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08834B - 輪椅 - Google Patents

輪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08834B
TWI608834B TW105120822A TW105120822A TWI608834B TW I608834 B TWI608834 B TW I608834B TW 105120822 A TW105120822 A TW 105120822A TW 105120822 A TW105120822 A TW 105120822A TW I608834 B TWI608834 B TW I60883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seat
wheelchair
brake
sea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08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00074A (zh
Inventor
大山啓
Original Assignee
法蘭西床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法蘭西床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法蘭西床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1208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08834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88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8834B/zh
Publication of TW2018000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0074A/zh

Links

Description

輪椅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輪椅,其具備有輔助坐著的使用者站起之功能。
發明背景
在老人等腰與腳不便的使用者常使用的輪椅中,當使用者從坐在前述輪椅的狀態站起時,有時非得借助於協助者才能自行站立,相當不便。又,即使有協助者協助,亦希望減少施加於使用者的負擔。
因此,最近提案有一種使坐著的使用者比較容易站起的輪椅。
具體而言,前述輪椅具有車體,且在該車體之上面側安裝有以前端為支點而可旋動上升之供使用者乘坐的座部。前述座部是藉由踩踏設置於前述車體之前方或後方之下部的踏板,而可透過連桿機構以前端為支點而後端側上升地旋動。
因此,當使用者站起時,只要本人或協助者踩踏前述踏板,前述座部就會以前端為支點旋動並上升而上推使用者的臀部,故使用者比較容易站起。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第2008-154978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第2011-056228號公報
發明概要
然而,根據上述構成之輪椅,當坐在前述座部的使用者要站起時,使用者會讓身體保持穩定再站起,所以會抓住設置於前述輪椅的扶手並站起。
使用者若抓住扶手並站起,即使腳和腰搖晃不穩,因為可維持站起時的姿勢,所以有時能夠穩定性良好地站起。
然而,當使用者從座部站起時,通常,輪椅的車輪是處於可旋轉的狀態。因此,當使用者抓住輪椅的扶手並站起時,前述車輪會旋轉而使前述輪椅移動,在其情況下,使用者的姿勢有時會變得不穩定,較不理想。
輪椅如同上述設置有踏板所構成之踩踏式的制動器。因此,當使用者站起時,若踩踏踏板而作動前述制動器,則防止輪椅移動,故使用者抓住扶手後,可在穩定的狀態下站起。
不過,在沒有協助者、或使用者非得讓協助者協助才能站起的情況下,有時會無法作動前述制動器,或忘記作動前述制動器。如此一來當使用者抓住扶手站起時, 有時輪椅會移動、姿勢會變得不穩定。
本發明是提供一種輪椅,其藉由自動地施以車輪制動,而使使用者從座部站起時,能夠穩定性良好地站起。
本發明之輪椅之特徵在於包含有:本體;車輪,可旋轉地設置於該本體;座部,配置於前述本體之上面側;座用連桿機構,在前述本體之上面側於上升位置與下降位置之間可上下移動地支撐該座部;及制動機構,當前述座部從前述下降位置上升至前述上升位置時,與前述座用連桿機構連動而阻止前述車輪之旋轉。
藉由本發明,當使用者站起且座部上升時,將連動該上升而自動地施以車輪制動。因此,可防止使用者站起時輪椅移動而損害使用者之穩定性。
1‧‧‧輪椅
1B‧‧‧輪椅
1C‧‧‧輪椅
2‧‧‧車體
3‧‧‧側邊框架
4‧‧‧橫管
6‧‧‧前輪
7‧‧‧後輪
8‧‧‧支撐臂
9‧‧‧握柄
10‧‧‧帆布
11‧‧‧扶手
12‧‧‧第1連桿機構(腳用連桿機構)
13‧‧‧第1連桿
14‧‧‧第2連桿
15a‧‧‧連結構件
17‧‧‧高度調整機構
18‧‧‧腳座
18A‧‧‧腳座
21‧‧‧固定筒
22‧‧‧可動筒
22a‧‧‧斜面
23‧‧‧鎖定螺帽
24‧‧‧高度調整軸
24a‧‧‧公螺絲部
25‧‧‧推壓件
25a‧‧‧斜面
27‧‧‧支軸
29‧‧‧容置部
31‧‧‧止滑構件
32‧‧‧座部
33‧‧‧第2連桿機構(座用連桿機構)
34‧‧‧第4連桿
35‧‧‧第5連桿
41‧‧‧制動機構
42‧‧‧底部構件
43‧‧‧引導長孔
44‧‧‧滑動連桿
45‧‧‧引導插銷
46‧‧‧卡合插銷
47‧‧‧旋動連桿
47a‧‧‧錐面
48‧‧‧安裝構件
48a‧‧‧支軸
49‧‧‧制動連桿
51‧‧‧制動構件
52‧‧‧第1連動連桿
53‧‧‧第2連動連桿
54‧‧‧第1傳達連桿
55‧‧‧支軸
56‧‧‧第2傳達連桿
61‧‧‧操作桿
63‧‧‧連動連桿
64‧‧‧推壓臂
65‧‧‧連動插銷
71‧‧‧支撐構件
72‧‧‧連結管
73‧‧‧安裝片
74‧‧‧彈簧
a‧‧‧方向
b‧‧‧方向
c‧‧‧方向
d‧‧‧方向
e‧‧‧方向
f‧‧‧方向
F‧‧‧地板面
g‧‧‧方向
m‧‧‧方向
n‧‧‧方向
p‧‧‧方向
r‧‧‧方向
s‧‧‧方向
圖1是顯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輪椅的正面圖。
圖2是座部下降且制動機構已解除之狀態之輪椅的側面圖。
圖3是圖2所示之狀態之輪椅之制動機構的放大圖。
圖4是用以調整腳座的高度位置之高度調整機構的截面圖。
圖5是座部上升且制動機構已作動之狀態之輪椅的側面圖。
圖6是圖5所示之狀態之輪椅之制動機構的放大圖。
圖7是座部下降且制動機構已作動之狀態之輪椅的側面圖。
圖8是圖7所示之狀態之輪椅之制動機構的放大圖。
圖9是顯示設置於滑動連桿之卡合插銷在旋動連桿之錐面滑動的狀態之制動機構的放大圖。
圖10是顯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座部下降且制動已解除之狀態之輪椅的側面圖。
圖11是座部上升且制動已作動之狀態之輪椅的側面圖。
圖12是顯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座部上升且已制動之狀態之輪椅的側面圖。
圖13是座部下降且已制動之狀態之輪椅的側面圖。
圖14是座部下降後,強制地解除制動之狀態之輪椅的側面圖。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參照圖式就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加以說明。
(第1實施形態)
圖1至圖9是顯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圖1是輪椅1之正面圖,圖2則是側面圖。該輪椅1是包含有作為本體之車體2。該車體2是將形成為矩形框狀之一對側邊框架3藉由複數個橫管4依預定間隔平行地連結而構成之。
再者,前述車體2亦可構成為用橫管4代替一對側 邊框架3,並藉由連桿連結成可朝寬度方向折疊。也就是說,前述車體2亦可構成為可朝寬度方向扁平地折疊。
前述一對側邊框架3之前端之管體的下部設置有前輪6,且後端之管體的中途部設置有後輪7。前述前輪6與後輪7是作成接觸接地面、即地板面F。
再者,前述側邊框架3之前端之管體的下端是可朝水平方向旋轉地安裝有支撐臂8。而且,前述前輪6可旋轉地安裝於前述支撐臂8。藉此,前述輪椅1可藉由前述前輪6變換行進方向。
前述一對側邊框架3之後端之管體是朝向上方伸出,且其上端部是呈向後方彎曲。前述管體之彎曲部的端部是裝設有握柄9,供協助者操作前述輪椅1行進時用以握持。
再者,雖未圖示,但前述握柄9的附近設置有制動桿。而且協助者操作前述輪椅1時只需握持前述制動桿,即可對前述後輪7施以制動。
在朝前述一對側邊框架3之後端之上方伸出的一對管體之間,例如像是圖1中以鏈線所示,可裝卸地展開設置有構成背部之布料材質的帆布10。再者,亦可設置墊體代替帆布10。
在前述車體2之寬度方向之兩端部的上面,也就是在一對側邊框架3的各上端,分別設置有側面形狀呈L字狀的扶手11。也就是說,前述扶手11的其中一端是連結前述側邊框架3之前端之管體的上端,另一端則是連結前述側 邊框架3之後端之管體之往上方伸出的部分之中途部。
再者,若以同一管體一體形成前述側邊框架3之前端的管體及前述扶手11亦無妨。
如圖2所示,在一對側邊框架3之前端側,也就是在前述車體2之前面側,設置有腳用連桿機構,也就是第1連桿機構12。該第1連桿機構12具有:第1連桿13,是將其中一端樞接於前述側邊框架3之前端部之高度方向的中途部;及與前述第1連桿13相同長度的第2連桿14,是將其中一端樞接於比前述第1連桿13上方。
前述第1連桿13與第2連桿14之另一端,是與前述第1、第2連桿13、14之其中一端,以相同的間隔樞接於安裝在後述高度調整機構17之固定筒21的一對連結構件15a。也就是說,前述第1連桿13與第2連桿14是平行或幾乎平行地連結而成。
如圖1所示,腳座18透過前述高度調整機構17如同後述水平地分別設置在左右一對之各第1、第2連桿13、14。前述高度調整機構17是如圖4所示具有連結固定於前述第1、第2連桿13、14之固定筒21。該固定筒21是下端呈開放,且其內部可讓自其下端突出之可動筒22滑動地插入。於前述可動筒22插通有高度調整軸24,該高度調整軸24具有在下端螺合有鎖定螺帽23之公螺絲部24a。
下表面形成為斜面25a的推壓件25偏心地連結於前述高度調整軸24之頂端。前述可動筒22之上端是形成為角度與前述推壓件25之斜面25a對應之斜面22a。
鎖入前述鎖定螺帽23而使前述高度調整軸24往下方滑動時,前述推壓件25之斜面25a會壓接並滑動於前述可動筒22之斜面22a,且其外周面之一部分會壓接前述固定筒21之內周面。藉此,前述可動筒22會保持無法對前述固定筒21滑動。
若在鬆脫前述鎖定螺帽23的狀態下,使前述可動筒22對前述固定筒21滑動預定之突出長度,並在該位置鎖緊前述鎖定螺帽23,將使前述可動筒22以預定之長度從前述固定筒21之下端突出並固定。也就是說,前述高度調整機構17是可設定固定筒21及可動筒22所形成之垂直方向的長度尺寸。
支軸27是成水平且朝向前述車體2之前後方向的前方安裝於前述一對可動筒22自前述固定筒21之下端突出的外周面。設置於前述腳座18之寬度方向之一端部的容置部29可旋轉地安裝於該支軸27。藉此,前述腳座18是如圖1中以箭頭r所示,裝設成在前述車體2之寬度方向上旋轉。
也就是說,前述腳座18是如圖1所示可在水平之狀態及立起之狀態間旋動,且可保持於各自的狀態,前述水平之狀態是朝向前述車體2之寬度方向的內方倒伏之狀態;前述立起之狀態是朝向寬度方向的外方旋動而因此幾乎垂直地立起之狀態。
在前述一對腳座18的下表面貼附有作為止滑機構之藉由橡膠或樹脂等摩擦係數高的材料形成為板狀的止滑構件31。當使用者站起時,若如同後述體重加諸於放在 前述腳座18的腳,則前述第1連桿機構12藉由該重量而作動,且前述一對腳座18如圖5所示下降。
下降後的腳座18是設置於下表面之前述止滑構件31會壓接地板面F。也就是說,腳座18是以水平之狀態朝垂直方向下降,故設置有前述止滑構件31的下表面全體會碰到地板面F。
藉此,當使用者使腳座18下降並站起時,會阻止輪椅1對地板面F錯位移動。也就是說,當使用者從輪椅1站起時,可防止輪椅1錯位移動致使使用者的姿勢變得不穩定。
前述高度調整機構17是如圖5所示,比起垂直更像是下端略位於前方地傾斜安裝於前述第1、第2連桿14、15。因此,前述腳座18的下表面會形成為斜面18a,使得前述腳座18下降時,前述止滑構件31的下表面會全體碰到地板面F。
再者,前述止滑機構亦可為將前述腳座18的下表面做成例如凹凸面等提升摩擦係數的形狀,用以代替在前述腳座18的下表面貼附橡膠或樹脂等板狀之材料。
如圖2及圖3所示,矩形狀的座部32是藉由作為座用連桿機構之第2連桿機構33而可朝上下方向移動地設置在前述車體2之上面側。前述第2連桿機構33是具有第4連桿34,該第4連桿34之其中一端與前述第1連桿機構12之前述第2連桿14的其中一端樞接於相同的部位。該第4連桿34是與前述第2連桿14一體地旋動。
再者,前述第2連桿14與前述第4連桿34亦可不做成不同的個體,而是使前述第4連桿34在以預定之角度折曲的狀態下一體成形於前述第2連桿14的其中一端,並將該等的邊界部分樞接於前述側邊框架3之前端之管體。
前述第4連桿34的另一端是朝向前述車體2的後方伸出,且樞接於前述座部32之前端側的部分、亦即本實施形態中之前端部的側部。於前述座部32之後端側的側部樞接有第5連桿35之另一端,且該第5連桿35是其中一端樞接於比前述車體2之上面的前述第4連桿34還要後端側,且比前述第4連桿34的其中一端還高的位置。該第5連桿35是設定成長度與前述第4連桿34相同。
由於前述第4連桿34及第5連桿35是朝同方向旋動,故前述座部32是因應其旋動方向,如圖5所示以從前述車體2的上面朝向前方低緩地傾斜之狀態朝上升方向驅動,或是從上升狀態而如圖7所示變成水平並朝下降方向驅動。
再者,前述第1連桿機構12及第2連桿機構33是藉由加上外力而可使之作動。
在本實施形態中,前述座部32及腳座18的重量是設定成在載重(外力)未加於前述腳座18及前述座部32的狀態下,如圖2所示藉由第2連桿機構33使前述座部32下降至下降極限,並藉由前述第1連桿機構12使前述腳座18上升至上升極限。
因此,於圖2所顯示的狀態下,若在前述腳座18 加上載重,將如圖5所示可使前述腳座18往下降方向變位。
再者,亦可將前述第2連桿機構33之第4或第5連桿34、35的其中一者藉由氣彈簧或彈簧等賦與勢能機構而朝立起方向、也就是前述座部32上升的方向賦與勢能。
如此,當使用者坐上前述座部32時,該座部32會抵抗前述賦與勢能機構之勢能並下降,且前述腳座18會上升。而且,當使用者站起時,前述座部32是藉由前述賦與勢能機構之勢能而將使用者的臀部往上方推壓。因此,會輔助使用者站起。
前述後輪7是藉由制動機構41而阻止其旋轉,也就是可對其施以制動。前述制動機構41是如圖3所示,具有在前述車體2之前端側之上部其中一側沿前後方向垂下設置的平板狀的底部構件42。該底部構件42之下端部沿前後方向形成有引導長孔43。
滑動連桿44是可滑動地使設置在長邊方向之中途部的引導插銷45卡合而設置於前述引導長孔43。再者,雖未圖示,但前述引導插銷45是具有直徑比前述引導長孔43之寬度尺寸還大的頭部。藉此,前述引導插銷45不會自前述引導長孔43脫落。
於前述滑動連桿44之其中一端設置有卡合插銷46。在該卡合插銷46卡合有旋動連桿47的頂端部。該旋動連桿47的頂端部(另一端)是形成為錐狀之錐面47a。
在前述底部構件42之前端側設置有安裝構件48。前述旋動連桿47之基端部(其中一端)藉由支軸48a樞接於 該安裝構件48。也就是說,前述旋動連桿47與前述支軸48a是一體地形成,且前述支軸48a是可旋動地安裝於前述安裝構件48。
在前述安裝構件48之中途部可旋動地安裝有制動連桿49之基端(其中一端)。該制動連桿49之頂端部是面向前述後輪7之外周面,且其頂端(另一端)設置有制動構件51。
第1連動連桿52之其中一端一體地、也就是與前述支軸48a共同旋動地連結在樞接前述旋動連桿47之基端的前述支軸48a。第2連動連桿53之其中一端樞接在前述制動連桿49之中途部。前述第1連動連桿52的另一端與前述第2連動連桿53的另一端則是樞接的。
前述第1連動連桿52與前述第2連動連桿53在前述座部32位於下降位置時,是如圖3所示折曲成倒ㄟ字形;在前述座部32位於上升位置時,是如圖6所示幾乎呈直線形。
如同上述,將前述座部32連結到前述車體2的前述第4連桿34之其中一端,是比前述第5連桿35之其中一端樞接於前述車體2的較低的位置。
藉此,前述第4連桿34及前述第5連桿35是成為非平行狀態,故如圖5及圖6所示使前述座部32上升時,該座部32是朝向前方低緩地傾斜。
再者,前述第4連桿34及第5連桿35亦可設置成平行,使前述座部32在水平之狀態下上升。也就是說,亦可 將相同長度的前述第4連桿34及第5連桿35的其中一端與另一端,分別樞接於前述車體2與前述座部32相同高度的位置,使該等成為平行。
如此,使前述第4連桿34及第5連桿35旋動時,即可令前述座部32在水平之狀態下上下移動。
第1傳達連桿54的其中一端與前述第5連桿35的旋動支點相同,且與前述支軸55一體旋動地連結於前述第5連桿35之藉由支軸55樞接於前述車體2之端部。
前述第1傳達連桿54的另一端樞接有第2傳達連桿56的其中一端。前述第2傳達連桿56的另一端樞接於前述滑動連桿44的另一端。藉此,前述第1傳達連桿54及前述第2傳達連桿56構成如下的傳達機構:將前述座部32上升及下降時的前述第5連桿35之動作(旋動)傳達到前述滑動連桿44。
操作桿61之基端連結於將前述旋動連桿47之基端及前述第1連動連桿52之其中一端樞接於前述安裝構件48的支軸48a,而可與前述旋動連桿47一體地旋動。
藉此,前述操作桿61可在如圖2及圖3所示幾乎垂直地立起之狀態、及如圖5及圖6所示朝前述車體2的前方傾斜之狀態之間旋動。
如圖2所示,在前述腳座18上升且前述座部32位於下降位置,並且前述操作桿61幾乎垂直地立起之狀態下,如圖3中放大所示,前述第1連動連桿52及前述第2連動連桿53是折曲成倒ㄟ字形。在該狀態下,前述制動連桿49是旋 動到設置於其頂端部之制動構件51自前述後輪7之外周面離開的狀態。
如圖2所示,若自前述座部32已上升之狀態,坐在該座部32的使用者把腳放上前述腳座18並站起,則前述腳座18藉由使用者之載重而使前述第1連桿機構12作動並下降。
前述第1連桿機構12作動時,前述第2連桿機構33會與該作動連動。也就是說,如圖3所示處於倒伏狀態之前述第4連桿34,會與前述第1連桿機構12之前述第2連桿14的旋動連動,而如圖6所示朝立起之方向旋動,且前述第5連桿35會透過前述座部32連動該第4連桿34之旋動。藉此,前述座部32會如圖5及圖6所示,以朝向前方低緩地傾斜之狀態上升。
前述座部32上升且前述第5連桿35朝立起之方向旋動時,前述第1傳達連桿54與該旋動連動。也就是說,前述第1傳達連桿54是以前述支軸55為支點而與前述第5連桿35一體地朝圖3中以箭頭a所示之逆時針方向旋動。
前述第1傳達連桿54旋動時,其中一端連結於該第1傳達連桿54之前述第2傳達連桿56會朝前述第1傳達連桿54之旋動方向、也就是圖3中以箭頭b所示之方向移動。連結於前述第2傳達連桿56之前述滑動連桿44與該移動連動。
也就是說,設置於中途部的引導插銷45被導引至形成於前述底部構件42之引導長孔43,並且前述滑動連桿 44朝向前述車體2之後方滑動。圖6是顯示前述滑動連桿44已滑動的狀態。
前述滑動連桿44滑動時,則藉由設置於該滑動連桿44之其中一端之前述卡合插銷46與前述旋動連桿47之頂端部的卡合,前述旋動連桿47會以前述支軸48a為支點與該支軸48a一起朝圖3中以箭頭c所示之逆時針方向旋動。
藉此,目前為止如圖3所示折曲成倒ㄟ字形之前述第1連動連桿52及前述第2連動連桿53,以前述支軸48a為起點而如圖6所示幾乎成為直線形。其結果,中途部樞接於前述第2連動連桿53之其中一端的前述制動連桿49會如圖6中以箭頭d所示,以樞接於前述安裝構件48的基端為支點而朝逆時針方向旋動。
如圖6所示,當前述制動連桿49朝逆時針方向旋動時,設置於其頂端之前述制動構件51會壓接前述後輪7之外周面,故前述後輪7會保持無法旋轉。也就是說,當使用者把腳放上前述腳座18,並一邊使該腳座18下降一邊站起時,前述制動機構41之制動會自動地作動,故可防止使用者站立時車體2移動。
而且,若踩踏前述腳座18直到碰到地板面F,則設置於該腳座18之下表面之止滑構件31會壓接地板面F。也就是說,以水平的狀態朝垂直方向下降之前述腳座18,其下表面全體會均一且確實地碰到地板面F。
因此,即使因為設置於前述車體2之前輪6或後輪7而使前述車體2處於容易移動的狀態,當使用者站起時, 藉由壓接於地板面F之前述止滑構件31,限制前述車體2之移動,故藉其亦可讓使用者在穩定的狀態下站起。
另一方面,如圖2及圖3所示,在前述座部32已下降之狀態下,當使處於幾乎垂直地立起之狀態的前述操作桿61如圖8所示且如箭頭e所示朝前述車體2之前方、也就是朝逆時針方向旋動時,則如圖3所示幾乎折曲成倒ㄟ字形的前述第1連動連桿52及前述第2連動連桿53會旋動而幾乎成為直線形。
藉此,前述制動連桿49會被前述第2連動連桿53推壓而旋動,故設置於前述制動連桿49之頂端的前述制動構件51會壓接前述後輪7之外周面而施以制動。
也就是說,即使是處於使用者坐在前述座部32的狀態下,亦可使前述制動機構41作動而施以制動,防止輪椅1移動。
於使用者坐在前述座部32且施以制動之狀態下,坐在前述座部32的使用者若要解除對前述後輪7施以制動的狀態,則將前述操作桿61朝圖8中與箭頭e所示之方向相反的方向、也就是順時針方向旋動操作。
藉此,幾乎處於直線狀態之前述第1連動連桿52與前述第2連動連桿53會折曲成倒ㄟ字形,故可解除藉由前述制動連桿49施以制動的狀態。
又,如圖7與圖8所示在對前述後輪7施以制動之狀態下,坐在前述座部32的使用者若一邊使前述腳座18下降一邊站起,前述第2連桿機構33會作動且前述座部32會上 升。
藉此,前述第1連桿機構12與第2連桿機構33會作動,且前述滑動連桿44朝圖8中以箭頭f所示之方向滑動。
然而,前述旋動連桿47是事先朝逆時針方向旋動,而設置於前述滑動連桿44之其中一端的前述卡合插銷46與前述旋動連桿47的頂端部是處於分離的狀態。
因此,即使前述滑動連桿44沿著前述引導長孔43滑動,前述制動連桿49也不會旋動。也就是說,藉由前述制動構件51,依舊維持在施以制動的狀態。
如圖5及圖6所示,在前述座部32上升且對前述後輪7施以制動的狀態下,當使用者坐下並使前述座部32下降時,前述滑動連桿44是往圖6中以箭頭g所示之方向滑動。
然而這時,設置於前述滑動連桿44之頂端部的前述卡合插銷46不推壓前述旋動連桿47,故不會藉由前述滑動連桿44之滑動而使前述旋動連桿47旋動。
因此,在對前述後輪7施以制動之狀態下,即使使用者坐在已上升的前述座部32並使該座部32下降,施以前述後輪7的制動也不會自動地解除。
要在已使前述座部32下降之狀態下,解除前述後輪7之制動,則使朝前述車體2之前方側倒伏之前述操作桿61朝與圖8中以箭頭e所示之方向的反方向、也就是順時針方向、亦即立起的方向旋動。
藉此,目前為止都呈直線狀的前述第1連動連桿52及前述第2連動連桿53會如圖3所示折曲成倒ㄟ字形而可 使前述制動連桿49朝頂端之前述制動構件51從前述後輪7離開的方向旋動,故會解除前述後輪7之制動。
如此,根據上述構成之輪椅1,使用者若把腳放上前述腳座18,一邊使該腳座18下降一邊站起,則前述座部32會與前述腳座18之上升連動而上升。
前述座部32上升時,前述制動機構41會與該上升連動而作動,阻止前述輪椅1之後輪7的旋轉。也就是說,若使用者從輪椅1站起,就會自動地對前述後輪7施以制動。
因此,即便是如使用者抓住前述扶手11並從輪椅1站起後,例如為了讓身體穩定等,手部使力抓住輪椅1之前述扶手11等而給予輪椅1不經意之外力,前述輪椅1也不會移動,故使用者可以維持站立的姿勢穩定的狀態。
前述制動機構41是即使處於使用者坐在前述座部32的狀態下,也可以藉由操作前述操作桿61而使之作動。因此,例如使用者是在坐在前述座部32之狀態休息時,只要事先操作前述操作桿61來施以制動,便可防止前述輪椅1不經意地動起來。
如圖5及圖6所示,在前述座部32上升且對後輪7制動的狀態下,即使使用者坐下而使前述座部32下降,前述後輪7之制動也不會解除。
要在使用者坐著的狀態下解除前述後輪7之制動,則是如圖8所示,將處於倒伏在前述車體2之前方之狀態的前述操作桿61,如圖3所示以手動的方式使之旋動到幾乎成 為垂直之狀態。
藉此,前述制動連桿49會旋動而可解除前述後輪7之制動。也就是說,即使使用者坐上座部32,直到操作前述操作桿61為止,輪椅1都不會不經意地移動。
前述座部32是藉由前述高度調整機構17之前述可動筒22調整自前述固定筒21突出之長度,而可改變前述座部32之上升高度。若調高前述座部32之上升高度,則前述滑動連桿44的滑動距離會變大。
如圖9所示,即使前述滑動連桿44的滑動距離變大,前述旋動連桿47之下端部也是形成為錐面47a。因此,即使前述滑動連桿44的滑動距離變大,設置於該滑動連桿44之前述卡合插銷46也是沿著前述錐面47a滑動,故不會阻止前述座部32之上升。也就是說,可因應前述錐面47a之長度而加高前述座部32之上升高度。
(第2實施形態)
圖10與圖11是顯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輪椅1B。該實施形態是第1實施形態所顯示之第2連桿機構33的變形例。再者,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部分則附上相同的記號並省略其說明。
此實施形態之前述第2連桿機構33是藉由1個連動連桿63所構成,且該連動連桿63之其中一端以預定之傾斜角度連結固定於前述座部32之前端側之下表面。該連動連桿63之另一端,是一體地安裝於樞接在前述第1連桿機構12之前述車體2之前端側之上部的前述第2連桿14的其中一 端。也就是說,前述連動連桿63是與前述第2連桿14一體地旋動。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前述連動連桿63與前述第2連桿14是形成為分離的個體,但該等亦可為一體,也就是前述第2連桿14與前述連動連桿63可在折曲之狀態下連續而形成為一體,且該等之折曲之邊界部分樞接於前述側邊框架3之前端部。
推壓臂64之其中一端連結設置於前述第2連桿14與前述連動連桿63之樞接處,而可與前述連動連桿63一體地旋動。該推壓臂64之另一端是卡合於設置在前述滑動連桿44之頂端的連動插銷65。
在本第2實施形態中,前述滑動連桿44之長度是形成為比第1實施形態之前述滑動連桿44更長,以使前述推壓臂64之另一端卡合於前述連動插銷65。
再者,於第2實施形態之前述滑動連桿44是與前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依序設置有前述卡合插銷46及前述引導插銷45,其中前述卡合插銷46在比前述連動插銷65更後端側卡合於前述旋動連桿47之前端部,前述引導插銷45在比該卡合插銷46更後端側卡合於形成在前述底部構件42之引導長孔43。
根據如此構成之輪椅1B,如圖10所示於座部32倒伏且腳座18上升之狀態,當使用者坐上前述座部32,並將腳放上前述腳座18站起時,前述腳座18會下降,且前述座部32與該下降連動。
藉此,前述座部32是如圖11所示以前端側為支點而朝後方上升之方向旋動。也就是說,前述座部32是傾斜地旋動上升。
當前述座部32旋動上升時,前述推壓臂64以其中一端為支點而另一端朝後方旋動,且在該另一端也就是前端部,推壓設置於前述滑動連桿44之頂端部之前述連動插銷65。
藉此,前述滑動連桿44會如圖11所示朝後方滑動,因此藉由設置於前述滑動連桿44之中途部之卡合插銷46,可使前述旋動連桿47旋動。
當前述旋動連桿47旋動時,目前為止折曲成倒ㄟ字形之第1連動連桿52與第2連動連桿53幾乎成為直線形,且前述制動連桿49會旋動。若前述制動連桿49旋動,設置於其頂端部之制動構件51會壓接於前述後輪7。
也就是說,當使用者使前述腳座18下降並從前述座部32站起時,會自動地對前述後輪7施以制動。
當使用者坐上如圖11所示之已旋動上升的前述座部32時,前述座部32是與構成前述第2連桿機構33之前述連動連桿63一同朝倒伏方向旋動。此時,前述第2連桿機構33會與前述座部32之旋動連動而使前述腳座18上升。
然而,前述制動連桿49並不與前述座部32之上升及前述腳座18之上升連動,故前述後輪7仍是處於制動的狀態。也就是說,使用者如果只是單純坐上制動的輪椅1B,前述後輪7的制動狀態並不會被解除。因此,即使使用者坐 上輪椅1B,該輪椅1B也不會不經意地移動。
坐上前述座部32的使用者若欲解除前述後輪7之制動,須將如圖11所示處於朝前方倒伏之狀態的前述操作桿61,往後方旋動至如圖10所示幾乎呈垂直為止。
藉此,可使前述制動連桿49朝前述制動構件51從後輪7離開的方向旋動,故可解除前述後輪7之制動。
此時,前述旋動連桿47會與前述操作桿61共同旋動,故前述滑動連桿44會朝前述車體2的前方方向滑動,且其頂端會抵接於前述推壓臂64的頂端。也就是說,成為回到如圖10所示之狀態。
如此,即使是在第2實施形態之輪椅1B,亦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當使用者坐上上升狀態之前述座部32,並使該座部32下降之際,是處於後輪7制動的狀態,為了解除該狀態,必須操作前述操作桿61。
因此,藉由使用者坐下,可防止前述輪椅1B不經意地移動。而且,使用者使前述腳座18下降並且讓座部32上升後,從前述座部32站起時,自動地對前述後輪7施以制動。因此,即使使用者抓住前述車體2並站起,前述車體2也不會不經意地移動。
(第3實施形態)
圖12至圖14是顯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該第3實施形態之輪椅1C是第1實施形態所顯示之輪椅1的變形例。再者,於第3實施形態,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部分則附上相同的記號並省略其說明。
在第1實施形態中是作成將腳座18設置為可於車體2之前端側朝上下方向移動,但在第3實施形態中,是作成腳座18A不設置為可於車體2之前端側朝上下方向移動,而是固定地設置於前述車體2。
亦即,將管材彎曲形成倒L字形之一對支撐構件71(僅圖示其中一者)朝向前方突出地設置於前述車體2之一對側邊框架3之前端。而且,前述支撐構件71之下端安裝有前述腳座18A。
前述腳座18A的上面設置有連結管72,該連結管72插入固定於前述支撐構件71之下端。再者,藉由調整前述連結管72對前述支撐構件71之插入長度,可改變前述腳座18之安裝高度。
前述腳座18A是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在對前述車體2之寬度方向水平地倒伏之狀態下使用,不使用時則使之朝前述車體2之寬度方向之外方旋動,並可保持在幾乎垂直地立起之狀態。
設置於前述車體2之上面側之前述座部32,是設置成藉由作為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之構成之座用連桿機構的第2連桿機構33而可上下移動。也就是說,前述座部32是藉由前述第2連桿機構33,而可在如圖12所示之朝向前方低緩地傾斜且上升之狀態、與如圖13所示之水平狀態且下降的狀態之間上下移動。
前述側邊框架3之後端側之前述座部32的下面側之部分設置有安裝片73,該安裝片73與前述第2連桿機構33 的前述第1傳達連桿54之間架設有作為賦與勢能機構之彈簧74。前述第1傳達連桿54是藉由前述彈簧74被賦與朝如圖12中以箭頭m所示之逆時針方向的彈性勢能。
再者,作為賦與勢能機構不限於前述彈簧74,亦可為例如氣彈簧等,重要的是只要可賦與前述第2連桿機構33朝前述座部32上升之方向的彈性勢能即可。
當前述第1傳達連桿54藉由前述彈簧74朝以箭頭m所示之方向賦與勢能時,藉由該勢能,前述第1傳達連桿54是如圖12所示,以與前述第5連桿35一體地連結之其中一端為支點,朝以箭頭m所示之逆時針方向旋動,故前述第5連桿35會與該旋動連動而朝同圖中以n所示之逆時針方向,也就是立起之方向旋動上升。
前述第5連桿35若旋動上升,前述座部32會與該動作連動,並且前述第4連桿34會連動該座部32之動作而旋動上升。
藉此,前述座部32藉由前述彈簧74之勢能而如圖12所示在朝向前方低緩地傾斜且上升之狀態下有彈性地,也就是抵抗前述彈簧74之勢能而在可下降之狀態下上升地保持。
也就是說,於使用者之載重等以外的外力未施加在前述座部32之狀態下,前述座部32是藉由前述彈簧74之勢能而有彈性地被保持在上升位置。
前述第1傳達連桿54藉由前述彈簧74而朝箭頭m之方向旋動時,該前述第1傳達連桿54是透過前述第2傳達 連桿56而使前述滑動連桿44從如圖13所示之狀態,朝圖12中以箭頭p所示之方向滑動。
藉此,藉由設置於前述滑動連桿44之前述卡合插銷46,前述旋動連桿47會朝圖12中以箭頭s所示之逆時針方向旋動。前述旋動連桿47若朝以箭頭s所示之方向旋動,前述第1連動連桿52會與該旋動連動而旋動,故目前為止如圖13所示折曲成倒ㄟ字形之前述第1連動連桿52與前述第2連動連桿53會如圖12所示幾乎變成直線形。
藉此,中途部樞接在前述第2連動連桿53之其中一端的前述制動連桿49會以其中一端為支點而旋動,且設置於另一端也就是頂端部的制動構件51會壓接於後輪7之外周面。也就是說,會對前述後輪7施以制動。
根據如此構成之輪椅1C,如圖12所示當使用者未坐上前述座部32時,藉由前述彈簧74之勢能,前述第2連桿機構33之前述第4連桿34與第5連桿35會朝立起之方向旋動。藉此,前述座部32在朝向前方低緩地傾斜之狀態下上升。
當使用者坐上如圖12所示處於上升狀態之前述座部32時,前述座部32會因為使用者之體重而抵抗前述彈簧74之勢能而使前述第2連桿機構33之前述第4連桿34與第5連桿35朝倒伏方向旋動並下降。圖13是顯示前述座部32下降之狀態。
前述座部32下降時,前述第1傳達連桿54會與前述第5連桿35一體地朝順時針方向旋動,故前述滑動連桿44 是朝與圖12中以箭頭p所示之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動。
此時,由於設置於前述滑動連桿44之滑動方向之頂端部的前述卡合插銷46並未卡合於前述旋動連桿47,故該旋動連桿47不會朝前述滑動連桿44之滑動方向旋動。也就是說,設置於前述旋動連桿47之頂端部的前述制動構件51是壓接於後輪7之外周面,並維持對前述後輪7施以制動之狀態。
若使用者坐上座部32後,使前述輪椅1C行進時,將如圖13所示處於朝向前述車體2之前方傾斜之狀態的前述操作桿61,如圖14所示朝後方立起之方向旋動。
藉此,目前為止如圖13所示幾乎處於直線形之第1連動連桿52與第2連動連桿53,會如圖14所示幾乎折曲成倒ㄟ字形,並使設置於前述制動連桿49之頂端的制動構件51朝從離開後輪7的方向旋動。也就是說,後輪7之制動會解除,故使用者可使輪椅1C行進。
亦即,根據上述構成之輪椅1C,藉由前述彈簧74而賦與將前述座部32可上下移動地安裝在車體2之上面側的前述第2連桿機構33勢能,並藉由該勢能使前述座部32有彈性地保持在上升位置。
而且,當前述座部32處於上升位置時,是令設置於前述制動連桿49之前述制動構件51為壓接於後輪7而處於制動之狀態,在該狀態下即使使用者坐上前述座部32而使該座部32下降,對前述後輪7之制動亦不會解除。
因此,使用者坐上座部32時,由於已對前述後輪 7施以制動,輪椅1C不會不經意地移動,故使用者可在穩定之狀態下坐上前述座部32。
即使使用者坐在前述座部32上,前述後輪7亦是如圖13所示處於制動的狀態。而且,使用者坐上前述座部32之後,若要解除前述後輪7之制動,必須將前述操作桿61朝自己這一側拉近,而如圖14所示使之往立起之方向旋動。
也就是說,使用者若坐上前述座部32,且未解除操作前述後輪7之制動,則輪椅1C不會移動,故藉此亦可確實地防止輪椅1C不經意地移動。
而且,根據第3實施形態,即使不像第1實施形態一樣構成為使前述腳座18藉由前述第1連桿機構12而上下移動,當使用者從前述座部32站起時,藉由前述彈簧74賦與朝上升方向的彈性勢能之前述第2連桿機構33亦可作動而自動地對前述後輪7施以制動,故比起第1實施形態,有時亦可簡化用以對前述後輪7施以制動之構成。
由於前述座部32是藉由前述彈簧74而賦與朝上升方向的勢能,故當坐在前述座部32的使用者站起時,前述座部32是藉由前述彈簧74之復原力而將使用者之臀部往上方推起。因此,使用者有時可比較容易地從座部站起。
1‧‧‧輪椅
2‧‧‧車體
3‧‧‧側邊框架
6‧‧‧前輪
7‧‧‧後輪
8‧‧‧支撐臂
11‧‧‧扶手
12‧‧‧第1連桿機構(腳用連桿機構)
13‧‧‧第1連桿
14‧‧‧第2連桿
15a‧‧‧連結構件
17‧‧‧高度調整機構
18‧‧‧腳座
21‧‧‧固定筒
22‧‧‧可動筒
29‧‧‧容置部
31‧‧‧止滑構件
32‧‧‧座部
33‧‧‧第2連桿機構(座用連桿機構)
34‧‧‧第4連桿
35‧‧‧第5連桿
41‧‧‧制動機構
42‧‧‧底部構件
43‧‧‧引導長孔
44‧‧‧滑動連桿
45‧‧‧引導插銷
46‧‧‧卡合插銷
47‧‧‧旋動連桿
48a‧‧‧支軸
49‧‧‧制動連桿
51‧‧‧制動構件
54‧‧‧第1傳達連桿
61‧‧‧操作桿
F‧‧‧地板面

Claims (11)

  1. 一種輪椅,其特徵在於包含有:本體;車輪,可旋轉地設置於該本體;座部,配置於前述本體之上面側;座用連桿機構,在前述本體之上面側於上升位置與下降位置之間可上下移動地支撐該座部;及制動機構,當前述座部從前述下降位置上升至前述上升位置時,與前述座用連桿機構連動而阻止前述車輪之旋轉。
  2. 如請求項1之輪椅,其中前述制動機構具有操作桿,該操作桿是在前述座部下降且對前述車輪施以制動之狀態下,以手動使施加於前述車輪之制動作動而強制地解除制動。
  3. 如請求項1之輪椅,其構成為:在前述本體之前面側設置有腳座,該腳座是藉由腳用連桿機構在上升位置與接地位置之間朝上下方向驅動,且當前述腳座朝接地方向下降時,前述座用連桿機構與前述腳用連桿機構連動,使前述座部從下降位置往上升方向驅動。
  4. 如請求項3之輪椅,其中前述腳座是構造成藉由前述腳用連桿機構朝上下方向驅動時,該腳座之下表面全體會接地。
  5. 如請求項3之輪椅,其中前述腳用連桿機構中設置有高度調整機構,可使前述腳座朝上下方向調整高度。
  6. 如請求項4之輪椅,其中前述腳座的下表面設置有接地時觸及地板面之止滑機構。
  7. 如請求項3之輪椅,其中前述腳用連桿機構是藉由下述而構成:第1連桿,其中一端樞接於前述本體之前面側;第2連桿,其中一端樞接於前述本體之前面側之高於前述第1連桿之其中一端的位置;及構成前述高度調整機構的構件,是樞接前述第1連桿與前述第2連桿之另一端,前述座用連桿機構則是藉由下述而構成:第4連桿,其中一端連結前述第2連桿之其中一端,並與該第2連桿之旋動連動,且另一端樞接於前述座部之前端側;及第5連桿,其中一端樞接成較前述第4連桿更接近前述本體之上面的後方,且另一端樞接於前述座部之後端側,當前述第4連桿與前述腳用連桿機構之前述第2連桿連動而旋動時,與前述第4連桿一同旋動而使前述座部上升。
  8. 如請求項2之輪椅,其構成為前述腳用連桿機構是使前述腳座一邊往接近前述本體之前面的方向移動一邊從上升位置下降到接地位置,且前述座用連桿機構是使前述座部一邊往前述本 體之前方移動一邊上升。
  9. 如請求項3之輪椅,其中前述制動機構是具有:滑動連桿,其中一端具有卡止構件,並設置成可沿前述本體之前後方向滑動;旋動連桿,其中一端可旋動地設置於前述本體,另一端卡合於設置在前述滑動連桿之其中一端的前述卡止構件,而可與前述滑動連桿之滑動連動而旋動;制動連桿,其中一端可旋動地設置於前述本體,另一端設置有推壓前述車輪以阻止該車輪之旋轉之制動構件;第1連動連桿,其中一端一體地設置於前述旋動連桿之成為旋動支點的一端;第2連動連桿,其中一端樞接於前述制動連桿之中途部且另一端樞接於前述第1連動連桿之另一端,並將前述旋動連桿之旋動透過前述第1連動連桿傳達至前述制動連桿;及傳達機構,當前述座部從下降位置上升且前述座用連桿機構作動時,將該座用連桿機構之動作透過前述滑動連桿、前述旋動連桿、前述第1、第2連動連桿傳達至前述制動連桿,使該制動連桿旋動而讓前述制動構件壓接前述車輪。
  10. 如請求項1之輪椅,其包含有賦與勢能機構,前述賦與勢能機構賦與前述座用連桿機構朝使前述座部上升之方向的彈性勢能。
  11. 如請求項10之輪椅,其中前述賦與勢能機構是在施加於前述座部之載重被去除時,使前述座用連桿機構作動而讓前述座部上升。
TW105120822A 2016-06-30 2016-06-30 輪椅 TWI6088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20822A TWI608834B (zh) 2016-06-30 2016-06-30 輪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20822A TWI608834B (zh) 2016-06-30 2016-06-30 輪椅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08834B true TWI608834B (zh) 2017-12-21
TW201800074A TW201800074A (zh) 2018-01-01

Family

ID=61230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0822A TWI608834B (zh) 2016-06-30 2016-06-30 輪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0883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84441B (zh) * 2018-11-15 2020-02-11 龍華科技大學 自動輔助站坐方便輪椅結構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66282B (en) * 1997-02-10 1999-08-11 Hill Rom Co Inc Ambulatory care chair
US20080133089A1 (en) * 2006-11-30 2008-06-05 Ahmad Bayomy Height-Adjusting Wheelchair
TW201121529A (en) * 2009-12-16 2011-07-01 Echigo Industry Co Ltd Wheel chair facilitating getting on and off
TW201223515A (en) * 2010-11-24 2012-06-16 France Bed Co Wheelchair with brake
US8876138B2 (en) * 2012-12-13 2014-11-04 Francis Wilde Height adjustable wheelchair seat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66282B (en) * 1997-02-10 1999-08-11 Hill Rom Co Inc Ambulatory care chair
US20080133089A1 (en) * 2006-11-30 2008-06-05 Ahmad Bayomy Height-Adjusting Wheelchair
TW201121529A (en) * 2009-12-16 2011-07-01 Echigo Industry Co Ltd Wheel chair facilitating getting on and off
TW201223515A (en) * 2010-11-24 2012-06-16 France Bed Co Wheelchair with brake
CN102652008B (zh) * 2010-11-24 2014-12-03 法兰西床株式会社 带有制动器的轮椅
US8876138B2 (en) * 2012-12-13 2014-11-04 Francis Wilde Height adjustable wheelchair seat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84441B (zh) * 2018-11-15 2020-02-11 龍華科技大學 自動輔助站坐方便輪椅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0074A (zh) 2018-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6121158A1 (ja) 車椅子
US8307473B1 (en) Patient transfer device
US9027948B2 (en) Brake-equipped wheelchair
US4929022A (en) Chair having lift apparatus
US6644675B2 (en) Stair chair
JP2003521952A (ja) 好気性付属装置を有する車椅子
US9962303B1 (en) Combination wheelchair-walker device
CN106029033B (zh) 轮椅
WO2013183044A1 (en) Devices for enabling movement of a wheelchair on stairs and a wheelchair including the devices
US8177248B2 (en) Wheelchair with manual lift and methods of using same
TWI608834B (zh) 輪椅
GB2133979A (en) Wheelchair tipping apparatus
JP5048311B2 (ja) 車椅子
JP4730859B1 (ja) 車椅子
WO2020137166A1 (ja) 移乗装置
EP1532954B1 (en) Device for handicapped people mobility
JP6263496B2 (ja) 椅子
JP6263497B2 (ja) 車椅子
DK2893912T3 (en) MEDICAL Wheelchair with LED foot rest
JP4567610B2 (ja) 車いす
JP3111185B1 (ja) 操作レバー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利用する軽車両
US20120056404A1 (en) Manual wheelchair lift and methods of using same
JP4319509B2 (ja) 車椅子
JP2002306552A (ja) 歩行器
JP6982905B1 (ja) 階段昇降用車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