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10878B - 支撐裝置及用於該支撐裝置的滑移構造 - Google Patents

支撐裝置及用於該支撐裝置的滑移構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10878B
TWI610878B TW105118269A TW105118269A TWI610878B TW I610878 B TWI610878 B TW I610878B TW 105118269 A TW105118269 A TW 105118269A TW 105118269 A TW105118269 A TW 105118269A TW I610878 B TWI610878 B TW I61087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uxiliary
cover
lining
rolling
brack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82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42817A (zh
Inventor
李坤嘩
Original Assignee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1182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10878B/zh
Publication of TW2017428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428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08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0878B/zh

Links

Landscapes

  • 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Linearly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為一種用於支撐裝置的滑移構造,包括連接襯件、蓋件和多個滾動件,連接襯件連接一支承座的側部,在連接襯件和蓋件的相對面分別設有容置部,並相互對接而使彼此間形成間隔結構和環繞間隔結構的循環通道,且在滑移構造兩側面各形成開口段,循環通道容納該些線性排列的滾動件並分別連通各側開口段,使在各側開口段的該些滾動件得以各自滾動接觸一支架側部的導引溝槽的兩側內壁面,讓支承座與支架形成相對滑移;再將支架立於底座並在支架頂連接承座,承座承接定力彈簧而使其一端連接並拉住支承座後側,形成該支撐裝置。

Description

支撐裝置及用於該支撐裝置的滑移構造
本發明涉及一種支撐裝置及用於該支撐裝置的滑移構造,其中的支撐裝置適用於連接並支撐一顯示器,且配置有該滑移構造,以助該支撐裝置或是搭配定位件或是定力彈簧而形成該支撐裝置的升降機構,以與所連接的顯示器產生相對升降滑移運動。
一般顯示器所搭配的傳統支撐裝置中,用於調整該顯示器高度位置的組成構件,主要包括有支架、支承座及滑移構造,又再搭配定力彈簧和承接該定力彈簧的承座而形成一種簡易的升降機構,接續再使該支架連接一底座以形成支撐裝置,而傳統採用的滑移構造是為一種滑軌組件,其包含固定長軌、活動短軌和多個滾珠,將該些滾珠從間隔鑲嵌該固定長軌或該活動短軌的內側,而使該活動短軌或是該固定長軌的軌邊與該些滾珠滾動接觸,以形成相對滑移,使該活動短軌從該固定長軌的一端滑移至另一端,再將該支承座分別連接該顯示器和該活動短軌,該支架容置該固定長軌,如此使該顯示器能夠相對滑移於該支架,以調整其高度位置;在前述傳統滑軌組件中,還能在該固定長軌和該活動短軌之間設有一活動內軌,而將該些滾珠從該活動內軌的軌邊一端間隔鑲嵌至該軌邊另一端,並使該活動內軌比該活動短軌長且短於該固定長軌,以在滑移過程中,相對於該活動短軌緩慢滑移,同樣能使該活動短軌從該 固定長軌的一端滑移至另一端;而前述傳統支撐裝置及其升降機構和所採用的傳統滑移構造,可參閱本申請人申請過的台灣新型專利公告號M338303、M321817、M349657等專利文獻所示。
然而,由於現今顯示器的技術進步,致使相同面板對角線長度的顯示器已漸趨輕薄,為了配合現今的顯示器結構及外觀設計,勢必要降低上述傳統支架的厚重感,使其整體也不需要完全以金屬鑄件一體製造而成,但在改變支架結構後,肇因於上述傳統滑軌組件是為金屬沖壓製的規格品,僅能安裝在常規尺寸結構上,且該活動短軌僅能在常規尺寸的固定長軌中滑移,而不易配合該支架結構的尺寸變化,再加上該些滾珠的鑲嵌固定、且其位置和間隔數量也會限制該活動短軌的滑移距離及穩定性,從而侷限所能適用的範圍;因此如何在不採用傳統滑軌組件的情況下,設計出一款適用於現今顯示器之支撐裝置的滑移構造,從而改進該滑移構造所搭配的支撐裝置,即為本發明欲解決的問題點。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點,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用於支撐裝置的滑移構造,其有別於傳統滑軌組件,是透過在其內的容置部形成間隔結構、循環通道及容納多個滾動件,讓該些滾動件接續相鄰以沿著該循環通道線性排列,且在該循環通道中形成不同接觸面積而能繞著該間隔結構循環滾動,僅在通過該滑移構造的各側開口段而得以局部外露,並各自滾動接觸該支架的導引溝槽壁面,而利於該滑移構造沿著該導引溝槽滑移,藉以改進傳統滑軌組件的問題點,也使本發明的滑移構造模組化,以增加適用範圍,另能直接定位於該支承座,以便於組裝及拆卸。
又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點,本發明的次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用於支 撐裝置且具有內部分隔結構的滑移構造,亦有別於傳統滑軌組件,是透過在其內的容置部設置分隔結構,使其容置部形成有上述的間隔結構、循環通道及容納多個滾動件之外,還多了一組輔助用的間隔結構、循環通道及多個滾動件,以分置於該滑移構造的上、下兩部,方便於靈活搭配運用,並使其中一組或是兩組的各滾動件分別通過該滑移構造各側的一個或兩個開口段、而得以分別滾動接觸該支架的導引溝槽,藉以分散荷重並形成支撐作用,也能降低尺寸所帶來的影響及限制。
還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點,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有上述滑移構造的支撐裝置,透過採用上述滑移構造替代傳統滑軌組件實施,則能直接將整個滑移構造安裝於該支承座的側部,而不用再鎖固於該支架,有助於組裝及拆卸;又透過彼此平行的導引溝槽和中空肋條分別縱向穿越該支架,而讓該支架整體成為一種擠壓成型的板狀軌道結構,除了能縮減整體厚度及重量之外,還便於製成不同尺寸,也好讓該支承座的側部連同上述滑移構造直接導入並沿著該導引溝槽滑移,另藉助在該支架頂、底兩端處所形成的多個嵌孔,而可選擇插立於一底座上、或是再銜接一鏤空狀且具有結構強度的結構柱以斜立於該底座上,以增加使用範圍。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一種用於支撐裝置的滑移構造,具有三個實施例,其中共同適用的支撐裝置包括:支架,其側部具有導引溝槽;以及支承座,其側部連接有滑移構造,以對應導入該導引溝槽中;而實現本發明滑移構造的第一實施例特徵在於包括:連接襯件、蓋件和多個滾動件,該連接襯件連接該支承座的側部,在該連接襯件和該蓋件的相對面分別設有襯件容置部和蓋件容置部,並相互對接而使彼此間形成間隔結構和環繞該間隔結構的循環通道,且在該滑移構造的兩側面分別形成開口段,該循環通道容納該 些線性排列的滾動件並分別連通各側開口段,使通過各側開口段的該些滾動件均能分別滾動接觸該導引溝槽的兩側內壁面,而讓該支承座與該支架形成相對滑移。
又為了達成上述目的,實現本發明滑移構造的第二實施例特徵在於包括:連接襯件、蓋件、多個滾動件和多個輔助滾動件,該連接襯件連接該支承座的側部,在該連接襯件和該蓋件的相對面分別設有襯件容置部和蓋件容置部,並相互對接而使彼此間包含分隔結構、被該分隔結構分隔的間隔結構和輔助間隔結構、環繞該間隔結構的循環通道、以及環繞該輔助間隔結構的輔助循環通道,且在該滑移構造的兩側面均形成第一開口段和第二開口段,而該循環通道容納該些線性排列的滾動件並分別連通各側的第一開口段,且該輔助循環通道容納該些線性排列的輔助滾動件並分別連通各側的第二開口段,使通過各側第一開口段的該些滾動件、以及通過各側第二開口段的該些輔助滾動件,均能分別滾動接觸該導引溝槽的兩側內壁面,從而分散荷重並形成支撐作用,以讓該支承座與該支架形成穩定地相對滑移。
再為了達成上述目的,實現本發明滑移構造的第三實施例特徵在於包括:連接襯件、蓋件和多個滾動件或是多個輔助滾動件,該連接襯件連接該支承座的側部,並在該連接襯件和該蓋件的相對面分別設有襯件容置部和蓋件容置部,並相互對接而使彼此間包含分隔結構、被該分隔結構分隔的容置空間和間隔結構或是輔助間隔結構、以及環繞該間隔結構的循環通道或是環繞該輔助間隔結構的輔助循環通道,且在該滑移構造的兩側面均形成第一開口段和第二開口段,該容置空間分別連通各側的第一開口段或是第二開口段,而該輔助循環通道或是該循環通道容納該些線性排列的輔助滾動件或是滾動件、並分別連通各側的第二開口段或是第一開口段,使通過各側第二開口段的該些輔助滾動件或是各側第一開口段的該些滾動件,均能分別滾動接觸該導引溝槽的兩 側內壁面,而讓該支承座與該支架形成相對滑移。
另外,本發明滑移構造的三個實施例均適用於於一支撐裝置,因而達成上述另一目的的技術方案還具有一種支撐裝置,其包括:支架,其兩側部分別具有導引溝槽,且在該兩側部之間具有平行各導引溝槽的輔助導引溝槽,並在該支架的底端形成多個架底嵌孔;支承座,其兩側部分別連接有如上述第一實施例至第三實施例的其中一例所述的滑移構造,以對應導入各導引溝槽中,還在該支承座的後面突起有摩擦部,以對應導入該輔助導引溝槽中並沿著滑移、且與該輔助導引溝槽的接觸面形成摩擦力;定力彈簧和承座,該承座設於該支架的頂端以承接該定力彈簧,而讓該定力彈簧的一端連接並拉住該支承座;以及底座,其頂面設有多個凸部,以對應插接該些架底嵌孔,使該支架立於該底座頂面。
10‧‧‧支架
101‧‧‧側部
11‧‧‧導引溝槽
12‧‧‧架頂凹口
13‧‧‧輔助導引溝槽
14‧‧‧中空肋條
15‧‧‧架頂嵌孔
16‧‧‧架底嵌孔
20‧‧‧支承座
201‧‧‧側部
202‧‧‧側部對接點
203‧‧‧凹槽
204‧‧‧摩擦部
205‧‧‧定位凹點
206‧‧‧導溝
207‧‧‧凸塊
208‧‧‧圓形軸孔
21‧‧‧承接結構
211‧‧‧定位凸點
212,213‧‧‧止擋凸緣
214‧‧‧非圓軸孔
22‧‧‧第一鉸鏈
221‧‧‧非圓軸桿
23‧‧‧承接架
231‧‧‧支臂
232‧‧‧凸栓件
24‧‧‧滑座
241‧‧‧支臂
242‧‧‧端邊凹口
25‧‧‧第二鉸鏈
30,30a,30b‧‧‧滑移構造
31‧‧‧連接襯件
311‧‧‧襯件容置部
312‧‧‧襯件第一對接點
313‧‧‧弧凹周邊
314‧‧‧襯件第二對接點
315‧‧‧襯件連接點
32‧‧‧蓋件
3201‧‧‧襯層體
3202‧‧‧外層體
3203‧‧‧蓋件第二對接點
3204‧‧‧蓋件第三對接點
3205‧‧‧上蓋體
3206‧‧‧下蓋體
321‧‧‧蓋件容置部
322‧‧‧蓋件第一對接點
323‧‧‧弧凹周邊
324‧‧‧凸肋
325‧‧‧蓋件連接點
33a,33c‧‧‧滾動件
33b‧‧‧輔助滾動件
34a‧‧‧間隔結構
34b‧‧‧輔助間隔結構
341,342‧‧‧第一對應連接點
343,344‧‧‧第二對應連接點
35a‧‧‧循環通道
35b‧‧‧輔助循環通道
351,352‧‧‧迴轉段
353,354‧‧‧迴轉段
355‧‧‧內圈道區
356‧‧‧外圈道區
36,37‧‧‧開口段
361,371‧‧‧第一開口段
362,372‧‧‧第二開口段
38‧‧‧分隔結構
38a‧‧‧襯件分隔部
38b‧‧‧蓋件分隔部
381,382‧‧‧弧凹面
383,384‧‧‧第三對應連接點
S‧‧‧容置空間
40‧‧‧定力彈簧
41‧‧‧承座
411‧‧‧凸榫
50‧‧‧底座
51‧‧‧凸部
60‧‧‧結構柱
61‧‧‧柱頂凸榫
62‧‧‧柱底斜榫孔
63‧‧‧穿孔
64‧‧‧深凹槽
65‧‧‧淺凹槽
66‧‧‧肋牆
〔圖1〕為本發明滑移構造的第一實施例圖。
〔圖2〕為圖1的支承座組裝於該支架而於該滑移構造處形成剖斷面的側視圖。
〔圖3〕為第一實施例的滑移構造的分解示意圖。
〔圖4〕為第一實施例的蓋件分為襯層體和外層體的立體示意圖。
〔圖5〕為第一實施例的間隔結構結合該連接襯件或是該蓋件襯層體的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滑移構造的第二實施例圖(圖中的支承座組裝於該支架而於該滑移構造處形成剖斷面側視示意圖)。
〔圖7〕為第二實施例的的支承座側部連接該滑移構造的縱向剖斷面示意圖。
〔圖8〕為第二實施例的滑移構造的橫向剖斷面示意圖。
〔圖9〕為第二實施例中,該滑移構造拆離該支承座側部的立體分解圖。
〔圖10〕為第二實施例的滑移構造的另一分解示意圖(圖中的間隔結構、輔助間隔結構和分隔結構均為獨立個體)。
〔圖11〕為第二實施例的滑移構造的另一分解示意圖(圖中的間隔結構結合於該連接襯件、該輔助間隔結構結合於該蓋件,該分隔結構分為襯件分隔 部和蓋件分隔部以分別連接該連接襯件和蓋件)。
〔圖12〕為第二實施例的輔助間隔結構結合該連接襯件或是該蓋件襯層體的示意圖。
〔圖13〕為本發明滑移構造的第三實施例圖(為圖6中,減少該間隔結構、循環通道和多個滾動件,以形成容置空間實施的示意圖)。
〔圖14〕為第三實施例的滑移構造的另一分解示意圖(圖中的輔助間隔結構和分隔結構均為獨立個體)。
〔圖15〕為第三實施例的滑移構造的另一分解示意圖(圖中的蓋件分為上蓋件和下蓋件)。
〔圖16〕為第三實施例的連接襯件或蓋件襯層體分為上、下兩件實施的立體示意圖。
〔圖17〕為本發明滑移構造應用於一支撐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18〕為本發明支撐裝置的支承座、支架、結構柱、定力彈簧和承座的立體分解圖。
〔圖19〕為圖18的支承座和滑移構造的立體分解圖。
〔圖20〕為本發明支撐裝置的結構柱能夠插接於底座上的立體分解圖。
〔圖21〕為圖17中,將該支架、結構柱、底座、定力彈簧和承座分別拆卸,且將該支承座分解後的另一視角示意圖。
〔圖22〕為圖17中,該線段A至A的剖面視圖。
〔圖23〕為圖17中,該線段B至B的剖面視圖。
〔圖24〕為本發明支撐裝置的支架能夠插接於底座上的立體分解圖。
本發明採用的一種用於支撐裝置的滑移構造,如圖1至圖16所示,其第一實施例請參閱圖1至圖5所示,其中的支撐裝置包括有支架10以及支承座20;該支架10的側部101具有導引溝槽11;該支承座20的側部201連接有滑移構造30,以對應導入該導引溝槽11中;而該滑移構造30的特徵在於包括:連接襯 件31、蓋件32和多個滾動件33a,該些滾動件33a能夠採用滾珠或滾輪實施,其中則以滾珠為佳,該連接襯件31連接該支承座20的側部201,在該連接襯件31和該蓋件32的相對面分別設有襯件容置部311和蓋件容置部321,並相互對接而使彼此間形成間隔結構34a和環繞該間隔結構34a的循環通道35a,且在該滑移構造30的兩側面分別形成開口段36,37,該循環通道35a容納該些線性排列的滾動件33a並分別連通各側開口段36,37,使通過各側開口段36,37的該些滾動件33a均能分別滾動接觸該導引溝槽11的兩側內壁面,而讓該支承座20與該支架10形成相對滑移。
在第一實施例中,所形成的滑移構造30具模組化功效,能夠方便組裝連接至該支承座20的側部201,或是拆卸替換,以因應該支承座20側部201在其垂直向/縱向的尺寸變化,而該滑移構造30如圖1至圖3並參照圖7和圖8所示,是將該連接襯件31兩端部與各蓋件32兩端部的接觸面分別設有能相互對接的襯件第一對接點312和蓋件第一對接點322,使該間隔結構34a位於相互對接且併齊的襯件容置部311和蓋件容置部321的中間;又在該連接襯件31和該支承座側部201的接觸面分別設有能相互對接的多個襯件第二對接點314和多個側部對接點202,以讓該滑移構造30快速定位於該支承座側部201,俾利於鎖固或解鎖;而為了使該滑移構造30各側面的開口段36,37均能讓各滾動件33a分別滾動接觸該導引溝槽11的各側內壁面並防止脫離、以及循環滾動時能夠降低離心力影響,即讓該襯件容置部311和該蓋件容置部321均具有彼此對應的平面以及在各平面外圍的弧凹周邊313,323,面向該循環通道35a的間隔結構34a周面分別垂直於各平面,以在該連接襯件31與該蓋件32相互對接後,使所形成的循環通道35a分為內圈道區355和外圈道區356而由內圈往外圈漸次收斂(參照圖8),並讓各開口段36,37分別位在該間隔結構34a的前、後兩側面,以分別對應該導引溝槽11的前、後兩側內壁面,且使各側開口段36,37的開口均比各滾動件33a窄,也限制各 弧凹周邊313,323於各側開口段36,37相併,使各滾動件33a通過各側開口段36,37而形成局部外露,而該內圈道區355和該外圈道區356各自與各滾動件33a分別形成圓外切的點接觸和圓弧面的面接觸,藉由不同接觸面積以促成各滾動件33a滾動,還將所形成的夾持作用用以對應各滾動件33a所產生的推擠和離心力道,而助各滾動件33a接續相鄰並維持線性排列,以防浮動錯位;又使所形成的循環通道35a還分別在各弧凹周邊313,323的相併處形成半圓狀的迴轉段351,352,各迴轉段351,352分別對應該間隔結構34a的頂、底兩端且使彼此形狀相配合而呈半圓狀(參見圖2),以讓各滾動件33a通過各迴轉段351,352時,各自與該內圈道區355和該外圈道區356分別形成圓外切的點接觸和半圓球面的面接觸(參照圖7),而有助於各滾動件33a由該間隔結構34a的一側迴轉至另一側,使該些滾動件33a得以接續相鄰且循環滾動於該循環通道35a中,另因該滑移構造30的各外側面分別對應且接近該導引溝槽11的各側內壁面,為了在滑移時能夠減少阻力影響(例如:摩擦阻力、空氣阻力),除了使各滾動件33a在各側開口段36,37局部外露以滾動接觸該導引溝槽11的前、後兩側內壁面之外,另在該蓋件32的外側表面還設有至少一條縱向凸肋324(例如圖10所示,所述至少一凸肋324能由該蓋件外層體的一端以縱向延伸至另一端,或如圖9所示是由長、短凸肋以縱向線性排列而成),以抵持於該導引溝槽11的另一側內壁面,使該滑移構造30於滑移時,透過其各外側面與該導引溝槽11的各側內壁面之間所產生間隙,減少摩擦接觸面積,還有引導並促進空氣流通。
又為了增加該滑移構造30的模組化效果,而使該連接襯件31與該蓋件32具有相同結構,如圖4和圖5並參閱圖3所示,該蓋件32還進一步分為相互對接的襯層體3201和外層體3202,各蓋件第一對接點322和該蓋件容置部321均設在該襯層體3201的一側面,以分別對接該連接襯件31的各襯件第一對接點312和該襯件容置部311,使該間隔結構34a和該循環通道35a形成於該連接襯件31與該 襯層體3201之間;而該襯層體3201和該外層體3202的接觸面分別設有能相互對接的多個蓋件第二對接點3203和多個蓋件第三對接點3204,以便於彼此快速定位而俾利於裝卸;而所述至少一條縱向凸肋324設置於該外層體3202的表面;透過將該連接襯件31和該蓋件襯層體3201設計成同一模組化的結構,以便於生產製造、組裝或拆卸替換,或是相互替代使用。
接續為了使該間隔結構34a能夠配合模組化的連接襯件31和蓋件襯層體3201,再如圖3所示,該襯件容置部311和該蓋件容置部321的相對面分別設有多個襯件連接點315和多個蓋件連接點325,該間隔結構34a的相對兩側面(左側面和右側面)均設有至少一個第一對應連接點341,342,各所述至少一個第一對應連接點341,342分別對應連接該襯件容置部311的該些襯件連接點315的至少一點、以及該蓋件容置部321的該些蓋件連接點325的至少一點,但不限於此實施,各所述至少一個第一對應連接點341,342能夠配合該間隔結構34a的尺寸而改變數量,例如在該圖3中,由於該間隔結構34a具有長度,則使其相對兩側面(左側面和右側面)均設有一對第一對應連接點341,342,使該間隔結構34a一側面(左側面)的該對第一對應連接點341分別跨接於相隔的兩個襯件連接點315,而該間隔結構34a相對側面(右側面)的該對第二對應連接點342分別跨接於相隔的兩個蓋件連接點325。
除了方便模組化之外,還為了因應多樣化的設計規範以增加使用範圍及減少組裝工序,該連接襯件31或該蓋件32也能與上述的間隔結構34a結合為一體實施,如圖5並參閱圖3所示,例如將該蓋件32(或進一步與襯層體3201)與一間隔結構34a結合為一體,使一循環通道35a形成於該蓋件容置部321而為開放式環狀溝槽,使其朝向該襯件容置部311的一側能夠供該些滾動件33a置入,並在該襯件容置部311與該間隔結構34a的對接面分別設有多個襯件連接點315和至少一個第一對應連接點341,使所述至少一個第一對應連接點341對應連接該襯 件容置部311的該些襯件連接點315的至少一點;另一方面,也能將該連接襯件31與一間隔結構34a結合為一體,使一循環通道35a形成於該襯件容置部311而為開放式環狀溝槽,使其朝向該蓋件容置部321的一側能夠供該些滾動件33a置入,並在該蓋件容置部321與該間隔結構34a的對接面分別設有多個蓋件連接點325和至少一個第一對應連接點342,使所述至少一個第一對應連接點342對應連接該蓋件容置部321的該些蓋件連接點325的至少一點。
其次,如圖6至圖12所示是為本發明滑移構造的第二實施例,其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的差異特徵在於:該滑移構造30a包括有連接襯件31、蓋件32、多個滾動件33a和多個輔助滾動件33b,該些滾動件33a和該些輔助滾動件33b能夠採用滾珠或滾輪實施,其中則以滾珠為佳,該連接襯件31連接該支承座20的側部201,在該連接襯件31和該蓋件32的相對面分別設有襯件容置部311和蓋件容置部321,並相互對接而使彼此間包含分隔結構38、被該分隔結構38分隔的間隔結構34a和輔助間隔結構34b、環繞該間隔結構34a的循環通道35a、以及環繞該輔助間隔結構34b的輔助循環通道35b,且在該滑移構造30a的兩側面均形成第一開口段361,371和第二開口段362,372,而該循環通道35a容納該些線性排列的滾動件33a並分別連通各側的第一開口段361,371,且該輔助循環通道35b容納該些線性排列的輔助滾動件33b並分別連通各側的第二開口段362,372,使通過各側第一開口段361,371的該些滾動件33a、以及通過各側第二開口段362,372的該些輔助滾動件33b,均能分別滾動接觸該導引溝槽11的兩側內壁面,從而分散荷重並形成支撐作用,以讓該支承座20與該支架10形成穩定地相對滑移。
在第二實施例中,除了同樣因應該支承座側部201在其垂直向的尺寸變化之外,還要降低應力集中於該循環通道的部分區段,因而不限以單一循環通道搭配多個滾動件實施,則是將該滑移構造30a內部分隔成兩組循環通道並分別搭配多個滾動件,使位在其中一側第一開口段361且線性排列的該些滾動 件33a、搭配位在另一側第二開口段372且線性排列的該些輔助滾動件33b,作為支撐並分散荷重的主要區域,而位在一側第二開口段371且線性排列的該些輔助滾動件33a、搭配位在另一側第一開口段362且線性排列的該些滾動件33a,作為支撐並分散荷重的輔助區域,但前述主要、輔助區域也能視實際情況調換,促使該滑移構造30a對抗該支承座20或是再加上其承接物件(例如顯示器)的重力矩,以沿著該導引溝槽11保持穩定地滑移,並在其中一組的滾動件發生異常時,另一組的滾動件仍能使該支承架20與該支架10之間具有滑移動作。
再如圖7、圖9至圖11所示,同樣在該連接襯件31兩端部與該蓋件32兩端部的接觸面分別設有能相互對接的襯件第一對接點312和蓋件第一對接點322;該襯件容置部311和該蓋件容置部321均具有彼此對應的平面以及在各平面外圍的弧凹周邊313,323;又在該連接襯件31和該支承座側部201的接觸面分別設有能相互對接的多個襯件第二對接點314和多個側部對接點202;該襯件容置部311和該蓋件容置部321的相對面分別設有多個襯件連接點315和多個蓋件連接點325;另同樣能在該蓋件32的表面還設有至少一條縱向凸肋324,以抵持於該導引溝槽11的另一側內壁面;而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的差異特徵在於:該分隔結構38位於相互對接且併齊的襯件容置部311和蓋件容置部321的中間,被分隔的間隔結構34a和輔助間隔結構34b各自以面向該循環通道35a的周面和面向該輔助循環通道35b的周面分別垂直於各平面,且在該分隔結構38的兩面分別為弧凹面381,382,使所形成的循環通道35a和輔助循環通道35b皆分有內圈道區355和外圈道區356而皆由內圈往外圈漸次收斂,並與各滾動件33a和各輔助滾動件33b均分別形成圓外切的點接觸和圓弧面的面接觸,且使各滾動件33a和各輔助滾動件33b分別通過各側的第一開口段361,371和第二開口段362,372而形成局部外露(參照圖6或圖8);該循環通道35a還在其中一弧凹面381與各弧凹周邊313,323的其中一相併處分別形成半圓狀的迴轉段351,352,以分別對應該間隔結構34a的 頂、底兩端且使彼此形狀相配合,使各滾動件33a通過各迴轉段351,352時,各自與該內圈道區355和該外圈道區356分別形成圓外切的點接觸和半圓球面的面接觸,而有助於各滾動件33a由該間隔結構34a的一側迴轉至另一側,而各側的第一開口段361,371則分別在該間隔結構34a的前、後兩外側面,以分別對應該導引溝槽11的前、後兩側內壁面,且讓彼此中間包含的循環通道35a環繞該間隔結構34a而位於該分隔結構38頂端的弧凹面381;而該輔助循環通道35b也在另一弧凹面382與各弧凹周邊313,323的其中另一相併處分別形成半圓狀的迴轉段353,354,以分別對應該輔助間隔結構34b的頂、底兩端且此彼此形狀相配合,使各輔助滾動件33b通過各迴轉段353,354時,各自與該內圈道區355和該外圈道區356分別形成圓外切的點接觸和半圓球面的面接觸,而有助於各輔助滾動件33b由該輔助間隔結構34b的一側迴轉至另一側,而各側的第二開口段362,372分別在該輔助間隔結構34b的前、後兩外側面,也同樣分別對應該導引溝槽11的前、後兩側內壁面,且讓彼此中間包含的輔助循環通道35b環繞該輔助間隔結構34b而位於該分隔結構38底端的弧凹面382,如此在該連接襯件31與該蓋件32相互對接後,使各側的第一開口段361,371開口和第二開口段362,372開口分別比各滾動件33a和各輔助滾動件33b窄,也限制各弧凹周邊313,323不能相併於各側的第一開口段361,371和第二開口段362,372等處,藉由各內圈道區355和各外圈道區356分別與各滾動件33a和各輔助滾動件33b形成不同的接觸面積以促成滾動之外,還將所形成的夾持作用用以對應各滾動件33a和各輔助滾動件33b在循環滾動時來自於離心力的影響、以及在通過各開口時能夠降低來自外力或彼此間推擠而發生脫離的情形,以讓該些滾動件33a和該些輔助滾動件33b分別得以接續相鄰並維持線性排列、且分別循環滾動於該循環通道35a中和該輔助循環通道35b中,以防浮動錯位。
其中,同樣為了便於生產製造、組裝或拆卸替換,或是相互替代 使用,將該連接襯件31和該蓋件32設計成具有同一模組化的結構,也使該間隔結構34a和該輔助間隔結構34b設計成相同結構,還使該分隔結構38分為能相互對接的襯件分隔部38a和蓋件分隔部38b,實施樣式請參閱圖11和圖12所示,並將該蓋件分隔部38b與該蓋件32結合為一體,使該蓋件分隔部38b位於該蓋件容置部321中也將其分隔為上、下蓋件容置部321,以供該間隔結構34a相對側面和該輔助間隔結構34b相對側面分別對應連接,且將該襯件分隔部38a與該連接襯件31結合為一體,使該襯件分隔部38a位於該襯件容置部311中而將其分隔為上、下襯件容置部311,以供該間隔結構34a一側面和該輔助間隔結構34b一側面分別對應連接,另外,該分隔結構38的兩弧凹面381,382也被對分,使該蓋件分隔部38b的上、下弧凹面381,382分別成為該上、下蓋件容置部321的弧凹周邊323的一部分,使該襯件分隔部38a的上、下弧凹面381,382分別成為該上、下襯件容置部311的弧凹周邊313一部分,且在該襯件分隔部38a和該蓋件分隔部38b的對接面分別設有至少一個第三對應連接點383,384,使各所述至少一個第三對應連接點383,384彼此對接,以搭配各襯件第一對接點312和各蓋件第一對接點322而將彼此對接的連接襯件31與蓋件襯層體3201定位並對齊;而更甚者,是將該蓋件32還進一步分為相互對接的襯層體3201和外層體3202,各蓋件第一對接點322和該蓋件容置部321(以及該蓋件分隔部38b)均設在該襯層體3201的一側面,以分別對接該連接襯件31的各襯件第一對接點312和該襯件容置部311(以及該襯件分隔部38a),使該連接襯件31與該襯層體3201之間包含該分隔結構38、該間隔結構34a和該輔助間隔結構34b、該循環通道35a和該輔助循環通道35b;而該襯層體3201的多個蓋件第二對接點3203、該外層體3202的多個蓋件第三對接點3204和所述至少一條縱向凸肋324則請見上述第一實施例的敘述或後續說明,在此不再贅述。
承上述,該分隔結構38除了分為襯件分隔部38a和蓋件分隔部38b的結構設計之外,也能如圖10所示為獨立的個體實施,在該襯件容置部311與該分隔結構38的對接面分別設有多個襯件連接點315和至少一個第三對應連接點383,使所述至少一個第三對應連接點383對應連接該些襯件連接點315的至少一點;在該蓋件容置部321與該分隔結構38的對接面分別設有多個蓋件連接點325和至少一個第三對應連接點384,使所述至少一個第三對應連接點384對應連接該些蓋件連接點325的至少一點;而作為獨立個體的分隔結構38,也能夠與該蓋件32(或進一步與襯層體3201)結合為一體,僅分隔該蓋件容置部321,或是將該分隔結構38與該連接襯件31結合為一體,僅分隔該襯件容置部311。
在該間隔結構34a和輔助間隔結構34b為相同結構的實施樣式中,該間隔結構34a與蓋件32(或進一步與襯層體3201)或連接襯件31結合為一體的實施方式,已於上述第一實施例闡明,則於此不再贅述,而該輔助間隔結構34b除了如圖10所示的獨立個體之外,還能如圖11所示,將該輔助間隔結構34b與該蓋件32結合為一體(或是進一步將該輔助間隔結構34b與該蓋件32的襯層體3201結合為一體,參閱圖7和圖9所示),使該輔助循環通道35b形成於該蓋件容置部321而為開放式環狀溝槽,或是如圖12所示,將該輔助間隔結構34b與該連接襯件31結合為一體,使該輔助循環通道35b形成於該襯件容置部311而為開放式環狀溝槽,其中由於該連接襯件31與該蓋件襯層體3201的相對面能為相互對稱且結構相同,因此不管是與該輔助間隔結構34b結合或是與該間隔結構34a結合,所形成的樣式(參見圖12所示)亦同樣便於生產製造、組裝或拆卸替換,或是相互替代使用。
再者,如圖13至圖16所示為本發明滑移構造的第三實施例,其為上述第二實施例的局部變化,主要是減少其中一組循環通道及其環繞的間隔結 構與所容納的多個滾動件等組成構件,差異特徵在於:在該連接襯件31和該蓋件32的相對面分別設有襯件容置部311和蓋件容置部321,並相互對接而使彼此間包含分隔結構38、被該分隔結構38分隔的容置空間S和間隔結構34a或是輔助間隔結構34b、以及環繞該間隔結構34a的循環通道35a或是環繞該輔助間隔結構34b的輔助循環通道35b,且在該滑移構造30b的兩側面均形成第一開口段361,371和第二開口段362,372,該容置空間S分別連通各側的第一開口段361,371或是第二開口段362,372,而該輔助循環通道35b或是該循環通道35a容納該些線性排列的輔助滾動件33b或是滾動件33a、並分別連通各側的第二開口段362,372或是第一開口段361,371,使通過各側第二開口段362,372的該些輔助滾動件33b或是各側第一開口段361,371的該些滾動件33a,均能分別滾動接觸該導引溝槽11的兩側內壁面,而讓該支承座20與該支架10形成相對滑移。
在第三實施例中,同樣也是為了因應該支承座側部201在其垂直向的尺寸變化,但偶有受限於空間結構或尺寸而使其中一組循環通道不易形成於該滑移構造30b中時,就使該滑移構造30b內分為一容置空間S和一循環通道35a或是一組輔助循環通道35b,該容置空間S中如圖14所示,能夠容納至少一個滾動件33c,例如滾輪或滾珠,此時因滾輪可比滾珠薄而佳,搭配該輔助循環通道35b容納的該些輔助滾動件33b,亦能分散荷重並形成支撐作用;又因在上述第二實施例中,已說明這兩組的間隔結構、滾動件、循環通道能為相同結構,所以在第三實施例中,雖以其中一組為例,但也能以容置空間S搭配另一組替代實施。
再如圖13至圖15所示,與上述第二實施例的其他差異特徵在於:使彼此中間包含的輔助循環通道35b環繞該輔助間隔結構34b(或是循環通道環繞該間隔結構)以位於該分隔結構38的一面,且使彼此中間包含的容置空間S位於該分隔結構38的另一面;以在該連接襯件31與該蓋件32或襯層體相互對接後, 該容置空間S和該輔助循環通道35b(或是該循環通道和該容置空間S)分別位於該分隔結構38的頂、底兩面,使被分隔的輔助間隔結構34b以其面向該輔助循環通道35b的周面分別垂直於各平面(或使被分隔的間隔結構以其面向該循環通道的周面分別垂直於各平面),使所形成的輔助循環通道35b(或是循環通道)分為內圈道區355和外圈道區356而由內圈往外圈漸次收斂,並與各輔助滾動件33b(或是各滾動件)分別形成圓外切的點接觸和圓弧面的面接觸,且使各輔助滾動件33b(或是各滾動件)也同樣在通過各側的第二開口段362,372(或是第一開口段361,371)而形成局部外露;該輔助循環通道35b(或是該循環通道35a)還在各弧凹周邊313,323的其中一相併處以及其中一弧凹面381,382形成半圓狀的迴轉段353,354(或351,352),以分別對應該輔助間隔結構34b的頂、底兩端(或是該間隔結構34a的頂、底兩端)且使彼此形狀相配合,而各側的第二開口段362,372(或是第一開口段)分別在該輔助間隔結構34b(或是該間隔結構)的前、後兩外側面,使該些輔助滾動件33b(或是該些滾動件)得以接續相鄰並維持線性排列、且循環滾動於該輔助循環通道35b(或是該循環通道)中,以防浮動錯位;另一方面,作為獨立個體的輔助間隔結構34b還能選擇連接至該分隔結構38上方的容置空間S中,例如圖15所示,使該輔助間隔結構34b相對兩側面的至少一個第二對應連接點343,344分別對應連接至位於該容置空間S中的至少一個襯件連接點315和至少一個蓋件連接點325,從而讓該容置空間S中形成有該輔助循環通道35b以容納該些輔助滾動件33b,使各輔助滾動件33b分別通過各側的第一開口段361,371而形成局部外露,以滾動接觸該導引溝槽11的兩側內壁面;同理可知,當該容置空間S是位在該連接襯件31和該蓋件的襯層體3201之間時,不管其中是容納至少一個滾動件33c或是上述的輔助循環通道35b、該些輔助滾動件33b和輔助間隔結構34b,也同樣具有使用便利性的效果;至於在第三實施例中,其他與上述第二實施例相同的組成構件及連接關係,請見上述第二實施例 的說明,於此不再贅述。
另外,在上述第二、第三實施例中,如圖15所示,該蓋件32也能進一步分為以端部連接的上蓋體3205和下蓋體3206,該上蓋體3205和該下蓋體3206均設有該蓋件第一對接點322和該蓋件容置部321,以分別對接該連接襯件31的各襯件第一對接點312和該襯件容置部311,還將該分隔結構38分為能相互對接的襯件分隔部38a和蓋件分隔部38b,並將該蓋件分隔部38b與該上蓋體3205或該下蓋體3206結合為一體,且將該襯件分隔部38a與該連接襯件31結合為一體,在該襯件分隔部38a和該蓋件分隔部38b的對接面分別設有至少一個第三對應連接點383,384,使各所述至少一個第三對應連接點383,384彼此對接;因此在實施時,能夠選擇設置一組或是兩組循環通道於該滑移構造中,例如在該上蓋件3205一側的上、下兩端部分別設有該蓋件第一對接點322和該蓋件分隔部38b,且在該側的上、下兩端部間為該蓋件容置部321(如第二實施例所述的上蓋件容置部),該上蓋件3205下端部的相對側對應連接至該下蓋件3206一側的上端部,該下蓋件3206一側的下端部設有另一蓋件第一對接點322,且該下蓋件3206一側的上、下端部間為另一蓋件容置部321(如第二實施例所述的下蓋件容置部),如此能夠選擇僅將該上蓋件3205頂、底兩端部的蓋件第一對接點322(如凸榫)和該蓋件分隔部38b的所述至少一個第三對應連接點384(如凸榫),分別對應連接至該連接襯件31的其中一個襯件第一對接點312(如凹槽)和該襯件分隔部38a的所述至少一個第三對應連接點383(如凹槽),以形成近似第三實施例的實施樣態,或是再將該下蓋件3206頂端部的一側(凸榫)對應連接至該上蓋件3205下端部的相對側(凹槽),且將該下蓋件3206底端部的另一蓋件第一對接點322(如凸榫)對應連接至該連接襯件31的其中另一個襯件第一對接點312(如凹槽),以形成近似第二實施例的實施樣態,其中,能將該蓋件分隔部38b的所述至少一個第三對應連接點384同軸於該上、下蓋件3205,3206的端部連接處,並均為孔,以便於 供一螺絲穿設且鎖固;而前述技術方案也能如圖16所示,運用於該連接襯件31或是該蓋件32的襯層體3201,藉以增加使用上的靈活性。
上述的三個實施例中,該些蓋件連接點325和該些襯件連接點315分別與所述至少一個第一對應連接點341,342、所述至少一個第二對應連接點343,343、所述至少一個第三對應連接點383,384等對應連接的方式,還有各襯件第一對接點312與各蓋件第一對接點322、各蓋件第二對接點3203與各蓋件第三對接點3204、各襯件第二對接點314與各側部對接點202等對應連接的方式,也都能夠設計成凸塊、凸栓或螺絲搭配孔或凹槽實施;例如將該連接襯件31的頂、底兩端部的襯件第一對接點312設計成凹槽或是與襯件第二對接點相連通的孔,在該蓋件32的頂、底兩端部的蓋件第一對接點322分別為凸塊、凸栓或是與蓋件第二對接點相連通的孔搭配螺絲,以插入該連接襯件31的各孔或凹槽固定,甚至是例如圖8所示將所述至少一個第一對應連接點341,343穿過該些襯件連接點315的其中至少一點,再將穿出的所述至少一個第一對應連接點341,343端部壓成鉚接樣態,使該連接襯件31與該蓋件32對接後而不易分開,或是例如圖7所示,將前述接點的實施方式改為一螺絲穿設一對穿孔或是多個穿孔實施。
上述三個實施例的所述滑移構造,均是用於一種支撐裝置,如圖17至圖24所示,其包括有上述的支架10和支承座20之外,還進一步包括有定力彈簧40、承座41以及底座50;其中,在該支架10的兩側部101之間還具有平行該導引溝槽11的輔助導引溝槽13,且各導引溝槽11在該支架10的前面形成切口,以供該支承座20的兩側部201通過而使其兩側部201分別連接的滑移構造,以對應導入各導引溝槽11中,並在該支架10的底端設有多個架底嵌孔16,還在該支承座20的後面且在兩側部201之間形成凹槽203,該凹槽203中突起有摩擦部204,以對應導入該輔助導引溝槽13中並沿著滑移、且與該輔助導引溝槽13的接觸面形成摩擦力;該承座41設於該支架10頂端以承接該定力彈簧40,而讓該 定力彈簧40的一端連接至該支撐座20的凹槽203中並拉住該支承座20;該底座50頂面設有多個凸部51,以對應插接該些架底嵌孔16,使該支架10立於該底座50頂面(參閱圖24)。
再如圖17至圖23所示,該支架10與該底座50之間還設有結構柱60,該結構柱60的頂、底端面分別設有多個柱頂凸榫61和多個柱底斜榫孔62,以分別對應插接該支架10的該些架底嵌孔16和該底座50的該些凸部51,使彼此插接的結構柱60和支架10得以斜立於該底座50頂面(參閱圖22和圖23),以平衡該支承座20及其所承接的物件(例如顯示器或投影機)的重力矩;又為了方便於裝卸,欲在保有原先的結構強度之下,減輕該支撐裝置的整體重量,在該支架10方面,是將該支架10的頂端設有架頂凹口12和間隔設置於其內的多個架頂嵌孔15,並在各導引溝槽11與該輔助導引溝槽13之間平行設置中空肋條14,各架頂嵌孔15形成於各中空肋條14頂端且與各架底嵌孔16相連通,使該支架10為鋁合金材一體擠壓成型的軌道結構,再於該結構柱60方面,如圖18至圖21所示,是在該結構柱60的側面設有穿孔63,以貫穿該結構柱60的前、後側面,且在該穿孔63周圍對稱設置多個深、淺凹槽64,65,使各深凹槽64分別位於該穿孔63的四個角隅,而各淺凹槽65分別位於該穿孔63的上、下兩端且於兩個深凹槽64之間,讓鄰近的兩個凹槽64,65之間、以及該穿孔與各凹槽64,65之間所形成的肋牆66為對稱狀分佈,如此減輕該結構柱60的重量、並使其本身在節省使用材料的情況下,兼具有結構強度以平均承受預設應力;另在該承座41底面間隔設有多個凸榫411,以對應插接該些架頂嵌孔15,而使該承座41跨置於該些中空肋條14頂端並卡合於該架頂凹口12中,避免其鬆脫。
其中請再參閱圖19和圖21並對照圖22所示,該支承座20的前端還設有承接結構21,以承接一顯示器或是一投影機,在該支承座20和該承接結構21彼此的接觸面分別設有相對應的多個定位凹點205和多個定位凸點211,且 在各定位凹點205之間還設有導溝206,又在該支承座20的前端周邊向前延伸出凸塊207,以通過該承接結構21周邊呈間隔設置的一對止擋凸緣212,213之間,另在該支承座20的前端設有一個具有非圓軸桿221的第一鉸鏈22,以穿設該承接結構21的非圓軸孔214與該支承座20的圓形軸孔208,而形成相對旋轉,使各定位凸點211分別沿著各導溝206滑移,以及使該凸塊207通過並同步滑移於該對止擋凸緣212,213之間;或是使各定位凸點211分別滑動起伏至鄰近的各定位凹點205而形成定位,並使該凸塊207觸及其中的一止擋凸緣212,213而形成止擋,以停止相對旋轉;而該支承座20還進一步包含承接架23、滑座24和第二鉸鏈25,該承接架23向後延伸出一對支臂231,該滑座24向前延伸出一對支臂241,該對支臂231伸入另對支臂241之間,並使該第二鉸鏈25穿設這兩對支臂231,241而使該承接架23和該滑座24形成相對翻轉,且在其中一對支臂241的端部分別設有端邊凹口242,另一對支臂231的端部分別設有可拆裝的凸栓件232,各凸栓件232分別通過並滑移於各端邊凹口242中,至各凸栓件232分別觸及各端邊凹口242的其中一內緣而形成止擋,以停止相對翻轉。
本發明雖為實現上述目的而揭露了較佳的具體實施例,惟其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之構造特徵,任何該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者應知,在本發明的技術精神下,任何輕易思及之變化或修飾皆是可能的,且皆為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所涵蓋。
<TABLE border="1" borderColor="#000000" width="85%"><TBODY><tr><td> 10 </td><td> 支架 </td><td> </td><td> </td></tr><tr><td> 101 </td><td> 側部 </td><td> 11 </td><td> 導引溝槽 </td></tr><tr><td> 12 </td><td> 架頂凹口 </td><td> 13 </td><td> 輔助導引溝槽 </td></tr><tr><td> 14 </td><td> 中空肋條 </td><td> 15 </td><td> 架頂嵌孔 </td></tr><tr><td> 20 </td><td> 支承座 </td><td> </td><td> </td></tr><tr><td> 201 </td><td> 側部 </td><td> 203 </td><td> 凹槽 </td></tr><tr><td> 30 </td><td> 滑移構造 </td><td> </td><td> </td></tr><tr><td> 31 </td><td> 連接襯件 </td><td> 32 </td><td> 蓋件 </td></tr><tr><td> 324 </td><td> 凸肋 </td><td> 33a </td><td> 滾動件 </td></tr><tr><td> 36 </td><td> 開口段 </td><td> </td><td> </td></tr></TBODY></TABLE>

Claims (20)

  1. 一種用於支撐裝置的滑移構造,其中的支撐裝置包括:支架(10),其側部(101)具有導引溝槽(11);以及支承座(20),其側部(201)連接有滑移構造(30),以對應導入該導引溝槽(11)中;而該滑移構造(30)的特徵在於包括:連接襯件(31)、蓋件(32)和多個滾動件(33a),該連接襯件(31)連接該支承座(20)的側部(201),在該連接襯件(31)和該蓋件(32)的相對面分別設有襯件容置部(311)和蓋件容置部(321),並相互對接而使彼此間形成間隔結構(34a)和環繞該間隔結構(34a)的循環通道(35a),且在該滑移構造(30)的兩側面分別形成開口段(36,37),該循環通道(35a)容納該些線性排列的滾動件(33a)並分別連通各側開口段(36,37),使通過各側開口段(36,37)的該些滾動件(33a)均能分別滾動接觸該導引溝槽(11)的兩側內壁面,而讓該支承座(20)與該支架(10)形成相對滑移。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用於支撐裝置的滑移構造,其中,該襯件容置部(311)和該蓋件容置部(321)均具有彼此對應的平面以及在各平面外圍的弧凹周邊(313,323),面相該循環通道(35a)的間隔結構(34a)周面分別垂直於各平面,使所形成的循環通道(35a)分為內圈道區(355)和外圈道區(356),並與各滾動件(33a)分別形成點接觸和面接觸,且使各滾動件(33a)通過各側開口段(36,37)而形成局部外露;該循環通道(35a)還分別在各弧凹周邊(313,323)的相併處形成迴轉段(351,352),分別對應該間隔結構(34a)的兩端且使彼此形狀相配合,以讓各滾動件(33a)由該間隔結構(34a)的一側迴轉至另一側,使該些滾動件(33a)得以接續相鄰且循環滾動於該循環通道(35a)中。
  3. 一種用於支撐裝置的滑移構造,其中的支撐裝置包括:支架(10),其側部(101)具有導引溝槽(11);以及支承座(20),其側部(201)連接有滑移構造(30a),以對應導入該導引溝 槽(11)中;而該滑移構造(30a)的特徵在於包括:連接襯件(31)、蓋件(32)、多個滾動件(33a)和多個輔助滾動件(33b),該連接襯件(31)連接該支承座(20)的側部(201),在該連接襯件(31)和該蓋件(32)的相對面分別設有襯件容置部(311)和蓋件容置部(321),並相互對接而使彼此間包含分隔結構(38)、被該分隔結構(38)分隔的間隔結構(34a)和輔助間隔結構(34b)、環繞該間隔結構(34a)的循環通道(35a)、以及環繞該輔助間隔結構(34b)的輔助循環通道(35b),且在該滑移構造(30a)的兩側面均形成第一開口段(361,371)和第二開口段(362,372),而該循環通道(35a)容納該些線性排列的滾動件(33a)並分別連通各側的第一開口段(361,371),且該輔助循環通道(35b)容納該些線性排列的輔助滾動件(33b)並分別連通各側的第二開口段(362,372),使通過各側第一開口段(361,371)的該些滾動件(33a)、以及通過各側第二開口段(362,372)的該些輔助滾動件(33b),均能分別滾動接觸該導引溝槽(11)的兩側內壁面,從而分散荷重並形成支撐作用,以讓該支承座(20)與該支架(10)形成穩定地相對滑移。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用於支撐裝置的滑移構造,其中,該襯件容置部(311)和該蓋件容置部(321)均具有彼此對應的平面以及在各平面外圍的弧凹周邊(313,323),被分隔的間隔結構(34a)和輔助間隔結構(34b)各自以面向該循環通道(35a)的周面和面向該輔助循環通道(35b)的周面分別垂直於各平面,且在該分隔結構(38)的兩面分別為弧凹面(381,382),使所形成的循環通道(35a)和輔助循環通道(35b)皆分有內圈道區(355)和外圈道區(356),並與各滾動件(33a)和各輔助滾動件(33b)分別形成點接觸和面接觸,且使各滾動件(33a)和各輔助滾動件(33b)分別通過各側的第一開口段(361,371)和第二開口段(362,372)而形成局部外露;該循環通道(35a)還在其中一弧凹面(381)與各弧凹周邊(313,323)的其中一相併處分別形成迴轉段(351,352),以分別對應該間隔結構(34a)的兩端且使彼此形狀 相配合,使各滾動件(33a)由該間隔結構(34a)的一側迴轉至另一側;而該輔助循環通道(35b)也在另一弧凹面(382)與各弧凹周邊(313,323)的其中另一相併處分別形成迴轉段(353,354),以分別對應該輔助間隔結構(34b)的兩端且使彼此形狀相配合,使各輔助滾動件(33b)由該輔助間隔結構(34b)的一側迴轉至另一側,以讓該些滾動件(33a)和該些輔助滾動件(33b)分別得以接續相鄰且分別循環滾動於該循環通道(35a)中和該輔助循環通道(35b)中。
  5. 一種用於支撐裝置的滑移構造,其中的支撐裝置包括:支架(10),其側部(101)具有導引溝槽(11);以及支承座(20),其側部(201)連接有滑移構造(30b),以對應導入該導引溝槽(11)中;而該滑移構造(30b)的特徵在於包括:連接襯件(31)、蓋件(32)和多個滾動件(33a)或是多個輔助滾動件(33b),該連接襯件(31)連接該支承座(20)的側部(201),在該連接襯件(31)和該蓋件(32)的相對面分別設有襯件容置部(311)和蓋件容置部(321),並相互對接而使彼此間包含分隔結構(38)、被該分隔結構(38)分隔的容置空間(S)和間隔結構(34a)或是輔助間隔結構(34b)、以及環繞該間隔結構(34a)的循環通道(35a)或是環繞該輔助間隔結構(34b)的輔助循環通道(35b),且在該滑移構造(30b)的兩側面均形成第一開口段(361,371)和第二開口段(362,372),該容置空間(S)分別連通各側的第一開口段(361,371)或是第二開口段(362,372),而該輔助循環通道(35b)或是該循環通道(35a)容納該些線性排列的輔助滾動件(33b)或是滾動件(33a)、並分別連通各側的第二開口段(362,372)或是第一開口段(361,371),使通過各側第二開口段(362,372)的該些輔助滾動件(33b)或是各側第一開口段(361,371)的該些滾動件(33a),均能分別滾動接觸該導引溝槽(11)的兩側內壁面,而讓該支承座(20)與該支架(10)形成相對滑移。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用於支撐裝置的滑移構造,其中,該襯 件容置部(311)和該蓋件容置部(321)均具有彼此對應的平面以及在各平面外圍的弧凹周邊(313,323),被分隔的輔助間隔結構(34b)或是間隔結構(34a)以其面向輔助循環通道(35b)或是循環通道(35a)的周面分別垂直於各平面,且在該分隔結構(38)的兩面分別為弧凹面(381,382),使所形成的輔助循環通道(35b)或是循環通道(35a)分為內圈道區(355)和外圈道區(356),並與各輔助滾動件(33b)或是各滾動件(33a)分別形成點接觸和面接觸,且使各輔助滾動件(33b)或是各滾動件(33a)通過各側的第二開口段(362,372)或是第一開口段(361,371)而形成局部外露;該輔助循環通道(35b)或是循環通道(35a)在各弧凹周邊(313,323)的其中一相併處以及其中一弧凹面(381,382)分別形成迴轉段(351,352,353,354),以分別對應該輔助間隔結構(34b)的兩端或是間隔結構(34a)的兩端且此彼此形狀相配合,以讓各輔助滾動件(33b)或是各滾動件(33a)由該輔助間隔結構(34b)或是該間隔結構(34a)的一側迴轉至另一側,使該些輔助滾動件(33b)或是該些滾動件(33a)得以接續相鄰且循環滾動於該輔助循環通道(35b)中或是該循環通道(35a)中。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3項或第5項所述用於支撐裝置的滑移構造,其中,該連接襯件(31)兩端部與該蓋件(32)兩端部的接觸面分別設有能相互對接的襯件第一對接點(312)和蓋件第一對接點(322);又在該連接襯件(31)和該支承座側部(201)的接觸面分別設有能相互對接的多個襯件第二對接點(314)和多個側部對接點(202);另在該蓋件(32)的表面還設有至少一條縱向凸肋(324),以抵持於該導引溝槽(11)的另一側內壁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用於支撐裝置的滑移構造,其中,該蓋件(32)還進一步分為相互對接的襯層體(3201)和外層體(3202),各蓋件第一對接點(322)和該蓋件容置部(321)均設在該襯層體(3201)的一側面,以分別對接該連接襯件(31)的各襯件第一對接點(312)和該襯件容置部(311);而該襯層體(3201)和該外層體(3202)的接觸面分別設有能相互對接的多個蓋件第二對接點(3203)和多個 蓋件第三對接點(3204);而所述至少一條縱向凸肋(324)設置於該外層體(3202)表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用於支撐裝置的滑移構造,其中,該連接襯件(31)或該蓋件(32)的襯層體(3201)與一間隔結構(34a)結合為一體,使一循環通道(35a)形成於該襯件容置部(311)或該蓋件容置部(321)而為開放式環狀溝槽。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用於支撐裝置的滑移構造,其中,該連接襯件(31)或該蓋件(32)的襯層體(3201)與一輔助間隔結構(34b)結合為一體,使一輔助循環通道(35b)形成於該襯件容置部(311)或該蓋件容置部(321)而為開放式環狀溝槽。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用於支撐裝置的滑移構造,其中,該蓋件(32)能進一步分為以端部連接的上蓋體(3205)和下蓋體(3206),該上蓋體(3205)和該下蓋體(3206)均設有該蓋件第一對接點(322)和該蓋件容置部(321),以分別對接該連接襯件(31)的其中一襯件第一對接點(312)和該襯件容置部(311)的一部分,還將該分隔結構(38)分為能相互對接的襯件分隔部(38a)和蓋件分隔部(38b),並將該蓋件分隔部(38b)與該上蓋體(3205)或該下蓋體(3206)結合為一體,且將該襯件分隔部(38a)與該連接襯件(31)結合為一體,在該襯件分隔部(38a)和該蓋件分隔部(38b)的對接面分別設有至少一個第三對應連接點(383,384),使各所述至少一個第三對應連接點(383,384)彼此對接。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第3項、第4項、第5項或第6項所述用於支撐裝置的滑移構造,其中,在該襯件容置部(311)與該間隔結構(34a)的對接面分別設有多個襯件連接點(315)和至少一個第一對應連接點(341),使所述至少一個第一對應連接點(341)對應連接該些襯件連接點(315)的至少一點。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第3項、第4項、第5項或第6項所述用於支撐裝置的滑移構造,其中,在該蓋件容置部(321)與該間隔結構(34a)的 對接面分別設有多個蓋件連接點(325)和至少一個第一對應連接點(342),使所述至少一個第一對應連接點(342)對應連接該些蓋件連接點(325)的至少一點。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第4項、第5項或第6項所述用於支撐裝置的滑移構造,其中,在該襯件容置部(311)與該輔助間隔結構(34b)的對接面分別設有多個襯件連接點(315)和至少一個第二對應連接點(343),使所述至少一個第二對應連接點(343)對應連接該些襯件連接點(315)的至少一點。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第4項、第5項或第6項所述用於支撐裝置的滑移構造,其中,在該蓋件容置部(321)與該輔助間隔結構(34b)的對接面分別設有多個蓋件連接點(325)和至少一個第二對應連接點(344),使所述至少一個第二對應連接點(344)對應連接該些蓋件連接點(325)的至少一點。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第4項、第5項或第6項所述用於支撐裝置的滑移構造,其中,該分隔結構(38)分為能相互對接的襯件分隔部(38a)和蓋件分隔部(38b),並將該蓋件分隔部(38b)與該蓋件(32)結合為一體,且將該襯件分隔部(38a)與該連接襯件(31)結合為一體,在該襯件分隔部(38a)和該蓋件分隔部(38b)的對接面分別設有至少一個第三對應連接點(383,384),使各所述至少一個第三對應連接點(383,384)彼此對接。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第4項、第5項或第6項所述用於支撐裝置的滑移構造,其中,在該襯件容置部(311)與該分隔結構(38)的對接面分別設有多個襯件連接點(315)和至少一個第三對應連接點(383),使所述至少一個第三對應連接點(383)對應連接該些襯件連接點(315)的至少一點。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第4項、第5項或第6項所述用於支撐裝置的滑移構造,其中,在該蓋件容置部(321)與該分隔結構(38)的對接面分別設有多個蓋件連接點(325)和至少一個第三對應連接點(384),使所述至少一個第三對應連接點(384)對應連接該些蓋件連接點(325)的至少一點。
  19. 一種支撐裝置,其包括:支架(10),其兩側部(101)分別具有導引溝槽(11),且在該兩側部(101)之間具有平行各導引溝槽(11)的輔助導引溝槽(13),且各導引溝槽(11)在該支架(10)的前面形成切口,並在該支架(10)的底端形成多個架底嵌孔(16);該支架(10)的頂端設有架頂凹口(12)和間隔設置於其內的多個架頂嵌孔(15),並在各導引溝槽(11)與該輔助導引溝槽(13)之間平行設置中空肋條(14),各架頂嵌孔(15)形成於各中空肋條(14)頂端且與各架底嵌孔(16)相連通,使該支架(10)為一體擠壓成型的軌道結構;支承座(20),其兩側部(201)分別連接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6項的其中任一項所述的滑移構造,各側部(201)通過各切口並使各側部(201)分別連接的滑移構造對應導入各導引溝槽(11)中,還在該支承座(20)的後面突起有摩擦部(204),以對應導入該輔助導引溝槽(13)中並沿著滑移、且與該輔助導引溝槽(13)的接觸面形成摩擦力;定力彈簧(40)和承座(41),該承座(41)設於該支架(10)頂端,在該承座(41)底面間隔設有多個凸榫(411),以對應插接該些架頂嵌孔(15),而使該承座(41)跨置於該些中空肋條(14)頂端並卡合於該架頂凹口(12)中,以承接該定力彈簧(40),而讓該定力彈簧(40)的一端連接並拉住該支承座(20);以及底座(50),其頂面設有多個凸部(51),以對應插接該些架底嵌孔(16),使該支架(10)立於該底座(50)頂面。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支撐裝置,其中,另在該支架(10)與該底座(50)之間還設有結構柱(60),該結構柱(60)的頂、底端面分別設有多個柱頂凸榫(61)和多個柱底斜榫孔(62),以分別對應插接該支架(10)的該些架底嵌孔(16)和該底座(50)的該些凸部(51),使彼此插接的結構柱(60)和支架(10)得以斜立於該底座(50)頂面;該結構柱(60)設有穿孔(63),且在該穿孔(63)周圍對稱設 置多個深、淺凹槽(64,65),各深凹槽(64)分別位於該穿孔(63)的四個角隅,而各淺凹槽(65)分別位於該穿孔(63)的上、下兩端且於兩個深凹槽(64)之間,讓鄰近的兩個凹槽(64,65)之間、以及該穿孔與各凹槽(64,65)之間所形成的肋牆(66)為對稱狀分佈。
TW105118269A 2016-06-08 2016-06-08 支撐裝置及用於該支撐裝置的滑移構造 TWI6108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18269A TWI610878B (zh) 2016-06-08 2016-06-08 支撐裝置及用於該支撐裝置的滑移構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18269A TWI610878B (zh) 2016-06-08 2016-06-08 支撐裝置及用於該支撐裝置的滑移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42817A TW201742817A (zh) 2017-12-16
TWI610878B true TWI610878B (zh) 2018-01-11

Family

ID=612300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8269A TWI610878B (zh) 2016-06-08 2016-06-08 支撐裝置及用於該支撐裝置的滑移構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108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31257B2 (en) 2018-05-25 2022-08-30 Miba Energy Holding Gmbh Power module comprising a supporting cooling body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08791A1 (en) * 2003-05-05 2007-05-17 Marek Okninski Lifting device for a display
TWM321817U (en) * 2007-05-07 2007-11-11 Jarllytec Co Ltd Latching mechanism for ascent/descent device
TWM322406U (en) * 2007-05-08 2007-11-21 Jarllytec Co Ltd Sliding mechanism for use in elevating device
TWM338303U (en) * 2007-08-13 2008-08-11 Jarllytec Co Ltd Elevation device allowing pitch angle adjustment
TWM363749U (en) * 2009-04-10 2009-08-21 Syncmold Entpr Corp Sliding rail structure used in a display support device
TW201315228A (zh) * 2011-09-20 2013-04-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顯示器支撐裝置
TWM452563U (zh) * 2012-09-07 2013-05-01 Jarllytec Co Ltd 升降支撐裝置
TWM464572U (zh) * 2013-06-06 2013-11-01 Syncmold Entpr Corp 支撐裝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08791A1 (en) * 2003-05-05 2007-05-17 Marek Okninski Lifting device for a display
TWM321817U (en) * 2007-05-07 2007-11-11 Jarllytec Co Ltd Latching mechanism for ascent/descent device
TWM322406U (en) * 2007-05-08 2007-11-21 Jarllytec Co Ltd Sliding mechanism for use in elevating device
TWM338303U (en) * 2007-08-13 2008-08-11 Jarllytec Co Ltd Elevation device allowing pitch angle adjustment
TWM363749U (en) * 2009-04-10 2009-08-21 Syncmold Entpr Corp Sliding rail structure used in a display support device
TW201315228A (zh) * 2011-09-20 2013-04-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顯示器支撐裝置
TWM452563U (zh) * 2012-09-07 2013-05-01 Jarllytec Co Ltd 升降支撐裝置
TWM464572U (zh) * 2013-06-06 2013-11-01 Syncmold Entpr Corp 支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42817A (zh) 2017-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46672B2 (en) Seat slide device for vehicle
US8656617B2 (en) Tradeshow display system
US6044988A (en) Fitting structure of modular rack
TWI610878B (zh) 支撐裝置及用於該支撐裝置的滑移構造
JP5960918B2 (ja) 構造部材の接続装置
US4485997A (en) Rotatable base unit support for a file cabinet
KR19990071982A (ko) 휴대용 바닥
AU2013226637A1 (en) Roller assembly for gravity feed shelving and method of assembly
US20080285905A1 (en) Composite Roll Bearing
CN102772879A (zh) 用于在重锤杆、哑铃或锻炼设备或架的保持器棒上固定重量片的装置
TWM532712U (zh) 支撐裝置及用於該支撐裝置的滑移構造(二)
CN107543013B (zh) 支撑装置及用于该支撑装置的滑移构造
US20140165330A1 (en) Cavity Door Rollers
US3608127A (en) Caster wheel arrangement
CN107810116A (zh) 用于运输装置,尤其是用于购物车的脚轮
US3744329A (en) Modular pulley capable of being assembled to various desired lengths and automatic belt-steering pulley assembly
TW201441498A (zh) 運動導引裝置
JP4651531B2 (ja) ホイールコンベア
US2854078A (en) Die set
TWI491813B (zh) 交叉滾柱軸承及其保持器
US20090057520A1 (en) Displacement Platform with a Precision Plane
JP2623422B2 (ja) 回転盤
KR200414684Y1 (ko) 베어링하우징
US12104744B2 (en) Turner apparatus
JP3438574B2 (ja) ローラ軸受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