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52922B - 適用於非正交多重存取通訊系統的傳輸器及其傳輸方法 - Google Patents

適用於非正交多重存取通訊系統的傳輸器及其傳輸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52922B
TWI652922B TW106141701A TW106141701A TWI652922B TW I652922 B TWI652922 B TW I652922B TW 106141701 A TW106141701 A TW 106141701A TW 106141701 A TW106141701 A TW 106141701A TW I652922 B TWI652922 B TW I65292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rate
application data
transmission
transmitter
process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417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11831A (zh
Inventor
謝欣霖
黃昱智
Original Assignee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filed Critical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to CN20181014512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391457A/zh
Priority to US15/986,834 priority patent/US10630455B2/en
Priority to EP18181520.0A priority patent/EP3439213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29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2922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118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1831A/zh

Lin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種傳輸方法,適用於非正交多重存取通訊系統的傳輸器,包括:儲存用以計算同時傳送第一與第二應用資料的傳輸速率組合的多個規則。自接收器接收對於傳輸第一應用資料的傳輸許可。判斷是否需同時傳輸第二應用資料。以及若需同時傳輸第二應用資料,則:基於規則計算同時傳送第一與第二應用資料的多個傳輸速率組合以計算傳輸速率組合表或根據預先存儲傳輸速率組合表建立傳輸速率組合表。根據第二應用資料的傳輸速率需求,由所選擇傳輸速率組合表的多個傳輸速率組合中選擇一組傳輸速率組合。基於受選傳輸速率組合同時傳輸第一與第二應用資料。

Description

適用於非正交多重存取通訊系統的傳輸器及其傳輸方法
本揭露是有關於一種通訊方法,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適用於非正交多重存取通訊系統的傳輸器及傳輸方法。
隨著對網路需求的提升,通訊系統的規格也需隨之提升。因應於此,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提出了新一代的移動通訊標準,即第五代移動通訊系統(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5G)。5G通訊系統定義了三種類型的通訊應用場景,分別為增強型行動寬頻通訊(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大規模物機器型通訊(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mMTC)以及超高可靠性與超低延遲通訊(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URLLC)。
eMBB、mMTC以及URLLC三者對通訊系統的需求並不 相同。例如,eMBB場景適用於高用戶密度的情境,因此,為了回應大量的傳輸速率需求,在eMBB場景下運作的通訊裝置需具備較大的通道容量以分配給多個用戶。mMTC場景則適用於如物聯網等具有大量機器型通訊需求的情境,其雖然對傳輸延遲的需求較低,但在mMTC場景下運作的通訊裝置需具備能高效地傳輸小型封包的能力。另一方面,URLLC場景適用於具有較高可靠性與較低傳輸延遲的需求的情境,例如無人機控制或緊急事件通知等。
為了符合5G通訊系統的需求(例如:傳輸速率及傳輸延遲等),需提出一種更有效率的資料傳輸方法。
本揭露提供一種傳輸器,適用於非正交多重存取通訊系統,包括:儲存媒體以及處理器。儲存媒體儲存用以計算同時傳送第一應用資料與第二應用資料的多個傳輸速率組合的多個規則。處理器耦接儲存媒體,經配置以執行:自接收器接收對於傳輸第一應用資料的傳輸許可(grant)、判斷是否需同時傳輸第二應用資料、以及若需同時傳輸第二應用資料,則:基於規則計算同時傳送第一應用資料與第二應用資料的多個傳輸速率組合以計算傳輸速率組合表、或根據儲存媒體中的預先存儲傳輸速率組合表建立傳輸速率組合表。根據第二應用資料的傳輸速率需求,由傳輸速率組合表的多個傳輸速率組合中選擇受選傳輸速率組合。以及基於受選傳輸速率組合同時傳輸第一應用資料與第二應用資料 至接收器。
本揭露提供一種傳輸方法,適用於非正交多重存取通訊系統,包括:儲存用以計算同時傳送第一應用資料與第二應用資料的多個傳輸速率組合的多個規則。自接收器接收對於傳輸第一應用資料的傳輸許可。判斷是否需同時傳輸第二應用資料。以及若需同時傳輸第二應用資料,則:基於規則計算同時傳送第一應用資料與第二應用資料的多個傳輸速率組合以計算傳輸速率組合表、或根據預先存儲傳輸速率組合表建立傳輸速率組合表。根據第二應用資料的傳輸速率需求,由傳輸速率組合表的多個傳輸速率組合中選擇受選傳輸速率組合。以及基於受選傳輸速率組合同時傳輸第一應用資料與第二應用資料。
基於上述,本揭露的傳輸器可以在特定的情況下同時傳送與兩種應用相關的資料,並且可由所計算出的傳輸速率組合表之中,基於各應用對傳輸速率的需求而選擇其中一個傳輸速率組合。藉此,本揭露的傳輸器可以在不停止所正使用的應用的資料傳輸的情況下,傳送另一種較為緊急的應用的相關資料。
為讓本揭露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0‧‧‧傳輸器
110‧‧‧處理器
130‧‧‧儲存媒體
131‧‧‧傳輸速率組合表
150‧‧‧天線
200‧‧‧接收器
210、220‧‧‧通道編碼器
212、222‧‧‧調變器
214、224‧‧‧乘法器
230‧‧‧加法器
300‧‧‧傳輸方法
400、500‧‧‧接收方法
a、b、c、d‧‧‧連線端點
d1‧‧‧第一應用資料
d2‧‧‧第二應用資料
i‧‧‧旗標
S301、S303、S305、S307、S309、S311、S410、S430、S431、S433、S435、S451、S453、S455、S470、S501、S503、S505、S507、S509、S511、S513、S515‧‧‧步驟
圖1是依照本揭露的實施例的一種傳輸器及接收器的示意 圖。
圖2是圖1的傳輸器的更詳細的示意圖。
圖3是依照本揭露的實施例的資料傳輸方法的流程圖。
圖4是依照本揭露的實施例的資料接收方法的流程圖。
圖5是依照本揭露的實施例的資料接收方法的流程圖。
因應於5G通訊系統的規格需求,本揭露提出了一種適用於非正交多重存取(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通訊系統的傳輸器以及傳輸方法。相較於傳統使用的正交頻分多工(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通訊系統,NOMA通訊系統除了能較有效率地使用頻寬之外,還可額外提供一功率域以實施多重存取。
圖1是依照本揭露的實施例的一種傳輸器100及接收器200的示意圖。傳輸器100適用於非正交多重存取通訊系統,其可包括但不限於處理器110、儲存媒體130以及天線150。傳輸器100可以表示多種實施例,這些實施例可以包含但不限於例如行動台、高級行動台(advanced mobile station,AMS)、伺服器、客戶端、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網路型電腦、工作站、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PC)、掃描儀、電話裝置、呼叫器、照相機、電視、掌上型遊戲機、音樂裝置、無線感測器等。在一些應用中傳輸器100 可例如是在公共汽車、火車、飛機、船、汽車等移動環境中操作的固定計算機裝置。傳輸器100可使用NOMA通訊技術同時傳輸與兩種(或以上)不同的應用相關聯的第一應用資料d1以及第二應用資料d2。
儲存媒體130可儲存用以計算同時傳送第一應用資料d1與第二應用資料d2的多個傳輸速率組合的多個規則。儲存媒體130可例如是硬碟機、靜態隨機記憶體(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動態可讀寫式記憶體(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或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isk,SSD)等常見的儲存裝置。天線150可接收或傳輸支援各種無線通訊標準的電磁波,例如是5G通訊標準、Wi-Fi通訊標準或長期演進技術(Long Term Evolution,LTE)通訊標準等,但本揭露並不限定於此。
處理器110耦接儲存媒體130,可用以存取儲存媒體130中的多個規則且基於多個規則計算出多個傳輸速率組合,藉以計算傳輸速率組合表131。其中,處理器110可將所計算的傳輸速率組合表131儲存於儲存媒體130之中,並藉由存取傳輸速率組合表131來調整第一應用資料d1與第二應用資料d2的傳輸。在一實施例中,處理器110可不透過計算出多個傳輸速率組合以計算傳輸速率組合表131,而是直接讀取預先儲存於儲存媒體130中的預設傳輸速率組合表,並以該預設傳輸速率組合表作為傳輸速率組合表131。處理器110的功能可以透過使用例如微處理器、微控制器、數位信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晶片、現 場可編程閘陣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等可編程單元實施。處理器110的功能也可以透過單獨的電子裝置或IC實施,並且透過處理器110執行的功能還可以在硬體或軟體領域內實施。
傳輸速率組合表131包括了對應於第一應用資料d1的第一調變方法Mod1與第一編碼率R1,及對應於第二應用資料d2的第二調變方法Mod2與第二編碼率R2。以表一為例,表一揭露了一具有五種傳輸速率組合(索引1至索引5)的傳輸速率組合表131,如下所示:
其中,索引欄位表示傳輸速率組合的編號。調變方式Mod1與調變方式Mod2欄位中的數值則表示所使用調變方式(modulation scheme)耗用的位元數。在本實施例中,調變方式Mod1與調變方式Mod2欄位中的數值表示正交振幅調變(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AM)所耗用的位元數。以傳輸速率組合1(即:索引1表示的傳輸速率組合)為例,Mod1欄位的空白表示傳輸速率組合1會將傳輸器100被分配到的傳輸頻 寬用於第二應用資料d2的傳輸。即,傳輸速率組合1僅傳輸第二應用資料d2,而無傳輸第一應用資料d1;Mod2欄位的數值「8」表示所使用的調變方式為耗用了「8」位元的正交振幅調變,即使用256QAM的方式進行調變。以傳輸速率組合2(即:索引2表示的傳輸速率組合)為例,Mod1欄位的數值「2」表示所使用的調變方式為耗用了「2」位元的正交振幅調變,即使用4QAM的方式進行調變;Mod2欄位的數值「6」則表示所使用的調變方式為耗用了「6」位元的正交振幅調變,即使用64QAM的方式進行調變。以傳輸速率組合5為例,Mod2欄位的空白表示傳輸速率組合5會將傳輸器100被分配到的傳輸速率用於第一應用資料d1的傳輸。即,傳輸速率組合5僅傳輸第一應用資料d1,而無傳輸第二應用資料d2。
另一方面,第一編碼率R1及第二編碼率R2欄位中的數值分別表示用於第一應用資料d1與第二應用資料d2的編碼率。以傳輸速率組合1的第二編碼率R2欄位為例,所述欄位的數值「0.6689」表示傳輸器100將以「0.6689」的編碼率對第二應用資料d2進行通道編碼。
傳輸速率組合表131中的索引(或傳輸速率組合的數量)、調變方式Mod1以及調變方式Mod2,均可由傳輸器100以及對應於傳輸器100的任一接收器200(假設為一基地台)預先設定。第一編碼率R1以及第二編碼率R2則可由處理器110計算而得。舉例來說,接收器200可事先與傳輸器100約定好使用五組 傳輸速率組合以及對應於各傳輸速率組合第一調變方式Mod1與第二調變方式Mod2。當傳輸器100經由天線150接收到由所述基地台發出的配置訊息時,處理器110便可基於已知的索引、調變方式Mod1以及調變方式Mod2、總編碼率以及功率比等資訊,計算出各傳輸速率組合對應的第一編碼率R1以及第二編碼率R2,從而計算傳輸速率組合表131。
具體而言,傳輸器100可透過天線150接收例如由接收器200所發出的配置訊息(例如是上行傳輸許可(uplink grant))。處理器110例如可利用薛農理論(Shannon theory)由配置訊息計算出總編碼率,其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R為總編碼率(單位:位元/秒),P為傳輸器100可用的總功率,N 0為雜訊的平均功率,P/N 0則為訊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此外,處理器110還可由配置訊息中獲得對應於傳輸速率組合表131中各個傳輸速率組合的功率比。處理器110可基於總編碼率以及各個傳輸速率組合的功率比,計算出對應於各個傳輸速率組合的第一編碼率R 1以及第二編碼率R 2,其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α表示傳輸器100在傳輸第一應用資料d1與第二應用資料d2時使用的功率比,其值介於「0」至「1」之間。SNR 1為滿足第一應用資料d1對位元錯誤率(bit error rate,BER)的需求的訊噪比的最低值,其可表示為SNR 1=P 1/N 0,其中P 1為第一應用資料d1的載波功率(carrier power)。SNR 2為滿足第二應用資料d2對位元錯誤率的需求的訊噪比的最低值,其可表示為SNR 2=P 2/N 0,其中P 2為第二應用資料d2的載波功率,其中,P 1+P 2=P
舉例來說,當第一應用資料d1對位元錯誤率的需求與第二應用資料d2對位元錯誤率的需求相同時(例如:第一應用資料d1與第二應用資料d2的位元錯誤率均需小於「1e-3」),SNR 1將等同於SNR 2(即:P 1等於P 2)。當第二應用資料d2對位元錯誤率的要求較高時,即第二應用資料d2的位元錯誤率需小於第一應用資料d1的位元錯誤率(例如:第一應用資料d1的位元錯誤率需小於「1e-3」,且第二應用資料d2的位元錯誤率需小於「1e-5」)時,SNR 1將小於SNR 2(即:P 1小於P 2)。
功率比α可基於第一應用資料d1與第二應用資料d2的傳輸需求而制定。以表一為例,表一的傳輸速率組合1僅傳輸第二應用資料d2而並不傳輸第一應用資料d1。因此,可將傳輸速率組合1的功率比α設定為「0」。藉此,可最大化第二應用資料d2的第二編碼率R2,而第一應用資料d1將不被分配任何的可用編碼率。此外,以表一的傳輸速率組合5為例,傳輸速率組合5僅傳輸第一應用資料d1而並不傳輸第二應用資料d2。因此,可將傳 輸速率組合5的功率比α設定為「1」。藉此,可最大化第一應用資料d1的第一編碼率R1,而第二應用資料d2將不被分配任何的可用編碼率。各個傳輸速率組合所對應的功率比α可由使用者依其需求制定,本揭露並不加以限制。
在一實施例中,若傳輸器100僅需傳輸第一應用資料d1,則處理器110可由傳輸速率組合表131中選擇初始傳輸速率組合(例如:表一的傳輸速率組合5)且基於初始傳輸速率組合傳輸第一應用資料d1,其中所有可用的編碼率都分配給第一應用資料d1。
在另一實施例中,若傳輸器100需傳輸例如是在需要較高可靠性的URLLC場景下傳輸的第二應用資料d2,則處理器110可基於第二應用資料d2的傳輸速率需求,從傳輸速率組合表131中選出一個受選傳輸速率組合。舉例來說,處理器110可基於例如第二應用資料d2的資料量及/或優先度等資訊,判斷第二應用資料d2的傳輸速率需求為2位元/秒。在確定了第二應用資料d2的傳輸速率需求後,處理器110可基於「位元數x編碼率=傳輸速率」的公式,計算出傳輸速率組合表131中各傳輸速率組合所對應的傳輸速率。基此,處理器110可計算出表一中,傳輸速率組合1~5所對應的第二應用資料d2的傳輸速率分別為5.35(8x0.6689=5.35)位元/秒、3.74(6x0.6235=3.74)位元/秒、2.28(4x0.5702=2.28)位元/秒、1.08(2x0.5417=1.08)位元/秒以及0位元/秒。基於上述計算結果,處理器110可選擇傳輸速率最接近第二應用資料d2的 傳輸速率需求(即:傳輸速率大於或等於2位元/秒)的傳輸速率組合3,以同時傳輸第一應用資料d1與第二應用資料d2。藉此,可在滿足第二應用資料d2的傳輸速率需求的情況下,最大化第一應用資料d1可用的傳輸速率。
在選擇受選傳輸速率組合後,處理器110便可根據此受選傳輸速率組合(即:傳輸速率組合3)傳輸第一應用資料d1以及第二應用資料d2。其中,處理器110會以0.9165位元/秒的編碼率對第一應用資料d1進行通道編碼,且以0.5702位元/秒的編碼率對第二應用資料d2進行通道編碼。此外,處理器110會以16QAM(使用4位元的QAM調變)的調變方式調變第一應用資料d1,且以16QAM的調變方式調變第二應用資料d2。
圖2是圖1的傳輸器100的更詳細的示意圖,其中,處理器110、儲存媒體130以及天線150的結構與功能均與圖1及其相關敘述中的描述相同,在此不再贅述。參照圖2,傳輸器100更包括第一通道編碼器210、第一調變器212、乘法器214、第二通道編碼器220、第二調變器222、乘法器224以及加法器230。
第一通道編碼器210耦接處理器110且可接收第一應用資料d1。處理器110可基於當前所選擇的受選傳輸速率組合,控制第一通道編碼器210對第一應用資料d1進行通道編碼。舉例來說,當處理器110選用表一中的傳輸速率組合3作為受選傳輸速率組合時,處理器110可發出訊號控制第一通道編碼器210以第一編碼率R1(「0.9165位元/秒」)對第一應用資料d1進行通道編 碼。
第一調變器212耦接處理器110與第一通道編碼器210。處理器110可基於當前所選擇的受選傳輸速率組合,控制第一調變器212對經過第一通道編碼器210編碼的第一應用資料d1進行調變。舉例來說,當處理器110選用表一中的傳輸速率組合3作為受選傳輸速率組合時,處理器110可發出訊號控制第一調變器212以16QAM對第一應用資料d1進行調變。
第二通道編碼器220耦接處理器110且可接收第二應用資料d2。處理器110可基於當前所選擇的受選傳輸速率組合,控制第二通道編碼器220對第二應用資料d2進行通道編碼。舉例來說,當處理器110選用表一中的傳輸速率組合3作為受選傳輸速率組合時,處理器110可發出訊號控制第二通道編碼器220以第二編碼率R2(「0.5702位元/秒」)對第二應用資料d2進行通道編碼。
第二調變器222耦接處理器110與第二通道編碼器220。處理器110可基於當前所選擇的受選傳輸速率組合,控制第二調變器222對經過第二通道編碼器220編碼的第二應用資料d2進行調變。舉例來說,當處理器110選用表一中的傳輸速率組合3作為受選傳輸速率組合時,處理器110可發出訊號控制第二調變器222以16QAM對第二應用資料d2進行調變。
當第一應用資料d1以及第二應用資料d2的通道編碼與調變均完成時,傳輸器100可藉由乘法器214與乘法器224分別 分配載波功率P1與載波功率P2給第一應用資料d1與第二應用資料d2。而後,經通道編碼及調變的第一應用資料d1與第二應用資料d2可由加法器230相加為同一訊號,並透過天線150傳輸。
在一實施例中,基於可靠性等原因,共用同一傳輸速率組合表131的傳輸器100及其對應的接收器200還可以調整第一編碼率R1以及第二編碼率R2的計算結果,藉以產生新的傳輸速率組合表。具體而言,傳輸器100可透過天線150接收例如由接收器200(例如:基地台)所發出的配置訊息(例如:上行傳輸許可),且配置訊息可包括後退(Backoff)指示。在處理器110基於已知的索引、調變方式Mod1和Mod2、總編碼率以及功率比等資訊而計算出各傳輸速率組合所對應的第一編碼率R1以及第二編碼率R2之後,處理器110可進一步根據所述後退指示,調整(降低)所計算的第一編碼率R1以及第二編碼率R2,使傳輸器100以低於理論值的傳輸速率傳輸第一應用資料d1與第二應用資料d2,從而降低傳輸時位元錯誤率。
在一實施例中,後退指示例如是指示將所計算的第一編碼率R1以及第二編碼率R2分別減去一預設的量(例如:第一差值以及第二差值),例如將第一編碼率R1減去0.3位元、將第二編碼率R2減去0.5位元。在另一實施例中,後退指示例如是指示將所計算的第一編碼率R1以及第二編碼率R2乘上一預設的比率,例如將第一編碼率R1乘上0.9、將第二編碼率R2乘上0.8。藉此,可降低傳輸時的位元錯誤率。
在一實施例中,傳輸器100還可基於不同的配置訊息計算出不同的傳輸速率組合表。以表二為例,表二揭露了一具有三種傳輸速率組合(索引1至索引3)的傳輸速率組合表,如下所示:
具體而言,傳輸器100可透過天線150接收例如由接收器200所發出的配置訊息(例如是上行傳輸許可)。處理器110可由配置訊息中獲得總編碼率以及的傳輸速率組合表尺寸的資訊。首先,處理器110可藉由傳輸速率組合表尺寸決定所要計算的傳輸速率組合表的尺寸。例如,當傳輸速率組合表尺寸為「5」時,處理器110可計算出包含了五種傳輸速率組合的傳輸速率組合表131(例如表一),並基於總編碼率計算出所述傳輸速率組合表131的第一編碼率R1及第二編碼率R2。接著,傳輸器100與發送出配置訊息的接收器200便可基於傳輸速率組合表131的設定進行通訊。另一方面,當傳輸速率組合表尺寸為「3」時,處理器110可計算出包含了三種傳輸速率組合的傳輸速率組合表131(例如表二),並基於總編碼率計算出所述傳輸速率組合表131的第一編碼率R1及第二編碼率R2。接著,傳輸器100與發送出配置訊息的接收器200便可基於所述傳輸速率組合表131的設定進行通訊。
在一實施例中,傳輸器100還可基於一組合表子集合索引,選擇當前使用的傳輸速率組合表的子集合作為新的傳輸速率組合表。
具體而言,假設傳輸器100正透過與接收器200約定好的傳輸速率組合表尺寸為「5」的傳輸速率組合表131與接收器200通訊。此時,傳輸器100可透過天線150接收例如由接收器200所發出的配置訊息(例如是上行傳輸許可)。處理器110可由配置訊息中獲得組合表子集合索引的資訊。接著,處理器110便可基於組合表子集合索引選擇傳輸速率組合表131的其中一種子集合作為新的傳輸速率組合表,藉以透過所述新的傳輸速率組合表與接收器200進行通訊。舉例來說,當組合表子集合索引的值為「0」時,處理器110可基於組合表子集合索引的值「0」選擇傳輸速率組合表131的子集合(例如表二)作為新的傳輸速率組合表131。而後,傳輸器100便可透過新的傳輸速率組合表131與接收器200進行通訊。
在一實施例中,傳輸器100的處理器110還可基於對應的接收器200的類型計算傳輸速率組合表。當對應於傳輸器100的接收器200其種類為連續干擾消除(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SIC)接收器時,第一應用資料d1或第二應用資料2可具有較高的傳輸速率。由於SIC接收器是以功率域的數值作為解碼的主要依據。因此,具有較低載波功率的資料的傳輸速率較容易受到接收器200種類是否為SIC接收器而影響。在一實施例 中,適用於eMBB場景的第一應用資料d1通常被分配較高的載波功率P1,且適用於URLLC場景的第二應用資料2通常被分配較低的載波功率P2。基此,具有較低載波功率P2的第二應用資料2,其第二編碼率R2(或傳輸速率)較容易受到接收器200種類的影響而改變。若接收器200種類為SIC接收器,則第二編碼率R2可能顯著地提高,如表三所示:
圖3是依照本揭露的實施例的資料傳輸方法300的流程圖,傳輸方法300可由圖1及圖2所揭露的傳輸器100實施。在步驟S301,儲存媒體130可儲存用以計算同時傳送第一應用資料d1與第二應用資料d2的多個傳輸速率組合的多個規則。在步驟S303,處理器110可經由天線150接收傳輸許可,且所述傳輸許可可以是由對應於傳輸器100的接收器200所發送。在步驟S305,處理器110可判斷是否需同時傳輸第二應用資料d2,若要傳輸第二應用資料d2,則進入步驟S309。若不傳輸第二應用資料d2,則進入步驟S307。在步驟S307,處理器110可基於傳輸速率組合表131中的初始傳輸速率組合傳輸第一應用資料d1,其中初始傳輸 速率組合是將所有可用的編碼率都分配給第一應用資料d1的傳輸速率組合。在步驟S309,處理器110可基於上述預先儲存的規則計算出同時傳送第一應用資料d1與第二應用資料d2的多個傳輸速率組合以計算傳輸速率組合表131。在步驟S311,處理器110可根據第二應用資料d2的傳輸速率需求,由傳輸速率組合表131的多個傳輸速率組合中選擇受選傳輸速率組合(例如:表一中的傳輸速率組合3)。在步驟S313,處理器110可基於受選傳輸速率組合同時傳輸第一應用資料d1與第二應用資料d2至對應傳輸器100的接收器200。
圖4是依照本揭露的實施例的資料接收方法400的流程圖,接收方法400可適用於與傳輸器100共用相同的傳輸速率組合計算規則的接收器200。由於傳輸器100是基於與接收器200事先約定好的規則計算傳輸速率組合,藉以產生傳輸速率組合表131,因此,使用相同規則的接收器200也可計算出與傳輸器100相同的傳輸速率組合表131。在步驟S410,接收器200可接收來自傳輸器100的資料,並計算出傳輸速率組合表131。在步驟S430,接收器200可同時基於傳輸速率組合表131中的所有傳輸速率組合對所接收的資料進行盲式解碼(blind decoding)及解調變。舉例來說,若現行使用的傳輸速率組合表131為表二,其具有三種傳輸速率組合,則步驟S430可被分為同時進行的步驟S431、S433以及S435,同時使用所述三種傳輸速率組合對所接收的資料進行盲式解碼。在步驟S431,可基於表二設定的傳輸速率 組合1對所接收的資料進行盲式解碼及解調變,藉以還原第一應用資料d1及/或第二應用資料d2。接著,在步驟S451,可判斷還原後的第一應用資料d1及/或第二應用資料d2內容是否正確。若內容正確,則在步驟S470將還原後的第一應用資料d1及/或第二應用資料d2輸出。若內容不正確,則代表傳輸器100並非是使用傳輸速率組合1的參數來進行傳輸。
相似地,在步驟S433,可基於表二設定的傳輸速率組合2對所接收的資料進行盲式解碼及解調變,藉以還原第一應用資料d1及/或第二應用資料d2。接著,在步驟S453,可判斷還原後的第一應用資料d1及/或第二應用資料d2內容是否正確。若內容正確,則在步驟S470將還原後的第一應用資料d1及/或第二應用資料d2輸出。若內容不正確,則代表傳輸器100並非是使用傳輸速率組合2的參數來進行傳輸。相似地,在步驟S435,可基於表二設定的傳輸速率組合3對所接收的資料進行盲式解碼及解調變,藉以還原第一應用資料d1或第二應用資料d2。接著,在步驟S455,可判斷還原後的第一應用資料d1及/或第二應用資料d2內容是否正確。若內容正確,則在步驟S470將還原後的第一應用資料d1及/或第二應用資料d2輸出。若內容不正確,則代表傳輸器100並非是使用傳輸速率組合3的參數來進行傳輸。基於上述,接收方法400可同時針對傳輸速率組合表131中的多個傳輸速率組合進行盲式解碼及解調變。藉此,可增加盲式解碼及解調變的速度及效率。
圖5是依照本揭露的實施例的資料接收方法500的流程圖。與圖4的接收方法400不同的是,接收方法500是依序採用傳輸速率組合表131中的各個傳輸速率組合來對所接收的資料進行解碼及解調變。詳細來說,在步驟S501,接收器200可接收來自傳輸器100的資料,並計算出傳輸速率組合表131。在步驟S503,接收器200可設定旗標i的值為「1」,旗標i代表傳輸速率組合表131中的索引。例如,旗標i的值為「1」時,代表選擇傳輸速率組合表131中的傳輸速率組合1。旗標i的值為「2」時,代表選擇傳輸速率組合表131中的傳輸速率組合2。在步驟S505,可根據旗標i選擇傳輸速率組合表131中對應於旗標i的值「1」的傳輸速率組合1,並基於傳輸速率組合1對所接收的資料進行盲式解碼及解調變,藉以還原第一應用資料d1及/或第二應用資料d2。在步驟S507,可判斷還原後的第一應用資料d1及/或第二應用資料d2內容是否正確。若內容正確,則在步驟S509將還原後的第一應用資料d1及/或第二應用資料d2輸出。若內容不正確,則代表傳輸器100並非是使用對應於當前的旗標i的傳輸速率組合1的參數來進行傳輸。在步驟S511,可判斷旗標i的值是否超過了傳輸速率組合表131的傳輸速率組合數量N。以使用表一為例,其中具有共五組的傳輸速率組合。因此,若判斷旗標i的值超過「5」,即表示已沒有對應的傳輸速率組合可供接收器200進行盲式解碼及解調變。如此,則進入步驟S513,宣告還原第一應用資料d1及/或第二應用資料d2失敗。若判斷旗標i的值不超過傳輸 速率組合表131的傳輸速率組合數量N,則進入步驟S515,將旗標i的值加上「1」。以傳輸速率組合表131為表一為例,假設當前的旗標i的值為「1」,則在步驟S511,可判斷旗標i的值「1」不超過「5」。因此,可在步驟S515將旗標i的值加上「1」而成為「2」。在步驟S515後,可回到步驟S505,重新根據新的旗標i(例如:旗標i的值為「2」)選擇傳輸速率組合表131中的傳輸速率組合(例如:對應於旗標i的值為「2」的傳輸速率組合2)以進行呼叫器盲式解碼以及解調變的步驟。
綜上所述,本揭露的傳輸器可以在接收到第一應用資料的上行傳輸許可後且同時接收到其他應用(例如:第二應用)的資料傳輸請求的情況下,透過傳輸器與接收器事先約定好的傳輸速率組合的計算規則產生與接收器相同的傳輸速率組合表,藉以執行基於非正交多重存取技術的資料傳輸。藉此,本揭露的傳輸器可以在不停止第一應用資料的傳輸的情況下,傳送第二應用資料,從而滿足緊急資料的低延遲(low latency)傳輸速率需求或提升系統容量(channel capacity)。此外,傳輸器還可以接收傳送自接收器(例如:基地台)的配置訊息,且根據所述配置訊息而選擇傳輸速率組合表的子集合作為新的傳輸速率組合表,用以降低接收器對資料進行盲式解碼的複雜度。再者,傳輸器還可以接收例如傳送自接收器的後退指示,且基於所述後退指示將原本計算出的第一編碼率及第二編碼率的值降低。藉此,傳輸器可使用低於傳輸速率組合表的速率來傳送第一應用資料及第二應用資料, 從而提升傳輸時的可靠性。
雖然本揭露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露,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揭露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揭露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Claims (20)

  1. 一種傳輸器,適用於非正交多重存取通訊系統,包括:一儲存媒體,儲存用以計算同時傳送一第一應用資料與一第二應用資料的多個傳輸速率組合的多個規則,其中所述多個規則關聯於所述傳輸器使用的總功率和雜訊的平均功率;一處理器,耦接所述儲存媒體,經配置以執行:自接收器接收對於傳輸所述第一應用資料的傳輸許可(grant);判斷是否需同時傳輸所述第二應用資料;以及若需同時傳輸所述第二應用資料,則:基於所述規則計算同時傳送所述第一應用資料與所述第二應用資料的所述多個傳輸速率組合以計算傳輸速率組合表、或根據所述儲存媒體中的預先存儲傳輸速率組合表建立所述傳輸速率組合表;根據所述第二應用資料的一傳輸速率需求,由所述傳輸速率組合表的所述多個傳輸速率組合中選擇一受選傳輸速率組合;以及基於所述受選傳輸速率組合同時傳輸所述第一應用資料與所述第二應用資料至所述接收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傳輸器,其中所述受選傳輸速率組合包括用於傳輸所述第一應用資料的一第一調變方法與 一第一編碼率,及用於傳輸所述第二應用資料的一第二調變方法與一第二編碼率。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傳輸器,更包括:一第一通道編碼器,耦接所述處理器且接收所述第一應用資料,所述第一通道編碼器受控於所述處理器以基於所述第一編碼率編碼所述第一應用資料;一第一調變器,耦接所述處理器與所述第一通道編碼器,所述第一調變器受控於所述處理器以基於所述第一調變方法調變經編碼的所述第一應用資料;一第二通道編碼器,耦接所述處理器且接收所述第二應用資料,所述第二通道編碼器受控於所述處理器以基於所述第二編碼率編碼所述第二應用資料;一第二調變器,耦接所述處理器與所述第二通道編碼器,所述第二調變器受控於所述處理器以基於所述第二調變方法調變經編碼的所述第二應用資料;以及一天線,耦接所述第一調變器以及所述第二調變器,傳輸經編碼與經調變的所述第一應用資料與所述第二應用資料至所述接收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傳輸器,其中所述處理器更利用所述天線自所述接收器接收包括一傳輸速率組合表尺寸與一總編碼率的一配置訊息,並依據所述傳輸速率組合表尺寸與所述總編碼率計算出所述多個傳輸速率組合。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傳輸器,其中所述處理器更基於所述總編碼率以及對應於所述受選傳輸速率組合的一功率比計算所述第一編碼率以及所述第二編碼率。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傳輸器,其中所述配置訊息更包括一後退指示,且所述處理器更基於所述後退指示將所計算的所述第一編碼率及所述第二編碼率分別減去第一差值與第二差值,或是分別乘上第一比率與第二比率,以降低用以傳輸所述第一應用資料的所述第一編碼率與用以傳輸所述第二應用資料的所述第二編碼率。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傳輸器,其中所述配置訊息更包括一組合表子集合索引,且所述處理器更基於所述組合表子集合索引選擇所述傳輸速率組合表的一子集合作為新的傳輸速率組合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傳輸器,其中所述處理器更基於所述接收器的類型計算所述傳輸速率組合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傳輸器,其中所述處理器更計算各所述多個傳輸速率組合中適於傳輸所述第二應用資料的傳輸速率,並與所述第二應用資料的所述傳輸速率需求比較,以從滿足所述傳輸速度需求的至少一所述多個傳輸速率組合中選擇傳輸速率最接近所述傳輸速率需求的傳輸速率組合作為所述受選傳輸速率組合。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傳輸器,其中所述處理器更經配置以執行:若判斷不傳輸所述第二應用資料,則基於一初始傳輸速率組合傳輸所述第一應用資料。
  11. 一種傳輸方法,適用於非正交多重存取通訊系統的傳輸器,包括:儲存用以計算同時傳送一第一應用資料與一第二應用資料的多個傳輸速率組合的多個規則,其中所述多個規則關聯於所述傳輸器使用的總功率和雜訊的平均功率;自接收器接收對於傳輸所述第一應用資料的傳輸許可;判斷是否需同時傳輸所述第二應用資料;以及若需同時傳輸所述第二應用資料,則:基於所述規則計算同時傳送所述第一應用資料與所述第二應用資料的所述多個傳輸速率組合以計算傳輸速率組合表、或根據一預先存儲傳輸速率組合表建立所述傳輸速率組合表;根據所述第二應用資料的一傳輸速率需求,由所述傳輸速率組合表的所述多個傳輸速率組合中選擇一受選傳輸速率組合;以及基於所述受選傳輸速率組合同時傳輸所述第一應用資料與所述第二應用資料。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傳輸方法,其中所述受選傳輸速率組合包括用於傳輸所述第一應用資料的一第一調變方法與一第一編碼率,及用於傳輸所述第二應用資料的一第二調變方法與一第二編碼率。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傳輸方法,更包括:基於所述第一編碼率編碼所述第一應用資料;基於所述第一調變方法調變經編碼的所述第一應用資料;基於所述第二編碼率編碼所述第二應用資料;基於所述第二調變方法調變經編碼的所述第二應用資料;以及傳輸經編碼與經調變的所述第一應用資料與所述第二應用資料至所述接收器。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傳輸方法,更包括:自所述接收器接收包括一傳輸速率組合表尺寸與一總編碼率的一配置訊息;以及依據所述傳輸速率組合表尺寸與所述總編碼率計算出所述多個傳輸速率組合。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傳輸方法,更包括:基於所述總編碼率以及對應於所述受選傳輸速率組合的一功率比計算所述第一編碼率以及所述第二編碼率。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傳輸方法,其中所述配置訊息更包括一後退指示,且所述傳輸方法更包括: 基於所述後退指示將所計算的所述第一編碼率及所述第二編碼率分別減去第一差值與第二差值,或是分別乘上第一比率與第二比率,以降低用以傳輸所述第一應用資料的所述第一編碼率與用以傳輸所述第二應用資料的所述第二編碼率。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傳輸方法,其中所述配置訊息更包括一組合表子集合索引,且所述傳輸方法更包括:基於所述組合表子集合索引選擇所述傳輸速率組合表的一子集合作為新的傳輸速率組合表。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傳輸方法,更包括:基於接收所述接收器的類型計算所述傳輸速率組合表。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傳輸方法,更包括:計算各所述多個傳輸速率組合中適於傳輸所述第二應用資料的傳輸速率,並與所述第二應用資料的所述傳輸速率需求比較,以從滿足所述傳輸速度需求的至少一所述多個傳輸速率組合中選擇傳輸速率最接近所述傳輸速率需求的傳輸速率組合作為所述受選傳輸速率組合。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傳輸方法,更包括:若判斷不傳輸所述第二應用資料,則基於一初始傳輸速率組合傳輸所述第一應用資料。
TW106141701A 2017-08-04 2017-11-29 適用於非正交多重存取通訊系統的傳輸器及其傳輸方法 TWI6529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45126.6A CN109391457A (zh) 2017-08-04 2018-02-12 适用于非正交多址通信系统的传输器及传输方法
US15/986,834 US10630455B2 (en) 2017-08-04 2018-05-23 Method and transmitter for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8181520.0A EP3439213A1 (en) 2017-08-04 2018-07-03 Method and transmitter for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762541111P 2017-08-04 2017-08-04
US62/541,111 2017-08-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52922B true TWI652922B (zh) 2019-03-01
TW201911831A TW201911831A (zh) 2019-03-16

Family

ID=665901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41701A TWI652922B (zh) 2017-08-04 2017-11-29 適用於非正交多重存取通訊系統的傳輸器及其傳輸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5292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8317B (zh) * 2019-05-08 2021-09-01 國立臺灣大學 一種通訊系統及其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14596A (en) 2006-04-24 2008-03-16 Qualcomm Inc Superposition cod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TW200908611A (en) 2007-08-07 2009-02-16 Inventec Appliances Corp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betwe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s
TW201528717A (zh) 2014-01-02 2015-07-16 Realtek Semiconductor Corp 無線通訊裝置與決定無線通訊裝置之傳輸速率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14596A (en) 2006-04-24 2008-03-16 Qualcomm Inc Superposition cod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TW200908611A (en) 2007-08-07 2009-02-16 Inventec Appliances Corp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betwe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s
TW201528717A (zh) 2014-01-02 2015-07-16 Realtek Semiconductor Corp 無線通訊裝置與決定無線通訊裝置之傳輸速率的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8317B (zh) * 2019-05-08 2021-09-01 國立臺灣大學 一種通訊系統及其方法
US11283652B2 (en) 2019-05-08 2022-03-22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1831A (zh) 2019-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72033B2 (ja) 多数のキャリアを用いて動作するためのアップリンクフィードバック方法
US10469239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mi-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JP6552128B2 (ja) 複素次元あたりの投影が少ないコードブックを生成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ならびにその利用
CN108347318B (zh) 一种上行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1159318A1 (en) Side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stage 2 format
JP7257406B2 (ja) データ通信処理方法および装置
WO2017041297A1 (zh) 信息传输装置、方法以及通信系统
WO2016127409A1 (zh) 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用户设备和接入网设备
WO2021159328A1 (en) V2x frequency and time resource indication signaling
WO2019154016A1 (zh) 一种上行信息传输方法及设备
US10630455B2 (en) Method and transmitter for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5184906A1 (zh) 一种控制信息、信道或信号的传输方法及相应的发送端
TWI652922B (zh) 適用於非正交多重存取通訊系統的傳輸器及其傳輸方法
WO2019052370A1 (zh) 用于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KR20230165797A (ko) 사용자 단말 또는 기지국에 의해 수행되는 방법, 사용자 단말, 및 기지국
CN107078839B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16548044A (zh) 传输方法和装置
WO2017148430A1 (zh) 传输信息的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