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4327B - Skylight type exhaust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 Google Patents

Skylight type exhaust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4327B
TWI534327B TW103137521A TW103137521A TWI534327B TW I534327 B TWI534327 B TW I534327B TW 103137521 A TW103137521 A TW 103137521A TW 103137521 A TW103137521 A TW 103137521A TW I534327 B TWI534327 B TW I53432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rain
roof
hole
water
inner barri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75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15942A (zh
Inventor
zhen-li Hua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filed Critical
Priority to TW1031375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34327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159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59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43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4327B/zh

Links

Landscapes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Description

天窗型排風散熱之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天窗型排風散熱之裝置,更詳而言之,尤指將傳統建築物之屋頂改建,將靠屋脊烤漆板拆除,於左、右洩水頂上方各搭接一增設左、右洩水頂及外屋頂,並具有散熱孔、左、右內阻隔、洩水孔及內透風口排風口,屋內之熱空氣由下往上流通至內透風口,再由散熱孔排出熱空氣,以自由落體方式由洩水孔排出雨水,左洩水頂與右洩水頂的行程大於外屋頂行程,散熱孔開口數倍大於洩水孔,由散熱孔落入數倍量之雨水,不易由左洩水頂與右洩水頂逆行而上,阻擋洩水孔外入的雨水,自然通風擋雨,並且施工簡易、工程時間短、成本低廉、不破壞原有結構、安全無虞的天窗型排風散熱之裝置。
先行所知,由於傳統建築物受日曬,容易吸熱,而不易散熱,尤其混凝土建材製之建築物,一旦白天受長期陽光照射,很容易吸熱、不易散熱,進而影響室內溫度,提升室內溫度,或者廠房為烤漆板搭建,一樣很容易吸熱,熱流係由下往上升,不斷地提升室內溫度,因此在夏天裡即使到了夜晚,屋內仍然是熱烘。
雖有的業者在屋頂上面加裝固定灑水器,必需額外加裝水管及水路,且需以人扭轉開關,或自動感應開關,不但浪費水源,噴灑面積未完全、不均勻,散熱有限;有的業者,在屋頂加裝散熱風扇,靠機器旋 轉排出熱空氣,然裝置該散熱風扇成本高且須用電,施工需切割原屋頂;或有更改建材的材質,但是防熱建材或隔熱建材,售價高,有使用效期且不熱也悶。
在以往的建築物可以見到在屋脊的最頂尖處上有一小屋頂,該小屋頂兩側為透風,可裝置窗戶或百頁窗或網子,可將屋內熱流經小屋頂兩側排出,但是遇下雨或強颱時,強風伴著雨水也透過窗戶渗透進入屋內,並不方便。
本案發明人曾發明,如第一圖所示之排風散熱之屋頂裝置,包含有一屋頂10、一左洩水頂11、一右洩水頂12、一增設左洩水頂13、一增設右洩水頂14及一外屋頂15,屋頂10有一內透風口16,屋頂10至少設有一左洩水頂11及一右洩水頂12,一左洩水頂11內有一左內阻隔111,左內阻隔111為左洩水頂11之頂端向上延伸所形成,右洩水頂內有一右內阻隔121,右內阻隔121為右洩水頂12之頂端向上延伸所形成,,左內阻隔111與右內阻隔121之間即為內透風口16,增設左洩水頂13位於左洩水頂11上方,下方設有洩水孔131,增設右洩水頂14位於右洩水頂12上方,下方設有洩水孔141,外屋頂15架設於屋頂10上方,與增設左洩水頂13、增設右洩水頂14之間各有一散熱孔17。
當屋內之熱空氣由下往上流通至內透風口16,再由散熱孔17排出熱空氣,由洩水孔131排出雨水,且由左內阻隔111、右內阻隔121阻擋外入的雨水,達到自然通風擋雨的目的。
又如第二圖所示,也為本案發明人所發明,包含有一屋頂20、一左洩水頂21、一右洩水頂22、一增設左洩水頂23、一增設右洩水頂24及一外屋頂25,屋頂20有一內透風口26,屋頂25至少設有一左洩水頂21及一右洩水頂22,左洩水頂21內有一左內阻隔211,左內阻隔211為左洩水頂21 之頂端向上延伸所形成,並該左內阻隔211與屋頂20之夾角小於一百二十度角,右洩水頂22內有一右內阻隔222,右內阻隔222為右洩水頂22之頂端向上延伸所形成,並該右內阻隔222與屋頂22之夾角小於一百二十度角,增設左洩水頂23直立於左洩水頂21上方,下方設有洩水孔231,增設右洩水頂24直立於右洩水頂22上方,下方設有洩水孔241,外屋頂25架設於屋頂20上方,與增設左洩水頂23、增設右洩水頂24之間各有一散熱孔27。
當屋內之熱空氣由下往上流通至內透風口26,再由散熱孔27排出熱空氣,由洩水孔排出雨水,且由左內阻隔23、右內阻隔24阻擋外入的雨水,達到自然通風擋雨的目的。
上述兩結構自推出後廣受佳評,本案發明人曾向 鈞局提出發明專利第098133700號「免動力通風擋雨裝置」,已獲 鈞局核發證書I374212號在案,並申請美國專利US12/590223 Vantilated roofing structure,已獲 美國專利商標局核發證書第8322088號在案,經推出產品反應良好,續再申請第二案第099138927號「免動力通風擋雨裝置(二)」,再為改良,佳評不斷;續再申請第三案第102104108號「自然對流之屋頂裝置」,都獲得業界肯定。
傳統的建築物因屋頂斜度差異太大,材質散熱不佳,或因通風口不良,或因無法設置或內阻隔角度過大,導致無法將熱空氣排出,造成屋內溫度昇高也偶有雨水噴濺,必需使用空調降溫,浪費能源,若要改裝成屋頂散熱裝置,施工繁複、工程時間長、成本高,且安全堪慮。
有鑑於此,本案發明人上述三案之結構自推出後頗受佳評,現本案發明人乃基於上述弊端,再接再勵,積極努力開發、研究改良,並累積多年製造、生產經驗,而終於有一新發明產生。
緣是,本發明提供一種天窗型排風散熱之裝置,其係包含有:一屋頂,為一建築物的頂端,屋頂有一內透風口,屋頂至少設有一左洩水頂及一右洩水頂;一左洩水頂,位於屋頂上方的左邊,有一左內阻隔,左內阻隔為左洩水頂之頂端延伸所形成;一右洩水頂,位於屋頂上方的右邊,有一右內阻隔,右內阻隔為右洩水頂之頂端延伸所形成;一增設左洩水頂,位於左洩水頂上方,下方設有洩水孔;一增設右洩水頂,位於右洩水頂上方,下方設有洩水孔;一外屋頂,架設於屋頂上方,與增設左洩水頂、增設右洩水頂之間各有一散熱孔;其特徵在於:於該左內阻隔與屋頂之夾角大於一百二十度角,該右內阻隔與屋頂之夾角也大於一百二十度角,並且左洩水頂與右洩水頂的行程大於外屋頂行程,散熱孔開口數倍大於洩水孔開口;據此,屋內之熱空氣由下往上流通至內透風口,再由散熱孔排出熱空氣,以自由落體方式由洩水孔排出雨水,該左洩水頂與右洩水頂的行程大於外屋頂行程,使經由並由散熱孔落入之雨水量,遠遠數倍於從洩水孔進入的,藉以阻擋外入雨水不易由左洩水頂與右洩水頂逆行而上,達到自然通風擋雨的目的。
本發明一種天窗型排風散熱之裝置,其主要目的係提供將傳統之烤漆板所搭建之建築物作改建,將靠屋脊烤漆板拆除,於左、右洩水頂上方搭接一增設左、右洩水頂及外屋頂,施工簡易、工程時間短、成本低廉、不破壞原有結構、安全無虞。
本發明一種天窗型排風散熱之裝置,其另一目的係提供屋內之熱空氣由下往上流通至排風口,再流至內透風口,再由散熱孔排出熱空氣,以自由落體方式由洩水孔排出雨水,左洩水頂與右洩水頂的行程大於外屋頂行程,使經由並由散熱孔落入之雨水,不易由左洩水頂與右洩水頂逆行而上,再由內阻隔阻擋外入的雨水,達到自然通風擋雨的目的。
本發明一種天窗型排風散熱之裝置,其次一目的係提供較為大角度A型之屋頂適用。
本發明一種天窗型排風散熱之裝置,其再一目的係提供圓弧型之屋頂適用。
本發明一種天窗型排風散熱之裝置,其又一目的係提供圓弧型之屋頂或棚架,及增設外屋頂,形成上下設置,有至少一外排風口,於外排風口之間置入透風管,該透風管設有複數個不對稱之透風孔,熱空氣由下往上流通至內透風口,再流至透風管經透風孔,再由外排風口排出熱空氣,並以透風管阻擋雨水進入。
〔習知〕
10‧‧‧屋頂
11‧‧‧左洩水頂
12‧‧‧右洩水頂
13‧‧‧增設左洩水頂
14‧‧‧增設右洩水頂
15‧‧‧外屋頂
16‧‧‧內透風口
111‧‧‧左內阻隔
121‧‧‧右內阻隔
131‧‧‧洩水孔
141‧‧‧洩水孔
17‧‧‧散熱孔
20‧‧‧屋頂
21‧‧‧左洩水頂
22‧‧‧右洩水頂
23‧‧‧增設左洩水頂
24‧‧‧增設右洩水頂
25‧‧‧外屋頂
26‧‧‧內透風口
211‧‧‧左內阻隔
222‧‧‧右內阻隔
231‧‧‧洩水孔
241‧‧‧洩水孔
27‧‧‧散熱孔
〔本發明〕
30‧‧‧屋頂
31‧‧‧左洩水頂
32‧‧‧右洩水頂
33‧‧‧增設左洩水頂
34‧‧‧增設右洩水頂
35‧‧‧外屋頂
36‧‧‧內透風口
311‧‧‧左內阻隔
321‧‧‧右內阻隔
331‧‧‧洩水孔
341‧‧‧洩水孔
37‧‧‧散熱孔
40‧‧‧屋頂
41‧‧‧左洩水頂
42‧‧‧右洩水頂
43‧‧‧增設左洩水頂
44‧‧‧增設右洩水頂
45‧‧‧外屋頂
46‧‧‧內透風口
411‧‧‧左內阻隔
421‧‧‧右內阻隔
431‧‧‧洩水孔
441‧‧‧洩水孔
47‧‧‧散熱孔
50‧‧‧屋頂
51‧‧‧左洩水頂
52‧‧‧右洩水頂
53‧‧‧增設左洩水頂
54‧‧‧增設右洩水頂
55‧‧‧外屋頂
56‧‧‧內透風口
511‧‧‧左內阻隔
521‧‧‧右內阻隔
531‧‧‧洩水孔
541‧‧‧洩水孔
551‧‧‧散熱孔
552‧‧‧散熱孔
57‧‧‧頂散熱孔
60‧‧‧屋頂
61‧‧‧左洩水頂
62‧‧‧右洩水頂
63‧‧‧外屋頂
64‧‧‧內透風口
611‧‧‧左延伸段
65‧‧‧外排風口
70‧‧‧透風管
71‧‧‧透風孔
80‧‧‧屋頂
81‧‧‧左洩水頂
82‧‧‧右洩水頂
83‧‧‧外屋頂
84‧‧‧內透風口
85‧‧‧外排風口
70‧‧‧透風管
71‧‧‧透風孔
第一圖係習知排風散熱之屋頂裝置之剖面示意圖。
第二圖係另一習知排風散熱之屋頂裝置之剖面示意圖。
第三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第四圖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第五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第六圖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第七圖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透風管放大之剖面示意圖。
第八圖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透風管之立體示意圖。
第九圖係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本發明一種天窗型排風散熱之裝置,主要係將傳統之烤漆浪板所搭建之建築物作改建(或者新建之烤漆浪板之建築物亦可直接搭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請參閱第三、四圖所示,本發明包含有一屋頂30、一左洩水頂31、一右洩水頂32、一增設左洩水頂33、一增設右洩水頂34及一外屋頂35,屋頂30為一建築物的頂端,為A型之屋頂30,屋頂30有一內透風口36,屋頂30至少設有一左洩水頂31及一右洩水頂32,左洩水頂31及右洩水頂32都屬於平板式的烤漆浪板,一左洩水頂31位於屋頂30上方的左邊,內有一左內阻隔311,左內阻隔311為左洩水頂31之頂端向上延伸所形成,並該左內阻隔311與屋頂30之夾角大於一百二十度角,(左內阻隔311主要係在左洩水頂31頂端的部份烤漆浪板拆除後,增加一左內阻隔311),右洩水頂32位於屋頂30上方的右邊,內有一右內阻隔321,右內阻隔321為右洩水頂32之頂端向上延伸所形成,並該右內阻隔321與屋頂之夾角也大於一百二十度角(右內阻隔321主要係在右洩水頂32頂端的部份烤漆浪板拆除後,增加一右內阻隔321),左內阻隔311與右內阻隔321之間即為內透風口36,增設左洩水頂33位於左洩水頂31上方,下方設有洩水孔331,增設右洩水頂34位於右洩水頂32上方,下方設有洩水孔341,外屋頂35架設於屋頂30上方,與增設左洩水頂33、增設右洩水頂34之間各有一散熱孔37,散熱孔37開口數倍大於洩水孔331、341,洩水孔331、341開口大小僅容排出雨水且所在位置低於散熱孔37所在位置,並且左洩水頂31與右洩水頂32的行程大於外屋頂35行程將靠屋脊烤漆浪板拆除,其原結構並未變更,增設左洩水頂33、右洩水頂34及外屋頂 35,也可設有骨架支撐,該外屋頂散熱孔37位於增設左洩水頂33下方,或增設右洩水頂34下方。
藉由上述之結構裝置,本發明一種天窗型排風散熱之裝置,第一實施例,屋內之熱空氣由下往上流通至內透風口36,再由散熱孔37排出熱空氣,呈迂迴大S型之對流方式排出;以自由落體方式由洩水孔331、341排出雨水,該左洩水頂31與右洩水頂32的行程大於外屋頂35行程,使經由並由散熱孔37落入之雨水量,遠遠數倍於從洩水孔331、341能進入的,藉以阻擋雨水不易由左洩水頂31與右洩水頂32逆行而上,解決雨水噴濺問題,無需電力,達到自然通風擋雨的作用。
本發明第二實施例,請參閱第四圖所示,包含有一屋頂40、一左洩水頂41、一右洩水頂42、一增設左洩水頂43、一增設右洩水頂44及一外屋頂45,屋頂40為一建築物的頂端,屋頂40有一內透風口46,屋頂45至少設有一左洩水頂41及一右洩水頂42,左洩水頂41及右洩水頂42都屬於平板式的烤漆浪板,一左洩水頂41位於屋頂40上方的左邊,內有一左內阻隔411,左內阻隔411為左洩水頂41之頂端延伸所形成,並該左內阻隔411與屋頂40之夾角最大為一百八十度角,右洩水頂42位於屋頂40上方的右邊,內有一右內阻隔421,右內阻隔421為右洩水頂42之頂端延伸所形成,並該右內阻隔421與屋頂40之夾角最大也為一百八十度角,左內阻隔411與右內阻隔421之間即為內透風口46,增設左洩水頂43位於左洩水頂41上方,下方設有洩水孔431,增設右洩水頂44位於右洩水頂42上方,下方設有洩水孔441,外屋頂45架設於屋頂40上方,外屋頂45為一圓型屋頂,與增設左洩水頂43、增設右洩水頂44之間各有一散熱孔47,開口數倍大於洩水孔431、441,洩水孔431、441開口大小僅容排出雨水且所在位置低於散熱孔47,並且左洩水頂41與右洩水頂42的行程大於外屋頂45行程。
藉由上述之結構裝置,第二實施例,屋內之熱空氣由下往上流通至內透風口46,再由散熱孔47排出熱空氣,呈迂迴大S型之對流方式排出;以自由落體方式由洩水孔431排出雨水,該左洩水頂41與右洩水頂42的行程大於外屋頂45行程,使經由並由散熱孔47落入之雨水量,遠遠數倍於從洩水孔431、441能進入的雨水量,藉以阻擋雨水,不易由左洩水頂41與右洩水頂42逆行而上,解決雨水噴濺問題,無需電力,達到自然通風擋雨的作用。
本發明第三實施例,請參閱第五圖所示,其係包含有一屋頂50、一左洩水頂51、一右洩水頂52、一增設左洩水頂53、一增設右洩水頂及54一外屋頂55,屋頂50為一建築物的頂端,屋頂50有一內透風口56,屋頂50至少設有一左洩水頂51及一右洩水頂52,左洩水頂51位於屋頂50上方的左邊,有一左內阻隔511,左內阻隔511為左洩水頂51之頂端延伸所形成,該左內阻隔511與屋頂50之夾角最大為一百八十度角,右洩水頂52位於屋頂50上方的右邊,有一右內阻隔521,右內阻隔521為右洩水頂52之頂端延伸所形成,該右內阻隔521與屋頂50之夾角最大也為一百八十度角,增設左洩水頂53位於左洩水頂51上方,下方設有洩水孔531,增設右洩水頂54位於右洩水頂52上方,下方設有洩水孔541,外屋頂55架設於屋頂50上方,與增設左洩水頂、增設右洩水頂之間各有一散熱孔551、552,增設左洩水頂53及增設右洩水頂51上端各搭接於外屋頂55及屋頂50上端,各設有一頂散熱孔57,頂散熱孔57開口數倍大於洩水孔531,洩水孔531開口大小僅容排出雨水,且所在位置低於散熱孔551、552,並且左洩水頂51與右洩水頂52的行程大於外屋頂55行程。
藉由上述之結構裝置,第三實施例,屋內之熱空氣由下往上流通至內透風口56,再由散熱孔551、552及頂散熱孔57排出熱空氣,呈迂 迴大S型之對流方式排出;以自由落體方式由洩水孔531、541開口大小僅容排出雨水,該左洩水頂51、右洩水頂52與外屋頂55的行程大於增設左洩水頂51、增設右洩水頂52行程,使經由並由頂散熱孔57及散熱孔551、552落入之雨水,不易由左洩水頂51與右洩水頂52逆行而上,使經由頂散熱孔57落入之雨水量,遠遠數倍於從洩水孔531能進入的雨水量,藉以阻擋外入的雨水,達到自然通風擋雨的目的。
本發明第四實施例,請參閱第六、七、八圖所示,其係包含有一屋頂60、一左洩水頂61、一右洩水頂62及一外屋頂63,屋頂60為一建築物的頂端,有一內透風口64,至少設有圓弧型之左洩水頂61及右洩水頂62,左洩水頂61位於屋頂60上方的左邊,右洩水頂62位於屋頂60上方的右邊,外屋頂63架設於屋頂60上方,該外屋頂63與屋頂60為上下位置,左洩水頂61有一左延伸段611,形成單一外排風口65,於該外排風口65之內具有至少一透風管70,該透風管70設有複數個不對稱之透風孔71。
藉由上述之結構裝置,第四實施例,當屋內或棚架內產生一預定溫度時,屋內或棚架之熱空氣由下往上流通至內透風口64,再流至透風管70經透風孔71,再由外排風口65排出熱空氣,呈迂迴大S型之對流方式排出;並由透風管70阻擋雨水進入內透風口64,以自由落體方式由左洩水頂61、右洩水頂62排出雨水,達到自然通風擋雨的目的,並且第四實施例可適用於戶外搭設之棚架。
本發明第五實施例,請參閱第九圖所示,其係包含有一屋頂80、一左洩水頂81、一右洩水頂82及一外屋頂83,屋頂80為一建築物的頂端,有一內透風口84,至少設有圓弧型之左洩水頂81及右洩水頂82,左洩水頂81位於屋頂80上方的左邊,右洩水頂82位於屋頂80上方的右邊,外屋頂83架設於屋頂80上方,該外屋頂83與屋頂80為上下位置,該外屋頂83與屋頂80 之間形成兩外排風口85,兩外排風口85內各有透風管70,該透風管70設有複數個不對稱之透風孔71。
藉由上述之結構裝置,第五實施例,當屋內或棚架內產生一預定溫度時,屋內或棚架之熱空氣由下往上流通至內透風口84,再流至透風管70經透風孔71,再由外排風口85排出熱空氣,並由透風管70阻擋雨水進入內透風口84,以自由落體方式由左洩水頂81、右洩水頂82排出雨水,達到自然通風擋雨的目的。
綜上所述,本發明一種天窗型排風散熱之裝置,其新穎性、實用性及進步性乃毋庸置疑,完全符合專利之要件,爰依法提請。
50‧‧‧屋頂
51‧‧‧左洩水頂
52‧‧‧右洩水頂
53‧‧‧增設左洩水頂
54‧‧‧增設右洩水頂
55‧‧‧外屋頂
56‧‧‧內透風口
511‧‧‧左內阻隔
521‧‧‧右內阻隔
531‧‧‧洩水孔
541‧‧‧洩水孔
551‧‧‧散熱孔
552‧‧‧散熱孔
57‧‧‧頂散熱孔

Claims (9)

  1. 一種天窗型排風散熱之裝置,其係包含有:一屋頂,為一建築物的頂端,屋頂有一內透風口,屋頂至少設有一左洩水頂及一右洩水頂;一左洩水頂,位於屋頂上方的左邊,有一左內阻隔,左內阻隔為左洩水頂之頂端延伸所形成;一右洩水頂,位於屋頂上方的右邊,有一右內阻隔,右內阻隔為右洩水頂之頂端延伸所形成;一增設左洩水頂,位於左洩水頂上方,下方設有洩水孔;一增設右洩水頂,位於右洩水頂上方,下方設有洩水孔;一外屋頂,架設於屋頂上方,與增設左洩水頂、增設右洩水頂之間各有一散熱孔;其特徵在於:於該左內阻隔與屋頂之夾角大於一百二十度角,該右內阻隔與屋頂之夾角也大於一百二十度角,並且左洩水頂與右洩水頂的行程大於外屋頂行程,散熱孔開口數倍大於洩水孔之開口;據此,屋內之熱空氣由下往上流通至內透風口,再由散熱孔排出熱空氣,以自由落體方式由洩水孔排出雨水,該左洩水頂與右洩水頂的行程大於外屋頂行程,使經由並由散熱孔落入之雨水量,遠遠數倍於從洩水孔進入的,藉以阻擋外入雨水不易由左洩水頂與右洩水頂逆行而上,達到自然通風擋雨的目的。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天窗型排風散熱之裝置,其中該洩水孔位置低於散熱孔所在位置。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天窗型排風散熱之裝置,其中該外屋頂散熱孔位於增設左洩水頂下方,或散熱孔位於增設又洩水頂下方。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天窗型排風散熱之裝置,其中該外屋頂為一圓型屋頂,並左內阻隔與屋頂之夾角最大為一百八十度角,該右內阻隔與屋頂之夾角最大也為一百八十度角。
  5. 一種天窗型排風散熱之裝置,其係包含有:一屋頂,為一建築物的頂端,屋頂有一內透風口,屋頂至少設有一左洩水頂及一右洩水頂;一左洩水頂,位於屋頂上方的左邊,有一左內阻隔,左內阻隔為左洩水頂之頂端延伸所形成;一右洩水頂,位於屋頂上方的右邊,有一右內阻隔,右內阻隔為右洩水頂之頂端延伸所形成;一增設左洩水頂,位於左洩水頂上方,下方設有洩水孔;一增設右洩水頂,位於右洩水頂上方,下方設有洩水孔;一外屋頂,架設於屋頂上方,與增設左洩水頂、增設右洩水頂之間各有一散熱孔;其特徵在於:於該左內阻隔與屋頂之夾角為一百八十度角,該右內阻隔與屋頂之夾角也為一百八十度角,增設左洩水頂及增設右洩水頂上端各搭接於外屋頂上端,各設有一頂散熱孔,並且左洩水頂與右洩水頂的行程大於外屋頂行程,頂散熱孔之開口數倍大於洩水孔之開口;據此,屋內之熱空氣由下往上流通至內透風口,再由散熱孔及頂散熱孔排出熱空氣,以自由落體方式由洩水孔排出雨水,該左洩水頂、右洩水頂與外屋頂的行程大於增設左洩水頂、增設右洩水頂行程,使經由頂散熱孔落入之雨水量,數倍於從洩水孔能進入的,藉以阻擋雨水,不易由左洩水頂與右洩水頂逆行而上,達到自然通風擋雨的目的。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天窗型排風散熱之裝置,其中該洩水孔位置低於 散熱孔所在位置。
  7. 一種天窗型排風散熱之裝置,其係包含有:一屋頂,為一建築物的頂端,有一內透風口,至少設有圓弧型之左洩水頂及右洩水頂;一左洩水頂,位於屋頂上方的左邊;一右洩水頂,位於屋頂上方的右邊;一外屋頂,架設於屋頂上方;其特徵在於:於該外屋頂與屋頂為上下位置,至少形成一外排風口,於該外排風口之內具有至少一透風管,該透風管設有複數個不對稱之透風孔;據此,屋內之熱空氣由下往上流通至內透風口,再流至透風管經透風孔,再由外排風口排出熱空氣,並由透風管阻擋雨水進入內透風口,以自由落體方式由左、右洩水頂排出雨水,達到自然通風擋雨的目的。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天窗型排風散熱之裝置,其中該左洩水頂有一左延伸段,形成單一外排風口。
  9. 如請求項7所述之天窗型排風散熱之裝置,其中該外屋頂與屋頂之間形成兩外排風口,兩外排風口內各有透風管。
TW103137521A 2014-10-29 2014-10-29 Skylight type exhaust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TWI5343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37521A TWI534327B (zh) 2014-10-29 2014-10-29 Skylight type exhaust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37521A TWI534327B (zh) 2014-10-29 2014-10-29 Skylight type exhaust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5942A TW201615942A (zh) 2016-05-01
TWI534327B true TWI534327B (zh) 2016-05-21

Family

ID=565084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7521A TWI534327B (zh) 2014-10-29 2014-10-29 Skylight type exhaust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34327B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5942A (zh) 2016-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98869B2 (en) Natural convection roof device
TWM456393U (zh) 建築物屋頂結構改良
Ismail et al. Stack ventilation strategies in architectural context: a brief review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urrent trends and future possibilities
JP2009235677A (ja) 温熱環境改善システム
TWM537193U (zh) 導流散熱裝置
KR20160038550A (ko) 리노베이션 건물의 에너지절약 외피통풍구조
TWI534327B (zh) Skylight type exhaust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TWM552974U (zh) 排風散熱之裝置改良
CN205141456U (zh) 室内变电站的组合式通风系统
CN102912942B (zh) 屋顶对流自然通风装置
TWI638933B (zh) Roof hood structure (4)
CN106838817A (zh) 一种带景观功能的采光通风装置
TWI551757B (zh) Natural convection roofing device
TWM581132U (zh) Building roof ventilation and lighting structure
US20090227198A1 (en) Smoke and heat exhaust ventilator
TWM537194U (zh) 通風罩結構
CN203441013U (zh) 自然对流之屋顶装置
TWI677657B (zh) 屋頂通風罩結構(八)
TWM570406U (zh) Roof hood structure (8)
CN103352546A (zh) 自然对流之屋顶装置
KR101590723B1 (ko) 수직통풍이 가능한 데크플레이트구조
TWM556320U (zh) 屋頂通風罩結構(三)
CN202731123U (zh) 一种启闭式防水通风气楼
CN204001484U (zh) 建筑物屋脊的通风与降温结构
TWM559998U (zh) 屋頂通風罩結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