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04137B - Bicycle free wheel hub - Google Patents

Bicycle free wheel hub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04137B
TWI604137B TW102134771A TW102134771A TWI604137B TW I604137 B TWI604137 B TW I604137B TW 102134771 A TW102134771 A TW 102134771A TW 102134771 A TW102134771 A TW 102134771A TW I604137 B TWI604137 B TW I60413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upling
hub
coupling ring
ring
freewhee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347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25077A (zh
Inventor
Henrik Braedt
Original Assignee
Sram De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9382168&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TWI604137(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Sram De Gmbh filed Critical Sram De Gmbh
Publication of TW2014250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50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41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413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7/00Hubs
    • B60B27/02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 B60B27/023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specially adapted for bicy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1/00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 F16D41/24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7/00Hubs
    • B60B27/02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 B60B27/04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housing driving means, e.g. sprockets
    • B60B27/047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housing driving means, e.g. sprockets comprising a freewheel mechanis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1/00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 F16D41/24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F16D41/36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with clutching ring or disc axially shifted as a result of lost motion between actuating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7/00Hubs
    • B60B27/0015Hubs for driven wheels
    • B60B27/0021Hubs for driven wheels characterised by torque transmission means from drive axle
    • B60B27/0031Hubs for driven wheels characterised by torque transmission means from drive axle of the axial type, e.g. front tee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10Road Vehicles
    • B60Y2200/13Bicycles; Tri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 Gears, Cams (AREA)

Description

腳踏車自由輪輪轂 發明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腳踏車自由輪輪轂,包括一輪轂軸、透過一軸承裝置旋轉式支撐於該輪轂軸上的一輪轂殼體、旋轉式支撐於該輪轂軸上的鏈輪裝置、一自由輪耦合器,其設置於該輪轂殼體與該鏈輪裝置之間,而可選地允許該輪轂殼體與該鏈輪裝置進行相對旋轉,或者將該輪轂殼體及該鏈輪裝置耦合以便傳遞轉矩,其中,該自由輪耦合器(下文亦稱自由輪裝置)具有第一耦合環及第二耦合環,該第一耦合環以傳遞轉矩的方式與該輪轂殼體耦合或可耦合,該第二耦合環以傳遞轉矩的方式與該鏈輪裝置耦合或可耦合,該二耦合環具有相互面向之齒部,該等耦合環可利用該等齒部可選地以傳遞轉矩的方式彼此嚙合或者脫離嚙合,該等耦合環中的至少一耦合環可相對該輪轂軸軸向移動。
發明背景
先前技術中的此種自由輪輪轂已為吾人所知。例如,文獻DE 198 47 673 A1揭露一種自由輪輪轂,其兩耦合環分別透過一配屬之彈簧被彼此張緊。此種解決方案之缺 點在於,所有組件係軸向並排佈置,遂延長了自由輪裝置的必要軸向長度。此外,兩耦合環各設一外齒部,以便與鏈輪裝置或與輪轂殼體進行轉矩傳遞,此舉對結構空間的要求極高,因為此等齒部必須具有足夠的強度與長度方能確保可靠的工作方式。此種結構類型之自由輪輪轂上,至少一耦合環被彈簧朝另一耦合環張緊,該方案的另一缺點在於,自由輪輪轂在滑行狀態(Freilaufsituation)下會發出相對較大的噪聲,此點對應用於競技運動或者由好勝心強的高檔次業餘運動員所採用的自由輪輪轂而言經常被視為干擾因素。
文獻DE 197 31 451 A1及DE 298 03 667 U1亦有揭露過類似的解決方案。
文獻US 5,676,227揭露一種類似解決方案,其中,僅有一個耦合環透過彈簧朝另一耦合環預張緊。但該解決方案在必要的空間方面與前述之習知解決方案類似。且該解決方案在滑行狀態下同樣發出很大噪聲。
文獻EP 2 422 996 A1描述一種自由輪輪轂,其中,用於與輪轂殼體進行轉矩傳遞之軸向可動的耦合環係透過磁力朝安裝於鏈輪支架上的正齒部預張緊。
最後,在技術背景方面亦可參閱文獻US 5,964,332及US 5,493,799。
發明概要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自由輪輪轂,其工作 方式可靠,滑行狀態下發出的噪聲較小,結構緊湊。
本發明用以達成上述目的之解決方案為本文開篇所述類型之自由輪輪轂,該自由輪輪轂中,該二耦合環,由一包含軸線的剖面圖視之,具有一壁厚較大的區段和一壁厚較小的區段之一階梯式壁厚輪廓,其中,該齒部於該等耦合環之中央徑向區域內,是個別地以較大壁厚的區段被構建,其中,在該二耦合環中的其一耦合環上,位於該齒部徑向內側,且與其相接處,較小壁厚的一區段被構建,且其中在該壁厚較小的區段在該二耦合環中的另一耦合環上位於該齒部徑向外側,且與其相接處,較小壁厚的一區段被構建。換言之,該二耦合環採用互補階梯式構建方案,遂能省去每個耦合環上沿軸向相互作用之結構空間,該齒部分別設置於尚能伸出該齒部之較大壁厚的區域,以便對相應之耦合環起加固作用。該較小壁厚的區域用以節約軸向結構空間。
根據本發明,當第一耦合環與第二耦合環以轉矩傳遞的方式嚙合時,該等較大壁厚的區段,由一包含軸線的剖面圖視之,可彼此重疊。其中,該一耦合環之較大壁厚的區段貼緊該另一耦合環之較小壁厚的區段,反之亦然。例如,若該第一耦合環之徑向外部區域及徑向中央區域的壁厚較大而徑向內部區域的壁厚較小,則該第二耦合環之徑向外部區域的壁厚較小而徑向中央區域及徑向內部區域的壁厚較大。兩耦合環相嚙合時,該二佈置於徑向中央區域的齒部最大程度地嚙合,此時,該第一耦合環之例 如具較大材料厚度的徑向外部區域貼緊該第二耦合環之具較小材料厚度的徑向外部區域。遂能從整體上沿軸向進一步節約結構空間。該等耦合環透過該等較大壁厚的區段而獲得足夠的穩定性及剛度。且在嚙合時所需的結構空間仍小於先前技術,因為該等耦合環具有互補階梯形狀並可以重疊的方式相嚙合,在此情況下,該等齒部毋需沿軸向伸出。
需要指出的是,節約結構空間對競技體育中的現代自由輪輪轂而言意義重大。特別是在鏈輪裝置的盒子具有多個,如11個或更多鏈輪的情況下,需要為此提供足夠的結構空間,可在其他位置上,例如透過本發明之自由輪輪轂來節約此種結構空間。
根據本文開篇所述類型之自由輪輪轂的實施方案,至少一耦合環透過啣接構件,較佳透過齒部或透過軸向銷件與該輪轂殼體或該鏈輪裝置耦合以便傳遞轉矩。其中,該啣接構件可構建於該較大壁厚的區段。
應用軸向銷件來在至少一耦合環與其對應組件(如該輪轂殼體或該鏈輪裝置)之間進行轉矩傳遞後,毋需為該耦合環構建必須達到一定穩定性的徑向外部啣接構件,如外齒部。如此便能使本發明之自由輪機構整體上更緊湊且更節約空間。本發明可透過多個軸向銷件進行轉矩傳遞,以便將機械負荷均勻地分佈於耦合環。
採用齒部時,該齒部可構建為外齒部或內齒部。
該等耦合環可採用某種直徑,使得該等耦合環位 於用於將該輪轂殼體或該鏈輪裝置旋轉式支撐於該輪轂軸上之軸承裝置的徑向外部。換言之,本發明之自由輪輪轂的自由輪機構可定位於該輪轂之軸承裝置的徑向外部,使得該等耦合環可沿軸向重疊佈置,即沿軸向以節約結構空間的方式佈置。採用上述方案後還能最佳化該軸承裝置而毋需顧及自由輪耦合器。
該等軸向銷件可視該齒部之齒的數目而定。理想情況下,齒數與軸向銷件數相等。作為替代方案,亦可分別僅為第n個,如第二個、第三個或僅為第四個齒分配一軸向銷件。該等軸向銷件可採用實心構建方案,亦可為減重而採用空心構建方案。如前所述,作為軸向銷件之替代方案,可在相應耦合環上設置內齒部或外齒部。此時,該等齒部之齒數亦可視該二耦合環之齒部的齒數而定,此點類似於此前針對軸向銷件之相關方案。
根據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案,該等耦合環中的至少一耦合環設有多個軸向貫通孔,該等軸向銷件扣入該等貫通孔以便進行轉矩傳遞。在此情況下,該等軸向銷件可貫穿相應耦合環之較大壁厚的區段,即該耦合環之較穩定的區域。此實施方案中,該等軸向銷件安裝於該等其他組件,即該輪轂殼體或者該鏈輪裝置上,該等軸向銷件較佳貫穿相應耦合環之該較大壁厚的區段內的貫通孔。其中,該耦合環以軸向可動的方式佈置於該等軸向銷件上,以便達到不同的嚙合狀態。舉例而言,該耦合環可移動至與該另一耦合環嚙合以便進行轉矩傳遞的位置,亦可脫離該位 置移動至滑行位置。
根據本發明的一種改良方案,容置該等軸向銷件的該等貫通孔位設在大體呈一圓周線上。換言之,在相應耦合環中設有一孔圓,該孔圓之各通孔之尺寸與該等軸向銷件匹配。該等通孔可呈圓形或者構建為長形孔,以便相應耦合環除可軸向移動外亦可沿周向例如以2º至5º角實施某種徑向之控制運動。
採用齒部而非軸向銷件時,該等齒部可沿周向具有一定間隙,例如沿周向存在2º至5º角。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該等軸向銷件可固設在該鏈輪裝置上,在此情況下,該第二耦合環具有容置該等軸向銷件的貫通孔。採用此種實施方案時,為進行轉矩傳遞而例如與該輪轂殼體耦合的該第一耦合環係固設,而該第二耦合環可在緊密安裝於該鏈輪裝置上的軸向銷件上軸向移動。作為替代方案,亦可使得該等軸向銷件固設於該輪轂殼體上,且該第一耦合環具有容置該等軸向銷件的貫通孔。
根據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作為將該等軸向銷件固設於該輪轂殼體或該鏈輪裝置上之解決方案的替代方案,亦可使得該等耦合環中的至少一耦合環具有多個軸向銷件,該耦合環可藉由該等軸向銷件軸向地被引入該鏈輪裝置的挖孔或者該輪轂殼體內。該等軸向銷件直接模製於該耦合環上或者安裝於該耦合環上。
根據本發明,該二耦合環毋需透過軸向銷件以傳 遞轉矩的方式與輪轂殼體或鏈輪裝置等其他組件耦合。作為替代方案,該等耦合環中的一個耦合環亦可藉由外齒部與該輪轂殼體或該鏈輪裝置進行轉矩傳遞。本發明原則上具有以下方案: (i)兩個耦合環皆軸向可動,其中一耦合環朝另一耦合環(彈性)預張緊,或者 (ii)僅有其中一耦合環軸向可動,另一耦合環完全或基本軸向固設。
此處之“基本軸向固設”指:該耦合環可能例如在一阻尼元件發生變形的情況下沿軸向出現細微移動,其中,該阻尼元件大體而言用於防止發出噪聲。
所產生之本發明的方案如下:
- 第一耦合環被彈簧加載,第二耦合環基本軸向固設但受阻尼作用。
- 第一耦合環被彈簧加載,第二耦合環可朝第一耦合環軸向移動(透過下文將述之底切或控制環)。在此情況下,該二耦合環可皆受阻尼作用。
- 第一耦合環朝第二耦合環彈簧加載,其中,一止動件對第一耦合環朝第二耦合環的軸向運動進行限制,從而無法達到齒幾何結構所能提供的最大重疊度,但可實現該等齒的最小重疊度;第二耦合環可朝第一耦合環軸向移動(在該載荷工況下接近)。此時,該二耦合環同樣可皆受阻尼作用。
如前所述,該等耦合環中的至少一個耦合環實施 軸向運動以便在轉矩傳遞狀態與滑行狀態之間進行切換。在此情況下,該等耦合環中的至少一個耦合環可被一軸向預張力朝另一耦合環張緊。其中,可使該第一耦合環被一軸向預張力朝該第二耦合環張緊,或者使該第二耦合環被一軸向預張力朝該第一耦合環張緊,或者該二耦合環彼此朝對方張緊。
該預張力可透過彈簧或者磁性來達成。。採用彈簧時,例如可使其一端支撐於輪轂殼體或鏈輪裝置上,另一端則將相應軸向可動的耦合環軸向預張緊。用磁體來實現預張力時,可在該第一及/或該第二耦合環上設置多個磁體,其中,每個磁體各配屬一位於該鏈輪裝置或該輪轂殼體上的互補磁體,其中,每個由磁體與互補磁體所構成的配對皆對個別耦合環施加該軸向預張力。採用磁體的優點在於,磁力的特性曲線隨距離的增大而遞減,且不會出現例如在採用經永久性壓縮之摩擦性彈性元件時所產生的機械磨損。此外,此種裝置更節省空間,因為磁體能夠被安裝到相應組件上的幾乎任意位置,也就是安裝到具有結構空間的位置。與彈簧相比,採用磁體還能使得力通量穿過另一例如相對該等磁體進行運動的部件。舉例而言,力通量例如可穿過安裝於輪轂殼體上的密封件,該密封件佈置於兩個磁體之間。此舉賦予了設計輪轂裝置時的更大自由度。
為實現相應之作用力,該等磁體較佳採用某種佈置方案,使得在兩個彼此預張緊之組件上,如鏈輪裝置及 第二耦合環上應用對面佈置的磁體,其中,相同的極相互面向佈置,從而實現一磁斥力。作為替代方案,當然亦可選擇某種佈置方案以實現一磁吸引力,以磁反極佈置方案為例,磁體對的一磁體佈置於輪轂殼體上,另一磁體佈置於第二耦合環上。
就本文開篇所述類型之自由輪輪轂上的該二耦合環之用於進行轉矩傳遞或用於實現滑行狀態的齒部而言,該第一耦合環及該第二耦合環在其相互面向之面上構建有互補之鋸齒-齒部,其中,該齒部之每個鋸齒具有傳遞側邊及滑動側邊,其中,該第一耦合環與該第二耦合環間進行轉矩傳遞時,該第一耦合環的多個傳遞側邊與該第二耦合環的多個傳遞側邊嚙合,且在不進行轉矩傳遞之滑行狀態下,該第一耦合環的滑動側邊在該第二耦合環的滑動側邊上滑動,或者該二耦合環完全脫離接觸。
採用鋸齒部之優點在於,該等齒的高度相對較小,故其所需軸向結構空間相對較小。該等齒可構建為該二耦合環之相互面向端面上的正齒部。該等齒側邊可具有大體平坦之走向,或者具有非連續式走向,亦即,該等齒側邊可具有不同斜率,以達到遞增式嚙合效果。採用鋸齒部的另一優點在於,多個齒,理想情況下所有齒參與轉矩傳遞,此舉有利於在耦合環的整個周邊上實現均勻的力分佈,此外還有利於應用輕型材料。
根據本發明的一種改良方案,該等耦合環中的至少一耦合環之齒部區域內設有挖孔或貫通孔,其中,該等 挖孔或貫通孔的至少一面至少局部構成該等傳遞側邊。採用該方案後,該等耦合環並非採用實心構建方案,而是設有挖孔或貫通孔。此舉可進一步減重且進一步減小該等耦合環之軸向厚度,因為傳遞轉矩所需的齒側邊由相應挖孔或貫通孔之面構成。該等貫通孔亦簡化了齒部的製造工藝,特別是對底切之齒而言,因為該等齒的傳遞側邊在整個軸向長度上更易於被接觸到。
根據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案,該等傳遞側邊大致與相應耦合環之軸向方向平行。根據本發明的一種改良方案,為促進該二耦合環相嚙合從而更可靠地進行轉矩傳遞,該二耦合環上的傳遞側邊-由軸向視之-各具一底切。採用該實施方案後,由於至少一耦合環軸向可動,故在兩耦合環相嚙合的情況下,設有底切的傳遞側邊總是相向運動從而促進嚙合。換言之,此種底切對該二嚙合之齒部起“相互吸引”作用。對齒部區域設有貫通孔之耦合環而言,該等底切之齒側邊易於被接觸到,故其加工難度顯著減輕。傳遞側邊(受力側邊)上之底切的角度可為7º至20º。該等滑動側邊與軸線正交平面之傾角為20º至40º。該等控制側邊之傾角同樣可為20º至40º。
此外就該等齒部之幾何設計方案而言,由軸向視之,第一及/或第二耦合環上的滑動側邊之周向延伸度大於位於該齒與在周向上對應之齒之間的鄰接挖孔或鄰接貫通孔的寬度。此點可確保在任何情形下,即使在該二齒部緊密嚙合的情形下,當出現負荷變化,即需要在轉矩傳遞狀 態與滑行狀態之間實施過渡時,該等滑動側邊能安全地彼此滑動從而可靠地使該二耦合環脫離嚙合。換言之,滑動側邊的此種設計方案能在任意工作狀態中確保第一耦合環之滑動側邊就軸向而言至少局部與第二耦合環的滑動側邊重疊,從而在出現負荷變化時彼此滑動。
此外,該等滑動側邊可具平坦式或非連續式構建方案。採用非連續式構建方案時,可透過該等滑動側邊的相應輪廓,如採用遞增式斜率來在滑動時為第二耦合環提供軸向衝力,從而可靠地將該二耦合環分離。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案,為該等耦合環中的至少一耦合環設置一朝向該另一耦合環之軸向止動件,其對該耦合環之軸向運動進行限制。該軸向運動可因機械之彈簧預壓力或者因磁力而產生。在此情況下,該輪轂殼體亦可設有一針對該軸向可動之第二耦合環的軸向止動件。該軸向止動件可整合於該輪轂殼體中,或者透過額外設置一部件,如阻尼式耦合環來構建。如此便能減小止動噪聲。作為該方案之補充或替代方案,該輪轂殼體可設有一阻尼元件供該第一耦合環的一被緩衝元件用。該用於將噪聲降至最小的阻尼元件例如可由一佈置於輪轂殼體中的橡膠環構成。
如前所述,可例如由彈性元件或磁體對施加軸向力來使該等耦合環中的至少一耦合環進行軸向移動。在該等傳遞側邊初次嚙合後,亦可透過設有底切之傳遞側邊來使一或兩個耦合環進行軸向運動。作為補充或替代方案, 亦可設置一控制元件,其根據輪轂殼體與鏈輪裝置間的相對旋轉方向來使該等耦合環中的至少一耦合環進行軸向移動。此時,根據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案,該兩耦合環中的至少一耦合環可配屬一控制環,該控制環與該輪轂殼體或該鏈輪裝置抗扭轉耦合。該控制環可具一控制齒部,該控制齒部與該對應耦合環之互補控制齒部嚙合,其中,該對應耦合環在一控制力的作用下以其互補控制齒部在該控制齒部上滑動,使得該耦合環進行軸向運動。該控制齒部及該互補控制齒部之用於實現軸向控制運動的控制側邊與軸線正交平面之傾角可為20º至40º。
該控制環例如可緊密連接該輪轂殼體或該鏈輪裝置,特定言之透過銷件或其他方式固設於該輪轂殼體或該鏈輪裝置中。
為實現該相應可軸向移動之耦合環的控制運動,需要使該耦合環相對該控制環進行運動。僅需細微的相對運動,如慣性相關或摩擦轉矩相關之相對運動即可。根據本發明之該實施方式的一種變異方案,透過分配給該控制環之耦合環與該自由輪輪轂之相對該控制環旋轉之組件的摩擦耦合來產生該控制力。在此情況下,該等組件尤其可包括一將該自由輪與外部環境隔絕的密封件。換言之,該耦合環配設一摩擦區段,其與該密封件摩擦卡合從而透過該摩擦卡合來對鏈輪裝置之旋轉稍加抑制。透過上述方式產生某種阻力矩,從而透過該耦合環在該控制環的相應控制面上進行滑動來實現軸向運動。
10‧‧‧自由輪輪轂
12‧‧‧軸體
14、16‧‧‧末端
18、20‧‧‧滾動軸承
22‧‧‧輪轂殼體
24、26‧‧‧輪輻凸緣
27、136‧‧‧密封件
28‧‧‧鏈輪裝置
29、138‧‧‧緊固區段
30、32‧‧‧軸承裝置
34‧‧‧自由輪機構,自由輪耦合器
40‧‧‧第一耦合環
42‧‧‧外齒部,齒部
44‧‧‧內齒部,齒部
46、102、133‧‧‧挖孔
48‧‧‧穿孔
50‧‧‧橡膠環
52‧‧‧第二耦合環
54‧‧‧貫通孔,通孔,長形孔
56、120、122‧‧‧軸向銷件
58‧‧‧支承盤
60‧‧‧鑽孔
62‧‧‧磁體
64‧‧‧互補磁體
70、74、88‧‧‧區域
72、90‧‧‧齒部
75、92‧‧‧齒,鋸齒
78、96‧‧‧滑動側邊
80、98‧‧‧傳遞側邊
82‧‧‧貫通孔,齒中間腔
84‧‧‧控制側邊,控制面,入口斜面
94、95‧‧‧齒
100‧‧‧貫通孔,挖孔
110‧‧‧止動環
130‧‧‧控制環
132‧‧‧突起,栓釘
134‧‧‧控制齒
140‧‧‧密封區段
142‧‧‧區段
144‧‧‧摩擦面
152‧‧‧控制側邊
A‧‧‧縱軸,輪轂軸
P2‧‧‧箭頭
s1、s2、s4、s5‧‧‧材料厚度
α‧‧‧齒部間隙
圖1為本發明之自由輪輪轂的第一實施方式之包含軸線的剖面圖;圖2為圖1中之區域II的放大圖,其中,該輪轂處於滑行狀態;圖3為圖2所示區域的示意圖,其中,該輪轂處於介於滑行狀態與進行轉矩傳遞之完全嚙合之間的過渡狀態;圖4為圖2及3所示區域,其中,該輪轂處於進行轉矩傳遞之完全嚙合狀態;圖5a-5c為該第一實施方式中為進行轉矩傳遞而與輪轂殼體耦合之耦合環的不同視圖;圖6a-6c為該第一實施方式中為進行轉矩傳遞而與鏈輪裝置耦合之耦合環的不同視圖;圖7a-7c為圖1至6所示兩耦合環在為進行轉矩傳遞而完全嚙合時的不同視圖,其中,該齒部設有底切;圖8為設有軸向銷件之替代性耦合環的空間示意圖;圖9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方式中類似於圖2所示局部圖的視圖,在輪轂殼體與配屬之耦合環之間設有一控制環;圖10a-10c為該第二實施方式中為進行轉矩傳遞而與輪轂殼體耦合之耦合環的不同視圖;圖11a-11c為該第二實施方式中為進行轉矩傳遞而與鏈輪裝置耦合之耦合環的不同視圖;圖12a及12b為該二耦合環以及該控制環在輪轂滑行狀態下不同的孤立示意圖; 圖13a及13b為該二耦合環以及該控制環在介於滑行狀態與為進行轉矩傳遞而與輪轂完全嚙合之間的過渡狀態下不同的孤立示意圖;圖14a及14b為該二耦合環以及該控制環在為進行轉矩傳遞而與輪轂完全嚙合狀態下不同的孤立示意圖;圖15為圖9所示本發明之自由輪輪轂沿切割線XV的剖面圖;及圖16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方式中類似於圖9的視圖。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不同實施方式進行示範性說明。
圖1為本發明自由輪輪轂的一實施方式之包含軸線的剖面圖,該自由輪輪轂一般用10表示。自由輪輪轂10之縱軸一般用字母A表示。自由輪輪轂10包括軸體12,一未繪示之插接軸可藉由快速張緊機制插入該軸體,該軸體12可透過該插接軸固設於腳踏車架的末端14、16上。
輪轂殼體22透過帶兩個滾動軸承18、20的軸承裝置旋轉式支撐於軸體12上。輪轂殼體22具有兩個輪輻凸緣24、26,可透過習知方式在該二輪輻凸緣上安裝輪輻。在圖2之放大圖中。此處還設有密封件27,其透過緊固區段29緊密安裝於輪轂殼體22上且徑向向內伸出。此外,鏈輪裝置28透過軸承裝置30、32旋轉式支撐於軸體12上。
該實施例中,鏈輪裝置28包括共有11個鏈輪的鏈 輪盒,該等鏈輪透過傳送鏈(未繪示)與踏板曲柄側之鏈輪裝置傳動連接。騎車人驅動踏板曲柄後,該傳動運動自鏈條導引之鏈輪經由未繪示之傳動鏈傳遞給被鏈輪裝置28選出的鏈條導引之鏈輪,從而對該鏈輪裝置進行旋轉傳動。所施加的轉矩透過下文將予詳述之自由輪機構34傳動式傳遞給輪轂殼體22。騎車人停止傳動運動時,或者當輪轂殼體22圍繞軸線A的旋轉速度例如在下坡時高於鏈輪裝置28時,自由輪機構34必須脫離嚙合。遂形成滑行狀態。亦即,鏈輪裝置28與輪轂殼體22可透過自由輪機構34抗扭轉相耦合以便進行轉矩傳遞,或者在滑行狀態下以不傳遞轉矩的方式脫耦。密封件27將自由輪機構34密封以免受外部因素影響。
圖2為圖1中之區域II的放大圖。如圖2所示,自由輪機構34為輪轂殼體22與鏈輪裝置28建立轉矩傳遞式連接或者使二者脫耦。圖2所示狀態係在滑行狀態下的脫耦位置。
具體而言,輪轂殼體22中設有第一耦合環40。該第一耦合環之外周邊上具有外齒部42,其以傳遞轉矩的方式扣入整合在輪轂殼體22中的對應內齒部44。為此,輪轂殼體22之在圖2中的右端具有用於容置該第一耦合環40的軸向挖孔46。此外,輪轂殼體22在該軸向挖孔46的區域內另設一軸向穿孔48,該穿孔中插入一沿軸向略突出於該穿孔之阻尼橡膠環50。第一耦合環40可相對輪轂殼體22軸向移動,且以阻尼方式貼緊橡膠環50。
圖2亦示出第二耦合環52,其同樣可軸向移動。第二耦合環52具有一列軸向貫通孔54。該等軸向貫通孔54內卡有若干軸向銷件56,該等軸向銷件以對應於該等軸向貫通孔54之位置的方式以規定之角距固設於鏈輪裝置28之支承盤58中。為此,軸向銷件56緊密壓入位於該支承盤58中的相應鑽孔60。第二耦合環52中的貫通孔54採用某種尺寸,使得軸向銷件56與貫通孔54間存在細微間隙,以便將第二耦合環52沿軸向推向軸向銷件56。
如圖2所示,支承盤58中還以規定之角距設有多個磁體62(僅示出其中之一)。第二耦合環52上安裝有若干對應磁體64(僅示出其中之一)。該二磁體對62、64以相互面向的面同極的方式佈置,從而藉由磁斥力將該軸向可動佈置的第二耦合環52朝該第一耦合環40張緊。
自圖2還可看出,第一耦合環40在其徑向外部區域及徑向中央區域之材料厚度大於徑向內部區域。相反,第二耦合環52在其徑向外部區域之材料厚度較小,而徑向中央區域及容置該等軸向銷件56之徑向內部區域的材料厚度較大。該二耦合環40、52在其材料厚度較大的徑向中央區域具有相互面向的正齒部72、90,該等正齒部構建為鋸齒部。
下面結合圖5a至5c,圖6a至6c及圖7a至7c對該二耦合環的構造進行說明。
圖5a至5c為第一耦合環40的不同視圖。其中,圖5a為空間視圖,其側向視向係對準設有正齒部且朝向第二 耦合環52的端面。圖5b為包含軸線的剖面圖,圖5c為類似於5a的視圖,但其側向視向係對準朝向輪轂殼體22的端面。
如圖所示,第一耦合環40具有外齒部42,該第一耦合環藉由該外齒部與輪轂殼體42之內齒部44嚙合。外齒部42沿軸向直線延伸。自圖5a及5b可看出不同的材料厚度。第一耦合環40在其徑向外部區域70及設有齒部72之徑向中央區域具有材料厚度s1。而第一耦合環40在其徑向內部區域74的材料厚度s2有所減小。
如圖5b及5c所示,齒部72的各齒75呈鋸齒輪廓,其中,每個齒75皆具滑動側邊78及傳遞側邊80。滑動側邊78用於確保第二耦合環52在出現滑行的情況下在第一耦合環40上進行滑動。傳遞側邊80上設有底切,該等傳遞側邊用於確保與第二耦合環52的互補傳遞側邊以傳遞轉矩的方式可靠嚙合。下文將結合圖7a至7c進一步予以說明。傳遞側邊80與軸向之傾角約為10º。滑動側邊78與軸線正交平面之傾角約為20º。
此外還可看出,相鄰之齒之間各設一貫穿該耦合環40的貫通孔82。該貫通孔82的一徑向延伸的面形成傳遞側邊80的一部分,以便對傳遞側邊的面,特別是對傳遞側邊80的底切進行加工。
圖6a至6c為第二耦合環52的視圖,其中,圖6a為空間視圖,其側向視向係對準朝向鏈輪裝置28的端面。圖6b為包含軸線的剖面圖,圖6c為類似於6a的視圖,但其側向視向係對準設有正齒部90且朝向第一耦合環40的端 面。
如圖所示,第二耦合環52不具外齒部,而是具有一包括多個通孔54的孔圓,如圖2所示,該等通孔容置該鏈輪裝置28之支承盤58的各軸向銷件60且針對該等軸向銷件而軸向設置。自圖6b及6c還可看出不同的材料厚度。第二耦合環52在其設有帶貫通孔54之孔圓的徑向內部區域88及設有齒部90之徑向中央區域具有材料厚度s4。而第二耦合環52在其徑向外部區域92的材料厚度s5有所減小。
如圖6b及6c所示,齒部90的各齒94同樣呈鋸齒輪廓,其中,每個齒94皆具滑動側邊96及傳遞側邊98。滑動側邊96用於確保第二耦合環52在出現滑行的情況下在第一耦合環40上的對應滑動側邊78上進行滑動。傳遞側邊98用於確保與第一耦合環40的互補傳遞側邊80以傳遞轉矩的方式嚙合。下文將結合圖7a至7c進一步予以說明。此外還可看出,相鄰之齒之間各設一貫穿第二耦合環52的貫通孔100。該貫通孔100的一徑向延伸的面形成傳遞側邊98的一部分。
下面結合圖2至4對工作原理進行說明。
圖2示出前述之滑行狀態,該二耦合環40、52在此情況下脫離嚙合。此種情形例如出現在以下狀況:腳踏車滾動,但騎車人未驅動踏板曲柄,或者輪轂殼體22的旋轉速度出於其他原因(如下坡時)高於鏈輪裝置28。在此情形下,滑動面78與96彼此滑動。該二齒部72與90互不嚙合。
圖3為過渡狀態,其中,該二齒部72與90已部分 地、但尚未完全相嚙合。在鏈輪裝置28的旋轉速度至少等於或者大於輪轂殼體22的情況下,第二耦合環52在圖3中的磁體62及互補磁體64的作用下沿軸向在軸向銷件56上向左移動,使得該二齒部72與90相嚙合。其中,傳遞側邊80與98相抵接,從而實現了轉矩傳遞。但在圖3中,第二耦合環52無法進一步沿軸向在軸向銷件56上向左移動,因為該耦合環52之徑向內部區段貼緊安裝於輪轂殼體22中的止動環110。該止動環110可由塑膠或另一阻尼材料製成。
圖4為完全嚙合狀態。其中,第一耦合環40在齒部72與90的兩傳遞側邊80與98(參閱圖7a至7c)之底切的作用下軸向向右移動,此時,透過外齒部42及內齒部44仍與輪轂殼體22存在轉矩傳遞式嚙合。齒部72與90之底切的作用在於,將第一耦合環40沿軸向拉近被止動件110軸向阻擋的第二耦合環52。亦即,圖4為該二齒部72與90最大程度的嚙合狀態。
該二相嚙合之齒部72與90上有多個齒參與轉矩傳遞,故在該二耦合環40、52之整個周邊上實現了均勻的力分佈。此外,齒75及95因貫通孔82及100而會在受力時輕微變形,從而進一步促進了均勻的力分佈。轉矩通量或力通量自鏈輪裝置28出發,經由支承盤58、軸向銷件56到達第二耦合環52,自該第二耦合環出發經由該等相嚙合之齒部,特別是經由傳遞側邊80及98到達第一耦合環40,並自該第一耦合環出發直接進入該後輪驅動用輪轂殼體22。
一旦輪轂殼體22及第一耦合環40的旋轉速度大 於設有該鏈輪裝置的第二耦合環52,則該等底切之傳遞側邊80與98重新脫離嚙合。齒75與94以其滑動側邊78與96彼此滑動。第一耦合環40及第二耦合環52在該滑動運動的作用下沿軸向重新回到初始位置,其中,該等耦合環以阻尼方式貼緊輪轂殼體22或鏈輪裝置28,從而將止動噪聲降至最小。
為對該二耦合盤40與52的嚙合狀態進行說明,圖7a至7c示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其中,該等齒75及94在該等傳遞側邊80及98上分別設有一約為20º之底切,可在圖7a及7b上看出此點。在所示狀態中,該二耦合環40與52完全嚙合,在圖7a之視圖中,為更好地顯示嚙合狀態,該二耦合環40及52的個別齒的傳遞側邊80及98被局部切除。此種設有底切之齒的優點在於,傳遞側邊80與98在達到圖3所示狀態後朝進一步嚙合而彼此滑動。
自圖7a還可看出,該二滑動側邊78及96沿徑向採用某種大小,使其即使在該二齒部72與90的最大嚙合狀態下亦貼緊一表面區段,使得在隨後出現負荷變化的情況下,該二滑動側邊78與96可彼此滑動並將該等耦合環分開。
作為圖6a之示意圖的補充,圖7a另示出一系列用於容置磁體的挖孔102。
圖8所示耦合環52上模製有軸向銷件120。作為在耦合環上設置孔圓的替代方案,軸向銷件120、122直接模製於該耦合環上或者緊密安裝於相應通孔內。該等軸向銷件長度不等,其中,每五個短軸向銷件120以相同的角距佈 置,而第六個軸向銷件122之軸向長度較長。該等軸向銷件120、122以軸向可動的方式佈置於鏈輪裝置28之支承盤58中的相應軸向挖孔(未繪示)內。圖8亦示出若干鋸齒部90,其滑動側邊在本實施方案中呈倒圓型剖面,故其具有非連續式滑動側邊斜率。
圖9至14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方式,係設有控制環130。為簡化起見,圖中未顯示鏈輪盒。控制環130上設有突起132,控制環可透過該等突起抗扭轉式安裝於輪轂殼體22上的對應挖孔133中。該等突起132在圖12a至14b中尤為明顯。在控制環130(旋轉)固設於輪轂殼體22上之軸向位置中,該控制環同樣保持固定。為此,控制環130具有軸向突起之控制齒134。該等控制齒扣入位於第一耦合環40中的各齒75之間的貫通孔82。該等貫通孔82參見圖10a-c、12a、12b、13a、13b及14a、14b。該等貫通孔具有背面之控制面84,該控制面與控制齒134相互作用以使第一耦合環40進行控制運動。下文將對此進行詳述。
如圖11a-c所示,第二耦合環52具有可供軸向銷件56扣入的通孔54,此點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軸向銷件56係壓入支承盤58。第二耦合環52係軸向可動地設置於軸向銷件56上且可沿該等軸向銷件軸向移動。
此外,第一耦合環40之外齒部42以數度,較佳2-5º的周向間隙容置於輪轂殼體22中的對應內齒部44內。採用此種方案後,在該二齒部42、44在出現負荷變化後進入轉矩傳遞式嚙合之前,第一耦合環40相對該輪轂殼體具有一 定旋轉間隙。該二耦合環40及52同樣具有前述之相互面向的齒部72、90。
如圖10c所示,該等耦合環之背離該齒部之區域內設有該第一耦合環40之貫通孔82,該等貫通孔各具一入口斜面84。第一耦合環40連同控制環130一起插入時,該入口斜面用作控制面,下文將對此進行詳述。
下面結合圖12a、12b、13a、13b及14a、14b對圖9所示實施方式的工作原理進行詳細說明。圖中示出了第一耦合環40、第二耦合環52及控制環130。
控制環130在其朝向輪轂殼體22的一面具有前述之軸向突出的栓釘132,其用於將控制環130抗扭轉地緊密連接輪轂殼體22。控制環130在朝向第一耦合環40的一面具有控制齒134。如圖12a之剖面圖所示,控制齒134在俯視圖中具有一以約40º之角度延伸的控制側邊152。控制齒134扣入第一耦合環40之齒中間腔82,該第一耦合環之構建方案與圖5a至5c所示第一耦合環40基本相同。該等齒中間腔82上設有前述之朝向控制側邊152的互補控制側邊84,該等互補控制側邊之傾角同樣為40º。除此以外,第一耦合環40及第二耦合環52的構建方案皆可參照圖5a至5c及圖6a至6c。換言之,傳遞側邊80及98以不設底切的方式沿軸向延伸。該等齒還具有滑動側邊78及96,其為產生滑行狀態而相互面向佈置。
圖12a及12b為滑行狀態。傳遞側邊80與98並未相嚙合。該二耦合環40、52可彼此自由旋轉。
若騎車人驅動踏板曲柄而引發傳動運動,則透過軸向銷件56抗扭轉地連接鏈輪裝置28的第二耦合環52相對該第一耦合環40沿順時針方向(圖12b、13b、14b)受到傳動。其中,該第二耦合環52在一朝第一耦合環40作用之彈力的作用下軸向偏轉,從而形成圖13a、b所示之狀態,即該等傳遞側邊略有重疊。可藉由壓力彈簧或磁體(為簡化起見,此處未繪示此二種情形)施加該彈力。
下一傳動運動中,第二耦合環52透過相嚙合之齒部72、90對第一耦合環40進行傳動,使得第一耦合環40以其互補控制側邊84在相對靜止之控制環130的控制側邊152上滑動,從而強制產生一朝第二耦合環52之軸向運動。當外齒部42的受力側邊以力傳遞的方式貼緊輪轂殼體22的內齒部44,從而開始將轉矩傳遞至輪轂殼體22時,第一耦合環40的此種“螺旋運動”停止。在此狀態下,該等耦合環之傳遞側邊亦達到最大重疊度(圖14a、b)。
第一耦合環40與輪轂殼體22間的此種相對運動限制在齒部44中的齒部間隙所允許輪轂殼體22與第一耦合環40間進行相對扭轉的範圍內,亦即,直至該齒部間隙耗盡為止。第一耦合環40的此種運動間隙沿周向視透過控制齒134之控制運動而定,下文將對該控制運動再次加以詳述。
第一耦合環40與控制環130間發生相對扭轉期間,第一耦合環40之齒以其互補控制側邊84在控制齒134之控制側邊152上滑動,在此情況下,第一耦合環40沿箭頭P2 進行軸向運動。由此,第一耦合環40的齒75與第二耦合環52的齒92以轉矩傳遞的方式進行嚙合,其中,該等傳遞側邊98與80以轉矩傳遞的方式嚙合。圖13a及13b為過渡狀態。
第二耦合環52沿箭頭P2結束該軸向運動時,傳遞側邊80與98最大程度地嚙合,其中,滑動側邊78與96之相互面向的區段彼此貼緊。該二耦合環40與52最接近且最大程度地嚙合。圖14a及14b為最大程度的嚙合狀態。
多個齒75、94參與轉矩傳遞,故在該二耦合環40、52之整個周邊上實現了均勻的力分佈。轉矩通量或力通量自鏈輪裝置28出發,經由支承盤58、軸向銷件56到達第二耦合環52,自該第二耦合環出發經由該等相嚙合之齒部72、90,特別是經由齒75、94之傳遞側邊80及98到達第一耦合環40,並自該第一耦合環出發透過相互作用之齒部42、44直接進入該後輪驅動用輪轂殼體22。
一旦輪轂殼體22及第一耦合環40的旋轉速度大於設有該鏈輪裝置的第二耦合環52,則該等傳遞側邊80與98脫離嚙合。齒75、94以其滑動側邊78與96彼此滑動。第二耦合環52在該滑動運動的作用下反向於箭頭P2重新回到圖12a及12b所示之初始位置。
圖15為沿圖9中的切割線XV-XV的視圖。除前述組件外,圖中還可看出,沿周向在該二齒部42與44之間存在齒部間隙α。
圖16為類似於圖9之視圖,係本發明之設有控制環130的另一實施方式,其中,控制環130分配給支承盤58。 控制環130同樣設有一包括若干通孔132的孔圓。但該控制環130緊密安裝於軸向銷件56上且在其軸向位置上保持固定,故其固設於支承盤58上。控制環130具有軸向突起之控制齒134。該等控制齒扣入位於第二耦合環52中的各齒94之間的挖孔100。該等挖孔之背面輪廓參閱此前對互補控制面84所作的相關說明。
圖10a-c所示第一耦合環40係壓入輪轂殼體22,該第一耦合環透過其外齒部42相對該輪轂殼體而言抗扭轉且軸向不可移動。
輪轂殼體22與支承盤58之間設有一固設於該輪轂殼體上的密封件136。該密封件具有用於將該密封件緊固於該輪轂殼體22上的緊固區段138,以及用於橋接位於輪轂殼體22與支承盤58之間之中間腔的密封區段140。
第二耦合環52具有徑向外部區段142,其徑向外端具有可呈圓形或齒形之摩擦面144。所示之情況下呈圓形。該摩擦面144之徑向外表面與密封區段140之內表面發生摩擦接觸。
此外,第二耦合環52亦具用於容置軸向銷件56的通孔54。但該等通孔54實施為長形孔,其與第二耦合環52存在數度,較佳2-5º的周向間隙。採用此種沿周向之運動間隙後,第二耦合環52可沿周向相對支承盤58進行相對運動,此點類似於在圖9至15所示實施方式中針對齒部42、44之齒部間隙所作的相關說明。該二耦合環40及52亦具前述之相互面向的齒部72及90。
該實施方式之工作原理類似於上一實施方式之工作原理。
若騎車人驅動踏板曲柄而引發傳動運動,則與該鏈輪裝置(未繪示)及其支承盤58緊密耦合之控制環130受到旋轉傳動。透過軸向銷件56與控制環130的直接耦合實現此點。由於位於第二耦合環52之外周邊區域內的摩擦面144與密封件136發生摩擦接觸,第二耦合環52趨向於與輪轂殼體22一同旋轉,故在該傳動運動中,該第二耦合環在短時間內落後於支承盤58之旋轉運動。此點限制在長形孔54所允許支承盤58與第二耦合環52間進行相對扭轉的範圍內,亦即,直至該軸向銷件56完全通過該長形孔為止。第二耦合環52的此種運動間隙沿周向視透過控制齒134之控制運動而定。
第二耦合環52與控制環130間發生相對扭轉期間,第二耦合環52之齒以其互補控制側邊84在控制齒134之控制側邊152上滑動,在此情況下,第二耦合環52沿箭頭P2進行軸向運動,在圖9-15所示實施方式中已作類似說明。由此,第二耦合環52的齒與第一耦合環40的齒以轉矩傳遞的方式進行嚙合,使得該等傳遞側邊98與80以轉矩傳遞的方式嚙合。
第二耦合環52沿箭頭P2結束該軸向運動時,第一耦合環40及第二耦合環52的傳遞側邊80與98最大程度地嚙合,其中,滑動側邊78與96之相互面向的區段彼此貼緊。該二耦合環40與52最接近且最大程度地嚙合。
多個齒75、94參與轉矩傳遞,故在該二耦合環40、52之整個周邊上實現了均勻的力分佈。轉矩通量或力通量自鏈輪裝置28出發,經由支承盤58、軸向銷件56到達第二耦合環52,自該第二耦合環出發經由該等相嚙合之齒部72、90,特別是經由傳遞側邊80及98到達第一耦合環40,並自該第一耦合環出發直接進入該後輪驅動用輪轂殼體22。
一旦輪轂殼體22及第一耦合環40的旋轉速度大於設有該鏈輪裝置的第二耦合環52,則該等傳遞側邊80與98脫離嚙合。齒75、94以其滑動側邊78與96彼此滑動。第二耦合環52在該滑動運動的作用下反向於箭頭P2沿軸向重新回到初始位置。
因此,圖16所示實施方式與圖9至15所示實施方式之不同之處在於,控制環130係安裝於支承盤58的一側,即安裝於鏈輪裝置28上。
在結構空間的要求方面,本發明的所有實施方式皆優於先前技術。本發明能提供一種轉矩傳遞性能優良、噪聲極小且使用壽命長的有效自由輪裝置。
該裝置的主要優點在於,該二耦合環40及52可安裝在軸承裝置之徑向外部且與其軸向重疊。藉此可在軸向上節約大量結構空間。此點在圖1至4,圖9及圖16中尤為明顯。本發明中,耦合環40及52的內徑可遠大於用於支撐輪轂殼體及鏈輪裝置之軸承裝置的外徑。
該等耦合環採用階梯式構建方案後,其軸向延伸 度小於先前技術中的耦合環。應用軸向銷件可最佳化力通量且至少在一耦合環上毋需設置大尺寸的外齒部。如此便能採用輕型材料製造耦合環。亦可透過以下方式實現此點:多個齒參與轉矩傳遞,從而降低單個齒的表面壓力。
該等軸向銷件亦可構建為空心銷件,以達到進一步減重的效果。
利用前述之控制機構能使該二耦合環簡單而可靠地相嚙合及分離。
本發明之其他優點在於,該等齒部之底切的表面及側邊因設有貫通孔而便於製造,阻尼元件使得相應部件以阻尼方式貼緊,遂能降低工作狀態下的噪聲,出現負荷變化時能迅速地實現嚙合及脫離嚙合。
10‧‧‧自由輪輪轂
12‧‧‧軸體
14、16‧‧‧末端
18、20‧‧‧滾動軸承
22‧‧‧輪轂殼體
24、26‧‧‧輪輻凸緣
28‧‧‧鏈輪裝置
30‧‧‧軸承裝置
34‧‧‧自由輪機構,自由輪耦合器
A‧‧‧縱軸,輪轂軸

Claims (23)

  1. 一種用於一腳踏車的自由輪輪轂,包括:一輪轂軸,透過一軸承裝置旋轉式支撐於該輪轂軸上的一輪轂殼體,旋轉式支撐於該輪轂軸上的一鏈輪裝置,一自由輪耦合器,其設置於該輪轂殼體與該鏈輪裝置之間,而可選地允許該輪轂殼體與該鏈輪裝置進行相對旋轉,或者將該輪轂殼體及該鏈輪裝置耦合以便傳遞轉矩,其中,該自由輪耦合器具有一第一耦合環及一第二耦合環,該第一耦合環以傳遞轉矩的方式與該輪轂殼體耦合或可耦合,該第二耦合環以傳遞轉矩的方式與該鏈輪裝置耦合或可耦合,其中,該二耦合環具有相互面向之齒部,該等耦合環可利用該等齒部可選地以傳遞轉矩的方式彼此嚙合或者脫離嚙合,其中,該等耦合環中的至少一耦合環可相對該輪轂軸軸向移動,其特徵在於,該二耦合環,由一包含軸線的剖面圖視之,具有一壁厚較大的區段和一壁厚較小的區段之一階梯式壁厚輪廓,其中,該齒部於該等耦合環之中央徑向區域內,是個別地以較大壁厚的區段被構建,其中,在該二耦合環中的其一耦合環上,位於該齒部徑向內側,且與其相接處,較小壁厚的一區段被構建,且其中在該壁厚較小 的區段在該二耦合環中的另一耦合環上位於該齒部徑向外側,且與其相接處,較小壁厚的一區段被構建。
  2. 如請求項1之自由輪輪轂,其中,當第一與第二耦合環以轉矩傳遞的方式嚙合時,該等較大壁厚的區段,由一包含軸線的剖面圖視之,是彼此重疊。
  3. 如請求項1或2之自由輪輪轂,其中,該等耦合環中的至少一耦合環透過啣接構件與該輪轂殼體或該鏈輪裝置耦合以便傳遞轉矩。
  4. 如請求項3之自由輪輪轂,其中,該等耦合環中的至少一耦合環透過齒部或透過軸向銷件與該輪轂殼體或該鏈輪裝置耦合以便傳遞轉矩。
  5. 如請求項3之自由輪輪轂,其中,該等耦合環中的至少一耦合環設有多個軸向貫通孔,軸向銷件扣入該等貫通孔以便進行轉矩傳遞。
  6. 如請求項5之自由輪輪轂,其中,該等貫通孔位設在大體呈一圓周線上。
  7. 如請求項5之自由輪輪轂,其中,該等軸向銷件固設在該鏈輪裝置上,其中,該第二耦合環具有容置該等軸向銷件的貫通孔。
  8. 如請求項5之自由輪輪轂,其中,該等軸向銷件固設於該輪轂殼體上,其中,該第一耦合環具有容置該等軸向銷件的貫通孔。
  9. 如請求項4之自由輪輪轂,其中, 該等耦合環中的至少一耦合環具有多個軸向銷件,該耦合環可藉由該等軸向銷件軸向地被引入該鏈輪裝置的挖孔或者該輪轂殼體內。
  10. 如請求項1之自由輪輪轂,其中,該等耦合環中的至少一個耦合環構建有一用於與該輪轂殼體或該鏈輪裝置進行轉矩傳遞的外齒部。
  11. 如請求項1之自由輪輪轂,其中,該第二耦合環被一軸向預張力朝該第一耦合環張緊。
  12. 如請求項1之自由輪輪轂,其中,該第一耦合環被一軸向預張力朝該第二耦合環張緊。
  13. 如請求項11或12之自由輪輪轂,其中,該在個別耦合環上作用的軸向預張力是透過彈簧或者磁性來達成。
  14. 如請求項13之自由輪輪轂,其中,在該第一及/或該第二耦合環上設有多個磁體,其中,每個磁體各配屬一位於該鏈輪裝置或該輪轂殼體上的互補磁體,其中,每個由磁體與互補磁體所構成的配對皆對個別耦合環施加該軸向預張力。
  15. 如請求項1之自由輪輪轂,其中,該第一耦合環及該第二耦合環在其相互面向之面上構建有互補之鋸齒-齒部,其中,該齒部之每個鋸齒具有傳遞側邊及滑動側邊,其中,該第一與該第二耦合 環間進行轉矩傳遞時,該第一耦合環的多個傳遞側邊與該第二耦合環的多個傳遞側邊嚙合,且在不進行轉矩傳遞之滑行狀態下,該第一耦合環的滑動側邊在該第二耦合環的滑動側邊上滑動,或者該二耦合環脫離接觸。
  16. 如請求項15之自由輪輪轂,其中,該等耦合環中的至少一耦合環之齒部區域內設有挖孔或貫通孔,其中,該等挖孔或貫通孔的至少一面至少局部構成該等傳遞側邊。
  17. 如請求項16之自由輪輪轂,其中,該等傳遞側邊,由軸向視之,具有底切。
  18. 如請求項15至17中任一項之自由輪輪轂,其中,由軸向視之,第一及第二耦合環上的滑動側邊之周向延伸度大於鄰接之挖孔或鄰接之貫通孔的寬度。
  19. 如請求項1之自由輪輪轂,其中,為該等耦合環中的至少一耦合環設置一朝向該另一耦合環之軸向止動件,其對該耦合環之軸向運動進行限制。
  20. 如請求項1之自由輪輪轂,其中,該輪轂殼體設有一阻尼元件供該第一耦合環的一被緩衝元件用。
  21. 如請求項1之自由輪輪轂,其中,該兩耦合環中的至少一耦合環配屬一控制環,該控制環與該輪轂殼體或該鏈輪裝置抗扭轉耦合,其中,該控制環具有一控制齒部,該控制齒部與該對應耦合環之 互補控制齒部嚙合,其中該對應耦合環在一控制力的作用下以其互補控制齒部在該控制齒部上滑動,使得該耦合環進行軸向運動。
  22. 如請求項21之自由輪輪轂,其中,透過該對應耦合環與該自由輪輪轂之相對該控制環旋轉之組件的摩擦耦合來產生該控制力。
  23. 如請求項21或22之自由輪輪轂,其中,該等組件包括一將該自由輪與外部環境隔絕的密封件。
TW102134771A 2012-10-18 2013-09-26 Bicycle free wheel hub TWI6041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2020472.8A DE102012020472A1 (de) 2012-10-18 2012-10-18 Freilaufnabe für ein Fahrrad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5077A TW201425077A (zh) 2014-07-01
TWI604137B true TWI604137B (zh) 2017-11-01

Family

ID=493821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34771A TWI604137B (zh) 2012-10-18 2013-09-26 Bicycle free wheel hub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181994B2 (zh)
EP (1) EP2722549B1 (zh)
CN (1) CN103818186B (zh)
DE (1) DE102012020472A1 (zh)
TW (1) TWI6041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009143A1 (de) 2015-07-13 2017-01-19 Sram Deutschland Gmbh Freilaufnabe für ein Fahrrad
DE102015009041A1 (de) 2015-07-13 2017-01-19 Sram Deutschland Gmbh Nabe für ein Fahrrad
DE202015005747U1 (de) 2015-08-18 2016-11-21 Canyon Bicycles Gmbh Hinterradnabe sowie Fahrradachse
DE102017116954A1 (de) * 2016-07-26 2018-02-01 Dt Swiss Ag Nabe insbesondere für Fahrräder
IT201900013287A1 (it) * 2019-07-30 2021-01-30 Campagnolo Srl Adattatore per un corpo porta-pignoni per una ruota posteriore di bicicletta
US11591043B2 (en) * 2019-07-30 2023-02-28 Campagnolo S.R.L. Sprocket-carrying body and sub-assembly of sprocket-carrying body and cogset for a bicycle rear wheel
US11110743B2 (en) * 2019-11-25 2021-09-07 Tien Hsin Industries Co., Ltd Bicycle hub structure
DE102020127381A1 (de) * 2020-10-16 2022-04-21 Sram Deutschland Gmbh Freilaufnabe mit Feder aus Kunststoff mit zelliger Struktur
US20220213939A1 (en) * 2021-01-05 2022-07-07 Shimano Inc. Planar ratchet assembly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DE102022110294B3 (de) 2022-04-28 2023-03-1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Freilaufvorrichtung für einen Elektroantrieb eines Fahrzeugs sowie Elektroantrieb für das Fahrzeug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30208U (en) * 2007-11-15 2008-04-11 Ming Suey Prec Ind Co Ltd Hub ratchet
TWM415825U (en) * 2011-04-28 2011-11-11 Kunshan Henry Metal Tech Co Ratchet structure for bicycle wheel hub
TWM420445U (en) * 2011-09-13 2012-01-11 Kunshan Henry Metal Tech Co Hub ratchet structure with single-sided displacement
DE102010033272A1 (de) * 2010-08-03 2012-02-09 Jochen Klieber Nabe mit Stirnradverzahnung
US20120048671A1 (en) * 2010-08-26 2012-03-01 Soul-Kozak Mariusz Kozak Hub, in particular for rear bicycle wheel
TWM427293U (en) * 2011-10-04 2012-04-21 Zhong-Lin Lai Hub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584472A (en) 1944-11-04 1947-01-15 Louis Camillis Improvements in and connected with free-wheel hubs of cycles
NL194989A (zh) 1955-02-21
JPS59164423A (ja) * 1983-03-07 1984-09-17 Maeda Kogyo Kk 自転車用ユニツトハブあるいはコ−スタ−ブレ−キ付ハブ等におけるクラツチ装置
US5349767A (en) 1993-05-10 1994-09-27 The Singer Company N.V. Steam ironing press including pump and heating control circuits
DE9419357U1 (de) 1994-12-02 1995-01-26 Dt Bike Technology Ag Freilaufnabe für Zweiräder
US5964332A (en) 1996-09-05 1999-10-12 King; Christopher D. Rear hub drive engagement mechanism
DE19731451A1 (de) 1997-07-22 1999-01-28 Dt Bike Technology Ag Nabe, insbesondere für Fahrräder und dergleichen
US6123179A (en) * 1998-02-26 2000-09-26 Kun Teng Industry Co., Ltd Bicycle freewheel hub
DE29803667U1 (de) 1998-03-03 1998-04-23 Kun Teng Industry & Co Fahrradfreilaufnabe
US6478128B2 (en) 1998-09-30 2002-11-12 Anthony G. Taylor Redundant freewheeling bicycle apparatus and method
DE19847673A1 (de) 1998-10-15 2000-04-20 Dt Swiss Ag Nabe, insbesondere für Fahrräder u. dgl.
AU2002351634A1 (en) * 2001-12-28 2003-07-15 Stackpole Limited One way clutch
US7562755B2 (en) * 2006-07-07 2009-07-21 Dt Swiss, Inc. Rear wheel hub, in particular for bicycles
DE202007016681U1 (de) * 2007-11-20 2008-10-02 Sünkenberg, Bernd Fahrradzahnscheibenantrieb
US20090255774A1 (en) * 2008-04-15 2009-10-15 Chia-Wei Hsu Ratchet gear device for a bicycle rear wheel
DE102009010258B4 (de) 2009-02-24 2015-07-30 Carbofibretec Gmbh Fahrradnabenbaugruppe mit einer hohlen Achse aus Faserverbundwerkstoff
WO2011000300A1 (zh) * 2009-06-29 2011-01-06 Hong Tao 空间楔合式摩擦超越离合器
US8757341B2 (en) 2010-08-03 2014-06-24 Jochen Klieber Hub with star ratchet
DE102010033454B4 (de) * 2010-08-05 2013-10-31 Frank Bäseke Radnabe
EP2529949B1 (en) * 2011-05-31 2014-01-29 Kunshan Henry Metal Technology Co., Ltd. Ratchet mechanism for bicycle hub
US8875862B2 (en) * 2011-11-17 2014-11-04 Vp Components Co., Ltd. Ratchet hub
DE202011108822U1 (de) * 2011-12-08 2012-02-15 Kunshan Henry Metal Technology Co., Ltd. Ein Nabenaufbau mit einem in beiden Richtungen beweglichen Klinkenschaltwerk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30208U (en) * 2007-11-15 2008-04-11 Ming Suey Prec Ind Co Ltd Hub ratchet
DE102010033272A1 (de) * 2010-08-03 2012-02-09 Jochen Klieber Nabe mit Stirnradverzahnung
US20120048671A1 (en) * 2010-08-26 2012-03-01 Soul-Kozak Mariusz Kozak Hub, in particular for rear bicycle wheel
TWM415825U (en) * 2011-04-28 2011-11-11 Kunshan Henry Metal Tech Co Ratchet structure for bicycle wheel hub
TWM420445U (en) * 2011-09-13 2012-01-11 Kunshan Henry Metal Tech Co Hub ratchet structure with single-sided displacement
TWM427293U (en) * 2011-10-04 2012-04-21 Zhong-Lin Lai Hub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181994B2 (en) 2015-11-10
TW201425077A (zh) 2014-07-01
EP2722549B1 (de) 2019-08-28
EP2722549A3 (de) 2018-04-18
CN103818186B (zh) 2018-02-13
EP2722549A2 (de) 2014-04-23
DE102012020472A1 (de) 2014-04-24
CN103818186A (zh) 2014-05-28
US20140110208A1 (en) 2014-04-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4137B (zh) Bicycle free wheel hub
US8641151B2 (en) Sprocket support structure
US10787033B2 (en) Freewheel hub
US7004487B2 (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for bicycles
EP0711931B1 (en) A bicycle roller clutch
EP2422996B1 (en) A hub in particular for rear bicycle wheel
US20150053523A1 (en) Bicycle freewheel
US20130199886A1 (en) Bi-directional overrunning clutch having split roll cage
CN108884883B (zh) 一种飞轮机构
CA2315873C (en) Spiral-type coupling
RU2678946C1 (ru) Трансмиссия для мотора
EP3478561B1 (en) Belt drive system
US20150060224A1 (en) Driving device for a hub
US20170284482A1 (en) Cassette driver for a freewheel hub
US9651100B2 (en) Clutch assembly with friction pads and a clutch cylinder
US10605347B2 (en) Ring clip assembly
US9855795B2 (en) Clutch assembly
US8474587B2 (en) Bicycle hub assembly with two bearings
US6361461B1 (en) Multiple-speed chain driving device
JP2004270877A (ja) クラッチユニット
US5299925A (en) Bicycle rear-wheel hub assembly
WO2012025876A9 (en) Freewheeling clutches
US20220281265A1 (en) Wheel hub
US11110743B2 (en) Bicycle hub structure
TWI664098B (zh) 輪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