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57700B - 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 - Google Patents

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57700B
TWI657700B TW106126761A TW106126761A TWI657700B TW I657700 B TWI657700 B TW I657700B TW 106126761 A TW106126761 A TW 106126761A TW 106126761 A TW106126761 A TW 106126761A TW I657700 B TWI657700 B TW I65770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receiving
axis
detection sens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67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20850A (zh
Inventor
林宰正
金俌映
鄭才煥
Original Assignee
奧托尼克斯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奧托尼克斯公司 filed Critical 奧托尼克斯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208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208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77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770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5/00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 G01D5/26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transfer means, i.e. usin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30Transforming light or analogous information into electric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By Optical Mean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該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包括:一外殼;一受光部,設置於所述外殼;以及複數個發光部,沿著所述外殼的一個方向設置於所述外殼;所述複數個發光部包括:一第一組發光部,相鄰於所述受光部的一側而設;以及一第二組發光部,相鄰於所述受光部的另一側而設並以所述受光部為中心與所述第一組發光部對稱;所述受光部具備在所述外殼向所述外殼的外部延伸的一受光軸;所述複數個發光部具備各與所述受光軸交叉的複數個發光軸。

Description

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
本發明涉及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
一般而言,LCD製作用玻璃(Glass)可層疊於輸送盒中進行移送,以投入至複數個製程。這樣的玻璃(Glass)根據不同的世代大小不同,且層疊於輸送盒的玻璃(Glass)的間距(Pitch)不同。
在現有技術中,為了檢測玻璃使用透射型或反射型映射感測器。透射型或反射型映射感測器為檢測相應的玻璃需在一定的位置設置檢測光軸。因此,現有技術的透射型或反射型映射感測器只能根據不同製程、不同世代的間距(Pitch)開發及製作複數個產品。另外,在透射型映射感測器的情況下,需根據設置環境考慮設置垂直角度、玻璃(Glass)基準設置高度等。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解決所述問題及其他問題。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以受光部為準對稱具備複數個發光部,從而可檢測各種大小的玻璃的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
為達到所述目的,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態樣,提供一種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包括:一外殼;一受光部,設置於所述外殼;以及複數個發光部,沿著所述外殼的一個方向設置於所述外殼;所述複數個發光部包括: 一第一組發光部,相鄰於所述受光部的一側而設;及一第二組發光部,相鄰於所述受光部的另一側而設並以所述受光部為中心與所述第一組發光部對稱;所述受光部具備在所述外殼向所述外殼的外部延伸的受光軸;所述複數個發光部具備各與所述受光軸交叉的複數個發光軸。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態樣,所述第一組發光部包括:一第一發光部;以及一第二發光部,位於所述第一發光部與所述受光部之間。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態樣,所述第一發光部和所述第二發光部的間距大於所述受光部和所述第二發光部的間距。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態樣,所述第一發光部具備一第一發光軸。
所述第二發光部具備一第二發光軸;所述第一發光軸和所述受光軸構成的角度大於所述第二發光軸和所述受光軸構成的角度。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態樣,所述受光軸從對所述外殼的一個方向的法線傾斜。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態樣,所述複數個發光部沿所述外殼的一個方向對齊為一列,而所述受光部從所述一列偏離。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態樣,所述受光部包括:一影像感測器,位於所述受光軸上;一狹縫,形成於所述受光軸上;以及一透鏡,位於所述影像感測器與所述狹縫之間。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態樣,所述受光部包括位於所述透鏡與所述影像感測器之間的一濾波器。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態樣,所述外殼包括形成於所述狹縫周圍的一隔壁。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態樣,所述隔壁在所述受光部的前面突出並圍住所述狹縫的周圍。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態樣,所述隔壁包括:一第一部分,與所述狹縫相隔並沿所述狹縫的長度方向延長,位於所述狹縫的上部;一第二部 分,與所述狹縫相隔並沿所述狹縫的長度方向延長,位於所述狹縫的下部;以及一第三部分,從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向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延長;從所述狹縫到所述第一部分或所述第二部分的間距小於從所述狹縫到所述第三部分的間距。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態樣,所述發光部包括:一發光元件,位於所述發光軸上;一透鏡,位於所述發光軸上;以及一狹縫,形成於所述發光元件與所述透鏡之間。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態樣,進一步包括一第一受光部,設置於所述外殼;一第二受光部,與所述第一受光部相隔而設;複數個發光部,從所述第一受光部向所述第二受光部依次而設;所述複數個發光部中的至少一個具備與所述第一受光部的受光軸交叉的發光軸;所述複數個發光部中的至少另一個具備與所述第二受光部的受光軸交叉的發光軸。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態樣,具備與所述第一受光部的受光軸交叉的發光軸的複數個發光部中的至少一個,較之具備與所述第二受光部的受光軸交叉的發光軸的複數個發光部中的至少另一個離所述第二受光部更近。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態樣,所述外殼包括供所述複數個發光部安設的複數個安設部;所述複數個安設部包括:第一組安設部,相鄰於所述受光部的一側而設;以及第二組安設部,相鄰於所述受光部的另一側而設並以所述受光部為中心與所述第一組安設部對稱;所述第一組安設部中的一個安設部具備與所述第一組安設部的另一安設部不同的傾斜。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態樣,所述第一組安設部的各安設部之間的間距不同。
本發明的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的實施例的效果如下。
根據本發明的至少一個實施例,以受光部為準對稱設置複數個發光部,從而可檢測各種大小的玻璃。
根據本發明的至少一個實施例,以受光部為準對稱設置複數個發光部,從而可減少受光部的數量。
根據本發明的至少一個實施例,以受光部為準對稱設置複數個發光部,從而可簡化產品。
根據本發明的至少一個實施例,複數個發光部和受光部結合於軟電線,從而可容易適用於各種產品。
根據本發明的至少一個實施例,重疊發光區域檢測玻璃,從而可改善產品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110‧‧‧輸送盒/裝載裝置
111‧‧‧玻璃
120‧‧‧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
121~126、121’~126’‧‧‧安設部
130‧‧‧主控制部
140‧‧‧隔壁
141‧‧‧第一部分
142‧‧‧第二部分
143‧‧‧第三部分
144‧‧‧第四部分
HA‧‧‧外殼
HA1‧‧‧第一外殼
HA2‧‧‧第二外殼
LR、LR1‧‧‧受光部
LP‧‧‧發光部
LP1‧‧‧第一發光部
LP2‧‧‧第二發光部
LP3‧‧‧第三發光部
LP4‧‧‧第四發光部
LP5‧‧‧第五發光部
LP6‧‧‧第六發光部
LP11‧‧‧第十一發光部
LP12‧‧‧第十二發光部
LP13‧‧‧第十三發光部
LP14‧‧‧第十四發光部
LP15‧‧‧第十五發光部
LP16‧‧‧第十六發光部
LP21‧‧‧第二十一發光部
LP22‧‧‧第二十二發光部
LP23‧‧‧第二十三發光部
LP24‧‧‧第二十四發光部
LP25‧‧‧第二十五發光部
LP26‧‧‧第二十六發光部
W1、W2、W3‧‧‧間距
LRA‧‧‧受光軸
LPA‧‧‧發光軸
LPA1‧‧‧第一發光軸
LPA2‧‧‧第二發光軸
LPA3‧‧‧第三發光軸
LPA4‧‧‧第四發光軸
LPA5‧‧‧第五發光軸
LPA6‧‧‧第六發光軸
CP‧‧‧中心點
CL‧‧‧發光中心線
DR1‧‧‧第一方向
DR2‧‧‧第二方向
LN‧‧‧透鏡
LPST、LRST‧‧‧狹縫
LED‧‧‧發光元件
IS‧‧‧影像感測器
FL‧‧‧濾波器
L、D1、D2、D3、D4‧‧‧間距
1‧‧‧第一玻璃
2‧‧‧第二玻璃
3‧‧‧第三玻璃
4‧‧‧第四玻璃
5‧‧‧第五玻璃
6‧‧‧第六玻璃
7‧‧‧第七玻璃
8‧‧‧第八玻璃
9‧‧‧第九玻璃
10‧‧‧第十玻璃
11‧‧‧第十一玻璃
12‧‧‧第十二玻璃
13‧‧‧第十三玻璃
14‧‧‧第十四玻璃
15‧‧‧第十五玻璃
16‧‧‧第十六玻璃
17‧‧‧第十七玻璃
18‧‧‧第十八玻璃
19‧‧‧第十九玻璃
20‧‧‧第二十玻璃
21‧‧‧第二十一玻璃
22‧‧‧第二十二玻璃
LS、LS11~LS16、LS21~LS26‧‧‧光範圍
Set1‧‧‧第一套
Set2‧‧‧第二套
OL1、OL2‧‧‧重疊範圍
BS‧‧‧盲區
a11‧‧‧第十一傾斜角度
a12‧‧‧第十二傾斜角度
a13‧‧‧第十三傾斜角度
a14‧‧‧第十四傾斜角度
a15‧‧‧第十五傾斜角度
a16‧‧‧第十六傾斜角度
a21‧‧‧第二十一傾斜角度
a22‧‧‧第二十二傾斜角度
a23‧‧‧第二十三傾斜角度
a24‧‧‧第二十四傾斜角度
a25‧‧‧第二十五傾斜角度
a26‧‧‧第二十六傾斜角度
a31‧‧‧第三十一傾斜角度
a32‧‧‧第三十二傾斜角度
a33‧‧‧第三十三傾斜角度
a34‧‧‧第三十四傾斜角度
a35‧‧‧第三十五傾斜角度
a36‧‧‧第三十六傾斜角度
SD1‧‧‧第一相隔間距
SD2‧‧‧第二相隔間距
SD3‧‧‧第三相隔間距
CA‧‧‧軟電線
CA1‧‧‧第一面
CA2‧‧‧第二面
a‧‧‧絕緣物質
b‧‧‧開態樣
CV1‧‧‧第一模組固定部
CV2‧‧‧第二模組固定部
CV3‧‧‧第三模組固定部
第1圖為表示本發明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的一實施例的檢測裝置的一例的示意圖;第2圖為表示本發明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的一實施例的檢測演算法的一例的示意圖;第3圖為表示本發明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的一實施例的佈置的一例的示意圖;第4A圖及第4B圖為表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發光部和受光部的位置的一例的示意圖;第5A圖及第5B圖為表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發光部傾斜的一例的示意圖;第6圖為表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發光部的分解的一例的示意圖;第7圖為表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受光部的分解的一例的示意圖;第8圖為表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以一套構成的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的一例的示意圖;第9圖及第10圖為表示第8圖的光信號的光範圍的一例的示意圖;第11圖為表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以兩套構成的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的一例的示意圖;第12圖及第13圖為表示第11圖的光信號的光範圍的一例的示意圖;第14圖為表示在第一套與第二套之間產生的盲區的一例的示意圖; 第15A圖及第15B圖為表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接受的光譜的一例的示意圖;第16圖至第18圖為表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的根據間距變化的傾斜角度和光路徑的一例的示意圖;第19圖為表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功率與像素數之間的關係的一例的示意圖;第20A圖及第20B圖為表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的軟電線的一例的示意圖;第21圖至第23圖為表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軟電線與發光部相結合的一例的示意圖;第24圖為表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發光部結合於軟電線的狀態的一例的示意圖;第25圖為表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模組固定部的一例的示意圖;以及第26圖為表示在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以兩套構成的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之檢測感測器中設置模組固定部的一例的示意圖。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相同或相似的結構賦予相同的附圖標記,且省略重複的說明。對下面的說明中所用的結構的“模組”或“部”只是考慮說明書說明的便利混用的,其本身不具備相互區別的意思或作用。另外,在說明本說明書所公開的發明的過程中,若認為對相關已公開技術的具體說明有礙於對本發明的理解,則將省略其詳細說明。另外,附圖的作用只是幫助理解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實施例,而非由附圖限定本發明所揭露的技術思想,而且包括屬於本發明的思想及技術範圍的所有變更、均等物乃至替代物。
如第一、第二等表示順序的序數可用於說明各種結構,但結構不受術語的限制。所述術語的目的是區分一個結構和另一個結構。
一個結構“連接”或“接入”另一個結構是指直接連接或接入另一個結構或通過其他結構連接或接入。與此相反,一個結構與另一個結構“直接連接”或“直接接入”是指中間不存在其他結構。
在語意中沒有明顯的區別,則單數的記載包含複數的含義。
在本申請中,“包括”或“擁有”等術語表示存在說明書上記載的特徵、數目、步驟、動作、結構、部件或它們的組合,而非預先排除一個或以上的其他特徵、數目、步驟、動作、結構、部件或它們的組合的存在或附加可能性。
如第1圖所示,輸送盒(Cassette)110為矩形立體盒,一側面可開放。輸送盒(Cassette)110在內部可相隔設置至少一個以上的狹槽(Slot)。
輸送盒(Cassette)110可通過開放的一側面向狹槽(Slot)裝載至少一個以上的顯示器製造用玻璃(Glass)111。輸送盒(Cassette)110可根據顯示器製作用玻璃(Glass)111的大小採用不同的矩形立體盒的體積。
各種大小的顯示器製作用玻璃(Glass)111可裝載於具備不同體積的輸送盒(Cassette)110的狹槽中。輸送盒(Cassette)110可層疊顯示器製作用玻璃(Glass)111進行移送,以投入至複數個製程。
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在裝載有顯示器製作用玻璃(Glass)111之裝在裝置的一側面相隔一定間距而設。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可包括沿縱向延長的外殼HA(請參考第8圖及第11圖)、設置於外殼HA的受光部LR(請參考第8圖及第11圖)以及沿外殼HA的長度方向設置於外殼HA的複數個發光部LP。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可利用複數個發光部LP向裝載的顯示器製作用玻璃(Glass)111輸出光信號。光信號可被顯示器製作用玻璃(Glass)111的側面或邊緣反射並被受光部LR接受。對於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將在之後的內容中進行詳細說明。
主控制部130通過有線或無線方式與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電連接。主控制部130從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獲得信號供應並利用識別演算法進行分析。主控制部130可通過利用識別演算法分析所接受的光信號識別在裝載裝置的狹槽中是否裝載有顯示器製作用玻璃(Glass)111。
主控制部130可利用顯示部(圖中未顯示)表示裝載與否。主控制部130可在狹槽中裝載有顯示器製作用玻璃(Glass)111時,打開(turn on)綠色(Green)LED,而在未裝載時打開(turn on)紅色(Red)LED。另外, 主控制部130還可包括在裝載於狹槽的顯示器製作用玻璃(Glass)111低於所設定的基準範圍,則判定為不良率高並將其提示管理員的提示部。
在此,以在主控制部130設置顯示部為例進行了說明但非限制,也可在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上具備顯示部。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可在設置發光部LP或受光部LR的相反的側面設置顯示部。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可從主控制部130獲得分析光信號的判定資料在顯示部打開(turn on)綠色(Green)LED或紅色(Red)LED。
另外,在第1圖中圖示相互分離設置主控制部130和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的情況,但非限制,也可將主控制部130和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設計成一個。
如第2圖所示,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可根據設置間距檢測玻璃111的數式如下:
θ為以受光軸LRA為準層疊於裝載裝置110的狹槽的最後一張玻璃111能接受的受光最大角度。Y為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和層疊於裝載裝置110的狹槽的玻璃111之間的最大間距,X為表示以受光部LR為準的層疊於裝載裝置110的狹槽的最後一張玻璃111的設置間距。
Φ1=Φ.M [數式2]
Φ1為入光角度,Φ為通過設置於受光部LR的透鏡的前面接受的感知受光角度,可表示M透鏡倍率。
X1為受光路徑上層疊於裝載裝置110的玻璃111的偏離間距,Y為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與層疊於裝載裝置110的狹槽的玻璃111之間的最大設置間距,而Y1可展示層疊於裝載裝置110的狹槽的玻璃111可在物理上偏離的偏離間距。
L為以受光軸LRA為中心受光部LR的影像感測器可接受的間距,D為可表示決定根據透鏡的失真的受光路徑的常數。
當使用所述數式1至數式4時,即使相應狹槽(Slot)中的玻璃111偏離或裝載裝置110的位置扭曲或玻璃111彎曲,被玻璃111的側面或邊緣面反射回來的路徑可具備一定範圍。
可以所述數式為擠出將複數個產品整理成一個檢測方式,以此簡化產品。
如第3圖所示,外殼HA可形成為沿第一方向DR1延長的矩形立體盒。外殼HA可在面向裝載裝置110的一面整齊設置受光部LR和複數個發光部LP1至LP6。
受光部LR實際上可設置於外殼HA的中央。
發光部LP1至LP6的至少兩個以上可沿作為外殼HA的長度方向的第一方向設置於外殼HA。複數個發光部LP1至LP6可包括包含至少一個以上的發光部LP的第一組發光部LP1至LP3及包括至少一個以上的發光部LP的第二組發光部LP4至LP6。
第一組發光部LP1至LP3可相鄰於受光部LR的一側而設。第一組發光部LP1至LP3可包括第一發光部LP1至第三發光部LP3。第三發光部LP3可位於第二發光部LP2與受光部LR之間。在第二發光部LP2的一側設置有第一發光部LP1,而在另一側設置有第三發光部LP3。
第二發光部LP2與第三發光部LP3之間的間距W2可大於第三發光部LP3與受光部LR之間的間距W1。第一發光部LP1與第二發光部LP2之間的間距W3可大於第二發光部LP2與第三發光部LP3之間的間距W2。
受光部LR與第三發光部LP3之間的間距W1、第三發光部LP3與第二發光部LP2之間的間距W2以及第二發光部LP2與第一發光部LP1之間的間距W3可逐漸增加。
另外,受光部LR可具備延伸至外殼HA外部的受光軸LRA。受光軸可沿第二方向DR2延伸。受光軸LRA可以是與垂直方向DR1交叉的水平 方向DR2。在此,水平方向DR2可以是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面向裝載裝置110的方向。
各複數個發光部LP1至LP6可具備與受光軸LRA交叉的複數個發光軸LPA。第一發光部LP1可具備第一發光軸LPA1,第二發光部LP2可具備第二發光軸LPA2,而第三發光部LP3可具備第三發光軸LPA3。
第一發光軸LPA1和受光軸LRA構成的角度可大於第二發光軸LPA2和受光軸LRA構成的角度。第二發光軸LPA2和受光軸LRA構成的角度可大於第三發光軸LPA3和受光軸LRA構成的角度。因此,第一組發光部LP1至LP3從受光部LR的一側越遠發光部LP1至LP3之間的間距越大,與受光軸LRA構成的角度也越大。
第二組發光部LP4至LP6可相鄰於受光部LR的另一側而設。第二組發光部LP4至LP6可包括第四發光部LP4至第六發光部LP6。第四發光部LP4可位於第五發光部LP5與受光部LR之間。在第五發光部LP5的一側設置有第四發光部LP4,而在另一側設置有第六發光部LP6。
第四發光部LP4與第五發光部LP5之間的間距W2可大於第四發光部LP4與受光部LR之間的間距W1。第五發光部LP5與第六發光部LP6之間的間距W3可大於第四發光部LP4與第五發光部LP5之間的間距W2。
受光部LR與第四發光部LP4之間的間距W1、第四發光部LP4與第五發光部LP5之間的間距W2以及第五發光部LP5與第六發光部LP6之間的間距W3可逐漸增加。
另外,第四發光部LP4可具備第四發光軸LPA4,第五發光部LP5可具備第五發光軸LPA5,而第六發光部LP6可具備第六發光軸LPA6。
第六發光軸LPA6和受光軸LRA構成的角度可大於第五發光軸LPA5和受光軸LRA構成的角度。第五發光軸LPA5和受光軸LRA構成的角度可大於第四發光軸LPA4和受光軸LRA構成的角度。因此,第二組發光部LP4至LP6從受光部LR的一側越遠發光部LP之間的間距越大,向受光軸LRA傾斜的角度也越大。
以受光部LR為中心設置於受光部LR的一側的第一組發光部LP1至LP3和設置於受光部LR的另一側的第二組發光部LP4至LP6可對稱。即第三發光部LP3可與第四發光部LP4相互對稱,第二發光部LP2與第五發光軸LP5相互對稱,而第一發光部LP1與第六發光部LP6相互對稱。
因此,受光部LR可接受從複數個發光部LP1至LP6發出的光。
例如,可以是H=85mm、W=120mm、W1=32mm、W2=40mm、W3=48mm,而且,第一發光部LP1可傾斜約20度,第二發光部LP2可傾斜約10度,而第三發光部LP3可傾斜約5度。
在第3圖中圖示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相隔裝載裝置110一定間距而設的情況但非限制。隨著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和裝載裝置110的相隔間距的變化,第一組發光部LP1至LP3和第二組發光部LP4至LP6傾斜的角度也可改變。對此將在下面的內容中進行詳細說明。
如第4A圖所示,複數個發光部LP可各具備中心點CP。中心點CP可定義為發光部LP的光軸經過的位置。發光中心線CL可定義為連接複數個中心點CP的線。發光部LP可以發光中心線CL為準沿外殼HA的長度方向DR1對齊為一列。
另外,與受光軸LRA交叉的發光軸LPA可經過中心點CP。
如第4B圖所示,受光部LR可包括受光部LR的中心點。受光部LR的中心點可定義為經過受光部LR的光軸的位置。受光部LR的中心點可從發光中心線相隔h1並設置於外殼HA。因此,受光部LR可偏離對齊為一列的複數個發光部LP設置於外殼HA。
受光部LR接受複數個發光部LP輸出的光信號越多可檢測越寬的區域。即隨著光信號數量的增加,受光部LR的檢測區域變寬。
受光部LR因受光部LR的中心點偏離h1發光中心線設置,較之受光部LR的中心點位於發光中心線,可相對提高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的感應度。
即發光部LP所提供的光在被檢測物反射後被受光部LR接受,在此過程中,例如若玻璃基板彎曲或檢測物的大小相互不同則有可能發生干擾,但如上所述的受光部LR的結構即使發生干擾也能提高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的感應度。
作為另一例,發光部LP所提供的光在被非檢測物之位於檢測物後方的背景反射入射至受光部LR,而受光部LR的結構即使發生干擾也能提高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的感應度。
例如,受光部LR的中心點從發光中心線偏離的一定的範圍h1可以為3.30mm~3.44mm。
如第5A圖所示,受光部LR可具備延伸至外殼HA外部的受光軸LRA。
如第5B圖所示,受光軸LRA可從發光軸LPA傾斜。此時,受光軸LRA可以發光軸LPA為準具備約4.0度~4.5度的傾斜角度。
因受光軸LRA從發光軸LPA傾斜,從而較之受光軸LRA與發光軸LPA一致時,可相對提高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的感應度。
即發光部LP所提供的光在被檢測物反射後被受光部LR接受,在此過程中,例如若玻璃基板彎曲或檢測物的大小相互不同則有可能發生干擾,但如上所述的受光部LR的傾斜即使發生干擾也能提高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的感應度。
作為另一例,發光部LP所提供的光在被非檢測物之位於檢測物後方的背景反射入射至受光部LR,而受光部LR的傾斜即使發生干擾也能提高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的感應度。
受光部LR因受光部LR的中心點偏離發光中心線CL且受光軸LRA傾斜,從而在拓寬檢測區域的同時,可更準確地檢測顯示器製作用玻璃111的邊緣面。
如第6圖所示,發光部LP可包括發光元件LED、透鏡LN及狹縫LPST。
發光元件LED可設置於發光軸LPA上。發光元件LED可包括作為發光二極體的LED(Light-Emitting Diode)或作為有機發光二極體的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透鏡LN可設置於發光軸LPA上。透鏡LN可以不同角度折射從發光元件LED入射的光而提供給裝載於裝載裝置110的顯示器製作用玻璃111的邊緣面。
狹縫LPST可設置於發光元件LED與透鏡LN之間。狹縫LPST可定義為並排兩個面而形成的狹小的縫隙。狹縫LPST可通過狹小的縫隙限制從發光元件輸出的光的寬度。
如第7圖所示,受光部LR可包括狹縫LRST、透鏡LN及影像感測器IS。
狹縫LRST可設置於受光軸LRA上。狹縫LRST可使從顯示器製作用玻璃111的邊緣面反射的光通過。
透鏡LN可設置於受光軸LRA上。透鏡LN可設置於狹縫LRST與影像感測器IS之間。透鏡LN可將通過狹縫LRST接受的光收斂至影像感測器IS。
影像感測器IS可設置於受光軸LRA上。影像感測器IS可將經變化的光信號供應至主控制部130。
濾波器FL可設置於透鏡LN與影像感測器IS之間。濾波器FL對所接受的光進行濾波(FL)以去除扭曲或不必要的反射光。
如第8圖至第10圖所示,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可包括外殼HA1、HA2、受光部LR1及發光部LP。
外殼HA1、HA2可包括第一外殼HA1及第二外殼HA2。第一外殼HA1可在一側面具備複數個發光部LP11~LP16和受光部LR1。隔壁140可設置於受光部LR1和狹縫LRST的周邊。因隔壁140以一定高度圍繞狹縫LRST的周邊,從而可阻斷受光部LR1的周邊光流入受光部LR1。第二外殼HA2結合於第一外殼HA1的另一側面,以固定複數個發光部LP11~LP16和受光部LR1。
如第8圖所示,隔壁140可位於狹縫LRST的周圍。隔壁140圍繞狹縫LRST的周圍並在受光部LR1的前面突出。隔壁140可包括第一部分141、第二部分142、第三部分143及第四部分144。
第一部分141可位於狹縫LRST的上部。此時,第一部分141可從狹縫LRST相隔一定間距D1。第二部分142可位於狹縫LRST的下部。第二部分142可從狹縫LRST相隔一定間距D2。間距D2可與間距D1相同。第二部分142可與第一部分141相對。
第三部分143可在第一部分141的一端向第二部分142的一端延長。第四部分144可在第一部分141的另一端向第二部分142的另一端延長。第四部分144可與第三部分143相對。第三部分143可位於狹縫LRST的右側或左側。此時,第三部分143可從狹縫LRST相隔一定間距D3。第四部分144可位於狹縫LRST的左側或右側。此時,第四部分144可從狹縫LRST相隔一定間距D4。
間距D3、D4可大於間距D1、D2。因此,可以狹縫LRST為準向左右側擴展通過狹縫LRST的光的範圍。這是為使發光部LP提供的光更多地流入受光部LR。
如第9圖所示,外殼HA1可具備安設部121~126。外殼HA1可具備複數個安設部121~126。安設部121~126可提供供發光部LP安裝的基座。複數個安設部121~126可具備傾斜一定程度的基座,而該基座的角度可與前述或後述的發光部LP的發光軸LPA垂直。
在第9圖及第10圖中,將複數個顯示器製作用玻璃111表示為第一玻璃1至第十一玻璃11。
如第9圖及第10圖所示,複數個發光部LP可包括第十一發光部LP11至第十六發光部LP16。第十一發光部LP11至第十三發光部LP13可設置於受光部LR1的一側,而第十四發光部LP14至第十六發光部LP16可設置於受光部LR1的另一側。
第十一發光部LP11可具備可檢測第一玻璃1至第三玻璃3的光範圍LS11或照射角。
第十二發光部LP12可具備可檢測第三玻璃3及/或第四玻璃4或檢測第三玻璃3至第五玻璃5的光範圍LS12或照射角。
第十三發光部LP13可具備可檢測第四玻璃4至第六玻璃6的光範圍LS13或照射角。
第十四發光部LP14可具備可檢測第六玻璃6至第八玻璃8的光範圍LS14或照射角。
第十五發光部LP15可具備可檢測第八玻璃8及/或第九玻璃9或檢測第七玻璃7至第九玻璃9的光範圍LS15或照射角。
第十六發光部LP16可具備可檢測第九玻璃9至第十一玻璃11的光範圍LS16或照射角。
光範圍LS或照射角可稱為光信號。
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相互重疊第十一光範圍LS11至第十六光範圍LS16中的一部分檢測第一玻璃1至第十一玻璃11。
第十一發光部LP11至第十六發光部LP16重疊輸出第十一光範圍LS11至第十六光範圍LS16,以無遺漏地準確檢測裝載於裝載裝置110的狹槽的第一玻璃1至第十一玻璃11。
第十二光範圍LS12和第十三光範圍LS13重疊的重疊範圍OL2可大於第十一光範圍LS11和第十二光範圍LS12重疊的重疊範圍OL1。即重疊的光範圍LS越接近受光部LR1變得越寬。
設置於受光部LR1兩側的第十三發光部LP13和第十四發光部LP14相互重疊第十三光範圍LS13和第十四光範圍LS14,以準確檢測設置於對應於受光部LR1的區域的第五玻璃5至第七玻璃7。
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通過重疊光範圍LS,即使在裝載於裝載裝置110的顯示器製作用玻璃111彎曲或沒有準確排列於狹槽時,也可準確檢測顯示器製作用玻璃111。
如第11圖至第13圖所示,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可以多套構成。各多套可包括複數個發光部LP及受光部LR。多套以第一套Set1和第二套Set2進行說明。
第一、二套Set1、Set2可檢測裝載於裝載裝置110的複數個顯示器製作用玻璃111。在第12圖及第13圖中,將複數個顯示器製作用玻璃111表述為第一玻璃1至第二十二玻璃22。
如第11圖所示,隔壁140可位於狹縫LRST的周圍。隔壁140圍繞狹縫LRST的周圍並在受光部LR1的前面突出。隔壁140可包括第一部分141、第二部分142、第三部分143及第四部分144。
第一部分141可位於狹縫LRST的上部。此時,第一部分141可從狹縫LRST相隔一定間距D1。第二部分142可位於狹縫LRST的下部。第二部分142可從狹縫LRST相隔一定間距D2。間距D2可與間距D1相同。第二部分142可與第一部分141相對。
第三部分143可在第一部分141的一端向第二部分142的一端延長。第四部分144可在第一部分141的另一端向第二部分142的另一端延長。第四部分144可與第三部分143相對。第三部分143可位於狹縫LRST的右側或左側。此時,第三部分143可從狹縫LRST相隔一定間距D3。第四部分144可位於狹縫LRST的左側或右側。此時,第四部分144可從狹縫LRST相隔一定間距D4。
間距D3、D4可大於間距D1、D2。因此,可以狹縫LRST為準向左右側擴展通過狹縫LRST的光的範圍。這是為使發光部LP提供的光更多地流入受光部LR。
如第12圖所示,外殼HA1可具備安設部121~126、121’~126’。外殼HA1可具備複數個安設部121~126、121’~126’。安設部121~126、121’~126’可提供供發光部LP安裝的基座。複數個安設部121~126可具備傾斜一定程度的基座,而該基座的角度可與前述或後述的發光部LP的發光軸LPA垂直。
第一受光部LR1到安設部124的間距可小於安設部124到安設部125的間距。安設部125到安設部126的間距可大於安設部124到安設部125的間距。
安設部126的傾斜度可大於安設部125的傾斜度,而安設部125的傾斜度可大於安設部124的傾斜度。即安設部121~126、121’~126’的傾斜度離第一受光部LR1或第二受光部LR2越遠變得越寬。
安設部126和安設部121'整體上可呈V字形狀。它們或他們的基座的傾斜度可以相同。安設部121~126、121’~126’上可放置或設置發光部LP。
如第11圖及第12圖所示,在第一套Set1中,複數個發光部LP可包括第十一發光部LP11至第十六發光部LP16。第十一發光部LP11至第十三發光部LP13可設置於第一受光部LR1的一側,而第十四發光部LP14至第十六發光部LP16可設置於第一受光部LR1的另一側。
在第二套Set2中,複數個發光部LP可包括第二十一發光部LP21至第二十六發光部LP26。第二十一發光部LP21至第二十三發光部LP23可設置於第二受光部LR2的一側,而第二十四發光部LP24至第二十六發光部LP26可設置於第二受光部LR2的另一側。
如第12圖及第13圖所示,第二十一發光部LP21可具備可檢測第十二玻璃12至第十四玻璃14的光範圍LS21或照射角。
第二十一發光部LP21可設置於第十五發光部LP15與第十六發光部LP16之間。第二十一發光部LP21的光軸可與第十六發光部LP16的光軸相互交叉。
第二十二發光部LP22可具備可檢測第十四玻璃14及/或第十五玻璃15或檢測第十四玻璃14至第十六玻璃16的光範圍LS22或照射角。
在第二十一發光部LP21與第二十二發光部LP22之間可設置第十六發光部LP16。
第二十三發光部LP23可具備可檢測第十五玻璃15至第十七玻璃17的光範圍LS23或照射角。
第二十四發光部LP24可具備可檢測第十七玻璃17至第十九玻璃19的光範圍LS24或照射角。
第二十五發光部LP25可具備可檢測第十九玻璃19及/或第二十玻璃20或檢測第十八玻璃18至第二十玻璃20的光範圍LS25或照射角。
第二十六發光部LP26可具備可檢測第二十玻璃20至第二十二玻璃22的光範圍LS26或照射角。
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相互重疊第十一光範圍LS11至第二十六光範圍LS26中的一部分檢測第一玻璃1至第二十二玻璃22。
因此,可無遺漏地準確檢測裝載於裝載裝置110的狹槽的第一玻璃1至第十一玻璃11。
第十二光範圍LS12和第十三光範圍LS13重疊的重疊範圍可大於第十一光範圍LS11和第十二光範圍LS12重疊的重疊範圍。即重疊的光範圍越接近第一受光部LR1變得越寬。
或第二十二光範圍LS22和第二十三光範圍LS23重疊的重疊範圍可大於第二十一光範圍LS21和第二十二光範圍LS22重疊的重疊範圍。即重疊的光範圍越接近第二受光部LR2變得越寬。
相互重疊設置於第一受光部LR1的兩側的第十三發光範圍LS13和第十四發光範圍LS14,以準確檢測設置於對應於第一受光部LR1的區域的第五玻璃5至第七玻璃7。
相互重疊設置於第二受光部LR2的兩側的第二十三發光範圍LS23和第二十四發光範圍LS24,以準確檢測設置於對應於第二受光部LR2的區域的第十六玻璃16至第十八玻璃18。
如第14圖所示,當第一套Set1的第十六發光部LP16和第二套Set2的第二十一發光部LP21的光軸不想和交叉時,有可能產生盲區BS。
若這樣存在盲區BS,則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無法檢測設置於盲區BS的顯示器製作用玻璃(Glass)111。
為了消除所述盲區BS,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在第一套Set1的第十五發光部LP15與第十六發光部LP16之間設置第二套Set2的第二十 一發光部LP21,在第二套Set2的第二十一發光部LP21與第二十二發光部LP22之間設置第一套Set1的第十六發光部LP16。
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使第一套Set1的第十六發光部LP16和第二套Set2的第二十一發光部LP21的光軸相互交叉,以消除第一套Set1與第二套Set2之間邊界區域的盲區BS。
因此,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可無遺漏地準確檢測裝載於裝載裝置110的狹槽的顯示器製造用玻璃(Glass)111。
另外,即使在裝載於裝載裝置110的顯示器製作用玻璃111彎曲或沒有準確排列於狹槽時,也可更準確檢測顯示器製作用玻璃111。
第15A圖為發光軸LPA和受光軸LRA為如第5A圖那樣水準時的影像。當以發光軸LPA和受光軸LRA為水準時,有可能產生玻璃基板之外的背景光。
因背景光的存在,無法準確檢測顯示器製造用玻璃111的側面或邊緣面,而且還有可能無法讀取。
第15B圖為受光軸LRA如第5B圖那樣傾斜一定角度時的影像。可更準確地檢測裝載於裝載裝置110的狹槽的顯示器製造用玻璃111的側面或邊緣面。
如第16圖至第18圖所示,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可與裝載裝置110相隔一定間距SD設置。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根據與裝載裝置110相隔的間距SD改變發光部LP的傾斜角度。
如第16圖所示,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可與裝載裝置110相隔第一相隔間距SD1設置。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可包括第一發光部LP1至第六發光部LP6。第一發光部LP1至第三發光部LP3可設置於受光部LR的一側,而第四發光部LP4至第六發光部LP6可設置於受光部LR的另一側。
在此,傾斜角度可定義為發光軸LPA和受光軸LRA構成的角度。
第一發光部LP1可具備第十一傾斜角度a11。第二發光部LP2可具備較之第十一傾斜角度a11小的第十二傾斜角度a12。第三發光部LP3可具備較之第十二傾斜角度a12小的第十三傾斜角度a13。
第四發光部LP4可具備第十四傾斜角度a14。第十四傾斜角度a14和第十三傾斜角度a13的絕對值相同並可以受光軸LRA為準對稱。第五發光部LP5可具備第十五傾斜角度a15。第十五傾斜角度a15和第十二傾斜角度a12的絕對值相同並可以受光軸LRA為準對稱。第六發光部LP16可具備第十六傾斜角度a16。第十六傾斜角度a16和第十一傾斜角度a11的絕對值相同並可以受光軸LRA為準對稱。
如第17圖所示,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可與裝載裝置110相隔第二相隔間距SD2設置。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可包括第一發光部LP1至第六發光部LP6。第一發光部LP1至第三發光部LP3可設置於受光部LR的一側,而第四發光部LP4至第六發光部LP6可設置於受光部LR的另一側。
第一相隔間距SD1(請參考第16圖)可大於第二相隔間距SD2。第二十一傾斜角度a21對應於第十一傾斜角度a11(請參考第16圖),可大於第十一傾斜角度a11。第二十二傾斜角度a22對應於第十二傾斜角度a12(請參考第16圖),可大於第十二傾斜角度a12。第二十三傾斜角度a23對應於第十三傾斜角度a13,可大於第十三傾斜角度a13。
如第18圖所示,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可與裝載裝置110相隔第三相隔間距SD3設置。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可包括第一發光部LP1至第六發光部LP6。第一發光部LP1至第三發光部LP3可設置於受光部LR的一側,而第四發光部LP4至第六發光部LP6可設置於受光部LR的另一側。
第一發光部LP1可具備第三十一傾斜角度a31。第二發光部LP2可具備較之第三十一傾斜角度a31小的第三十二傾斜角度a32。第三發光部LP3可具備較之第三十二傾斜角度a32小的第三十三傾斜角度a33。在此,第三十一傾斜角度a31至第三十三傾斜角度a33可定義為發光部LP之各發光軸LPA與受光軸LRA構成的角度。
第四發光部LP4可具備第三十四傾斜角度a34。第三十四傾斜角度a34和第三十三傾斜角度a33的絕對值相同並可以受光軸LRA為準對稱。第五發光部LP5可具備第三十五傾斜角度a35。第三十五傾斜角度a35和第三十二傾斜角度a32的絕對值相同並可以受光軸LRA為準對稱。第六發光部LP6可具備第三十六傾斜角度a36。第三十六傾斜角度a36和第三十一傾斜角度a31的絕對值相同並可以受光軸LRA為準對稱。
如第17圖及第18圖所示,第二相隔間距SD2可大於第三相隔間距SD3。第三十一傾斜角度a31對應於第二十一傾斜角度a21,可大於第二十一傾斜角度a21。第三十二傾斜角度a32對應於第二十二傾斜角度a22,可大於第二十二傾斜角度a22。第三十三傾斜角度a33對應於第二十三傾斜角度a23,可大於第二十三傾斜角度a23。
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根據與裝載裝置110相隔的間距SD改變發光部LP的傾斜角度。即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與裝載裝置110相隔的間距越短發光部LP的傾斜角度越大。
另外,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根據發光部LP與受光部LR之間的間距改變發光部LP的傾斜角度。即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的發光部LP離受光部LR的間距越大發光部LP的傾斜角度越大。
例如,在SD2=80~90mm的情況下,可具有如第3圖所示的W、W1、W2、W3及角度a21~a26的值。
作為另一例,在SD1=105mm左右的情況下,可以為W1=32mm、W2=40mm、W3=53mm,a11=約20度,a12=約10度,a13=約5度。
作為另一例,在SD3=55mm左右的情況下,可以為W1=32mm、W2=40mm、W3=53mm,a31=約25度,a32=約15度,a33=約10度。
即a11、a21、a31可根據間距SD1、SD2、SD3在20至25度範圍內改變,a12、a22、a32可根據間距SD1、SD2、SD3在10至15度範圍內變化,而a13、a23、a33可根據間距SD1、SD2、SD3在5至10度範圍內變化。
如上所述,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根據裝載裝置110與相隔間距SD或受光部LR與發光部LP之間的間距改變發光部LP的傾斜角度,從而在進行更準確的檢測的同時,可擴大檢測區域。
如第19圖表示影像感測器的輸入或輸出信號和像素數的關係。垂直方向可表示輸入或輸出功率(Power,W),而水平方向可表示像素數(Pixel Number)。在第19圖中可以定量圖表的形式觀察如第15圖所示之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的效果。
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可包括軟電線CA。第20A圖表示軟電線CA的斜視圖,而第20B圖表示軟電線CA的第二面CA2。
軟電線CA可包括具備一定寬度和長度的第一面CA1以及與第一面CA1相隔的第二面CA2。
軟電線CA的末端電連接於可整體上控制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的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的PCB或電連接於主控制部130。
在軟電線CA的末端與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的PCB之間及軟電線CA的末端與主控制部130之間可設置有至少一個以上的模組PCB。
在軟電線CA的第一面CA1與第二面CA2之間,可通過至少一個電線設置有導電性好的物質。在軟電線CA的第一面CA1和第二面CA2可包括可絕緣電線的絕緣物質a。在軟電線CA的第一面CA1和第二面CA2可圍繞電線設置。
軟電線CA的第二面CA2可包括可將電線開放至外部的開態樣b。開態樣b可與軟電線CA具備實際上相同的寬度和一定的長度。開態樣b可在軟電線CA的第二面CA2設置複數個。複數個開態樣b可維持一定的間距設置。
開態樣b可彎曲中央區域與複數個發光部LP或受光部LR結合。詳細說明將結合第21圖至第23圖進行。
如第21圖表示軟電線CA彎曲前的狀態。在軟電線CA的第二面CA2可以一定間隔設置開態樣b。開態樣b可將至少一個以上的電線開放至外部。
複數個發光部LP可在軟電線CA的第二面CA2相隔設置。在第21圖中以一個發光部LP為中心進行說明。
如第22圖表示軟電線CA彎曲插入發光部LP的過程。軟電線CA的開態樣b可以作為一側端和另一側端的中間區域的中央線為中心折疊或彎曲。即開態樣b可折疊成“□”或“□”的形狀。開態樣b以“□”或“□”的形狀插入發光部LP內部結合。
如第23圖表示軟電線CA彎曲插入發光部LP進行結合。因彎曲的開態樣b插入發光部LP內部結合,從而使軟電線CA和發光部LP電連接。
如上所述,軟電線CA將彎曲第二面CA2的開態樣b插入發光部LP,從而容易結合至發光部LP或受光部LR或分離。
另外,軟電線CA將彎曲第二面CA2的開態樣b插入發光部LP,從而可簡化結合軟電線CA和發光部LP的製程。例如,可去除作為結合軟電線CA和發光部LP的製程中之一個的焊接。
另外,因可通過肉眼觀察軟電線CA與發光部LP之間的結合與否,從容在減少產品的不良率的同時,可進一步縮短產品的檢測時間。
如第24圖所示,複數個發光部LP可在軟電線CA的第二面CA2以一定間距相隔設置。
複數個軟電線CA的開態樣b(請參考第23圖)各被折疊插入複數個發光部LP的下端。複數個發光部LP可在下端插入軟電線CA的開態樣b依次結合。
複數個發光部LP可包括第一發光部LP至第六發光部LP。第一發光部LP至第六發光部LP結合於軟電線CA的開態樣b,且實際上可以相同的間隔相隔。例如,第二發光部LP與第三發光部LP之間的間距D1大致上與第三發光部LP和第四發光部LP之間的間距D2相同。
如第25圖所示,第一發光部LP1至第三發光部LP3結合於軟電線CA的開態樣b(請參考第23圖),且實際上可以相同的間隔相隔。在第一發光部LP1至第三發光部LP3之間可設置有模組固定部CV1、CV2。
模組固定部CV可包括第一模組固定部CV1和第二模組固定部CV2。第一模組固定部CV1可設置於第一發光部LP1與第二發光部LP2之間。第二模組固定部CV2可設置於第二發光部LP2與第三發光部LP3之間。
第一模組固定部CV1結合於第一發光部LP1的一側和第二發光部LP2的另一側,以在維持第一發光部LP1與第二發光部LP2之間的間距的同時對其進行固定。第二模組固定部CV2結合於第二發光部LP2的一側和第三發光部LP3的另一側,以在維持第二發光部LP2與第三發光部LP3之間的間距的同時對其進行固定。
第一模組固定部CV1和第二模組固定部CV2可具備小於發光部LP的寬度的寬度,且可具備與軟電線CA的寬度大致相同或大的寬度。
第一模組固定部CV1和第二模組固定部CV2沿電線CA的長度方向設置並具備相互不同的長度。例如,第一模組固定部CV1可具備小於第二模組固定部CV2的長度。因此,第一發光部LP1與第二發光部LP2之間的間距可小於第二發光部LP2與第三發光部LP3之間的間距。
在第26圖中說明如第12圖所示之在由第一套Set1和第二套Set2構成的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120中的部分發光部LP。
如第26圖所示,第十四發光部LP14、第十五發光部LP15、第二十一發光部LP21及第十六發光部LP16結合於軟電線CA的開態樣b且以不同間隔相隔。
可在第十四發光部LP14與第十五發光部LP15之間設置第一模組固定部CV1,可在第十五發光部LP15和第二十一發光部LP21之間設置第二模組固定部CV2,而可在第二十一發光部LP21與第十六發光部LP16之間設置第三模組固定部CV3。
第一模組固定部CV1的長度可大於第二模組固定部CV2的長度,而第二模組固定部CV2的長度可大於第三模組固定部CV3的長度。
複數個發光部LP以一定間距結合於軟電線CA的開態樣b,並可利用模組固定部CV改變發光部LP之間的間距。通過所述構成可容易適用於各種產品。
所述說明的本發明某些實施例或其他實施例不是相互排斥或區別的。所述說明的本發明某些實施例或其他實施例其各結構或功能可並用或組合。
所述詳細說明在所有態樣不是限制性的而是示例性的,本發明的範圍應取決於對所附申請專利範圍的合理的解釋,而與本發明均等範圍內的所有變更都屬於本發明。

Claims (15)

  1. 一種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包括:一外殼;一受光部,設置於所述外殼;以及複數個發光部,沿著所述外殼的一個方向設置於所述外殼;所述複數個發光部包括:一第一組發光部,相鄰於所述受光部的一側而設;以及一第二組發光部,相鄰於所述受光部的另一側而設並以所述受光部為中心與所述第一組發光部對稱;所述受光部具備在所述外殼向所述外殼的外部延伸的受光軸;所述複數個發光部具備各與所述受光軸交叉的複數個發光軸,其中,所述第一組發光部包括:一第一發光部;以及一第二發光部,位於所述第一發光部與所述受光部之間。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其中,所述第一發光部和所述第二發光部的間距大於所述受光部和所述第二發光部的間距。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其中,所述第一發光部具備一第一發光軸;所述第二發光部具備一第二發光軸;所述第一發光軸和所述受光軸構成的角度大於所述第二發光軸和所述受光軸構成的角度。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其中,所述受光軸從對所述外殼的一個方向的法線傾斜。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其中,所述複數個發光部沿所述外殼的一個方向對齊為一列,而所述受光部從所述一列偏離。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其中,所述受光部包括:一影像感測器,位於所述受光軸上;一狹縫,形成於所述受光軸上;以及一透鏡,位於所述影像感測器與所述狹縫之間。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其中,所述受光部包括位於所述透鏡與所述影像感測器之間的一濾波器。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其中,所述外殼包括形成於所述狹縫周圍的一隔壁。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其中,所述隔壁在所述受光部的前面突出並圍住所述狹縫的周圍。
  1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其中,所述隔壁包括:一第一部分,與所述狹縫相隔並沿所述狹縫的長度方向延長,位於所述狹縫的上部;一第二部分,與所述狹縫相隔並沿所述狹縫的長度方向延長,位於所述狹縫的下部;以及一第三部分,從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向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延長;從所述狹縫到所述第一部分或所述第二部分的間距小於從所述狹縫到所述第三部分的間距。
  1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其中,所述發光部包括:一發光元件,位於所述發光軸上;一透鏡,位於所述發光軸上;以及一狹縫,形成於所述發光元件與所述透鏡之間。
  1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進一步包括:一第一受光部,設置於所述外殼;一第二受光部,與所述第一受光部相隔而設;以及複數個發光部,從所述第一受光部向所述第二受光部依次而設;所述複數個發光部中的至少一個具備與所述第一受光部的受光軸交叉的發光軸;所述複數個發光部中的至少另一個具備與所述第二受光部的受光軸交叉的發光軸。
  1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其中,具備與所述第一受光部的受光軸交叉的發光軸的複數個發光部中的至少一個,較之具備與所述第二受光部的受光軸交叉的發光軸的複數個發光部中的至少另一個離所述第二受光部更近。
  1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其中,所述外殼包括供所述複數個發光部安設的複數個安設部;所述複數個安設部包括:一第一組安設部,相鄰於所述受光部的一側而設;以及一第二組安設部,相鄰於所述受光部的另一側而設並以所述受光部為中心與所述第一組安設部對稱;所述第一組安設部中的一個安設部具備與所述第一組安設部的另一安設部不同的傾斜。
  1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其中,所述第一組安設部的各安設部之間的間距不同。
TW106126761A 2016-08-17 2017-08-08 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 TWI6577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60104291A KR101701419B1 (ko) 2016-08-17 2016-08-17 반사형 이미지 검출 센서
??10-2016-0104291 2016-08-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0850A TW201820850A (zh) 2018-06-01
TWI657700B true TWI657700B (zh) 2019-04-21

Family

ID=58154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6761A TWI657700B (zh) 2016-08-17 2017-08-08 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553685B2 (zh)
KR (1) KR101701419B1 (zh)
CN (2) CN111664876B (zh)
TW (1) TWI6577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95401B1 (ko) * 2017-05-24 2018-09-06 주식회사 오토닉스 센서
IT201700109596A1 (it) 2017-09-29 2019-03-29 Omron Tateisi Electronics Co Metodo per il funzionamento di una barriera di sicurezza e barriera di sicurezza.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03581A (ja) * 2001-01-15 2002-10-18 Vtek:Kk パネル検査装置及びパネル検査方法
US7551274B1 (en) * 2007-02-28 2009-06-23 Lite Sentry Corporation Defect detection lighting system and methods for large glass sheets
KR20100026619A (ko) * 2008-09-01 2010-03-10 삼성코닝정밀유리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용 평판 유리 검사 장치 및 그 방법
KR20120057090A (ko) * 2010-11-26 2012-06-05 주식회사 오토닉스 카세트 내의 평판 디스플레이용 기판 유무 및 파손 여부 검사 장치
KR20120059819A (ko) * 2010-12-01 2012-06-11 전자부품연구원 광응용 센서 모듈
CN203965344U (zh) * 2013-02-26 2014-11-26 康宁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探测表面不连续缺陷的光学检查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52354B2 (zh) * 1974-07-31 1981-12-11
JPS5728128Y2 (zh) * 1976-07-24 1982-06-18
JPS5553842U (zh) * 1978-10-06 1980-04-11
JPH0459429A (ja) * 1990-06-28 1992-02-26 Toshiba Corp ユニットクーラ
JP2875741B2 (ja) * 1994-06-01 1999-03-31 三ツ星ベルト株式会社 光学式張力測定装置
JPH11241917A (ja) * 1998-02-26 1999-09-07 Kawasaki Steel Corp 板形状の検出方法および装置
JP3789757B2 (ja) * 2001-01-22 2006-06-28 小糸工業株式会社 物体検出装置
JP3625066B2 (ja) * 2003-03-14 2005-03-0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光電センサ
US7102123B2 (en) * 2003-10-28 2006-09-05 Avago Technologies Ecbu Ip (Singapore) Pte. Ltd. Reflective imaging encoder
KR100658520B1 (ko) * 2005-08-08 2006-12-15 김종신 기판 감지장치
JP5185756B2 (ja) * 2008-10-01 2013-04-17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基板検出装置および方法
JP5471778B2 (ja) * 2010-04-28 2014-04-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位置検出機能付き機器
JP5327302B2 (ja) * 2011-10-12 2013-10-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反射型センサ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10077B2 (ja) * 2011-12-27 2016-04-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検出装置、安全装置およびロボット装置
JP6003121B2 (ja) * 2012-03-15 2016-10-0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反射型光電センサ
JP5964661B2 (ja) * 2012-06-04 2016-08-03 株式会社キーエンス 光学センサ
US9733122B2 (en) * 2012-12-20 2017-08-15 Alpha Corporation Photosensor lens including a purality of convex lens surface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03581A (ja) * 2001-01-15 2002-10-18 Vtek:Kk パネル検査装置及びパネル検査方法
US7551274B1 (en) * 2007-02-28 2009-06-23 Lite Sentry Corporation Defect detection lighting system and methods for large glass sheets
KR20100026619A (ko) * 2008-09-01 2010-03-10 삼성코닝정밀유리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용 평판 유리 검사 장치 및 그 방법
KR20120057090A (ko) * 2010-11-26 2012-06-05 주식회사 오토닉스 카세트 내의 평판 디스플레이용 기판 유무 및 파손 여부 검사 장치
KR20120059819A (ko) * 2010-12-01 2012-06-11 전자부품연구원 광응용 센서 모듈
CN203965344U (zh) * 2013-02-26 2014-11-26 康宁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探测表面不连续缺陷的光学检查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64293B (zh) 2020-07-07
KR101701419B1 (ko) 2017-02-02
JP2018028539A (ja) 2018-02-22
CN111664876B (zh) 2022-07-12
TW201820850A (zh) 2018-06-01
CN111664876A (zh) 2020-09-15
JP6553685B2 (ja) 2019-07-31
CN107764293A (zh) 2018-03-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03845B2 (en) Optical touch input system and method of establishing reference in the same
EP2511801B1 (en) Optical touch screen
JP5552296B2 (ja) 光学式タッチ装置及び遮光物の位置検出方法
US7689381B2 (en) Sensing system
US8803846B2 (en) Method for detecting touch and optical touch sensing system
US8135561B2 (en) Sensing system
KR102649441B1 (ko) 표시 장치
EP2700973B1 (en) Sensor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osition sensing
TWI657700B (zh) 反射型影像檢測感測器
US20140226084A1 (en) Mounting Systems for Modular Position Sensing Systems
US20170038913A1 (en) Light source assembly of optical touch device
JP2011081740A (ja) 光式タッチパネル
KR20160141304A (ko) 힘 센서 모듈과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I518575B (zh) 光學觸控模組
JP2018044858A (ja) ロボットのハンド部の傾き検査装置及びその傾き検査方法
US20150193081A1 (en) Sensing electrode and sensing electrode unit
CN108931819B (zh) 传感器
WO2019151060A1 (ja) センサ装置
WO2019151061A1 (ja) センサ装置
TWM429140U (en) Optical touch mod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