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40738B - Cooling water drain structure - Google Patents
Cooling water drain structure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640738B TWI640738B TW106142454A TW106142454A TWI640738B TW I640738 B TWI640738 B TW I640738B TW 106142454 A TW106142454 A TW 106142454A TW 106142454 A TW106142454 A TW 106142454A TW I640738 B TWI640738 B TW I640738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 spoiler
- heat
- liquid chamber
- spoilers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種散熱水排結構包括一容液板體組及一第一擾流組,該容液板體組包含一第一容液板體及一第二容液板體,該第一容液板體具有一第一液體腔室連通至少一進口,一工作液體通過該至少一進口流入該第一液體腔室,該第二容液板體具有一第二液體腔室連通至少一出口,至少一連通管連通該第一液體腔室及該第二液體腔室,該第一擾流組選擇設置在該第一、二液體腔室其中一者內。
Description
本發明有關於一種散熱水排結構,尤指一種可達到散熱效果佳的散熱水排結構。
電腦在運作時,許多內部元件會產生大量熱能,因此良好的散熱系統是決定電腦運作效能以及可靠度的一大關鍵因素。在所有會發熱的元件當中,一般以工作負荷最高的中央處理器(CPU)以及繪圖晶片處理器(GPU)等二者的散熱問題最為棘手。尤其當前各類電腦遊戲的畫面愈來愈細膩,電腦輔助繪圖軟體的功能也日趨強大,這類軟體在運作時往往會讓中央處理器以及繪圖晶片處理器處於高負荷狀態,同時也會導致大量的熱能產生,這些熱能若不能有效地散去,輕則導致中央處理器或繪圖晶片處理器的效能下降,嚴重時更可能造成中央處理器或繪圖晶片處理器的損壞或者使用壽命大幅降低。 為了降低發熱電子元件的工作溫度,一般市面上水冷式裝置由一水冷排透過二水導管連接一水泵1a(Pump)及一水冷頭1b貼觸一發熱元件(如中央處理器),透過水泵1a(Pump)驅使水冷液(或稱工作液體)流動到水冷排1上散熱並不斷地進行循環冷卻,以快速散除熱量。請參閱第1圖,習知水冷排1由複數散熱鰭片11、複數直條狀扁管12及二側水箱13所組成,該等散熱鰭片11設於該等直條狀扁管12彼此之間,且前述二側水箱13與該等散熱鰭片11及該等直條狀扁管12的兩側是透過焊錫焊接而成,令該二側水箱13與該等散熱鰭片11及該等直條狀扁管12連接構成所述水冷排1,並其中一側水箱13上設有一進水口131與一出水口132,該進水口131與出水口132分別用以連接相對二水導管(圖中未示)。 由於從該進水口13流入的工作液體於一側水箱13內後,從該等直條狀扁管12內快速直通流經到另一側水箱13內,接著再藉由該等直條狀扁管12內快速直通流經道一側水箱13內,然後由該出水口132排出去,所以帶有熱量的工作液體進入到水冷排1內的流動時間過短,相對使帶有熱量的工作液體與水冷排作熱交換時間也不長,以導致習知水冷排對帶有熱量的工作液體的解熱效果不佳,進而造成散熱效率不佳的問題。此外,由於習知水冷排的整體結構無法因應一電子裝置內的空間作結構調整變化,使得放置於一電子裝置內時,該電子裝置內需一獨立空間來供給習知水冷排放置的問題。
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提供一種解熱效能佳的散熱水排結構。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種透過容液板體組的其中至少一容液板體的液體腔室內設有一具有支撐及擾流功效的擾流組的結構設計,使得以有效擾流工作液體減少工作液體流動速度及增加工作液體的流動時間以及具有支撐的功效,藉以有效提升散熱效率的散熱水排結構。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種可事先依據一電子裝置的內部空間狀況,靈活調整變化容液板體數量及容液板體之間的連通位置以配合該電子裝置內部空間擺設的散熱水排結構。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種透過複數容液板體的其中任一或全部為一鈦材質構成,藉由鈦材質金屬強度比較高且重量輕的特性以及導熱效率好,以有效提升熱傳導效率的效果及整體重量輕的散熱水排結構。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在提供一種散熱水排結構,包括一容液板體組及一第一擾流組,該容液板體組包含一第一容液板體及一第二容液板體,該第一容液板體具有一第一液體腔室連通至少一進口,一工作液體通過該至少一進口流入該第一液體腔室,該第二容液板體具有一第二液體腔室連通至少一出口,至少一連通管連通該第一液體腔室及該第二液體腔室,該第一擾流組係選擇設置在該第一液體腔室或該第二液體腔室內;透過本發明此結構的設計,使得有效達到解熱效能佳,進而還有效達到增加工作液體於散熱水排結構內的流動時間的效果。 在一實施例,該第一容液板體包含一第一頂板對接一第一底板,該第一液體腔室形成在該第一頂板與該第一底板之間,並該第一擾流組容設在該第一液體腔室內,且該第一擾流組的上端與下端分別接觸連接相對該第一頂板與該第一底板的內側。 在一實施例,該第二容液板體包含一第二頂板對接一第二底板,該第二液體腔室形成在該第二頂板與該第二底板之間,且該散熱水排結構包括一第二擾流組係設置在該第二液體腔室內,且該第二擾流組的上端與下端分別接觸連接相對該第二頂板與該第二底板的內側。 在一實施例,該第一擾流組具有複數第一擾流件,該等第一擾流件彼此相鄰排列設置, 且共同界定複數第一液體通道,並該每一第一擾流件設有複數第一擾流體,該等第一擾流體設置在相對該每一第一液體通道的該第一擾流件的一側上。 在一實施例,該第二擾流組具有複數第二擾流件,該等第二擾流件彼此相鄰排列設置, 且共同界定複數第二液體通道,並該每一第二擾流件設有複數第二擾流體,該等第二擾流體設置在相對該每一第二液體通道的該第二擾流件的一側上。 在一實施例,該每一第一、二擾流件呈波浪狀,且該每一第一擾流件的形狀係與相鄰的該另一第一擾流件的形狀相反,該每一第二擾流件的形狀係與相鄰的該另一第二擾流件的形狀相反。 在一實施例,該第一擾流組具有複數第一擾流件,該等第一擾流件係彼此呈等距或不等距間隔排列設置在該第一液體腔室內,且該每一第一擾流件設有複數第一擾流孔係貫穿在該每一第一擾流件上。 在一實施例,該第二擾流組具有複數第二擾流件,該等第二擾流件係彼此呈等距或不等距間隔排列設置在該第二液體腔室內,且該每一第二擾流件設有複數第二擾流孔係貫穿在該每一第二擾流件上。 在一實施例,該等第一、二擾流孔的形狀為一六邊形狀或一幾何形狀或多邊形狀。 在一實施例,該散熱水排結構包括一第一流道,該第一流道設置在該第一液體腔室內,且相對該第一液體腔室內的該第一擾流組。 在一實施例,該散熱水排結構包括一第二流道,該第二流道設置在該第二液體腔室內,且相對該第二液體腔室內的該第二擾流組。 在一實施例,該第一容液板體包含一第一通口,該第一通口係貫穿該第一頂板,以與相對該至少一連通管的一端相連接且連通,且該至少一連通管經該第一通口連通該第一液體腔室。 在一實施例,該第二容液板體包含一第二通口,該第二通口係貫穿該第二底板,以與相對該至少一連通管的另一端相連接且連通,且該至少一連通管連通該第一液體腔室與該第二液體腔室。 在一實施例,該第一容液板體間隔設置在該第二容液板體的下方,且該第一容液板體設有一第一散熱鰭片組,該第一散熱鰭片組設置於該第一容液板體的外底側上,該第一容液板體與第二容液板體之間設有一第二散熱鰭片組。 在一實施例,該第二容液板體的外頂側設置一第三散熱鰭片組,一保護蓋組蓋設在相對該第一、三散熱鰭片組上,且該保護蓋組的一側對接一風扇組。 在一實施例,該第一、二容液板體及至少一連通管係為金或銀或銅或鐵或鈦或鋁或不銹鋼或該等金屬的合金材質所構成。 在一實施例,該每一第一擾流件的一側位於一部分第一擾流孔的周緣處延伸出有一第一唇邊,該每一第一擾流件的另一側位於另一部分第一擾流孔的周緣處延伸出有另一第一唇邊,該每一第二擾流件的一側位於一部分第二擾流孔的周緣處延伸出有一第二唇邊,該每一第二擾流件的另一側位於另一部分第一擾流孔的周緣處延伸出有另一第二唇邊。
本發明之上述目的及其結構與功能上的特性,將依據所附圖式之較佳實施例予以說明。以下將詳細說明本發明各種實施,請參照各圖式及其元件符號與說明。 本發明係一種散熱水排結構。請參考第2圖為本發明一實施之立體組合示意圖;第2A圖為本發明一實施之立體組合剖面示意圖;第3A圖為本發明一實施之立體分解示意圖;第3B圖為本發明一實施之另一立體分解示意圖;第3C圖為本發明第3A圖之立體局部放大示意圖。如圖所示,本發明之散熱水排結構2包括一容液板體組20及一第一擾流組21及至少一連通管27,該容液板體組20包含一第一容液板體201及一第二容液板體202,該第一、二容液板體201、202係為金或銀或銅或鐵或鈦或鋁或不銹鋼或該等金屬的合金材質所構成,其中該第一容液板體201包含一第一頂板2011、一第一底板2012、至少一進口2015、一第一通口2014及一第一液體腔室2013,該第一頂板2011對接該第一底板2012,該第一液體腔室2013形成在該第一頂板2011與第一底板2012之間,且該第一液體腔室2013與貫穿在該第一頂板2011上的第一通口2014相連通,而前述進口2015於本實施例表示為1個進口2015設置在該第一容液板體201的一側邊,且連通該第一液體腔室2013。一工作液體4通過該進口2015流入該第一液體腔室2013內,在本實施例之工作液體4表示為一酮類液體,但是並不侷限於上述酮類液體,凡是只要具有散熱效果的液體即為本發明所敘述的工作液體4,例如純水、無機化合物、醇類、酮類、液態金屬、冷煤或有機化合物,合先陳明。 而該第二容液板體202係間隔設置於該第一容液板體201的上方,該第二容液板體202包含一第二頂板2021、一第二底板2022、至少一出口2025、一第二通口2024及一第二液體腔室2023,該第二頂板2021對接該第二底板2022,該第二液體腔室2023形成在該第二頂板2021與第二底板2022之間,且該第二液體腔室2023與貫穿在該第二底板2022上的第二通口2024相連通,並該出口2025在本實施例表示為1個出口2025設置在該第二容液板體202的一側邊,且連通該第二液體腔室2023。該連通管27於本實施例表示為1隻連通管,且其為金材質或銀材質或銅材質或鐵材質或鋁材質或鈦材質或不銹鋼或該等金屬的合金材質所構成,並該連通管27的一端連接相對該第一頂板2011的第一通口2014且連通,該連通管27的另一端則連接相對該第二底板2022的第二通口2024且連通,令該連通管27經該第一通口2014及第二通口2024連通該第一液體腔室2013及第二液體腔室2023。並本實施例的容液板體組20及連通管組27不侷限於上述二個容液板體及一隻連通管,於具體實施時,可根據散熱需求設計增加向上或向下間隔層疊的容液板體數量(如三層容液板體或四層容液板體)以及增加容液板體層與層之間連接的連通管的數量(如三隻連通管或六隻連通管),依此類推,合先陳明。 另外,該散熱水排結構2包括一第二擾流組22,該第一、二擾流組21、22具有擾流及支撐作用之功效,且該第一擾流組21與第二擾流組22分別容設置在該第一液體腔室2013及第二液體腔室2023內。並於本實施例該第一液體腔室2013內的第一擾流組21的上端與下端分別接觸連接相對該第一頂板2011與該第一底板2012的內側,以及於該第二液體腔室2023內的第二擾流組22的上端與下端分別接觸連接相對該第二頂板2021與該第二底板2022的內側。在一實施例,也可省略掉該第二液體腔室2023的第二擾流組22,僅該第一液體腔室2013內設有該第一擾流組21。在另一實施,也可省略掉該第一液體腔室2013的第一擾流組21,僅該第二液體腔室2023內設有該第二擾流組22。 再者,該第一擾流組21具有複數第一擾流件211,該等第一擾流件211彼此相相鄰排列設置, 且共同界定複數第一液體通道241,該第二擾流組22具有複數第二擾流件221,該等第二擾流件221彼此相相鄰排列設置, 且共同界定複數第二液體通道242。並該等第一、二擾流件211、221在本實施例表示呈波浪狀,但不侷限上述呈波浪狀相鄰設置,於具體實施時,第一、二擾流件211、221也可設計例如螺旋狀或幾何形狀或其他形狀相鄰排列設置或交錯設置,凡是具有擾流攪拌效果及減緩流動速度及增加流動時間的結構,即為本發明所敘述的第一擾流組21及第二擾流組22。其中該等第一、二擾流件211、221為金或銀或銅或鐵或鈦或鋁或不銹鋼或該等金屬的合金材質所構成。 而該每一第一擾流件211的形狀係與相鄰的另一第一擾流件211的形狀相反,且該等第一擾流件211容設在該第一液體腔室2013內,用以支撐該第一容液板體201。並該等第一擾流件211設有複數第一擾流體2111,該等第一擾流體2111設置在相對該每一第一液體通道2013的第一擾流件211的一側上。 該每一第二擾流件221的形狀係與相鄰另一第二擾流件221的形狀相反,且該第二擾流件221容設在該第二液體腔室2023內,用以支撐第二容液板體202,並該等第二擾流件221設有複數第二擾流體2211,該等第二擾流體2211設置在相對該每一第二液體通道2023的第二擾流件221的一側上。在替代實施例中,也可省略前述第一、二擾流體2111、2211。 所以當該工作液體4由該第一容液板體201的進口2015進入到該第一液體腔室2013內,並通過該第一液體腔室2013內的第一擾流組21時,該工作液體4會在該等第一擾流件211中產生擾流攪拌作用,使得流經該每一第一擾流件211中的工作液體4的溫度混合均一後,繼續經該等第一液體通道2013時會撞擊該等第一擾流體2111而產生渦流,以有效減緩了工作液體4的流動速度及增加流動時間,此時該工作液體4上帶有的熱量會被該第一容液板體201本身內側直接接觸吸收走,令該第一容液板體201外側將吸收到的熱量向外排出散熱,然後工作液體4通過該等第一液體通道2013後,便經第一通口2014通過該連通管27通往流入該第二液體腔室2023內,接著該工作液體4在第二液體腔室2023內通過該等第二擾流件221時產生擾流攪拌作用,使得流經該每一第二擾流件221中的工作液體4的溫度混合均一後,繼續經該等第二液體通道242時會撞擊該等第二擾流體2211而產生渦流,以減緩了工作液體4的流動速度及增加流動時間,同一時間該工作液體4上的熱量會再次被該第二容液板體202本身內側直接接觸吸收走,令該第二容液板體202外側將吸收到的熱量向外排出散熱,最後被冷卻後的工作液體4則由該出口2025流出。 因此,透過本發明之散熱水排結構2的設計,利用該第一、二擾流組21、22能減緩工作液體4的流動速度,以有效增加工作液體4與容液板體(如第一容液板體201)本身作熱交換時間,且工作液體4在該等第一、二擾流件211、221產生擾流攪拌作用的同時,該等第一、二擾流件211、221本身也一併將吸收到該工作液體4的熱量分別傳導至對應的第一、二容液板體201、202上向外散熱,使得有效增加傳熱面積及達到大幅提升散熱效率;並還能藉由該第一、二容液板體201、202本身內側具有較大吸收面積直接接觸吸收走流動中的工作液體4其上熱量,接著由該第一、二容液板體201、202本身外側具有較大散熱面積將吸收走的熱量向外快速排出散熱,以有效達到解熱效能佳的效果。另外,連通該第一、二液體腔室2013、2023的連通管27的長度也可有增加(或延長)工作液體4流動時間,進而有效增加工作液體4與連通管27本身作熱交換時間,來達到快速散熱的效果。 此外,藉由本發明此散熱水排結構2可應用於電子設備、工業設備、家庭設備、運輸設備或智慧型設備或裝置等等,以對各種設備內的電子元件或發熱源達到冷卻散熱的效果。 在替代實施例,該第一、二容液板體201、202及連通管27為鈦材質所構成,其鈦含量(或純度)為90﹪~99.99﹪,例如商業純鈦(Commercially pure titanium,簡稱CP-Ti),透過鈦材質金屬強度比較高且重量輕、耐腐蝕的特性以及導熱效率好,以有效提升熱傳導效率的效果及整體重量輕的效果。另外,透過本發明的容液板體組20及連通管27的結構結合設計,使得可事先依據一電子裝置(圖中未示)的內部空間狀況,靈活調整變化容液板體數量及容液板體之間的連通位置以配合該電子裝置內部空間擺設,藉以達到多元化調整散熱的效果。 請繼續參考第4A圖為本發明一實施之第一種態樣立體分解示意圖;第4B圖為本發明一實施之第一種態樣立體組合剖面示意圖;第3C圖為本發明第4A圖之立體局部放大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第一種態樣的第一、二容液板體201、202及第一、二擾流組21、22及連通管27的結構及連結關係大致與前述一實施例的第一、二容液板體201、202及第一、二擾流組21、22及連通管27的結構及連結關係相同,而本實施與前述一實施例差異在於:該散熱水排結構2包括一第一流道261及一第二流道262,該第一流道261設置在該第一液體腔室2013內,且相對該第一液體腔室2013內的第一擾流組21,如第4B圖中該第一流道261位於該第一液體腔室2013內的左區域,該第一擾流組21則位於該第一液體腔室2013內的右區域,並該第二流道262設置在該第二液體腔室2023內,且相對該第二液體腔室2023內的該第二擾流組22,如第4B圖中該第二流道262位於該第二液體腔室2023內的右區域,該第二擾流組22則位於該第二液體腔室2023內的左區域。該第一、二流道261、262用以導引該工作液體4流動路徑,並在本實施例之第一流道261是彎繞形成在該第一液體腔室2013內的第一底板2012的內側上,及第二流道262是彎繞形成在該第二液體腔室2023內的該第二底板2022的內側上。另外,本發明之該第一擾流組21與第一流道261的設置位置及第二擾流組22與第二流道262的設置位置並不侷於上面所述,凡是只要將該第一擾流組21與第一流道261設於該第一液體腔室2013內,及該第二擾流組22與第二流道262設於該第二液體腔室2023內,即為本發明之精神。 在一實施例,也可省略該第二液體腔室2023內的第二流道262,令該第二液體腔室2023內的整個區域(即左、右區域)只放置該第二擾流組22。 所以當工作液體4通過該第一液體腔室2013內的第一擾流組21時,該工作液體4會在該等第一擾流件211中產生擾流攪拌作用,使得流經該每一第一擾流件211中的工作液體4的溫度混合均一後,繼續經該等第一液體通道2013時會撞擊該等第一擾流體2111而產生渦流,接著該工作液體4通過該等第一液體通道2013後,並順著例如呈彎繞狀的第一流道261朝該第一通口2014方向流動,繼續流經該第一通口2014通過該連通管27流入至該第二液體腔室2023內後,順著例如呈彎繞狀的第二流道262朝該出口2025方向流動,並通過該第二擾流組22時產生擾流攪拌作用,使得流經該每一第二擾流件221中的工作液體4的溫度混合均一後,繼續經該等第二液體通道242時會撞擊該等第二擾流體2211而產生渦流,最後被冷卻後的工作液體4通過該等第二液體通道242後則由該出口2025流出。因此,使得有效達到解熱效能佳及有效大幅提升散熱效率。 請繼續參考第5A圖為本發明一實施之第二種態樣立體分解示意圖;第5B圖為本發明一實施之第二種態樣另一立體分解示意圖;第5C圖為本發明第5A圖之立體局部放大示意圖;第6圖為本發明一實施之第二種態樣組合剖面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第二種態樣主要是將前述一實施之第一種態樣的第一、二擾流件211、221呈波浪狀的板體改設計成該第一、二擾流件211、221呈幾何形狀(如長方形)的一片體,以及該第二流道改設計彎繞形成在該第二液體腔室2023內的該第二頂板2021的內側上。並本實施例的第一擾流組21的該等第一擾流件211係彼此呈等距間隔排列設置在該第一液體腔室2013內,且相對該第一流道261,該第二擾流組22的該等第二擾流件221係彼此呈等距間隔排列設置在該第二液體腔室2023內,且相對該第二流道262。在一實施例,也可設計該等第一擾流件211彼此呈不等距間隔排列設置在該第一液體腔室2013內,且相對該第一流道261,該等第二擾流件221彼此呈不等距間隔排列設置在該第二液體腔室2023內,且相對該第二流道262。並該每一第一擾流件211設有複數第一擾流孔213,該等第一擾流孔213係貫穿在該每一第一擾流件211上,且每一第一擾流件211的一側位於一部分第一擾流孔213的周緣處延伸出有一第一唇邊2131,每一第一擾流件211的另一側位於另一部分第一擾流孔211的周緣處延伸出有另一第一唇邊2131,該每一第二擾流件221設有複數第二擾流孔223,該等第二擾流孔223係貫穿在該每一第二擾流件221上,且每一第二擾流件221的一側位於一部分第二擾流孔223的周緣處延伸出有一第二唇邊2231,每一第二擾流件221的另一側位於另一部分第二擾流孔223的周緣處延伸出有另一第二唇邊2231。其中該等第一、二擾流孔213、223的形狀為一六邊形狀或一幾何形狀或多邊形狀(如三角形、五角形或八角形等等)。 並於本發明實際實施時是透過一機械加工方式(如沖壓模具)對每一第一擾流件211(或第二擾流件221)的一側與另一側上沖壓成形出該等第一擾流孔213(或該等第二擾流孔223),此時每一第一擾流件211(或第二擾流件221)的一側與另一側分別位於部分第一擾流孔213(第二擾流孔223)與另一部分第一擾流孔213(另一部分第二擾流孔223)的周緣處會有受到沖壓模組沖壓出孔(第一擾流孔213或第二擾流孔223)時擠壓形成的唇邊(第一唇邊2131或第二唇邊2231)。所以透過前述第一、二擾流件211、221的第一、二擾流孔213、223及對應的第一、二唇邊2131、2231的結構設計,使得工作液體4通過對應的第一擾流孔213(或第二擾流孔223)後撞擊到其上第一唇邊2131 (或第二唇邊2231)會產生擾流作用,以有效減緩工作液體4的流動速度及增加流動時間,進而有效達到大幅提升散熱效率。 請繼續參考第7圖為本發明一實施之第三種態樣立體組合示意圖。如圖所示,本發明此第三種態樣與前述一實施例差異在於:該第一容液板體201設有一具有複數散熱鰭片構成的第一散熱鰭片組25a,該第一散熱鰭片組25a設置於該第一容液板體201的外底側上,該第一容液板體201與第二容液板體202之間設有一具有複數散熱鰭片構成的第二散熱鰭片組25b,該第二散熱鰭片組25b位於該第一容液板體201與第二容液板體202之間設有的一散熱空間29內,該第二容液板體202的外頂側設置一具有複數散熱鰭片構成的第三散熱鰭片組25c。所以透過該第一、二、三散熱鰭組25a、25b、25c將吸收到該第一、二容液板體201、202外側的熱量迅速向外散熱,藉以有效增加散熱面積,進而有效達到解熱效率佳的效果。 在一實施例,請參考第8圖,該第一、三散熱鰭片組25a、25c上被一保護蓋組5所蓋設,該保護蓋組5具有一上蓋51及一下蓋52,該上蓋51與下蓋52分別蓋設在相對該第一散熱鰭片組25a及第三散熱鰭片組25c的外側上,用以保護該第一、二、三散熱鰭片組25a、25b、25c避免受到損壞,且該保護蓋組5的一側對接一由複數風扇成的風扇組6,透過該風扇組6對該第一、二、三散熱鰭片組25a、25b、25c強制散熱,以快速將該第一、二、三散熱鰭片組25a、25b、25c其上的熱量向外排出。 在另一實施例,也可省略前述保護蓋組5與風扇組6。在另一實施例,可增設有一扣具組(圖中未示)設置在該保護蓋組5上,以透過該扣具組固定本發明之散熱水排結構2穩固結合在一載體(如機箱或主機板)上,藉以達到固定的效果。 此外,本發明於實際實施時,該第二容液板體202的出口2025連接對應的一泵浦(圖中未示)的一端且連通,且一與發熱源(如中央處理器或其他電子元件)相貼設的冷卻模組(圖中未示)係分別連接對應該泵浦的另一端及該第一容液板體201的進口2015且連通,使該散熱水冷排結構2與泵浦及冷卻模組結合構成水冷系統,所以透過該泵浦驅動(或擾動)工作液體4於該冷卻模組與容液板體組20之間一直重複循環散熱,因此,使得有效達到解熱效能佳及達到冷熱交換快速散熱的效果。
2‧‧‧散熱水排結構
20‧‧‧容液板體組
201‧‧‧第一容液板體
2011‧‧‧第一頂板
2012‧‧‧第一底板
2013‧‧‧第一液體腔室
2014‧‧‧第一通口
2015‧‧‧進口
202‧‧‧第二容液板體
2021‧‧‧第二頂板
2022‧‧‧第二底板
2023‧‧‧第二液體腔室
2024‧‧‧第二通口
2025‧‧‧出口
21、22‧‧‧第一、二擾流組
211、221‧‧‧第一、二擾流件
2111、2211‧‧‧第一、二擾流體
213、223‧‧‧第一、二擾流孔
2131、2231‧‧‧第一、二唇邊
241、242‧‧‧第一、二液體通道
261、262‧‧‧第一、二流道
25a、25b、25c‧‧‧第一、二、三散熱鰭片組
27‧‧‧連通管
29‧‧‧散熱空間
4‧‧‧工作液體
5‧‧‧保護蓋組
51‧‧‧上蓋
52‧‧‧下蓋
6‧‧‧風扇組
20‧‧‧容液板體組
201‧‧‧第一容液板體
2011‧‧‧第一頂板
2012‧‧‧第一底板
2013‧‧‧第一液體腔室
2014‧‧‧第一通口
2015‧‧‧進口
202‧‧‧第二容液板體
2021‧‧‧第二頂板
2022‧‧‧第二底板
2023‧‧‧第二液體腔室
2024‧‧‧第二通口
2025‧‧‧出口
21、22‧‧‧第一、二擾流組
211、221‧‧‧第一、二擾流件
2111、2211‧‧‧第一、二擾流體
213、223‧‧‧第一、二擾流孔
2131、2231‧‧‧第一、二唇邊
241、242‧‧‧第一、二液體通道
261、262‧‧‧第一、二流道
25a、25b、25c‧‧‧第一、二、三散熱鰭片組
27‧‧‧連通管
29‧‧‧散熱空間
4‧‧‧工作液體
5‧‧‧保護蓋組
51‧‧‧上蓋
52‧‧‧下蓋
6‧‧‧風扇組
第1圖為習知水冷排立體示意圖。 第2圖為本發明一實施之立體組合示意圖。 第2A圖為本發明一實施之立體組合剖面示意圖。 第3A圖為本發明一實施之立體分解示意圖。 第3B圖為本發明一實施之另一立體分解示意圖。 第3C圖為本發明第3A、4A圖之立體局部放大示意圖。 第4A圖為本發明一實施之第一種態樣立體分解示意圖。 第4B圖為本發明一實施之第一種態樣立體組合剖面示意圖。 第5A圖為本發明一實施之第二種態樣立體分解示意圖。 第5B圖為本發明一實施之第二種態樣另一立體分解示意圖。 第5C圖為本發明第5A圖之立體局部放大示意圖。 第6圖為本發明一實施之第二種態樣組合剖面示意圖。 第7圖為本發明一實施之第三種態樣立體組合示意圖。 第8圖為本發明一實施之第三種態樣之在一實施立體分解示意圖
Claims (17)
- 一種散熱水排結構,包括: 一容液板體組包含: 一第一容液板體,具有一第一液體腔室連通至少一進口,一工作液體通過該至少一進口流入該第一液體腔室; 一第二容液板體,具有一第二液體腔室連通至少一出口,至少一連通管連通該第一液體腔室及該第二液體腔室;及 一第一擾流組,選擇設置在該第一液體腔室或該第二液體腔室內。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水排結構,其中該第一容液板體包含一第一頂板對接一第一底板,該第一液體腔室形成在該第一頂板與該第一底板之間,並該第一擾流組容設在該第一液體腔室內,且該第一擾流組的上端與下端分別接觸連接相對該第一頂板與該第一底板的內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散熱水排結構,其中該第二容液板體包含一第二頂板對接一第二底板,該第二液體腔室形成在該第二頂板與該第二底板之間,且該散熱水排結構包括一第二擾流組係設置在該第二液體腔室內,且該第二擾流組的上端與下端分別接觸連接相對該第二頂板與該第二底板的內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散熱水排結構,其中該第一擾流組具有複數第一擾流件,該等第一擾流件彼此相鄰排列設置, 且共同界定複數第一液體通道,並該每一第一擾流件設有複數第一擾流體,該等第一擾流體設置在相對該每一第一液體通道的該第一擾流件的一側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散熱水排結構,其中該第二擾流組具有複數第二擾流件,該等第二擾流件彼此相鄰排列設置, 且共同界定複數第二液體通道,並該每一第二擾流件設有複數第二擾流體,該等第二擾流體設置在相對該每一第二液體通道的該第二擾流件的一側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散熱水排結構,其中該每一第一、二擾流件呈波浪狀,且該每一第一擾流件的形狀係與相鄰的該另一第一擾流件的形狀相反,該每一第二擾流件的形狀係與相鄰的該另一第二擾流件的形狀相反。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散熱水排結構,其中該第一擾流組具有複數第一擾流件,該等第一擾流件係彼此呈等距或不等距間隔排列設置在該第一液體腔室內,且該每一第一擾流件設有複數第一擾流孔係貫穿在該每一第一擾流件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散熱水排結構,其中該第二擾流組具有複數第二擾流件,該等第二擾流件係彼此呈等距或不等距間隔排列設置在該第二液體腔室內,且該每一第二擾流件設有複數第二擾流孔係貫穿在該每一第二擾流件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散熱水排結構,其中該等第一、二擾流孔的形狀為一六邊形狀或一幾何形狀或多邊形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散熱水排結構,包括一第一流道,該第一流道設置在該第一液體腔室內,且相對該第一液體腔室內的該第一擾流組。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散熱水排結構,包括一第二流道,該第二流道設置在該第二液體腔室內,且相對該第二液體腔室內的該第二擾流組。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散熱水排結構,其中該第一容液板體包含一第一通口,該第一通口係貫穿該第一頂板,以與相對該至少一連通管的一端相連接且連通,且該至少一連通管經該第一通口連通該第一液體腔室。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散熱水排結構,其中該第二容液板體包含一第二通口,該第二通口係貫穿該第二底板,以與相對該至少一連通管的另一端相連接且連通,且該至少一連通管連通該第一液體腔室與該第二液體腔室。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水排結構,其中該第一容液板體間隔設置在該第二容液板體的下方,且該第一容液板體設有一第一散熱鰭片組,該第一散熱鰭片組設置於該第一容液板體的外底側上,該第一容液板體與第二容液板體之間設有一第二散熱鰭片組。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散熱水排結構,其中該第二容液板體的外頂側設置一第三散熱鰭片組,一保護蓋組蓋設在相對該第一、三散熱鰭片組上,且該保護蓋組的一側對接一風扇組。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水排結構,其中該第一、二容液板體及該至少一連通管係為金或銀或銅或鐵或鈦或鋁或不銹鋼或該等金屬的合金材質所構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散熱水排結構,其中該每一第一擾流件的一側位於一部分第一擾流孔的周緣處延伸出有一第一唇邊,該每一第一擾流件的另一側位於另一部分第一擾流孔的周緣處延伸出有另一第一唇邊,該每一第二擾流件的一側位於一部分第二擾流孔的周緣處延伸出有一第二唇邊,該每一第二擾流件的另一側位於另一部分第一擾流孔的周緣處延伸出有另一第二唇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6142454A TWI640738B (zh) | 2017-12-04 | 2017-12-04 | Cooling water drain structur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6142454A TWI640738B (zh) | 2017-12-04 | 2017-12-04 | Cooling water drain structur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640738B true TWI640738B (zh) | 2018-11-11 |
TW201925711A TW201925711A (zh) | 2019-07-01 |
Family
ID=650343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142454A TWI640738B (zh) | 2017-12-04 | 2017-12-04 | Cooling water drain structure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64073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884563A (zh) * | 2021-09-27 | 2023-03-31 | 中兴智能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 散热组件及散热器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27795A (zh) * | 2013-06-19 | 2013-09-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液冷散热器 |
TWM525477U (zh) * | 2016-04-21 | 2016-07-11 |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 散熱裝置 |
-
2017
- 2017-12-04 TW TW106142454A patent/TWI640738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27795A (zh) * | 2013-06-19 | 2013-09-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液冷散热器 |
TWM525477U (zh) * | 2016-04-21 | 2016-07-11 |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 散熱裝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925711A (zh) | 2019-07-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137175B2 (en) | Composite water-cooling radiator structure | |
JP2006287017A (ja) | 冷却ジャケット | |
US20180092246A1 (en) | Water-cooling radiator assembly | |
TWM586876U (zh) | 複合水冷排結構 | |
TWI640738B (zh) | Cooling water drain structure | |
US20190212066A1 (en) | Water-cooling radiator assembly with internal horiziontal partition members and flow disturbing members | |
TWM560169U (zh) | 具有擾流組的夾層水冷排結構 | |
CN103970238A (zh) | 散热模块 | |
TWI639914B (zh) | 具有擾流組的夾層水冷排結構 | |
TWI664524B (zh) | 水冷排散熱結構 | |
TWM557965U (zh) | 多出入口夾層液冷散熱結構 | |
TWM560168U (zh) | 散熱水排結構 | |
JP3208561U (ja) | 水冷ラジエーター構造 | |
CN108062152B (zh) | 散热水排结构 | |
CN207623914U (zh) | 散热水排结构 | |
CN108260327B (zh) | 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 | |
CN207625992U (zh) | 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 | |
TWI662400B (zh) | 具有內置夾層的水冷排結構 | |
CN108260328B (zh) | 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 | |
US20190215986A1 (en) | Water-cooling radiator assembly | |
TWM561978U (zh) | 水冷排散熱結構 | |
TWM577229U (zh) | 水冷散熱頭 | |
KR200425267Y1 (ko) | 수랭식 방열 장치 | |
TWI715094B (zh) | 複合水冷排結構 | |
CN107809876B (zh) | 散热水冷排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