避免PUSCH之頻帶減少。又,當E-PDCCH之排程自由度小時,藉由使用RRC通知A/N資源,可確實地迴避PDCCH終端200與E-PDCCH終端200之A/N衝突。
故,藉由上述構成,即使不追加AI位元,亦可在不使PUSCH之頻帶無謂地減少之情形下,迴避PDCCH終端200與E-PDCCH終端200之A/N衝突。
(實施形態2)
<獲得本發明其中一形態之經過>
首先,在說明實施形態2之具體構成及動作前,說明作為採用了E-PDCCH時之A/N資源之分配方法,本發明人等所著眼之一個方法。
期待E-PDCCH之終端収容數增加的運用,有CoMP腳本4。圖14顯示與CoMP腳本4對應之通訊系統之構成例。在此,先揭示不使用E-PDCCH時的例子。於形成大的細胞的巨基地台(以下將CoMP腳本4之巨基地台記載為巨節點,並將微微基地台記載為微微節點)之細胞內,配置複數微微節點。CoMP腳本4中,該等節點是以單一細胞ID運用。由於此時可使用複數節點進行下行線路之協調發送或上行線路之協調接收,因此可良好地保持終端之連結狀 態。故,CoMP腳本4可期待在廣範圍內每一終端可達成高通量。
惟,CoMP腳本4中,有一習知PDCCH控制之終端間的A/N訊號會干涉之問題(參考非專利文獻4)。這是因為,終端無法正確地測量到接收節點為止的路徑損耗,因此無法進行適切的發送功率控制。終端根據CRS(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細胞固有參考訊號))之接收功率來推測路徑損耗,並以補償該路徑損耗之發送功率將A/N訊號藉由PUCCH加以發送。CoMP腳本4中,有只有巨節點發送CRS、或是巨節點及微微節點一起發送同一CRS的2種情形,但任一情形皆無法正確地推測到接收節點為止的路徑損耗。故,特別是在微微節點附近的終端與巨細胞邊緣的終端間,接收功率會產生很大差異。將該情形顯示於圖15。當2個終端之A/N訊號已碼多工時,若在微微節點接收以大為不同之功率所發送的A/N訊號,會互相產生干涉(遠近問題)。因此,有一無法正確地接收A/N訊號,而下行線路之通量大幅劣化之課題。
因此,至今為了迴避A/N訊號之干涉,有提案一不用細胞固有之值,而是用終端個別的發訊來賦予算式(1)之偏移值N的方法(參考非專利文獻5)。藉此,如圖16所示,可在節點附近之終端與其外之終端將D-A/N之領域錯開,不進行碼多工,而進行分頻多工。
圖16為將2個D-A/N領域PDCCH設定為終端用之例子的說明圖。
具體之實現法有對一部份終端使用以下算式之方法。
[算式6]n PUCCH=N'+n CCE (5)
在此,N’為藉由終端個別之RRC發訊等通知的A/N資源偏移參數。如圖16所示,藉由分開為「N」與「N’」,可分離為節點附近終端用的D-A/N領域、與通常終端用的D-A/N領域。此外,N’亦可使用直接指示作為節點附近終端用之D-A/N領域起點的頻率資源區塊編號的參數。
惟,若將D-A/N領域分割為複數,會有一可用於PUSCH之頻率資源減少的缺點。圖16之例中,由於D-A/N領域增加為2倍,因此相對地PUSCH可發送資源會減少。若進一步導入E-PDCCH,使同時収容之終端數增加,便必須確保更多的A/N資源。
圖17為顯示與CoMP腳本4對應之E-PDCCH運用例的說明圖。
CoMP腳本4中,如圖17所示,E-PDCCH主要是假設對節點附近之終端使用(圖17中,以黑色顯示E-PDCCH終端)。使用E-PDCCH雖可如圖式般使収容終端數增加,但也會因此產生一導致損失上行線路之PUSCH資源之結果的課題。
本實施形態2之通訊系統是與CoMP腳本4對應,其目的在於將PDCCH終端與E-PDCCH終端之A/N訊號衝突之機率保持為零,並提高PDCCH終端與E-PDCCH終端之 A/N資源利用效率。
[通訊系統之概要]
如圖17所示,實施形態2之通訊系統是由1個或複數個節點(巨基地台、微微基地台)與複數終端構成。
微微基地台可為例如RRH(Remote radio head(遙控無線前端))。巨基地台與微微基地台是指藉由光纖般低延遲大容量介面連接,形成CoMP組之基地台。又,在實施形態2,假設CoMP組內之節點全部以同一細胞ID運用之情形(亦即CoMP腳本4)。換言之,CoMP組內之PDCCH終端200是以單一PDCCH來控制。以下為了避免說明煩雜,對與實施形態1相同之構成標示同一標號,僅說明與實施形態1之差異。
[基地台之構成]
基地台(巨基地台、微微基地台)100之構成,主要只有控制部110之處理內容不同,其它與實施形態1相同。惟,於巨細胞內配置複數基地台100,如前所述,該等基地台是以低延遲大容量介面連接,形成CoMP組。控制部110之處理內容將於後續動作之說明中詳述。
[終端之構成]
終端200之構成主要只有控制部220之處理內容不同,其它與實施形態1相同。控制部220之處理內容將於後續動作之說明中詳述。
[動作]
以步驟(1)~(6)來說明本實施形態2之基地台100及終端 200之處理流程。
圖18為顯示實施形態2中PDCCH之控制資訊之對映例之圖。圖19為顯示實施形態2中對PDCCH終端之A/N資源分配例之圖。圖20為說明實施形態2中對EPDCCH終端及PDCCH終端之A/N資源分配例之圖。
步驟(1):基地台100在PDSCH之發送接收前,預先對各終端200通知要用PDCCH來發送控制資訊或用E-PDCCH來發送控制資訊。而,對於不用E-PDCCH發送之終端200,亦可不特地進行通知。終端200若無特別通知,也會當作用PDCCH發送控制資訊來進行接收。實施形態2中,如圖19所示,用複數D-A/N領域D0、D1來確保PDCCH終端200之A/N資源。故,對已通知用PDCCH發送之一部份終端200,通知用以指示非藉由細胞固有參數而決定之D-A/N領域D0之D-A/N領域D1的參數。具體而言,藉由終端個別之RRC發訊等來通知算式(5)之「N’」。藉此,節點附近之終端200與非節點附近之終端200會明確地分離D-A/N領域D0、D1,而不進行碼多工(圖19)。當無特別通知時,終端200使用細胞固有之參數N。換言之,根據算式(1)進行D-A/N資源之分配。
步驟(2):又,基地台100在PDSCH之發送接收前,對已通知要用E-PDCCH來發送控制資訊之終端200,通知複數資源偏移參數。具體而言,藉由終端個別之RRC發訊等來通知2個值(以下為了區別記載為「Ne」與「Ne’」(參考圖20)),作為算式(2)之資源偏移參數Ne
參數N、N’、Ne、Ne’可如圖20所示而設定。換言之,基地台100設定參數來使PDCCH終端用之通常D-A/N領域D0、與E-PDCCH終端用之一個D-A/N領域D2的大半(全部亦可)重複。又,基地台100設定參數來使接收台附近的PDCCH終端用之D-A/N領域D1、與E-PDCCH終端用之其它D-A/N領域D3的大半(全部亦可)重複。在此,設定為2個D-A/N領域D0、D1在頻率領域彼此分離,2個D-A/N領域D2、D3在頻率領域彼此分離。
步驟(3):基地台100生成包含排程結果之控制資訊給各終端200,並對映於PDCCH及E-PDCCH。首先,基地台100如圖18所示對PDCCH進行控制資訊之對映。由於進行盲解碼之CCE領域因每一終端200而異,因此將各個控制資訊按每一終端200對映於可解碼之領域。
此時,由於不會對PDCCH終端200間同一CCE對映控制資訊,因此只要使用了基於算式(1)之A/N資源,PDCCH終端200間A/N資源便不會衝突。又,由於步驟(1)中節點附近之終端200與非節點附近之終端200會分離為複數D-A/N領域D0、D1而A/N不碼多工,因此也不會產生因PUCCH之功率差造成之干涉。
接著,基地台100對E-PDCCH進行控制資訊之對映。在E-PDCCH,進行盲解碼之eCCE領域也因每一終端200而異,因此會嘗試將各個控制資訊按照每一終端200對映於可解碼之領域。E-PDCCH之盲解碼與PDCCH之盲解碼同樣地進行。
此時,在對E-PDCCH終端200對映之際,當基地台100使用了算式(2)中參數Ne’時,會確認是否不會與PDCCH終端200之A/N資源產生衝突。若不會產生衝突,便採用該對映,並對終端200藉由AI指示使用基於算式(2)及「Ne’」之A/N資源。另一方面,當A/N訊號會衝突時,則藉由AI指示使用基於算式(2)及「Ne」之A/N資源。
在此,針對將PDCCH之控制資訊發送至位於巨細胞邊緣之終端(圖18中標示為「巨終端」)200、與位於接收台附近之終端(圖18中標示為「微微終端」)200之情形進行檢討。此時,如圖18及圖19所示,對於巨終端200,分配與控制資訊對應之D-A/N資源R1a、R1b中通常D-A/N領域D0內之該資源R1a。又,對於微微終端200,分配與控制資訊對應之D-A/N資源R2a、R2b中接收台附近終端用之D-A/N領域D1內的該資源R2b。此時,如圖18所示,巨終端200之控制資訊與微微終端200之控制資訊會對映於PDCCH之其它CCE。故,當只存在PDCCH終端200時,2個D-A/N領域D0、D1中,在其中一領域分配D-A/N資源時,與其對應之另一領域之D-A/N資源必然會有空。例如,圖19之例子中,D-A/N資源R1b、R2a必然有空。
故,藉由步驟(3)中以AI進行E-PDCCH終端200之A/N資源分配,E-PDCCH終端200之D-A/N資源會收容至PDCCH終端用之D-A/N領域D0、D1之空資源。故,E-PDCCH終端200之D-A/N資源與PDCCH終端200之D-A/N資源不會衝突。
步驟(4):全部終端200之控制資訊對映結束後,基地台100用下行線路發送訊號。
步驟(5):終端200從接收訊號獲得給本身終端的控制資訊,進行資料訊號之抽出及解碼。同時,根據控制資訊特定出發送接收資料之A/N訊號的碼及頻率之資源。特別是E-PDCCH終端200根據包含於控制資訊之AI,決定要使用代入了「Ne」或「Ne’」何者之值時的A/N資源來作為算式(2)之資源偏移參數。
步驟(6):終端200根據資料訊號之判定結果來特定出ACK或NACK,並使用如上述特定出之A/N資源(碼及頻率之資源)來發送A/N訊號。
[效果]
如上所述,依據實施形態2之通訊系統,根據AI之指示決定E-PDCCH終端200之D-A/N資源的資源偏移參數,可切換為「Ne」或「Ne’」。且,藉由該切換,E-PDCCH終端200之A/N訊號與PDCCH終端200之A/N訊號不會衝突,可將E-PDCCH終端200之A/N訊號收容於D-A/N領域D2或D3。在此,由於PDCCH終端用之D-A/N領域D0、D1、與E-PDCCH終端用之D-A/N領域D2、D3是設定為重複,因此不會無謂地減少PUSCH之頻帶(參考圖20)。
又,依據實施形態2之通訊系統,藉由AI之選擇在PDCCH終端200之D-A/N領域空的A/N資源會補上,因此可達成高A/N資源利用效率。
又,依據實施形態2之通訊系統,即使不需實施 形態1所必要之RRC通知之A/N資源,亦可使PDCCH終端200與E-PDCCH終端200之A/N訊號衝突的可能性為零。再者,該通訊系統中,由於沒有RRC通知之A/N資源,因此可廣泛地確保PUSCH之頻率資源。又,該通訊系統中,由於沒有RRC通知之A/N資源,因此可進一步降低RRC Reconfig之頻率。
(變形例1)
而,實施形態2之通訊系統即使進行以下變更亦可獲得同樣的效果。
例如,藉由AI切換之參數不僅是代入算式(2)之參數Ne之值,亦可包含決定ZAC序列及循環位移跳躍模式之參數(在此,相較於細胞ID而稱為「虛擬細胞ID(VCID)」)。換言之,基地台100預先將{Ne’、VCID}作為參數組通知複數終端200,AI可作為選擇參數組{Ne、細胞ID}或{Ne’、VCID}之位元來使用。
該構成是用於對應以下背景者。亦即,在Rel.11,有檢討將決定PUCCH之ZAC序列及循環位移跳躍模式之細胞共通參數(細胞ID),作為個別地給予終端之參數(虛擬細胞ID)。又,目前有檢討將決定D-A/N領域之A/N資源之使用密度的細胞固有參數△shift PUCCH也個別地給予終端。參數△shift PUCCH為例如指示鄰接的2個A/N資源間之循環位移量之間隔的參數,可根據通訊品質切換大小。當PDCCH終端200使用的上述各參數因每一D-A/N領域而異時,E-PDCCH終端200之ZAC序列及循環位移跳躍模式等也必 須相配合,而無法將PUCCH正交多工。
故,在變形例1之通訊系統,將決定ZAC序列及循環位移跳躍模式等的參數預先以組通知,藉由AI,可切換該等參數組。藉此,無論是切換前後之D-A/N領域,皆可經常使E-PDCCH終端200之PUCCH與PDCCH終端200之PUCCH正交。
(變形例2)
又,實施形態2之通訊系統中,藉由AI切換之參數組亦可包含發送功率之偏移。
CoMP腳本4中,由於適於各D-A/N領域之發送功率不同,因此原本E-PDCCH終端200之A/N訊號會有干涉PDCCH終端200之A/N訊號之虞。故,依據變形例2之通訊系統,預先於參數組包含適切之發送功率的偏移值,便可迴避上述干涉。
又,CoMP腳本4中,適用不同虛擬細胞ID之複數微微細胞間、細胞ID不同之鄰接巨細胞間,E-PDCCH終端200之A/N訊號與PDCCH終端200之A/N訊號也有干涉之虞。惟,依據變形例2之通訊系統,藉由發送功率之偏移,E-PDCCH終端不會設定於過剩之發送功率,因此可降低對其它細胞之干涉。
而,在此雖說明將發送功率之偏移包含於參數組的例子,但包含的參數只要是路徑損耗推定用之參考訊號、發送功率控制命令(TPC)之累積值、功率控制參數等,可改變終端200之發送功率的參數皆可。
(其它變形例)
又,實施形態2中,指定複數D-A/N領域D0~D3之參數,是說明了使用算式(1)、(2)、(5)之資源偏移N、N’、Ne的例子。惟,複數D-A/N領域D0~D3之指定亦可使用其它參數,例如直接指示頻率資源區塊之參數。
相較於A/N資源編號,頻率資源區塊編號之範圍較小。故,藉由該變形例,可降低發訊額外負擔。
又,通訊系統亦可採用動態地選擇實施形態1之A/N資源分配方法、與實施形態2之A/N資源分配方法的通訊系統。例如,E-PDCCH終端200可構造成在已預先通知指示複數D-A/N領域之參數時,如實施形態2般動作,而在不指示複數D-A/N領域而已預先通知指示特定A/N資源之參數時,則如實施形態1般動作。
依據上述通訊系統,視需要亦可於CoMP腳本4確保RRC通知A/N資源。
又,在實施形態2之變形例1,構造成預先對終端200通知1組參數組{Ne’、VCID},並藉由AI切換細胞固有之參數組{Ne、細胞ID}與通知之參數組{Ne’、VCID}。惟,亦可採用預先對終端200通知複數參數組,並從其中藉由AI切換參數之構成。
藉由上述構成,可提高發送A/N訊號之PUCCH之組態自由度。
<發明其中一態樣之概要>
接著,敘述本發明其中一態樣之概要。
本發明之第1態樣為無線通訊終端,包含有:接收部,透過增強實體下行控制通道來接收包含ACK/NACK指標之控制訊號;控制部,根據前述ACK/NACK指標,決定要使用動態地分配之動態ACK/NACK資源來發送下行資料之ACK/NACK訊號,或是要使用預先指定之指定資源來發送下行資料之ACK/NACK訊號;及,發送部,使用所決定之前述動態ACK/NACK資源或前述指定資源來發送前述ACK/NACK訊號。
依據第1態樣,可藉由ACK/NACK指標來切換E-PDCCH終端之A/N資源分配方法。且,在可藉由該切換來迴避PDCCH終端與E-PDCCH終端之A/N訊號衝突的狀況下,可進行不減少PUSCH頻帶之分配。又,當無法用該分配方法來迴避衝突時,可進行減少PUSCH頻帶來迴避A/N訊號衝突之分配。故,可助於A/N訊號之衝突迴避及A/N資源之利用效率提高。
本發明之第2態樣為第1態樣之無線通訊終端,其中前述增強實體下行控制通道為與實體下行資料通道分頻多工之通道,前述控制訊號是用將前述增強實體下行控制通道分割為複數元件而形成之複數控制通道元件中的任意控制通道元件來發送,前述控制部從設於上行通道之動態ACK/NACK領域所含的複數資源中,將與已分配自機控制訊號之前述控制通道元件之編號相關的資源,決定為前述動態ACK/NACK資源,前述ACK/NACK指標為用以切換發送前述ACK/NACK訊號之資源的資訊。
依據第2態樣,可用與PDCCH終端之D-A/N資源之分配同樣的處理來決定E-PDCCH終端之動態ACK/NACK資源。
本發明之第3態樣為第2態樣之無線通訊終端,其中前述動態ACK/NACK領域是與資源領域重複地設定,而該資源領域是根據透過與實體下行資料通道分時多工之實體下行控制通道所接收之控制訊號,動態地分配發送前述ACK/NACK訊號之資源。
依據第3態樣,當選擇了動態ACK/NACK資源時,可確實地抑制PUSCH頻帶之減少。
本發明之第4態樣為第1態樣之無線通訊終端,其中前述指定資源是藉由無線資源控制之通知來指定。
依據第4態樣,藉由指定資源之選擇,可確實地迴避PDCCH終端與E-PDCCH終端之A/N訊號衝突。
本發明之第5態樣為第2態樣之無線通訊終端,其中前述動態ACK/NACK領域所含的複數資源,是由頻率資源及編碼資源之兩者或其中一者構成。
依據第5態樣,與PDCCH終端之D-A/N資源同樣地,可將較多的動態ACK/NACK資源確保為EPDCCH終端用。
本發明第6態樣為無線通訊終端,包含有:接收部,透過增強實體下行控制通道來接收包含ACK/NACK指標之控制訊號;控制部,根據前述ACK/NACK指標,從在頻率領域相互分離之複數動態ACK/NACK領域中選擇其中 一動態ACK/NACK領域,並依據前述控制訊號,從所選擇之動態ACK/NACK領域所含的複數資源中,決定發送下行資料之ACK/NACK訊號的動態ACK/NACK資源;及,發送部,使用經選擇之前述動態ACK/NACK資源中已決定之前述動態ACK/NACK資源來發送前述ACK/NACK訊號。
依據第6態樣,在將複數D-A/N領域設定為PDCCH終端用,並間隔地使用該等領域內之A/N資源之系統中,可提高A/N資源之利用效率,並迴避PDCCH終端與E-PDCCH終端之A/N訊號衝突。
本發明之第7態樣為第6態樣之無線通訊終端,其中前述複數動態ACK/NACK領域是分別重複地設定於複數資源領域,而前述複數資源領域是根據已透過與實體下行資料通道分時多工之實體下行控制通道接收之控制訊號,動態地分配發送前述ACK/NACK訊號之資源,前述複數資源領域在頻率領域相互分離,且根據ACK/NACK訊號之發送功率大小來選擇其中1個資源領域,進行與前述實體下行控制通道之控制訊號對應的資源分配。
依據第7態樣,可將PDCCH終端用之資源領域中未使用之A/N資源分配於E-PDCCH終端,而可使A/N資源之利用效率確實地提高。
本發明之第8態樣為第6態樣之無線通訊終端,其中前述增強實體下行控制通道是與實體下行資料通道分頻多工之通道,前述控制訊號是用將前述增強實體下行控制通道分割為複數元件而形成之複數控制通道元件中的任意 控制通道元件來發送,前述控制部從前述經選擇之動態ACK/NACK領域所含的複數資源中,將與已分配自機控制訊號之前述控制通道元件之編號相關的資源,決定為發送前述ACK/NACK訊號之資源。
依據第8態樣,可用與PDCCH終端之D-A/N資源之分配同樣的處理來決定E-PDCCH終端之動態ACK/NACK資源。
本發明之第9態樣為第6態樣之無線通訊終端,其中前述控制部根據前述ACK/NACK指標來切換訊號生成用之參數,並根據已切換之前述訊號生成用之參數來生成前述ACK/NACK訊號。
依據第9態樣,當PDCCH終端之ACK/NACK訊號之訊號生成用參數在複數資源領域切換時,可配合該等來切換E-PDCCH終端之ACK/NACK訊號之訊號生成用參數。藉此,可降低PDCCH終端之ACK/NACK訊號與E-PDCCH終端之ACK/NACK訊號的干涉。
本發明之第10態樣為第9態樣之無線通訊終端,其中前述訊號生成用之參數中,包含擴散前述ACK/NACK訊號時使用之基本序列、前述基本序列之循環位移量之變遷模式、前述ACK/NACK訊號之發送資源之配置密度的1個或複數個。
依據第10態樣,可對應例如ZAC序列等基本序列、CS跳躍模式、參數△shift PUCCH等的切換。
本發明之第11態樣為第6態樣之無線通訊終端, 其中前述控制部根據前述ACK/NACK指標來切換發送功率用參數,並根據已切換之前述發送功率用參數來決定發送前述ACK/NACK訊號之功率。
依據第11態樣,當PDCCH終端之ACK/NACK訊號之發送功率在複數資源領域切換時,可與該等配合來切換E-PDCCH終端之ACK/NACK訊號之發送功率。藉此,可降低PDCCH終端之ACK/NACK訊號與E-PDCCH端末之ACK/NACK訊號之干涉。
本發明之第12態樣為第11態樣之無線通訊終端,其中前述發送功率用參數中,包含發送功率偏移、路徑損耗推定用之參考訊號、發送功率控制命令(TPC)之累積值、功率控制參數的1個或複數。
依據第12態樣,可用適當之參數來切換E-PDCCH終端之ACK/NACK訊號之發送功率。
本發明之第13態樣為基地台裝置,包含有:控制部,判別從無線通訊終端發送下行資料之ACK/NACK訊號的資源,是根據下行線路之控制訊號而動態地分配之動態ACK/NACK資源、或是預先指定之指定資源;及,發送部,用增強實體下行控制通道來發送控制訊號,而該控制訊號包含表示前述控制部之判別結果的ACK/NACK指標。
依據第13態樣,可藉由ACK/NACK指標來切換E-PDCCH終端之A/N資源分配方法。且,藉由該切換,可助於A/N訊號之衝突回避及A/N資源之利用效率提高。
本發明之第14態樣為基地台裝置,包含有:控制 部,判別從無線通訊終端發送下行資料之ACK/NACK訊號的資源,是分配於在頻率領域相互分離之複數動態ACK/NACK領域中的哪個動態ACK/NACK領域;及,發送部,用與增強實體下行控制通道中發送前述ACK/NACK訊號之資源相關的控制通道元件來發送控制訊號,而該控制訊號包含顯示前述控制部之判別結果的ACK/NACK指標。
依據第14態樣,在將複數D-A/N領域設定為PDCCH終端用,且間隔地使用該等領域內之A/N資源的系統中,可提高A/N資源之利用效率,並迴避PDCCH終端與E-PDCCH終端之A/N訊號衝突。
本發明之第15態樣為資源分配方法,包含以下步驟:透過增強實體下行控制通道來接收包含ACK/NACK指標之控制訊號;及,根據前述ACK/NACK指標,決定要使用動態地分配之動態ACK/NACK資源來發送下行資料之ACK/NACK訊號,或是使用預先指定之指定資源來發送下行資料之ACK/NACK訊號。
依據第15態樣,可藉由ACK/NACK指標來切換E-PDCCH終端之A/N資源分配方法。且,藉由該該切換,可助於A/N訊號之衝突迴避及A/N資源之利用效率提高。
本發明之第16態樣為資源分配方法,包含以下步驟:透過增強實體下行控制通道來接收包含ACK/NACK指標之控制訊號;及,根據前述ACK/NACK指標,從在頻率領域彼此分離之複數動態ACK/NACK領域中選擇其中一動態ACK/NACK領域,並依據前述控制訊號,從所選擇之動 態ACK/NACK領域所含的複數資源中,決定發送下行資料之ACK/NACK訊號的動態ACK/NACK資源。
依據第16態樣,在將複數D-A/N領域設定為PDCCH終端用,並間隔地使用該等領域內之A/N資源之系統中,可提高A/N資源之利用效率,並迴避PDCCH終端與E-PDCCH終端之A/N訊號衝突。
以上,已說明本發明之各實施形態。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雖以用硬體構成本發明之情形為例來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亦可在與硬體之配合中用軟體來實現。
又,用於上述實施形態之說明的各功能區塊,典型上可用積體電路之LSI來實現。這些功能區塊可個別地單晶片化,或單晶片化成包含一部份或全部。在此雖為LSI,但根據積體度之差異,也會稱為IC、System LSI、Super LSI、Ultra LSI。
又,積體電路化之方法不限於LSI,亦可用專用電路或通用處理器來實現。亦可利用可在LSI製造後程式化之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現場可程式閘陣列))、或可再構築LSI內部之電路元件之連接或設定的可重組態處理器。
再者,若因半導體技術之進步或衍生之其他技術而出現替換LSI之積體電路技術,當然亦可利用該技術來進行功能塊之積體化。生物技術之應用等也有可能性。
包含於2012年5月10日申請之特願2012-108447 之日本申請案的說明書、圖式及摘要的揭示內容,乃全部援用至本案。
產業上之利用可能性
本發明可適用於移動體通訊系統之無線通訊終端、基地台裝置及資源分配方法等。

Claims (6)

  1. 一種積體電路,包含有在運作時,控制無線通訊終端之處理的電路,前述處理包含有:接收處理,透過增強實體下行控制通道(E-PDCCH),接收包含有ACK/NACK指標之控制訊號,其中前述ACK/NACK指標取得包含有一第一值與一第二值的四個可能的值當中的一個;以及決定處理,基於前述ACK/NACK指標及已接收的前述E-PDCCH之增強控制通道元件(eCCE)的編號,而決定資源編號,以使用根據前述控制訊號而被動態地分配的一動態ACK/NACK資源,來發送下行資料之ACK/NACK訊號,前述處理是當前述ACK/NACK指標取得前述第一值時,將第一資源編號決定為前述資源編號,當前述ACK/NACK指標取得前述第二值時,將第二資源編號決定為前述資源編號,其中前述第一資源編號和前述第二資源編號間的差值為1,且當前述ACK/NACK指標取得前述第一值或前述第二值時,使用具有已決定之資源編號的前述動態ACK/NACK資源來發送前述ACK/NACK訊號。
  2. 如請求項1之積體電路,其中前述處理是基於前述ACK/NACK指標,而決定使用前述動態ACK/NACK資源,或是使用預先指定之指定資源,來發送前述ACK/NACK訊號,且當前述ACK/NACK指標指示使用前述指定資源時,使用前述指定資源發送前述ACK/NACK訊號。
  3. 如請求項2之積體電路,其中:前述E-PDCCH為與實體下行資料通道分頻多工之通道,前述控制訊號由組成前述E-PDCCH之複數eCCE中的任一個eCCE所發送,前述處理是從設於上行通道之動態ACK/NACK領域所含的複數資源中,將與前述eCCE之eCCE編號相關的一資源決定為前述動態ACK/NACK資源,且前述無線通訊終端的控制訊號被分配給前述eCCE之eCCE編號,前述ACK/NACK指標為用以切換供發送前述ACK/NACK訊號之資源用的資訊。
  4. 如請求項3之積體電路,其中前述動態ACK/NACK領域是被設定成與一資源領域重複,且一動態地分配發送前述ACK/NACK訊號之資源是根據透過與實體下行資料通道分時多工之實體下行控制通道所接收之一控制訊號,來動態地分配給該資源領域。
  5. 如請求項2之積體電路,其中前述指定資源是藉由無線資源控制資訊之通知來指定。
  6. 如請求項3之積體電路,其中前述動態ACK/NACK領域所含的複數資源,是包含頻率資源及編碼資源之兩者或其中一者。
TW107128849A 2012-05-10 2013-05-09 Integrated circuit TWI6648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08447 2012-05-10
JP2012108447 2012-05-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2165A TW201902165A (zh) 2019-01-01
TWI664833B true TWI664833B (zh) 2019-07-01

Family

ID=49550469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8849A TWI664833B (zh) 2012-05-10 2013-05-09 Integrated circuit
TW106137161A TWI641246B (zh) 2012-05-10 2013-05-09 無線通訊裝置、資源分配方法
TW102116504A TWI608712B (zh) 2012-05-10 2013-05-09 無線通訊終端、基地台裝置、資源分配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7161A TWI641246B (zh) 2012-05-10 2013-05-09 無線通訊裝置、資源分配方法
TW102116504A TWI608712B (zh) 2012-05-10 2013-05-09 無線通訊終端、基地台裝置、資源分配方法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Link
US (4) US9602252B2 (zh)
EP (4) EP2849515B1 (zh)
JP (4) JP6187910B2 (zh)
CN (2) CN108282268B (zh)
DK (1) DK3261400T3 (zh)
ES (1) ES2707382T3 (zh)
HK (1) HK1243575B (zh)
HU (1) HUE042099T2 (zh)
PL (1) PL3261400T3 (zh)
PT (1) PT3261400T (zh)
TR (1) TR201820867T4 (zh)
TW (3) TWI664833B (zh)
WO (1) WO20131684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82268B (zh) 2012-05-10 2021-01-12 太阳专利信托公司 无线终端装置、无线通信终端以及资源分配方法
CN105453603B (zh) * 2013-08-14 2019-05-31 Lg 电子株式会社 基于接近服务的方法和装置
JP5904180B2 (ja) 2013-09-11 2016-04-13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スルホニウム塩、化学増幅型レジスト組成物、及びパターン形成方法
US9337983B1 (en) * 2014-03-13 2016-05-10 Sprint Spectrum L.P. Use of discrete portions of frequency bandwidth to distinguish between ACK and NACK transmissions
CN106465355B (zh) 2014-06-24 2019-12-31 太阳专利托管公司 终端、基站、发送方法以及接收方法
WO2016127347A1 (zh) * 2015-02-11 2016-08-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组调度反馈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WO2017078425A1 (ko) * 2015-11-03 2017-05-11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5530708B (zh) * 2015-12-21 2018-11-1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队长预测的信道动态分配方法
EP4002746A1 (en) 2016-01-07 2022-05-25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acknowledgement resources
WO2018004631A1 (en) * 2016-06-30 2018-01-04 Intel IP Corporation Method for crc ambiguity avoidance in 5g dci decoding
US10721769B2 (en) * 2016-12-01 2020-07-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Listen-before-talk techniques in synchronous systems
US11044726B1 (en) 2017-01-10 2021-06-22 Marvell Asia Pte, Ltd. Selection of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for acknowledgment packets
JPWO2018142601A1 (ja) * 2017-02-03 2019-11-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11148106B (zh) * 2017-05-31 2021-09-1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US11265855B2 (en) * 2017-08-02 2022-03-01 Apple Inc. Sequence design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NR PUCCH
CN115720135A (zh) * 2017-09-08 2023-02-28 韦勒斯标准与技术协会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据发送方法和接收方法及其设备
CN109982396B (zh) * 2017-12-27 2021-10-26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 基于上行信道质量的小区切换方法和基站
US10827516B2 (en) * 2018-01-19 2020-11-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ource splitting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uplink data for a transmission on an uplink shared channel
CN111526583B (zh) * 2019-02-01 2023-03-28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资源配置方法、获取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7713A (zh) * 2008-04-25 2009-10-28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时分双工系统中上行传输功率的确定方法、系统及装置
US20100177717A1 (en) * 2007-04-19 2010-07-15 Lg Electronics Inc. Grouping based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signal using the same, and grouping based resource allocation controller
US20110211546A1 (en) * 2008-11-03 2011-09-01 Kari Juhani Hooli Transmitting Scheduling Request with Multiple Antennas
CN102186251A (zh) * 2011-04-29 2011-09-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下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02202408A (zh) * 2010-03-22 2011-09-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子帧调度方法、系统和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118781A1 (en) * 2009-04-17 2010-10-21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
CN101588224B (zh) * 2009-05-19 2014-07-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正确/错误应答消息的方法及系统
CN101931961A (zh) * 2009-06-23 2010-12-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实现中继系统回程链路控制信道传输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2014510B (zh) * 2009-11-03 2015-02-2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上行控制信道资源配置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KR101673906B1 (ko) * 2010-04-29 2016-11-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Ofdm 시스템에서 공간 다중화 제어 채널 지원을 위한 상향 링크 ack/nack 채널의 맵핑 방법 및 장치
US9055573B2 (en) * 2010-09-01 2015-06-0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547586B1 (en) * 2010-09-19 2021-01-2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KR101867311B1 (ko) * 2010-12-21 2018-07-19 주식회사 골드피크이노베이션즈 Ack/nack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와 이를 이용한 ack/nack 신호 전송 방법
US20130343314A1 (en) * 2011-02-01 2013-12-26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Channel Configuration
KR20120119176A (ko) * 2011-04-20 2012-10-30 주식회사 팬택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신호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JP5285117B2 (ja) * 2011-05-02 2013-09-1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2833861B (zh) * 2011-06-16 2015-04-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和用户设备
US9723592B2 (en) * 2011-10-13 2017-08-0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signal, and method and evolved node B for receiving uplink signal
CN102394685B (zh) * 2011-11-04 2017-07-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天线系统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方法和系统
CN108282268B (zh) 2012-05-10 2021-01-12 太阳专利信托公司 无线终端装置、无线通信终端以及资源分配方法
WO2016119207A1 (en) * 2015-01-30 2016-08-0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Harq/csi ack feedback method over unlicensed carrier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77717A1 (en) * 2007-04-19 2010-07-15 Lg Electronics Inc. Grouping based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signal using the same, and grouping based resource allocation controller
CN101567713A (zh) * 2008-04-25 2009-10-28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时分双工系统中上行传输功率的确定方法、系统及装置
US20110211546A1 (en) * 2008-11-03 2011-09-01 Kari Juhani Hooli Transmitting Scheduling Request with Multiple Antennas
CN102202408A (zh) * 2010-03-22 2011-09-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子帧调度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2186251A (zh) * 2011-04-29 2011-09-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下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121827B2 (en) 2021-09-14
JP2018152914A (ja) 2018-09-27
US20200067658A1 (en) 2020-02-27
CN103621162A (zh) 2014-03-05
CN108282268A (zh) 2018-07-13
JP6561325B2 (ja) 2019-08-21
US9602252B2 (en) 2017-03-21
DK3261400T3 (en) 2019-02-18
EP3261400A1 (en) 2017-12-27
JP6369705B2 (ja) 2018-08-08
JP2019195205A (ja) 2019-11-07
EP3404983B1 (en) 2019-10-09
TW201807973A (zh) 2018-03-01
TR201820867T4 (tr) 2019-01-21
EP2849515A1 (en) 2015-03-18
US20140164864A1 (en) 2014-06-12
HUE042099T2 (hu) 2019-06-28
US10516508B2 (en) 2019-12-24
EP3125629A1 (en) 2017-02-01
JPWO2013168405A1 (ja) 2016-01-07
JP2017216721A (ja) 2017-12-07
PL3261400T3 (pl) 2019-03-29
CN108282268B (zh) 2021-01-12
EP2849515A4 (en) 2015-06-10
TWI608712B (zh) 2017-12-11
EP3404983A1 (en) 2018-11-21
US20210376964A1 (en) 2021-12-02
PT3261400T (pt) 2019-02-01
CN103621162B (zh) 2018-04-10
EP3125629B1 (en) 2017-10-25
JP6187910B2 (ja) 2017-08-30
HK1243575B (zh) 2019-11-22
US20170141883A1 (en) 2017-05-18
ES2707382T3 (es) 2019-04-03
JP6697698B2 (ja) 2020-05-27
EP2849515B1 (en) 2016-11-02
TW201351916A (zh) 2013-12-16
US11683131B2 (en) 2023-06-20
EP3261400B1 (en) 2018-10-24
TW201902165A (zh) 2019-01-01
WO2013168405A1 (ja) 2013-11-14
TWI641246B (zh) 2018-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4833B (zh) Integrated circuit
JP6692044B2 (ja) 集積回路
JP6719091B2 (ja) 無線通信端末、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基地局および集積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