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9770B - 傳送裝置、接收裝置、傳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傳送裝置、接收裝置、傳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9770B
TWI539770B TW100147985A TW100147985A TWI539770B TW I539770 B TWI539770 B TW I539770B TW 100147985 A TW100147985 A TW 100147985A TW 100147985 A TW100147985 A TW 100147985A TW I539770 B TWI539770 B TW I53977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s
cyclic shift
correspondence
antenna
shift amou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479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33089A (en
Inventor
Yoshihiko Ogawa
Akihiko Nishio
Masayuki Hoshino
Takashi Iwai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p Corp Americ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p Corp America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p Corp America
Publication of TW2012330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330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97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977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2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e.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8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different training sequences per antenn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1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subgroups of transmi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07Code type
    • H04J13/004Orthogo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16Time-frequency-c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7Inter-user or inter-terminal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common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multiple user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4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data link layer [OSI layer 2], e.g. HDL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傳送裝置、接收裝置、傳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傳送裝置、接收裝置、傳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背景技術
在3GPP LTE(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Long-term Evolution、以下只稱為「LTE」)及LTE-Advanced(以下只稱為「LTE-A」),對於用以測定上傳線路接收品質之參考訊號是利用探測參考訊號(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參考非專利文獻1)。具體來說,SRS包括P-SRS(Periodic SRS)及DA-SRS(Dynamic Aperiodic SRS)。每一個都是藉由基地台傳送至終端機之觸發資訊控制SRS之傳送時序。惟,P-SRS係藉上層(higher layer)所控制,對此DA-SRS係藉實體層之控制通道(即,PDCCH)所控制者。
為了將SRS由終端機傳送至基地台,設定全終端機共通之SRS資源(以下稱為「共通資源」)。該共通資源是以胞元單位所通知。例如,藉控制資訊通知共通資源為1、3、8子框時,細胞內之全終端機係於1、3、8子框每一預定期間(詳細地說是最終符號(symbol))中止資料訊號之傳送,並將該期間作為參考訊號之傳送資源使用。
又,上述之與於共通資源內實際對於各終端機所分配之資訊有關之資訊(即,資源界定時所使用之參數)中含有:前頭子框、設定波段、傳送波段頻寬、SRS所映射之訊框間隔、傳送時間等。該資訊係以終端機單位藉位於實體層上方之上層所通知。
又,SRS係於各終端機藉正交序列拌碼而傳送者。又,在進行於LTE-A所引進之MIMO通訊之終端機中,由各天線埠傳送之SRS係藉正交序列拌碼而傳送。即,由多數終端機或進行MIMO通訊之終端機傳送之SRS係藉分碼(code division)多工而傳送者。
在此,正交序列係使用循環移位序列(CS序列)。詳細地說,對ZC(Zadoff Chu)序列所產生之基本序列,施以對應於由基地台通知之循環移位量0~7(即,以3位元(bit)所通知)之內任一者之循環移位,產生終端機本身使用之傳送序列。具體來說,終端機係對基本序列施以循環移位有由基地台所通知之循環移位量×符號長度/16(ms)。第1圖係顯示基本序列循環移位1/4符號的模樣。此外,在LTE及LTE-A之上行線路上,SRS係每隔一子載波配置。又,在LTE及LTE-A之上行線路上,在一個符號內反覆同一波形2次。為此,藉(8~15)×符號長度/16(ms)之循環移位所得到之波形與藉(0~7)×符號長度/16(ms)之循環移位所得到之波形成為相同。
惟,在由一個終端機之多數天線傳送SRS時(即,MIMO傳送時),由基地台向終端機通知全部天線中之循環移位量,因此發信量變得超多。對於解決如此問題之循環移位量之通知方法有諸如非專利文獻2所揭示之方法。在該方法中,基地台與終端機係共有針對來自對應於第1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之與第2個天線埠、第3個天線埠、及第4個天線埠相對應之各循環移位量之偏移值之偏移型樣(以下只稱為「偏移型樣」)。在此之偏移型樣為固定。在該共有狀態下,基地台對於終端機,以3位元通知第1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CS0)。藉此,終端機能由所通知之第1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CS0),求取第2個天線埠、第3個天線埠及第4個天線埠之各循環移位量。即,藉CSi=CS0+k mod8,可求出第i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
在此,i為天線埠識別號碼(0~3),k為相對於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之識別號碼i之天線埠之偏移值。
第2圖係顯示對應表之一例,該對應表為有關於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8個循環移位量候選分別對應有4個天線埠識別號碼與對應於各天線埠識別號碼之循環移位量。
看第2圖可知,在4天線埠時(即,在4天線MIMO傳送時),偏移型樣成為“0,4,2,6”(for i=0,1,2,3)。又,在2天線埠時(即,在2天線MIMO傳送時),偏移型樣成為“0,4”(for i=0,1)。在此,在第2圖中,天線埠(port)10意指使用一個天線埠時之第1個天線埠。又,天線埠(port)20、21意指使用2個天線埠時之第1個、第2個天線埠。又,天線埠(port)40、41、42、43意指使用4個天線埠時之第1個、第2個、第3個、第4個天線埠。藉使用如此之偏移型樣,在天線埠之間CS間隔成為最大,在由2個天線埠傳送SRS時,或,在由4個天線埠傳送SRS時,SRS之分離精度成為最高。又,藉使4天線埠時之偏移型樣之最初之2個要素與2天線埠時之偏移型樣一致,能在4天線埠時與2天線埠時使用共通的對應表。此外,在1天線埠時、2天線埠時、4天線埠時,亦可使用共通的對應表。
先行技術文獻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 TS36.211 v8.9.0“3GPP TSG RAN;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
[非專利文獻2] R1-106007(Mediatek Inc) Details on Aperiodic SRS
惟,如上述,一固定使用偏移型樣“0,4,2,6”時,在2天線埠的時候,具有4CS間隔之2個CS無空間時,就不能對2個天線埠分配CS,又,在4天線埠的時候,在每隔2CS配置之4個CS無空間時,就不能對4個天線埠分配CS。即,有對於SRS之資源分配之順應性很小之問題。具體來說,在使用4天線埠時,循環移位量「0,2,4,6」全部或「1,3,5,7」全部必須為未使用者。例如,在處於循環移位量「0」既已使用之狀態下,在4天線埠更使用循環移位量「0,2,4,6」時,變成由2個終端機同時傳送循環移位量「0」,基地台不能將其等分離。
本發明之目的係於提供一種傳送裝置、接收裝置、傳送方法、及接收裝置,以不使循環移位量通知用之發信量增加,且提昇SRS資源分配之順應性。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傳送裝置係傳送由L(L為2以上之自然數)個天線埠之至少一部分分別傳送藉循環移位序列拌碼之參考訊號者,包含有:接收機構,係接收顯示供給至循環移位序列之基準移位量之設定資訊,該循環移位序列係用於由前述L個天線埠內之基準天線埠所傳送之參考訊號之拌碼者;界定機構,係根據前述設定資訊與對應關係,界定供給至循環移位序列之移位量;前述對應關係為具有前述基準移位量0至N-1(N為8以上之偶數)之基準移位量候選群分別對於各天線埠對應有循環移位量候選者,前述循環移位序列係用於由各天線埠所傳送之參考訊號之拌碼者;及形成機構,係根據前述所界定之移位量形成循環移位序列者;前述對應關係為相對於基準移位量X(X為0以上且N/2-1以下之自然數)之基準移位量候選且與各天線埠相對應之循環移位量候選之偏移值所構成之偏移型樣、與由相對於基準移位量X+N/2之基準移位量候選且與各天線埠相對應之循環移位量候選之偏移值所構成之偏移型樣不同。
本發明一態樣之傳送裝置包含有:訊號形成部,係將使用與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所產生之參照訊號,映射至根據第一對應關係或第二對應關係所決定且對應於多數天線埠之各頻率資源者;及傳送部,係傳送映射至與前述多數天線埠各所對應之前述頻率資源之前述參照訊號者;前述第一對應關係與前述第二對應關係不同,前述第一對應關係為在與前述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是X時之多數天線埠每一者與頻率資源之對應關係,前述第二對應關係為在與前述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是X+N/2(惟,X為0以上且N/2-1以下之整數,N顯示前述循環移位量之候選數)時之多數天線埠每一者與頻率資源之對應關係。
本發明一態樣之接收裝置係由L(L為2以上之自然數)個天線埠之至少一部分分別接收藉循環移位序列拌碼之參考訊號者,包含有:產生機構,係產生顯示供給至循環移位序列之基準移位量之設定資訊,該循環移位序列係用於由前述L個天線埠內之基準天線埠所傳送之參考訊號之拌碼者;傳送機構,係將前述設定資訊傳送至前述參考訊號之傳送裝置者;及接收機構,係根據前述設定資訊與對應關係,界定供給至循環移位序列之移位量,且使用前述所界定之移位量,接收前述參考訊號,前述對應關係為具有前述基準移位量0至N-1(N為8以上之偶數)之基準移位量候選群分別對於各天線埠對應有循環移位量候選者,前述循環移位序列係用於由各天線埠所傳送之參考訊號之拌碼者;前述對應關係為由相對於基準移位量X(X為0以上且N/2-1以下之自然數)之基準移位量候選且與各天線埠相對應之循環移位量候選之偏移值所構成之偏移型樣、與由相對於基準移位量X+N/2之基準移位量候選且與各天線埠相對應之循環移位量候選之偏移值所構成之偏移型樣不同。
本發明一態樣之接收裝置包含有:接收部,係接收使用一資訊而所產生之參照訊號,前述資訊係根據第一對應關係或第二對應關係所決定且映射至各對應於多數天線埠之頻率資源且與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及線路品質檢測部,係使用前述參照訊號,檢測線路品質者;前述第一對應關係與前述第二對應關係不同,前述第一對應關係為於與前述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是X時之多數天線埠每一者與頻率資源之對應關係,前述第二對應關係為於與前述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是X+N/2(惟,X為0以上且N/2-1以下之整數、N表示前述循環移位量之候選數)時之多數天線埠每一者與頻率資源之對應關係。
本發明一態樣之傳送方法係由L(L為2以上之自然數)個天線埠至少一部分分別傳送藉循環移位序列拌碼之參考訊號者,包含有以下步驟,即:接收顯示基準移位量之設定資訊,該基準移位量係供給至用於參考訊號之拌碼之循環移位序列者,前述參考訊號係由天線埠內之基準天線埠所傳送者;根據前述設定資訊與對應關係,界定供給至循環移位序列之移位量,根據前述所界定之移位量形成循環移位序列,前述對應關係為具有前述基準移位量0至N-1(N為8以上之偶數)之基準移位量候選群分別對於各天線埠對應有循環移位量候選者,前述循環移位序列係用於由各天線埠所傳送之參考訊號之拌碼者,前述對應關係為由相對於基準移位量X(X為0以上且N/2-1以下之自然數)之基準移位量候選且對應於各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之偏移值所構成之偏移型樣、與由相對於基準移位量X+N/2之基準移位量候選且對應於各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之偏移值所構成之偏移型樣不同。
本發明一態樣之傳送方法係包含有以下步驟,即:將使用與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所產生之參照訊號,映射至根據第一對應關係或第二對應關係所決定且對應於多數天線埠每一者之頻率資源;及傳送映射至與前述多數天線埠每一者對應之前述頻率資源之前述參照訊號;前述第一對應關係與前述第二對應關係不同,前述第一對應關係為在與前述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是X時之多數天線埠每一者與頻率資源之對應關係,前述第二對應關係為在與前述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是X+N/2(惟,X為0以上且N/2-1以下之整數,N表示前述循環移位量之候選數)時之多數天線埠每一者與頻率資源之對應關係。
本發明一態樣之接收方法係由L(L為2以上之自然數)個天線埠至少一部分分別接收藉循環移位序列所拌碼之參考訊號者,包含有以下步驟,即:將顯示供給至循環移位序列之基準移位量之設定資訊傳送至前述參考訊號之傳送裝置,前述循環移位序列係用於由前述L個天線埠內之基準天線埠所傳送之參考訊號之拌碼者;根據前述設定資訊與對應關係,界定提供至用於由各天線埠所傳送之參考訊號之拌碼之循環移位序列之移位量,前述對應關係為於具有前述基準移位量0至N-1(N為8以上之偶數)之基準移位量候選群每一者對於各天線埠對應有循環移位量候選之對應關係;及使用前述所界定之移位量,接收前述參考訊號;前述對應關係為由相對於基準移位量X(X為0以上且N/2-1以下之自然數)之基準移位量候選且對應於各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之偏移值所構成之偏移型樣、與由相對於基準移位量X+N/2之基準移位量候選且與各天線埠相對應之循環移位量候選之偏移值所構成之偏移型樣不同。
本發明一態樣之接收方法係包含有以下步驟,即:接收參照訊號,該參照訊號係映射至根據第一對應關係或第二對應關係所決定且對應於多數天線埠每一者之頻率資源,且使用與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所產生者;及使用前述參照訊號,檢測線路品質;前述第一對應關係與前述第二對應關係不同,前述第一對應關係為於與前述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是X時之多數天線埠每一者與頻率資源之對應關係,前述第二對應關係為於與前述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是X+N/2(惟,X為0以上且N/2-1以下之整數,N表示前述循環移位量之候選數)時之多數天線埠每一者與頻率資源之對應關係。
依本發明,能提供不增加循環移位量通知用之發信量,且將SRS資源分配之順應性提昇之傳送裝置、接收裝置、傳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係顯示基本序列循環移位1/4符號之模樣之圖。
第2圖係顯示對應表之一例,附與有關於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8個循環移位量候選分別對應有4個天線埠識別號碼與對應於各天線埠識別號碼之循環移位量之對應關係。
第3圖係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基地台之主要構成圖。
第4圖係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終端機之主要構成圖。
第5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基地台之構成之方塊圖。
第6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終端機之構成之方塊圖。
第7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之圖。
第8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2之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之圖。
第9圖係提供序列間干擾之說明之圖。
第10圖係提供使用第8圖之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所得到之說明之圖。
第11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2之另一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之圖。
第12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3之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之圖。
第13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3之另一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之圖。
第14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4之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之圖。
第15圖係提供令2天線埠傳送所適用之偏移型樣為“0,4”時之說明之圖。
第16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5之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之圖。
第17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6之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之圖。
第18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7之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之圖。
第19圖係提供第2圖所示之習知之對應表之問題的說明之圖。
第20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8之編碼頻率資源設定規則表之圖。
第21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8之另一編碼頻率資源設定規則表。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參考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此外,在實施形態中,對同一構成要素附上同一符號,因其說明重複,所以予以省略其說明。
[實施形態1]
[通訊系統之概要]
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通訊系統具有基地台100及終端機200。基地台100為LTE-A基地局,終端機200為LTE-A終端機。又,終端機200係由L(L為2以上之自然數)個天線埠之至少一部分分別傳送藉由向基本序列施與循環移位而所得到之循環移位序列所拌碼之參考訊號。另外,基地台100係由L(L為2以上之自然數)個天線埠之至少一部分分別接收參考訊號,該參考訊號係藉由向基本序列施予循環移位而所得到之循環移位序列所拌碼者。
第3圖係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基地台100之主要構成圖。在基地台100中,設定部101係產生與基準移位量有關之設定資訊,該基準移位量係供給至循環移位序列,該循環移位序列係用於由L(L為2以上之自然數)個天線埠內之基準天線埠所傳送之參考訊號之拌碼者。接著,所產生之設定資訊係經由傳送處理部104而傳送至終端機200。又,接收處理部108係針對基準移位量所取得之具有由移位量0至N-1(N為8以上之偶數)之基準移位量候選群,分別對於各天線埠,根據循環移位量候選所對應之對應關係與設定資訊,界定提供至循環移位序列之實移位量,且使用所界定之實移位量,接收前述參考訊號,該循環移位序列係用於由各天線埠所傳送之參考訊號之拌碼者。在上述對應關係中,由相對於移位量X(X為0以上且N/2-1以下之自然數)之基準移位量候選且與各天線埠相對應之循環移位量候選之偏移值所構成之偏移型樣、與由相對於X+N/2之基準移位量候選且與各天線埠相對應之循環移位量候選之偏移值所構成之偏移型樣不同。
第4圖係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終端機200之主要構成圖。在終端機200中,接收處理部203係接收與基準移位量有關之設定資訊,該基準移位量係提供至用於由L個天線埠內之基準天線埠所傳送之參考訊號之拌碼之循環移位序列。接著,傳送控制部206係根據針對基準移位量可取得之具有移位量0至N-1(N為8以上之偶數)之基準移位量候選群,分別對於各天線埠對應有循環移位量候選之對應關係與前述設定資訊,界定提供至循環移位序列之實移位量,該循環移位序列係用於由各天線埠所傳送之參考訊號之拌碼者。上述對應關係為由相對於移位量X(X為0以上且N/2-1以下之自然數)之基準移位量候選且與各天線埠相對應之循環移位量候選之偏移值所構成之偏移型樣、與由相對於X+N/2之基準移位量候選且與各天線埠相對應之循環移位量候選之偏移值所構成之偏移型樣不同。接著,傳送訊號形成部207係映射參考訊號,參考訊號係乘上根據所界定之實移位量所形成之循環移位序列者。
[基地台100之構成]
第5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基地台100之構成之方塊圖。在第5圖中,基地台100包含有設定部101、編碼調變部102,103、傳送處理部104、傳送部105、天線106、接收部107、接收處理部108、資料接收部109、及接收品質檢測部110。
設定部101係產生用以設定設定對象終端機200之「候選資源」之「候選資源設定資訊」。該候選資源是可使設定對象終端機200映射SRS之資源。又,候選資源設定資訊係可分成「時間頻率資源設定資訊」與「編碼資源設定資訊」。時間頻率資源設定資訊含有設定對象終端機200開始進行候選資源之設定之前頭子框及前述頻帶、以及設定對象終端機200可使用之波段頻寬。又,編碼資源設定資訊含有「與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等。在此,「與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係指與對SRS所使用之循環移位序列之移位量有關之資訊,前述SRS係由成為基準之基準天線埠所傳送者。在此,特別將針對天線埠識別資訊為零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當作為「與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使用。
又,設定部101係於對設定對象終端機200指示傳送之SRS特別是DA-SRS時,產生指示DA-SRS之傳送開始之觸發資訊。此外,為P-SRS時,與P-SRS之傳送開始之觸發有關之資訊係包含在諸如時間頻率資源設定資訊。
如上藉設定部101所產生之候選資源設定資訊係作為設定資訊而經由編碼調變部102、傳送處理部104及傳送部105,傳送至設定對象終端機200。又,觸發資訊亦同樣,經由編碼調變部102、傳送處理部104及傳送部105而傳送至設定對象終端機200。又,設定資訊及觸發資訊亦輸出至接收處理部108。
進而,設定部101係產生分配控制資訊,該分配控制資訊含有資源(RB)分配資訊及相對於一個或多個傳輸塊(TB)之MCS資訊。分配控制資訊係由與分配上行線路資料之上行線路資源(例如實體上鏈分享通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有關之分配控制資訊及與分配下行線路資料之下行線路資源(例如實體下鏈分享通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有關之分配控制資訊所構成者。接著,與上行線路資源有關之分配控制資訊係輸出至編碼調變部102及接收處理部108,與下行線路資源有關之分配控制資源係輸出至編碼調變部102及傳送處理部104。
在此,設定資訊係作為上層資訊(即,藉RRC發信),由基地台100向終端機200通知者。另一方面,分配控制資訊及觸發資訊係藉實體下鏈控制通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由基地台100而通知終端機200。即,設定資訊之通知間隔較長(即,以較長之間隔通知),對此,分配控制資訊及觸發資訊之通知間隔較短(即,以較短的間隔通知)。
編碼調變部102係將由設定部101所收到之設定資訊、觸發資訊及分配控制資訊編碼及調變,且將所得到之調變訊號輸出至傳送處理部104。
編碼調變部103係將所輸入之資料訊號編碼及調變,且將所得到之調變訊號輸出至傳送處理部104。
傳送處理部104係將由編碼調變部102及編碼調變部103所收到之調變訊號,映射至由設定部101所接收之下行線路資源分配資訊所示之資源,而產生傳送訊號。在此,當傳送訊號為OFDM訊號時,將調變訊號映射至由設定部101所接收之下行線路資源分配資源所示之資源,施行逆快速傅立葉變換(IFFT)處理,轉換成時間波形,附加CP(Cyclic Prefix),而形成OFDM訊號。
傳送部105係對於由傳送處理部104所收到之傳送訊號施行無線處理(升頻轉換、數位類比(D/A)變換等),且經由天線106傳送者。
接收部107係對經由天線106所接收之無線訊號,施行無線處理(降頻轉換、類比數位(A/D)變換等),且將所得到之接收訊號輸出至接收處理部108。
接收處理部108係根據由設定部101所收到之上行線路資源分配資訊,界定映射有上行資料訊號及ACK/NACK資訊之資源,由接收訊號,擷出映射至所界定之資源之訊號成分。
又,接收處理部108係根據由設定部101所取得之設定資訊及觸發資訊,界定SRS所映射之資源。
具體來說,接收處理部108係根據「時間頻率資源設定資訊」及觸發資訊,界定SRS所映射之時間頻率資源。進而,接收處理部108係根據「編碼資源設定資訊」與「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界定SRS所映射之編碼資源(即,SRS傳送所使用之循環移位序列之循環移位量)。
接著,接收處理部108係產生所界定之多數循環移位量各所對應之多數多數循環移位序列(即,循環移位序列組(set))。然後,接收處理部108係由接收訊號擷取映射於所界定之時間頻率資源之訊號成分,並使用所產生之循環移位序列組,將編碼多工之多數SRS分離。
在此,接收訊號為業經空間多工(即,藉多數碼字(CW)傳送)之訊號時,接收處理部108係依每CW分離接收訊號。又,接收訊號為OFDM訊號時,接收處理部108係對所擷出之訊號成分施行IDFT(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處理,變換成時間領域訊號。
按此藉接收處理部108所擷出之上行資料訊號及ACK/NACK資訊係輸出至資料接收部109,且SRS係輸出至接收品質檢測部110。
資料接收部109係將由接收處理部108所取得之訊號解碼。藉此,能得到上行線路資料及ACK/NACK資訊。
接收品質檢測部110係根據由接收處理部108所取得之SRS,檢測各頻率資源單元之接收品質,且將接收品質資訊輸出。
此外,設定資訊(候選資源設定資訊及傳送方法設定資訊)係於基地台100之細胞中流量(traffic)狀況沒有變化時或在欲檢測平均的接收品質時,由發信之觀點來看,是以通知間隔較長之上層資訊通知為佳。又,藉使其等各種偏移量之一部分或全部作為通報資訊予以通知,更能減輕通知量。惟,有必要因應流量狀況而進一步動態地變更設定資訊時,以通知間隔短之PDCCH通知其等偏移量之一部分或全部者為佳。
[終端機200之構成]
第6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終端機200之構成之方塊圖。在此,終端機200為LTE-A終端機。
在第6圖中,終端機200包含有天線201、接收部202、接收處理部203、參考訊號產生部204、資料訊號產生部205、傳送控制部206、傳送訊號形成部207及傳送部208。
接收部202係對於經由天線201所接收之無線訊號施行無線處理(降頻轉換、類比數位(A/D)變換等),且將所得到之接收訊號輸出至接收處理部203。
接收處理部203係擷出接收訊號所含之設定資訊、分配控制資訊、觸發資訊及資料訊號。接收處理部203係將設定資訊、分配控制資訊及觸發資訊傳送至傳送控制部206。又,接收處理部203係對所擷出之資料訊號進行錯誤檢查處理,且將因應錯誤檢查結果之ACK/NACK資訊輸出至資料訊號產生部205。
參考訊號產生部204一由傳送控制部206收到產生指示訊號,就產生參考訊號,且輸出至傳送訊號形成部207。
資料訊號產生部205係將ACK/NACK資訊及傳送資料當作為輸入,根據由傳送控制部206所收取之MCS資訊,對ACK/NACK資訊及傳送資料編碼及調變,產生資料訊號。在Non-MIMO傳送時,以一個碼字(CW)產生資料訊號,在MIMO傳送時,以2個(或多數)碼字產生資料訊號。此外,接收訊號為OFDM訊號時,資料訊號產生部205亦進行CP除去處理、FFT處理。
傳送控制部206係設定自家終端機映射SRS之候選資源。具體來說,傳送控制部206係根據由接收處理部203所收取之設定資訊(時間頻率資源設定資訊),界定候選時間頻率資源。又,傳送控制部206係根據由接收處理部203所收取之設定資訊(編碼資源設定資訊)與「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界定候選編碼資源(即,SRS傳送用之循環移位序列之循環移位量)。接著,傳送控制部206係由接收處理部203一收取觸發資訊,將與SRS傳送用之循環移位序列之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輸出至傳送訊號形成部207。針對該終端機200中所設定之候選編碼資源容後詳述。
又,傳送控制部206一由接收處理部203收取觸發資訊,在候選時間頻率資源之中決定實際映射SRS之「RS映射資源」中,將與所決定之RS映射資源有關之資訊(以下有被「RS映射資源資訊」者)輸出至傳送訊號形成部207,並將參考訊號之產生指示訊號輸出至參考訊號產生部204。
又,傳送控制部206係根據由接收處理部203所受到之分配控制資訊,界定映射資料訊號之「資料映射資源」,將與資料映射資源有關之資訊(以稱亦稱為「資料映射資源資訊」)輸出至傳送訊號形成部207,並將分配控制資訊所含之MCS資訊輸出至資料訊號產生部205。
傳送訊號形成部207係將由參考訊號產生部204所收取之SRS映射至RS映射資訊所示之RS映射資源。接著,傳送訊號形成部207係對於基準序列施行由傳送控制部206所收取且對應於與循環移位量有關之循環移位,產生循環移位序列組(set),對映射於RS映射資源之SRS乘上該循環移位序列組。與構成循環移位序列組之多數循環移位序列分別相乘之SRS係由相對應之天線埠予以傳送。藉此,多數SRS被編碼多工。
又,傳送訊號形成部207係將由資料訊號產生部205所收取之資料訊號映射至資料映射資源資訊所示之資料映射資源。按此而形成傳送訊號。此外,在Non-MIMO傳送時,一個碼字之資料訊號分配給一層,在MIMO傳送時,2個(或多數)碼字之資料訊號分配至多層。又,在傳送訊號為OFDM訊號時,傳送訊號形成部207係於對資料訊號進行離散傅立葉轉換(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處理之後,映射於資料映射資源。又,對於所形成之傳送訊號附加CP。
傳送部208係對於傳送訊號形成部207所形成之傳送訊號施行無線處理(升頻轉換、數位類比(D/A)變換等),且經由天線201傳送者。
[基地台100及終端機200之動作]
針對具有以上構成之基地台100及終端機200之動作予以說明。在此,特別是針對相對於設定對象終端機200之候選編碼資源之設定處理、使用來自終端機200之候選編碼資源之SRS之傳送處理、及依基地台100所進行之來自終端機200所傳送之SRS之接收處理予以說明。
又,特別是針對終端機200使用2個天線埠或4個天線埠來傳送SRS之形態進行說明。
<對於設定對象終端機200之候選編碼資源之設定處理>
設定部101係產生候選編碼資源設定資訊,該候選編碼資源設定資訊係用以設定設定對象終端機200之候選編碼資源。具體來說,設定部101係產生與對由設定對象終端機200之基準天線埠所傳送之SRS所使用之循環移位序列之移位量有關之資訊。在此,針對天線埠識別資訊為零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特別是作為與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使用。
如此所產生之候選編碼資源設定資訊係傳送到終端機200。
<使用來自終端機200之候選編碼資源之SRS之傳送處理>
傳送控制部206係設定自家終端機映射SRS之候選編碼資源。具體來說,傳送控制部206係根據由接收處理部203所收取之編碼資源設定資訊及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界定候選編碼資源(即,SRS傳送所使用之循環移位序列之循環移位量)。
第7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之圖。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中,針對基準天線埠之多數循環移位量候選各對應有四個天線埠識別號碼、及與各天線埠識別號碼對應之循環移位量。循環移位量候選之數量為0~7之8個。如上述,基準天線埠為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在第7圖中,在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0~3適用基本偏移型樣“0,4,2,6”,另一方面,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4~7適用有與基本偏移型樣不同之偏移型樣。即,將此通化來看,則為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X與循環移位量候選X+4係適用相異之偏移型樣。尤其是在循環移位量候選X適用基本偏移型樣。在此,X為0以上且3以下之整數。
進而,將此通化來看,令基準天線埠之多數循環移位量候選之數量為N(N為8以上且為2之乘冪)個,在循環移位量候選X與循環移位量候選X+N/2適用著相異之偏移型樣。在此,X為0以上且(N/2-1)以下之整數。又,X亦可為(X-N/2)modN。
藉使用含有如此多數偏移型樣之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即可提昇SRS資源分配之順應性。又,藉於基地局100與終端機200事先共有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時,基地台100只要將與基準天線埠對應之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傳送至終端機200時即可,因此可防止發信量增加。
又,具體來說,在2天線埠傳送上,可使用由兩個循環移位量所構成之移位量對『0,4』、『1,5』、『2,6』及『3,7』任一者,在4天線埠傳送上,可使用由四個循環移位量所構成之移位量群『0,2,4,6』及『1,3,5,7』任一者。為此,可確保與使用第2圖所示之對應表時同等之SRS資源分配之順應性。例如,在終端機1使用『0,4』、終端機2使用『1』時,在第2圖之表中,終端機3除了選擇『3,7』或『2,6』外無其他選擇餘地,但在第7圖之表中,以終端機3來說,有『3,7』、『2,6』及『5,6』之選擇項存在。
其次,傳送訊號形成部207係對基準序列進行由傳送控制部206所收取且對應於與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之循環移位,產生循環移位序列組,對映射於RS映射資源之SRS乘上該循環移位序列組。與構成循環移位序列組之多數循環移位序列分別相乘之SRS係由對應之天線埠傳送。藉此,多數SRS被編碼多工。
<基地台100所進行之來自終端機200所傳送之SRS之接收處理>
接收處理部108係根據「編碼資源設定資訊」與「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界定映射有SRS之編碼資源(即,SRS傳送所使用之循環移位序列之循環移位量)。在此所使用之「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係與終端機200中所使用者相同。
其次,接收處理部108係產生與所界定之多數循環移位量分別對應之多數循環移位序列(即,循環移位序列組)。接著,接收處理部108係由接收訊號擷取映射至所界定之時間頻率資源之訊號成分,並使用所產生之循環移位序列組,將業經編碼多工之多數SRS分離。
如上,依本實施形態,在終端機200中,接收處理部203係接收與基準移位量有關之設定資訊,該基準移位量係供給至循環移位序列,該循環移位序列係用於由L個天線埠內之基準天線埠所傳送之參考訊號之拌碼者。其次,傳送控制部206係針對基準移位量所取得之具有移位量0至N-1(N為8以上之偶數)之基準移位量候選群,分別根據對於各天線埠而對應有循環移位量候選之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與設定資訊,界定供給至循環移位序列之實移位量,該循環移位序列係用於由各天線埠所傳送之參考訊號之拌碼者。上述之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係使由相對於移位量X(X為0以上且N/2-1以下之自然數)之基準移位量候選且對應於各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之偏移值所構成之偏移型樣、與由相對於X+N/2之基準移位量候選且對應於各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之偏移值所構成之偏移型樣不同。其次,傳送訊號形成部207係根據所界定之實移位量,形成循環移位序列。
在基地台100中,設定部101係產生與基準移位量有關之設定資訊,該基準移位量係供給至循環移位序列,該循環移位序列係用於由L(L為2以上之自然數)個天線埠內之基準天線埠所傳送之參考訊號之拌碼者。接著,所產生之設定資訊係經由傳送處理部104而傳送至終端機200。又,接收處理部108係針對基準移位量所取得且具有移位量0至N-1(N為8以上之偶數)之基準移位量候選群,分別根據對於各天線埠對應有循環移位量候選之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及設定資訊,界定供給至循環移位序列之實移位量,且接收前述參考訊號,該循環移位序列係用於由各天線埠所傳送之參考訊號之拌碼者。在上述之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中,由對於移位量X(X為0以上且N/2-1以下之自然數)之基準移位量候選且對應於各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之偏移值所構成之偏移型樣、與由對於X+N/2之基準移位量候選且與各天線埠相對應之循環移位量候選之偏移值所構成之偏移型樣不同。
[實施形態2]
實施形態2係有關於「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之變形。
第8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2之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之圖。
在第8圖中,在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0~3適用有基本偏移型樣“0,4,2,6”,另外在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4~7適用有與基本偏移型樣不同之偏移型樣。即,將此通化來看,在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X與循環移位量候選X+4適用相異之偏移型樣。特別是在循環移位量候選X適用有基本偏移型樣,另外循環移位量候選X+4適用有偏移型樣“0,1,2,3”或“0,-1,-2,-3”。在此,X為0以上且3以下之整數。
即,藉使用偏移型樣“0,1,2,3”或“0,-1,-2,-3”,可將構成循環移位量組之4個循環移位量成為連續的值。
進而,在第8圖中,適用基本偏移型樣以外之偏移型樣,針對循環移位量候選X+4,在X+4為偶數時,適用“0,1,2,3”及“0,-1,-2,-3”中之一者,在奇數時,適用另一者。
惟,在多數終端機200傳送SRS時,因終端機間所產生之傳送時序差,而使序列間干擾之發生處變多。例如在終端機200-1使用移位量群『0,4,2,6』、終端機200-2使用移位量群『1,5,3,7』時,終端機200-2之傳送時序一偏,對於終端機200-1之全部的循環移位量『0,4,2,6』之循環移位序列造成序列間干擾(參考第9圖)。
對此,如上述,針對循環移位量候選X+4,在X+4為偶數時,適用“0,1,2,3”及“0,-1,-2,-3”中之一者,在奇數時,適用另一者,就算在傳送時序偏移時,亦能減少發生序列間干擾之處。例如,在終端機200-1使用移位量群『4,5,6,7』、終端機200-2使用移位量群『0,1,2,3』時,就算終端機200-2之傳送時序偏移,只在終端機200-2之一處之循環移位量『4』發生序列間干擾(參考第10圖)。
另外,如果移位量群之構成要素處於連續狀態,各構成要素要對應於哪一天線埠,就沒有特別的限制。例如,如第11圖所示,在識別號碼1之天線埠及識別號碼2之天線埠所使用之循環移位量不連續,只要移位量群之構成要素連續即可。藉此,就可作成SRS所使用之循環移位量之偏移少之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
[實施形態3]
實施形態3係有關於「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之變形。
第12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3之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之圖。
在實施形態3中,與其他實施形態同樣,在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X與循環移位量候選X+4適用相異之偏移型樣。進而,在實施形態3中,在循環移位量候選2M(M=0,1,‧‧‧)與循環移位量候選2M+1適用相異之偏移型樣。循環移位量候選2M及循環移位量候選2M+1中之一者適用基本偏移型樣,此外,另一者適用偏移型樣“0,1,2,3”或“0,-1,-2,-3”(參考第12圖)。
在此,在第11圖所示之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中,著眼於適用基本偏移型樣以外之偏移型樣之循環移位量群時可知,在對應於2天線傳送所利用之識別號碼0,1之循環移位量對係限定於『4,3』『5,6』『6,5』『7,0』,循環移位量1、2不存在。即,不能分配循環移位量1、2。
對此,如第12圖所示,在循環移位量候選2M及循環移位量候選2M+1中之一者適用基本偏移型樣,此外另一者適用偏移型樣“0,1,2,3”或“0,-1,-2,-3”,因此可減輕識別號碼1之天線埠所適用之循環移位量之偏移。具體來說,在第12圖中,著眼於適用基本偏移型樣以外之偏移型樣之循環移位量群,在與2天線傳送所利用之識別號碼0,1相對應之循環移位量對成為『4,5』、『1,0』、『6,7』、『3,2』,循環移位量之偏移呈分散狀態。
此外,在第12圖中,顯示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之一例,該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係以第11圖所示之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為基礎,在循環移位量候選2M(M=0,1,‧‧‧)與循環移位量候選2M+1適用相異之偏移型樣而所得到者。即,亦可在本說明書所示之第11圖以外之另一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中,於循環移位量候選2M(M=0,1,‧‧‧)與循環移位量候選2M+1適用相異之偏移型樣。
又,在於循環移位量候選2M(M=0,1,‧‧‧)與循環移位量候選2M+1適用著相異之偏移型樣之狀態下,有對應於基本偏移型樣以外之偏移型樣且與基準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連續之2個迴圈偏移量候選存在時,亦可在其中一者(例如其值較小者對應偏移型樣“0,1,2,3”,此外,另一者(例如其值較大者)對應偏移型樣“0,-1,-2,-3”。在第13圖中,對於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3,對應有偏移型樣“0,1,2,3”,此外,對於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4,對應有偏移型樣“0,-1,-2,-3”。
藉此,就算在2天線埠傳送及4天線埠傳送之任一情況,亦可分散循環移位量,防止偏移。結果可提高SRS資源分配之順應性。
[實施形態4]
實施形態4係有關於「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之變形。
第14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4之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之圖。
在第14圖中,在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0~3適用基本偏移型樣“0,4,2,6”,此外,在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4~7適用與基本偏移型樣不同之偏移型樣。即,將此通化來看,在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X與循環移位量候選X+4適用相異之偏移型樣。尤其是在循環移位量候選X適用基本偏移型樣,此外,在循環移位量候選X+4適用偏移型樣“0,4,1,5”或偏移型樣“0,4,3,7”。即,對於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4~7而所適用之偏移型樣群中,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與識別號碼1之天線埠所適用之循環移位量之差值、及識別號碼2之天線埠與識別號碼3之天線埠所適用之循環移位量之差值為4之項目,可使全部的偏移型樣共通。對此,在對於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4~7而所適用之偏移型樣群中,在識別號碼1之天線埠與識別號碼2之天線埠所適用之循環移位量之差值有多數的值存在。
在此,對於終端機200,2天線埠傳送之形態比4天線埠傳送之形態適用的可能性要高。如第15圖所示,令2天線埠傳送所適用之偏移型樣為“0,4”時終端機200-1~4(在第15圖中表示為UE#1~4)各使用循環移位量對『0,4』,『2,6』,『1,5』,『3,7』。
在該狀態下,假設2個終端機200結束SRS傳送的狀況。例如在UE#1與UE#2結束SRS傳送時,循環移位量組『0,4,2,6』就空白。又,在UE#1與UE#3結束SRS傳送時,循環移位量組『0,4,1,5』就成為空白。又,在UE#1與UE#4結束SRS傳送時,循環移位量組『0,4,3,7』成為空白。又,在UE#2與UE#4結束SRS傳送時,循環移位量組『2,6,3,7』成為空白。又,在UE#3與UE#4結束SRS傳送時,循環移位量組『1,5,3,7』就成為空白。假設在其等空白CS機動地分配4天線埠之SRS,可使偏移量組『0,4,2,6』、『0,4,1,5』、『0,4,3,7』有效。
因此,在循環移位量候選X適用基本偏移型樣,此外,在循環移位量候選X+4適用偏移型樣“0,4,1,5”或偏移型樣“0,4,3,7”。藉此,4CS間隔之空白CS只存在2個時,能輕易地進行4天線埠傳送中之SRS資源分配。例如,在空白CS為『0,4,1,5』時,亦可分配4天線埠傳送之SRS資源。
[實施形態5]
實施形態5係有關於「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之變形。
第16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5之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之圖。
在第16圖中,在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0~3適用基本偏移型樣“0,4,2,6”,此外,在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4~7適用與基本偏移型樣不同之偏移型樣。即,將此通化來看,在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X與循環移位量候選X+4適用相異之偏移型樣。尤其是在循環移位量候選X適用基本偏移型樣,此外,在循環移位量候選X+4適用偏移型樣“0,3,A,B”或“0,5,A,B”。在此,A與B是不同的值。進而,a及b係於偏移型樣“0,3,A,B”時,為0~7中之0,3以外的自然數,在偏移型樣“0,5,A,B”時,為0~7中之0,5以外之自然數。
在此,在實施形態4中,在2天線埠傳送時,於接收側中,為了可將SRS高精度分離者,在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與識別號碼1之天線埠之間設計成所適用之循環移位量之差值為4。惟,在2天線埠傳送時,在重視SRS資源分配之順應性時,於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與識別號碼1之天線埠之間要準備多數適用之循環移位量之差值者為佳。在此,如本實施形態,例如,在2天線埠傳送時,於接收側,為了可將SRS高精度地分離,要在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與識別號碼1之天線埠之間,令適用之循環移位量之差值作為4之後分離性能高之3或5。藉此,可抑制分離精度降低,亦可改善SRS資源分配之順應性。
[實施形態6]
實施形態6係有關於「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之變形。
第17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6之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之圖。
在第17圖中,在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0~3適用基本偏移型樣“0,4,2,6”,此外,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4~7係適用與基本偏移型樣不同之偏移型樣。即,將此通化來看,對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X與循環移位量候選X+4適用相異之偏移型樣。特別是在循環移位量候選X適用基本偏移型樣,此外,在循環移位量候選X+4適用偏移型樣“0,2,A,B”或“0,6,A,B”。在此,進而,A及B係於偏移型樣“0,2,A,B”時,為0~7內之0,2以外之自然數,在偏移型樣“0,6,A,B”時,為0~7內之0,6以外之自然數。
在此,在實施形態5中,為了維持SRS之高分離性能,並改善SRS資源分配之順應性,所以在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所適用之循環移位量與識別號碼1之天線埠所適用之循環移位量之差值追加了3或5。惟,在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所適用之循環移位量與識別號碼1之天線埠所適用之循環移位量之差值為3或5時,會有一與循環移位量組『0,4,2,6』組合時,SRS資源分配就變得複雜之情況(case)。例如,分配有循環移位量組『0,4,2,6』之終端機200結束在4天線埠之SRS傳送時,循環移位量組『0,4,2,6』之資源成為空白,但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所適用之循環移位量與識別號碼1之天線埠所適用之循環移位量之差值為3或5,依循環移位量組的選擇,亦有不能分配SRS資源之情況產生。在此,如本實施形態,在重視SRS資源分配之順應性時,宜使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所適用之循環移位量與識別號碼1之天線埠所適用之循環移位量之差值追加2或6者。
此外,在循環移位量候選X適用基本偏移型樣,對循環移位量候選X+4適用偏移型樣“0,2,4,6”,在發生機率高之2傳送天線埠傳送上,能確保SRS資源分配之順應性,在發生機率較低之4傳送天線埠傳送上,可於天線埠間將CS間隔形成最大,亦可將SRS之分離精度提高到最高。
[實施形態7]
實施形態7係有關於「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之變形。
第18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7之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之圖。
在第18圖中,在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X與循環移位量候選X+4適用相異之偏移型樣。進而,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為偶數之循環移位量候選群(即,0,2,4,6)適用相異之偏移型樣。接著,在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為偶數之循環移位量候選群之一個循環移位量候選適用基本偏移型樣“0,4,2,6”。在第18圖中,特別是在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0適用基本偏移型樣“0,4,2,6”。其次,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2對應偏移型樣“0,1,2,3”,且在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4對應偏移型樣“0,2,4,6”,且在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6對應有偏移型樣“0,-1,-2,-3”。
在此,在第2圖所示之習知對應表,於假設2天線埠傳送時,依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為X或X+2,使對應於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與對應於識別號碼1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之對(pair)相異者。惟,在設定只有4天線埠傳送時,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為偶數之循環移位量候選群(即,0,2,4,6)係使構成循環移位量組之循環移位量成為相同者(參考第19圖)。
對此,在本實施形態中,在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X與循環移位量候選X+4對應相異之偏移型樣,並且進而對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為偶數之循環移位量候選群(即,0,2,4,6)對應相異之偏移型樣。藉如此構成,不會使循環移位量通知用之發信量增加,提高SRS資源分配之順應性。
[實施形態8]
實施形態8係與實施形態1~7不同,是以提高頻率波段內之SRS資源分配之順應性為目標者。實施形態8之基地台及終端機係與實施形態1之基地局100及端末200之基本構成共通,因此援用第5,6圖進行說明。
在實施形態8之基地台100中,設定部101係產生用以設定設定對象終端機200之「候選資源」之「候選資源設定資訊」。候選資源設定資訊可分成「時間資源設定資訊」及「編碼頻率資源設定資訊」。
接收處理部108係根據由設定部101所收取之設定資訊及觸發資訊,界定SRS所映射之資源。
具體來說,接收處理部108係根據「時間資源設定資訊」及觸發資訊,界定SRS所映射之時間資源。進而,接收處理部108係根據「編碼頻率資源設定資訊」及「編碼頻率資源設定規則表」,界定SRS所映射之編碼頻率資源(即,SRS傳送所使用之循環移位序列之循環移位量及頻率)。
接著,接收處理部108係產生各對應於所界定之多數循環移位量之多數循環移位序列(即,循環移位序列組)。接著,接收處理部108係由接收訊號取出映射至所界定之時間頻率資源之訊號成分,並使用所產生之循環移位序列組,將業已編碼多工之多數SRS分離。
在實施形態8之終端機200中,傳送控制部206係設定自家終端機映射SRS之候選資源。
具體來說,傳送控制部206係根據由接收處理部203所收到之設定資訊(時間資源設定資訊),界定候選時間資源。
又,傳送控制部206係根據由接收處理部203所收到之設定資訊(編碼頻率資源設定資訊)及「編碼頻率資源設定規則表」,界定候選編碼頻率資源(即,SRS傳送所使用之循環移位序列之循環移位量及頻率)。其次,傳送控制部206係由接收處理部203收取觸發資訊,且將使用在SRS傳送且與循環移位序列之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及頻率輸出至傳送訊號形成部207。對於該終端機200中所設定之候選周波数資源容後詳述。
傳送訊號形成部207係將由參考訊號產生部204所收取之SRS映射至RS映射資訊所示之RS映射資源。接著,傳送訊號形成部207係對於基準序列施行有傳送控制部206所收取且對應於與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之循環移位,產生循環移位序列組,對映射至RS映射資源之SRS乘上該循環移位序列組。與構成循環移位序列組之多數循環移位序列每一者相乘之SRS係由對應之天線埠傳送者。藉此,多數SRS被編碼多工者。
針對具有以上構成之實施形態8之基地台100及終端機200之動作予以說明。在此,特別是針對對於設定對象終端機200之候選編碼資源及候選頻率資源之設定處理、依終端機200之使用有候選編碼資源及候選頻率資源之SRS之傳送處理、及依基地台100所進行之由終端機200所傳送之SRS接收處理予以說明。又,特別是針對終端機200使用2個天線埠或4個天線埠傳送SRS之形態予以說明。
<對於設定對象終端機200之候選編碼資源之設定處理>
設定部101係產生設定對象終端機200之候選編碼資源及用以設定候選頻率資源之候選編碼頻率資源設定資訊。具體來說,設定部101係產生與循環移位序列之移位量有關之資訊,該循環移位序列係對由設定對象終端機200之基準天線埠所傳送之SRS而所使用者。在此,尤其是針對天線埠識別資訊為零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係作為與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所使用。
按此所產生之候選編碼頻率資源設定資訊係對著終端機200來傳送。
<依終端機200之使用候選編碼頻率資源傳送SRS之傳送處理>
傳送控制部206係設定自家終端機映射SRS之候選編碼頻資源。具體來說,傳送控制部206係根據由接收處理部203所收取之編碼頻率資源設定資訊與編碼頻率資源設定規則表,界定候選編碼頻率資源(即,SRS傳送所使用之循環移位序列之循環移位量及頻率)。
第20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8之編碼頻率資源設定規則表之圖。在編碼頻率資源設定規則表中,針對基準天線埠之多數循環移位量候選每一者分別對應4個天線埠識別號碼、及與各天線埠識別號碼對應之循環移位量及頻率。循環移位量候選之數量為0~7之8個。在第20圖中,在編碼頻率資源設定規則表中,對於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0~7之全部適用固定的偏移型樣“0,4,2,6”。又,在第20圖中,在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0~3,對於全部的天線埠對應有1個頻率波段(在同圖中為頻率1),此外,在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4~7,對於識別號碼0及識別號碼1之天線埠對應1個頻率波段(在該圖中為頻率1),並對於識別號碼2及識別號碼3之天線埠對應1個頻率波段(在該圖中為頻率2)。即,將此通化來看,在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X與循環移位量候選X+4適用相異之頻率型樣。在此,X為0以上且3以下之整數。
第21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8之編碼頻率資源設定規則表之另一例之圖。在第21圖中,於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0~3,對於全部的天線埠對應1個頻率波段(在該圖中為頻率1),此外,在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4~7,對於識別號碼0及識別號碼2之天線埠對應1個頻率波段(在該圖中為頻率1),並對於識別號碼1及識別號碼3之天線埠對應1個頻率波段(在該圖中,頻率2)。又,上述之頻率1及頻率2亦可各為由連續之子載波群所構成之子載波塊,亦可為由間隔配置之子載波群所構成之子載波群(例如LTE中之梳齒(Comb)形狀者)。具體來說,亦可將頻率1替換成Comb#0、將頻率2替換成Comb#1。即,亦可在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0~3,只使用1個梳齒(Comb),於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4~7,只使用多數梳齒(Comb)。又,固定的偏移型樣“0,4,2,6”亦可為諸如“0,2,4,6”等順序不同者。又,亦可不使用第20圖、第21圖等之表,使用數式等可實施同樣的處理時即可。例如,亦可使用下述數式,而不用圖。
第20圖亦可藉式(1)表現。
[數1]
係表示識別號碼之天線埠之SRS配置(例如頻率1、頻率2或Comb#0、Comb#1)之資訊。
係表示基地台所通知之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SRS配置之資訊。
A是比A小之最大整數
成為0時,頻率1(或Comb#0)是終端機及基地台所適用,成為1時,頻率2(或Comb#1)是終端機及基地台所適用者。
亦可為基地台明示地通知之值(0或1),亦可為暗示地通知或為固定值。
無須限定於0~3、4~7之分類,亦可根據實施形態1至7等變更者。
NP為SRS傳送所使用之天線埠數。
同樣,第21圖亦可藉式(2)表現。
[數2]
又,以天線埠數2使用第21圖、以天線埠數4使用第20圖時,則成為式(3)。
[數3]
在此,在實施形態1至7中,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X與循環移位量候選X+4係對應有相異之偏移型樣。惟,提昇SRS資源分配之順應性之方法係不限於此。即,如上述,藉於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X與循環移位量候選X+4對應有相異之頻率型樣,即可提高SRS資源分配之順應性。
此外,頻率1及頻率2亦可當作為頻率區域中之偏移量。例如,在基地台100通知顯示Comb#0之資訊及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0時,終端機200只以Comb#0傳送SRS,另一方面,在基地台100通知顯示Comb#1之資訊及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0時,終端機200只以Comb#1傳送SRS。
[其他實施形態]
(1)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將基準天線埠之多數循環移位量候選內之一部分與觸發資訊(即,PDCCH中觸發用位元)對應。例如,藉設定資訊,對PDCCH之觸發資訊1對應基準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0,且對PDCCH之觸發資訊2對應基準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4。接著,倘若基地台100對終端機200通知PDCCH之觸發資訊1,終端機200使用對應有基準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0之循環移位量組,傳送SRS,倘若基地台100對終端機200通知PDCCH之觸發資訊2,終端機200係使用對應有基準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候選4之循環移位量組,傳送SRS。
(2)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所提到之表亦可運用在只有2天線埠傳送之形態、只有4天線埠傳送之形態、2天線埠傳送及4天線埠傳送兩者之形態。又,在4天線埠傳送之形態及2天線埠傳送之形態亦可使用不同之表。
(3)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在使用1個天線埠時及使用2個或4個天線埠時,以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一致者為前提進行了說明。惟,不限於此,亦可在使用1天線埠時及使用2或4天線埠時,將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與循環移位量之對應關係不同。
(4)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針對SRS(例如DA-SRS、P-SRS)進行說明了,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只要是以循環移位序列編碼多工者,即可適用之。
(5)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之天線埠(antenna port)係指由1條或多條實體天線所構成之邏輯性天線(天線群)者。即,天線埠未必限於指為1條實體天線,亦有可能指為由多條天線所構成之陣列天線等。例如,不是規定天線埠由幾條實體天線所構成,而是以終端機可傳送基準訊號之最小單位來規定。又,天線埠亦有可能以乘上預編碼向量(Precoding vector)之權重之最小單位來規定者。
(6)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是以通知位元數為3位元,且循環移位量候選為0~7之形態為前提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例如,亦可為通知位元數為4位元,循環移位量候選為0~15。此時,如偏移量組『0,4,2,6』變成『0,8,4,12』等,亦可將偏移量當作為M倍(4位元時,M=2)。又,識別號碼1~3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亦不是限定於圖中之值者。例如,亦可為偏移量組『0,2,4,6』。
(7)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本發明是以硬體構成之形態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在與硬體間之連繫上亦可以軟體實現者。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之說明中所使用之功能方塊典型上亦可作為積體電路之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之形態予以實現。其等構成亦可為分別單一晶片化,亦可為含有局部或全部之單一晶片化。在此,是以LSI予以表現,但依電路積體度的不同,也有被稱為IC(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系統LSI、超級(Super)LSI、超(Ultra)LSI。
又,積體電路化的手法不僅限於LSI者,亦可以專用電路或萬用處理器予以實現。又,亦可利用能在製造LSI後再程式化之現場可程式化邏輯閘陣列(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能將LSI內部之電路胞元(cell)之連接或設定再構成之重組態處理器(ReConfigurable Processor)。
進而,透過半導體技術的進步或衍生之其他技術,如有可替補LSI之積體電路技術問世時,當然亦可使用該技術將功能方塊積體化。對於可能性而言生物科學技術亦有可能適用等。
本案係援用於2011年1月7日申請之發明申請案第2011-001829號及2011年1月20日申請之發明申請案第2011-009870號之日本申請案所含之說明書、圖面及摘要之揭示內容全部。
產業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傳送裝置、接收裝置、傳送裝置及接收方法能運用在不使通知循環移位量用之發信量增加,且提昇SRS資源分配之順應性者。
100...基地台
101...設定部
102,103...編碼調變部
104...傳送處理部
105,208...傳送部
106,201...天線
107,202...接收部
108,203...接收處理部
109...資料接收部
110...接收品質測定部
200...終端機
204...參考訊號產生部
205...資料訊號產生部
206...傳送控制部
207...傳送訊號形成部
第1圖係顯示基本序列循環移位1/4符號之模樣之圖。
第2圖係顯示對應表之一例,附與有關於識別號碼0之天線埠之8個循環移位量候選分別對應有4個天線埠識別號碼與對應於各天線埠識別號碼之循環移位量之對應關係。
第3圖係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基地台之主要構成圖。
第4圖係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終端機之主要構成圖。
第5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基地台之構成之方塊圖。
第6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終端機之構成之方塊圖。
第7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之圖。
第8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2之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之圖。
第9圖係提供序列間干擾之說明之圖。
第10圖係提供使用第8圖之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所得到之說明之圖。
第11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2之另一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之圖。
第12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3之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之圖。
第13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3之另一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之圖。
第14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4之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之圖。
第15圖係提供令2天線埠傳送所適用之偏移型樣為“0,4”時之說明之圖。
第16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5之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之圖。
第17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6之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之圖。
第18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7之編碼資源設定規則表之圖。
第19圖係提供第2圖所示之習知之對應表之問題的說明之圖。
第20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8之編碼頻率資源設定規則表之圖。
第21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8之另一編碼頻率資源設定規則表。

Claims (18)

  1. 一種傳送裝置,包含有:傳送訊號形成部,係將使用與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所產生之參照訊號,映射至頻率資源,該頻率資源係根據第一對應關係或第二對應關係所決定且對應於多數天線埠中的各個天線埠;及傳送部,係傳送被映射至前述頻率資源之前述參照訊號,前述頻率資源係對應於前述多數天線埠中的各個天線埠;前述第一對應關係與前述第二對應關係不同,前述第一對應關係為與前述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是X時之多數天線埠中的各個天線埠與頻率資源之對應關係,前述第二對應關係為與前述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是X+N/2(惟,X為0以上且N/2-1以下之整數,N表示前述循環移位量之候選數)時之多數天線埠中各個天線埠與頻率資源之對應關係。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傳送裝置,其中於前述第一對應關係中,對應於多數天線埠中各個天線埠之頻率資源相同,在前述第二對應關係中,對應於多數天線埠中各個天線埠之頻率資源不同。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傳送裝置,其中於前述第一對應關係中,對應於多數天線埠中各個天線埠之頻率資源相同,在前述第二對應關係中之多數天線埠中,對應於奇 數天線埠之頻率資源、與對應於偶數天線埠之頻率資源不同。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傳送裝置,其中於前述第一對應關係中對應於多數天線埠中各個天線埠之頻率資源係與前述第二對應關係中對應於偶數天線埠之頻率資源相同。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傳送裝置,其中當前述多數天線埠之數量為2時,在前述第一對應關係中對應於全部天線埠之頻率資源係與前述第二對應關係中對應於全部天線埠之頻率資源相同,當前述多數天線埠之數量為4時,在前述第一對應關係中,對應於多數天線埠中各個天線埠之頻率資源相同,在前述第二對應關係中之多數天線埠中,對應於奇數天線埠之頻率資源與對應於偶數天線埠之頻率資源不同。
  6. 如申請專利範圍之第1項之傳送裝置,其中於前述第一對應關係中對應於全部天線埠之頻率資源相同,在前述第二對應關係中,與2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之間隔成為[N/2]之該等2個天線埠相對應之頻率資源相同,且與2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之間隔成為[N/4]之該等2個天線埠相對應之頻率資源不同。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傳送裝置,其中與前述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係相當於天線埠號碼為0之循環移位量,前述N為8,前述X為0~3。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傳送裝置,其中前述頻率資源為梳齒(Comb)狀之子載波群。
  9. 一種接收裝置,包含有:接收部,係接收參照訊號,前述參照訊號被映射至頻率資源且是使用與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而所產生者,前述頻率資源係根據第一對應關係或第二對應關係所決定且對應於多數天線埠中各個天線埠;及接收品質檢測部,係使用前述參照訊號,檢測接收品質者;前述第一對應關係與前述第二對應關係不同,前述第一對應關係為與前述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是X時之多數天線埠中各個天線埠與頻率資源之對應關係,前述第二對應關係為與前述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是X+N/2(惟,X為0以上且N/2-1以下之整數,N表示前述循環移位量之候選數)時之多數天線埠中各個天線埠與頻率資源之對應關係。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接收裝置,其中於前述第一對應關係中,對應於多數天線埠中各個天線埠之頻率資源相同,在前述第二對應關係中,對應於多數天線埠中各個天線埠之頻率資源不同。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接收裝置,其中於前述第一對應關係中,對應於多數天線埠中各個天線埠之頻率資源相同,在前述第二對應關係中之多數天線埠中,對應於奇 數天線埠之頻率資源、與對應於偶數天線埠之頻率資源不同。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接收裝置,其中於前述第一對應關係中對應於多數天線埠中各個天線埠之頻率資源係與前述第二對應關係中之對應於偶數天線埠之頻率資源相同。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接收裝置,其中當前述多數天線埠之數量為2時,對應前述第一對應關係中之全部天線埠之頻率資源係與前述第二對應關係中之對應於全部天線埠之頻率資源相同,當前述多數天線埠之數量為4時,前述第一對應關係中,對應於多數天線埠中各個天線埠之頻率資源相同,前述第二對應關係中之多數天線埠中,對應於奇數天線埠之頻率資源與對應於偶數天線埠之頻率資源不同。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接收裝置,其中對應於前述第一對應關係中之全部天線埠之頻率資源相同,在前述第二對應關係中,與2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之間隔成為[N/2]之該等2個天線埠相對應之頻率資源相同,且與2個天線埠之循環移位量之間隔成為[N/4]之該等2個天線埠相對應之頻率資源不同。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接收裝置,其中前述與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係相當於天線埠號碼為0之循環移位量,前述N為8,前述X為0~3。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接收裝置,其中前述頻率資源 為梳齒(comb)狀之子載波群。
  17. 一種傳送方法,包含有以下步驟,即:將使用與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所產生之參照訊號映射至頻率資源,前述頻率資源係根據第一對應關係或第二對應關係所決定且對應於多數天線埠中各個天線埠;及傳送被映射至前述頻率資源之前述參照訊號,前述頻率資源分別對應於前述多數天線埠中各個天線埠;前述第一對應關係與前述第二對應關係不同,前述第一對應關係為與前述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是X時之多數天線埠中各個天線埠與頻率資源之對應關係,前述第二對應關係為與前述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是X+N/2(惟,X為0以上且N/2-1以下之整數,N表示前述循環移位量之候選數)時之多數天線埠中各個天線埠與頻率資源之對應關係。
  18. 一種接收方法,包含有以下步驟,即:接收參照訊號,該參照訊號係被映射至頻率資源且是使用與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所產生者,前述頻率資源係根據第一對應關係或第二對應關係所決定且對應於多數天線埠中各個天線埠;及使用前述參照訊號,檢測線路品質;前述第一對應關係與前述第二對應關係不同,前述第一對應關係為與前述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是X時之多數天線埠中各個天線埠與頻率資源之對應關係,前 述第二對應關係為與前述循環移位量有關之資訊是X+N/2(惟,X為0以上且N/2-1以下之整數,N表示前述循環移位量之候選數)時之多數天線埠中各個天線埠與頻率資源之對應關係。
TW100147985A 2011-01-07 2011-12-22 傳送裝置、接收裝置、傳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TWI5397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01829 2011-01-07
JP2011009870 2011-01-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33089A TW201233089A (en) 2012-08-01
TWI539770B true TWI539770B (zh) 2016-06-21

Family

ID=46457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47985A TWI539770B (zh) 2011-01-07 2011-12-22 傳送裝置、接收裝置、傳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8) US9094955B2 (zh)
EP (3) EP3515006B1 (zh)
JP (3) JP5771222B2 (zh)
KR (1) KR101923745B1 (zh)
CN (1) CN103270713B (zh)
AU (1) AU2011354040B2 (zh)
BR (1) BR112013017209B1 (zh)
RU (1) RU2571420C2 (zh)
SG (1) SG191862A1 (zh)
TW (1) TWI539770B (zh)
WO (1) WO201209344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515006B1 (en) 2011-01-07 2020-08-12 Sun Patent Trust Integrated circuit, transmitter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WO2013165216A1 (en) * 2012-05-03 2013-11-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Reference signals and common search space for enhanced control channels
WO2015020404A1 (ko) * 2013-08-05 2015-02-12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 그룹핑을 통한 레퍼런스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KR102323130B1 (ko) * 2013-11-27 2021-11-10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하이브리드 빔포밍 기반 오픈-루프 mimo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KR102344081B1 (ko) * 2014-05-23 2021-12-28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다수의 이차원 배열 안테나를 사용하는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피드백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US10924239B2 (en) * 2017-01-06 2021-02-16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Terminal,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reference signals with phase shift indexes
WO2018126441A1 (en) 2017-01-06 2018-07-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tting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 in new radio
WO2018126474A1 (en) * 2017-01-09 2018-07-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tting multiplexed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ports in new radio
ES2860274T3 (es) * 2017-05-04 2021-10-04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étodo para determinar parámetros de transmisión de señal de enlace ascendente, terminal y dispositivo de red
EP3780432A4 (en) * 2018-04-28 2021-04-0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OF TRANSMISSION OF A DETECTION REFERENCE SIGNAL AND TERMINAL DEVICE
CN112514297B (zh) * 2018-07-13 2022-08-30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Srs配置和srs传输
WO2020144286A1 (en) * 2019-01-11 2020-07-16 Sony Corporation Channel sounding using multiple antenna panels
RU2726584C1 (ru) * 2020-02-17 2020-07-15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16 Центральны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спытательный ордена Красной Звезды институт имени маршала войск связи А.И. Белова"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обороны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двоичной групповой последовательности

Family Cites Families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730856A4 (en) * 2004-04-02 2012-05-02 Nortel Networks Ltd ROOM TIME TRANSMISSION DIVERSITY SYSTEMS AND METHOD FOR OFDM APPLICATIONS
RU2262802C1 (ru) * 2004-06-09 2005-10-20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унитарное предприятие "Воронеж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связ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и приема модулированных по фазе и частоте широкополосных сигналов
EP1710861A1 (en) * 2005-04-07 2006-10-11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Antenna Arrangement
RU2008115505A (ru) * 2005-09-22 2009-10-27 Конинклейке Филипс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Н.В. (Nl) Устройство обработки данных, томографическ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смотра интересующего объекта, способ осмотра интересующего объекта, машиночитаемый носитель и программный элемент
US8571120B2 (en) * 2006-09-22 2013-10-29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acknowledge/not acknowledge (ACK/NACK) bits and their embedding in the reference signal
US8385459B2 (en) * 2007-06-18 2013-02-26 Panasonic Corporation Cyclic shift sequence generation method, radio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device
WO2009054144A1 (ja) 2007-10-26 2009-04-30 Panasonic Corporation ホッピング方法、無線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
US8279811B2 (en) * 2007-10-30 2012-10-02 Motorola Mobility Llc Allocating downlink acknowledgement resourc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RU2471298C2 (ru) 2008-03-14 2012-12-27 Квэлкомм Инкорпорейтед Способы и системы для выбора циклических задержек в оfdm-системах с множеством антенн
ES2659206T3 (es) * 2008-03-25 2018-03-1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emporización de portadoras de componente en redes inalámbricas multi-portadoras
KR101537614B1 (ko) * 2008-08-11 2015-07-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복수의 주파수 블록을 사용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를 시그널링하는 방법
US20100067512A1 (en) * 2008-09-17 2010-03-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Uplink transmit diversity schemes with 4 antenna ports
CN103929292B (zh) * 2008-09-22 2017-07-14 太阳专利信托公司 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
CN104168098B (zh) 2008-10-20 2017-11-14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在wtru内实施的利用载波聚合传送ul控制信息的方法和wtru
KR100956828B1 (ko) * 2008-11-13 2010-05-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반(半)-지속적 스케줄링의 비활성화를 지시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장치
KR101276859B1 (ko) * 2009-04-15 2013-06-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참조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JP2010279009A (ja) * 2009-04-27 2010-12-09 Ntt Docomo Inc 移動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8958488B2 (en) * 2009-05-11 2015-02-17 Lg Electronics Inc.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device in a multi-antenna system
US9379858B2 (en) * 2009-06-05 2016-06-28 Broadcom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coordination within multiple user, multiple access, and/or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JP2011001829A (ja) 2009-06-16 2011-01-06 Yanmar Co Ltd ガスエンジンの排気浄化装置
JP5203409B2 (ja) 2009-06-23 2013-06-05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端末装置、無線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JP2011009870A (ja) 2009-06-23 2011-01-13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180163B2 (ja) * 2009-08-05 2013-04-10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端末装置、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8576692B2 (en) * 2009-09-10 2013-11-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UE-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O2011041623A1 (en) * 2009-10-01 2011-04-07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Uplink control data transmission
US8737307B2 (en) * 2009-12-22 2014-05-27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comp communication using a precoded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and method of the same
KR101489869B1 (ko) * 2010-01-08 2015-02-05 노키아 솔루션스 앤드 네트웍스 오와이 무선 통신의 복조 기준 신호 멀티플렉싱 이용 방법 및 장치
WO2011085509A1 (en) * 2010-01-12 2011-07-2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Layer-to dm rs port mapping for lte-advanced
WO2011096646A2 (en) * 2010-02-07 2011-08-1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ownlink reference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multiple antennas
WO2011102768A1 (en) * 2010-02-22 2011-08-25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for dynamically triggering the transmission of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in a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EP2369775B1 (en) * 2010-03-16 2019-05-0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for transmitting reference signals, and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for receiving reference signals
US9749968B2 (en) * 2010-04-02 2017-08-29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Uplink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 configuration and transmission
JP5914468B2 (ja) * 2010-06-09 2016-05-11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Harqプロセス実行方法及びこれを用いる装置
WO2012021139A1 (en) * 2010-08-13 2012-02-16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Method of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signaling for aperiodic channel sounding
US9154277B2 (en) * 2010-09-22 2015-10-0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signaling for aperiodic sounding
KR20130077883A (ko) * 2010-10-01 2013-07-09 리서치 인 모션 리미티드 Lte 비주기적 사운딩 참조 신호의 주파수 홉핑 방법
US9203496B2 (en) * 2010-11-12 2015-12-01 Golba Llc Dynamic allocation of transceivers and frequency channels in MIMO systems
US8488529B2 (en) * 2011-01-05 2013-07-1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Efficient information mapping for transmission grants
US8457698B2 (en) * 2011-01-05 2013-06-04 Alcatel Lucent Antenna array for supporting multiple beam architectures
EP3515006B1 (en) * 2011-01-07 2020-08-12 Sun Patent Trust Integrated circuit, transmitter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34893B1 (en) 2021-09-08
US20220007367A1 (en) 2022-01-06
AU2011354040A1 (en) 2013-06-20
WO2012093449A1 (ja) 2012-07-12
KR101923745B1 (ko) 2018-11-29
KR20140016874A (ko) 2014-02-10
JP6008340B2 (ja) 2016-10-19
US11582082B2 (en) 2023-02-14
JP5771222B2 (ja) 2015-08-26
RU2571420C2 (ru) 2015-12-20
EP2663000A4 (en) 2018-02-28
US9094955B2 (en) 2015-07-28
US20240333572A1 (en) 2024-10-03
US11831483B2 (en) 2023-11-28
CN103270713B (zh) 2015-10-14
US10251174B2 (en) 2019-04-02
EP2663000A1 (en) 2013-11-13
US9553750B2 (en) 2017-01-24
EP3515006A1 (en) 2019-07-24
BR112013017209B1 (pt) 2021-09-28
JP2016213898A (ja) 2016-12-15
EP3734893A1 (en) 2020-11-04
US20190174500A1 (en) 2019-06-06
EP3515006B1 (en) 2020-08-12
AU2011354040B2 (en) 2015-10-29
US20230164012A1 (en) 2023-05-25
SG191862A1 (en) 2013-08-30
JP2015228659A (ja) 2015-12-17
RU2013130729A (ru) 2015-02-20
US20230403188A1 (en) 2023-12-14
JP6202508B2 (ja) 2017-09-27
US20130258894A1 (en) 2013-10-03
JPWO2012093449A1 (ja) 2014-06-09
US20150288550A1 (en) 2015-10-08
CN103270713A (zh) 2013-08-28
TW201233089A (en) 2012-08-01
BR112013017209A2 (pt) 2017-06-27
US20170094666A1 (en) 2017-03-30
US12057982B2 (en) 2024-08-06
EP2663000B1 (en) 2019-05-01
US11160076B2 (en) 2021-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39770B (zh) 傳送裝置、接收裝置、傳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US12040997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transmitting a reference signal
JP5695034B2 (ja)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送信方法、及び通知方法
EP2555451B1 (en) Terminal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pilot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propagation path estimating method
US10455571B2 (en)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JPWO2012147273A1 (ja)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