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03201B - 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資料傳輸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資料傳輸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03201B
TWI603201B TW101149161A TW101149161A TWI603201B TW I603201 B TWI603201 B TW I603201B TW 101149161 A TW101149161 A TW 101149161A TW 101149161 A TW101149161 A TW 101149161A TW I603201 B TWI603201 B TW I60320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in
differential signal
usb
physical layer
portable electronic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91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05319A (zh
Inventor
孫元亨
林建宏
劉智遠
許芷瑋
Original Assignee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filed Critical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to CN20121057516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577365A/zh
Priority to CN201210575364.3A priority patent/CN103577366B/zh
Priority to US13/944,882 priority patent/US9379497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4053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053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32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3201B/zh

Links

Description

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資料傳輸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資料傳輸方法,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符合USB3.0 SSIC傳輸規格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資料傳輸方法。
隨著科技的進步,各式各樣的外部通用序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USB)裝置在市場上蓬勃發展,不僅便利人們的生活,也扮演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智慧型手機(Smartphone)、平板電腦(Tablet PC)或電子書(eBook)等。由於行動裝置朝向「輕薄短小」及「高效能、低功耗」的趨勢發展,因此體積小、快速、省電的記憶卡需求大增。目前,行動裝置上記憶卡以SD系列為大宗,USB 3.0雖具備高速及多樣化完整週邊,但由於其未針對行動裝置進行功耗最佳化,耗電規格不符合行動裝置低耗能之要求,因而目前未能進入行動裝置市場。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資料傳輸方法,可使可攜式電子裝置符合行動裝置的低耗能要求,且同時具有高速度的資料傳輸品質。
本發明提出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適於連接至一主機裝置,並進行資料傳輸。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第一USB實 體層電路、第二USB實體層電路、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USB裝置控制單元以及介面規格偵測單元。其中第一USB實體層電路用以傳輸符合USB3.0 SSIC傳輸規格的資料、第二USB實體層電路傳輸符合USB3.0傳輸規格的資料。USB裝置控制單元控制第一USB實體層電路或第二USB實體層電路透過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與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進行資料傳輸。介面規格偵測單元耦接第一USB實體層電路、第二USB實體層電路以及主機裝置,偵測主機裝置所對應之傳輸規格,並依據主機裝置所對應之傳輸規格選擇傳輸資料的USB實體層電路。
本發明亦提出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的資料傳輸方法,適於與主機裝置進行資料傳輸,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第一USB實體層電路、第二USB實體層電路以及第三USB實體層電路,其中第一USB實體層電路用以傳輸符合USB 3.0 SSIC傳輸規格的資料。資料傳輸方法包括下列步驟。 偵測供給可攜式電子裝置之電源電壓。判斷電源電壓是否小於預設電壓。若電源電壓小於預設電壓,選擇第一USB實體層電路透過一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與一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與主機裝置進行資料傳輸。若電源電壓未小於預設電壓,判斷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與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上是否有訊號傳輸。若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與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上有訊號傳輸,選擇第二USB實體層電路透過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與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與主機裝置進行資料傳輸。若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與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上 沒有訊號傳輸,選擇第三USB實體層電路透過第三差動訊號接腳對與主機裝置進行資料傳輸。
基於上述,本發明藉由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設置用以傳輸符合USB3.0 SSIC傳輸規格的資料的USB實體層電路以及差動訊號接腳對,以使可攜式電子裝置之功耗符合行動裝置的標準,而達到能在手機等行動裝置內部使用的要求。此外,藉由介面規格偵測單元依據電源電壓來選擇傳輸資料的USB實體層電路,使可攜式電子裝置符合不同USB傳輸規格的主機裝置,增加可攜式電子裝置的使用便利性。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繪示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示意圖。請參照圖1,可攜式電子裝置100可用以連接至主機裝置108,以與主機裝置108進行資料傳輸。可攜式電子裝置100包括USB實體層電路102、USB裝置控制單元104以及應用模組106,其中應用模組106可做為記憶體或輸入/輸出介面,USB實體層電路102則用以傳輸符合USB3.0 SSIC傳輸規格的資料。USB裝置控制單元104耦接USB實體層電路102以及應用模組106,USB裝置控制單元104可控制USB實體層電路102透過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Tx1、Tx2與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Rx1、Rx2進行資料傳輸。 由於實體層電路102採用USB 3.0高速通訊協定和軟體模式和MIPI(行動產業處理介面,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低功耗實體層技術,因而具有高傳輸速度以及低功耗的特性,而可直接應用於行動裝置上(如手機、平板電腦、相機等等),同時提升了行動裝置介面的彈性與廣泛性,讓開發者不必浪費重複開發所有介面與周邊裝置,大幅延伸適用的應用處理器系統與週邊裝置的範圍。
進一步來說,可攜式電子裝置100的訊號接腳設置可如圖2A所示,可攜式電子裝置100包括板體202,板體202上設置有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Tx1、Tx2、對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Rx1、Rx2、電源接腳Vdd1以及接地接腳Vss1,其形成一接腳列PR1,接腳列PR1為支援USB 3.0 SSIC傳輸規格的資料傳送/接收接腳列。其中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Tx1、Tx2與對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Rx1、Rx2位於電源接腳Vdd1與接地接腳Vss1之間,USB裝置控制單元104可控制USB實體層電路102透過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Tx1、Tx2與對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Rx1、Rx2與主機裝置108進行資料傳輸。如上所述,由於可攜式電子裝置100具有低功耗的特性,因此其可應用於行動裝置上,而將所有的接腳均設計為如本實施例之接墊(pad)型式,則可將可攜式電子裝置100做為行動裝置的嵌入式記憶卡。
詳細來說,板體202的構成可例如為圖2B或圖2C所繪示之可攜式電子裝置100的剖面示意圖所示。請參照圖2B,在本實施例中,板體202包括印刷電路板204、設置 於印刷電路板204下方對應接腳位置的IC元件206以及快閃記憶體(flash die)208。此外,在部分實施例中,亦可選擇使用所佔面積較大的快閃記憶體,而使IC元件206設置於快閃記憶體208的下方(如圖2C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上述實施例之板體202僅設置一個電源接腳Vdd1,然板體202中可能包括多個需要不同操作電壓的電路,因此板體202中必須設置降壓電路,以將電源接腳Vdd1所接收之電源電壓降壓為多個不同的電壓。限制於板體202的構造,部分常用的降壓電路可能無法實施在板體202上。圖2D繪示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的訊號接腳設置的示意圖。如圖2D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板體202尚可更包括電源接腳Vdd2以及電源接腳Vdd3,電源接腳Vdd2以及電源接腳Vdd3在板體202形成第二接腳列PR2。如此便可直接透過增設的電源接腳Vdd2以及電源接腳Vdd3來接收不同電壓值的電壓,而不需於板體202中設置降壓電路,達到降低板體202的功率消耗以及減縮板體202體積的效果。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實施例中,電源接腳Vdd3亦可依實際應用情形設計為接地接腳Vss2。
圖3繪示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示意圖。請參照圖3,相較於可攜式電子裝置100,本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300更包括USB實體層電路302、USB實體層電路304以及介面規格偵測單元306。其中USB實體層電路302與USB實體層電路304耦接於USB裝置控制單 元104與介面規格偵測單元306之間,USB裝置控制單元104可控制USB實體層電路302傳輸符合USB2.0傳輸規格的資料,亦可控制USB實體層電路304傳輸符合USB 3.0傳輸規格的資料。介面規格偵測單元306更耦接至主機裝置108,介面規格偵測單元306用以偵測與可攜式電子裝置300連接之主機裝置108所對應的傳輸規格,並依據主機裝置108所對應之傳輸規格選擇傳輸資料的USB實體層電路。 亦即介面規格偵測單元306可依據主機裝置108之傳輸埠的規格來選擇USB實體層電路102、302或304來進行資料的傳輸,而資料傳輸的進行則由USB裝置控制單元104來控制。在本實施例中,USB實體層電路102、304為透過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Tx1、Tx2與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Rx1、Rx2進行資料傳輸,而USB實體層電路302則是透過第三差動訊號接腳對D+、D-進行資料傳輸。
進一步來說,介面規格偵測單元306可更包括切換單元308,其耦接USB實體層電路102以及USB實體層電路304。 切換單元308可依據供給至可攜式電子裝置300的電源電壓來決定是否選擇USB實體層電路102進行資料的傳輸。其中供給至可攜式電子裝置300的電源電壓可由介面規格偵測單元306偵測而得知。
詳細來說,介面規格偵測單元306可判斷電源電壓是否小於預設電壓(例如3V)。若電源電壓小於預設電壓,即代表主機裝置108的資料傳輸規格採用USB3.0 SSIC的傳輸規格,此時切換單元308便選擇USB實體層電路102透過差 動訊號接腳對Tx1、Tx2與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Rx1、Rx2與主機裝置108進行資料傳輸。若電源電壓未小於預設電壓,則代表主機裝置108的資料傳輸規格可能為USB 3.0或USB 2.0。介面規格偵測單元306可先判斷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Tx1、Tx2與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Rx1、Rx2上是否有訊號傳輸,若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Tx1、Tx2與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Rx1、Rx2上有訊號傳輸,代表主機裝置108的資料傳輸規格採用USB 3.0的規格,切換單元308選擇USB實體層電路304透過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Tx1、Tx2與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Rx1、Rx2與主機裝置108進行資料傳輸。若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Tx1、Tx2與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Rx1、Rx2上沒有訊號傳輸,代表主機裝置108的資料傳輸規格採用USB 2.0的規格,介面規格偵測單元306選擇USB實體層電路302透過第三差動訊號接腳對D+/D-與主機裝置108進行資料傳輸。
如上所述,本實施例藉由介面規格偵測單元306依據可攜式電子裝置300所接收到電源電壓來選擇傳輸資料的USB實體層電路,使其除了可相容於USB 3.0 SSIC的傳輸規格外,亦可向下相容於USB 3.0和USB 2.0的傳輸規格,對於傳輸規格不同之主機裝置108提供相對應的傳輸模式,大幅地提升了可攜式電子裝置300的便利性。
進一步來說,可攜式電子裝置300的訊號接腳設置可如圖4A所示,可攜式電子裝置400包括板體402,板體402的結構可例如為圖2B、2C所示,在此不再贅述。板 體402上設置有接腳列PR1’以及接腳列PR2,其中接腳列PR1’為支援USB3.0與USB 3.0 SSIC傳輸規格的資料傳送/接收接腳列,而接腳列PR2則為支援USB 2.0傳輸規格的資料傳送/接收接腳列。接腳列PR1’與接腳列PR2平行板體402之側緣S1而被配置於板體402上,且接腳列PR2較接腳列PR1’接近側緣S1,側緣S1垂直於可攜式電子裝置300與主機裝置108的耦接方向。接腳列PR1’包括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Tx1、Tx2、對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Rx1、Rx2以及接地接腳Vss1,其中接地接腳位Vss1位於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Tx1、Tx2與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Rx1、Rx2之間。接腳列PR2包括第三差動訊號接腳對D+、D-、電源接腳Vdd1以及接地接腳Vss2,其中第三差動訊號接腳對D+、D-位於電源接腳Vdd1與接地接腳Vss2之間。
USB實體層電路302可透過第三差動訊號接腳對D+、D-與主機裝置108進行資料傳輸,USB實體層電路102與USB實體層電路304則可透過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Tx1、Tx2與對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Rx1、Rx2與主機裝置108進行資料傳輸。
值得注意的是,在可攜式電子裝置400中僅包括一電源接腳Vdd1,亦即電源接腳Vdd1為USB 2.0、USB 3.0以及USB 3.0 SSIC所共用。然在部分實施例中,亦可增設另一電源接腳,將USB 3.0 SSIC傳輸規格所使用的電源接腳與USB 2.0、USB 3.0所使用的電源接腳分開。如圖5A所示之可攜式電子裝置500,相較於可攜式電子裝置400,其在接腳 列PR2中更包括電源接腳Vdd2,其用以接收USB 3.0 SSIC傳輸規格所使用的電源電壓,而電源接腳Vdd1則用以接收USB 2.0、USB 3.0傳輸規格所使用的電源電壓。在配置上,電源接腳Vdd2可位於接腳列PR2中最外側的位置,如圖5A所示,其可設置於電源接腳Vdd1的左側,亦或者設置於接地接腳Vss2的右側(如虛線位置所示)。
此外,可攜式電子裝置300的訊號接腳設置亦可如圖6所示,可攜式電子裝置600包括板體602,板體602的結構可例如為圖2B、2C所示,在此不再贅述。板體602上設置有接腳列PR1"、接腳列PR2以及接腳列PR3,其中接腳列PR1'’為支援USB 3.0 SSIC傳輸規格的資料傳送/接收接腳列,接腳列PR2與圖4A實施例相同為支援USB 2.0傳輸規格的資料傳送/接收接腳列,而接腳列PR3則為為支援USB 3.0傳輸規格的資料傳送/接收接腳列。接腳列PR1"、接腳列PR2以及接腳列PR3平行板體602之側緣S1而被配置於板體602上,且接腳列PR1"、接腳列PR2以及接腳列PR3離側緣S1之距離遠近為接腳列PR1"、接腳列PR3、接腳列PR2,亦即接腳列PR2離側緣S1最近,而接腳列PR1"離側緣S1最遠。
其中接腳列PR1"包括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Tx1、Tx2、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Rx1、Rx2以及接地接腳Vss1、Vss3,其中接地接腳位Vss1、Vss3位於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Tx1、Tx2與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Rx1、Rx2之間。接腳列PR2包括第三差動訊號接腳對D+、D-、電源接腳Vdd1 以及接地接腳Vss2,其中第三差動訊號接腳對D+、D-位於電源接腳Vdd1與接地接腳Vss2之間。接腳列PR3則包括第四差動訊號接腳對Tx1'、Tx2'、第五差動訊號接腳對Rx1'、Rx2'以及接地接腳Vss4,其中接地接腳Vss4位於第四差動訊號接腳對Tx1'、Tx2'與第五差動訊號接腳對Rx1'、Rx2'之間。
在本實施例中,USB實體層電路102可透過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Tx1、Tx2與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Rx1、Rx2與主機裝置108進行資料傳輸,USB實體層電路302可透過第三差動訊號接腳對D+、D-與主機裝置108進行資料傳輸,USB實體層電路304則可透過第四差動訊號接腳對Tx1'、Tx2'與第五差動訊號接腳對Rx1'、Rx2'進行資料傳輸。在此需注意的是,由於USB實體層電路102與USB實體層電路304在本實施例中並未共用差動訊號接腳對,因此可攜式電子裝置600不需如圖3中所示之切換單元308來切換連接到主機裝置108的USB實體層電路,因此可攜式電子裝置600不須包括切換單元308,USB實體層電路102與USB實體層電路304可不須透過切換單元308耦接至主機裝置108。
類似地,由於上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400、500、600具有USB 3.0 SSIC的傳輸介面,亦即具有低功耗的特性,且其所有的接腳均設計為接墊(pad)型式,因此其亦可做為行動裝置的嵌入式記憶卡。且相較於可攜式電子裝置100,其更可相容至USB 2.0及USB 3.0的傳輸介面,使用上更具 有彈性及便利性。
此外,類似圖2D之實施例,如圖4B與圖5B所示,在可攜式電子裝置400中,板體202亦可增設包括電源接腳Vdd2以及電源接腳Vdd3的第三接腳列PR3,以降低板體202的功率消耗並減縮板體202體積,且電源接腳Vdd3亦可依實際應用情形設計為接地接腳Vss3。而在可攜式電子裝置500中,板體202亦可增設包括電源接腳Vdd3以及電源接腳Vdd4的第三接腳列PR3,以降低板體202的功率消耗並減縮板體202體積,且電源接腳Vdd4亦可依實際應用情形設計為接地接腳Vss3。
圖7繪示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的資料傳輸方法。請參照圖7,歸納上述可攜式電子裝置的資料傳輸方法可包括下列步驟。首先,偵測供給可攜式電子裝置之電源電壓(步驟S702)。接著,判斷電源電壓是否小於預設電壓(步驟S704),其中預設電壓可例如為3V,當電源電壓小於預設電壓時,即代表主機裝置之傳輸介面符合USB 3.0 SSIC的傳輸規格。若電源電壓小於預設電壓,選擇第一USB實體層電路透過一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與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與主機裝置進行資料傳輸(步驟S706),其中第一USB實體層電路為用以傳輸符合USB 3.0 SSIC傳輸規格的資料。若電源電壓未小於預設電壓,則判斷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與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上是否有訊號傳輸(步驟S708)。若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與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上有訊號傳輸,則選擇第二USB實體層電路透過第一差動訊號 接腳對與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與主機裝置進行資料傳輸(步驟S710),其中第二USB實體層電路可例如用以傳輸符合USB 3.0傳輸規格的資料。若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與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上沒有訊號傳輸,選擇第三USB實體層電路透過第三差動訊號接腳對與主機裝置進行資料傳輸(步驟S712),其中第三USB實體層電路可例如用以傳輸符合USB 2.0傳輸規格的資料。
綜上所述,本發明藉由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設置用以傳輸符合USB3.0 SSIC傳輸規格的資料的USB實體層電路以及差動訊號接腳對,以使可攜式電子裝置之功耗符合行動裝置的標準,而達到能在手機等行動裝置內部使用的要求,同時提升了行動裝置介面的彈性與廣泛性,讓開發者不必浪費重複開發所有介面與周邊裝置,大幅延伸適用的應用處理器系統與週邊裝置的範圍。此外,藉由介面規格偵測單元依據電源電壓來選擇傳輸資料的USB實體層電路,可使可攜式電子裝置符合不同USB傳輸規格的主機裝置,增加可攜式電子裝置的使用便利性。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故本 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300、400、500、600‧‧‧可攜式電子裝置
102、302、304‧‧‧USB實體層電路
104‧‧‧USB裝置控制單元
106‧‧‧應用模組
108‧‧‧主機裝置
202、402、602‧‧‧板體
204‧‧‧印刷電路板
206‧‧‧IC元件
208‧‧‧快閃記憶體
306‧‧‧介面規格偵測單元
308‧‧‧切換單元
Tx1、Tx2‧‧‧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
Rx1、Rx2‧‧‧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
Vdd1~Vdd4‧‧‧電源接腳
Vss1~Vss4‧‧‧接地接腳
PR1~PR3、PR1’、PR1’'‧‧‧接腳列
D+、D-‧‧‧第三差動訊號接腳對
S1‧‧‧側緣
Tx1'、Tx2'‧‧‧第四差動訊號接腳對
Rx1'、Rx2'‧‧‧第五差動訊號接腳對
S702~S712‧‧‧資料傳輸方法步驟
圖1繪示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示意 圖。
圖2A繪示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的訊號接腳設置的示意圖。
圖2B與圖2C繪示為本發明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2D繪示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的訊號接腳設置的示意圖。
圖3繪示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圖4A~圖6繪示為本發明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的訊號接腳設置的示意圖。
圖7繪示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的資料傳輸方法。
100‧‧‧可攜式電子裝置
102‧‧‧USB實體層電路
104‧‧‧USB裝置控制單元
106‧‧‧應用模組
108‧‧‧主機裝置
Tx1、Tx2‧‧‧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
Rx1、Rx2‧‧‧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

Claims (14)

  1.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適於連接至一主機裝置,並進行資料傳輸,該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一第一USB實體層電路,傳輸符合USB3.0 SSIC傳輸規格的資料;一第二USB實體層電路,傳輸符合USB3.0傳輸規格的資料;一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一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一USB裝置控制單元,控制該第一USB實體層電路或該第二USB實體層電路透過該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與該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進行資料傳輸;以及一介面規格偵測單元,耦接該第一USB實體層電路、該第二USB實體層電路以及該主機裝置,偵測該主機裝置所對應之傳輸規格,並依據該主機裝置所對應之傳輸規格選擇傳輸資料的USB實體層電路,其中,該主機裝置為一行動裝置,而該可攜式電子裝置為該行動裝置的一嵌入式記憶卡。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更包括:一板體;一第一接地接腳,其中該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該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以及該第一接地接腳形成一第一接腳列,且該第一接地接腳位於該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與該第 二差動訊號接腳對之間;以及一第二接腳列,該第一接腳列與第二接腳列平行該板體之一側緣而被配置於該板體上,且該第二接腳列相對於該第一接腳列更接近該側緣,該第二接腳列包括:一第三差動訊號接腳對;一第一電源接腳;以及一第二接地接腳,其中該第三差動訊號接腳對位於該第一電源接腳與該第二接地接腳之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接腳列為支援USB3.0與USB 3.0 SSIC傳輸規格的資料傳送/接收接腳列。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介面規格偵測單元更偵測供給該可攜式電子裝置之一電源電壓,且該介面規格偵測單元包括:一切換單元,耦接該第一USB實體層電路、該第二USB實體層電路以及該主機裝置,依據該電源電壓選擇傳輸資料的USB實體層電路。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更包括:一第三USB實體層電路,耦接該主機裝置,傳輸符合USB2.0傳輸規格的資料,該介面規格偵測單元更判斷該電源電壓是否小於一預設電壓,若該電源電壓小於該預設電壓,該切換單元選擇該第 一USB實體層電路透過該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與該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與該主機裝置進行資料傳輸,若該電源電壓未小於該預設電壓,該介面規格偵測單元判斷該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與該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上是否有訊號傳輸,若該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與該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上有訊號傳輸,該切換單元選擇該第二USB實體層電路透過該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與該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與該主機裝置進行資料傳輸,若該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與該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上沒有訊號傳輸,該切換單元選擇該第三USB實體層電路透過該第三差動訊號接腳對與該主機裝置進行資料傳輸。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接腳列為支援USB 2.0傳輸規格的資料傳送/接收接腳列,該USB裝置控制單元控制該第三USB實體層電路透過該第三差動訊號接腳對進行資料傳輸。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更包括:一第二電源接腳;以及一第三電源接腳,與該第二電源接腳形成一第三接腳列。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更包括:一第二電源接腳;以及 一第三接地接腳,與該第二電源接腳形成一第三接腳列。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更包括:一第二電源接腳,配置於該第二接腳列中,且位於該第二接腳列中最外側的位置,該第一電源接腳用以接收USB 2.0與USB 3.0傳輸規格所使用的電源電壓,該第二電源接腳用以接收USB 3.0 SSIC傳輸規格所使用的電源電壓。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更包括:一第三電源接腳;以及一第四電源接腳,與該第三電源接腳形成一第三接腳列。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更包括:一第三電源接腳;以及一第三接地接腳,與該第三電源接腳形成一第三接腳列。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該可攜式電子裝置更包括:一第三接地接腳,配置於該第一接腳列中,且該第三接地接腳位於該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與該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之間; 一第三接腳列,配置於該板體上,且位於該第一接腳列與該第二接腳列之間,該第三接腳列為支援USB 3.0規格的資料傳送/接收接腳列,該第三接腳列包括:一第四差動訊號接腳對;一第五差動訊號接腳對,該第二USB實體層電路透過該第四差動訊號接腳對與該第五差動訊號接腳對進行資料傳輸;以及一第四接地接腳,其中該第四接地接腳位於該第四差動訊號接腳對與該第五差動訊號接腳對之間。
  13.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的資料傳輸方法,適於與一主機裝置進行資料傳輸,該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一第一USB實體層電路、一第二USB實體層電路以及一第三USB實體層電路,其中該第一USB實體層電路用以傳輸符合USB 3.0 SSIC傳輸規格的資料,該資料傳輸方法包括:偵測供給該可攜式電子裝置之一電源電壓;判斷該電源電壓是否小於一預設電壓;若該電源電壓小於該預設電壓,選擇該第一USB實體層電路透過一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與一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與該主機裝置進行資料傳輸;若該電源電壓未小於該預設電壓,判斷該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與該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上是否有訊號傳輸;若該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與該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上有訊號傳輸,選擇該第二USB實體層電路透過該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與該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與該主機裝置進行 資料傳輸;以及若該第一差動訊號接腳對與該第二差動訊號接腳對上沒有訊號傳輸,選擇該第三USB實體層電路透過該第三差動訊號接腳對與該主機裝置進行資料傳輸,其中,該主機裝置為一行動裝置,而該可攜式電子裝置為該行動裝置的一嵌入式記憶卡。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的資料傳輸方法,其中該第二USB實體層電路用以傳輸符合USB 3.0傳輸規格的資料,該第三USB實體層電路用以傳輸符合USB 2.0傳輸規格的資料。
TW101149161A 2012-07-19 2012-12-21 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資料傳輸方法 TWI6032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75169.0A CN103577365A (zh) 2012-07-19 2012-12-26 便携式电子装置
CN201210575364.3A CN103577366B (zh) 2012-07-19 2012-12-26 便携式电子装置及其数据传输方法
US13/944,882 US9379497B2 (en) 2012-07-19 2013-07-18 USB SSIC thin card device and data transfer method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261673709P 2012-07-19 2012-07-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5319A TW201405319A (zh) 2014-02-01
TWI603201B true TWI603201B (zh) 2017-10-21

Family

ID=5055001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9176A TWI483118B (zh) 2012-07-19 2012-12-21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101149161A TWI603201B (zh) 2012-07-19 2012-12-21 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資料傳輸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9176A TWI483118B (zh) 2012-07-19 2012-12-21 可攜式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2) TWI4831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74590B (zh) * 2014-07-17 2017-03-11 威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通孔佈局結構、線路板及電子總成
TWI602065B (zh) * 2016-12-02 2017-10-11 宇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複合型電子裝置
TWI714243B (zh) * 2019-09-03 2020-12-21 威鋒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Usb積體電路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507602A (en) * 2003-06-11 2005-02-16 Research In Motion Ltd Universal serial bus charger for a mobile device
TW200825699A (en) * 2006-08-17 2008-06-16 Standard Microsyst Smc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umerating a USB device using low power
US20110043162A1 (en) * 2009-08-19 2011-02-24 Richtek Technology Corp. Charger and portable device having the same
TW201216070A (en) * 2010-10-14 2012-04-16 Asustek Comp Inc Host apparatus, management method and control circuit for universal serial b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66221B2 (en) * 2004-03-17 2012-04-24 Super Talent Electronics, Inc. Low-power USB superspeed device with 8-bit payload and 9-bit frame NRZI encoding for replacing 8/10-bit encoding
TWI428759B (zh) * 2010-04-06 2014-03-01 Via Tech Inc 光學usb裝置及其操作方法
TWM404998U (en) * 2010-07-30 2011-06-01 Via Tech Inc Universal serial bus hub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507602A (en) * 2003-06-11 2005-02-16 Research In Motion Ltd Universal serial bus charger for a mobile device
TW200825699A (en) * 2006-08-17 2008-06-16 Standard Microsyst Smc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umerating a USB device using low power
US20110043162A1 (en) * 2009-08-19 2011-02-24 Richtek Technology Corp. Charger and portable device having the same
TW201216070A (en) * 2010-10-14 2012-04-16 Asustek Comp Inc Host apparatus, management method and control circuit for universal serial b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83118B (zh) 2015-05-01
TW201405317A (zh) 2014-02-01
TW201405319A (zh) 2014-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04068B2 (en) Serial bus electrical termination control
US10409757B2 (en) Hub
TWI544339B (zh) USB Type-C連接器模組(一)
CN103577366A (zh) 便携式电子装置及其数据传输方法
TWI550409B (zh) USB Type-C連接器模組(二)
US9207752B2 (en) Computer device and method of power management of the same
TWI603201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資料傳輸方法
JP2014534509A (ja) 接続を行うためのシステム、io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及び記憶媒体
US8897705B2 (en) Data transmitting system and data transmitting method
TWI785241B (zh) 集成介面裝置及具有所述集成介面裝置的電子裝置
US10712793B2 (en) External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system
CN111478714A (zh) 一种电子装置及其信号传输方法
TWM509449U (zh) USB Type-C連接器模組(二)
CN220569099U (zh) 基于飞腾处理器的加固平板电脑主板及加固平板电脑
CN216901481U (zh) 基于ft2000-4 cpu的工控主板
EP4354675A1 (en) Method for preventing malfunction of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connector
TWM509448U (zh) USB Type-C連接器模組(一)
TWI631465B (zh) 傳輸系統及連接裝置
WO2020091799A1 (en) Power allocation
US7886092B2 (en) Keybo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