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57226B - 兩相流熱傳結構 - Google Patents

兩相流熱傳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57226B
TWI657226B TW106146538A TW106146538A TWI657226B TW I657226 B TWI657226 B TW I657226B TW 106146538 A TW106146538 A TW 106146538A TW 106146538 A TW106146538 A TW 106146538A TW I657226 B TWI657226 B TW I65722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exchanger
heat sink
evaporator
s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465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0808A (zh
Inventor
高百齡
陳旦軍
李國輝
Original Assignee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465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57226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72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7226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308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0808A/zh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種兩相流熱傳結構,係包含至少一蒸發器,內部具有一蒸發腔填充有一第一工作介質;至少一蒸發器管體,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連通該至少一蒸發器形成該第一工作介質的迴路,並該第一、二端之間具有一冷凝段;至少一散熱器;至少一散熱器管體,具有一吸熱段,該至少一散熱器管體連接該至少一散熱器,且該至少一散熱器管體內設有一第二工作介質;及至少一熱交換器,具有一第一側面及一第二側面供該蒸發器管體的冷凝段及該散熱器管體的吸熱段貼設。

Description

兩相流熱傳結構
本發明係有關於散熱領域,特別指一種可縮小換熱面積及縮短傳熱路徑且增加換熱效率的兩相流熱傳結構。
一般常用的電子產品散熱技術是風扇和散熱鰭片,然而隨著電子技術發展,高功率產生的熱通量也跟著攀升。兩相流熱傳技術開始被應用在高熱通量的產品或環境散熱,由於相變化的理論熱通量可以達到50W/cm2以上,且不需額外電力,所以兩相流熱傳技術有熱移及節能的特性。
目前的兩相流熱傳技術有回路式熱管(Loop Heat Pipe,LHP)、毛細泵環路系統(Capillary Porous Loop,CPL)與兩相熱虹吸迴路系統(Two-Phase Loop Thermosyphon,LTS)等,兩相流熱傳技術的裝置通常包含有一蒸發器結合一散熱器並兩者間由一蒸氣管及一液體管連接組成一封閉式環路,藉由該蒸氣管將熱從該蒸發器傳遞至遠端的散熱器以達到散熱目的。
然而,目前的兩相流熱傳技術的冷凝器以一風扇冷卻降溫,而風扇冷卻降溫除了所需要的換熱面積較大而必須佔據系統內的較大空間,習知的蒸氣管及液體管的傳熱路徑也較長,蒸氣管及液體管內的工作介質無法快速回流,導致換熱效率不佳。因此,如何應用系統空間來滿足散熱器的換熱需求或者超越風扇的換熱效率係為本領域所要努力的方向。
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提供可縮小換熱面積或縮短蒸氣管及冷凝管傳熱路徑的一種兩相流熱傳結構。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提供可增加換熱效率的一種兩相流熱傳結構。
為達成上述之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兩相流熱傳結構,係包含:至少一蒸發器,內部具有一蒸發腔,該蒸發腔設有一第一工作介質;至少一蒸發器管體,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一、二端連通該至少一蒸發器形成該第一工作介質的迴路,並該第一、二端之間具有一冷凝段;至少一散熱器;至少一散熱器管體,具有一吸熱段,該至少一散熱器管體連接該至少一散熱器,且該至少一散熱器管體內設有一第二工作介質;及至少一熱交換器,具有一第一側面及一第二側面供該蒸發器管體的冷凝段及該散熱器管體的吸熱段貼設。
藉由本發明此設計,透過集中在該蒸發器管體的冷凝段的一個熱交換器,或多個熱交換器彼此相互堆疊組合,並透過該散熱器管體快速將熱傳遞至散熱器進行散熱,可達到縮小換熱面積及縮短傳熱路徑同時增加換熱效率的功效。
1‧‧‧兩相流熱傳結構
11、11a‧‧‧蒸發器、第一蒸發器
111‧‧‧蒸發腔
11b‧‧‧第二蒸發器
13‧‧‧蒸發器管體、第一蒸發器管體
131、131a‧‧‧第一端
132、132a‧‧‧第二端
133、133a‧‧‧冷凝段
134、134a‧‧‧蒸氣段
135、135a‧‧‧液體段
136‧‧‧毛細結構
13b‧‧‧第二蒸發器管體
15‧‧‧散熱器、第一散熱器
151‧‧‧冷凝腔
152‧‧‧泵浦
17‧‧‧熱交換器、第一熱交換器
171、171a‧‧‧第一側面
172、172a‧‧‧第二側面
1711、1711a‧‧‧第一凹槽
1721、1721a‧‧‧第二凹槽
1731‧‧‧第三凹槽
1741‧‧‧第四凹槽
19、19a‧‧‧散熱器管體、第一散熱器管體
191、191a‧‧‧吸熱段
192‧‧‧第三端
193‧‧‧第四端
19b‧‧‧第二散熱器管體
下列圖式之目的在於使本發明能更容易被理解,於本文中會詳加描述該些圖式,並使其構成具體實施例的一部份。透過本文中之具體實施例並參考相對應的圖式,俾以詳細解說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並用以闡述發明之作用原理。第1A圖係為本發明兩相流熱傳結構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第1B圖係為本發明兩相流熱傳結構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另一視角;第1C圖係為本發明兩相流熱傳結構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 第1D圖係為本發明兩相流熱傳結構之第一實施例之蒸發器與蒸發器管體剖視圖;第2A圖係為本發明兩相流熱傳結構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第2B圖係為本發明兩相流熱傳結構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第3A圖係為本發明兩相流熱傳結構之第三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第3B圖係為本發明兩相流熱傳結構之第三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另一視角;第4A圖係為本發明兩相流熱傳結構之第四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第4B圖係為本發明兩相流熱傳結構之第四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第5A圖係為本發明兩相流熱傳結構之第五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第5B圖係為本發明兩相流熱傳結構之第五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另一視角;第6A圖係為本發明兩相流熱傳結構之第五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第6B圖係為本發明兩相流熱傳結構之第五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另一視角。
本發明之上述目的及其結構與功能上的特性,將依據所附圖式之較佳實施例予以說明。
請參考第1A、1B、1C及1D圖,係為本發明兩相流熱傳結構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及立體分解圖另一視角及立體組合圖及蒸發器與蒸發器管體剖視圖,如圖所示,本發明所述兩相流熱傳結構1係包含至少一蒸發器、至少一蒸發器管體、至少一散熱器、至少一熱交換器及至少一散熱器管體。在本實施例中係表示為一個蒸發器11、一個蒸發器管體13、一個散熱器15、一個熱交換器17、一個散熱器管體19,但是不侷限於此,其他的一些變異實施如後所述。
該蒸發器11內部具有一蒸發腔111,該蒸發腔111設有一第一工作介質,該第一工作介質為高比熱係數的液體。該蒸發器11係用以貼設一發熱源(未繪示),並從該發熱源吸收熱。在本實施例中,該蒸發器11係表示為一方型板體,但並不侷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該蒸發器11也可以表示為管徑大於該蒸發器管體13的管型蒸發器,本發明並不侷限該蒸發器11的形狀或態樣。
該蒸發器管體13具有一第一端131及一第二端132分設於該蒸發器管體13的相反兩端,該第一、二端131、132連通該蒸發腔111形成該第一工作介質的迴路,並該第一、二端131、132之間具有一冷凝段133。該蒸發器管體13還具一蒸氣段134及一液體段135,該蒸氣段134相鄰該第一端131,該液體段135相鄰該第二端132,該冷凝段133係連接於該蒸氣段134及該液體段135之間。並在本實施例中,該液體段135內部係表示設有一毛細結構136,但並不侷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該液體段135內部也可以表示為省略該毛細結構136。在本實施例中,該蒸發器管體13係表示為圓管,但不侷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該蒸發器管體13也可以表示為扁管。
該散熱器15具有一冷凝腔151及一泵浦152,該散熱器15在本實施例中係表示為一水冷排,並在第1C圖中係以局部剖面做表示。
該散熱器管體19具有一吸熱段191及一第三端192及一第四端193,該第三端192及該第四端193分設於該散熱器管體19的相反兩端,該吸熱段191連接於該第三、四端192、193之間,並該散熱器管體19連接該第一散熱器15,且該散熱器管體19內設有一第二工作介質,該第三、四端192、193連通該冷凝腔151及該泵浦152形成該第二工作介質的迴路,該第二工作介質為高 比熱係數的液體。在本實施例中,該散熱器管體19係表示為一水冷管,該泵浦152係表示為相鄰設置於該散熱器管體19的第三端192,但並不侷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該泵浦152也可以表示為相鄰設置於該散熱器管體19的第四端193。在本實施例中,該散熱器管體19係表示為圓管,但不侷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該散熱器管體19也可以表示為扁管。
該熱交換器17具有一第一側面171及一第二側面172,該第一、二側面171、172分設於該熱交換器17的相反兩側,供該蒸發器管體13的冷凝段133及該散熱器管體19的吸熱段191貼設,該蒸發器管體13的冷凝段133係選擇貼設於該第一側面171及該第二側面172其中任一,並該散熱器管體19的吸熱段191係選擇貼設於該第一側面171及該第二側面172其中另一。在本實施例中,該蒸發器管體13的冷凝段133係表示為貼設於該熱交換器17的第一側面171,而該散熱器管體19的吸熱段191係表示為貼設於該熱交換器17的第二側面172,但不侷限於此,例如該蒸發器管體13的冷凝段133貼設於該第二側面172,該散熱器管體19的第一吸熱段191貼設於該第一側面171,或者,該蒸發器管體13及該散熱器管體19同時貼設於該第一側面171或該第二側面172,亦可。為了方便參考圖式,該熱交換器17在第1A圖中係以H表示該熱交換器17的另一視角。
並在本實施例中,該熱交換器17具有一第一凹槽1711及一第二凹槽1721,該第一凹槽1711對應該蒸發器管體13,該第二凹槽1721對應該散熱器管體19,該蒸發器管體13的冷凝段133係嵌設於該第一凹槽1711內,並該散熱器管體19的吸熱段191係嵌設於該第二凹槽1721內,但不侷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該熱交換器17係表示為具有平坦表面,該蒸發器管體13的冷凝 段133、該散熱器管體19的吸熱段191貼設於該熱交換器17的平坦表面。在其他實施例中,該蒸發器管體13的冷凝段133崁設於該熱交換器17的第一凹槽1711中、該散熱器管體19的吸熱段191崁設於該熱交換器17的該第二凹槽1721中係與該熱交換器17的外表面齊平。並在本實施例中,該熱交換器17係選擇為一導熱板、一平板式熱管、一均溫板及一導熱基座其中任一。
在一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一工作介質在該蒸發腔111內受熱到達沸點蒸發形成汽相的該第一工作介質,並汽相的該第一工作介質通過該第一端131進入該蒸氣段134,並通過該蒸氣段134流通至該冷凝段133,該冷凝段133吸收汽相的該第一工作介質的熱並與該熱交換器17熱交換,汽相的該第一工作介質在該冷凝段133冷凝形成液相的該第一工作介質,並液相的該第一工作介質被該液體段135的毛細結構136吸收回流通過該第二端132進入該蒸發器11的蒸發腔111。在其他實施例中,該液體段135省略設置該毛細結構136,液相的該第一工作介質被氣壓推動回流通過該第二端132進入該蒸發器11的蒸發腔111。
該熱交換器17吸收該蒸發器管體13的冷凝段133的熱,並該散熱器管體19的吸熱段19吸收該熱交換器17上的熱,該第二工作介質係受到該泵浦152驅動從該散熱器15的冷凝腔151通過該散熱器管體19的第三端192流通至該吸熱段191,並該第二工作介質吸收該吸熱段191的熱從該第四端193回流至該冷凝腔151,該散熱器15吸收該第二工作介質的熱進行輻射散熱。
並在一替代實施例中,該散熱器15也可以表示為一散熱鰭片組(未繪示),該散熱器管體19也可表示為一熱管(未繪示),該散熱器管體19連接該散熱器15,該散熱器管體19的吸熱段191貼設於該熱交換器17的第二側面 172,並該散熱器15係設置於該散熱器管體19相反該吸熱段191的一端。藉此,該吸熱段191相當於該熱管的蒸發部,而該散熱器管體19相反該吸熱段191的一端相當於該熱管的冷凝部,以產生循環的液氣二相變化在蒸發部及冷凝部間氣往液返的對流而達到傳熱、散熱的目的。
藉由本發明此設計,可使該蒸發器11的熱被傳遞集中到該熱交換器17,然後藉由該散熱器管體19將該熱交換器17的熱向該散熱器15傳遞而散熱,藉此不但可以縮小換熱面積,還能夠縮短傳熱路徑,使第一、二工作介質可以快速回流,進而可以達到較佳的換熱效率。
請參閱第2A、2B圖,係為本發明兩相流熱傳結構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及立體組合圖,並輔以參閱第1A、1B、1C及1D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部分結構及功能係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同,故在此將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之不同處係為,該至少一熱交換器具有一第一熱交換器17及一第二熱交換器17a,該至少一散熱器管體具有一第一散熱器管體19及一第二散熱器管體19a,該至少一散熱器具有一第一散熱器15及一第二散熱器(未繪示),該第一散熱器管體19連接該第一散熱器15,該第二散熱器管體19a連接該第二散熱器,該第二散熱器管體19a及該第二散熱器的結構及組合關係請參考第1C圖的該散熱器管體19及該散熱器15的結構及組合關係。
在本實施例中,該蒸發器管體13的冷凝段133係表示為貼設於該第一熱交換器17的第一側面171及該第二熱交換器17a的第一側面171a,該第一散熱器管體19的吸熱段191係表示為貼設於該第一熱交換器17的第二側面172,該第二散熱器管體19a的吸熱段191a係表示為貼設於該第二熱交換器17a的第二側面172a,但並不侷限於此,該第一、二散熱器管體19、19a的吸熱段 191、191a分別貼設於該第一、二熱交換器17、17a的第一側面171、171a,亦可。並該蒸發器管體13的冷凝段133係崁設於該第一熱交換器17的第一凹槽1711及該第二熱交換器17a的第一凹槽1711a,該第一散熱器管體19的吸熱段191係崁設於該第一熱交換器17的第二凹槽1721,該第二散熱器管體19a的吸熱段191a係崁設於該第二熱交換器的第二凹槽1721a。
藉此,令該第一熱交換器17的第一側面171與該第二熱交換器17a的第一側面171a相互對應貼設。
藉由上述,該蒸發器管體13的冷凝段133可同時與該第一、二熱交換器17、17a進行熱交換,該第一、二熱交換器17、17a吸收該冷凝段133的熱,該第一、二散熱器管體19、19a的吸熱段191、191a分別吸收該第一、二熱交換器17、17a的熱,該第一熱交換器17也與該第二熱交換器17a進行熱交換,並由該第二工作介質將熱帶走回流至該第一、二散熱器,以達到縮小換熱面積及縮短傳熱路徑並增加換熱效率的功效。
請參閱第3A、3B圖,係為本發明兩相流熱傳結構之第三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及立體分解圖另一視角,並輔以參閱第2A及2B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部分結構及功能係與前述第二實施例相同,故在此將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二實施例之不同處係為,該蒸發器管體13的冷凝段133係表示為貼設於該第一熱交換器17的第一側面171,該第一散熱器管體19的吸熱段191係表示為貼設於該第一熱交換器17的第二側面172及該第二熱交換器17a的第一側面171a,該第二散熱器管體19a的吸熱段191a係表示為貼設於該第二熱交換器17a的第二側面172a,但並不侷限於此,該第二散熱器管體19a的吸熱段191a貼設於該第二熱交換器17a的第一側面171a,亦可。
藉此,令該第一熱交換器17的第二側面172與該第二熱交換器17a的第一側面171a相互對應貼設。
藉由上述,該蒸發器管體13的冷凝段133與該第一熱交換器17進行熱交換,該第一熱交換器17吸收該冷凝段133的熱,該第一散熱器管體19的吸熱段191吸收該第一熱交換器17的熱,由該第二工作介質將熱帶走回流至該第一散熱器15,同時,該第一散熱器管體19的吸熱段191與該第二熱交換器17a進行熱交換,該第一熱交換器17也與該第二熱交換器17a進行熱交換,該第二熱交換器17a吸收該第一散熱器管體19的吸熱段191及該第一熱交換器17的熱,該第二散熱器管體19a的吸熱段191a吸收該第二熱交換器17a的熱,由該第二工作介質將熱帶走回流至該第二散熱器,以達到縮小換熱面積及縮短傳熱路徑並增加換熱效率的功效。
請參閱第4A、4B圖,係為本發明兩相流熱傳結構之第四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及立體分解圖,並輔以參閱第2A、2B、3A及3B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部分結構及功能係與前述第三實施例相同,故在此將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三實施例之不同處係為,該至少一熱交換器還具有一第三熱交換器17b,該至少一散熱器管體還具有一第三散熱器管體19b,該至少一散熱器還具有一第三散熱器(未繪示),該第三散熱器管體19b連接該第三散熱器,該第三散熱器管體19b及該第三散熱器的結構及組合關係請參考第1C圖的該散熱器管體19及該散熱器15的結構及組合關係。
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散熱器管體19a的吸熱段191a係表示為貼設於該第二熱交換器17a的第二側面172a及該第三熱交換器17b的第一側面171b,該第三散熱器管體19b的吸熱段191b係表示為貼設於該第三熱交換器17b的第 二側面172b,但並不侷限於此,該第三散熱器管體19b的吸熱段191b貼設於該第三熱交換器17b的第一側面171b,亦可。並該第二散熱器管體19a的吸熱段191a係崁設於該第二熱交換器17a的第二凹槽1721a及該第三熱交換器17b的第一凹槽1711b,該第三散熱器管體19b的吸熱段191b係崁設於該第三熱交換器17b的第二凹槽1721b。
藉此,令該第二熱交換器17a的第二側面172a與該第三熱交換器17b的第一側面171b相互對應貼設。
藉由上述,該第二散熱器管體19a的吸熱段191a與該第三熱交換器17b進行熱交換,該第二熱交換器17a也與該第三熱交換器17b進行熱交換,該第三熱交換器17b吸收該第二散熱器管體19a的吸熱段191a及該第二熱交換器17a的熱,該第三散熱器管體19b的吸熱段191b吸收該第三熱交換器17b的熱,由該第二工作介質將熱帶走回流至該第三散熱器,以達到縮小換熱面積及縮短傳熱路徑並增加換熱效率的功效。
請參閱第5A、5B圖,係為本發明兩相流熱傳結構之第五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及立體分解圖另一視角,並輔以參閱第1A及1B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部分結構及功能係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同,故在此將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之不同處係為,該至少一蒸發器具有一第一蒸發器11及一第二蒸發器11a,該至少一蒸發器管體具有一第一蒸發器管體13及一第二蒸發器管體13a,該至少一散熱器管體具有一第一散熱器管體19及一第二散熱器管體19a,該至少一散熱器具有一第一散熱器15及一第二散熱器(未繪示),該第一蒸發器管體13的第一、二端131、132連通該第一蒸發器11,該第二蒸發器管體13a的第一、二端131a、132a連通該第二蒸發器11a,該第一散熱器管體 19連接該第一散熱器15,該第二散熱器管體19a連接該第二散熱器,該第二散熱器管體19a及該第二散熱器的結構及組合關係請參考第1C圖的該散熱器管體19及該散熱器15的結構及組合關係。
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蒸發器管體13及該第一散熱器管體19係表示為貼設於該熱交換器17的第二側面172,該第二蒸發器管體13a及該第二散熱器管體19a係表示為貼設於該熱交換器17的第一側面171,但並不侷限於此,該第一蒸發器管體13及該第一散熱器管體19貼設於該熱交換器17的第一側面171,該第二蒸發器管體13a及該第二散熱器管體19a貼設於該熱交換器17的第二側面172,或者,該第一、二蒸發器管體13、13a及該第一、二散熱器管體19、19a同時貼設於該第一側面171或該第二側面172,亦可。
並本實施例中,該熱交換器17還具有一第三凹槽1731及一第四凹槽1741,該第一蒸發器管體13的冷凝段133崁設於該第一凹槽1711,該第一散熱器管體19的吸熱段191崁設於該第二凹槽1721,該第二蒸發器管體13a的冷凝段133a崁設於該第三凹槽1731,該第二散熱器管體19a的吸熱段191a崁設於該第四凹槽1741。
藉由上述,該第一、二蒸發器管體17、17a皆與該熱交換器17進行熱交換,該熱交換器17吸收該冷凝段133、133a的熱,該第一、二散熱器管體19、19a的吸熱段191、191a分別吸收該第一熱交換器17的熱,並由該第二工作介質將熱帶走回流至該第一、二散熱器,以達到縮小換熱面積及縮短傳熱路徑並增加換熱效率的功效。
請參閱第6A、6B圖,係為本發明兩相流熱傳結構之第六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及立體分解圖另一視角,並輔以參閱第5A及5B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 部分結構及功能係與前述第五實施例相同,故在此將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五實施例之不同處係為,該至少一熱交換器具有一第一熱交換器17及一第二熱交換器17a,該第一熱交換器17的第一、二側面171、172供該第一蒸發器管體13的冷凝段133及該第一散熱器管體19的吸熱段191及該第二蒸發器管體13a的冷凝段133a貼設,該第二熱交換器17a的第一、二側面171a、172a供該第二散熱器管體19a的吸熱段191a貼設。
該第一蒸發器管體13的冷凝段131係選擇貼設於該第一熱交換器17的第一側面171及第二側面172其中任一,該第一散熱器管體19的吸熱段191係選擇貼設於該第一熱交換器17的第一側面171及第二側面172其中任一,該第二蒸發器管體13a的冷凝段131a係選擇貼設於該第一熱交換器17的第一側面171及第二側面172其中任一,該第二散熱器管體19a的吸熱段191a係選擇貼設於該第二熱交換器17a的第一側面171a及第二側面172a其中任一。
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蒸發器管體13及該第一散熱器管體19係表示為貼設於該第一熱交換器17的第二側面172及該第二熱交換器17a的第一側面171a,該第二蒸發器管體13a係表示為貼設於該第一熱交換器17的第一側面171,該第二散熱器管體19a係表示為貼設於該第二熱交換器17a的第二側面172a,但並不侷限於此,該第二蒸發器管體13a貼設於該第一熱交換器17的第二側面172及該第二熱交換器17a的第一側面171a,及/或該第二散熱器管體19a貼設於該第一熱交換器17的第二側面172及該第二熱交換器17a的第一側面171a,亦可。
該第一、二熱交換器17、17a分別還具有一第三凹槽1731、1731a,該第一蒸發器管體13的冷凝段133崁設於該第一熱交換器17的第一凹槽1711及 該第二熱交換器17a的第一凹槽1711a,該第一散熱器管體19的吸熱段191崁設於該第一熱交換器17的第二凹槽1721及該第二熱交換器17a的第二凹槽1721a,該第二蒸發器管體13a的冷凝段133a崁設於該第一熱交換器17的第三凹槽1731,該第二散熱器管體19a的吸熱段191a崁設於該第二熱交換器17a的第三凹槽1731a。
藉此,令該第一熱交換器17的第二側面172與該第二熱交換器17a的第一側面171a相互對應貼設。
藉由上述,該第一、二蒸發器管體13、13a的冷凝段133、133a皆與該第一熱交換器17進行熱交換,該第一熱交換器17吸收該第一、二蒸發器管體13、13a的冷凝段133、133a的熱,該第一散熱器管體19的吸熱段19吸收該第一熱交換器17的熱,由該第二工作介質將熱帶走回流至該第一散熱器15,同時,該第一散熱器管體19的吸熱段191與該第二熱交換器17a進行熱交換,該第二熱交換器17a吸收該第一散熱器管體19的吸熱段191的熱,該第二散熱器管體19a的吸熱段191a吸收該第二熱交換器17a的熱,由該第二工作介質將熱帶走回流至該第二散熱器,以達到縮小換熱面積及縮短傳熱路徑並增加換熱效率的功效。
以上已將本發明做一詳細說明,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凡依本發明申請範圍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等,皆應仍屬本發明之專利涵蓋範圍。

Claims (15)

  1. 一種兩相流熱傳結構,係包含:至少一蒸發器,內部具有一蒸發腔,該蒸發腔設有一第一工作介質;至少一蒸發器管體,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一、二端連通該至少一蒸發器形成該第一工作介質的迴路,並該第一、二端之間具有一冷凝段;至少一散熱器;至少一散熱器管體,具有一吸熱段,該至少一散熱器管體連接該至少一散熱器,且該至少一散熱器管體內設有一第二工作介質;至少一熱交換器,具有一第一側面及一第二側面用以供該蒸發器管體的冷凝段及該散熱器管體的吸熱段貼設。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兩相流熱傳結構,其中該至少一蒸發器管體還具有一蒸氣段相鄰該第一端及一液體段相鄰該第二端,該冷凝段係連接於該蒸氣段及該液體段之間,該液體段選擇設有一毛細結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兩相流熱傳結構,其中該至少一熱交換器具有一第一凹槽及一第二凹槽,該第一凹槽對應該至少一蒸發器管體的冷凝段,該第二凹槽對應該至少一散熱器管體的吸熱段。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兩相流熱傳結構,其中該至少一熱交換器具有一第一熱交換器及一第二熱交換器,該至少一散熱器管體具有一第一散熱器管體及一第二散熱器管體,該至少一散熱器具有 一第一散熱器及一第二散熱器,該第一散熱器管體連接該第一散熱器,該第二散熱器管體連接該第二散熱器,該至少一蒸發器管體的冷凝段係崁設於該第一熱交換器的第一凹槽及該第二熱交換器的第一凹槽,該第一散熱器管體的吸熱段係崁設於該第一熱交換器的第二凹槽,該第二散熱器管體的吸熱段係崁設於該第二熱交換器的第二凹槽。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兩相流熱傳結構,其中該第一熱交換器的第一側面與該第二熱交換器的第一側面相互對應貼設。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兩相流熱傳結構,其中該第一熱交換器的第二側面與該第二熱交換器的第一側面相互對應貼設。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兩相流熱傳結構,其中該至少一熱交換器係選擇為一導熱板、一平板式熱管、一均溫板及一導熱基座其中任一。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兩相流熱傳結構,其中該至少一散熱器係為一散熱鰭片組,該至少一散熱器管體係為一熱管,該至少一散熱器係設置於遠離該吸熱段之一端。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兩相流熱傳結構,其中該至少一散熱器係為一水冷排並具有一冷凝腔及一泵浦,該至少一散熱器管體具有一第三端及一第四端連通該冷凝腔及該泵浦形成該第二工作介質的迴路,該吸熱段係連接於該第三、四端之間。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或6項所述的兩相流熱傳結構,其中該至少一熱交換器還具有一第三熱交換器,該至少一散熱器管體還具有一第 三散熱器管體,該至少一散熱器還具有一第三散熱器,該第三散熱器管體連接該第三散熱器,該第二散熱器管體的吸熱段係崁設於該第二熱交換器的第二凹槽及該第三熱交換器的第一凹槽,該第三散熱器管體的吸熱段係崁設於該第三熱交換器的第二凹槽。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兩相流熱傳結構,其中該第二熱交換器的第二側面與該第三熱交換器的第一側面相互對應貼設。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兩相流熱傳結構,其中該至少一蒸發器具有一第一蒸發器及一第二蒸發器,該至少一蒸發器管體具有一第一蒸發器管體及一第二蒸發器管體,該至少一散熱器管體具有一第一散熱器管體及一第二散熱器管體,該至少一散熱器具有一第一散熱器及一第二散熱器,該第一蒸發器管體的第一、二端連通該第一蒸發器,該第二蒸發器管體的第一、二端連通該第二蒸發器,該第一散熱器管體連接該第一散熱器,該第二散熱器管體連接該第二散熱器,該第一蒸發器管體的冷凝段崁設於該第一凹槽,該第一散熱器管體的吸熱段崁設於該第二凹槽。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兩相流熱傳結構,其中該至少一熱交換器還具有一第三凹槽及一第四凹槽,第二蒸發器管體的冷凝段崁設於該第三凹槽,該第二散熱器管體的吸熱段崁設於該第四凹槽。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兩相流熱傳結構,其中該至少一熱交換器具有一第一熱交換器及一第二熱交換器,該第一、二熱交換器分別還具有一第三凹槽,該第一熱交換器的第一、二側面供該第 一蒸發器管體的冷凝段及該第一散熱器管體的吸熱段及該第二蒸發器管體的冷凝段貼設,該第二熱交換器的第一、二側面供該第二散熱器管體的吸熱段貼設,該第一蒸發器管體的冷凝段崁設於該第一熱交換器的第一凹槽及該第二熱交換器的第一凹槽,該第一散熱器管體的吸熱段崁設於該第一熱交換器的第二凹槽及該第二熱交換器的第二凹槽,該第二蒸發器管體的冷凝段崁設於該第一熱交換器的第三凹槽,該第二散熱器管體的吸熱段崁設於該第二熱交換器的第三凹槽。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兩相流熱傳結構,其中該第一熱交換器的第二側面與該第二熱交換器的第一側面相互對應貼設。
TW106146538A 2017-12-29 2017-12-29 兩相流熱傳結構 TWI6572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46538A TWI657226B (zh) 2017-12-29 2017-12-29 兩相流熱傳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46538A TWI657226B (zh) 2017-12-29 2017-12-29 兩相流熱傳結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57226B true TWI657226B (zh) 2019-04-21
TW201930808A TW201930808A (zh) 2019-08-01

Family

ID=66996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46538A TWI657226B (zh) 2017-12-29 2017-12-29 兩相流熱傳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57226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77983U (en) * 2005-05-26 2005-10-11 Rung-Hua Wang Improved water-cooling heat dissipating structure
TWM385200U (en) * 2009-12-18 2010-07-21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Heat pipe bridging type structure and its heat dissipating module
TWM413109U (en) * 2011-04-29 2011-10-01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Improved structure of loop-configured heat pipe
CN205961660U (zh) * 2016-08-05 2017-02-15 佛山市顺德区恒顺杰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水冷散热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77983U (en) * 2005-05-26 2005-10-11 Rung-Hua Wang Improved water-cooling heat dissipating structure
TWM385200U (en) * 2009-12-18 2010-07-21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Heat pipe bridging type structure and its heat dissipating module
TWM413109U (en) * 2011-04-29 2011-10-01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Improved structure of loop-configured heat pipe
CN205961660U (zh) * 2016-08-05 2017-02-15 佛山市顺德区恒顺杰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水冷散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0808A (zh) 2019-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45155B (zh) 散熱裝置
TWI801696B (zh) 相變散熱裝置
CN210610114U (zh) 散热模块
US10907910B2 (en) Vapor-liquid phase fluid heat transfer module
WO2015146110A1 (ja) 相変化冷却器および相変化冷却方法
US10578368B2 (en) Two-phase fluid heat transfer structure
CN108106473B (zh) 汽液相流热传模块
TWI683078B (zh) 重力式液氣循環裝置
TWI657226B (zh) 兩相流熱傳結構
CN112584671A (zh) 用于冷却电子构件的均温板
CN108282983B (zh) 两相流热传结构
TWI640740B (zh) Vapor-liquid flow heat transfer module
TWM557966U (zh) 兩相流熱傳結構
US11369042B2 (en) Heat exchanger with integrated two-phase heat spreader
CN110198611B (zh) 散热装置
CN108323099B (zh) 翅片式热管耦合散热器
CN207831995U (zh) 汽液相流热传模块
CN207706620U (zh) 两相流热传结构
CN111366018B (zh) 半导体制冷用散热组件及半导体制冷设备
TWI687642B (zh) 循環散熱模組
TWM557967U (zh) 汽液相流熱傳模組
WO2017082127A1 (ja) 電子機器の冷却装置
JP3163998U (ja) ヒートシンク放熱構造
TWM446489U (zh) 導熱管結構
JP7444703B2 (ja) 伝熱部材および伝熱部材を有する冷却デバイ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