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9471B - 滑軌組件 - Google Patents

滑軌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79471B
TWI579471B TW102132916A TW102132916A TWI579471B TW I579471 B TWI579471 B TW I579471B TW 102132916 A TW102132916 A TW 102132916A TW 102132916 A TW102132916 A TW 102132916A TW I579471 B TWI579471 B TW I57947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contact surface
groove
straight
contac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329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10384A (zh
Inventor
陳志鑫
Original Assignee
高明鐵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高明鐵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高明鐵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21329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79471B/zh
Publication of TW2015103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103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94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9471B/zh

Links

Landscapes

  • 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Linearly (AREA)

Description

滑軌組件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滑軌組件,尤指一種包括滑軌、滑塊組件及至少一列滾動件組。滾動件組與滑軌及滑塊的接觸至少為線及面的接觸,不僅能增加剛性,而且滾動件組中更可配組滾珠,藉由交錯的第一滾柱、第二滾柱及滾珠配組為成列的滾動件組,俾能兼顧提升滑軌組件的剛性,及增進多種點、線、面接觸的不同調配組合之方便性的技術。
隨著先進的工業快速發展,工業上所依賴使用的各式機械的精度及速度等要求日益嚴格。移載機械尤其是加工母機所使用的移載機械都需要使用到線性滑軌的機械組件,而目前常見的線性滑軌組件,主要包括滑軌、滑塊組件及滾動件組。滑塊組件套設在滑軌上,滑塊組件與滑軌相對壁面介置滾動件組,利用滾動件組作為滑軌及滑塊組件之間的間隔子,而使滑塊組件得於滑軌上順暢地滑移。目前習知線性滑軌組件之滾動件主要採用全列滾珠或全列滾柱,最早期的線性滑軌組件之滾動件是採用全列滾珠而有滾珠線性滑軌之稱,也有採用全列滾柱而有滾柱線性滑軌之稱,使滑塊在滑軌上運動時,藉滾珠或滾柱的循環滾動,令滑塊能順暢地在滑軌上移動。由於線性滑軌的剛性及強度,取決於滾珠或滾柱的數目、大小以及其與滑軌的接觸方 式。採用滾珠,滾珠與滑軌之間為點接觸,順暢性雖佳,但無法承載較高機台重量,因而現今工作母機的線性滑軌已很少單獨使用。採用滾柱,滾柱與滑軌之間為線接觸,剛性較滾珠高,可承載較大的機台重量,現今工作母機的線性滑軌大量使用,例如中華民國第I273182號專利案,係配置六列循環的滾柱,且每列滾柱為同軸向以作為線性滑軌的滾動元件。若以相同規格做比較,滾柱線性滑軌因為線接觸,其強度及剛性是比滾珠線性滑軌高。然而,滾柱在使用上仍有其缺失,線性滑軌在一段時間使用,或是機台有撞車或其他撞擊事故,滾柱會對槽溝之槽面磨損,造成機台精度誤差而須將整個線性滑軌拆除更換,並重新校正精度,相當耗費時間及成本。
習知的線性滑軌組件所採用的滾動件不外乎滾珠與滾柱兩種,由於現今的滾珠及滾柱設置在滑軌上的狀態,大都是滾珠的點接觸,及滾柱的線接觸狀態,而無論使用滾珠或滾柱,其滑軌的剛性及強度均不及面接觸。為了改善滑軌剛性不足,無法滿足更大承載重量需求之缺失,有許多廠家紛紛投入研發,並研發出相關的產品。茲將相關習知技術分述如后。
第一種習用技術,是無滾珠及滾柱而為面接觸的技術,其係在滑塊內埋設數個高耐磨耗、低膨脹係數材料(例如陶瓷片、花崗石)的耐磨片,藉以與滑軌作面接觸而提高滑軌的剛性,使其在長時間運作時不會因磨耗、溫昇而產生精度誤差。然而,單純以耐磨片作為間隔子,完全以面接觸,反而有過大的阻力而致滑移不順暢,潤滑油易大幅升溫而影響其他機件形變等缺失。第二種習用技術,是全列滾珠與全列同軸向滾柱混成的滑軌組件而有點與線接觸的技術。例 如中華民國公告第395462號及專利第I297752號專利案,都是採用全列滾珠與全列同軸向滾柱混成的滑軌組件。第三種習用技術,是全列的滾動件中採用數個滾珠與數個同軸向滾柱混成的滑軌組件而有點與線接觸的技術。例如中華民國第I333032號專利案所揭露的一種負荷加強型線性滑軌。然而,無論是第二種習用技術之全列滾珠與全列同軸向滾柱混成的滑軌組件,或是第三種習用技術之全列滾動件採用數個滾珠與數個同軸向滾柱混成的滑軌組件,二者都只是點與線的接觸,其線性滑軌的剛性仍有不足,而為了補足剛性不足,便須佈置多列滾動件,而多列滾動件佔較大的空間,增加材積,無法讓工作母機縮小化。
有鑑於上述以全列滾珠,或全列滾柱,或全列滾動件中以數個滾珠與數個同軸向滾柱混成所組成的線性滑軌都是點或線的接觸,而有剛性不足,或是為了提升剛性而增加多列滾動件以增加剛性所產生的材積大及組裝不便,以及習用以耐磨片做面接觸卻產生滑動不順暢及溫升與形變等缺失,本發明人乃以累積多年豐富的研發設計經驗,積極投入研發,經不斷設計、試作與試驗,終有本發明之研發成果產出。
本發明之第一目的,在提供一種兼具線與面接觸而能提升剛性、確保滑移順暢性及縮小材積之滑軌組件。達成前述目的之技術手段,係包括滑軌、滑塊組件及至少一列滾動件組。滑塊組件套設在滑軌上。滑塊組件與滑軌相對的壁面分別設有相對應的至少一第一導引溝槽及至少一第二導引溝槽,相對的一第一導引溝槽與一第二導引溝槽對合成一導引滑道。至少一列滾動件組介於第一導引溝槽及第 二導引溝槽之間所對合成的導引滑道,以作為滑軌及滑塊組件之間的間隔子,而使滑塊組件得於滑軌上順暢地相對滑移。其中,至少一列滾動件組包括至少一第一滾動件及至少一第二滾動件。第一滾動件為第一滾柱,第二滾動件為第二滾柱。當第一滾柱與該第二滾柱同時位在相對合的第一導引溝槽及第二導引溝槽時,第一滾柱與第二滾柱的軸線A1/A2由第一導引溝槽或導引滑道的橫斷面觀察係呈交叉。第一導引溝槽包括二個位在一V字之二邊且呈九十度夾角的一第一接觸面及一第二接觸面。第二導引溝槽包括二個位在一V字之二邊且呈九十度夾角的一第三接觸面及一第四接觸面。第一導引溝槽與第二導引溝槽對合並介置第一滾柱與第二滾柱時,第一接觸面、第二接觸面、第三接觸面及第四接觸面位於一正四邊柱形的四邊面上,第一接觸面與第四接觸面相對,第二接觸面與第三接觸面相對,使得第一滾柱與第二滾柱的軸線A1/A2交叉夾角為九十度。第一滾柱及第二滾柱至少一中段為一具有最大直徑D1/D2的圓柱段,且二端部為面狀且平行的抵接面。第一滾柱的圓柱段與第二接觸面及第三接觸面接觸,第一滾柱的抵接面與第一接觸面及第四接觸面接觸。第二滾柱的圓柱段與第一接觸面及第四接觸面接觸,第二滾柱的抵接面與第二接觸面及第三接觸面接觸。第一滾柱與第二滾柱之二端抵接面的間距即為最大長度L1/L2均相等,而且最大直徑D1/D2等於最大長度L1/L2。
本發明之第二目的,在提供一種兼具點、線與面接觸而能兼顧剛性、滑移順暢性及縮小材積之滑軌組件。達成前述目的之技術手段,係包括滑軌、滑塊組件及至少一成列的滾動件組。滑塊組件套設在滑軌上。滑塊組件與滑軌相對的壁面分別設有相對應的至少一 第一導引溝槽及至少一第二導引溝槽,相對的一第一導引溝槽與一第二導引溝槽對合成一導引滑道。至少一列滾動件組介於第一導引溝槽及第二導引溝槽之間所對合成的導引滑道,以作為滑軌及滑塊組件之間的間隔子,而使滑塊組件得於滑軌上順暢地相對滑移。其中,至少一列滾動件組包括至少一第一滾動件、至少一第二滾動件及至少一第三滾動件。第一滾動件為第一滾柱,第二滾動件為第二滾柱,第三滾動件為球狀滾珠。當第一滾柱與該第二滾柱同時位在相對合的第一導引溝槽及第二導引溝槽時,第一滾柱與第二滾柱的軸線A1/A2由第一導引溝槽的橫斷面觀察係呈交叉。第一導引溝槽包括二個位在一V字之二邊且呈九十度夾角的一第一接觸面及一第二接觸面。第二導引溝槽包括二個位在一V字之二邊且呈九十度夾角的一第三接觸面及一第四接觸面。第一導引溝槽與第二導引溝槽對合並介置第一滾柱與第二滾柱時,第一接觸面、第二接觸面、第三接觸面及第四接觸面位於一正四邊柱形的四邊面上,第一接觸面與第四接觸面相對,第二接觸面與第三接觸面相對,使得第一滾柱與第二滾柱的軸線A1/A2交叉夾角為九十度。第一滾柱及第二滾柱至少一中段為一具有最大直徑D1/D2的圓柱段,且二端部為面狀且平行的抵接面。第一滾柱的圓柱段與第二接觸面及第三接觸面接觸,第一滾柱的抵接面與第一接觸面及第四接觸面接觸。第二滾柱的圓柱段與第一接觸面及第四接觸面接觸,第二滾柱的抵接面與第二接觸面及第三接觸面接觸。第一滾柱與第二滾柱之二端抵接面的間距即為最大長度L1/L2均相等,而且最大直徑D1/D2等於最大長度L1/L2。滾珠與第一接觸面、第二接觸面、第三接觸面及第四接觸面相切。
本發明之第三目的,在提供一種兼具線與面接觸而能提升剛性、確保滑移順暢性、縮小材積及組裝簡便之滑軌組件。達成前述目的之技術手段,係包括滑軌、滑塊組件及至少一成列的滾動件組。滑塊組件套設在滑軌上。滑塊組件與滑軌相對的壁面分別設有相對應的至少一第一導引溝槽及至少一第二導引溝槽,相對的一第一導引溝槽與一第二導引溝槽對合成一導引滑道。至少一成列的滾動件組介於第一導引溝槽及第二導引溝槽之間所對合成的導引滑道,以作為滑軌及滑塊組件之間的間隔子,而使滑塊組件得於滑軌上順暢地相對滑移。其中,滑塊組件包括一滑塊及二盒體。二盒體分別設置在滑塊二側。滑塊底部二側分別設有鉛垂向下伸的凸塊,每一凸塊二側面設有水平向延伸的分別至少一第二導引溝槽。每一盒體頂面凹設有一容部及一第一半溝槽,並覆蓋有一上蓋。容部位於盒體中央以供凸塊嵌入。第二半溝槽沿著容部環繞。第二半溝槽包括有相並行的一第一直伸段及一第二直伸段,及分別連接第一直伸段及第二直伸段兩端的二第一迴轉段。第一直伸段一側邊開設有沿著其長度方向延伸的一第一長缺槽。上蓋中央設有貫穿上下的一透空部以供凸塊穿越,底面設有沿著透空部環繞的第二半溝槽,第二半溝槽包括有相並行的一第三直伸段及一第四直伸段,及分別連接第三直伸段及第四直伸段兩端的二第二迴轉段。第三直伸段一側邊開設有沿著其長度方向延伸的一第二長缺槽。上蓋與盒體蓋合穿鎖螺栓固定後,第一半溝槽與第二半溝槽對合形成一第一循環溝槽。第一直伸段與第三直伸段對合,並與一第二導引溝槽相對。第二直伸段與第四直伸段對合,並與另一第二導引溝槽相對。至少一列滾動件組包括至少一第一滾動件及至少一第二滾動 件。第一滾動件為第一滾柱,第二滾動件為第二滾柱。當第一滾柱與第二滾柱同時位在相對合的第一導引溝槽及第二導引溝槽時,第一滾柱與第二滾柱的軸線A1/A2由第一導引溝槽的橫斷面觀察係呈交叉。同一組滾動件組得於第一循環溝槽及二第二導引溝槽循環移動。
10‧‧‧滑軌
11‧‧‧第一導引溝槽
110‧‧‧第一接觸面
111‧‧‧第二接觸面
12‧‧‧導引滑道
20‧‧‧滑塊組件
21‧‧‧第二導引溝槽
210‧‧‧第三接觸面
211‧‧‧第四接觸面
22‧‧‧滑塊
23‧‧‧凸塊
24‧‧‧盒體
240‧‧‧容部
2401‧‧‧嵌孔
241‧‧‧第一半溝槽
242‧‧‧第一直伸段
243‧‧‧第二直伸段
244‧‧‧第一迴轉段
245‧‧‧第一長缺槽
246‧‧‧第三半溝槽
247‧‧‧第五直伸段
2470‧‧‧第三長缺槽
248段‧‧‧第六直伸
249‧‧‧第三迴轉段
25‧‧‧上蓋
250‧‧‧透空部
251‧‧‧第二半溝槽
252‧‧‧第三直伸段
253‧‧‧第四直伸段
254‧‧‧第二迴轉段
255‧‧‧第二長缺槽
256/276‧‧‧嵌柱
26‧‧‧第一循環溝槽
27‧‧‧下蓋
270‧‧‧第二透空部
271‧‧‧第四半溝槽
272‧‧‧第七直伸段
273‧‧‧第八直伸段
274‧‧‧第四迴轉段
275‧‧‧第四長缺槽
28‧‧‧第二循環溝槽
30‧‧‧滾動件組
31‧‧‧第一滾動件
310‧‧‧第一滾柱
311/321‧‧‧圓柱段
312/322‧‧‧抵接面
32‧‧‧第二滾動件
320‧‧‧第二滾柱
33‧‧‧第三滾動作
330‧‧‧滾珠
A1/A2‧‧‧軸線
L1/L2‧‧‧最大長度
D1/D2‧‧‧最大直徑
圖1係本發明一種實施例之分解立體圖。
圖2係本發明一種實施例中臨近二第一滾柱之間介置一第二滾柱,且第一滾柱與第二滾柱之間介置一滾珠之成列滾動組件分佈狀態圖。
圖3係本發明一種實施例中成列滾動組件於一直線上的縱向觀察圖。
圖4係本發明一種實施例組合外觀立體。
圖5係本發明一種實施例橫斷面圖。
圖6係本發明一實施例縱斷面圖。
圖7係本發明一種實施例取下上蓋而能看到成列滾動組件之示意圖。
圖8係本發明一種實施例成列滾動組件循環佈列之示意圖。
圖9係本發明一種實施例中臨近二第一滾柱之間介置一第二滾柱,且第一滾柱與第二滾柱之間介置二滾珠之狀態立體圖。
圖10係本發明一種實施例中臨近二第一滾柱之間介置一第二滾柱,且第一滾柱與第二滾柱之間介置二滾珠之狀態側視圖。
圖11係本發明一種實施例中臨近二第一滾柱之間介置 一第二滾柱,一第一滾柱與一第二滾柱相鄰接而為一交叉組,每兩相鄰交叉組之間置至一滾珠之狀態立體圖。
圖12係本發明一種實施例中臨近二第一滾柱之間介置一第二滾柱,一第一滾柱與一第二滾柱相鄰接而為一交叉組,每兩相鄰交叉組之間置至一滾珠之狀態側視圖。
圖13係本發明一種實施例中第一滾柱及第二滾柱為一種形狀,暨二第一滾柱之間介置一第二滾柱,一第一滾柱與一第二滾柱相鄰接而為一交叉組,每兩相鄰交叉組之間置至一滾珠之狀態立體圖。
圖14係本發明一種實施例中第一滾柱及第二滾柱為另一種形狀,暨二第一滾柱之間介置一第二滾柱,一第一滾柱與一第二滾柱相鄰接而為一交叉組,每兩相鄰交叉組之間置至一滾珠之狀態立體圖。
圖15係本發明一種實施例整體組件,暨第一滾柱及第二滾柱逐一交錯佈列之分解立體圖。
圖16係本發明一種實施例整體組件,暨第一滾柱及第二滾柱為另一種形狀,且第一滾柱與第二滾柱逐一交錯佈列之分解立體圖。
如圖1至8所示,本發明達成前述第一目的之滑軌組件,其基本結構係如習用包括一滑軌10、一滑塊組件20及至少一成列的滾動件組30。滑塊組件20套設在滑軌10上,其應用於工作母機便可用以承載工作機台,讓工作機台能做滑移。滑軌10與滑塊組件20相對的壁 面分別設有相對應的至少一第一導引溝槽11及至少一第二導引溝槽21,相對的第一導引溝槽11與該第二導引溝槽21對合成一導引滑道12。一成列的滾動件組30介於導引滑道12,以作為滑軌10及滑塊組件20之間的間隔子,而使滑塊組件20得於滑軌10上順暢地相對滑移。本發明達成前述第一目的之滑軌組件,其特徵在於,至少一成列的滾動件組30包括至少一第一滾動件31及至少一第二滾動件32。第一滾動件31為第一滾柱310。第二滾動件32為第二滾柱320。當第一滾柱310與第二滾柱320同時位在導引滑道12時,第一滾柱310與第二滾柱320的軸線A1/A2由第一導引溝槽11或導引滑道12的橫斷面觀察係呈交叉。第一導引溝槽11包括二個位在一V字之二邊且呈九十度夾角的一第一接觸面110及一第二接觸面111。第二導引溝槽21包括二個位在一V字之二邊且呈九十度夾角的一第三接觸面210及一第四接觸面211。第一導引溝槽11與第二導引溝槽21對合並介置第一滾柱310與第二滾柱320時,第一接觸面110、第二接觸面111、第三接觸面210及第四接觸面211位於一正四邊柱形的四邊面上,第一接觸面110與第四接觸面211相對,第二接觸面111與第三接觸面210相對,使得第一滾柱310與第二滾柱320的軸線A1/A2交叉夾角A為九十度(參圖3所示)。第一滾柱310及第二滾柱320至少一中段為一具有最大直徑D1/D2的圓柱段311/321(參圖2所示),且第一滾柱310及第二滾柱320之二端部分別為面狀且平行的抵接面312/322(參圖2所示)。第一滾柱310的圓柱段311與第二接觸面111及第三接觸面210接觸,第一滾柱310的抵接面312與第一接觸面110及該第四接觸面211接觸。第二滾柱320的圓柱段321與第一接觸面110及第四接觸面211接觸,第二滾柱320的抵接面322與第二接觸面111及第三接觸面210 接觸。第一滾柱310與第二滾柱320之二端的抵接面312/322的間距分別為最大長度L1/L2。最大長度L1等於最大長度L2。最大直徑D1/D2等於最大長度L1/L2。此外,達成本發明第一目的的實施例中,藉由全列的第一滾柱310與第二滾柱320軸線A1/A2交叉而形成線與面的接觸,已能大幅提升滑軌組件的剛性,而基於本發明之技術特徵的設計原則下,滑軌組件20是可以配合工作母機的載重狀態與需求來做適當調整,例如要設計具有剛性較高的狀態時,配合參看圖15所示,本發明一種實施方式係滾動件組30之第一滾柱310及第二滾柱320整體分別為完整的一圓柱形,亦即第一滾柱310及第二滾柱320之圓柱段311/321延伸至兩端末。而要設計具有剛性微降但能顧及滾動件組30在迴轉時之順暢性的狀態,配合參看圖14所示,則本發明一種實施方式係滾動件組之第一滾柱310及第二滾柱320之圓柱段311/321一端與臨近的抵接面312/322之間以一錐形面相接,或是配合圖13所示,其圓柱段311/321一端與臨近的抵接面312/322之間是以弧形曲面相接。其中,又為了達到線與面接觸的平均分佈,一成列的滾動件組30之第一滾柱310與第二滾柱320分別為複數個,而且兩臨近的二第一滾柱310之間介置有一第一滾柱320。
如圖1至8所示,本發明達成前述第二目的之滑軌組件,其基本結構係如習用包括一滑軌10、一滑塊組件20及至少一成列的滾動件組30。滑塊組件20套設在滑軌10上。滑軌10與滑塊組件20相對的壁面分別設有相對應的至少一第一導引溝槽11及至少一第二導引溝槽21,相對的一第一導引溝槽11與一第二導引溝槽21對合成一導引滑道12。一全列的滾動件組30介於第一導引溝槽11及第二導引溝槽21之間 所對合成的導引滑道12,以作為滑軌10及滑塊組件20之間的間隔子,而使滑塊組件20得於滑軌10上順暢地相對滑移。本發明達成前述第二目的之滑軌組件,其特徵在於,至少一列滾動件組30包括至少一第一滾動件31、至少一第二滾動件32及至少一第三滾動件33。第一滾動件31為第一滾柱310,第二滾動件32為第二滾柱320,第三滾動件33為球狀滾珠330。當第一滾柱310與第二滾柱320同時位在相對合的第一導引溝槽11及第二導引溝槽21時,第一滾柱310與第二滾柱320的軸線A1/A2由第一導引溝槽11或導引滑道12的橫斷面觀察係呈交叉。第一導引溝槽11包括二個位在一V字之二邊且呈九十度夾角的一第一接觸面110及一第二接觸面111。第二導引溝槽21包括二個位在一V字之二邊且呈九十度夾角的一第三接觸面210及一第四接觸面211。第一導引溝槽11與第二導引溝槽21對合並介置第一滾柱310與第二滾柱320時,第一接觸面110、第二接觸面111、第三接觸面210及第四接觸面211位於一正四邊柱形的四邊面上,第一接觸面110與第四接觸211面相對,第二接觸面111與第三接觸面210相對,使得第一滾柱310與第二滾柱320的軸線A1/A2交叉夾角為九十度。第一滾柱310及第二滾柱320至少一中段為一具有最大直徑D1/D2的圓柱段311/321,且二端部為面狀且平行的抵接面312/322。第一滾柱310的圓柱段311與第二接觸面111及第三接觸面210接觸,第一滾柱310的抵接面312與第一接觸面110及第四接觸面211接觸。第二滾柱320的圓柱段321與第一接觸面110及第四接觸面211接觸,第二滾柱320的抵接面322與第二接觸面111及第三接觸面210接觸。第一滾柱310與第二滾柱320之二端抵接面312/322的間距即為最大長度L1/L2均相等,而且最大直徑D1/D2等於最大長度L1/L2。滾珠330與第一 接觸面110、第二接觸面111、第三接觸面210及第四接觸面211相切。設計者,可以根據本發明的技術特徵,再依機台需要而做第一滾柱310、第二滾柱320及第三滾動件33(即球狀滾珠330)的調配設計,以調配整個滑軌接觸上點、線、面分佈調配,而能適用於各種工作母機的剛性等需求。其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9至12所示,係至少一第三滾動件33(即球狀滾珠330)為複數個,於每兩臨近的第一滾柱310及第二滾柱320之間介置至少一第三滾動件33。圖1所示,係每兩臨近的第一滾柱310及第二滾柱320之間介置一滾珠330。圖9、10所示,係每兩臨近的第一滾柱310及第二滾柱320之間介置二滾珠330。圖11、12所示,係一第一滾柱310及一第二滾柱320相鄰接而為一交叉組,每兩臨近之交叉組之間介置一滾珠330。
如圖1至8所示,本發明達成前述第三目的之滑軌組件,其基本結構係如習用包括一滑軌10、一滑塊組件20及至少一成列的滾動件組30。滑塊組件20套設在滑軌10上。滑軌10與滑塊組件20相對的壁面分別設有相對應的至少一第一導引溝槽11及至少一第二導引溝槽21,相對的一第一導引溝槽11與一第二導引溝槽21對合成一導引滑道12。一全列的滾動件組30介於第一導引溝槽11及第二導引溝槽21之間所對合成的導引滑道12,以作為滑軌10及滑塊組件20之間的間隔子,而使滑塊組件20得於滑軌10上順暢地相對滑移。本發明達成前述第三目的之滑軌組件,其特徵在於,滑塊組件20包括一滑塊22及二盒體24。二盒體24分別設置在滑塊22二側。滑塊22底部二側分別設有鉛垂向下伸的一凸塊23,每一凸塊23二側面分別設有水平向延伸的至少一第二導引溝槽21。每一盒體24頂面凹設有一容部240及一第一半溝槽241,並 覆蓋有一上蓋25。容部240位於盒體24中央以供凸塊23嵌入。第一半溝槽241沿著容部240環繞。第一半溝槽241包括有相並行的一第一直伸段242及一第二直伸段243,及分別連接第一直伸段242及第二直伸段243兩端的二第一迴轉段244。第一直伸段242一側邊開設有沿著其長度方向延伸的一第一長缺槽245。上蓋25中央設有貫穿上下的一透空部250以供凸塊23穿越,底面設有沿著透空部250環繞的一第二半溝槽251。第二半溝槽251包括有相並行的一第三直伸段252及一第四直伸段253,及分別連接第三直伸段252及第四直伸段253兩端的二第二迴轉段254。第三直伸段252一側邊開設有沿著其長度方向延伸的一第二長缺槽255。上蓋25與盒體24蓋合固定後,第一半溝槽241與第二半溝槽251對合形成一第一循環溝槽26,第一循環溝槽26配合第一導引溝槽11與第二導引溝槽21供一成列的滾動件組30循環移動。第一直伸段242與第三直伸段252對合,並與一第二導引溝槽21相對。第二直伸段243與第四直伸段253對合,並與另一第二導引溝槽21相對。圖示例中,每一凸塊23每一側面有二第二導引溝槽21。容部240穿透盒體24。盒體24底面凹設有一第三半溝槽246,並覆蓋有一下蓋27。穿透的容部240供凸塊23穿越。第三半溝槽246沿著容部240環繞。第三半溝槽246包括有相並行的一第五直伸段247及一第六直伸248段,及分別連接第五直伸段247及第六直伸段248兩端的二第三迴轉段249。第五直伸段247一側邊開設有沿著其長度方向延伸的一第三長缺槽2470。下蓋27中央設有貫穿上下的一第二透空部270以供凸塊23穿越,頂面設有沿著第二透空部270環繞的一第四半溝槽271。第四半溝槽271包括有相並行的一第七直伸段272及一第八直伸段273,及分別連接第七直伸段272及第八直伸段273 兩端的二第四迴轉段274。第七直伸段272一側邊開設有沿著其長度方向延伸的一第四長缺槽275。下蓋27與盒體24蓋合固定後,第三半溝槽246與第四半溝槽271對合形成一第二循環溝槽28,第二循環溝槽28配合第一導引溝槽11與第二導引溝槽21供一成列的滾動件組30循環移動。第五直伸段247與第七直伸段272對合,並與一第二導引溝槽21相對。第六直伸段248與第八直伸段273對合,並與另一第二導引溝槽21相對。盒體24上設有數個嵌孔2401,上蓋25及下蓋27上設有相配合的嵌柱256/276。嵌柱256/276與嵌孔2401嵌合,使上蓋25及下蓋27與盒體24結合定位,再以螺栓或焊接等固定手段使盒體24與凸塊23,及使上蓋25及下蓋27與盒體24牢固固定。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一可行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之專利範圍,凡舉依據下列請求項所述之內容、特徵以及其精神而為之其他變化的等效實施,皆應包含於本發明之專利範圍內。本發明所具體界定於請求項之結構特徵,未見於同類物品,且具實用性與進步性,已符合創作專利要件,爰依法具文提出申請,謹請 鈞局依法核予專利,以維護本申請人合法之權益。
10‧‧‧滑軌
11‧‧‧第一導引溝槽
110‧‧‧第一接觸面
111‧‧‧第二接觸面
20‧‧‧滑塊組件
21‧‧‧第二導引溝槽
210‧‧‧第三接觸面
211‧‧‧第四接觸面
22‧‧‧滑塊
23‧‧‧凸塊
24‧‧‧盒體
240‧‧‧容部
2401‧‧‧嵌孔
241‧‧‧第一半溝槽
242‧‧‧第一直伸段
243‧‧‧第二直伸段
244‧‧‧第一迴轉段
245‧‧‧第一長缺槽
246‧‧‧第三半溝槽
247‧‧‧第五直伸段
2470‧‧‧第三長缺槽
248段‧‧‧第六直伸
249‧‧‧第三迴轉段
25‧‧‧上蓋
250‧‧‧透空部
251‧‧‧第二半溝槽
252‧‧‧第三直伸段
253‧‧‧第四直伸段
254‧‧‧第二迴轉段
255‧‧‧第二長缺槽
256/276‧‧‧嵌柱
27‧‧‧下蓋
270‧‧‧第二透空部
271‧‧‧第四半溝槽
272‧‧‧第七直伸段
273‧‧‧第八直伸段
274‧‧‧第四迴轉段
275‧‧‧第四長缺槽
30‧‧‧滾動件組
31‧‧‧第一滾動件
310‧‧‧第一滾柱
32‧‧‧第二滾動件
320‧‧‧第二滾柱
33‧‧‧第三滾動作
330‧‧‧滾珠

Claims (9)

  1. 一種滑軌組件,包括一滑軌、一滑塊組件及至少一成列的滾動件組;該滑塊組件套設在該滑軌上;該滑塊組件與該滑軌相對的壁面分別設有相對應的至少一第一導引溝槽及至少一第二導引溝槽,相對的該第一導引溝槽與該第二導引溝槽對合成一導引滑道;該至少一列滾動件組介於該導引滑道,以作為該滑軌及該滑塊組件之間的間隔子;其中,該至少一成列的滾動件組包括至少一第一滾動件及至少一第二滾動件;該第一滾動件為第一滾柱,該第二滾動件為第二滾柱;當該第一滾柱與該第二滾柱同時位在該導引滑道時,該第一滾柱與該第二滾柱的軸線A1/A2由該導引滑道的橫斷面觀察係呈交叉;該第一導引溝槽包括二個位在一V字之二邊且呈九十度夾角的一第一接觸面及一第二接觸面;該第二導引溝槽包括二個位在一V字之二邊且呈九十度夾角的一第三接觸面及一第四接觸面;該第一導引溝槽與該第二導引溝槽對合並介置該第一滾柱與該第二滾柱時,該第一接觸面、該第二接觸面、該第三接觸面及該第四接觸面位於一正四邊柱形的四邊面上,該第一接觸面與該第四接觸面相對,該第二接觸面與該第三接觸面相對,使得該第一滾柱與該第二滾柱的軸線A1/A2交叉夾角為九十度;該第一滾柱及該第二滾柱至少一中段為一具有最大直徑D1/D2的圓柱段,且該第一滾柱及該第二滾柱之二端部分別為面狀且平行的抵接面;該第一滾柱的該圓柱段與該第二接觸面及該第三接觸面接觸,該第一滾柱的該抵接面與該第一接觸面及該第四接觸面接觸;該第二滾柱的該圓柱段與該第一接觸面及該第四接觸面接觸,該第二滾柱的該抵接面與該第二接觸面及該第三接觸面接觸;該第一滾柱與該第二滾柱之二端的該抵接面的間距分別為最大長度L1/L2,該最大長度L1等於 L2,該最大直徑D1/D2等於該最大長度L1/L2;其特徵在於,該滑塊組件包括一滑塊及二盒體;該二盒體分別設置在該滑塊二側;該滑塊底部二側分別設有鉛垂向下伸的一凸塊,每一凸塊二側面分別設有水平向延伸的至少一第二導引溝槽;每一盒體頂面凹設有一容部及一第一半溝槽,並覆蓋有一上蓋;該容部位於該盒體中央以供該凸塊嵌入;該第一半溝槽沿著該容部環繞;該第一半溝槽包括有相並行的一第一直伸段及一第二直伸段,及分別連接第一直伸段及第二直伸段兩端的二第一迴轉段;該第一直伸段一側邊開設有沿著其長度方向延伸的一第一長缺槽;該上蓋中央設有貫穿上下的一透空部以供該凸塊穿越,底面設有沿著該透空部環繞的一第二半溝槽;該第二半溝槽包括有相並行的一第三直伸段及一第四直伸段,及分別連接第三直伸段及第四直伸段兩端的二第二迴轉段;該第三直伸段一側邊開設有沿著其長度方向延伸的一第二長缺槽;該上蓋與該盒體蓋合固定後,該第一半溝槽與該第二半溝槽對合形成一第一循環溝槽,該第一循環溝槽供該至少一成列的滾動件組循環移動;該第一直伸段與該第三直伸段對合,並與一第二導引溝槽相對;該第二直伸段與該第四直伸段對合,並與另一第二導引溝槽相對。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滑軌組件,其中,每一凸塊每一側面有二該第二導引溝槽;該容部穿透該盒體;該盒體底面凹設有一第三半溝槽,並覆蓋有一下蓋;該穿透的容部供該凸塊穿越;該第三半溝槽沿著該容部環繞;該第三半溝槽包括有相並行的一第五直伸段及一第六直伸段,及分別連接第五直伸段及第六直伸段兩端的二第三迴轉段;該第五直伸段一側邊開設有沿著其長度方向延伸的一第三長缺槽;該下蓋中央設有貫穿上下的一第二透空部以供該凸塊穿越,頂面設有沿著該 第二透空部環繞的一第四半溝槽;該第四半溝槽包括有相並行的一第七直伸段及一第八直伸段,及分別連接該第七直伸段及該第八直伸段兩端的二第四迴轉段;該第七直伸段一側邊開設有沿著其長度方向延伸的一第四長缺槽;該下蓋與該盒體蓋合固定後,該第三半溝槽與該第四半溝槽對合形成一第二循環溝槽,該第二循環溝槽供成列的一該滾動件組循環移動;該第五直伸段與該第七直伸段對合,並與一第二導引溝槽相對;該第六直伸段與該第八直伸段對合,並與另一第二導引溝槽相對。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滑軌組件,其中,該盒體上設有複數個嵌孔,該上蓋上設有相配合的複數個嵌柱,該嵌柱與該嵌孔嵌合,使該上蓋與該盒體結合定位。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滑軌組件,其中,該滾動件組之該第一滾柱及該第二滾柱整體分別為一圓柱形,即該第一滾柱及該第二滾柱之該圓柱段延伸至兩端末。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滑軌組件,其中,該圓柱段一端與臨近的該抵接面之間以一弧形曲面相接。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滑軌組件,其中,該圓柱段一端與臨近的該抵接面之間以一錐形面相接。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滑軌組件,其中,該至少一成列的滾動件組之該第一滾柱與該第二滾柱分別為複數個,兩臨近的二該第一滾柱之間介置有一該第一滾柱。
  8. 如請求項1至7任一項所述之滑軌組件,其中,該至少一成列的滾動件組更包括至少一第三滾動件;該第三滾動件為球狀滾珠;當該滾珠位於該導引滑道時,該滾珠與第一接觸面、第二接觸面、第三接 觸面及第四接觸面相切。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滑軌組件,其中,該至少一第三滾動件為複數個;每兩臨近的該第一滾柱及該第二滾柱之間介置至少一該第三滾動件。
TW102132916A 2013-09-12 2013-09-12 滑軌組件 TWI5794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32916A TWI579471B (zh) 2013-09-12 2013-09-12 滑軌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32916A TWI579471B (zh) 2013-09-12 2013-09-12 滑軌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0384A TW201510384A (zh) 2015-03-16
TWI579471B true TWI579471B (zh) 2017-04-21

Family

ID=531866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32916A TWI579471B (zh) 2013-09-12 2013-09-12 滑軌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79471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226604A1 (de) * 1992-08-11 1994-02-17 Knorr Bremse Ag Linearantrieb mit Klemmschienen und Bremseinheiten
US6113274A (en) * 1999-04-15 2000-09-05 Tsubaki Nakashima Co., Ltd. Linear guideway having spacers and spacer ball
TWM345153U (en) * 2008-05-23 2008-11-21 Hiwin Tech Corp Spacer adapted to cylinder roller
TWI333032B (en) * 2008-05-23 2010-11-11 Hiwin Tech Corp Enhanced loading linear guide
TWM431963U (en) * 2011-09-15 2012-06-21 Jian Xue Qin Service time prolonging linear slide trail
TWM454882U (zh) * 2012-09-19 2013-06-11 Gmt Global Inc 線性平台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226604A1 (de) * 1992-08-11 1994-02-17 Knorr Bremse Ag Linearantrieb mit Klemmschienen und Bremseinheiten
US6113274A (en) * 1999-04-15 2000-09-05 Tsubaki Nakashima Co., Ltd. Linear guideway having spacers and spacer ball
TWM345153U (en) * 2008-05-23 2008-11-21 Hiwin Tech Corp Spacer adapted to cylinder roller
TWI333032B (en) * 2008-05-23 2010-11-11 Hiwin Tech Corp Enhanced loading linear guide
TWM431963U (en) * 2011-09-15 2012-06-21 Jian Xue Qin Service time prolonging linear slide trail
TWM454882U (zh) * 2012-09-19 2013-06-11 Gmt Global Inc 線性平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0384A (zh) 2015-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WO2007004488A1 (ja) 転がり案内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276830B1 (en) Linear guide assembly with positively guided cage
TW201348612A (zh) 線性滑軌之循環裝置
TWM473454U (zh) 滑軌組件
TWI579471B (zh) 滑軌組件
WO1992000462A1 (en) Bearing and table for linear sliding
KR100665320B1 (ko) 고정밀용 그루브 리니어 부싱 샤프트
KR200468447Y1 (ko) 롤러형 선형 슬라이딩 블록
CN202484086U (zh) 一种采用鼓形滚子的滚动直线导轨副
US6109789A (en) Linear slide
JPH0531683B2 (zh)
JP2004124956A (ja) 運動案内装置
JP2011112069A (ja) 運動案内装置及びローラねじ
CN100494706C (zh) 滚动机械单元
JP3008835U (ja) 直線式ボール・ガイド・レール
TW201600744A (zh) 轉動裝置
US7419303B2 (en) Ball connecting body for a rolling motion apparatus
JP2012082879A (ja) 運動案内装置
CN206159267U (zh) 一种角接触球轴承及其保持架
JP2952500B2 (ja) 直動ころがり案内
TWI525264B (zh) 徑向負荷加強型滾柱式線性滑軌
TWM573674U (zh) Improvement of the movable wheel structure of the telescopic cover (1)
CN103047282A (zh) 可作扭转运行的滚珠保持链及其组成的线性运动机构
CN207430981U (zh) 一种金属板材直线多辊咬口机
TWI390125B (zh) 具鏈條之線性傳動元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