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17485B - 自行車輪緣制動器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輪緣制動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17485B
TWI617485B TW104118786A TW104118786A TWI617485B TW I617485 B TWI617485 B TW I617485B TW 104118786 A TW104118786 A TW 104118786A TW 104118786 A TW104118786 A TW 104118786A TW I617485 B TWI617485 B TW I61748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rake
brake arm
pivot axis
link
coupl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87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04069A (zh
Inventor
名合大輔
Original Assignee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040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40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74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748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1/00Brak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1/02Brakes; Arrangements thereof in which cycle wheels are engaged by brake elements
    • B62L1/06Brakes; Arrangements thereof in which cycle wheels are engaged by brake elements the wheel rim being engaged
    • B62L1/10Brakes; Arrangements thereof in which cycle wheels are engaged by brake elements the wheel rim being engaged by the elements moving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wheel axis
    • B62L1/12Brakes; Arrangements thereof in which cycle wheels are engaged by brake elements the wheel rim being engaged by the elements moving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wheel axis the elements being mounted on levers pivotable about a common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2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 B62L3/023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acting on fluid pressure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種自行車輪緣制動器基本上具有第一制動臂、第二制動臂、及連桿。第一制動臂具有被建構成繞第一樞轉軸線樞轉的第一耦接部份、及第一安裝部份。第二制動臂具有被建構成繞第一樞轉軸線樞轉的第二耦接部份、及第二安裝部份。第二安裝部份被建構成安裝第二摩擦構件。連桿被可繞偏離第一樞轉軸線的第二樞轉軸線樞轉地耦接於第二制動臂。連桿具有被建構成與可移動構件耦接的耦接結構、及接觸第一制動臂的接觸部份。耦接結構與第二樞轉軸線間隔開。接觸部份在連桿繞第二樞轉軸線樞轉時使第一及第二制動臂繞第一樞轉軸線樞轉。

Description

自行車輪緣制動器
本發明概括地相關於自行車輪緣制動器。更明確地說,本發明相關於具有被可樞轉地安裝於自行車的一對制動臂的自行車輪緣制動器。
自行車典型上設置有用來止動的至少一個制動裝置。目前,有廣泛不同的自行車制動裝置可供使用。最普遍的自行車制動裝置類型之一為輪緣制動器。輪緣制動器被建構成藉著使用被附接於一對制動臂的一對制動塊(brake shoe)來夾緊自行車的車輪的輪緣而對車輪施加制動力。一種已知的自行車輪緣制動器總成的例子為卡鉗制動器。卡鉗制動器也有數種組態可供使用。舉例而言,卡鉗制動器包含側拉(side pull)型、中拉(center pull)型、及雙樞轉(dual-pivot)側拉型。卡鉗制動器的一個例子被揭示在美國專利第5,819,880號中。
概括而言,此處的揭示係針對自行車輪緣制動器的各種不同的特徵。在一個特徵中,自行車輪緣制動器設置有用以增進制動性能的連桿(link)。
鑑於已知技術的狀態且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自行車輪緣制動器,其基本上包含第一制動臂、第二制動臂、及連桿。第一制動臂具有被建構成繞第一樞轉軸線樞轉的第一耦接部份、及第一安裝部份。第一安裝部份被建構成安裝第一摩擦構件且從第一耦接部份延伸。第二制動臂具有被建構成繞第一樞轉軸線樞轉的第二耦接部份、及第二安裝部份。第二安裝部份被建構成安裝第二摩擦構件且從第二耦接部份延伸。連桿被可繞偏離第一樞轉軸線的第二樞轉軸線樞轉地耦接於第二制動臂。連桿包含被建構成與可移動構件耦接的耦接結構、及接觸第一制動臂的接觸部份。耦接結構被配置成與第二樞轉軸線間隔開,接觸部份被配置成在連桿繞第二樞轉軸線樞轉時使第一及第二制動臂繞該第一樞轉軸線樞轉。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自行車輪緣制動器被建構成使得連桿的接觸部份位於比連桿的耦接結構較為靠近第二樞轉軸線之處。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自行車輪緣制動器被建構成使得連桿的接觸部份為具有接觸第一制動臂的自由端部的接觸突出部。
根據本發明的第四方面,根據第三方面的自行車輪緣制動器被建構成使得第一制動臂具有接觸連桿的 接觸突出部的突出部份。
根據本發明的第五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自行車輪緣制動器被建構成使得第一制動臂具有接觸連桿的接觸部份的突出部份。
根據本發明的第六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自行車輪緣制動器還包含安裝構件,此安裝構件將第一及第二耦接部份可樞轉地連接在一起且界定第一樞轉軸線。
根據本發明的第七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自行車輪緣制動器被建構成使得可移動構件被連接在第二制動臂與連桿的耦接結構之間,可移動構件被可移動地耦接於第二制動臂以改變第二制動臂與連桿的耦接結構之間的距離。
根據本發明的第八方面,根據第七方面的自行車輪緣制動器被建構成使得第二制動臂包含液壓缸筒,此液壓缸筒具有被可滑動地設置於液壓缸筒內的活塞,且可移動構件將連桿的耦接結構連接於活塞。
根據本發明的第九方面,根據第八方面的自行車輪緣制動器被建構成使得液壓缸筒為第二制動臂的成整體部份。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方面,根據第八方面的自行車輪緣制動器被建構成使得連桿的耦接結構具有螺紋孔,且可移動構件被螺合於螺紋孔內,使得可移動構件的旋轉會調整連桿相對於第二制動臂的位置。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一方面,根據第七方面的 自行車輪緣制動器被建構成使得第二制動臂包含纜線固持件,且可移動構件為從纜線固持件延伸且被耦接於連桿的耦接結構的內纜線。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二方面,根據第十一方面的自行車輪緣制動器被建構成使得纜線固持件為被螺合於第二制動臂的纜線調整筒。
並且,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所揭示的自行車輪緣制動器的其他目的、特徵、方面、及有利點從以下連同所附的圖式揭示自行車輪緣制動器的舉例說明的實施例的詳細敘述會顯明。
以下會參考所附的形成此原始揭示的一部份的圖式。
1‧‧‧自行車
2‧‧‧前叉架
12‧‧‧自行車輪緣制動器
14‧‧‧第一制動臂
14a‧‧‧第一耦接部份
14b‧‧‧第一安裝部份
14c‧‧‧突出部份
16‧‧‧第二制動臂
16a‧‧‧第二耦接部份
16b‧‧‧第二安裝部份
18‧‧‧連桿
18a‧‧‧附接結構
18b‧‧‧耦接結構
18c‧‧‧接觸部份
18d‧‧‧自由端部
20‧‧‧安裝構件
22‧‧‧可移動構件
22a‧‧‧第一耦接端部
22b‧‧‧第二耦接端部
22c‧‧‧工具接合結構
24‧‧‧第一摩擦構件
24a‧‧‧制動墊片固持件
24b‧‧‧制動墊片
24c‧‧‧安裝螺栓
26‧‧‧第二摩擦構件
26a‧‧‧制動墊片固持件
26b‧‧‧制動墊片
26c‧‧‧安裝螺栓
28‧‧‧液壓缸筒
28a‧‧‧開口端部
28b‧‧‧封閉端部
30‧‧‧活塞
30a‧‧‧凹陷部
32‧‧‧液壓軟管
34‧‧‧偏壓構件
40‧‧‧樞銷
42‧‧‧連接銷
42a‧‧‧螺紋孔
44‧‧‧充填通口
46‧‧‧偏壓構件
48‧‧‧環形構件
50‧‧‧止擋板件
52‧‧‧環形溝槽
54‧‧‧密封構件
112‧‧‧自行車輪緣制動器
114‧‧‧第一制動臂
116‧‧‧第二制動臂
118‧‧‧連桿
118a‧‧‧附接結構
118b‧‧‧耦接結構
118c‧‧‧接觸部份
119a‧‧‧鉗夾螺母
119b‧‧‧鉗夾螺栓
120‧‧‧安裝構件
121‧‧‧可移動構件
123‧‧‧外殼套
125‧‧‧延伸臂
125a‧‧‧支撐結構
127‧‧‧連接銷
127a‧‧‧螺紋孔
129‧‧‧纜線固持件
129a‧‧‧外殼套支撐部份
129b‧‧‧中空螺紋軸部份
A1‧‧‧第一樞轉軸線
A2‧‧‧第二樞轉軸線
F‧‧‧液壓流體
L1‧‧‧第一有效長度
L2‧‧‧第二有效長度
P‧‧‧中心縱向平面
R‧‧‧自行車輪緣
W‧‧‧自行車車輪
圖1為配備有根據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輪緣制動器的自行車的一部份的前視圖,其中自行車輪緣制動器處於非制動位置或靜置位置。
圖2為圖1所示的自行車的部份及自行車輪緣制動器的側視圖。
圖3為圖1及2所示的自行車的部份及自行車輪緣制動器的類似於圖1的前視圖,但是其中有部份是以剖面顯示以顯示液壓制動系統,其中自行車輪緣制動器處於第一靜置位置。
圖4為圖3所示的自行車的部份及自行車輪 緣制動器的前視圖,但是其中液壓制動系統被操作以經由連桿而將第一及第二制動臂移動至制動位置。
圖5為圖3及4所示的自行車的部份及自行車輪緣制動器的前視圖,但是其中液壓制動系統被調整以建立第二靜置位置。
圖6為配備有根據第二實施例的自行車輪緣制動器的自行車的一部份的前視圖。
圖7為圖6所示的自行車的部份及自行車輪緣制動器的類似於圖6的前視圖,但是其中自行車輪緣制動器處於制動位置。
以下參考圖式說明選擇的實施例。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以下的實施例的敘述只是被提供來舉例說明,而非要限制由附隨的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及其等效物所界定的本發明。
首先參考圖1,圖中顯示配備有根據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輪緣制動器12的具有前叉架2的自行車1的一部份。自行車輪緣制動器12被安裝在前叉架2上,使得自行車輪緣制動器12跨騎於自行車車輪(前車輪)W的自行車輪緣R。當然,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自行車輪緣制動器12可以與自行車的後車輪一起使用。自行車輪緣制動器12基本上包含第一制動臂14、第二制動臂16、及連桿18。自行車輪緣制動 器12還包含安裝構件20,此安裝構件20將第一及第二制動臂14及16可繞第一樞轉軸線A1樞轉地連接在一起。安裝構件20也將第一及第二制動臂14及16安裝於前叉架2。連桿18被可繞偏離第一旋轉軸線A1的第二旋轉軸線A2樞轉地耦接於第二制動臂16。安裝構件20較佳地位在自行車1的中心縱向平面P上。
在第一實施例中,自行車輪緣制動器12藉著未顯示的傳統液壓致動裝置(例如,制動桿件)而被液壓式地致動。基本上,如在圖3及4中所見的,連桿18是被由制動桿件(未顯示)操作的可移動構件22移動而繞第二樞轉軸線A2樞轉。連桿18的此移動使第一及第二制動臂14及16繞第一樞轉軸線A1樞轉,以如在圖4中所見的藉著夾緊自行車車輪W的自行車輪緣R而對自行車車輪W施加制動力。
以下更詳細地討論第一制動臂14。第一制動臂14為由典型上用於自行車制動臂的合適的剛性材料製成的剛性構件。舉例而言,第一制動臂14可為冷鍛(cold-forged)鋁臂或碳纖維強化臂。如從圖1及圖3至5的視圖中所見的,第一制動臂14繞第一樞轉軸線A1於逆時針方向樞轉以接觸自行車輪緣R,並且第一制動臂14繞第一樞轉軸線A1於順時針方向樞轉以移動離開自行車輪緣R。
基本上,第一制動臂14具有第一耦接部份14a及第一安裝部份14b。第一制動臂14還包含用來接觸 連桿18的突出部份14c。第一耦接部份14a被建構成繞第一樞轉軸線A1樞轉。第一耦接部份14a被可樞轉地耦接於安裝構件20,而安裝構件20將第一制動臂14相對於前叉架2可樞轉地安裝。第一安裝部份14b從第一耦接部份14a延伸。第一安裝部份14b被建構成安裝第一摩擦構件24。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如在圖2中所見的,第一安裝部份14b包含用來可調整地附接第一摩擦構件24的槽溝(伸長狀開口)。
在第一實施例中,第一摩擦構件24為以傳統方式被可拆卸地附接於第一安裝部份14b的傳統制動塊。基本上,第一摩擦構件24包含制動墊片固持件24a及制動墊片(brake pad)24b。制動墊片固持件24a支撐制動墊片24b且藉著安裝螺栓24c而被附接於形成於第一安裝部份14b的槽溝。第一摩擦構件24的制動墊片24b如在圖4中所見的於制動操作期間接觸自行車輪緣R的一側。
以下更詳細地討論第二制動臂16。第二制動臂16為由合適的剛性材料例如用於自行車制動臂的材料製成的剛性構件。舉例而言,第二制動臂16可為冷鍛鋁臂或碳纖維強化臂。如從圖1及圖3至5的視圖中所見的,第二制動臂16繞第一樞轉軸線A1於順時針方向樞轉以接觸自行車輪緣R,並且第二制動臂16繞第一樞轉軸線A1於逆時針方向樞轉以移動離開自行車輪緣R。
基本上,第二制動臂16具有第二耦接部份16a及第二安裝部份16b。第二耦接部份16a被建構成繞 第一樞轉軸線A1樞轉。第二耦接部份16a被可樞轉地耦接於安裝構件20,而安裝構件20將第二制動臂16相對於前叉架2可樞轉地安裝。因此,如在圖1及2中所見的,安裝構件20將第一及第二耦接部份14a及16a可樞轉地連接在一起且界定第一樞轉軸線A1。換句話說,第一及第二耦接部份14a及16a被可繞第一樞轉軸線A1相對於彼此樞轉地耦接。第二安裝部份16b從第二耦接部份16a延伸。第二安裝部份16b被建構成安裝第二摩擦構件26。類似於第一安裝部份14b,第二安裝部份16b包含用來可調整地附接第二摩擦構件26的槽溝(伸長狀開口)。
在第一實施例中,第二摩擦構件26為以傳統方式被可拆卸地附接於第二安裝部份16b的傳統制動塊。基本上,第二摩擦構件26包含制動墊片固持件26a及制動墊片26b。制動墊片固持件26a支撐制動墊片26b且藉著安裝螺栓26c而被附接於形成於第二安裝部份16b的槽溝。第二摩擦構件26的制動墊片26b如在圖4中所見的於制動操作期間接觸自行車輪緣R的另一側。
在第一實施例中,如在圖3及4中所見的,第二制動臂16包含液壓缸筒28,而液壓缸筒28具有被可滑動地設置於液壓缸筒28內的活塞30。較佳地,液壓缸筒28為第二制動臂16的成整體部份。活塞30被連接於可移動構件22,使得活塞30在液壓缸筒28內的移動會移動可移動構件22,而此又使連桿18繞第二樞轉軸線 A2樞轉。連桿18的此樞轉移動如在圖4中所見的使第一及第二制動臂14及16繞第一樞轉軸線A1樞轉,以對自行車輪緣R施加制動力。
如在圖2中所見的,液壓軟管32具有被固定地連接於第二制動臂16的第一端部。液壓缸筒28與液壓軟管32流體連通。液壓軟管32還具有被連接於液壓致動裝置(未顯示)的第二端部(未顯示)。在制動操作期間,液壓流體被迫入液壓缸筒28內,造成活塞30在液壓缸筒28內滑動。由於活塞30的滑動移動的結果,可移動構件22被活塞30推壓而使連桿18繞第二樞轉軸線A2樞轉。由於連桿18的樞轉移動的結果,第一及第二制動臂14及16被連桿18從非制動位置或靜置位置(圖3)繞第一樞轉軸線A1樞轉至制動位置(圖4)。以此方式,作用在第一及第二制動臂14及16的每一個上的力互相類似,因而容許第一及第二制動臂14及16以對稱方式同時地於制動方向逐漸地樞轉。屆時,制動墊片24b及26b以相應於施加在液壓致動裝置(未顯示)上的操作力的強度接觸自行車輪緣R。
如在第一實施例的圖2中所見的,較佳地,自行車輪緣制動器12還包含偏壓構件34。在此實施例中,偏壓構件34為扭力彈簧。偏壓構件34具有繞安裝構件20被設置的螺旋部份、及分別接合第一及第二制動臂14及16的一對自由端部。第一及第二制動臂14及16被偏壓至非制動位置或靜置位置(圖3)。因此,第一及第 二制動墊片24b及26b藉著偏壓構件34而被固持於被預加負荷的打開狀態。
以下更詳細地討論連桿18。連桿18為由合適的剛性材料例如用於第一及第二制動臂14及16的材料製成的剛性構件。舉例而言,連桿18可由鋁合金或碳纖維強化材料形成。連桿18作用成為第一及第二制動臂14及16與可移動構件22之間的連接結構。如在第一實施例的圖1至5中所見的,連桿18具有附接結構18a。連桿18藉著附接結構18a而被可繞偏離第一樞轉軸線A1的第二樞轉軸線A2樞轉地耦接於第二制動臂16。如從圖1及圖3至5的視圖所見的,連桿18繞第二樞轉軸線A2於逆時針方向樞轉以將第一及第二制動臂14及16移動至接觸自行車輪緣R,並且繞第二樞轉軸線A2於順時針方向樞轉以將第一及第二制動臂14及16移動離開自行車輪緣R。
此處,附接結構18a具有跨騎第二制動臂16的叉子形狀(由間隙分開的一對凸緣)。附接結構18a的每一個凸緣具有接收樞銷40的孔,而樞銷40為附接結構18a的一部份且界定第二樞轉軸線A2。樞銷40的兩端部被分別壓入配合於附接結構18a的孔內。如此,連桿18藉著樞銷40而被可樞轉地安裝於第二制動臂16。
如在圖3及4中所見的,連桿18還具有耦接結構18b。耦接結構18b被建構成與可移動構件22耦接。此處,耦接結構18b具有跨騎可移動構件22的第一耦接端部22a的叉子形狀(由間隙分開的一對凸緣)。耦 接結構18b的每一個凸緣具有接收連接銷42的孔,而連接銷42為耦接結構18b的一部份。連接銷42的兩端部分別在耦接結構18b的孔內自由樞轉。如此,連接銷42相對於連桿18形成耳軸(trunnion)。連接銷42具有螺紋孔42a,用來如以下會討論的將可移動構件22可調整地耦接於連桿18。耦接結構18b被配置成與第二樞轉軸線A2間隔開。在第一實施例中,附接結構18a及耦接結構18b被形成於連桿18的兩相反端部處。
如在圖3及4中所見的,連桿18還包含接觸部份18c。接觸部份18c如以下所說明的接觸第一制動臂14。在第一實施例中,接觸部份18c被設置在附接結構18a與耦接結構18b之間。連桿18的接觸部份18c位於比連桿18的耦接結構18b較為靠近第二樞轉軸線A2之處。接觸部份18c被配置成在連桿18繞第二樞轉軸線A2樞轉時使第一及第二制動臂14及16繞第一樞轉軸線A1樞轉。第一制動臂14的突出部份14c接觸連桿18的接觸部份18c。特別是,連桿18的接觸部份18c為具有用來接觸第一制動臂14的自由端部18d的接觸突出部。如此,第一制動臂14的突出部份14c接觸連桿18的接觸突出部(亦即,接觸部份18c)的自由端部18d。以此方式,連桿18的接觸部份18c直接接觸第一制動臂14。
以下更詳細地討論可移動構件22。在第一實施例中,如在圖3至5中所見的,可移動構件22為活塞桿,並且可移動構件22將連桿18的耦接結構18b連接於 活塞30。可移動構件22包含第一耦接端部22a及第二耦接端部22b。可移動構件22的第一耦接端部22a具有螺紋且被螺合於耦接結構18b的連接銷42的螺紋孔42a內。換句話說,第一耦接端部22a具有外螺紋,此外螺紋接合耦接結構18b的連接銷42的螺紋孔42a的內螺紋。
第一耦接端部22a還包含工具接合結構22c(例如,六角凹部),用來調整可移動構件22的有效長度。換句話說,可移動構件22被可移動地耦接於第二制動臂16,以改變第二制動臂16與連桿18的耦接結構18b之間的距離。以此方式,可移動構件22為被螺合於螺紋孔42a內以使得可移動構件22的旋轉會調整連桿18相對於第二制動臂16的位置的連接構件。亦即,連桿18的位置可根據可移動構件22的有效長度而被調整,以適應第一及第二制動臂14及16的一或多個靜置位置。換句話說,連接銷42在可移動構件22上的位置的改變會相應於第一及第二制動臂14及16的靜置位置的位置的改變。舉例而言,在圖3中,第一及第二制動臂14及16的每一個是處於在可移動構件22具有第一有效長度L1的情況下的第一靜置位置。由使用者隨意決定地,可移動構件22的有效長度可被調整成如在圖5中所見的第二有效長度L2。於第二有效長度L2,第一及第二制動臂14及16如在圖5中所見的被固持於與在圖3中所見的第一靜置位置不同的第二靜置位置。因為螺旋連接被用來調整可移動構件22的有效長度,所以第一及第二制動臂14及16可有 無限數目的靜置位置。此容許使用者可細密調整自行車輪緣R與制動墊片24b及26b的每一個之間的間隙。
以下更詳細地討論液壓缸筒28及活塞30的配置。如上所述,第二制動臂16包含液壓缸筒28。較佳地,液壓缸筒28為第二制動臂16的成整體部份。換句話說,第二制動臂16與液壓缸筒28被一起形成為單件式的單元構件。因此,第二制動臂16界定液壓缸筒28。液壓缸筒28基本上界定具有開口端部28a及封閉端部28b的盲孔。第二制動臂16具有與液壓缸筒28流體連通的充填通口44,用來引入來自液壓致動裝置(未顯示)而經由液壓軟管32的液壓流體F。偏壓構件46被設置於液壓缸筒28內,用來將活塞30朝向封閉端部28b偏壓而離開開口端部28a。此處,偏壓構件46為壓縮彈簧,而可移動構件22軸向地通過偏壓構件46的線圈。環形構件48被固定於開口端部28a以用來止擋偏壓構件46的一個端部。偏壓構件46的另一個端部接觸活塞30的一個端面,以將活塞30朝向液壓缸筒28的封閉端部28b(亦即,底端)偏壓。此處,環形構件48具有被螺合於在液壓缸筒28的開口端部28a處的內螺紋的外螺紋。當自行車輪緣制動器12處於如在圖3及5中所見的非制動位置時,偏壓構件46處於被預加負荷的狀態中。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很明顯,偏壓構件46可被省略,因為偏壓構件34處於被預加負荷的狀態以將第一及第二制動臂14及16固持於其各別的靜置位置,且因此也將活塞30朝向 液壓缸筒28的封閉端部28b偏壓。
可移動構件22的第二耦接端部22b被操作性地耦接於活塞30。第二耦接端部22b具有被接收於活塞30的部份地球形的凹陷部30a內的部份地球形的形狀。第二耦接端部22b被扣持於活塞30的部份地球形的凹陷部30a內。舉例而言,止擋板件50被固定於活塞30的端面,用來將可移動構件22的第二耦接端部22b扣持於活塞30。以此配置,球窩接頭(ball joint)形成在可移動構件22的第二耦接端部22b與活塞30之間,使得可移動構件22可相對於活塞30樞轉。
活塞30包含在外周邊表面上的至少一個環形溝槽52,而密封構件54被安裝在環形溝槽52上。在第一實施例中,活塞30回應液壓致動裝置(未顯示)的操作而在液壓缸筒28內滑動,以使第一及第二制動臂14及16繞第一樞轉軸線A1樞轉。
回應液壓致動裝置的操作,活塞30移動可移動構件22,此使連桿18樞轉,而此又使第一及第二制動臂14及16樞轉。特別是,在實施制動操作時,液壓流體F會從液壓軟管32被迫入至液壓缸筒28內。液壓流體F會使活塞30抵抗偏壓構件34及46的偏壓力而在液壓缸筒28內滑動。此又使可移動構件22概括地於可移動構件22的軸向方向被推動,因而使連桿18繞第二樞轉軸線A2樞轉。在制動操作中,連桿18會繞第二樞轉軸線A2於當在圖1及圖3至5中觀看時的逆時針方向樞轉。在舉例說 明的實施例中,連桿18的接觸部份18c推壓第一制動臂14的突出部份14c,使得第一及第二制動臂14及16同時繞第一樞轉軸線A1於相反方向樞轉。第一及第二制動臂14及16的樞轉移動如在圖4中所見的造成制動墊片24b及26b夾緊自行車輪緣R。
現在參考圖6及7,以下討論根據第二實施例的自行車輪緣制動器112。鑑於第一實施例與第二實施例之間的相似性,以下為簡潔起見只會簡要地討論自行車輪緣制動器112。另外,與第一實施例的相應部份或零件相同或在功能上相同的第二實施例的部份或零件會被給予與第一實施例中相同的參考數字但是加上一百。
自行車輪緣制動器112基本上包含第一制動臂114、第二制動臂116、及連桿118。自行車輪緣制動器112還包含安裝構件120,此安裝構件120將第一及第二制動臂114及116可繞第一樞轉軸線A1樞轉地連接在一起。類似於第一實施例,連桿118被可繞第二樞轉軸線A2樞轉地耦接於第二制動臂116。此處,第一制動臂114及安裝構件120分別與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制動臂14及安裝構件20相同。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在於第二制動臂116及連桿118被建構成被耦接於成為控制纜線(亦即,包登(Bowden)纜線)的內纜線的形式的可移動構件121。控制纜線(包登纜線)包含可移動構件121(亦即,內纜線)及外殼套123。可移動構件121(內纜線)被外殼套123可滑動地覆蓋。換句話說,第二制動臂 116的可移動構件121作用成為與可移動構件22有類似的功能或作用,除了可移動構件121為包登纜線的內纜線而非活塞桿。
在第二實施例中,第二制動臂116設置有延伸臂125,此延伸臂125具有有叉子形狀(由間隙分開的一對凸緣)的支撐結構125a。支撐結構125a的每一個凸緣具有接收連接銷127的孔,而連接銷127為支撐結構125a的一部份。第二制動臂116包含由第二制動臂116的支撐結構125a可移動地支撐的纜線固持件129。特別是,連接銷127的兩端部分別被可自由樞轉地支撐在支撐結構125a的孔內。如此,連接銷127相對於第二制動臂116形成耳軸(trunnion)。連接銷127具有螺紋孔127a。在第二實施例中,纜線固持件129為纜線調整筒(cable barrel adjuster)(亦即,纜線調整螺栓),其被螺合於第二制動臂116以調整可移動構件121(內纜線)的張力。特別是,纜線固持件129具有外殼套支撐部份129a及中空螺紋軸部份129b。中空螺紋軸部份129b被螺合於螺紋孔127a內,用來將纜線固持件129可調整地附接於第二制動臂116,以調整可移動構件121的張力。第二實施例的第二制動臂116與第一實施例中的第二制動臂16相同,除了第二制動臂116設置有延伸臂125且不包含液壓缸筒。
連桿118包含附接結構118a、耦接結構118b、及接觸部份118c。連桿118的附接結構118a及接 觸部份118c與連桿18的附接結構18a及接觸部份18c相同。另一方面,耦接結構118b與連桿18的耦接結構18b不同。特別是,耦接結構118b為具有鉗夾螺母119a及鉗夾螺栓119b的內纜線鉗夾。可移動構件(內纜線)121被鉗夾在鉗夾螺母119a與鉗夾螺栓119b的頭部之間。此種內纜線鉗夾為常見的被用來將內纜線附接於制動臂的傳統結構。因此,耦接結構118b將不會在此處被詳細地討論及/或顯示。可移動構件121如上所述為內纜線,此內纜線從纜線固持件129延伸且被耦接於連桿118的耦接結構118b。
在第二實施例中,可替代地,鉗夾螺栓119b可類似於上述的連接銷42及127相對於連桿118形成耳軸。在此情況中,耦接結構118b具有叉子形狀(由間隙分開的一對凸緣)。耦接結構118b的每一個凸緣具有接收鉗夾螺栓119b的孔,而鉗夾螺栓119b為耦接結構118b的一部份。鉗夾螺母119a及鉗夾螺栓119b由連桿118可自由樞轉地支撐。在此情況中,連接銷127會被固定地設置在第二制動臂116上。
回應纜線致動裝置例如纜線操作制動桿件(未顯示)的操作,可移動構件121(亦即,內纜線)將連桿118的耦接結構118b朝向第二制動臂116的支撐結構125a拉動。特別是,連桿118會繞第二樞轉軸線A2於當在圖6及7中觀看時的逆時針方向樞轉。連桿118的接觸部份118c接觸第一制動臂114,使得第一及第二制動 臂114及116同時繞第一樞轉軸線A1於相反方向樞轉。第一及第二制動臂114及116的同時移動如在圖7中所見的造成第一及第二制動臂114及116的制動墊片夾緊自行車輪緣R。
本發明的功效至少包括:1.與可移動構件22或121在不使用連桿18或118的情況下被直接連接於第一制動臂14或114的組態相比,第一及第二制動臂14、16或114、116之間的同步(同步化的移動)可藉著使用連桿18或118而容易地被獲得;及2.液壓缸筒28可相對地小,因為與可移動構件22或121在不使用連桿18或118的情況下被直接連接於第一制動臂14或114的組態相比,第一及第二制動臂14、16或114、116相對於可移動構件22或121的移動量的移動/樞轉量可藉著使用連桿18或118而變大。
在瞭解本發明的範圍時,此處所用的術語「包含」及其衍生字是指明確界定所述的特徵、元件、組件、群類、整數、及/或步驟的存在但是不排除其他未述及的特徵、元件、組件、群類、整數、及/或步驟的存在的開放式術語。此也適用於具有類似意義的字眼,例如術語「包括」、「具有」、及其衍生字。並且,術語「零件」、「區段」、「部份」、「構件」、或「元件」在以單數使用時可具有單一部件或多個部件的雙重意義,除非被敘明並非如此。
此處所使用的以下方向術語「面向車架側」、「非面向車架側」、「向前」、「向後」、「前」、「後」、「上」、「下」、「上方」、「下方」、「向上」、「向下」、「頂部」、「底部」、「側部」、「直立」、「水平」、「垂直」、及「橫向」以及任何其他類似的方向術語指的是處於豎立的騎行位置且配備有自行車輪緣制動器12的自行車的該些方向。因此,這些方向術語在被用來敘述自行車輪緣制動器12時應相對於處於在水平表面上的豎立騎行位置且配備有自行車輪緣制動器的自行車被解讀。術語「左」及「右」被用來在提及從自行車的後方觀看時的右側時指示該「右」側及在提及從自行車的後方觀看時的左側時指示該「左」側。
並且,應瞭解雖然此處可能使用術語「第一」及「第二」來敘述各種不同的組件,但是這些組件不應受到這些術語的限制。這些術語只是被用來區別一個組件與另一個組件。因此,舉例而言,在不背離本發明的教示之下,以上所討論的第一組件可被稱為第二組件,反之亦然。此處所用的術語「被附接」或「附接」涵蓋藉著將一元件直接附加於另一元件而將該元件直接固定於該另一元件的組態、藉著將該元件附加於一或多個中間構件而將該一或多個中間構件又附加於該另一元件而將該元件間接地固定於該另一元件的組態、及一個元件與另一個元件成整體亦即一個元件實質上為另一個元件的部份的組態。此定義也適用於具有類似意思的字眼,例如術語「被接 合」、「被連接」、「被耦接」、「被安裝」、「被結合」、「被固定」及其衍生字。最後,此處所用的程度術語例如「大致上或實質上」、「大概或大約」、及「近乎或近似」表示其所修飾的術語具有使得最終結果不會大幅改變的偏差量。
雖然只選擇選定的實施例來舉例說明本發明,但是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在不背離如附隨的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中所界定的本發明的範圍下,可實施各種不同的改變及修正。例如,各種不同組件的尺寸、形狀、位置、或定向可依需要及/或所想要的被改變,只要這些改變不會在實質上影響其所意欲達成的功能。顯示成為互相直接連接或接觸的組件可有設置在其間的中間結構,只要這些改變不會在實質上影響其所意欲達成的功能。一個元件的功能可由二個元件來實施,反之亦然。一個實施例的結構及功能可被採用在另一個實施例中。所有的有利點不須同時呈現在一特別的實施例中。與習知技術不同的每一獨特特徵不論是單獨或與其他特徵組合也應被視為申請人的進一步發明的分開敘述,包含由此種特徵所具體實施的結構及/或功能概念。因此,以上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敘述只是被提供來舉例說明用,而非以限制由附隨的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及其等效物所界定的本發明為目的。

Claims (11)

  1. 一種自行車輪緣制動器,包含:第一制動臂,其具有被建構成繞第一樞轉軸線樞轉的第一耦接部份、及第一安裝部份,該第一安裝部份被建構成安裝第一摩擦構件且從該第一耦接部份延伸;第二制動臂,其具有被建構成繞該第一樞轉軸線樞轉的第二耦接部份、及第二安裝部份,該第二安裝部份被建構成安裝第二摩擦構件且從該第二耦接部份延伸;及連桿,其被可繞偏離該第一樞轉軸線的第二樞轉軸線樞轉地耦接於該第二制動臂,該連桿具有被建構成與可移動構件耦接的耦接結構、及接觸該第一制動臂的接觸部份,該耦接結構被配置成與該第二樞轉軸線間隔開,該接觸部份被配置成在該連桿繞該第二樞轉軸線樞轉時使該第一及第二制動臂繞該第一樞轉軸線樞轉,其中該連桿的該接觸部份為具有接觸該第一制動臂的自由端部的接觸突出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輪緣制動器,其中該連桿的該接觸部份位於比該連桿的該耦接結構較為靠近該第二樞轉軸線之處。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輪緣制動器,其中該第一制動臂具有接觸該連桿的該接觸突出部的突出部份。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輪緣制動器,還包含:安裝構件,其將該第一及第二耦接部份可樞轉地連接在一起且界定該第一樞轉軸線。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輪緣制動器,其中該可移動構件被連接在該第二制動臂與該連桿的該耦接結構之間,該可移動構件被可移動地耦接於該第二制動臂以改變該第二制動臂與該連桿的該耦接結構之間的距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自行車輪緣制動器,其中該第二制動臂包含纜線固持件,且該可移動構件為從該纜線固持件延伸且被耦接於該連桿的該耦接結構的內纜線。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自行車輪緣制動器,其中該纜線固持件為被螺合於該第二制動臂的纜線調整筒。
  8. 一種自行車輪緣制動器,包含:第一制動臂,其具有被建構成繞第一樞轉軸線樞轉的第一耦接部份、及第一安裝部份,該第一安裝部份被建構成安裝第一摩擦構件且從該第一耦接部份延伸;第二制動臂,其具有被建構成繞該第一樞轉軸線樞轉 的第二耦接部份、及第二安裝部份,該第二安裝部份被建構成安裝第二摩擦構件且從該第二耦接部份延伸;及連桿,其被可繞偏離該第一樞轉軸線的第二樞轉軸線樞轉地耦接於該第二制動臂,該連桿具有被建構成與可移動構件耦接的耦接結構、及接觸該第一制動臂的接觸部份,該耦接結構被配置成與該第二樞轉軸線間隔開,該接觸部份被配置成在該連桿繞該第二樞轉軸線樞轉時使該第一及第二制動臂繞該第一樞轉軸線樞轉,其中該第一制動臂具有接觸該連桿的該接觸部份的突出部份。
  9. 一種自行車輪緣制動器,包含:第一制動臂,其具有被建構成繞第一樞轉軸線樞轉的第一耦接部份、及第一安裝部份,該第一安裝部份被建構成安裝第一摩擦構件且從該第一耦接部份延伸;第二制動臂,其具有被建構成繞該第一樞轉軸線樞轉的第二耦接部份、及第二安裝部份,該第二安裝部份被建構成安裝第二摩擦構件且從該第二耦接部份延伸;及連桿,其被可繞偏離該第一樞轉軸線的第二樞轉軸線樞轉地耦接於該第二制動臂,該連桿具有被建構成與可移動構件耦接的耦接結構、及接觸該第一制動臂的接觸部份,該耦接結構被配置成與該第二樞轉軸線間隔開,該接觸部份被配置成在該連桿繞該第二樞轉軸線樞轉時使該第一及第二制動臂繞該第一樞轉軸線樞轉,其中該可移動構件被連接在該第二制動臂與該連桿的該耦 接結構之間,該可移動構件被可移動地耦接於該第二制動臂以改變該第二制動臂與該連桿的該耦接結構之間的距離,且其中該第二制動臂包含液壓缸筒,該液壓缸筒具有被可滑動地設置於該液壓缸筒內的活塞,且該可移動構件將該連桿的該耦接結構連接於該活塞。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自行車輪緣制動器,其中該液壓缸筒為該第二制動臂的成整體部份。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自行車輪緣制動器,其中該連桿的該耦接結構具有螺紋孔,且該可移動構件被螺合於該螺紋孔內,使得該可移動構件的旋轉會調整該連桿相對於該第二制動臂的位置。
TW104118786A 2014-07-30 2015-06-10 自行車輪緣制動器 TWI6174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4/447,545 US9233731B1 (en) 2014-07-30 2014-07-30 Bicycle rim brake
US14/447,545 2014-07-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4069A TW201604069A (zh) 2016-02-01
TWI617485B true TWI617485B (zh) 2018-03-11

Family

ID=550263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8786A TWI617485B (zh) 2014-07-30 2015-06-10 自行車輪緣制動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233731B1 (zh)
CN (1) CN105314046B (zh)
DE (1) DE102015009941A1 (zh)
TW (1) TWI6174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01362B2 (en) * 2015-02-27 2017-07-11 Shimano Inc. Bicycle brake device
US9764794B2 (en) 2015-02-27 2017-09-19 Shimano Inc. Bicycle brake device and bicycle rim brake device
US9586646B2 (en) * 2015-03-20 2017-03-07 Shimano Inc. Bicycle rim brake
US10189537B2 (en) 2015-03-24 2019-01-29 Yuan-Hung WEN Brake for bicycle
TWI537172B (zh) * 2015-03-24 2016-06-11 溫芫鋐 自行車刹車器
US10207767B2 (en) 2015-09-10 2019-02-19 Sram, Llc Bicycle rim brake
US10648525B2 (en) * 2018-05-11 2020-05-12 Shimano Inc. Cable adjuster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38894A1 (en) * 2007-08-10 2009-02-12 Liu Robert Z Cam activated bicycle wheel brake
TWM412922U (en) * 2011-02-14 2011-10-01 Squared Internat Corp D Adjustable brake caliper
TW201213192A (en) * 2010-09-24 2012-04-01 Hive Global Inc Cam type bicycle brake clipper structure
CN103085927A (zh) * 2011-11-08 2013-05-08 什拉姆有限责任公司 液压轮圈制动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91352A (en) * 1977-02-02 1983-07-05 Brown Lawrence G Brake system and apparatus and method therefor
JP3279169B2 (ja) 1996-04-02 2002-04-30 株式会社シマノ シューホルダ
CN201120943Y (zh) * 2007-08-24 2008-09-24 温宜玲 具平衡刹车结构的自行车刹车装置
TW201034902A (en) * 2009-03-16 2010-10-01 R Ginster Nicholas Structure of link lever for bicycle brake
US8678144B2 (en) * 2009-07-17 2014-03-25 Shimano, Inc. Hydraulic caliper brake for a bicycle
EP2444310B1 (en) * 2010-10-20 2014-07-30 The Hive Global Inc. Bicycle brake system using cam mechanism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38894A1 (en) * 2007-08-10 2009-02-12 Liu Robert Z Cam activated bicycle wheel brake
TW201213192A (en) * 2010-09-24 2012-04-01 Hive Global Inc Cam type bicycle brake clipper structure
TWM412922U (en) * 2011-02-14 2011-10-01 Squared Internat Corp D Adjustable brake caliper
CN103085927A (zh) * 2011-11-08 2013-05-08 什拉姆有限责任公司 液压轮圈制动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031522A1 (en) 2016-02-04
US9233731B1 (en) 2016-01-12
CN105314046A (zh) 2016-02-10
CN105314046B (zh) 2018-12-18
DE102015009941A1 (de) 2016-02-04
TW201604069A (zh) 2016-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17485B (zh) 自行車輪緣制動器
US9365260B2 (en) Bicycle hydraulic operating device
US9321505B2 (en) Bicycle hydraulic component operating device
US8297415B2 (en) Light weight bicycle brake assembly
TWI441752B (zh) 液壓制動器致動裝置
US20180118301A1 (en)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9586646B2 (en) Bicycle rim brake
TWI628385B (zh) 液壓軟管接頭及液壓裝置
CN105947086B (zh) 自行车轮圈制动器
TWI693176B (zh) 自行車液壓操作裝置
US10583890B2 (en) Bar-end device assembly for tube member of bicycle
US8056682B2 (en) Bicycle brake device
US9908586B2 (en) Bicycle rim brake
TWI712537B (zh) 自行車液壓操作裝置
US9764794B2 (en) Bicycle brake device and bicycle rim brake device
TWM523658U (zh) 自行車輪圈制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