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2092B - 無線通訊裝置與控制天線陣列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無線通訊裝置與控制天線陣列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72092B
TWI572092B TW104120144A TW104120144A TWI572092B TW I572092 B TWI572092 B TW I572092B TW 104120144 A TW104120144 A TW 104120144A TW 104120144 A TW104120144 A TW 104120144A TW I572092 B TWI572092 B TW I57209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antenna array
user
mobile devices
mobile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01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01534A (zh
Inventor
曾乃瑜
亢福明
鄭傑文
莊俊雄
陳弘仁
Original Assignee
啟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啟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啟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41201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72092B/zh
Priority to US15/131,046 priority patent/US10651986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7015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15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20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209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Parameter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in groups H04B7/0623 - H04B7/0634, e.g. channel matrix rank or transmit mode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31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 H04W28/0236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radio quality, e.g. interference, losses or del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in the space domain, e.g. bea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10Polarisation diversity; Directional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Quality of the received signal, e.g. BER, SNR, water fi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1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for groups of terminals or u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Description

無線通訊裝置與控制天線陣列的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無線通訊裝置與控制天線陣列的方法,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可支援多用戶多輸入多輸出技術的無線通訊裝置與控制天線陣列的方法。
在IEEE 802.11n通訊標準下的無線區域網路,存取點(access point)是採用單用戶多輸入多輸出(single-user MIMO,以下簡稱SU-MIMO)的傳輸技術,亦即存取點是針對各個用戶端逐一傳送資料。隨著無線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無線區域網路的通訊標準已演進至IEEE 802.11ac,進而可支援多用戶多輸入多輸出(multi-user MIMO,以下簡稱MU-MIMO)的傳輸技術。在MU-MIMO的傳輸技術下,存取點可使用多個天線元件來同時傳送資料給位在同一用戶群組中的多個用戶端,且存取點會動態地調整同一用戶群組中的成員。
一般而言,智慧型天線(smart antenna)大多是應用在SU-MIMO的傳輸技術下。其中,智慧型天線可由具有可重置場型 (pattern re-configuration)或是極化分集(polarization diversity)的天線陣列組合而成,且上述天線陣列對應一天線指數。此外,現有之控制天線陣列的方法是透過訓練(training)操作來設定天線陣列的天線指數。然而,在MU-MIMO的傳輸技術下,天線陣列必須同時對多個用戶端傳送資料,因此現有之控制天線陣列的方法將導致存取點必要耗費龐大的時間才能完成天線陣列之天線指數的設定。且知,存取點必須完成天線陣列之天線指數的設定,才能利用天線陣列對用戶端傳輸資料。
因此,對於MU-MIMO的傳輸技術而言,現有之控制天線陣列的方法往往會導致存取點無法在用戶群組改變之前完成對於用戶端的資料傳輸。換言之,現有之控制天線陣列的方法往往會導致存取點無法在MU-MIMO模式下利用具有天線指數的天線陣列來傳輸資料,進而致使存取點無法達到較佳的干擾消除(interference mitigation)與通訊範圍。
本發明提供一種無線通訊裝置與控制天線陣列的方法,可基於特性參數表來設定天線陣列的多用戶天線指數與單用戶天線指數。藉此,將可有效縮減天線陣列的設定時間,進而致使天線陣列可應用在多用戶多輸入多輸出的傳輸技術上。
本發明的控制天線陣列的方法,適用於無線通訊裝置,包括下列步驟。依序建立與多個行動裝置的連結,並依據所述多 個行動裝置所回傳的多個連結狀態資訊產生對應所述多個行動裝置的至少一特性參數表。當同時接收到來自所述多個行動裝置的多個傳輸請求訊號,且所述多個行動裝置被劃分成一用戶群組時,基於所述至少一特性參數表來產生天線陣列的多用戶天線指數,並利用天線陣列同時傳送對應所述多個行動裝置的多個資料流。當同時接收到所述多個傳輸請求訊號,且所述多個行動裝置未被劃分成用戶群組時,基於所述至少一特性參數表來產生天線陣列的單用戶天線指數,並利用天線陣列逐一傳送對應所述多個行動裝置的所述多個資料流。
本發明的無線通訊裝置,包括天線陣列與控制電路。無線通訊裝置依序建立與多個行動裝置的連結,且控制電路依據所述多個行動裝置所回傳的多個連結狀態資訊產生對應所述多個行動裝置的至少一特性參數表。當無線通訊裝置同時接收到來自所述多個行動裝置的多個傳輸請求訊號,且控制電路將所述多個行動裝置劃分成一用戶群組時,控制電路基於所述至少一特性參數表來產生天線陣列的多用戶天線指數,並利用天線陣列同時傳送對應所述多個行動裝置的多個資料流。當無線通訊裝置同時接收到來自所述多個行動裝置的多個傳輸請求訊號,且所述多個行動裝置未被劃分成用戶群組時,控制電路基於所述至少一特性參數表來產生天線陣列的單用戶天線指數,並利用天線陣列逐一傳送對應所述多個行動裝置的所述多個資料流。
基於上述,本發明可基於特性參數表來設定天線陣列的 多用戶天線指數與單用戶天線指數,進而可有效縮減天線陣列的設定時間。如此一來,天線陣列將可應用在多用戶多輸入多輸出的傳輸技術上,進而致使無線通訊裝置具有較佳的干擾消除與通訊範圍。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0‧‧‧無線通訊裝置
110‧‧‧控制電路
120‧‧‧天線陣列
111‧‧‧處理器
112‧‧‧收發器
113‧‧‧記憶體
121‧‧‧天線控制單元
A1~AN‧‧‧天線元件
S210~S240、S211~S213、S241、S242、S251、S252、S260~S280、S281~S285‧‧‧圖2實施例中的各步驟
301~304、401、402‧‧‧行動裝置
311~314、321~324、331~334、341~344‧‧‧反射元件
圖1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無線通訊裝置的方塊示意圖。
圖2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控制天線陣列的方法流程圖。
圖3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無線通訊裝置在應用上的示意圖。
圖4為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無線通訊裝置在應用上的示意圖。
圖1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無線通訊裝置的方塊示意圖。如圖1所示,無線通訊裝置100包括控制電路110與天線陣列120。控制電路110包括處理器111、收發器112與記憶體113,且天線陣列120包括天線控制單元121與多個天線元件A1~AN。在一實施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00可應用在無線區域網路中。例 如,無線通訊裝置100可例如是無線區域網路中的存取點(access point),並可透過天線陣列120來與一個或是多個行動裝置(亦即,用戶端裝置)建立無線傳輸。
此外,天線陣列120對應一天線指數,且天線陣列120可例如是具有極化分集的天線陣列或是具有可重置場型的天線陣列。亦即,天線陣列120可用以構成智慧型天線(smart antenna)。此外,天線指數可例如是具有M位元的數位控制訊號,M為正整數。天線控制單元121可依據上述數位控制訊號來控制天線元件A1~AN的極化或是場型,進而致使天線元件A1~AN可朝向所需的方向輻射出電磁波。
無線通訊裝置100可採用單用戶多輸入多輸出(亦即,SU-MIMO)模式或是多用戶多輸入多輸出(亦即,MU-MIMO)模式來控制天線陣列120,進而可透過天線陣列120傳送資料流至行動裝置。圖2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控制天線陣列的方法流程圖,且以下將同時參照圖1與圖2來說明無線通訊裝置100的操作。如步驟S210所示,多個行動裝置可逐一加入無線通訊裝置100的服務範圍。此外,無線通訊裝置100會依序建立與這些行動裝置的連結(association),且控制電路110會依據這些行動裝置所回傳的多個連結狀態資訊產生對應這些行動裝置的至少一特性參數表。其中,所述至少一特性參數表儲存在控制電路110的記憶體113中。
就步驟S210的細部步驟來看,如步驟S211所示,當有 一個行動裝置加入無線通訊裝置100的服務範圍時,無線通訊裝置100會對行動裝置進行認證(authentication)操作與連結(association)操作。藉此,無線通訊裝置100將可執行行動裝置的身分認證,並記錄行動裝置的各項資料,進而完成與行動裝置的連結。換言之,無線通訊裝置100會對每一行動裝置執行認證操作與連結操作,以完成與每一行動裝置的連結。
如步驟S212所示,在建立與行動裝置之連結的過程中,無線通訊裝置100也會對行動裝置執行訓練(training)操作,以取得行動裝置所回傳的連結狀態資訊。換言之,在對每一行動裝置執行認證操作與連結操作的過程中,無線通訊裝置100也會對每一行動裝置執行訓練操作,以取得這些行動裝置所回傳的多個連結狀態資訊。再者,如步驟S213所示,控制電路110會分析這些連結狀態資訊,並依據分析結果產生對應這些行動裝置的至少一特性參數表。
舉例來說,以這些行動裝置之其一為例來看,收發器112可透過天線陣列120接收來自此行動裝置的連結狀態資訊(例如,相關於信號強弱與通訊品質的特性參數),並將此連結狀態資訊傳送給處理器111。此外,處理器111可分析此連結狀態資訊,並依據分析結果產生此行動裝置的對應天線指數、與所述多個天線元件A1~AN對應的多個接收訊號強度指標(Received Signal-Strength Indicator,簡稱RSSI)值以及空間流個數。換言之,所述至少一特性參數表記錄著每一行動裝置的對應天線指數、多個RSSI值與空 間流個數。
如步驟S220所示,無線通訊裝置100會判別是否同時接收到來自這些行動裝置的多個傳輸請求訊號。當無線通訊裝置100同時接收到來自這些行動裝置的所述多個傳輸請求訊號時,如步驟S230所示,控制電路110會判別是否將這些行動裝置劃分成一用戶群組(user group)。舉例來說,收發器112可透過天線陣列120同時接收來自這些行動裝置的所述多個傳輸請求訊號,並將所述多個傳輸請求訊號傳送至處理器111。當接收到所述多個傳輸請求訊號時,處理器111可依據這些行動裝置的空間分布、訊號傳輸特性、服務品質(quality of service)的需求...等因素,而決定是否將這些行動裝置劃分成分成一用戶群組。
當這些行動裝置被劃分成用戶群組時,無線通訊裝置100將操作在MU-MIMO模式,且如步驟S240所示,控制電路110可基於所述至少一特性參數表來產生天線陣列120的多用戶天線指數。其中,多用戶天線指數為天線陣列120在MU-MIMO模式下所對應的天線指數。此外,在MU-MIMO模式下,無線通訊裝置100可利用天線陣列120來同時傳送對應這些行動裝置的多個資料流。就步驟S240的細部步驟來看,如步驟S241所示,控制電路110會依據每一行動裝置的對應天線指數、所述多個RSSI值與空間流個數,來產生對應用戶群組的多用戶天線指數。
舉例來說,倘若無線通訊裝置100同時接收到第一行動裝置與第二行動裝置所發送的傳輸請求訊號,且第一行動裝置與 第二行動裝置被劃分成一用戶群組時,處理器111會查詢記憶體113中的至少一特性參數表。具體而言,控制電路110可依據所述至少一特性參數表中每一行動裝置的對應天線指數與所述多個RSSI值,判別出所述多個天線元件針對每一行動裝置的設定狀態(例如,天線元件的方向)以及所述多個天線元件在此設定狀態下所偵測到的多個RSSI值。
舉例來說,天線陣列120可例如是包括4個天線元件A1~A4,且每一天線元件對應4個方向D1~D4。此外,處理器111可查詢所述至少一特性參數中關於第一行動裝置的資料,以取得如表(一)所示的資料。參照表(一)來看,當無線通訊裝置100單獨對第一行動裝置進行資料傳輸時,天線控制單元121可依據第一行動裝置的對應天線指數控制天線元件A1~A4,以致使天線元件A1~A4分別指向方向D1、D2、D3與D4,且此時天線控制單元121透過天線元件A1~A4所偵測到的RSSI值可分別相等於數值S11、S12、S13與S14。
相似地,處理器111可查詢所述至少一特性參數中關於第二行動裝置的資料,以取得如表(二)所示的資料。參照表(二)來看,當無線通訊裝置100單獨對第二行動裝置進行資料傳輸時, 天線控制單元121可依據第二行動裝置的對應天線指數控制天線元件A1~A4,以致使天線元件A1~A4分別指向方向D2、D3、D4與D1,且,且此時天線控制單元121透過天線元件A1~A4所偵測到的RSSI值可分別相等於數值S21、S22、S23與S24。
再者,控制電路110可依據所述至少一特性參數表中對應第一行動裝置的空間流個數以及對應第二行動裝置的空間流個數,判別出第一行動裝置可支援1個空間流,且第二行動裝置可支援3個空間流。此外,控制電路110可從第一行動裝置與第二行動裝置中擇一作為一主體。倘若第一行動裝置被設定為主體,控制電路110會將表(一)中的RSSI值S11~S14進行比較,以從4個天線元件A1~A4中擇一來作為在MU-MIMO模式下用以傳送第一行動裝置之資料流的天線元件。
例如,倘若RSSI值S11大於其他三個RSSI值S12~S14,控制電路110會選取出對應RSSI值S11的天線元件A1。此外,控制電路110會據此產生一多用戶天線指數,且所述多用戶天線指數是用以界定天線元件A1是用以傳送第一行動裝置的資料流(亦即,天線元件A1的方向會被設定為D1),且天線元件A2~A4是用以傳送第二行動裝置的資料流(亦即,天線元件A2~A4的方向 將分別被設定為D3、D4與D1)。換言之,天線控制單元121可依據上述多用戶天線指數控制天線陣列120,以致使天線元件A1~A4分別指向方向D1、D3、D4與D1。
倘若第二行動裝置被設定為主體,控制電路110會將表(二)中的RSSI值S21~S24進行比較,以從RSSI值S21~S24中選取出較大的3個RSSI值,例如:S21~S23,並對應地從天線元件A1~A4中選出3個天線元件,例如:A1~A3。此外,控制電路110會據此產生一多用戶天線指數,且所述多用戶天線指數是用以界定天線元件A1~A3是用以傳送第二行動裝置的資料流(亦即,天線元件A1~A3的方向分別被設定為D2、D3與D4),且天線元件A4是用以傳送第一行動裝置的資料流(亦即,天線元件A4的方向將被設定為D4)。換言之,天線控制單元121可依據上述多用戶天線指數控制天線陣列120,以致使天線元件A1~A4分別指向方向D2、D3、D4與D4。
值得一提的是,控制電路110除了可以參照所述至少一特性參數表中的接收訊號強度指標值來選取天線元件以外,控制電路110還可同時參照一預設能量分配機制,例如,錯誤率最佳化的能量分配機制。亦即,在執行訓練操作過程中,可透過每個天線元件傳輸測試封包至行動裝置,且控制電路110可以從行動裝置所回傳的確認封包計算出每個天線元件與行動裝置所對應的封包錯誤率,並依據封包錯誤率來選取天線元件。此外,如步驟S242所示,控制電路110會將多用戶天線指數記錄在所述至少一 特性參數表中或是另外儲存於一多用戶參數表中。再者,如步驟S251所示,控制電路110會利用多用戶天線指數來設定天線陣列120。例如,控制電路110中的處理器111可將多用戶天線指數傳送至天線控制單元121,進而致使天線控制單元121可基於多用戶天線指數來更新天線陣列120的天線指數。
值得一提的是,無線通訊裝置100可採用發射波束成型(transmit beamforming)技術來提高天線陣列120的增益。因此,在傳送對應這些行動裝置的所述多個資料流之前,如步驟S252所示,無線通訊裝置100可利用基於多用戶天線指數所設定的天線陣列120,來估測與每一行動裝置之間的通道特性,進而取得對應每一行動裝置的通道狀態資訊。此外,如步驟S260所示,控制電路110可依據這些行動裝置的多個通道狀態資訊產生波束成型參數。藉此,控制電路110將可利用波束成型參數來進一步地設定天線陣列120,以進一步地提高天線陣列120的增益。
在MU-MIMO模式下,如步驟S270所示,無線通訊裝置100可利用天線陣列120同時傳送對應這些行動裝置的所述多個資料流。就步驟S270的細部步驟而言,控制電路110可利用所述多個波束成型參數來重新設定天線陣列120。亦即,控制電路110可利用所述多個波束成型參數,來設定天線陣列120中多個天線元件A1~AN所對應的權重,以達到智慧型天線與發射波束成型技術的結合。此外,無線通訊裝置100可利用重新設定後的天線陣列120來同時傳送對應這些行動裝置的所述多個資料流。
值得注意的是,在MU-MIMO模式下,控制電路110是基於特性參數表來設定天線陣列120的天線指數,因此可大量地縮減天線指數的設定時間。如此一來,在用戶群組改變之前,無線通訊裝置100將可完成通道估測以及對於行動裝置的資料傳輸。換言之,無線通訊裝置100可在MU-MIMO模式下利用具有天線指數的天線陣列120,來同時傳送對應多個行動裝置的多個資料流,進而具有較佳的干擾消除與通訊範圍。
請繼續參照圖1與圖2。當所述多個行動裝置未被劃分成用戶群組時,如步驟S280所示,無線通訊裝置100將操作在SU-MIMO模式,以利用天線陣列120逐一或是個別地傳送對應這些行動裝置的所述多個資料流。舉例來說,以這些行動裝置之其一(亦即,特定行動裝置)為例來看,如步驟S281所示,處理器111會查詢特定行動裝置的對應天線指數,並將所取得的對應天線指數設定為對應特定行動裝置的單用戶天線指數。其中,單用戶天線指數為天線陣列120在SU-MIMO模式下所對應的天線指數。如步驟S282所示,處理器111會將單用戶天線指數傳送至天線控制單元121,以致使天線控制單元121可利用單用戶天線指數來設定天線陣列120。亦即,天線控制單元121可基於單用戶天線指數來更新天線陣列120的天線指數。
再者,如步驟S283所示,無線通訊裝置100可利用基於單用戶天線指數所設定的天線陣列120,來估測其與特定行動裝置之間的通道特性,進而取得對應特定行動裝置的通道狀態資訊。 如步驟S284所示,控制電路110可依據通道狀態資訊產生多個波束成型參數。此外,如步驟S285所示,無線通訊裝置100可利用這些波束成型參數重新設定天線陣列120,並利用重新設定後的天線陣列120傳送對應特定行動裝置的資料流。
為了致使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能更了解本發明,以下將列舉無線通訊裝置100在SU-MIMO模式以及MU-MIMO模式對天線陣列120所進行的切換。舉例來說,圖3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無線通訊裝置在應用上的示意圖。其中,天線陣列120包括4個天線元件A1~A4。此外,天線陣列120為具有可重置場型的天線陣列,因此每一天線元件對應多個反射元件。例如,天線元件A1對應反射元件311~314。以此類推,天線元件A2~A4與反射元件321~324、331~334與341~344的對應關係。
在操作上,天線控制單元121可依據多用戶天線指數或是單用戶天線指數驅動每一天線元件所對應之多個反射元件的其中之一,以藉此切換每一天線元件的場型。舉例來說,以天線元件A1為例來看,天線控制單元121可驅動反射元件313,以致使天線元件A1的場型指向+Y軸。以此類推,天線控制單元121也可驅動反射元件314,以致使天線元件A1的場型指向+X軸。
更進一步來看,行動裝置301~304各自具有一天線元件,亦即行動裝置301~304的空間流個數皆為1,以各自支援一空間流。當無線通訊裝置100同時接收到來自行動裝置301~304的傳輸請求訊號,且行動裝置301~304未被劃分成一用戶群組時,無 線通訊裝置100將切換至SU-MIMO模式,並透過天線元件A1~A4逐一傳送對應行動裝置301~304的資料流。舉例來說,在SU-MIMO模式,無線通訊裝置100可先透過對應行動裝置301的單用戶天線指數來設定天線陣列120。藉此,天線控制單元121將可依據天線指數驅動反射元件313、323、333與343,進而致使天線元件A1~A4的場型將皆指向+Y軸,且天線元件A1~A4將用以傳送對應至行動裝置301的資料流。
另一方面,當無線通訊裝置100同時接收到來自行動裝置301~304的傳輸請求訊號,且行動裝置301~304被劃分成一用戶群組時,無線通訊裝置100將切換至MU-MIMO模式,並透過天線元件A1~A4同時傳送對應行動裝置301~304的資料流。舉例來說,在MU-MIMO模式下,無線通訊裝置100可透過對應用戶群組的多用戶天線指數來設定天線陣列120。
多用戶天線指數可用以界定天線元件A1是用以傳送行動裝置301的資料流,天線元件A2是用以傳送行動裝置302的資料流,天線元件A3是用以傳送行動裝置303的資料流,且天線元件A4是用以傳送行動裝置304的資料流。因此,在MU-MIMO模式下,天線控制單元121可依據基於多用戶天線指數所設定的天線指數,來驅動反射元件313、324、331與342。藉此,天線元件A1~A4的場型將分別指向+Y軸、+X軸、-Y軸與-X軸,以利用天線元件A1~A4同時傳送對應至行動裝置301~304的資料流。
圖4為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無線通訊裝置在應用上 的示意圖。其中,天線陣列120包括4個天線元件A1~A4,且天線陣列120為具有極化分集的天線陣列。此外,行動裝置401具有垂直極化的天線,且行動裝置402具有水平極化的天線。在操作上,天線控制單元121可依據多用戶天線指數或是單用戶天線指數來切換每一天線元件的極性。
舉例來說,當同時接收到來自行動裝置401與402的傳輸請求訊號,且行動裝置401與402未被劃分成一用戶群組時,無線通訊裝置100將切換至SU-MIMO模式,並透過天線元件A1~A4來逐一傳送對應行動裝置401與402的資料流。例如,在SU-MIMO模式下,無線通訊裝置100可先透過對應至行動裝置401的單用戶天線指數來設定天線陣列120。藉此,天線控制單元121將可依據單用戶天線指數將天線元件A1~A4的極性都切換至垂直極化,以利用天線元件A1~A4傳送對應至行動裝置401的資料流。
另一方面,當同時接收到來自行動裝置401與402的傳輸請求訊號,且行動裝置401與402被劃分成一用戶群組時,無線通訊裝置100將切換至MU-MIMO模式。在MU-MIMO模式下,無線通訊裝置100可透過對應用戶群組的多用戶天線指數來設定天線陣列120。其中,多用戶天線指數可用以界定天線元件A1與A2是用以傳送行動裝置401的資料流,且天線元件A3與A4是用以傳送行動裝置402的資料流。因此,在MU-MIMO模式下,天線控制單元121可依據基於多用戶天線指數所設定的天線指數,將天線元件A1與A2的極性切換至垂直極化,並將天線元件A3 與A4的極性切換至水平極化。
綜上所述,本發明是在建立與行動裝置之連結的過程中產生對應於行動裝置的特性參數表,並在多用戶多輸入多輸出模式下基於特性參數表中的資料來設定天線陣列的天線指數。藉此,將可有效地縮減在多用戶多輸入多輸出模式下天線陣列之天線指數的設定時間。如此一來,在用戶群組改變之前,無線通訊裝置將可完成通道估測與對於行動裝置的資料傳輸。換言之,在多用戶多輸入多輸出模式下,無線通訊裝置可透過具有天線指數的天線陣列來傳送對應於多個行動裝置的資料流,進而致使無線通訊裝置具有較佳的干擾消除與通訊範圍。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S210~S240、S211~S213、S241、S242、S251、S252、S260~S280、S281~S285‧‧‧圖2實施例中的各步驟

Claims (17)

  1. 一種控制天線陣列的方法,適用於一無線通訊裝置,且該控制天線陣列的方法包括:依序建立與多個行動裝置的連結,並依據該些行動裝置所回傳的多個連結狀態資訊產生對應該些行動裝置的至少一特性參數表,其中該些行動裝置包括一第一行動裝置與一第二行動裝置;當同時接收到來自該些行動裝置的多個傳輸請求訊號,且該些行動裝置被劃分成一用戶群組時,依據該至少一特性參數表取得對應該第一行動裝置的多個第一資料以及對應該第二行動裝置的多個第二資料,並依據該些第一資料與該些第二資料來產生該天線陣列的一多用戶天線指數,並利用該天線陣列同時傳送對應該第一行動裝置與該第二行動裝置的多個資料流;以及當同時接收到該些傳輸請求訊號,且該些行動裝置未被劃分成該用戶群組時,基於該至少一特性參數表來產生該天線陣列的一單用戶天線指數,並利用該天線陣列逐一傳送對應該第一行動裝置與該第二行動裝置的該些資料流。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控制天線陣列的方法,其中依序建立與該些行動裝置的連結,並依據該些行動裝置所回傳的該些連結狀態資訊產生對應該些行動裝置的該至少一特性參數表的步驟包括:對每一該些行動裝置執行一認證操作與一連結操作;在對每一該些行動裝置執行該認證操作與該連結操作的過程 中,對每一該些行動裝置執行一訓練操作,以取得該些行動裝置所回傳的該些連結狀態資訊;以及分析該些行動裝置所回傳的該些連結狀態資訊,並依據分析結果產生對應該些行動裝置的該至少一特性參數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控制天線陣列的方法,其中該至少一特性參數表記錄著每一該些行動裝置的一對應天線指數、多個接收訊號強度指標值與一空間流個數,且依據該些第一資料與該些第二資料來產生該天線陣列的該多用戶天線指數的步驟包括:依據每一該些行動裝置的該對應天線指數、該些接收訊號強度指標值與該空間流個數,來產生對應該用戶群組的該多用戶天線指數;以及將該多用戶天線指數記錄在該至少一特性參數表中或一多用戶參數表中。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控制天線陣列的方法,更包括:利用該多用戶天線指數來設定該天線陣列;利用基於該多用戶天線指數所設定的該天線陣列,估測對應該些行動裝置的多個通道狀態資訊;以及依據該些通道狀態資訊產生多個波束成型參數。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控制天線陣列的方法,其中利用該天線陣列同時傳送對應該第一行動裝置與該第二行動裝置的該些資料流的步驟包括:利用該些波束成型參數重新設定該天線陣列;以及利用重新設定後的該天線陣列同時傳送對應該第一行動裝置與該第二行動裝置的該些資料流。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控制天線陣列的方法,其中基於該至少一特性參數表來設定該天線陣列的該單用戶天線指數,並利用該天線陣列逐一傳送對應該第一行動裝置與該第二行動裝置的該些資料流的步驟包括:查詢該些行動裝置中一特定行動裝置的該對應天線指數,以取得對應該特定行動裝置的該單用戶天線指數;利用該單用戶天線指數設定該天線陣列;利用基於該單用戶天線指數所設定的該天線陣列,估測對應該特定行動裝置的一通道狀態資訊;依據該通道狀態資訊產生多個波束成型參數;以及利用該些波束成型參數重新設定該天線陣列,並利用重新設定後的該天線陣列傳送對應該特定行動裝置的該資料流。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控制天線陣列的方法,更包括:當同時接收到來自該些行動裝置的該些傳輸請求訊號時,判別該些行動裝置是否被劃分成該用戶群組; 當該些行動裝置被劃分成該用戶群組時,將該無線通訊裝置操作在一多用戶多輸入多輸出模式,以利用該天線陣列同時傳送對應該第一行動裝置與該第二行動裝置的該些資料流;以及當該些行動裝置未被劃分成該用戶群組時,將該無線通訊裝置操作在一單用戶多輸入多輸出模式,以利用該天線陣列逐一傳送對應該第一行動裝置與該第二行動裝置的該些資料流。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控制天線陣列的方法,其中該天線陣列為具有可重置場型的天線陣列,且該天線陣列響應於該多用戶天線指數或是該單用戶天線指數來切換多個天線元件的場型。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控制天線陣列的方法,其中每一該些天線元件對應多個反射元件,且該天線陣列響應於該多用戶天線指數或是該單用戶天線指數驅動每一該些天線元件所對應之該些反射元件的其中之一,以切換每一該些天線元件的場型。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控制天線陣列的方法,其中該天線陣列為具有極化分集的天線陣列,且該天線陣列響應於該多用戶天線指數或是該單用戶天線指數將部分的該些天線元件設定為水平極化,並將其餘的該些天線元件設定為垂直極化。
  11. 一種無線通訊裝置,包括:一天線陣列;以及一控制電路,其中該無線通訊裝置依序建立與多個行動裝置 的連結,且該控制電路依據該些行動裝置所回傳的多個連結狀態資訊產生對應該些行動裝置的至少一特性參數表,其中該些行動裝置包括一第一行動裝置與一第二行動裝置,當該無線通訊裝置同時接收到來自該些行動裝置的多個傳輸請求訊號,且該控制電路將該些行動裝置劃分成一用戶群組時,該控制電路依據該至少一特性參數表取得對應該第一行動裝置的多個第一資料以及對應該第二行動裝置的多個第二資料,並依據該些第一資料與該些第二資料來產生該天線陣列的一多用戶天線指數,並利用該天線陣列同時傳送對應該第一行動裝置與該第二行動裝置的多個資料流,當該無線通訊裝置同時接收到來自該些行動裝置的多個傳輸請求訊號,且該些行動裝置未被劃分成該用戶群組時,該控制電路基於該至少一特性參數表來產生該天線陣列的一單用戶天線指數,並利用該天線陣列逐一傳送對應該第一行動裝置與該第二行動裝置的該些資料流。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無線通訊裝置,其中該無線通訊裝置對每一該些行動裝置執行一認證操作與一連結操作,在對每一該些行動裝置執行該認證操作與該連結操作的過程中,該無線通訊裝置對每一該些行動裝置執行一訓練操作,以取得該些行動裝置所回傳的該些連結狀態資訊,且該控制電路分析該些行動裝置所回傳的該些連結狀態資訊,並依據分析結果產生對應該些行動裝置的該至少一特性參數表。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無線通訊裝置,其中該至少一特性參數表記錄著每一該些行動裝置的一對應天線指數、多個接收訊號強度指標值與一空間流個數,該控制電路依據每一該些行動裝置的該對應天線指數、該些接收訊號強度指標值與該空間流個數來產生對應該用戶群組的該多用戶天線指數,該控制電路將該多用戶天線指數記錄在該至少一特性參數表中或一多用戶參數表中。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無線通訊裝置,其中當該無線通訊裝置同時接收到來自該些行動裝置的該些傳輸請求訊號時,該控制電路判別是否將該些行動裝置劃分成該用戶群組,當該些行動裝置被劃分成該用戶群組時,該無線通訊裝置操作在一多用戶多輸入多輸出模式,以利用該天線陣列同時傳送對應該第一行動裝置與該第二行動裝置的該些資料流,當該些行動裝置未被劃分成該用戶群組時,該無線通訊裝置操作在一單用戶多輸入多輸出模式,以利用該天線陣列逐一傳送對應該第一行動裝置與該第二行動裝置的該些資料流。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無線通訊裝置,其中該天線陣列為具有可重置場型的天線陣列,且該天線陣列響應於該多用戶天線指數或是該單用戶天線指數來切換多個天線元件的場型。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無線通訊裝置,其中每一該些天線元件對應多個反射元件,且該天線陣列響應於該多用 戶天線指數或是該單用戶天線指數驅動每一該些天線元件所對應之該些反射元件的其中之一,以切換每一該些天線元件的場型。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無線通訊裝置,其中該天線陣列為具有極化分集的天線陣列,且該天線陣列響應於該多用戶天線指數或是該單用戶天線指數將部分的該些天線元件設定為水平極化,並將其餘的該些天線元件設定為垂直極化。
TW104120144A 2015-06-23 2015-06-23 無線通訊裝置與控制天線陣列的方法 TWI57209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20144A TWI572092B (zh) 2015-06-23 2015-06-23 無線通訊裝置與控制天線陣列的方法
US15/131,046 US10651986B2 (en) 2015-06-23 2016-04-18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tenna arra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20144A TWI572092B (zh) 2015-06-23 2015-06-23 無線通訊裝置與控制天線陣列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1534A TW201701534A (zh) 2017-01-01
TWI572092B true TWI572092B (zh) 2017-02-21

Family

ID=57602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0144A TWI572092B (zh) 2015-06-23 2015-06-23 無線通訊裝置與控制天線陣列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651986B2 (zh)
TW (1) TWI5720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76539B1 (en) * 2017-09-15 2019-11-12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Automatic gain control adjustment in multi-antenna short-range wireless system
TWI725234B (zh) * 2017-09-21 2021-04-21 智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通訊傳輸裝置及方法
CN114363932B (zh) * 2022-03-11 2022-05-24 深圳市孚邦无线技术有限公司 智能天线参数配置的自动发送和接收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03965A (en) * 2004-08-12 2007-01-16 Interdigital Tech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antenna correlation
TWM368200U (en) * 2009-05-06 2009-11-01 Smartant Telecom Co Ltd High gain multi-polarization antenna array module
TW201433005A (zh) * 2013-01-25 2014-08-16 Intel Corp 經由天線陣列的無線通訊之設備、系統及方法
TW201521366A (zh) * 2013-11-29 2015-06-01 Wistron Neweb Corp 無線電子裝置及其無線傳輸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54662B2 (en) * 2001-01-24 2006-05-30 Qualcomm,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forward link beam form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7411899B2 (en) * 2001-04-06 2008-08-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llocating walsh codes to access terminals in an adaptive antenna array CDMA wireless network
US7499391B2 (en) * 2002-02-19 2009-03-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llocating walsh codes to mobile stations in an adaptive antenna array wireless network
US8914015B2 (en) * 2006-03-20 2014-12-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Grouping of users for MIMO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880892B1 (ko) * 2007-04-11 2009-01-30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다중 모드 안테나 및 그 안테나의 모드 제어방법
KR102037322B1 (ko) * 2012-01-30 2019-11-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D2d 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d2d 전송 데이터에 대한 피드백 정보를 전송 및 수신하는 방법과 이를 위한 장치
US8976884B2 (en) * 2012-12-20 2015-03-10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ntenna array channel feedback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03965A (en) * 2004-08-12 2007-01-16 Interdigital Tech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antenna correlation
TWM368200U (en) * 2009-05-06 2009-11-01 Smartant Telecom Co Ltd High gain multi-polarization antenna array module
TW201433005A (zh) * 2013-01-25 2014-08-16 Intel Corp 經由天線陣列的無線通訊之設備、系統及方法
TW201521366A (zh) * 2013-11-29 2015-06-01 Wistron Neweb Corp 無線電子裝置及其無線傳輸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380733A1 (en) 2016-12-29
TW201701534A (zh) 2017-01-01
US10651986B2 (en) 2020-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083593A1 (zh) 波束上报方法、波束信息确定方法及相关设备
JP6019502B2 (ja) 協調マルチポイント送信のためのチャネルフィードバック
JP2019528015A (ja) New radioのためのcsiフィードバック設計
US9820290B2 (en) Virtual antenna mapp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eedback of virtual antenna mapping information in MIMO system
US10681674B2 (en) Beam training for a radio transceiver device
JP2017535997A (ja) スパース符号多元接続を使用するダウンリンク開ループマルチユーザ協調マルチポイント送信の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7413544B2 (ja) チャネル相反性に基づくプリコーディングマトリックスの構成方法および装置
WO2023098223A1 (zh) 智能反射面相移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US20230291441A1 (en) Signaling to aid enhanced nr type ii csi feedback
US1154604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eamspace processing based on multiple beamspace bases
TWI572092B (zh) 無線通訊裝置與控制天線陣列的方法
KR20210073584A (ko) 협력 다중 입력 다중 출력 다운링크 스케줄링
WO2012100745A1 (zh) 多输入多输出模式切换方法和终端设备
WO2016037477A1 (zh) 用户配对处理方法、装置及基站
CN112740564B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22184161A1 (en) Multi-mode precoding matrix information report for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based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22184010A1 (zh) 信息上报方法、装置、第一设备及第二设备
CN114598365B (zh) 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EP3320628B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for concurrent links in beamformed communication
WO2016015307A1 (zh) 一种信号发送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18064801A1 (en) Explicit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Wang et al. Spatial compression for fronthaul-constrained uplink receiver in 5G systems
CN106605375B (zh) 一种信号的传输和反馈方法和装置
WO2024065810A1 (en) Method for uplink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precoder selection for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WO2023160442A1 (zh) Csi上报方法、信道预测方法、终端和网络侧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