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42593B - Bicycle chain - Google Patents

Bicycle chain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42593B
TWI642593B TW104125792A TW104125792A TWI642593B TW I642593 B TWI642593 B TW I642593B TW 104125792 A TW104125792 A TW 104125792A TW 104125792 A TW104125792 A TW 104125792A TW I642593 B TWI642593 B TW I64259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nd portion
connecting rod
inner link
link
bicycle chai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57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13795A (en
Inventor
福森毅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137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37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25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2593B/zh

Links

Landscapes

  • Gears, Cams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Abstract

要讓自行車用鏈條能進行順暢的變速動作。
鏈條(10)的外連桿片(12)包含有:第1外連桿端部(22)、第2外連桿端部(24)、外連桿中間部(26)。外連桿中間部(26),將第1外連桿端部(22)與第2外連桿端部(24)連結。內連桿片(14)包含有:第1內連桿端部(32)、第2內連桿端部(34)、內連桿中間部(36)。內連桿中間部(36),將第1內連桿端部(32)與第2內連桿端部(34)連結。外連桿片(12)與內連桿片(14)的至少其中一方具有:當變速時防止鏈輪(8)的齒頂(8a)侵入到外連桿片(12)與內連桿片(14)之間的齒頂侵入防止部(20)。

Description

自行車用鏈條
本發明是關於鏈條,尤其是關於繞掛於自行車的前鏈輪與後鏈輪的自行車用鏈條。
自行車用鏈條具備有:一對內連桿片、一對外連桿片、連結銷、滾子。自行車用鏈條繞掛於:設置在自行車的曲柄的鏈輪、與設置於後輪轂軸的鏈輪(例如參考專利文獻1)。習知的自行車用鏈條,使用於進行外裝變速裝置的變速。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001659號公報
在習知的自行車用鏈條,當變速時鏈條從大直徑的鏈輪移動到小直徑的鏈輪時,鏈條在朝驅動方向移 位的狀態移動到小直徑的鏈輪而嚙合於小直徑的鏈輪的齒部。此時,由於鏈條要朝驅動方向移位,所以鏈輪的齒頂可能會侵入到外連桿片與內連桿片之間。當鏈輪的齒頂侵入到外連桿片與內連桿片之間時,則可能妨礙順暢的變速動作。
本發明的課題要讓自行車用鏈條能進行順暢的變速動作。
本發明的自行車用鏈條具備有:外連桿片、內連桿片。外連桿片包含有:第1外連桿端部、第2外連桿端部、外連桿中間部。在第1外連桿端部形成有:具有第1中心軸的第1外連桿孔。在第2外連桿端部形成有:具有與第1中心軸平行地延伸的第2中心軸的第2外連桿孔。外連桿中間部,將第1外連桿端部與第2外連桿端部連結。內連桿片包含有:第1內連桿端部、第2內連桿端部、內連桿中間部。在第1內連桿端部形成有:具有第3中心軸的第1內連桿孔。在第2內連桿端部形成有:具有與第3中心軸平行地延伸的第4中心軸的第2內連桿孔。內連桿中間部,將第1內連桿端部與第2內連桿端部連結。外連桿片與內連桿片的至少其中一方具有:當變速時防止自行車用鏈輪的齒頂侵入到外連桿片與內連桿片之間的齒頂侵入防止部。
在該自行車用鏈條,外連桿片與內連桿片的 至少其中一方具有齒頂侵入防止部。因此當鏈條從大鏈輪移位到小鏈輪時,能防止鏈輪的齒頂侵入到外連桿片與內連桿片之間,能進行順暢的變速動作。
齒頂侵入防止部朝軸方向延伸。在該情況,外連桿片與內連桿片的至少其中一方設置有朝軸方向延伸的齒頂侵入防止部。藉此,藉由朝軸方向延伸的齒頂侵入防止部,則能將外連桿片與內連桿片之間覆蓋。因此能有效率地防止鏈輪的齒頂侵入到外連桿片與內連桿片之間,則可進行順暢的變速動作。
在外連桿片設置齒頂侵入防止部。在該情況,在外連桿片,藉由在未與內連桿片干涉的區域,設置朝軸方向延伸的齒頂侵入防止部,則可使用普通的內連桿片。
齒頂侵入防止部,在組裝有自行車用鏈條的狀態,沿著第1內連桿緣部與第2內連桿緣部的至少其中一方配置於:第1內連桿端部的第1內連桿緣部與第2內連桿端部的第2內連桿緣部的至少其中一方的位置的附近。在該情況,將齒頂侵入防止部配置在未與內連桿片干涉的位置。因此能使用普通的內連桿片。
齒頂侵入防止部,在組裝有自行車用鏈條的狀態,分別沿著第1內連桿緣部與第2內連桿緣部配置於:第1內連桿端部的第1內連桿緣部與第2內連桿端部的第2內連桿緣部的各位置的附近。在該情況,在一個外連桿片設置有未與內連桿片干涉的兩個齒頂侵入防止部。 因此當組裝鏈條時,即使將第1外連桿端部與第2外連桿端部相反地安裝,也能藉由將兩個齒頂侵入防止部配置成讓兩個齒頂侵入防止部的其中一方有功能,而能防止鏈條的組裝錯誤。
齒頂侵入防止部,在將自行車用鏈條安裝於自行車的狀態,配置於較第2外連桿端部更接近第1外連桿端部的位置,第1外連桿端部位於自行車用鏈條的驅動方向上游側。在該情況,在變速時齒頂容易侵入的自行車用鏈條的驅動方向上游側的接近第1外連桿端部側,在外連桿片配置有齒頂侵入防止部,所以能有效率地防止鏈輪的齒頂侵入到外連桿片與內連桿片之間。
齒頂侵入防止部,在組裝有自行車用鏈條的狀態,在第1內連桿端部的第1內連桿緣部與第2內連桿端部的第2內連桿緣部的至少其中一方的位置的附近,配置於未與內連桿片干涉的位置。在該情況,能使用普通的內連桿片。
齒頂侵入防止部,在組裝有自行車用鏈條的狀態,在第1內連桿端部的第1內連桿緣部與第2內連桿端部的第2內連桿緣部的至少其中一方的位置的附近,沿著第1內連桿緣部與第2內連桿緣部的至少其中一方,配置於外連桿中間部側。在該情況,齒頂侵入防止部,是沿著第1內連桿緣部與第2內連桿緣部的至少其中一方,配置於外連桿中間部側,所以能將齒頂侵入防止部配置在未與內連桿片干涉的位置。
齒頂侵入防止部,配置在:沿著第1外連桿端部周邊延伸的第1外連桿緣部與沿著第2外連桿端部周邊延伸的第2外連桿緣部的至少其中一方。在該情況,則容易將齒頂侵入防止部配置在未與內連桿片干涉的位置。
齒頂侵入防止部配置於第1外連桿緣部及第2外連桿緣部雙方。在該情況,可以在一個外連桿片設置兩個齒頂侵入防止部。因此當組裝鏈條時,即使將第1外連桿端部與第2外連桿端部相反地安裝,也能讓兩個齒頂侵入防止部的其中一方有功能,而能防止鏈條的組裝錯誤。
內連桿片具有與齒頂侵入防止部卡合的溝部。在該情況,即使將設置於外連桿片的齒頂侵入防止部配置在未與內連桿片干涉的位置,齒頂侵入防止部也卡合於溝部,所以能避免對內連桿片的干涉。
齒頂侵入防止部,在將自行車用鏈條安裝於自行車的狀態,配置於沿著第1外連桿端部周邊延伸的第1外連桿緣部,第1外連桿端部位於自行車用鏈條的驅動方向上游側。在該情況,藉由在當變速時齒頂容易侵入的第1外連桿端部側配置齒頂侵入防止部,則可有效率地防止齒頂的侵入。
在自行車用鏈條安裝於自行車的狀態,齒頂侵入防止部,相對於將第1中心軸與第2中心軸連結的長邊方向中心線,位於自行車用鏈輪側。在該情況,在自行車用鏈輪的齒頂侵入側,配置齒頂侵入防止部,所以能有效率地防止齒頂的侵入。
在自行車用鏈條安裝於自行車的狀態,齒頂侵入防止部的其中一方,相對於將第1中心軸與第2中心軸連結的長邊方向中心線,位於自行車用鏈輪側。在該情況,在自行車用鏈輪的齒頂侵入側,配置齒頂侵入防止部,所以能有效率地防止齒頂的侵入。
齒頂侵入防止部,相對於將第1中心軸與第2中心軸連結的長邊方向中心線的中心點,配置成點對稱。在該情況,在一個外連桿片,在相對於長邊方向中心線的中心點而點對稱的位置,設置有兩個齒頂侵入防止部。因此當組裝鏈條時,即使將第1外連桿端部與第2外連桿端部相反地安裝,也能藉由將兩個齒頂侵入防止部的其中一方配置在需要防止齒頂侵入的位置,而能防止鏈條的組裝錯誤。
齒頂侵入防止部,在組裝有自行車用鏈條的狀態,沿著第1內連桿緣部與第2內連桿緣部的至少其中一方進一步配置於:第1內連桿端部的第1內連桿緣部與第2內連桿端部的第2內連桿緣部的至少其中一方的位置的附近。在該情況,除了第1內連桿緣部與第2內連桿緣部之外,在第1內連桿緣部與第2內連桿緣部的附近的至少其中一方配置齒頂侵入防止部,所以能有效地防止齒頂的侵入。
外連桿片,在自行車用鏈條安裝於自行車的狀態,位於較內連桿片更接近自行車。在該情況,能將齒頂侵入防止部配置在需要防止齒頂侵入的位置,而能順暢 地進行從小直徑鏈輪朝大直徑鏈輪的變速動作。
內連桿片具有齒頂侵入防止部。在該情況,與在外連桿片設置有齒頂侵入防止部的情況相同,當鏈條從大鏈輪移位到小鏈輪時,能有效率地防止鏈輪的齒頂侵入到外連桿片與內連桿片之間。
藉由本發明,在外連桿片與內連桿片的至少其中一方設置有齒頂侵入防止部,讓鏈輪的齒頂難以侵入到外連桿片與內連桿片之間,而能進行順暢的變速動作。
8‧‧‧自行車鏈輪
8a‧‧‧齒頂
10、210、310、620‧‧‧自行車用鏈條
12、112、212、312、412、512、612‧‧‧外連桿片
14、214、614‧‧‧內連桿片
20、120、220、320、420、520、620‧‧‧齒頂侵入防止部
22‧‧‧第1外連桿端部
22a‧‧‧第1外連桿孔
22b‧‧‧第1外連桿緣部
24‧‧‧第2外連桿端部
24a‧‧‧第2外連桿孔
24b‧‧‧第2外連桿緣部
26‧‧‧外連桿中間部
32‧‧‧第1內連桿端部
32a‧‧‧第1內連桿孔
32b‧‧‧第1內連桿緣部
34‧‧‧第2內連桿端部
34a‧‧‧第2內連桿孔
34b‧‧‧第2內連桿緣部
36‧‧‧內連桿中間部
C1‧‧‧第1中心軸
C2‧‧‧第2中心軸
C3‧‧‧第3中心軸
C4‧‧‧第4中心軸
CL1‧‧‧第1長邊方向中心線(長邊方向中心線的一個例子)
RD‧‧‧驅動方向
SC‧‧‧旋轉中心軸
第1圖為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俯視局部剖視圖。
第2圖是自行車用鏈條的藉由第1圖的切斷線II-II切斷的局部剖面圖。
第3圖是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外連桿片的立體圖。
第4圖是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外連桿片的側視圖。
第5圖是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的與第3圖相當的立體圖。
第6圖是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的與第3圖相當的 立體圖。
第7圖是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的與第4圖相當的側視圖。
第8圖是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內連桿片的立體圖。
第9圖是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內連桿片的側視圖。
第10圖是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3的與第3圖相當的立體圖。
第11圖是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3的與第4圖相當的側視圖。
第12圖是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4的與第3圖相當的立體圖。
第13圖是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5的與第3圖相當的立體圖。
第14圖為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側視圖。
第15圖是第2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內連桿片的立體圖。
第16圖是第2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內連桿片的側視圖。
第17圖是第2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外連桿片的立體圖。
第18圖是第2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外連桿片 的側視圖。
<第1實施方式>
在第1圖及第2圖,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以下僅記為鏈條)10是滾子鏈條,具備有:一對外連桿片12、一對內連桿片14、連結銷16、滾子18。鏈條10繞掛於:具有旋轉中心軸SC(參考第2圖)的自行車用鏈輪(以下僅記為鏈輪)8。連結銷16,將一對外連桿片12、一對內連桿片14連結。連結銷16,例如歛縫固定在一對外連桿片12的外側面。滾子18可自由旋轉地配置在連結銷16的外周側。在該實施方式,滾子18可自由旋轉地被支承於內連桿片14。鏈輪8,包含有在輪轂軸方向隔著間隔配置的不同齒數的複數後鏈輪的至少任一者。
如第2圖、第3圖及第4圖所述,外連桿片12與內連桿片14的至少其中一方具有:當變速時防止鏈輪8的齒頂8a侵入到外連桿片12與內連桿片14之間的齒頂侵入防止部20(參考第2圖)。在第1實施方式,外連桿片12具有齒頂侵入防止部20。一對外連桿片12是與一對內連桿片14交互配置。
外連桿片12包含有:第1外連桿端部22、第2外連桿端部24、外連桿中間部26。在第1外連桿端部 22形成有:具有第1中心軸C1的第1外連桿孔22a。在第2外連桿端部24形成有:具有與第1中心軸C1平行地延伸的第2中心軸C2的第2外連桿孔24a。如第2圖所示,在鏈條10安裝於自行車的狀態,第1外連桿端部22位於較第2外連桿端部24更靠近鏈條10的驅動方向RD上游側。第1外連桿端部22,形成為以第1中心軸C1為中心的大致圓形。第1外連桿端部22,具有沿著第1外連桿端部22周邊延伸的第1外連桿緣部22b。第1外連桿緣部21b,形成為彎曲成以第1中心軸C1為中心的大致圓弧狀。第2外連桿端部24,形成為與第1外連桿端部22相同厚度。第2外連桿端部24,形成為以第2中心軸C2為中心的大致圓形。第2外連桿端部24,具有沿著第2外連桿端部24周邊延伸的第2外連桿緣部24b。第2外連桿緣部24b,形成為彎曲成以第2中心軸C2為中心的大致圓弧狀。
外連桿中間部26,將第1外連桿端部22與第2外連桿端部24連結。外連桿中間部26,藉由朝向將第1中心軸C1與第2中心軸C2連結的第1長邊方向中心線CL1凹入的圓弧,將第1外連桿端部22與第2外連桿端部24連結。第1長邊方向中心線CL1,為長邊方向中心線的一個例子。在本實施方式,在外連桿片12之與內連桿片14相對向的面部,外連桿中間部26,從第1外連桿端部22及第2外連桿端部24凹入形成。於是外連桿中間部26,其厚度較第1外連桿端部22及第2外連桿端部24 更薄。
在外連桿中間部26的接近鏈輪8的旋轉中心軸SC(參考第2圖)的第1緣部26a、及較第1緣部26a距離旋轉中心軸SC更遠的第2緣部26b,形成有:傾斜地切割分別形成的第1倒角部28a及第2倒角部28b。第1倒角部28a及第2倒角部28b,是設置用來當變速時將鏈輪8的齒頂8a導引到一對外連桿片12之間。第1倒角部28a的第1外連桿端部22側的第1端28c,倒角成與其他部分相同,且未形成至第1外連桿端部22。可是第1倒角部28a的第2外連桿端部24側的第2端28d,倒角成較其他部分更大,且形成至第2外連桿端部24。第2倒角部28b,相對於第1長邊方向中心線CL1的中心點C5,配置成與第1倒角部28a點對稱。
內連桿片14,如第2圖所示,包含有:第1內連桿端部32、第2內連桿端部34、內連桿中間部36。在鏈條10安裝於自行車的狀態,第1內連桿端部32位於較第2內連桿端部34更靠近鏈條10的驅動方向RD的下游側。在第1內連桿端部32形成有:具有第3中心軸C3的第1內連桿孔32a。在第2內連桿端部34形成有:具有與第3中心軸C3平行地延伸的第4中心軸C4的第2內連桿孔34a。第1內連桿端部32,具有沿著第1內連桿端部32周邊延伸的第1內連桿緣部32b。第2內連桿端部34,具有沿著第2內連桿端部34周邊延伸的第2內連桿緣部34b。第1內連桿端部32,藉由連結銷16而可自 由轉動地連結於外連桿片12的第1外連桿端部22。第2內連桿端部34,藉由連結銷16而可自由轉動地連結於外連桿片12的第2外連桿端部24。第1內連桿端部32及第2內連桿端部34,形成為相較於第1外連桿端部22及第2外連桿端部24稍大直徑。第1內連桿端部32,形成為以第3中心軸C3為中心的大致圓形。第2內連桿端部34,形成為以第4中心軸C4為中心的大致圓形。第1內連桿緣部32b,形成為彎曲成以第3中心軸C3為中心的大致圓弧狀。第2內連桿緣部34b,形成為彎曲成以第4中心軸C4為中心的大致圓弧狀。
內連桿中間部36,將第1內連桿端部32與第2內連桿端部34連結。內連桿中間部36,藉由朝向將第3中心軸C3與第4中心軸C4連結的第2長邊方向中心線CL2凹入的圓弧,將第1內連桿端部32與第2內連桿端部34連結。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在第1內連桿端部32的第1內連桿孔32a及第2內連桿端部34的第2內連桿孔34a的各周圍,分別形成有朝軸方向突出的第1筒狀部32c及第2筒狀部34c。在第1筒狀部32c及第2筒狀部34c的外周面可自由旋轉地安裝有滾子18。
齒頂侵入防止部20朝軸方向延伸較佳。本發明的軸方向,是代表與第1中心軸C1、第2中心軸C2、第3中心軸C3、及第4中心軸C4平行的方向。也就是說,齒頂侵入防止部20,從第1外連桿端部22及第2外連桿端部24的至少其中一方突出形成。齒頂侵入防止部 20,在組裝有鏈條10的狀態,沿著第1內連桿緣部32b與第2內連桿緣部34b的至少其中一方配置於:第1內連桿端部32的第1內連桿緣部32b與第2內連桿端部34的第2內連桿緣部34b的至少其中一方的位置的附近。在第1實施方式,齒頂侵入防止部20,為了防止組裝錯誤,在第1內連桿緣部32b、第2內連桿緣部34b的各位置的附近,分別沿著第1內連桿緣部32b與第2內連桿緣部34b配置有兩個。這裡的第1內連桿緣部32b,是與第1外連桿端部22連結的內連桿片14的緣部,第2內連桿緣部34b,是與第2外連桿端部24連結的內連桿片14的緣部。
在鏈條10安裝於自行車的狀態,其中一方的齒頂侵入防止部20,配置在接近第1外連桿端部22的位置。第1外連桿端部22,相較於第2外連桿端部24位於更靠近鏈條10的驅動方向上游側。另一方的齒頂侵入防止部20,配置在相較於第1外連桿端部22更接近第2外連桿端部24的位置。兩個齒頂侵入防止部20,在組裝有鏈條10的狀態,在第1內連桿端部32的第1內連桿緣部32b與第2內連桿端部34的第2內連桿緣部34b的位置的附近,配置於未與內連桿片14干涉的位置。兩個齒頂侵入防止部20,在組裝有鏈條10的狀態,在第1內連桿端部32的第1內連桿緣部32b與第2內連桿端部34的第2內連桿緣部34b的位置的附近,沿著第1內連桿緣部32b與第2內連桿緣部34b配置於:第1外連桿端部22 及第2外連桿端部24的外連桿中間部26側。在第1實施方式,兩個齒頂侵入防止部20設置成圓弧狀地朝第1外連桿端部22及第2外連桿端部24突出。在鏈條10安裝於自行車的狀態,配置於第1外連桿端部22的齒頂侵入防止部20,相對於第1長邊方向中心線CL1,位於鏈輪8的旋轉中心軸SC(參考第2圖)側。配置於第2外連桿端部24的齒頂侵入防止部20,相對於第1長邊方向中心線CL1上的第1中心軸C1與第2中心軸C2間的中心點C5,配置成與在第1外連桿端部22配置的齒頂侵入防止部20為點對稱。藉此,當將外連桿片12的第2外連桿端部24連結於內連桿片14的第2內連桿端部34時,配置於第2外連桿端部24的齒頂侵入防止部20配置在需要防止齒頂8a侵入的位置。並且配置於第2外連桿端部24的齒頂侵入防止部20,配置在鏈輪8的旋轉中心軸SC側。於是即使將第1外連桿端部22及第2外連桿端部24的任一端部連結於內連桿片14,都能作為齒頂侵入防止部20的功能。因此能有效地防止鏈條10的組裝錯誤。
其中一方的齒頂侵入防止部20,從第1外連桿端部22的第1外連桿緣部22b朝向第1長邊方向中心線CL1,以第1中心軸C1為中心圓弧狀地延伸。另一方的齒頂侵入防止部20,從第2外連桿端部24的第2外連桿緣部24b朝向第1長邊方向中心線CL1,以第2中心軸C2為中心圓弧狀地延伸。將齒頂侵入防止部20的兩端與第1中心軸C1(或第2中心軸C2)連結的兩條線的中心 角A,例如為5度以上30度以下的範圍。
在該構造的第1實施方式的鏈條10,在位於驅動方向RD上游側的第1外連桿端部22且在鏈輪8的旋轉中心軸SC側設置有齒頂侵入防止部20。因此當變速時在一對外連桿片12之間配置有鏈輪8的齒頂8a,能藉由齒頂8a與齒頂侵入防止部20的抵接來防止齒頂8a對於外連桿片12與內連桿片14之間的侵入,能進行順暢的變速動作。由於將齒頂侵入防止部20設置於外連桿片12,所以容易將齒頂侵入防止部20配置於未與內連桿片14干涉的位置。因此,只要改良外連桿片12即可,所以能使用普通的內連桿片。
<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
在以下的說明,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構造,在各圖面用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省略其說明。針對與第1實施方式構造不同的構件,使用在第1實施方式使用的二位數的符號增加一位數的三位數的符號,而顯示於各圖面。
第5圖顯示的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的外連桿片112,其齒頂侵入防止部120的形狀與第1實施方式不同。在第1外連桿端部22,齒頂侵入防止部120設置成,從第1外連桿緣部22b的外連桿中間部26側的開始位置120a起,至相對於第1長邊方向中心線CL1位於相反側的第2倒角部28b。在第2外連桿端部24,齒頂侵 入防止部120設置成,從第2外連桿緣部24b的外連桿中間部26側的開始位置120b起,至相對於第1長邊方向中心線CL1位於相反側的第1倒角部28a。於是齒頂侵入防止部120,在第1內連桿緣部32b與第2內連桿緣部34b的位置附近,在外連桿中間部26側設置涵蓋第1外連桿端部22及第2外連桿端部24的實質全寬度。在變形例1,兩個齒頂侵入防止部120設置在未與內連桿片14干涉的位置。
<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
第6圖及第7圖所示的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的鏈條210的外連桿片212所具有的兩個齒頂侵入防止部220,與第1實施方式及變形例1不同,設置在與內連桿片214干涉的位置。齒頂侵入防止部220,配置於第1外連桿端部22的第1外連桿緣部22b及第2外連桿端部24的第2外連桿緣部24b。配置於第1外連桿端部22的齒頂侵入防止部220,在鏈條10安裝於自行車的狀態,其局部配置於第1外連桿緣部22b的鏈輪8的旋轉中心軸SC(參考第2圖)側且驅動方向RD上游側。兩個齒頂侵入防止部220,從第1外連桿緣部22b及第2外連桿緣部24b朝軸方向延伸。也就是說,兩個齒頂侵入防止部220,沿著第1外連桿緣部22b及第2外連桿緣部24b配置。兩個齒頂侵入防止部220,從第1外連桿緣部22b及第2外連桿緣部24b突出形成。配置於第2外連桿緣部 24b的齒頂侵入防止部220,相對於第1長邊方向中心線CL1上的第1中心軸C1與第2中心軸C2間的中心點C5,配置成與在第1外連桿緣部22b配置的齒頂侵入防止部220為點對稱。
在變形例2,如第8圖及第9圖所示,由於齒頂侵入防止部220與內連桿片214干涉,所以內連桿片214,分別具有用來防止各齒頂侵入防止部220干涉的干涉防止部230。干涉防止部230,具有與齒頂侵入防止部220卡合的溝部230a。溝部230a,在第1內連桿端部32及第2內連桿端部34的朝向外連桿片212的面部,形成為以第3中心軸C3及第4中心軸C4為中心的圓弧狀。設置於第1內連桿端部32的溝部230a與設置於第2內連桿端部34的溝部230a,相對於將第3中心軸C3與第4中心軸C4連結的第2長邊方向中心線CL2上的第3中心軸C3與第4中心軸C4間的中心點C6配置成點對稱。
在該構造的變形例2的鏈條210,即使將齒頂侵入防止部220的大小做得較小,也能防止齒頂8a侵入到內連桿片214與外連桿片212之間。
<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3>
如第10圖及第11圖所示,變形例3的鏈條310的外連桿片312,具有:變形例1的齒頂侵入防止部120、與變形例2的齒頂侵入防止部220。也就是說,具有:未與內連桿片214干涉的齒頂侵入防止部120、以及與內連桿 片214干涉的齒頂侵入防止部220。內連桿片214為與變形例2相同的構造。
<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4>
如第12圖所示,變形例4的外連桿片412,與變形例3同樣地具有:未與內連桿片214干涉的與變形例1相同的齒頂侵入防止部120、以及與內連桿片214干涉的齒頂侵入防止部420。齒頂侵入防止部420,朝第1外連桿緣部22b及第2外連桿緣部24b的實質全周及軸方向延伸。內連桿片的干涉部分,雖然未圖示,而在內連桿片的第1內連桿緣部及第2內連桿緣部的外連桿片412的朝向齒頂侵入防止部120、420的面部,形成有可與齒頂侵入防止部420卡合且缺口的干涉防止部。
<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5>
在第1實施方式及其變形例1~4,齒頂侵入防止部20朝軸方向延伸。在變形例5,如第13圖所示,外連桿片512的第1外連桿端部22側的齒頂侵入防止部520,在第1倒角部28a及第2倒角部28b的第1端28c藉由相較於第2端28d更減少倒角量所構成。第2外連桿端部24側的齒頂侵入防止部520,相對於中心點C5,配置成與第1外連桿端部22側的齒頂侵入防止部520為點對稱。藉由減少該第1倒角部28a及第2倒角部28b的倒角量,則限制齒頂8a朝外連桿片512與內連桿片14之間的 移動,而防止齒頂8a的侵入。變形例5的構造,也採用第1實施方式及變形例1~4,藉由變形例5的構造,相較於第1實施方式及變形例1~4更能防止齒頂8a的侵入。
<第2實施方式>
在第14圖~第18圖所示的第2實施方式,內連桿片614具有齒頂侵入防止部620。除了內連桿片614的齒頂侵入防止部620的構造其他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詳細說明而在圖面顯示符號。第14圖為了明確顯示齒頂侵入防止部620,是在鏈條610安裝於自行車的狀態從自行車側觀察的側視圖。
內連桿片614,如第14圖~第16圖所示,具有:第1內連桿端部32、第2內連桿端部34、內連桿中間部36。第1內連桿端部32,具有沿著第1內連桿端部32周邊延伸的第1內連桿緣部32b。第2內連桿端部34,具有沿著第2內連桿端部34周邊延伸的第2內連桿緣部34b。
齒頂侵入防止部620,配置在第1內連桿緣部32b及第2內連桿緣部34b的朝向外連桿片612的面部,而朝軸方向延伸。也就是說,齒頂侵入防止部620,朝向外連桿片612突出。設置於第1內連桿緣部32b的齒頂侵入防止部620,在鏈條610安裝於自行車的狀態,位於鏈條610的驅動方向RD的上游側且鏈輪8的旋轉中心軸 SC側。設置於第2內連桿緣部34b的齒頂侵入防止部620,相對於第2長邊方向中心線L2上的第3中心軸C3與第4中心軸C4間的中心點C6,配置成與在第1內連桿緣部32b配置的齒頂侵入防止部620為點對稱。
若在內連桿片614設置有齒頂侵入防止部620,則干涉於外連桿片612。因此在第2實施方式,如第17圖及第18圖所示,外連桿片612,具有防止與齒頂侵入防止部620干涉的干涉防止部630。干涉防止部630,配置在第1外連桿端部22及第2外連桿端部24的朝向內連桿片614的面部。
配置於第1外連桿端部22的干涉防止部630,形成為以第1中心軸C1為中心的圓弧狀。配置於第1外連桿端部22的干涉防止部630,具有:形成為以第1中心軸C1為中心的圓弧狀的溝部630a、以及與溝部630a相連且圓弧狀地凹入的凹部630b。凹部630b形成為與溝部630a的徑向內側的壁面相連且從第1外連桿緣部22b朝徑向內側凹入。
配置於第2外連桿端部24的干涉防止部630,形成為以第2中心軸C2為中心的圓弧狀。配置於第2外連桿端部24的干涉防止部630,具有:形成為以第2中心軸C2為中心的圓弧狀的溝部630a、以及與溝部630a相連且圓弧狀地凹入的凹部630b。凹部630b形成為與溝部630a的徑向內側的壁面相連且從第2外連桿緣部24b朝徑向內側凹入。
藉此,即使外連桿片612與內連桿片614相對轉動,齒頂侵入防止部620也不會與外連桿片612干涉。干涉防止部630的周方向的長度,是因應外連桿片612與內連桿片614的相對轉動量而適當設定。
在該構造的第2實施方式的鏈條610,在位於驅動方向RD上游側的第1內連桿端部32且在鏈輪8的旋轉中心軸SC側設置有齒頂侵入防止部620。因此當變速時在鏈條610的一對外連桿片612之間配置有鏈輪8的齒頂8a,能藉由齒頂8a與齒頂侵入防止部620的抵接來防止齒頂8a對於外連桿片612與內連桿片614之間的侵入,能進行順暢的變速動作。而且將齒頂侵入防止部620設置於內連桿片614,藉由設置於外連桿片612的溝部620a被大致覆蓋,讓齒頂侵入防止部620不易露出外部。
<其他實施方式>
以上雖然針對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加以說明,而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發明的主旨的範圍可進行各種變更。尤其本說明書記載的複數的實施方式及變形例可因應需要任意組合。
(a)在第1實施方式及其五個變形例,齒頂侵入防止部20、120、220、420、520,為了防止組裝錯誤而相對於中心點C5配置有兩個且成點對稱,而本發明不限於此。齒頂侵入防止部,在鏈條10安裝於自行車的 狀態,也可在位於驅動方向RD上游側的第1外連桿端部22側且鏈輪8的旋轉中心軸SC側設置有至少一個。
(b)在第2實施方式,齒頂侵入防止部620,為了防止組裝錯誤而相對於中心點C6配置有兩個成點對稱,而本發明不限於此。齒頂侵入防止部620,在鏈條10安裝於自行車的狀態,也可在位於驅動方向RD上游側的第1內連桿端部32側且鏈輪8的旋轉中心軸SC側設置有至少一個。

Claims (18)

  1. 一種自行車用鏈條,具備有:外連桿片、內連桿片;該外連桿片包含有:第1外連桿端部、第2外連桿端部、外連桿中間部;在該第1外連桿端部形成有:具有第1中心軸的第1外連桿孔;在該第2外連桿端部形成有:具有與上述第1中心軸平行地延伸的第2中心軸的第2外連桿孔;該外連桿中間部,將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連結;該內連桿片包含有:第1內連桿端部、第2內連桿端部、內連桿中間部;在該第1內連桿端部形成有:具有第3中心軸的第1內連桿孔;在該第2內連桿端部形成有:具有與上述第3中心軸平行地延伸的第4中心軸的第2內連桿孔;該內連桿中間部,將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連結;上述外連桿片與上述內連桿片的至少其中一方具有:當變速時防止自行車用鏈輪的齒頂侵入到上述外連桿片與上述內連桿片之間的齒頂侵入防止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齒頂侵入防止部朝軸方向延伸。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外連桿片具有上述齒頂侵入防止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齒頂侵入防止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被組裝起來的狀態下,在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的第1內連桿緣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的第2內連桿緣部的至少其中一方的位置的附近,沿著上述第1內連桿緣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緣部的至少其中一方配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齒頂侵入防止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被組裝起來的狀態下,在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的第1內連桿緣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的第2內連桿緣部的各位置的附近,分別沿著上述第1內連桿緣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緣部配置。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至5項其中任一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安裝於自行車的狀態下,上述齒頂侵入防止部,配置於較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更接近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的位置,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位於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驅動方向上游側。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至5項其中任一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齒頂侵入防止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被組裝起來的狀態下,在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的第1內連桿緣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的第2內連桿緣部的至少其中一方的位置的附近,配置於未與上述內連桿片干涉的位置。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至5項其中任一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齒頂侵入防止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被 組裝起來的狀態下,在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的第1內連桿緣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的第2內連桿緣部的至少其中一方的位置的附近,以沿著上述第1內連桿緣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緣部的至少其中一方的方式,配置於上述外連桿中間部側。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齒頂侵入防止部,配置在:沿著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周邊延伸的第1外連桿緣部與沿著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周邊延伸的第2外連桿緣部的至少其中一方。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齒頂侵入防止部,配置於上述第1外連桿緣部及上述第2外連桿緣部雙方。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至5、9、及10項其中任一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內連桿片,具有與上述齒頂侵入防止部卡合的溝部。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或10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安裝於自行車的狀態下,上述齒頂侵入防止部,配置於沿著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周邊延伸的第1外連桿緣部,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位於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驅動方向上游側。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4、及9項其中任一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安裝於自行車的狀態下,上述齒頂侵入防止部,相對於將上述第1中心軸與上述第2中心軸連結的長邊方向中心線,位於自行車用鏈 輪的旋轉中心軸側。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或10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安裝於自行車的狀態下,上述齒頂侵入防止部的其中一方,相對於將上述第1中心軸與上述第2中心軸連結的長邊方向中心線,位於自行車用鏈輪的旋轉中心軸側。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5、9及10項其中任一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齒頂侵入防止部,相對於將上述第1中心軸與上述第2中心軸連結的長邊方向中心線上的上述第1中心軸與上述第2中心軸之間的中心點,配置成點對稱。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或10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齒頂侵入防止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被組裝起來的狀態下,在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的第1內連桿緣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的第2內連桿緣部的至少其中一方的位置的附近,沿著上述第1內連桿緣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緣部的至少其中一方進一步配置。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5、9及10項其中任一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外連桿片,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安裝於上述自行車的狀態下,位於較上述內連桿片更接近上述自行車附近。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內連桿片具有上述齒頂侵入防止部。
TW104125792A 2014-10-07 2015-08-07 Bicycle chain TWI6425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06537A JP2016074333A (ja) 2014-10-07 2014-10-07 自転車用チェーン
JP2014-206537 2014-10-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3795A TW201613795A (en) 2016-04-16
TWI642593B true TWI642593B (zh) 2018-12-01

Family

ID=55950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5792A TWI642593B (zh) 2014-10-07 2015-08-07 Bicycle chain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6074333A (zh)
TW (1) TWI64259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54860B2 (ja) * 2018-03-19 2021-10-27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チェーン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65283Y (zh) * 1993-07-06 1994-05-18 雅邦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车变速链条的新颖结构
TW545536U (en) * 2002-03-28 2003-08-01 Kmc Chain Ind Co Ltd Chain
US20070243963A1 (en) * 2003-10-30 2007-10-18 F.S.A. S.R.L. Articulated Chain for Drive Transmission in Bicycle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65283Y (zh) * 1993-07-06 1994-05-18 雅邦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车变速链条的新颖结构
TW545536U (en) * 2002-03-28 2003-08-01 Kmc Chain Ind Co Ltd Chain
US20070243963A1 (en) * 2003-10-30 2007-10-18 F.S.A. S.R.L. Articulated Chain for Drive Transmission in Bicycl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3795A (en) 2016-04-16
JP2016074333A (ja) 2016-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58638B2 (en) Sprocket of a chain transmission for a bicycle
US10703439B2 (en) Bicycle sprocket
TWI600852B (zh) 鏈環(二)
US20080234082A1 (en) Bicycle Multi-Gear Cassette
US10584785B2 (en) Bicycle sprocket and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10975916B2 (en) Connecting structure and hydraulic drive device
US20120208662A1 (en) Multi-gear cassette and damping device
US20180180157A1 (en) Bicycle sprocket and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CA3025679C (en) Belt drive system
TW201800304A (zh) 自行車鏈輪及自行車鏈輪總成
US20180178880A1 (en) Bicycle sprocket
US11981390B2 (en) Stop for handlebars of two- and three-wheeled vehicle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uch a stop
US7334495B2 (en) Resin gear and rotational power transmission member of resin
TWI642593B (zh) Bicycle chain
US10577051B2 (en) Bicycle sprocket
WO2016129290A1 (ja) スプロケットおよび弾性クローラ駆動機構
WO2007015558A1 (ja) 芯金レスクロ-ラのスプロケットおよびその構造
TWI636205B (zh) 外鏈節及鏈片構造
TWM609303U (zh) 內外鏈片無縫式接合構造
TWM315200U (en)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its chain assembly
TWI776902B (zh) 鏈板
TWI745044B (zh) 內外鏈片無縫式接合構造
TWI842691B (zh) 自行車曲柄總成
US10618743B2 (en) Staggered type conveyor chain
TWI785628B (zh) 自行車用內連桿片及自行車用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