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04166B - 綠能建築構造 - Google Patents

綠能建築構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04166B
TWI604166B TW105130444A TW105130444A TWI604166B TW I604166 B TWI604166 B TW I604166B TW 105130444 A TW105130444 A TW 105130444A TW 105130444 A TW105130444 A TW 105130444A TW I604166 B TWI604166 B TW I60416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
green energy
outdoor
building
ga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04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12224A (zh
Inventor
劉志鵬
Original Assignee
劉志鵬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劉志鵬 filed Critical 劉志鵬
Priority to TW1051304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04166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41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4166B/zh
Publication of TW2018122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2224A/zh

Links

Description

綠能建築構造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建築構造,特別是一種能節能省碳的綠能建築構造。
傳統的建築構造,使用者在屋內使用分離式空調裝置時,僅可進行室內空氣的循環,因此,室內的二氧化碳濃度容易隨時間逐漸增加,進而造成室內人員的不適。另外,傳統建築中的室內機是直接對整體室內空間進行降溫,因此,需要耗費相對較多的能源,進行室內空間的降溫(或升溫)。緣此,本發明人乃潛心研究並配合學理的運用,而提出一種設計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問題的本發明。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綠能建築構造,用以解決傳統建築無法有效進行室內外空氣循環,以及需要耗費相對較多的能源進行室內空間的降溫(或升溫)的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綠能建築構造,其蓋設於一建築土地,綠能建築構造包含:數個樓板構造、數個牆面構造、一輔助構造及一連通構造。數個樓板構造鄰近於建築土地的樓板構造與建築土地之間形成有一綠能氣室。數個牆面構造與該些樓板構造共同形成一主建築構造,主建築構造區隔出至少一室內空間;至少一牆面構造鄰近於建築土地處具有一進氣孔,進氣孔能使室外空間的空氣進入室內空間;至少一牆面構造遠離建築土地處具有一排氣孔,排氣孔能使室內空間中的氣體排出至室外。 輔助構造能將室內空間區隔出一空調氣室,輔助構造更包含有至少一調節氣體排風口,空調氣室能通過調節氣體排風口與室內空間相連通,空調氣室用以設置一分離式空調裝置的室內機。連通構造能使綠能氣室及空調氣室彼此連通,而綠能氣室中的一室外氣體能通過連通構造流通至空調氣室中,連通構造與綠能氣室相連通的通口定義為一室外氣體進入口,連通構造與空調氣室相連通的通口定義為一室外氣體排出口。其中,分離式空調裝置的室內機能排出一空調氣體,且空調氣體能與由室外氣體排出口所排出的室外氣體混合為一調節氣體,而室內調節氣體能由調節氣體排風口排出至室內空間。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可以用相對較低的耗能使室內空間達到降溫(或升溫)的效果,且可使室內空間的氣體能與室外空間的氣體進行交換,而達到室內外空氣循環的效果,藉此,可讓居住者有更健康的居住環境。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發明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明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並非用來對本發明加以限制者。
1、2、3‧‧‧綠能建築構造
10‧‧‧樓板構造
10a‧‧‧地板
10b‧‧‧天花板
101‧‧‧維修孔
11‧‧‧牆面構造
111‧‧‧進氣孔
112‧‧‧排氣孔
20‧‧‧輔助構造
201‧‧‧調節氣體排風口
21‧‧‧隔板構造
21a‧‧‧室外氣體區
21b‧‧‧空調氣體區
30‧‧‧連通構造
301‧‧‧室外氣體進入口
302‧‧‧室外氣體排出口
40‧‧‧分離式空調裝置
41‧‧‧室內機
42‧‧‧室外機
50‧‧‧風扇單元
60‧‧‧防護單元
70‧‧‧空氣濾淨單元
80‧‧‧送風管
90‧‧‧氣體導引管
AC1‧‧‧綠能氣室
AC2‧‧‧空調氣室
B‧‧‧地基構造
B1‧‧‧基樁
B2‧‧‧連接構造
B21‧‧‧氣室槽
B22‧‧‧室外空氣進氣孔
B3‧‧‧隔震器
C‧‧‧吸濕件(木炭)
L‧‧‧建築土地
M‧‧‧主建築構造
R‧‧‧碎石
S‧‧‧控制系統
S1‧‧‧控制裝置
S2‧‧‧偵測裝置
S21‧‧‧溫溼度偵測單元
S22‧‧‧空氣品質偵測單元
SP‧‧‧室內空間
SP1‧‧‧房間空間
SP2‧‧‧夾層空間
W1‧‧‧輕質阻熱件
W2‧‧‧鋼架水泥漿板
W21‧‧‧熔接網線網
W22‧‧‧鍍鋅鋼條
圖1為本發明的綠能建築構造的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綠能建築構造的第一實施例的地基構造的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綠能建築構造的第一實施例的牆面構造、樓板構造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綠能建築構造的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綠能建築構造的第三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的綠能建築構造的控制系統的方塊示意圖。
〔第一實施例〕
請參閱圖1至圖3其為本發明的綠能建築構造的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如圖所示,綠能建築構造1蓋設於一建築土地L上。綠能建築構造1包含有數個樓板構造10、數個牆面構造11、一輔助構造20及一連通構造30。數個樓板構造10及數個牆面構造11彼此相互連接固定,而形成為一主建築構造M,該主建築構造M據以區隔出一室內空間SP。於實際應用中,樓板構造10及牆面構造11的數量可依需求加以變化,圖中僅為其中一示範態樣,不以此為限。
最底層的樓板構造10(一樓的樓板)與建築土地L之間形成有一綠能氣室AC1。輔助構造20能將室內空間SP區隔出一空調氣室AC2,輔助構造20更包含有至少一調節氣體排風口201,該空調氣室AC2通過調節氣體排風口201與室內空間SP相連通。於實際應用中,空調氣室AC2可以是由輔助構造20本身所形成,或者空調氣室AC2可以是由輔助構造20與其中一樓板構造10或牆面構造11共同形成,於此不加以限制。
樓板構造10的兩個彼此相反的寬側面分別定義為一地板10a及一天花板10b。牆面構造11設置有一進氣孔111及一排氣孔112,進氣孔111可以是相對鄰近於樓板構造10的地板10a設置,而排氣孔112則可以是相對遠離樓板構造10的地板10a設置,藉此,能使室內氣體及室外空氣分別通過排氣孔112及進氣孔111,進行交換作業,從而可有效地對室內氣體進行更換。較佳地,排氣孔112(或進氣孔111)可以是設置有一風扇單元50,用以輔助排出室內空間SP中的氣體,或者是將室外空氣導入室內空間SP中,據以能加速室內空間SP的氣體與室外空氣進行交換的速度。在具體實施中,牆面構造11可以是於進氣孔111及排氣孔112相反於室內空間SP的一側,設置有防護單元60,據以防止蚊蟲由進氣孔 111及排氣孔112進入至室內空間SP。在更好的應用中,更可以是透過各式的偵測裝置,以選擇性地控制風扇單元50的啟閉,據以自動地進行室內與室外空氣的交換作業;舉例來說,室內空間SP中可以是置放有二氧化碳偵測裝置,而當室內空間SP的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時,排氣孔112的風扇單元50將被啟動,以將室內空氣相外排出。
連通構造30連通於綠能氣室AC1與空調氣室AC2,而綠能氣室AC1及空調氣室AC2中的氣體能透過連通構造30而相互流通;其中,連通構造30與綠能氣室AC1相連接的通口定義為一室外氣體進入口301,連通構造30與空調氣室AC2相連接的通口則定義為一室外氣體排出口302。在實際應用中,連通構造30可以是設置有控制流體流動方向的相關組件(例如風扇),以使連通構造30中的氣體,能由室外氣體進入口301向室外氣體排出口302方向移動;當然,位於連通構造30中的氣體流向,亦可以是藉由空調氣室AC2與綠能氣室AC1之間的氣體壓力關係來控制。
空調氣室AC2內設置有一分離式空調裝置的室內機41,而室內機41所排出的一空調氣體,能據以與由室外氣體排出口302所排出的室外氣體相互混合成為一調節氣體,而調節氣體則能通過調節氣體排風口201排出至室內空間SP中。藉此,位於室內空間SP中的人員可以呼吸到混合有綠能氣室AC1中的氣體,而原本室內空間SP中的氣體,則可透過排風孔112排出至室外,從而可有效解決傳統空調僅進行室內空氣循環,而讓室內人員在長時間狀況下,容易因為二氧化碳濃度相對較高,而產生身體不適的問題。具體來說,本發明的綠能建築構造1與傳統的建築,在相同坪數、相同人數、開啟室內機的情況下,傳統建築的室內空間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大約在1500-3000ppm,而本發明的綠能建築構造1的室內空間SP的二氧化碳濃度則大約在600-1000ppm;是以,本發明的綠能建築構造1能有效地降低室內二氧化碳的濃度。
在實際應用中,綠能氣室AC1中可以是鋪設有碎石R及吸濕件(例如木炭)C,藉此可透過碎石R以調節綠能氣室AC1的溫度,而透過吸濕件C能調節綠能氣室AC1的溼度,從而使室外氣體排出口302能排出相對較為乾燥的氣體至空調氣室AC2中;特別說明的是,台灣的氣候潮濕,因此,透過吸濕件調節綠能氣室AC1的溼度,可有效避免室內人員吸到相對潮濕的空氣而造成健康問題。另外,綠能氣室AC1中鄰近室外氣體進入口301處可以是設置有一空氣濾淨單元70,藉此,可淨化進入連通構造30中的室外氣體,以使室外氣體排出口302能排出相對乾淨的氣體;相對地,最底層的樓板構造10鄰近於室外氣體進入口301處可以是對應具有一維修孔101,如此,使用者則可透過維修孔101對空氣濾淨單元70進行相關維修作業。其中,所述空氣濾淨單元70例如可以是任何可淨化空氣的裝置或是構件,例如空氣濾淨器或活性炭棉等;空氣濾淨單元70的設置位置亦可依據需求加以變化,例如可以是鄰近於連通構造30的室外氣體進入口301設置,亦可以是直接設置於連通構造30中,於此不加以限制。
本發明的綠能建築構造1是能將綠能氣室AC1中的空氣導引至空調氣室AC2中,而使室內空間SP的空氣能據以與綠能氣室AC1中的空氣進行交換,因此,室內空間SP中的有害氣體(例如甲醛等),亦可被排出至室外;相反地,傳統建築在室內機運行的狀況下,僅是進行室內循環,而無法有效地將室內有害氣體排出。
在其他的實施態樣中,輔助構造20中更可以是設置有數個隔板構造21,該些隔板構造21能據以將空調氣室AC2區隔為一室外氣體區21a及一空調氣體區21b,所述室外氣體排出口302及室內機41的吸氣孔(圖未示)可以是對應位於室外氣體區21a,而調節氣體排風口201及室內機41的排風孔(圖未示)則可以是對應位於空調氣體區21b,藉此,可使由室外氣體進入口301進入的室外氣體,透過室內機過濾及冷卻(或加熱)後,直接轉換為所述調節氣 體;當然,在實際應用中,室外氣體區21a及空調氣體區21b的部分可以是有相互連通,而兩區域並非完全相互隔離。另外,透過該些隔板構造21的設置,更可有效調整空調氣室AC2中的氣體壓力,以使連通構造30中的氣體,能由室外氣體進入口301向室外氣體排出口302方向流動。在實際應用中,空調氣室AC2可以是透過數個送風管,將調節氣體傳送至屋內的各個房間中,且為了使室外氣體區21a及空調氣體區21b的壓力能夠均衡,可以是透過室內機41的安裝數量,以及各送風管位於空調氣室AC2的配置位置,來達到室外氣體區21a及空調氣體區21b的壓力均衡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輔助構造20可以是包含有數個隔熱板材件(例如高密度保麗龍板),藉此可有效避免室內空間SP的熱能(或者空調氣室AC2的熱能)傳導至空調氣室AC2(室內空間SP)中,而造成室內機41需耗費大量的能量進行降溫(升溫)作業。如圖2所示,各牆面構造11及各樓板構造10可以是包含有一輕質阻熱件W1,該輕質阻熱件W1的兩側分別固定設置有一鋼架水泥漿板W2,該鋼架水泥漿板W2中的部分鋼架構造穿設於該輕質阻熱件W1中,藉此,可有效避免室外空間的熱能傳導至室內空間SP中,且同時亦可避免室內空間SP中的熱能散失至室外空間。較佳地,所述輕質阻熱件W1可以是聚苯乙烯泡沫(polystyrene EPS)板;鋼架水泥漿板W2可以是由鋼架構造與混凝土所構成,所述鋼架構造可以是包含有熔接網線網W21(wiremesah)及鍍鋅鋼條W22,鍍鋅鋼條W22與熔接網線網W21相互連接,且鍍鋅鋼條W22可以是以斜角交叉(diagonaltruss)方式穿射所述輕質阻熱件W1,如此可使各牆面構造11及各樓板構造10可以達到隔熱(Ui值為傳統建材的11%)、耐震、防火、隔音好及韌性強度佳(為一般磚牆的58倍)的功效。特別說明的是,在更好的應用中,裝設於各牆面構造11的窗戶,皆可以是包含有具有隔熱材質的窗框及隔熱窗簾,藉此,可有效 地將穿過玻璃所傳遞的熱輻射進入屋內,從而使得屋內溫度提升;相對地,隔熱窗框及隔熱窗簾亦可防止屋內熱能向外散失。
進一步來說,傳統的室內機是直接設置於室內空間SP中,而室內機需要對整個室內空間進行降溫(升溫)作業,因此,傳統的室內機需要耗費相對較多的能量;而本發明的綠能建築構造1,是將室內機41是設置於空調氣室AC2中,並於空調氣室AC2中導入有綠能氣室AC1中相對低溫(高溫)的室外氣體(綠能氣室AC1於夏季時的均溫是相對於室外低5℃;於冬季時綠能氣室AC1的均溫則是相對高於室外),再配合所述輕質阻熱件W1的設置、進氣孔111、排氣孔112及風扇單元50的設置,如此,室內機41可在相對較低耗能的情況下,使室內空間SP的溫度下降(上升);是以,本發明的綠能建築構造1可有效地達到節能省碳的功效。另外,本發明的綠能建築構造1更可有效地避免各樓板構造10發生反潮的現象。
請參閱圖3,其為本發明的綠能建築構造的地基構造B的示意圖。如圖所示,地基構造B包含有數個基樁B1、一連接構造B2及數個隔震器B3,該些基樁B1的一端呈尖錐狀而固定插設於該建築土地L(如圖1所示),該些基樁B1的另一端與該連接構造B2相連接,該連接構造B2相反於與該些基樁B1連接的一側固定設置有該些隔震器B3,該些隔震器B3的設置位置對應於該些基樁B1的設置位置,且該些隔震器B3與該主建築構造M相互連接設置;如此,可使整體建築有效地達到防震的功效;另外,配合前述由輕質阻熱件W1及鋼架水泥漿板W2的牆面構造11及樓板構造10設計,可有效地減輕整體建築的重量,從而更可提升整體建築的耐震能力。在其他應用中,該些隔震器B3的設置位置,可以是依據需求加以變化,不侷限設置於與該些基樁B1相對應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該些連接構造B2能據以環繞建築土地,而形 成數個氣室槽B21,該些氣室槽B21可以是彼此相互連通,而主建築構造M(如圖1所示)設置於地基構造B上時,最底層的樓板構造10(如圖1所示),將可對應與連接構造B2的該些氣室槽B21共同形成所述綠能氣室AC1。另外,連接構造B2可以是包含有至少一室外空氣進氣孔B22,而該室外空間的空氣能據以通過該室外空氣進氣孔B22進入該些氣室槽B21中。在實際實施中,可以是先將數個基樁B1固定於建築土地L中,而後利用模板工法於該些基樁B1上利用混凝土製成連接構造B2,最後在將各個隔震器B3對應於該些基樁B1設置於連接構造B2上,且於各個氣室槽B21中鋪設吸濕件(木炭)C及碎石R。
如下表所示,其為本發明的綠能建築構造與傳統鋼筋混凝土建築(Reinforced Concrete,RC)的攝氏溫度比對表。其中,表中所示「時間」是以整點為量測時間;本發明的綠能建築構造是以「AG」為代號表示,而傳統鋼筋混凝土建築則是以代號「RC」為代號表示;「內壁面」、「外壁面」分別表示牆面構造位於室內空間的表面溫度,及牆面構造位於室外空間的表面溫度;「AG換氣」表示為綠能建築構造利用綠能氣室AC1、空調氣室AC2、進氣孔111及排氣孔112相互配合時所量測室內空間SP的溫度;「AG換氣+風扇」表示為綠能建築構造利用綠能氣室AC1、空調氣室AC2、進氣孔111、排氣孔112及設置於室內空間SP的風扇相互配合時所量測室內空間SP的溫度;「AG換氣+空調」表示為綠能建築構造利用綠能氣室AC1、空調氣室AC2、進氣孔111、排氣孔112及室內機41相互配合時所量測室內空間SP的溫度。另外,下表中本發明的綠能建築構造,是在牆面構造11、樓板構造10及空調氣室AC2,皆利用隔熱材料製成,且設置於牆面構造11的窗戶亦設置有隔熱窗框及隔熱窗簾的狀態下所量測的結果。
如上表所示,本發明的綠能建築構造的綠能氣室AC1相較於 室外氣溫至少差3℃以上,而本發明的綠能建築構造在未使用室內機41的狀態下,室內空間SP的溫度相較於傳統的傳統鋼筋混凝土建築的室內溫度可以差3.5℃以上,是以,本發明的綠能建築構造,在未使用室內機41的情況下,即可提供相對於傳統鋼筋混凝土相對舒適的室內空間溫度,且由於本發明的綠能建築構造的室內空間SP的溫度是低於傳統鋼筋混凝土的室內空間的溫度,因此,本發明的綠能建築構造可有效地降低室內機的耗能,而室內機僅需消耗相對較低的能量,即可使室內空間SP達到相對舒適的溫度。
特別強調的是,由上表可知綠能氣室AC1與室外溫度的至少3℃以上,因此,在牆面構造11及樓板構造10未設置有上述隔熱或是阻熱構件的狀況下,僅透過綠能氣室AC1、空調氣室AC2、進氣孔111及排氣孔112的相對作動,亦可有效地降低室內空間SP的溫度,且同時亦可達到室內外換氣的功效,相對地,亦可有效地降低室內機41的耗能。
〔第二實施例〕
請參閱圖4,其為本發明的綠能建築構造的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綠能建築構造2的大部分構造與前述實施例相同(相同部分於本實施例中不再贅述),而本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最大不同之處在於,該些樓板構造10及該些牆面構造11可以是區隔出數個房間空間SP1及一夾層空間SP2,兩個輔助構造20可以是對應設置於該夾層空間SP2中,而各輔助構造20的兩個調節氣體排風口201可以是對應連接有兩個送風管80,該些送風管80則分別連接至不同樓板構造10(或是牆面構造11),以使調節空氣能被傳送至各房間空間SP1。舉例來說,各輔助構造20的兩個送風管80的一端可以是對應設置於不同的樓板構造10的地板10a及天花板10b。較佳地,輔助構造20中可以是設置有數 個風扇單元(圖未示),以協助使空調氣室AC2中的調節氣體由送風管80排出。值得一提的是,透過夾層空間SP2的設置,亦可使分離式空調裝置40的室外機42與室內機41,彼此相連接的相關管線得以被收藏於夾層空間SP2中。
特別說明的是,當調節氣體由位於地板10a的送風管80排出時,透過排氣孔112的配合,可有效地加速房間空間SP1的降溫速度,而讓位於房間空間SP1內的人員更快速地感受到溫度下降。具體來說,在自然的空氣對流狀態下,熱空氣相對於冷空氣是傾向於向上移動,因此,由位於地板10a處的送風管80排出的相對較冷的氣體,將擠壓原本房間空間SP1中相對較熱的空氣,而讓相對較熱的空氣向遠離地板10a的方向移動,從而由排氣孔112排出至室外;當然,配合風扇單元50的排風作業,更可加速整體房間空間SP1的降溫速度。是以,將送風管80設置在鄰近於地板10a的位置,可以利用自然對流而加速整體房間空間的降溫速度。
〔第三實施例〕
請參閱圖5,其為本發明的綠能建築構造的第三實施例的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綠能建築構造3與前述實施例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前述實施例所舉的例子是應用於獨立的房屋(透天厝)中,而本實施例所舉的例子是應用於一般公寓中。具體來說,部分該牆面構造11與鄰近於建築土地L的樓板構造10共同形成有一縱向通道(即為圖中所示的電梯井),縱向通道的一端與綠能氣室AC1連通,而縱向通道相反於與綠能氣室AC1連通的一端則與室外空間連通,且綠能氣室AC1更可以透過一氣體導引管90與外連通,從而使外部的空氣能通過氣體導引管90流通至綠能氣室AC1中。
換言之,一般公寓中的電梯井、地下室或是任何鄰近於地表的空間,皆可以作為前述的綠能氣室AC1,而各層房屋中則再透 過一連通構造30(例如各式的氣體導引管),將綠能氣室AC1中的氣體,導引至房屋內的輔助構造20中的空調氣室AC2,據以與設置於空調氣室AC2的分離式空調裝置的室內機41所排出的空調氣體進行混合。當然,在實際應用中,連通構造30可以是連接有相關的空氣濾淨單元,以過濾來至電梯井或是相關空間的室外氣體。是以,本發明的綠能建築構造亦可應用於一般的公寓住宅中,而不侷限應用於一般的獨立房屋中。
〔第四實施例〕
請參閱圖6,其為本發明的綠能建築構造的控制系統的方塊示意圖。如圖所示,前述實施例的綠能建築構造可以是設置有一控制系統S,該控制系統S可以包含有一控制裝置S1及一偵測裝置S2,控制裝置S1電性連接前述的分離式空調裝置40、該些風扇單元50及該偵測裝置S2,而控制裝置S1能依據偵測裝置S2所偵測的結果,對應控制分離式空調裝置40及該些風扇單元50。具體來說,偵測裝置S2可以是包含有數個溫溼度偵測單元S21及數個空氣品質偵測單元S22。該些溫溼度偵測單元S21可以設置於室內空間SP、綠能氣室AC1、空調氣室AC2及位於室外的牆面構造11上,藉此即時偵測該些區域的溫溼度,而當溫溼度偵測單元S21偵測室內空間SP的溫度或溼度達到一預定值時,控制裝置S1將可自動地開啟離式空調裝置40及風扇單元50,據以調節室內空間SP的溫度或溼度;當然,控制裝置S1亦可以是接收設置於各處的溫溼度偵測單元S21所偵測的數據後再對應控制分離式空調裝置40運作。
相似地,空氣品質偵測單元S22亦可以是設置於室內空間SP、綠能氣室AC1、空調氣室AC2及位於室外的牆面構造11上,而控制裝置S1亦可依據各處的空氣品質偵測單元S22所偵測的數據,而在該些數據達到一預定值時,對應控制分離式空調裝置40、風 扇單元50的啟閉;舉例來說,當位於室內空間SP的空氣品質偵測單元S22偵測室內空間SP的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時,控制裝置S1即可對應啟動分離式空調裝置40及風扇單元50,據以調節室內空間SP的空氣品質。當然,在實際應用中,控制裝置S1可以是依據各處的溫溼度偵測單元S21及各處的空氣品質偵測單元S22所量測的數據後,再進行相對應的控制。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可行實施例,非因此侷限本發明的專利範圍,故舉凡運用本發明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內。
1‧‧‧綠能建築構造
10‧‧‧樓板構造
10a‧‧‧地板
101‧‧‧維修孔
11‧‧‧牆面構造
111‧‧‧進氣孔
112‧‧‧排氣孔
20‧‧‧輔助構造
201‧‧‧調節氣體排風口
21‧‧‧隔板構造
21a‧‧‧室外氣體區
21b‧‧‧空調氣體區
30‧‧‧連通構造
301‧‧‧室外氣體進入口
302‧‧‧室外氣體排出口
41‧‧‧室內機
50‧‧‧風扇單元
60‧‧‧防護單元
70‧‧‧空氣濾淨單元
AC1‧‧‧綠能氣室
AC2‧‧‧空調氣室
B‧‧‧地基構造
C‧‧‧木炭
L‧‧‧建築土地
M‧‧‧主建築構造
R‧‧‧碎石
SP‧‧‧室內空間

Claims (10)

  1. 一種綠能建築構造,其蓋設於一建築土地,該綠能建築構造包含:數個樓板構造,鄰近於該建築土地的樓板構造與該建築土地之間形成有一綠能氣室;數個牆面構造,其與該些樓板構造共同形成一主建築構造,該主建築構造區隔出至少一室內空間及一室外空間;至少一該牆面構造鄰近於該建築土地處具有一進氣孔,該進氣孔能使該室外空間的空氣進入該室內空間;至少一該牆面構造遠離該建築土地處具有一排氣孔,該排氣孔能使該室內空間中的氣體排出至室外;一輔助構造,其設置於該室內空間中,且該輔助構造能將該室內空間區隔出一空調氣室,該輔助構造更包含有至少一調節氣體排風口,該空調氣室能通過該調節氣體排風口與該室內空間相連通,該空調氣室用以設置一分離式空調裝置的室內機;一連通構造,其能使該綠能氣室及該空調氣室彼此連通,而該綠能氣室中的一室外氣體能通過該連通構造流通至該空調氣室中,該連通構造與該綠能氣室相連通的通口定義為一室外氣體進入口,該連通構造與該空調氣室相連通的通口定義為一室外氣體排出口;其中,該分離式空調裝置的室內機能排出一空調氣體,且該空調氣體能與由該室外氣體排出口所排出的該室外氣體混合為一調節氣體,而該調節氣體能由該調節氣體排風口排出至該室內空間。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綠能建築構造,其中該輔助構造內包含有數個隔熱板材件。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綠能建築構造,其更包含有一地基構造,其包含有數個基樁、數個隔震器及一連接構造,該些基樁的一端呈尖狀而固定插設於該建築土地,該些基樁的另一端與該連接構造相連接,該連接構造相反於與該些基樁連接的一側固定設置有該些隔震器,且該些隔震器與該主建築構造相互固定設置;其中,該連接構造與最底層的該樓板構造共同形成該綠能氣室,該連接構造包含有至少一室外空氣進氣孔,室外的空氣能通過該室外空氣進氣孔進入該綠能氣室。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綠能建築構造,其中各該牆面構造及各該樓板構造包含有一輕質阻熱件,該輕質阻熱件的兩側分別固定設置有一鋼架水泥漿板,該鋼架水泥漿板中的部分鋼架構造穿設於該輕質阻熱件中。
  5. 如請求項1至4其中任一項所述的綠能建築構造,其包含至少一送風管,該送風管的一端與該空調氣室相連通;各該樓板構造彼此相反的兩個寬側面,分別定義為一地板及一天花板;該送風管的另一端鄰近於其中一該樓板構造的地板設置。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綠能建築構造,其中該綠能氣室中鋪設有碎石及吸濕件,且該綠能氣室中鄰近該室外氣體進入口處設置有一空氣濾淨單元,最底層的該樓板構造鄰近於該室外氣體進入口處具有一維修孔,該維修孔能選擇性地被開啟以提供使用者維修該空氣濾淨單元。
  7. 如請求項5所述的綠能建築構造,其中該輔助構造內具有數個隔板構造,該些隔板構造能區隔出一室外氣體區及一空調氣體區,該室外氣體排出口及該分離式空調裝置的室內機的吸風口位於該室外氣體區,該分離式空調裝置的室內機的排 風口位於該空調氣體區。
  8. 如請求項5所述的綠能建築構造,其中部分該牆面構造與鄰近於該建築土地的樓板構造共同形成有一縱向通道,該縱向通道的一端與該綠能氣室連通,該縱向通道的另一端位於與離該建築土地最遠的樓板構造,且該縱向通道相反於與該綠能氣室連通的一端與室外連通。
  9. 如請求項5所述的綠能建築構造,其更包含有一控制系統,其包含有一控制裝置、一偵測裝置、數個風扇單元,該控制裝置電性連接該偵測裝置及該些風扇單元,該偵測裝置包含有一溫溼度偵測單元,其能偵測該室內空間及該空調氣室的溫度或濕度,該些風扇單元分別設置於該排氣孔及該輔助構造中,該控制裝置能於該溫溼度偵測單元偵測該室內空間或該空調氣室的溫度或濕度到達一預定值時,對應控制該分離式空調裝置的室內機及該些風扇單元的啟閉。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綠能建築構造,其中該偵測裝置更包含有至少一空氣品質偵測單元,該空氣品質偵測單元設置於其中一該牆面構造,且該空氣品質偵測單元電性連接該控制裝置,該控制裝置能於該空氣品質偵測單元偵測該室內空間的空氣品質到達一預定值時,啟動該分離式空調裝置的室內機及該些風扇單元。
TW105130444A 2016-09-21 2016-09-21 綠能建築構造 TWI6041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30444A TWI604166B (zh) 2016-09-21 2016-09-21 綠能建築構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30444A TWI604166B (zh) 2016-09-21 2016-09-21 綠能建築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04166B true TWI604166B (zh) 2017-11-01
TW201812224A TW201812224A (zh) 2018-04-01

Family

ID=61023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0444A TWI604166B (zh) 2016-09-21 2016-09-21 綠能建築構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041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3143B (zh) * 2019-07-18 2021-07-11 萬文翰 分離式冰箱及其組裝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44299A (zh) * 2008-08-12 2009-01-14 罗德兵 自然空调系统
CN102230648A (zh) * 2011-06-24 2011-11-02 湖南中辐空调净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由循环空气载能的天花板辐射换热空调方法
CN202561949U (zh) * 2012-04-19 2012-11-28 山东兆宇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基站智能通风节能系统
CN102979325A (zh) * 2011-09-02 2013-03-20 株式会社房屋企画中心 空气净化式房屋
TWM508569U (zh) * 2015-06-02 2015-09-11 cong-jie Li 具隔熱、保溫功能混凝土牆構造之改良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44299A (zh) * 2008-08-12 2009-01-14 罗德兵 自然空调系统
CN102230648A (zh) * 2011-06-24 2011-11-02 湖南中辐空调净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由循环空气载能的天花板辐射换热空调方法
CN102979325A (zh) * 2011-09-02 2013-03-20 株式会社房屋企画中心 空气净化式房屋
CN202561949U (zh) * 2012-04-19 2012-11-28 山东兆宇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基站智能通风节能系统
TWM508569U (zh) * 2015-06-02 2015-09-11 cong-jie Li 具隔熱、保溫功能混凝土牆構造之改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2224A (zh) 2018-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94677B1 (en) Thermal shell, in particular for a building
KR101441189B1 (ko) 에너지 절감을 위한 환기 벽체 시스템
JP2014051874A (ja) 気密性住宅の省エネ換気システム
KR20060105295A (ko) 건축물용 자연환기장치
US20130008109A1 (en) Dynamic Insulation.
GB2460426A (en) Insulating panels having heat exchange and ventilation flue
TWI604166B (zh) 綠能建築構造
JP2007100437A (ja) 二重窓の通気システム
JP7228836B2 (ja) 加圧型熱交換換気式建屋
JP6524506B2 (ja) 換気システム及び家屋
CN102587807B (zh) 混合动力通风窗
EP4350097A1 (en) Dynamic insulation wall assembly and respective control method
JP5563326B2 (ja) 建物の換気設備
JP6519750B2 (ja) 換気システム及び家屋
KR200391419Y1 (ko) 건축물용 자연환기장치
JP6525157B2 (ja) 換気システム及び家屋
JP3368486B2 (ja) 建築構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建物
US20090229199A1 (en) Building structure with having spaces having improved temperature stability
KR102561367B1 (ko) 환기 시스템 창
CA2841018C (en) Efficient house: an efficient, healthful and durable building system using differential airflow and heat control across an air permeable heat reflective external envelope assembly
CN102505870B (zh) 具有降温结构的节能楼房
JPH10220807A (ja) 低床二重床を利用した空調システム
JP6541624B2 (ja) 換気システム及び家屋
TWI582300B (zh) Air conditioning drainage system
Catalina et al. Dynamic simulation regarding the condensation risk on a cooling ceiling installed in an office 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