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14200B - 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及其生產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及其生產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14200B
TWI614200B TW101144970A TW101144970A TWI614200B TW I614200 B TWI614200 B TW I614200B TW 101144970 A TW101144970 A TW 101144970A TW 101144970 A TW101144970 A TW 101144970A TW I614200 B TWI614200 B TW I61420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optical component
layer
component
bon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49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45819A (zh
Inventor
藤井幹士
土岡達也
Original Assignee
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3458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458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42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420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0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LCDs

Abstract

本發明之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係將光學組件貼合至光學顯示部件以形成光學顯示設備,其具備:第一次貼合裝置,係相對沿生產線上輸送之複數個光學顯示部件,將在垂直光學顯示部件輸送方向之部件寬度方向上具有較光學顯示部件顯示區域之寬度更寬的條狀第一次光學組件層,從第一次料捲滾筒捲出,並將複數個光學顯示部件之第一面貼合至第一次光學組件層以形成貼合層;第一次切斷裝置,係將對向顯示區域之第一次光學組件層的對向部分,與對向部分外側的剩餘部分切斷,從第一次光學組件層切割出具有對應於顯示區域大小的光學組件以作為第一次光學組件,並從該貼合層切割出包含單一光學顯示部件及重疊於單一光學顯示部件之第一次光學組件的第一次光學組件貼合體;以及第二次貼合裝置,係相對沿生產線上輸送之複數個第一次光學組件貼合體,將在部件寬度方向上具有對應於顯示區域之寬度的條狀第二次光學組件層,從第二次料捲滾筒與分離層片一同捲出,當每次將第二次光學組件層捲出至對應於顯示區域之長度時,沿寬度方向對第二次光學組件層進行切斷,以形成具有對應於顯示區域大小的光學組件來作為第二次光學組件,然後,以分離 層片作為載件來輸送複數個第二次光學組件,並將第二次光學組件貼合至第一次光學組件貼合體之光學顯示部件的第二面。

Description

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及其生產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液晶顯示器等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及其生產方法。
傳統上,於已知的液晶顯示器等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中,係將貼合至液晶面板(光學顯示部件)的偏光板等光學組件,從長條薄膜切割出符合液晶面板之顯示區域尺寸的層片,包裝並輸送至另一生產線後,貼合至液晶面板(例如,參考日本專利特開第2003-255132號公報)。
但是,上述習知結構中,考慮到液晶面板及層片的各尺寸偏差,以及對於液晶面板的層片之貼合偏差(位置偏差),會切割出較顯示區域略大的層片。因此,於顯示區域之周邊部分形成有多餘區域(邊框部),有阻礙機器之小型化的問題。
又,將光學組件貼合至液晶面板之前,雖然透過液晶面板之靜電消除等抑制灰塵附著於液晶面板,但貼合至液晶面板的光學組件之貼合面具有黏著性而容易附著灰塵,將容易產生貼合不良的問題。
本發明有鑑於上述事項,係提供一種縮小顯示區域周邊之邊框部,以達成顯示區域之擴大及機器之小型化的目的,且可抑制灰塵附著至光學組件之貼合面的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及其生產方法。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具有以下態樣。
本發明之第一態樣的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在將光學組件貼合至光學顯示部件以形成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中,係具備:第一切斷裝置,於該光學顯示部件的第一面形成貼合有第一光學組件層的層片之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一次貼合裝置,係相對沿生產線上輸送之複數個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將在垂直該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輸送方向之部件寬度方向上具有較該光學顯示部件顯示區域之寬度更寬的條狀第二光學組件層,從一次料捲滾筒捲出,並將複數個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之該層片貼合至該第二光學組件層以形成貼合層;第二切斷裝置,係將對向該顯示區域之第一光學組件層的對向部分,與該對向部分外側的剩餘部分切斷,從該第一光學組件層及第二光學組件層切割出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大小的光學組件以作為第一光學組件及第二光學組件,並從該貼合層切割出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其包含單一個光學顯示部件及重疊於該單一個光學顯示部件之第一光學組件及第二光學組件;以及二次貼合裝置,係相對沿生產線上輸送之複數個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將在該部件寬度方向上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之寬度的條狀第三光學組件層,從二次料捲滾筒與分離層片一同捲出,當每次將該第三光學組件層捲出至對應於該顯示區域之長度時,沿寬度方向對該第三光學組件層進行切斷,以形成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大小的光學組件來作為第三光學組件,然後,以該分離層片作為載件來輸送複數個第三光學組件,並將該第三光學組件貼合至該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之該光學顯示部件的第二面處。
不過,上述結構中的「對向部分」係指較顯示區域大並較光學顯 示部件外形小之區域,且為避開了電子部件安裝部等功能部分的區域。即,上述結構係包含沿光學顯示部件外周緣以雷射切斷剩餘部分的情況。
本發明之第一態樣的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中,該二次貼合裝置較佳地係具備:捲出部,係將該第三光學組件層與該分離層片一同捲出;切斷部,係對該第三光學組件層進行切斷以形成該第二次光學組件;檢測部,係在對該第三光學組件層進行切斷之切斷位置,沿該第三光學組件層之捲出方向,朝下游側間隔著對應於一個第三光學組件之距離的位置處,於該第三光學組件層檢測出該切斷所形成的切割線;以及控制部,係從該切斷位置朝該下游側間隔著一個第三光學組件之距離的檢測位置處檢測出該切割線時,根據該切割線之位置來調整該切斷位置與該檢測位置之間的距離。
本發明之第二態樣的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方法,在將光學組件貼合至光學顯示部件以形成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方法中,係包含:於該光學顯示部件的第一面形成貼合有第一光學組件層的層片之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的步驟;相對沿生產線上輸送之複數個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將在垂直該等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輸送方向之部件寬度方向上具有較該光學顯示部件顯示區域之寬度更寬的條狀第二光學組件層,從一次料捲滾筒捲出,並將複數個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之該層片貼合至該第二光學組件層以形成貼合層的步驟;將對向該顯示區域之第一光學組件層及該第二光學組件層的對向部分,與該對向部分外側的剩餘部分切斷,從該第一光學組件層及第二光學組件層切割出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大小的光學組件以作為第一光學組件及第二光學組件,並從該貼合層切割出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其包含單一個光學顯示部件及重疊於該單一個光學顯示部件之第一光學組件及第二光學組件的步驟;以及相對沿生產線上輸送之複 數個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將在該部件寬度方向上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之寬度的條狀第三光學組件層,從二次料捲滾筒與分離層片一同捲出,當每次將該第三光學組件層捲出至對應於該顯示區域之長度時,沿寬度方向對該第三光學組件層進行切斷,以形成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大小的光學組件來作為第三光學組件,然後,以該分離層片作為載件來輸送複數個第三光學組件,並將該等第三光學組件貼合至該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之光學顯示部件的第二面處的步驟。
本發明之第三態樣的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在將光學組件貼合至光學顯示部件以形成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中,係具備:第一切斷裝置,於該光學顯示部件的第一面形成貼合有第一光學組件層的層片之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一次貼合裝置,係相對沿生產線上輸送之複數個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將在垂直該等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輸送方向之部件寬度方向上具有較該光學顯示部件顯示區域之寬度更寬的條狀第二光學組件層,從一次料捲滾筒捲出,並將複數個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之該層片貼合至該第二光學組件層以形成貼合層;第二切斷裝置,係將對向該顯示區域之第一光學組件層及該第二光學組件層的對向部分,與該對向部分外側的剩餘部分切斷,從該第一光學組件層及第二光學組件層切割出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大小的光學組件以作為第一光學組件及第二光學組件,並從該貼合層切割出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其包含單一個光學顯示部件及重疊於該單一個光學顯示部件之第一光學組件及第二光學組件;以及二次貼合裝置,係相對沿生產線上輸送之複數個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將在該部件寬度方向上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之寬度的條狀第三光學組件層,從二次料捲滾筒與分離層片一同捲出,當每次將該第三光學組件層捲出至對應於該顯示區域之長度時,沿寬度方向對該第三光學組件層進行切斷,以形成具有對應於該 顯示區域大小的光學組件來作為第三光學組件,然後,以該分離層片作為載件來輸送複數個第三光學組件,並將該第三光學組件貼合至該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之光學顯示部件的第二面處;其中,於該第二光學組件層與該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的貼合位置處,該一次貼合裝置以該第二光學組件層用於貼合該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之貼合面朝向下方的方式來輸送該第二光學組件層;且於該第三光學組件層與該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之貼合位置處,該二次貼合裝置以該第三光學組件層用於貼合該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之貼合面朝向下方的方式來輸送該第三光學組件層。
本發明之第三態樣的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其中,較佳地具備有將沿生產線上輸送之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的正/反面反轉的反轉裝置。
本發明之第三態樣的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中,該二次貼合裝置較佳地係具備:捲出部,係將該第三光學組件層與該分離層片一同捲出;切斷部,係對該第三光學組件層進行切斷以形成該第三光學組件;檢測部,係在對該第三光學組件層進行切斷之切斷位置,沿該第三光學組件層之捲出方向,朝下游側間隔著對應於一個第三光學組件之距離的位置處,於該第三光學組件層檢測出該切斷所形成的切割線;以及控制部,係從該切斷位置朝該下游側間隔著一個第三光學組件之距離的檢測位置處檢測出該切割線時,根據該切割線之位置來調整該切斷位置與該檢測位置之間的距離。
本發明之第四態樣的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方法,在將光學組件貼合至光學顯示部件以形成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方法中,係包含:於該光學顯示部件的第一面形成貼合有第一光學組件層的層片之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的步驟;相對沿生產線上輸送之複數個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將在垂直該等第一光學 組件貼合體輸送方向之部件寬度方向上具有對應於該光學顯示部件顯示區域之寬度的條狀第二光學組件層,從一次料捲滾筒捲出,並將複數個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之該層片貼合至該第二光學組件層以形成貼合層的步驟;將對向該顯示區域之第一光學組件層及該第二光學組件層的對向部分,與該對向部分外側的剩餘部分切斷,從該第一光學組件層及第二光學組件層切割出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大小的光學組件以作為第一光學組件及第二光學組件,並從該貼合層切割出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其包含單一個光學顯示部件及重疊於該單一個光學顯示部件之第一光學組件及第二光學組件的步驟;以及相對沿生產線上輸送之複數個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將在該部件寬度方向上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之寬度的條狀第三光學組件層,從二次料捲滾筒與分離層片一同捲出,當每次將該第三光學組件層捲出至對應於該顯示區域之長度時,沿寬度方向對該第三光學組件層進行切斷,以形成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大小的光學組件來作為第三光學組件,然後,以該分離層片作為載件來輸送複數個第三光學組件,並將該等第三光學組件貼合至該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之光學顯示部件的第二面處的步驟;其中,於該第二光學組件層與該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的貼合位置處,以該第二光學組件層用於貼合該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之貼合面朝向下方的方式來輸送該第二光學組件層;且於該第三光學組件層與該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之貼合位置處,以該第三光學組件層用於貼合該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之貼合面朝向下方的方式來輸送該第三光學組件層。
根據本發明,將具有對應於顯示區域之寬度的條狀光學組件層切斷成特定長度以形成光學組件,藉由與光學組件層一同捲出的分離層片作為載件來輸送該光學組件,並於進行該切斷之生產線內貼合至光學顯示部件。藉此, 與將加工成符合顯示區域之偏光板輸送至另一生產線的情況相比,可抑制光學組件之尺寸偏差或貼合偏差,縮小顯示區域周邊之邊框部,達成顯示區域之擴大及機器之小型化的目的。
又,於光學組件層與光學顯示部件的貼合位置處,以黏著層側之貼合面朝向下方的方式來進行輸送,因此可抑制光學組件層之貼合面的刮痕或異物之附著等,可抑制貼合不良的發生。
1,101‧‧‧薄膜貼合系統
5,105‧‧‧滾筒輸送機
11,111‧‧‧第一校準裝置
12,12’,112,112’‧‧‧第一貼合裝置
12a,12a’,112a,112a’‧‧‧輸送裝置
12b,112b‧‧‧夾壓滾筒
12c,112c‧‧‧滾筒保持部
12d,112d‧‧‧保護薄膜回收部
12e,112e‧‧‧第一回收部
13,13’,113,113’‧‧‧第一切斷裝置
14,114‧‧‧第二校準裝置
15,115‧‧‧第二貼合裝置
15a,115a‧‧‧輸送裝置
15b,115b‧‧‧夾壓滾筒
15c,115c‧‧‧滾筒保持部
15d,115d‧‧‧第二回收部
16,116‧‧‧第二切斷裝置
16a,116a,C‧‧‧攝影機
17,17’‧‧‧第三校準裝置
18,18’,118‧‧‧第三貼合裝置
19,19’,119‧‧‧輸送裝置
19a,119a‧‧‧滾筒保持部
19b,119b‧‧‧導引滾筒
19c,119c‧‧‧切斷裝置
19d,119d‧‧‧刀刃
19e,119e‧‧‧分離層片回收部
20,120‧‧‧控制裝置
21,21’,121‧‧‧夾壓滾筒
22,122‧‧‧第一檢測攝影機
23,123‧‧‧第二檢測攝影機
F1‧‧‧第一光學組件層
F11‧‧‧第一光學組件
F12‧‧‧第二光學組件
F13‧‧‧第三光學組件
F1S‧‧‧層片
F2‧‧‧第二光學組件層
F21‧‧‧第一貼合層
F22‧‧‧第二貼合層
F23‧‧‧第三貼合層
F3‧‧‧第三光學組件層
F3S‧‧‧第三光學組件層體
FX‧‧‧光學組件層
G‧‧‧邊框部
t‧‧‧切斷端
P‧‧‧液晶面板
P1‧‧‧第一基板
P2‧‧‧第二基板
P3‧‧‧液晶層
P4‧‧‧顯示區域
P5‧‧‧電子部件安裝部
P11,P11’‧‧‧第一單面貼合面板
P12‧‧‧第二單面貼合面板
P13‧‧‧雙面貼合面板
pf‧‧‧保護薄膜
pt1‧‧‧起點
pt2‧‧‧終點
PX‧‧‧光學顯示部件
R1‧‧‧第一料捲滾筒
R2‧‧‧第二料捲滾筒
R3‧‧‧第三料捲滾筒
SS‧‧‧分離層片
第1圖係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光學顯示設備之薄膜貼合系統的示意結構圖。
第2圖係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上述薄膜貼合系統之第二貼合裝置周邊的立體圖。
第3圖係顯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上述薄膜貼合系統之光學組件層的光軸方向與其貼合之光學顯示部件的立體圖。
第4圖係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上述薄膜貼合系統中之第一貼合層的剖面圖。
第5圖係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上述薄膜貼合系統之第二切斷裝置中第二貼合層的剖面圖。
第6圖係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第5圖之第二貼合層的平面圖。
第7圖係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通過上述薄膜貼合系統之雙面貼合面板的剖面圖。
第8圖係顯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已貼合至液晶面板的光學組件層之雷射切斷端的剖面圖。
第9圖係顯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光學組件層單體之雷射切斷端的剖面圖。
第10圖係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上述薄膜貼合系統之第三貼合裝置周邊的放大示意結構圖。
第11圖係顯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上述薄膜貼合系統之第一貼合裝置周邊變形例的示意結構圖。
第12圖係顯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中上述薄膜貼合系統之第三貼合裝置周邊變形例的示意結構圖。
第13圖係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中光學顯示設備之薄膜貼合系統的示意結構圖。
第14圖係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中上述薄膜貼合系統之第二貼合裝置周邊的立體圖。
第15圖係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中上述薄膜貼合系統之光學組件層的光軸方向與其貼合之光學顯示部件的立體圖。
第16圖係顯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中上述薄膜貼合系統之第三貼合裝置周邊的放大示意結構圖。
第17圖係顯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中上述薄膜貼合系統之第一貼合裝置周邊變形例的示意結構圖。
(第一實施形態)
以下,參考圖面說明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本實施形態中,係說明由作為光學顯示裝置之生產系統,構成其一部分的薄膜貼合系統。
更具體而言,如以下具體地描述,第一實施形態之薄膜貼合系統中,貼合裝置(第一貼合裝置12、第二貼合裝置15及第三貼合裝置18)係配置於滾筒輸送機5之下方,第一切斷裝置13係配置於滾筒輸送機5之上方。
第1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薄膜貼合系統1的示意結構。薄膜貼合系統1係例如將偏光薄膜或相位差薄膜、輝度增加薄膜等薄膜狀光學組件貼合至液晶面板或有機電致發光(OEL,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面板等面板狀光學顯示部件。薄膜貼合系統1係製造包含有該光學顯示部件及光學組件的光學組件貼合體。薄膜貼合系統1中,使用液晶面板P作為該光學顯示部件。薄膜貼合系統1之各部位係透過作為電子控制裝置的控制裝置20(控制部)進行整體控制。
薄膜貼合系統1係從貼合步驟之起始位置到最終位置為止,使用例如驅動式之滾筒輸送機5(生產線)來輸送液晶面板P,並對液晶面板P依序施以特定處理。液晶面板P係以其正面及反面呈水平狀態下於滾筒輸送機5上進行輸送。
不過,圖中左側係顯示液晶面板P的輸送方向上游側(以下,稱作面板輸送上游側),圖中右側則顯示液晶面板P的輸送方向下游側(以下,稱作面板輸送下游側)。
一併參考第5圖以及第6圖,液晶面板P之平面視圖呈長方形,從其外周緣距特定寬度之內側處,形成具有沿該外周緣形狀的顯示區域P4。於後述第二校準裝置14的面板輸送上游側時,使得顯示區域P4之短邊約略沿著輸送方向之座向來輸送液晶面板P,於該第二校準裝置14的面板輸送下游側時,則使得顯示區域P4之長邊約略沿著輸送方向之座向來輸送液晶面板P。
針對該液晶面板P之正面與反面,將長條形之第一光學組件層F1、第二光學組件層F2及第三光學組件層F3所切割出的第一光學組件F11、第二光學組件F12及第三光學組件F13進行適當地貼合。本實施形態中,液晶面板P之背光側及顯示面側的雙面係各自貼合有作為偏光薄膜之第一光學組件F11及第三光學組件F13。液晶面板P之背光側一面進一步貼合有作為輝度增加薄膜之第二光學組件F12,其係重疊於第一光學組件F11。
如第1圖所示,薄膜貼合系統1,係具備:第一校準裝置11,係將液晶面板P從上游製程輸送至滾筒輸送機5之面板輸送上游側上,並進行液晶面板P的校準;第一貼合裝置12(一次貼合裝置),係設置於第一校準裝置11的面板輸送下游側;第一切斷裝置13,係設置於接近第一貼合裝置12處;以及第二校準裝置14,係設置於第一貼合裝置12及第一切斷裝置13的面板輸送下游側。
又,薄膜貼合系統1,係具備:第二貼合裝置15(一次貼合裝置),係設置於第二校準裝置14的面板輸送下游側;第二切斷裝置16(第一次切斷裝置),係設置於接近第二貼合裝置15處;第三校準裝置17,係設置於第二貼合裝置15及第二切斷裝置16的面板輸送下游側;以及第三貼合裝置18(二次貼合裝置),係設置於第三校準裝置17的面板輸送下游側。
第一校準裝置11可保持液晶面板P並自由地朝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進行輸送,且具有一對攝影機C,其係拍攝例如液晶面板P之面板輸送上游側及下游側之端部(參考第3圖)。攝影機C的攝影資料係傳送至控制裝置20。
控制裝置20係根據該攝影資料與預先儲存之光軸方向的檢查資料,以啟動第一校準裝置11。不過,後述第二校準裝置14及第三校準裝置17 亦同樣地具有攝影機C,並將該攝影機C之攝影資料用以進行校準。
第一校準裝置11係受控制裝置20之控制,相對第一貼合裝置12進行液晶面板P的校準。此時,決定液晶面板P於垂直輸送方向之水平方向(以下,稱作部件寬度方向)上的位置,及繞垂直軸之迴轉方向(以下,稱作迴轉方向)上的位置。在該狀態下,將液晶面板P引導至第一貼合裝置12之貼合位置。
第一貼合裝置12係針對被引導至貼合位置之長條狀第一光學組件層F1的上側面,將沿其上方輸送之液晶面板P的下側面(背光側)進行貼合。第一貼合裝置12,係具備:輸送裝置12a,係從捲繞有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第一料捲滾筒R1將第一光學組件層F1捲出,並沿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長邊方向輸送第一光學組件層F1;以及夾壓滾筒12b,係將滾筒輸送機5所輸送之液晶面板P的下側面貼合至輸送裝置12a所輸送之第一光學組件層F1的上側面。
輸送裝置12a,係具備:滾筒保持部12c,係支撐著捲繞有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第一料捲滾筒R1,並沿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長邊方向捲出第一光學組件層F1;以及保護薄膜回收部12d,係將重疊於第一光學組件層F1的下側面而與第一光學組件層F1一併捲出的保護薄膜pf,在第一貼合裝置12之面板輸送下游側進行回收。
夾壓滾筒12b具有於軸線方向相互平行配置的一對貼合滾筒。一對貼合滾筒之間形成有指定間隙,該間隙內即為第一貼合裝置12的貼合位置。將液晶面板P及第一光學組件層F1重合導入該間隙內。該等液晶面板P及第一光學組件層F1係於該貼合滾筒之間受夾壓,並送往面板輸送下游側。藉此,便可形成將複數個液晶面板P相距特定間隔而連續貼合至長條狀第一光學組件層F1上側面的第一貼合層F21。
第一切斷裝置13係位於保護薄膜回收部12d的面板輸送下游側。一併參考第4圖以及第5圖,第一切斷裝置13係切斷第一貼合層F21之第一光學組件層F1,以形成較顯示區域P4更大(本實施形態中較液晶面板P更大)的層片F1S,並於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指定部位(沿輸送方向並列的液晶面板P之間)處,沿該部件寬度方向將整個寬度切斷。不過,第一切斷裝置13可使用切斷刀片,亦可使用雷射切斷機。透過該切斷步驟,形成於液晶面板P下側面貼合有較顯示區域P4更大之層片F1S的第一單面貼合面板P11。
參考第1圖,第二校準裝置14係例如可夾持滾筒輸送機5上的第一單面貼合面板P11並繞垂直軸迴轉90°。藉此,與顯示區域P4之短邊略呈平行地輸送的第一單面貼合面板P11係轉換方向為與顯示區域P4之長邊略呈平行地進行輸送。不過,該迴轉步驟係為貼合至液晶面板P的其它光學組件層之光軸方向相對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光軸方向配置呈直角的情況。
第二校準裝置14係進行與該第一校準裝置11相同的校準。即,第二校準裝置14係根據儲存於控制裝置20之光軸方向檢查資料及該攝影機C的攝影資料,以決定相對第二貼合裝置15的第一單面貼合面板P11之部件寬度方向及迴轉方向上的位置。在該狀態中,第一單面貼合面板P11被引導至第二貼合裝置15之貼合位置。
第二貼合裝置15係針對被引導至貼合位置的長條狀第二光學組件層F2上側面,將沿其上方輸送之第一單面貼合面板P11下側面(液晶面板P之背光側)進行貼合。第二貼合裝置15,係具備:輸送裝置15a,係從捲繞有第二光學組件層F2之第二料捲滾筒R2將第二光學組件層F2捲出,並沿第二光學組件層F2之長邊方向輸送第二光學組件層F2;以及夾壓滾筒15b,係將滾筒輸 送機5所輸送之第一單面貼合面板P11的下側面貼合至輸送裝置15a所輸送之第二光學組件層F2的上側面。
輸送裝置15a,係具備:滾筒保持部15c,係支撐著捲繞有第二光學組件層F2之第二料捲滾筒R2,並沿第二光學組件層F2之長邊方向捲出第二光學組件層F2;以及第二回收部15d,係將通過位於夾壓滾筒15b之面板輸送下游側之第二切斷裝置16後的第二光學組件層F2之剩餘部分回收。
夾壓滾筒15b具有沿軸線方向相互平行配置的一對貼合滾筒。一對貼合滾筒之間形成有指定間隙,該間隙內即為第二貼合裝置15的貼合位置。將第一單面貼合面板P11及第二光學組件層F2重合導入該間隙內。該等第一單面貼合面板P11及第二光學組件層F2係於該貼合滾筒之間受夾壓,並送往面板輸送下游側。藉此,便可形成將複數個第一單面貼合面板P11相距特定間隔而連續貼合至長條狀第二光學組件層F2上側面的第二貼合層F22。
第二切斷裝置16係位於夾壓滾筒15b的面板輸送下游側。一併參考第2圖及第5圖,第二切斷裝置16係同時切斷第二光學組件層F2與貼合於其上側面的第一單面貼合面板P11之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層片F1S。第二切斷裝置16例如為二氧化碳(CO2)雷射切斷機,係沿顯示區域P4之外周緣(本實施形態中沿液晶面板P之外周緣)不間斷地切斷第二光學組件層F2與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層片F1S。將各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及第二光學組件層F2)貼合至液晶面板P後再一同進行切斷,可提高各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及第二光學組件層F2)的光軸方向之精度,可消除各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及第二光學組件層F2)間的光軸方向之偏差。而且,可簡化第一切斷裝置13中的切斷步驟。
透過第二切斷裝置16的切斷步驟,形成於液晶面板P之下側面重疊貼合有第一光學組件F11及第二光學組件F12的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參考第7圖)。又,此時,使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與切除顯示區域P4之對向部分(各光學組件(第一光學組件F11及第二光學組件F12))後殘餘呈框狀的各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F1及第二光學組件F2)之剩餘部分能相互分離。第二光學組件層F2之剩餘部分會成為複數相連的梯子狀(參考第2圖),該剩餘部分係與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剩餘部分共同捲取至第二回收部15d。
此處,所謂的「顯示區域P4之對向部分」係指,較顯示區域P4大且較液晶面板P外形小之區域,並避開了電子部件安裝部等功能部分的區域。本實施形態中,於平面視圖為矩狀外形之液晶面板P中,除了該功能部分之外的三個側邊處,沿液晶面板P之外周緣以雷射切斷剩餘部分。又,相當於該功能部分的一側邊,則從液晶面板P之外周緣朝顯示區域P4側適當深入的位置處以雷射切斷剩餘部分。
參考第1圖,第三校準裝置17將液晶面板P顯示面側朝向上側面的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進行正/反面反轉,使得液晶面板P之背光側朝向上側面,並進行與該第一校準裝置11及第二校準裝置14相同的校準。即,第三校準裝置17係根據儲存於控制裝置20之光軸方向檢查資料及該攝影機C的攝影資料,決定相對於第三貼合裝置18的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之部件寬度方向及迴轉方向上的位置。在該狀態中,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被引導至第三貼合裝置18之貼合位置。
如第1圖及第10圖所示,第三貼合裝置18,係具備:輸送裝置19,係從一併捲繞有第三光學組件層F3和與其重疊之分離層片SS的第三料捲 滾筒R3將第三光學組件層F3及分離層片SS捲出並進行輸送,且從第三光學組件層F3切割出第三光學組件F13而供給至貼合位置;以及夾壓滾筒21,係將輸送裝置19從第三光學組件層F3切割出之第三光學組件F13的上側面貼合至滾筒輸送機5所輸送之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的下側面(液晶面板P之顯示面側)。
輸送裝置19係將分離層片SS作為載件而連續地輸送複數個第三光學組件F13。第三光學組件層F3及分離層片SS為具有於該部件寬度方向上對應於液晶面板P之顯示區域P4的寬度(相當於本實施形態中顯示區域P4之整體寬度以上,液晶面板P之整體寬度以下的寬度)的長條狀。分離層片SS係重疊並可分離的貼合於第三光學組件層F3(第三光學組件F13)。以下,將分離層片SS與第三光學組件層F3之組合稱作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
輸送裝置19係具備:滾筒保持部19a(捲出部),係夾持第三料捲滾筒R3並從該第三料捲滾筒R3沿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之長邊方向將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捲出;單數或複數個(圖中僅顯示一個)導引滾筒19b,沿特定之層片輸送路線將從第三料捲滾筒R3捲出之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引導至第三貼合裝置18的貼合位置為止,沿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之分離層片SS側捲繞;切斷裝置19c(切斷部),會對層片輸送路線上之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進行殘留下分離層片SS的半切斷;刀刃19d,將半切斷後之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的分離層片SS側於銳角進行捲繞,使第三光學組件F13從分離層片SS分離,並將第三光學組件F13供給至貼合位置;以及分離層片回收部19e,捲取通過刀刃19d後獨立存在之分離層片SS。
位於輸送裝置19之起點的滾筒保持部19a與位於輸送裝置19 之終點的分離層片回收部19e係例如為相互同步驅動。藉此,滾筒保持部19a係朝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之輸送方向捲出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且分離層片回收部19e則捲取通過刀刃19d後獨自存在之分離層片SS。
切斷裝置19c係當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捲出特定長度時,在垂直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之長邊方向(捲出方向)的寬度方向上,殘餘分離層片SS地沿整體寬度對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進行切斷(即僅切斷第三光學組件層F3)。切斷裝置19c係透過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輸送中的張力,在不使得分離層片SS斷裂的情況下調整切斷刀片的前後位置。
於該切斷後之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處,在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之寬度方向的整體寬度上形成有切割線。
此處,於刀刃19d之前端部附近,在第三貼合裝置18之貼合位置附近的面板輸送上游側之部位處,設置有檢測該部位中第三光學組件F13的捲出方向下游側之切斷端的第一檢測攝影機22。第一檢測攝影機22之檢測資料係傳送至控制裝置20。控制裝置20於例如第一檢測攝影機22檢測出第三光學組件F13之下游側端的時點時,係暫時停止輸送裝置19。其後,於第一檢測攝影機22檢測出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之下游側端的時點時,控制裝置20係驅動輸送裝置19,使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與第三光學組件F13可同步地引導至第三貼合裝置18的貼合位置。
另一方面,於第一檢測攝影機22之捲出方向上游側,在切斷裝置19c之捲出方向下游側相距一個第三光學組件F13之距離的部位處,設置有同樣檢測第三光學組件F13的捲出方向下游側之切斷端的第二檢測攝影機23(檢測部)。第二檢測攝影機23的檢測資料亦傳送至控制裝置20。控制裝置20係以 例如切斷裝置19c進行第三光學組件層F3切斷步驟後將其捲出,在第二檢測攝影機23檢測出其切斷端(第三光學組件層F3之最上游側的切割線)的時點時,暫時停止輸送裝置19。此時,以切斷裝置19c進行第三光學組件層F3的切斷步驟。即,沿第二檢測攝影機23之檢測位置(相當於第三光學組件層F3中第二檢測攝影機23之光軸延長線上)與切斷裝置19c之切斷位置(相當於第三光學組件層F3中切斷裝置19c的切斷刀片前後位置)間的層片輸送路線之距離係相當於第三光學組件F13的長度。
在切割出貼合於例如同一尺寸液晶面板P之第三光學組件F13的情況中,係於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的長邊方向上等間隔地形成有該切割線。第三光學組件層F3係藉由複數個切割線在長邊方向劃分出複數個分區,於該第三光學組件層F3中長邊方向上由相鄰的一對切割線所夾區域係各自作為第三光學組件F13。第三光學組件F13的長度係為本實施形態中顯示區域P4的整體長度以上,且為液晶面板P的整體長度以下。
又,切斷裝置19c可沿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之層片輸送路線移動。透過該移動步驟,將改變第二檢測攝影機23之檢測位置與切斷裝置19c之切斷位置間的層片輸送路線之距離。切斷裝置19c的移動係透過控制裝置20所控制,在以例如切斷裝置19c進行第三光學組件層F3的切斷之後,捲出一個第三光學組件F13之距離時,當切斷端位置與指定位置有偏差的情況中,該偏差係藉由切斷裝置19c的移動以進行修正。
不過,亦可藉由切斷裝置19c的移動來對應長度相異之第三光學組件F13的切斷。又,亦可使得切斷裝置19c及第二檢測攝影機23至少一者在層片輸送方向的一方向上移動,藉以進行該修正或第三光學組件F13的長度 改變。又,雖然切斷裝置19c與第二檢測攝影機23相互接近,但為了防止切斷裝置19c移動等所伴隨的第二檢測攝影機23振動,較佳地可由其它框架所支撐。
刀刃19d係配置於滾筒輸送機5下方,於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的寬度方向上至少延伸至其整個寬度地被形成。刀刃19d係於半切斷後之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的分離層片SS側呈滑動接觸地,使分離層片SS捲繞過此銳角。
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在刀刃19d呈銳角處折返時,第三光學組件F13會從分離層片SS分離。刀刃19d係配置於接近夾壓滾筒21的面板輸送上游側。藉由刀刃19d從分離層片SS分離的第三光學組件F13係重疊至滾筒輸送機5所輸送之液晶面板P的下側面,且被引導至夾壓滾筒21的一對貼合滾筒之間。
夾壓滾筒21具有於軸線方向相互平行配置的一對貼合滾筒。
一對貼合滾筒之間形成有指定間隙,該間隙內即為第三貼合裝置18的貼合位置。將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及第三光學組件F13重合導入該間隙內。該等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及第三光學組件F13係於該貼合滾筒之間受夾壓,並送往面板輸送下游側。藉此,便可形成將第三光學組件F13貼合至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的雙面貼合面板P13(參考第7圖)。
雙面貼合面板P13通過圖中未顯示之缺陷檢查裝置,以檢查是否有缺陷(貼合不良等)後,輸送至下游步驟進行其它處理。
此處,一般長條狀光學薄膜(相當於各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第二光學組件層F2及第三光學組件層F3))係將經二色性染料進行染色之樹脂薄膜朝一軸延伸地製造,光學薄膜之光軸方向與樹脂薄膜之延伸方向概 略一致。但是,關於光學薄膜之光軸,光學薄膜全體並非相同,於光學薄膜之寬度方向上略有差異。
因此,欲沿其寬度方向將複數個光學顯示部件貼合至光學薄膜的情況中,較佳地係依據光學薄膜之光軸方向進行光學顯示部件的校準。
這對於抑制光學顯示設備單元之光軸偏差,改善色彩度及對比度是有效的。
作為偏光薄膜之光學薄膜,為了遮斷沿一方向上振動之光線以外的光線,係以例如碘或二色性染料等進行染色。不過,光學薄膜處亦可進一步層積有剝離薄膜或保護薄膜。
檢查光學薄膜之光軸方向的檢查裝置,係具備:光源,係配置於光學薄膜之正/反面的一側之面的接近位置;以及分析儀,係配置於光學薄膜之正/反面的另一側之面的接近位置,配置於光源的反對側。分析儀會接收自光源照射並透射光學薄膜的光線,檢測該光線強度,藉以檢測出光學薄膜之光軸。分析儀例如可於光學薄膜之寬度方向上移動,可於光學薄膜之寬度方向上的任意位置(依使用條件所選擇的位置)檢測光軸。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中,該檢查裝置所獲得之各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第二光學組件層F2及第三光學組件層F3)之光軸方向的檢查資料係與各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第二光學組件層F2及第三光學組件層F3)之長邊方向位置與寬度方向位置資料連結地儲存於控制裝置20之記憶體。經檢查之後,各自捲取各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第二光學組件層F2及第三光學組件層F3),以形成各料捲滾筒(第一料捲滾筒R1、第二料捲滾筒R2及第三料捲滾筒R3)。以下,各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第二光學組件 層F2及第三光學組件層F3)可統稱為光學組件層FX,貼合至各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第二光學組件層F2及第三光學組件層F3)的液晶面板P及各單面貼合面板(第一單面貼合面板P11及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可統稱為光學顯示部件PX。
此處,構成光學組件層FX之偏光薄膜係例如經二色性染料進行染色之PVA薄膜,並朝一軸延伸所形成,由於延伸時會有PVA薄膜厚度之不均勻或二色性染料染色不均勻等,易造成光學組件層FX之寬度方向內側與寬度方向外側之光軸方向相異的問題。
此處,本實施形態中,根據預先儲存於控制裝置20之光學組件層FX各部位中的光軸面內分佈檢查資料,進行與其貼合之光學顯示部件PX的校準後,將光學顯示部件PX貼合至光學組件層FX。
具體而言,於光學組件層FX中貼合光學顯示部件PX的部位面內,例如找出相對於指定之基準軸(長邊方向軸等)角度最大的光軸與最小的光軸,將各該光軸所產生的角度均分後的軸作為該部位之平均光軸,以該軸為基準進行光學顯示部件PX的校準。
藉此,即使是在光學組件層FX之寬度方向上相異位置處貼合光學顯示部件PX的情況,可抑制相對光學顯示部件PX之基準位置的光學組件層FX之光軸方向偏差,光軸公差可幾乎為0°(容許公差為±0.25°)。
不過,亦可於捲出光學組件層FX的同時檢測出光軸方向,並根據該檢測資料進行光學顯示部件PX的校準。又,前述各種校準方式不限於光學組件層FX之光軸方向為0°及90°的情況,亦可適用於任意角度(依光學顯示部件之目的所對應的角度)的情況。
又,第3圖係於相對較寬的光學組件層FX之寬度方向上並列貼合有三個光學顯示部件PX的範例。本發明並不限於第3圖所示之範例,亦可於光學組件層FX之寬度方向上並列貼合有二個以下或四個以上的光學顯示部件PX,亦可將相對較窄的光學組件層FX沿寬度方向排列複數個,並各自貼合光學顯示部件PX。
參考第4圖,液晶面板P,係具備:第一基板P1,係例如TFT基板所構成的長方形基板;第二基板P2,係對向第一基板P1而被配置的相同形狀之長方形基板;以及液晶層P3,係封入第一基板P1與第二基板P2之間。不過,為了圖示方便起見,省略剖面圖中的各層剖面線。
參考第6圖,第一基板P1係使第一基板P1外周緣之三個側邊沿第二基板P2相對應之三個側邊配置,且其外周緣剩餘之一側邊則延伸至第二基板P2相對應之一側邊的外側。藉此,於第一基板P1之一側邊處設置延伸至第二基板P2外側的電子部件安裝部P5。
參考第5圖,第二切斷裝置16以攝影機16a等檢測工具檢測顯示區域P4之外周緣,並沿顯示區域P4之外周緣等切斷第一光學組件層F1及第二光學組件層F2。顯示區域P4之外側處係設置有將第一基板P1及第二基板P2接合之密封劑等設置用特定寬度的邊框部G,於該邊框部G之寬度內以第二切斷裝置16進行雷射切斷。
如第9圖所示,單獨對樹脂製的光學組件層FX進行雷射切斷時,光學組件層FX之切斷端t可能因熱變形而膨脹或呈波浪形。因此,將雷射切斷後之光學組件層FX貼合至光學顯示部件PX的情況,光學組件層FX處易產生空氣混入或變形等貼合不良問題。
另一方面,如第8圖所示,於液晶面板P貼合好光學組件層FX之後,以雷射切斷光學組件層FX的本實施形態中,光學組件層FX之切斷端t會受到液晶面板P之玻璃表面支撐。因此,光學組件層FX之切斷端t不會產生膨脹或波浪形,且於液晶面板P之貼合後進行故不會有前述貼合不良問題。
於液晶面板P上切斷光學組件層FX的情況中,雷射加工機之切割線的振動幅度(公差)係較切斷刀片之切割線的振動幅度更小。因此本實施形態中,與使用切斷刀片切斷光學組件層FX的情況相比,可使得該邊框部G的寬度更窄,可達到液晶面板P的小型化及(或)顯示區域P4的大型化。這種光學組件層可應用於近年來之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終端等,需要在機殼尺寸之限制下將顯示畫面放大的高機能行動裝置。
此處,對將光學組件層FX整合於液晶面板P之顯示區域P4的層片進行切斷之後,輸送至另一生產線並貼合至液晶面板P的情況中,該層片及液晶面板P各自的尺寸公差,以及該層片及液晶面板P之相對貼合位置的尺寸公差會疊加,因此難以縮小液晶面板P之邊框部G的寬度(難以使得顯示區域擴大)。
另一方面,將光學組件層FX貼合至液晶面板P之後,依據顯示區域P4進行切斷的情況中,只需考慮切割線的振動公差,可降低邊框部G之寬度的公差(±0.1mm以下)。此特點亦可使得液晶面板P之邊框部G的寬度變窄(可使得顯示區域擴大)。
再者,以非利刃的雷射來切斷液晶面板P上的光學組件層FX,切斷時不會有作用力施加至液晶面板P,因此液晶面板P之基板端緣部不易產生裂痕或破裂,提升對於熱循環等的耐久性。同樣地,由於不接觸液晶面板P, 對於電子部件安裝部P5的損傷亦較少。
又,第三貼合裝置18係將具有對應於顯示區域P4之寬度的條狀第三光學組件層F3切斷成特定長度以形成第三光學組件F13。第三貼合裝置18係將該第三光學組件F13與分離層片SS一同輸送,並於進行該切斷的生產線內貼合至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因此,與將加工成符合顯示區域P4之偏光板輸送至另一生產線的情況相比,可抑制第三光學組件F13之尺寸偏差或貼合的影響。
如第6圖所示,以雷射切斷光學組件層FX(第6圖中之第二光學組件層F2)的情況,例如將顯示區域P4之一長邊的延長線上設定為雷射切斷的起點pt1,從該起點pt1先開始進行該一長邊的切斷動作。雷射切斷之終點pt2係設計於雷射環繞顯示區域P4一圈後,到達顯示區域P4之起點側短邊的延長線上之位置。起點pt1及終點pt2係設計使得光學組件層FX之剩餘部分仍會剩餘特定接續部分,而能承受捲取光學組件層FX時的張力。
如以上說明,上述實施形態中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作為將光學組件(第一光學組件F11、第二光學組件F12及第三光學組件F13)貼合至液晶面板P的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構成其一部分的薄膜貼合系統1中,係具備:貼合裝置(第一貼合裝置12及第二貼合裝置15),係相對沿滾筒輸送機5上輸送之複數個光學顯示部件PX,將在垂直光學顯示部件PX輸送方向之部件寬度方向上具有較該液晶面板P之顯示區域P4之寬度更寬的條狀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及第二光學組件層F2),從料捲滾筒(第一料捲滾筒R1及第二料捲滾筒R2)捲出,並將第二光學組件層F2及複數個液晶面板P之第一面(正面與反面的一側之面)依序貼合至該第一次光學組件層F1以形成第二貼合層F22; 第二切斷裝置16,係將對向該顯示區域P4之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及第二光學組件層F2)的對向部分,與該對向部分外側的剩餘部分切斷,從該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及第二光學組件層F2)切割出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P4大小的光學組件(第一光學組件F11及第二光學組件F12),並從該第二貼合層F22切割出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其包含單一個液晶面板P及與其重疊之光學組件(第一光學組件F11及第二光學組件F12);以及第三貼合裝置18,係相對沿滾筒輸送機5上輸送之複數個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將在該部件寬度方向上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P4之寬度的條狀第三光學組件層F3,從第三料捲滾筒R3與分離層片SS一同捲出,當每次將第三光學組件層F3捲出至對應於該顯示區域P4之長度時,沿寬度方向對該第三光學組件層F3進行切斷,以形成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P4大小的第三光學組件F13,然後,以該分離層片SS作為載件來輸送複數個第三光學組件F13,並將該第三光學組件F13貼合至該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之液晶面板P的第二面處(第一面的相反側之面,正面及反面的另一側之面)。
根據該結構,將具有對應於顯示區域P4之寬度的條狀第三光學組件層F3切斷成特定長度以形成第三光學組件F13,藉由與第三光學組件層F3一同捲出的分離層片SS作為載件來輸送該第三光學組件F13,並於進行該切斷之生產線內將第三光學組件F1貼合至液晶面板P。因此,與將加工成符合顯示區域P4之偏光板輸送至另一生產線的情況相比,可抑制第三光學組件F13之尺寸偏差或貼合偏差,縮小顯示區域P4周邊之邊框部G,達成顯示區域之擴大及機器之小型化的目的。
又,對貼合至液晶面板P後的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及 第二光學組件層F2)進行切斷步驟,再與殘留分離層片SS之半切斷後的第三光學組件層F3之貼合步驟加以組合,可達成邊框部G之縮小與輸送間隔時間之縮短的目的。
又,上述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其中該第三貼合裝置18,係具備:滾筒保持部19a,係將該第三光學組件層F3與該分離層片SS一同捲出;切斷裝置19c,係對該第三光學組件層F3進行切斷以作為該第三光學組件F13;第二檢測攝影機23,係在相對該第三光學組件層F3進行切斷之切斷位置,沿該第三光學組件層F3之捲出方向,朝下游側間隔著對應於一個第三光學組件F13之距離的位置處,於該第三光學組件層F3檢測出該切斷所形成的切割線;以及控制裝置20,係從該切斷位置朝該下游側間隔著一個第三光學組件F13之距離的檢測位置處檢測出該切割線時,根據該切割線之位置來調整該切斷位置與該檢測位置之間的距離。
根據該結構,藉由位於該第三光學組件層F3之切斷位置下游側相距一個第三光學組件F13距離之位置處的第二檢測攝影機23,檢測出該第三光學組件F13之捲出方向下游側端時,藉由切斷裝置19c對第三光學組件層F3進行切斷,可獲得指定長度之第三光學組件F13。又,即使是第三光學組件層F3的捲出量產生有誤差,可根據第二檢測攝影機23的檢測資料,藉由切斷裝置19c的相對移動以修正(吸收)該誤差。因此,可確保第三光學組件F13的長度之精度,且亦可對應於長度相異之第三光學組件F13的切斷。
此處,上述實施形態中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方法,係具備以下步驟:對滾筒輸送機5上輸送之複數個光學顯示部件PX,將在垂直光學顯示部件PX輸送方向之部件寬度方向上具有較該液晶面板P顯示區域P4之寬度更寬的 條狀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及第二光學組件層F2),從料捲滾筒(第一料捲滾筒R1及第二料捲滾筒R2)捲出,並將第二光學組件層F2及複數個液晶面板P之第一面依序貼合至該第一次光學組件層F1以形成第二貼合層F22;將對向該顯示區域P4之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及第二光學組件層F2)的對向部分,與該對向部分外側的剩餘部分切斷,從該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及第二光學組件層F2)切割出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P4大小的光學組件(第一光學組件F11及第二光學組件F12),藉以從該第二貼合層F22切割出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其包含單一個液晶面板P及與其重疊之光學組件(第一光學組件F11及第二光學組件F12);對滾筒輸送機5上輸送之複數個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將在該部件寬度方向上具有對應於顯示區域P4之寬度的條狀第三光學組件層F3,從第三料捲滾筒R3與分離層片SS一同捲出,當每次將該第三光學組件層F3捲出至對應於該顯示區域P4之長度時,沿寬度方向對該第三光學組件層F3進行切斷,以形成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P4大小的第三光學組件F13,然後,以該分離層片SS作為載件來輸送複數個第三光學組件F13,並將該第三光學組件F13貼合至該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之該液晶面板P的第二面處。
另外,第11圖係顯示薄膜貼合系統1的變形例。相較於第1圖的結構,具有以第一貼合裝置12’代替前述第一貼合裝置12,和以第一切斷裝置13’代替前述第一切斷裝置13的相異點。變形例中的其它部分,與前述實施形態相同結構者則賦予相同元件符號並省略詳細說明。
第一貼合裝置12’係具備輸送裝置12a’以代替前述輸送裝置12a。輸送裝置12a’與該輸送裝置12a相比,除了滾筒保持部12c及保護薄膜回收部12d之外,進一步具有第一回收部12e,係捲取通過第一切斷裝置13’而被切斷 殘餘呈梯子狀的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剩餘部分。
第一切斷裝置13’係位於保護薄膜回收部12d之面板輸送下游側,和第一回收部12e之面板輸送上游側,從第一光學組件層F1切割出較顯示區域P4更大的層片,以切斷第一光學組件層F1。第一切斷裝置13’係為與該第二切斷裝置16相同的雷射加工機,沿顯示區域P4外側之指定邊線不間斷地切斷第一光學組件層F1。
藉由第一切斷裝置13’的切斷步驟,形成於液晶面板P之下側面貼合有較顯示區域P4更大的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層片的第一單面貼合面板P11’。又,此時,第一單面貼合面板P11’與切斷殘餘呈梯子狀的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剩餘部分相互分離,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剩餘部分被捲取至第一回收部12e。
又,第12圖係顯示薄膜貼合系統1的其它變形例。相較於第1圖的結構,具備有以第三校準裝置17’及第三貼合裝置18’代替前述第三校準裝置17及前述第三貼合裝置18的相異點。變形例中的其它部分,與前述實施形態相同結構者則賦予相同元件符號並省略詳細說明。
第三校準裝置17’與該第三校準裝置17相比,為較簡單的結構,沒有面板之正/反面反轉功能,僅具有與該第一校準裝置11及第二校準裝置14相同的校準功能。即,第三校準裝置17’係根據儲存於控制裝置20的光軸方向檢查資料及該攝影機C之攝影資料,決定相對第三貼合裝置18’的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之部件寬度方向及迴轉方向上的位置。在該狀態下,將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引導至第三貼合裝置18’之貼合位置。
第三貼合裝置18’與該第三貼合裝置18相比,係針對被引導至 貼合位置的長條狀第三光學組件層F3之下側面,將沿其下方輸送之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上側面(液晶面板P之顯示面側)進行貼合。第三貼合裝置18’係具有該輸送裝置19’及夾壓滾筒21’,其係具有與該輸送裝置19及夾壓滾筒21之設置位置上下顛倒的結構。藉此,第三光學組件層F3之貼合面變成朝向下方,可抑制相對於該貼合面的刮痕或灰塵等異物之附著。
不過,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及變形例,例如與該第三貼合裝置18’相同,第一貼合裝置12及第二貼合裝置15位置亦可上下顛倒。又,亦可將該等位置上下顛倒般設置之各貼合裝置與該第一貼合裝置12’及第一切斷裝置13’進行適當組合。再者,第一貼合裝置12及第二貼合裝置15亦可為與第三貼合裝置18相同的結構。該種結構於以下第二實施形態中進行說明。
(第二實施形態)
以下,參考圖式說明本發明之第主實施形態。本實施形態中,係說明作為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構成其一部分的薄膜貼合系統。
第二實施形態中,省略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結構中所附加之相同元件符號的詳細說明。
具體而言,如以下具體地描述,第二實施形態之薄膜貼合系統中,貼合裝置(第一貼合裝置112、第二貼合裝置115及第三貼合裝置118)係配置於滾筒輸送機105之上方,第一切斷裝置113係配置於滾筒輸送機105之下方。
第13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薄膜貼合系統101的示意結構。薄膜貼合系統101係將例如偏光薄膜或相位差薄膜、輝度增加薄膜等薄膜狀光學組件貼合至液晶面板或有機電致發光面板等面板狀光學顯示部件。薄膜貼合系統101係製造包含有該光學顯示部件及光學組件的光學組件貼合體。薄膜貼合 系統101中,使用液晶面板P作為該光學顯示部件。薄膜貼合系統101之各部位係透過作為電子控制裝置的控制裝置120(控制部)進行整體控制。
薄膜貼合系統101係從貼合步驟之起始位置到最終位置為止,使用例如驅動式之滾筒輸送機105(生產線)輸送液晶面板P,並對液晶面板P依序施以特定處理。液晶面板P係以其正面及反面呈水平狀態下於滾筒輸送機105上進行輸送。
不過,圖中左側係顯示液晶面板P的輸送方向上游側(以下,稱作面板輸送上游側),圖中右側係顯示液晶面板P的輸送方向下游側(以下,稱作面板輸送下游側)。
第二實施形態中所使用的液晶面板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之液晶面板P相同(參考第5圖及第6圖)。
於後述第二校準裝置114的面板輸送上游側時,使得顯示區域P4之短邊約略沿著輸送方向的座向輸送液晶面板P,於該第二校準裝置114的面板輸送下游側時,使得顯示區域P4之長邊約略沿著輸送方向的座向輸送液晶面板P。
如第13圖所示,薄膜貼合系統101,係具備:第一校準裝置111,係將液晶面板P從上游製程輸送至滾筒輸送機105之面板輸送上游側上,並進行液晶面板P的校準;第一貼合裝置112(一次貼合裝置),係設置於第一校準裝置111的面板輸送下游側;第一切斷裝置113,係設置於接近第一貼合裝置112處;以及第二校準裝置114,係設置於第一貼合裝置112及第一切斷裝置113的面板輸送下游側。
又,薄膜貼合系統101,係具備:第二貼合裝置115(一次貼合裝 置),係設置於第二校準裝置114的面板輸送下游側;第二切斷裝置116(第一次切斷裝置),係設置於接近第二貼合裝置115處;第三校準裝置117,係設置於第二貼合裝置115及第二切斷裝置116的面板輸送下游側;以及第三貼合裝置118(二次貼合裝置),係設置於第三校準裝置117的面板輸送下游側。
第一校準裝置111可保持液晶面板P並自由地朝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進行輸送,且具有拍攝例如液晶面板P之面板輸送上游側及下游側之端部的一對攝影機C(參考第15圖)。攝影機C的攝影資料係傳送至控制裝置120。控制裝置120係根據該攝影資料與預先儲存之光軸方向的檢查資料,以啟動第一校準裝置111。不過,後述第二校準裝置114及第三校準裝置117亦同樣地具有攝影機C,並將該攝影機C之攝影資料用以進行校準。
第一校準裝置111係受控制裝置120之控制,相對第一貼合裝置112進行液晶面板P的校準。此時,液晶面板P係決定垂直輸送方向之水平方向(以下,稱作部件寬度方向)上的位置,及繞垂直軸之迴轉方向(以下,略稱作迴轉方向)上的位置。在該狀態下,將液晶面板P引導至第一貼合裝置112之貼合位置。
第一貼合裝置112係針對被引導至貼合位置之長條狀第一光學組件層F1的下側面,將沿其下方輸送之液晶面板P的上側面(背光側)進行貼合。第一貼合裝置112,係具備:輸送裝置112a,係從捲繞有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第一料捲滾筒R1將第一光學組件層F1捲出,並沿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長邊方向輸送第一光學組件層F1;以及夾壓滾筒112b,係將滾筒輸送機105所輸送之液晶面板P的上側面貼合至輸送裝置112a所輸送之第一光學組件層F1的下側面。
輸送裝置112a,係具備:滾筒保持部112c,係支撐著捲繞有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第一料捲滾筒R1,並沿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長邊方向捲出第一光學組件層F1;以及保護薄膜回收部112d,係將重疊於第一光學組件層F1上側面而與第一光學組件層F1一併捲出的保護薄膜pf,在第一貼合裝置112之面板輸送下游側進行回收。輸送裝置112a係於第一貼合裝置112中的貼合位置上,設計有第一光學組件層F1輸送路線,其係使得第一光學組件層F1貼合至液晶面板P之貼合面朝向下方。
夾壓滾筒112b具有沿軸線方向相互平行配置的一對貼合滾筒。一對貼合滾筒之間形成有指定間隙,該間隙內即為第一貼合裝置112的貼合位置。將液晶面板P及第一光學組件層F1重合導入該間隙內。該等液晶面板P及第一光學組件層F1係於該貼合滾筒之間受夾壓,並送往面板輸送下游側。藉此,便可形成將複數個液晶面板P相距特定間隔而連續貼合至長條狀第一光學組件層F1下側面的第一貼合層F21。
第一切斷裝置113位於保護薄膜回收部112d的面板輸送下游側。一併參考第4圖及第5圖,第一切斷裝置113係切斷第一貼合層F21之第一光學組件層F1,作為較顯示區域P4更大(本實施形態中較液晶面板P更大)的層片F1S,而於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指定部位(沿輸送方向並列的液晶面板P之間)處,沿該部件寬度方向將整個寬度切斷。不過,第一切斷裝置113並不限定於使用切斷刀片或使用雷射切斷。透過該切斷步驟,形成於液晶面板P上側面貼合有較顯示區域P4更大之層片F1S的第一單面貼合面板P11。
參考第13圖,第二校準裝置114係夾持例如滾筒輸送機105上的第一單面貼合面板P11並繞垂直軸迴轉90°。藉此,與顯示區域P4之短邊略 呈平行地輸送的第一單面貼合面板P11係轉換方向為與顯示區域P4之長邊略呈平行地進行輸送。不過,該迴轉步驟係為貼合至液晶面板P的其它光學組件層之光軸方向相對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光軸方向配置呈直角的情況。
第二校準裝置114係進行與該第一校準裝置111相同的校準。即,第二校準裝置114係根據儲存於控制裝置120之光軸方向檢查資料及該攝影機C的攝影資料,以決定相對第二貼合裝置115的第一單面貼合面板P11之部件寬度方向及迴轉方向上的位置。在該狀態下,將第一單面貼合面板P11引導至第二貼合裝置115之貼合位置。
第二貼合裝置115係針對被引導至貼合位置的長條狀第二光學組件層F2的下側面,將沿其下方輸送之第一單面貼合面板P11上側面(液晶面板P之背光側)進行貼合。第二貼合裝置115,係具備:輸送裝置115a,從捲繞有第二光學組件層F2之第二料捲滾筒R2將第二光學組件層F2捲出,並沿第二光學組件層F2之長邊方向輸送第二光學組件層F2;以及夾壓滾筒115b,係將滾筒輸送機105所輸送之第一單面貼合面板P11的上側面貼合至輸送裝置115a所輸送之第二光學組件層F2的下側面。
輸送裝置115a,係具備:滾筒保持部115c,係支撐著捲繞有第二光學組件層F2之第二料捲滾筒R2,並沿第二光學組件層F2之長邊方向捲出第二光學組件層F2;以及第二回收部115d,係將通過位於夾壓滾筒115b之面板輸送下游側之第二切斷裝置116後的第二光學組件層F2之剩餘部分回收。輸送裝置115a係於第二貼合裝置115中的貼合位置上,設計有第二光學組件層F2輸送路線,其係使得第二光學組件層F2貼合至第一單面貼合面板P11之貼合面朝向下方。
夾壓滾筒115b具有沿軸線方向相互平行配置的一對貼合滾筒。一對貼合滾筒之間形成有指定間隙,該間隙內即為第二貼合裝置115的貼合位置。將第一單面貼合面板P11及第二光學組件層F2重合導入該間隙內。該等第一單面貼合面板P11及第二光學組件層F2係於該貼合滾筒之間受夾壓,並送往面板輸送下游側。藉此,便可形成將複數個第一單面貼合面板P11相距特定間隔而連續貼合至長條狀第二光學組件層F2下側面的第二貼合層F22。
第二切斷裝置116係位於夾壓滾筒115b的面板輸送下游側。一併參考第14圖及第5圖,第二切斷裝置116係同時切斷第二光學組件層F2與貼合於其下側面的第一單面貼合面板P11之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層片F1S。第二切斷裝置116具有與第一實施形態之第二切斷裝置16相同的結構。使用第二切斷裝置116,可提高各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及第二光學組件層F2)的光軸方向之精度,同時可消除各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及第二光學組件層F2)間的光軸方向之偏差,且可簡化第一切斷裝置113中的切斷步驟。
藉由第二切斷裝置116的切斷步驟,形成於液晶面板P之上側面重疊貼合有第一光學組件F11及第二光學組件F12的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參考第7圖)。又,此時,使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與切除顯示區域P4之對向部分(各光學組件(第一光學組件F11及第二光學組件F12))後殘餘呈框狀的各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及第二光學組件層F2)之剩餘部分能相互分離。第二光學組件層F2之剩餘部分會成為複數相連的梯子狀(參考第14圖),該剩餘部分係與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剩餘部分共同捲取至第二回收部115d。
參考第13圖,第三校準裝置117將液晶面板P背光側朝向上側面的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進行正/反面反轉,使得液晶面板P之顯示面側朝向 上側面,進行與該第一校準裝置111及第二校準裝置114相同的校準。即,第三校準裝置117係根據儲存於控制裝置120之光軸方向檢查資料及該攝影機C的攝影資料,決定相對第三貼合裝置118的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之部件寬度方向及迴轉方向上的位置。在該狀態下,將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引導至第三貼合裝置118之貼合位置。
如第13圖及第16圖所示,第三貼合裝置118,係具備:輸送裝置119,係從一同捲繞有第三光學組件層F3和與其重疊之分離層片SS的第三料捲滾筒R3將第三光學組件層F3及分離層片SS捲出並進行輸送,且從第三光學組件層F3切割出第三光學組件F13以供給至貼合位置;以及夾壓滾筒121,係將輸送裝置119從第三光學組件層F3切割出之第三光學組件F13的下側面貼合至滾筒輸送機105所輸送之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的上側面(液晶面板P之顯示面側)。
輸送裝置119與第一實施形態之輸送裝置19相同般,以分離層片SS作為載件連續地輸送複數個第三光學組件F13。輸送裝置119,係具備:滾筒保持部119a(捲出部),係夾持第三料捲滾筒R3並從該第三料捲滾筒R3沿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之長邊方向將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捲出;單數或複數個(圖中僅顯示一個)導引滾筒119b,沿特定之層片輸送路線將從第三料捲滾筒R3捲出之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引導至第三貼合裝置118的貼合位置為止,沿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之分離層片SS側捲繞;切斷裝置119c(切斷部),會對層片輸送路線上之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進行殘留下分離層片SS的半切斷;刀刃119d,呈銳角般沿著半切斷後之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的分離層片SS側進行捲繞,使第三光學組件F13從分離層片SS分離,將第三光學組件F13供給至貼合 位置;以及分離層片回收部119e,捲取通過刀刃119d後獨自存在之分離層片SS。
位於輸送裝置119之起點的滾筒保持部119a與位於輸送裝置119之終點的分離層片回收部119e係例如為相互同步驅動。藉此,滾筒保持部119a係朝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之輸送方向捲出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且分離層片回收部119e則捲取通過刀刃119d後獨立存在之分離層片SS。
在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捲出特定長度時,切斷裝置119c係在垂直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之長邊方向(捲出方向)的寬度方向上,殘餘分離層片SS地沿整體寬度對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進行切斷(即僅切斷第三光學組件層F3)。切斷裝置119c係透過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輸送中的張力,在不使得分離層片SS斷裂的情況下調整切斷刀片的前後位置。
於該切斷步驟後之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處,在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之寬度方向的整體寬度上形成有切割線。
此處,於刀刃119d之前端部附近,在第三貼合裝置118之貼合位置附近的面板輸送上游側之部位處,設置有檢測該部位中第三光學組件F13的捲出方向下游側之切斷端的第一檢測攝影機122。第一檢測攝影機122之檢測資料係傳送至控制裝置120。控制裝置120於例如第一檢測攝影機122檢測出第三光學組件F13之下游側端的時點時,係暫時停止輸送裝置119。其後,於第一檢測攝影機122檢測出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之下游側端的時點時,控制裝置120係驅動輸送裝置119,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與第三光學組件F13可同步地引導至第三貼合裝置118的貼合位置。
另一方面,於第一檢測攝影機122之捲出方向上游側,在切斷裝置119c之捲出方向下游側相距一個第三光學組件F13之距離的部位處,設置有 同樣檢測第三光學組件F13的捲出方向下游側之切斷端的第二檢測攝影機123。第二檢測攝影機123的檢測資料亦傳送至控制裝置120。控制裝置120係以例如切斷裝置119c進行第三光學組件層F3切斷步驟後將其捲出,在第二檢測攝影機123檢測出其切斷端(第三光學組件層F3之最上游側的切割線)的時點時,暫時停止輸送裝置119。此時,以切斷裝置119c進行第三光學組件層F3的切斷步驟。即,沿第二檢測攝影機123之檢測位置(相當位於第三光學組件層F3中第二檢測攝影機123之光軸延長線上)與切斷裝置119c之切斷位置(相當於第三光學組件層F3中切斷裝置119c的切斷刀片前後位置)間的層片輸送路線之距離係相當於第三光學組件F13的長度。
又,切斷裝置119c可沿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之層片輸送路線移動。透過該移動步驟,將改變第二檢測攝影機123之檢測位置與切斷裝置119c之切斷位置間的層片輸送路線之距離。切斷裝置119c的移動係透過控制裝置120所控制,在以例如切斷裝置119c進行第三光學組件層F3的切斷之後,捲出一個第三光學組件F13之距離時,當切斷端位置與指定位置有偏差的情況中,該偏差係藉由切斷裝置119c的移動以進行修正。
不過,亦可藉由切斷裝置119c的移動來對應長度相異之第三光學組件F13的切斷。又,亦可使得切斷裝置119c及第二檢測攝影機123至少一者在層片輸送方向的一方向上移動,藉以進行該修正或第三光學組件F13的長度改變。又,雖然切斷裝置119c與第二檢測攝影機123相互接近,但為了防止切斷裝置119c移動等所伴隨的第二檢測攝影機123振動,較佳地可由其它框架所支撐。
刀刃119d係配置於滾筒輸送機105上方,第三光學組件層體 F3S的寬度方向上至少延伸至其整個寬度地被形成。刀刃119d係於半切斷後之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的分離層片SS側呈滑動接觸地,使分離層片SS捲繞過此銳角。
第三光學組件層體F3S在刀刃119d呈銳角處折返時,第三光學組件F13會從分離層片SS分離。刀刃119d係配置於接近夾壓滾筒121的面板輸送上游側。藉由刀刃119d從分離層片SS分離的第三光學組件F13係重疊至滾筒輸送機105所輸送之液晶面板P的上側面,且被引導至夾壓滾筒121的一對貼合滾筒之間。
夾壓滾筒121具有於軸線方向相互平行配置的一對貼合滾筒。一對貼合滾筒之間形成有指定間隙,該間隙內即為第三貼合裝置118的貼合位置。將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及第三光學組件F13重合導入該間隙內。該等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及第三光學組件F13係於該貼合滾筒之間受夾壓,並送往面板輸送下游側。藉此,便可形成將第三光學組件F13貼合至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的雙面貼合面板P13(參考第7圖)。
與第一實施形態之輸送裝置19相同,雙面貼合面板P13通過圖中未顯示之缺陷檢查裝置,以檢查是否有缺陷(貼合不良等)後,輸送至下游步驟進行其它處理。
又,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之控制裝置20相同,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中,該檢查裝置所獲得之各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第二光學組件層F2及第三光學組件層F3)之光軸方向的檢查資料係與各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第二光學組件層F2及第三光學組件層F3)之長邊方向位置與寬度方向位置資料連結般地儲存於控制裝置120之記憶體。又,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相 同,經檢查之後,各自捲取各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第二光學組件層F2及第三光學組件層F3),以形成各料捲滾筒(第一料捲滾筒R1、第二料捲滾筒R2及第三料捲滾筒R3)。
本實施形態中,與第一實施形態之控制裝置20相同,根據預先儲存於控制裝置120之光學組件層FX各部位中的光軸面內分佈檢查資料,進行與其貼合之光學顯示部件PX的校準後,將光學顯示部件PX貼合至光學組件層FX。藉此,獲得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的效果。
又,第15圖係於相對較寬的光學組件層FX之寬度方向上並列貼合有三個光學顯示部件PX的範例,本發明並不限於此,亦可於光學組件層FX之寬度方向上並列貼合有二個以下或四個以上的光學顯示部件PX,亦可將相對較窄的光學組件層FX沿寬度方向排列複數個,並各自貼合光學顯示部件PX。
參考第5圖,第二切斷裝置116以攝影機116a等檢測工具檢測顯示區域P4之外周緣,並沿顯示區域P4之外周緣等切斷第一光學組件層F1及第二光學組件層F2。顯示區域P4之外側處係設置有將第一基板P1及第二基板P2接合之密封劑等設置用特定寬度的邊框部G,於該邊框部G之寬度內以第二切斷裝置116進行雷射切斷。
藉有使用該切斷裝置,可獲得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的效果(參考第9圖及第10圖)。
又,第三貼合裝置118係將具有對應於顯示區域P4之寬度的條狀第三光學組件層F3切斷成特定長度以形成第三光學組件F13。第三貼合裝置118係將該第三光學組件F13與分離層片SS一同輸送,並於進行該切斷的生產線內貼合至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因此,與將加工成符合顯示區域P4之偏光 板輸送至另一生產線的情況相比,可抑制第三光學組件F13之尺寸偏差或貼合的影響。
如第6圖所示,以雷射切斷光學組件層FX(第6圖中之第二光學組件層F2)的情況,例如將顯示區域P4之一長邊的延長線上設定為雷射切斷的起點pt1,從該起點pt1先開始進行該一長邊的切斷動作。雷射切斷之終點pt2係設計於雷射環繞顯示區域P4一圈後,到達顯示區域P4之起點側短邊的延長線上之位置。起點pt1及終點pt2係設計使得光學組件層FX之剩餘部分仍會剩餘特定接續部分,而能承受捲取光學組件層FX時的張力。
如以上說明,上述實施形態中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作為將光學組件(第一光學組件F11、第二光學組件F12及第三光學組件F13)貼合至液晶面板P的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構成其一部分的薄膜貼合系統1中,係具備:貼合裝置(第一貼合裝置112及第二貼合裝置115),係相對沿滾筒輸送機105上輸送之複數個光學顯示部件PX,將在垂直光學顯示部件PX輸送方向之部件寬度方向上具有較該液晶面板P之顯示區域P4之寬度更寬的條狀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及第二光學組件層F2),從料捲滾筒(第一料捲滾筒R1及第二料捲滾筒R2)捲出,並將第二光學組件層F2及複數個液晶面板P之第一面依序貼合至該第一次光學組件層F1以形成第二貼合層F22;第二切斷裝置116,係將對向該顯示區域P4之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及第二光學組件層F2)的對向部分,與該對向部分外側的剩餘部分切斷,從該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及第二光學組件層F2)切割出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P4大小的光學組件(第一光學組件F11及第二光學組件F12),藉以從該第二貼合層F22切割出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其包含單一個液晶面板P及與其重疊之光學組件(第一 光學組件F11及第二光學組件F12);以及第三貼合裝置118,係相對沿滾筒輸送機105上輸送之複數個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將在該部件寬度方向上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P4之寬度的條狀第三光學組件層F3,從第三料捲滾筒R3與分離層片SS一同捲出,當每次將第三光學組件層F3捲出至對應於該顯示區域P4之長度時,沿寬度方向對該第三光學組件層F3進行切斷,以形成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P4大小的光學組件來作為第三光學組件F13,然後,以該分離層片SS作為載件來輸送複數個第三光學組件F13,並將該第三光學組件F13貼合至該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之該液晶面板P的第二面處;其中,於該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及第二光學組件層F2)與該光學顯示部件PX的貼合位置處,該貼合裝置(第一貼合裝置112及第二貼合裝置115)以該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及第二光學組件層F2)用於貼合該光學顯示部件PX之貼合面朝向下方的方式來輸送該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及第二光學組件層F2);且於該第三光學組件層F3與該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之貼合位置處,該第三貼合裝置118以該第三光學組件層F3用於貼合該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之貼合面朝向下方的方式來輸送該第三光學組件層F3。
根據該結構,將具有對應於顯示區域P4之寬度的條狀第三光學組件層F3切斷成特定長度以形成第三光學組件F13,藉由與第三光學組件層F3一同捲出的分離層片SS作為載件來輸送該第三光學組件F13,並於進行該切斷之生產線內將第三光學組件層F3貼合至液晶面板P。因此,與將加工成符合顯示區域P4之偏光板輸送至另一生產線的情況相比,可抑制第三光學組件F13之尺寸偏差或貼合偏差,縮小顯示區域P4周邊之邊框部G,達成顯示區域之擴大及機器之小型化的目的。
又,對貼合至液晶面板P後的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及第二光學組件層F2)進行切斷步驟,再與殘留分離層片SS之半切斷後的第三光學組件層F3之貼合步驟加以組合,可達成邊框部G之縮小與輸送間隔時間之縮短的目的。
進一步地,於光學組件層FX與光學顯示部件PX的貼合位置處,以黏著層側之貼合面朝向下方的方式來進行輸送,因此可抑制光學組件層FX之貼合面的刮痕或異物之附著等,可抑制貼合不良的發生。
又,上述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其中具備有將滾筒輸送機105上輸送之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的正/反面進行反轉的第三校準裝置117,對於光學顯示部件PX之正反兩面,可從上方輕易地貼合光學組件層FX。
又,上述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其中,該第三貼合裝置118係具備:滾筒保持部119a,係將該第三光學組件層F3與該分離層片SS一同捲出;切斷裝置119c,係對該第三光學組件層F3進行切斷以形成該第三光學組件F13;第二檢測攝影機123,係在對該第三光學組件層F3進行切斷之切斷位置,沿該第三光學組件層F3之捲出方向,朝下游側間隔著對應於一個第三光學組件F13之距離的位置處,於該第三光學組件層F3檢測出該切斷所形成的切割線;以及控制裝置120,係從該切斷位置朝該下游側間隔著一個第三光學組件F13之距離的檢測位置處檢測出該切割線時,根據該切割線之位置來調整該切斷位置與該檢測位置之間的距離。
根據該結構,藉由位於該第三光學組件層F3之切斷位置下游側相距一個第三光學組件F13距離之位置處的第二檢測攝影機123,檢測出該第三光學組件F13之捲出方向下游側端時,藉由切斷裝置119c對第三光學組件層F3 進行切斷,可獲得指定長度之第三光學組件F13。又,即使是第三光學組件層F3的捲出量產生有誤差,可根據第二檢測攝影機123的檢測資料,藉由切斷裝置119c的相對移動以修正(吸收)該誤差。因此,可確保第三光學組件F13的長度之精度,且亦可對應於長度相異之第三光學組件F13的切斷。
此處,上述實施形態中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方法,係具備以下步驟:對滾筒輸送機105上輸送之複數個光學顯示部件PX,將在垂直光學顯示部件PX輸送方向之部件寬度方向上具有對應於該液晶面板P顯示區域P4之寬度更寬的條狀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及第二光學組件層F2),從料捲滾筒(第一料捲滾筒R1及第二料捲滾筒R2)捲出,並將第二光學組件層F2及複數個液晶面板P之第一面依序貼合至第一光學組件層F1以形成第二貼合層F22的步驟;將對向該顯示區域P4之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及第二光學組件層F2)的對向部分,與該對向部分外側的剩餘部分切斷,從該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及第二光學組件層F2)切割出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P4大小的光學組件(第一光學組件F11及第二光學組件F12),藉以從該第二貼合層F22切割出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其包含單一個液晶面板P及與其重疊之光學組件(第一光學組件F11及第二光學組件F12)的步驟;且相對沿滾筒輸送機105上輸送之複數個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將在該部件寬度方向上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P4之寬度的條狀第三光學組件層F3,從第三料捲滾筒R3與分離層片SS一同捲出,當每次將第三光學組件層F3捲出至對應該顯示區域P4之長度時,沿寬度方向對該第三光學組件層F3進行切斷,以形成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P4大小的光學組件來作為第三光學組件F13,然後,以該分離層片SS作為載件來輸送複數個第三光學組件F13,並將該第三光學組件F13貼合至該第二單面貼合 面板P12之液晶面板P的第二面處的步驟;其中,於該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及第二光學組件層F2)與該光學顯示部件PX的貼合位置處,以該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及第二光學組件層F2)用於貼合該光學顯示部件PX之貼合面朝向下方的方式來輸送該光學組件層(第一光學組件層F1及第二光學組件曾F2);且於該第三光學組件層F3與該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之貼合位置處,以該第三光學組件層F3用於貼合該第二單面貼合面板P12之貼合面朝向下方的方式來輸送該第三光學組件層F3。
另外,第17圖係顯示薄膜貼合系統101的變形例。相較於第13圖的結構,具有以第一貼合裝置112’代替前述第一貼合裝置112,和以第一切斷裝置113’代替前述第一切斷裝置113的相異點。變形例中的其它部分,與前述實施形態相同結構者則賦予相同元件符號並省略詳細說明。
第一貼合裝置112’係具備輸送裝置112a’以代替前述輸送裝置112a。輸送裝置112a’與該輸送裝置112a相比,除了滾筒保持部112c及保護薄膜回收部112d之外,進一步具有第一回收部112e,係捲取通過第一切斷裝置113’且被切斷殘餘呈梯子狀的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剩餘部分。
第一切斷裝置113’係位於保護薄膜回收部112d之面板輸送下游側,和第一回收部112e之面板輸送上游側,從第一光學組件層F1切割出較顯示區域P4更大的層片,以切斷第一光學組件層F1。第一切斷裝置113’係為與該第二切斷裝置116相同的雷射加工機,沿顯示區域P4外側之指定邊線不間斷地切斷第一光學組件層F1。
藉由第一切斷裝置113’的切斷步驟,形成於液晶面板P之上側面將較顯示區域P4更大的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層片貼合好的第一單面貼合面 板P11’。又,此時,第一單面貼合面板P11’與切斷殘餘呈梯子狀的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剩餘部分相互分離,第一光學組件層F1之剩餘部分則被捲取至第一回收部112e。
不過,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及變形例,第一貼合裝置112及第二貼合裝置115之結構亦可與第三貼合裝置118之結構相同。
接著,上述實施形態及變形例中的結構為本發明之一例,於不偏離該發明之要旨的範圍內各種變化皆為可能。
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雖已於上述中進行說明,該等係本發明之例示,應理解其不應被視為限定用途。可於不偏離本發明之範圍內進行追加、省略、置換以及其它變更。因此,本發明不應藉由前述說明所限定,而係藉由申請專利範圍加以限制。
5‧‧‧滾筒輸送機
17‧‧‧第三校準裝置
18‧‧‧第三貼合裝置
19‧‧‧輸送裝置
19b‧‧‧導引滾筒
19c‧‧‧切斷裝置
19d‧‧‧刀刃
21‧‧‧夾壓滾筒
22‧‧‧第一檢測攝影機
23‧‧‧第二檢測攝影機
F13‧‧‧第三光學組件
F3‧‧‧第三光學組件層
F3S‧‧‧第三光學組件層體
P12‧‧‧第一單面貼合面板
P13‧‧‧第二單面貼合面板
SS‧‧‧分離層片

Claims (12)

  1. 一種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係將光學組件貼合至光學顯示部件以形成光學顯示設備,其具備:第一切斷裝置,於該光學顯示部件的第一面形成貼合有第一光學組件層的層片之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一次貼合裝置,係相對沿生產線上輸送之複數個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將在垂直該等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輸送方向之部件寬度方向上具有較該光學顯示部件顯示區域之寬度更寬的條狀第二光學組件層,從一次料捲滾筒捲出,並將複數個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之該層片貼合至該第二光學組件層以形成貼合層;攝影機,對每個光學顯示部件,拍攝貼合該第二光學組件層後的光學顯示部件;第二切斷裝置,係藉由根據該攝影機的光學顯示部件之攝影資料,沿該光學顯示部件的顯示區域之外周緣同時切斷該第一光學組件層的層片與第二光學組件層,來將對向該顯示區域之第一光學組件層及該第二光學組件層的對向部分,與該對向部分外側的剩餘部分切斷,從該第一光學組件層及第二光學組件層切割出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大小的光學組件以作為第一光學組件及第二光學組件,並從該貼合層切割出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其包含單一個光學顯示部件及重疊於該單一個光學顯示部件之第一光學組件及第二光學組件;以及二次貼合裝置,係相對沿生產線上輸送之複數個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將在該部件寬度方向上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之寬度的條狀第三光學組件層, 從二次料捲滾筒與分離層片一同捲出,當每次將該第三光學組件層捲出至對應於該顯示區域之長度時,沿寬度方向對該第三光學組件層進行切斷,以形成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大小的光學組件來作為第三光學組件,然後,以該分離層片作為載件來輸送複數個第三光學組件,並將該等第三光學組件貼合至該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之光學顯示部件的第二面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其中,該二次貼合裝置係具備:捲出部,係將該第三光學組件層與該分離層片一同捲出;切斷部,係對該第三光學組件層進行切斷以形成該第三光學組件;檢測部,係在相對該第三光學組件層進行切斷之切斷位置,沿該第三光學組件層之捲出方向,朝下游側間隔著對應於一個第三光學組件之距離的位置處,於該第三光學組件層檢測出該切斷所形成的切割線;以及控制部,係從該切斷位置朝該下游側間隔著一個第三光學組件之距離的檢測位置處檢測出該切割線時,根據該切割線之位置來調整該切斷位置與該檢測位置之間的距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該攝影機對每個光學顯示部件,透過該第一光學組件層及第二光學組件層,拍攝貼合該第一光學組件層及第二光學組件層後的光學顯示部件。
  4. 一種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方法,係將光學組件貼合至光學顯示部件以形成光學顯示設備,其包含:於該光學顯示部件的第一面形成貼合有第一光學組件層的層片之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的步驟; 相對沿生產線上輸送之複數個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將在垂直該等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輸送方向之部件寬度方向上具有較該光學顯示部件顯示區域之寬度更寬的條狀第二光學組件層,從一次料捲滾筒捲出,並將複數個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之該層片貼合至該第二光學組件層以形成貼合層的步驟;對每個光學顯示部件,拍攝貼合該第二光學組件層後的光學顯示部件的步驟;藉由根據該光學顯示部件之攝影資料,沿該光學顯示部件的顯示區域之外周緣同時切斷該第一光學組件層的層片與第二光學組件層,來將對向該顯示區域之第一光學組件層及該第二光學組件層的對向部分,與該對向部分外側的剩餘部分切斷,從該第一光學組件層及第二光學組件層切割出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大小的光學組件以作為第一光學組件及第二光學組件,並從該貼合層切割出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其包含單一個光學顯示部件及重疊於該單一個光學顯示部件之第一光學組件及第二光學組件的步驟;以及相對沿生產線上輸送之複數個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將在該部件寬度方向上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之寬度的條狀第三光學組件層,從二次料捲滾筒與分離層片一同捲出,當每次將該第三光學組件層捲出至對應於該顯示區域之長度時,沿寬度方向對該第三光學組件層進行切斷,以形成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大小的光學組件來作為第三光學組件,然後,以該分離層片作為載件來輸送複數個第三光學組件,並將該等第三光學組件貼合至該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之光學顯示部件的第二面處的步驟。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方法,在拍攝該光學顯示部件的步驟,對每個光學顯示部件,透過該第一光學組件層及第二光學組件 層,拍攝貼合該第一光學組件層及第二光學組件層後的光學顯示部件。
  6. 一種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係將光學組件貼合至光學顯示部件以形成光學顯示設備,其具備:第一切斷裝置,於該光學顯示部件的第一面形成貼合有第一光學組件層的層片之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一次貼合裝置,係相對沿生產線上輸送之複數個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將在垂直該等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輸送方向之部件寬度方向上具有較該光學顯示部件的顯示區域之寬度更寬的條狀第二光學組件層,從一次料捲滾筒捲出,並將複數個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之該層片貼合至該第二光學組件層以形成貼合層;攝影機,對每個光學顯示部件,拍攝貼合該第二光學組件層後的光學顯示部件;第二切斷裝置,係藉由根據該攝影機的該光學顯示部件之攝影資料,沿該光學顯示部件的顯示區域之外周緣同時切斷該第一光學組件層的層片與第二光學組件層,來將對向該顯示區域之第一光學組件層及該第二光學組件層的對向部分,與該對向部分外側的剩餘部分切斷,從該第一光學組件層及第二光學組件層切割出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大小的光學組件以作為第一光學組件及第二光學組件,並從該貼合層切割出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其包含單一個光學顯示部件及重疊於該單一個光學顯示部件之第一光學組件及第二光學組件;以及二次貼合裝置,係相對沿生產線上輸送之複數個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將在該部件寬度方向上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之寬度的條狀第三光學組件層, 從二次料捲滾筒與分離層片一同捲出,當每次將該第三光學組件層捲出至對應於該顯示區域之長度時,沿寬度方向對該第三光學組件層進行切斷,以形成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大小的光學組件來作為第三光學組件,然後,以該分離層片作為載件來輸送複數個第三光學組件,並將該等第三光學組件貼合至該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之光學顯示部件的第二面處;其中,於該第二光學組件層與該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的貼合位置處,該一次貼合裝置以該第二光學組件層用於貼合該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之貼合面朝向下方的方式來搬送該第二光學組件層;且於該第三光學組件層與該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之貼合位置處,該二次貼合裝置以該第三光學組件層用於貼合該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之貼合面朝向下方的方式來輸送該第三光學組件層。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其中,具備有將沿生產線上輸送之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的正/反面反轉的反轉裝置。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或第7項所述之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其中,該二次貼合裝置係具備:捲出部,係將該第三光學組件層與該分離層片一同捲出;切斷部,係對該第三光學組件層進行切斷以形成該第三光學組件;檢測部,係在相對該第三光學組件層進行切斷之切斷位置,沿該第三光學組件層之捲出方向,朝下游側間隔著對應於一個第三光學組件之距離的位置處,於該第三光學組件層檢測出該切斷所形成的切割線;以及控制部,係從該切斷位置朝該下游側間隔著一個第三光學組件之距離的檢測位置處檢測出該切割線時,根據該切割線之位置來調整該切斷位置與該 檢測位置之間的距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或第7項所述之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該攝影機對每個光學顯示部件,透過該第一光學組件層及第二光學組件層,拍攝貼合該第一光學組件層及第二光學組件層後的光學顯示部件。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該攝影機對每個光學顯示部件,透過該第一光學組件層及第二光學組件層,拍攝貼合該第一光學組件層及第二光學組件層後的光學顯示部件。
  11. 一種光學顯示設備的生產方法,係將光學組件貼合至光學顯示部件以形成光學顯示設備,係包含:於該光學顯示部件的第一面形成貼合有第一光學組件層的層片之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的步驟;相對沿生產線上輸送之複數個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將在垂直該等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輸送方向之部件寬度方向上具有較該光學顯示部件顯示區域之寬度更寬的條狀第二光學組件層,從一次料捲滾筒捲出,並將複數個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之該層片貼合至該第二光學組件層以形成貼合層的步驟;對每個光學顯示部件,拍攝貼合該第二光學組件層後的光學顯示部件的步驟;藉由根據該光學顯示部件之攝影資料,沿該光學顯示部件的顯示區域之外周緣同時切斷該第一光學組件層的層片與第二光學組件層,來將對向該顯示區域之第一光學組件層及該第二光學組件層的對向部分,與該對向部分外側的剩餘部分切斷,從該第一光學組件層及第二光學組件層切割出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大小的光學組件以作為第一光學組件及第二光學組件,並從該 貼合層切割出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其包含單一個光學顯示部件及重疊於該單一個光學顯示部件之第一光學組件及第二光學組件的步驟;以及相對沿生產線上輸送之複數個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將在該部件寬度方向上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之寬度的條狀第三光學組件層,從二次料捲滾筒與分離層片一同捲出,當每次將該第三光學組件層捲出至對應於該顯示區域之長度時,沿寬度方向對該第三光學組件層進行切斷,以形成具有對應於該顯示區域大小的光學組件來作為第三光學組件,然後,以該分離層片作為載件來輸送複數個第三光學組件,並將該等第三光學組件貼合至該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之光學顯示部件的第二面處的步驟;其中,於該第二光學組件層與該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的貼合位置處,以該第二光學組件層用於貼合該第一光學組件貼合體之貼合面朝向下方的方式來輸送該第二光學組件層;且於該第三光學組件層與該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之貼合位置處,以該第三光學組件層用於貼合該第二光學組件貼合體之貼合面朝向下方的方式來輸送該第三光學組件層。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方法,在拍攝該光學顯示部件的步驟,對每個光學顯示部件,透過該第一光學組件層及第二光學組件層,拍攝貼合該第一光學組件層及第二光學組件層後的光學顯示部件。
TW101144970A 2011-11-30 2012-11-30 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及其生產方法 TWI6142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JP2011-262950 2011-11-30
JP2011262949 2011-11-30
JP2011262950 2011-11-30
JPJP2011-262949 2011-11-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5819A TW201345819A (zh) 2013-11-16
TWI614200B true TWI614200B (zh) 2018-02-11

Family

ID=48535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4970A TWI614200B (zh) 2011-11-30 2012-11-30 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及其生產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429837B2 (zh)
KR (1) KR102010102B1 (zh)
CN (1) CN103907051B (zh)
TW (1) TWI614200B (zh)
WO (1) WO20130811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97397B1 (ko) * 2013-07-23 2016-02-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필름 부착 시스템
KR101817388B1 (ko) * 2014-09-30 2018-01-1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편광판의 절단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절단된 편광판
JP6634360B2 (ja) * 2016-11-01 2020-01-22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的表示装置の積層体、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システム
JP6619784B2 (ja) 2017-09-28 2019-12-1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的表示装置の積層体を製造する方法
JP6619785B2 (ja) 2017-09-28 2019-12-1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的表示装置の積層体を製造する方法
JP7389703B2 (ja) 2019-12-25 2023-11-3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積層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貼合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0890A (zh) * 2002-06-28 2004-01-28 ��ʿ��Ƭ��ʽ���� 偏振片粘合方法及装置
CN102043277A (zh) * 2009-10-13 2011-05-04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信息存储读出运算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79794A (ja) 1999-09-07 2001-03-27 Ricoh Co Ltd 液晶基板シート切断機
JP2003255132A (ja) 2002-03-05 2003-09-10 Sumitomo Chem Co Ltd 光学フィルムチップの製造方法
JP4376558B2 (ja) 2002-07-04 2009-12-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偏光板貼合方法及び装置
JP2007078978A (ja) * 2005-09-13 2007-03-29 Nitto Denko Corp 枚葉体からのセパレータ剥離方法および積層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これらを用いた製造装置
JP4855493B2 (ja) * 2008-04-14 2012-01-1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表示装置製造システム及び光学表示装置製造方法
JP4503693B1 (ja) 2009-10-13 2010-07-14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連続ウェブ形態の切込線入り光学フィルム積層体の連続ロール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4676026B1 (ja) 2010-09-17 2011-04-2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素子の製造システム及び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0890A (zh) * 2002-06-28 2004-01-28 ��ʿ��Ƭ��ʽ���� 偏振片粘合方法及装置
CN102043277A (zh) * 2009-10-13 2011-05-04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信息存储读出运算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29837B2 (ja) 2014-02-26
CN103907051A (zh) 2014-07-02
KR20140096269A (ko) 2014-08-05
CN103907051B (zh) 2017-07-14
KR102010102B1 (ko) 2019-08-12
WO2013081105A1 (ja) 2013-06-06
TW201345819A (zh) 2013-11-16
JP2013137538A (ja) 2013-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41703B (zh) 光學組件貼合體之製造系統、製造方法及記錄媒體
TWI614200B (zh) 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及其生產方法
TWI425260B (zh) 光學組件貼合體之製造系統、製造方法及記錄媒體
JP6127707B2 (ja)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及び生産方法
TW201350988A (zh) 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
TW201328855A (zh) 光學組件貼合體之製造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201518811A (zh) 光學組件貼合體之製造方法
TWI537113B (zh) 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及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方法
TW201512711A (zh) 光學組件貼合體之製造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201522932A (zh) 光學組件貼合體之製造方法
JP5328970B2 (ja)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及び生産方法
TW201518812A (zh) 光學組件貼合體之製造方法
TWI599823B (zh) 光學組件貼合體之製造系統、製造方法及儲存媒體
JP2014224912A (ja)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及び生産方法
WO2014185092A1 (ja) 光学部材貼合体の製造システム、製造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TW201516447A (zh) 光學組件貼合體之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