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21162B - 无线通信终端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21162B
CN103621162B CN201380001761.2A CN201380001761A CN103621162B CN 103621162 B CN103621162 B CN 103621162B CN 201380001761 A CN201380001761 A CN 201380001761A CN 103621162 B CN103621162 B CN 1036211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ack
ack
resource
signal
pdc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176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21162A (zh
Inventor
武田树
武田一树
大泉透
堀内绫子
西尾昭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 Patent Trust Inc
Original Assignee
Sun Patent Trust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 Patent Trust Inc filed Critical Sun Patent Trust Inc
Priority to CN20181018882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282268B/zh
Publication of CN1036211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211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211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211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 H04L1/0038Blind format de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4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在发送E‑PDCCH的控制信息的系统中,避免ACK/NACK的冲突,并提高ACK/NACK资源的利用效率,抑制PUSCH的频带的无益减少。无线通信终端采用的结构包括:接收单元,经由扩展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接收包含了ACK/NACK标识的控制信号;控制单元,基于所述ACK/NACK标识,确定是将下行数据的ACK/NACK信号使用动态分配的动态ACK/NACK资源发送,还是使用预先指定的指定资源发送;以及发送单元,使用确定的所述动态ACK/NACK资源或者所述指定资源发送所述ACK/NACK信号。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终端、基站装置以及ACK/NACK信号的资源分配方法。
背景技术
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Radio Access Network,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无线访问网络)制定了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版本8(Release8)及其扩展版本即LTE版本10(LTE-Advanced,高级LTE)等标准。在这些标准中,基站以下行线路的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用于无线通信终端(也称为“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以下记作“终端”)收发数据的控制信息(参照非专利文献1~3)。图1表示下行线路的子帧结构。在子帧内,发送控制信号的PDCCH和发送数据信号的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数据信道)进行时分复用。终端起初从PDCCH中对发送给自身的控制信息进行解码,得到与下行线路中的数据接收所需的频率分配、以及自适应控制等有关的信息。随后,终端基于控制信息,对PDSCH中包含的自身的数据进行解码。另外,在PDCCH中包含有允许上行线路的数据发送的控制信息的情况下,终端基于控制信息以上行线路的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数据信道)发送数据。
在下行线路的数据收发中,导入组合了纠错解码和自动重发请求的HRAQ(Hybridautomatic request,混合自动请求)。终端进行接收数据的纠错解码之后,基于数据中附加的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sum,循环冗余校验),判定数据能否正确解码。若能够解码,则终端对基站反馈ACK。另一方面,若无法解码,则终端对基站反馈NACK,促使基站重发检测出差错的数据。这种ACK/NACK(确认响应,以下记作“A/N”)的反馈通过上行线路发送。A/N若在发送时刻PUSCH中无数据分配,则以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发送。另一方面,在A/N发送时刻若PUSCH中有数据分配,则A/N以PUCCH或PUSCH中的任一者发送。此时,由基站预先对终端进行指示以PUCCH和PUSCH中的哪一者发送。图2表示包含PUSCH和PUCCH的上行线路子帧结构。
在以PUCCH发送A/N的情况下,有多种不同情况。例如,在A/N的发送与以上行线路周期性发送的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重叠的情况下,使用PUCCH格式(format)2a/2b。另外,在下行线路中启用(ON)了捆绑多个载波进行发送的载波聚合,并且载波数为3以上的情况下,使用PUCCH格式3。另一方面,若禁用(OFF)了载波聚合,或者即使启用载波聚合但载波数为2以下,除A/N以外和上行调度请求以外没有要发送的控制信息,则使用PUCCH格式1a/1b。考虑到下行数据比上行数据更频繁地发送,并且CSI反馈的周期并不比下行数据的分配更频繁,使用PUCCH格式1a/1b发送A/N的时候最多。以下着眼于PUCCH格式1a/1b进行说明。
图3表示PUCCH格式1a/1b的时隙结构。多个终端发送的A/N信号使用序列长度4的沃尔什序列和序列长度3的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立叶变换)序列进行扩频,进行码复用后由基站接收。图3中,(W0,W1,W2,W3)和(F0,F1,F2)分别表示上述沃尔什序列和DFT序列。在终端中,表示ACK或NACK的信号首先在频率轴上,通过ZAC(Zero auto-correlation,零自相关)序列(序列长度12“副载波”)被一次扩频为与1SC-FDMA码元对应的频率分量。即,对于序列长度12的ZAC序列乘以用复数表示的A/N信号分量。接着,一次扩频后的A/N信号以及作为参考信号的ZAC序列通过沃尔什序列(序列长度为4:W0~W3。有时也称为沃尔什编码序列(Walsh Code Sequence))以及DFT序列(序列长度为3:F0~F2)被二次扩频。即,对于序列长度12的信号(一次扩频后的A/N信号,或者作为参考信号的ZAC序列(Reference Signal Sequence))的各个分量,乘以正交码序列(Orthogonal sequence:例如沃尔什序列或DFT序列)的各分量。进而,将二次扩频后的信号通过IFFT(Inverse Fast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变换为时间轴上的序列长度12的“副载波”的信号。然后,对IFFT后的信号分别附加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形成由7个SC-FDMA码元构成的1时隙的信号。
来自不同终端的A/N信号彼此使用与不同的循环移位量(Cyclic shift Index)对应的ZAC序列或与不同的序列号(Orthogonal Cover Index:OC index,正交覆盖指数)对应的正交码序列而被扩频。正交码序列是沃尔什序列与DFT序列的组。另外,正交码序列有时也称为块单位扩频码序列(Block-wise spreading code)。因此,基站通过进行以往的解扩以及相关处理,能够分离这些进行了码复用和循环移位复用的多个A/N信号。此外,每个频率资源块(RB)中能够码复用和循环移位复用的A/N数有限,因此终端的数量增多后,在不同的RB中进行频率复用。以下,将发送A/N的码-RB资源称为A/N资源。A/N资源的号由发送A/N的RB号和该RB中的码号和循环移位量确定。基于ZAC序列的循环移位的复用也可视为一种码复用,因此,以下有时将正交码和循环移位合称为码。
此外,在LTE中,为了减少PUCCH中的来自其他小区的干扰,基于小区ID确定所使用的ZAC序列。不同的ZAC序列之间相互的相关性较小,因此通过在不同小区之间使用不同的ZAC序列,能够减小干扰。另外,同样还导入基于小区ID的序列跳频和循环移位跳频(Cyclicshift Hopping)。在这些跳频中,使用基于小区ID确定的循环移位跳频模式,在循环移位轴上和正交码轴上保持相互的相关关系,同时以SC-FDMA码元为单位进行循环移位。据此,能够在小区内A/N信号相互保持正交关系,同时还使从其他小区受到较强干扰的A/N信号的组合随机化,能够避免仅部分终端连续受到来自其他小区的较强干扰。
在以下说明中,说明一次扩频使用ZAC序列,二次扩频使用块单位扩频码序列的情况。但是,在一次扩频中,也可以使用ZAC序列以外的、能够利用互不相同的循环移位量相互分离的序列。例如,一次扩频中也可以使用GCL(Generalized Chirp like,广义线性调频)序列、CAZAC(Constant Amplitude Zero Auto Correlation,恒定幅度零自相关)序列、ZC(Zadoff-Chu,扎德奥夫-朱)序列、M序列或正交Gold编码序列等PN序列,或者通过计算机随机生成的自相关特性急剧变化的序列等。另外,二次扩频中,只要是相互正交的序列或者可视为相互大致正交的序列,即可将任意的序列用作块单位扩频码序列。例如,能够将沃尔什序列或傅立叶序列等作为块单位扩频码序列用于二次扩频。
另外,在LTE中,作为对不同终端分配不同A/N资源的方法,采用基于PDCCH的控制信息映射结果的分配。即,PDCCH的控制信息在不同终端间不会被映射到相同资源中,利用这一点,将PDCCH的资源与PUCCH格式1a/1b的A/N资源(以下简称为A/N资源)一对一地相对应。以下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PDCCH由1个或多个L1/L2CCH(L1/L2 Control Channel,L1/L2控制信道)构成。各L1/L2CCH由1个或多个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控制信道元素)构成。也就是说,CCE是将控制信息映射到PDCCH中时的基本单位。另外,在1个L1/L2CCH由多个(2、4、8个)CCE构成的情况下,对该L1/L2CCH分配以具有偶数索引(Index)的CCE为起点的连续多个CCE。基站根据对资源分配对象终端的控制信息的通知所需的CCE数,对于该资源分配对象终端分配L1/L2CCH。然后,基站将控制信息映射到与该L1/L2CCH的CCE对应的物理资源中并发送。另外,这里,各CCE与A/N资源一对一地相对应。因此,接收到L1/L2CCH的终端确定与构成该L1/L2CCH的CCE对应的A/N资源,使用该资源(即编码和频率)向基站发送A/N信号。不过,在L1/L2CCH占用连续多个CCE的情况下,终端利用与多个CCE分别对应的多个PUCCH构成资源中与索引最小的CCE对应的A/N资源(即,与具有偶数编号的CCE索引的CCE对应的A/N资源),将A/N信号发送到基站。具体而言,基于下式确定A/N资源编号nPUCCH(非专利文献3)。
nPUCCH=N+nCCE (1)
这里,上述A/N资源编号nPUCCH是上述A/N资源编号。N表示小区内共同提供的A/N资源偏移值,nCCE表示映射了PDCCH的CCE的号。由式(1)可知,根据nCCE可取的范围,可使用一定范围的A/N资源。以下,将这种依赖于PDCCH的控制信息调度确定资源的A/N记作D-A/N(Dynamic A/N:动态ACK/NACK)。
如前所述,A/N资源中除了包含码资源外还包含频率资源。上行线路中PUCCH、PUSCH共享相同的频带,因此在包含D-A/N的PUCCH区域与PUSCH的带宽之间进行权衡。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211 V10.4.0,“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Release 10)”,Dec.2011
非专利文献2:3GPP TS 36.212 V10.4.0,“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Release 10)”,Dec.2011
非专利文献3:3GPP TS 36.213 V10.4.0,“Physicallayer procedures(Release10)”,Dec.2011
非专利文献4:3GPP RAN1#68bis,R1-121352,“PUCCH resource management forCoMP scenarios”,Sharp,March 2012
非专利文献5:3GPP RAN1#68bis,R1-121158,“PUCCH enhancement for ULCoMP”,Panasonic,March 2012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PDCCH中,控制信息的分配区域有限,因此能够同时分配的终端数和控制信息量存在限制。另外,前提是PDCCH按照小区专用的参数接收。由于按照小区专用的参数,所以存在PDCCH不适合于在多个小区间进行协作的CoMP(Coordinated multipoint operation,协作多点操作)或者在宏基站的小区内配置微微蜂窝基站进行应用的HetNet(Heterogenerous network,异构网络)的课题。对此,版本11中,正在研讨采用E-PDCCH(enhanced PDCCH:扩展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作为与PDCCH不同的新控制信道。
通过导入E-PDCCH,能够增加控制信息的区域。此外,E-PDCCH具有可进行不限于小区单位的设定的、灵活的控制信息分配的优点。因此,通过导入E-PDCCH,可望实现特别适合于在小区间进行协作的CoMP、或者小区间的干扰控制较为重要的HetNet的应用。
但是,在采用了E-PDCCH的情况下,认为若不采取措施,则在由E-PDCCH的控制信息控制的终端与由PDCCH的控制信息控制的终端中,在上行线路的A/N中产生冲突。或者,认为会出现如下问题,即为了不产生冲突而无益地确保A/N资源,从而PUSCH的频带减少。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发送E-PDCCH的控制信息的系统中,避免A/N的冲突并提高A/N资源的利用效率,不使PUSCH的频带无益地减少的无线通信终端、基站装置、以及资源分配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无线通信终端采用的结构包括:接收单元,经由扩展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接收包含了ACK/NACK标识的控制信号;控制单元,基于所述ACK/NACK标识,确定是将下行数据的ACK/NACK信号使用动态分配的动态ACK/NACK资源发送,还是使用预先指定的指定资源发送;以及发送单元,使用确定的所述动态ACK/NACK资源或者所述指定资源发送所述ACK/NACK信号,所述扩展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是与物理下行数据信道进行了频率复用的信道,以将所述扩展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划分为多个元素的多个控制信道元素中的任意控制信道元素,发送所述控制信号,所述控制单元将上行信道中设置的动态ACK/NACK区域中包含的多个资源中的、与分配了本机的控制信号的所述控制信道元素的号相关联的资源,确定为所述动态ACK/NACK资源,所述ACK/NACK标识是用于切换发送所述ACK/NACK信号的资源的信息。
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无线通信终端采用的结构包括:接收单元,经由扩展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接收包含了ACK/NACK标识的控制信号;控制单元,基于所述ACK/NACK标识,从在频域上相互分离的多个动态ACK/NACK区域中选择任一动态ACK/NACK区域,根据所述控制信号,从选择出的动态ACK/NACK区域内包含的多个资源中确定发送下行数据的ACK/NACK信号的动态ACK/NACK资源;以及发送单元,使用选择出的所述动态ACK/NACK资源中的确定的所述动态ACK/NACK资源,发送所述ACK/NACK信号,所述多个动态ACK/NACK区域与多个资源区域分别重复设定,所述资源区域根据经由与物理下行数据信道进行时分复用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接收到的控制信号而动态分配发送所述ACK/NACK信号的资源,所述多个资源区域在频域中相互分离,根据ACK/NACK信号的发送功率的大小选择任一资源区域,进行与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控制信号对应的资源分配。
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无线通信终端包括:接收单元,经由扩展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接收包含了ACK/NACK标识的控制信号;控制单元,基于被分配了所述控制信号的所述控制信道元素的号和所述控制信号中包含的ACK/NACK标识的值,确定分配ACK/NACK的资源;以及发送单元,使用所述分配的ACK/NACK资源,发送对下行数据信号的ACK/NACK信号,所述ACK/NACK标识取第一值的情况下分配所述ACK/NACK的资源的资源号和所述ACK/NACK标识取第二值的情况下分配所述ACK/NACK的资源的资源号之差为1。
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基站装置采用的结构包括:控制单元,判断将从无线通信终端发送下行数据的ACK/NACK信号的资源,分配到频域中相互分离的多个动态ACK/NACK区域中的哪一动态ACK/NACK区域;以及发送单元,通过扩展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中的与发送所述ACK/NACK信号的资源相关联的控制信道元素,发送包含了表示所述控制单元的判断结果的ACK/NACK标识的控制信号。
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基站装置采用的结构包括:控制单元,选择将从无线通信终端发送下行数据的ACK/NACK信号的资源,分配到频域中相互分离的多个动态ACK/NACK区域中的哪一动态ACK/NACK区域,从选择出的动态ACK/NACK区域中包含的多个动态ACK/NACK资源中确定发送所述ACK/NACK信号的资源;以及发送单元,通过扩展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中的与所述确定的资源相关联的控制信道元素,发送包含了表示所述控制单元的选择结果的ACK/NACK标识的控制信号。
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资源分配方法采用如下方法:经由扩展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接收包含了ACK/NACK标识的控制信号;以及基于所述ACK/NACK标识,确定是将下行数据的ACK/NACK信号使用动态分配的动态ACK/NACK资源发送,还是使用预先指定的指定资源发送。
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资源分配方法采用如下方法:经由扩展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接收包含了ACK/NACK标识的控制信号;以及基于所述ACK/NACK标识,从在频域上相互分离的多个动态ACK/NACK区域中选择任一动态ACK/NACK区域,根据所述控制信号,从选择出的动态ACK/NACK区域内包含的多个资源中确定发送下行数据的ACK/NACK信号的动态ACK/NACK资源。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通过扩展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和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发送控制信息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对下行数据的A/N信号的冲突并提高A/N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PUSCH的频带无益地减少。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下行线路的子帧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上行线路的子帧结构的图。
图3是说明PUCCH格式1a/1b的A/N信号的扩频方法的图。
图4是表示一例发送E-PDCCH时的下行线路的子帧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采用E-PDCCH时的系统结构的图。
图6A、图6B是表示设定了PDCCH终端用的D-A/N区域和E-PDCCH终端用的D-A/N区域的例子的图。
图7A、图7B是表示对4个E-PDCCH终端分配各自不同的A/N资源的例子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主要部分的方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详细结构的方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主要部分的方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详细结构的方框图。
图12是表示一例实施方式1的E-PDCCH的调度的图。
图13是说明基于AI切换的E-PDCCH终端的A/N资源的图。
图14是表示与CoMP场景4对应的通信系统的结构例子的图。
图15是表示与CoMP场景4对应的通信系统中A/N信号发生干扰的情形的图。
图16是设定了用于PDCCH终端的两个D-A/N区域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与CoMP场景4对应的E-PDCCH的应用例子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PDCCH的控制信息的映射例子的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对PDCCH终端的A/N资源分配例子的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对E-PDCCH终端和PDCCH终端的A/N资源分配例子的图。
标号说明
11 天线
12 控制信息生成单元
13 控制信息编码单元
14、17 调制单元
15 数据编码单元
16 重发控制单元
18 子帧构成单元
19 IFFT单元
20 CP附加单元
21 无线发送单元
22 无线接收单元
23 CP除去单元
24 解扩单元
25 相关处理单元
26 判定单元
41 天线
42 无线接收单元
43 CP除去单元
44 FFT单元
45 提取单元
46 数据解调单元
47 数据解码单元
48 判定单元
49 控制信息解调单元
50 控制信息解码单元
51 控制信判定单元
52 控制处理单元
53 A/N信号调制单元
54 一次扩频单元
55、60 IFFT单元
56 CP附加单元
57 二次扩频单元
58 复用单元
59 无线发送单元
61 CP附加单元
62 扩频单元
100 基站
110 控制单元
120 发送单元
200 终端
210 发送单元
220 控制单元
230 接收单元
D0~D3 D-A/N区域
R1a、R2a、R1b、R2b D-A/N资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得出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经过>
首先,在说明实施方式1的具体结构和动作之前,作为采用E-PDCCH时的A/N资源的分配方法,说明本发明人着眼的一种方法。
图4表示发送E-PDCCH时的下行线路子帧的例子。图5表示采用E-PDCCH时的系统结构。
如图5所示,设想在采用E-PDCCH的通信系统中,PDCCH终端和E-PDCCH终端在1个小区内共存(图5中,E-PDCCH终端用黑色表示)。这里,PDCCH终端表示接收PDCCH的控制信息并进行通信控制的终端,E-PDCCH终端表示接收E-PDCCH的控制信息并进行通信控制的终端。
E-PDCCH具有如下特征。
(1)与使用全部终端共同的资源发送的PDCCH不同,以对每个终端分配的频率资源块来发送。
(2)与使用小区内全部终端共同的参考信号进行解调的PDCCH不同,以对每个终端提供的终端专用的参考信号进行解调。
(3)与使用小区内全部终端共同的加扰编码进行加扰的PDCCH不同,以对每个终端提供的加扰编码进行加扰。
(4)能够通过设定改变是否发送E-PDCCH。
因此,通过导入E-PDCCH,除了增加控制信息的区域以外,还能够进行不限于小区单位的设定的、灵活的控制信息分配。由于不限于小区单位的设定,所以通过导入E-PDCCH,可望实现特别适合于在小区间进行协作的CoMP、以及小区间的干扰控制较为重要的HetNet的应用。
另一方面,对于作为控制信息分配了E-PDCCH的PDSCH的A/N的反馈出现如下课题。即,对E-PDCCH终端分配的D-A/N资源需要确定为与PDCCH终端使用的D-A/N资源不冲突,而不会无益地浪费上行线路的资源。
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E-PDCCH与PDCCH同样由一个或多个eCCE(enhancedControl Channel Element:扩展控制信道元素)构成这一点,例如按照下式确定A/N资源号。
这里,nPUCCH E-POCCH是该E-PDCCH终端发送A/N的资源号。Ne是A/N资源偏移值,NeCCE是映射了E-PDCCH的eCCE的号。另外,Ne是D-A/N资源偏移参数,既可以是小区专用的值,也可以是对每个终端独立提供的值。函数f(a,b)例如是f(a,b)=a+b。
若使用该方法,则具有无须对每个终端通知A/N资源,并且E-PDCCH终端之间A/N不可能发生冲突的优点。另一方面,在以式(1)给出的PDCCH终端的D-A/N与以式(2)给出的E-PDCCH终端的D-A/N中,具有难以共用相同资源的缺点。图6A、图6B中示出该情形。
图6A和图6B表示设定了PDCCH终端用的D-A/N区域和E-PDCCH终端用的D-A/N区域的例子。图6A是使二者的D-A/N区域重叠的例子,图6B是使二者的D-A/N区域不重叠的例子。
为了确保PUSCH的资源较多,需要如图6A所示使两个D-A/N区域的重叠部分较大,减少总的PUCCH资源区域。但是,在这种设定下,存在PDCCH终端与E-PDCCH终端的A/N信号发生冲突的危险性。另一方面,若如图6B所示设定为共用资源不重叠,则A/N信号的冲突可能性为零。但是此时可对PUSCH分配的资源大幅减少,出现上行线路的吞吐量劣化的问题。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控制信息等,事先对每个终端分配A/N资源。
图7A和图7B表示对于4个E-PDCCH终端分配各自不同的A/N资源的例子。图7A是使RRC通知A/N资源重叠在D-A/N区域上的例子,图7B是不使RRC通知A/N资源重叠在D-A/N区域上的例子。
在此情况下,也与使用D-A/N的情况相同,在图7A的例子中,也存在PDCCH终端与E-PDCCH终端的A/N信号发生冲突的危险性。为了消除A/N冲突的可能性,需要如图7B所示,在PDCCH终端的D-A/N区域的外侧设定E-PDCCH终端的A/N资源。但是,如果这样的话,则PUSCH的发送频带减少,从而使上行线路的吞吐量劣化。
因此,本实施方式1的通信系统的目的在于同时实现以下两点:(1)将PDCCH终端与E-PDCCH终端的A/N信号发生冲突的几率保持为零;(2)提高PDCCH终端与E-PDCCH终端的A/N资源利用效率。
[通信系统的概要]
本实施方式1的通信系统如图5的例子所示,包括小区内的1个基站100和多个终端200等。
[基站100的结构]
图8是表示基站的主要部分的方框图。
如图8所示,基站100包括:控制单元,生成向多个终端200分别发送的多个控制信息;以及发送单元120,将控制信息和发送数据转换为无线发送用的信号,并经由天线11而将信号进行无线发送。
控制单元110根据下行线路的资源分配信息等生成各终端200的控制信息。另外,控制单元110基于资源分配信息等,判别使对E-PDCCH终端分配的A/N资源为D-A/N区域的资源(称为D-A/N资源),还是为通过RRC的通知预先指定的通知A/N资源(相当于指定资源)。
具体而言,控制单元110在多个PDCCH终端与E-PDCCH终端中A/N资源不发生冲突的范围内,对各E-PDCCH终端优先分配D-A/N资源。即,将与该D-A/N资源一对一地关联的eCCE确保为用于E-PDCCH终端的控制信息的发送。并且,若在该条件下分配变得难以进行,则控制单元110使对剩余的E-PDCCH终端分配的A/N资源成为RRC通知A/N资源。此外,这些A/N资源的分配可以由网络的上层节点进行,控制单元110接收该分配结果并判别分配了哪个A/N资源。
控制单元110生成E-PDCCH终端的控制信息并发送到发送单元120,该E-PDCCH终端的控制信息中包含了表示该判断结果的A/N标识(以下称为“AI(ACK/NACK Indicator,ACK/NACK指示符)”)。
发送单元120将包含发送数据和控制信息的各信道的信号进行无线发送。即,发送单元120将发送数据以PDSCH发送,将PDCCH终端的控制信息以PDCCH发送,将E-PDCCH终端的控制信息以E-PDCCH发送。
图9是表示基站的详细结构的方框图。
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基站100包括天线11、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2、控制信息编码单元13、调制单元14、17、数据编码单元15、重发控制单元16、子帧构成单元18、IFFT单元19、CP附加单元20、以及无线发送单元21等。另外,基站100包括无线接收单元22、CP除去单元23、解扩单元24、相关处理单元25、以及判定单元26等。
其中,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2主要作为控制单元110发挥作用,从控制信息编码单元13到无线发送单元21和从数据编码单元15到无线发送单元21的结构主要作为发送单元120发挥作用。
基站100以下行线路发送PDCCH、E-PDCCH、PDSCH。另外,以上行线路接收传送A/N信号的PUCCH。此外,这里为了避免说明变得复杂,主要示出与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密切相关的、下行线路的PDCCH、E-PDCCH、PDSCH的发送、以及在对该下行线路数据的PUCCH的上行线路中的接收的相关结构单元。并且,省略上行线路数据的接收的相关结构单元的图示和说明。
基站100生成的下行线路的控制信号和数据信号分别单独进行编码和调制,并输入到子帧构成单元18。
首先说明控制信号的生成。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2根据进行下行线路分配的各终端200的资源分配结果(资源分配信息)和编码率信息,生成对各终端200的控制信息。每个终端200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终端ID信息,该终端ID信息表示本控制信息是发往哪个终端200的控制信息。例如,控制信息中,作为终端ID信息,包含以控制信息通知对象终端200的ID号屏蔽的CRC比特。这里,映射到PDCCH中的控制信息和映射到E-PDCCH中的控制信息中,包含不同的信息。尤其是映射到E-PDCCH中的控制信息中包含AI,该AI指示对PDSCH的A/N信号的发送是通过eCCE号关联的A/N资源进行,还是通过由RRC预先通知的A/N资源进行。生成的对各终端200的控制信息被输入到控制信息编码单元13。
控制信息编码单元13对每个终端200的控制信息分别独立地进行编码。映射到PDCCH中的控制信息和映射到E-PDCCH中的控制信息的编码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控制信息编码单元13的输出被输入到调制单元14。
调制单元14对每个终端200的控制信息分别独立地进行调制。映射到PDCCH中的控制信息和映射到E-PDCCH中的控制信息的调制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调制单元14的输出被输入到子帧构成单元18。
接着说明数据信号的生成。在数据编码单元15中,对于发送到各终端200的数据比特序列,附加基于各终端200的ID进行了屏蔽的CRC比特,分别进行纠错编码。数据编码单元15的输出被输入到重发控制单元16。
重发控制单元16中保持每个终端200的编码发送数据,初次发送时将发送数据输出到调制单元17。另一方面,对于从判定单元26输入了NACK信号的终端200,即对于进行重发的终端200,将与该重发对应的发送数据输出到调制单元17。
调制单元17中,对输入的发往各终端200的数据编码序列分别进行数据调制。调制序列被输入到子帧构成单元18。
在子帧构成单元18中,将输入的控制信息序列和数据序列映射到子帧的以时间和频率进行了划分的资源中。由此,子帧构成单元18构成子帧,并输出到IFFT单元19。
在IFFT单元19中,对输入的发送子帧进行IFFT(Inverse fast Fourier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得到时间波形。得到的时间波形被输入到CP附加单元20。
在CP附加单元20中,向子帧内的各OFDM码元附加CP,并输出到无线发送单元21。
在无线发送单元21中,对输入的码元进行无线调制,将其调制到传送波频带,并经由天线11发送调制后的下行线路信号。
在无线接收单元22中,从接收到终端200的A/N信号的天线11接收输入,并进行无线解调。解调后的下行线路信号被输入到CP除去单元23。
在CP除去单元23中,从下行线路信号内的各SC-FDMA(Single Carrier-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复用访问)码元中除去CP。除去CP后的码元被输入到解扩单元24。
在解扩单元24中,为了从进行了码复用的多个终端200的A/N信号中取出对象终端200的A/N,进行利用对应的正交码的解扩。解扩后的信号被输出到相关处理单元25。
在相关处理单元25中,为了取出A/N,进行利用ZAC序列的相关处理。相关处理后的信号被输入到判定单元26。
判定单元26判定该终端200的A/N是ACK、NACK中的哪一者。在判定结果是ACK的情况下,判定单元26促使重发控制单元16发送下一个数据。另一方面,在判定结果是NACK的情况下,判定单元26促使重发控制单元16进行重发。
[终端200的结构]
图10是表示终端的主要部分的方框图。
终端200包括:接收单元230,经由天线41接收控制信息和下行数据;控制单元220,基于控制信息确定发送A/N信号的资源;以及发送单元210,以确定的资源发送A/N信号。
在被指定为接收E-PDCCH的控制信息的情况下,终端200是E-PDCCH终端,在被指定为接收PDCCH的控制信息的情况下,是PDCCH终端。
接收单元230经由PDSCH对接收数据进行接收,经由E-PDCCH或PDCCH接收控制信息。即,接收单元230在E-PDCCH终端200的情况下经由E-PDCCH接收包含了AI的控制信息,在PDCCH终端200的情况下经由PDCCH接收控制信息。接收单元230将接收到的控制信息输出到控制单元220。
控制单元220在E-PDCCH终端200的情况下,基于AI的值,确定接收数据的A/N信号的发送资源是D-A/N资源或者RCC通知A/N资源中的哪一者。另外,控制单元220在PDCCH终端200的情况下,与以往的PDCCH终端同样地确定A/N信号的发送资源。控制单元220将确定内容输出到发送单元210。
发送单元210使用确定的资源,将接收数据的A/N信号进行无线发送。
图11是表示终端的详细结构的方框图。
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终端200包括天线41、无线接收单元42、CP除去单元43、FFT单元44、提取单元45、数据解调单元46、数据解码单元47、判定单元48、控制信息解调单元49、控制信息解码单元50、控制信息判定单元51、控制处理单元52、A/N信号调制单元53、一次扩频单元54、IFFT单元55、CP附加单元56、二次扩频单元57、复用单元58、以及无线发送单元59。另外,终端200包括参考信号用的IFFT单元60、CP附加单元61以及扩频单元62。
在上述单元中,控制处理单元52主要作为控制单元220发挥作用。另外,从A/N信号调制单元53到无线发送单元59的结构主要作为发送单元210发挥作用,从无线接收单元42到判定单元48和从无线接收单元42到控制信息判定单元51的结构主要作为接收单元230发挥作用。
终端200以下行线路接收映射到PDCCH或E-PDCCH中的控制信息、以及映射到PDSCH中的下行线路数据。另外,终端200以上行线路发送PUCCH。这里为了避免说明变得复杂,仅示出与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密切相关的、下行线路(具体而言是PDCCH、E-PDCCH、PDSCH)的接收、以及对下行线路接收数据的以上行线路(具体而言是PUCCH)发送的相关结构单元。
在无线接收单元42中,从接收到由基站发送的下行线路信号的天线41接收输入,进行无线解调,并输出到CP除去单元43。
在CP除去单元43中,从子帧内的各OFDM码元时间波形中除去CP,并输出到FFT单元44。
在FFT单元44中,对于输入的时间波形,为了进行OFDM(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解调,进行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变换),得到频域中的子帧。得到的接收子帧被输入到提取单元45。
在提取单元45中,从PDCCH区域或E-PDCCH区域中提取针对本终端的控制信息。假定从基站预先指示了关于控制信息包含在PDCCH、E-PDCCH的哪一者中的信息(未图示)。提取单元45从有可能映射有自身的控制信息的控制信息区域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控制信息候选,并输出到控制信息解调单元49。另外,若提取单元45从控制信息判定单元51得到了结果,则基于发往本终端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的资源分配结果,从接收子帧中提取对本终端的数据信号。得到的数据信号被输入到数据解调单元46。
在控制信息解调单元49中,对于输入的一个或多个控制信息进行解调,并输出到控制信息解码单元50。
在控制信息解码单元50中,对于输入的一个或多个解调序列分别进行解码。解码结果被输入到控制信息判定单元51。
在控制信息判定单元51中,根据一个或多个解码结果,使用终端ID信息判定发往本终端的控制信息。在判定中,使用以控制信息中包含的本终端ID信息进行了屏蔽的CRC比特等。控制信息判定单元51在有发往本终端的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将该控制信息输出到提取单元45。另外,控制信息判定单元51将该控制信息输出到控制处理单元52。
控制处理单元52在PDCCH终端200的情况和E-PDCCH终端200的情况下,进行不同的动作。
在PDCCH终端200的情况下,控制处理单元52根据映射了控制信息的资源(CCE)号,基于式(1)求A/N信号的资源号。根据求得的A/N信号资源号,控制处理单元52确定用于一次扩频、二次扩频、以及参考信号的各扩频码、以及发送PUCCH的频率资源块(RB)。这些信息被输出到一次扩频单元54、二次扩频单元57、以及参考信号的扩频单元62。
另一方面,在E-PDCCH终端200的情况下,控制处理单元52基于控制信息中包含的AI所指示的值,确定是根据式(2)求A/N信号的资源号,还是使用作为RRC控制信息通知的A/N资源。此外,假定这里的RRC通知A/N资源是预先从基站100对于终端200指示的资源(未图示)。在被指示了基于式(2)求A/N信号的资源号的情况下,控制处理单元52根据求得的A/N信号资源号,确定用于一次扩频、二次扩频及参考信号的各扩频码、以及发送A/N信号的频率资源块(RB)。然后,控制处理单元52将各扩频码通知给一次扩频单元54、二次扩频单元57、以及参考信号的扩频单元62。另一方面,在被指示了使用RRC通知资源的情况下,控制处理单元52确定与该A/N资源号对应的用于一次扩频、二次扩频及参考信号的各扩频码、以及发送PUCCH的频率资源块(RB)。然后,控制处理单元52将各扩频码分别通知给一次扩频单元54、二次扩频单元57、以及参考信号的扩频单元62。
数据解调单元46对输入的针对本终端的数据信号进行解调。解调结果被输入到数据解码单元47。
数据解码单元47对输入的解调数据进行解码。解码结果被输入到判定单元48。
判定单元48使用由终端200的ID进行了屏蔽的CRC,判定解码结果是否正确。在正确的情况下,判定单元48将ACK信号输出到A/N信号调制单元53,并取出接收数据。在不正确的情况下,判定单元48将NACK信号输出到A/N信号调制单元53。
在A/N信号调制单元53中,根据输入信号是ACK还是NACK,生成值不同的调制码元。生成的调制码元被输入到一次扩频单元54。
一次扩频单元54使用由控制处理单元52输入的ZAC序列对A/N信号进行一次扩频,并将一次扩频后的A/N信号输出到IFFT单元55。这里,用于循环移位跳频的循环移位量因SC-FDMA单位而不同,因此一次扩频单元54对每个SC-FDMA码元使用不同的循环移位量对A/N信号进行一次扩频。
IFFT单元55对从一次扩频单元54输入的每个SC-FDMA码元进行IFFT,并将得到的时间波形输出到CP附加单元56。
CP附加单元56对输入的每个SC-FDMA时间波形附加CP,并将该信号输出到二次扩频单元57。
在二次扩频单元57中,对于附加CP后的SC-FDMA时间波形,使用块单位扩频码序列进行二次扩频。扩频码使用由控制处理单元52指示的编码。二次扩频后的序列被输入到复用单元58。
复用单元58对从参考信号的扩频单元62和二次扩频单元57分别输入的两个序列进行时分复用,构成PUCCH子帧。时分复用后的信号被输出到无线发送单元59。
无线发送单元59对于输入的信号进行无线调制,将其调制到传送波频带,并从天线41将上行线路信号进行无线发送。
[动作]
使用步骤(1)至(6)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处理流程。
图12是表示一例实施方式1中的E-PDCCH的调度的图,图13是说明基于AI切换的E-PDCCH终端的A/N资源的图。
步骤(1):基站100在PDSCH的收发之前,对各终端200通知控制信息是以PDCCH发送还是以E-PDCCH发送。此外,对于不以E-PDCCH发送的终端200,也可以不特别进行通知。终端200在特别通知不存在或者无法识别的情况下,也认为是通过PDCCH发送控制信息,以接收控制信息。另外,对于通过E-PDCCH发送控制信息的终端200,预先通知在由AI指示使用预先指定的A/N资源的情况下使用的A/N资源。这些通知使用RRC控制信号等。此外,在该A/N资源指示不存在或者无法识别的情况下,终端基于式(2)确定A/N资源。
步骤(2):基站100确定在各子帧中分配数据的终端200,并在PDSCH内进行调度。在调度中,除了利用发往各终端200的通信量以外,还利用终端200发送的CSI反馈、探测参考信号(SRS)等。
步骤(3):基站100以各终端200为发送对象生成包含调度结果的控制信息,并映射到PDCCH和E-PDCCH中。起初,基站100进行向PDCCH的映射。进行盲解码的CCE区域对各终端200不同,因此基站100对各终端200在其能够解码的区域中映射各自的控制信息。此时,PDCCH终端200之间控制信息不会映射到相同CCE中,因此只要使用基于式(1)的A/N资源,则PDCCH终端200之间A/N资源不会发生冲突。
接着,如图12所示,基站100向E-PDCCH进行控制信息的映射。在E-PDCCH中,进行盲解码的eCCE区域也对各终端200不同,因此基站100对各终端200在其能够解码的区域中尝试映射各自的控制信息。如图13所示,在向E-PDCCH终端200的映射时,基站100确认在使用基于式(2)的A/N资源的情况下,是否会与PDCCH终端200的A/N资源发生冲突。
这里,基于式(2)的A/N资源是图13的“E-PDCCH终端的D-A/N区域”中包含的多个A/N资源中的任一者,是与映射控制信息的eCCE的号一对一地关联的A/N资源。E-PDCCH终端的D-A/N区域和PDCCH终端的D-A/N区域被设定为大部分(也可以是全部)重叠。
在确认结果是确认为不会发生冲突时,基站100采用该映射,通过AI对终端200指示使用基于式(2)的A/N资源。另一方面,若判明为基于式(2)的分配时会发生冲突,则基站100尝试能否将该控制信息映射到不同的eCCE。若能够通过映射到不同eCCE来避免冲突,则基站100变更映射位置,通过AI指示使用基于式(2)的A/N资源。
另一方面,若通过变更映射无法避免A/N的冲突,则基站100通过AI指示使用由RRC事先通知了的A/N资源(图13的“RRC通知A/N资源”)。即,将控制信息中包含的AI的值确定为表示RRC通知A/N资源的指示的值。RRC通知A/N资源被设定到与PDCCH终端的D-A/N区域和E-PDCCH终端的D-A/N区域均不重叠的资源区域。
步骤(4):基站100结束所有终端200的控制信息映射后,以下行线路无线发送PDCCH和E-PDCCH的控制信息以及PDSCH的下行数据。
步骤(5):终端200从接收信号中取得发往本终端的控制信息,进行数据信号的提取和解码。同时,基于控制信息,确定发送与接收数据信号对应的A/N信号的码和频率的资源。尤其是,E-PDCCH终端200根据控制信息中包含的AI,确定是使用基于式(2)的A/N资源,还是使用由RRC事先通知的A/N资源。在使用D-A/N资源的情况下,基于映射了发往本终端的控制信息的eCCE的号,计算基于式(2)的D-A/N资源。
步骤(6):终端200根据数据信号的判定结果确定ACK或NACK,使用以上述方式确定的A/N资源(码和频率的资源)发送A/N信号。
[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和终端200,能够通过E-PDCCH的调度自由度和AI的动态选择,在空闲的PDCCH终端用的D-A/N资源中,容纳E-PDCCH终端200的A/N。因此,能够在确保A/N冲突概率为零的同时,提高A/N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避免PUSCH的频带无益地减少。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通过AI的动态选择,在分配D-A/N资源时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能够分配RCC通知A/N资源。由此,能够在不受PDCCH终端200和E-PDCCH终端200的A/N数增减的影响的情况下,确保A/N冲突概率为零。
另外,通过与版本10中的PUCCH格式3的ARI(ACK/NACK resource indicator,ACK/NACK资源指示符)相同的机制(即比特的追加),能够容易地实现利用AI的动态选择。
ARI是PUCCH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的比特,并且是指示在预先从RCC通知的多个A/N资源中使用哪个资源的信息。在PUCCH格式3中,基于ARI的指示选择预先从RRC通知的A/N资源。因此,仅利用ARI,无法如本实施方式1这样灵活利用E-PDCCH的调度自由度从而实现避免PDCCH终端200与E-PDCCH终端200的A/N冲突。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能够提高D-A/N区域的利用效率,因此能够减少RRCReconfig(重新设定)的频度。例如,基站100在PDCCH终端200极少时,可以通过AI对E-PDCCH终端200指示始终使用基于式(2)的A/N资源。即,在此情况下,也无须通过RRC重新设定来变更PDCCH终端的D-A/N区域。E-PDCCH终端200之间控制信息不会映射到相同eCCE,因此不会产生E-PDCCH终端200之间的A/N冲突。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以往的PDCCH终端能够不加改变地加入通信系统中。即,在实施方式1的通信系统中,无须对PDCCH追加新的比特,因此能够维持PDCCH的覆盖范围。另外,PDCCH的调度能够与不存在E-PDCCH的情况同样地进行,对E-PDCCH导入前的以往终端的动作不产生影响。
(变形例1)
此外,实施方式1的通信系统,即使进行如下变更也能够取得同样效果。
例如,式(2)的函数f可以适用与式(1)不同的任意函数。例如,可以采用式(3)、(4)的函数f等。
其中,X是正整数。
另外,对E-PDCCH的信道单元的eCCE号的赋予方法可以采用任意的赋予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在频率资源块以内关联号的eCCE号nPRB eCCE,也可以采用在每个终端200以内关联号的eCCE号nUE eCCE
此外,也可以代替eCCE号,采用基于比eCCE小的资源单位即eREG(enhancedResource Element Group,增强资源元素组)的索引确定A/N资源的函数。eREG是E-PDCCH中的REG(Resource Element Group,资源元素组)。
另外,函数f不仅可以是以eCCE号或eREG号为参数的函数,还可以是以天线端口号为参数的函数。
函数f和eCCE号(或eREG号)的赋予方法可以预先确定,也可以能够由基站100设定和变更。
(变形例2)
另外,实施方式1中,作为以1比特就足够的信息说明了AI,但AI也可以是多个比特。在采用多个比特的情况下,不仅能够基于单一的函数(式(2))指示与eCCE号相关联的A/N资源,还能够以多个不同函数指示与eCCE号相关联的A/N资源。
例如,在AI为2比特(4值)时,基站100能够通过AI的值以如下方式对终端200做出指示。
这里,例如,函数f1、f2可以采用f1(a,b)=a+b、f2(a,b)=a+b+1等。另外,作为函数f1、f2,也可以采用式(3)、(4)的函数。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进行更灵活的A/N资源的选择。另外,由于极少将不同终端200的PDCCH映射到连续的CCE中,所以若预先设定为f1(a,b)=a+b、f2(a,b)=a+b+1等,则基站100能够以较少的运算发现无A/N冲突的分配。
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多个不同函数既可以是预先确定的函数,还可以是能够根据基站100的通知而变更的函数。
(变形例3)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作为例子说明了在E-PDCCH的控制信息中包含了明示地指示A/N资源的选择方法的AI的结构,但也可以基于具有如下特征的规则来切换A/N资源的选择方法。
特征:在以调度自由度高的模式进行了发送时,使用式(2)的A/N资源,在以自由度低的模式进行了发送时,使用RRC通知的A/N资源。
具体而言,通过如下的条件(1)至(3),能够识别调度自由度高的模式和自由度低的模式。
(1)在以局部式(localized)模式发送了E-PDCCH的无线信号时,使用与eCCE号相关联的A/N资源,在以分布式(distributed)模式发送了E-PDCCH的无线信号时,使用以RRC通知的A/N资源。这里,所谓局部式模式,是指仅在特定PRB(物理资源块)中配置E-PDCCH的模式,eCCE号的分配在终端200之间不同。所谓分布式模式,是指跨多个PRB配置E-PDCCH的模式,eCCE号的分配在多个终端200之间是共同的。
局部式模式是将控制信息固定配置到特定的频率资源的应用,与将控制信息分散配置到多个频率资源的分布式模式相比,调度自由度较高。
(2)在E-PDCCH的聚合等级(Aggregation level)低时,使用与eCCE号相关联的A/N资源,在聚合等级高的情况下,使用以RRC通知的A/N资源。E-PDCCH的聚合等级高的情况,是指基站100降低控制信息的编码率,使用较多的eCCE发送控制信息的情况。聚合等级越低,则控制信息的大小越小,因此调度的自由度越高。
(3)在通过UE专用搜索空间进行了发送时,使用与eCCE号相关联的A/N资源,在以共同搜索空间进行了发送时,使用以RRC通知的A/N资源。UE专用搜索空间比共同搜索空间大,因此调度的自由度高。
此外,切换A/N资源的选择方法的条件既可以预先确定为(1)至(3)中的任一种条件,也可以能够通过基站100的通知设定和变更为任一种条件。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在E-PDCCH的调度自由度大时,通过进行调度,能够避免PDCCH终端200与E-PDCCH终端200的A/N冲突,同时避免PUSCH的频带减少。另外,在E-PDCCH的调度自由度小时,通过使用RRC通知A/N资源,能够可靠地避免PDCCH终端200与E-PDCCH终端200的A/N冲突。
因此,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即使不追加AI比特,也能够在不使PUSCH频带无益地减少的情况下,避免PDCCH终端200与E-PDCCH终端200的A/N冲突。
(实施方式2)
<得出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经过>
首先,在说明实施方式2的具体结构和动作之前,作为采用E-PDCCH时的A/N资源的分配方法,说明本发明人着眼的一种方法。
在期待通过E-PDCCH来增加终端容纳数的应用中,有一种应用是CoMP场景(scenario)4。图14中示出与CoMP场景4对应的通信系统的结构例。首先,这里示出不使用E-PDCCH时的例子。在形成大范围小区的宏基站(以下,将CoMP场景4中的宏基站记作宏节点,将微微蜂窝基站记作微微蜂窝节点)的小区内,配置多个微微蜂窝节点。在CoMP场景4中,这些节点以单一的小区ID进行应用。此时,能够使用多个节点进行下行线路的协作发送和上行线路的协作接收,因此能够保持良好的终端的线路状态。因此,CoMP场景4可望在大范围内使每个终端都能够实现高吞吐量。
但是,在CoMP场景4中,有人指出了以往的通过PDCCH控制的终端之间的A/N信号发生干扰的问题(参照非专利文献4)。这是因为,终端无法正确测定到接收节点为止的路径损耗,无法进行适当的发送功率控制。终端基于CRS(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小区专用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估计路径损耗,以按照补偿该路径损耗的发送功率,通过PUCCH发送A/N信号。在CoMP场景4中,有仅由宏节点发送CRS、以及宏节点和微微蜂窝节点一齐发送相同的CRS的两种情况,在任一种情况下都无法正确估计到接收节点的路径损耗。因此,尤其是在微微蜂窝节点附近的终端与宏小区边缘的终端之间,接收功率产生较大的差异。图15中示出该情形。在两个终端的A/N信号进行码复用的情况下,以差距较大的功率发送的A/N信号由微微蜂窝节点接收时,相互产生干扰(远近问题)。由此,存在着无法正确接收A/N信号,下行线路的吞吐量大幅劣化的课题。
对此,迄今为止,为了避免A/N信号的干扰,提出了式(1)的偏移值N不是由小区专用的值给出,而是由终端单独的信令给出的方法(参照非专利文献5)。由此,如图16所示,在节点附近的终端与其他终端中能够错开D-A/N的区域,不进行码复用,进行频率复用。
图16是设定了用于PDCCH终端的两个D-A/N区域的例子的说明图。
作为具体的实现方法,有对部分终端使用下式的方法。
[式6]
nPUCCH=N′+nCCE (5)
这里,N’是通过终端单独的RRC信令等通知的A/N资源偏移参数。如图16所示,通过使“N”与“N”’相分离,能够分离节点附近终端用的D-A/N区域与通常的终端用的D-A/N区域。作为N’,另外也可以使用直接指示频率资源块号的参数,该频率资源块号作为节点附近终端用的D-A/N区域的起点。
若将D-A/N区域划分为多个,则具有能够用于PUSCH的频率资源减少的缺点。在图16的例子中,D-A/N区域增加至2倍,因此能够进行PUSCH发送的资源相应减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导入E-PDCCH,增加同时容纳的终端数后,必须确保更多的A/N资源。
图17是表示与CoMP场景4对应的E-PDCCH的应用例子的说明图。
在CoMP场景4中,如图17所示,设想E-PDCCH主要对节点附近的终端使用(图17中,用黑色表示E-PDCCH终端)。通过使用E-PDCCH,如图所示能够增加容纳终端数,但导致损失上行线路中的PUSCH资源这一结果,从而出现问题。
本实施方式2的通信系统的目的在于对应于CoMP场景4,将PDCCH终端与E-PDCCH终端的A/N信号发生冲突的几率保持为零,同时提高PDCCH终端与E-PDCCH终端的A/N资源利用效率。
[通信系统的概要]
如图17所示,实施方式2的通信系统由1个或多个节点(宏基站、微微蜂窝基站)和多个终端构成。
微微蜂窝基站也可以是RRH(Remote radio head,远程射频头)等装置。假设宏基站和微微蜂窝基站通过光纤等低延迟大容量接口连接,形成CoMP集合。另外,实施方式2中,设想CoMP集合内的节点全部使用同一小区ID进行应用的情况(即CoMP场景4)。即,假设CoMP集合内的PDCCH终端200使用单一的PDCCH进行控制。以下,为了避免说明变得复杂,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仅说明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之处。
[基站的结构]
关于基站(宏基站、微微蜂窝基站)100的结构,主要仅是控制单元110的处理内容不同,其他与实施方式1相同。不过,在宏小区内配置多个基站100,如前所述,这些基站100以低延迟大容量接口连接,形成CoMP集合。关于控制单元110的处理内容,通过下面的动作说明来详细描述。
[终端的结构]
关于终端200的结构,主要仅是控制单元220的处理内容不同,其他与实施方式1相同。关于控制单元220的处理内容,以下面的动作说明来详细描述。
[动作]
使用步骤(1)至(6)说明本实施方式2的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处理流程。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PDCCH的控制信息的映射例的图。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对PDCCH终端的A/N资源分配例子的图。图20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对E-PDCCH终端及PDCCH终端的A/N资源分配例子的图。
步骤(1):基站100在PDSCH的收发之前,对各终端200通知控制信息是以PDCCH发送还是以E-PDCCH发送。此外,对于不以E-PDCCH发送的终端200,也可以不特别进行通知。终端200在特别通知不存在时,也认为是以PDCCH发送了控制信息,以接收控制信息。在实施方式2中,如图19所示,使用多个D-A/N区域D0、D1确保PDCCH终端200的A/N资源。因此,对通知了以PDCCH发送的部分终端200,通知用于指示D-A/N区域D1的参数,而不是通知用于指示由小区专用参数确定的D-A/N区域D0的参数。具体而言,通过终端单独的RRC信令等通知式(5)中的“N”’。由此,在节点附近的终端200和其他终端200中,明确分离D-A/N区域D0、D1,不进行码复用(图19)。在没有特别通知的情况下,终端200使用小区专用的参数N。即,基于式(1)进行D-A/N资源的分配。
步骤(2):另外,基站100在PDSCH的发送和接收之前,对通知了以E-PDCCH发送控制信息的终端200,通知多个资源偏移参数。具体而言,作为式(2)中的资源偏移参数Ne,通过终端单独的RRC信令等通知两个值(以后,为了进行区分,记作“Ne”和“Ne”’(参照图20))。
参数N、N’、Ne、Ne’按照图20所示被设定。即,基站100以如下方式设定参数:PDCCH终端用的通常的D-A/N区域D0与E-PDCCH终端用的一个D-A/N区域D2的大部分(也可以是全部)重叠。另外,基站100以如下方式设定参数:接收站附近的PDCCH终端用的D-A/N区域D1与E-PDCCH终端用的另一个D-A/N区域D3的大部分(也可以是全部)重叠。这里,两个D-A/N区域D0、D1设定为在频域中相互分离,两个D-A/N区域D2、D3设定为在频域中相互分离。
步骤(3):基站100以各终端200为发送对象生成包含调度结果的控制信息,并映射到PDCCH和E-PDCCH。起初,如图18所示,基站100向PDCCH进行控制信息的映射。进行盲解码的CCE区域因各终端200而异,因此对各终端200在其能够解码的区域中映射各自的控制信息。
此时,PDCCH终端200之间控制信息不会映射到相同CCE中,因此只要使用基于式(1)的A/N资源,则PDCCH终端200之间A/N资源不会发生冲突。另外,步骤(1)中,节点附近的终端200和其他终端200中,A/N分离到多个D-A/N区域D0、D1中,从而不进行码复用,因而也不会产生由PUCCH的功率差引起的干扰。
接着,基站100向E-PDCCH进行控制信息的映射。在E-PDCCH中,进行盲解码的eCCE区域也因各终端200而异,因此对各终端200在其能够解码的区域中尝试映射各自的控制信息。E-PDCCH中的盲解码与PDCCH中的盲解码同样进行。
此时,在向E-PDCCH终端200的映射时,基站100确认在式(2)中使用了参数Ne’的情况下,是否会与PDCCH终端200的A/N资源发生冲突。在不会发生冲突时,采用该映射,通过AI对终端200指示使用基于式(2)和“Ne”’的A/N资源。另一方面,在A/N信号发生冲突的情况下,通过AI指示使用基于式(2)和“Ne”的A/N资源。
这里,研讨对位于宏小区边缘的终端(图18中记作“宏终端”)200、以及位于接收站附近的终端(图18中记作“Pico终端(微微蜂窝终端)”)200,发送PDCCH的控制信息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如图18和图19所示,对宏终端200,分配与控制信息对应的D-A/N资源R1a、R1b中的、通常的D-A/N区域D0内的相应资源R1a。另外,对于Pico终端200,分配与控制信息对应的D-A/N资源R2a、R2b中的、接收站附近终端用的D-A/N区域D1内的相应资源R2b。此时,如图18所示,宏终端200的控制信息和Pico终端200的控制信息被映射到PDCCH的不同CCE中。由此,在仅存在PDCCH终端200的情况下,在两个D-A/N区域D0、D1中的一个区域中分配了D-A/N资源的情况下,与该D-A/N资源对应的另一个区域的D-A/N资源必定空闲。例如,在图19的例子中,D-A/N资源R1b、R2a必定空闲。
因此,通过进行步骤(3)的利用AI的E-PDCCH终端200的A/N资源分配,E-PDCCH终端200的D-A/N资源被收容于PDCCH终端用的D-A/N区域D0、D1的空闲资源中。由此,E-PDCCH终端200的D-A/N资源与PDCCH终端200的D-A/N资源不会发送冲突。
步骤(4):结束所有终端200的控制信息映射后,基站100以下行线路发送信号。
步骤(5):终端200从接收信号中取得发往本终端的控制信息,进行数据信号的提取和解码。同时,基于控制信息,确定发送接收数据的A/N信号的编码和频率的资源。尤其是,E-PDCCH终端200根据控制信息中包含的AI,确定使用作为式(2)的资源偏移参数代入了“Ne”或“Ne”’中的哪一个值时的A/N资源。
步骤(6):终端200根据数据信号的判定结果确定ACK或NACK,使用以上述方式确定的A/N资源(编码和频率的资源)发送A/N信号。
[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2的通信系统,基于AI的指示,确定E-PDCCH终端200的D-A/N资源的资源偏移参数被切换为“Ne”或“Ne”’。并且,通过该切换,能够使E-PDCCH终端200的A/N信号与PDCCH终端200的A/N信号不发生冲突,并且将E-PDCCH终端200的A/N信号收容于D-A/N区域D2或D3中。这里,PDCCH终端用的D-A/N区域D0、D1和E-PDCCH终端用的D-A/N区域D2、D3被设定为相互重叠,因而不会无益地减小PUSCH的频带(参照图20)。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2的通信系统,通过AI的选择,PDCCH终端200的D-A/N区域中空闲的A/N资源被占用,因此能够实现高的A/N资源利用效率。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2的通信系统,即使不需要实施方式1中必需的RRC通知的A/N资源,也能够使PDCCH终端200与E-PDCCH终端200的A/N信号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为零。此外,该通信系统中,RRC通知的A/N资源不存在,相应地可以确保较多的PUSCH的频率资源。另外,该通信系统中,RRC通知的A/N资源不存在,因而能够进一步降低RRC重新设定的频度。
(变形例1)
此外,实施方式2的通信系统进行如下变更也能够取得同样的效果。
例如,通过AI切换的参数,不仅可以包含代入式(2)的参数Ne中的值,还可以包含确定ZAC序列和循环移位跳频模式的参数(这里,模拟小区ID而称为“虚拟小区ID(VCID)”)。即,基站100可以预先作为参数集合对多个终端200通知{Ne’,VCID},AI用作选择参数集合{Ne,小区ID}或{Ne’,VCID}的比特。
该结构用于在如下背景下进行应对。即,在版本11中,正在研讨使确定PUCCH的ZAC序列和循环移位跳频模式的小区通用参数(小区ID)为对终端单独提供的参数(虚拟小区ID)。另外,正在研讨将确定D-A/N区域中的A/N资源的使用密度的小区专用参数Δshift PUCCH也对终端单独提供。参数Δshift PUCCH例如是指示相邻的两个A/N资源间的循环移位量的间隔的参数,根据通信质量切换大小。在PDCCH终端200使用的上述各参数对各D-A/N区域不同的情况下,若E-PDCCH终端200的ZAC序列和循环移位跳频模式等不与其相符合,则无法对PUCCH进行正交复用。
因此,在变形例1的通信系统中,将确定ZAC序列和循环移位跳频模式等参数以集合方式通知,利用AI切换这些参数集合。由此,在切换前后的D-A/N区域的任一者中,都始终能够使E-PDCCH终端200的PUCCH与PDCCH终端200的PUCCH正交。
(变形例2)
另外,实施方式2的通信系统中,利用AI切换的参数集合中还可以包含发送功率的偏移。
在CoMP场景4中,适于各D-A/N区域的发送功率不同,因此有E-PDCCH终端200的A/N信号直接对PDCCH终端200的A/N信号产生干扰的顾虑。对此,根据变形例2的通信系统,通过在参数集合中包含达到适当发送功率的偏移值,能够避免这种干扰。
另外,在CoMP场景4中,在适用不同虚拟小区ID的多个微微蜂窝小区之间、小区ID不同的相邻宏小区之间,E-PDCCH终端200的A/N信号也有可能与PDCCH终端200的A/N信号发生干扰。但是,根据变形例2的通信系统,利用发送功率的偏移,E-PDCCH终端不会设定为过量的发送功率,因此能够减少对其他小区产生的干扰。
此外,这里,说明了在参数集合中包含发送功率的偏移的例子,但所包含的参数也可以是路径损耗推定用参考信号、发送功率控制命令(TPC)的累计值、功率控制参数等,只要是能够改变终端200的发送功率的参数,可以是任何参数。
(其他变形例)
另外,实施方式2中,说明了作为指定多个D-A/N区域D0至D3的参数,使用式(1)、(2)、(5)的资源偏移N、N’、Ne的例子。但是,多个D-A/N区域D0至D3的指定也可以使用其他参数进行,例如直接指示频率资源块的参数。
与A/N资源号相比,频率资源块号的范围较小。由此,通过该变形例,能够减少信令开销。
另外,作为通信系统,也可以采用动态选择实施方式1的A/N资源的分配方法和实施方式2的A/N资源的分配方法的通信系统。例如,E-PDCCH终端200采用如下结构:在预先被通知了指示多个D-A/N区域的参数的情况下以实施方式2的方式动作,在未被指示多个D-A/N区域,预先被通知了指示特定A/N资源的参数的情况下以实施方式1的方式动作。
根据这种通信系统,根据需要,在CoMP场景4中也能够确保RRC通知A/N资源。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中采用了如下结构,即预先对终端200通知1组参数集合{Ne’,VCID},通过AI切换小区专用的参数结合{Ne,小区ID}和通知的参数集合{Ne’,VCID}。但是,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对终端200通知多个参数集合,从这些参数集合中通过AI来切换参数。
利用这种结构,能够提高发送A/N信号的PUCCH的设定(configuration)自由度。
<发明方式的概要>
接着,记载本发明方式的概要。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是无线通信终端,包括:
接收单元,经由扩展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接收包含了ACK/NACK标识的控制信号;
控制单元,基于所述ACK/NACK标识,确定下行数据的ACK/NACK信号是使用动态分配的动态ACK/NACK资源发送,还是使用预先指定的指定资源发送;以及
发送单元,使用确定的所述动态ACK/NACK资源或者所述指定资源发送所述ACK/NACK信号。
根据第一方式,能够通过ACK/NACK标识切换E-PDCCH终端的A/N资源分配方法。并且,在通过该切换能够避免PDCCH终端与E-PDCCH终端的A/N信号冲突的情况下,能够进行不减少PUSCH的频带的分配。另外,在通过该分配方法无法避免冲突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减少PUSCH的频带以避免A/N信号冲突的分配。由此,能够有助于A/N信号冲突的避免和A/N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是如第一方式的无线通信终端,
所述扩展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是与物理下行数据信道进行了频率复用的信道,
以将所述扩展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划分为多个单元的多个控制信道元素中的任意控制信道元素发送所述控制信号,
所述控制单元将上行信道中设置的动态ACK/NACK区域中包含的多个资源中的、与分配了本机的控制信号的所述控制信道元素的号相关联的资源,确定为所述动态ACK/NACK资源,
所述ACK/NACK标识是用于切换发送所述ACK/NACK信号的资源的信息。
根据第二方式,能够以与PDCCH终端的D-A/N资源分配相同的处理,确定E-PDCCH终端的动态ACK/NACK资源。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是如第二方式的无线通信终端,
ACK/NACK区域与资源区域重复设定,资源区域根据经由与物理下行数据信道进行时分复用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接收到的控制信号,动态分配发送所述ACK/NACK信号的资源。
根据第三方式,在选择了动态ACK/NACK资源时,能够可靠抑制PUSCH的频带的减少。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是如第一方式的无线通信终端,
通过无线资源控制的通知来指定所述指定资源。
根据第四方式,通过指定资源的选择,能够可靠避免PDCCH终端与E-PDCCH终端的A/N信号冲突。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是如第二方式的无线通信终端,
所述动态ACK/NACK区域中包含的多个资源由频率资源和编码资源中的两者或一者构成。
根据第五方式,与PDCCH终端的D-A/N资源同样,能够确保E-PDCCH终端用的较多的动态ACK/NACK资源。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是无线通信终端,包括:
接收单元,经由扩展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接收包含了ACK/NACK标识的控制信号;
控制单元,基于所述ACK/NACK标识,从频域中相互分离的多个动态ACK/NACK区域中选择任一动态ACK/NACK区域,从所选择出的动态ACK/NACK区域中包含的多个资源中,根据所述控制信号,确定发送下行数据的ACK/NACK信号的动态ACK/NACK资源;以及
发送单元,使用所选择出的所述动态ACK/NACK资源中的所确定的所述动态ACK/NACK资源,发送所述ACK/NACK信号。
根据第六方式,在设定了PDCCH终端用的多个D-A/N区域,这些区域内的A/N资源被零散使用的系统中,能够提高A/N资源的利用效率,并避免PDCCH终端与E-PDCCH终端的A/N信号冲突。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是如第六方式的无线通信终端,
所述多个动态ACK/NACK区域分别与多个资源区域重复设定,所述资源区域根据经由与物理下行数据信道进行时分复用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接收了的控制信号,动态分配发送所述ACK/NACK信号的资源,
所述多个资源区域在频域中相互分离,根据ACK/NACK信号的发送功率的大小选择任一资源区域,进行与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控制信号对应的资源分配。
根据第七方式,能够将PDCCH终端用的资源区域中的未使用的A/N资源分配给E-PDCCH终端,能够可靠提高A/N资源的利用效率。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是如第六方式的无线通信终端,
所述扩展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是与物理下行数据信道进行了频率复用的信道,
以将所述扩展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划分为多个单元的多个控制信道元素中的任意控制信道元素,发送所述控制信号,
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选择的动态ACK/NACK区域中包含的多个资源中的、与分配了本机的控制信号的所述控制信道元素的号相关联的资源,确定为发送所述ACK/NACK信号的资源。
根据第八方式,能够以与PDCCH终端的D-A/N资源分配相同的处理,确定E-PDCCH终端的动态ACK/NACK资源。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是第六方式的无线通信终端,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所述ACK/NACK标识切换信号生成用参数,基于切换后的所述信号生成用参数生成所述ACK/NACK信号。
根据第九方式,在多个资源区域中切换了PDCCH终端中的ACK/NACK信号的信号生成用参数的情况下,能够与其相对应地切换E-PDCCH终端中的ACK/NACK信号的信号生成用参数。据此,能够减少PDCCH终端的ACK/NACK信号与E-PDCCH终端的ACK/NACK信号的干扰。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是第九方式的无线通信终端,
所述信号生成用参数中,包含对所述ACK/NACK信号进行扩频时使用的基本序列、所述基本序列的循环移位量的迁移模式、所述ACK/NACK信号的发送资源的配置密度中的一个或多个。
根据第十方式,能够应对例如ZAC序列等基本序列、CS跳频模式、参数Δshift PUCCH等的切换。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是第六方式的无线通信终端,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所述ACK/NACK标识切换发送功率用参数,基于切换后的所述发送功率用参数确定发送所述ACK/NACK信号的功率。
根据第十一方式,在多个资源区域中切换了PDCCH终端的ACK/NACK信号的发送功率的情况下,能够与其相对应地切换E-PDCCH终端的ACK/NACK信号的发送功率。据此,能够减少PDCCH终端的ACK/NACK信号与E-PDCCH终端的ACK/NACK信号的干扰。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是第十一方式的无线通信终端,
所述发送功率用参数中,包含发送功率偏移、路径损耗推定用参考信号、发送功率控制命令(TPC)的累计值、以及功率控制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
根据第十二方式,能够通过适当的参数切换E-PDCCH终端的ACK/NACK信号的发送功率。
本发明的第十三方式是基站装置,包括:
控制单元,判断从无线通信终端发送下行数据的ACK/NACK信号的资源是采用根据下行线路的控制信号动态分配的动态ACK/NACK资源,还是采用预先指定的指定资源;以及
发送单元,将包含表示所述控制单元的判断结果的ACK/NACK标识的控制信号,以扩展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发送。
根据第十三方式,能够通过ACK/NACK标识切换E-PDCCH终端的A/N资源分配方法。并且,通过该切换,能够有助于A/N信号冲突的避免和A/N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本发明的第十四方式是基站装置,包括:
控制单元,判断将从无线通信终端发送下行数据的ACK/NACK信号的资源,分配到频域中相互分离的多个动态ACK/NACK区域中的哪一动态ACK/NACK区域;以及
发送单元,将包含表示所述控制单元的判断结果的ACK/NACK标识的控制信号,以扩展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中的与发送所述ACK/NACK信号的资源相关联的控制信道元素发送。
根据第十四方式,在设定了PDCCH终端用的多个D-A/N区域,这些区域内的A/N资源被零散使用的系统中,能够提高A/N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避免PDCCH终端与E-PDCCH终端的A/N信号冲突。
本发明的第十五方式是资源分配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
经由扩展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接收包含了ACK/NACK标识的控制信号;以及
基于所述ACK/NACK标识,确定下行数据的ACK/NACK信号是使用动态分配的动态ACK/NACK资源发送,还是使用预先指定的指定资源发送。
根据第十五方式,能够通过ACK/NACK标识切换E-PDCCH终端的A/N资源分配方法。并且,通过该切换,能够有助于A/N信号冲突的避免和A/N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本发明的第十六方式是资源分配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
经由扩展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接收包含了ACK/NACK标识的控制信号;以及
基于所述ACK/NACK标识,从频域中相互分离的多个动态ACK/NACK区域中选择任一动态ACK/NACK区域,从所选择出的动态ACK/NACK区域中包含的多个资源中,根据所述控制信号,确定发送下行数据的ACK/NACK信号的动态ACK/NACK资源。
根据第十六方式,在设定了PDCCH终端用的多个D-A/N区域,这些区域内的A/N资源被零散使用的系统中,能够提高A/N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避免PDCCH终端与E-PDCCH终端的A/N信号冲突。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由硬件构成本发明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在硬件的协作下,由软件实现。
另外,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各功能块通常被作为集成电路的LSI来实现。这些功能块既可以被单独地集成为单芯片,也可以包含一部分或全部地被集成为单芯片。虽然此处称为LSI,但根据集成程度的不同,也可以被称为IC、系统LSI、超大LSI(SuperLSI)、或特大LSI(Ultra LSI)。
另外,实现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仅限于LSI,也可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使用可在LSI制造后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使用可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
再者,随着半导体的技术进步或随之派生的其它技术的出现,如果出现能够替代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新技术,当然可利用该新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还存在着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在2012年5月10日提交的日本特愿2012-108447号所包含的说明书、说明书附图和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被全部引用于本申请中。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通信终端、基站装置以及资源分配方法等。

Claims (11)

1.无线通信终端,包括:
接收单元,经由扩展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接收包含了ACK/NACK标识的控制信号;
控制单元,基于所述ACK/NACK标识,确定是将下行数据的ACK/NACK信号使用动态分配的动态ACK/NACK资源发送,还是使用预先指定的指定资源发送;以及
发送单元,使用确定的所述动态ACK/NACK资源或者所述指定资源发送所述ACK/NACK信号,
所述扩展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是与物理下行数据信道进行了频率复用的信道,
以将所述扩展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划分为多个元素的多个控制信道元素中的任意控制信道元素,发送所述控制信号,
所述控制单元将上行信道中设置的动态ACK/NACK区域中包含的多个资源中的、与分配了本机的控制信号的所述控制信道元素的号相关联的资源,确定为所述动态ACK/NACK资源,
所述ACK/NACK标识是用于切换发送所述ACK/NACK信号的资源的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终端,
所述动态ACK/NACK区域与资源区域重复设定,所述资源区域根据经由与物理下行数据信道进行时分复用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接收到的控制信号而动态分配发送所述ACK/NACK信号的资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终端,
通过无线资源控制的通知来指定所述指定资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终端,
所述动态ACK/NACK区域中包含的多个资源,由频率资源和编码资源中的两者或一者构成。
5.无线通信终端,包括:
接收单元,经由扩展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接收包含了ACK/NACK标识的控制信号;
控制单元,基于所述ACK/NACK标识,从在频域上相互分离的多个动态ACK/NACK区域中选择任一动态ACK/NACK区域,根据所述控制信号,从选择出的动态ACK/NACK区域内包含的多个资源中确定发送下行数据的ACK/NACK信号的动态ACK/NACK资源;以及
发送单元,使用选择出的所述动态ACK/NACK资源中的确定的所述动态ACK/NACK资源,发送所述ACK/NACK信号,
所述多个动态ACK/NACK区域与多个资源区域分别重复设定,所述资源区域根据经由与物理下行数据信道进行时分复用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接收到的控制信号而动态分配发送所述ACK/NACK信号的资源,
所述多个资源区域在频域中相互分离,根据ACK/NACK信号的发送功率的大小选择任一资源区域,进行与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控制信号对应的资源分配。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通信终端,
所述扩展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是与物理下行数据信道进行了频率复用的信道,
以将所述扩展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划分为多个元素的多个控制信道元素中的任意控制信道元素,发送所述控制信号,
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选择出的动态ACK/NACK区域中包含的多个资源中的、与分配了本机的控制信号的所述控制信道元素的号相关联的资源,确定为发送所述ACK/NACK信号的资源。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通信终端,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所述ACK/NACK标识切换信号生成用参数,基于切换后的所述信号生成用参数生成所述ACK/NACK信号。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通信终端,
所述信号生成用参数中,包含对所述ACK/NACK信号进行扩频时使用的基本序列、所述基本序列的循环移位量的迁移模式、以及所述ACK/NACK信号的发送资源的配置密度中的一个或多个。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通信终端,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所述ACK/NACK标识切换发送功率用参数,基于切换后的所述发送功率用参数确定发送所述ACK/NACK信号的功率。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通信终端,
所述发送功率用参数中,包含发送功率偏移、路径损耗推定用参考信号、发送功率控制命令的累计值、以及功率控制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
11.无线通信终端,包括:
接收单元,经由扩展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接收包含了ACK/NACK标识的控制信号;
控制单元,基于被分配了所述控制信号的所述控制信道元素的号和所述控制信号中包含的ACK/NACK标识的值,确定分配ACK/NACK的资源;以及
发送单元,使用所述分配的ACK/NACK资源,发送对下行数据信号的ACK/NACK信号,
所述ACK/NACK标识取第一值的情况下分配所述ACK/NACK的资源的资源号和所述ACK/NACK标识取第二值的情况下分配所述ACK/NACK的资源的资源号之差为1。
CN201380001761.2A 2012-05-10 2013-05-07 无线通信终端 Active CN1036211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88823.XA CN108282268B (zh) 2012-05-10 2013-05-07 无线终端装置、无线通信终端以及资源分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08447 2012-05-10
JP2012108447 2012-05-10
PCT/JP2013/002930 WO2013168405A1 (ja) 2012-05-10 2013-05-07 無線通信端末、基地局装置、リソース割当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88823.XA Division CN108282268B (zh) 2012-05-10 2013-05-07 无线终端装置、无线通信终端以及资源分配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21162A CN103621162A (zh) 2014-03-05
CN103621162B true CN103621162B (zh) 2018-04-10

Family

ID=4955046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1761.2A Active CN103621162B (zh) 2012-05-10 2013-05-07 无线通信终端
CN201810188823.XA Active CN108282268B (zh) 2012-05-10 2013-05-07 无线终端装置、无线通信终端以及资源分配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88823.XA Active CN108282268B (zh) 2012-05-10 2013-05-07 无线终端装置、无线通信终端以及资源分配方法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Link
US (4) US9602252B2 (zh)
EP (4) EP3404983B1 (zh)
JP (4) JP6187910B2 (zh)
CN (2) CN103621162B (zh)
DK (1) DK3261400T3 (zh)
ES (1) ES2707382T3 (zh)
HK (1) HK1243575B (zh)
HU (1) HUE042099T2 (zh)
PL (1) PL3261400T3 (zh)
PT (1) PT3261400T (zh)
TR (1) TR201820867T4 (zh)
TW (3) TWI641246B (zh)
WO (1) WO20131684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R201820867T4 (tr) 2012-05-10 2019-01-21 Sun Patent Trust Ack/nack kaynaklarının dinamik tahsisi.
CN105453603B (zh) * 2013-08-14 2019-05-31 Lg 电子株式会社 基于接近服务的方法和装置
JP5904180B2 (ja) 2013-09-11 2016-04-13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スルホニウム塩、化学増幅型レジスト組成物、及びパターン形成方法
US9337983B1 (en) * 2014-03-13 2016-05-10 Sprint Spectrum L.P. Use of discrete portions of frequency bandwidth to distinguish between ACK and NACK transmissions
PL3637920T3 (pl) 2014-06-24 2022-06-20 Sun Patent Trust Terminal, stacja bazowa, sposób transmisji i sposób odbioru
WO2016127347A1 (zh) * 2015-02-11 2016-08-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组调度反馈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US11076387B2 (en) * 2015-11-03 2021-07-2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5530708B (zh) * 2015-12-21 2018-11-1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队长预测的信道动态分配方法
ES2906767T3 (es) * 2016-01-07 2022-04-20 Nokia Solutions & Networks Oy Método y aparato para asignar recursos de acuse de recibo
CN109314617B (zh) * 2016-06-30 2023-03-03 苹果公司 用于5g dci解码中的crc模糊避免的方法
US10721769B2 (en) * 2016-12-01 2020-07-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Listen-before-talk techniques in synchronous systems
US11044726B1 (en) * 2017-01-10 2021-06-22 Marvell Asia Pte, Ltd. Selection of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for acknowledgment packets
CN110383878A (zh) * 2017-02-03 2019-10-25 富士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AU2017416848A1 (en) * 2017-05-31 2020-01-02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radio communication
EP4216483A1 (en) * 2017-08-02 2023-07-26 Apple Inc. Sequence design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nr pucch
CN111183608B (zh) * 2017-09-08 2022-11-15 韦勒斯标准与技术协会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据发送方法和接收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设备
CN109982396B (zh) * 2017-12-27 2021-10-26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 基于上行信道质量的小区切换方法和基站
US10827516B2 (en) 2018-01-19 2020-11-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ource splitting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uplink data for a transmission on an uplink shared channel
CN111526583B (zh) * 2019-02-01 2023-03-28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资源配置方法、获取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383928A2 (en) * 2010-04-29 2011-11-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Resource mapp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OFDM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77717A1 (en) * 2007-04-19 2010-07-15 Lg Electronics Inc. Grouping based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signal using the same, and grouping based resource allocation controller
CN101567713B (zh) * 2008-04-25 2012-10-0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时分双工系统中上行传输功率的确定方法、系统及装置
US20110211546A1 (en) * 2008-11-03 2011-09-01 Kari Juhani Hooli Transmitting Scheduling Request with Multiple Antennas
CN102461051B (zh) * 2009-04-17 2015-05-20 诺基亚通信公司 用于通信的设备和方法
CN101588224B (zh) * 2009-05-19 2014-07-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正确/错误应答消息的方法及系统
CN101931961A (zh) * 2009-06-23 2010-12-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实现中继系统回程链路控制信道传输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2014510B (zh) * 2009-11-03 2015-02-2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上行控制信道资源配置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2202408B (zh) * 2010-03-22 2014-01-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子帧调度方法、系统和设备
WO2012030104A2 (ko) * 2010-09-01 2012-03-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정보의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05721118B (zh) * 2010-09-19 2019-04-23 Lg电子株式会社 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KR101867311B1 (ko) * 2010-12-21 2018-07-19 주식회사 골드피크이노베이션즈 Ack/nack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와 이를 이용한 ack/nack 신호 전송 방법
US20130343314A1 (en) * 2011-02-01 2013-12-26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Channel Configuration
KR20120119176A (ko) * 2011-04-20 2012-10-30 주식회사 팬택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신호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CN102186251B (zh) * 2011-04-29 2016-09-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下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及系统
JP5285117B2 (ja) * 2011-05-02 2013-09-1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2833861B (zh) * 2011-06-16 2015-04-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和用户设备
US9723592B2 (en) * 2011-10-13 2017-08-0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signal, and method and evolved node B for receiving uplink signal
CN102394685B (zh) * 2011-11-04 2017-07-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天线系统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方法和系统
TR201820867T4 (tr) 2012-05-10 2019-01-21 Sun Patent Trust Ack/nack kaynaklarının dinamik tahsisi.
WO2016119207A1 (en) * 2015-01-30 2016-08-0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Harq/csi ack feedback method over unlicensed carrier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383928A2 (en) * 2010-04-29 2011-11-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Resource mapp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OFDM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707382T3 (es) 2019-04-03
EP3404983A1 (en) 2018-11-21
HK1243575B (zh) 2019-11-22
EP3125629A1 (en) 2017-02-01
EP3261400A1 (en) 2017-12-27
EP2849515A4 (en) 2015-06-10
WO2013168405A1 (ja) 2013-11-14
EP3261400B1 (en) 2018-10-24
JP2017216721A (ja) 2017-12-07
TWI664833B (zh) 2019-07-01
CN103621162A (zh) 2014-03-05
JP2018152914A (ja) 2018-09-27
JP6187910B2 (ja) 2017-08-30
US11683131B2 (en) 2023-06-20
US20140164864A1 (en) 2014-06-12
TW201902165A (zh) 2019-01-01
CN108282268B (zh) 2021-01-12
US9602252B2 (en) 2017-03-21
US20200067658A1 (en) 2020-02-27
TR201820867T4 (tr) 2019-01-21
JP6369705B2 (ja) 2018-08-08
DK3261400T3 (en) 2019-02-18
US20210376964A1 (en) 2021-12-02
JP2019195205A (ja) 2019-11-07
TW201807973A (zh) 2018-03-01
JPWO2013168405A1 (ja) 2016-01-07
TWI641246B (zh) 2018-11-11
PL3261400T3 (pl) 2019-03-29
US10516508B2 (en) 2019-12-24
JP6697698B2 (ja) 2020-05-27
CN108282268A (zh) 2018-07-13
TW201351916A (zh) 2013-12-16
PT3261400T (pt) 2019-02-01
JP6561325B2 (ja) 2019-08-21
HUE042099T2 (hu) 2019-06-28
EP3404983B1 (en) 2019-10-09
US20170141883A1 (en) 2017-05-18
EP2849515A1 (en) 2015-03-18
EP3125629B1 (en) 2017-10-25
US11121827B2 (en) 2021-09-14
EP2849515B1 (en) 2016-11-02
TWI608712B (zh) 2017-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21162B (zh) 无线通信终端
CN103959886B (zh) 无线通信终端、基站装置以及资源分配方法
JP6497533B2 (ja) 無線通信端末およびリソース割当方法
US11785605B2 (en) Base station,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8693420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ignaling and transmitting uplink reference signals
CN104662979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JP5068699B2 (ja) 基地局装置及び方法
CN105474728A (zh) 终端、基站以及通信方法
CN106559101A (zh) 一种频域扩频、解扩频方法及装置
CN106465355A (zh) 终端、基站、发送方法以及接收方法
CN105453680A (zh) 终端、基站以及通信方法
CN105493596A (zh) 终端、基站以及通信方法
JP6096788B2 (ja) 無線通信端末、基地局装置およびリソース割当方法
JP5249454B2 (ja) ユー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ATSUSHITA ELECTRIC (AMERICA) INTELLECTUAL PROPER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71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718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1010

Address after: American New York

Applicant after: Sun Patent Trust

Address before: California, USA

Applicant befor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