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1440B - 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 - Google Patents

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41440B
TWI541440B TW101112276A TW101112276A TWI541440B TW I541440 B TWI541440 B TW I541440B TW 101112276 A TW101112276 A TW 101112276A TW 101112276 A TW101112276 A TW 101112276A TW I541440 B TWI541440 B TW I54144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ng
axial flow
impeller
flow fan
wind tunne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122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09914A (zh
Inventor
柳澤篤史
大澤穗波
Original Assignee
山洋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山洋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山洋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3099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099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14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144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9/00Axial-flow pumps
    • F04D19/007Axial-flow pumps multistage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9/00Axial-flow pumps
    • F04D19/02Multi-stage pumps
    • F04D19/024Multi-stage pumps with contrarotating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3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 F04D29/38Blades
    • F04D29/384Blades characterised by form
    • F04D29/386Skewed bla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Description

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該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是前段動葉輪與後段動葉輪朝向反方向旋轉者。
在第1圖及第2圖,表示著日本專利第4128194號公報(專利文獻1)所述的傳統之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的構造。第1(A)圖、第1(B)圖、第1(C)圖、及第1(D)圖,是由日本專利第4128194號公報(專利文獻1)所述的傳統之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的吸入側觀看的立體圖、由吐出側觀看的立體圖、由吸入側觀看的前視圖、及由吐出側觀看的後視圖,第2(A)圖是第1圖的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的縱斷面圖、第2(B)圖是第1圖的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的前段翼、第2(C)圖是第1圖的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的後段翼。又,第2圖是為了說明,局部變更表示於日本專利第4128194號公報之符號及尺寸顯示。傳統之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是第1單體軸流送風機1與第2單體軸流送風機3經由結合構造組合所構成。第1單體軸流送風機1是具有:第1機殼5,及各別配置於該第1機殼5內的第1動葉輪(前段動葉輪)7,及第1馬達25,及隔著120°之間隔排列於周方向的3支腹板21。第1機殼5,是於軸線A所延伸的方向(軸線 方向)的一方側具有環狀吸入側凸緣9,而於軸線方向的另一方側具有環狀吐出側凸緣11。又,第1機殼5,是於兩凸緣9、11之間具有筒部13。利用凸緣9與凸緣11及筒部13的內部空間,構成有風洞。吐出側凸緣11是於內部具有圓形吐出口17。3支腹板21,是與第2單體軸流送風機3的下述之3支腹板45各別組合,構成有3片靜止翼61。第1馬達25,是在第1機殼5內以表示於第1(A)圖及第1(C)圖的狀態朝向反時鐘回轉方向(圖示的箭形符號R1的方向,亦即一方的方向)旋轉第1動葉輪7。第1馬達25,是以比下述之第2動葉輪35(後段動葉輪)的旋轉速度還要快的速度來旋轉第1動葉輪7。第1動葉輪7,是具有:環狀構件(輪轂)27、及N片(5片)的前方葉片(前段翼)28;該環狀構件(輪轂)27,是被嵌合於固定在第1馬達25的未予圖示之旋轉軸的未予圖示之轉子的杯狀構件,該N片(5片)的前方葉片(前段翼)28,是一體地設置於該環狀構件27的環狀周壁27a的外周面。
第2單體軸流送風機3是具有:第2機殼33,及表示於被配置於該第2機殼33內的第2(A)圖的第2動葉輪(後段動葉輪)35,第2馬達49,及3支腹板45。如第1圖所示地,第2機殼33,是於軸線A所延伸的方向(軸線方向)的一方側具有吸入側凸緣37,而於軸線A所延伸的方向的另一方側具有吐出側凸緣39。又,第2殼33,是於兩凸緣37、39之間具有筒部41。如此利用凸緣37 與凸緣39及筒部41的內部空間,構成有風洞。又,藉由第1機殼5與第2機殼33構成機殼。吸入側凸緣37,是於內部具有圓形吸入口42。第2馬達49,是在第2機殼33內以表示於第1(B)圖及第1(D)圖的狀態下朝向反時鐘回轉方向[圖示的箭形符號R2的方向,亦即,與第1動葉輪7的旋轉方向(箭形符號R1)反方向(另一方的方向)]旋轉第2動葉輪35。如上述地,第2動葉輪35是以比第1動葉輪7的旋轉速度還要慢的速度被旋轉。第2動葉輪35是具有:環狀構件50、及P片(4片)後方葉片(後段翼)51;該環狀構件50,是被嵌合於固定在第2馬達49的未予圖示之旋轉軸的未予圖示之轉子的杯狀構件,該P片(4片)後方葉片(後段翼)51,是一體地設置於該環狀構件(輪轂)50的環狀周壁50a的外周面。
又如第2(B)圖所示地,前方葉片(前段翼)28,是由後退翼所構成。又,前方葉片(前段翼)28,是具備:橫斷面形狀朝向上述一方的方向(動葉輪之旋轉方向)R1具有凹部開口的彎曲形狀。又如第2(C)圖所示地,後方葉片(後段翼)51也是由後退翼所構成。又,後方葉片(後段翼)51,是具備:橫斷面形狀朝向另一方的方向(動葉輪之旋轉方向)R2具有凹部開口的彎曲形狀。如此靜止翼亦即支柱61,是橫斷面形狀朝向另一方的方向R2與後方葉片51所位置的方向具有凹部開口的彎曲形狀。
在傳統之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N片的前方葉片28的片數,及M片的支柱61的片數,及P片的後方葉片51 的片數之關係,是N、M及P各別為正整數而成為N>P>M之關係。
又,在筒部13、33所構成的風洞之內壁部的軸線方向的兩端部之四角落,形成有吸入口15及吐出口57使得直徑尺寸變大之4個彎曲面部分18及58。此等4個彎曲面部分18及58,是將風洞之內壁部的直徑做為Ro時,成為彎曲面部分18及58的最大直徑的端之位置的最大直徑尺寸Rm是具有大致成為1.06Ro的形狀。又,當將前方葉片(前段翼)28的外徑尺寸做為Rf時,則前方葉片(前段翼)28與支柱61之間之最小餘隙Cf,是比Rf/6還要小。又當將後方葉片(後段翼)51的外徑尺寸做為Rr時,則後方葉片(後段翼)51與支柱之間之最小餘隙Cr,是比Rr/8還要小。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128194號公報 第1圖及第2圖
在傅統的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也可提高風量與靜壓的特性,惟盼望更減低耗電及噪音。
本發明的目的,是可提供一種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該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比傳統者,可提高風量與靜壓的特性,而且可減低耗電及噪音。
本發明的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具有:機殼、及前段動葉輪、及後段動葉輪、以及複數個支柱(或是腹板) ;該機殼,是具備:是於軸線方向的一方側具有吸入口且於軸線方向的另一方側具有吐出口的風洞,該前段動葉輪,是具備:在風洞內旋轉的複數前段翼,該後段動葉輪,是具備:在風洞內與前段動葉輪朝向反方向旋轉的複數後段翼,該複數個支柱(或是腹板),是以靜止狀態被配置於:位在風洞內的前段動葉輪與後段動葉輪之間之位置。
在本發明中,複數前段翼由後退翼所構成,複數後段翼由前進翼所構成。
理由並不確實,惟做為前段翼使用後退翼,做為後段翼使用前進翼,則可提高風量與靜壓的特性,而且減低耗電且可減低發生噪音。又在本發明的專利說明書中,所謂後退翼是具有:對於翼之吸入口側端緣使得翼之吐出口側端緣在動葉輪的旋轉方向位於後方,而翼之吸入口側端緣及翼之吐出口側端緣是朝向與旋轉方向反方向傾斜,且翼之橫斷面形狀是朝向動葉輪的旋轉方向具有凹部開口的彎曲形狀者。又,所謂前進翼,是具有:對於翼之吸入口側端緣使得翼之吐出口側端緣在動葉輪的旋轉方向位於後方,而翼之吸入口側端緣及翼之吐出口側端緣是朝向旋轉方向傾斜,且翼之橫斷面形狀是朝向動葉輪的旋轉方向具有凹部開口的彎曲形狀者。
又,將前段翼之片數做為N,將支柱的個數做為M,將後段翼之片數做為P(在此,N、M及P皆為正整數),則滿足N>P>M)之關係者較佳。又,前段翼的旋轉速度比後段翼的旋轉速度還要快者較佳。該關係,是在過去 發明申請人找出在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中較理想的關係者,惟該關係是在本發明中也被確認為有效。
除了上述關係以外,在風洞之內壁部的軸線方向的兩端部,形成有直徑尺寸朝向吸入口或吐出口變大的複數彎曲面部分,為提高風量與靜壓之特性,及減低噪音較佳。在此,在該彎曲面部分,是將風洞之內壁部的直徑做為RO時,若在彎曲面部分為最大直徑之端的位置,最大直徑尺寸Rm是(1.02±0.01)R0,則其效果是成為確實者。
還有,當將前段翼的外徑尺寸做為Rf時,前段翼與支柱之間之最小餘隙Cf為Rf/4>Cf>Rf/6的範圍的數值,則可減低耗電,而且可減低噪音。
還有,當將後段翼的外徑尺寸做為Rr時,後段翼與支柱之間之最小餘隙Cr為Rr/6>Cr>Rr/8的範圍的數值,則可更減低耗電與噪音。
以下參照圖式針對於本發明的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的實施形態加以說明。第3圖是用來說明本發明之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的一實施形態之構造的概略的一半斷面圖。第3圖之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是與表示於第1圖及第2圖的傳統之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前段動葉輪107的形狀、後段動葉輪135的形狀及支柱161的形狀不相同之處以外,在基本上同樣。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在第1圖及第2圖的傳統之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的部分同樣部 分,給予第1圖及第2圖的符號之數值給予加上100的數值的符號。第1單體軸流送風機101與第2單體軸流送風機103經由結合構造組合所構成。第1單體軸流送風機101,是具有:第1機殼105,及各別配置於該第1機殼105內的第1動葉輪(前段動葉輪)107,及第1馬達125,及隔著120°之間隔排列於第1機殼之周方向的3支腹板121。第1機殼105,是於軸線A所延伸的方向(軸線方向)的一方側具有環狀吸入側凸緣109,而且於軸線方向的另一方側具有環狀吐出側凸緣111。還有,第1機殼105,是於兩凸緣109、111之間具有筒部113。利用凸緣109與凸緣111及筒部113的內部空間,構成有風洞。吐出側凸緣111,是於內部具有圓形吐出口117。3支腹板121,是與第2單體軸流送風機103的下述之3支腹板145各別組合,構成有3個支柱161。第1馬達125,是在第1機殼105內朝向反時鐘回轉方向旋轉第1動葉輪107。第1馬達125,是以比下述之第2動葉輪135(後段動葉輪)的旋轉速度還要快的旋轉速度來旋轉第1動葉輪107。
第1動葉輪107是具有:輪轂127、及前段翼128;該輪轂127,是被嵌合於固定在第1馬達125的旋轉軸126的未予圖示之轉子的杯狀構件的環狀構件,該前段翼128,是一體地設置於該輪轂127之環狀周壁127a的外周面的N片(5片)的前方葉片。在本實施形態中,前段翼128,是由後退翼所構成。如第4圖及第6圖所示地,後退翼所構成的前段翼128,是具有:對於翼之吸入口側端 緣128A使得翼之吐出口側端緣128B在動葉輪107的旋轉方向R1位於後方,且翼之吸入口側端緣128A及翼之吐出口側端緣128B為朝向與旋轉方向R1相反方向傾斜,並且翼之橫斷面形狀為朝向動葉輪107的旋轉方向R1開口有凹部128C(第6圖)的彎曲形狀。附帶地說一下,在本實施形態所使用的後退翼之傾斜角θ 1是25°±3°。翼之吸入口側端緣128A及翼之吐出口側端緣128B為朝向與旋轉方向R1相反方向傾斜,是指吸入口側端緣128A及翼之吐出口側端緣128B的徑方向外側端部128b、128d,比吸入口側端緣128A及翼之吐出口側端緣128B的輪轂127側的端部128a、128c在旋轉方向R1還位於後方的意思。還有,在本實施形態中,當將前段翼128的外徑尺寸做為Rf時,則前段翼128與支柱161之間之最小餘隙Cf’為做成Rf/4>Cf>Rf/6的範圍。具體而言,在本實施形態的最小餘隙Cf是Rf/5.1。做成這樣子,則可提高風量-靜壓之特性,而且可減低耗電,且也可減低噪音。
還有第2單體軸流送風機103,是具有:第2機殼133,及配置於該第2機殼133內的表示於第3圖的第2動葉輪(後段動葉輪)135,及第2馬達149,及3支腹板145。如第3圖所示地,第2機殼133,是於軸線A所延伸的方向(軸線方向)的一方側具有吸入側凸緣137,而於軸線A所延伸的方向的另一方側具有吐出側凸緣139。還有,第2機殼133,是於兩凸緣137、139之間具有筒部141。於是,利用凸緣137與凸緣139及筒部141之內部 空間,構成有風洞。還有,藉由第1機殼105與第2機殼133構成機殼。吸入側凸緣137,是於內部具有圓形吸入口142。吐出側凸緣139,是於內部具有圓形吐出口143。第2馬達149,是在第2機殼133內以表示於第5圖的狀態下朝向時鐘回轉方向[圖示的箭形符號R2的方向,亦即,與第1動葉輪7的旋轉方向(箭形符號R1)相反方向(另一方的方向)]旋轉第2動葉輪135。如上述地,第2動葉輪135是以比第1動葉輪107的旋轉速度還要慢的速度被旋轉。
如第5圖所示地,第2動葉輪135是具有:輪轂150、及後段翼151;該輪轂150,是被嵌合於固定在第2馬達149的旋轉軸148之轉子的杯狀構件的環狀構件,該後段翼151,是一體地設置於該輪轂150的環狀之周壁150a的外周面的P片(4片)的後方葉片。後段翼151是由前進翼所構成。做為前進翼的後段翼151是具有:對於吸入口側端緣151A使得翼之吐出口側端緣151B在動葉輪135的旋轉方向R2位於後方,而目翼之吸入口側端緣151A及翼之吐出口側端緣151B為朝向與旋轉方向相反方向傾斜,且翼之橫斷面形狀是朝向動葉輪的旋轉方向開口有凹部151C(第6圖)的彎曲形狀者。附帶地說一下,在本實施形態所使用的前進翼之傾斜角θ 2是30°±3°。翼之吸入口側端緣151A及翼之吐出口側端緣151B是朝向與旋轉方向R2相反方向傾斜,是指吸入口側端緣151A及翼之吐出口側端緣151B的徑方向外側端部151b、151d,比吸入口側 端緣151A及翼之吐出口側端緣151B的輪轂150側的端部151a、151c在旋轉方向R2還位於前方的意思。還有,在本實施形態中,當將後段翼151的外徑尺寸做為Rr時,則後段翼151與支柱161之間之最小餘隙Cr’為做成Rr/6>Cr>Rr/8的範圍。具體而言,在本實施形態的最小餘隙Cr是Rr/7.1。做成這樣子,則可提高風量-靜壓之特性,而且減低耗電,且也可減低噪音。
N片的前段翼128的片數,及M個的支柱161的片數,及P片的後段翼151的片數之關係,是N、M及P各別為正整數而成為N>P>M之關係。
還有,如第3圖所示地,在藉由筒部113、133所構成的風洞之內壁部的軸線方向的兩端部之四個角落,形成有朝向吸入口115及吐出口157使直徑尺寸變大的4個彎曲面部分118、158。在第7(A)圖至第7(C)圖,表示彎曲面部分118。此等4個彎曲面部分118、158,是具有將風洞之內壁部的直徑做為Ro時,則在彎曲面部分118之端的位置中最大直徑尺寸Rm是1.02 Ro,而且來自風洞之開口部的長度尺寸L是成為0.08 Ro以上的形狀。亦即,該彎曲面部分118、158,是成為具有在長度尺寸L之間使直徑尺寸由Ro變大至1.02 Ro為止的彎曲形狀。該最大直徑尺寸Rm,是比第1圖及第2圖的以往構造的彎曲面部分的最大直徑尺寸Rm還要小。如此地,設置直徑尺寸有變化的彎曲面部分118、158,則可提高風量-靜壓之特性,而且也可提高減低噪音之效果。
第8圖是相對地表示用以確認本實施形態之效果的實驗結果的一例的圖式。因此,第8圖的橫軸及縱軸是表示相對性的大小者。在第8圖中,實驗資料a至e是比較例的雙重反轉式送風機的資料,而實驗資料f是本實施形態的資料。得到實驗資料a至f的雙重反轉式送風機的前段翼及後段翼的構造是如以下所述。
.實驗資料a:前段翼為前進翼而後段翼為前進翼
.實驗資料b:前段翼為後退翼而後段翼為後退翼(第1圖及第2圖的以往例)
.實驗資料c:前段翼為後退翼而後段翼為譬如前進翼或是後退翼都不是的翼之前端緣朝向直徑方向所延伸的中間翼
.實驗資料d:前段翼為中間翼而後段翼為前進翼
.實驗資料e:前段翼為前進翼而後段翼為後退翼
.實驗資料f:前段翼為後退翼而後段翼為前進翼
其他的條件是如下所述。又在以下的條件下,具體性的數值並未被特定的條件,是為了一般式化使用對於事先所決定的基準值的相對性的比率予以表現。
.翼片數等:
.旋轉數:
前段翼(1.00±0.03)S(rpm)
後段翼(0.94±0.02)S(rpm)
在此,S是規範值
.翼與支柱之間之最小餘隙
Cf:Rf/4.6
Cr:Rr/6.3
在此,Cf是前段翼與支柱之間之最小餘隙
Cr是後段翼與支柱之間之最小餘隙
Rf是前段翼的直徑
Rr是後段翼的直徑
.4個彎曲面部分的最大直徑尺寸Rm:1.02 Ro(前後相同)
在此,Ro是風洞的內徑尺寸(規範值)
.翼的前端緣的傾斜角θ 1,θ 2
前段θ 1:+30度(前進翼)、0度(中間翼)、-25度(後退翼)
前段θ 2:+30度(前進翼)、0度(中間翼)、-30度(後退翼)
還有,噪音對於風量變化的音壓位準,是在從吸引口位於1m的位置進行測定。
在第8圖中,當針對於使用做為通常動作點的最大風量的一半的區域來觀看時,則與任一以往例的資料a至e相比較,本實施形態的資料f,是表示音壓位準低且靜壓高的情形。還有,在第8圖,雖未予圖示,惟針對於耗電來看時,則以e>a>d>c>b>f之順序被確認了耗電變小的情 形。由以上的情形,若將前段翼做為後退翼,並將後段翼做為前進翼時,則知道可提高風量與靜壓之特性,而且也可減低耗電及噪音的情形。
第9圖是相對性地表示利用變更設於吸入口及吐出口的4個彎曲面部分的形狀,進行確認靜壓有變化,而且音壓位準也變化的實驗的結果。所以,第9圖的橫軸及縱軸是表示相對性的大小者。在第9圖中,實驗資料g及i是比較例的雙重反轉式送風機的資料,而實驗資料h是本實施形態的資料。所得到實驗資料g至i的雙重反轉式送風機,是吸入口及吐出口的形狀是僅如以下地不相同,而其他的構造是相同。
.實驗資料g:風洞之內徑Ro與彎曲面部分的最大直徑尺寸Rm,為滿足Rm=(1.05±0.01)Ro之關係的以往例。
.實驗資料h:風洞之內徑Ro與彎曲面部分的最大直徑尺寸Rm,為滿足Rm=(1.02±0.01)Ro之關係的本實施例。
.實驗資料i:Rm=Ro(無彎曲面部分的比較例)
在第9圖中,當針對於通常使用做為動作點的最大風量之一半的區域觀看時,則與以往例及比較例的的資料g及i相比較,本實施形態的資料h,是也表示音壓位準低且靜壓高的情形。在第9圖,雖未予圖示,惟針對於耗電來看時,則以i>g>h之順序被確認了耗電變小的情形。由以上的情形,若將吸入口及吐出口的4個彎曲面部分的彎 曲形狀做成比以往者緩和時,則知道可提高風量與靜壓之特性,而且也可減低耗電及噪音的情形。
在第10圖是相對性地表示利用變更前段翼與支柱之間之最小餘隙Cf,進行確認靜壓有變化,而且音壓位準也變化的實驗的結果。所以,第10圖的橫軸及縱軸是表示相對性的大小者。在第10圖中,實驗資料j、k及m是比較例的雙重反轉式送風機的資料,而實驗資料l是本實施形態的資料。所得到實驗資料j至m的雙重反轉式送風機是僅最小餘隙Cf不相同,而其他的構造是相同。在以下Rf是前段翼的外徑尺寸。
.實驗資料j:Cf=Rf/9
.實驗資料k:Cf=Rf/7
.實驗資料l:Cf=Rf/5(進入本實施形態的範圍)
.實驗資料m:Cf=Rf/3
在第10圖中,當針對於使用做為通常動作點的最大風量的一半的區域觀看時,則與以往例及比較例的資料j、k及m相比較,本實施形態的資料l,是也表示音壓位準低且靜壓高的情形。在第10圖,雖未予圖示,惟針對於耗電來看時,則以j>k>m>l之順序被確認了耗電會變小的情形。又在第10圖雖未予圖示,惟若能進入至Rf/4>Cf>Rf/6的範圍,則與以往例相比較,則被確認可提高風量與靜壓之特性,而且也可減低耗電及噪音的情形。
在第11圖是相對性地表示利用變更後段翼與支柱之間之最小餘隙Cr,進行確認靜壓有變化,而且音壓位準也 變化的實驗的結果。所以,第11圖的橫軸及縱軸是表示相對性的大小者。在第11圖中,實驗資料n、o及q是比較例的雙重反轉式送風機的資料,而實驗資料p是本實施形態的資料。所得到實驗資料n至q的雙重反轉式送風機是僅最小餘隙Cr不相同,而其他的構造是相同。在以下Rr是後段翼的外徑尺寸。
.實驗資料n:Cr=Rr/12
.實驗資料o:Cr=Rr/9
.實驗資料p:Cr=Rr/7(進入本實施形態的範圍)
.實驗資料q:Cr=Rr/5
在第11圖中,當針對於使用做為通常動作點的最大風量的一半的區域觀看時,則與以往例及比較例的資料n、o及q相比較,本實施形態的資料p,是也表示音壓位準低且靜壓高的情形。在第11圖,雖未予圖示,惟針對於耗電來看時,則以n>q>o>p之順序被確認了耗電變小的情形。又在第11圖雖未予圖示,惟若能進入至Rr/6>Cr>Rr/8的範圍,則與以往例相比較,則被確認可提高風量與靜壓之特性,而且也可減低耗電及噪音的情形。
依照本發明的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與既有的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的相比較,可提高風量-靜壓的特性,而且也可減低耗電及噪音之故,因而具有產業上的利用可能性。
101‧‧‧第1單體軸流送風機
103‧‧‧第2單體軸流送風機
105‧‧‧機殼
107‧‧‧前段動葉輪
113‧‧‧筒部
115‧‧‧吸入口
117‧‧‧吐出口
118‧‧‧彎曲面部分
121‧‧‧腹板
125‧‧‧馬達
126‧‧‧旋轉軸
127‧‧‧輪轂
127a‧‧‧周壁
128‧‧‧前段翼
128A‧‧‧吸入口側端緣
128B‧‧‧吐出口側端緣
128C‧‧‧凹部
128a‧‧‧端部
128b‧‧‧徑方向外側端部
133‧‧‧機殼
135‧‧‧後段動葉輪
141‧‧‧筒部
142‧‧‧吸入口
143‧‧‧吐出口
145‧‧‧腹板
148‧‧‧旋轉軸
149‧‧‧馬達
150‧‧‧輪轂
150a‧‧‧周壁
151‧‧‧後段翼
151A‧‧‧吸入口側端緣
151B‧‧‧吐出口側端緣
151C‧‧‧凹部
151a‧‧‧端部
151b‧‧‧徑方向外側端部
157‧‧‧吐出口
161‧‧‧支柱
第1(A)圖、第1(B)圖、第1(C)圖、及第1(D)圖,是由日本專利第4128194號公報(專利文獻1)所述的傳統之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的吸入側觀看的立體圖、由吐出側觀看的立體圖、由吸入側觀看的前視圖、及由吐出側觀看的後視圖。
第2(A)圖是第1圖的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的縱斷面圖,第2(B)圖是第1圖的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的前段翼、第2(C)圖是第1圖的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的後段翼。
第3圖是用以說明本發明之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的一實施形態之構造的概略的一半斷面圖。
第4圖是表示前段翼的形狀的圖式。
第5圖是表示後段翼的形狀的圖式。
第6圖是使用於為了說明前段翼及後段翼的橫斷面形狀的圖式。
第7(A)圖至第7(C)圖是表示形成於風洞的彎曲面部分之例子的圖式。
第8圖是表示用以確認實施形態之效果的實驗結果的一例的圖式。
第9圖是表示變更風洞之內壁部的兩端彎曲面部分的最大直徑時對於風量變化的音壓位準及風量-靜壓之特性(Q-H特性)的圖式。
第10圖是表示變更前段翼與支柱之間之最小餘隙Cf時對於風量變化的音壓位準及風量-靜壓之特性(Q-H特 性)的圖式。
第11圖是表示變更後段翼與支柱之間之最小餘隙Cr時對於風量變化的音壓位準及風量-靜壓之特性(Q-H特性)的圖式。
101‧‧‧第1單體軸流送風機
103‧‧‧第2單體軸流送風機
105‧‧‧機殼
107‧‧‧前段動葉輪
109、111‧‧‧凸緣
113‧‧‧筒部
115‧‧‧吸入口
117‧‧‧吐出口
118、158‧‧‧彎曲面部分
121‧‧‧腹板
125‧‧‧馬達
126‧‧‧旋轉軸
127‧‧‧輪轂
127a‧‧‧周壁
128‧‧‧前段翼
133‧‧‧機殼
135‧‧‧後段動葉輪
137、139‧‧‧凸緣
141‧‧‧筒部
142‧‧‧吸入口
143‧‧‧吐出口
145‧‧‧腹板
148‧‧‧旋轉軸
149‧‧‧馬達
150‧‧‧輪轂
150a‧‧‧周壁
151‧‧‧後段翼
157‧‧‧吐出口
161‧‧‧支柱
Cf、Cr‧‧‧最小餘隙

Claims (4)

  1. 一種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具有:機殼、及前段動葉輪、及後段動葉輪、以及複數個支柱;該機殼,是具備:於軸線方向的一方側具有吸入口且於上述軸線方向的另一方側具有吐出口的風洞,該前段動葉輪,是具備:在上述風洞內旋轉的複數前段翼,該後段動葉輪,是具備:在上述風洞內與上述前段動葉輪朝向反方向旋轉的複數後段翼,該複數個支柱,是以靜止狀態被配置於:位在上述風洞內的上述前段動葉輪與上述後段動葉輪之間之位置,其特徵為:上述複數前段翼由後退翼所構成,上述複數後段翼由前進翼所構成;將上述前段翼的外徑尺寸做為Rf,則上述前段翼與上述支柱之間之最小餘隙Cf為Rf/4>Cf>Rf/6的範圍的數值。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其中,將上述前段翼之片數做為N,將上述支柱的個數做為M,將上述後段翼之片數做為P(在此,N、M及P皆為正整數),則滿足N>P>M,且前段翼的旋轉速度比後段翼的旋轉速度還要快。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其中, 在上述風洞之內壁部的上述軸線方向的兩端部,形成有徑尺寸朝向上述吸入口或上述吐出口變大的複數彎曲面部分,上述彎曲面部分,是將上述風洞之上述內壁部的直徑做為Ro時,在上述彎曲面部分為最大的最大直徑尺寸Rm為(1.02±0.01)Ro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其中,將上述後段翼的外徑尺寸做為Rr,則上述後段翼與上述支柱之間之最小餘隙Cr為Rr/6>Cr>Rr/8的範圍的數值。
TW101112276A 2011-04-08 2012-04-06 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 TWI5414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86080A JP5715469B2 (ja) 2011-04-08 2011-04-08 二重反転式軸流送風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9914A TW201309914A (zh) 2013-03-01
TWI541440B true TWI541440B (zh) 2016-07-11

Family

ID=460220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12276A TWI541440B (zh) 2011-04-08 2012-04-06 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267505B2 (zh)
EP (1) EP2508760B1 (zh)
JP (1) JP5715469B2 (zh)
CN (1) CN102734185B (zh)
TW (1) TWI54144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94836B (zh) * 2009-12-14 2014-11-05 国立大学法人东京大学 双重反转式轴流鼓风机
US9568209B2 (en) 2013-04-30 2017-02-14 Eaton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output flow of parallel connected blowers
JP2014238059A (ja) * 2013-06-07 2014-12-18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直列式軸流ファン
EP2824330A1 (en) * 2013-07-12 2015-01-14 Johnson Controls Denmark ApS An axial compressor and use of an axial compressor
FR3033501A1 (fr) * 2015-03-12 2016-09-16 Groupe Leader Ventilateur a jet d'air ovalise pour la lutte contre l'incendie
KR102395851B1 (ko) * 2015-04-08 2022-05-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팬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조화기
EP3405678A4 (en) * 2016-01-22 2019-09-11 Xcelaero Corporation CONFIGURATIONS OF AN AXIAL FAN
CN107040087B (zh) * 2016-02-03 2020-06-0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螺旋桨式推力产生装置
CN108302052B (zh) * 2017-01-12 2020-10-2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直列式轴流风扇
US10837448B2 (en) * 2018-03-30 2020-11-17 Nidec Servo Corporation Counter-rotating axial flow fan
JP7119635B2 (ja) * 2018-06-22 2022-08-1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軸流ファン
CN108953186B (zh) * 2018-07-09 2021-04-27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风扇
WO2020077802A1 (zh) * 2018-10-15 2020-04-23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对旋风扇
CN112012948B (zh) * 2019-05-31 2022-11-18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对旋式风扇结构
US11333172B1 (en) * 2021-10-14 2022-05-17 Stoke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td. Air moving device with stator blade structu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9592Y2 (zh) * 1986-09-29 1991-06-24
US5931640A (en) * 1997-10-17 1999-08-03 Robert Bosch Corporation Oppositely skewed counter-rotating fans
TW529675U (en) 1999-11-25 2003-04-21 Delta Electronics Inc Improved fan with movable blade series connected
JP2001295793A (ja) * 2000-04-18 2001-10-26 Toto Ltd 軸流送風装置
KR100641111B1 (ko) 2004-06-02 2006-11-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각팬
TWI305486B (en) 2004-08-27 2009-01-11 Delta Electronics Inc Heat-dissipating fan and its housing
JP4128194B2 (ja) * 2005-09-14 2008-07-30 山洋電気株式会社 二重反転式軸流送風機
JP2008038637A (ja) 2006-08-02 2008-02-21 Nippon Densan Corp 直列式軸流ファン
TW200839101A (en) * 2006-11-27 2008-10-01 Nidec Corp Series axial flow fan
WO2010026986A1 (ja) * 2008-09-02 2010-03-1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軸流ファン
JP5273475B2 (ja) * 2008-09-02 2013-08-28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直列式軸流ファ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257957A1 (en) 2012-10-11
CN102734185A (zh) 2012-10-17
JP5715469B2 (ja) 2015-05-07
EP2508760B1 (en) 2017-08-02
TW201309914A (zh) 2013-03-01
JP2012219712A (ja) 2012-11-12
EP2508760A2 (en) 2012-10-10
CN102734185B (zh) 2016-05-11
EP2508760A3 (en) 2014-12-03
US9267505B2 (en) 2016-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1440B (zh) 雙重反轉式軸流送風機
JP2012219712A5 (zh)
JP5525429B2 (ja) 二重反転式軸流送風機
JP2017040179A (ja) 軸流送風機及び直列型軸流送風機
JP2012007548A5 (zh)
JP2014118833A5 (zh)
WO2008075467A1 (ja) 軸流圧縮機の翼列
JP6005256B2 (ja) 羽根車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軸流送風機
JP4902718B2 (ja) 遠心送風機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JP2008196381A (ja) 遠心圧縮機のインペラ及び遠心圧縮機
CN111448396B (zh) 可变静叶片、及压缩机
JP6169007B2 (ja) 動翼、及び軸流回転機械
JP2008530433A5 (zh)
JP6775379B2 (ja) インペラ及び回転機械
JP2006307843A5 (zh)
JP6234343B2 (ja) 回転機械
JP6109700B2 (ja) 送風機
WO2016157530A1 (ja) 動翼、及び軸流回転機械
JP5705608B2 (ja) 回転機械の翼体の設計方法
JP6215154B2 (ja) 回転機械
JP2008163821A (ja) 遠心圧縮機
WO2017072844A1 (ja) 回転機械
EP3020979B1 (en) Multi-blade fan
BR102015017102A2 (pt) disposição de canal de admissão para invólucro de voluta de bomba centrífuga, membro de flange, invólucro de voluta para bomba centrífuga e bomba centrífuga
JPWO2021130821A5 (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