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11889A - 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11889A
CN113411889A CN202010186688.2A CN202010186688A CN113411889A CN 113411889 A CN113411889 A CN 113411889A CN 202010186688 A CN202010186688 A CN 202010186688A CN 113411889 A CN113411889 A CN 1134118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primary user
primary
secondary user
configu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8668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友平
郭嘉琦
孙晨
田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018668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11889A/zh
Priority to US17/797,117 priority patent/US20230073752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1/079848 priority patent/WO2021185126A1/zh
Priority to CN202180011480.XA priority patent/CN115004815A/zh
Publication of CN1134118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118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73Allocation arrangements that take into account other cell interfer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4Spectrum shar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different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3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interfer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6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with a discrete range or set of values, e.g. step size, ramping or offsets
    • H04W52/367Power values between minimum and maximum limits, e.g. dynamic ran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terminal or device properties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根据本公开的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被配置为:针对主用户和至少一个次用户,确定围绕所述主用户的主用户保护区域,其中,所述主用户保护区域表示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对所述主用户造成干扰的区域;确定围绕所述主用户保护区域的缓冲区域;以及监测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位置,并且当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进入所述缓冲区域时,调整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配置和/或所述主用户的配置以抑制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对所述主用户造成的干扰。使用根据本公开的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优化在主用户与次用户共存的系统中的干扰抑制过程,从而更好地保证主系统的系统性能。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总体上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具体地涉及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无线通信系统的进化,用户对高品质、高速度和新服务的服务需求越来越高。运营商与设备商要不断改进系统以达到用户的要求,这需要大量的频谱资源。而有限的频谱资源已经分配给固定的运营商和服务,新的可用频谱非常稀少并且价格昂贵。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动态频谱利用的概念,即动态地利用那些已经分配给某些服务但是却没有被充分利用的频谱资源。
主系统(primary system)可以是那些有频谱使用权的系统,主系统中的用户被称为主用户(primary user,PU),而次系统(secondary system)可以是没有频谱使用权,只在主系统不用其所拥有的频谱的时候适当的使用该频谱的,次系统中的用户可以被称为次用户(secondary user,SU)。另外,主次系统也可以是同时具有频谱使用权的系统,但是在频谱使用上有不同的优先级别。次用户在使用频谱资源时需要确保不会对主用户产生有害的干扰,也就是说,对主用户产生的干扰必须在主用户能够忍受的范围内。
在主用户与次用户共存的系统中,当次用户对主用户造成有害干扰时,频谱管理设备可以执行干扰抑制的流程以减小或避免次用户对主用户造成的有害干扰。而频谱管理设备执行干扰抑制的流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干扰得到有效的抑制之前次用户已经对主用户造成了一段时间的有害干扰,使主用户的系统性能下降。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技术方案,以优化在主用户与次用户共存的系统中的干扰抑制过程,从而更好地保证主系统的系统性能。
发明内容
这个部分提供了本公开的一般概要,而不是其全部范围或其全部特征的全面披露。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优化在主用户与次用户共存的系统中的干扰抑制过程,从而更好地保证主系统的系统性能。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被配置为:针对主用户和至少一个次用户,确定围绕所述主用户的主用户保护区域,其中,所述主用户保护区域表示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对所述主用户造成干扰的区域;确定围绕所述主用户保护区域的缓冲区域;以及监测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位置,并且当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进入所述缓冲区域时,调整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配置和/或所述主用户的配置以抑制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对所述主用户造成的干扰。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针对主用户和至少一个次用户,确定围绕所述主用户的主用户保护区域,其中,所述主用户保护区域表示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对所述主用户造成干扰的区域;确定围绕所述主用户保护区域的缓冲区域;以及监测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位置,并且当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进入所述缓冲区域时,调整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配置和/或所述主用户的配置以抑制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对所述主用户造成的干扰。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可执行计算机指令,所述可执行计算机指令当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根据本公开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
使用根据本公开的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对主用户造成干扰的保护区域的外围设置了缓冲区域,当次用户进入缓冲区域时,开始执行干扰抑制过程。这样一来,当次用户进入保护区域时干扰抑制过程已经执行完毕,因此不会对主用户造成干扰,从而保证主用户的系统性能。
从在此提供的描述中,进一步的适用性区域将会变得明显。这个概要中的描述和特定例子只是为了示意的目的,而不旨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的附图只是为了所选实施例的示意的目的而非全部可能的实施,并且不旨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本公开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配置的示例的框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保护区域和缓冲区域的示例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调整主用户的配置和/或次用户的配置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干扰抑制方法的信令流程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两个主用户的保护区域叠加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两个主用户的保护区域叠加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由电子设备执行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仿真场景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在具有一个主用户的情况下次用户链路中断数随次用户的数量变化的仿真图;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在具有多个主用户的情况下次用户链路中断数随次用户的数量变化的仿真图;
图1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在主用户使用不同种类的天线的情况下次用户链路中断数随次用户的数量变化的仿真图;
图1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次系统网络中断概率随次用户的数量变化的仿真图;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系统开销随飞行时间变化的仿真图;
图15是示出可以实现根据本公开的电子设备的服务器的示例的框图;
图16是示出智能电话的示意性配置的示例的框图;以及
图17是示出汽车导航设备的示意性配置的示例的框图。
虽然本公开容易经受各种修改和替换形式,但是其特定实施例已作为例子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此详细描述。然而应当理解的是,在此对特定实施例的描述并不打算将本公开限制到公开的具体形式,而是相反地,本公开目的是要覆盖落在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所有修改、等效和替换。要注意的是,贯穿几个附图,相应的标号指示相应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来更加充分地描述本公开的例子。以下描述实质上只是示例性的,而不旨在限制本公开、应用或用途。
提供了示例实施例,以便本公开将会变得详尽,并且将会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地传达其范围。阐述了众多的特定细节如特定部件、装置和方法的例子,以提供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详尽理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会明显的是,不需要使用特定的细节,示例实施例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它们都不应当被解释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在某些示例实施例中,没有详细地描述众所周知的过程、众所周知的结构和众所周知的技术。
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描述:
1.场景的描述;
2.电子设备的配置示例;
3.方法实施例;
4.仿真示例;
5.应用示例。
<1.场景的描述>
图1是示出本公开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无线通信系统包括多个主用户和多个次用户:次用户1、次用户2、次用户3、次用户4和次用户5。这里,主用户为毫米波回程设备,次用户包括无人机设备、手机、车载终端等。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图1示出了主用户和次用户的上述示例,但是主用户和次用户的示例不限于此,本公开适用于所有包括主系统和次系统的无线通信系统。
在这样的系统中,次用户在使用频谱资源时需要确保不会对主用户产生有害的干扰,也就是说,对主用户产生的干扰必须在主用户能够忍受的范围内。
本公开针对这样的场景提出了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由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执行的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优化在主用户与次用户共存的系统中的干扰抑制过程,从而更好地保证主系统的系统性能。
根据本公开的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包括主系统和次系统,即包括一个或多个主用户以及一个或多个次用户。根据本公开的主用户是主系统中的用户,可以是网络侧设备,也可以是用户设备,例如可以是毫米波回程设备,即利用毫米波执行回程操作的电子设备。根据本公开的次用户是次系统中的用户,可以是网络侧设备,也可以是用户设备,例如可以是其上设置有网络侧设备或者用户设备的无人机设备。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无线通信系统还可以包括例如CxM(Coexistence Manager,共存管理器)的频谱管理设备,用于对次用户的频谱使用进行管理。可选地,无线通信系统还可以包括与频谱管理设备分离地或者集成地设置的频谱管理数据库。
根据本公开的网络侧设备可以是基站设备,例如可以是eNB,也可以是gNB(第5代通信系统中的基站)。
根据本公开的用户设备可以是移动终端(诸如智能电话、平板个人计算机(PC)、笔记本式PC、便携式游戏终端、便携式/加密狗型移动路由器和数字摄像装置)或者车载终端(诸如汽车导航设备)。用户设备还可以被实现为执行机器对机器(M2M)通信的终端(也称为机器类型通信(MTC)终端)。此外,用户设备可以为安装在上述终端中的每个终端上的无线通信模块(诸如包括单个晶片的集成电路模块)。
<2.电子设备的配置示例>
图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200的配置的示例的框图。这里的电子设备200可以作为频谱管理设备,例如CxM。
如图2所示,电子设备200可以包括保护区域确定单元210、缓冲区域确定单元220、干扰抑制单元230和通信单元240。
这里,电子设备200的各个单元都可以包括在处理电路中。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200既可以包括一个处理电路,也可以包括多个处理电路。进一步,处理电路可以包括各种分立的功能单元以执行各种不同的功能和/或操作。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功能单元可以是物理实体或逻辑实体,并且不同称谓的单元可能由同一个物理实体实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保护区域确定单元210可以针对主用户和至少一个次用户确定围绕主用户的主用户保护区域(在下文中也被称为保护区域)。这里,保护区域表示当次用户位于其中时对主用户造成干扰的区域。在本文中,对主用户造成干扰指的是对主用户造成有害干扰,有害干扰指的是主用户不能忍受的干扰。也就是说,次用户对主用户的干扰一直存在,如果次用户对主用户造成的干扰在主用户能够忍受的范围内,则次用户可以正常使用频谱资源;如果次用户对主用户造成的干扰不在主用户能够忍受的范围内,主用户无法正常工作,则需要执行干扰抑制策略以抑制这种干扰,这种主用户不能够忍受的干扰被称为有害干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缓冲区域确定单元220可以确定围绕保护区域的缓冲区域。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电子设备200可以监测至少一个次用户的位置,并且当次用户进入缓冲区域时,干扰抑制单元230可以调整次用户的配置和/或主用户的配置以抑制次用户对主用户造成的干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电子设备200可以通过通信单元240与主用户和/或次用户进行交互从而调整次用户的配置和/或主用户的配置。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200,在对主用户造成有害干扰的保护区域的外围设置了缓冲区域,当次用户进入缓冲区域时,电子设备200开始执行干扰抑制过程。这样一来,当次用户进入保护区域时干扰抑制过程已经执行完毕,因此不会对主用户造成有害的干扰,从而保证主用户的系统性能。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进入缓冲区域的次用户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因此主用户保护区域针对的次用户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在下文中以一个次用户为例对保护区域和缓冲区域的设置以及干扰抑制过程的实施进行了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对于多个次用户进入缓冲区域的情况也适用。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保护区域是是否对主用户造成有害干扰的分界。也就是说,在保护区域内部,该次用户能够对主用户造成有害干扰,而在保护区域外部,该次用户对主用户不会造成有害干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保护区域可以为二维区域,也可以为三维区域。在保护区域为二维区域的情况下,保护区域为围绕主用户的二维区域。例如,如果主用户为位于地面上的设备,而次用户也为位于地面上的设备,即在主用户和次用户不具备高度信息的情况下,保护区域可以为地面上的围绕主用户的二维区域。在保护区域为三维区域的情况下,保护区域为空间中的围绕主用户的三维区域。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保护区域确定单元210可以根据主用户的天线配置、次用户的天线配置和主用户能够忍受的干扰的阈值确定保护区域。
具体地,保护区域确定单元210可以根据主用户的天线配置、次用户的天线配置和主用户能够忍受的干扰的阈值确定主用户外围各个位置处所允许的次用户的最大发射功率,然后根据次用户的发射功率以及主用户外围各个位置处所允许的次用户的最大发射功率确定保护区域。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由于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具有连续性,因此保护区域确定单元210可以将空间离散化,从而确定各个离散的位置处所允许的次用户的最大发射功率。例如,可以以1平方米的正方形(或者1立方米的立方体)为计算单位,选取每个计算单位的中心位置作为各个离散的位置进行计算。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保护区域确定单元210可以根据主用户的天线配置和次用户的天线配置确定次用户的发射天线到主用户的接收天线的信道增益。这里,在主用户具有多个接收天线的情况下,保护区域确定单元210可以计算次用户的发射天线到主用户的每个接收天线的信道增益,然后对各个信道增益进行加和从而得到次用户的发射天线到主用户的接收天线的总的信道增益。进一步,保护区域确定单元210可以根据任意一个离散位置到主用户的距离、次用户的发射天线到主用户的接收天线的信道增益以及主用户能够忍受的干扰的阈值来确定在该位置处所允许的次用户的最大发射功率。
例如,保护区域确定单元210可以根据以下公式来计算任意一个位置处所允许的次用户的最大发射功率:
Figure BDA0002414445950000071
其中,Psu_max表示在任意一个位置处所允许的次用户的最大发射功率,d表示该位置到主用户的距离,λ表示主用户的工作频率的波长,n表示自由空间电波传播损耗因子,hi为次用户发射天线到主用户第i(i从1到M)根接收天线的信道增益,M为主用户天线的总数目。
其中,Ith表示允许主用户能够忍受的干扰的阈值。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保护区域确定单元210可以根据主用户的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信干噪比)的阈值、主用户接收信号的功率以及主用户接收机的噪声来确定主用户能够忍受的干扰的阈值。这里,电子设备200可以根据主用户的干扰保护要求来计算主用户的SINR的阈值。
例如,Ith可以由以下公式来计算:
Figure BDA0002414445950000081
其中,Ppu为主用户接收信号的功率,γ0为主用户的SINR的阈值,N0为主用户接收机的噪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保护区域确定单元210在计算出主用户外围的各个位置处所允许的次用户的最大发射功率之后,可以确定由允许的次用户的最大发射功率与次用户的发射功率相同的点构成的区域作为保护区域。也就是说,若次用户的发射功率记作psu_0,则保护区域确定单元210取psu_max=psu_0的点构成的区域作为保护区域的边界。也就是说,由psu_max≤psu_0的点构成的区域为保护区域。
这里,如果保护区域为二维区域,则保护区域确定单元210可以确定主用户外围的二维空间中的各个位置处所允许的次用户的最大发射功率,然后确定在该二维空间中由允许的次用户的最大发射功率与次用户的发射功率相同的点构成的区域作为保护区域;如果保护区域为三维区域,则保护区域确定单元210可以确定主用户外围的三维空间中的各个位置处所允许的次用户的最大发射功率,然后确定在该三维空间中由允许的次用户的最大发射功率与次用户的发射功率相同的点构成的区域作为保护区域。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将围绕主用户的保护区域设置为三维区域,这是因为例如无人机等次用户存在高度信息,因此传统的二维的保护区域不再满足保护主系统的性能的需求。在将保护区域设置为三维区域之后,可以有效地防止具有高度的次用户对主用户造成有害干扰。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根据空间中各个位置处所允许的次用户的最大发射功率来确定保护区域,从而可以更加精确地确定保护区域,确保在保护区域内该次用户能够对主用户造成有害干扰,而在保护区域外该次用户不会对主用户造成有害干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缓冲区域确定单元220可以将保护区域确定单元210确定的保护区域外围、与保护区域形状相同、且由距离保护区域的边界预定距离处的边界构成的区域确定为缓冲区域。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缓冲区域与保护区域的形状完全相同并且位于保护区域的外围。也就是说,当保护区域为二维区域时,缓冲区域也为二维区域;当保护区域为三维区域时,缓冲区域也为三维区域。进一步,缓冲区域的边界与保护区域的边界之间的距离为预定值D。也就是说,针对保护区域的边界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找到在法线方向上与该点距离为D的另一点,缓冲区域确定单元220可以将这些“另一点”作为缓冲区域的边界。例如,对于半径为r的球形保护区域,其缓冲区域为与该保护区域同心、且半径为r+D的球形区域。又如,对于边长为x的立方体保护区域,其缓冲区域为与该保护区域同心、且边长为x+2D的立方体区域。
图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保护区域和缓冲区域的示例图。图3的左侧和右侧示出了从不同的角度观看的保护区域和缓冲区域。如图3所示,位于内部的浅色三维区域为保护区域,位于外部的深色三维区域为缓冲区域。缓冲区域与保护区域的形状完全相同,并且缓冲区域的边界与保护区域的边界之间的在法线方向上的距离为D。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缓冲区域确定单元220可以根据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确定预定距离D:次用户的速度、次用户的数据处理速度、主用户的数据处理速度以及电子设备200的数据处理速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当次用户的速度越大,缓冲区域确定单元220可以确定预定距离D越大。也就是说,在次用户的速度较大的情况下,缓冲区域确定单元220可以将缓冲区域设置的大些,从而使得在次用户进入保护区域之前有充足的时间执行干扰抑制过程。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次用户的数据处理速度较慢、主用户的数据处理速度较慢、以及/或者电子设备200的数据处理速度较慢的情况下,缓冲区域确定单元220可以将预定距离D设置的大些。这里,由于干扰抑制过程需要电子设备200、主用户和次用户参与,因此如果处理速度较慢,则缓冲区域确定单元220就将缓冲区域设置的大些,从而使得在次用户进入保护区域之前有充足的时间执行干扰抑制过程。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缓冲区域确定单元220可以通过将次用户的速度与数据处理总时间进行相乘来确定预定距离D。例如,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确定D:
D=v×t1
其中,v表示次用户的速度,如果次用户匀速运动,则v表示次用户的速度;如果次用户变速移动,则取次用户的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t1为数据处理总时间,其为主用户数据处理时间、次用户数据处理时间和电子设备200数据处理时间之和,例如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
Figure BDA0002414445950000101
其中,
Figure BDA0002414445950000102
为主用户的数据处理量,
Figure BDA0002414445950000103
为次用户的数据处理量;Dm为电子设备200的数据处理量;
Figure BDA0002414445950000104
μm分别为主用户、次用户、电子设备200的数据处理速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根据在干扰抑制过程中主用户可能进行处理的最大的数据量来确定主用户的数据处理量。例如,假定在调整主用户的配置时一直调整到主用户的配置不能再被调整为止(例如主用户的天线配置已经不能再被调整,或者到达主用户的调整次数阈值)所产生的数据处理量。类似地,可以根据在干扰抑制过程中次用户可能进行处理的最大的数据量来确定次用户的数据处理量。例如,假定在调整次用户的配置时一直调整到次用户的配置不能再被调整为止(例如次用户的发射功率已经到达最小值,或者到达次用户的调整次数阈值)所产生的数据处理量。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根据主用户和次用户的最大数据处理量来估计数据处理时间,从而计算预定距离D。这样一来,使得计算出的预定距离D足够大,即在次用户到达保护区域之前有足够的时间来执行干扰抑制。此外,在计算D时,考虑次用户沿着保护区域和缓冲区域的法线方向进入缓冲区域和保护区域,进一步使得计算出的预定距离D足够大,即在次用户到达保护区域之前有足够的时间来执行干扰抑制,解决了干扰抑制算法带来的延迟。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电子设备200可以从次用户获取次用户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次用户的位置、速度、运动路线、天线配置信息等。此外,电子设备200可以通过向频谱管理数据库发送请求而从频谱管理数据库获取主用户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主用户位置和天线配置信息等。
如上所述,电子设备200可以从频谱管理数据库获取主用户信息。可选地,还可以将关于特定场景的历史配置信息存储在频谱管理数据库中,电子设备200可以通过与频谱管理数据库的交互获取历史配置信息(这部分内容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由此可见,在执行干扰抑制的过程中,电子设备200可能需要与频谱管理数据库进行交互。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缓冲区域确定单元220还可以根据次用户的速度、次用户的数据处理速度、主用户的数据处理速度、电子设备200的数据处理速度以及电子设备200与其他设备(例如频谱管理数据库)的交互时间来确定预定距离D。具体地,缓冲区域确定单元220可以通过将次用户的速度与数据处理总时间和交互时间之和进行相乘来确定预定距离D。例如,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确定D:
D=v×(t1+t2)
其中,v和t1在前文中已经详细描述过。t2表示电子设备200与频谱管理数据库的交互时间,包括向频谱管理数据库发送信息的时间和从频谱管理数据库接收信息的时间。例如,可以通过如下公式来计算t2:
t2=tup+tdown
其中,tup表示向频谱管理数据库发送信息的时间,tdown表示从频谱管理数据库接收信息的时间。
也就是说,如果电子设备200仅从频谱管理数据库接收主用户信息,而将历史配置信息存储在电子设备200内部,则tup表示向频谱管理数据库发送请求主用户信息的消息的时间,tdown表示从频谱管理设备接收主用户信息的时间。可选地,如果电子设备200仅从频谱管理数据库接收主用户信息,并且将历史配置信息存储在频谱管理数据库中,则tup表示向频谱管理数据库发送请求主用户信息的消息的时间以及向频谱管理数据库发送请求历史配置信息的消息的时间,tdown表示从频谱管理设备接收主用户信息的时间以及从频谱管理数据库接收历史配置信息的时间。
如上所述,缓冲区域确定单元220在确定缓冲区域时不仅考虑了数据处理的时间,还考虑了与频谱管理数据库进行交互的时间,因此使得计算出的预定距离D更加准确和冗余,即在次用户到达保护区域之前有足够的时间来执行干扰抑制。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保护区域确定单元210可以合理地确定保护区域,而缓冲区域确定单元220可以确定在保护区域外围的缓冲区域。确定出的缓冲区域足够抵消由执行干扰抑制算法带来的延迟,从而使得在次用户进入保护区域之前就抑制次用户带来的有害干扰,可以更好地保护主用户的性能。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保护区域是基于主用户的天线配置和次用户的天线配置确定的,因此保护区域是针对特定的主用户和特定的次用户的区域。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主用户和次用户的组合,确定出的保护区域不同。例如,针对主用户A和次用户B确定的保护区域可能不同于针对主用户A和次用户C确定的保护区域。进一步,由于缓冲区域是在保护区域的基础上确定的,因此缓冲区域也是针对特定的主用户和特定的次用户的区域。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当次用户进入缓冲区域时,干扰抑制单元230开始执行干扰抑制过程。这里,次用户进入缓冲区域的含义是次用户到达缓冲区域的边界并且运动方向朝向缓冲区域。进一步,电子设备200可以实时获取次用户的位置从而确定次用户即将进入缓冲区域。可选地,电子设备200可以将缓冲区域和保护区域的信息发送至次用户,当次用户即将进入缓冲区域时,次用户可以向电子设备200发送通知信息,从而电子设备200通过来自次用户的表示即将进入缓冲区域的通知信息来确定次用户即将进入缓冲区域。
如图2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电子设备200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250,用于存储与历史场景相对应的历史配置信息。也就是说,存储单元250可以存储历史场景与历史配置信息的映射关系,每一条映射关系包括历史场景以及与该历史场景相对应的历史配置信息。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历史场景可以包括主用户的编号和次用户的编号。历史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主用户的配置和/或次用户的配置。也就是说,在历史上曾经针对该主用户和该次用户执行过干扰抑制过程,而历史配置信息包括执行干扰抑制过程所确定的调整后的主用户的配置和/或次用户的配置。存储单元250存储的上述信息示例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2414445950000131
如表1所示,历史场景1表示次用户1进入针对主用户1和次用户1的主用户1周围的缓冲区域,执行干扰抑制过程的结果是将次用户1的发射功率调整为发射功率1,并将主用户1的天线配置调整为天线配置1。历史场景2表示次用户1和次用户2同时进入针对主用户2和次用户1以及次用户2的主用户2周围的缓冲区域,执行干扰抑制过程的结果是将次用户1的发射功率调整为发射功率1,将次用户2的发射功率调整为发射功率2,并将主用户,2的天线配置调整为天线配置2。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将历史场景和历史配置信息存储在电子设备200中,也可以将历史场景和历史配置信息存储在与电子设备200分离的设备中,例如频谱管理数据库中。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当次用户进入缓冲区域时,干扰抑制单元230可以确定存储单元250或者频谱管理数据库中是否存储有与包括该主用户和该次用户的场景相对应的历史配置信息。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电子设备200可以从次用户获取次用户信息时获取次用户的编号,并且在从频谱管理数据库获取主用户信息时获取主用户的编号,从而根据次用户的编号和主用户的编号搜索存储单元250或频谱管理数据库以确定是否有匹配的历史场景。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存储单元250或者频谱管理数据库存储有与当前场景相对应的历史配置信息的情况下,干扰抑制单元230可以根据历史配置信息确定调整后的次用户的配置和/或主用户的配置。
例如,当电子设备200确定主用户的编号为1并且次用户的编号为1时,可以确定历史场景1与现在的场景相匹配。在这种情况下,干扰抑制单元230可以直接根据与历史场景1相对应的历史配置信息来确定主用户的配置和/或次用户的配置,例如根据天线配置1来配置主用户的天线,并且根据发射功率1来调整次用户的发射功率。
值得注意的是,可能存在同时有多个次用户进入缓冲区域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下,电子设备200需要用每个次用户的编号来搜索历史场景,只有历史场景中的所有次用户与当前场景中的所有次用户均匹配的情况下,才能够确定存储与当前场景对应的历史配置信息。例如,当前场景中的主用户的编号为2,当前场景中有两个次用户,编号分别为1和2,则干扰抑制单元230可以确定与历史场景2相匹配。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存储与历史场景对应的历史配置信息,从而在当前场景与历史场景相匹配的情况下直接利用历史配置信息来配置主用户和/或次用户,无需再次执行干扰抑制过程,从而可以简化干扰抑制过程,节约时间。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没有存储有与当前场景相对应的历史配置信息的情况下,干扰抑制单元230可以根据主用户能够忍受的干扰的阈值确定调整后的次用户的配置和/或主用户的配置。也就是说,在没有匹配的历史场景的情况下,干扰抑制单元230需要执行干扰抑制过程。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由于主用户的SINR阈值与主用户能够忍受的干扰的阈值相关联,因此可以用主用户的SINR的阈值来表征主用户能够忍受的干扰的阈值。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次用户的配置可以包括次用户的发射功率和/或次用户的工作频率,主用户的配置可以包括主用户的天线配置。也就是说,干扰抑制过程的结果可以是调整次用户的发射功率、调整次用户的工作频率、和调整主用户的天线配置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干扰抑制单元230可以优先调整次用户的发射功率。例如,干扰抑制单元230可以减小次用户的发射功率。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干扰抑制单元230可以直接将次用户的发射功率调整到次用户的发射功率的最小值,然后通过通信单元240将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发送至次用户。接下来,干扰抑制单元230可以计算在将次用户的发射功率调整到最小值之后主用户能否忍受受到的干扰,即主用户的SINR是否大于SINR阈值。
可选地,干扰抑制单元230也可以逐级减小次用户的发射功率直到主用户的SINR大于SINR阈值或者次用户的发射功率不能再减小或者次用户的调整次数到达次数阈值为止。例如,干扰抑制单元230可以将次用户的发射功率减小一个等级,然后通过通信单元240将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发送至次用户。接下来,干扰抑制单元230计算在将次用户的发射功率调整一个等级之后主用户能否忍受受到的干扰,即主用户的SINR是否大于SINR阈值。如果在减小了一个等级之后主用户的SINR小于等于SINR阈值,则干扰抑制单元230再将次用户的发射功率减小一个等级,然后通过通信单元240将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发送至次用户。依次类推,直到主用户的SINR大于SINR阈值或者次用户的发射功率不能再减小或者次用户的调整次数到达次用户的调整次数阈值为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调整了次用户的发射功率之后如果主用户的SINR大于SINR阈值,则干扰抑制单元230确定干扰抑制过程结束,该干扰抑制过程的结果是调整次用户的发射功率。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次用户的发射功率被调整为最小值并且主用户的SINR小于等于SINR阈值的情况下,干扰抑制单元可以调整主用户的天线配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调整主用户的天线配置包括增加主用户的天线阵元的数目、减少主用户的天线阵元的数目和/或调整主用户的天线阵元的权重。这里,增加主用户的天线阵元的数目可以包括按照预定规则增加天线阵元,例如每次在左右两端各增加一个天线阵元,减少主用户的天线阵元的数目也可以包括按照预定规则减少天线阵元,例如每次在左右两端各减少一个天线阵元。这里,干扰抑制单元230可以根据主用户的天线的种类和配置来确定调整主用户的天线的策略,以使得在调整主用户的天线之后主用户的SINR具有大于SINR阈值的可能性。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干扰抑制单元230可以逐渐地调整主用户的天线配置。例如,在减少主用户的天线阵元的数目的情况下,干扰抑制单元230可以每次在左右两端各减少一个天线阵元,然后通过通信单元240将调整后的天线配置发送至主用户。接下来,干扰抑制单元230计算在将调整了主用户的天线配置之后主用户能否忍受受到的干扰,即主用户的SINR是否大于SINR阈值。如果在调整了主用户的天线配置之后主用户的SINR小于等于SINR阈值,则干扰抑制单元230再从左右两端各减少一个天线阵元,然后通过通信单元240将调整后的天线配置发送至主用户。依次类推,直到主用户的SINR大于SINR阈值或者主用户的天线阵元不能再减少或者主用户的调整次数到达主用户的调整次数阈值为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调整了主用户的天线配置之后如果主用户的SINR大于SINR阈值,则干扰抑制单元230确定干扰抑制过程结束,该干扰抑制过程的结果是调整次用户的发射功率和调整主用户的天线配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次用户的发射功率被调整为最小值、主用户的天线配置不能再被调整、并且主用户的SINR小于等于SINR阈值的情况下,干扰抑制单元可以调整次用户的工作频率。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次用户的发射功率和主用户的天线配置如何调整,都避免不了次用户对主用户造成有害干扰,因此可以调整次用户的工作频率,使其工作在与主用户不同的频率,从而避免对主用户造成的有害干扰。
图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调整主用户的配置和/或次用户的配置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干扰抑制单元230首先减小次用户的发射功率。在减小了次用户的发射功率之后重新计算主用户的SINR并判断主用户是否能够忍受受到的干扰。如果主用户能够忍受受到的干扰,则干扰抑制过程结束。如果主用户不能忍受受到的干扰,则判断次用户的发射功率是否为最小值。如果次用户的发射功率不是最小值,则再次减小次用户的发射功率。如果次用户的发射功率已经是最小值,则调整主用户的天线配置。在调整了主用户的天线配置之后,干扰抑制单元230重新计算主用户的SINR,然后判断主用户是否能够忍受受到的干扰。如果主用户能够忍受受到的干扰,则干扰抑制过程结束。如果主用户不能忍受受到的干扰,则判断主用户的天线配置是否可以再次被调节。如果主用户的天线配置可以再次被调节,则再次调节主用户的天线配置。如果主用户的天线配置不能被再次调节,则调整次用户的工作频率。此外,还可以为主用户的调整次数和/或次用户的调整次数分别设置次数阈值。也就是说,调整次用户的发射功率的终止条件可以是次用户的调整次数到达次用户的调整次数阈值,调整主用户的天线配置的终止条件可以是主用户的调整次数到达主用户的调整次数阈值。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干扰抑制单元230可以通过调节次用户的发射功率、调节次用户的工作频率和/或主用户的天线配置来抑制次用户对主用户造成的有害干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存储单元250或者频谱管理数据库中没有存储与当前场景相对应的历史配置信息的情况下,干扰抑制单元230在如上所述执行了干扰抑制过程之后可以将调整后的次用户的配置和/或主用户的配置作为一条历史配置信息存储在存储单元250或频谱管理数据库中。其中,存储的历史场景包括当前的主用户的编号和当前的次用户的编号,存储的历史配置信息包括调整后的次用户的发射功率,或者包括调整后的次用户的发射功率和调整后的主用户的天线配置。
图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干扰抑制方法的信令流程图。在图5中,CxM可以由电子设备200来实现。在步骤S501中,次用户向频谱管理数据库发送次用户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次用户的位置、速度、运动路线和天线配置,同时主用户向频谱管理数据库发送主用户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主用户的位置和天线配置。接下来,频谱管理数据库可以为主用户和次用户编号,并在步骤S502中,分别将主用户的编号和次用户的编号发送至主用户和次用户。接下来,在步骤S503中,CxM从次用户获取次用户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次用户的位置、速度、运动路线、天线配置和次用户编号。接下来,在步骤S504中,CxM向频谱管理数据库请求主用户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主用户的位置、天线配置和主用户编号。接下来,在步骤S505中,频谱管理数据库向CxM发送主用户信息。接下来,在步骤S506中,CxM确定针对各种可能的主用户和次用户的组合的保护区域和缓冲区域。接下来,在步骤S507中,CxM确定次用户进入针对该次用户以及特定的主用户的缓冲区域。接下来,在步骤S508中,CxM向频谱管理数据库请求历史配置信息,例如将当前场景的主用户编号和次用户编号发送至频谱管理数据库,从而确定是否存在与当前场景对应的历史配置信息。在存在与当前场景对应的历史配置信息的情况下,在步骤S509中,频谱管理数据库向CxM反馈历史配置信息。接下来,在步骤S510中,CxM将历史配置信息中的次用户的配置发送至次用户以调整次用户的配置,和/或将主用户的配置发送至主用户以调整主用户的配置。在不存在与当前场景对应的历史配置信息的情况下,在步骤S511中,频谱管理数据库向CxM发送表示不存在历史配置信息的消息。接下来,在步骤S512中,CxM根据前文所述的干扰抑制过程确定调整后的次用户的配置和/或主用户的配置。接下来,在步骤S513中,CxM将次用户的配置发送至次用户以调整次用户的配置,和/或将主用户的配置发送至主用户以调整主用户的配置。接下来,在步骤S514中,CxM将调整后的主用户的配置和/或次用户的配置以及当前的场景发送至频谱管理数据库以存储为新的历史配置信息。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CxM执行了干扰抑制过程从而抑制次用户对主用户的有害干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存在两个主用户的保护区域叠加的情形。图6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两个主用户的保护区域叠加的一种情形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针对同一个次用户,主用户1的保护区域与主用户2的保护区域的形状完全相同,并且主用户1的保护区域完全覆盖主用户2的保护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主用户1的保护区域作为主用户2的缓冲区域,只需重新计算主用户1的缓冲区域即可。
图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两个主用户的保护区域叠加的另一种情形的示意图。针对同一个次用户,主用户1的保护区域与主用户2的保护区域交叠。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将主用户1的保护区域与主用户2的保护区域在空间上叠加确定出新的保护区域。电子设备200可以将主用户1和主用户2当做一个整体,即根据叠加后的保护区域确定缓冲区域,将两个主用户当做一个整体进行干扰抑制。例如,在减小了次用户的发射功率之后,需要分别确定主用户1是否能够忍受受到的干扰以及主用户2是否能够忍受受到的干扰。
由此可见,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对主用户造成有害干扰的保护区域的外围设置了缓冲区域,当次用户进入缓冲区域时,电子设备200开始执行干扰抑制过程。这样一来,当次用户进入保护区域时干扰抑制过程已经执行完毕,因此不会对主用户造成有害的干扰,从而保证主用户的系统性能。进一步,在确定缓冲区域的大小时,不仅考虑了数据处理的时间和次用户的速度,还考虑了与频谱管理数据库进行交互的时间,因此使得计算出的预定距离D更加准确和冗余,即在次用户到达保护区域之前有足够的时间来执行干扰抑制。此外,可以通过调节次用户的发射功率、调节次用户的工作频率和/或主用户的天线配置来进行干扰抑制,从而有效地抑制次用户对主用户造成的有害干扰。综上,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优化在主用户与次用户共存的系统中的干扰抑制过程,从而更好地保证主系统的系统性能。
<3.方法实施例>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由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200执行的无线通信方法。
图8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由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200执行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8所示,在步骤S810中,针对主用户和至少一个次用户确定围绕主用户的主用户保护区域,其中,主用户保护区域表示至少一个次用户对主用户造成干扰的区域。
接下来,在步骤S820中,确定围绕保护区域的缓冲区域。
接下来,在步骤S830中,监测至少一个次用户的位置,当至少一个次用户进入缓冲区域时,调整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配置和/或主用户的配置以抑制至少一个次用户对主用户造成的有害干扰。
优选地,确定保护区域包括:根据主用户的天线配置、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天线配置和主用户能够忍受的干扰的阈值确定保护区域。
优选地,确定保护区域包括:根据主用户的天线配置、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天线配置和主用户能够忍受的干扰的阈值确定主用户外围各个位置处所允许的至少一个次用户的最大发射功率;以及根据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发射功率以及主用户外围各个位置处所允许的至少一个次用户的最大发射功率确定主用户保护区域。
优选地,主用户保护区域和缓冲区域均为二维区域,或者主用户保护区域和缓冲区域均为三维区域。
优选地,确定缓冲区域包括:将围绕主用户保护区域、与主用户保护区域形状相同、且由距离主用户保护区域的边界预定距离处的边界构成的区域确定为缓冲区域。
优选地,确定缓冲区域包括:根据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确定预定距离: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速度、至少一个次用户的数据处理速度、主用户的数据处理速度以及电子设备的数据处理速度。
优选地,调整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配置和/或主用户的配置包括:当至少一个次用户进入缓冲区域时,确定是否存储有与包括主用户和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场景相对应的历史配置信息;以及在存储有与场景相对应的历史配置信息的情况下,根据历史配置信息确定调整后的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配置和/或主用户的配置。
优选地,调整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配置和/或主用户的配置包括:在没有存储有与场景相对应的历史配置信息的情况下,根据主用户能够忍受的干扰的阈值确定调整后的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配置和/或主用户的配置。
优选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配置包括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发射功率和/或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工作频率,主用户的配置包括主用户的天线配置。
优选地,调整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配置和/或主用户的配置包括:在没有存储有与场景相对应的历史配置信息的情况下,调整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发射功率。
优选地,调整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发射功率包括减小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发射功率。
优选地,调整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配置和/或主用户的配置包括:确定在调整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发射功率之后主用户是否能够忍受受到的干扰;以及在主用户不能忍受受到的干扰的情况下,调整主用户的天线配置。
优选地,调整主用户的天线配置包括增加主用户的天线阵元的数目、减少主用户的天线阵元的数目和/或调整主用户的天线阵元的权重。
优选地,调整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配置和/或主用户的配置包括:确定在调整主用户的天线配置之后主用户是否能够忍受受到的干扰;以及在主用户不能忍受受到的干扰的情况下,调整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工作频率。
优选地,无线通信方法还包括:将调整后的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配置和/或主用户的配置存储为与包括主用户和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场景相对应的历史配置信息。
优选地,电子设备200为共存管理器CxM。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执行上述方法的主体可以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200,因此前文中关于电子设备200的全部实施例均适用于此。
<4.仿真示例>
图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仿真场景的示意图。下表示出了仿真场景的参数。
表2
Figure BDA0002414445950000201
Figure BDA0002414445950000211
在该场景中,主用户为毫米波回程设备,次用户为其上设置有UE的无人机设备。此外,主用户保持静止状态,而次用户的运动服从随机游走模型。如图9所示,PU示出了主用户,其周围的区域为缓冲区域和保护区域,SU示出了次用户。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在具有一个主用户的情况下次用户链路中断数随次用户的数量变化的仿真图。在图10中,设置一个主用户,次用户的个数从100个逐渐增加至1000个。由图10可以看出,在不使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情况下,次用户的中断概率随着次用户的增加而增加,1000个次用户时有大约6个出现了中断。在使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情况下,次用户的中断概率明显减小,1000个次用户时只有1个出现了中断。由此可见,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显著减小次用户的中断概率。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在具有多个主用户的情况下次用户链路中断数随次用户的数量变化的仿真图。在图11中,设置了100个主用户,次用户的个数从100个逐渐增加至1000个。如图11所示,在不使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情况下,次用户的中断概率随着次用户的增加而剧烈增加,1000个次用户时大约有560个出现了中断。而在使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情况下,次用户的中断概率明显减小,1000个次用户时的中断数量低于100。由此可见,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显著减小次用户的中断概率,这在主用户数目为多个时尤为明显。
图1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在主用户使用不同种类的天线的情况下次用户链路中断数随次用户的数量变化的仿真图。在图12中,设置50个主用户,次用户的个数从100逐渐增加至1000个。图12示出了在主用户使用ULA(Uniform Linear Array,均匀线阵)和URA(UniformRectangular Array,均匀面阵)的情况下次用户链路中断数随次用户的数量的变化。如图12所示,无论是主用户使用ULA还是URA,在使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情况下,次用户的中断概率都有明显的下降。当场景中有1000个次用户时,对于主用户使用ULA的情况,次用户链路中断概率下降了25%;对于主用户使用URA的情况,次用户中断概率下降了70%。由此可见,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对于主用户的天线具有普适性,即无论主用户使用什么类型的天线,均能够降低次用户的中断。进一步,当主用户使用URA时,性能提升效果优于主用户使用ULA的情况。
图1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次系统网络中断概率随次用户的数量变化的仿真图。在图13中,设置1个主用户,并且考虑了一种无人机协同作业的情况,该场景规定所有的次用户均不能出现中断,若有一个以上的次用户出现链路中断,则认为此系统网络中断。如图13所示,在不使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情况下,随着次用户数量的增加,次系统网络中断概率迅速恶化。在使用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情况下,次系统中断概率始终维持在1%以下。由此可见,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主用户个数较少的情况下,可以有效支持次用户协同作业,保证次系统网络的连接。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系统开销随飞行时间变化的仿真图。将系统开销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执行算法时的开销,记作α;另一部分为查询与更新频谱管理数据库时的开销,记作β。在仿真中,假设α=100β。经过100000次场景切换(一次场景切换定义为有次用户进/出保护区域),系统开销的仿真结果如图14所示,其中系统开销表示为α的倍数。由此可见,在不使用频谱管理数据库的情况下(也就是说,每次有次用户进入缓冲区域,都重新执行干扰抑制算法而不查询频谱管理数据库中是否存储有历史配置信息),系统开销为线性增长。在使用了频谱管理数据库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增加,系统开销逐渐趋于平缓。这里,系统开销曲线出现拐点的原因是:经历足够长的时间后,几乎所有的场景都已记录为历史场景,次用户进出保护区域时均能够查询到匹配的历史场景。由此可见,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存储历史场景与历史配置信息,可以有效地减小系统的开销。
<5.应用示例>
本公开内容的技术能够应用于各种产品。
例如,电子设备200可以被实现为任何类型的服务器,诸如塔式服务器、机架式服务器以及刀片式服务器。电子设备200可以为安装在服务器上的控制模块(诸如包括单个晶片的集成电路模块,以及插入到刀片式服务器的槽中的卡或刀片(blade))。
用户设备可以被实现为移动终端(诸如智能电话、平板个人计算机(PC)、笔记本式PC、便携式游戏终端、便携式/加密狗型移动路由器和数字摄像装置)或者车载终端(诸如汽车导航设备)。用户设备还可以被实现为执行机器对机器(M2M)通信的终端(也称为机器类型通信(MTC)终端)。此外,用户设备可以为安装在上述用户设备中的每个用户设备上的无线通信模块(诸如包括单个晶片的集成电路模块)。
<关于服务器的应用示例>
图15是示出可以实现根据本公开的电子设备200的服务器1500的示例的框图。服务器1500包括处理器1501、存储器1502、存储装置1503、网络接口1504以及总线1506。
处理器1501可以为例如中央处理单元(CPU)或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并且控制服务器1500的功能。存储器1502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并且存储数据和由处理器1501执行的程序。存储装置1503可以包括存储介质,诸如半导体存储器和硬盘。
网络接口1504为用于将服务器1500连接到有线通信网络1505的有线通信接口。有线通信网络1505可以为诸如演进分组核心网(EPC)的核心网或者诸如因特网的分组数据网络(PDN)。
总线1506将处理器1501、存储器1502、存储装置1503和网络接口1704彼此连接。总线1506可以包括各自具有不同速度的两个或更多个总线(诸如高速总线和低速总线)。
在图15所示的服务器1500中,通过使用图2所描述的保护区域确定单元210、缓冲区域确定单元220和干扰抑制单元230可以由处理器1501实现,并且通过使用图2所描述的通信单元240可以由网络接口1504实现。例如,处理器1501可以通过执行存储器1502或存储装置1503中存储的指令而执行确定保护区域、确定缓冲区域、执行干扰抑制过程的功能。
<关于终端设备的应用示例>
(第一应用示例)
图16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智能电话1600的示意性配置的示例的框图。智能电话1600包括处理器1601、存储器1602、存储装置1603、外部连接接口1604、摄像装置1606、传感器1607、麦克风1608、输入装置1609、显示装置1610、扬声器1611、无线通信接口1612、一个或多个天线开关1615、一个或多个天线1616、总线1617、电池1618以及辅助控制器1619。
处理器1601可以为例如CPU或片上系统(SoC),并且控制智能电话1600的应用层和另外层的功能。存储器1602包括RAM和ROM,并且存储数据和由处理器1601执行的程序。存储装置1603可以包括存储介质,诸如半导体存储器和硬盘。外部连接接口1604为用于将外部装置(诸如存储卡和通用串行总线(USB)装置)连接至智能电话1600的接口。
摄像装置1606包括图像传感器(诸如电荷耦合器件(CCD)和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并且生成捕获图像。传感器1607可以包括一组传感器,诸如测量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地磁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麦克风1608将输入到智能电话1600的声音转换为音频信号。输入装置1609包括例如被配置为检测显示装置1610的屏幕上的触摸的触摸传感器、小键盘、键盘、按钮或开关,并且接收从用户输入的操作或信息。显示装置1610包括屏幕(诸如液晶显示器(LCD)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并且显示智能电话1600的输出图像。扬声器1611将从智能电话1600输出的音频信号转换为声音。
无线通信接口1612支持任何蜂窝通信方案(诸如LTE和LTE-先进),并且执行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接口1612通常可以包括例如BB处理器1613和RF电路1614。BB处理器1613可以执行例如编码/解码、调制/解调以及复用/解复用,并且执行用于无线通信的各种类型的信号处理。同时,RF电路1614可以包括例如混频器、滤波器和放大器,并且经由天线1616来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无线通信接口1612可以为其上集成有BB处理器1613和RF电路1614的一个芯片模块。如图16所示,无线通信接口1612可以包括多个BB处理器1613和多个RF电路1614。虽然图16示出其中无线通信接口1612包括多个BB处理器1613和多个RF电路1614的示例,但是无线通信接口1612也可以包括单个BB处理器1613或单个RF电路1614。
此外,除了蜂窝通信方案之外,无线通信接口1612可以支持另外类型的无线通信方案,诸如短距离无线通信方案、近场通信方案和无线局域网(LAN)方案。在此情况下,无线通信接口1612可以包括针对每种无线通信方案的BB处理器1613和RF电路1614。
天线开关1615中的每一个在包括在无线通信接口1612中的多个电路(例如用于不同的无线通信方案的电路)之间切换天线1616的连接目的地。
天线1616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单个或多个天线元件(诸如包括在MIMO天线中的多个天线元件),并且用于无线通信接口1612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如图16所示,智能电话1600可以包括多个天线1616。虽然图16示出其中智能电话1600包括多个天线1616的示例,但是智能电话1600也可以包括单个天线1616。
此外,智能电话1600可以包括针对每种无线通信方案的天线1616。在此情况下,天线开关1615可以从智能电话1600的配置中省略。
总线1617将处理器1601、存储器1602、存储装置1603、外部连接接口1604、摄像装置1606、传感器1607、麦克风1608、输入装置1609、显示装置1610、扬声器1611、无线通信接口1612以及辅助控制器1619彼此连接。电池1618经由馈线向图16所示的智能电话1600的各个块提供电力,馈线在图中被部分地示为虚线。辅助控制器1619例如在睡眠模式下操作智能电话1600的最小必需功能。
(第二应用示例)
图17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汽车导航设备1720的示意性配置的示例的框图。汽车导航设备1720包括处理器1721、存储器1722、全球定位系统(GPS)模块1724、传感器1725、数据接口1726、内容播放器1727、存储介质接口1728、输入装置1729、显示装置1730、扬声器1731、无线通信接口1733、一个或多个天线开关1736、一个或多个天线1737以及电池1738。
处理器1721可以为例如CPU或SoC,并且控制汽车导航设备1720的导航功能和另外的功能。存储器1722包括RAM和ROM,并且存储数据和由处理器1721执行的程序。
GPS模块1724使用从GPS卫星接收的GPS信号来测量汽车导航设备1720的位置(诸如纬度、经度和高度)。传感器1725可以包括一组传感器,诸如陀螺仪传感器、地磁传感器和空气压力传感器。数据接口1726经由未示出的终端而连接到例如车载网络1741,并且获取由车辆生成的数据(诸如车速数据)。
内容播放器1727再现存储在存储介质(诸如CD和DVD)中的内容,该存储介质被插入到存储介质接口1728中。输入装置1729包括例如被配置为检测显示装置1730的屏幕上的触摸的触摸传感器、按钮或开关,并且接收从用户输入的操作或信息。显示装置1730包括诸如LCD或OLED显示器的屏幕,并且显示导航功能的图像或再现的内容。扬声器1731输出导航功能的声音或再现的内容。
无线通信接口1733支持任何蜂窝通信方案(诸如LTE和LTE-先进),并且执行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接口1733通常可以包括例如BB处理器1734和RF电路1735。BB处理器1734可以执行例如编码/解码、调制/解调以及复用/解复用,并且执行用于无线通信的各种类型的信号处理。同时,RF电路1735可以包括例如混频器、滤波器和放大器,并且经由天线1737来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无线通信接口1733还可以为其上集成有BB处理器1734和RF电路1735的一个芯片模块。如图17所示,无线通信接口1733可以包括多个BB处理器1734和多个RF电路1735。虽然图17示出其中无线通信接口1733包括多个BB处理器1734和多个RF电路1735的示例,但是无线通信接口1733也可以包括单个BB处理器1734或单个RF电路1735。
此外,除了蜂窝通信方案之外,无线通信接口1733可以支持另外类型的无线通信方案,诸如短距离无线通信方案、近场通信方案和无线LAN方案。在此情况下,针对每种无线通信方案,无线通信接口1733可以包括BB处理器1734和RF电路1735。
天线开关1736中的每一个在包括在无线通信接口1733中的多个电路(诸如用于不同的无线通信方案的电路)之间切换天线1737的连接目的地。
天线1737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单个或多个天线元件(诸如包括在MIMO天线中的多个天线元件),并且用于无线通信接口1733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如图17所示,汽车导航设备1720可以包括多个天线1737。虽然图17示出其中汽车导航设备1720包括多个天线1737的示例,但是汽车导航设备1720也可以包括单个天线1737。
此外,汽车导航设备1720可以包括针对每种无线通信方案的天线2137。在此情况下,天线开关1736可以从汽车导航设备1720的配置中省略。
电池1738经由馈线向图17所示的汽车导航设备1720的各个块提供电力,馈线在图中被部分地示为虚线。电池1738累积从车辆提供的电力。
本公开内容的技术也可以被实现为包括汽车导航设备1720、车载网络1741以及车辆模块1742中的一个或多个块的车载系统(或车辆)1740。车辆模块1742生成车辆数据(诸如车速、发动机速度和故障信息),并且将所生成的数据输出至车载网络1741。
以上参照附图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公开当然不限于以上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得到各种变更和修改,并且应理解这些变更和修改自然将落入本公开的技术范围内。
例如,附图所示的功能框图中以虚线框示出的单元均表示该功能单元在相应装置中是可选的,并且各个可选的功能单元可以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以实现所需功能。
例如,在以上实施例中包括在一个单元中的多个功能可以由分开的装置来实现。替选地,在以上实施例中由多个单元实现的多个功能可分别由分开的装置来实现。另外,以上功能之一可由多个单元来实现。无需说,这样的配置包括在本公开的技术范围内。
在该说明书中,流程图中所描述的步骤不仅包括以所述顺序按时间序列执行的处理,而且包括并行地或单独地而不是必须按时间序列执行的处理。此外,甚至在按时间序列处理的步骤中,无需说,也可以适当地改变该顺序。
此外,本公开可以具有如下所述的配置。
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被配置为:
针对主用户和至少一个次用户,确定围绕所述主用户的主用户保护区域,其中,所述主用户保护区域表示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对所述主用户造成干扰的区域;
确定围绕所述主用户保护区域的缓冲区域;以及
监测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位置,并且当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进入所述缓冲区域时,调整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配置和/或所述主用户的配置以抑制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对所述主用户造成的干扰。
2.根据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根据所述主用户的天线配置、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天线配置和所述主用户能够忍受的干扰的阈值确定所述主用户保护区域。
3.根据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根据所述主用户的天线配置、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天线配置和所述主用户能够忍受的干扰的阈值确定所述主用户外围各个位置处所允许的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最大发射功率;以及
根据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发射功率以及所述主用户外围各个位置处所允许的所述次用户的最大发射功率确定所述主用户保护区域。
4.根据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主用户保护区域和所述缓冲区域均为二维区域,或者所述主用户保护区域和所述缓冲区域均为三维区域。
5.根据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将围绕所述主用户保护区域、与所述主用户保护区域形状相同、且由距离所述主用户保护区域的边界预定距离处的边界构成的区域确定为所述缓冲区域。
6.根据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根据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确定所述预定距离: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速度、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数据处理速度、所述主用户的数据处理速度以及所述电子设备的数据处理速度。
7.根据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当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进入所述缓冲区域时,确定是否存储有与包括所述主用户和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场景相对应的历史配置信息;以及
在存储有与所述场景相对应的历史配置信息的情况下,根据所述历史配置信息确定调整后的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配置和/或所述主用户的配置。
8.根据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在没有存储有与所述场景相对应的历史配置信息的情况下,根据所述主用户能够忍受的干扰的阈值确定调整后的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配置和/或所述主用户的配置。
9.根据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配置包括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发射功率和/或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工作频率,所述主用户的配置包括所述主用户的天线配置。
10.根据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在没有存储有与所述场景相对应的历史配置信息的情况下,调整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发射功率。
11.根据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调整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发射功率包括减小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发射功率。
12.根据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确定在调整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发射功率之后所述主用户是否能够忍受受到的干扰;以及
在所述主用户不能忍受受到的干扰的情况下,调整所述主用户的天线配置。
13.根据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调整所述主用户的天线配置包括增加所述主用户的天线阵元的数目、减少所述主用户的天线阵元的数目和/或调整所述主用户的天线阵元的权重。
14.根据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确定在调整所述主用户的天线配置之后所述主用户是否能够忍受受到的干扰;以及
在所述主用户不能忍受受到的干扰的情况下,调整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工作频率。
15.根据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将调整后的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配置和/或所述主用户的配置存储为与包括所述主用户和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场景相对应的历史配置信息。
16.根据1-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电子设备为共存管理器CxM。
17.一种由电子设备执行的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针对主用户和至少一个次用户,确定围绕所述主用户的主用户保护区域,其中,所述主用户保护区域表示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对所述主用户造成干扰的区域;
确定围绕所述主用户保护区域的缓冲区域;以及
监测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位置,并且当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进入所述缓冲区域时,调整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配置和/或所述主用户的配置以抑制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对所述主用户造成的干扰。
18.根据17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确定所述保护区域包括:
根据所述主用户的天线配置、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天线配置和所述主用户能够忍受的干扰的阈值确定所述主用户保护区域。
19.根据18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确定所述保护区域包括:
根据所述主用户的天线配置、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天线配置和所述主用户能够忍受的干扰的阈值确定所述主用户外围各个位置处所允许的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最大发射功率;以及
根据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发射功率以及所述主用户外围各个位置处所允许的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最大发射功率确定所述主用户保护区域。
20.根据17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所述主用户保护区域和所述缓冲区域均为二维区域,或者所述主用户保护区域和所述缓冲区域均为三维区域。
21.根据17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确定所述缓冲区域包括:
将围绕所述主用户保护区域、与所述主用户保护区域形状相同、且由距离所述主用户保护区域的边界预定距离处的边界构成的区域确定为所述缓冲区域。
22.根据2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确定所述缓冲区域包括:
根据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确定所述预定距离: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速度、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数据处理速度、所述主用户的数据处理速度以及所述电子设备的数据处理速度。
23.根据17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调整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配置和/或所述主用户的配置包括:
当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进入所述缓冲区域时,确定是否存储有与包括所述主用户和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场景相对应的历史配置信息;以及
在存储有与所述场景相对应的历史配置信息的情况下,根据所述历史配置信息确定调整后的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配置和/或所述主用户的配置。
24.根据23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调整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配置和/或所述主用户的配置包括:
在没有存储有与所述场景相对应的历史配置信息的情况下,根据所述主用户能够忍受的干扰的阈值确定调整后的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配置和/或所述主用户的配置。
25.根据24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配置包括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发射功率和/或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工作频率,所述主用户的配置包括所述主用户的天线配置。
26.根据25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调整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配置和/或所述主用户的配置包括:
在没有存储有与所述场景相对应的历史配置信息的情况下,调整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发射功率。
27.根据26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调整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发射功率包括减小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发射功率。
28.根据26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调整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配置和/或所述主用户的配置包括:
确定在调整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发射功率之后所述主用户是否能够忍受受到的干扰;以及
在所述主用户不能忍受受到的干扰的情况下,调整所述主用户的天线配置。
29.根据28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调整所述主用户的天线配置包括增加所述主用户的天线阵元的数目、减少所述主用户的天线阵元的数目和/或调整所述主用户的天线阵元的权重。
30.根据28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调整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配置和/或所述主用户的配置包括:
确定在调整所述主用户的天线配置之后所述主用户是否能够忍受受到的干扰;以及
在所述主用户不能忍受受到的干扰的情况下,调整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工作频率。
31.根据24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所述无线通信方法还包括:
将调整后的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配置和/或所述主用户的配置存储为与包括所述主用户和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场景相对应的历史配置信息。
32.根据17-31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所述电子设备为共存管理器CxM。
3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可执行计算机指令,所述可执行计算机指令当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根据17-3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
以上虽然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但是应当明白,上面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只是用于说明本公开,而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作出各种修改和变更而没有背离本公开的实质和范围。因此,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及其等效含义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被配置为:
针对主用户和至少一个次用户,确定围绕所述主用户的主用户保护区域,其中,所述主用户保护区域表示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对所述主用户造成干扰的区域;
确定围绕所述主用户保护区域的缓冲区域;以及
监测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位置,并且当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进入所述缓冲区域时,调整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配置和/或所述主用户的配置以抑制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对所述主用户造成的干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根据所述主用户的天线配置、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天线配置和所述主用户能够忍受的干扰的阈值确定所述主用户保护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根据所述主用户的天线配置、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天线配置和所述主用户能够忍受的干扰的阈值确定所述主用户外围各个位置处所允许的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最大发射功率;以及
根据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发射功率以及所述主用户外围各个位置处所允许的所述次用户的最大发射功率确定所述主用户保护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主用户保护区域和所述缓冲区域均为二维区域,或者所述主用户保护区域和所述缓冲区域均为三维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将围绕所述主用户保护区域、与所述主用户保护区域形状相同、且由距离所述主用户保护区域的边界预定距离处的边界构成的区域确定为所述缓冲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根据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确定所述预定距离: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速度、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数据处理速度、所述主用户的数据处理速度以及所述电子设备的数据处理速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当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进入所述缓冲区域时,确定是否存储有与包括所述主用户和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场景相对应的历史配置信息;以及
在存储有与所述场景相对应的历史配置信息的情况下,根据所述历史配置信息确定调整后的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配置和/或所述主用户的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在没有存储有与所述场景相对应的历史配置信息的情况下,根据所述主用户能够忍受的干扰的阈值确定调整后的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配置和/或所述主用户的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配置包括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发射功率和/或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工作频率,所述主用户的配置包括所述主用户的天线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在没有存储有与所述场景相对应的历史配置信息的情况下,调整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发射功率。
CN202010186688.2A 2020-03-17 2020-03-17 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341188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86688.2A CN113411889A (zh) 2020-03-17 2020-03-17 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7/797,117 US20230073752A1 (en) 2020-03-17 2021-03-10 Electronic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PCT/CN2021/079848 WO2021185126A1 (zh) 2020-03-17 2021-03-10 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02180011480.XA CN115004815A (zh) 2020-03-17 2021-03-10 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86688.2A CN113411889A (zh) 2020-03-17 2020-03-17 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11889A true CN113411889A (zh) 2021-09-17

Family

ID=7767728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86688.2A Pending CN113411889A (zh) 2020-03-17 2020-03-17 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02180011480.XA Pending CN115004815A (zh) 2020-03-17 2021-03-10 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11480.XA Pending CN115004815A (zh) 2020-03-17 2021-03-10 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73752A1 (zh)
CN (2) CN113411889A (zh)
WO (1) WO202118512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65124B (zh) * 2010-01-13 2012-01-04 南京邮电大学 机会频谱共享系统中信道容量分析方法
WO2013032381A1 (en) * 2011-08-31 2013-03-0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nterference from white space units
CN103687030B (zh) * 2012-09-07 2019-09-13 索尼公司 无线传输资源管理设备和方法
US10057782B2 (en) * 2016-05-16 2018-08-21 Federated Wireles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spectrum sensing capability in a shared network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073752A1 (en) 2023-03-09
WO2021185126A1 (zh) 2021-09-23
CN115004815A (zh) 2022-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61661B2 (ja) 通信制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CN111279636B (zh) 频谱管理设备和系统、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EP3579614A1 (en) Relay communication device, base station,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US11394477B2 (en) Electronic device,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us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11201651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serve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0849129B2 (en) Communication control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terminal apparatus
CA3023184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US10165510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267746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CN115918004A (zh) 控制无线通信网络或传感器的电子设备以及方法
US20200008077A1 (en) Apparatus for frequency band allocation
US10667139B2 (en) Frequency spectrum management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executed thereby
US20200045652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19242536A1 (zh) 用于卫星通信的用户设备
CN113411889A (zh) 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287343B (zh)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和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6489770A (zh) 用于波束失败恢复的设备、方法和介质
CN114747247A (zh) 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