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26389B - 可控周轉輪組離合裝置及應用動力系統 - Google Patents

可控周轉輪組離合裝置及應用動力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26389B
TWI626389B TW101107395A TW101107395A TWI626389B TW I626389 B TWI626389 B TW I626389B TW 101107395 A TW101107395 A TW 101107395A TW 101107395 A TW101107395 A TW 101107395A TW I626389 B TWI626389 B TW I62638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power source
wheel
output
inpu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073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03185A (zh
Inventor
楊泰和
Original Assignee
楊泰和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3/045,675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9011286B2/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3/045,636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20120231911A1/en
Application filed by 楊泰和 filed Critical 楊泰和
Publication of TW2013031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031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63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638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20Arrangements for suppressing or influencing the differential action, e.g. locking devices
    • F16H48/22Arrangements for suppressing or influencing the differential action, e.g. locking devices using friction clutches or brak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3/00Automatic clutches
    • F16D43/02Automatic clutches actuated entirely mechanically
    • F16D43/20Automatic clutches actuated entirely mechanically controlled by torque, e.g. overload-release clutches, slip-clutches with means by which torque varies the clutching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48/08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bevel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02Toothed members; Worms
    • F16H55/17Toothed wheels
    • F16H55/18Special devices for taking up backlash
    • F16H55/20Special devices for taking up backlash for bevel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37Gearboxes for accommodating differential g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20Arrangements for suppressing or influencing the differential action, e.g. locking devices
    • F16H2048/204Control of arrangements for suppressing differential a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Retarder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為一種以迴轉動力源驅動由周轉輪組(EG101),聯結可操控制動裝置所構成之可控周轉輪組離合裝置及應用動力系統,而藉操作可操控制動裝置作制動固鎖或釋放,以操作周轉輪組(EG10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與輸出入端轉軸(S102)以及套筒式轉軸(AS101)三者之間,作聯結傳動或脫離之傳動功能之運作者;本發明進一步藉由周轉輪組(EG101)及可操控制動裝置構成離合器功能,以取代傳統摩擦式電磁離合裝置,並結合兩個或兩個以上之一種或一種以上迴轉動力源,以構成可控周轉輪組離合裝置及應用動力系統者。

Description

可控周轉輪組離合裝置及應用動力系統
本發明為一種以迴轉動力源驅動由周轉輪組(EG101),聯結可操控制動裝置所構成之可控周轉輪組離合裝置及應用動力系統,而藉操作可操控制動裝置作制動固鎖或釋放,以操作周轉輪組(EG10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與輸出入端轉軸(S102)以及套筒式轉軸(AS101)三者之間,作聯結傳動或脫離之傳動功能之運作者;本發明進一步藉由周轉輪組(EG101)及可操控制動裝置構成離合器功能,以取代傳統摩擦式電磁離合裝置,並結合兩個或兩個以上之一種或一種以上迴轉動力源,以構成可控周轉輪組離合裝置及應用動力系統者。
傳統迴轉動力源之輸出入端與負載之間,通常設置摩擦式電磁離合裝置,而藉對摩擦式電磁離合裝置通電或斷電以作聯結或釋放之操作,以使迴轉動力源和負載之間作閉合及脫離者;其缺失為脫離時摩擦式電磁離合裝置常具有殘餘轉矩,造成動力損失及運作之困擾;而傳統自動或半自動操控之動力系統或混合動力系統,其迴轉動力源與傳動裝置之間,通常藉操控摩擦式電磁離合裝置以作聯結或釋放,以使系統作各種功能之運作,唯摩擦式電磁離合裝置呈釋放狀態時,仍具有殘留轉矩,造成動力損失及系統運作之困擾。
本發明可控周轉輪組離合裝置及應用動力系統,為以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所聯結之轉軸(S10)1作為輸出入端,以輸出輪(W102)所聯結之轉軸(S102)作為輸出入端,由周轉輪 (W103)所牽動之搖臂(A101)及套筒式轉軸(AS101)作為輸出入端,而由上述三個輸出入端之部份或全部,分別聯結於所屬可操控制動裝置之一作動側,可操控制動裝置之另一作動側則結合於機殼(H100),藉操作可操控制動裝置作制動固鎖或釋放,以操作周轉輪組(EG10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與輸出入端轉軸(S102)以及套筒式轉軸(AS101)三者之間,作聯結傳動或脫離之傳動功能之運作者;本發明進一步由可操控制動裝置操控周轉輪組(EG101),構成可控周轉輪組離合裝置及應用動力系統,使用可操控制動裝置操控周轉輪組(EG101)所構成離合裝置之動力系統,可廣泛應用在雙迴轉動力源或三迴轉動力源,其結構型態可為同軸線串列結構,或多軸線並列結構,以配合應用空間之需求者。
傳統迴轉動力源之輸出入端與負載之間,通常設置摩擦式電磁離合裝置,而藉對摩擦式電磁離合裝置通電或斷電以作聯結或釋放之操作,以使迴轉動力源和負載之間作閉合及脫離者;其缺失為脫離時摩擦式電磁離合裝置常具有殘餘轉矩,造成動力損失及運作之困擾;而傳統自動或半自動操控之動力系統或混合動力系統,其迴轉動力源與傳動裝置之間,通常藉操控摩擦式電磁離合裝置以作聯結或釋放,以使系統作各種功能之運作,唯摩擦式電磁離合裝置呈釋放狀態時,仍具有殘留轉矩,造成動力損失及系統運作之困擾。 本發明可控周轉輪組離合裝置及應用動力系統,為以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所聯結之轉軸(S101)作為輸出入端,以輸出輪(W102)所聯結之轉軸(S102)作為輸出入端,由周轉輪(W103)所牽動之搖臂(A101)及套筒式轉軸(AS101)作為輸出入 端,而由上述三個輸出入端之部份或全部,分別聯結於所屬可操控制動裝置之一作動側,可操控制動裝置之另一作動側則結合於機殼(H100),藉操作可操控制動裝置作制動固鎖或釋放,以操作周轉輪組(EG10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與輸出入端轉軸(S102)以及套筒式轉軸(AS101)三者之間,作聯結傳動或脫離之傳動功能之運作者;本發明進一步由可操控制動裝置操控周轉輪組(EG101),構成可控周轉輪組離合裝置及應用動力系統,使用可操控制動裝置操控周轉輪組(EG101)所構成離合裝置之動力系統,可廣泛應用在雙迴轉動力源或三迴轉動力源,其結構型態可為同軸線串列結構,或多軸線並列結構,以配合應用空間之需求者;茲就此項可控周轉輪組離合裝置及應用動力系統之結構及實施例說明如下:圖1所示為本發明由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輸出端供聯結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所聯結之轉軸(S101),及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所驅動之搖臂(A101)或套筒式轉軸(AS101),聯結於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之一作動側,而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之另一作動側為固設於機殼(H100)之結構示意圖。
如圖1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第一迴轉動力源(P1):為由可產生迴轉動能輸出之迴轉動力源所構成,包括來自內燃引擎、外燃引擎、史特靈引擎、渦輪引擎、電能驅動馬達、風力驅動葉片動力組、流力驅動動力組、人力等迴轉動力源其中一種或一種以上所構成者;周轉輪組(EG101):含由輸入輪(W101)及輸出輪(W102)及至少一個周轉輪(W103)所構成,包括由傘型齒輪互相嚙合形成周轉輪 組功能,或由傘型摩擦輪互相作摩擦傳動形成周轉輪組之功能,及含轉軸(S101)、轉軸(S102)、搖臂(A101)、套筒式轉軸(AS101)及軸承所構成,並配置殼體以結合於機殼(H100);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為由人力或機力或液力或氣力或電磁力所操控之制動裝置,為具有兩個可操控之作動側,供作閉合之制動固鎖狀態或分離釋放狀態之運作者,其一作動側聯結於套筒式轉軸(AS101)或搖臂(A101),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轉軸(S101)之一端供聯結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轉軸(S101)之另一端供聯結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1),而周轉輪組(EG101)之輸出輪(W102)所聯結之轉軸(S102)作為輸出入端,周轉輪組(EG101)之殼體固設於機殼(H100),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供結合搖臂(A101)及結合於套筒式轉軸(AS101),套筒式轉軸(AS101)迴轉於轉軸(S101),套筒式轉軸(AS101)或搖臂(A101)供結合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之一作動側,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而藉操作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作制動固鎖或釋放,以操控轉軸(S101)與轉軸(S102)之間作可傳動之聯結或釋放功能之結構者。
圖2所示為圖1所示中,第一迴轉動力源(P1)與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所驅動之轉軸(S101)之間設置第一傳動裝置(T1)之結構示意圖。
如圖2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第一迴轉動力源(P1):為由可產生迴轉動能輸出之迴轉動力源所構成,包括來自內燃引擎、外燃引擎、史特靈引擎、渦輪引擎、電能驅動馬達、風力驅動葉片動力組、流力驅動動力組、人力等迴轉動力源其中一種或一種以上所構成者; 周轉輪組(EG101):含由輸入輪(W101)及輸出輪(W102)及至少一個周轉輪(W103)所構成,包括由傘型齒輪互相嚙合形成周轉輪組功能,或由傘型摩擦輪互相作摩擦傳動形成周轉輪組之功能,及含轉軸(S101)、轉軸(S102)、搖臂(A101)、套筒式轉軸(AS101)及軸承所構成,並配置殼體以結合於機殼(H100);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為由人力或機力或液力或氣力或電磁力所操控之制動裝置,為具有兩個可操控之作動側,供作閉合之制動固鎖狀態或分離釋放狀態之運作者,其一作動側聯結於套筒式轉軸(AS101)或搖臂(A101),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第一傳動裝置(T1):含由齒輪、摩擦輪、皮帶及皮帶輪、鏈帶及鏈輪所構成之傳動輪組或遊星式傳動輪組或周轉式傳動輪組、CVT、流力傳動裝置所構成之固定速比或可變速比之自排、手自排、自手排、或手排變速裝置所構成者;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所聯結之轉軸(S101)之另一端聯結於第一傳動裝置(T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2),第一傳動裝置(T1)之另一側輸出入端轉軸(S1013)供聯結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1),周轉輪組(EG101)之輸出輪(W102)聯結轉軸(S102)作為輸出入端,周轉輪組(EG101)之殼體固設於機殼(H100),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供結合搖臂(A101)及結合於套筒式轉軸(AS101),套筒式轉軸(AS101)迴轉於轉軸(S101),套筒式轉軸(AS101)或搖臂(A101(供結合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之一作動側,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而藉操作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作制動固鎖或釋放,以操控轉軸(S101)與轉軸(S102)之間作可傳動之聯結或釋放功能者。
圖3所示為圖1所示中,周轉輪組(EG101)之輸出輪(W102)與 轉軸(S102)之輸出入端,設置第二傳動裝置(T2)及輸出入端轉軸(S1021)之結構示意圖。
如圖3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第一迴轉動力源(P1):為由可產生迴轉動能輸出之迴轉動力源所構成,包括來自內燃引擎、外燃引擎、史特靈引擎、渦輪引擎、電能驅動馬達、風力驅動葉片動力組、流力驅動動力組、人力等迴轉動力源其中一種或一種以上所構成者;周轉輪組(EG101):含由輸入輪(W101)及輸出輪(W102)及至少一個周轉輪(W103)所構成,包括由傘型齒輪互相嚙合形成周轉輪組功能,或由傘型摩擦輪互相作摩擦傳動形成周轉輪組之功能,及含轉軸(S101)、轉軸(S102)、搖臂(A101)、套筒式轉軸(AS101)及軸承所構成,並配置殼體以結合於機殼(H100);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為由人力或機力或液力或氣力或電磁力所操控之制動裝置,為具有兩個可操控之作動側,供作閉合之制動固鎖狀態或分離釋放狀態之運作者,其一作動側聯結於套筒式轉軸(AS101)或搖臂(A101),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第二傳動裝置(T2):含由齒輪、摩擦輪、皮帶及皮帶輪、鏈帶及鏈輪所構成之傳動輪組或遊星式傳動輪組或周轉式傳動輪組、CVT、流力傳動裝置所構成之固定速比或可變速比之自排、手自排、自手排、或手排變速裝置所構成者;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所聯結之轉軸(S101)供聯結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1),周轉輪組(EG101)之輸出輪(W102)所聯結之轉軸(S102),供聯結於第二傳動裝置(T2)之輸出入端轉軸(S1022),第二傳動裝置(T2)之另一側輸出入端轉軸(S1023)供聯結轉軸(S1021)作為輸出入端,周轉輪組(EG101)之殼體固設於機殼(H100),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 輪(W103)供結合搖臂(A101)及結合於套筒式轉軸(AS101),套筒式轉軸(AS101)迴轉於轉軸(S101),套筒式轉軸(AS101)或搖臂(A101)供結合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之一作動側,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而藉操作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作制動固鎖或釋放,以操控轉軸(S101)與轉軸(S102)之間作可傳動之聯結或釋放功能者。
圖4所示為圖1所示中,第一迴轉動力源(P1)與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所驅動之轉軸(S101)之間設置第一傳動裝置(T1),及周轉輪組(EG101)之輸出輪(W102)與轉軸(S102)之輸出入端,設置第二傳動裝置(T2)及輸出入端轉軸(S1021)之結構示意圖。
如圖4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第一迴轉動力源(P1):為由可產生迴轉動能輸出之迴轉動力源所構成,包括來自內燃引擎、外燃引擎、史特靈引擎、渦輪引擎、電能驅動馬達、風力驅動葉片動力組、流力驅動動力組、人力等迴轉動力源其中一種或一種以上所構成者;周轉輪組(EG101):含由輸入輪(W101)及輸出輪(W102)及至少一個周轉輪(W103)所構成,包括由傘型齒輪互相嚙合形成周轉輪組功能,或由傘型摩擦輪互相作摩擦傳動形成周轉輪組之功能,及含轉軸(S101)、轉軸(S102)、搖臂(A101)、套筒式轉軸(AS101)及軸承所構成,並配置殼體以結合於機殼(H100);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為由人力或機力或液力或氣力或電磁力所操控之制動裝置,為具有兩個可操控之作動側,供作閉合之制動固鎖狀態或分離釋放狀態之運作者,其一作動側聯結於套筒式轉軸(AS101)或搖臂(A101),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第一傳動裝置(T1)、第二傳動裝置(T2):含由齒輪、摩擦輪、 皮帶及皮帶輪、鏈帶及鏈輪所構成之傳動輪組或遊星式傳動輪組或周轉式傳動輪組、CVT、流力傳動裝置所構成之固定速比或可變速比之自排、手自排、自手排、或手排變速裝置所構成者;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所聯結之轉軸(S101)之另一端聯結於第一傳動裝置(T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2),第一傳動裝置(T1)之另一側輸出入端轉軸(S1013)供聯結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1),周轉輪組(EG101)之輸出輪(W102)所聯結之轉軸(S102),供聯結於第二傳動裝置(T2)之輸出入端轉軸(S1022),第二傳動裝置(T2)之另一側輸出入端轉軸(S1023)供聯結轉軸(S1021)作為輸出入端,周轉輪組(EG101)之殼體固設於機殼(H100),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供結合搖臂(A101)及結合於套筒式轉軸(AS101),套筒式轉軸(AS101)迴轉於轉軸(S101),套筒式轉軸(AS101)或搖臂(A101)供結合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之一作動側,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而藉操作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作制動固鎖或釋放,以操控轉軸(S101)與轉軸(S102)之間作可傳動之聯結或釋放功能者。
圖5所示為本發明由第一迴轉動力源(P1)與傳動單元(T200)及周轉輪組(EG101)及於周轉輪組(EG101)之輸出輪(W102)所聯結之轉軸(S102),設置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一作動側,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而由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所驅動之搖臂(A101)或套筒式轉軸(AS101)所供聯結傳動單元(T200)輸入側之轉軸(S1031),並於傳動單元(T200)之輸出側設置轉軸(S110)之結構示意圖。
如圖5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第一迴轉動力源(P1):為由可產生迴轉動能輸出之迴轉動力 源所構成,包括來自內燃引擎、外燃引擎、史特靈引擎、渦輪引擎、電能驅動馬達、風力驅動葉片動力組、流力驅動動力組、人力等迴轉動力源其中一種或一種以上所構成者;周轉輪組(EG101):含由輸入輪(W101)及輸出輪(W102)及至少一個周轉輪(W103)所構成,包括由傘型齒輪互相嚙合形成周轉輪組功能,或由傘型摩擦輪互相作摩擦傳動形成周轉輪組之功能,及含轉軸(S101)、轉軸(S102)、搖臂(A101)、套筒式轉軸(AS101)及軸承所構成,並配置殼體以結合於機殼(H100);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為由人力或機力或液力或氣力或電磁力所操控之制動裝置,為具有兩個可操控之作動側,供作閉合之制動固鎖狀態或分離釋放狀態之運作者,其一作動側聯結於轉軸(S102),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傳動單元(T200):含由齒輪、摩擦輪、皮帶及皮帶輪、鏈帶及鏈輪所構成之傳動輪組或遊星式傳動輪組或周轉式傳動輪組、CVT、流力傳動裝置所構成之固定速比或可變速比之自排、手自排、自手排、或手排變速裝置所構成者;轉軸(S101)之一端,供聯結於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1),轉軸(S101)之另一端供聯結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周轉輪組(EG101)之殼體固設於機殼(H100),而以周轉輪組(EG101)輸出輪(W102)所聯結之輸出入端轉軸(S102),結合於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一作動側,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而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結合於搖臂(A101)以及結合於套筒式轉軸(AS101),套筒式轉(AS101)供迴轉於轉軸(S101),並藉套筒式轉軸(AS101)驅動傳動單元(T200)之輸出入端轉軸(S1031),而由傳動單元(T200)之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1032)供驅動輸出入端轉 軸(S110)之結構者。
圖6所示為圖5所示中,於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所聯結之轉軸(S101)與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間設置第一傳動裝置(T1)之結構示意圖。
如圖6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第一迴轉動力源(P1):為由可產生迴轉動能輸出之迴轉動力源所構成,包括來自內燃引擎、外燃引擎、史特靈引擎、渦輪引擎、電能驅動馬達、風力驅動葉片動力組、流力驅動動力組、人力等迴轉動力源其中一種或一種以上所構成者;周轉輪組(EG101):含由輸入輪(W101)及輸出輪(W102)及至少一個周轉輪所構成,包括由傘型齒輪互相嚙合形成周轉輪組功能,或由傘型摩擦輪互相作摩擦傳動形成周轉輪組之功能,及含轉軸(S101)、轉軸(S102)、搖臂(A101)、套筒式轉軸(AS101)及軸承所構成,並配置殼體以結合於機殼(H100);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為由人力或機力或液力或氣力或電磁力所操控之制動裝置,為具有兩個可操控之作動側,供作閉合之制動固鎖狀態或分離釋放狀態之運作者,其一作動側聯結於轉軸(S102),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第一傳動裝置(T1):含由齒輪、摩擦輪、皮帶及皮帶輪、鏈帶及鏈輪所構成之傳動輪組或遊星式傳動輪組或周轉式傳動輪組、CVT、流力傳動裝置所構成之固定速比或可變速比之自排、手自排、自手排、或手排變速裝置所構成者;傳動單元(T200):含由齒輪、摩擦輪、皮帶及皮帶輪、鏈帶及鏈輪所構成之傳動輪組或遊星式傳動輪組或周轉式傳動輪組、CVT、流力傳動裝置所構成之固定速比或可變速比之自排、手自排、自手排、或手排變速裝置所構成者; 由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1)聯結於第一傳動裝置(T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3),第一傳動裝置(T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2)聯結於轉軸(S101),轉軸(S101)供聯結於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周轉輪組(EG101)之殼體固設於機殼(H100),而以周轉輪組(EG101)輸出輪(W102)所聯結之輸出入端轉軸(S102),結合於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一作動側,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而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結合於搖臂(A101)以及結合於套筒式轉軸(AS101),套筒式轉軸(AS101)供迴轉於轉軸(S101),並藉套筒式轉軸(AS101)驅動傳動單元(T200)之輸出入端轉軸(S1031),而由傳動單元(T200)之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1032)供驅動輸出入端轉軸(S110)之結構者。
圖7所示為圖5所示中,於傳動單元(T200)之輸入側轉軸(S1031)與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所驅動之搖臂(A101)或套筒式轉軸(AS101)之間,設置遊星輪組(T300)之結構示意圖。
如圖7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第一迴轉動力源(P1):為由可產生迴轉動能輸出之迴轉動力源所構成,包括來自內燃引擎、外燃引擎、史特靈引擎、渦輪引擎、電能驅動馬達、風力驅動葉片動力組、流力驅動動力組、人力等迴轉動力源其中一種或一種以上所構成者;周轉輪組(EG101):含由輸入輪(W101)及輸出輪(W102)及至少一個周轉輪所構成,包括由傘型齒輪互相嚙合形成周轉輪組功能,或由傘型摩擦輪互相作摩擦傳動形成周轉輪組之功能,及含轉軸(S101)、轉軸(S102)、搖臂(A101)、套筒式轉軸(AS101)及軸承所構成,並配置殼體以結合於機殼(H100);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為由人力或機力或液力或氣力或電 磁力所操控之制動裝置,為具有兩個可操控之作動側,供作閉合之制動固鎖狀態或分離釋放狀態之運作者,其一作動側聯結於轉軸(S102),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傳動單元(T200):含由齒輪、摩擦輪、皮帶及皮帶輪、鏈帶及鏈輪所構成之傳動輪組或遊星式傳動輪組或周轉式傳動輪組、CVT、流力傳動裝置所構成之固定速比或可變速比之自排、手自排、自手排、或手排變速裝置所構成者;遊星輪組(T300):為由摩擦輪所構成或由齒輪所構成者,包括太陽輪(W111)、遊星輪(W112)、外環輪(W113)及供固設於機殼(H100)之殼體其中外環輪(W113)為固設於殼體再固設於機殼或直接固設於機殼,遊星輪(W112)為結合於搖臂(A111)及結合於套筒式轉軸(AS111),套筒式轉軸(AS111)可迴轉於轉軸(S101)並供驅動傳動單元(T200)輸出入端轉軸(S1031),太陽輪(W111)為結合於周轉輪組(EG101)之套筒式轉軸(AS101);轉軸(S101)之一端,供聯結於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1),轉軸(S101)之另一端供聯結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周轉輪組(EG101)之殼體固設於機殼(H100),而以周轉輪組(EG101)輸出輪(W102)所聯結之輸出入端轉軸(S102),結合於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一作動側,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者。
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供聯結搖臂(A101)及聯結於套筒式轉軸(AS101),套筒式轉軸(AS101)供迴轉於轉軸(S101),以及供驅動遊星輪組(T300)之太陽輪(W111),遊星輪組(T300)之外環輪(W113)為經遊星輪組(T300)之殼體固設於機殼(H100),或由外環輪(W113)直接固設於機殼(H100),遊星輪組(T300)之遊星輪(W112)為結合搖臂(A111)及結合於套筒式轉軸 (AS111)供驅動傳動單元(T200)輸出入端轉軸(S1031),而由傳動單元(T200)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1032)驅動轉軸(S110)之結構者。
圖8所示為圖5所示中,於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所聯結之轉軸(S101)與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間設置第一傳動裝置(T1),及於傳動單元(T200)之輸入側轉軸(S1031)與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所驅動之搖臂(A10)1或套筒式轉軸(AS101)之間,設置遊星輪組(T300)之結構示意圖。
如圖8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第一迴轉動力源(P1):為由可產生迴轉動能輸出之迴轉動力源所構成,包括來自內燃引擎、外燃引擎、史特靈引擎、渦輪引擎、電能驅動馬達、風力驅動葉片動力組、流力驅動動力組、人力等迴轉動力源其中一種或一種以上所構成者;周轉輪組(EG101):含由輸入輪(W101)及輸出輪(W102)及至少一個周轉輪所構成,包括由傘型齒輪互相嚙合形成周轉輪組功能,或由傘型摩擦輪互相作摩擦傳動形成周轉輪組之功能,及含轉軸(S101)、轉軸(S102)、搖臂(A101)、套筒式轉軸(AS101)及軸承所構成,並配置殼體以結合於機殼(H100);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為由人力或機力或液力或氣力或電磁力所操控之制動裝置,為具有兩個可操控之作動側,供作閉合之制動固鎖狀態或分離釋放狀態之運作者,其一作動側聯結於轉軸(S102),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第一傳動裝置(T1):含由齒輪、摩擦輪、皮帶及皮帶輪、鏈帶及鏈輪所構成之傳動輪組或遊星式傳動輪組或周轉式傳動輪組、CVT、流力傳動裝置所構成之固定速比或可變速比之自排、手自排、自手排、或手排變速裝置所構成者; 傳動單元(T200):含由齒輪、摩擦輪、皮帶及皮帶輪、鏈帶及鏈輪所構成之傳動輪組或遊星式傳動輪組或周轉式傳動輪組、CVT、流力傳動裝置所構成之固定速比或可變速比之自排、手自排、自手排、或手排變速裝置所構成者;遊星輪組(T300):為由摩擦輪所構成或由齒輪所構成者,包括太陽輪(W111)、遊星輪(W112)、外環輪(W113)及供固設於機殼(H100)之殼體‧其中外環輪(W113)為固設於殼體再固設於機殼或直接固設於機殼,遊星輪(W112)為結合於搖臂(A111)及結合於套筒式轉軸(AS111),套筒式轉軸(AS111)可迴轉於轉軸(S101)並供驅動傳動單元(T200)輸出入端轉軸(S1031),太陽輪(W111)為結合於周轉輪組(EG101)之套筒式轉軸(AS101);由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1)聯結於第一傳動裝置(T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3),第一傳動裝置(T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2)聯結於轉軸(S101),轉軸(S101)供聯結於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周轉輪組(EG101)之殼體固設於機殼(H100),而以周轉輪組(EG101)輸出輪(W102)所聯結之輸出入端轉軸(S102),結合於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一作動側,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者;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供聯結搖臂(A101)及聯結於套筒式轉軸(AS101),套筒式轉軸(AS101)供迴轉於轉軸(S101),以及供驅動遊星輪組(T300)之太陽輪(W111),遊星輪組(T300)之外環輪(W113)為經遊星輪組(T300)之殼體固設於機殼(H100),或由外環輪(W113)直接固設於機殼(H100),遊星輪組(T300)之遊星輪(W112)為結合搖臂(A111)及結合於套筒式轉軸(AS111)供驅動傳動單元(T200)輸出入端轉軸(S1031),而由傳動單元(T200)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1032)驅動轉軸(S110)之結構 者。
圖9所示為圖5中之傳動單元(T200)由差動輸出周轉輪組(T400)所取代之結構示意圖。
如圖9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第一迴轉動力源(P1):為由可產生迴轉動能輸出之迴轉動力源所構成,包括來自內燃引擎、外燃引擎、史特靈引擎、渦輪引擎、電能驅動馬達、風力驅動葉片動力組、流力驅動動力組、人力等迴轉動力源其中一種或一種以上所構成者;周轉輪組(EG101):含由輸入輪(W101)及輸出輪(W102)及至少一個周轉輪(W103)所構成,包括由傘型齒輪互相嚙合形成周轉輪組功能,或由傘型摩擦輪互相作摩擦傳動形成周轉輪組之功能,及含轉軸(S101)、轉軸(S102)、搖臂(A101)、套筒式轉軸(AS101)及軸承所構成,並配置殼體以結合於機殼(H100);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為由人力或機力或液力或氣力或電磁力所操控之制動裝置,為具有兩個可操控之作動側,供作閉合之制動固鎖狀態或分離釋放狀態之運作者,其一作動側聯結於轉軸(S102),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差動輸出周轉輪組(T400):含由輸出入輪(W401)、輸出入輪(W402)及周轉輪(W403)構成周轉輪組,其中輸出入輪(W401)供聯結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1),輸出入輪(W402)供聯結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2),周轉輪(W403)供旋轉於搖臂(A401),搖臂(A401)聯結環狀輪(W400),以供聯結套筒式轉軸(AS401),而套筒式轉軸(AS401)可旋轉於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1)或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2)兩者或其中之一,環狀輪(W400)供接受傳動輪(W300)所驅動,而傳動輪(W300)供接受外加迴轉動能所驅動,即接受套筒式轉軸(AS101)所驅動者; 前述輸出入輪(W401)、輸出入輪(W402)、周轉輪(W403)包括由傘形齒輪或傘形摩擦輪所構成者;傳動輪(W300)及環狀輪(W400)所構成之傳動功能,含由齒輪、摩擦輪、皮帶及皮帶輪、鏈帶及鏈輪所構成之傳動輪組或遊星式傳動輪組或周轉式傳動輪組、CVT、或流力傳動裝置,構成之固定速比或可變速比之自排、手自排、自手排、或手排變速裝置及殼體及軸承所構成者;轉軸(S101)之一端,供聯結於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1),轉軸(S101)之另一端供聯結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周轉輪組(EG101)之殼體固設於機殼(H100),而以周轉輪組(EG101)輸出輪(W102)所聯結之輸出入端轉軸(S102),結合於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一作動側,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而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結合於搖臂(A101)以及結合於套筒式轉軸(AS101),套筒式轉軸(AS101)供迴轉於轉軸(S101),並藉套筒式轉軸(AS101)驅動差動輸出周轉輪組(T400)之輸出入端轉軸(S1041),而由傳動輪(W300)驅動環狀輪(W400),進而經周轉輪(W403)帶動輸出入輪(W401)及輸出入輪(W402),而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1)聯接於輸出入輪(W401),並接受輸出入輪(W401)所驅動,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2)聯結於輸出入輪(W402),並接受輸出入輪(W402)所驅動,而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1)及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2)間可藉周轉輪(W403)而作差動運轉者。
圖10所示為圖6中之傳動單元(T200)由差動輸出周轉輪組(T400)所取代之結構示意圖。
如圖10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第一迴轉動力源(P1):為由可產生迴轉動能輸出之迴轉動力 源所構成,包括來自內燃引擎、外燃引擎、史特靈引擎、渦輪引擎、電能驅動馬達、風力驅動葉片動力組、流力驅動動力組、人力等迴轉動力源其中一種或一種以上所構成者;周轉輪組(EG101):含由輸入輪(W101)及輸出輪(W102)及至少一個周轉輪所構成,包括由傘型齒輪互相嚙合形成周轉輪組功能,或由傘型摩擦輪互相作摩擦傳動形成周轉輪組之功能,及含轉軸(S101)、轉軸(S102)搖臂(A101)、套筒式轉軸(AS101)及軸承所構成,並配置殼體以結合於機殼(H100);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為由人力或機力或液力或氣力或電磁力所操控之制動裝置,為具有兩個可操控之作動側,供作閉合之制動固鎖狀態或分離釋放狀態之運作者,其一作動側聯結於轉軸(S102),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第一傳動裝置(T1):含由齒輪、摩擦輪、皮帶及皮帶輪、鏈帶及鏈輪所構成之傳動輪組或遊星式傳動輪組或周轉式傳動輪組、CVT、流力傳動裝置所構成之固定速比或可變速比之自排、手自排、自手排、或手排變速裝置所構成者;差動輸出周轉輪組(T400):含由輸出入輪(W401)、輸出入輪(W402)及周轉輪(W403)構成周轉輪組,其中輸出入輪(W401)供聯結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1),輸出入輪(W402)供聯結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2),周轉輪(W403)供旋轉於搖臂(A401),搖臂(A401)聯結環狀輪(W400),以供聯結套筒式轉軸(AS401),而套筒式轉軸(AS401)可旋轉於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1)或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2)兩者或其中之一,環狀輪(W400)供接受傳動輪(W300)所驅動,而傳動輪(W300)供接受外加迴轉動能所驅動,即接受套筒式轉軸(AS101)所驅動者;前述輸出入輪(W401)、輸出入輪(W402)、周轉輪(W403)包括 由傘形齒輪或傘形摩擦輪所構成者;傳動輪(W300)及環狀輪(W400)所構成之傳動功能,含由齒輪、摩擦輪、皮帶及皮帶輪、鏈帶及鏈輪所構成之傳動輪組或遊星式傳動輪組或周轉式傳動輪組、CVT、或流力傳動裝置,構成之固定速比或可變速比之自排、手自排、自手排、或手排變速裝置及殼體及軸承所構成者;由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1)聯結於第一傳動裝置(T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3),第一傳動裝置(T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2)聯結於轉軸(S101),轉軸(S101)供聯結於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周轉輪組(EG101)之殼體固設於機殼(H100),而以周轉輪組(EG101)輸出輪(W102)所聯結之輸出入端轉軸(S102),結合於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一作動側,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而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結合於搖臂(A101)以及結合於套筒式轉軸(AS101),套筒式轉軸(AS101)供迴轉於轉軸(S101),並藉套筒式轉軸(AS101)驅動差動輸出周轉輪組(T400)之輸出入端轉軸(S1041),而由傳動輪(W300)驅動環狀輪(W400),進而經周轉輪(W403)帶動輸出入輪(W401)及輸出入輪(W402),而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1)聯接於輸出入輪(W401),並接受輸出入輪(W401)所驅動,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2)聯結於輸出入輪(W402),並接受輸出入輪(W402)所驅動,而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1)及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2)間可藉周轉輪(W403)而作差動運轉者。
圖11所示為圖7中之傳動單元(T200)由差動輸出周轉輪組(T400)所取代之結構示意圖。
如圖11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 第一迴轉動力源(P1):為由可產生迴轉動能輸出之迴轉動力源所構成,包括來自內燃引擎、外燃引擎、史特靈引擎、渦輪引擎、電能驅動馬達、風力驅動葉片動力組、流力驅動動力組、人力等迴轉動力源其中一種或一種以上所構成者;周轉輪組(EG101):含由輸入輪(W101)及輸出輪(W102)及至少一個周轉輪所構成,包括由傘型齒輪互相嚙合形成周轉輪組功能,或由傘型摩擦輪互相作摩擦傳動形成周轉輪組之功能,及含轉軸(S101)、轉軸(S102)、搖臂(A101)、套筒式轉軸(AS101)及軸承所構成,並配置殼體以結合於機殼(H100);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為由人力或機力或液力或氣力或電磁力所操控之制動裝置,為具有兩個可操控之作動側,供作閉合之制動固鎖狀態或分離釋放狀態之運作者,其一作動側聯結於轉軸(S102),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差動輸出周轉輪組(T400):含由輸出入輪(W401)、輸出入輪(W402)及周轉輪(W403)構成周轉輪組,其中輸出入輪(W401)供聯結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1),輸出入輪(W402)供聯結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2),周轉輪(W403)供旋轉於搖臂(A401),搖臂(A401)聯結環狀輪(W400),以供聯結套筒式轉軸(AS401),而套筒式轉軸(AS401)可旋轉於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1)或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2)兩者或其中之一,環狀輪(W400)供接受傳動輪(W300)所驅動,而傳動輪(W300)供接受外加迴轉動能所驅動,即接受套筒式轉軸(AS111)所驅動者;前述輸出入輪(W401)、輸出入輪(W402)、周轉輪(W403)包括由傘形齒輪或傘形摩擦輪所構成者;傳動輪(W300)及環狀輪(W400)所構成之傳動功能,含由齒輪、摩擦輪、皮帶及皮帶輪、鏈帶及鏈輪所構成之傳動輪組或遊 星式傳動輪組或周轉式傳動輪組、CVT、或流力傳動裝置,構成之固定速比或可變速比之自排、手自排、自手排、或手排變速裝置及殼體及軸承所構成者;遊星輪組(T300):為由摩擦輪所構成或由齒輪所構成者,包括太陽輪(W111)、遊星輪(W112)、外環輪(W113)及供固設於機殼(H100)之殼體‧其中外環輪(W113)為固設於殼體再固設於機殼或直接固設於機殼,遊星輪(W112)為結合於搖臂(A111)及結合於套筒式轉軸(AS111),套筒式轉軸(AS111)可迴轉於轉軸(S101)並供驅動差動輸出周轉輪組(T400)輸出入端轉軸(S1041),太陽輪(W111)為結合於周轉輪組(EG101)之套筒式轉軸(AS101);轉軸(S101)之一端,供聯結於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轉軸(S101),轉軸(S101)之另一端供聯結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周轉輪組(EG101)之殼體固設於機殼(H100),而以周轉輪組(EG101)輸出輪(W102)所聯結之輸出入端轉軸(S102),結合於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一作動側,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者。
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供聯結搖臂(A101)及聯結於套筒式轉軸(AS101),套筒式轉軸(AS101)供迴轉於轉軸(S101),以及供驅動遊星輪組(T300)之太陽輪(W111),遊星輪組(T300)之外環輪(W113)為經遊星輪組(T300)之殼體固設於機殼(H100),或由外環輪(W113)直接固設於機殼(H100),遊星輪組(T300)之遊星輪(W112)為結合搖臂(A111)及結合於套筒式轉軸(AS111)供驅動差動輸出周轉輪組(T400)之輸出入端轉軸(S1041),而由傳動輪(W300)驅動環狀輪(W400),進而經周轉輪(W403)帶動輸出入輪(W401)及輸出入輪(W402),而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1)聯接於輸出入輪(W401),並接受輸出入輪(W401)所 驅動,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2)聯結於輸出入輪(W402),並接受輸出入輪(W402)所驅動,而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1)及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2)間可藉周轉輪(W403)而作差動運轉者。
圖12所示為圖8中之傳動單元(T200)由差動輸出周轉輪組T400所取代之結構示意圖。
如圖12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第一迴轉動力源(P1):為由可產生迴轉動能輸出之迴轉動力源所構成,包括來自內燃引擎、外燃引擎、史特靈引擎、渦輪引擎、電能驅動馬達、風力驅動葉片動力組、流力驅動動力組、人力等迴轉動力源其中一種或一種以上所構成者;周轉輪組(EG101):含由輸入輪(W101)及輸出輪(W102)及至少一個周轉輪所構成,包括由傘型齒輪互相嚙合形成周轉輪組功能,或由傘型摩擦輪互相作摩擦傳動形成周轉輪組之功能,及含轉軸(S101)、轉軸(S102)、搖臂(A101)、套筒式轉軸(AS101)及軸承所構成,並配置殼體以結合於機殼(H100);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為由人力或機力或液力或氣力或電磁力所操控之制動裝置,為具有兩個可操控之作動側,供作閉合之制動固鎖狀態或分離釋放狀態之運作者,其一作動側聯結於轉軸(S102),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第一傳動裝置(T1):含由齒輪、摩擦輪、皮帶及皮帶輪、鏈帶及鏈輪所構成之傳動輪組或遊星式傳動輪組或周轉式傳動輪組、CVT、流力傳動裝置所構成之固定速比或可變速比之自排、手自排、自手排、或手排變速裝置所構成者;遊星輪組(T300):為由摩擦輪所構成或由齒輪所構成者,包括太陽輪(W111)、遊星輪(W112)、外環輪(W113)及供固設於機殼(H100)之殼體‧其中外環輪(W113)為固設於殼體再固設於機殼或 直接固設於機殼,遊星輪(W112)為結合於搖臂(A111)及結合於套筒式轉軸(AS111),套筒式轉軸(AS111)可迴轉於轉軸(S101)並供驅動差動輸出周轉輪組(T400)輸出入端轉軸(S1041),太陽輪(W111)為結合於周轉輪組(EG101)之套筒式轉軸(AS101);差動輸出周轉輪組(T400):含由輸出入輪(W401)、輸出入輪(W402)及周轉輪(W403)構成周轉輪組,其中輸出入輪(W401)供聯結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1),輸出入輪(W402)供聯結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2),周轉輪(W403)供旋轉於搖臂(A401),搖臂(A401)聯結環狀輪(W400),以供聯結套筒式轉軸(AS401),而套筒式轉軸(AS401)可旋轉於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1)或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2)兩者或其中之一,環狀輪(W400)供接受傳動輪(W300)所驅動,而傳動輪(W300)供接受外加迴轉動能所驅動,即接受套筒式轉軸(AS111)所驅動者;前述輸出入輪(W401)、輸出入輪(W402)、周轉輪(W403)包括由傘形齒輪或傘形摩擦輪所構成者;傳動輪(W300)及環狀輪(W400)所構成之傳動功能,含由齒輪、摩擦輪、皮帶及皮帶輪、鏈帶及鏈輪所構成之傳動輪組或遊星式傳動輪組或周轉式傳動輪組、CVT、或流力傳動裝置,構成之固定速比或可變速比之自排、手自排、自手排、或手排變速裝置及殼體及軸承所構成者;由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1)聯結於第一傳動裝置(T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3),第一傳動裝置(T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2)聯結於轉軸(S101),轉軸(S101)供聯結於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周轉輪組(EG101)之殼體固設於機殼(H100),而以周轉輪組(EG101)輸出輪(W102)所聯結之輸出入端轉軸(S102),結合於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一作動側, 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者;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供聯結搖臂(A101)及聯結於套筒式轉軸(AS101),套筒式轉軸(AS101)供迴轉於轉軸(S101),以及供驅動遊星輪組(T300)之太陽輪(W111),遊星輪組(T300)之外環輪(W113)為經遊星輪組(T300)之殼體固設於機殼(H100),或由外環輪(W113)直接固設於機殼(H100),遊星輪組(T300)之遊星輪(W112)為結合搖臂(A111)及結合於套筒式轉軸(AS111)供驅動差動輸出周轉輪組(T400)之輸出入端轉軸(S1041),而由傳動輪(W300)驅動環狀輪(W400),進而經周轉輪(W403)帶動輸出入輪(W401)及輸出入輪(W402),而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1)聯接於輸出入輪(W401),並接受輸出入輪(W401)所驅動,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2)聯結於輸出入輪(W402),並接受輸出入輪(W402)所驅動,而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1(及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2)間可藉周轉輪(W403)而作差動運轉者。
圖13所示為本發明中差動輸出周轉輪組(T400)之輸出入輪(W401)與輸出入輪(W402)之間設置限滑差速器(LSD401)之結構示意圖。
如圖13中所示,為前述圖9、10、11、12之差動輸出周轉輪組(T400)中,位於輸出入輪(W401)、輸出入輪(W402)、周轉輪(W403)內部之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1)與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2)之端軸之間,進一步設置限滑差速器(LSD401),其主要構成如下:限滑差速器(LSD401):含由機械式限滑差速器、或扭力感應式限滑差速器、或黏性耦合式限滑差速器或電磁耦合式限滑差速器所構成,供設置於差動輸出周轉輪組(T400)中,位於輸出入輪(W401)、輸出入輪(W402)、周轉輪(W403)內部之可差動輸出入端 轉軸(S401)與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2)之端軸之間,藉以在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1)或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S402)其中之一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打滑時,可使另一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仍可輸出轉矩者。
本發明進一步由可操控制動裝置操控周轉輪組(EG101),構成可控周轉輪組離合裝置及應用動力系統,使用可操控制動裝置操控周轉輪組(EG101)所構成離合裝置之動力系統,可廣泛應用在雙迴轉動力源或三迴轉動力源,其結構型態可為同軸線串列結構,或多軸線並列結構,以配合應用空間之需求者;茲就此項可控周轉輪組離合裝置及應用動力系統之結構及實施例說明如下:圖14所示為本發明由第一迴轉動力源(P1)及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所驅動之搖臂(A101)及套筒式轉軸(AS101)聯結於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及於周轉輪組(EG101)之輸出輪(W102)與轉軸(S102)之輸出入端,聯結第二迴轉動力源(P2)及輸出入端轉軸(S1026)之結構示意圖。
如圖14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第一迴轉動力源(P1):為由可產生迴轉動能輸出之迴轉動力源所構成,包括來自內燃引擎、外燃引擎、史特靈引擎、渦輪引擎、風力驅動葉片動力組、流力驅動動力組、人力等迴轉動力源其中一種或一種以上所構成者;第二迴轉動力源(P2):為由迴轉電機所構成,或由迴轉電機聯結傳動元件所構成,主要具有輸入電能轉為迴轉機械動能之馬達功能,也具有逆向輸入迴轉動能產生發電機功能者;周轉輪組(EG101):含由輸入輪(W101)及輸出輪(W102)及至少一個周轉輪(W103)所構成,包括由傘型齒輪互相嚙合形成周轉 輪組功能,或由傘型摩擦輪互相作摩擦傳動形成周轉輪組之功能,及含轉軸(S101)、轉軸(S102)、搖臂(A101)、套筒式轉軸(AS101)及軸承所構成,並配置殼體以結合於機殼(H100);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為由人力或機力或液力或氣力或電磁力所操控之制動裝置,為具有兩個可操控之作動側,供作閉合之制動固鎖狀態或分離釋放狀態之運作者,其一作動側聯結於套筒式轉軸(AS101)或搖臂(A101),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轉軸(S101)之一端供聯結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轉軸(S101)之另一端供聯結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1),而周轉輪組(EG101)之輸出輪(W102)所聯結之轉軸(S102)作為輸出入端,供聯結第二迴轉動力源(P2)之輸出入端轉軸(S1024),第二迴轉動力源(P2)之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1025)供聯結轉軸(S1026)作為輸出端者;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供結合搖臂(A101)及結合於套筒式轉軸(AS101),套筒式轉軸(AS101)迴轉於轉軸(S101),套筒式轉軸(AS101)或搖臂(A101)供結合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之一作動側,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而藉操作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作制動固鎖或釋放,以操控轉軸(S101)與轉軸(S102)之間作可傳動之聯結或釋放功能之運作,進而操控第一迴轉動力源(P1)、第二迴轉動力源(P2)、轉軸(S1026)之間之運作關係者;例如用以操控第一迴轉動力源(P1)與第二迴轉動力源(P2)兩者或其中之一驅動轉軸(S1026)者。
圖15所示為圖14中之第一迴轉動力源(P1)與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之間設置第一傳動裝置(T1),及於周轉輪組(EG101)之 輸出輪(W102)與轉軸(S102)之輸出入端,聯結第二迴轉動力源(P2)及輸出入端轉軸(S1026)之結構示意圖。
如圖15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第一迴轉動力源(P1):為由可產生迴轉動能輸出之迴轉動力源所構成,包括來自內燃引擎、外燃引擎、史特靈引擎、渦輪引擎、風力驅動葉片動力組、流力驅動動力組、人力等迴轉動力源其中一種或一種以上所構成者;第二迴轉動力源(P2):為由迴轉電機所構成,或由迴轉電機聯結傳動元件所構成,主要具有輸入電能轉為迴轉機械動能之馬達功能,也具有逆向輸入迴轉動能產生發電機功能者;周轉輪組(EG101):含由輸入輪(W101)及輸出輪(W102)及至少一個周轉輪(W103)所構成,包括由傘型齒輪互相嚙合形成周轉輪組功能,或由傘型摩擦輪互相作摩擦傳動形成周轉輪組之功能,及含轉軸(S101)、轉軸(S102)、搖臂(A101)、套筒式轉軸(AS101)及軸承所構成,並配置殼體以結合於機殼(H100);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為由人力或機力或液力或氣力或電磁力所操控之制動裝置,為具有兩個可操控之作動側,供作閉合之制動固鎖狀態或分離釋放狀態之運作者,其一作動側聯結於套筒式轉軸(AS101)或搖臂(A101),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第一傳動裝置(T1):含由齒輪、摩擦輪、皮帶及皮帶輪、鏈帶及鏈輪所構成之傳動輪組或遊星式傳動輪組或周轉式傳動輪組、CVT、流力傳動裝置所構成之固定速比或可變速比之自排、手自排、自手排、或手排變速裝置;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所聯結之轉軸(S101)之另一端聯結於第一傳動裝置(T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2),第一 傳動裝置(T1)之另一側輸出入端轉軸(S1013)供聯結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1)者;周轉輪組(EG101)之輸出輪(W102)所聯結之轉軸(S102)聯結於第二迴轉動力源(P2)之輸出入端轉軸(S1024),第二迴轉動力源(P2)之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1025)供聯結轉軸(S1026)者;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供結合搖臂(A101)及結合於套筒式轉軸(AS101),套筒式轉軸(AS101)迴轉於轉軸(S101),套筒式轉軸(AS101)或搖臂(A101)供結合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之一作動側,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而藉操作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作制動固鎖或釋放,以操控轉軸(S101)與轉軸(S102)之間作可傳動之聯結或釋放功能之運作,進而操控第一迴轉動力源(P1)、第二迴轉動力源(P2)、轉軸(S1026)之間之運作關係者;例如用以操控第一迴轉動力源(P1)與第二迴轉動力源(P2)兩者或其中之一驅動轉軸(S1026)者。
圖16所示為圖14中之第一迴轉動力源(P1)與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之間,設置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結構示意圖。
如圖16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第一迴轉動力源(P1):為由可產生迴轉動能輸出之迴轉動力源所構成,包括來自內燃引擎、外燃引擎、史特靈引擎、渦輪引擎、風力,驅動葉片動力組、流力,驅動動力組、人力等迴轉動力源其中一種或一種以上所構成者;第二迴轉動力源(P2):為由迴轉電機所構成,或由迴轉電機聯結傳動元件所構成,主要具有輸入電能轉為迴轉機械動能之馬達功能,也具有逆向輸入迴轉動能產生發電機功能者;第三迴轉動力源(P3):為由迴轉電機所構成,或由迴轉電 機聯結傳動元件所構成,主要具有輸入迴轉機械動能產生發電機功能,也具有輸入電能轉為機械迴轉動能之馬達功能者;周轉輪組(EG101):含由輸入輪(W101)及輸出輪(W102)及至少一個周轉輪(W103)所構成,包括由傘型齒輪互相嚙合形成周轉輪組功能,或由傘型摩擦輪互相作摩擦傳動形成周轉輪組之功能,及含轉軸(S101)、轉軸(S102)、搖臂(A101)、套筒式轉軸(AS101)及軸承所構成,並配置殼體以結合於機殼(H100);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為由人力或機力或液力或氣力或電磁力所操控之制動裝置,為具有兩個可操控之作動側,供作閉合之制動固鎖狀態或分離釋放狀態之運作者,其一作動側聯結於套筒式轉軸(AS101)或搖臂(A101),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所聯結之轉軸(S101)之另一端聯結於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輸出入端轉軸(S1051)者;周轉輪組(EG101)之輸出輪(W102)所聯結之轉軸(S102)聯結於第二迴轉動力源(P2)之輸出入端轉軸(S1024),第二迴轉動力源(P2)之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1025)供聯結轉軸(S1026)作為輸出入端者;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1)供聯結於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輸出入端轉軸(S1052),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1051)供聯結於周轉輪組(EG101)輸入輪(W101)所聯結轉軸(S101)之結構者。
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供結合搖臂(A101)及結合於套筒式轉軸(AS101),套筒式轉軸(AS101)迴轉於轉軸(S101),套筒式轉軸(AS101)或搖臂(A101)供結合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之一作動側,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另一作動側固設 於機殼(H100),而藉操作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作制動固鎖或釋放,以操控轉軸(S101)與轉軸(S102)之間作可傳動之聯結或釋放功能之運作,進而操控第一迴轉動力源(P1)、第二迴轉動力源(P2)、第三迴轉動力源(P3)、轉軸(S1026)之間之運作關係者;例如用以操控第一迴轉動力源(P1)與第二迴轉動力源(P2)兩者或其中之一驅動轉軸(S1026)者,或由第一迴轉動力源(P1)驅動第三迴轉動力源(P3)作發電機功能運轉,或由第三迴轉動力源(P3)作馬達功能運轉以驅動第一迴轉動力源(P1)者。
圖17所示為圖15中之第一傳動裝置(T1)與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之間,設置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結構示意圖。
如圖17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第一迴轉動力源(P1):為由可產生迴轉動能輸出之迴轉動力源所構成,包括來自內燃引擎、外燃引擎、史特靈引擎、渦輪引擎、風力驅動葉片動力組、流力驅動動力組、人力等迴轉動力源其中一種或一種以上所構成者;第二迴轉動力源(P2):為由迴轉電機所構成,或由迴轉電機聯結傳動元件所構成,主要具有輸入電能轉為迴轉機械動能之馬達功能,也具有逆向輸入迴轉動能產生發電機功能者;第三迴轉動力源(P3):為由迴轉電機所構成,或由迴轉電機聯結傳動元件所構成,主要具有輸入迴轉機械動能產生發電機功能,也具有輸入電能轉為機械迴轉動能之馬達功能者;周轉輪組(EG101):含由輸入輪(W101)及輸出輪(W102)及至少一個周轉輪(W103)所構成,包括由傘型齒輪互相嚙合形成周轉輪組功能,或由傘型摩擦輪互相作摩擦傳動形成周轉輪組之功能,及含轉軸(S101)、轉軸(S102)、搖臂(A101)、套筒式轉軸(AS101)及軸承所構成,並配置殼體以結合於機殼(H100); 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為由人力或機力或液力或氣力或電磁力所操控之制動裝置,為具有兩個可操控之作動側,供作閉合之制動固鎖狀態或分離釋放狀態之運作者,其一作動側聯結於套筒式轉軸(AS101)或搖臂(A101),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第一傳動裝置(T1):含由齒輪、摩擦輪、皮帶及皮帶輪、鏈帶及鏈輪所構成之傳動輪組或遊星式傳動輪組或周轉式傳動輪組、CVT、流力傳動裝置所構成之固定速比或可變速比之自排、手自排、自手排、或手排變速裝置;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所聯結之轉軸(S101)之另一端聯結於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輸出入端轉軸(S1051),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1052)聯結於第一傳動裝置(T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2),第一傳動裝置(T1)之另一側輸出入端轉軸(S1013)供聯結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1)者;周轉輪組(EG101)之輸出輪(W102)所聯結之轉軸(S102)聯結於第二迴轉動力源(P2)之輸出入端轉軸(S1024),第二迴轉動力源(P2)之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1025)供聯結轉軸(S1026)作為輸出入端者;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1)供聯結於第一傳動裝置(T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3),第一傳動裝置(T1)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1012),供聯結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輸出入端轉軸(S1052),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1051)供聯結於周轉輪組(EG101)輸入輪(W101)所聯結轉軸(S101)之結構者。
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供結合搖臂(A101)及結 合於套筒式轉軸(AS101),套筒式轉軸(AS101)迴轉於轉軸(S101),套筒式轉軸(AS101)或搖臂(A101)供結合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之一作動側,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而藉操作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作制動固鎖或釋放,以操控轉軸(S101)與轉軸(S102)之間作可傳動之聯結或釋放功能之運作,進而操控第一迴轉動力源(P1)、第二迴轉動力源(P2)、第三迴轉動力源(P3)、轉軸(S1026)之間之運作關係者;例如用以操控第一迴轉動力源(P1)與第二迴轉動力源(P2)兩者或其中之一驅動轉軸(S1026)者,或由第一迴轉動力源(P1)驅動第三迴轉動力源(P3)作發電機功能運轉,或由第三迴轉動力源(P3)作馬達功能運轉以驅動第一迴轉動力源(P1)者。
圖18所示為本發明由第一迴轉動力源(P1)與傳動單元(T200)及周轉輪組(EG101)及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所構成,及於周轉輪組(EG101)之輸出輪(W102)與轉軸(S102)之輸出入端,聯結第二迴轉動力源(P2),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供驅動搖臂(A101)及套筒式轉軸(AS101),而由套筒式轉軸(AS101)驅動傳動單元(T200)之輸出入端轉軸(S1031),並於傳動單元(T200)之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1032)設置轉軸(S110)之結構示意圖。
如圖18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第一迴轉動力源(P1):為由可產生迴轉動能輸出之迴轉動力源所構成,包括來自內燃引擎、外燃引擎、史特靈引擎、渦輪引擎、風力驅動葉片動力組、流力驅動動力組、人力等迴轉動力源其中一種或一種以上所構成者;第二迴轉動力源(P2):為由迴轉電機所構成,或由迴轉電機聯結傳動元件所構成,主要具有輸入電能轉為迴轉機械動能之馬達功能,也具有逆向輸入迴轉動能產生發電機功能者; 周轉輪組(EG101):含由輸入輪(W101)及輸出輪(W102)及至少一個周轉輪(W103)所構成,包括由傘型齒輪互相嚙合形成周轉輪組功能,或由傘型摩擦輪互相作摩擦傳動形成周轉輪組之功能,及含轉軸(S101)、轉軸(S102)、搖臂(A101)、套筒式轉軸(AS101)及軸承所構成,並配置殼體以結合於機殼(H100);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為由人力或機力或液力或氣力或電磁力所操控之制動裝置,為具有兩個可操控之作動側,供作閉合之制動固鎖狀態或分離釋放狀態之運作者,其一作動側聯結於轉軸(S102),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傳動單元(T200):含由齒輪、摩擦輪、皮帶及皮帶輪、鏈帶及鏈輪所構成之傳動輪組或遊星式傳動輪組或周轉式傳動輪組、CVT、流力傳動裝置所構成之固定速比或可變速比之自排、手自排、自手排、或手排變速裝置;轉軸(S101)之一端,供聯結於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1),轉軸(S101)之另一端供聯結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而以周轉輪組(EG101)輸出輪(W102)所聯結之輸出入端轉軸(S102),結合於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以及聯結第二迴轉動力源(P2),而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結合於搖臂(A101)以及結合於套筒式轉軸(AS101),套筒式轉軸(AS101)供迴轉於轉軸(S101),並藉套筒式轉軸(AS101)驅動傳動單元(T200)之輸出入端轉軸(S1031),而由傳動單元(T200)之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1032)供驅動輸出入端轉軸(S110)之結構者。
藉由操控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作制動固鎖或釋放,以操控轉軸(S101)與套筒式轉軸(AS101)之間,作可傳動之聯結或釋放功能之運作,進而操控第一迴轉動力源(P1)、第二迴轉動力源(P2)、轉軸(S110)之間之運作關係者;例如用以操控第一迴轉動 力源(P1)與第二迴轉動力源(P2)兩者或其中之一驅動轉軸(S110)者。
圖19所示為圖18中,以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聯結轉軸(S101)及聯結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轉軸(S1011),轉軸(S101)聯結於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3)之一作動側,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3)之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及於周轉輪組(EG101)之輸出輪(W102)所聯結之轉軸(S102)與第二迴轉動力源(P2)之間,設置遊星輪組(T300),周轉輪組(EG101)之輸出輪(W102)所聯結轉軸(S102)之輸出入端供聯結遊星輪組(T300)之搖臂(A111),遊星輪組(T300)之外環輪(W113)供固設於機殼(H100),遊星輪組(T300)之太陽輪(W111)聯結第二迴轉動力源(P2),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供驅動搖臂(A101)及套筒式轉軸(AS101),而由套筒式轉軸(AS101)驅動傳動單元(T200)之輸出入端轉軸(S1031)之結構示意圖。
如圖19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第一迴轉動力源(P1):為由可產生迴轉動能輸出之迴轉動力源所構成,包括來自內燃引擎、外燃引擎、史特靈引擎、渦輪引擎、風力驅動葉片動力組、流力驅動動力組、人力等迴轉動力源其中一種或一種以上所構成者;第二迴轉動力源(P2):為由迴轉電機所構成,或由迴轉電機聯結傳動元件所構成,主要具有輸入電能轉為迴轉機械動能之馬達功能,也具有逆向輸入迴轉動能產生發電機功能者;周轉輪組(EG101):含由輸入輪(W101)及輸出輪(W102)及至少一個周轉輪(W103)所構成,包括由傘型齒輪互相嚙合形成周轉輪組功能,或由傘型摩擦輪互相作摩擦傳動形成周轉輪組之功能,及含轉軸(S101)、轉軸(S102)、搖臂(A101)、套筒式轉軸 (AS101)及軸承所構成,並配置殼體以結合於機殼(H100);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為由人力或機力或液力或氣力或電磁力所操控之制動裝置,為具有兩個可操控之作動側,供作閉合之制動固鎖狀態或分離釋放狀態之運作者,其一作動側聯結於轉軸(S102),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3):為由人力或機力或液力或氣力或電磁力所操控之制動裝置,為具有兩個可操控之作動側,供作閉合之制動固鎖狀態或分離釋放狀態之運作者,其一作動側聯結於轉軸(S101),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傳動單元(T200):含由齒輪、摩擦輪、皮帶及皮帶輪、鏈帶及鏈輪所構成之傳動輪組或遊星式傳動輪組或周轉式傳動輪組、CVT、流力傳動裝置所構成之固定速比或可變速比之自排、手自排、自手排、或手排變速裝置;遊星輪組(T300):為由摩擦輪所構成或由齒輪所構成之太陽輪(W111)、遊星輪(W112)、外環輪(W113)及供固設於機殼(H100)之殼體,其中外環輪(W113)為固設於殼體再固設於機殼或直接固設於機殼,遊星輪(W112)為結合於搖臂(A111)及聯結於轉軸(S102),太陽輪(W111)為聯結於第二迴轉動力源(P2)之輸出入端轉軸(S1024)者;周轉輪組(EG101)輸出輪(W102)所聯結之輸出入端轉軸(S102),結合於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一作動側,而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另一作動側為固設於機殼(H100)者,轉軸(S102)之另一端,供聯結遊星輪組(T300)之遊星輪(W112)所驅動之搖臂(A111)者;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供聯結搖臂(A101)及聯結於套筒式轉軸(AS101),套筒式轉軸(AS101)供迴轉於轉軸 (S101),以及供驅動傳動單元(T200)輸出入端轉軸(S1031),而由傳動單元(T200)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1032)驅動轉軸(S110)之結構者。
由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1)聯結於轉軸(S101),轉軸(S101)供聯結於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轉軸(S101)同時供聯結於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3)之一作動側,而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3)之另一作動側為固設於機殼(H100);藉由操控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及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3)兩者或其中之一作制動固鎖或釋放,進而操控第一迴轉動力源(P1)、第二迴轉動力源(P2)、轉軸(S110)之間之運作關係者;例如用以操控轉軸(S101)與套筒式轉軸(AS101)之間、或轉軸(S102)與套筒式轉軸(AS101)之間,作可傳動之聯結或釋放功能之運作,進而操控第一迴轉動力源(P1)與第二迴轉動力源(P2)兩者或其中之一驅動轉軸(S110)者。
圖20所示為將圖18中第二迴轉動力源(P2)設置於傳動單元(T200)之輸出入端轉軸(S110)之一側之結構示意圖。
如圖20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第一迴轉動力源(P1):為由可產生迴轉動能輸出之迴轉動力源所構成,包括來自內燃引擎、外燃引擎、史特靈引擎、渦輪引擎、風力驅動葉片動力組、流力驅動動力組、人力等迴轉動力源其中一種或一種以上所構成者;第二迴轉動力源(P2):為由迴轉電機所構成,或由迴轉電機聯結傳動元件所構成,主要具有輸入電能轉為迴轉機械動能之馬達功能,也具有逆向輸入迴轉動能產生發電機功能者;周轉輪組(EG101):含由輸入輪(W101)及輸出輪(W102)及至 少一個周轉輪(W103)所構成,包括由傘型齒輪互相嚙合形成周轉輪組功能,或由傘型摩擦輪互相作摩擦傳動形成周轉輪組之功能,及含轉軸(S101)、轉軸(S102)、搖臂(A101)、套筒式轉軸(AS101)及軸承所構成,並配置殼體以結合於機殼(H100);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為由人力或機力或液力或氣力或電磁力所操控之制動裝置,為具有兩個可操控之作動側,供作閉合之制動固鎖狀態或分離釋放狀態之運作者,其一作動側聯結於轉軸(S102),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傳動單元(T200):含由齒輪、摩擦輪、皮帶及皮帶輪、鏈帶及鏈輪所構成之傳動輪組或遊星式傳動輪組或周轉式傳動輪組、CVT、流力傳動裝置所構成之固定速比或可變速比之自排、手自排、自手排、或手排變速裝置;轉軸(S101)之一端,供聯結於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1),轉軸(S101)之另一端供聯結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而以周轉輪組(EG101)輸出輪(W102)所聯結之輸出入端轉軸(S102),結合於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一作動側,而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另一作動側為固設於機殼(H100)者;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結合於搖臂(A101)以及結合於套筒式轉軸(AS101),套筒式轉軸(AS101)供迴轉於轉軸(S101),並藉套筒式轉軸(AS101)驅動傳動單元(T200)之輸出入端轉軸(S1031),而由傳動單元(T200)之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1032)供驅動輸出入端轉軸(S110)之結構者;轉軸(S110)之一端聯結第二迴轉動力源(P2)之輸出入端轉軸(S1025),而由轉軸(S110)之另一端作為輸出入端之結構者;藉由操控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作制動固鎖或釋放,以操 控轉軸(S101)與套筒式轉軸(AS101)之間,作可傳動之聯結或釋放功能之運作,進而操控第一迴轉動力源(P1)、第二迴轉動力源(P2)、轉軸(S110)之間之運作關係者;例如用以操控第一迴轉動力源(P1)與第二迴轉動力源(P2)兩者或其中之一驅動轉軸(S110)者。
圖21所示為圖20中,於傳動單元(T200)之輸出入端轉軸(S110)之一側與第二迴轉動力源(P2)之間,加設周轉輪組(EG201)及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4)之結構示意圖。
如圖27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第一迴轉動力源(P1):為由可產生迴轉動能輸出之迴轉動力源所構成,包括來自內燃引擎、外燃引擎、史特靈引擎、渦輪引擎、風力驅動葉片動力組、流力驅動動力組、人力等迴轉動力源其中一種或一種以上所構成者;第二迴轉動力源(P2):為由迴轉電機所構成,或由迴轉電機聯結傳動元件所構成,主要具有輸入電能轉為迴轉機械動能之馬達功能,也具有逆向輸入迴轉動能產生發電機功能者;周轉輪組(EG101):含由輸入輪(W101)及輸出輪(W102)及至少一個周轉輪(W103)所構成,包括由傘型齒輪互相嚙合形成周轉輪組功能,或由傘型摩擦輪互相作摩擦傳動形成周轉輪組之功能,及含轉軸(S101)、轉軸(S102)、搖臂(A101)、套筒式轉軸(AS101)及軸承所構成,並配置殼體以結合於機殼(H100);周轉輪組(EG201):含由輸入輪(W201)及輸出輪(W202)及至少一個周轉輪(W203)所構成,包括由傘型齒輪互相嚙合形成周轉輪組功能,或由傘型摩擦輪互相作摩擦傳動形成周轉輪組之功能,及含轉軸(S201)、轉軸(S202)、搖臂(A201)、套筒式轉軸(AS201)及軸承所構成,並配置殼體以結合於機殼(H100); 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為由人力或機力或液力或氣力或電磁力所操控之制動裝置,為具有兩個可操控之作動側,供作閉合之制動固鎖狀態或分離釋放狀態之運作者,其一作動側聯結於轉軸(S102),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4):為由人力或機力或液力或氣力或電磁力所操控之制動裝置,為具有兩個可操控之作動側,供作閉合之制動固鎖狀態或分離釋放狀態之運作者,其一作動側聯結於套筒式轉軸(AS201)或搖臂(A201),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傳動單元(T200):含由齒輪、摩擦輪、皮帶及皮帶輪、鏈帶及鏈輪所構成之傳動輪組或遊星式傳動輪組或周轉式傳動輪組、CVT、流力傳動裝置所構成之固定速比或可變速比之自排、手自排、自手排、或手排變速裝置;轉軸(S101)之一端,供聯結於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1),轉軸(S101)之另一端供聯結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而以周轉輪組(EG101)輸出輪(W102)所聯結之輸出入端轉軸(S102),結合於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一作動側,而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另一作動側為固設於機殼(H100)者;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結合於搖臂(A101)以及結合於套筒式轉軸(AS101),套筒式轉軸(AS101)供迴轉於轉軸(S101),並藉套筒式轉軸(AS101)驅動傳動單元(T200)之輸出入端轉軸(S1031),而由傳動單元(T200)之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1032)供驅動輸出入端轉軸(S110)之結構者;轉軸(S110)之一端,聯結於周轉輪組(EG201)之輸出輪(W202)所聯結之輸出入端轉軸(S202),而由周轉輪組(EG201)之 輸入輪(W201)所聯結之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201)聯結第二迴轉動力源(P2)輸出入端轉軸(S1025),而周轉輪組(EG201)之周轉輪(W203)供驅動搖臂(A201)及套筒式轉軸(AS201),套筒式轉軸(AS201)為可迴轉於轉軸(S201),套筒式轉軸(AS201)供聯結於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4)之一作動側,而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4)之另一作動側為固設於機殼(H100),而由轉軸(S110)之另一端作為輸出入端之結構;藉由操控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及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4)兩者或其中之一作制動固鎖或釋放,進而操控第一迴轉動力源(P1)、第二迴轉動力源(P2)、轉軸(S110)之間之運作關係者;例如用以操控轉軸(S101)與套筒式轉軸(AS101)之間、或轉軸(S201)與轉軸(S202)之間,作可傳動之聯結或釋放功能之運作,進而操控第一迴轉動力源(P1)與第二迴轉動力源(P2)兩者或其中之一驅動轉軸(S110)者。
圖22所示為圖20中,於第一迴轉動力源(P1)與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所聯結之轉軸(S101)之間設置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結構示意圖。
如圖22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第一迴轉動力源(P1):為由可產生迴轉動能輸出之迴轉動力源所構成,包括來自內燃引擎、外燃引擎、史特靈引擎、渦輪引擎、風力驅動葉片動力組、流力驅動動力組、人力等迴轉動力源其中一種或一種以上所構成者;第二迴轉動力源(P2):為由迴轉電機所構成,或由迴轉電機聯結傳動元件所構成,主要具有輸入電能轉為迴轉機械動能之馬達功能,也具有逆向輸入迴轉動能產生發電機功能者;第三迴轉動力源(P3):為由迴轉電機所構成,或由迴轉電 機聯結傳動元件所構成,主要具有輸入迴轉機械動能產生發電機功能,也具有輸入電能轉為機械迴轉動能之馬達功能者;周轉輪組(EG101):含由輸入輪(W101)及輸出輪(W102)及至少一個周轉輪(W103)所構成,包括由傘型齒輪互相嚙合形成周轉輪組功能,或由傘型摩擦輪互相作摩擦傳動形成周轉輪組之功能,及含轉軸(S101)、轉軸(S102)、搖臂(A101)、套筒式轉軸(AS101)及軸承所構成,並配置殼體以結合於機殼(H100);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為由人力或機力或液力或氣力或電磁力所操控之制動裝置,為具有兩個可操控之作動側,供作閉合之制動固鎖狀態或分離釋放狀態之運作者,其一作動側聯結於轉軸(S102),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傳動單元(T200):含由齒輪、摩擦輪、皮帶及皮帶輪、鏈帶及鏈輪所構成之傳動輪組或遊星式傳動輪組或周轉式傳動輪組、CVT、流力傳動裝置所構成之固定速比或可變速比之自排、手自排、自手排、或手排變速裝置;轉軸(S101)之一端,供聯結於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輸出入端轉軸(S1051),而由第三迴轉動力源(P3)另一側之轉軸(S1052)供聯結於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1),轉軸(S101)之另一端供聯結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而以周轉輪組(EG101)輸出輪(W102)所聯結之輸出入端轉軸(S102),結合於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一作動側,而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另一作動側為固設於機殼(H100)者;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結合於搖臂(A101)以及結合於套筒式轉軸(AS101),套筒式轉軸(AS101)供迴轉於轉軸(S101),並藉套筒式轉軸(AS101)驅動傳動單元(T200)之輸出入端轉軸(S1031),而由傳動單元(T200)之另一輸出入端轉軸 (S1032)供驅動輸出入端轉軸(S110)之結構者;於轉軸(S110)之一端聯結第二迴轉動力源(P2)之輸出入端轉軸(S1025),而由轉軸(S110)之另一端作為輸出入端之結構者;聯結於周轉輪組(EG101)輸入輪(W101)之轉軸(S101)聯結於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輸出入端轉軸(S1051),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1052),供聯結於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1)之結構者;藉由操控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作制動固鎖或釋放,以操控轉軸(S101)與套筒式轉軸(AS101)之間,作可傳動之聯結或釋放功能之運作,進而操控第一迴轉動力源(P1)、第二迴轉動力源(P2)、第三迴轉動力源(P3)、轉軸(S110)之間之運作關係者;例如用以操控第一迴轉動力源(P1)與第二迴轉動力源(P2)兩者或其中之一驅動轉軸(S110),或由第一迴轉動力源(P1)驅動第三迴轉動力源(P3)作發電機功能運轉,或由第三迴轉動力源(P3)作馬達功能運轉以驅動第一迴轉動力源(P1)者。
圖23所示為圖22中,於傳動單元(T200)之輸出入端轉軸(S110)之一側與第二迴轉動力源(P2)之間,加設周轉輪組(EG201)及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4)之結構示意圖。
如圖23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第一迴轉動力源(P1):為由可產生迴轉動能輸出之迴轉動力源所構成,包括來自內燃引擎、外燃引擎、史特靈引擎、渦輪引擎、風力驅動葉片動力組、流力驅動動力組、人力等迴轉動力源其中一種或一種以上所構成者;第二迴轉動力源(P2):為由迴轉電機所構成,或由迴轉電機聯結傳動元件所構成,主要具有輸入電能轉為迴轉機械動能之馬達功能,也具有逆向輸入迴轉動能產生發電機功能者; 第三迴轉動力源(P3):為由迴轉電機所構成,或由迴轉電機聯結傳動元件所構成,主要具有輸入迴轉機械動能產生發電機功能,也具有輸入電能轉為機械迴轉動能之馬達功能者;周轉輪組(EG101):含由輸入輪(W101)及輸出輪(W102)及至少一個周轉輪(W103)所構成,包括由傘型齒輪互相嚙合形成周轉輪組功能,或由傘型摩擦輪互相作摩擦傳動形成周轉輪組之功能,及含轉軸(S101)、轉軸(S102)、搖臂(A101)、套筒式轉軸(AS101)及軸承所構成,並配置殼體以結合於機殼(H100);周轉輪組(EG201):含由輸入輪(W201)及輸出輪(W202)及至少一個周轉輪(W203)所構成,包括由傘型齒輪互相嚙合形成周轉輪組功能,或由傘型摩擦輪互相作摩擦傳動形成周轉輪組之功能,及含轉軸(S201)、轉軸(S202)、搖臂(A201)、套筒式轉軸(AS201)及軸承所構成,並配置殼體以結合於機殼(H100);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為由人力或機力或液力或氣力或電磁力所操控之制動裝置,為具有兩個可操控之作動側,供作閉合之制動固鎖狀態或分離釋放狀態之運作者,其一作動側聯結於轉軸(S102),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4):為由人力或機力或液力或氣力或電磁力所操控之制動裝置,為具有兩個可操控之作動側,供作閉合之制動固鎖狀態或分離釋放狀態之運作者,其一作動側聯結於套筒式轉軸(AS201)或搖臂(A201),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傳動單元(T200):含由齒輪、摩擦輪、皮帶及皮帶輪、鏈帶及鏈輪所構成之傳動輪組或遊星式傳動輪組或周轉式傳動輪組、CVT、流力傳動裝置所構成之固定速比或可變速比之自排、手自排、自手排、或手排變速裝置; 轉軸(S101)之一端,供聯結於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輸出入端轉軸(S1051),而由第三迴轉動力源(P3)另一側之轉軸(S1052)供聯結於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1),轉軸(S101)之另一端供聯結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而以周轉輪組(EG101)輸出輪(W102)所聯結之輸出入端轉軸(S102),結合於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一作動側,而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另一作動側為固設於機殼(H100)者;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結合於搖臂(A101)以及結合於套筒式轉軸(AS101),套筒式轉軸(AS101)供迴轉於轉軸(S101),並藉套筒式轉軸(AS101)驅動傳動單元(T200)之輸出入端轉軸(S1031),而由傳動單元(T200)之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1032)供驅動輸出入端轉軸(S110)之結構者;轉軸(S110)之一端,聯結於周轉輪組(EG201)之輸出輪(W202)所聯結之輸出入端轉軸(S202),而由周轉輪組(EG201)之輸入輪(W201)所聯結之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201)聯結第二迴轉動力源(P2)輸出入端轉軸(S1025),而周轉輪組(EG201)之周轉輪(W203)供驅動搖臂(A201)及套筒式轉軸(AS201),套筒式轉軸(AS201)為可迴轉於轉軸(S201),套筒式轉軸(AS201)供聯結於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4)之一作動側,而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4)之另一作動側為固設於機殼(H100),而由轉軸(S110)之另一端作為輸出入端之結構者;聯結於周轉輪組(EG101)輸入輪(W101)之轉軸(S101)聯結於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輸出入端轉軸(S1051),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1052),供聯結於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1)之結構者;藉由操控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及可操控制動裝置 (BK104)兩者或其中之一作制動固鎖或釋放,進而操控第一迴轉動力源(P1)、第二迴轉動力源(P2)、第三迴轉動力源(P3)、轉軸(S110)之間之運作關係者;例如用以操控轉軸(S101)與套筒式轉軸(AS101)之間、或轉軸(S201)與轉軸(S202)之間,作可傳動之聯結或釋放功能之運作,進而操控第一迴轉動力源(P1)與第二迴轉動力源(P2)兩者或其中之一驅動轉軸(S110)者,或由第一迴轉動力源(P1)驅動第三迴轉動力源(P3)作發電機功能運轉,或由第三迴轉動力源(P3)作馬達功能運轉以驅動第一迴轉動力源(P1)者。
(A101)、(A111)、(A201)、(A401)‧‧‧搖臂
(AS101)、(AS111)、(AS201)、(AS401)‧‧‧套筒式轉軸
(BK101)、(BK102)、(BK103)、(BK104)‧‧‧可操控制動裝置
(EG101)、(EG201)‧‧‧周轉輪組
(H100)‧‧‧機殼
(LSD401)‧‧‧限滑差速器
(P1)‧‧‧第一迴轉動力源
(P2)‧‧‧第二迴轉動力源
(P3)‧‧‧第三迴轉動力源
(S101)、(S102)、(S110)、(S201)、(S202)、(S1011)、(S1012)、(S1013)、(S1021)、(S1022)、(S1023)、(S1024)、(S1025)、(S1026)、(S1031)、(S1032)、(S1041)、(S1051)、(S1052)‧‧‧轉軸
(S401)、(S402)‧‧‧可差動輸出入端轉軸
(T1)‧‧‧第一傳動裝置
(T2)‧‧‧第二傳動裝置
(T200)‧‧‧傳動單元
(T300)‧‧‧遊星輪組
(T400)‧‧‧差動輸出周轉輪組
(W101)、(W201)‧‧‧輸入輪
(W102)、(W202)‧‧‧輸出輪
(W103)、(W203)、(W403)‧‧‧周轉輪
(W300)‧‧‧傳動輪
(W400)‧‧‧環狀輪
(W401)、(W402)‧‧‧輸出入輪
(W111)‧‧‧太陽輪
(W112)‧‧‧遊星輪
(W113)‧‧‧外環輪
圖1所示為本發明由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輸出端供聯結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所聯結之轉軸(S101),及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所驅動之搖臂(A101)或套筒式轉軸(AS101),聯結於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之一作動側,而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之另一作動側為固設於機殼(H100)之結構示意圖。
圖2所示為圖1所示中,第一迴轉動力源(P1)與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所驅動之轉軸(S101)之間設置第一傳動裝置(T1)之結構示意圖。
圖3所示為圖1所示中,周轉輪組(EG101)之輸出輪(W102)與轉軸(S102)之輸出入端,設置第二傳動裝置(T2)及輸出入端轉軸(S1021)之結構示意圖。
圖4所示為圖1所示中,第一迴轉動力源(P1)與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所驅動之轉軸(S101)之間設置第一傳動裝置(T1),及周轉輪組(EG101)之輸出輪(W102)與轉軸(S102)之輸出入端,設置第二傳動裝置(T2)及輸出入端轉軸(S1021)之結構示意圖。
圖5所示為本發明由第一迴轉動力源(P1)與傳動單元(T200)及周轉輪組(EG101)及於周轉輪組(EG101)之輸出輪(W102)所聯結之轉軸(S102),設置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一作動側,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而由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所驅動之搖臂(A101)或套筒式轉軸(AS101)所供聯結傳動單元(T200)輸入側之轉軸(S1031),並於傳動單元(T200)之輸出側設置轉軸(S110)之結構示意圖。
圖6所示為圖5所示中,於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 所聯結之轉軸(S101)與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間設置第一傳動裝置(T1)之結構示意圖。
圖7所示為圖5所示中,於傳動單元(T200)之輸入側轉軸(S1031)與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所驅動之搖臂(A101)或套筒式轉軸(AS101)之間,設置遊星輪組(T300)之結構示意圖。
圖8所示為圖5所示中,於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所聯結之轉軸(S101)與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間設置第一傳動裝置(T1),及於傳動單元(T200)之輸入側轉軸(S1031)與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所驅動之搖臂(A10)1或套筒式轉軸(AS101)之間,設置遊星輪組(T300)之結構示意圖。
圖9所示為圖5中之傳動單元(T200)由差動輸出周轉輪組(T400)所取代之結構示意圖。
圖10所示為圖6中之傳動單元(T200)由差動輸出周轉輪組(T400)所取代之結構示意圖。
圖11所示為圖7中之傳動單元(T200)由差動輸出周轉輪組(T400)所取代之結構示意圖。
圖12所示為圖8中之傳動單元(T200)由差動輸出周轉輪組(T400)所取代之結構示意圖。
圖13所示為本發明中差動輸出周轉輪組(T400)之輸出入輪(W401)與輸出入輪(W402)之間設置限滑差速器(LSD401)之結構示意圖。
圖14所示為本發明由第一迴轉動力源(P1)及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所驅動之搖臂(A101)及套筒式轉軸(AS101)聯結於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及於周轉輪組(EG101)之輸出輪(W102)與轉軸(S102)之輸出入端,聯結第二迴轉動力源(P2)及輸出入端轉軸(S1026)之結構示意圖。
圖15所示為圖14中之第一迴轉動力源(P1)與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之間設置第一傳動裝置(T1),及於周轉輪組(EG101)之輸出輪(W102)與轉軸(S102)之輸出入端,聯結第二迴轉動力源(P2)及輸出入端轉軸(S1026)之結構示意圖。
圖16所示為圖14中之第一迴轉動力源(P1)與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之間,設置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結構示意圖。
圖17所示為圖15中之第一傳動裝置(T1)與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之間,設置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結構示意圖。
圖18所示為本發明由第一迴轉動力源(P1)與傳動單元(T200)及周轉輪組(EG101)及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所構成,及於周轉輪組(EG101)之輸出輪(W102)與轉軸(S102)之輸出入端,聯結第二迴轉動力源(P2),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供驅動搖臂(A101)及套筒式轉軸(AS101),而由套筒式轉軸(AS101)驅動傳動單元(T200)之輸出入端轉軸(S1031),並於傳動單元(T200)之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1032)設置轉軸(S110)之結構示意圖。
圖19所示為圖18中,以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聯結轉軸(S101)及聯結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轉軸(S1011),轉軸(S101)聯結於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3)之一作動側,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3)之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及於周轉輪組(EG101)之輸出輪(W102)所聯結之轉軸(S102)與第二迴轉動力源(P2)之間,設置遊星輪組(T300),周轉輪組(EG101)之輸出輪(W102)所聯結轉軸(S102)之輸出入端供聯結遊星輪組(T300)之搖臂(A111),遊星輪組(T300)之外環輪(W113)供固設於機殼(H100),遊星輪組(T300)之太陽輪(W111)聯結第二迴轉動力源(P2),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供驅動搖臂(A101)及套筒式轉軸(AS101),而由套筒式轉軸(AS101)驅動傳動單元(T200) 之輸出入端轉軸(S1031)之結構示意圖。
圖20所示為將圖18中第二迴轉動力源(P2)設置於傳動單元(T200)之輸出入端轉軸(S110)之一側之結構示意圖。
圖21所示為圖20中,於傳動單元(T200)之輸出入端轉軸(S110)之一側與第二迴轉動力源(P2)之間,加設周轉輪組(EG201)及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4)之結構示意圖。
圖22所示為圖20中,於第一迴轉動力源(P1)與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所聯結之轉軸(S101)之間設置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結構示意圖。
圖23所示為圖22中,於傳動單元(T200)之輸出入端轉軸(S110)之一側與第二迴轉動力源(P2)之間,加設周轉輪組(EG201)及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4)之結構示意圖。

Claims (4)

  1. 一種可控周轉輪組離合裝置及應用動力系統,為在第一迴轉動力源(P1)與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之間,設置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結構,其中:第一迴轉動力源(P1):為由可產生迴轉動能輸出之迴轉動力源所構成,包括來自內燃引擎、外燃引擎、史特靈引擎、渦輪引擎、電能驅動馬達、風力驅動葉片動力組、流力驅動動力組、人力等迴轉動力源其中一種或一種以上所構成者;第二迴轉動力源(P2):為由迴轉電機所構成,或由迴轉電機聯結傳動元件所構成,主要具有輸入電能轉為迴轉機械動能之馬達功能,也具有逆向輸入迴轉動能產生發電機功能者;第三迴轉動力源(P3):為由迴轉電機所構成,或由迴轉電機聯結傳動元件所構成,主要具有輸入迴轉機械動能產生發電機功能,也具有輸入電能轉為機械迴轉動能之馬達功能者;周轉輪組(EG101):含由輸入輪(W101)及輸出輪(W102)及至少一個周轉輪(W103)所構成,包括由傘型齒輪互相嚙合形成周轉輪組功能,或由傘型摩擦輪互相作摩擦傳動形成周轉輪組之功能,及含轉軸(S101)、轉軸(S102)、搖臂(A101)、套筒式轉軸(AS101)及軸承所構成,並配置殼體以結合於機殼(H100);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為由人力或機力或液力或氣力或電磁力所操控之制動裝置,為具有兩個可操控之作動側,供作閉合之制動固鎖狀態或分離釋放狀態之運作者,其一作動側聯結於套筒式轉軸(AS101)或搖臂(A101),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所聯結之轉軸(S101)之另一端聯結於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輸出入端轉軸(S1051)者;周轉輪組(EG101)之輸出輪(W102)所聯結之轉軸(S102)聯結於第二迴轉動力源(P2)之輸出入端轉軸(S1024),第二迴轉動力源(P2)之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1025)供聯結轉軸(S1026)作為輸出入端者;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1)供聯結於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輸出入端轉軸(S1052),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1051)供聯結於周轉輪組(EG101)輸入輪(W101)所聯結轉軸(S101)之結構者;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供結合搖臂(A101)及結合於套筒式轉軸(AS101),套筒式轉軸(AS101)迴轉於轉軸(S101),套筒式轉軸(AS101)或搖臂(A101)供結合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之一作動側,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而藉操作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作制動固鎖或釋放,以操控轉軸(S101)與轉軸(S102)之間作可傳動之聯結或釋放功能之運作,進而操控第一迴轉動力源(P1)、第二迴轉動力源(P2)、第三迴轉動力源(P3)、轉軸(S1026)之間之運作關係者。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控周轉輪組離合裝置及應用動力系統,進一步在第一迴轉動力源(P1)與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間設置第一傳動裝置(T1),其中:第一迴轉動力源(P1);第二迴轉動力源(P2);第三迴轉動力源(P3);周轉輪組(EG101);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第一傳動裝置(T1):含由齒輪、摩擦輪、皮帶及皮帶輪、鏈帶及鏈輪所構成之傳動輪組或遊星式傳動輪組或周轉式傳動輪組、CVT、流力傳動裝置所構成之固定速比或可變速比之自排、手自排、自手排、或手排變速裝置;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所聯結之轉軸(S101)之另一端聯結於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輸出入端轉軸(S1051),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1052)聯結於第一傳動裝置(T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2),第一傳動裝置(T1)之另一側輸出入端轉軸(S1013)供聯結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1)者;周轉輪組(EG101)之輸出輪(W102)所聯結之轉軸(S102)聯結於第二迴轉動力源(P2)之輸出入端轉軸(S1024),第二迴轉動力源(P2)之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1025)供聯結轉軸(S1026)作為輸出入端者;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1)供聯結於第一傳動裝置(T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3),第一傳動裝置(T1)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1012),供聯結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輸出入端轉軸(S1052),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1051)供聯結於周轉輪組(EG101)輸入輪(W101)所聯結轉軸(S101)之結構者;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供結合搖臂(A101)及結合於套筒式轉軸(AS101),套筒式轉軸(AS101)迴轉於轉軸(S101),套筒式轉軸(AS101)或搖臂(A101)供結合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之一作動側,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而藉操作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1)作制動固鎖或釋放,以操控轉軸(S101)與轉軸(S102)之間作可傳動之聯結或釋放功能之運作,進而操控第一迴轉動力源(P1)、第二迴轉動力源(P2)、第三迴轉動力源(P3)、轉軸(S1026)之間之運作關係者。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控周轉輪組離合裝置及應用動力系統,進一步由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轉軸(S1011)及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轉軸(S101)共同驅動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以由周轉輪組(EG101)之套筒式轉軸(AS101)經傳動單元(T200)與第二迴轉動力源(P2)共同驅動轉軸(S110)者,其中:第一迴轉動力源(P1);第二迴轉動力源(P2);第三迴轉動力源(P3);周轉輪組(EG101);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為由人力或機力或液力或氣力或電磁力所操控之制動裝置,為具有兩個可操控之作動側,供作閉合之制動固鎖狀態或分離釋放狀態之運作者,其一作動側聯結於轉軸(S102),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傳動單元(T200):含由齒輪、摩擦輪、皮帶及皮帶輪、鏈帶及鏈輪所構成之傳動輪組或遊星式傳動輪組或周轉式傳動輪組、CVT、流力傳動裝置所構成之固定速比或可變速比之自排、手自排、自手排、或手排變速裝置;轉軸(S101)之一端,供聯結於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輸出入端轉軸(S1051),而由第三迴轉動力源(P3)另一側之轉軸(S1052)供聯結於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1),轉軸(S101)之另一端供聯結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而以周轉輪組(EG101)輸出輪(W102)所聯結之輸出入端轉軸(S102),結合於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一作動側,而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另一作動側為固設於機殼(H100)者;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結合於搖臂(A101)以及結合於套筒式轉軸(AS101),套筒式轉軸(AS101)供迴轉於轉軸(S101),並藉套筒式轉軸(AS101)驅動傳動單元(T200)之輸出入端轉軸(S1031),而由傳動單元(T200)之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1032)供驅動輸出入端轉軸(S110)之結構者;於轉軸(S110)之一端聯結第二迴轉動力源(P2)之輸出入端轉軸(S1025),而由轉軸(S110)之另一端作為輸出入端之結構者;聯結於周轉輪組(EG101)輸入輪(W101)之轉軸(S101)聯結於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輸出入端轉軸(S1051),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1052),供聯結於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1)之結構者;藉由操控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作制動固鎖或釋放,以操控轉軸(S101)與套筒式轉軸(AS101)之間,作可傳動之聯結或釋放功能之運作,進而操控第一迴轉動力源(P1)、第二迴轉動力源(P2)、第三迴轉動力源(P3)、轉軸(S110)之間之運作關係者。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可控周轉輪組離合裝置及應用動力系統,進一步在傳動單元(T200)之輸出入端轉軸(S110)之一側與第二迴轉動力源(P2)之間,加設周轉輪組(EG201)及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4)之結構,其中:第一迴轉動力源(P1);第二迴轉動力源(P2);第三迴轉動力源(P3);周轉輪組(EG101);周轉輪組(EG201):含由輸入輪(W201)及輸出輪(W202)及至少一個周轉輪(W203)所構成,包括由傘型齒輪互相嚙合形成周轉輪組功能,或由傘型摩擦輪互相作摩擦傳動形成周轉輪組之功能,及含轉軸(S201)、轉軸(S202)、搖臂(A201)、套筒式轉軸(AS201)及軸承所構成,並配置殼體以結合於機殼(H100);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4):為由人力或機力或液力或氣力或電磁力所操控之制動裝置,為具有兩個可操控之作動側,供作閉合之制動固鎖狀態或分離釋放狀態之運作者,其一作動側聯結於套筒式轉軸(AS201)或搖臂(A201),另一作動側固設於機殼(H100);傳動單元(T200);轉軸(S101)之一端,供聯結於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輸出入端轉軸(S1051),而由第三迴轉動力源(P3)另一側之轉軸(S1052)供聯結於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1),轉軸(S101)之另一端供聯結周轉輪組(EG101)之輸入輪(W101),而以周轉輪組(EG101)輸出輪(W102)所聯結之輸出入端轉軸(S102),結合於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一作動側,而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之另一作動側為固設於機殼(H100)者;周轉輪組(EG101)之周轉輪(W103)結合於搖臂(A101)以及結合於套筒式轉軸(AS101),套筒式轉軸(AS101)供迴轉於轉軸(S101),並藉套筒式轉軸(AS101)驅動傳動單元(T200)之輸出入端轉軸(S1031),而由傳動單元(T200)之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1032)供驅動輸出入端轉軸(S110)之結構者;轉軸(S110)之一端,聯結於周轉輪組(EG201)之輸出輪(W202)所聯結之輸出入端轉軸(S202),而由周轉輪組(EG201)之輸入輪(W201)所聯結之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201)聯結第二迴轉動力源(P2)輸出入端轉軸(S1025),而周轉輪組(EG201)之周轉輪(W203)供驅動搖臂(A201)及套筒式轉軸(AS201),套筒式轉軸(AS201)為可迴轉於轉軸(S201),套筒式轉軸(AS201)供聯結於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4)之一作動側,而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4)之另一作動側為固設於機殼(H100),而由轉軸(S110)之另一端作為輸出入端之結構者;聯結於周轉輪組(EG101)輸入輪(W101)之轉軸(S101)聯結於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輸出入端轉軸(S1051),第三迴轉動力源(P3)之另一輸出入端轉軸(S1052),供聯結於第一迴轉動力源(P1)之輸出入端轉軸(S1011)之結構者;藉由操控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2)及可操控制動裝置(BK104)兩者或其中之一作制動固鎖或釋放,進而操控第一迴轉動力源(P1)、第二迴轉動力源(P2)、第三迴轉動力源(P3)、轉軸(S110)之間之運作關係者。
TW101107395A 2011-03-11 2012-03-06 可控周轉輪組離合裝置及應用動力系統 TWI6263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045,675 US9011286B2 (en) 2011-03-11 2011-03-11 Manipulatable epicyclic type clutch device coupled with hybrid power train
US13/045,675 2011-03-11
US13/045,636 US20120231911A1 (en) 2011-03-11 2011-03-11 Power train having manipulatable epicyclic type clutch device
US13/045,636 2011-03-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3185A TW201303185A (zh) 2013-01-16
TWI626389B true TWI626389B (zh) 2018-06-11

Family

ID=4711183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07395A TWI626389B (zh) 2011-03-11 2012-03-06 可控周轉輪組離合裝置及應用動力系統
TW101203951U TWM440372U (en) 2011-03-11 2012-03-06 Clutch device structured with controllable epicycle gear set and applied power train thereof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203951U TWM440372U (en) 2011-03-11 2012-03-06 Clutch device structured with controllable epicycle gear set and applied power train thereof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2) KR20120104100A (zh)
TW (2) TWI6263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08267A (zh) * 2019-10-22 2019-12-24 肖祖荣 减速机
CN111853193A (zh) * 2020-07-14 2020-10-30 哈尔滨仟兆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单向旋转机构实现反向无障碍转动的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70587B1 (en) * 1997-04-18 2001-01-09 Transport Energy Systems Pty Ltd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 for road vehicles
US20040157693A1 (en) * 2001-04-06 2004-08-12 Pierre Anthoine Infinitely variable power branching transmission with two operating mode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70587B1 (en) * 1997-04-18 2001-01-09 Transport Energy Systems Pty Ltd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 for road vehicles
US20040157693A1 (en) * 2001-04-06 2004-08-12 Pierre Anthoine Infinitely variable power branching transmission with two operating mod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3185A (zh) 2013-01-16
KR20120104100A (ko) 2012-09-20
KR20190015432A (ko) 2019-02-13
TWM440372U (en) 2012-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770663C (en) Hybrid power train having epicyclic type clutch device
TWI546479B (zh) 具串聯傳動周轉輪組之雙動力驅動系統
WO2010070707A1 (ja) ハイブリット車両の動力伝達装置
CN105090390A (zh) 具有共用承载器的行星齿轮组的车辆变速器
US20110190085A1 (en) Clutch control reversible transmission wheel system with bidirectional input and one-way output
WO2010070706A1 (ja) ハイブリット車両の動力伝達装置
JP2011220524A (ja) 盤式歯車の入力側の二輪駆動システム
JP2020525358A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用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ユニット
KR20130113368A (ko) 자동차 내의 파워트레인
JP2012126154A (ja)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JP6050940B2 (ja) 制御可能なエピサイクリック歯車列を備えるクラッチ装置
TWI626389B (zh) 可控周轉輪組離合裝置及應用動力系統
US8556758B1 (en) Hybrid powertrain
US20110177907A1 (en) Lockable or releasable wheel system with bidirectional input and one-way output
US9897178B2 (en) Manipulatable epicyclic type clutch device coupled with hybrid power train
JP2015514193A (ja) マルチレシオ遊星ギア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JP3168711U (ja) 二方向入力/一方向出力歯車列
JP2012219951A (ja) 二方向入力/一方向出力歯車列
BR102012004078B1 (pt) Máquina elétrica de acionamento dual com jogo de engrenagens planetárias controlável
JP2012247019A (ja) 車両駆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