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89105B - 馬達一次側之傳熱機構 - Google Patents

馬達一次側之傳熱機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89105B
TWI589105B TW105122653A TW105122653A TWI589105B TW I589105 B TWI589105 B TW I589105B TW 105122653 A TW105122653 A TW 105122653A TW 105122653 A TW105122653 A TW 105122653A TW I589105 B TWI589105 B TW I58910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transfer
end surface
motor
transfer mechanism
primary s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26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10881A (zh
Inventor
王湘茹
林建志
鄧朝欽
紀政德
Original Assignee
大銀微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銀微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銀微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1226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89105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91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9105B/zh
Publication of TW2018108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0881A/zh

Link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Description

馬達一次側之傳熱機構
本發明係與馬達有關,特別是關於一種馬達一次側之傳熱機構。
在例如工具機、積體電路板鑽孔機等需求大推力之機密加工機械,其驅動馬達在提供大推力之同時亦伴隨著大量熱能的產生,如未能及時阻絕熱能傳導至所鄰接的機座或運動平台等精密加工機械構件,將會使得機座或平台在熱能作用下產生變形,直接影響了可達成的精密加工程度。
為了避免加工機械受熱能之影響而產生變形,在第一圖與第二圖所示的先前技術中,係將隔熱板(1)藉由多數的間隔體(2)懸空架設在馬達(3)的一側端面上,避免隔熱板(1)與馬達(3)間的直接接觸,減少馬達熱能之傳遞,同時將銅製蛇管(4)穿設於各間隔體(2)中,並以管體一側與隔熱板(1)貼接,而使流體於蛇管(4)中持續流動,俾以透過管體與隔熱板間之直接接觸,使隔熱板(1)上之熱能傳導至流動的流體中而被帶離,避免隔熱板將熱能向外傳遞。
上開先前技術藉由減低隔熱板之溫升程度,達到阻隔馬達熱能向外傳遞之路徑,雖有其一定之效果存在,但其間隔體(2)元件存在之目的既在避免熱能從馬達(3)傳導至隔熱板(1)上,則其材料即應以與隔熱目的 相符之低傳熱材料,惟如此一來,馬達(3)運作時所產生之熱能即難以被帶離,致影響馬達運作之效率,同時,多數的間隔體(2)於組裝加工上亦過於繁瑣,致有礙於製造效率與品質之維持。
因此,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即係在提供一種馬達一次側之傳熱機構,其具有組裝簡便之功效,並可有效地將來自於馬達動子件及受馬達所驅動之承載件上之熱能經由傳導向外帶離。
緣是,為達成上述之目的,本發明所提供馬達一次側之傳熱機構者,其主要之技術特徵乃係在於將具有金屬本體之傳熱件,夾設於馬達動子件與承載件間,而使傳熱件在作為熱傳導媒介之同時,將承載件與馬達動子件予以分隔開來,避免其彼此間之直接接觸,從而使承載件與馬達動子件上之熱能得以被匯流至傳熱件中,再經由傳熱件向外傳送,避免熱能所造成之變形,相較於先前技術側重於單方傳熱之技術而言,本發明所能傳熱之範圍更大,也更能避免變形。
在具體的技術內容上,本發明所提供的馬達一次側之傳熱機構,乃包含有一承載件、至少一傳熱件以及一動子件。該承載件係指隨該動子件之運動而位移,且非屬馬達之元件,具有一第一端面。該傳熱件具有一金屬本體;一第二端面,位於該金屬本體之一側,並與該第一端面相向貼接;一第三端面,位於該金屬本體相背於該第二端面所在之另側;以及一流道,位於該金屬本體內部,介於該第二端面與該第三端面之間,並於該金屬本體兩端分別形成用以與外部連接之開口。該動子件係貼設於該第三端面上。
另外,為進一步簡化組裝加工之程序,係得以一座件進行預先之組裝。該座件係受夾於該第一端面與該第二端面間,而使該第一端面與該第二端面彼此間係藉由該座件而間接貼接。
其中,在預組裝中,係可將該傳熱件經由焊接、螺接或其他固定手段使之結合於該座件上。以及於該傳熱件與該座件上分設有彼此同軸對應之孔狀構造,以供螺栓等連接元件穿經,以利於該動子件及該承載件結合。
再者,為擴大傳熱之範圍,係可使傳熱件之數量為二,並以一中空之延伸件連接各該傳熱件之流道,以形成可供外部流體流動之迴路。
(1)‧‧‧隔熱板
(2)‧‧‧間隔體
(3)‧‧‧馬達
(4)‧‧‧蛇管
(10)‧‧‧馬達一次側之傳熱機構
(20)‧‧‧承載件
(21)‧‧‧平台
(22)‧‧‧第一端面
(23)‧‧‧孔
(30)‧‧‧座件
(31)‧‧‧座身
(32)‧‧‧側板
(33)‧‧‧穿孔
(40)‧‧‧傳熱件
(41)‧‧‧金屬本體
(411)‧‧‧身部
(412)‧‧‧翼部
(42)‧‧‧第二端面
(43)‧‧‧第三端面
(44)‧‧‧流道
(45)‧‧‧貫孔
(50)‧‧‧延伸件
(51)‧‧‧管
(52)‧‧‧接頭
(60)‧‧‧動子件
第一圖係習知技術之剖視示意圖。
第二圖係習知技術之局部剖視示意圖。
第三圖係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分解圖。
第四圖係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組合圖。
第五圖係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端視圖。
第六圖係本發明一實施例沿第四圖6-6剖面線之剖視圖。
第七圖係本發明一實施例沿第四圖7-7剖面線之剖視圖。
首先,請參閱第三圖所示,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所提供馬達一次側之傳熱機構(10)者,其主要乃係包含了有承載件(20)、座件(30)、二傳熱件(40)、延伸件(50)以及動子件(60)。
承載件(20)係指隨動子件(60)之運動而進行位移者,其除可為如加工機械之運動平台本身,或為用以連接運動平台與動子件間之連接元件外,亦得以為其他從動於動子件之元件者,而具有平台(21),位於該平台(21)一側之第一端面(22),以及多數貫設於平台(21)上呈階狀之孔(23)。
座件(30)具有板狀座身(31),一體成型於座身(31)兩側之二平行側板(32),以及多數貫設於座身(31)上之穿孔(33)。
各傳熱件(40)則分別具有了金屬本體(41),係由鋁或其合金經擠製而成之長條狀體,彼此相背且相互平行的第二端面(42)與第三端面(43),係分別位於金屬本體(41)之相背端側上;流道(44),係位於金屬本體(41)之內部,並於其長軸兩端分別形成開口,供外部得與流道(44)連通;以及多數貫孔(45)分別貫設於金屬本體(41)上,並介於第二端面(42)與第三端面(43)間,且不與流道(44)連通;
進一步來說,各金屬本體(41)係分別具有彼此並接的身部(411)與翼部(412),其中,流道(44)係為設於身部(411)中之管狀空間,而於身部(411)之兩端形成孔口,各貫孔(45)則係分別貫設於翼部(412)上,另外,第二端面(42)位於身部(411)之一側並延伸至所並接之翼部(412)一側上,而第三端面(43)則僅為身部(411)之另側端上。
延伸件(50)係具有管(51)以及二接頭(52),其中,各接頭(52)係呈中空狀而分別設於管(51)之兩端。
動子件(60)係為例如線性馬達動子等習知之技術,而可於磁場作用下產生線性之往復位移者。
續請參閱第四圖至第七圖所示,藉由上述之構件,馬達一次 側之傳熱機構(10)於組合上,係可先將各傳熱件(40)藉由焊接、螺接或其他固定手段,預先結合於座件(30)上,而使各貫孔(45)與各穿孔(33)分別同軸對應,並以延伸件(50)連通各流道(44),據以將各傳熱件(40)之流道(44)組合成迴路,以供外部之流體得以連續地於其中進行流動。
繼之,經預組裝完成之座件(30)即得被設置於動子件(60)與承載件(20)間,使各第三端面(43)貼接於動子件(60)上,並使第二端面(42)經由座件(30)而間接地與第一端面(22)相接,再藉由多數螺栓分別穿經各孔(23)、穿孔(33)及貫孔(45)螺接於動子件(60)上,快速地完成組裝之作業程序,相較於習知技術而言,係可大幅度地簡化組裝加工之程序,並提高效率。
並且,縱然不經預組裝之程序,或並無座件構件之存在,而逕將各傳熱件夾設於承載件與動子件間,直接以螺栓進行組配,仍較習知技術之組裝更為簡便。
除上開組裝簡便之功效以外,各第三端面(43)與動子件(60)間貼接之構造,係可使熱能於動子件(60)與各金屬本體(41)間傳導,第二端面(42)與第一端面(22)間接相接之構造,則可使熱能於承載件(20)與各金屬本體(41)間傳導,據此,當將外部之低溫流體持續地灌入形成迴路之各該流道(44)中進行流動時,當得使各金屬本體(41)之溫度下降,使熱能往金屬本體(41)方向傳導,以達到降低動子件(60)與承載件(20)溫度之降溫功效。
(10)‧‧‧馬達一次側之傳熱機構
(20)‧‧‧承載件
(21)‧‧‧平台
(22)‧‧‧第一端面
(23)‧‧‧孔
(30)‧‧‧座件
(31)‧‧‧座身
(32)‧‧‧側板
(33)‧‧‧穿孔
(40)‧‧‧傳熱件
(41)‧‧‧金屬本體
(411)‧‧‧身部
(412)‧‧‧翼部
(42)‧‧‧第二端面
(43)‧‧‧第三端面
(44)‧‧‧流道
(45)‧‧‧貫孔
(50)‧‧‧延伸件
(51)‧‧‧管
(52)‧‧‧接頭
(60)‧‧‧動子件

Claims (10)

  1. 一種馬達一次側之傳熱機構,其包含有:一承載件,具有一第一端面;至少一傳熱件,具有一金屬本體;一第二端面,位於該金屬本體之一側,並與該承載件之該第一端面相向貼接;一第三端面,位於該金屬本體相背於該第二端面所在之另側;以及一流道,位於該金屬本體內部,介於該第二端面與該第三端面之間,並於該金屬本體兩端分別形成用以與外部連接之開口;以及一動子件,係貼設於該傳熱件之該第三端面上。
  2. 如請求項1所述馬達一次側之傳熱機構,其中該傳熱件更包含有多數之貫孔,係分別貫設於該金屬本體上,介於該第二端面與該第三端面間,且不與該流道連通。
  3. 如請求項2所述馬達一次側之傳熱機構,其中該金屬本體係具有彼此並接之一身部與一翼部,而使該流道位於該身部中,以及使各該貫孔貫設於該翼部上。
  4. 如請求項3所述馬達一次側之傳熱機構,其中該第二端面與該第三端面係分別位於該身部之兩側。
  5. 如請求項4所述馬達一次側之傳熱機構,其中該第二端面係延伸至該翼部之一側。
  6. 如請求項1所述馬達一次側之傳熱機構,更包含有一座件;該座件係受夾於該第一端面與該第二端面間,而使該第一端面與該第二端面彼此間係藉由該座件而間接貼接。
  7. 如請求項6所述馬達一次側之傳熱機構,其中該傳熱件具有多數貫孔,係分別貫設於該金屬本體上;該座件具有多數穿孔,係分別同軸於對應之貫孔。
  8. 如請求項1所述馬達一次側之傳熱機構,其所包含之傳熱件數量係為二,且彼此相隔開來。
  9. 如請求項8所述馬達一次側之傳熱機構,更包含有一中空之延伸件;該延伸件係介於各該傳熱件間,並以中空內部連通各該傳熱件之該流道。
  10. 如請求項9所述馬達一次側之傳熱機構,其中,該延伸件係為管狀體。
TW105122653A 2016-07-18 2016-07-18 馬達一次側之傳熱機構 TWI5891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22653A TWI589105B (zh) 2016-07-18 2016-07-18 馬達一次側之傳熱機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22653A TWI589105B (zh) 2016-07-18 2016-07-18 馬達一次側之傳熱機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89105B true TWI589105B (zh) 2017-06-21
TW201810881A TW201810881A (zh) 2018-03-16

Family

ID=596879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2653A TWI589105B (zh) 2016-07-18 2016-07-18 馬達一次側之傳熱機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89105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12877A (ja) * 2003-04-07 2004-11-04 Yaskawa Electric Corp キャンド・リニアモータ電機子およびキャンド・リニアモータ
TWM291649U (en) * 2006-01-02 2006-06-01 Hiwin Mikrosystem Corp A thermolysis device for linear motors
CN1982883A (zh) * 2005-12-15 2007-06-20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热管性能检测装置
TWM473006U (zh) * 2013-10-07 2014-02-21 Hiwin Mikrosystem Corp 棒狀馬達之流體冷卻機構
TW201608198A (zh) * 2014-07-16 2016-03-01 Nippon Light Metal Co 液冷匣套及液冷匣套之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12877A (ja) * 2003-04-07 2004-11-04 Yaskawa Electric Corp キャンド・リニアモータ電機子およびキャンド・リニアモータ
CN1982883A (zh) * 2005-12-15 2007-06-20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热管性能检测装置
TWM291649U (en) * 2006-01-02 2006-06-01 Hiwin Mikrosystem Corp A thermolysis device for linear motors
TWM473006U (zh) * 2013-10-07 2014-02-21 Hiwin Mikrosystem Corp 棒狀馬達之流體冷卻機構
TW201608198A (zh) * 2014-07-16 2016-03-01 Nippon Light Metal Co 液冷匣套及液冷匣套之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0881A (zh) 2018-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18682B2 (en) Modular thermoelectric units for heat recovery systems and methods thereof
CN103759563A (zh) 一种利用工质相变循环运动传热的微通道散热装置
WO2021042781A1 (zh) 双面水冷散热器
TW201315960A (zh) 疊層式散熱器
US9968002B2 (en) Heat-transfer mechanism of motor primary
DE19646195A1 (de) Modular aufgebauter stranggepreßter Flüssigkeitskühlkörper mit verbesserten und einstellbaren Kühleigenschaften
TWI589105B (zh) 馬達一次側之傳熱機構
JP6717460B2 (ja) 熱音響冷却装置
WO2016009727A1 (ja) 液冷ジャケット及び液冷ジャケットの製造方法
JP2001327152A (ja) リニアモータ
JP6348178B2 (ja) 移送装置、特に延伸装置用サイド案内レール
WO2017036292A1 (zh) 一种用于循环冷却系统的换热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WO2019151375A1 (ja) 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自励振動ヒートパイプの製造方法
CN105953622A (zh) 一体化钎焊板式换热器
CN114459193B (zh) 一种采用不锈钢铜合金复合板的托卡马克装置用水冷模块及其加工方法
US11770914B2 (en) Cool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230392884A1 (en) Heat pump and heat pump unit using same
DE102008000415B4 (de) Anordnung zum Abführen von Wärme von elektrischen Bauteilen
CN107666211A (zh) 马达一次侧的传热机构
CN104538836B (zh) 一种用于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液体制冷片
Lakshminarayanan et al. Therm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friction stir welded and bolted cold plates with Al/Cu interface
KR101869339B1 (ko) 열교환기 및 이를 구비한 원전
CN113015396A (zh) 液冷式散热装置
KR102080800B1 (ko) 열전달 장치 및 상기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US20160370126A1 (en) Mini-channell heat exchanger tube slee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