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48186B - 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 - Google Patents

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48186B
TWI648186B TW106139344A TW106139344A TWI648186B TW I648186 B TWI648186 B TW I648186B TW 106139344 A TW106139344 A TW 106139344A TW 106139344 A TW106139344 A TW 106139344A TW I648186 B TWI648186 B TW I64818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
side plates
chassis according
split vehicle
vehicle gird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93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18411A (zh
Inventor
張詠棋
鍾允睿
呂宥勳
楊正平
Original Assignee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filed Critical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to TW1061393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48186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81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8186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184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8411A/zh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種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包含複數個副車架模組,各副車架模組在其相對的法蘭面以鎖附結構固定。

Description

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
本發明是有關於使用於一種車輛之承載系統,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
一般車輛底盤結構係使用板殼式底盤(Monocoque),其優點是結構輕,行駛機動性強,但此設計結構的問題之處在於透過板件焊接,其結構強度不足。
一般在重型車輛中,與一般市售小車使用車殼鈑金做為結構件不同,重型車輛會使用一獨立大樑作為車體承載結構,再將車殼、懸吊等機構連結與獨立大樑,以確保車身強度,故整體車輛的乘載重量由車殼所負荷,增加車殼疲勞受損的機會。其次,目前的大樑底盤結構為一體成形之結構,而傳動元件是設置在車殼底部上,造成車殼整體結構複雜,不易拆卸保養、檢修,提升維修上的困難度。
因此,如何改良並能提供一種用於重型車輛的車體結構,來避免上述所遭遇到的問題,係業界所亟待解決之課題。
本發明提供一種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能強化大樑 底盤結構強度並保有輕量化之趨勢以外,在保養維修上可獨立對副車架模組拆卸維修,降低保養維修成本、工時及簡化檢修程序。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出一種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包括複數個副車架模組,各副車架模組在其相對的法蘭面以鎖附結構固定。
基於上述,本發明提出的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係以多個副車架模組所構成,每個副車架模組之間可藉由鎖附結構來結合與拆卸,故副車架模組可視實際車體型態來結合成所需的大樑底盤結構,並可任意應用在不同輪數之輪車結構。
此外,運用在如20多噸重的重型車輛時,透過上述副車架模組之組裝,可強化車輛底盤強度並保有輕量化優勢。
再者,本發明可在保養維修上針對特定的副車架模組進行拆解維修,此舉可以降低保養維修成本、工時與簡化檢修程序。
為讓本發明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2‧‧‧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
10A、10B‧‧‧車殼
20A、20B‧‧‧分離式大樑底盤結構
21‧‧‧副車架模組
211、215‧‧‧第一副車架模組
2111、2121、2131、2141‧‧‧側板
2113、2123、2133、2142‧‧‧大樑
211A、212A、213A、214A‧‧‧開口
212、216‧‧‧第二副車架模組
213‧‧‧第三副車架模組
214‧‧‧第四副車架模組
22A、22B‧‧‧結構副樑
221A、221B、291‧‧‧鎖固件
23‧‧‧法蘭面
23A‧‧‧第一法蘭面
23B‧‧‧第一孔洞
23C‧‧‧第二法蘭面
23D‧‧‧第二孔洞
23E‧‧‧第三法蘭面
23F‧‧‧第三孔洞
23G‧‧‧第四法蘭面
23H‧‧‧第四孔洞
24‧‧‧容置槽
25‧‧‧承載架體
26‧‧‧承載座
27‧‧‧彈性件固定座
271‧‧‧組裝部
272‧‧‧鎖固件
29‧‧‧傾斜部
30‧‧‧車輪
34、32A‧‧‧第一車輪
33、31A‧‧‧第二車輪
32‧‧‧第三車輪
31‧‧‧第四車輪
36‧‧‧避震器
40‧‧‧上承載臂
41‧‧‧下承載臂
50‧‧‧鎖附結構
60‧‧‧彈性件
61‧‧‧垂直部
62‧‧‧水平部
63‧‧‧裝設部
D‧‧‧距離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的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的車輪連接分離式大樑底盤結構的示意圖。
圖3為圖1中的分離式大樑底盤結構的示意圖。
圖4A為圖1中的彈性件固定座的裝設示意圖。
圖4B為圖4A中彈性固定座另一角度的示意圖。
圖5A為第一副車架模組連接第二副車架模組的側面示意圖。
圖5B為第一副車架模組連接第二副車架模組的底面示意圖。
圖5C為第三副車架模組連接第四副車架模組的側面示意圖。
圖5D為第三副車架模組連接第四副車架模組的底面示意圖。
圖6A為圖3中第一副車架模組的示意圖。
圖6B為圖3中第二副車架模組的示意圖。
圖6C為圖3中第三副車架模組另一視角的示意圖。
圖6D為圖3中第四副車架模組的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的示意圖。
圖8為圖7中的車輪連接分離式大樑底盤結構的示意圖。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於更加清楚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限制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的示意圖。圖2為圖1中的車輪連接分離式大樑底盤結構的示意圖。圖3為圖1中的分離式大樑底盤結構的示意圖。請參閱圖1至圖3。本實施例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1為使用於一種八輪之輪型車輛之底盤,該輪型車輛更包含一車殼10A、一分離式大樑底盤結構20A以及複數個車輪30,車殼10A僅具殼體並未承載任何八輪之輪型車輛所需的傳動元件。如圖3所示,分離式大樑底盤結構20A包含複數個副車架模組21,各副車架模組21連接相對應的車輪30,複數個副車架模組21係沿著車殼10A的長度方向配置,每一個副車 架模組21均為一獨立結構並可分別製作出,而各個副車架模組21的數量可視實際車輪30數量及車體型態而調整,且各副車架模組21之間係彼此固定在一起。
在本實施例中,車輪30的數量為8個,每一個副車架模組21之兩側各設置一個車輪30,以圖2及圖3來說,本實施例副車架模組21包含四個副車架模組,其分別為第一副車架模組211、第二副車架模組212、第三副車架模組213以及第四副車架模組214,且第一副車架模組211之兩側分別連接於兩第一車輪34、第二副車架模組212之兩側分別連接於兩第二車輪33、第三副車架模組213之兩側分別連接兩第三車輪32以及第四副車架模組214之兩側分別連接兩第四車輪31,且第四車輪31旁係連接一組避震器36。詳細而言,本實施例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1更包括複數個承載座26與複數個承載臂(包含上承載臂40與下承載臂41)。第一副車架模組211、第二副車架模組212、第三副車架模組213以及第四副車架模組214兩側之上下分別設置兩個承載座26,上承載臂40及下承載臂41之一端分別連接到相對應的兩個承載座26,各個上承載臂40及下承載臂41承載臂的另一端連接至相對應的車輪30之支架及避震器36上。
圖4A為圖1中的彈性件固定座的裝設示意圖,圖4B為圖4A中彈性固定座另一角度的示意圖。請併參閱圖2、圖3、圖4A與圖4B,本實施例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1更包括至少一彈性件固定座27,彈性件固定座27上設置一彈性件60,藉由彈性件60將車殼10A組裝至分離式大樑底盤結構20A上,如此一來,本實施例係以車殼10A及分離式大樑底盤結構20A共同承受應力,其強度為車殼10A加上分離式大樑底盤結構20A,並且, 藉由彈性件60本身具有彈力,可以緩衝車輛行走時的震動,降低疲勞受損之風險。詳細而言,彈性件60分別為垂直式及水平式受力之彈性件,其包含一垂直部61、一水平部62以及一裝設部63,垂直部61裝設於水平部62之內,而水平部62裝設於裝設部63上,彈性固定座27包含一組裝部271與複數個鎖固件272,藉由裝設部63固定在組裝部271上,以將彈性件60裝設至彈性件固定座27,並藉由鎖固件272鎖固至相對應的第一副車架模組211、第二副車架模組212、第三副車架模組213以及第四副車架模組214兩側,以將彈性件固定座27裝設至分離式大樑底盤結構20A上。
請復參閱圖3,第一副車架模組211與第二副車架模組212在其相對的法藍面23以鎖附結構50固定,第三副車架模組213與第四副車架模組214在其相對的法蘭面23以鎖附結構50固定,其中在第二副車架模組212與第三副車架模組213之間相隔一距離D,此距離D可供車殼10A裝設時的一存放空間,距離D的大小可端視實際車殼與車體型態而可調整。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將第二副車架模組212與第三副車架模組213之間的法蘭面23,以鎖附結構50固定成一體式之分離式大樑底盤結構20A。在本實施例中,副車架模組21包含複數個結構副樑22A、22B,結構副樑22A、22B係以鎖附或焊接固定於相對應的副車架模組21中的第一副車架模組211、第二副車架模組212、第三副車架模組213以及第四副車架模組214,其中結構副樑22A之頂端可為一水平橫樑,結構副樑22B的頂端可為一凹陷橫樑,可端視車殼10A而可調整結構副樑22A、22B的型態。每一個副車架模組21包含一容置槽24,容置槽24可供容置如馬達、齒輪箱等八輪甲車或其他輪型車輛所需的傳動元件,故傳動元件不需設置在車殼10A上,可藉此簡化車殼10A結構與重量。
詳細而言,圖5A為第一副車架模組連接第二副車架模組的側面示意圖,圖5B為第一副車架模組連接第二副車架模組的底面示意圖。圖5C為第三副車架模組連接第四副車架模組的側面示意圖,圖5D為第三副車架模組連接第四副車架模組的底面示意圖。圖6A為圖3中第一副車架模組的示意圖,圖6B為圖3中第二副車架模組的示意圖,圖6C為圖3中第三副車架模組另一視角的示意圖,圖6D為圖3中第四副車架模組的示意圖。請併參閱圖3及圖6A至圖6D,以本實施例而言,第一副車架模組211、第二副車架模組212、第三副車架模組213與第四副車架模組214的結構類似,差異在於第一副車架模組211之前端設計成一傾斜部29,傾斜部29的傾斜角度可配合車殼10A而設計。上述第一副車架模組211連接第二副車架模組212後,及第三副車架模組213連接第四副車架模組214後,亦可將其連接後之第二副車架模組212及第三副車架模組213之另一端連接,即將第一副車架模組211,第二副車架模組212,第三副車架模組213及第四副車架模組214連接成一體式車架底盤總成。如圖6A、圖5A與圖5B所示,第一副車架模組211包含兩側板2111、兩大樑2113、一傾斜部29、兩結構副樑22A、一第一法蘭面23A與第一孔洞23B。第一副車架模組211之兩側板2111的厚度各為2-6mm,兩側板2111分別設有一開口211A,可減低整體第一副車架模組211的重量,兩側板2111之相對兩側之上下端分別設置有可固定兩個承載座26之固定孔,圖6A中所示已將承載座26分別固定於兩側板2111之相對兩側之上下之固定孔上,且開口211A位於四個承載座26之間。此外,兩側板2111之上端分別設置有可固定彈性固定座27之固定孔,圖6A中所示已將彈性固定座27分別固定於兩側板2111之上端之固定孔上,四個承載座26位於兩個彈性固定座 27之間。兩側板2111之間設置有兩結構副樑22A,本實施例之兩結構副樑22A係分別以鎖固件221A、221B固定至兩側板2111內,且兩結構副樑22A之間形成容置槽24。在其他實施例中,結構副樑22A可利用焊接固定於兩側板2111。另外,如圖5B所示,容置槽24之底部均設置有一承載架體25,承載架體25係能以焊接或鎖附固定在側板2111,承載架體25用於加強板之作用外,亦可供置放如馬達、齒輪箱等八輪甲車或其他輪型車輛所需的傳動元件。兩大樑2113的厚度為4mm-8mm,兩大樑2113設置在側板2111與結構副樑22A二側的上端面,本實施例之大樑2113係以焊接固定在側板2111。在其他實施例中,大樑2113可利用鎖附固定於兩側板2111與結構副樑22A上。此外,於兩側板2111與兩大樑2113之前端設置傾斜部29,傾斜部29係以鎖固件291固定於兩側板2111與兩大樑2113之前端,即傾斜部29係以鎖附固定在於兩側板2111與兩大樑2113之前端。在其他實施例中,傾斜部29可利用焊接固定於兩側板2111與兩大樑2113之前端。於兩側板2111與兩大樑2113之後端設置第一法蘭面23A,本實施例之第一法蘭面23A係以焊接固定在兩側板2111與兩大樑2113之後端。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法蘭面23A可利用鎖固件固定在兩側板2111與兩大樑2113之後端。第一孔洞23B位於第一法蘭面23A之上,第一孔洞23B用以供鎖附結構50穿設與第二副車架模組212相互固定,藉由上述配置以構成如圖6A所示的第一副車架模組211。
如圖6B、圖5A與圖5B所示,第二副車架模組212包含兩側板2121、兩大樑2123、兩結構副樑22A、22B、一第二法蘭面23C與第二孔洞23D。第二副車架模組212之兩側板2121的厚度各為2-6mm,兩側板2121分別設有一開口212A,可減低整體第二副車架模組212的重量,兩側板2121 之相對兩側之上下端分別設置有可固定承載座26之固定孔,圖6B中所示已將承載座26分別固定於兩側板2121之相對兩側之上下之固定孔上,且開口212A位於四個承載座26之間。此外,兩側板2121之上端分別設置有可固定彈性固定座27之固定孔上,圖6B中所示已將彈性固定座27分別固定於兩側板2121之上端之固定孔,四個承載座26位於兩個彈性固定座27之間。兩側板2121之間設置有兩結構副樑22A、22B,本實施例之兩結構副樑22A、22B分別係以鎖固件221A、221B固定至兩側板2121內,且兩結構副樑22A之間形成容置槽24。在其他實施例中,結構副樑22A可利用焊接固定於兩側板2121。另外,如圖5B所示,容置槽24之底部均設置有一承載架體25,承載架體25可利用焊接或鎖附固定在側板2121,承載架體25用於加強板之作用外,亦可供置放如馬達、齒輪箱等八輪甲車或其他輪型車輛所需的傳動元件。兩大樑2123的厚度為4-8mm,兩大樑2123設置在側板2121及兩結構副樑22A、22B之二側的上端面,本實施例之大樑2123係以焊接固定在側板2121及兩結構副樑22A、22B上。在其他實施例中,大樑2123可利用鎖附固定於兩側板2121及兩結構副樑22A、22B上。此外,於兩側板2121與兩大樑2123之一端設置第二法蘭面23C,本實施例之第二法蘭面23C係以焊接固定在兩側板2121與兩大樑2123之一端。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法蘭面23B可利用鎖固件固定在兩側板2121與兩大樑2123之一端,第二孔洞23D位於第二法蘭面23C之上,第二孔洞23D用以供鎖附結構50穿設與第一副車架模組211相互固定,藉由上述配置以構成如圖6B所示的第二副車架模組212。並可於另外一實施例於第二副車架模組212之另外一端設置如上述之法蘭面,與另外副車架模組之法蘭面相互固定。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副車架模組211中的第一法蘭面23A相對應於第二副車架模組212中的第二法蘭面23C,第一孔洞23B的位置對應於第二孔洞23D的位置,第一副車架模組211之第一法蘭面23A與第二副車架模組212之第二法蘭面23C彼此相對,並以鎖附結構50穿設於第一孔洞23B與第二孔洞23D,以將第一副車架模組211與第二副車架模組212彼此固定。同理,如圖6C、圖5C與圖5D所示,第三副車架模組213包含兩側板2131、兩大樑2133、兩結構副樑22A、22B、一第三法蘭面23E與第三孔洞23F。第三副車架模組213之兩側板2131的厚度各為2-6mm,兩側板2131分別設有一開口213A,可減低整體第三副車架模組213的重量,兩側板2131之相對兩側之上下端分別設置有可固定承載座26之固定孔,圖6C中所示已將承載座26分別固定於兩側板2131之相對兩側之上下之固定孔上,且開口213A位於四個承載座26之間。此外,兩側板2131之上端分別設置有可固定彈性固定座27之固定孔,圖6C中所示已將彈性固定座27分別固定於兩側板2131之上端之固定孔上,四個承載座26位於兩個彈性固定座27之間。兩側板2131之間設置有兩結構副樑22A、22B,本實施例之兩結構副樑22A、22B分別係以鎖固件221A、221B固定至兩側板2131內,且兩結構副樑22A之間形成容置槽24。在其他實施例中,結構副樑22A可利用焊接固定於兩側板2131。另外,如圖5D所示,容置槽24之底部均設置有一承載架體25,承載架體25可利用焊接或鎖附固定在側板2131,承載架體25用於加強板之作用外,亦可供置放如馬達、齒輪箱等八輪甲車或其他輪型車輛所需的傳動元件。兩大樑2133的厚度為4-8mm,兩大樑2133設置在側板2131及兩結構副樑22A、22B之二側的上端面,本實施例之大樑2133係以焊接固定在側板2131及兩結構副樑 22A、22B上。在其他實施例中,大樑2133可利用鎖附固定於兩側板2131。此外,於兩側板2131與兩大樑2133之一端設置第三法蘭面23E,本實施例之第三法蘭面23E係以焊接固定在兩側板2131與兩大樑2133之一端。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三法蘭面23E可利用鎖固件固定在兩側板2131與兩大樑2133之一端,第三孔洞23F位於第三法蘭面23E之上,第三孔洞23F用以供鎖附結構50穿設與第三副車架模組213相互固定,藉由上述配置以構成如圖6C所示的第三副車架模組213。並可於另外一實施例於第三副車架模組213之另外一端設置如上述之法蘭面,與另外副車架模組之法蘭面相互固定。
如圖6D、圖5C與圖5D所示,第四副車架模組214包含兩側板2141、兩大樑2142、兩結構副樑22A、複數個承載座26、複數個彈性件固定座27、一第四法蘭面23G與第四孔洞23H。第四副車架模組214之兩側板2141的厚度各為2-6mm,兩側板2141分別設有一開口214A,可減低整體第四副車架模組214的重量,兩側板2141之相對兩側之上下端分別設置有可固定兩個承載座26之固定孔,圖6D中所示已將承載座26分別固定於兩側板2141之相對兩側之上下之固定孔上,且開口214A位於四個承載座26之間。此外,兩側板2141之上端分別設置有可固定彈性固定座27之固定孔,圖6D中所示已將彈性固定座27分別固定於兩側板2141之上端之固定孔上,四個承載座26位於兩個彈性固定座27之間。兩側板2141之間設置有兩結構副樑22A,本實施例之兩結構副樑22A分別係以鎖固件221A、221B固定至兩側板2141內,且兩結構副樑22A之間形成容置槽24。在其他實施例中,結構副樑22A可利用焊接固定於兩側板2141。另外,如圖5D所示,容置槽24之底部均設置有一承載架體25,承載架體25可利用焊接或鎖附固定在側板2141, 承載架體25用於加強板之作用外,亦可供置放如馬達、齒輪箱等八輪甲車或其他輪型車輛所需的傳動元件。兩大樑2142的厚度為4-8mm,兩大樑2142設置在側板2141與結構副樑22A二側的上端面,本實施例之大樑2142係以焊接固定在側板2141與結構副樑22A上。在其他實施例中,大樑2143可利用鎖附固定於兩側板2141與結構副樑22A上。此外,於兩側板2141與兩大樑2143之一端設置第四法蘭面23G,本實施例之第四法蘭面23G係以焊接固定在兩側板2141與兩大樑2142之一端。在其他實施例中,第四法蘭面23G可利用鎖固件固定在兩側板2141與兩大樑2142之一端,第四孔洞23H位於第四法蘭面23G之上,第四孔洞23H用以供鎖附結構50穿設與第四副車架模組214相互固定,藉由上述配置以構成如圖6D所示的第四副車架模組214。
在本實施例中,第三副車架模組213中的第三法蘭面23E相對應於第四副車架模組214中的第四法蘭面23G,第三孔洞23F的位置對應於第四孔洞23H的位置,第三副車架模組213之第三法蘭面23E與第四副車架模組214之第四法蘭面23G彼此相對,並以鎖附結構50穿設於第三孔洞23F與第四孔洞23H,以將第三副車架模組213與第四副車架模組214彼此固定。
在上述的配置之下,本發明運用在如20多噸重的重型車輛時,透過上述副車架模組21之組裝,可強化車輛底盤強度,藉此避免車輪30行走時左右偏擺,且不會增加整體車輛過多重量而保有輕量化優勢。再者,本發明可在保養維修上針對特定的副車架模組21進行拆解維修,此舉可以降低保養維修成本、工時與簡化檢修程序。
圖7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的示意圖。圖8為圖7中的車輪連接分離式大樑底盤結構的示意圖。圖7的具分離 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2與圖1的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1相似,其中第一副車架模組215的結構類似於圖6A中的第一副車架模組212,第二副車架模組216的結構類似於圖6B中的第二副車架模組212,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標號表示且具有相同的功能而不再重複說明,以下僅說明差異處。請參閱圖7至圖8。本實施例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2為轎車,其包含一車殼10B、一分離式大樑底盤結構20B、複數個車輪30以及複數個承載臂(包含上承載臂40與下承載臂41),其中可依據轎車的型態設計車殼10B,車輪30的數量為4個,每一個副車架模組21對應到兩個車輪30。本實施例係具有兩個副車架模組,其分別為第一副車架模組215以及第二副車架模組216,其中第一副車架模組215之兩側分別連接第一車輪32A,第二副車架模組216之兩側分別連接第二車輪31A。由此可知,本實施例之分離式大樑底盤結構20B亦可應用在4輪之輪車結構。同理,本發明亦可應用在6輪,8輪,12輪之輪車結構。
綜上所述,本發明提出的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中,係以多個副車架模組所構成,每個副車架模組之間可藉由鎖附結構來結合與拆卸,故副車架模組可視實際車體型態來結合成所需的大樑底盤結構,並可任意應用在不同輪數之輪車結構。
此外,運用在如20多噸重的重型車輛時,透過上述副車架模組之組裝,可強化車輛底盤強度並保有輕量化優勢。
再者,本發明可在保養維修上針對特定的副車架模組進行拆解維修,此舉可以降低保養維修成本、工時與簡化檢修程序。
此外,副車架模組包含一容置槽,容置槽可供容置如馬達、 齒輪箱等雲豹甲車或其他輪型車輛所需的傳動元件,故傳動元件不需設置在車殼底部,可藉此簡化車殼結構與重量。
另外,本發明係以車殼及分離式大樑底盤結構共同承受應力,其強度為車殼加上分離式大樑底盤結構,並藉由彈性件將車殼組裝至分離式大樑底盤結構,可以緩衝車輛行走時的震動,降低疲勞受損之風險。
進一步,本發明針對車殼與副車架模組作行車極端情況之模擬(縱向3G加上煞車力1G加速負載),其結果顯示本發明的副車架模組局部結構應力較小,其具有較大對抗彎折的能力,顯示本發明的副車架模組強度較強。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Claims (28)

  1. 一種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包括:複數個副車架模組,各副車架模組係為一獨立結構,各該副車架模組在其相對的法蘭面以鎖附結構固定與拆卸,其中各該副車架模組包含:兩側板;兩大樑,設置在各該側板的上端面,並分別與各該側板的一端面與該法蘭面相互固定;至少一彈性件固定座,固定於各該側板上;複數個承載座,固定於各該側板上,且各承載座位於各該彈性件固定座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更包括:一車殼,結合至該各該副車架模組。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其中各該副車架模組包含固定各該彈性固定件之固定孔。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其中各該彈性件固定座設置一彈性件,藉由各該彈性件將該車殼固定於各該副車架模組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其中各該彈性件分別為垂直式及水平式受力之彈性件。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其中各該彈性件固定座包含一組裝部與複數個鎖固件,藉由各該鎖固件鎖固至各該副車架模組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其中各該彈性件包含一垂直部、一水平部以及一裝設部,該垂直部裝設於該水平 部之內,該水平部裝設於該裝設部上,藉由該裝設部固定在該組裝部上,以將各該彈性件裝設至相對應的該彈性件固定座。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更包括:複數個車輪,其中各該副車架模組連接相對應的該車輪。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其中各該法蘭面係以焊接固定在各該側板與各該大樑之一端。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其中各該法蘭面係以鎖附固定在各該側板與各該大樑之一端。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其中各該副車架模組包含複數個結構副樑,各該結構副樑設置於該兩側板之間。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其中各該大樑係以焊接固定在各該側板及該兩結構副樑上。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其中各該大樑係以鎖附固定在各該側板及該兩結構副樑上。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其中各該結構副樑的頂端為一水平橫樑。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其中各該結構副樑的頂端為一凹陷橫樑。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其中各該結構副樑係以鎖附固定於相對應的該副車架模組。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其中各該結構副樑係以焊接固定於相對應的該副車架模組。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其中各該結構副樑之間形成一容置槽。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其中各該容置槽之底部設置有一承載架體。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其中各該承載架體係以焊接固定在各該側板上。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其中各該承載架體係以鎖附固定在各該側板上。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其中各該側板包含一開口。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其中各該各該副車架模組包含一傾斜部,該傾斜部固定於各該側板與各該大樑之前端。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其中各該傾斜部係以鎖附固定於各該側板與各該大樑之前端。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其中各該傾斜部係以焊接固定於各該側板與各該大樑之前端。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更包括:複數個承載臂,其一端分別連接到相對應的該承載座,各該承載臂的另一端連接至相對應的該車輪。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其中該複數個副車架模組係沿著該車殼的長度方向配置連接成一體式車架底盤總成。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其中各該之兩側板的厚度各為2-6mm,兩大樑的厚度為4-8mm。
TW106139344A 2017-11-14 2017-11-14 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 TWI6481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39344A TWI648186B (zh) 2017-11-14 2017-11-14 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39344A TWI648186B (zh) 2017-11-14 2017-11-14 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48186B true TWI648186B (zh) 2019-01-21
TW201918411A TW201918411A (zh) 2019-05-16

Family

ID=658039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9344A TWI648186B (zh) 2017-11-14 2017-11-14 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48186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89139A (en) * 1939-02-03 1940-02-06 Yellow Truck & Coach Mfg Co Coach construction
US6729682B2 (en) * 2000-02-24 2004-05-04 Compagnie Plastic Omnium Rear module for a motor vehicle
TWI350801B (zh) * 2008-07-23 2011-10-21 Kwang Yang Motor Co
CN102883941A (zh) * 2010-03-05 2013-01-16 斯太尔工程技术中心 商用车底盘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89139A (en) * 1939-02-03 1940-02-06 Yellow Truck & Coach Mfg Co Coach construction
US6729682B2 (en) * 2000-02-24 2004-05-04 Compagnie Plastic Omnium Rear module for a motor vehicle
TWI350801B (zh) * 2008-07-23 2011-10-21 Kwang Yang Motor Co
CN102883941A (zh) * 2010-03-05 2013-01-16 斯太尔工程技术中心 商用车底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8411A (zh) 2019-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21766B2 (ja) フレーム車の骨格構造
US9045170B2 (en) Rear-wheel drive,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modular subframe assembly and method
US9505295B2 (en) Structure for front section of vehicle body
US8894134B2 (en) Front body of vehicle
US6736232B1 (en) Front axle arrangement for a heavy vehicle
US20120187724A1 (en) Front body of vehicle
US10689034B2 (en) Subframe for a motor vehicle
EP1461238A2 (en) Vehicle body
JP2021003940A (ja) フレーム車の車体構造
KR20220082492A (ko) 차량의 차체
KR20220082488A (ko) 차량의 차체
WO2016129065A1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2018165073A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TWI648186B (zh) 具分離式車輛大樑底盤的結構
JP2014000837A (ja) 自動車のfrp製キャビン
CN101209716A (zh) 一种承载式车身
EP4011753A1 (en) Vehicle body
CN112429089B (zh) 高度集成防爆炸冲击车架结构、集成系统及其安装方法
KR20220082491A (ko) 차량의 차체
CN109823396B (zh) 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
JPH02208173A (ja) ミッドシップ車両
KR20190091850A (ko) 알루미늄 재질을 갖는 프레임 타입의 전기자동차 배터리 장착 구조
JP7327432B2 (ja) フレーム、フレーム取付構造、および、車両
CN220905133U (zh) 后地板的板簧横梁安装结构和车辆
CN217396655U (zh) 车辆的前端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