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12372B -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12372B
TWI512372B TW103116296A TW103116296A TWI512372B TW I512372 B TWI512372 B TW I512372B TW 103116296 A TW103116296 A TW 103116296A TW 103116296 A TW103116296 A TW 103116296A TW I512372 B TWI512372 B TW I51237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d
backlight module
light
microstructure
equ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62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43528A (zh
Inventor
Chi Liang Chang
Chia Wei Hu
Yen Liang Chen
Chia Feng Chen
Original Assignee
Innolux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olux Corp filed Critical Innolux Corp
Priority to TW1031162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12372B/zh
Priority to US14/277,509 priority patent/US9778408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4435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35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23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237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362-D arrangement of prisms, protrusions, indentations or roughened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8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varying in density, size, shape or depth along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61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varying in density, size, shape or depth along the light guide to provide homogeneous light output intensity

Description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背光模組,特別關於一種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液晶顯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裝置以其耗電量低、發熱量少、重量輕、以及非輻射性等等優點,已經被使用於各式各樣的電子產品中,並且逐漸地取代傳統的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CRT)顯示裝置。
一般而言,液晶顯示裝置主要包含一液晶顯示面板(LCD Panel)以及一背光模組(Backlight Module),而背光模組提供光線給液晶顯示面板以達到顯示目的。因此,背光模組的出光品質也影響顯示畫面的品質。在習知的背光模組中,常會在其邊緣處(即近光區)有亮點(hot spot)的現象,這是因為在邊緣處的亮度不均勻所導致。若背光模組的亮點問題過於明顯,會讓使用者覺得顯示品質不佳,導致產品的競爭力下滑。
因此,如何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能夠提供亮度更均勻的出光效果,進而改善亮點現象而提升顯示品質及產品競爭力,已成為重要課題之一。
有鑑於上述課題,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提供亮度更均勻的出光效果,進而改善亮點現象之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為達上述目的,依據本發明之一種背光模組包含一導光板以及複數第一發光元件。導光板具有相對設置之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以及一出光側,出光側具有複數微結構,該等微結構至少設置於導光板之一近光區,近光區係從第一側至第一側與第二側之間距之2%的範圍。第一發光元件相互間隔設置並位於第一側旁。微結構之一寬度定義為P(單位為 μm),微結構之一高度定義為H(單位為μm),導光板之一厚度定義為T(單位為mm),相鄰之第一發光元件之一間距定義為PLED (單位為mm),背光模組之一輝度量測線至第一發光元件之一投影距離定義為A(單位為mm),輝度量測線上具有一最大輝度值LMAX 及一最小輝度值LMIN ,於0<A≦120mm、0<[(H/P)/T]*PLED ≦15且0<(LMAX -LMIN )/LMIN ≦100%的條件下,背光模組之結構特性係侷限於一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105mm以及一第二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0.1mm之間的區域。
在一實施例中,微結構之剖面形狀為三角形、梯形、五邊形、七邊形或多邊形。
在一實施例中,微結構之剖面形狀為弧形。
在一實施例中,微結構經由一連接面而連接於出光側,連接面具有一第一寬度,微結構在95%H的高度具有一第二寬度,第二寬度小於第一寬度。
在一實施例中,微結構更設置於出光側之近光區以外的區域,且該等微結構之至少其中之二具有不同的高度。例如近光區之微結構之高度係大於位於近光區以外區域之微結構之高度、或是近光區之微結構之高度係小於位於近光區以外區域之微結構之高度。
在一實施例中,背光模組之結構特性更侷限於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105mm以及一第三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1.8mm之間。
在一實施例中,背光模組之結構特性更侷限於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105mm以及一第四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3mm之間。
在一實施例中,背光模組之結構特性更侷限於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105mm以及一第五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5mm之間。
在一實施例中,背光模組之結構特性更侷限於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105mm以及一第六方程式: A=0.2{[(H/P)/T]*PLED }2 -2{[(H/P)/T]*PLED }+45mm之間。
在一實施例中,背光模組之結構特性更侷限於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105mm以及一第七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49mm之間。
在一實施例中,背光模組之結構特性更侷限於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105mm以及一第八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52mm之間。
在一實施例中,高度H係小於等於500μm且大於0。
在一實施例中,寬度P係小於等於3000μm且大於0。
在一實施例中,厚度T係小於3mm且大於0。
在一實施例中,間距PLED 係小於20mm且大於0。
在一實施例中,背光模組更包含複數第二發光元件,其係相互間隔設置並位於第二側旁。
為達上述目的,依據本發明之一種顯示裝置包含如上所述之任一背光模組以及一顯示面板。顯示面板係鄰設於背光模組,背光模組發出光線至顯示面板。
承上所述,在本發明之顯示裝置及背光模組中,導光板之出光側具有複數微結構,又背光模組之亮點分佈情形係與微結構之寬度、高度、導光板之厚度、發光元件之間距、背光模組之一輝度量測線至發光元件之一投影距離相關。因此,本發明藉由將背光模組之結構特性侷限於一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105mm以及一第二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0.1mm之間的區域,而能得到亮度更均勻的出光效果,也使得本發明之顯示裝置能有效改善亮點現象。
1、3、3a、3b、3c、5‧‧‧背光模組
101‧‧‧檢測器
11、11a、11b、21、31、31a、31b、31c‧‧‧導光板
111‧‧‧入光面
112‧‧‧出光面
113‧‧‧底面
12、22‧‧‧發光元件
13‧‧‧膠框
211‧‧‧入光側
212、313‧‧‧出光側
311‧‧‧第一側
312‧‧‧第二側
32‧‧‧第一發光元件
4‧‧‧顯示裝置
6‧‧‧顯示面板
A‧‧‧投影距離
H‧‧‧高度
L‧‧‧輝度量測線
L1‧‧‧第一側與第二側之間距
MP‧‧‧點
M、M1、M2、M3、M4、M5、M6‧‧‧微結構
N‧‧‧網點
NA‧‧‧近光區
P‧‧‧寬度
PLED ‧‧‧發光元件之間距
S‧‧‧連接面
T‧‧‧厚度
W1‧‧‧第一寬度
W2‧‧‧第二寬度
圖1A與圖1B為一種檢測背光模組之輝度均勻度的示意圖。
圖2A與圖2B為不同厚度之導光板對入射光線影響的示意圖。
圖3A為導光板之出光側之微結構對出光效果影響的示意圖。
圖3B為一微結構之剖面示意圖。
圖3C顯示導光板近光區之微結構對光線之影響。
圖3D顯示導光板遠光區之微結構對光線之影響。
圖4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一種背光模組的示意圖。
圖5顯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一近光區的定義。
圖6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一背光模組之結構特性的示意圖。
圖7至圖9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其他背光模組的示意圖。
圖10A至圖10C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其他微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一種顯示裝置的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不同態樣微結構在輝度均勻度上的模擬圖。
以下將參照相關圖式,說明依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一種背光模組與顯示裝置,其中相同的元件將以相同的參照符號加以說明。
在說明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背光模組以前,需先說明一些參數對背光模組之出光效果的影響,以讓本實施例之技術特徵更容易被明白。
圖1A與圖1B為一種檢測背光模組之輝度(luminance)均勻度(uniformity)的示意圖。一背光模組1包含一導光板11、複數發光元件12以及一膠框13。導光板11具有一入光面111、一出光面112及一底面113,發光元件12鄰設於入光面111且相互間隔設置,發光元件12例如為發光二極體(LED)元件。發光元件12所發出的光線係經由入光面111進入導光板11,再經過反射、折射等等而從出光面112離開導光板11。底面113包含有複數個網點N,網點N的作用在於使在導光板11內光線的行進方向改變,破壞光線在出光面112的全反射,使光線可從出光面112離開導光板11。為求圖式簡潔,圖1A僅繪示一網點為例。另外,膠框13係設置於發光元件12及一部分的導光板11之上。一檢測器101係依據一輝度量測線L進行一輝度量測作業,輝度量測作業可藉由檢測器101傾斜30度沿發光元件12之排列方向量測複數點之輝度。所量測的複數點MP可如圖1B所示(但圖中點MP的大小並非反映實際尺寸),該等量測點MP係位於 輝度量測線L上。然後找出最大的輝度值與最小的輝度值,則一輝度偏差值(luminance variation)可表示為(最大輝度值-最小輝度值)/最小輝度值,輝度偏差值越小代表輝度均勻度越佳。另外,背光模組的出光效果與輝度量測線L至發光元件12之一投影距離A與輝度均勻度的關係如下所述:在相同的投影距離A的情況下,輝度均勻度越高(即輝度偏差值越小)表示背光模組的出光效果越好,特別是指背光模組靠近入光面之近光區的輝度均勻度較佳,改善在近光區的亮點(hot spot)現象;反過來說,在相同的輝度均勻度的情況下,投影距離A越小亦表示背光模組的出光效果越好。於此,投影距離A係以從輝度量測線至發光元件12之一前緣為例,但非用以限制本發明。
圖2A與圖2B為不同厚度之導光板對入射光線影響的示意圖。圖2A所示之導光板11a較圖2B所示之導光板11b厚。當發光元件12所發出的光線進入導光板11a、11b時,光線在厚度較小的導光板中碰撞次數較多,使得光線打到網點N而出光的機率增加,以致光線不易向前與兩旁擴散。因此,光線在導光板11b中所產生的準直性較導光板11a高,亦即亮點現象較嚴重,需要較遠的距離才能達到較高的輝度均勻度。
圖3A為導光板之出光側之微結構對出光效果影響的示意圖,其中,一導光板21具有一入光側211以及一出光側212,複數發光元件22設置於入光側211旁,出光側212具有複數微結構M。圖3B為圖3A中其中一微結構M之剖面示意圖,微結構M具有一寬度P以及一高度H並為一凸狀體(lenticular form)。根據驗證,當微結構M之高度H較大、或寬度P較小、或高度H與寬度P之比值(H/P)較大時,可提升導光板21之近光區的輝度均勻度;當微結構M之高度H較小、或寬度P較大、或高度H與寬度P之比值(H/P)較小時,可提升導光板21之遠光區的輝度均勻度。其原理可參閱圖3C及圖3D所示,圖3C顯示導光板21近光區之微結構M對光線之影響,近光區之微結構M可使發光元件22所發出之大角度的光較易出光,而增加近光區之出光角度以及近光區之暗區的亮度,而降低亮點的現象,因此在近光區中,微結構之H/P比值較大為較佳。圖3D顯示導光板21遠光區之微結構M對光線之影響,由於大角度的光線 大多在近光區出光,使得遠光區之大角度的光減少,且剩下之大角度光線又部分打到微結構M後出光,以致往兩旁擴散的光線減少而較準直,因而使亮點現象較為明顯,因此在遠光區中,微結構之H/P比值較小為較佳。然而,這為一般情況下之微結構設計,但若是配合其他效果,例如3D效果,則微結構設計可作一些對應的變化。
另外,圖3A亦顯示發光元件22之間距(pitch)PLED 對出光效果的影響,當發光元件22之間距PLED 越小,由於發光元件22之光線所重疊的部分增加,而使近光區與遠光區之輝度均勻度提升,進而降低亮點現象。然而,發光元件22之間距PLED 越小也代表需要更多的發光元件22而導致成本增加。
由上可知,輝度量測線L至發光元件22之投影距離A、導光板之厚度T、微結構之高度、寬度比值(H/P)以及發光元件之間距PLED 皆會影響導光板之出光效果。
圖4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一種背光模組3的示意圖,背光模組3包含一導光板31以及複數第一發光元件32。導光板31具有相對設置之一第一側311及一第二側312、以及一出光側313,出光側313具有複數微結構M,該等微結構至少設置於導光板31之一近光區。圖5顯示本實施例之近光區NA的定義,其係從第一側311至第一側311與第二側312之間距L1之2%的範圍。在本實施例中,該等微結構不僅設置於導光板31之近光區NA,更設置於導光板31之整個出光側313。
第一發光元件32係相互間隔設置並位於第一側311旁。於此,第一發光元件32係以發光二極體(LED)為例,且該等第一發光元件32係設置於一電路板(圖未繪示)上。
圖3B顯示微結構M之一剖面形狀,微結構M經由一連接面S而連接於出光側313,連接面S具有一第一寬度W1,微結構在95%H的高度具有一第二寬度W2,第二寬度W2小於第一寬度W1。在本實施例中,微結構M之剖面形狀係以凸透鏡狀(lenticular)為例。請參照圖3B及圖4所示,本實施例之微結構M之一寬度(以第一寬度為例)為P(單位為μm),其一高度為H(單位為μm),導光板31之一厚度為T(單位為 mm),相鄰之該等第一發光元件32之一間距為PLED (單位為mm)。背光模組3之一輝度量測線至該等第一發光元件32之一投影距離為A(單位為mm),於0<A≦120mm、0<[(H/P)/T]*PLED ≦15且0<輝度偏差值≦100%的條件下,背光模組3之結構特性係侷限於如圖6所示之一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105mm以及一第二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0.1mm之間的區域。藉由上述設計,可使背光模組3達到較佳輝度均勻度以及合理成本的效果。
在一實施例中,微結構M之高度H係小於等於500μm且大於0,微結構M之寬度P係小於等於3000μm且大於0,導光板31之厚度T係小於3mm且大於0,第一發光元件32之間距PLED 係小於20mm且大於0,然而本發明並非以此為限。
另外,當導光板31之厚度T改變時,背光模組3之結構特性所侷限的方程式亦可對應調整,例如導光板31之厚度T變小時,背光模組3之結構特性更侷限於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105mm以及一第三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1.8mm之間的區域;或更侷限於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105mm以及一第四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3mm之間的區域;或更侷限於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105mm以及一第五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5mm之間的區域;或更侷限於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105mm以及一第六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45mm之間的區域;或更侷限於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105mm以及一第七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49mm之間的區域;或更侷限於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105mm以及一第八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52mm之間的區域。藉由上述設計,皆可使背光模組3達到較佳輝度均勻度以及合理成本的效果。
另外,本發明之微結構設置可有不同的變化態樣,以下舉例說明之。
如圖7所示,一背光模組3a之一導光板31a具有相對設置之一第一側311及一第二側312、以及一出光側313,出光側313具有複數微結構M1,微結構M1至少設置於導光板31a之一近光區,近光區係從第一側311至第一側311與第二側312之間距之2%的範圍。換言之,在本實施例中,出光側313之近光區以外的區域係無設置微結構。就如前文所述的,在近光區中微結構之H/P比值較大為較佳,而在遠光區中微結構之H/P比值較小為較佳,在本實施例中,微結構M1之H/P比值由第一側311往第二側312的方向漸漸變小,且在遠光區之外就無設置微結構,因此對整個導光板31a而言,可得到較佳的出光均勻效果。此外,於0<A≦120mm、0<[(H/P)/T]*PLED ≦15且0<輝度偏差值≦100%的條件下,背光模組3a之結構特性係侷限於如圖6所示之一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105mm以及一第二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0.1mm之間的區域。
如圖8所示,一背光模組3b之一導光板31b具有相對設置之一第一側311及一第二側312、以及一出光側313,出光側313具有複數微結構M2,且微結構M2從第一側311延伸至第二側312,並設置於整個出光側313。換言之,微結構M2更設置於出光側之近光區以外的區域。此外,在本實施例中,除了第一發光元件32鄰設於第一側311之外,更有第二發光元件(圖未顯示)間隔設置並位於第二側312旁,亦即第一側311與第二側312皆是入光側,以致導光板31b對應第一側311與第二側312分別具有一近光區。在本實施例中,該等微結構M2之至少其中之二具有不同的高度,於此,位於近光區之微結構M2之高度係大於位於近光區以外區域(例如靠近導光板31b之中央處)之微結構M2之高度。就如前文所述的,在近光區中微結構之H/P比值較大為較佳,而在遠光區中微結構之H/P比值較小為較佳,在本實施例中,微結構M2在近光區之H/P比值較遠光區之H/P比值高,因此對整個導光板31b而言,可得到較佳的出光均勻效果。此外,於0<A≦120mm、0<[(H/P)/T]*PLED ≦15且0<輝度偏差值≦100%的 條件下,背光模組3b之結構特性係侷限於如圖6所示之一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105mm以及一第二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0.1mm之間的區域。
如圖9所示,一背光模組3c之一導光板31c具有相對設置之一第一側311及一第二側312、以及一出光側313,出光側313具有複數微結構M3,且微結構M3從第一側311延伸至第二側312,並設置於整個出光側313。換言之,微結構M3更設置於出光側之近光區以外的區域。此外,在本實施例中,除了第一發光元件32鄰設於第一側311之外,更有第二發光元件(圖未顯示)間隔設置並位於第二側312旁,亦即第一側311與第二側312皆是入光側,以致導光板31c對應第一側311與第二側312分別具有一近光區。在本實施例中,該等微結構M3之至少其中之二具有不同的高度,於此,位於近光區之微結構M3之高度係小於位於近光區以外區域(例如靠近導光板31c之中央處)之微結構M3之高度。在本實施例中,係同時考慮出光均勻度以及3D顯示效果的因素,在近光區處,微結構M3之H/P比值達到一定的值以避免在近光區產生亮點,而在遠光區處(例如靠近導光板31c之中央處)則在輝度均勻度足夠之條件下使微結構M3之H/P比值達到更高的值以提升準直效果並進而提升3D顯示效果。此外,於0<A≦120mm、0<[(H/P)/T]*PLED ≦15且0<輝度偏差值≦100%的條件下,背光模組3c之結構特性係侷限於如圖6所示之一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105mm以及一第二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0.1mm之間的區域。
上述之微結構M~M3之剖面形狀皆以凸透鏡狀(lenticular)為例作說明,然而本發明並非以此為限,微結構可具有其他剖面形狀,例如三角形、弧形、梯形、五邊形、七邊形、多邊形或其他幾何形狀,以下舉例說明之。
如圖10A所示,一微結構M4之剖面形狀為三角形,微結構經由一連接面S而連接於出光側,連接面S具有一第一寬度W1,微結構在95%H的高度具有一第二寬度W2,第二寬度W2小於第一寬度W1。如圖10B所示,一微結構M5之剖面形狀為梯形,微結構經由一連接面S而 連接於出光側,連接面S具有一第一寬度W1,微結構在95%H的高度具有一第二寬度W2,第二寬度W2小於第一寬度W1。如圖10C所示,一微結構M6之剖面形狀為五邊形,微結構經由一連接面S而連接於出光側,連接面S具有一第一寬度W1,微結構在95%H的高度具有一第二寬度W2,第二寬度W2小於第一寬度W1。若微結構之剖面形狀為n邊形,當n的值越大,則其剖面形狀越接近於凸透鏡狀(lenticular)。
圖11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一種顯示裝置4的示意圖,顯示裝置4包含一背光模組5以及一顯示面板6。背光模組5可為上述之任一背光模組,顯示面板6係鄰設於背光模組5,且背光模組5發出光線至顯示面板6,以供顯示面板6顯示畫面。本發明不限制顯示裝置4之種類,其例如為一液晶顯示裝置。
圖12為本發明不同態樣微結構在輝度均勻度上的模擬圖,該圖的橫軸為背光模組之一輝度量測線至第一發光元件之投影距離A,而縱軸為輝度偏差值。如圖12所示,不管微結構的剖面形狀為三角形或五邊形,其相對於未設置微結構的導光板都具有較高的輝度均勻度。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之顯示裝置及背光模組中,導光板之出光側具有複數微結構,又背光模組之結構特性係與微結構之寬度、高度、導光板之厚度、發光元件之間距、背光模組之一輝度量測線至發光元件之一投影距離相關。因此,本發明藉由將背光模組之結構特性侷限於一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105mm以及一第二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0.1mm之間的區域,而能得到亮度更均勻的出光效果,也使得本發明之顯示裝置避免產生亮點。
以上所述僅為舉例性,而非為限制性者。任何未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範疇,而對其進行之等效修改或變更,均應包含於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中。
A‧‧‧投影距離
H‧‧‧高度
P‧‧‧寬度
PLED ‧‧‧間距
T‧‧‧厚度

Claims (19)

  1.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一導光板,具有相對設置之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以及一出光側,該出光側具有複數微結構,該等微結構至少設置於該導光板之一近光區,該近光區係從該第一側至該第一側與該第二側之間距之2%的範圍;以及複數第一發光元件,相互間隔設置並位於該第一側旁,其中,該微結構之一寬度定義為P(單位為μm),該微結構之一高度定義為H(單位為μm),該導光板之一厚度定義為T(單位為mm),相鄰之該等第一發光元件之一間距定義為PLED (單位為mm),該背光模組之一輝度量測線至該等第一發光元件之一投影距離定義為A(單位為mm),該輝度量測線上具有一最大輝度值LMAX 及一最小輝度值LMIN ,於0<A≦120mm、0<[(H/P)/T]*PLED ≦15且0<(LMAX -LMIN )/LMIN ≦100%的條件下,該背光模組之結構特性係侷限於一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105mm以及一第二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0.1mm之間的區域。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微結構之剖面形狀為三角形、梯形、五邊形、七邊形或多邊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微結構之剖面形狀為弧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微結構經由一連接面而連接於該出光側,該連接面具有一第一寬度,該微結構在95%H的高度具有一第二寬度,該第二寬度小於該第一寬度。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等微結構更設置於該出光側之該近光區以外的區域,且該等微結構之至少其中之二具有不同的高度。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位於該近光區之微結構之高度係大於位於該近光區以外區域之微結構之高度。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位於該近光區之微結構之 高度係小於位於該近光區以外區域之微結構之高度。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背光模組之結構特性更侷限於該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105mm以及一第三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1.8mm之間的區域。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背光模組之結構特性更侷限於該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105mm以及一第四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3mm之間的區域。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背光模組之結構特性更侷限於該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105mm以及一第五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5mm之間的區域。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背光模組之結構特性更侷限於該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105mm以及一第六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45mm之間的區域。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背光模組之結構特性更侷限於該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105mm以及一第七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49mm之間的區域。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背光模組之結構特性更侷限於該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105mm以及一第八方程式:A=0.2{[(H/P)/T]*PLED }2 -2{[(H/P)/T]*PLED }+52mm之間的區域。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高度H係小於等於500μm且大於0。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寬度P係小於等於3000μm且大於0。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厚度T係小於3mm且大於0。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間距PLED係小於20mm且大於0。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更包含:複數第二發光元件,相互間隔設置並位於該第二側旁。
  19. 一種顯示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8項之任一項之背光模組;以及一顯示面板,鄰設於該背光模組,該背光模組發出光線至該顯示面板。
TW103116296A 2013-05-14 2014-05-07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TWI5123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16296A TWI512372B (zh) 2013-05-14 2014-05-07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US14/277,509 US9778408B2 (en) 2013-05-14 2014-05-14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17103 2013-05-14
TW103116296A TWI512372B (zh) 2013-05-14 2014-05-07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3528A TW201443528A (zh) 2014-11-16
TWI512372B true TWI512372B (zh) 2015-12-11

Family

ID=518956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6296A TWI512372B (zh) 2013-05-14 2014-05-07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778408B2 (zh)
TW (1) TWI51237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12941A (zh) * 2015-04-14 2015-06-17 宁波市柯玛士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大角度照射的led灯
CN108931836B (zh) * 2018-08-17 2020-07-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确定方法、背光源、显示装置、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6483A (zh) * 2001-07-13 2003-02-12 兴隆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其模仁的制造方法
US20120195067A1 (en) * 2011-02-01 2012-08-02 Entire Technology Co., Ltd. Light-guiding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TWI382247B (zh) * 2008-12-31 2013-01-11 Eternal Chemical Co Ltd 背光模組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64341B2 (en) * 1999-02-23 2008-04-29 Solid State Opto Limited Light redirecting films including non-interlockable optical elements
JP5067747B2 (ja) * 2005-08-08 2012-11-07 独立行政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光線指向性化ガラス基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照明装置
US7452120B2 (en) * 2006-03-24 2008-11-18 Rohm And Haas Denmark Finance A/S Illumination apparatus and film
TWI444721B (zh) * 2011-04-29 2014-07-11 Au Optronics Corp 背光模組
JP5927536B2 (ja) * 2011-07-05 2016-06-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導光板および面光源装置
TWI507784B (zh) * 2011-09-29 2015-11-11 Toppan Printing Co Ltd 照明裝置、顯示裝置
US9784902B2 (en) * 2013-03-25 2017-10-10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Dual-sided film with split light spreading structure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6483A (zh) * 2001-07-13 2003-02-12 兴隆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其模仁的制造方法
TWI382247B (zh) * 2008-12-31 2013-01-11 Eternal Chemical Co Ltd 背光模組
US20120195067A1 (en) * 2011-02-01 2012-08-02 Entire Technology Co., Ltd. Light-guiding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3528A (zh) 2014-11-16
US20140340936A1 (en) 2014-11-20
US9778408B2 (en) 2017-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40906B (zh) 導光板及具有導光板之背光單元
CN104583668B (zh) Led背光源的照明透镜、发光设备、表面光源设备、显示设备
JP4134222B2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US10338302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US10190748B2 (en) Backlight module
KR101524914B1 (ko) 광확산 소자, 및 이를 갖는 발광소자 어레이 유닛
TWI536077B (zh) 光學組件與背光模組
US9121984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US8979292B2 (en) Display, television set, and liquid crystal television set
JP4717874B2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TW201514590A (zh) 光源模組
BRPI1101661A2 (pt) aparelho de retro-iluminação
TWI677733B (zh) 雙面顯示器
US8545048B2 (en) LED illumination structure without light guide plate
TWI512372B (zh)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JP2013012380A (ja) 光束制御部材、この光束制御部材を備えた発光装置およびこの発光装置を備えた面光源装置
JP2012248769A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WO2013189116A1 (zh) 直下式的背光模块及包括其的液晶显示器
TWM565321U (zh)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JP2009158468A (ja) バックライト
JP2009266802A (ja)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WO2012147646A1 (ja) 光源装置、面光源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US20170146716A1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KR20130142298A (ko) 직하형 백라이트 장치
KR100671703B1 (ko) 휘도 조절 필름