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59799B - 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59799B
TWI559799B TW102129278A TW102129278A TWI559799B TW I559799 B TWI559799 B TW I559799B TW 102129278 A TW102129278 A TW 102129278A TW 102129278 A TW102129278 A TW 102129278A TW I559799 B TWI559799 B TW I55979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quality
secondary system
primary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resour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292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12168A (zh
Inventor
孫晨
Original Assignee
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4121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121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97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979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4Spectrum shar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different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45Interference valu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02Resource partitioning among network components, e.g. reuse partitioning
    • H04W16/10Dynamic resource partitio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0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0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 H04W36/302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due to low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34Reselection control
    • H04W36/38Reselection control by fixed network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3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interfer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3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interferences
    • H04W52/244Interferences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e.g. among macro and femto or pico cells or other sector / system interference [O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in the space domain, e.g. bea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73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transmission pow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和方法
本發明關於無線通訊領域,具體而言,關於主系統和次系統共存的無線通訊系統以及其中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和設備。
隨著無線通訊系統的進化,使用者對高品質、高速度、新服務的服務需求越來越高。無線通訊營運商與設備商要不斷改進系統已達到使用者的要求。這需要大量的傳輸資源(所述傳輸資源可以是諸如載波、子載波等頻譜資源或者是諸如時間槽等時頻資源,並可以用時間、頻率、頻寬和/或可容許的最大發射功率等參數來量化)以支援新服務和滿足高速通信需求。有限的傳輸資源通常已經分配給固定的營運商和服務。新的可用傳輸資源(如頻譜資源)或是非常稀少或是價格非常昂貴。在這種情況下,提出了動態頻譜利用的概念,即動態地利用那些已經分配給某些服務但是卻沒有被充分利用的頻譜資源。這樣的應用場景通常包括主系統(primary system,PS) 和次系統(secondary system,SS)。這裡所述的主系統可以是指那些有頻譜使用權的系統,例如電視廣播系統或被分配有頻譜資源的移動通信系統等;而次系統則是沒有頻譜使用權、只能在主系統不使用其所擁有頻譜時候才能適當地使用該頻譜的系統。另外,這裡所述的主系統和次系統也可以都是具有頻譜使用權的系統,但是在頻譜使用上有不同的優先順序別。例如營運商在部署新的基地台以提供新服務的時候,已有基地台以及提供的服務具有頻譜使用優先權。主系統的基地台稱為主基地台(primary base station,PBS),主系統的使用者稱為主使用者(primary user,PU)。次系統的基地台稱為次基地台(secondary base station,SBS)。次系統中的使用者稱為次使用者(secondary user,SU)。例如,在主系統為數位電視廣播系統的情況下,次系統可以動態地利用數位電視廣播頻譜上某些沒有播放節目的頻道的頻譜或者相鄰頻道的頻譜,在不干擾電視信號接收的情況下,進行無線移動通信。
本公開的一些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和方法,所提供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和方法能夠在主系統和次系統共存的無線通訊應用場景下有效地為次系統分配傳輸資源。
在下文中給出關於本公開的簡要概述,以便 提供關於本公開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應當理解,這個概述並不是關於本公開的窮舉性概述。它並不是意圖確定本公開的關鍵或重要部分,也不是意圖限定本公開的範圍。其目的僅僅是以簡化的形式給出某些概念,以此作為稍後論述的更詳細描述的前序。
依據本公開的一個態樣,提供了一種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用於包括主系統和次系統的無線通訊場景。該設備可以包括:資訊獲得裝置,被組態用於獲得主系統資源資訊和次系統資源資訊,該主系統資源資訊包括有反映主系統能夠容忍的最大干擾功率水準的抗干擾閾值的資訊;危險區域估計裝置,被組態用於依據所述主系統資源資訊和所述次系統資源資訊來估計主系統危險區域,所述主系統危險區域包括所述主系統的覆蓋範圍中由於次系統的干擾而信號雜訊比低的區域;以及資源分配裝置,被組態用於依據所述主系統危險區域和所述抗干擾閾值,確定主系統的傳輸資源中能夠為次系統所用的可用傳輸資源。作為一具體實施例,所述主系統資源資訊還可以包括有關主系統中的主基地台的發射功率、主基地台的覆蓋範圍、主系統的通道模型的資訊。所述次系統資源資訊可以包括有關次系統中的次基地台的發射功率、次系統的通道模型以及次基地台的覆蓋範圍和位置的資訊。
依據本公開的另一態樣,提供了另一種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該設備用於包括主系統和次系統的無線通訊場景且可以包括:資訊獲得裝置,被組態用於獲得 有關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的資訊;以及資源分配裝置,被組態用於依據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將主系統的傳輸資源分配給次系統。可選地,所述資源分配裝置被組態用於估計次系統中的次使用者利用主系統中的傳輸資源的通信品質,並判斷所估計的通信品質是否滿足所述期望通信品質,依據判斷的結果將主系統中的傳輸資源分配給所述次系統。可選地,當所述估計的通信品質滿足所述期望通信品質時,所述資源分配裝置將主系統中的傳輸資源分配給所述次系統。可選地,如果判斷所估計的通信品質高於所述期望通信品質,則資源分配裝置可以減少分配給次系統的傳輸資源或降低次系統在所述傳輸資源上的發射功率,而不是將所有的可用傳輸資源都分配給次系統。其中,所述資源分配裝置僅將可用傳輸資源中能夠滿足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的部分傳輸資源分配給次系統。可選地,當所估計的通信品質低於所述期望通信品質時,所述資源分配裝置被組態為不將所述傳輸資源分配給所述次系統,可選地,向所述資源分配裝置被組態為向所述次系統發出指示,所述指示包括對所述次系統進行重新組態的資訊。可選地,所述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還包括發送裝置,被組態用於將傳輸資源分配有關的資訊發送至次系統。
依據本公開的另一個態樣,提供了一種次系統設備,該次系統設備用於向上述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提供有關期望通信品質的資訊,並從所述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接收傳輸資源分配有關的資訊。其中所述的傳輸 資源分配有關的資訊是依據估計的次系統設備利用主系統中的傳輸資源的通信品質是否滿足所述期望通信品質而確定的。可選地,當所估計的通信品質滿足所述期望通信品質時,所述傳輸資源分配有關的資訊包括所述次系統設備分配得到的主系統的傳輸資源。其中,當所估計的通信品質高於所述期望通信品質時,所述次系統設備分配得到的主系統的傳輸資源是可用傳輸資源中能夠滿足次系統設備的期望通信品質的部分傳輸資源。可選地,當所估計的通信品質低於所述期望通信品質時,所述傳輸資源分配有關的資訊包括對所述次系統設備的指示,其中所述的指示包括對所述次系統設備進行重新組態的資訊。
依據本公開的另一個態樣,公開了一種次系統設備的管理方法,該管理方法包括向上述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提供有關期望通信品質的資訊;以及從所述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接收傳輸資源分配有關的資訊。其中所述的傳輸資源分配有關的資訊是依據估計的次系統設備利用主系統中的傳輸資源的通信品質是否滿足所述期望通信品質而確定的。可選地,當所估計的通信品質滿足所述期望通信品質時,所述傳輸資源分配有關的資訊包括所述次系統設備分配得到的主系統的傳輸資源。其中,當所估計的通信品質高於所述期望通信品質時,所述次系統設備分配得到的主系統的傳輸資源是可用傳輸資源中能夠滿足次系統設備的期望通信品質的部分傳輸資源。可選地,當所估計的通信品質低於所述期望通信品質時,所述傳輸資 源分配有關的資訊包括對所述次系統設備的指示,其中,所述的指示包括對所述次系統設備進行重新組態的資訊。
依據本公開的另一態樣,提供了一種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該方法用於包括主系統和次系統的無線通訊場景。該方法可以包括:獲得主系統資源資訊並獲得次系統資源資訊,該主系統資源資訊包括反映主系統能夠容忍的最大干擾功率水準的抗干擾閾值的資訊;依據所述主系統資源資訊和所述次系統資源資訊來估計主系統危險區域,所述主系統危險區域包括所述主系統的覆蓋範圍中由於次系統的干擾而信號雜訊比低的區域;以及依據所述主系統危險區域和所述抗干擾閾值,確定主系統的傳輸資源中能夠為次系統所用的可用傳輸資源。作為一具體實施例,所述主系統資源資訊還可包括有關主系統中的主基地台的發射功率、主基地台的覆蓋範圍、主系統的通道模型的資訊。所述次系統資源資訊可以包括有關次系統中的次基地台的發射功率、次系統的通道模型以及次基地台的覆蓋範圍和位置的資訊。
可選地,確定主系統的傳輸資源中能夠為次系統所用的可用傳輸資源還可包括:估計次系統利用傳輸資源進行通信時在主系統危險區域中對主系統造成的干擾,並將干擾值不超過主系統的抗干擾閾值的傳輸資源確定為能夠為次系統所用的可用傳輸資源。
可選地,所述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還可包括:獲得有關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的資訊;依據所述主 系統資源資訊和所述次系統資源資訊來估計次系統危險區域,所述次系統危險區域包括所述次系統的覆蓋範圍中由於主系統干擾而信號雜訊比低的區域;評估在所述次系統危險區域內次系統利用所述可用傳輸資源能夠達到的最佳通信品質;以及判斷所述評估的結果是否滿足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若否,則不將所述可用傳輸資源分配給次系統。作為一個較佳實施例,若判斷所述評估的結果高於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則可減少分配給次系統的傳輸資源或降低次系統在所述傳輸資源上的發射功率。作為另一較佳實施例,在判斷所述評估的結果不滿足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時,還可指示對次系統進行重新組態。
可選地,所述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還可包括:監視主系統危險區域(可選地,及其周邊區域)中主使用者的通信品質以及次系統危險區域(可選地,及其周邊區域)中次使用者的通信品質;並依據所述監視的結果來更新所述主系統資源資訊和/或所述次系統資源資訊。
可選地,所述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還可包括:當主系統危險區域中主使用者的通信品質低於預定通信品質閾值時,接收主系統中的位於主系統危險區域中的主使用者切換到次系統中的請求。
可選地,所述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還可包括:當次系統危險區域中次使用者的通信品質低於預設通信品質閾值時,向主系統發送次系統中的位於次系統危險區域中的次使用者切換到主系統中的請求。
可選地,所述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還可包括:依據所述監視的結果來最佳化次基地台的天線波束形狀。
可選地,所述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還可包括:獲得在次基地台的不同的天線波束形狀下主系統危險區域中主使用者的通信品質和次系統危險區域中次使用者的通信品質;以及依據這兩種危險區域中的通信品質來選擇次基地台的天線波束形狀。可選地,選擇次基地台的天線波束形狀可以包括:計算在次基地台的不同的天線波束形狀下主系統危險區域中的通信品質和次系統危險區域中的通信品質的和/或乘積;以及選擇與最大的和值或乘積值對應的天線波束形狀,作為次基地台的天線波束形狀。
可選地,所述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還可包括:獲得在次基地台的不同的天線波束形狀下次系統危險區域中的通信品質;以及選擇與最佳通信品質對應的天線波束形狀,作為次基地台的天線波束形狀。
可選地,估計次系統危險區域可包括:依據主系統的通道模型來計算主基地台到次系統的覆蓋範圍中的某一位置的傳輸路徑增益;依據次系統的通道模型來計算次基地台到所述位置的傳輸路徑增益;依據這兩個傳輸路徑增益來估計所述位置的信號雜訊比;以及依據次系統的覆蓋範圍內的各個位置處的信號雜訊比來確定次系統危險區域。或者,估計次系統危險區域可包括:獲得主基地台到次系統的覆蓋範圍中的某一位置的暫態路徑衰弱增 益,並獲得次基地台到次系統的覆蓋範圍中的所述位置的暫態路徑衰弱增益;依據這兩個暫態路徑衰弱增益來估計所述位置處的停機率;以及依據次系統的覆蓋範圍內的各個位置處的停機率來確定次系統危險區域。或者,估計次系統危險區域可包括:依據次基地台的發射功率來計算次系統的覆蓋範圍內受到主系統干擾的某一位置處的暫態通道容量;依據所述暫態通道容量來估計所述位置處的停機通道容量;以及依據次系統的覆蓋範圍內的各個位置處的停機通道容量來確定次系統危險區域。
可選地,估計主系統危險區域可包括:依據主系統的通道模型來計算主基地台到主系統的覆蓋範圍中的某一位置的傳輸路徑增益;依據次系統的通道模型來計算次基地台到主系統的覆蓋範圍中所述位置的傳輸路徑增益;依據這兩個傳輸路徑增益來估計所述位置的信號雜訊比;以及依據主系統的覆蓋範圍內的各個位置處的信號雜訊比來確定主系統危險區域。或者,估計主系統危險區域可包括:獲得主基地台到主系統的覆蓋範圍中的某一位置的暫態路徑衰弱增益,並獲得次基地台到主系統的覆蓋範圍中的所述位置的暫態路徑衰弱增益;依據這兩個暫態路徑衰弱增益來估計所述位置處的停機率;以及依據主系統的覆蓋範圍內的各個位置處的停機率來確定主系統危險區域。或者,估計主系統危險區域可包括:依據主基地台的發射功率來計算主系統的覆蓋範圍內受到次系統干擾的某一位置處的暫態通道容量;依據所述暫態通道容量來估計 所述位置處的停機通道容量;以及依據主系統的覆蓋範圍內的各個位置處的停機通道容量來確定主系統危險區域。
可選地,次系統可以被簇化,以形成多個次系統簇。其中,確定能夠為次系統所用的可用傳輸資源可包括:確定主系統的傳輸資源中能夠為每一次系統簇所用的可用傳輸資源。可選地,所述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還可包括:依據系統資訊的變化,重新簇化所述次系統。
依據本公開的另一個態樣,提供了一種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該方法用於包括主系統和次系統的無線通訊場景。該方法可以包括:獲得有關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的資訊,以及依據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將主系統的傳輸資源分配給次系統。
可選地,所述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還包括:估計次系統中的次使用者利用主系統中的傳輸資源的通信品質,以及判斷所估計的通信品質是否滿足所述期望通信品質,並依據判斷的結果將主系統中的傳輸資源分配給所述次系統。其中,當所述估計的通信品質滿足所述期望通信品質時,將主系統中的傳輸資源分配給所述次系統。
可選地,所述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還包括:當所估計的通信品質高於所述期望通信品質時,減少分配給所述次系統的傳輸資源或降低所述次系統在所述傳輸資源上的發射功率。其中,僅將可用傳輸資源中能夠滿足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的部分傳輸資源分配給次系統。
可選地,所述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還包括:當所估計的通信品質低於所述期望通信品質時,不將所述傳輸資源分配給所述次系統。
可選地,所述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還包括:當所估計的通信品質低於所述期望通信品質時,向所述次系統發出指示。其中,所述指示包括對所述次系統進行重新組態的資訊。
可選地,所述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還包括:將傳輸資源分配有關的資訊發送至次系統。
依據本公開的另一態樣,提供了包括上述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的通信系統。
另外,本公開還提供用於實現上述方法的電腦程式。
此外,本公開也提供至少電腦可讀介質形式的電腦程式產品,其上記錄有用於實現上述方法的電腦程式代碼。
1600、1700、1800‧‧‧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
1601‧‧‧資訊獲得裝置
1603‧‧‧危險區域估計裝置
1605‧‧‧資源分配裝置
1701‧‧‧資訊獲得裝置
1703‧‧‧危險區域估計裝置
1705‧‧‧資源分配裝置
1707‧‧‧資訊更新裝置
1709‧‧‧接收裝置
1711‧‧‧搜尋裝置
1713‧‧‧發送裝置
1715‧‧‧天線波束最佳化裝置
1801‧‧‧資訊獲得裝置
1805‧‧‧資源分配裝置
2200‧‧‧通信設備
2201‧‧‧接收裝置
2203‧‧‧發送裝置
2205‧‧‧處理裝置
2207‧‧‧採集裝置
2400‧‧‧處理設備
2401‧‧‧接收裝置
2403‧‧‧天線調整裝置
參照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公開實施例的說明,會更加容易地理解本公開的以上和其它目的、特點和優點。附圖中的部件不是成比例繪製的,而只是為了示出本公開的原理。在附圖中,相同的或類似的技術特徵或部件將採用相同或類似的附圖標記來表示。
第1圖是示出依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無 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圖;第2圖是示出依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圖;第3圖是示出基於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為次系統分配傳輸資源的方法的一個示例的示意性流程圖;第4圖是示出更新系統資源資訊的方法的一個示例的示意性流程圖;第5圖是示出將主使用者切換至次系統的方法的一個示例的示意性流程圖;第6圖是示出將次使用者切換至主系統的方法的一個示例的示意性流程圖;第7圖是示出選擇次基地台的天線波束形狀的方法的一個示例的示意性流程圖;第8圖是示出估計次系統危險區域的方法的一個示例的示意性流程圖;第9圖是示出估計主系統危險區域的方法的一個示例的示意性流程圖;第10圖是示出估計次系統危險區域的方法的另一示例的示意性流程圖;第11圖是示出估計主系統危險區域的方法的另一示例的示意性流程圖;第12圖是示出估計次系統危險區域的方法的另一示例的示意性流程圖;第13圖是示出估計主系統危險區域的方法的 另一示例的示意性流程圖;第14圖是示出依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圖;第15圖是示出可以應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一種無線電系統場景的示意圖;第16圖是示出依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的示意性方塊圖;第17圖是示出依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的示意性方塊圖;第18圖是示出依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的示意性方塊圖;第19圖是示出第17圖所示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的附加結構的示意性方塊圖;第20圖是示出更新危險區域的方法的一個示例的示意性流程圖;第21圖是示出監視危險區域或其周邊區域的方法的一個示例的示意性流程圖;第22圖是示出執行第21圖所示的方法的通信設備的示意性方塊圖;第23圖是示出次基地台調整天線波束形狀的方法的一個示例的示意性流程圖;以及第24圖是示出次基地台中執行第23圖所示的方法的處理設備的示意性方塊圖。
下面參照附圖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在本發明的一個附圖或一種實施方式中描述的元素和特徵可以與一個或更多個其它附圖或實施方式中示出的元素和特徵相結合。應當注意,為了清楚的目的,附圖和說明中省略了與本發明無關的、本領域習知技藝者已知的部件和處理的表示和描述。
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提供了在主系統和次系統共存的無線通訊應用場景下為次系統分配無線傳輸資源的設備和方法。在所述無線通訊場景下,可以包括一個或更多個次系統。次系統分享主系統的無線傳輸資源。
這裡提及的無線傳輸資源可以是通信系統中用於資訊傳輸的任何時頻資源,如載波、子載波或時間槽等。例如,在正交頻分多址(OFDMA)系統中,所述傳輸資源可以是子載波。又如,在時分多址(TDMA)系統中,所述傳輸資源可以是時間槽。此外,本公開中提及的通信系統並不侷限於上述OFDMA或TDMA系統,還可以是其他類型的通信系統,這裡不一一列舉。
另外,這裡所述的主系統可以是已經分配有無線傳輸資源的任何無線通訊系統,如電視廣播系統或現有的無線營運商的無線通訊系統等,這裡不一一列舉。
第1圖所示為依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圖。第1圖所示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可以由次系統中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 備(如與次系統關聯的頻譜管理器或者次系統中的次基地台等等)來實施。
如第1圖所示,該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可以包括步驟102、104、106和108。
在步驟102,獲得主系統資源資訊。這裡所述的主系統資源資訊包括反映主系統能夠容忍的最大干擾功率水準的抗干擾閾值的資訊。在具體實施例中,所述主系統資源資訊還可以包括有關主系統的資源利用的其他資訊,例如,還可以包括有關主系統中的主基地台的發射功率、主基地台的覆蓋範圍、主系統的通道模型的資訊。
主系統資源資訊可以由次系統中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從主系統的主基地台中獲得。或者,這些資訊可以是預先存儲在次系統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中(如儲存在其中的儲存裝置(圖中未示出)中)的,並且在需要使用這些資訊時取出。這裡不作詳述。
在步驟104,獲得次系統資源資訊。這裡所述的次系統資源資訊可以是有關次系統的資源利用的資訊。例如,所述資訊可以包括有關次系統中的次基地台的發射功率、次系統的通道模型以及次基地台的覆蓋範圍和位置等資訊。
次系統資源資訊可以由次系統中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從次系統的次基地台和/或次使用者獲得。或者,這些資訊可以是預先儲存在次系統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中(如儲存在其中的儲存裝置(圖中未示出) 中)的,並且在需要使用這些資訊時取出。這裡也不作詳述。
然後,在步驟106,依據主系統資源資訊和次系統資源資訊來估計主系統的覆蓋範圍中可能存在的危險區域(也稱為主系統危險區域)。這裡所述的主系統危險區域可以包括所述主系統的覆蓋範圍中通信品質比較低(即由於次系統的干擾而造成信號雜訊比相對較低)的一個或更多個區域,例如,信號雜訊比低於某個預定閾值(該閾值可以在實際應用中依據實際需求來確定,這裡不限定其具體數值)的區域。
主系統的覆蓋範圍中的各區域中的信號雜訊比可以利用主系統資源資訊和次系統資源資訊、採用任何適當的方法來估計,從而確定所述主系統危險區域。例如,可以採用下文中參考第8、10、12圖中描述的方法示例中的任何一個。當然,本公開並不局限於這些實施例或示例。
然後,在步驟108,可以依據主系統危險區域和主基地台的抗干擾閾值,來確定主系統的傳輸資源中能夠為次系統所用的可用傳輸資源。
所確定的可用傳輸資源可以包括能夠為次系統所用的無線傳輸資源(可用時間槽、可用頻帶和/或最大傳輸頻寬及在其上的發射功率等)。
依據所述主系統危險區域和抗干擾閾值來確定可用傳輸資源時,可以遵循以下準則:次系統利用可用 傳輸資源進行通信時對主系統在主系統危險區域內所造成的干擾應不超過主系統的抗干擾閾值。作為一個具體實施例,步驟108的處理可包括:估計次系統利用傳輸資源進行通信時在主系統危險區域中對主系統造成的干擾,並將干擾值不超過主系統的抗干擾閾值的傳輸資源確定為能夠為次系統所用的可用傳輸資源。本領域的習知技藝者可以理解,可以採用任何適當的方法來估計次系統利用某個傳輸資源進行通信時在主系統危險區域中對主系統的干擾,這裡不作限定,也不作詳述。
在上述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中,估計主系統的覆蓋範圍中的危險區域,並利用該危險區域來確定能夠為次系統所用的可用傳輸資源。這樣能夠在保證主系統的正常運行的前提下有效地為確定可以分配給次系統的傳輸資源。
第2圖是示出了依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圖。在第2圖所示的實施例中,還估計次系統的危險區域。
如第2圖所示,該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可以包括步驟202、204、206、208-1、208-2和208-3。
步驟202、204和206可以分別與上文所述的步驟102、104和106相似,這裡不再重複。
在步驟208-1,可以依據主系統資源資訊和次系統資源資訊來估計次系統的覆蓋範圍中可能存在的危險區域(也稱為次系統危險區域)。這裡所述的次系統危險 區域可以包括所述次系統的覆蓋範圍中通信品質較低(即由於主系統的干擾而造成信號雜訊比相對較低)的一個或更多個區域,例如,信號雜訊比低於預設閾值(該閾值可以在實際應用中依據實際需求來確定,這裡不限定其具體數值)的區域。
次系統的覆蓋範圍中的各區域中的信號雜訊比可以利用主系統資源資訊和次系統資源資訊、採用任何適當的方法來估計,從而確定所述次系統危險區域。例如,可以採用下文中參考第9、11、13圖描述的方法示例中的任何一個。當然,本發明並不局限於這些實施例或示例。
然後,在步驟208-2中,評估在次系統危險區域內次系統利用所述可用傳輸資源能夠達到的最佳通信品質。
與上文類似,可以採用信號雜訊比作為反映通信品質的參數。另外,可以採用任何適當的方法來估計次系統在次系統危險區域內裡有傳輸資源進行通信的信號雜訊比,例如,採用下文中參考式(1)-(8)描述的方法示例。當然,本發明並不局限於這些實施例或示例。
然後,在步驟208-3中,依據步驟208-2中的評估的結果為次系統分配所述可用傳輸資源。
作為一個示例,可以判斷所估計的最佳通信品質是否達到了預定的品質閾值(該閾值可以在實際應用中依據實際需求來確定,這裡不限定其具體數值),如果 是,則將傳輸資源分配給次系統。否則,則不將傳輸資源分配給次系統。
作為另一示例,還可以判斷所估計的最佳通信品質是否達到了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第3圖示出了依據該具體示例的基於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為次使用者分配傳輸資源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圖。如第3圖所示,在步驟310中,可以獲得有關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的資訊。有關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的資訊可以由次系統中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從次系統的次基地台獲得。或者,這些資訊可以是預先儲存在次系統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中(如儲存在其中的儲存裝置(圖中未示出)中)的,並且在需要使用這些資訊時取出。這裡不作詳述。然後,在步驟312中,依據所評估的在次系統危險區域內次系統利用所述可用傳輸資源能夠達到的最佳通信品質是否滿足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
作為一個具體示例,若滿足,則將可用傳輸資源分配給次系統(步驟314),若否,則不將可用傳輸資源分配給次系統(步驟316)。採用這樣的方法,可以減少傳輸資源的浪費,從而提高傳輸資源的使用效率。可選地,在判斷所估計的最佳通信品質不能達到期望通信品質時,還可以指示對次系統進行重構(或重新組態),以重新選擇主系統的傳輸資源中能夠為次系統所用的可用傳輸資源。這裡所述的重構或重新組態可以包括下列處理中的一個或更多個:對次基地台的天線波束形狀進行最佳化 或重新選擇、對多個次系統進行重新簇化等等。下文中將對這些處理進行描述,此處不作詳述。
作為另一具體示例,若判斷所評估的最佳通信品質恰好滿足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則將可用傳輸資源分配給次系統;而如果判斷所評估的最佳通信品質大於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則可以減少分配給次系統的傳輸資源,而不是將所有的可用傳輸資源都分配給次系統。如果判斷所評估的最佳通信品質大於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可僅將可用傳輸資源中能夠滿足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的部分傳輸資源分配給次系統即可。例如,依據主使用者的干擾閾值以及次使用者對主使用者在危險區域干擾計算出次使用者可利用的頻譜資源為某一頻段某一頻寬的最大傳輸功率是20dBm。假設次使用者發射機到次使用者危險區域的傳輸路徑衰弱為5dB。假設主使用者傳輸功率為30dBm,主使用者發射機到次使用者危險區域的傳輸路徑衰弱為15dB。那麼對於分給次使用者的頻譜,次使用者危險區域的信號雜訊比為20-5-(30-15)=0dB。如果次系統期望的通信品質是信號雜訊比僅為-5dB。這時所評估的最佳通信品質(信號雜訊比0dB)高於次系統希望的通信品質(信號雜訊比-5dB),則可以減低分配給次系統的傳輸功率。依據上述模型,次使用者只要用-5+(30-15)+5=15dBm的傳輸功率就能滿足其應用需求,於是可以減低分配給次系統的傳輸功率,即將分配給其15dBm的傳輸功率即可。採用該具體示例的方法,可以進一步節省可 用的傳輸資源,從而能把節省的可用傳輸資源分配給其他次系統。這樣,能夠進一步提高傳輸資源的使用效率。
在將主系統的傳輸資源中的可用傳輸資源分配給次系統之後,次系統中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可以將分配結果發送給次系統中的次基地台或次使用者,或者,可以將分配結果發送給次基地台,而由次基地台將分配給結果進一步分發到次使用者。這樣,各個次使用者可以利用分配得到的傳輸資源進行通信。
在完成上述傳輸資源分配之後,還可以進一步監視傳輸資源的使用情況。第4圖示出了在分配了傳輸資源之後監視傳輸資源的使用的方法的一個示例。
如第4圖所示,該方法包括步驟422和424。具體地,在步驟422,監視主系統危險區域中主使用者的通信情況,並監視次系統危險區域中次使用者的通信情況。與上文描述相似,有關主系統危險區域中主使用者的通信品質的資訊可以由次系統中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從主系統中的主基地台獲得,這裡不作詳述。有關次系統危險區域中次使用者的通信情況的資訊可以由次系統中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從次系統中的次基地台或次使用者獲得。例如,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可以將有關次系統危險區域的資訊發送給次基地台或次使用者(或先發送給次基地台,再由次基地台分發給次使用者),由相關的次基地台和/或次使用者(如位於危險區域中的次基地台和/或次使用者)將自身利用所分配的傳輸資源得到的通信情況 的資訊發送到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這裡不作詳述。然後,在步驟424中,依據監視的結果來更新主系統資源資訊和/或次系統資源資訊。例如,更新其中的通道模型,等等。這些更新的資訊可以保存在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如其儲存裝置中)中,以備後續再次需要分配傳輸資源時使用。這裡所述的有關通信情況的資訊可以包括下列資訊中的一個或更多個:主使用者的信號強度和頻譜利用資訊、次使用者的信號強度和頻譜利用資訊、主使用者信號能量變化統計資訊以及次使用者信號強度統計資訊等。可選地,還可監視主系統危險區域的周邊區域中主使用者的通信情況,並且還可監視次系統危險區域的周邊區域中主使用者的通信情況。這裡所述的周邊區域是指位於危險區域的周圍的區域(可以依據實際應用來選擇位於危險區域周圍的區域,作為周邊區域,這裡不作限定)。由於所述主系統危險區域和次系統危險區域均是基於通道模型和覆蓋範圍等資訊來估計的,而通道模型是假設的統計模型,因此,所估計的主系統危險區域和次系統危險區域可能與實際的危險區域有偏差,通過對所估計的危險區域的周邊區域進行監視,不僅可以更新系統資源資訊,還可以對之前估計的危險區域進行修正,從而使得後續的資源分配處理更加準確和有效。第20圖示出了依據通過監視危險區域的周邊區域而得到的資訊來更新(修正)危險區域的方法的一個示例。如第20圖所示,在步驟2002中,接收通過監視危險區域及其一個或更多個周邊區域而得到的通道 品質資訊等。這些資訊可以是由PU、SU、PBS或SBS來採集得到的。在步驟2004中,將各危險區域的通道品質與其周邊區域的通道品質相比較,並在步驟2006中,判斷是否存在通道品質比危險區域差的危險區域,如果是,則在步驟2008中,更新危險區域。第20圖所示的方法既適用於主系統危險區域的更新,也適用於次系統危險區域的更新。另外,本領域的習知技藝者可以理解,通道品質可以依據基地台發射功率的控制方式、發射功率、通道模型、基地台和使用者的位置、發射機的發射範本和/或接收機特性等資訊、採用任何適當的方法來估計,這裡不作詳述。
在上述方法中,依據通信系統中的系統狀態的變化來更新主系統資源資訊和/或次系統資源資訊。由於更新後的資訊反映了系統的實際狀態,因此,能夠使得後續的資源分配更加準確且更加有效。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利用第4圖所示的監視結果對次系統進行再構建。
作為一個實施例,可以對主次系統中的主使用者和次使用者進行切換。例如,當主系統危險區域中主使用者的通信品質低於預定通信品質閾值時,次系統(如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可以接收主系統中的位於主系統危險區域中的主使用者切換到次系統中的請求。又如,當次系統危險區域中次使用者的通信品質低於預設通信品質閾值時,向主系統發送次系統中的位於次系統危險區域中 的次使用者切換到主系統中的請求。
第5圖示出了主使用者請求切換到次系統中的處理的一個具體示例。如第5圖所示,在步驟530,接收主使用者從主系統到次系統的切換請求,切換請求中可以包括主使用者的位置資訊和標識(ID)資訊以及主使用者的傳輸資源利用資訊等。該傳輸資源利用資訊可以包括主使用者的傳輸速率、使用頻寬、發射範本等。在步驟532,依據主使用者的位置資訊,在次系統的覆蓋範圍中尋找覆蓋主使用者的次使用者服務區域。即判斷主使用者是否位於某一個次使用者服務區域內,若是,則進入下一步驟534,否則結束處理。在步驟532中尋找到提供次使用者服務區域的次使用者基地台後,在步驟534,發送切換請求到已找到的次基地台。在步驟536,接收來自次基地台對切換請求的回饋資訊。該回饋資訊可以包括有關次基地台是否接受主使用者的切換請求的資訊以及次基地台的傳輸設置(例如頻寬和速率等),以便主使用者能在接入次系統之前進行相應的傳輸設置調整。在步驟538,將來自次基地台的回饋資訊以及對主使用者頻譜佔用的建議(包括建議頻寬和速率等)發送給主使用者,以便在主使用者接入到次使用者系統後不對現有次使用者系統造成不良影響。例如,假設次基地台接受切換請求,且假設次基地台是一個開放使用者群(open subscriber group,OSG)微細胞基地台(femtocell)或者是混合使用者群微細胞基地台。則主使用者可以進入切換過程,這裡不作詳 述。如果次基地台不支持主使用者的切換請求(例如,假設次基地台是一個封閉使用者群微細胞基地台),則主使用者不能切換到次系統。
第6圖示出了次使用者請求切換到主系統中的處理的一個具體示例。如第6圖所示,在步驟630,接收次使用者切換到主系統的切換請求,切換請求可以包括次使用者的位置資訊和標識(ID)以及傳輸資源利用資訊等。該傳輸資源利用資訊可以包括次使用者的傳輸速率、使用頻寬和發射範本等。在步驟632,依據此使用者的位置,尋找主系統覆蓋範圍中覆蓋次使用者的主使用者服務區域。如果判斷次使用者位於某一個主使用者服務區內,則進入步驟634。否則結束處理。在步驟634中,發送切換請求到所找到的次基地台。在步驟636,接收來主基地台的對切換請求的回饋資訊。該回饋資訊可以包括有關主基地台是否接受次使用者的切換請求的資訊以及次基地台的傳輸設置(例如頻寬和速率等),以便主使用者能在接入次系統之前進行相應的傳輸設置調整。在步驟638,將來自主基地台的回饋資訊以及對次使用者頻譜佔用的建議(包括建議頻寬和速率等)發送給次使用者或相應的次基地台,以便在次使用者接入到主使用者系統後不對現有主使用者系統造成不良影響。如果主基地台接受切換請求,則次使用者進入切換過程,這裡不作詳述。如果主基地台不支援次使用者的切換請求,則次使用者不能切換到主系統。
應理解,上述主次使用者的切換處理僅適用於主次系統的通信機制彼此相容的應用場景,這裡不作詳述。
作為另一實施例,還可以依據第4圖所示的監視結果來最佳化次基地台的天線波束形狀。
例如,傳統的二維天線波束形成(例如應用磁區天線、線性天線陣列或圓形天線陣列等),只能在水平面上對不同角度的天線發射能量進行控制。主系統危險區域和次系統危險區域很有可能位於水平面上從主基地台出發的同一個水準角度但不同仰角的位置。此時,需要對天線波束形狀在垂直平面上的不同仰角的能量進行最佳化。具體地,由於提供了主系統危險區域與次系統危險區域的資訊,因此,可以依據這些資訊來對主基地台和次基地台的天線波束形狀進行三維天線調整。具體地,加強主基地台的天線波束在主系統危險區域內的天線波束能量,同時減小主基地台的天線波束在次系統危險區域中的天線波束能量。該方法也可以用於次基地台的天線波束形狀最佳化。具體地,可以依據對主系統危險區域和次系統危險區域進行監視而得到的資訊,增加次基地台的天線波束在次使用者危險區域內的能量,同時減少次基地台的天線波束在主系統危險區域內的天線波束能量。
作為另一實施例,還可以利用有關主系統危險區域和次系統危險區域的資訊來選擇基地台的天線波束形狀。具體地,可以獲得在次基地台的不同的天線波束形 狀下主系統危險區域中主使用者的通信品質和次系統危險區域中次使用者的通信品質。與上文相似,可以採用例如信號雜訊比作為反映所述通信品質的參數。如上文所述,可以採用任何適當的方法來獲得某個區域的信號雜訊比,這裡不作詳述。然後,依據在次基地台的不同的天線波束形狀下次系統危險區域中次使用者的通信品質(可選地,以及主系統危險區域中主使用者的通信品質)來選擇次基地台的天線波束形狀。
作為一個示例,可以獲得在次基地台的不同的天線波束形狀下次系統危險區域中的通信品質,並選擇與最佳通信品質對應的天線波束形狀,作為次基地台的天線波束形狀。在該示例中,利用次系統危險區域中的通信情況的測量結果來選擇次基地台的天線波束形狀,可以進一步改善次系統的通信品質。
作為另一示例,第7圖示出了選擇基地台的天線波束形狀的另一方法。具體地,在步驟742,獲得在次基地台的不同的天線波束形狀下主系統危險區域中主使用者的通信品質和次系統危險區域中次使用者的通信品質。可以採用上文的方法來獲得所述通信品質的資訊,這裡不再重複。然後,在步驟744,計算在次基地台的不同的天線波束形狀下主系統危險區域中的通信品質和次系統危險區域中的通信品質的和/或乘積。最後,在步驟746,選擇與最大的和值或乘積值對應的天線波束形狀,作為次基地台的天線波束形狀。在第7圖所示的方法中,不但考 慮了次系統危險區域中的通信情況的測量結果,還考慮了主系統危險區域中的通信情況的測量結果。利用這樣選擇的次基地台的天線波束形狀,可以進一步改善次系統的通信品質,同時抑制對主系統的干擾。
上文所述的天線波束選擇或確定方法可以由次基地台來執行,也可以由與該次基地台相關的頻譜管理器來執行。這裡所述的相關的頻譜管理器可以是如下文所述的主頻譜管理器或次基地台所位於的次系統簇的次頻譜管理器。在由頻譜管理器來確定或選擇天線波束形狀的情況下,頻譜管理器可以將有關所確定或選擇的天線波束形狀的資訊發送給次基地台。第23圖是示出了次基地台利用所述資訊調整其天線波束形狀的方法的一個示例的示意性流程圖。如第23圖所示,在步驟2302中,次基地台接收來自頻譜管理器的有關天線波束形狀的資訊,然後,在步驟2306中,依據所述資訊來調整天線波束形狀。第24圖是示出了次基地台中執行第23圖的方法的處理設備2400的示意性方塊圖。如第24圖所示,該處理設備2400包括接收裝置2401和天線調整裝置2403。接收裝置2401用於接收來自頻譜管理器的有關天線波束形狀的資訊。天線調整裝置2403用於依據所技術的資訊來調整次基地台的天線波束形狀。
上述天線波束形狀的選擇方法也適用於主基地台的天線波束形狀的選擇,這裡不再重複。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包括多個次系統的情況 下,這些次系統可以被簇化,以形成多個次系統簇。每一次系統簇可以包括一個或更多個次系統。可以採用任何適當的方法來進行次系統的簇化,這裡不作詳述。例如,可以依據次系統中次基地台和次使用者的位置分佈進行簇化。又如,可依據次系統的傳輸資源利用特性(例如,相同或相鄰頻譜和/或相同通信方式等特性)和可控制性進行簇化。一個簇的傳輸資源利用取決於簇內各個次系統的通信方式。
在對次系統進行了簇化的情況下,可以將每一個簇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上文已經描述了或下文中將要描述的各個方法的實施例或示例。例如,上文確定能夠為次系統所用的可用傳輸資源(步驟108等)可以包括:確定主系統的傳輸資源中能夠為每一次系統簇所用的可用傳輸資源。以此類推,這裡不一一重複。
作為一個實施例,針對次系統,可以設置多個頻譜管理器。第15圖示出了這樣的一種系統組態。如第15圖所示,可以設置一個主頻譜管理器和一個或更多個次頻譜管理器。主頻譜管理器對一個或更多個次使用者簇進行管理,可以接收來自多個次頻譜管理器的次使用者簇的資訊。每個次頻譜管理器可以對單個次系統簇以及簇中的次使用者進行管理。例如,每個次頻譜管理器可以將次使用者對主使用者的聚合干擾以簇為單位模型化,將次使用者簇的資訊傳送給主頻譜管理器,接受來自主頻譜管理器的資訊並對簇裡的次使用者進行管理等。
作為一個具體示例,主頻譜管理器可以集中執行上文參考第1-7圖和下文中參考第8-14圖描述的各個實施例或示例中的方法,並可以將各種相關處理結果(如傳輸資源分配結果)發送到次頻譜管理器,並接收來自次頻譜管理器的資訊(如次系統的系統資源資訊和/或次系統對次系統危險區域的測量結果等等)。
作為另一具體示例,上文參考第1-5圖和第20圖和下文中參考第8-14圖描述的各個實施例或示例中的方法可以分佈到各個次頻譜管理器中來執行,以減輕主頻譜管理器的處理負擔。例如,可以由每個次頻譜管理器分別執行上述第1-5圖和第20圖和下文中參考第8-14圖中描述的方法,為每個次系統簇內的次系統分配傳輸資源,並由每個次頻譜管理器將其分配結果發送到主頻譜管理器。當對應於多個次使用者簇的多個次頻譜管理器同時訪問主頻譜管理器時,主頻譜管理器就要協調來分配可利用資源。次頻譜管理器之間也可以自行協調來分配可利用資源。這種協調可以通過博弈論(game theory)、分散式決策(distributed decision making)等方法來實現,這裡不作詳述。
在為每一個次系統簇設置一個次頻譜管理器並設置一個主頻譜管理器的情形下,上文中參考第1-6圖和第20圖描述的方法可以由主頻譜管理器來執行,但是主頻譜管理器與各個次系統簇之間的資訊交互通過各個次頻譜管理器來進行,這裡不再重複。
作為一個具體實施例,還可以依據系統資訊的變化(如依據第4圖中步驟422的監視結果),重新簇化多個次系統,以形成新的次系統簇。這樣,可以用新的次系統簇為單位,進行傳輸資源的分配,從而更有效地利用傳輸資源。
下面描述計算主系統危險區域和次系統危險區域的一些示例。
第8圖示出了估計次系統危險區域的方法的一個示例。
如第8圖所示,在步驟850中,依據主系統的通道模型來計算主基地台到次系統的覆蓋範圍中的某一位置的傳輸路徑增益;並在步驟852中,依據次系統的通道模型來計算次基地台到所述位置的傳輸路徑增益。然後,在步驟854中,依據這兩個傳輸路徑增益的值來估計在所述位置的信號雜訊比。這裡所述的位置可以是次系統的覆蓋範圍內的某一區域或某一點。可以將次系統的覆蓋範圍分割成多個區域,並依據步驟850、852和854中的處理來計算在每一區域或每一區域中的某個點處的信號雜訊比。然後,在步驟856中,依據次系統的覆蓋範圍內的各個位置處的信號雜訊比來確定次系統危險區域。具體地,可以將信號雜訊比較低的區域(如信號雜訊比低於某一預定閾值的區域)確定為次系統危險區域。該閾值可以在實際應用中依據實際需求來確定,這裡不限定其具體數值。
第9圖示出了與第8圖相似的計算主系統危險區域的方法的一個示例。如第9圖所示,在步驟950,依據主系統的通道模型來計算主基地台到主系統的覆蓋範圍中的某一位置的傳輸路徑增益,並在步驟952,依據次系統的通道模型來計算次基地台到主系統的覆蓋範圍中所述位置的傳輸路徑增益。然後,在步驟954,依據這兩個傳輸路徑增益來估計所述位置的信號雜訊比。這裡所述的位置可以是主系統的覆蓋範圍內的某一區域或某一點。可以將主系統的覆蓋範圍分割成多個區域,並依據步驟950、952和954中的處理來計算在每一區域或每一區域中的某個點處的信號雜訊比。然後,在步驟956中,依據主系統的覆蓋範圍內的各個位置處的信號雜訊比來確定主系統危險區域。具體地,可以將信號雜訊比較低的區域(如信號雜訊比低於某一預定閾值的區域)確定為主系統危險區域。該閾值可以在實際應用中依據實際需求來確定,這裡不限定其具體數值。
下面給出按照第8圖和第9圖的方法來估計中系統危險區域和次系統危險區域的一個具體示例。假定主基地台的發射功率為;次基地台的發射功率為,並假定要計算次系統服務區S內的某一個細胞域s(假設此細胞域內的通道衰弱不變)中的信號雜訊比。基於第8圖和9的方法,依據通道衰弱(pathloss)來計算所示危險區域。這些危險區域是使用者的長時平均信幹比(signal-to-interference ratio)(或稱為信號雜訊比)較 低的區域。首先,依據主系統的通道模型,計算主基地台到s的傳輸路徑增益G PU-S (可以依據主系統的設置(如天線高度或應用環境等)選擇不同的通道模型(例如自由空間模型、ITU給出的傳輸路徑模型或Hata模型等),並可以採用任何適當的方法來計算所述傳輸路徑增益,這裡不作詳述)。並依據次系統的通道模型,計算次使用者基地台到s的傳輸路徑增益G SU-S s中的任一點的信幹比可以用下式來表示:
可以將次使用者服務區內上述信幹比較小(如小於一預定閾值,該閾值可以在實際應用中依據實際需求來確定,這裡不限定其具體數值)的區域,作為次系統危險區域。
作為公式(1)的示例的一個變型,由於信幹 比的變化趨勢與無關,而只是與位置有關,因 此,可以通過計算G SU-S G PU-S 的比值,來確定次系統 危險區域。即將次使用者服務區內較小(如小於一預 定閾值,該閾值可以在實際應用中依據實際需求來確定,這裡不限定其具體數值)的區域確定為次使用者危險區 域。作為一具體示例,可以將比值小於整個服務區S 中的各個細胞域的的平均值的區域可以定義為次系統 危險區域的周邊區域。
同樣地,對於主使用者服務區域Q內的細胞域q(假設此細胞域內的通道衰弱不變),依據主系統的通道模型,計算主基地台到q的傳輸路徑增益G PU-q 。並依據次系統的通道模型,計算次基地台到q的傳輸路徑增益G SU-q q中的任一點的信幹比可以用下式來表示:
作為公式(2)的一個變型,可以計算來 確定主系統危險區域。在主使用者服務區內的所有細胞域 中,選取較小(如小於一預定閾值,該閾值可以在實 際應用中依據實際需求來確定,這裡不限定其具體數值) 的細胞域作為主系統危險區域。作為具體示例,的值 小於在整個服務區Q中的平均值的區域可以定義為主 系統危險區域的周邊區域。
第10圖示出了估計次系統危險區域的方法的另一示例,第11圖示出了相應的估計主系統危險區域的方法的示例。
如第10圖所示,在步驟1050,依據主次使用者系統的應用場景選擇主基地台到次系統的覆蓋範圍中的某一位置的暫態小尺度路徑衰弱(small scale fading)增 益的分佈,並在步驟1052獲得次基地台到次系統的覆蓋範圍中的所述位置的暫態小尺度路徑衰弱增益的分佈。這些小尺度衰弱通道增益可能是服從瑞利分佈(Rayleigh distribution)、伽馬分佈(Gamma distribution)、萊斯分佈(Ricean distribution)、或Nakagami分佈等。在不同的位置,小尺度衰弱的模型有可能不同。例如,某些位置靠近房屋,某些地方比較空曠。此外,通道模型還有可能因使用者接受機天線高低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可以採用任何適當的方法來獲得所述暫態小尺度路徑衰弱增益的分佈,這裡不作詳述。然後,在步驟1054,依據這兩個暫態路徑衰弱增益的分佈來估計所述位置處的停機率。與上文相似,所述的位置可以是次系統的覆蓋範圍內的某一區域或某一點。可以將次系統的覆蓋範圍分割成多個區域,並依據步驟1050、1052和1054中的處理來計算在每一區域或每一區域中的某個點處的停機率。然後,在步驟1056,依據次系統的覆蓋範圍內的各個位置處的停機率來確定次系統危險區域。
如第11圖所示,在步驟1150,獲得主基地台到主系統的覆蓋範圍中的某一位置的暫態小尺度路徑衰弱增益的分佈,並在步驟1152,獲得次基地台到主系統的覆蓋範圍中的所述位置的暫態小尺度路徑衰弱增益的分佈。在步驟1154,依據這兩個暫態路徑衰弱增益的分佈來估計所述位置處的停機率。與上文相似,所述的位置可以是主系統的覆蓋範圍內的某一區域或某一點。可以將主 系統的覆蓋範圍分割成多個區域,並依據步驟1150、1152和1154中的處理來計算在每一區域或每一區域中的某個點處的停機率。然後,在步驟1156,依據主系統的覆蓋範圍內的各個位置處的停機率來確定主系統危險區域。
下面給出按照第10圖和第11圖的方法來估計主系統危險區域和次系統危險區域的一個具體示例。在第10圖和第11圖的示例中,依據小尺度衰弱增益的比值來計算停機率。此時,危險區域意味著使用者停機率(outage rate)相對較高的區域。停機率表示使用者的通信品質小於某一最低限度閾值(該閾值可以在實際應用中依據實際需求來確定,這裡不限定其具體數值)的機率。假設主基地台到達次使用者服務區S內某一位置或細胞域s的暫態路徑衰弱增益為g PU-S ,次使用者基地台到次使用者服務區內位置s的短時路徑衰弱增益為g SU-S
計算次使用者服務區內任意位置s處的小尺 度衰弱增益的比值。該比值是一個隨機變數,服從一 定的分佈,這裡不作詳述。假設α表示次系統使用者的停機率,其數值例如可以是5%。對於次使用者服務區內的每一個區域s,依據小尺度衰弱增益的比值的分佈得到一個給定停機率的閾值r(s,α),即小尺度衰弱增益的比值小於此閾值r(s,α)的機率為α,採用下式來表示:
Pr{x}代表x事件的機率。在計算得到次系統的覆蓋範圍內所有區域S的給定停機率的閾值r(s,α)之後,將r(s,α)最小或較小(如小於一預定閾值,該閾值可以在實際應用中依據實際需求來確定,這裡不限定其具體數值)的區域確定為次系統危險區域。作為具體示例,對r(s,α)在整個區域內求平均值,那麼r(s,α)值小於的區域可以作為次系統危險區域的周邊區域。
同樣地,對於主系統,假設g PU-q g SU-q 分別表示主基地台和次基地台到主系統服務區域內某一位置或細胞域q的短時路徑衰弱。另外,假設β表示主系統使用者的停機率的值。對於主系統服務區內的每一個區域q,依 據小尺度衰弱增益的比值的分佈得到一個給定的停機率的閾值r(q,β),即
那麼,針對所有區域Q計算得到給定停機率的閾值r(q,β)之後,將r(q,β)最小或較小(如小於一預定閾值,該閾值可以在實際應用中依據實際需求來確定,這裡不限定其具體數值)的區域作為主系統危險區域。作為具體示例,r(q,β)值小於r(q,β)在整個區域Q內的平均值的區域,作為次系統危險區域的周邊區域。
第12圖示出了估計次系統危險區域的方法的另一示例,第13圖示出了相應的估計主系統危險區域的方法的示例。
如第12圖所示,在步驟1250,依據次基地台的發射功率來計算次系統的覆蓋範圍內受到主系統干擾的某一位置處暫態通道容量的分佈;並在步驟1252,依據所述暫態通道容量分佈來估計所述位置處的停機通道容量。與上文相似,所述的位置可以是次系統的覆蓋範圍內受到主系統干擾的某一區域或某一點。可以將次系統的覆蓋範圍分割成多個區域,並依據步驟1250和1252中的處理來計算在每一區域或每一區域中的某個點處的停機通道容量。然後,在步驟1254,依據次系統的覆蓋範圍內的各個位置處的停機通道容量來確定次系統危險區域。
如第13圖所示,在步驟1350,依據主基地台的發射功率來計算主系統的覆蓋範圍內受到次系統干擾的某一位置處暫態通道容量的分佈。在步驟1352,依據所述暫態通道容量分佈來估計所述位置處的停機通道容量。與上文相似,所述的位置可以是主系統的覆蓋範圍內受到次系統干擾的某一區域或某一點。可以將主系統的覆蓋範圍分割成多個區域,並依據步驟1350和1352中的處理來計算在每一區域或每一區域中的某個點處的停機通道容量。然後,在步驟1354,依據主系統的覆蓋範圍內的各個位置處的停機通道容量來確定主系統危險區域。
以下提供按照第12圖和第13圖的方法來估 計主系統危險區域和次系統危險區域的一個具體示例。
在第12圖和第13圖的示例中,依據通道容量來衡量通信品質。次系統終端在次使用者服務區S內某一位置或區域s處的暫態通道容量C SU (s)可以通過下式來計算:
其中,B SU 表示次系統的頻寬,表示次使用 者接收機的白色雜訊能量。這些參數可以通過在系統通信之前由次使用者基地台與次使用者終端依據應用來獲得, 或者可以為系統缺省設置。表示主基地台的發射功 率。表示次基地台的發射功率。這些參數可以是系統 缺省設置(因為通道容量隨地理變化的趨勢受這些參數具體數值的影響不大)。g PU-S 表示主基地台到達次使用者服務區S內某一位置或細胞域s的暫態路徑衰弱增益,g SU-S 表示次使用者基地台到次使用者服務區內位置s的短時路徑衰弱增益。
可以採用下式來計算主系統終端在主使用者服務區Q內某一位置或區域q處的暫態通道容量C PU (q):
此處,B PU 是主系統頻寬,為主使用者接收 機的白色雜訊能量。這些參數可以通過在系統通信之前由次使用者基地台與次使用者終端依據應用來獲得,或者可 以為系統缺省設置。表示主基地台的發射功率。表 示次基地台的發射功率。g PU-q g SU-q 分別表示主基地台和次基地台到主系統服務區域內某一位置或區域q的短時路徑衰弱。
由於小尺度衰弱增益為隨機變數,因此,主 次系統的暫態通道容量也是隨機變數。假設分別表示次系統、主系統在位置sq處的停機通 道容量(outage capacity)。即:
可以將最小或較小(如小於一 預定閾值,該閾值可以在實際應用中依據實際需求來確定,這裡不限定其具體數值)的區域分別作為次系統危險 區域和主系統危險區域。那些值小於分別在次使用者服務區S和主使用者服務區Q內 平均值的區域分別作為次系統危險區域和主系統危險區域的周邊區域。
第14圖示出了依據一個實施例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該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也用於上述包括主 系統和次系統的無線通訊場景。其中,利用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的資訊來進行資源分配。
如第14圖所示,該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可以包括步驟1462、1464和1466。
在步驟1462,獲得有關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的資訊。該資訊可以由次系統中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從次系統的次基地台和/或次使用者獲得。或者,這些資訊可以是預先儲存在次系統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中(如儲存在其中的儲存裝置(圖中未示出)中)的,並且在需要使用這些資訊時取出。這裡也不作詳述。
在步驟1464,估計次系統中的次使用者利用主系統中的傳輸資源進行通信的通信品質。可以採用上文中描述的方法(如參考第8圖-13或公式(1)-(8)描述的方法)或其他任何適當的方法來估計通信品質,這裡不再重複。
在步驟1464,判斷所估計的通信品質是否滿足所述期望通信品質。作為一個具體示例,若滿足所述期望通信品質,則將傳輸資源分配給次系統(與步驟314相似),若否,則不將傳輸資源分配給次系統(與步驟316相似)。
採用第14圖的方法,可以減少傳輸資源的浪費,從而提高傳輸資源的使用效率。
作為另一具體示例,若判斷所評估的最佳通信品質恰好滿足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則將可用傳輸資 源分配給次系統;而如果判斷所評估的最佳通信品質大於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則可以減少分配給次系統的傳輸資源,而不是將所有的可用傳輸資源都分配給次系統。如果判斷所評估的最佳通信品質大於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可僅將可用傳輸資源中能夠滿足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的部分傳輸資源分配給次系統即可。例如,如果次系統期望的通信品質是信號雜訊比為-5dB,且次使用者只要用15dBm的傳輸功率就能滿足其應用需求,那麼如果給予次使用者20dBm的傳輸功率的傳輸資源,其所達到的通信品質高於15dB,則可以減低分配給次系統的傳輸功率,即將分配給其15dBm的傳輸功率頻譜即可。採用該具體示例的方法,可以進一步節省可用的傳輸資源,從而能把節省的可用傳輸資源分配給其他次系統。這樣,能夠進一步提高傳輸資源的使用效率。
可以理解,參考第14圖描述的方法可以與上文參考第1-13圖描述的方法結合使用(如第3圖所示),這裡不作重複。
下面描述依據一些實施例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
第16圖是示出了依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的示意性方塊圖。第16圖所示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1600可以設置在與次系統關聯的頻譜管理器或者次系統中的次基地台等等中,作為其一部分。
如第16圖所示,該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可以包括資訊獲得裝置1601、危險區域估計裝置1603和資源分配裝置1605。
該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1600可以執行第1圖所示的資源管理方法。具體地,資訊獲得裝置1601可以獲得主系統資源資訊。如上所述,主系統資源資訊包括反映主系統能夠容忍的最大干擾功率水準的抗干擾閾值的資訊。另外,如上所述,主系統資源資訊還可以包括有關主系統的資源利用的其他資訊,例如,可以包括有關主系統中的主基地台的發射功率、主基地台的覆蓋範圍、主系統的通道模型的資訊等。
主系統資源資訊可以從主系統的主基地台中獲得。或者,這些資訊可以是預先儲存在次系統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1600中(如儲存在其中的儲存裝置(圖中未示出)中)的,並且資訊獲得裝置1601在需要使用這些資訊時從該儲存裝置中讀出這些資訊。這裡不作詳述。
資訊獲得裝置1601還可以獲得次系統資源資訊。如上所述,次系統資源資訊可以包括有關次系統的資源利用的資訊,例如,可以包括有關次系統中的次基地台的發射功率、次系統的通道模型以及次基地台的覆蓋範圍和位置等資訊。
次系統資源資訊可以從次系統的次基地台和/或次使用者獲得。或者,這些資訊可以是預先儲存在次系 統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中(如儲存在其中的儲存裝置(圖中未示出)中)的,並且資訊獲得裝置1601在需要使用這些資訊時從該儲存裝置中讀出這些資訊。這裡也不作詳述。
資訊獲得裝置1601將所獲得的資訊提供給危險區域估計裝置1603和資源分配裝置105。
危險區域估計裝置1603可以依據主系統資源資訊和次系統資源資訊來估計主系統的覆蓋範圍中可能存在的危險區域(也稱為主系統危險區域)。如上所述,主系統危險區域可以包括所述主系統的覆蓋範圍中通信品質比較低(即由於次系統的干擾而信號雜訊比相對較低)的一個或更多個區域,例如,信號雜訊比低於某個預定閾值(該閾值可以在實際應用中依據實際需求來確定,這裡不限定其具體數值)的區域。
危險區域估計裝置1603可以利用主系統資源資訊和次系統資源資訊、採用任何適當的方法來估計主系統的覆蓋範圍中的各區域中的信號雜訊比,從而確定所述主系統危險區域。例如,可以採用上文中參考第11-13圖中描述的方法示例中的任何一個。這裡不再重複。
危險區域估計裝置1603可以將估計的結果提供給資源分配裝置1605。資源分配裝置1605可以依據主系統危險區域和主基地台的抗干擾閾值,來確定主系統的傳輸資源中能夠為次系統所用的可用傳輸資源。如上所述,所確定的可用傳輸資源可以包括能夠為次系統所用的 無線傳輸資源(可用時間槽、可用頻帶和/或最大傳輸頻寬及在其上的發射功率等)。
資源分配裝置1605依據所述主系統危險區域和抗干擾閾值來確定可用傳輸資源時,可以遵循以下準則:次系統利用可用傳輸資源進行通信時對主系統在主系統危險區域中造成的干擾應不超過主系統抗干擾閾值。具體地,資源分配裝置1605可以估計次系統利用傳輸資源進行通信時在主系統危險區域中對主系統造成的干擾,並將干擾值不超過主系統的抗干擾閾值的傳輸資源確定為能夠為次系統所用的可用傳輸資源。資源分配裝置1605可以採用任何適當的方法來估計次系統利用某個傳輸資源進行通信時在主系統的某個區域中對主系統造成的干擾,這裡不作限定,也不作詳述。
在上述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中,估計主系統的覆蓋範圍中的危險區域,並利用該危險區域來確定能夠為次系統所用的可用傳輸資源。這樣能夠在保證主系統的正常運行的前提下有效地為確定可以分配給次系統的傳輸資源。
作為另一實施例,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1600還可以執行第2圖所述的方法。例如,危險區域估計裝置1603還可以依據主系統資源資訊和次系統資源資訊來估計次系統的覆蓋範圍中可能存在的危險區域(也稱為次系統危險區域)。如上所述,次系統危險區域可以包括所述次系統的覆蓋範圍中通信品質較低(即由於主系統 的干擾而信號雜訊比相對較低)的一個或更多個區域,例如,信號雜訊比低於預設閾值(該閾值可以在實際應用中依據實際需求來確定,這裡不限定其具體數值)的區域。危險區域估計裝置1603可以利用主系統資源資訊和次系統資源資訊、採用任何適當的方法來估計次系統的覆蓋範圍中的各區域中的信號雜訊比,從而確定所述次系統危險區域。例如,可以採用上文中參考第8、10、12圖描述的方法示例中的任何一個。這裡不再重複。此外,資源分配裝置1605還可以評估在次系統危險區域內次系統利用所述可用傳輸資源能夠達到的最佳通信品質,並依據評估的結果為次系統分配所述可用傳輸資源。與上文類似,可以採用信號雜訊比作為反映通信品質的參數。另外,可以採用任何適當的方法來估計次系統在次系統危險區域內裡有傳輸資源進行通信的信號雜訊比,例如,採用上文中參考式(1)-(8)描述的方法示例。這裡不再重複。
作為一個示例,資源分配裝置1605可以判斷所估計的最佳通信品質是否達到了預定的品質閾值(該閾值可以在實際應用中依據實際需求來確定,這裡不限定其具體數值),如果是,則將傳輸資源分配給次系統。否則,則不將傳輸資源分配給次系統。
作為另一示例,資源分配裝置1605還可以採用第3圖示出的方法、基於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為次使用者分配傳輸資源。例如,資訊獲得裝置1601還可以獲得有關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的資訊,並將資訊提供給資 源分配裝置1605。然後,資源分配裝置1605依據所評估的在次系統危險區域內次系統利用所述可用傳輸資源能夠達到的最佳通信品質是否滿足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作為一個具體示例,資源分配裝置1605若判斷最佳通信品質滿足期望通信品質,則將可用傳輸資源分配給次系統,若否,則不將可用傳輸資源分配給次系統。這樣,可以減少傳輸資源的浪費,從而提高傳輸資源的使用效率。作為另一具體示例,資源分配裝置1605若判斷所評估的最佳通信品質恰好滿足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則將可用傳輸資源分配給次系統;而如果判斷所評估的最佳通信品質大於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則可以減少分配給次系統的傳輸資源,而不是將所有的可用傳輸資源都分配給次系統。這樣,可以進一步節省可用的傳輸資源,從而能把節省的可用傳輸資源分配給其他次系統。這樣,能夠進一步提高傳輸資源的使用效率。
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1600還可以包括發送裝置(未示出),用於在將主系統的傳輸資源中的可用傳輸資源分配給次系統之後,將分配結果發送給次系統中的次基地台或次使用者,或者,該發送裝置可以將分配結果發送給次基地台,而由次基地台將分配給結果進一步分發到次使用者。這樣,各個次使用者可以利用分配得到的傳輸資源進行通信。
第17圖示出了依據另一實施例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1700。
與第16圖的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除了資訊獲得裝置1701、危險區域估計裝置1703和資源分配裝置1705之外,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1700還包括資訊更新裝置1707。
資訊獲得裝置1701、危險區域估計裝置1703和資源分配裝置1705分別具有與資訊獲得裝置1601、危險區域估計裝置1603和資源分配裝置1605相似的功能,這裡不再重複。
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1700可以利用第4圖所示的方法來監視傳輸資源的使用。具體地,資訊獲得裝置1701還可以獲得通過監視主系統危險區域中主使用者的通信情況並監視次系統危險區域中次使用者的通信情況而獲得的主系統危險區域內的通信品質資訊和次系統危險區域內的通信品質資訊。資訊獲得裝置1701可以採用上文描述的方法來獲得這些資訊,這裡不再重複。資訊更新裝置1707可以依據監視的結果來更新主系統資源資訊和/或次系統資源資訊。例如,更新其中的通道模型,等等。這些更新的資訊可以保存在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如其儲存裝置中)中,以備後續再次需要分配傳輸資源時使用。可選地,還可監視主系統危險區域的周邊區域中主使用者的通信情況以及次系統危險區域的周邊區域中主使用者的通信情況。這裡所述的周邊區域是指位於危險區域的周圍的區域(可以依據實際應用來選擇位於危險區域周圍的區域,作為周邊區域,這裡不作限定)。資訊獲得裝置 1701還可以獲得通過監視主系統危險區域的周邊區域中主使用者的通信情況並監視次系統危險區域的周邊區域中次使用者的通信情況而獲得的主系統危險區域的周邊區域內的通信品質資訊和次系統危險區域的周邊區域內的通信品質資訊。資訊更新裝置1707還可以利用這些資訊來更新主系統資源資訊和/或次系統資源資訊。透過對所估計的危險區域的周邊區域進行監視,不僅可以更新系統資源資訊,資訊更新裝置1707還可以對之前估計的危險區域進行修正,從而使得後續的資源分配處理更加準確和有效。例如,資訊獲得裝置1701和資訊更新裝置1707可以執行第20圖所示的危險區域更新方法,這裡不再重複。
在上述實施例中,依據通信系統中的系統狀態的變化來更新主系統資源資訊和/或次系統資源資訊。由於更新後的資訊反映了系統的實際狀態,因此,能夠使得後續的資源分配更加準確且更加有效。
可選地,如第19圖所示,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1700還可以包括接收裝置1709、搜尋裝置1711和發送裝置1713。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1700可以執行上文參考第5圖或第6圖描述的切換處理。作為一個示例,當主系統危險區域中主使用者的通信品質低於預定通信品質閾值時,接收裝置1709可以接收主系統中的位於主系統危險區域中的主使用者切換到次系統中的切換請求。搜尋裝置1711可以搜尋覆蓋範圍涵蓋所述主使用者的位置的次基地台。發送裝置1713可以將所述切換請求發送到 搜尋到的次基地台。在該示例中,接收裝置1709和發送裝置1713還可以執行第5圖所示的其他接收和發送處理,這裡不再重複。作為另一示例,當次系統危險區域中次使用者的通信品質低於預設通信品質閾值時,接收裝置1709接收次系統中的位於次系統危險區域中的次使用者切換到主系統中的切換請求。搜尋裝置1711可以搜尋覆蓋範圍涵蓋所述次使用者的位置的主基地台。發送裝置1713可以將所述切換請求發送到搜尋到的主基地台。在該示例中,接收裝置1709和發送裝置1713還可以執行第6圖所示的其他接收和發送處理,這裡不再重複。
應理解,資源管理設備1700僅在次系統的通信機制彼此相容的應用場景下才進行上述主次使用者的切換處理,這裡不作詳述。
作為另一具體實施例,資源管理設備1700還可以包括天線波束最佳化裝置1715,用於進行次基地台的天線波束形狀的最佳化、選擇等。天線波束最佳化裝置1715可以將最佳化或選擇的結果(例如通過發送裝置1713)發送到相應的次系統基地台。
作為一個示例,天線波束最佳化裝置1700被組態用於依據通過監視主系統危險區域中主使用者的通信情況並監視次系統危險區域中次使用者的通信情況而獲得的主系統危險區域內的通信品質資訊和次系統危險區域內的通信品質資訊,來最佳化次基地台的天線波束形狀,這裡不再重複。
作為另一示例,資訊獲得裝置1701還被組態用於獲得在次基地台的不同的天線波束形狀下主系統危險區域中主使用者的通信品質和次系統危險區域中次使用者的通信品質,並且天線波束最佳化裝置1715被組態用於依據這兩種危險區域中的通信品質來選擇次基地台的天線波束形狀。例如,天線波束最佳化裝置1715可以計算在次基地台的不同的天線波束形狀下主系統危險區域中的通信品質和次系統危險區域中的通信品質的和/或乘積;並選擇與最大的和值或乘積值對應的天線波束形狀,作為次基地台的天線波束形狀。
作為另一示例,資訊獲得裝置1701還被組態用於獲得在次基地台的不同的天線波束形狀下次系統危險區域中的通信品質,而天線波束最佳化裝置1715可以選擇與最最佳通信品質對應的天線波束形狀,作為次基地台的天線波束形狀。
天線波束最佳化裝置1715可以依據上文描述的各方法進行次基地台的天線波束形狀的最佳化、選擇等,這裡不再重複。
如上所述,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包括多個次系統的情況下,這些次系統可以被簇化,以形成多個次系統簇。可以將每一個簇作為一個整體。例如,資源分配裝置1605或1705可以確定主系統的傳輸資源中能夠為每一次系統簇所用的可用傳輸資源。以此類推,這裡不一一重複。
在一些實施例中,次系統可以設置多個頻譜管理器,包括一個主頻譜管理器和一個或更多個次頻譜管理器。如上所述,主頻譜管理器對一個或更多個次使用者簇進行管理,可以接收來自多個次頻譜管理器的次使用者簇的資訊。每個次頻譜管理器可以對單個次系統簇以及簇中的次使用者進行管理。在這種應用場景下,主頻譜管理器可以集中執行上文參考第1-7圖和下文中參考第8-14圖描述的各個實施例或示例中的方法,並可以將各種相關處理結果(如傳輸資源分配結果)發送到次頻譜管理權,並接收來自次頻譜管理器的資訊(如次系統的系統資源資訊和/或次系統對次系統危險區域的測量結果等等)。換言之,上述資源管理設備1600或1700可以設置在主頻譜管理器側,作為主頻譜管理器的一部分。在各個次頻譜管理器採用分散式管理方法執行上文參考第1-5圖和下文中參考第8-14圖描述的各個實施例或示例中的方法的情況下,上述資源管理設備1600或1700可以設置在每一次頻譜管理器,作為每一次頻譜管理器的一部分。
可選地,資源管理設備1600或1700還可以包括簇化裝置(未示出),該簇化裝置用於依據系統資訊的變化,重新簇化多個次系統,以形成新的次系統簇。這樣,可以用新的次系統簇為單位,進行傳輸資源的分配,從而更有效地利用傳輸資源。
第18圖示出了依據另一實施例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該無線傳輸管理設備1800可以執行上文參 考第14圖描述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該無線傳輸管理設備1800可以包括資訊獲得裝置1801和資源分配裝置1805。
資訊獲得裝置1801可以獲得有關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的資訊。如上所述,該資訊可以從次系統的次基地台和/或次使用者獲得。或者,這些資訊可以是預先儲存在次系統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中(如儲存在其中的儲存裝置(圖中未示出)中)的,並且在需要使用這些資訊時取出。這裡也不作詳述。
資源分配裝置1805可以估計次系統中的次使用者利用主系統中的傳輸資源進行通信的通信品質。可以採用上文中描述的方法(如參考第8-13圖或式(1)-(8)描述的方法)或其他任何適當的方法來估計通信品質,這裡不再重複。資源分配裝置1805還可以判斷所估計的通信品質是否滿足所述期望通信品質。作為一個具體示例,若判斷滿足所述期望通信品質,資源分配裝置1805將傳輸資源分配給次系統,若否,資源分配裝置1805不將傳輸資源分配給次系統。這樣,可以減少傳輸資源的浪費,從而提高傳輸資源的使用效率。作為另一具體示例,資源分配裝置1805若判斷所評估的最佳化通信品質恰好滿足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則將可用傳輸資源分配給次系統;而如果判斷所評估的最佳通信品質大於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則可以減少分配給次系統的傳輸資源,而不是將所有的可用傳輸資源都分配給次系統。採用 該具體示例的設備,可以進一步節省可用的傳輸資源,從而能把節省的可用傳輸資源分配給其他次系統。這樣,能夠進一步提高傳輸資源的使用效率。
可選地,資訊獲得裝置1801和資源分配裝置1805還可以分別具有與資訊獲得裝置1601和資源分配裝置1605相似的功能,這裡不再重複。
可選地,資源管理設備1800還可以包括資源管理設備1600或1700中所包括的其他裝置,這裡也不再重複。
第21圖示出了通信系統中的系統節點(如SU或PU或SBS或PBS)對危險區域進行監視的方法的一個示例。如第21圖所述,在步驟2102,系統節點將自身的位置資訊發送到相關的頻譜管理器(主頻譜管理器或者該節點所位於的簇的次頻譜管理器)。然後,在步驟2104,接收來自頻譜管理器的資訊,該資訊指示該系統節點是否位於危險區域中(或是否位於危險區域的周邊區域中)。在步驟2106,系統節點依據接收到的資訊來判斷自己是否處於危險區域(或其周邊區域),若是,則在進行通信的同時採集有關通信情況的資訊(步驟2108)。這裡所述的有關通信情況的資訊可以包括下列資訊中的一個或更多個:使用者信號強度、使用者頻譜利用資訊、使用者信號能量變化統計資訊等。系統節點可以將所採集的資訊回饋到頻譜管理器。頻譜管理器可以如上文所述的那樣利用這些資訊對系統資源資訊和/或危險區域進行更 新。
第22圖提供了依據該示例的通信設備。該通信設備2200可以執行第21圖所示的方法。如第22圖所示,通信設備2200可以包括接收裝置2201、發送裝置2203、處理裝置2205和採集裝置2207。發送裝置2203可以將通信設備的位置資訊發送到相關的頻譜管理器(主頻譜管理器或者該節點所位於的簇的次頻譜管理器)。接收裝置2201可以接收來自頻譜管理器的資訊,該資訊指示該系統節點是否位於危險區域中(或是否位於危險區域的周邊區域中)。處理裝置2205可以依據接收到的資訊來判斷通信設備是否處於危險區域(或其周邊區域),若是,則指示採集裝置2207採集有關通信情況的資訊。採集裝置2207可以將採集的資訊發送到發送裝置2203以便由發送裝置將其回饋到頻譜管理器。通信設備2200可以設置在主使用者設備或次使用者設備或主基地台或次基地台內,作為其一部分。
另外,應理解,上述實施例或示例中的資源管理方法和設備都是示例性的。在實際應用中,這些資源管理方法和設備還可以包括上文中省略的步驟、元素或部件。
依據本公開的一些實施例,還提供了包括上述資源管理設備的無線電通信系統。所述資源管理設備可以設置在頻譜管理器或次基地台處,並可以被設置作為次基地台或頻譜管理器的一部分。
應理解,上述實施例和示例是示例性的,而不是窮舉性的,本公開不應被視為局限於任何具體的實施例或示例。另外,在上述實施例和示例中,採用數位標記來表示方法的步驟或設備的模組。本領域的習知技藝者應理解,這些數位標記只是為了對這些步驟或模組作文字上的區分,而並非表示其順序或任何其他限定。
作為一個示例,上述方法的各個步驟以及上述設備的各個組成模組和/或裝置可以實施為軟體、固件、硬體或其組合。上述設備中各個組成部件、單元和子單元可通過軟體、硬體或其組合的方式進行組態。組態可使用的具體手段或方式為本領域習知技藝者所熟知,在此不再贅述。
本公開還提出一種儲存有機器可讀取的指令代碼的程式產品。所述指令代碼由機器讀取並執行時,可執行上述依據本公開實施例的資源管理方法。
相應地,用於承載上述儲存有機器可讀取的指令代碼的程式產品的儲存介質也包括在本公開的公開中。所述儲存介質包括但不限於軟碟、光碟、磁碟、儲存卡、儲存棒等等。
在上面對本公開具體實施例的描述中,針對一種實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徵可以用相同或類似的方式在一個或更多個其它實施方式中使用,與其它實施方式中的特徵相組合,或替代其它實施方式中的特徵。
應該強調,術語“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時指 特徵、要素、步驟或元件的存在,但並不排除一個或更多個其它特徵、要素、步驟或元件的存在或附加。
此外,本公開的方法不限於按照說明書中描述的時間順序來執行,也可以按照其他的時間順序地、並行地或獨立地執行。例如上文描述的步驟102和104的順序(或者步驟202和204的順序)可以彼此互換。因此,本說明書中描述的方法的執行順序不對本公開的技術範圍構成限制。
儘管以上已經透過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的描述對本發明進行了披露,但是,應該理解,本領域的習知技藝者可在所附專利申請範圍的精神和範圍內設計對本發明的各種修改、改進或者等同物。這些修改、改進或者等同物也應當被認為包括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內。
1601‧‧‧資訊獲得裝置
1603‧‧‧危險區域估計裝置
1605‧‧‧資源分配裝置

Claims (33)

  1. 一種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用於包括主系統和次系統的無線通訊場景,包括:資訊獲得裝置,被組態用於獲得主系統資源資訊和次系統資源資訊,該主系統資源資訊包括反映主系統能夠容忍的最大干擾功率水準的抗干擾閾值的資訊;危險區域估計裝置,被組態用於依據該主系統資源資訊和該次系統資源資訊來估計主系統危險區域,該主系統危險區域包括該主系統的覆蓋範圍中由於該次系統干擾而信號雜訊比低的區域;以及資源分配裝置,被組態用於依據該主系統危險區域和該抗干擾閾值,確定主系統的傳輸資源中能夠為次系統所用的可用傳輸資源。
  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其中,該資源分配裝置被進一步組態為估計次系統利用傳輸資源進行通信時在主系統危險區域中對主系統造成的干擾,並將干擾值不超過主系統的抗干擾閾值的傳輸資源確定為能夠為次系統所用的可用傳輸資源。
  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其中,該資訊獲得裝置更被組態用於獲得有關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的資訊;並且該危險區域估計裝置更被組態用於依據該主系統資源資訊和該次系統資源資訊來估計次系統危險區域,該次系 統危險區域包括該次系統的覆蓋範圍中由於該主系統干擾而信號雜訊比低的區域,並且該資源分配裝置被組態用於評估在該次系統危險區域內次系統利用該可用傳輸資源能夠達到的最佳通信品質,判斷所評估的最佳通信品質是否滿足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依據判斷的結果將主系統中的傳輸資源分配給該次系統。
  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其中,該資源分配裝置更被組態用於:判斷所評估的最佳通信品質是否大於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若是,則減少分配給次系統的傳輸資源。
  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至4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其中,該資訊獲得設備更被組態用於獲得通過監視主系統危險區域和次系統危險區域而獲得主系統危險區域內主使用者的通信品質以及次系統危險區域中次使用者的通信品質,並且該設備還包括:資訊更新設備,被組態用於依據該監視的結果來更新該主系統資源資訊和/或該次系統資源資訊。
  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還包括:天線波束最佳化裝置,被組態用於依據該監視的結果來最佳化次基地台的天線波束形狀。
  7. 一種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用於包括主系統和 次系統的無線通訊場景,包括:資訊獲得裝置,被組態用於獲得有關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的資訊;資源分配裝置,被組態用於依據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將主系統的傳輸資源分配給次系統。
  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其中,該資源分配裝置被組態用於估計次系統中的次使用者利用主系統中的傳輸資源的通信品質,並判斷所估計的通信品質是否滿足該期望通信品質,依據判斷的結果將主系統中的傳輸資源分配給該次系統。
  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其中,當該估計的通信品質滿足該期望通信品質時,該資源分配裝置將主系統中的傳輸資源分配給該次系統。
  10.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其中,當所估計的通信品質高於該期望通信品質時,該資源分配裝置減少分配給該次系統的傳輸資源或降低該次系統在該傳輸資源上的發射功率。
  11.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其中,該資源分配裝置僅將可用傳輸資源中能夠滿足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的部分傳輸資源分配給次系統。
  1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其中,當所估計的通信品質低於該期望通信品質 時,該資源分配裝置被組態為不將該傳輸資源分配給該次系統。
  1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其中,當所估計的通信品質低於該期望通信品質時,該資源分配裝置被組態為向該次系統發出指示。
  1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其中,還包括發送裝置,被組態用於將傳輸資源分配有關的資訊發送至次系統。
  15. 一種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所管理的次系統設備,用於對如專利申請範圍第7項所述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提供有關期望通信品質的資訊,並從該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接收傳輸資源分配有關的資訊。
  1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次系統設備,其中,該傳輸資源分配有關的資訊是依據估計的次系統設備利用主系統中的傳輸資源的通信品質是否滿足該期望通信品質而確定的。
  1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次系統設備,其中,當所估計的通信品質滿足該期望通信品質時,該傳輸資源分配有關的資訊包括該次系統設備分配得到的主系統的傳輸資源。
  1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次系統設備,其中,當所估計的通信品質高於該期望通信品質時,該次系統設備分配得到的主系統的傳輸資源是可用傳輸資源中能夠滿足次系統設備的期望通信品質的部分傳輸資源。
  1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次系統設備,其中,當所估計的通信品質低於該期望通信品質時,該傳輸資源分配有關的資訊包括對該次系統設備的指示。
  20. 一種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所管理的次系統設備管理方法,包括:對如專利申請範圍第7項所述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提供有關期望通信品質的資訊;以及從該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接收傳輸資源分配有關的資訊。
  21.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次系統設備管理方法,其中,該傳輸資源分配有關的資訊是依據估計的次系統設備利用主系統中的傳輸資源的通信品質是否滿足該期望通信品質而確定的。
  2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次系統設備管理方法,其中,當所估計的通信品質滿足該期望通信品質時,該傳輸資源分配有關的資訊包括該次系統設備分配得到的主系統的傳輸資源。
  2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次系統設備管理方法,其中,當所估計的通信品質高於該期望通信品質時,該次系統設備分配得到的主系統的傳輸資源是可用傳輸資源中能夠滿足次系統設備的期望通信品質的部分傳輸資源。
  2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次系統設備管理方法,其中,當所估計的通信品質低於該期望通信品質 時,該傳輸資源分配有關的資訊包括對該次系統設備的指示。
  25. 一種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用於包括主系統和次系統的無線通訊場景,包括:獲得主系統資源資訊,該主系統資源資訊包括反映主系統能夠容忍的最大干擾功率水準的抗干擾閾值的資訊;獲得次系統資源資訊;依據該主系統資源資訊和該次系統資源資訊來估計主系統危險區域,該主系統危險區域包括該主系統的覆蓋範圍中由於該次系統干擾而信號雜訊比低的區域;以及依據該主系統危險區域和該抗干擾閾值,確定主系統的傳輸資源中能夠為次系統所用的可用傳輸資源。
  26. 一種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用於包括主系統和次系統的無線通訊場景,包括:獲得有關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的資訊;以及依據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將主系統的傳輸資源分配給次系統。
  2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其中進一步包括:估計次系統中的次使用者利用主系統中的傳輸資源的通信品質;以及判斷所估計的通信品質是否滿足該期望通信品質,並依據判斷的結果將主系統中的傳輸資源分配給該次系統。
  2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的無線傳輸資源 管理方法,其中,當該估計的通信品質滿足該期望通信品質時,將主系統中的傳輸資源分配給該次系統。
  2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其中,當所估計的通信品質高於該期望通信品質時,減少分配給該次系統的傳輸資源或降低該次系統在該傳輸資源上的發射功率。
  30.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述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其中,僅將可用傳輸資源中能夠滿足次系統的期望通信品質的部分傳輸資源分配給次系統。
  31.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其中,當所估計的通信品質低於該期望通信品質時,不將該傳輸資源分配給該次系統。
  3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其中,當所估計的通信品質低於該期望通信品質時,向該次系統發出指示。
  3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的無線傳輸資源管理方法,其中進一步包括:將傳輸資源分配有關的資訊發送至次系統。
TW102129278A 2012-09-07 2013-08-15 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和方法 TWI5597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30823.1A CN103687030B (zh) 2012-09-07 2012-09-07 无线传输资源管理设备和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2168A TW201412168A (zh) 2014-03-16
TWI559799B true TWI559799B (zh) 2016-11-21

Family

ID=502365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9278A TWI559799B (zh) 2012-09-07 2013-08-15 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US (1) US10631274B2 (zh)
EP (1) EP2894910B1 (zh)
JP (1) JP2015531554A (zh)
KR (3) KR102134111B1 (zh)
CN (2) CN108495319B (zh)
AR (1) AR092267A1 (zh)
AU (1) AU2013312639B2 (zh)
BR (1) BR112015004485A8 (zh)
CA (1) CA2884100C (zh)
RU (1) RU2598530C1 (zh)
TW (1) TWI559799B (zh)
WO (1) WO201403685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51628B2 (en) 2014-01-15 2018-08-14 Sony Corpo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methods with nested carrier aggregation
CN104202747A (zh) * 2014-04-17 2014-12-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频谱管理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5338632B (zh) * 2014-06-20 2020-09-29 索尼公司 无线电资源管理系统和无线电资源管理方法
CN105657718B (zh) * 2014-11-14 2021-02-02 索尼公司 无线电资源管理系统和无线电资源管理方法
CN107666720A (zh) * 2016-07-29 2018-02-06 索尼公司 电子设备和用于电子设备的方法
CN107666717A (zh) * 2016-07-29 2018-02-06 索尼公司 电子设备和用于电子设备的方法
US10231132B2 (en) 2017-02-10 2019-03-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ervation signal design for spectrum sharing
WO2018175639A1 (en) 2017-03-21 2018-09-27 Spidercloud Wireles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ynamically allocating spectrum among cross-interfering radio nodes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US11049005B2 (en) 2017-03-22 2021-06-29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Methods, devices and systems for managing network video traffic
US10410133B2 (en) 2017-03-22 2019-09-10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Methods, devices and systems for managing network video traffic
CN109921835B (zh) * 2017-12-12 2021-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配对方法和接入点
CN109951851A (zh) * 2017-12-20 2019-06-28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
CN111385802A (zh) 2018-12-29 2020-07-07 索尼公司 频谱装置、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和存储介质
JP2020123784A (ja) * 2019-01-29 2020-08-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共用周波数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共用周波数管理方法
CN111526570A (zh) 2019-02-01 2020-08-11 索尼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和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1832288B2 (en) 2019-03-29 2023-11-28 Sony Group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control device,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CN111263302B (zh) * 2020-01-07 2021-06-04 北京佰才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5g边缘计算网络的危险区域审计方法和系统
CN111313991B (zh) * 2020-02-24 2022-05-17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主系统信噪比的确定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3411889A (zh) * 2020-03-17 2021-09-17 索尼公司 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220086820A1 (en) * 2020-09-16 2022-03-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al time control of an electronically configurable deflector
US11979892B2 (en) * 2021-04-30 2024-05-07 T-Mobile Usa,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ptimizing cellular spectrum utilization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27915A (zh) * 2009-03-20 2009-09-09 南京邮电大学 异构网络中的频带动态选择和时间调度方法
WO2011032317A1 (zh) * 2009-09-18 2011-03-24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频谱共享系统的资源调度方法和基站
CN102238549A (zh) * 2010-04-30 2011-11-09 索尼公司 在异构网络中管理资源的系统和方法
WO2011158502A1 (ja) * 2010-06-18 2011-12-2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制御装置、第二送信局送信電力決定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521227C2 (sv) * 1999-02-22 2003-10-14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obilradiosystem och ett förfarande för kanallokering i ett mobilradiosystem
US6591382B1 (en) * 1999-08-17 2003-07-08 Skyworks Solutions, Inc.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internet protocols over wireless connections
FI20021094A0 (fi) * 2002-06-07 2002-06-07 Nokia Corp Yhteyden varmistaminen radiojärjestelmässä
AUPS339102A0 (en) * 2002-07-04 2002-08-01 Three Happy Guys Pty Ltd Method of monitoring volumes of data between multiple terminals and an external communication network
EP1732338A4 (en) * 2004-03-05 2011-06-29 Ntt Docomo Inc FREQUENCY CHANNEL ASSIGNMENT SYSTEM, BASE STATION, CONTROL STATION, COMMON CONTROL DEVICE BETWEEN SYSTEMS, FREQUENCY CHANNEL ALLOCATION METHOD, AND CONTROL PROCEDURE
US8571132B2 (en) * 2004-12-22 2013-10-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strained hopp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839362B2 (en) * 2006-07-31 2014-09-16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transmit power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US8433319B2 (en) * 2007-01-12 2013-04-30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hannel selection managemen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1335539B (zh) * 2008-01-08 2011-11-16 上海交通大学 用户间同信道干扰抑制的方法及其基站
WO2009122776A1 (ja) * 2008-04-02 2009-10-0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リソース割り当て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を格納する記録媒体
JP2010050935A (ja) * 2008-08-25 2010-03-04 Ntt Docomo Inc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5288469B2 (ja) * 2009-02-24 2013-09-11 株式会社国際電気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とその制御方法
JP5526803B2 (ja) * 2009-05-29 2014-06-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8660498B2 (en) * 2009-06-29 2014-02-25 Motorola Solutions, Inc. Method for database driven channel quality estimation in a cognitive radio network
JP5353812B2 (ja) * 2009-08-12 2013-11-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方法、通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US8098591B2 (en) * 2009-08-26 2012-01-17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Selectively assigning mobile stations to segmented zones
GB2476488A (en) * 2009-12-23 2011-06-29 Nec Corp Allocating physical resource blocks to a user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data
US8804648B2 (en) * 2010-01-12 2014-08-1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apparatus, mobile st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program
US8737255B2 (en) * 2010-03-08 2014-05-2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for redistributing resources for use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202314B (zh) * 2010-03-26 2014-11-05 北京邮电大学 频谱租赁实现方法和系统
WO2011126570A2 (en) * 2010-04-06 2011-10-13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Spectrum sharing and management of cognitive transmission
JP2011258502A (ja) * 2010-06-11 2011-12-22 Univ Of Tokyo パターン状電子源の製造方法、パターン状電子源
US8909270B2 (en) * 2010-06-23 2014-12-09 Nokia Corporation Avoiding interference in cognitive radio communications
US8711721B2 (en) * 2010-07-15 2014-04-29 Rivada Networks Ll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ynamic spectrum arbitrage
US8385286B2 (en) * 2010-09-03 2013-02-26 Nokia Corporation Resource sharing between secondary networks
JP5821208B2 (ja) * 2010-10-29 2015-11-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JP2012124585A (ja) * 2010-12-06 2012-06-28 Kddi Corp 通信品質推定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品質推定方法、及び通信品質推定プログラム
US8879411B2 (en) * 2010-12-16 2014-11-04 Htc Corporation Method of handling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 by channel measurement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8615263B2 (en) * 2011-05-02 2013-12-24 Telcordia Technologie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fficient radio frequency spectrum management in a scenario involving multiple mobile vehicles
KR20130074028A (ko) * 2011-12-26 2013-07-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지국의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27915A (zh) * 2009-03-20 2009-09-09 南京邮电大学 异构网络中的频带动态选择和时间调度方法
WO2011032317A1 (zh) * 2009-09-18 2011-03-24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频谱共享系统的资源调度方法和基站
CN102238549A (zh) * 2010-04-30 2011-11-09 索尼公司 在异构网络中管理资源的系统和方法
WO2011158502A1 (ja) * 2010-06-18 2011-12-2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制御装置、第二送信局送信電力決定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12015004485A8 (pt) 2019-08-27
US10631274B2 (en) 2020-04-21
KR20150052231A (ko) 2015-05-13
WO2014036856A1 (zh) 2014-03-13
CN108495319A (zh) 2018-09-04
AU2013312639A1 (en) 2015-03-12
CN103687030A (zh) 2014-03-26
AU2013312639B2 (en) 2016-12-22
KR20190102095A (ko) 2019-09-02
CA2884100A1 (en) 2014-03-13
KR102134111B1 (ko) 2020-07-14
TW201412168A (zh) 2014-03-16
EP2894910B1 (en) 2020-12-16
JP2015531554A (ja) 2015-11-02
AR092267A1 (es) 2015-04-08
RU2598530C1 (ru) 2016-09-27
CN103687030B (zh) 2019-09-13
CA2884100C (en) 2022-02-22
EP2894910A4 (en) 2016-04-20
BR112015004485A2 (pt) 2017-07-04
US20150237609A1 (en) 2015-08-20
KR20170065679A (ko) 2017-06-13
EP2894910A1 (en) 2015-07-15
CN108495319B (zh) 2022-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59799B (zh) 無線傳輸資源管理設備和方法
US7477914B2 (en) Real-time spectrum management to increase frequency reuse
KR101714827B1 (ko) 통신 제어 장치, 통신 제어 방법, 통신 장치, 통신 방법 및 통신 시스템
JP5104769B2 (ja) 通信システム
AU2019202189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RU2760569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пособ и записываемый носитель информации
US20130022013A1 (en) Method for providing information such that different types of access points can coexist
KR20100065365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무선 통신 방법, 기지국, 이동국, 기지국의 제어 방법, 이동국의 제어 방법, 및 제어 프로그램을 저장한 컴퓨터 판독가능한 매체
WO2010096985A1 (zh) 干扰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
JP2011176508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該システムに設置される共存マネージャー,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EP2306763A1 (en) Method for adaptation of resources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network nod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reof
US20230028383A1 (en) Beam optimization based on signal measurements in neighboring cells
KR20130109476A (ko) 부분 주파수 재사용을 사용하는 lte 셀룰라 시스템에서의 향상된 펨토셀 자원 할당 장치 및 방법
KR101902755B1 (ko) 기지국제어장치 및 기지국제어장치의 동작 방법
KR20140006282A (ko) 매크로 셀 및 적어도 하나의 펨토 셀을 포함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무선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시스템
KR20130099440A (ko) Lte 기반의 펨토셀 시스템에서 접근 방식에 따른 최적의 자원 할당 장치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