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8069B - 背光模組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78069B TWI578069B TW105127288A TW105127288A TWI578069B TW I578069 B TWI578069 B TW I578069B TW 105127288 A TW105127288 A TW 105127288A TW 105127288 A TW105127288 A TW 105127288A TW I578069 B TWI578069 B TW I578069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source
- light
- backlight module
- shielding feature
- feature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背光模組。
隨著電子產業日益發達,平面顯示器已逐漸取代陰極射線管顯示器成為目前的顯示器主流,其中又以液晶顯示器的技術較為純熟且普及化。由於液晶顯示器的液晶顯示面板本身無法發光,所以設計了背光模組作為液晶顯示面板的顯示光源。
以直下式背光模組的光源而言,多枚發光二極體排成列陣,直接照射液晶面板。為了增加光強度,往往在發光二極體陣列的周圍設計有反射元件,以將光線導向液晶面板。然而,在某些設計下,各個發光二極體放射至反射元件的光線並不均勻,因此容易使得背光模組有光強度不均勻的問題。
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其藉由設計遮光特徵遮擋靠近反射元件的側壁的光源,控制此光源對於反射元件的側壁提供較弱的光線,能夠防止背光模組在邊緣處反射光過強的可能,進而提高背光模組整體的均勻度。此
外,遮光特徵的尺寸可以隨著與光源位置調整,而達到局部增強或漸變的發光角度控制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包含背板、反射元件、至少一第一光源、至少一第二光源以及至少一遮光特徵。反射元件設置於背板上,反射元件包含基底以及至少一側壁,側壁連接基底。第一光源設置於背板上並貫穿基底。第二光源設置於背板上並貫穿基底,其中第一光源至側壁的距離小於第二光源至側壁的距離。遮光特徵設置於第一光源與側壁之間。
於本發明之部份實施方式中,背光模組包含第一透鏡單元,第一透鏡單元設置於該第一光源上,其中遮光特徵覆蓋第一透鏡單元之一部分。
於本發明之部份實施方式中,遮光特徵與第一透鏡單元一體成形。
於本發明之部份實施方式中,遮光特徵貼合於第一透鏡單元上。
於本發明之部份實施方式中,背光模組更包含電路板,第一光源與第二光源分別連接電路板,遮光特徵具有至少一固定腳,固定腳固定於該電路板。
於本發明之部份實施方式中,遮光特徵於背板的投影為扇形,扇形之圓心角大約為100至150度。
於本發明之部份實施方式中,遮光特徵由反射材料所組成,反射材料對第一光源發出的光線具有大於90%的反射率。
於本發明之部份實施方式中,遮光特徵由半透明材料所組成,半透明材料對第一光源發出的光線具有30%至60%的穿透率。
於本發明之部份實施方式中,第一光源與第二光源實質相同。
於本發明之部份實施方式中,多個第一光源至少分類為一近光源與一遠光源,其中近光源至側壁的距離小於遠光源至側壁的距離,多個遮光特徵至少分類為近遮光特徵與遠遮光特徵,近遮光特徵位於近光源與側壁之間,遠遮光特徵位於遠光源與側壁之間,其中遠遮光特徵於背板的投影面積小於近遮光特徵於背板的投影面積。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包含背板、至少一第一光源組件以及至少一第二光源組件。背板,包含第二區域以及第一區域,其中第一區域至少位於第二區域朝向第一方向的一側。第一光源組件設置於背板之第一區域上。第一光源組件包含第一光源以及遮光特徵,遮光特徵設置於第一光源朝第一方向之一側。第二光源組件設置於背板之第二區域上,其中第一光源組件朝第一方向的發光亮度小於第二光源組件朝第一方向的發光亮度。
於本發明之部份實施方式中,第二光源組件包含第二光源,第一光源與第二光源實質相同。
於本發明之部份實施方式中,背光模組更包含一反射元件,用以反射來自第一光源組件以及第二光源組件的光線,其中反射元件設置於第一光源組件朝向第一方向的一側。
100‧‧‧背光模組
110‧‧‧背板
120‧‧‧電路板
130‧‧‧第一光源組件
130R‧‧‧第一光源組件
130L‧‧‧第一光源組件
130’‧‧‧第一光源組件
132‧‧‧第一光源
132a‧‧‧近光源
132b‧‧‧遠光源
134‧‧‧第一透鏡單元
152‧‧‧基底
152a‧‧‧開口
154~157‧‧‧側壁
160‧‧‧光學膜片
162‧‧‧擴散板
164‧‧‧稜鏡片
166‧‧‧擴散片
A1‧‧‧第一區域
A2‧‧‧第二區域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134a‧‧‧部分
136‧‧‧遮光特徵
136’‧‧‧遮光特徵
136a‧‧‧近遮光特徵
136b‧‧‧遠遮光特徵
137‧‧‧微結構
138‧‧‧固定腳
140‧‧‧第二光源組件
142‧‧‧第二光源
144‧‧‧第二透鏡單元
150‧‧‧反射元件
D3‧‧‧第三方向
LB‧‧‧燈條
DR1‧‧‧距離
DR2‧‧‧距離
DL1‧‧‧距離
DL2‧‧‧距離
2B-2B‧‧‧線
3B-3B‧‧‧線
4B-4B‧‧‧線
第1A圖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之爆炸示意圖。
第1B圖為第1A圖之部分背光模組之上視示意圖。
第2A圖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部分背光模組之立體示意圖。
第2B圖為沿第2A圖之線2B-2B之剖面示意圖。
第3A圖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部分背光模組之立體示意圖。
第3B圖為沿第3A圖之線3B-3B之剖面示意圖。
第4A圖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部分背光模組之立體示意圖。
第4B圖為沿第4A圖之線4B-4B之剖面示意圖。
第4C圖為第4A圖之第一光源組件之遮光特徵之立體示意圖。
第5圖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之上視示意圖。
第6圖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之上視示意圖。
以下將以圖式揭露本發明之多個實施方式,為明
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明。然而,應瞭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發明。也就是說,在本發明部分實施方式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是非必要的。此外,為簡化圖式起見,一些習知慣用的結構與元件在圖式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為之。
第1A圖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100之爆炸示意圖。背光模組100包含背板110、複數燈條LB、反射元件150以及光學膜片160。此些燈條LB係設置於背板110上,並沿著第一方向D1排列。每一燈條LB包含電路板120、第一光源組件130與第二光源組件140,第一光源組件130與第二光源組件140係設置於電路板120上。舉例來說,電路板120可為條狀電路板,第一光源組件130與第二光源組件140係沿著第二方向D2設置於電路板120上,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實質上垂直。如此一來,所有燈條LB的第一光源組件130與第二光源組件140能夠以陣列形式呈現於背板110上。反射元件150設置於背板110上,反射元件150包含基底152以及側壁154與156,側壁154與側壁156分別連接基底152之相對兩邊緣。基底152包含多個開口152a,開口152a的排列形式對應第一光源組件130與第二光源組件140的排列形式,以讓電路板120上的第一光源組件130與第二光源組件140能貫穿反射元件150之基底152而位於側壁154與156之間的空間中。
同時參考第1A圖與第1B圖,第1B圖為第1A圖之部分背光模組100之上視示意圖。第1B圖僅展示第一光源組件
130、第二光源組件140以及反射元件150。第一光源組件130與第二光源組件140分別設置於背板110(參考第1A圖)之第一區域A1與第二區域A2,其中第二區域A2大約位於背光模組100整體的中心,第一區域A1位於第二區域A2之兩側。具體而言,第一光源組件130至少可分類為第一光源組件130R以及第一光源組件130L,分別設置於第二光源組件140兩側。如此一來,第一光源組件130R之幾何中心至側壁154的距離DR1小於第二光源組件140之幾何中心至側壁154的距離DR2,第一光源組件130L之幾何中心至側壁156的距離DL1小於第二光源組件140之幾何中心至側壁156的距離DL2。
於本發明之多個實施方式中,第一光源組件130R朝側壁154的發光亮度小於第二光源組件140朝側壁154的發光亮度。於部份實施方式中,第一光源組件130L朝側壁156的發光亮度小於第二光源組件140朝側壁156的發光亮度。如此一來,雖然反射元件150的側壁154所反射的第一光源組件130R之光量與反射元件150的側壁154所反射的第二光源組件140的光量並不均勻,例如因距離因素使得反射元件150的側壁154可能僅反射來自第一光源組件130R的光線,但本發明之多個實施方式中,設計靠近側壁154的第一光源組件130R對於側壁154提供較弱的光線,能夠防止背光模組100在右邊緣處反射光過強的可能,進而提高背光模組100整體的出光均勻度。同樣地,設計靠近側壁156的第一光源組件130L對於側壁156提供較弱的光線,能夠防止背光模組100在左邊緣處反射光過強的可能,進而提高背光模組100整體的出光均勻度。
於本發明之多個實施方式中,側壁154位於基底152朝向第二方向D2的一側,故設有第一光源組件130R的第一區域A1至少位於第二區域A2朝向第二方向D2的一側;側壁156位於基底152朝向第三方向D3的一側,故設有第一光源組件130L的第一區域A1位於第二區域A2朝向第三方向D3的一側。如此一來,第一光源組件130可設置於電路板120的末端,而第二光源組件140可設置於電路板120的中央。當然不應以此限制本發明之範圍,隨著反射光過強的側壁位置不同,而第一區域A1與第二區域A2配置不受圖中配置所限。舉例而言,第一區域A1可以位於第二區域A2朝向第一方向D1以及/或第二方向D2的一側。
於部份實施方式中,第一光源組件130(指第一光源組件130R、130L)包含第一光源132、第一透鏡單元134以及遮光特徵136。第一光源132可以是發光二極體或其他能發出適當光線的發光元件。第一透鏡單元134設置於第一光源132上,以調整第一光源132的光形,而將來自第一光源132的光線作適當的分佈。遮光特徵136用以遮擋第一光源132向側壁154或側壁156發出的光線,以控制第一光源組件130的光強分佈,使得第一光源組件130(指第一光源組件130R、130L)與第二光源組件140的光強分佈不同。
第二光源組件140包含第二光源142以及第二透鏡單元144。第二光源142可以是發光二極體或其他能發出適當光線的發光元件。第二透鏡單元144設置於第二光源142上,以調整第二光源142之光形,而將來自第二光源142的光
線作適當的分佈。於此,第一光源132比第二光源142更靠近遮光特徵136,亦即,遮光特徵136設置鄰近於第一光源132而不鄰近於第二光源142。因此,相較於第一光源組件130,第二光源組件140的光強分佈不會受遮光特徵136影響,故遮光特徵136可利於使第一光源組件130與第二光源組件140的光強分佈不同。
如前所述,透過設計第一光源組件130R的遮光特徵136位於側壁154與第一光源組件130R的第一光源132之間,且透過設計此第一光源132比第二光源142更靠近遮光特徵136,第一光源組件130R朝側壁154的發光亮度小於第二光源組件140朝側壁154的發光亮度。透過設計第一光源組件130L的遮光特徵136位於側壁156與第一光源組件130L的第一光源132之間,且透過設計此第一光源132比第二光源142更靠近遮光特徵136,第一光源組件130L朝側壁156的發光亮度小於第二光源組件140朝側壁156的發光亮度。如此一來,可以有效地降低靠近反射元件150的側壁154、156處反射光過強的問題。
於本發明之部份實施方式中,第一光源132與第二光源142實質相同,例如尺寸與發光頻譜大致相同的發光二極體。於本發明之部份實施方式中,第一透鏡單元134與第二透鏡單元144實質相同。換句話說,第二光源組件140可以是不包含遮光特徵136的第一光源組件130。當然,不應以此限制本發明之範圍,於部份實施方式中,第一光源132與第二光源142亦可以不同。舉例而言,第一光源132與第二光源142
可以具有不同尺寸或發光頻譜等。
應了解到,第1B圖中,距離DR1與DR2係分別指第一光源組件130R之第一光源132之幾何中心與第二光源組件140之第二光源142之幾何中心至側壁154之底邊(即側壁154連接基底152的邊緣)的距離,距離DL1與DL2係分別指第一光源組件130L之第一光源132之幾何中心與第二光源組件140之第二光源142之幾何中心至側壁156之底邊(即側壁156連接基底152的邊緣)的距離。
同時參考第1A圖與第1B圖。反射元件150可以由反射率較高的材料所組成,例如白色塑膠材料、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除了側壁154與156,反射元件150還可以包含相對設置的側壁155以及側壁157,而使側壁154、155、156與157共同環繞基底152,而能較佳地將來自第一光源組件130與第二光源組件140的光線反射至光學膜片160。於部份實施方式中,反射元件150的基底152與側壁154、155、156與157可以一體成形。於部份實施方式中,反射元件150可以包含具有一定剛性的本體以及鍍於其上的反射層,反射層的材料可以是各種反射率高的金屬。
光學膜片160包含擴散板(diffusor plate)162、稜鏡片(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BEF)164以及擴散片(diffusor sheet)166。擴散板162具有適當的霧度,用以使第一光源組件130與第二光源組件140的光線散射,使其均勻化。稜鏡片164用以反射和折射的方式控制光線的行進角度使
光線集中在使用者視角的範圍內。擴散片166具有高霧度,用以散射來自稜鏡片164的光線並保護稜鏡片164。
以下詳細介紹第一光源組件130R為例,說明第一光源132、第一透鏡單元134以及遮光特徵136的配置。
同時參照第2A圖與第2B圖。第2A圖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部分背光模組100之立體示意圖。第2B圖為沿第2A圖之線2B-2B之剖面示意圖。如前所述,第一光源組件130R包含第一光源132、第一透鏡單元134以及遮光特徵136。第一透鏡單元134設置於第一光源132上,以將來自第一光源132的光線作適當的分佈。舉例而言,於此,第一透鏡單元134將來自第一光源132的光線作椎狀分佈。當然不應以此限制本發明之範圍,第一透鏡單元134可以是任意具有透鏡功能而能重新分配光線分布的結構。
遮光特徵136設置於第一光源132與側壁154(參照第1B圖)之間,藉以遮擋第一光源132向側壁154(參照第1B圖)發出的光線。於本實施方式中,遮光特徵136為一層反射薄膜,而能將遮光特徵136順形地貼合於第一透鏡單元134上。理想上,形成遮光特徵136的反射材料對第一光源132發出的光線具有大於90%的反射率。舉例而言,遮光特徵136的材料可以是反射率較高的塑膠材料,例如白色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或者,遮光特徵136的材料也可以是反射率較高的金屬材料,例如銀。於其他實施方式中,遮光特徵136的反射率亦可以在10%至80%的範圍內。當然不應以此限制本發明之範圍,遮光特徵136亦可以其
它方式設置,以與第一光源132以及第一透鏡單元134搭配。
於本發明之部份實施方式中,遮光特徵136覆蓋第一透鏡單元134之一部分134a。於此,遮光特徵136於背板110的投影實質上為一扇形,此扇形的圓心角大約為100至150度,例如於此繪示為120度,而使得第一透鏡單元134之該部分134a於背板110的投影實質上為第一透鏡單元134於背板110的投影以一圓心角構成的扇形。當然不應以此限制本發明之範圍,受遮光特徵136覆蓋的部分134a可以是任意形狀。
第3A圖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部分背光模組100之立體示意圖。第3B圖為沿第3A圖之線3B-3B之剖面示意圖。本實施方式與第2A圖與第2B圖的實施方式相似,差別在於:於本實施方式中,遮光特徵136與第一透鏡單元134一體成形。舉例而言,遮光特徵136的材料可以是反射率較高的塑膠材料,例如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s;PC)。第一透鏡單元134的材料可以是透光率與折射率良好的材料,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於此,可以在塑膠模具內使用雙材料(例如聚碳酸酯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射出成形,而得到結合遮光特徵136與第一透鏡單元134的成品。
本實施方式的其他細節大致如第2A圖與第2B圖的實施方式所述,在此不再贅述。
第4A圖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部分背光模組100之立體示意圖。第4B圖為沿第4A圖之線4B-4B之剖面示意圖。本實施方式與第2A圖與第2B圖的實施方式相
似,差別在於:於本實施方式中,遮光特徵136具有至少一固定腳138,固定腳138固定於電路板120,而使遮光特徵136可與第一透鏡單元134間隔一定的距離。於部份實施方式中,遮光特徵136與第一透鏡單元134可不互相接觸。
於此,遮光特徵136可以是由透明材料所組成,其具有適當的折射率,例如遮光特徵136的折射率為1.2~1.7。有鑑於遮光特徵136與第一透鏡單元134間格一定的距離,來自第一光源132經第一透鏡單元134輸出的光線後受到遮光特徵136的再次折射,光線偏離原本的前進方向,進而減少第一光源組件130R朝側壁154的光強度。
於部份實施方式中,如第4C圖所示,第4C圖為第4A圖之第一光源組件130R之遮光特徵136之立體示意圖,遮光特徵136可以包含有微結構137。於此,遮光特徵136包含有環形的凸出微結構137,設置於遮光特徵136朝向第一透鏡單元134的一側,以使光線折射的能量較平均。當然,不應以此限制本發明之範圍,亦可以設置其他種微結構,以均勻地減少第一光源組件130R朝側壁154的光強度。
於部份實施方式中,遮光特徵136可以是半透明材料,例如遮光特徵136的穿透率低於第一透鏡單元134的穿透率。舉例而言,半透明材料對第一光源132發出的光線具有30%至60%的穿透率。或者,於其他實施方式中,半透明材料對第一光源132發出的光線具有50%至90%的穿透率。半透明材料能折射與吸收光線。透過折射與吸收,遮光特徵136可控制第一光源組件130R朝側壁154的光強度。
於其他實施方式中,遮光特徵136可以是吸收材料,而有效地降低第一光源組件130R朝側壁154的光強度。或者,遮光特徵136也可以是由反射材料所組成,例如前述實施方式所提過的反射材料。
於部份實施方式中,遮光特徵136的形狀可以與第一透鏡單元134搭配,而達到良好的空間利用效果。如圖式中,遮光特徵136具有曲面,而與第一透鏡單元134的曲面搭配。亦即,遮光特徵136與第一透鏡單元134可形狀實質上相同的曲面。當然,遮光特徵136亦可以具有其他能達到遮蔽或折射效果的任意形狀。應了解到,於本實施方式中,遮光特徵136結構上並不需要第一透鏡單元134的支撐,若第一光源132能夠提供適當的光線分布,則可以省略第一透鏡單元134之配置。本實施方式的其他細節大致如第2A圖與第2B圖的實施方式所述,在此不再贅述。
雖然遮光特徵136的配置以圖式揭露如上,但不應以此限制本發明之範圍。舉例而言,以上部份實施方式中,可以設置遮光特徵136具有開口,以使部分光線穿過。於其他實施方式中,尚可設置其他元件取代遮光特徵136,並使第一光源組件130達到不均勻的光線分布。第一光源組件130L的設置大致如同第一光源組件130R,在此不再贅述。
第5圖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100之上視示意圖。本實施方式與第1B圖的實施方式相似,差別在於: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光源組件130R對於側壁154的發光亮度,隨著各個第一光源組件130R與側壁154的距離逐漸變
化。具體而言,各個第一光源組件130R的遮光特徵136的體積,隨著各個第一光源組件130R與側壁154的距離逐漸變化。第一光源組件130L的設置大致如同第一光源組件130R,在此不再贅述。
舉例而言,在第5圖的實施例中,在第一光源組件130R中,多個第一光源132(請對照參考第1B圖)至少可分類為近光源132a與遠光源132b,其中近光源132a至側壁154的距離小於遠光源132b至側壁154的距離,多個遮光特徵136(請對照參考第1B圖)至少可分類為近遮光特徵136a與遠遮光特徵136b,近遮光特徵136a位於近光源132a與側壁154之間,遠遮光特徵136b位於遠光源132b與側壁154之間,其中遠光源132b比近光源132a更靠近遠遮光特徵136b。於部份實施方式中,遠遮光特徵136b於背板110的投影面積小於近遮光特徵136a於背板110的投影面積。舉例而言,遠遮光特徵136b於背板110的扇形投影之圓心角大約為60至100度,例如於此繪示為60度;近遮光特徵136a於背板110的扇形投影之圓心角大約為100至150度,例如於此繪示為120度。
如此一來,由第二區域A2至第一區域A1,具有遮光特徵136的第一光源組件130R、第一光源組件130L,其遮光特徵136所遮蔽的範圍逐漸變大,而使愈靠近側壁154的第一光源組件130R對於側壁154的發光強度愈低,愈靠近側壁156的第一光源組件130L對於側壁156的發光強度愈低。如此一來,能夠防止背光模組100在邊緣處反射光過強的可能,進而提高背光模組100整體的均勻度。
本實施方式的其他細節大致上如前所述,在此不再贅述。
第6圖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100之上視示意圖。本實施方式與第1B圖的實施方式相似,差別在於: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區域A1環繞第二區域A2,而使第一光源組件130環繞第二光源組件140。
於此,各個第一光源組件130的遮光特徵136分別位於各個第一光源132與鄰近第一光源組件130的四個側壁154、155、156與157之間,第一光源組件130可以防止背光模組100在四周反射光過強的可能。
此外,由於位於第一區域A1角落的第一光源組件130’鄰近兩個側壁,例如側壁155與154,可能會產生較鄰近單一側壁的第一光源組件130更強的反射光。於本發明之部份實施方式中,可以設計第一光源組件130’可以具有較小的發光角度,即具有較大尺寸的遮光特徵136’。具體而言,第一光源組件130’的遮光特徵136’於背板110的投影面積大於第一光源組件130的遮光特徵136於背板110的投影面積。舉例而言,第一光源組件130’的遮光特徵136’於背板110的投影之圓心角大約為150至200度,例如於此繪示為180度;第一光源組件130的遮光特徵136於背板110的投影之圓心角大約為100至150度,例如於此繪示為120度。如此一來,可以降低背光模組100的角落的反射光。
本實施方式的其他細節大致上如前所述,在此不再贅述。
本發明之多個實施方式中,設計遮光特徵遮擋靠近反射元件的側壁的光源,控制光源對於反射元件的側壁提供較弱的光線,能夠防止背光模組在邊緣處反射光過強的可能,進而提高背光模組整體的均勻度。此外,遮光特徵的尺寸可以隨著與光源位置調整,而達到局部增強或漸變的發光角度限制效果。
雖然本發明已以多種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背光模組
130R‧‧‧第一光源組件
130L‧‧‧第一光源組件
132‧‧‧第一光源
134‧‧‧第一透鏡單元
136‧‧‧遮光特徵
140‧‧‧第二光源組件
142‧‧‧第二光源
144‧‧‧第二透鏡單元
150‧‧‧反射元件
152‧‧‧基底
152a‧‧‧開口
154~157‧‧‧側壁
A1‧‧‧第一區域
A2‧‧‧第二區域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3‧‧‧第三方向
DR1‧‧‧距離
DR2‧‧‧距離
DL1‧‧‧距離
DL2‧‧‧距離
Claims (13)
-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一背板;一反射元件,設置於該背板上,其中該反射元件包含一基底以及至少一側壁,該側壁連接該基底;至少一第一光源,設置於該背板上並貫穿該基底;至少一第二光源,設置於該背板上並貫穿該基底,其中該第一光源至該側壁的距離小於該第二光源至該側壁的距離;以及至少一遮光特徵,設置於該第一光源與該側壁之間。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更包含一第一透鏡單元,設置於該第一光源上,其中該遮光特徵覆蓋該第一透鏡單元之一部分。
- 如請求項2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遮光特徵與該第一透鏡單元一體成形。
- 如請求項2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遮光特徵貼合於該第一透鏡單元上。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更包含一電路板,該第一光源與該第二光源分別連接該電路板,其中該遮光特徵具有至少一固定腳,該固定腳固定於該電路板。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遮光特徵於該背板的投影為一扇形,該扇形之圓心角大約為100至150度。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遮光特徵由一反射材料所組成,該反射材料對該第一光源發出的光線具有大於90%的反射率。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遮光特徵由一半透明材料所組成,該半透明材料對該第一光源發出的光線具有30%至60%的穿透率。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光源與該第二光源實質相同。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複數個該第一光源至少分類為一近光源與一遠光源,其中該近光源至該側壁的距離小於該遠光源至該側壁的距離,複數個該遮光特徵至少分類為一近遮光特徵與一遠遮光特徵,該近遮光特徵位於該近光源與該側壁之間,該遠遮光特徵位於該遠光源與該側壁之間,其中該遠遮光特徵於該背板的投影面積小於該近遮光特徵於該背板的投影面積。
-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 一背板,包含一第一區域以及一第二區域,其中該第一區域至少位於該第二區域朝向一第一方向的一側;至少一第一光源組件,設置於該背板之該第一區域上,其中該第一光源組件包含一第一光源以及一遮光特徵,該遮光特徵設置於該第一光源朝該第一方向之一側;以及至少一第二光源組件,設置於該背板之該第二區域上,其中該第一光源組件朝該第一方向的發光亮度小於該第二光源組件朝該第一方向的發光亮度。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光源組件包含一第二光源,該第一光源與該第二光源實質相同。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背光模組,更包含一反射元件,用以反射來自該第一光源組件以及該第二光源組件的光線,其中該反射元件設置於該第一光源組件朝向該第一方向的一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5127288A TWI578069B (zh) | 2016-08-25 | 2016-08-25 | 背光模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5127288A TWI578069B (zh) | 2016-08-25 | 2016-08-25 | 背光模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578069B true TWI578069B (zh) | 2017-04-11 |
TW201809835A TW201809835A (zh) | 2018-03-16 |
Family
ID=592409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5127288A TWI578069B (zh) | 2016-08-25 | 2016-08-25 | 背光模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578069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152549B2 (en) | 2019-12-23 | 2021-10-19 | Amtran Technology Co., Ltd. | Light-emitting diod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
TWI844001B (zh) * | 2022-01-12 | 2024-06-01 | 大陸商友達光電(蘇州)有限公司 | 背光模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08911B (zh) * | 2018-12-18 | 2020-11-01 | 億光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發光裝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224606A (en) * | 2010-12-06 | 2012-06-16 | Lg Innotek Co Ltd | Backlight unit |
TW201433866A (zh) * | 2011-07-27 | 2014-09-01 | Au Optronics Corp | 背光模組 |
CN204756642U (zh) * | 2015-08-06 | 2015-11-11 |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 背光源及显示模组 |
-
2016
- 2016-08-25 TW TW105127288A patent/TWI578069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224606A (en) * | 2010-12-06 | 2012-06-16 | Lg Innotek Co Ltd | Backlight unit |
TW201433866A (zh) * | 2011-07-27 | 2014-09-01 | Au Optronics Corp | 背光模組 |
CN204756642U (zh) * | 2015-08-06 | 2015-11-11 |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 背光源及显示模组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152549B2 (en) | 2019-12-23 | 2021-10-19 | Amtran Technology Co., Ltd. | Light-emitting diod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
TWI747113B (zh) * | 2019-12-23 | 2021-11-21 | 瑞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發光二極體裝置和顯示器 |
TWI844001B (zh) * | 2022-01-12 | 2024-06-01 | 大陸商友達光電(蘇州)有限公司 | 背光模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809835A (zh) | 2018-03-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3862926B2 (ja) | 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 |
JP5413272B2 (ja) | 車両用ルームランプ | |
US7448786B2 (en) |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 |
TWI494660B (zh) | Side light type backlight module | |
US20120300493A1 (en) |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a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 |
US9523886B2 (en) | Backlight unit having reflective/transmissive lens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 |
TWI519836B (zh) | 發光裝置及應用其之背光模組與液晶顯示裝置 | |
TWI536077B (zh) | 光學組件與背光模組 | |
JP2007141546A (ja) | 光混合板、及び該光混合板を利用した直下式バックライト | |
WO2012060313A1 (ja) |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 |
TWI578069B (zh) | 背光模組 | |
TW201610523A (zh) | 背光模組 | |
US8681293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JP2006351354A (ja) | 導光板とそれを用いたエッジライト型面光源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
US7220042B2 (en) | Light guide plate structure of backlight module | |
WO2017104058A1 (ja) | 表示装置 | |
US10718973B2 (en) | Display device | |
JP5895779B2 (ja) | 面発光ユニット | |
KR101918488B1 (ko) | 엘이디 렌즈 모듈 | |
US11162658B2 (en) | Lighting assembly with illuminative panel member | |
JP6298986B2 (ja) | 照明装置 | |
CA2917851A1 (en) | Lighting device | |
JP2018194566A (ja) | 拡散レンズ及び発光装置 | |
JP2005010436A (ja)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 |
TW201348820A (zh) | 背光模組與液晶顯示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